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

2024-07-02

金融企业会计(精选十篇)

金融企业会计 篇1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包含1项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以财政部令第33号发布) 和37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办法, 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 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涵盖了目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多个方面, 涉及的很多事项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新手段或新途径, 新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办法的空白, 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并为改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企业相关会计业务的重要变化

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标准及计量标准发生变化

(1)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标准从流动性向风险性转变。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根据流动性划分资产和负债。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速度加快, 金融工具长、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 按流动性划分无法真正反映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

(2) 金融资产与负债的计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变。原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规定企业要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 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2、贷款计量标准发生变化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贷款应分为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两类。其中, 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 应计贷款则指非应计贷款以外的贷款。对于非应计贷款, 将不在表内确认利息收入, 收到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 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将确认为利息收入。

3、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发生变化

(1) 减值准备计提技术的变化。《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将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调整记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减记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记入当期损益。

(2) 金融资产减值判断标准提高。新会计准则规定, 必须具备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损失才能确认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根据未来事项推断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能确认为金融资产减值。

二、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1、双重计量模式增加了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难度

新会计准则规定, 金融企业可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来计量不同类别的资产和负债, 从而使金融会计信息建立在两种计量基础上,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同时增加了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难度。

2、公允价值存在滥用的可能

所谓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存在着诸如资产交易不活跃及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的不完全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可能存在对公允价值的滥用, 公允价值难以实现“公允”, 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3、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

新会计准则主要从信息质量和信息内容两方面规范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和信息内容的标准将对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产生深远影响。

4、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 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否则无法达到表内确认和计量要求。

三、金融企业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具体措施

1、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新会计准则是原则导向的, 很多规定相当复杂, 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应通过多方式的学习、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2、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 而正确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又有赖于金融企业对真实业务信息的掌握。

3、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构建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型系统

要按照持有目的区分金融资产, 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波动情况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要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改造现有财务会计系统, 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 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满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4. 完善金融企业考评机制, 削弱会计选择动机

金融企业会计选择的动机包含迎合“达标”要求和继续融资的机会。因此需要完善上市公司考核和评价体系, 改善原有的仅以净资产收益等个别指标作为考评参数的不足, 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和审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岳龙梯.浅析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启示.商业会计, 2006 (6)

金融企业会计 篇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与之息息相关的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各个国家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其竞争力。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金融企业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国内,与我国金融企业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企业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加快金融企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会计标准国际化方面已做出了巨大努力,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经济转轨型国家,我国在市场发育、法制建设等市场经济环境方面还不十分健全。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还在逐步深化,金融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有的金融企业还潜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毕竟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们在金融企业会计改革中应始终把金融企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作为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一、关于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金融企业会计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会计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层面的问题,如金融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我认为,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行审慎的会计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适应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要求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严格约束与有效激励相统一的经营机制,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十五”计划纲要为金融企业会计改革提出了总的要求和目标。

目前,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更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独资公司;第二步,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国家对改组后的四家银行可以先绝对控股,后相对控股。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广泛吸收内外资企业参股,同时组建若干基金,吸收自然人资金组建基金法人对银行参股;第三步,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整体与分拆相结合的方式,分行别、分步骤公开上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会计思想的进步,但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却没有发达国家那样明显,在银行业尤其如此。财政部于1992年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修订成为《企业会计制度》。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上市,同样需要加快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实行审慎的会计原则,逐步完善会计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鼓励金融企业合理计提准备金,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披露,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贯彻巴塞尔原则,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巴塞尔原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提出的一系列银行监管原则。巴塞尔原则的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其内容实质就是强调增加银行信息透明度对于金融市场稳定和经营决策的重要意义,对银行信息披露内容则强调定性和定量信息的平衡,并要求银行按风险类别披露信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国际银行监管领域最重要的协调组织,它于1975年由十国集团国家中央银行行长成立。近年来,在全球拥有100多个协议成员国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银行信息披露规范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则、标准和建议。这些原则、标准和建议,常常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共同遵循的最低标准或最佳做法。201月,该委员会发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资本结构、风险状况和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金融企业会计 篇3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信息化 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86-01

1 关于单位信息化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1.1 何为单位的信息化

该项要素涵盖非常多的知识,相关的人员都站在不一样的层次之中对于其定义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得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结合单位的具体运作状态,单位结合目前的信息工艺,经由对资源的深层次分析,切实的提升单位的生产以及运作和管控等的能力,最终提升单位的利润和竞争水平。

1.2 关于它的具体意义

我们国家处在当前革新的最重要阶段,当前的信息化的水平并不是很高。进行该项创建工作的意义很是显著。第一,当前经济体系的设置,单位件的竞争开始变得严峻,对于信息的获取量非常多,是一种综合化的内容。第二,自从入世之后,和国际市场有效的连接到一起,其参加到国际间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此时就规定积极的开展该项创建工作,进而切实的提升单位对于市场的应对水平,提升总的竞争实力。第三,便于开展工业化活动,带动经济体系的革新,进而保证增长模式出现变化。

1.3 关于其具体的特点

1.3.1 其前提是信息科技

站在一定的层次上讲,信息化是说的科技不断的使用的一个步骤。对于单位来讲该项内容也是这样的。同时单位的信息科技的高速前进,带动了它的切实发展。由于科技和经济高速前进,此时该项活动也获取了显著的进步,信息科技是其关键的前提。

1.3.2 将资源的使用当成是关键的内容

对于单位来讲,信息资源是非常关键的资源,合理的对其利用是单位的信息化的必然前提,同时还是单位的信息化的最终归属,它的单位的该项体系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由于信息化高速前进,此时在过去的三种要素,信息会成为第四大要素,发挥它的关键意义。此时他的重要性也开始提升,同时还引发了单位的运作模式以及组织构造和单位文化等等的一些革新活动的发展。

1.3.3 信息化涵盖在单位运作工作的很多层次之中

在许多人思想中,所谓的信息化是用电脑联网。很显然其是不正确的。虽说它要借助于电脑和网络,不过它已经不需要局限在电脑科技的层次之中,涵盖了单位运作的很多个要素。就拿制造业来讲,它涵盖很多的要素: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和组织结构信息化。

1.3.4 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下,只有在企业拥有竞争和外在的拉动力压力以及追求卓越、丰厚利益的内在动力,才会有使用要求。即便投入巨资改进企业信息化技术科技,可能存在风险但还必须接受企业转变的方式,如果成功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力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企业产生信息,目的就是实施核心动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新会计准则下推进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因为信息技术将使会计信息采集、处理的实时性和自动化从而导致会计职能发生变化,这样便使会计人员把精力放在了一些琐碎的事物而不是专业事物上。会计人员将把精力放在分析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用户的信息需求上面。从而量体裁衣做出有关的信息添加、存储、维护和报告的规则等。所以,会计的职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同时角色也在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不管是对会计人员的角色还是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通会计、通晓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财务软件开发的人才严重缺失,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有效性,实用性等方面大大降低。

2.2 期末不按规定结账,甚至还可以“反结账”

新会计准则表示,“各单位需按规定定期(包括月、季、年末)结账”;《会计法》也明确提出,“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等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的方法更正”。但我们看到,大部分会计软件可以期末不结账就可以产出会计报表,甚至还能在结账后发现原来处理不当,或因管理层“特别需要”,采取“反结账”的手段,彻底消除以前的原表,不留下一点痕迹,这就严重违反了我国会计法的法规。

2.3 操作权限不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

多数商品化会计软件存在“超级用户”,意指一人身份(如系统管理员)登陆,就能解决完会计核算的全部项目。这同新会计准则内控制度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背道而驰。其次,还有着系统管理员与财务主管岗位、会计核算具体岗位分工不清的混乱情况。有些即便有分工,但也未能在软件中表示出哪些是相容岗位、哪些是不相容岗位。

3 新会计准则下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3.1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让会计人员能准确无误运用会计信息,重中之重在于旨在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但具有会计、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而且必须有能力运用信息技,从而对信息系统和相应资源的评估和分析。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不断突飞猛进,会计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异于信息技术人员,会计人员适应会计信息化需求的应变能力重点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根据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②制定各种业务活动、会计控制和会计信息的规则,协助信息技术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相关规则。③在信息技术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3.2 在开展该项创建工作之前的时候,单位要设置综合化的体系

单位的管控工作者的思想要彻底的革新。由于信息化的发展,此时会使得一些流程等变得标准,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彻底的变革思想,把他导致的一些短时间的不利现象减少到最小,否则就会干扰到单位总的竞争水平,单位的信息化管控就会走到一种无路发展的境地。同时,管控人员对于该项创建工作是以战略意义为前提的,软件机构是以单位的具体状态为背景,此时的长远性和实用性间就会存在一些不利现象,怎样确保两者都可以实现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单位的信息化不但要合乎具体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给其后续的发展留有空间,所以它必须经由可扩充的特征。

参考文献

金融企业会计 篇4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证券市场环境下,中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也显示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不同的特征。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众多信息被“强制性披露”,使披露流于形式;自愿性披露数量不足;自愿性披露可靠性较差。

(一)被“强制性披露”使披露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将许多信息进行强制性披露,所以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中,属于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占公司信息披露总量的比例就相对较少。另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所以很多信息既没有要求强制披露,上市公司也没有进行自愿披露。有研究以董事会报告为例,随机抽取了2007年及2008年十家盈利公司和十家盈亏公司的董事会报告,从其文字长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公司的董事会报告的详略程度相差很大。较长的有13329字,而较少的只有2891字。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董事会报告只是按要求做了一对一式的被动回答,报表使用者从中得不到更多的信息。

(二)自愿性披露内容不足

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自愿性披露日益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展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外部金融环境的恶化,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在提高,所披露的具体信息涉及管理者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公司实际运作信息、前瞻性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诸多方面。按照深圳证券研究所的划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背景信息、历史信息、关键性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从目前我国公司披露的内容看:背景信息主要是一般性的描述,诸如完成目标的步骤与行动、实现公司战略的时间表、实现公司战略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对当前利润和未来利润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基本上没有,即使有也是蜻蜒点水。

(三)自愿性披露可靠性较差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其具体含义是,财务报表信息能准确、合理地反映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使用者在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时,不会产生重大失误。达到可靠性这一要求,信息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如实反映,即财务报表信息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2.可验证性,即所有会计程序的选择、会计数据的获取、会计信息的加工,都应该是可以验证的;3.中立性,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的加工和生成以及最终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过程中,主要考虑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合理、相关,不应考虑选择这种或那种方法对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的质量并不令人乐观,这需要引起投资者及证券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金融危机下促进企业自愿实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2008年7月,我国证监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改进企业报告-强化自愿披露的审视》的研究报告,主要是探讨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在其他财务报告中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应包括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非财务信息,并提供了一套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框架。

(一)培育企业自愿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

意识的培育很重要,要让公司的经理阶层认识到加入WTO后,筹资压力将加大,发展自愿会计信息披露是增加竞争力和降低筹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要扩大自愿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如增加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信息的披露,特别是对于投资者有较大需求的人力资源、定单数量、盈亏平衡点、市场占有率预测等信息和公司战略的障碍及这些障碍对当前利润和未来利润的影响等信息应当纳入进来;其次是增加自愿披露的途径。应增加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证券咨询人士、新闻媒介、中小投资者的见面会,形成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渠道。建议监管机构应当设立上市公司自愿会计信息披露的档案,每年对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进行评价,并对社会公众公布;对自愿会计信息披露做得好的公司在再融资等方面给以一定的优惠。

(二)规范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准则

预测性会计信息和前瞻性会计信息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投资者强烈需求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由于担心预测性和前瞻性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当、披露不准确或披露失误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损失而遭致诉讼,还担心会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特别是公司披露较高的盈利时,还会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等。因此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避免上市公司承担过大的责任出发,要规范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准则。首先,我国有必要制定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防止上市公司随意披露虚假信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个准则应当包括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假设、程序、内容、质量标准及违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其次,要加强对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一种形式,同样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三)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

强调适度管制实际上是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有机接合,是两者在实现资本市场目标过程中的均衡,适度管制的度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把握的。财务信息披露量越来越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近几十年来的基本趋势。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如果不考虑信息披露成本,其信息披露量是越多越好,投资者可以依据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自行筛选、处理和利用。但是信息市场也是不对称的。在这种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过度,即强制性超过一定的度时,就会出现只讲监管不讲信誉的现象。监管者不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监管是否过度,因为监督者更多的倾向于增加自己的权力来管制信息披露,权力的过度垄断也会导致腐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强制性信息披露不足时,又会直接导致市场失灵,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只有适当的信息披露,才能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增进效率。

金融企业会计 篇5

09会计3班吴翔20091312142

目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仅是这些银行管理人员思索的问题,也是中国金融管理层和金融研究人员注意的一个课题。

一、制约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体制方面,市场化不足

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常受到多方面的干扰,既要维持自身利益,又要为国家政策服务。相对而言,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较灵活,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差距。外资银行的运作基本不受政府干预,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灵活多变,(二)结构方面,整体失衡

目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在总资产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占银行业总资产的约90%),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处于竞争劣势。

二、提升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一).增强自身实力: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1)完善创新体制, 提高服务质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快创新的步伐, 通过金融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来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 使竞争不断跃上更高层次, 推动整个银行业的进步。

(2)强化品牌建设, 走特色服务之路。品牌是综合实力的标志,国外声誉卓著的大银行一直充分注重其品牌建设工作。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当今金融竞争格局下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品牌战略管理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二)进行发展战略转型, 确保持续竞争优势

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短、起步晚、规模较小, 在各方面的实力都不强, 无法与四大银行全面抗衡。所以, 我国的中小股分制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主动与四大银行形成一定差异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以力求避四大银行进行盲目的竞争。

差别化竞争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价格差别化战略, 包括利率差别化和手续费差别化。可以在仔细核算成本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客户以不同的其他优惠。依据顾客的特性以及同顾客长远往来关系而确定各种收费的优惠。

二是商品差别化战略。通过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 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但是为了取得竞优势,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地创新产品, 做到领先一步。

三是服务差别化战略。

绿色会计:企业会计改革的标杆 篇6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呼唤环境会计

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用GDP进行衡量的,但是GDP指标的绝对值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这是因为GDP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生产同样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则其消耗的资源会比其他技术条件较高的企业所消耗的多,消耗的资源多了,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投入,比如医疗方面的投入、治理环境方面的投入等等。但是,这些由于资源消耗而产生的投入却成为GDP 的增量,因此造成了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越是落后的行业,越能为GDP的增长作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创造的GDP与耗用的资源很不相称。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显示,中国近 20 年的经济增长率居全球第 2 位,平均为 10.3%。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真实增长率远远低于10.3%。中科院的一份研究表明,中国2003年消耗了全球 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和 40%的水泥,创造的 GDP 不到全球的 4%。长此下去,我国国内的资源将难以支撑工业的持续增长,我们的环境更难以承受这种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代表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并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判断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不但能反映某一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量,还能反映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的消耗程度和受保护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绿色GDP的计算方法,就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据《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显示,2004年,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和表达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但由于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绿色GDP的核算标准、方法却是一个难题。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因此有人提出,应该以绿色会计取代绿色GDP,一门新的综合学科——绿色会计学(即环境会计学)应运而生。

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仍未被列入会计准则的相关条款。可喜的是,随着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环境会计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1989年,有650名工业界领袖把环境问题引为企业面临的第一号挑战;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连续几次会议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1995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三届会议更是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一斑。我国应顺应世界潮流,加快会计改革步伐,加紧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二、环境会计体系架构的设想

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以国家整体环境活动为核算对象的宏观层次的环境会计,也就是宏观环境会计

主要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建立的,对各地区自然资源总量进行平衡和生态保护的核算系统。它从全社会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反映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资金运用。

(二)以各个企业为核算对象的微观层次的环境会计,也就是微观环境会计

主要目的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利用或损失,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产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影响,如对排污超标的收费、非法处置废弃物的罚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对资源的消耗量及充分利用程度、治理环境的收益等等。

(三)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会计

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运营计划及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在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中增加一个影响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的因素——环境。

(四)以审计为基础的环境审计

就是对企业环境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鉴证和评价,监督企业遵守有关环境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避免环境风险并对国家有关环保部门环境政策的制定进行评价。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至少有“或有事项、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先河。

笔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一些看法。

三、我国微观环境会计的内涵、确认、计量与披露

由于企业与环境资源关系复杂,企业既是环境资源的消耗者也是环境资源的生产者,既是环境的污染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和恢复者。因此,企业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在会计核算上具体反映为成本、费用和负债),也有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对已污染环境的恢复(在会计核算上具体反映为收入和资产)。因此,在具体反映企业个体的微观核算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基于目前的技术方法,笔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包括内涵、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

(一)环境资源损耗及形成的负债

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1.环境污染与破坏损失,即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如对农田、山林及水资源由于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对其损失金额的计量可按复原法或避免成本法进行计算,即根据环境污染或破坏后,恢复或事前预防损害所需成本来合理估计。在具体会计期间的确认上,应该于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当期直接作为企业的费用和负债进行处理,以后对环境进行恢复的会计期间则根据实际发生的环境恢复开支对负债进行冲减。2.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按照国家目前的具体规定,这方面的支出从企业这个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就是自然资源的购入成本。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对那些消耗资源多而生产效率低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对于那些消耗少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进行奖励。如果这个建议可以作为一项制度执行,则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就应该反映出其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的资源消耗量、单位资源消耗与产出比等指标,以便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二)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社会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为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如环保投资、补救措施费用等;2.企业设置的环保机构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支出,如环保人员工资、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环境研究、开发费用等;3.企业定期向国家交纳的排污费及环境保护税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支出。对这些支出的确认和计量可以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实际发生和受益的期间按实际发生额进行核算。

(三)环境资源收益及形成的资产

反映企业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以及从环保中所得到的收益,是衡量企业环境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取得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在企业实际发生时作为收入进行确认。2.环保业绩卓著的企业收到国家发放的奖金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信誉收益与股票价格上升收益。奖金的处理相对简单,可以于企业实际收到时作为企业的收入进行处理。但是,由于社会信誉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股票价格上升而导致的企业收益的增加部分,因为在实际确认时按何标准计算并没有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标准,况且企业股票价格的提高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个因素引起的,要想单独地把该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直接分离出来也不容易,而按照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对那些发行股票公司的股票价格变动也没有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就是目前对于本企业所发行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要求企业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因此笔者认为对此项收益可以暂时不做账务处理。但是,企业可以在其会计报告的附注中,反映其由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所提高的社会信誉和股票价格的评估价格。3.其他单位或个人缴纳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对这部分赔偿收入可以于实际取得时直接作为企业的收入进行处理。4.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或机会收益。由于对这些隐性的收入进行评估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商誉评估和计算的方法,将这些社会效益和机会收益通过一定的方法评估后在合适的时间(比如在企业重组或吸收新的投资时)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处理。5.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资产,例如企业自行种植的树林和自行建造形成的风景区,这些资产的价值应该作为企业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对这些资产的确认,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在生物性资产准则中进行了规范。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生物资产准则中,对于这些企业自行建造的环境资产,只允许按照其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因为企业为环境资产投入的成本与环境资产的现行公允价值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按照客观性的原则,应该以市场公允价值对这些环境资产进行计量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四)环境资源效益

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环境资源所获取的净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环境资源效益=环境资源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损耗。利用这个公式可以综合反映企业依靠环境资源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经营能力。

(五)环境会计的披露

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资源价值运动的全貌,现有的绿色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全。我国上市公司 2002、2003 年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显示:强污染行业披露的比例在 50%至 80%之间,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仅为 56.40%和 62.47%,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大多数是在报表附注中简要说明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反映较多,缺乏对未来的可能性预测,在形式上不具有固定性和规范性,信息实用性低。笔者认为,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增加以下内容:1.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内增加环境资产的内容,主要反映企业已经持有的环境资产,具体包括企业购入的能源部分和企业自行建立的环境资源部分。2.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内增加企业因为破坏和污染环境而造成的负债。3.在企业利润表中增加企业因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而形成的收入和支出。通过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增加以上三个内容,使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完整,而且可以为国家宏观环境的管理提供比较正确的数据。

金融企业会计 篇7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差异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 我国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日益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 财政部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财政部会计司掌握的数据来看,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执行通用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会计超载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会计发展的障碍。2011年10月18日, 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 要求相关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 鼓励提前执行, 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至此, 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小企业会计准则》。

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隶属于基本准则之下, 即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必须执行基本准则, 但其在会计处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的主要差异如下。

1 资产类科目

1.1 货币资金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外, 可设置“备用金”科目, 取消其他货币资金下属的固定明细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 包含“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3个科目, 且“其他货币资金”下设有6个固定明细科目。

1.2 应收及预付款项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坏账采用“直接转销法”, 并确定了发生坏账损失的六大标准。《企业会计准则》中, 坏账采用“备抵法”。

1.3 存货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按评估价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中,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 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盘盈存货的成本, 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价或评估价值确定。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 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 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 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 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1.4 投资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分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 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短期投资按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进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 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 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在核算“长期债权投资”时, 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直线法。资产负债表日, 不需计提减值准备。经确认无法收回的长期债权投资, 应于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 在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若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的, 需计提减值准备。

(5)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一部分。《企业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准备长期持有的权益性投资。

(6)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合并取得属企业会计准则范畴) 。《企业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应分为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

(7)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小企业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不存在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中, 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

(8)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 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实际发生损失时, 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中, 长期股权投资若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的, 需计提减值准备。

1.5 固定资产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 (含相关借款费用) 构成。《企业会计准则》中,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企业会计准则》中,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成本, 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企业会计准则》中, 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会计准则》中,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5)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企业会计准则》中, 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6)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盘盈固定资产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盘盈固定资产按前期差错处理, 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 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8)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资产负债表日, 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 按相关规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 无形资产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企业会计准则》中, 包括土地使用权、特许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 摊销期不短于10年。《企业会计准则》中, 摊销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使用寿命不能可靠估计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资产负债表日, 不要求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 按相关规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出租无形资产未作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出租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

2 负债类科目

主要的区别在于长期应付款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按未来应付金额入账, 持有期间不计息。《企业会计准则》中, 按实际利率折算后的现值入账, 持有期间按实际利率计息, 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3 所有者权益类

3.1 实收资本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没有规定接受非货币资产的投资时, 如何确定该资产性的入账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中, 接受投资者投入的非货币资产的入账价值,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3.2 资本公积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下设“资本 (或股本) 溢价”一个明细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 下设“资本 (或股本) 溢价”、“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

4 损益类

4.1 销售收入的确认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应于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销售商品需同时满足5个条件, 才能确认收入。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 在办妥托收手续时即可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 在发出商品并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3)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未设置“发出商品”。《企业会计准则》中, 售出商品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 对已发出的商品, 应结转至“发出商品”科目。

(4)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 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收入和成本。《企业会计准则》中, 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生的销售退回, 冲减报告年度的收入和成本。

4.2 劳务收入的确认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未对劳动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形, 给出规范的相关处理。《企业会计准则》中, 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分别就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4.3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不确认合同预计损失。《企业会计准则》中, 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 应当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4.4 政府补助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以非货币资产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 未对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情形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 以非货币资产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 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 按名义金额计量。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于递延收益的核算,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计入营业外收入: (1) 小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2) 小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上述条件未满足前收到的政府补助, 应确认为递延收益。《企业会计准则》中, 递延收益核算的是需要按期分摊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4.5 管理费用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计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中, 为生产服务的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会计准则》中, 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管理费用”。

4.6 财务费用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汇兑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汇兑收益计入“财务费用”。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通过票面金额和票面利率核算利息。《企业会计准则》中, 通过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核算利息。

4.7 销售费用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批发和零售业小企业, 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等计入销售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 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计入货物的采购成本。

4.8 营业外收入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存货、固定资产盘盈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会计准则》中, 存货盘盈冲减“管理费用”, 固定资产盘盈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9 营业外支出

(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固定资产盘亏中非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其他损失冲减“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 固定资产盘亏不区分原因, 净损失全部计入“营业外支出”。

(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包括以直接转销法确认的应收款项发生的坏账损失。《企业会计准则》中, 采用备抵法核算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计入当期损益。

发布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是财政服务小企业发展的切实举措, 将为国家扶持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小企业会计准则》取代《小企业会计制度》, 吹响了全面清理会计制度的号角。预期到2015年左右, 随着各种会计制度的逐渐退出,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将全面取代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金融企业会计 篇8

1 建筑企业会计工作特点

(1) 建筑会计核算工作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分散性, 所以在进行核算时, 要给以更大的工程核算权限。这和一般的工业会计只针对车间的核算范围比起来, 明显要宽范很多, 并且所有的核算项目都分别有专人负责。

(2) 建筑会计核算的工作对象是单位工程, 或者是工程中的单个项目, 这一单件性特点让核算内容具有不可比性。

(3) 一般的建筑项目工期都较长, 所以相关的核算内容不能等到所有工程都竣工以后再办理。所以企业要进行定期的工程核算、甲方结算, 保证资金有效回收。

(4) 建筑结算价格按照项目多样性、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共同确立。

2 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特点

工业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消耗最少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达到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劳动产品, 取得劳动产品会经由一系列中间环节, 对于所产出的劳动产品, 经过销售渠道得到费用补偿, 其中的一部分回收资金用做企业再生产, 而另外一部分资金作为税利上缴到国库, 用于国家积累, 还有一部分用于建造新厂房、购买新设备等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全部的生产经营环节中, 主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通过录账、结账、报账, 全面而系统地实现工业企业经营中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 真实反映出资金的消耗与增加变化过程。最终的目标直接指向生产经营成果的反映与控制。

3 存货核算差异

(1) 关于采购材料。建筑企业同工业企业采购材料方向的核算, 关键的不同点在于采购成本构成内容。建筑企业采购成本除了正常的买入价、运输费用、正常损耗等内容, 还包含保管费以及增值税。而工业企业所发生的保管费用, 不计入到采购材料成本, 而是直接进入到当期损益记录;在增值税的计算方式上也同建筑企业完全不同。

(2) 关于生产资料存货。建筑企业同工业企业在易耗品核算上体现的不同是:对分次摊销的易耗品领用, 建筑企业按照低值易耗品、在库易耗品、在用易耗品科目, 实现存货核算, 同工业企业平均摊销的办法类似。而工业企业按照其原价值从价值易耗品转到待摊费用科目, 再从待摊费用转到成本费用的办法, 则同平均摊销的办法有一定区别。

4 长期资产核算差异

建筑企业同工业企业长期资产核算体现的主要差别在于:长期资产核算内容不同。建造工程长期资产核算名称同结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对于工业企业来讲, 长期资产建设只包含固定资产工程。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讲, 则既包含固定资产工程, 也包含临时设施工程。这一特性是由于建筑企业流动性强、现场不断发生变化的特点决定的。

对长期资产建设核算, 工业企业把其设置于在建工程科目内进行, 这一科目不但对固定资产建设施工内形成的成本支出进行核算, 也对施工设备、材料、承包顶付款项等进行核算。它既属于成本核算科目, 也属于盘存科目, 更是企业的结算科目, 反映出建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全程情况。建筑企业会计连同临时建造设施共同设置专项工程支出, 并按科目进行相关核算。这一科目核算从两种企业施工中形成的成本支出为起点, 再加入专门用于工程的购入物资。既属于计算科目, 也属于盘存科目。

5 成本核算差异

建筑企业同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上表现出来的主要差异在于:计算成本的种类, 划分的成本项目、成本计算周期、成本计算办法等。同工业企业单独计算特性产品现实发生成本的工作方式不同的是, 建筑企业经营成本通常包含建筑工程成本、机械作业成本, 以及工业产品成本等。这里面的建筑工程成本一方面需要计算出实际成本, 而另一方面也要对预算成本加以计算。而工业产品在成本项目上通常可以划分成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直接支出等。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成本包含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现场费用几类。因为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求同工程特点, 这就导致了建筑工程成本在项目划分上同工业产品成本的不一致性。项目中所包含的内容也稍有差异。而即便建筑企业中所包含的工业产品项目为了方便进行工程耗用计算, 进入到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还原模式, 也与普通的工业产品成本不一致。

6 收入核算差异

建筑企业同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存在核算区别, 不仅是营业收入分类办法体现出更多的建筑企业特点, 更重要的是确认营业收入的原则、方法, 都同工业会计核算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来讲, 除了价值较小、工期较短的建筑工程能按照合同完成法则确定营业收入, 一般情况下还是应当按照施工完成进度法确定营业收入。工业企业确定收入的原则是在已经发出产品、提供劳务、取得价款凭证时就实现了销售收入的确认。在这方面二者有本质差异。

7 总结

建筑会计同工业会计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在进行建筑会计核算工作时, 要首先考虑到它与工业会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是保障核算工作可靠性的一项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卫军.论网络时代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J].科学与财富, 2010 (11) .

[2]谈荣富.施工企业项目部承包经营会计核算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1 (9) .

[3]赵瑜斌.国有林业企业所属建筑施工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7) .

[4]何广涛.分包工程的会计处理[J].财务与会计, 2007 (8) .

金融企业会计 篇9

关键词:新企业准则,煤炭企业,会计对策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下称新企业会计准则) ,在我国会计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研究新企业会计准则,分析其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煤炭企业目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 财务报告的目标

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此规定显示了我国财务报告有两个目标,一是反映受托经营企业的管理当局的、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二是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前者针对当前而言,后者则是会计目标发展的方向。

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尚属国有及国有控股,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及业绩,为其实现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奖惩及人事调动提供依据,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将逐步改造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资本市场将成为煤炭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为投资人提供翔实、相关的决策信息必将成为煤炭企业财务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 会计计量模式种类的增加

会计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基本准则总则中将计量单位当作会计的基本假设,即企业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之处在于认可了包括历史成本在内的5种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有限的使用范围、较为苛刻的使用条件以及一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不允许改回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等,以防止公允价值沦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煤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将因为公允价值的运用而产生损益。以债务重组为例,现行准则基本上以账面价值作为人账基准,重组的一方即使在重组业务中受益,其受益金额也应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后,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影响当期损益,若其金额重大的,将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 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规定,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此项规定却成为许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特别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煤炭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重大约为50%~60%。煤矿的固定资产大多位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井下,磨损、锈蚀等严重,加之煤矿机械更新换代周期较短,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必需的。实务中由于煤矿固定资产台件多,摆放场所经常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工作复杂而烦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必将杜绝部分煤炭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为煤矿企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如何快捷、方便、准确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 个别会计要素计量要求的改变,对煤矿的盈利水平产生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目前全国因采矿而被破坏的土地超过4万km2,并以200km2/a的速度增加,其中因矿山开采而沉陷的土地总面积已达60万公顷,因此,土地塌陷赔偿和矿山环境污染支出是煤炭企业的一项重大支出,其实际支出时间大多出现在矿井的衰退期或资源枯竭期。现行会计制度对该项支出采取预提或实际列支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按税法规定,预提的塌陷赔偿费等不允许税前列支,其结果就是,在矿井的成熟期未能充分预计并提足相应的费用,导致造成该项费用巨大的资金缺口。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将弃置费计人固定资产原值,使得该项费用的资金来源得到了充分保证,为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建立了长效的财务保障机制,有利于矿山企业走上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单纯按直线法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摊销方法应当与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关联,为煤矿单位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按工作量法摊销提供了理论支持。所谓工作量法就是按照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摊销采矿权的一种方法。实务中,煤矿企业的实际服务年限普遍短于矿井设计年限,无形资产改按工作量法摊销后,缩短了摊销年限,加快了无形资产资金周转,减少了煤矿单位的当期盈利。

(五)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改变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后者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这些会计处理方法是基于利润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是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等金额为基础确定纳税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递延税款的资产或负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核算采用了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具体做法是,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各项资产、负债更加真实可靠,体现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会计目标。

煤炭企业大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企业所得税,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煤炭企业将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观下的债务法,将对煤炭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煤炭企业要预测该会计政策改变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影响,还应正确披露影响的范围、程度及金额,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相关信息。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煤炭企业的会计对策

(一) 深入贯彻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财务部门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企业管理当局的大力支持和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向企业相关部门和领导大力宣传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变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财务人员一项重要工作。贯彻实施好新企业会计准则,财会人员首先要加强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从学习形式上看,可以采取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用与旧准则对照、与国际会计准则对照的方式,同时要注意新企业会计准则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特点,学习的过程中要相互联系、以达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全面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为配合好公允价值计量和减值准备计提,煤炭企业财务部门应依托信息技术,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搜集相关资产的市价、技术更新、自有资产的成新度、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等信息。重新修订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完全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要完善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对外筹资和担保等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权责结合、奖惩并举。

(四) 修订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煤炭企业现行的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将不再适用或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利润、净利润指标,原不计人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将计人损益,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的改变,将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煤炭企业应先模拟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其次,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测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经济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模拟实施及测算的结果,制定出新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 做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工作

金融企业会计 篇10

1、存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存货成本的核算范围。新增的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取消了将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归入期间费用的规定。

2、固定资产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考虑了以信用方式购入固定资产的时间价值因素其次在后续计量上, 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

3、借款费用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既包括固定资产, 又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其次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既包括专门借款, 又涉及一般借款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 扩大了资本化的范围, 对存货成本的核算有较大的影响。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使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加合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 不符合条件的, 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 不对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 而是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

5、债务重组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 将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收益。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在所得税方面

与旧会计准则中的以应付税款为标准进行的核算不同,在新会计准则下,对资产、负载的计税基础进行确定是企业取得资产、负债的前提。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核算,不仅增加了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还增加了本期的利润。

2、在公允价值方面

在新会计准则下,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房地产等公允值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进行核算时,企业应当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与企业的利润表中。

3、在债务重组方面

合并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时,如果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则应该以购买法来进行合并,在计量时以公允价值为依据,必须每年都减值测试不具有确定性的无形资产。

4、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第一、信息的可靠性方面。为了保证对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如实反映,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更好,保证会计内容的完整性。第二、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方面。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的相关性,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这是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从而保证使用者评价或者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更加可靠、准确,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总的来说, 我国会计新企业会计准则广泛采用了国际标准, 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内容, 扩大了成本核算范围, 使企业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 不会因为成本的漏计或少计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成本信息的通用性和可靠性。但是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有条件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因为一旦公允价值被利益集团操纵, 就会造成资产不实。当某些资产被低估时, 则可能造成产品成本的低估, 如果低估的价值在数量上大于价格确定时所加成的利润, 无疑该出口产品会倾销。因此,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对公允价值的引用应该持谨慎态度, 并不断加强内部控制, 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利润操纵的手段。

2、建立明晰的会计账簿

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入手, 在现有核算制度基础上, 结合我国会计法规、国际标准, 有针对性的, 目的明确的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特别是建立明晰的会计账簿。

(1)具体要求包括:在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入账、结算等一系列过程中严把工作质量关, 做到准确、及时、全面、规范;(2)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 尽量采用国际惯例、国际标准;(3)规范原始凭证的收集、填制、审核和保管, 完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传递、保管制度, 加强会计凭证的管理;(4)完善会计账簿管理, 账簿的设置要能保证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情况, 为经济管理提供总括的和明细的核算资料;各账簿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 又要有明确的联系, 还要避免重复或遗漏;账簿的格式应简便适用, 便于理解和查账;配备业务强、有责任心的会计人员负责记账工作, 对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要求内容全、项目齐、数据准, 账账相平衡。

3、积极运用中立会计信息进行法律举证

中立的含义是会计人员站在不偏不倚的角度, 不以某一特定利益主体的角度歪曲或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 提供带有偏见的会计信息。这种中立性是从对外呈报的目标是满足外部多重利益主体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 以提供通用性的会计信息为目标。在正常价值举证中, 会计信息提供的性质和目的发生了改变, 或者说是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首先, 在性质上会计信息及其载体发生了改变, 成为了法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发挥举证与抗辩的作用;其次, 由于处于法律冲突之中, 彼此之间的目标是严重对立排斥的, 双方要就正常价值进行一系列的法律行为, 简单地讲, 起诉方认为正常价值较高, 而应诉方则是竭力向调查机构表明, 正常价值低于出口价格, 并未存在倾销。从任何一方看, 会计信息发挥着作为法律证据以支持本方观点的作用。因而, 会计信息及其载体本身必须是中立的, 否则就难以满足通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提供会计信息时应时刻以会计信息的证据性作为导向, 不能无保留地提供一切信息, 对于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信息、与本企业立场无关的信息及其可检验性因环境而变化的信息要慎重考虑。在此基础上, 对中立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并加以组合, 有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会计信息, 以体现出强烈的维护本方利益的诉求。

4、加强会计信息的审计

财务资料不完整, 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报表和凭证之间的不一致等问题是很多企业在会计核算调查中遇到的重大障碍。相比而言, 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定期向公众公布经独立审计的会计报表和披露相关的信息, 以接受公众的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对公司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 为社会提供鉴定服务。但是国家对于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 尤其是出口额较大的企业还应该严格其独立审计制度。通过会计工作的细化,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加强外部审计, 可以避免或减少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和舞弊, 并为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提供合理和翔实的证据。

5、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是对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要求改变原有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家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对财务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优化经济后果,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四、结束语

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准则趋同,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学习新准则的同时,会计人员应对本企业的业务事项详细了解,以能更好地运用好新准则。

摘要:2007年1月1日起, 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由财政部发布的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 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始执行, 新准则的使用将对国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的各种数据, 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 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经济信息下一篇:新时期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