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武术开展

2024-06-23

推动武术开展(精选三篇)

推动武术开展 篇1

一、武则天创立武举的原因

1. 打击元老贵族的政治诉求。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 受到了众多朝廷元老的反对。为了扫清未来的帝王之路, 武则天不遗余力地打击这些反对势力, 为此, 她需要培植新的嫡系势力, 于是她开始提拔庶族, 不仅为庶族大开科举之门, 更创立武举制度, 大力选拔军事人才。在武则天当政之初, 曾出现两次大规模叛乱, 即徐敬业的扬州叛乱和垂拱十年的李唐宗室的叛乱。虽然这两次叛乱都最终被平息, 但也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 她意识到了掌握军事大权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2. 削弱民间武装力量的必然。

在儒家“入世”思想普遍认同的民间, 许多人把步入仕途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可毕竟科举考试真正录取的是极少数人, 这就使渴望为官的百姓皓首穷经, 忘却了所谓的阶级冲突和矛盾, 这正是统治者乐意看到的。在武举制度设立之后, 做着“当官梦”的人群扩充了, 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对政权有所不满的蠢蠢欲动的武装力量大大减少, 毕竟, 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推翻政权以获得官职和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官职相比, 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3. 提高军人地位的选择。

在唐朝, 封建制度以趋于完善, 社会大体呈现出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重文轻武”的问题明显愈发突出。“不肖子弟为武官者, 父母摈之不齿”甚至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而在科举制度的兴盛之下, 社会上习文之风劲吹, 军人的地位难免有所贬低。再加上战争减少, 杀敌立功的机会便少了, 因此世人都不愿从军。而武举的设立, 让百姓意识到可以通过参加武举考试来获得加官晋爵的机会, 而且所有武举人获得的荣耀程度不低于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的军官。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 民间又掀起一股习武的热潮。军人的地位得以提升。

4. 建立募兵制制度的准备。

唐朝先后主要有两种征兵制度, 一是府兵制, 二是募兵制。府兵制在初唐时期显露出了它极大的优势———利用血统宗族关系以密切兵将之间的关系。但在府兵制施行的过程中, 它的致命弱点——兵权分散, 也暴露了出来。这对于一心想要集权的武则天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于是“募兵制”应运而生。募兵制最大的特点便是取消将领的世袭特权和军人的职业化。由此带来了武举发展的一个契机:之前的府兵制的征兵策略和训练模式是海选性质的, 即“先入军, 后训练”, 而募兵制的模式却是在有一定武艺基础的人当中进行征兵, 再进行训练。这就需要一定的征募标准, 而这个标准恰好与武举测试项目的标准不谋而合, 因此, 对募兵制的推广, 无形中也促进了武举制度的发展[1]。

二、武举具体选拔制度

1. 考生来源。

唐代科举考试考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生徒, 二是乡贡。生徒主要是指来自地方州县学馆和朝廷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里的学生, 在学校考核合格之后, 便可直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而乡贡主要是指没在学校学习而“投牒自举”又经地方州府管理考核合格的人。而对于武举, 由于原本各路、州、府、县甚至朝廷设立的学校都没有设立“武学”这一科目, 因而在起初的武举考试中, 考生大部分都属于“乡贡”。

2. 具体的武举考试办法。

武举考试在唐代每年举办一次, 据《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记载, “兵曹、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户管钥、烽候传骚之事”, 可见武举选拔是由武官来主持进行的。具体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 即谋略和武艺。具体考核项目为长垛、马枪、翘关和擎重等, 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排名确定最终及第的名额, 并将最终及第学生送至尚书省参加省试。

武举在参加省试前, 须由兵部“堪责文状”。所谓“文状”, 主要包括: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年齿形貌、优劣课最、谴负刑犯等内容。具体到考试标准, 武举考试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武艺技能, 是以骑射及运用武器为主评定分数的主要依据, 包括长垛、骑射、马枪等;二是身体条件, 具体包括步射、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等项, 是武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上标准, “通得五上者为第”。及第后, 紧接着就是授予官职, 授予官职也要视情况而定, 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勋官五品以上、三卫执仗、乘, 如若其品子年考已经期满, 则直接放选授职事官。二是勋官六品以下, 并应宿卫人, 凡是品子年考已达五次者, 则授以散官。散官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 与职事官表示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唐朝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四十五阶。三是一般平民应试者, 及第后先进行‘帖仗’, 即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锻炼, 然后再授予散官。”[2]因此, 我们也看到即便是已经大大有利于庶族的武举考试, 还是无法保证完全的公平。

三、武举考试的具体内容

1. 长垛。

即“画帛为五规, 置之于垛, 去之百有五步, 列坐引射”。也就是说, 应试者须以石弓和六钱之箭引射, 若三十发不出均第三院则为第, 若箭入中院为上, 入次院则为次上, 若箭入外院则被认定为次。

2. 马射。

即“穿土为, 其长与垛均, 缀皮为两鹿, 历置其上, 驰马射之”,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骑射”。它规定应试者手持七斗力的弓, 在奔驰的马上射箭, 全部射中为上, 不全中者为次上, 全未射中为次。

3. 马枪。

马枪是对应试者用枪技能的测试, 它对枪的要求是“枪长一丈八尺, 径一寸五分, 重八斤”。它要求应试者在驰马时用枪刺下顶在四人头上的木板, 而不能伤及人。刺中三块或四块木板, 则被评定为上, 若刺中两板为次上, 刺中一板或未能刺中为次。

4. 筒射。

即“筒射之箭, 长才尺余, 剖筒之半, 长与常弓所用箭等, 留二、三寸不剖。为以傅弦, 内箭筒中, 注箭弦上, 筒旁为一窍, 穿小绳系于腕, 弓箭即发, 豁筒向手, 皆激矢射敌, 中者洞贯, 所谓筒射也” (《新唐书·选举制》) 。

5. 步射。

即“步射为射草人, 中者为上, 虽中而不法者为次上, 虽法而不中着为次” (《新唐书·选举制》) 。也就是单纯地考量应试者的射箭技术。

6. 穿。

就是以弓箭射铠甲, 根据穿透甲片的程度来测试应试者射弓箭的力度。

7. 翘关。

即“翘关者, 长一丈七尺, 径三寸半, 凡十举。后手持关距, 出处无过一尺” (《文献通考·选举七》) 。也就是说“翘关”相当于今天意义上的“举重”, 这无疑是对应试者力量的测试。

8. 负重。

即“负重者, 负米五, 行二十步, 皆为中第” (《文献通考·选举七》) 。显然这是对应试者力量以及耐力的测验。

9. 材貌。

就是指应试者外在的身体素质, 它要求“躯干雄伟”者为上, 不合标准为次。

1 0. 言语, 即“应对详明, 并有神采, 勘统领者为上, 无者为次”。

显然, 武举考试要选的是军事领袖, 空有一身武艺是远远不够的[3]。

四、武举制度对武术运动的影响

1. 对军事体育的影响。

由于武举考试主要目的就是遴选军事人才, 因而它对军事体育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为了能在战场大展英姿, 在武术动作的基础上, 武术人才发明或发展了一些实用的, 能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 比如杨家拳、骑马、射箭、相扑、摔跤等。另外, 在武举考试的推动下, 众多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开始形成。

2. 对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

武举考试制度无形中对民族体育运动也起到了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在武举中考核的方式与规则, 在民间的加工后, 形成了一定的体制。比如“相扑”运动, 在宋代已趋于成形。宋代相扑运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瓦舍等游艺场进行的表演活动;另一种是带有竞技性的比赛, 在这项比赛中, 参赛双方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以获得比赛的胜利, 并在比赛中设置了被称作“部署”的裁判。这项运动及其运行的制度显然是从武举制度中发展而来的。

3. 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提, “相扑”运动发展中分化为两类, 其中一种恰恰是以表演性质为主的休闲运动。尤其是在太平盛世之下, 我们不难在以包罗万象著称的《清明上河图》中发现休闲体育运动的蓬勃景象。而这样多种多样的休闲体育的形式或多或少得益于武举制度的推动作用[4]。

4. 对武术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 在武举制度施行之后, 习武之人增多, 长期以来的“重文轻武”的现象有所缓解, 学习武术在社会上成为了热潮。

5. 对习武之人理论修养的提高。

习武之人倘不具备理论素养, 也只能称作“莽夫”, 武举制度不仅测试武艺, 更将策论纳入考试范围, 在武举制度的施行中, 《孙子兵法》等兵书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读本。

且不论武则天的历史功过, 单从设立武举制度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作为“帝王”的魄力与气度。在武举制度的推动下, 中国的体育运动制度的方方面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刚.试论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2) .

[2]王圣洪.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J].闽江学院学报, 2004 (6) .

[3]李国辉.唐代的武举制对武术运动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 2012 (10) .

高中武术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2

关键词: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

我国武术中含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是我国的国粹,在全民健身、发展传统体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将武术作为基础性课程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对教学的课时、考核标准等进行确定,高中阶段应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武术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对策推进武术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一、高中武术教学开展的现状

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重文轻体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以文化课成绩的提升作为核心内容,体育课被边缘化[1]。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考升学率依旧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都将成绩提升作为主要的任务。限制小学科的发展,将其边缘化,体育教学就是其中一个。

相比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武术对于教学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不高,但是并不是不需要场地以及器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缺少专门的体育器材和场所,武术教学需要临时选择教学场地,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及班级都比较多,武术教学用地也比较紧张,班级之间相互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效果并不高。

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兴趣一般是来自于电视,但是当学生真正学习武术后会发现并没有达到电影电视中的效果,学习兴趣也就不高,更多是应付学习。还有些高中没有开展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需要有矛盾,并且缺少武术教师、教材等,武术教学很难顺利开展。

由于武术动作比较复杂,动作量多,不同的动作需要联系者有很强的记忆力,武术动作注重的是衔接,为了更好地使動作更加熟练,需要多次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武术技能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掌握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在高中武术教学中,专业的武术教师数量并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临阵磨枪[2],在课堂上随意比划,教学质量并不高。

二、高中武术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术教学的开展,应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武术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武术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为了更好地使高中武术教学顺利开展,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教育制度,将体育事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对武术教育的监督以及评价,定期对武术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全面评价教学质量和实际情况[3]。对高中学校审核办学质量时,需要将体育和德育教育纳入到其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保证武术教学的有效落实,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时间,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提高对高中武术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武术教育的研究,由专业人员对教材进行更新和完善,积极发挥武术教师的作用,提高武术教学的实用性,使其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更新教材后,还应对现有的武术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依据学生的认知以及接受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加强人际交往的同时提高武术学习的水平[4]。在武术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步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根据实际的武术教学效果使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的,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满足其求知的欲望。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从简入繁、从易到难,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复杂的武术动作进行分解,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3、提高武术教师素质能力

要使高中武术教学实现良好的效果,还应努力提高武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育部门的带领下,加强对高中武术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专业武术教师的数量。高中学校应极大对武术教师的录取比例,积极引进专业的武术人才。

专业的武术人才进入到高中后,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根据武术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培训方法更具针对性,促进武术教师理论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武术知识,促进武术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4、加强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

高中武术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场地以及器材作保障,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加强对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力度,使武术教学有专门的场地,班级之间不会影响彼此,避免学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促进高中武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当前高中武术教学中,武术价值的体现依旧不足,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高中武术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努力提高对高中阶段武术教学的重视,将武术教学真正落实到高中教学中,在教育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采用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积极改善高中武术教学中的不利影响因素,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武术运动更加广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戚幼丽.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133.

[2]窦林.南京市高中武术课开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9:7-8+23.

[3]张惠娟.高中体育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238+240.

推动武术开展 篇3

李存义的一生堪称传奇, 童年的勤学苦练, 使其在人生路上屡屡遇到险阻, 又能成功突破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成为受世人瞩目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在1875年腊月, 清政府在北京靖摩寺召开了武士比武大会, 此次大会云集各路高手, 都想夺取比武头名, 获得武状元的称号。李存义也报名参加, 经过激烈争夺, 李存义过关斩将、一路拼杀一举夺魁, 成为名副其实的武状元。李存义以此为契机进入军界, 成为一名军中拳术教头, 后因淡泊名利, 看不惯军营中欺诈、腐败、堕落之风, 对前途备感迷茫, 两年之后, 退出军营再次浪迹江湖成为一名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

一、李存义江湖轶事

1. 螳臂当车, 徒奈我何。

一天, 林存义孤身一人行走在去往涿州的路上, 行至一片小树林被一蒙面人截住, 此人恶语相威胁, 要李存义拿出钱财消灾。李存义见此人如此嚣张, 甚觉好笑, 劫匪见此, 举刀向李存义冲来, 只见李存义脚踏八卦步, 如闲庭信步般在劫匪身边游走, 劫匪刀声霍霍但屡屡落空。李存义童心大起, 顺手折了一根柳条, 在与劫匪周旋之际, 用柳条轻轻撩拨劫匪双眼。劫匪此时气得哇哇大叫, 凶狠之力被彻底激发, 刀刀砍向李存义要害。李存义继续耐心与他周旋, 并不时言语挑逗, 劫匪此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一手扶着大树, 一手以刀支地说不出一句话。这时他才知道眼前之人功夫深不可测, 自己看走眼了, 劫匪急忙下跪求饶。李存义用脚颠起单刀, 大力惯出, 大刀扎入一棵大树直至末柄。劫匪见此吓得体如筛糠, 不住哀求饶其性命。李存义正义言辞斥责他的恶行, 并告诫如再见他从事打劫, 必取其性命。劫匪再三允诺改邪归正后, 狼狈离开。

2. 开镖局, 昙花一现。

1887年, 李存义来到河北保定, 看到此处商贾云集、买卖兴隆, 是货物的集散地, 于是在此开了一间万通镖局并亲自押镖。此时当地商贾所运货物大都被几家大的镖局所垄断, 镖局刚开业之初, 生意异常清淡, 直至有一天一名商人因大镖局客满无人手押镖, 急于送货, 找到万通镖局押镖送货, 李存义亲自押镖, 此镖离开保定不久就被一伙劫匪盯上。镖车行至偏僻处, 劫匪现身围住镖车, 索要钱财。一番争论无果后, 双方交手, 李存义一柄单刀霍霍, 无人能敌, 结果劫匪伤败奔逃, 李存义的万通镖局一战成名。此次押镖, 使万通镖局名声渐响, 生意逐渐增多。但林存义生性豪爽, 对江湖朋友重义气、出手大方, 不善理财。镖局经营逐渐进入困境, 一年以后因资金周转问题而遗憾关闭。

二、李存义的爱国行为

1. 痛击洋力士, 获金牌殊荣。

光绪年间, 有一俄国白人, 号称世界第一力士, 在北京北海附近设擂台, 叫嚣要打败中国功夫, 此人的无理蛮横一时激起众怒, 北京的一些拳手纷纷出战, 不成想, 此白人身高体壮, 如一头棕熊一般皮糙肉厚, 具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 挑战者虽然能够击中他, 但无奈无法对他产生伤害, 反被他打伤数人, 使此徒更加嚣张无忌。李存义得知情况已是第二天, 他匆匆赶到北海, 只见擂台下人山人海, 喧嚣不断。擂台之上又有一名中国拳手被白洋人打得口吐鲜血晕倒在地。此洋人正在挥动双拳, 放肆地向四周挑衅。李存义看在眼里, 怒火中烧, 飞身跳上擂台。洋鬼子见又有中国人前来挑战, 满是不屑, 伸出手指让李存义先出手, 李存义以形意拳向洋人急攻。洋人见李存义攻到, 挥拳击向李存义太阳穴, 怎奈李存义脚踩八卦步, 顺势转到对手身后, 没等他转身, 双拳运足暗劲, 击中对方双肋。洋人只觉后腰如遭重击, 站立不稳, 双膝跪地。李存义飞起左脚踢中洋人后脑, 洋人如铁砣一般, 轰然倒地晕了过去。霎时间擂台之下欢声雷动, 京城百姓都为李存义高超的武功呐喊叫好。因李存义打败洋力士, 清政府特赐予李存义金牌一块以示表彰。

2. 阻击洋寇, “单刀李”扬威江湖。

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 八国联军兵分几路进犯北京。此时北京城已经乱作一团, 大小官员纷纷出逃。就连皇帝与慈禧也混入逃难大军向承德撤退。残酷的现实把中国又一次推到亡国的边缘。至此国破家亡时刻, 有血性的中国人纷纷拿起刀枪, 与洋寇进行殊死搏斗。此时的李存义已经53岁了, 但他的一腔热血、满腔豪情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他毅然参加了义和团组织, 手持单刀, 率领团众前往天津老龙口阻击来犯之敌。此时老龙口已经被俄国军人攻陷。到处是断壁残垣, 尸横遍野之状。要塞内遍布俄军。大批军用物资在此集结。侵略者在天津抢夺来的财物也在此集中。李存义率领一支队伍, 在夜色掩护下, 干掉几名巡逻哨兵, 悄悄潜入敌军大营。李存义看准时机, 一声大喝飞身跃起, 率众向敌军冲去。敌军不察, 错愕间被李存义等人攻入。李存义所到之处, 刀光霍霍, 敌军肢体, 头颅纷飞, 惨叫连连。义军在李存义一马当先的感召下, 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杀得洋寇丢盔弃甲、豕突狼奔尸横遍野。此战李存义率众大破敌军, 击杀击伤敌军上百人, 烧毁敌军物资, 取得抗击洋人入侵的一次胜利。一时间, “单刀李’的威名不胫而走, 响彻江湖。

三、李存义对武术事业的贡献

1. 编撰拳谱, 贡献后人。

李存义师从刘奇兰、董海川, 习得纯熟的形意拳和太极拳, 在其一生的行走江湖中, 总结了形意派五行拳和连环拳谱的一些特点, 结合其阅历创编了十六路拳术教学大纲《拳术教范》。后来根据亲身与实战经验编写了《刺杀拳谱》, 对武术在实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情况及战术要领, 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套拳谱的出现, 曾经成为江湖上争相传阅的武术典籍, 对后来军队特种兵训练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李存义是形意拳高手, 不论是与人切磋还是真刀真枪地与洋人进行搏斗, 他都将形意拳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成就了其不朽的丰功伟绩, 为形意拳的广泛推广和传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 创办武士会, 强国强种。

1912年, 经革命者的不懈努力和抗争, 封建王朝终于被彻底地推翻。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传统武术也在新政府的倡导下得到支持和开展。同年夏天, 在同盟会和武林同道的大力支持下, 以发扬国粹、强国强种为核心内涵的天津中华武士会, 在天津河北区三条石隆重创立。为了扩大影响巩固武士会基础, 同盟会委派八卦掌名家马凤图先生担任第一任会长, 李瑞东任名誉总教官, 李存义为常任拳术总教练。在加强民主革命教育的前提下, 武士会开设了传统拳术、现代体育竞技、文化课的教学。因有名师指导, 武士会一开张就吸引了很多有为青年的加入, 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办学组织。同年10月, 在天津河北公园召开了全国教育研讨会, 李瑞东和李存义成为大会的主持, 由李存义的弟子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成为大会的压轴节目。在此之后, 随着武士会的影响扩大, 天津武士会又分别在国内大城市建立分会, 并于1914年在日本成功建立武术分会, 使中华武术组织第一次绽放在日本国土。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成立, 为国人习武创造了宽松的氛围, 为热血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3. 故乡授徒, 饮水思源。

随着年龄的增长, 李存义渐渐不再行走江湖, 他把武士会的一切职务让位给年轻一代, 打点行囊、轻车代步回到了出生地南小营村, 开始了为家乡作贡献, 传授拳术的活动。李存义荣归故里, 是故乡的骄傲。他的拳场成为当地最热闹的地方。经李存义的影响与推广, 南小营村处处呈现出习武风潮, 成了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几年时间里, 经李存义传授拳术功夫的门徒上千人, 其中取得较高名望的人有尚云祥、马振玉、付剑秋等。

四、李存义对中国武术的推动与影响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因其强身健体, 御敌和武学素养的教育, 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崇尚的运动项目, 成为我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由于近现代清朝的腐败没落, 国力衰败, 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中国人也成为饱受凌辱的对象。以李存义为首的能人志士, 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时, 挺身而出, 用自己的能量、自己的武魂感化大众, 激发民族血性, 成为当时反对入侵保家卫国的带头人。他的言行、壮举, 使迷茫中的国人警醒, 使更多的人习武健身, 投入到抵抗侵略中去。

李存义不但武功精湛, 在对武术推广传播上也做到了武者应尽的职责。他根据个人能力和经验编撰了武学要义, 为丰富中华武学资源作出贡献, 他能根据社会需求, 为民族大义着想, 创办提升民族文体素质的武士会, 为国家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指引方向。即使年事已高也要把自己一生所学, 无私地传授给家乡的下一代, 家乡父老乡亲赞誉李存义是“河北门神”, 武林人则称誉其为“北侠”。李存义的高风亮节, 他对中华武术的推广, 他的武德武魂, 必将昭示后人永久纪念。

摘要:在中国近代武林人物传记中, 单刀李存义绝对会榜上有名, 他不但功夫精湛, 与人交手无败绩, 而且极具民族正义, 在民族危亡之际, 能够挺身而出, 痛击洋人的入侵。

关键词:生平,轶事,扬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2.

[2]郑勤, 等.神奇的武术[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节水应用下一篇:现代会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