校园移动平台

2024-06-25

校园移动平台(精选十篇)

校园移动平台 篇1

在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发布的终端平台, 以及兼容性问题。目前的信息发布终端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WAP APP和网络应用程序, 是在网络浏览器的辅助下完成的, 就像是为移动终端构建的网站, 这种移动终端的适用范围比较广, 而且方便部署, 升级方便[1];缺点是不利于用户体验, 不可以进行推送, 但适合进行开发的HTMLS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目前开发者基本上都是通过原生APP进行发布信息, 而原生APP是一种移动操作系统结合原生程式编写而成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这种客户端的客户体验比较好, 可以进行推送, 但不足是对于不同的的平台要对多个不同版本的客户端展开维护工作, 仅支持智能手机使用。

目前在高校的信息系统中可能同时存在很多异构系统, 他们所提供的对外接口、格式以及位置都不相同。有的采用WEB服务接口, 有的采用自定义接口, 还有一些直接连接数据库。从格式上看, 有的系统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格式, 有的是JSON格式, 还有一些使用自定义数据格式。就位置的部署之间的差异有:有些系统将位置设置在公网, 任何人都可以访问, 另一些比较隐蔽的信息则将位置设置在防火墙之后, 只有特定的用户才可以进行访问。因此对于信息的整理和发布就成了移动信息发布平台面临的主要问题。

系统接口的功能除了可以进行查询之外, 有些学校还在接口处设置了信息修改功能。一旦将信息都集中到用户程序, 不法分子就可能通过破解程序密码, 进而获得所有信息接口发布的内容, 严重威胁了信息的安全。

二、解决方案和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介绍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 人们也做过多次努力, 但是最终发现腾讯的微信公众平台刚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微信是一种新的扩展程序。作为微信公众账号的管理者, 可以通过微信给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发布文字、语音、视频、图片、链接等信息。微信的这种传递功能最初是想作为商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商业模式, 将学校的信息服务系统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对接, 并将校园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

在这种新的微信模式下, 微信公众平台还提供了数据交换验证规范, 有了它微信平台所有者可以自己编写对接程序, 从而接受普通用户回发给微信平台的信息内容。这样就可以实现微信总服务台与所有普通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信息发布者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服务器之间的对接上就可以了, 不需要对客户端耗费太多的时间。通过这一系列运作, 基本上面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三、对接方案的实现

(一) 搭建对接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HTTP协议下, 利用“HTTP GET”和“HTTP POST”方法实现服务器接口交换数据的。首先要开放一个80端口的公网服务器, 结合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统, 通过IIS 7.0建立一个网站, 并内部编辑一个处理“HTTP GET”和“HTTP POST”的空页面, 主要负责服务器回发过来的信息。在服务器端提前申请一个公众号, 并设置为开放模式, 在配置URL和Token信息接入。URL主要负责指定接口服务器, Token主要负责公众号的所有者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认证, 防止假冒现象发生。

(二) 接口的对接和认证。

做好上述工作后, 服务器要先对URL进行HTTP GET检验, 检验上述服务器接口设置的有效性。检验成功后, 以后就都可以利用这个通道实现数据交换。在以后的数据交换中, 用户最好每次都做一次上述验证过程, 这样可以防止假冒服务器非法盗取信息现象[2]。

四、结束语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中, 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校园信息移动发布平台的传播方式, 学生通过查看微信的方式接受校园发布的各种信息。作为高校的正式平台, 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更好的为高校信息传递服务。

参考文献

[1]夏凌云, 韩立峰, 王长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校园信息移动发布平台[J].信息技术, 2014, 02:183-185-190.

移动校园门户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 篇2

中间件是一类位于应用系统与系统软件之间的软件,在移动应用开发中,移动终端通过虚拟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交用户的访问申请,并分析、抓取并最终生成数据流交给数据流过滤模块,并由这一模块过滤多余控制符的操作,最后由数据渲染模块生成用户显示页面并返回给浏览器呈现给用户。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性能和无线网络的差别和特性的限制,在传统的分布式应用系统中使用的中间件技术不能满足移动应用的需求,移动终端中间件应满足如下要求。

3.1.1 轻计算负载

由于移动应用是运行于资源有限的移动智能终端,所以要考虑终端性能、网络条件的差异性,简化功能,构造轻量型中间件。

3.1.2 上下文感知

由于使用移动应用的用户位置可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导致本来就不太稳定的无线网络(相对于高速、稳定的有线网络而言)的稳定性更加难以保障,从而带来不能正常获取服务,这就要求中间件具备一定的上下文感知性能,通过及时感知上下文变化,提高应用性能。

3.1.3 自适应

中间件要随时监视资源供需变化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采取不同的执行策略确保应用的高效稳定运行。

3.2 移动终端单点登录

校园移动平台 篇3

随着智能手机、Pad等移动智能终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通过智能终端获取信息的形式也日渐为大众所接收,并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目前,我院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为我院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院学生在无线网络应用方面也在不同层面提出了各自的需求。基于以上信息,学院决定开发一套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网互联平台终端。要把此系统建设成所有有关学生的系统集成到手机app上。

一、功能实现

本系统主要包含成绩查询、选择教材、图书资源查阅、网上报修、对教师进行评价、填报大学生素质拓展信息和接收通知等功能。学生移动终端主要页面样式如图1所示。

学生通过学号和密码进入app主界面,然后可以操作及使用app下的所有功能。在移动APP上实现的功能如下:

(一)学生成绩查询

学生成绩信息已经录入数据库,学生能通过手机查询当前学期及历史成绩,或通过课程名称模糊查询各科成绩,能够通过时间段查询成绩等。

(二)教材预定功能

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教材网上订购功能。全院学生通过该系统自选本学期欲购买的教材,下订单。

2.学生查询功能。学生可以查询自己历史领书情况、缴费情况、支出、结余

情况。

3.教材费用不足通知功能。在学生选定教材时,可以看到预购教材书名、ISBN、出版社、购买价格、书费余额等信息,在余额不足时,软件能提示学生及时缴费的信息,费用不足,不能选书。

(三)网上报修平台报修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报修,同时能够通过手机查询报修记录及报修进度情况。能够对维修情况进行评价。

(四)授课教师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在每次课授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评教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提出问题、改进意见。在每学期末,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评教平台对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在线填报及抢选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主要功能有:活动申报功能、活动审批功能,活动抢选功能,活动发布功能,活动验证功能,活动统计功能和活动汇总功能等。

(六)超链接管理

系统要开放一块区域放置任意多个超链接按钮或图片,能够通过后台添加,修改或删除超链接网址和图片。如门户网站,图书馆网站,火车票查询等。

(七)系统其它功能

1.能够发布及接收学院和系部下达的通知,能够接收各系统的待办消息。

2.移动端能够自动获得升级版本,通知用户下载新版本安装,点击后自动下载。

3.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修改自己的密码。

二、软件技术要求

(一)界面设计

结合各类角色操作内容,按照简洁、合理、方便和人性化的原则,设计系统中各功能界面。操作界面力求友好,充分照顾一般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充分结合传统表格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数据项的顺序安排。

(二)角色权限设计

实现动态添加角色,并动态赋予用户相应的角色。保证功能,角色和用户动态绑定。

系统要保证不同角色、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人员可查询及维护的信息是不同的。

具体角色的权限在管理系统里设置。

(三)系统维护管理

由系统管理员通过本模块设置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和管理信息。

1.人员组织机构维护,来自学管系统。

2.系统实现与公司统一用户管理平台集成,实现人员信息的统一管理,以及门户的单点登陆。

3.系统提供组织机构树形显示界面。

4.日志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登录人员重点操作信息及时间,系统管理员能够通过用户名,时间段等关键字查询日志信息并统计相关数据,可以删除半年以前的日志信息。

(四)信息录入

实现对用户录入信息的标准化控制,规范及明确各类信息标准的使用位置和方法;尽可能多地提供辅助录入和自动纠错功能,如设计下拉选单,建立标准数据字典等等。凡是能由系统提供的信息,如日期、部门等,系统通过用户登录即可获得的信息,一律不必由用户录入。

(五)流程设计

系统需对所有流程从执行效率、实现环节、流转等方面进行设计。

系统要结合业务流程情况,有对任何系统操作或工作办理的记录,方便对系统内工作过程的查询与监督;要有对工作流程的详细办理轨迹的记录,方便对业务执行的查询与监督;针对核心业务增加信息维护时效提醒机制和待办消息提醒机制。本系统尽可能的为管理人员提供辅助和便利,避免重复劳动;要明确业务维护和信息查询功能,要保证业务维护的简单、易用、准确,要保证信息查询的全面、可靠。

(六)数据及系统安全设计

数据安全的设计,要考虑存储介质的开销,进行科学而可持续的设计,避免数据的恶性堆积,合理地安排数据的转储或备份。系统数据库要符合现有保定电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系统产生的数据应以标准形式贮存于中心数据库,方便其它应用系统的读取。

三、结语

校园移动平台 篇4

随着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逐渐被认知和应用,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已然获得了更多高效建设智慧校园的解决途径,众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有了多方位进阶性的改变,即便在中小学校园,无线校园网的完善建设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都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发展契机。盛名之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推行模式或照搬或沿用,或整体规划不足,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随着当期的业务需求驱动而建设,校园信息孤岛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优质资源资讯的共享机制也难以实现。

如今移动校园应用客观上具备了广阔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场景,智慧校园建设和多样化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促进了各类移动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开发、应用、迭代。而移动校园应用平台对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文化的升级有积极影响,能够完善校园信息化体系,打造智慧校园文化以及营造更高效安全的信息交流平台。

●需求整合

现实中移动智能终端正向功能增强化、多模化、定制化、平台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基于移动终端的运营从崭露头角演变为社会主流。而移动校园应用平台基于多样化且广泛分布的智能终端,所创建的移动交互平台基于“云”运作管理、教学、科研、学习、互动与创新活动,助力校方运营,兑现了从云端到现实的教务管理、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家校互通的需求整合和联结服务,能够更理想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多端接入更便捷

在传统的数字校园应用状态下,校园用户需要通过电脑端和网络接入,而现实情境中各方校园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移动端获得和处理信息。通过移动端接入校园信息网络,在4G的普及应用时期,将大大提高用户使用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效率。

2.实时互动更及时

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是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服务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是基于数字资源充分利用而搭建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间的各个环节均考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和现实效果。移动校园应用平台创造条件使校园更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参与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更及时地访问资源和做出反馈。

3.海量数据更实用

移动校园应用平台以云端一体化的技术为核心,不仅实现了数字校园空间内的海量数字资源的便捷访问与共享,而且将校园的环境、资源全面数字化,突破了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拓展了传统校园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升了校园的运行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

4.智慧服务更高效

智慧校园以采用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为特征,更注重促进用户参与共建。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更倾向鼓励创新与参与的应用设计,其积极目的在于更好地关注与满足校园用户的需求,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管理与高效服务。

●功能架构

由于移动校园应用平台涉及的用户主体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所以基于四方对教育信息服务的各种需求,其常见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校园事务管理模块

校园事务模块主要涉及四类功能,即官网、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官网”主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方便师生家长随时了解学校动态,可发布文字、视频等媒体信息;“教师管理”主要解决教师在校园内事务的处理,如签到、事项发布、协作联系、资源共享等;“学生管理”主要用于学生信息发布,如成绩、在校动态、课程信息等;“安全管理”主要是校园安全处理,如火灾安全防范、用电安全防范、假期安全防范、校车安全防范等。

2.硬件设备管理模块

硬件设备管理模块下用户只需在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移动终端登录微信客户端,通过手机连接智慧校园设备内置的功能及中控器监测控制硬件,远程遥控教室设备包括空调、平板、WIFI等,并能实时传输内容至所有管理设备,如翻转设备开关灯光、一键开关设备、设备安全监测、简易后台设置功能管理等。学生在使用此模块时应尽量避免不合理使用设备造成事故损害,当然这样做也更加节能环保。

3.在线协作模块

在线协作模块是基于云端存储的数据资源,协助教师完成课件、讲稿等资料收集、编辑、加工等操作,减少搜索资料的时间,增加资料的时效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受地理空间限制,真正实现了“想学即学”。此模块的实际应用价值集中于学习过程的高效监控和高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课程评价进行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除此之外,有的移动校园应用平台还可依现实需求实现与智慧校园图书馆、智慧校宣系统、校园创新实验室的协作功能开发,充分展现出“信息资源高效配置、设备随时掌控、教学动态随时传输、学生状态随时清楚”的特性,尝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被动接受的交互模式,实现了智慧校园与用户之间的网络信息互动。

●价值实现

随着智慧化校园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各方用户需求偏好的变化,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从新鲜尝试转变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手机校园客户端的开发能够使校园智慧化建设和发展从静态体系逐步转变成一个动静结合的智能化全方位交互平台系统,同期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将实现如下应用价值。

1.构建智能动态的校园网络系统

智慧校园的校园信息网络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一个门户网站,更多地体现在校级互联、国际互联、多种资源信息的共享、动态信息发布等功能上。同时,校园主体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张,针对校园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主体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习惯在逐步强化,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使得校园用户都拥有动态校园信息端,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校务公告及进行协同互动,并且可以通过这一移动平台获取与共享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活性循环信息资源体系。再者,移动校园应用平台兼顾校园智能终端、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多端应用,在原有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智能化校园网络系统。

2.塑造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不仅涵盖校园自身所形成的固定的大文化,还包括学生生活、娱乐、学习等构成的信息文化,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满足了现代信息环境下以师生为主的主要用户群体对校园文化的期望。智慧校园是以适应师生的智慧成长,促进师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乐园。从这一目标出发,校园移动应用平台建设是基于师生关系、教学行为方式、教学评价等多角度来探索建构智慧校园的有益举措。

3.优化校园信息管理秩序

校园管理总是在面对新挑战,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且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推广现代化教育手段,从而使教学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同步,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得益于技术应用实现校园信息交流平台扩大,校园移动应用平台各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起活动、查找资源、系统互动,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信息的交流频率和体验也得到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验变得便捷有趣,校园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4.实现智慧的教学教研

在移动校园应用平台上,教师能更方便地通过资源查询完成备课工作,可以实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过程。而师生基于移动校园应用的交流随时随地随意,声音、视频、文字、图像交流工具可以按需使用,交流信息可以作为教学研究数据而进行存储。同时,教师的教学科研可以更方便地互相衔接,学校可以通过教师教学信息数据分析提取教学管理规律。

5.提供智能校园生活服务

移动校园应用平台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入口,一方面整合了校内各种生活服务资源,拓展了校外生活服务资源,打通了公共生活服务和协同生活服务,为师生构建了“一站式”的整合校园信息化生活服务空间,另一方面担当起智慧校园后勤服务管理角色,实现了对节能、安全、校园环境、交通的信息化管理。

●结语

众多移动校园应用平台的创新应用实践对校园管理智慧化、教学活动智慧化、学习体验智慧化的立体实现有充分的参考价值。智慧真正的价值要体现在对“人”的服务上,基于移动校园应用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一方面更侧重对校园用户群体需求的迎合与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云技术挖掘数据的价值,为校园管理决策和教育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帮助校园更方便地获得知识、高效交流、共享资源服务、科学分析等。

从长远来看,对智慧校园的系统架构、以教育信息资源高效配置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建设、软硬件保障三方面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还需要更多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教育理念的融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基于移动校园应用平台而扩展出的创新教学模式,有更多机会和条件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信未来的智慧校园生活将更加精彩。

摘要:本文以校园移动应用平台的应用实践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应用“智能硬件+软件端+云服务”三位一体的布局来构建校园物联网大数据生态平台的实践经验,探究移动校园应用平台如何实现与现实校园教育的互动成长,从而汲取构建可持续智慧校园生态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移动应用平台,智慧校园生态

参考文献

[1]邱林润,李蓉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校园APP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4(17).

[2]王婷,王楠.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育APP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

[3]鲁学亮,陈金焘,孙秋瑞,刘臻.移动校园转型实践--基于Web App的移动应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

凌云移动营销云平台 篇5

凌云,是由厦门米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企业移动营销云平台,帮助企业一站部署、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

凌云采用领先的自动化引擎,整合App、微博、微信、二维码、移动电商(O2O)、精准推送、手机网站等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于同一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方便用户快速发现、了解、找到企业并转化为销售业绩,方便企业建立会员信息收集、关系维护、优惠促销、客户服务的全流程贴身服务,让移动营销真正成为每个企业的业绩提升工具。

凌云特点如下:

1、成本低,效果好:凌云仅需定制开发十分之一的成本,企业即可部署全

网营销网络。

2、移动互联网全网覆盖:凌云一站覆盖App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二维码营销、移动电商(O2O)、精准推送等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

3、打破信息孤岛,内容一站维护:多种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一站管理,打

破app、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信息孤岛的局面,内容一站维护,不

用管理多个平台账号。

4、多种营销工具,轻松实现移动互联网营销:凌云整合了多种内容管理工

具,让人人都成为移动营销专业人士。

(插入凌云logo)

二、凌云功能介绍

从功能上来看,凌云引擎打通企业app、微博、微信、移动电商、二维码、精准推送、手机网站等移动互联网主流营销方式并有机整合,实现企业移动互联

全网营销。

从服务上来说,凌云平台实现营销渠道云部署、内容管理云同步、客户资源云管理、软件运营云维护。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无需企业费心,免于企业寻找不同类型服务商的繁琐。

2、凌云云平台服务流程

3、凌云对企业的价值

1)提升品牌价值:凌云产品体现企业高端的品牌形象及先进的客服理念,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2)提升销售业绩:凌云通过移动电商模式、基于LBS技术实现O2O模式,帮助企业提升销售业绩。

3)降低企业成本:凌云帮助企业低成本进入移动互联网营销,颠覆传统营销模式,用精准推送代替短信营销,用移动化电子化产品手册代替产品画册,用电子会员卡代替实体会员卡….节约企业营销成本。

4)改善客户服务品质: 凌云基于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提供全网客户服务接点,客户服务方便、及时、快捷。使企业服务营销有了新的内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服务和营销成为了双胞胎。

校园移动平台 篇6

企业如何抓住智能手机时代的机遇,在传统PC信息化的基础上向移动信息化迈进,继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尝试,但鉴于移动操作系统的差异化和碎片化,企业在移动信息化这条路上遇到不少阻力。因为移动APP开发技术难度大、多个移动操作系统适配难度高,造成企业在移动领域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后续对移动APP的管理和运营也存在很大问题。企业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快速推进自身业务在移动领域的拓展,成了现实的瓶颈。

移动应用平台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智能机时代企业移动信息化的需求,现实的瓶颈对移动应用平台提出了从前端APP开发到后端系统整合、从性能到安全性等诸多要求。当下,单纯围绕移动应用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移动信息化的需求,完整的移动战略已经走入公众的视野,一个完整的解决移动应用各种痛点的平台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市面上提供移动开发的平台很多,从知名度来看,IBM的Worklight和SAP的SUP以及AppCan的MEAP三类平台极具代表性,这些平台厂商提供的移动应用平台基本都从开发、管理、安全和整合四个角度来满足企业移动信息化的需求,服务于企业移动战略。

精准定位 提供移动应用支撑平台

随着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企业之间的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性,产品、服务的特性和功能出现了很大的类似性。对于企业来说,那些与竞争者雷同、毫无个性的产品,恐怕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为了使自身企业的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以此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自己产品相对于竞争者产品而言的独特的价值利益和鲜明的差异性,以此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这就需要明确的企业定位。专注的企业定位,透射着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它就像灯塔一样,始终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企业可以获得竞争者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一款好的企业级APP势必包含了这个企业的文化,流程,不单单是企业说出自己需求就可以轻易满足的。一直专注于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的正益无线多年来在专注的领域频频发力,并未像其他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运营商搭建面向消费者、面向各行各业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其提供的企业移动整体解决方案AppCan MEAP能综合的解决企业面临的移动化难题,包括移动应用的开发问题、移动应用的管理问题、与企业后端系统集成的问题以及移动互联网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管控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移动化的投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向后兼容的能力。

定制服务 引领市场竞争

国产手机近两年市场占有率明显加大,这也造成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复杂性要远超国外市场的情况。国产品牌手机以更高的性价比获得市场的认可,因为他更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消费习性。软件也不例外!国产软件可以提供更适合我们民族个性的视窗,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的、全方位的售后服务(维护、版本升级等),更主要是国产软件公司更加熟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的政府采购流程,他们还可以根据政府、企业的具体需要提供“定制服务”,并能够及时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获得发展先机。

在三家市场主流的移动平台厂商中,AppCan MEAP作为本土移动技术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混合模式移动应用技术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接受程度高,使用用户广,牢牢把控企业市场领先地位。对比依赖国外技术引进的IBM和SAP,AppCan MEAP更适合本土企业的市场需求和选择。

AppCan MEAP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金融、航空、政府、石化、传媒、物流等行业,并且与政府、运营商和大型央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国内企业走在移动信息化的前列。

核心技术 助推实现创新

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创新支持,大力提高技术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AppCan的核心团队自2002年就立足于移动终端和移动操作系统核心软件的设计领域。基于自主核心技术打造的AppCan MEAP系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的差别,响应和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基于自主核心技术对平台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AppCan MEAP方案涵盖全面的企业移动化咨询、集成部署与实施服务。

在业内知名度比较高的PhoneGap,也是一个用基于网页技术创建跨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的快速开发平台。但PhoneGap仅支持单窗口运行、各平台接口不统一、跨平台体验不一致,支持小型应用没问题,大型应用存在能力不足。相比之下,AppCan提供的Hybrid App Engine 混合引擎技术,突出解决了HTML5目前的缺点,支持多窗口运行,可开发大应用,拥有丰富的UI库,包括原生UI及HTML5 UI库,并且支持接口包括二维码、即时通讯、支付等。基于AppCan的移动应用明显比基于PhoneGap的移动应用体验好、运行快,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各种类型移动APP,不但支持B2E/B2B类移动APP开发,同时满足B2C类移动应用用户体验的需求。

安全保护 企业不容忽视

相比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保护,企业信息在移动应用领域的安全隐患更加突出,销售人员的客户信息有可能保存在手机的通讯录中(通讯录被盗事件屡屡发生),移动办公人员可能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访问企业内部的邮件,金融行业和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可能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访问企业的业务系统。随着BYOD模式的普及,更多的私人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到企业网络中,给企业信息泄露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可见,企业级移动应用有着更高的安全要求,为了全面应对 BYOD 带来的安全风险,AppCan MEAP在后端集成和安全方面进行了强化,完整的移动安全策略分散在MAM平台与后端服务集成系统中,形成一个安全体系,可以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为移动端提供服务。目前,AppCan MEAP兼顾三个层面的安全:终端安全、传输安全、服务安全。而时下流行的MDM只是为了终端安全服务,并不能从以上的三个层面协同解决企业移动信息安全风险。

nlc202309051149

MDM逐步向MAM转移

企业对于提升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金融、物流、IT等行业对于实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人员也希望充分利用时间碎片,通过移动信息化产品摆脱对有线网络和笔记本的依赖。

BYOD当下已经成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关键词。传统的企业内部应用通常是在固定场所、固定网络环境、固定时间、固定设备上运行。但是企业移动应用的BYOD特性让一切变得复杂“不特定场所、不特定网络环境、不固定时间、个人设备上运行”。企业该如何应对?管理与整合移动应用成了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在BYOD的浪潮下,移动管理策略正从MDM(移动设备管理)转向MAM(移动应用管理)。其中,AppCan MEAP中提供的MAM移动应用管理系统覆盖了MDM最核心的功能(应用远程失效、数据擦除、越狱检测),让企业无需花费高昂的MDM按设备去数授权的费用。企业既能兼顾效率和安全,又能减轻IT的管理负担,同时保护员工隐私,MAM让员工和企业都受益于BYOD。

AppCan MEAP的MAS后端集成系统支持对企业固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MAS和MAM两个模块的协同,能起到1+1>2的效果。前面所提的传输安全与服务安全,正是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的。MAS不但起到系统整合的作用,同时在企业的服务端起到一个稳定可靠的移动防火墙作用。正是因为AppCan MEAP实现了对企业移动应用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才彻底实现了多个层面企业移动战略的安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从MDM过度到企业移动平台中MAM完整安全体系是大势所趋,正益无线将最领先的技术和经验带给中国的市场和用户。

协同开发 独创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产业价值和重塑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苹果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搅动了整体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重回市场的中心,将产业价值重心逐渐牵引到应用服务上。

AppCan MEAP企业移动应用平台作为正益无线的重头产品,在和国外巨头的多轮竞争中逐渐成为企业客户的首选,正逐渐成为智能时代企业移动平台的领导品牌。这也成为正益无线商业模式的核心所在。

企业采购了移动应用平台,又该如何做移动应用?市场上有足够的人来帮助企业在主流移动应用平台上开发移动应用么?这是现实的问题,毕竟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数以百万计的企业都在迅速爆发出向移动业务扩张的需求。正益无线为了打造一个完整的移动应用开发生态系统,给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同时打造了一个面向大众开发者的免费开发平台。目前已经有近20万的开发者围绕AppCan的公众平台学习和掌握为企业开发移动应用所需的技能。在市场推广方面,主要是与一些开发类媒体平台合作,推广AppCan开发平台,推行开发者扶持计划,举办开发者沙龙和技术培训。这种接地气的做法,相比国外品牌和技术,给企业用户多了一颗定心丸,正益无线也正是围绕AppCan的品牌和技术,打造一个专注于企业移动信息化产业的健康生态系统。

结语

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以及消费类移动应用的带动,使得移动应用成为未来企业IT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国内大多数的开发者也十分看好企业级移动应用的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给用户带来的最大便捷就是随时随地的社交和娱乐,但是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处理能力的发展,以及企业用户应用需求的多样化,针对企业用户推出的企业级应用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校园移动平台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就业指导,校园信息化

1 服务平台构建目的

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的传统业务主要包含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开展方式通常是通过校园网或者其他固定渠道发布信息, 学生接收信息后在固定时间地点参与就业指导活动。如果错过了信息的发布, 或者在特定时间段无法抽出空余时间, 也许就会错过重要的就业指导信息。

利用移动互联网, 可以改变这种固定时间和场所的指导模式。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通过本平台可将服务对象的内部资讯和外部资讯进行分类管理,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模板管理技术, 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按标准发布。学业繁忙的毕业生利用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 在碎片时间即可获得求职就业的相关指导, 还可以与他人交流沟通, 实现学习资料和经验的共享。

2 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1) 就业信息移动服务平台管理系统是在Java EE平台开发。Java EE提供了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所需要的所有服务, 可以提供程序更加高效地运行于应用服务器中, 支持多种客户端的访问。同时J2EE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组件的方法, 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 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

2) 终端与平台交互采用WEB Service。[2]WEB Service是一个应用组件, 它逻辑性的为其他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与服务, 各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协议和规定的一些标准数据格式 (Http, XML, Soap) 来访问WEB Service, 通过WEB Service内部执行得到所需结果。WEB Service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

3) 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采用的框架是SSH。SSH为struts+spring+hibernate的一个集成框架, 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框架。集成SSH框架的系统从职责上分为四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 开发人员在短期内可搭建结构清晰、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WEB应用程序。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 负责MVC的分离, 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 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 业务层用Spring支持。采用上述开发模型, 不仅实现了视图、控制器与模型的彻底分离, 而且还实现了业务逻辑层与持久层的分离。这样无论前端如何变化, 模型层只需很少的改动, 并且数据库的变化也不会对前端有所影响,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复用性, 而且由于不同层之间耦合度小, 有利于开发团队成员并行工作, 提高开发效率。

4) Android终端应用平台。Android是Google开发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 它包括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移动电话工作所需的全部软件, 可以使用Android SDK (软件开发工具包) 为这个平台创造应用程序。Android的核心类库提供Java类库所提供的绝大部分功能。

3 服务平台构建

3.1 内容

为了迎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满足校园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采用基于嵌入式无线多媒体技术构建就业信息移动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数据服务端、控制服务端和移动学习终端等几个部分。数据服务端负责音视频及静态图文等流媒体信息处理及实时传输;控制服务端负责用户及管理员等用户身份认证、日常管理;移动用户终端则是提供用户使用并接收流媒体各种信息的客户端程序。

(1) 移动信息服务及管理平台:实现系统运行维护、统计分析、用户权限管理、资源分类管理、资源发布等功能。

(2) 安卓移动信息服务客户端应用:实现包括用户认证、信息接收、动态资讯展示、视频在线观看和下载、用户讨论等功能。

3.2 设计

3.3 总体架构

系统的总体设计目的是建立统一的资讯支撑、服务、管理平台, 在平台上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组展示不同的内容。

基础数据库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按照功能来区分, 逻辑上分为5个数据库:域用户库、资源数据库、流媒体数据库、个人日记库、模版库。其中域用户库主要是存储用户域、用户个人信息、角色、权限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设立用户域可以实现信息的区别呈现。例如公共用户可以浏览平台中的公共内容;对于不同学院的用户设置组别, 可以对本学院内部成员定向投放信息。

平台服务层主要对平台管理层和业务应用层提供服务支持, 使得应用和业务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层访问到数据库。

平台管理层面向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面向不同的资讯机构建立不同的域, 并为各个资讯机构管理员分配角色, 设置权限。

业务管理层面向的用户是各个资讯机构的管理员, 该管理员管理相应的会员信息, 维护自己用户域的相关终端设施。

就业信息服务终端系统是用户交互的主要界面。根据资讯平台业务特点, 构建的总体技术思路是:采用面向服务技术架构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分析与设计方法完成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开发, 充分保证系统功能和流程实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为平台提供一个统一的, 灵活的服务环境和管理平台。

3.4 客户端功能模块结构

(1) 信息接收模块主要用于接收与就业服务业务相关的资讯, 例如校园信息、宣讲会、讲座信息, 招聘信息。信息推送服务使得用户可以掌握第一手就业信息, 不再受到消息渠道不畅的限制。

(2) 就业指导模块负责呈现与就业指导业务相关的资讯, 例如求职各阶段经验介绍、职位分析、行业分析等文档型的资讯。应届毕业生往往忙于学业, 如果没有时间参与面对面的就业指导讲座, 也可以通过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碎片时间获取讲座的精华。

(3) 课程学习模块。该模块的设置旨在帮助大学生增强个人的竞争力, 强化应届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在WLAN连接状态下可以在线学习, 也可以将课程下载至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 没有网络也能观看。

(4) 求职日记模块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记录的功能, 用户可以将自己所处的求职状态以及历次求职的经验记录在手持设备中, 随时掌握自己的求职进程, 提高求职成功率。

4 结束语

校园就业信息移动服务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部分,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现传统工作方式向移动网络的延伸扩展, 转移了就业指导中心的部分工作职能, 切实地从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出发, 为他们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开发, 该系统可以与校园信息系统相结合, 以校园用户需求为根本核心, 提取相关业务形成信息服务模块, 为校园用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此外, 借助校园就业信息移动服务平台, 可以积极推进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就业指导也应该转变工作理念, 树立服务意识, 以更宽广的视角整合信息资源,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基层工作支持。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OL].

[2]刘澧.基于J2ME的移动学习终端的相关软件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

[3]胡启敏, 薛锦云, 钟林辉.基于Struts和Hibernate的J2EE快速开发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05) .

校园移动平台 篇8

1 智慧移动校园平台建设的意义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 多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统称“移动应用”, 也称“手机客户端”。APP作为网络应用内容与用户对接的窗口, 与传统电脑访问相比, 具有一键直达、随时访问的特点, 对于如今手机时刻不离身的学生而言, 是最好的校园平台建设形式。

移动校园APP服务平台的建设使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动态的校园信息客户端, 随时随地地接收学校事务公告、文化宣传, 也可以随时对教务信息、校园卡财务状况进行查询。移动校园APP在实现校园办公系统之外, 还能提供实用性的服务, 如讲座信息、教室空位查询、图书馆自习预约、社团活动信息、就业招聘兼职信息、校园地图、学校黄页、预订外卖、网上购物、送货上门等全方位服务, 让学生实现手机在手, 校园信息全掌握。智能化的校园生活, 能够给师生带来巨大的便利。

2 智慧移动校园平台的技术实现

2.1 技术架构

从技术层面看, 移动支撑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共同组成了移动校园平台。移动支撑系统模块直接向移动客户端提供数据交换、应用访问等各种应用服务;管理控制系统模块主要是管理和控制移动支撑系统对上层移动客户端提供各种服务的支撑模块。

2.2 模块组成

移动校园平台主要由三大子系统组成:移动平台、公共应用组件、移动开发工具。移动平台是整个移动校园的核心, 主要包含移动终端组件、运行支撑组件、管理支撑组件;公共应用组件主要包含实现各种功能的应用, 如新闻、地图等等;移动开发工具为用户自主开发提供开发环境和支持, 包括客户端开发包及相关支持。

3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i东职”平台介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大力推广数字校园工作, 先后实现全校有线和无线宽带全范围覆盖、办公科研财务后勤各系统的网络化, 并于2014年开发“i东职”平台, 当年投入使用, 为数字校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从各方面对该平台进行介绍。

3.1 移动平台组成

3.1.1 移动终端组件构成

登录方式。结合统一身份认证, 学生、教师、校领导能使用学号工号登录移动校园应用。

应用窗口显示方式。支持Android和iphone两种系统, 以九宫格风格展现各种应用图标, 也支持web页面访问。

推送信息设置。即使退出移动校园应用, 相关信息也能及时推送到手机上, 保证信息的及时查阅。

功能模块。目前有个人信息、订阅、提醒、收藏、分享、应用市场、清除缓存、版本检查等功能。

3.1.2 运行支撑组件构成

包括应用访问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消息推送服务、即时通讯服务、地图导航服务、文件传输服务、多媒体服务、终端升级服务、身份认证、安全控制、权限控制、会话管理、许可管理、日志记录、模板管理、界面皮肤等组件。

3.1.3 管理支撑组件构成

包括应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许可管理、通知发布、参数设置、日志查看、运行统计、终端升级、管理授权等组件。

3.2 公共应用组件

平台提供了新闻、概况、黄页、风光和交通5大公共应用, 每个应用都包含了android、iphone、ipad和web客户端的显示界面, 并且控制台都有对应的内容管理配置界面。

3.2.1 新闻

以幻灯片或图文列表的方式显示, 子栏目为菁菁校园、媒体视角、校友动态、自定义栏目。

3.2.2 概况

学校简介、辉煌校史、院系介绍。

3.2.3 黄页

院系列表、关键字查询、联系人/部门详情。

3.2.4 风光

实景拍拍、热门图片、图片详情。

3.2.5 交通

班车路线、乘车说明、路线详情。

3.3 移动应用集成

基于移动校园平台, “i东职”集成了新生报到、离校手续、科研统计、OA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图书查询、工资查询、校园一卡通、求职、个人日程、讲座、社团活动等一系列应用。

4 结语

由于“i东职”平台的界面友好, 功能实用, 在经过初期的宣传后, 深受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青睐, 目前已成为大家手机中的必备应用, 也确确实实给用户带来了便利。

摘要:移动校园APP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得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动态的校园信息客户端, 在实现校园办公系统之外, 还能提供实用性的服务。智能化的校园生活, 能够给师生都带来巨大的便利。基于此, 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校园平台“i东职”为例, 描述智慧移动校园平台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app,移动校园,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李珊娜.移动校园手机客户端的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4 (09) :33-35.

[2]张镇鸿, 陈明, 邓煜钊.开放大学移动校园APP服务系统初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5) :37-41, 45.

校园移动平台 篇9

高校突发事件频发, 为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效率, 很多学者提出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但这类系统多是面向单主体而封闭的, 忽略了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师生被通知安全警示, 被宣传安全教育, 始终无法成为应急管理的积极参与者。而目前信息网络高速发展, 多主体、开放式参与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试图改变应急管理校方主导应急为主的模式, 基于移动校园平台, 建立一个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的, 同时有利于降低突发事件风险、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1 高校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1.1 传统高校应急管理

传统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多是以校保卫科、学生办、教导处等机构作为主体, 通过校领导等责任人统一决策管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响应工作。而信息传递方式多为书面或电子文档, 信息收集工作不成体系或存于片面。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日益呈现出效率低下、环境适应力差、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过高等问题, 故有学者提出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2 高校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都向信息化发展, 为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效率, 有学者提出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唐敏仪提出隶属于高校门户网站的, 由信息处理模块、预警监控模块、辅助决策模块、资源调度模块、部门运作模块、总控指挥模块、监督执行模块组成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1]。周婧歆, 卢涛中提出以应急信息网络为纽带, 事件发生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各联动部门、现场负责人和上层领导的信息网络工作模式, 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2]。这些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大多是面向管理者的、校内范围使用的封闭式系统, 难以改变现在应急管理模式下师生的积极性低的被动局面。现在高校安全知识普及大多是保卫处网站的模块, 应急知识陈旧且缺乏吸引力, 很多高校只有模块而无内容, 或是内容更新频率低到一年几次甚至几年一次, 难以吸引师生主动学习。

这说明现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面向模式存在很大问题, 只有面向广大师生, 实现多方面参与, 带动师生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才能很好地改变应急管理只是少部分人的事的错误认知。所以, 本文将移动校园引入应急管理, 使应急管理不再是必须坐在办公室电脑前, 而是能随时随地连入的一种方便快捷而实用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2 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分析

2.1 移动校园平台

移动校园平台以校园网和移动通信网为基础, 将校内各职能部门信息子系统整合在一起, 校内个体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接入该系统, 使信息的获取发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移动校园运用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当中, 以移动校园作为高校的信息平台, 发挥信息共享、资源调度、信息交流、信息反馈等功能, 组建一个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 实现校内多数个体从被管理者到管理的参与者的转变, 提高应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2.2 系统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校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学校保卫处负责, 在党办校办领导下协调后勤处、校医务室、宣传部等各部门共同响应。缺乏应急知识连续性普及以及事发时各部门间信息的即时共享, 电话、报告依然是信息的主要传递方式, 网络只是充当信息公告作用, 校内独立个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和承担校内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实施、技术支撑、运行保障、多媒体教学服务和建设管理, 其工作重点是教学方面, 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关联不大。

本文希望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移动校园结合, 开发一个由信息办维护、应急办使用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系统, 该系统将原应急相关子部门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 方便各部门间信息及时共享, 避免电话一个个通知造成的不便与延迟。同时, 校内独立个体通过移动终端接入该系统, 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积极成为应急管理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管理者。

2.2.1 技术可行性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以及WAP设备快速发展和应用, 校园的服务方式要求从人工和PC端向移动端延伸[3]。智能手机与WAP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微信、论坛、微博等新型媒介的出现更为构建移动校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就是说通过开发相应app,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身边的移动终端便捷地进入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就是借助信息时代的这些产物, 让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变得信息化、高效化成为可能。

2.2.2 经济可行性

系统建设阶段, 由于移动互联的出现和3G手机网络普及, 所以构建该系统只需开发相应的手机应用作为信息平台和提供服务器即可, 不需要额外购置设备。高校本身具有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或与网络运营商合作, 不需外包项目产生费用。系统运行阶段, 由于系统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技术要求不高, 应急办工作人员即可胜任, 不需要额外聘请人员。校内个体普遍拥有手机、平板等手持移动终端, 使用者不需花费额外费用即可使用该系统。系统建成后, 可以通过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风险, 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力物力损失,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通过普及应急知识和校内个体在应急管理当中职能角色的转变, 提高校内个体应急管理素质, 提高社会效益。

3 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设计

3.1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移动校园的特性, 以高校应急管理为目标, 设定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是以移动校园网为主体的信息平台, 设有科普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学生交流平台、信息反馈平台4个功能模块 (见图1) 。

3.1.1 科普知识共享

科普自卫知识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目前师生大多安全意识淡薄而不具备应有的逃生自保能力。所以该功能模块旨在教给广大师生更多的必备的逃生技巧。如火灾逃生时该注意如何捂住口鼻、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式、地震中的生存技巧等, 从而增加广大师生在突发事件中的生存机率。

3.1.2 信息共享平台

(1) 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应急管理中各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直接影响到应急管理的工作效率, 该模块使得各部门间的信息畅通无阻, 极大地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这种透明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中, 管理主体之间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联动机制要充分交流沟通与合作, 以实现人员共享配置, 通过提高信息的透明化来提高应急资源的利用率和应急的效率[6]。所以该模块可以透明化各部门信息, 使得部门之间实现联体机制, 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提高高校应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向师生公开管理信息。该模块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管理进程和策略成为可能, 这样师生群体能够积极配合应急办的管理工作, 使得应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而流畅地展开。也就是在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中设立信息公布栏, 向同学们公布应急管理的进程和方式等信息, 从而遏制谣言, 避免恐慌, 也让师生们配合应急管理工作, 尽早让校园恢复正常秩序。同时, 应急办还可以在平台中通告时节信息、注意事项等, 如火灾高发期注意用电防火等。

3.1.3 学生交流平台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 各大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反复指出学生心理问题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立学生交流平台, 旨在通过同学们的自主交流来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学习、生活、社会的压力造成了学生心理问题, 通过学生交流平台, 让学生们彼此交流询问甚至交友, 解决心中的困惑和减缓心中的压力, 从而减少闭塞、猜疑、盲目认同等情况导致的突发事件。同时, 可以安排心理专家对学生的交流信息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1.4 信息反馈平台

收集信息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但仅通过应急办去检查纰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等问题。因为应急办的人力有限, 在大面积的校园中要想将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做到面面俱到很困难;其次, 应急办人员视角有限, 不能切实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还有人员的专业程度有限, 不足以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所以, 我们建立该平台调动广大师生, 一起发现问题, 让大家根据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经验, 去发现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再经该模块反馈给应急办, 这样会更广、更快、更多地收集到应急管理的相关信息, 极大地提高应急办的应急管理能力。

3.2 数据库设计

3.2.1 应急科普知识库

应急科普知识库数据按突发事件类别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 并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方式存储, 收录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丰富应急科普的表现形式。

3.2.2 共享信息库

共享信息库结合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 采用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数据组织模式[7]。从应急管理各相关部门数据库中提取需要在部门间共享的信息存放到部门共享信息库, 从部门共享信息库中提取需要在全校共享的信息, 以及最新通知等存放至校级共享信息库。基于校级共享信息库建立应急通告平台, 基于校级共享信息库和部门共享信息库建立部门应急信息共享平台, 使各部门既可以接收到应急信息最新通告, 又可以在部门间高效、协调合作的同时避免不合时宜的应急信息泄露引发恐慌。

3.2.3 学生交流库

学生交流平台借鉴BBS论坛模式, 数据库数据采用结构化存储方式。数据库表包括帖子表 (帖子ID、标题、类别、作者、发布时间、内容、是否需重点关注) , 评论表 (评论ID、原帖ID、评论人ID、评论时间、评论内容) , 分类表 (类型ID、类型名称) 。若该帖反映发帖人存在心理隐患, 则可将该帖相关信息转至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健康库进行重点关注。

3.2.4 应急信息库

同学们将应急管理工作的漏洞与不足以各种数据形式发送至应急办, 应急办人员整理统计成二维表:应急问题 (问题ID、问题类别ID、问题描述、处理状态、紧急等级) 。问题类别 (类别ID、类别名称) 。应急办人员可以根据应急问题紧急等级选择优先处理事件, 同时已处理事件也可为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积累经验。

4 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实例设想

由于移动校园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手机、PDA、UMPC等便携终端和Wap、3G网络的普及, 以及Web2.0的实现使得用户可以产生内容, 应用程序呈现合作化、社区化趋势的特点, 更是让移动校园平台的构建变得更加便捷。

基于此, 本文与移动公司手机应用开发团队合作, 在其准备推出的“掌上科大”应用中设置高校应急专题, 拟将专题分为4 个平台:应急科普、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和反馈通道 (见图2) 。

根据基于移动校园平台的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 本文分析得出应急科普平台拥有应急知识公布服务和时节信息警示服务;信息平台提供部门信息共享服务和应急信息公布服务;交流平台提供学生心理交流服务;反馈通道提供信息反馈服务和现场信息反馈服务, 从而设计出相应的SOA。再根据SOA中的服务要求利用Java EE进行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首先根据JSF标准框架搭建标准又严格遵循MVC设计模式的Java Web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借助Java跨平台的优势, 同时采用EJB技术, 可以在降低维护成本的情况下, 让系统可以不限于特定的平台, 具有更强的通用性, 使得在各种移动终端中都可以使用高校应急管理系统。而数据库端的设计开发主要利用Hibernate取代CMP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 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通过Hibernate的6个核心接口持久化对象的存储并进行事务的控制, 可以较为方便地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利用android SDK里面的JSON Object和JSON Array把集合或者普通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的字符串, JSON可以将Java对象转成JSON格式的字符串, JSON使用起来比较轻便和简单[8]。反馈通道较为特殊, 要求让系统可以接受和存储图片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 采用Hadoop技术对非结构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以应急科普平台为例, 首先该平台提供的是应急知识公布服务和时节信息警示服务, 本文根据服务要求针对性地开发用户界面, 用JSF提供的基于组件的插件化体系来开发和展现用户界面组件搭建界面便于和用户交互。而JSF开发的界面中的控件具有属性、方法和事件的Java Bean, 非常便于绑定监听器, 简化了Java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开发。而数据库端只需要建立一个Hibernate映射文件就可以对应类和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 再用Hibernate描述文件用于定义数据库的连接。连接完数据库, 我们就需要在监听好的控件事件中用函数完成数据库信息的导入, 用不同的函数调用不同的SQL语句完成控件需要达到的要求。又由于该系统基于Web Service, 所以用JSON格式更小、更快, 更易对文本信息进行解析, 让系统运作得更好、更快。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的现状, 提出并分析了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 通过快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的透明化来提高应急管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通过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为系统搭建主体框架, 再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和功能模块的服务体系结构要求完成对基于移动校园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的实现设想。借助该系统让应急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发挥效用, 也让广大师生成为应急管理的主动者, 自主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 营造高校校园内宁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将移动校园引入高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中去, 建立起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高校应急管理系统, 实现高校应急管理系统的高效作业, 为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敏仪.高校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教育导刊, 2012 (5) .

[2]周婧歆, 卢涛.构建校园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信息网络[A].第四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 (双法) 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

[3]潘峰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校园构建刍议[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12) .

[4]林冲, 赵林度.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与技术, 2008 (5) .

[5]蒋朝惠, 许石青.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9) .

校园移动平台 篇10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应用技术蓬勃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以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即建设高校移动数字校园的时机已经成熟。

移动数字校园以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应用为基础,将学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运用移动应用、资源共享、信息交互、远程教育等方面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学校教学理念与信息化发展思想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移动终端式展现。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形成多元化、人文化、智慧化的信息服务环境。有力支撑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移动数字校园平台是移动数字校园的服务端运行环境,该平台建立与移动终端的连接和通信机制,提供用户身份认证、移动应用管理、应用发布和升级管理、数据传递、会话审计等功能,该平台应具有扩展能力。

二、设计思路与框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迅猛,根据相关规划,2014年末全国城市轨交运营里程超3100公里。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苏州、南京等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且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到城市轨交建设的队伍之中。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步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相关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亟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

为满足日益旺盛的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各地高校均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并建立教学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通过系统的、完备的实训功能,能够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实训设备庞大,实训条件有限,束缚了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

目前国内外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正朝着多媒体、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远程教育模式普及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模式展开探索与研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移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必将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移动学习被认为是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让学习者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代表着未来的学习趋势,也将是远程学习时代的一种全新个别化学习形式。

移动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构想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远程教学模式,为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参考,使师生间交流更加省时高效,有利于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建立高效可行的新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移动教学实践平台设计框架如图1。

如图1,移动教学实践平台的研究对象是平台服务的内容和基础组件的构成。

具体设计内容为:

(1)基于移动操作系统的城轨交通多媒体移动实训方式研究;

(2)跨越空间的城轨交通多媒体移动实训平台架构搭建;

(3)城轨交通多媒体交互式实训课程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实现。

平台设计使用Java相关技术配合先进的开发和管理工具完整地执行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为应用建立强大的数据接口、系统管理、数据读取、数据传输的管理平台;为客户端提供数据交换任务。采用分布式组件EJB和Web Services实现业务逻辑;服务的定位采用JNDI/UDDI方式,支持分布式服务提供者。

设计思路如下:

(1)调查研究

主要任务是对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实现系统所需的元素和搜集系统应用需求。

(2)平台设计

主要任务是对上一阶段收集到的各种资源、需求进行分析,抽象、提取出对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平台模型。

(3)系统实现与验证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平台的设计要求,并对照真实城轨交通多媒体交互式环境检验修正系统。

在真实环境下,对网络及硬件设备进行测试,对软件系统行容量、性能压力等测试测试及试运行的目的在于确保系统各项功能均能正常使用,并且符合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同时把尽可能多的潜在问题在正式运行之前发现并改正。

移动平台物理设计架构如图2。

三、实现的功能

1、教师和学生身份认证;

2、师生交互;

3、练习任务的下发;

4、考试试题的下发与上交;

5、成绩推送。

平台开发成功后,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变革与推动,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师生教与学的交互,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师生交互,进行必要的实训练习和考核,把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加强学习。移动实训平台不仅是技术研发上的新方向,更是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变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起点。

四、展望

移动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应用预实现“接口统一、资源共享、辅助教学、移动服务”四个目标:

1、接口统一

数字校园平台是一个信息汇总和交互的公共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业务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布与管理。保障不同开发公司、不同开发技术的业务系统能够方便、适时、快捷的与数字校园平台进行对接,促进移动应用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2、资源共享

资源数据电子化的基础上,利用校园网络和移动学习平台,让资源流动起来。不仅是单纯的发送与接收,而且根据业务要求,建立“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业务信息流动模型,形成移动信息层面跨系统知识资源共享。

3、辅助教学

利用最新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教学过程的新颖、直观与生动的信息交互方式,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而立体。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获取知识信息,辅助教学目的进一步达成。

4、移动服务

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和家长提供一站式移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积极对外展现学校资源及科研技术成果,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有益的知识成果,提升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移动教学实践平台的设计应用与时俱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远程教学模式,为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参考,使师生间交流更加省时高效,有利于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建立高效可行的新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移动教学实践平台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让学习者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了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移动数字校园变革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移动学习体验。不仅是技术研发上的新方向,更是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平台的建设符合国家教育工作统一部署,符合学校当前发展目标,符合广大师生科研学习、能力提升的实际要求。是开发优质资源,开拓教学手段,开放学习环境,服务广大师生、回馈社会,有益而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向文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09(1):66~69.

[2]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年(10):30~36.

[3]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年1月.

[4]Mark Summerfield.Qt高级编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何水艳.Java程序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上一篇:煤矿采掘技术改造研究下一篇: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