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环境监管

2024-05-24

工业水环境监管(精选八篇)

工业水环境监管 篇1

现有研究对于监管理论和水环境监管问题都有所涉及。监管理论方面: 经历了从公共利益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到激励监管理论3 个不同阶段[1,2]。这种监管理论的演进,围绕着监管者代表谁的利益,为什么会发展监管以及如何实现监管。水环境监管问题方面: ①水环境监管与企业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3]; ②构建综合自然、区域人文及政策因素的监管模型进行机制设计[4,5]。③监管机制的改进,如灵活监管方式、扩大主体范围、增加监察频次、采用激励政策等[6,7]; ④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企业策略性行为、政府监管失职责任、合谋防范等[8,9]。

以往研究成果对工业水环境监管具很大的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工业水环境监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且其间联系和渗透日益增强。监管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还决定于地方政府、公众乃至中央政府的行为选择。如何在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设计激励- 约束-监督机制、削弱地方保护行为、激励企业守法排污有待深入研究。因此,笔者从工业水环境监管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提出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环境行政合同,构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合同的实施流程。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结构

在工业水环境监管问题中,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构成了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①地方政府作为委托人,委托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主动处理生产废水实现达标排污。作为水环境监管部门的地方政府,虽然具有监督管理防治水体污染、执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排污费征收计划等职能,但是由于无法了解企业的水污染物处理成本等企业私有信息,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②企业作为代理人,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活动、进行生产废水处理、获得经济剩余。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或利己主义的行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这一委托-代理关系直接决定了监管的执行效率、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收益大小和收益分配方式,并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

1.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及产生原因

1. 2. 1 委托-代理风险

a. 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为激励企业进行尾水处理和清洁生产等减排活动,政府往往提出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低息贷款等补贴措施。而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政府无法准确明晰企业出水效果和治污努力间的关系,从而不能恰当确定企业的水环境行为类型和水污染物处理能力。因此,为降低错误判断所付出的高额补贴,政府往往会倾向于全部给企业以较低额度的补贴。这将导致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不堪成本,而无法进一步减排,最终导致这种企业退化为环境机会主义者,以致整个领域“劣质者驱逐优质者”。

b. 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和企业达成了水环境监管的共识之后,排污企业为完成其经济收益目标,依靠私有信息而“隐藏行动”,如“私设暗管”,稀释“达标”,非法排放有毒物质,拒绝阻挠现场检查,为规避监管私自改变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方式、采样点,涂改、伪造监测数据,拒报、谎报排污申报登记等“道德风险”行为,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

c.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这一级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又是地方政府-企业这一级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这一双重身份使其成为“双重利益代表”,可能发生角色错位和利益越界。在政治激励和财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主要是追求政治晋升和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因此作为税收主要来源的企业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产业发展,常常会为企业提供便利,变相保护和鼓励污染企业,这促成了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

1. 2. 2 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原因

工业水环境监管参与主体的委托-代理风险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有效性,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将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共同影响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之间关于环境战略的博弈结果。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环境行政合同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削弱了工业水环境监管的效果,而传统的监管手段多为规制和惩罚,激励效果不足。20 世纪80 年代,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到环境问题上。同时期我国也开始在环境管理方面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通过制定合同的方式,确认环境管理者与污染制造者在环境保护中的责、权、利关系[10],环境行政合同被广泛地用于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排污费的征收管理、环境污染的案件处置等方面。环境行政合同与行政命令相比更加有利于排污企业,它把排污企业从被监管人的位置提升到当事人的位置,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排污企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和环保技术研发的创造性。由于这是一种基于双方合意的合同形式,政府和排污企业在合同的制定中可以经过反复磋商和多次讨价还价,使企业的自身利益在合同的制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一般合同相比环境行政合同往往给企业提供了一种补偿[11]。但是,由于我国这种制度还未形成,造成了环境管理领域现实的契约关系大量存在,而环境管理的契约理论研究却很薄弱的现状。因此,笔者延续环境行政合同的管理理念,提出以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 简称“监管合同”) 为载体,设计监管中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3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激励是指委托人为了诱使具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符合委托人目标的行动[12]。约束是一种反向激励,为克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消极怠工,需要有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在调动代理人积极性方面,激励与约束机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1 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

3. 1.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激励机制

在工业水环境监管中融入环境补贴政策,作为企业主动削减污染物的经济激励。在订立监管合同时,首先在水功能区划内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约束下,订立一个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q。其次根据企业执行的情况进行奖励即环境补贴: 当企业以一定的努力水平进行企业生产废水处理时,出水水质达到q,此时享受环境补贴S = S( q) 。这一补贴反应了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治污的高成本。

3. 1.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约束机制

a. 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监察是依法对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13]。为进一步明确环境监察的执法地位、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环保部相继出台了《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环境监察执法程序》、《环境监察工作程序》等文件。然而这些文件对监察频次的规定过于绝对,不能适用于每一个行业,对具体污染问题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因此,在监管合同中,引入监察概率P( q) ,0≤P( q) ≤1,根据具体企业自身特征,科学制定污染源的不定期监察频次。

b. 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14]。然而,科学、有效的环境行政处罚额度,首先应该以违法所得为基准,并充分体现污染行为与环境损害的相关性。而目前的经济处罚条款都规定了处罚总额的上限,且处罚额是针对“一次”违法行为的静态绝对处罚值[15]。这既不能体现处罚的科学性,也不能保证应有的效力。因此,在监管合同中,综合考虑P( q) ,偷排行为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揭发而受到罚款的概率λ,偷排将对下游造成的破坏损失D( q) ,企业纳税额T( q) 等多种因素,度量环境行政处罚额度F( q) 。

3. 1. 3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监督机制

环境行政执法是工业水环境监管机制运行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审批把关不严、执法力度不够、疏于监管、督察落实不到位等。因此,在监管合同中引入: ①中央的司法和行政监管。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庇护恰好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检举,地方政府将受到中央政府的处罚Fa( q) ,以体现中央的司法和行政监管。②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偷排污水或地方政府庇护行为被公众参与检举的概率 λ,即公众参与程度0≤λ≤1,以体现公众参与的社会性监督。

3.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的运行机理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是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效益地实现减排目标。工业水环境监管的约束条件包括: ①企业参与约束。企业执行监管合同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不执行的收益。②激励相容约束。当企业选择达标排污时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任何超标排污时的收益。③总量控制约束。根据企业所在水功能区划内的容量总量控制目标,对排污权进行初始分配。

设 πk( q) 为企业治理生产废水所产生的附加经济收益,πl( q) 为企业治理生产废水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收益,Cr( Cr∈R) 为环境监管成本,D( q) 为企业污水偷排将对下游造成的破坏,Fa( q) 为地方政府对企业偷排进行庇护恰好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检举后将要受到中央政府的处罚。D( q) 、Fa( q) 均由企业的客观情况决定,是本研究的已知量。设地方政府以 η 的概率对企业进行庇护( 0≤η≤1) ,企业以 γ的概率对生产废水进行违法偷排( 0≤γ≤1) ,则政府的目标函数为

a. 企业参与约束。如果企业不执行监管合同,它将不处理任何污染,因此在企业违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F( q) + S( q) ]{ P( q) [1 - ( 1 -λ) η]+ [1 - P ( q) ]λ} ,企业执行监管合同守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0,则遵守约束为: C( q) -[F( q) + S( q) ]{ P( q) [1 - ( 1 - λ) η]+[1 - P( q) ]λ} ≤0。

b. 激励相容约束。企业执行监管合同守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企业超标排污时的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q'是超标排污的浓度,q'≥q。因此激励相容要求为 πk( q) + S( q) -C(q)≥πk(q')+S(q')-C(q')。

c. 水功能区划内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约束。设企业的初始排放权为Q,合同期为 Δt,每天排放污水总体积为V,在合同期内企业的排污量为q VΔt,则总量控制约束为: q VΔt≤Q。

因此,构建地方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工业水环境监管模型如下:

至此,在工业水环境监管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求解可以得出监管合同中污水排放标准、监管频率、补偿额度以及罚款数额的最优值。这说明了实现企业的守法排污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味地提高补贴额度和加大惩罚力度能够解决的,是环境补贴、偷排处罚和监察频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工业水环境监管效力的发挥与其监管合同完善的实施流程密不可分,因此下文对监管合同的实施流程进行设计。

4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的实施流程

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实施,即地方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与排污企业签订激励-约束-监督一体化的监管合同[q,S( q) ,P( q) ,F( q) ]文本,此文本中明确说明了: ①当企业出水水质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q,将享受政府的环境补贴S = S( q) ;②地方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察概率P( q) ,环境行政处罚额度F( q) ; ③企业偷排污水被公众参与检举的概率 λ,即公众参与程度0≤λ≤1。实施流程见图1。

如图1 所示,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实施流程,融入了中央的司法与行政监督和社会性监督,建立了由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的工业水环境监管,形成了核心监管和外围监管的双层监管结构。其中核心监管层面,由监管直接参与主体———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组成; 外围监管层面,由中央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组成,成为核心层面的有力约束。这2 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高效的工业水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同时该实施流程,实现了中央政府及环境保护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排污企业这一自上而下的监管,以及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地方政府/排污企业—中央司法行政监督部门这一自下而上的监管,促成了双向监管机制的实现,保障了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的有效执行。

地方政府方面: ①公布监管合同执行规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该通过政府公报以及政府网站等方式,公布合同的详细规定,包括[q,S( q) ,P( q) ,F( q) ]的具体量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申请与受理程序等信息。②答复企业疑问。企业申请人对监管合同相关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等有疑义,可要求主管部门予以说明解释。③受理申请签订监管合同。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水处理能力及排污历史等条件进行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签订合同。④监督核查。环境监察部门按照合同规定的监管频次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核查。

排污企业方面: 针对监管合同内容做出环境行为决策、提出疑问、提交申请、执行合同规定。遵守合同,将获得环境补贴; 违法偷排,地方政府对其进行严格执法时,将受到环境行政处罚。但在非监管执行时段进行偷排时,将会受到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的监管。如地方政府对排污企业实施庇护,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发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关于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诉讼,实现中央政府的司法监督; 地方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等收受贿赂、违规执法等,构成对行政相对人等合法权益的侵犯,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可以向环境保护部行政复议处申请行政复议,实现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督。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违规违纪情况时,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可以向财政部中的监督检查局以及中纪委、监察部进行检举揭发,多部委联合对公众举报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协助监督。

综上,在激励-约束-监督一体化的水环境监管机制作用下,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组成的核心监管层面,和由中央政府及公众等社会性监管团体组成的外围监管层面。进而,实现了地方政府、公众联合监管企业,公众、中央政府联合监管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相互监督的多主体联防联控的水环境监管网络。

5 结语

从工业水环境监管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分析其中的委托-代理结构、风险及产生原因,提出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构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监管合同的实施流程。归纳起来激励-约束-监督的工业水环境监管具有如下意义: ① 针对性较强、行政管理及实施费用小,成为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方式的补充和完善; ② 排污企业能够参与合同的协商,加深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对环境制度变迁的适应能力; ③ 真正将企业视为水环境监管参与主体,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④ 促进政府由领导者、控制者变成环境管理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工业水环境监管 篇2

关于全县重点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现场

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强化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检查,确保我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及在线监测设施的稳定运行。按照长治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现场监管工作的通知》(长环发„2011‟89号)精神要求,我局对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止设施运行、在线监测设施运行、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了现场监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重点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列入此次全县重点工业企业环保设施现场监管的重点企业有5家,分别是山西常平实业有限公司、壶关县常平炼钢有限公司、壶关县常浩铁厂、山西壶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壶关县洁城污水处理厂。其中,壶关县洁城污水处理厂和壶关县常浩铁厂为国控企业。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1、山西常平实业有限公司焦炉配套建设有“二合一”地面除尘站;精煤破碎工段配套建有布袋除尘器,精煤传输

走廊采用全密闭。山西常平实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采用A/O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废水用于熄焦和其它生产环节,实行闭路循环不外排。脱硫工段采用PDS+栲胶工艺,筛焦工段配套建设有旋风除尘设施。

2、壶关县常平炼钢有限公司转炉一次烟气采用全湿未燃法处理,二次烟气采用布袋除尘设施并且在散装物料、溶剂物料等各个产尘点设置了收尘装置。混铁炉采用布袋除尘设施,现场检查时转炉一次烟气除尘效果不佳,2#转炉二次烟气除尘设施收尘罩损坏,处于检修状态无法正常使用。转炉、连铸等设备间接冷却水和直接冷却水经铁皮沟流至旋流沉淀池,沉淀、过滤后公钢锭模、铸机二次冷却使用不外排。5台压滤式脱水机三用二备,干泥以及沉淀后产生的含铁污泥收集后运往常浩铁厂处理。

3、壶关县常浩铁厂两台450m炼铁高炉均配套建有重力+布袋除尘设施,出铁场配套建有布袋除尘设施,1#炼铁高炉出铁场除尘器风机耦合器损坏,除尘设施停用。48m和56m22322带式烧结机配套建有陶瓷多管除尘设施,机尾配套建有静电除尘设施。球团竖炉配套建有静电除尘设施,烧结配料建有布袋除尘器。原料输送采用密闭走廊,上料口安装有布袋除尘设施。原来堆放场未设置挡风抑尘设施,存在二次扬尘污染。

4、山西壶化集团有限公司的1台6吨生产锅炉已经拆

除,2台4吨生产锅炉配套建设湿法脱硫除尘设施。现场检查时,脱硫设施无加药记录台帐。生产性废水采用过滤沉淀再经NaCO3消爆后用于煤场洒水,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5、壶关县洁城污水处理厂采用A/O工艺,污染处理设施主要有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氧化沟—二次沉砂池—污泥脱水间—紫外线消毒。现场检查时,以上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正常。

三、在线监测设施运行情况

全县重点工业企业共有在线监测设施5套,其中壶关县洁城污水处理厂分别在进水和出水处安装有2套在线监测设施。山西常平实业有限公司在焦炉废气排放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安装有2套在线监测设施。壶关县常浩炼铁有限公司机头废气排放口安装有1套在线监测设施。现场检查时,以上5套在线监测设施均正常运行。

四、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全县在建项目共有两个,分别是山西壶化集团金星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炸药生产线项目和山西壶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导爆雷管生产线项目。山西壶化集团金星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炸药生产线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10年3月基本建成。项目总投资764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97.5万元。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08年12月对该项目进行

2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报告书。2009年1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批复(晋环函„2009‟120号)。山西壶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导爆雷管生产线项目于2006年11月由国防科工委民爆器材监督管理局批复(委爆字„2006‟102号),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12月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009年1月21日山西省环保厅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批复(晋环函„2009‟121号)。目前,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已委托长治市环境监测站对这两个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监测。

五、环境安全隐患情况

山西常平实业有限公司、壶关县常平炼钢有限公司、壶关县常浩铁厂3家企业于2010年11月16日与山西瑞意环保节能技术研发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突发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咨询服务合同,现预案正在编制中。山西壶化集团编制的突发事件环境应急预案于2011年3月通过市安监局评审并在市安监局备案。

工业燃气锅炉能效远程监管系统开发 篇3

随着世界能源结构优质化和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中大城市煤改气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工业燃气锅炉设计、使用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能源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1]。目前我国工业燃气锅炉存在很多问题,如排烟温度过高,过量空气系数过大或过小,燃烧调整不佳,平均热效率仅达80%,比发达国家低10%,以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极其严重[2]。此外,使用过程中,各类运行监测仪表不全,管理人员无法直观方便的在监控室依据实时运行数据对锅炉运行状态做出准确判断,致使锅炉无法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在我国如今饱受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的现状下,如何提高工业燃气锅炉能效和减少废气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几年来,我国对工业锅炉的安全节能工作愈加重视,对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进行节能监管力度加大。虽然我国工业燃气锅炉大多已广泛应用仪表检测系统,并集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但基本很少有涵盖锅炉燃烧、产热、排放和安全等各类参数的在线检测、自动诊断、远程监管与评估的自动测控系统成套功能。

2 系统总体构架

本系统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远程信息管理平台和现场数据采集平台。

远程信息管理平台即为服务器端,由数据库和执行程序组成。本系统采用SQL2008关系数据库存放现场传送来的实时运行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执行程序主要包括数据接收模块、能效计算模块、故障诊断模块和B/S发布模块。接收模块接收从Internet网络传来的实时数据,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时间存放到SQL2008数据库中;能效计算模块根据锅炉正平衡和反平衡计算公式分别完成锅炉热效率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专家诊断模块对锅炉运行能效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该锅炉能效低的主要因素,再将专家诊断分析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B/S发布模块完成信息发布的门户工作,服务器端建立Web服务器,用于工业锅炉实时运行数据显示、能效以及故障诊断结果的网络发布。

现场数据采集平台即为客户端,主要由数据采集和数据发送两个模块组成。基于485总线通信方式,本系统采用ADAM-4017模块实现传感器输出4~20 mA电流信号的转换、传感器输出485信号的采集以及数字量信号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预设好的通信协议经GPRS网络实时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端,完成数据发送的功能。

3 系统主要工作模块开发

3.1 通讯模块

本系统通讯模块采用Socket方式实现与锅炉运行现场的GPRS终端(客户端)通信。GPRS终端根据预设好的静态IP地址,主动通过Socket连接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通信接口软件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预设协议进行数据解析,同时将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于SQL2008数据库服务器中。Socket是开发通讯模块的核心元素,其大致工作流程图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Socket通信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分别完成数据接收和数据发送的功能[3]。

3.2 能效计算模块

锅炉能效是锅炉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指标,它反映了锅炉设备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管理水平[4]。本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12个现场数据(燃气流量、燃气压力、燃气温度、烟气成分(O2、CO)、 烟气温度、给水压力、给水温度、蒸汽流量、蒸汽温度、蒸汽湿度、蒸汽压力、入炉冷空气温度),通过正平衡和反平衡两种计算方式实时计算锅炉热效率。

(1)正平衡

正平衡法通过直接测量燃气带入锅炉热量和锅炉有效利用热量求得锅炉热效率。计算公式如下[5,6,7]

式中 η1、η2——饱和蒸汽锅炉正平衡值和过热蒸汽锅炉正平衡值;

Dsc——蒸汽锅炉输出蒸汽量/m3·h-1,直接由现场传感器获得;

hbq——饱和蒸汽焓值/kJ·kg-1,由压力或温度根据计算软件计算;

hgq——过热蒸汽焓值/kJ·kg-1,由压力和温度根据计算软件计算;

hgs——蒸汽锅炉给水焓/kJ·kg-1,由压力和温度根据计算软件计算;

γ——汽化潜热/kJ·kg-1,由压力和温度根据计算软件计算;

ω——蒸汽湿度/[%],直接由现场传感器获得;

B——燃气消耗量/m3·h-1,直接由现场传感器获得;

Qr——输入热量/kJ·m-3,根据燃气公司提供的热值,定期输入到计算程序中。

(2)反平衡

反平衡法通过测定锅炉的各项热损失,间接求出锅炉热效率。计算公式如下[8,9,10]

η=100-(q2+q3+q4+q5+q6)%

式中 q2——排烟热损失,

undefined

q3——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5——散热损失;

q4、q6——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对于燃气锅炉来说基本为零,不予考虑。

根据以上两种计算公式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锅炉能效的实时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在SQL数据库中,实时发布到网络页面,供现场锅炉运营人员根据实时能效值对锅炉运行状态做出准确判断和相应的运行调整,确保锅炉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3 专家诊断模块

专家诊断程序根据TSG G0002-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则》附件A中工业燃气锅炉热效率限定值,判断实时计算的锅炉热效率是否符合限定值的要求。如果热效率小于限定值,则根据SQL数据库中预存的专家系统知识库判定热效率低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发布到网络页面,供现场锅炉运行管理人员参考,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3.4 Web发布模块

本系统是基于ASP.NET技术的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Web应用程序开发,主要完成锅炉运行参数和锅炉热效率的实时数据发布,历史数据管理,数据报表打印,历史曲线的绘制以及专家诊断结果的发布等基本功能。在网页脚本中设置定时器(时间间隔为1 s),定时读取SQL2008数据库中的数据,实时刷新客户端与服务器页面中的监控画面。

4 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系统现处于调试阶段,一经推广将为实现锅炉安全监察部门、使用单位、制造单位和安全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四个层面的动态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完全服务于我国工业锅炉的安全与节能监管,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提升政府对在用工业锅炉的安全节能监管能力,快速、准确、有效地掌握在用锅炉的安全运行情况、能效水平,改善监管的薄弱环节,提高监管水平;

(2)锅炉使用单位能够及时依据锅炉实际安全节能水平,进行运行调节和反馈,为企业的安全运行、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并获取制造单位和节能服务机构及时的指导;

(3)提升锅炉制造单位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安全性与高效性,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4)避免了由于工业锅炉地域分布分散、现场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且不能实时分析的困难,使安全与节能技术机构能够及时了解锅炉运行的安全、能效和排放数据,为客户提供准确的安全运行与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宋玉梅.燃气供热锅炉房节能措施分析[J].区域供热.2008(1).

[2]张春蕾.燃气锅炉冷凝换热器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7,12.

[3]邹建文,王安庆,林中达.基于Web的火电厂远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开发[J].机电工程技术.2010(1).

[4]张文胜,张树林,蒙剑琼,等.中小型燃气锅炉热效率估算[J].工业锅炉,2005(1).

[5]丁凤辉,何述凤,高剑.丛境深.燃气锅炉正平衡效率新公式的推导及应用[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5).

[6]GB/T10180-2003:工业锅炉热工测试规范[S].

[7]高辉.加强锅炉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中国井矿盐,1999(5).

[8]王建国.燃气锅炉热效率分析[J].区域供热,2005(5).

[9]李正华,葛守亮,黄敬智.锅炉热平衡[J].节能,1981(2).

工业水环境监管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健全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等要求,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行政执法检查中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在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的比例。

本办法所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指对工业和信息化部随机抽查事项进行行政执法检查时,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抽查情况和结果。

第三条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遵循依法实施、公正高效、公开透明、协同推进的原则。

第四条 部政策法规司负责统筹指导推进“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工作。

承担行政执法检查事项的职能司局(以下简称职能司局)是“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主体,依据职责具体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

第五条 部政策法规司会同相关职能司局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报部领导批准后公布。随机抽查 事项清单的内容包括随机抽查事项名称、抽查内容、抽查依据、抽查方式、抽查频次和抽查结果公开方式等。

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修订、政府职能转变等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第六条 部政策法规司、办公厅会同相关职能司局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专家名录库。

职能司局负责前款规定名录库的数据更新和日常管理。第七条 职能司局在每年第一季度编制随机抽查事项的抽查工作计划,明确抽查对象范围、执法检查人员要求、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抽查的时间等。

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应当综合考虑必要的检查对象覆盖面和防止过度检查、加重检查对象负担等因素。

第八条 对随机抽查事项开展抽查工作时,由职能司局通过摇号、机选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人员组成检查组并实行组长负责制。需要请专家参与有关抽查工作的,从专家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职能司局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属地管理、专业要求、任务特点等情况,结合实际选择在本司局内随机抽取、跨司局间随机抽取或者本司局与下级主管部门间随机抽取等方式抽取执法检查人 员。

第九条 执法检查人员、专家与检查对象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回避方式包括本人与其他执法检查人员、专家交换检查对象,或者本人不参与本次执法检查。不参与本次执法检查的,应当重新随机抽取替代人员。

第十条 除本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在同一内因同一事项对同一检查对象的抽查次数,原则上不超过1次。

职能司局内不同处室在同一季度内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抽查事项,采取联合抽查的方式一次性查完;不能采取联合抽查的,除本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在实施抽查时原则上应当排除其他处室已抽查过的检查对象。鼓励不同司局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抽查事项进行联合抽查。

对投诉举报多、有不良信用记录或者有被行政处罚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检查对象,应当加大抽查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

第十一条 职能司局进行随机抽查,需要检查对象配合的,应当向检查对象告知检查依据、检查内容等。

第十二条 随机抽查可以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网络监测或者检验检测等方式实施。

第十三条 采取现场检查的,执法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

现场检查结束时,应当如实填写现场检查记录,由检查 对象签字或者盖章确认。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执法检查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并签名,必要时邀请相关人员签字见证。

第十四条 职能司局应当在每次随机抽查工作结束后形成抽查情况报告。抽查情况报告应当包括抽查时间、检查对象数量、抽查内容、抽查情况、处理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第十五条 职能司局应当在每次随机抽查工作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将抽查情况报告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有关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开,但依法不予公开或者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另有规定的除外;对单个检查对象的抽查结果一并公开。依法不予公开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定向通报。

第十六条 对随机抽查中发现检查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职能司局应当依法依规处理,并对检查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第十七条 职能司局及其执法检查人员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不得妨碍检查对象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收受检查对象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执法检查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随机抽查相关数据留存、痕迹可查。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适用本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

对群众投诉举报、上级机关交办或者其他部门移送案件线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特别规定,需要实施专项检查或者拉网式检查的,不适用本办法。

论工业区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 篇5

滨海工业区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辖区内常住人口6万余人, 外来务工者13万余人。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传统产业升级区和医药生化产业区分配布局。目前, 工业区内已有年产120万吨PTA的远东石化等大型石化类企业及以生产染料为主的德欧、万丰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37家, 2013年产值400余亿元, 占工业区总产值的42%。有危化品生产企业21家, 剧毒品使用企业10家, 重大危险源企业5家;涉及危险化学品80余种, 特种设备5000余台, 加之一些化工、印染类企业转移落户, 安全监管压力大、任务重。

二、工业区管委会目前采用的监管措施

1. 开展分片量化检查。

围绕实现安全监管职责明晰化、监管内容具体化、监管行为规范化、监管要求标准化、监管成效最大化, 工业区积极开展安全监管模式探索研究, 组织工业区环保安监分局工作人员7组, 每月检查或复查6家投产企业 (其中2家为重点生产经营单位, 4家为一般生产经营单位) 的安全生产工作。基本可以将辖区内一般企业做到每季度检查督促, 重点化工企业每月检查督促。

2. 聘请专家开展检查。

聘请省级、工业区自有专家组开展对化工企业开展一年4次的专项检查, 一般省级专家组每年1月、7月检查, 4月、11月复查, 对主要侧重专业性较强的化工、设计方面的隐患问题开展排查。工业区自有专家组开展日常隐患的排查, 通过这种门诊式的检查方式, 工业区的隐患基本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3. 大力开展创建活动。

结合专项整治活动, 工业区大力推动企业创建安全管理标准化企业和安装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目前, 工业区21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中16家已安装了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和18家通过安全管理标准化创建[2]验收, 我们充分利用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等到期换证的要求, 要求其在换证前必须完成相应验收工作。

三、工业区存在主要监管难题

1. 部分化工企业带有“硬伤”。

工业区成立已十年, 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建厂时间早, 设施设备腐蚀严重, 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当初未按正规化工设计, 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低, 导致安全环保事故频发。

2. 部分危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落实到位。

不少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上, 企业法定代表人没有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重效益、轻安全, 重制度、轻管理, 重形式、轻落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3. 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仍相对薄弱。

化工企业现状安全环保条件较差, 导致一定的招工难问题, 存在员工相对素质差、安全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相对缺乏, 导致违章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甚至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

4. 部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扎实。

部分企业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的未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有的安排部署不够具体, 排查整治不够深入。同时, 部分企业对专家组和安监人员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存在多次督促仍未整改落实的现象。

四、化工企业监管中的几点对策措施

1. 加强化工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3]”管理。

对新建、改建、扩建化工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等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按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查、安全“三同时”验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等程序。

2. 化工企业规范化整治提升。

工业区按有关文件要求对化工企业, 尤其是建造较早、设施陈旧、现场生产条件较差的企业进行规范整治提升, 以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化工行业的生产管理, 进一步提升行业技术装备和淘汰落后设施, 加快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促进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3. 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现状评价管理工作。

在企业安全检查中发现, 一些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 因其产品不是危险化学品, 未进行过安全现状评价。工业区今后要求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 严格相应规定, 进行法定的3年一次全厂性的安全现状评价, 并将安全现状评价和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工业区管委会备案。

4. 加强化工中试项目安全监管工作。

中试项目[4]安全评价工作, 工业区管委会应要求企业把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管委会备案。要求在新产品的试制时, 进行风险评估, 落实预防措施。中试和扩试项目必须编制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和事故应急预案, 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对涉及危险化学品 (含原料、中间产品) 的中试和扩大性试验生产项目, 必须进行安全论证。

结论

化工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管理上又要求相应的专业性, 同时由于化工行业特点, 企业又存在大量易燃易爆、有剧毒的危险化学品, 一般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一直成为一个管理上的难点, 笔者对照其他地方的成熟有效的经验, 同时结合滨海工业区企业的特点, 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 从从事危化品监管工作到目前为止, 工业区内未发生较大以上工业安全事故, 为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要:综述了笔者在绍兴滨海工业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同时对工业区的内企业存在的一些监管难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 在对照其他一些管理方法[1]上有一些独创有效的方法, 从业以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为工业区的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

关键词:工业区,化工企业,安全监管,措施,监管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来, 夏剑锋.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第1版.

[2]王广德.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达标考核、监管与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第1版.

[3]安监总局宣教中心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标准与达标实用指南2012.

工业水环境监管 篇6

在新的改革形势下, 质检部门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如何做好后续监管、如何管好、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是监管部门面临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宽进严出除了加强监管外, 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帮助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切实做到放、管结合。

1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及其意义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对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通过企业实地核查和产品质量检验, 确认其符合法定条件, 向其颁发生产许可证证书, 允许其生产某种产品的一项行政许可制度。该制度自1984年实施以来,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在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2 在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 生产许可证制度亟需改革创新的原因

虽然生产许可证整个制度有必要继续保留, 但是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改革的要求要及时改、彻底改、真正改, 显得尤为必要、尤为迫切。尤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生产许可证制度有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一方面, 尽管社会各方面对生产许可证制度充分认可, 但“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还存在。有的获证企业取证过程经历艰辛, 甚至遭遇吃拿卡要。另一方面基层质监局监督力量薄弱, 监管责任大, 消极懈怠情绪增加, 监管效果不理想使生产许可工作难度更大。

3 在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3.1 严格生产许可, 加强证后监管, “放管治”相结合, 同时提高便民服务性

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的同时加强质量监管, 把证后监管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 以事中事后监管为重点, 创新监管方式, 健全监管体系, 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3.1.1 严格审核人员纪律要求, 严把生产准入关, 提高便民服务性

在现场评审工作中, 要求审核人员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要求, 遵守审核程序, 按照细则要求认真审核, 认真审查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 从源头阻止企业使用落后工艺和设备。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的要求, 压缩审批发证时限, 优化许可审批流程, 优化服务。可以尝试免费为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的培训, 帮助企业熟悉生产许可审批流程。利用专业审查队伍的专业优势, 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 对症下药, 提升质量管控水平。

3.1.2 强化质量监督

一方面加大许可证企业证后的抽查力度, 抽查要有随机性和针对性, 对质量问题严重、整改不合格、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条件的, 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惩处, 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企业要坚持吊证和撤证, 原则严格落实市场退出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随机检查力度, 打击无证和假冒、伪造许可和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 保护获证企业利益。

3.2 建立许可审查、质量监督、证后监管联动机制

建议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在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核过程中, 审核组对该企业提出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该企业在各级监督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 切实建立许可审查、质量监督、证后监管的联动机制。

3.3 建立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管的联动监督机制

建立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管的联动监督机制,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强消费引导, 通过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警示、曝光违法行为等方式, 引导群众监督。在加大监督检查的同时, 及时将监督结果通过报纸、网站等方式进行公示, 引起媒体和群众的热烈关注和参与, 对违法企业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 监管成效得到逐步提高。

4 完善分类监管,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效能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不断完善, 工作成效明显, 但受监管人员数量等监管资源限制, 后续监管效果不理想。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 可以强化生产许可证企业后续监督, 督促企业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需要, 是推动生产许可证制度创新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在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监管产品的特性与安全风险程度对本地区的工业产品做好合理的分类, 最重要做好分类监管评定结果的运用工作, 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模式对不同类别的企业产品实施质量监管, 可以通过分类监管方式确定等级:优秀企业、边缘企业、顽固企业、工艺落后企业、非法企业。随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针对这些不同的企业类型也要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方式:“扶持优秀企业, 拉动边缘企业, 打击顽固企业, 淘汰工艺落后企业, 关闭非法企业。”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效能。

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一项技术审查与政策约束相结合的准入制度有利于从源头抓产品质量。对于质量监督部门而言, 这项制度对履行质量监管职能、维护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质量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生产许可制度改革不仅要审批项目的减少, 取消和下放权力, 还要创新和加强后续管理, 以更好释放改革红利, 更好的让企业和社会感受到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惠及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引导和督促企业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推动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摘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 (以下简称生产许可) 作为国家长期以来审批管理重要工业产品生产经营的行政手段, 该制度实施以来, 在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因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生产许可证制度有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面临着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调整、改革的趋势。质检部门如何做好生产许可工作, 如何加强后续监管、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是目前面临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情况及提高生产许可后续监管效率方面进行探讨。

工业水环境监管 篇7

一、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环境

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以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主体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

近年来,央行主要以利率市场化进行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标,推出了中国货币市场基准率Shibor,以及差别性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体系的逐步形成对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产品定价机制的健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目前,银监会推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一套规范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保监会表示将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遵循“放松事前监管,加强事后监督,强化公司责任”的原则,并积极支持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和服务创新。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鼓励证券行业进行创新,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对利率、汇率、资本等因素的监管将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和交易带来障碍,只有在有序放松的监管环境下,才能有效地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随着日益深化的金融创新和电子金融,金融市场出现信息高度不对称,不断发展进步的互联网技术使监管当局越来越无法管制监管对象的经济活动。因此,以效率为标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可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社会稳定的经济安全系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效率的前提与保障,金融体系的动荡与危机会影响以至从根本上损害金融的创新效率。我国金融创新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全面推进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需要建立一体化监管制度。一体化监管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健全的监管内部制度。

在达到预定的监管目标下,机会成本最低的金融监管体制才是最优的。总的说来,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是全方位的和多层次的,但其监管目标必须通过健全的金融机构有效地经营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应置于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地位。其核心工作是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实行以双向互动和间接监测的监管制度,以发挥安全、有效和稳健的作用,避免出现监管真空。这种加强监管双方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现场与非现场的间接外部督导机制毫无疑问会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被监管者充分了解最新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从而抵消和分散金融创新的风险效应,并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环境。

(二)实时的监管程序制度。

一体化监管制度需要对创新过程实时监管。因为综合经营下的金融创新普遍是跨行业和跨市场的,一般融合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多个金融领域。在多重领域性的监管体制下,往往只对单一领域的机构和业务监管,很难让金融监管机关识别和管理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加之杠杆工具的运用使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更加集中,则进一步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时监管是对金融机构和业务进行全过程的监管,重视的是过程,强调的是重点监管。更有利于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及时的引导和规范,支持和激励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力的实时监管还应包括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筛选以及倒闭和清算,做到有始有终,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过程监管。

(三)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建立各种有效的相关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并形成确保这些法律及监管制度得以执行的执法体系,这是金融监管机构履行好职责与义务的基本前提。国内监管法规和制度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和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在短时期内要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需要更新现有的监管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应该公开透明化。根据相应的法律原则,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确立监管的标准和范围,并尽力尊重金融机构的自由创新,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主要采取法制化、间接化监管方式。对电子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在尚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参照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应我国的法律,以规范监管者的金融活动,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四)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

杜绝分业监管机构间竞相放松监管的“管理松懈的竞争”的恶性局面,增强我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转变。规范的监管行为制度应该是目标导向型的,其目标就是要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的经营,即监管者不规定明确的做法,但是规定具体的目标。目标导向型监管不仅赋予监管者充分的监管手段和职能,以加大监管力度和提高监管水平;而且,也规范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制约了对监管行为的行使。目标导向型监管是实现由合规性监管主向金融机构自主管理为主转变的必然路径。

因此,在达到相应的监管法规和标准下,金融机构便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活动。监管机构也没有为金融机构指定一个明确的经营行为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316.

建账监管改革环境改善浅析 篇8

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 会计账簿又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加强会计账簿监管, 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税收监管和源头治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建账监管改革的现状。建账监管改革是以督促各单位依法建账为中心, 以推动会计法规制度贯彻实施、规范财经工作秩序、促进税收征管为目标, 以中小经济组织为重点, 以会计专管员为保障, 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 以代理记账为补充, 对各单位会计账簿实行定期审核的一项监督管理措施。实际上是对各单位会计建账情况每年定期进行专项送达检查的一项监督管理措施。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会计账簿年度结旧转新时, 须到所在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办理建账审核手续。各级财政、工商、民政、国税、地税、审计、监察等部门, 在从事财政管理、财务审计、办照验证、征管稽查等行政执法活动中, 均以进行建账审核后的会计账簿为依据。为了确保建账监管改革实施到位, 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相关方案, 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建立会计专管员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专管员, 负责分片包户开展会计建账监管工作。财政、国税、地税、工商部门应相互提供专管员名单及划片情况, 加强联系, 及时通报信息, 定期开展联合检查, 共同做好建账监管工作。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财政局开发建账监管信息管理软件。各有关部门应 (含县市区和乡镇分支机构) 设立建账监管信息管理员, 定期与各自分片负责业务管理的人员交换信息, 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在授权范围内分别录入、更新和查询单位的基本情况、年检注册情况、建账情况、税务登记情况、违法违规情况、主要财务数据等信息。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相关部门应对涉及建账监管的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上门服务、督办检查、信息共享等工作层层落实责任, 开展建账监管工作专项考核, 并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内容。四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各部门应定期召开联系会议, 交流和分析建账监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拟定下阶段建账监管工作措施。

第二, 建账监管改革的环境缺陷。一是社会会计诚信意识缺失。诚实守信, 本是单位和个人应遵守的职业操守, 但全社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现象较为普遍, 会计领域尤为突出。一是部分单位不建账、账外设账。虽然建账监管改革推行多年, 但仍有部分单位不建账。二是财政部门改革基础缺实。建账监管改革主要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 但从调查情况来看, 财政部门推行改革的基础不实。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认为推行建账监管改革任务重, 难度大, 存在畏难情绪。会计专管员业务不够精通。财政部门开展建账监管工作主要依托乡 (镇、街办) 财政所配备的会计专管员。三是相关部门整体配合缺位。《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公司法》、《社团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依法建账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实施建账监管是财政、税务、工商、民政等部门的共同责任。只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多管齐下, 建账监管改革才能顺利推行到位。但从调查情况来看,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部门间的整体配合还没有完全到位。现行的税收征管方式和现有的征管力量与建账监管改革的要求不适应。税收征管主要采取以票控税、企业自行申报纳税等方式, 当怀疑企业纳税申报不实或接受举报时才检查企业会计账簿。加之征管力量有限, 税务专管员不可能深入每一户企业检查会计账簿。工商部门的政策局限与建账监管改革的要求不协调。《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企业接受年度检验时提交的财务会计资料仅包括部分会计报表, 不含会计账簿, 所以工商部门不能要求企业提供会计账簿而增加前置审批条件, 否则违反《行政许可法》。建账监管改革未与金融监管相结合。会计造假的目的之一是获取银行贷款。在企业申请贷款环节, 金融部门帮助把关守口, 是推行建账监管改革的有效措施, 但建账监管办法中均未明确金融部门职责。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乏力。新《公司法》规定, 所有企业接受年度检验时应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上一篇:线圈技术下一篇:救灾关键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