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性化学教育

2024-06-01

审美性化学教育(精选三篇)

审美性化学教育 篇1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感情融合性,认知融合性,体验融合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 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强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研究与保护”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 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 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构成了审美感受的融合性, 艺术和审美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式的思维模式, 艺术审美感受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将多种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生态组合, 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感情、认知和体验三方面的心理结构互补、互生、共生, 从而获得全面的审美感受,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进而升华为高尚的情操, 在“春风润物细无声”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感情的融合性

感情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所产生的体验, 它虽然和认知一样, 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和方式却完全不同。认知是对客观存在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感情是对主客之间的某种功利关系的反映, 是生理心理对客观世界需要的反应。因此, 感情的唤起与生理机能和认知有关, 有明显的制约性。感情又具有两极性, 它可以促进, 或者干扰人的行为。

感情可以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 具有外部表现明显, 持续时间较短的特征, 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 通过唤醒, 促使主体行动, 并维持主体到达目的。

情感需要是较为高级的感情现象, 具有稳定性、内隐性的特点, 反映着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这是个体为着实现自我价值, 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需要。因此带有先天的性质,

情操是最高级感情, 着重在它的内容方面, 并且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这是情感需要在社会教育和文化影响下后天形成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感情的表现和宣泄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艺术又是最擅长表现感情, 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信息, 生态式艺术教育使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连接并相互作用, 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 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在课程设计方面, 注重通过特定的教学步骤,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艺术, 并通过欣赏、描述、解释、分析、反思等活动, 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爱”、“欢乐”、“痛苦”、“悲伤”等典型的人物情感。只有通过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的融合及整体把握, 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二、认知的融合性

教育发展到今天, 认知心理学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知识与各种不同思维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艺术教育中,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认知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这些不同的阶段中, 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复杂的认识过程形成了一副纵横交错的图表。

在感觉阶段中, 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 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 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 谓之感性意象。

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 (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 (或部分属性) 信息的一种能力时) , 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课例《爱的表达》, 主要是以人文主题与知识技法相融合, 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蓝色天空等——视觉;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爱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触摸大山、河流——触觉等来体验爱、感受爱, 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

视觉和听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所以认知心理学认为, 对于审美活动, 这两种感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视、听觉对象——色彩、图形以及音响, 可以作为符号表达信息, 因此它们还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 绘画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雕塑是通过触觉感知的,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舞蹈是通过身体的动感来感知的。一种事物往往以几种感觉去接受, 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时, 便出现了“联觉现象”。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作用, 就是通过这种“联觉现象”或称之为“联通作用”, 将每个人潜在的联觉能力唤醒并发展。

在音乐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 被提及联觉 (听——视联觉) 最多的是有关色彩的表现元素。色彩感极佳的作曲家梅西安, 因长期在教堂弹管风琴, 阳光照在五彩缤纷的镶嵌玻璃窗下, 使他竟然有了听音辨色的特异功能。热衷于音色联觉的作曲家为数不少。1911年斯克里亚宾演出了他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 在总谱上指定用一个色光钢琴, 每个音高发出一个色光, 投射在白色服装的合唱队员身上。1913年波尔纳德写了一本色彩音乐作曲法, 和与视觉有关的《线条与音响练习》。1922年, 布里斯写了《色彩交响乐》, 第一乐章, 紫;第二乐章, 红;第三乐章, 蓝;第四乐章, 绿。乐器音色也常常被人们以色彩形容。如双簧管是绿色的, 长笛是银色或蓝色, 小号是金黄色的, 单簧管是玫瑰色的等等。

联觉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 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三、体验的融合性

在艺术教育中, 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 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 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 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

在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 教师通过表象情感如:愤怒、激动、安静、欢快等, 让学生自创、自编或自选符合某个情感的故事情节, 并通过自身的表演来亲身体验。

生态式艺术教育认为学生创造潜力只有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中和师生互动中, 才是持续不断的和无穷无尽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师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 它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富有个性和开放的艺术课堂中, 学生们尽情体验艺术内涵、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以展示自己的才艺。

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充分体现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这种艺术教育首先要打破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隔离状态, 建立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艺术活动中, 教师、学生积极参与, 且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人民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9.

[2].郭声健等著.音乐教育新概念,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12

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性论文 篇2

一、高校课题任务型化学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立足未解问题与新发现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创新过程。这种任务型的学习,就是一种创新人才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集体创新的过程。课题任务直接就是创新的突破点,课题成果就是创新的成果。例如,关于废旧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剖析以及回收研究,就针对当前废旧电池的处理、污染治理与废旧电池的回收应用等做出了创新,同时,也会对当前各种电动车类废旧电瓶、手机电池等处置与创新运用,以及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做出了基本的努力。通过类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领域问题的解决,更多的创新也会逐渐出现,且更多创新人才也被培养出来,他们不仅有着在校学习期间创新的经历,也有着创新的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高校课题任务型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根据当前高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其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化学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实用性,生活中到处都是化学,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第二,化学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即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和行业发展,来设置化学专业课程,直接针对某种职业或行业,因而具有实用性;第三,是课题任务的实用性,课题是在化学专业的基础,又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开展的研究活动,其属于化学学科中某项精尖研究,其研究结果也是直接作用于其课题中现象。

1.职业发展实用性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生学校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其直接面对的就是未来的就业。任何专业的教育教学,都是围绕着大学生最终的就业,与未来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作为高校化学专业,其也有着较多精细化的.专业方向,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无论是哪个专业方向的学习,都是在为该行业培养基本的研发人才、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等。因而,其职业发展实用性非常明确,且直接决定着其未来职业选择甚至岗位选择。

例如,参加高校新型杀菌抗病毒及免疫激活靶标等方面课题研究的学生,其职业发展相对一般性化学方向的学生而言,具有典型的明确性。这类型的学生,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在校期间的研究方面,进入某种企业或研究单位后,可以继续开展相关类似的研究,如研究杀菌抗病毒的某种常用物品,研究提高人类或动物免疫能力的药品或营养品。再如,创新某种过程以提高人类免疫力或提高物品防污染过程等。再者,通过这种研究过程,教师也会把各种化学知识,在学生动手或运用的过程加以传授,且会得到随时地实验检验,让学生掌握的更加深刻,即使学生们未来不会从该课题性的职业,也会为其他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2.行业发展推动实用性

从高校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字面意义而言,其就是未来的化工行业或相关行业培养人才。再者,在当前学校、行业与企业结合越来越密切的教育形势下,学校的教育直接与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挂钩,更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相关。由此,也决定了高校相关课题任务型教育教学具有两个特点:其一,课题任务研究的前瞻性,即站在该行业发展的前沿做出相关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转化为生产能力后,会直接引领该行业的发展。

例如,纳米间隙中流体输运规律、高分子多相多组分体系的结构设计等,都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起到直接性推动作用,不仅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也可以让该行业得到全面地提升。其二,课题任务研究的针对性,即针对当前行业发展或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限制性的难题,高校作为课题展开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以实现相关行业或企业技术上的突破,继续推动行业与企业的发展。例如,氧化铝基珠光颜料包覆工艺研究、靶向G-四螺旋DNA二萘嵌苯类药物分子的合成等研究,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相关的突破。真正为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助力,也直接为自己的就业积累最具说服力的经验性实力证明。

三、结语

审美性化学教育 篇3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返朴归真, 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是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广义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审美素质教育即美育, 它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的教育, 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由于美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在历史上, 美育大多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而对化学的美学认识不足, 不能充分发挥化学中的美学功能。本文就审美教育在实施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浅薄的认识。

二、欣赏化学内容美, 能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一翻开课本 (九年级人教版, 下同)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在高分子材料上, 受高温灼烤却无动于衷、神气活现的小猫;是高空的流云、清澈的流水;共处一室, 呼朋引伴的鱼和鸟……这些富于感染力的感性形象, 当学生在感知它的时候, 不但立即会产生相应的表象, 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 诱发联想和想象, 将表象改造为饱和着欣赏者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 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欢畅, 吸引着学生兴趣盎然、徜徉其中。这样, 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化学亲切、迷人、富有魅力, 随之产生学习的需要, 吸引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而这种美在课本中随处可见。第六单元金刚石、足球烯分子结构示意图, 是何等均衡、何等美妙, 怎不使学生在欣赏外在美的同时, 想一探它的内部结构。第十一单元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又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气象万千。而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怎能不诱使学生去探讨物质间转化的规律!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中的这种美,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旺盛的学习热情。

欣赏化学内容美还能唤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第二单元开头有一幅风景画:蓝天白云下, 突兀陡峭的石笋, 绿草如茵的草地上, 雪白的羊群在蠕动。第三单元也有一幅:清澈的流水顺着山涧, 时而平静地流淌, 时而直泻而下……这是两幅和平安详的风景画, 它使人心境平和, 它显示万物生长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 这是自然美, 一种和谐的美, 平易的美。如果此时再引导学生看图3-26、3-32、7-30,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和水正在被污染, 美正在被破坏, 那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 激起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 对化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界和各种活动的兴趣, 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欣赏化学学科结构的内在美, 有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内容比较零散, 涉及的范围很广, 记忆量非常大, 这无疑是学生的拦路虎。尤其是学习态度不太端正的同学, 他们的情绪本就不稳定、不持久、怕困难、抗挫折能力低。如不能及时稳定他们的学习动机, 扫除学习的障碍, 就会造成情商下降, 以致落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公式、定义在结构上理解和欣赏, 只有在理论上理解了化学领域的和谐统一, 认识自然界的固有秩序和规律性, 对科学理论有深刻的领会, 学生才会乐学易记。

化学第四单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律, 揭示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 使化学领域中无数零散的事实、现象, 变得有理论可依、有规律可循, 以致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第五单元的质量守恒定律, 反映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质量方面所呈现的守恒美, 表征着自然界具有协调平衡这一普遍规律, 而这一规律又由化学方程式来表现。第十、十一单元的酸碱盐, 揭示了化学领域中的物质种类繁多, 千变万化, 但若按他们的组成、性质归类就能化繁为简, 呈现妙不可言的规律美,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这些规律寓意深远, 它象一根魔杖在指挥, 使纷繁复杂的物质之间的变化变得和谐有趣, 使学过的人无不为它强有力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所折服, 无不为那简洁、凝炼、实用的化学用语所陶醉。从而学生就能主动求知, 去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 渡过一个个难关, 获得一个个成功的幸福体验, 就会一步步进入化学之门。

四、欣赏科学家的崇高美, 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形成

欣赏化学家的崇高美, 能使学生获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绪言中介绍的道尔顿是个自学成才的化学家。他十二岁就被迫辍学, 并办起了私塾, 同时替人干农活。他身处逆境却坚持自学,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学会记气象日记。从1787年起坚持写气象日记五十七年, 从未间断, 全部观察记录超过二十万条, 毅力是何等的惊人!从1777年开始办私塾到1803年, 在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议上宣读他的第一张原子量表, 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走了整整二十六年, 终于迎来了才华横溢的鼎盛时期, 成为近代原子学说的奠基者。

教师形象性的描述, 使学生的心理历经道尔顿艰苦探索的历程。道尔顿的崇高形象映入了学生的眼帘, 走进了听觉的门户, 向人的大脑发射出崇高的信息, 激起脑电波的扩散活动, 发生强烈的震动、荡漾、回旋, 出现与崇高美相契合的情感流, 激发出人的自豪感、胜利感, 使学生获得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欣赏科学家的崇高美, 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第二单元介绍的拉瓦锡, 他用氧化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燃素说, 引起了一场真正的化学革命。在拉瓦锡之前, 舍勒和普罗斯特里就已经发现了氧气, 但他们受“燃素说”的影响, 缺乏怀疑和批评精神, 以致“真理碰到鼻尖却没有发现”。欣赏拉瓦锡的美, 就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人格美。

五、欣赏化学实验美, 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真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化学实验过程,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手脑并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人的大脑细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它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并将自己的审美感受涉入实验过程, 设计实验的装置, 结构产品的质量、体积、形状, 并通过双手把产品逐步地创造出来, 凝固为稳定的物质。在这过程中, 实验者可以体会创造的艰辛, 领略科学方法的重要, 感受丰收的喜悦, 获得成功后的幸福体验。这正如前苏联作家革拉特柯夫的《宣誓》里的主人公尼古拉说“有时, 当我手里拿着一件我做的零件, 欣赏着它的雅致的形式和它的光彩熠熠的时候, 我体会到真正的激动, 对于我来说, 最大的享乐乃是意识到这件我所创造的东西———不单是用铣刀机械地加工过的一块金属, 而是我灵魂的一部分———我的爱, 我的探索和我的废寝忘食的操作。”这种美,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提高着学生的精神境界, 激发着学生的科学兴趣, 培养着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作更多的探索。

审美教育, 不仅是化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也是实现化学教学其它目标的动力和保证,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审美教育。

摘要:化学美包括化学内容美、知识结构美、化学家的崇高美、化学实验美等多方面。加强化学美的教育, 对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升创新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汪裕雄、王明居.《美学》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办公室.1990.66-71

[2]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 (.8-9合期) :40-42

[3]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4]白春礼.《创新能力建设》.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上一篇:肉牛产业发展下一篇:资源库建设机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