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业环境管理

2024-05-26

水泥工业环境管理(精选十篇)

水泥工业环境管理 篇1

三是逸散粉尘的设备和作业场所均应采取控制措施, 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宜优先采用密闭、覆盖或负压操作的方法, 防止粉尘逸出, 或负压收集含尘气体净化处理后排放。通过合理工艺布置、厂内密闭输送、路面硬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道路交通扬尘。提高水泥散装比例, 减少水泥包装及使用环节的粉尘排放。

四是根据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 加强水泥窑NOx排放控制, 在低氮燃烧技术 (低氮燃烧器、分解炉分级燃烧、燃料替代等) 的基础上, 选择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SN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CR) 或SNCR-SCR复合技术。新建水泥窑鼓励采用SCR技术、SNCR-SCR复合技术。严格控制氨逃逸, 加强液氨等还原剂的安全管理。

五是针对SO2、氟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较高的水泥窑, 宜采取湿法洗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措施和采取窑磨一体化运行方式, 实现达标排放。

三、合理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固体废物

在确保污染物排放和其他环境保护事项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并保障水泥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安全前提下, 可合理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等固体废物及受污染土壤。

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处置固体废弃物, 应根据废物性质,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采取相关措施, 并做好污染物监测工作, 防范环境风险。

四、对其他相关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对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冷却水、冲洗水等, 可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

鼓励采用低噪声设备, 并对设备或生产车间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措施, 降低噪声排放;宜通过合理的生产布局、建 (构) 筑物阻隔、绿化等方法减少对外界噪声敏感目标的影响;

对水泥生产中的废矿石、窑灰、废旧耐火砖、废包装袋、废滤袋等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除尘系统收集的粉尘应回收利用;不宜使用铬镁砖作为水泥窑的耐火材料, 废旧耐火砖需妥善处理, 防止受到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侵蚀。

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材料创新

鼓励研发包括:高效低阻低排放的新型熟料烧成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高性能低氮燃烧器;能够减少石灰石用量和降低烧成热耗的低CO2排放技术, 以及CO2回收利用的技术;水泥生产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窑的高效烟气脱硝技术, 如高尘SCR技术、SNCR-SCR复合技术等;高性能催化剂, 以及失效催化剂再生与安全处置技术;高性能过滤材料、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材料;水泥窑用生态环保型耐火材料和耐磨材料等在内的新技术、新材料。

六、规范运行, 严格监测

按照《技术政策》的相关规定, 在水泥生产设施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传输设备, 并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联网,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加强水泥生产企业原 (燃) 料品质检测与管理, 防止挥发性S、Cl、Hg等含量较高的原 (燃) 料进入生产系统。加强生产工艺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保持生产系统的均衡稳定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应与生产工艺设备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

此外, 《技术政策》中还规定了水泥工业污染的防治目标:即到2015年水泥工业重点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NOx排放量控制在150万吨以下, 颗粒物排放量 (含无组织排放量) 控制在200万吨以下;到2020年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全面控制, 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泥工业环境管理 篇2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颁布日期】 19900104 【实施日期】 19900104 【失效日期】 有效 【文号】

【名称】 全民所有制水泥工业企业生产调度管理规程 【题注】(一九九0年一月四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生产调度的组织

第三章 生产调度的职责

第四章 生产调度的工作制度

第五章 奖惩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在水泥工业企业中实际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生产调度工作,以严密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县以上全民所有制水泥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经营计划为依据,在生产领域中科学地、均衡地、协调地组织生产,并及时发现、研究和处理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生产计划的全面完成。

第四条 生产调度工作实行生产经营型调度,生产调度人员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协调,以使生产经营达到高效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第五条 生产调度工作必须妥善处理产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生产与设备、生产与安全等关系。

第六条 生产调度工作要积极推广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要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装备,如传真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操作控制台等,逐步实现调度手段现代化。

第七条 企业的生产调度部门和生产调度人员必须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 企业由厂长负责领导组织本规程的实施。

第二章 生产调度的组织

第九条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调度体系。

企业的生产调度工作实行总调度长负责制,由总调度长行使对企业日常生产的指挥权。大中型企业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调度;其他企业实行厂、车间二级调度;厂设调度室。

厂级总调度长一般应由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兼任,也可设专职总调度长,副总调度长由调度部门负责人担任。调度员的待遇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决定。

第十条 大中型企业的厂级调度室,专职人员的配备应不少于9人;其他企业的厂级调度室,专职人员的配备应不少于4人。

车间应设生产调度组,由车间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任组长,三班值班长任调度员或设专职调度员。

实行三级调度的企业,班组调度员由生产班组长兼任。

生产工艺线实行自动控制的企业可只设厂级生产调度机构。新建的企业应在组织生产准备工作之前建立生产调度机构。

第十一条 车间生产调度组在业务上应接受厂级生产调度部门的领导。班组生产调度在业务上应接受车间调度组的领导,也应接受厂级生产调度部门的直接指挥。

不设车间、班组生产调度的企业,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可直接调度到班组和岗位。

第十二条 上级生产调度有权撤销下级生产调度作出的不符合生产规律或不利于综合平衡的决定,下级生产调度必须服从。下级生产调度部门如有不同意见,可提请有关领导裁定。但在未裁定前,必须按上级生产调度的决定执行。

第十三条 生产调度工作人员的结构,应逐步过渡到以专业(经济、技术)人员为主体。从事生产调度的专业人员应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职称。

第十四条 生产调度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有事业心,热爱本职工作;

(二)具有高中以上(或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程度和相应的技术业务水平,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

(三)熟悉本厂的生产工艺、设备状况、经营情况和有关的规章制度、熟悉与各有关部门业务联系的程序和规定;

(四)能够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讲究工作方法,善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敢于负责,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或处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 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生产调度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十六条 企业生产调度部门的办公地点,应尽量靠近生产现场,并配置专用通讯设备和指示图表、仪器、计算器具等。

第三章 生产调度的职责

第十七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实行目标管理。按目标分阶段组织生产,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态,及时采取消除相互脱节和失调的现象,确保全面完成生产计划。

第十八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负责企业生产活动的综合分析。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汇报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十九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有权检查生产车间和有关职能部门执行生产调度会议的情况,检查各车间生产进度和生产安排,按规定听取车间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生产情况汇报。

第二十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在认为必要时,有权用调度命令或调度通知的方式,责成有关方面限期解决某些问题。根据生产的需要,有权调度车辆。在紧急情况下,有权指挥和调度本企业各车间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各有关方面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 生产调度部门发现违章作业现象,在来不及与有关负责人联系时,有权直接制止,并及时通知违章作业者的直接负责人。对重大问题可直接向本企业领导报告。

第二十二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有权要求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情况(包括统计数字、原始记录、工艺布置和流程图以及电、水、风、汽管线的位置图、生产工作报告等)。

第二十三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应随时掌握企业经营作业计划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有关主管负责人或专业部门应及时向生产调度部门提供对实施方案(如配料方案、设备检修方案、技术改造方案等)进行临时调整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应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密切配合,解决好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车间生产调度组负责车间内部的生产调度工作。在正常情况下,除开、停主机或主要电器设备,必须经厂级生产部门许可外,有权处理和解决本车间生产范围内的有关问题。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停机,停机后必须及时向厂级生产调度部门报告。

二十六条 班组生产调度员负责本班组的生产调度工作,主要任务是检查生产完成及设备运转情况,并及时向车间生产调度报告。

第四章 生产调度的工作制度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进度汇报制度。下级调度部门必须按规定的调度内容和时限,向上一级调度部门汇报数字和生产情况。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建立集中控制制度。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对于影响生产的关键环节(如全厂的水、风、电、汽的调配及主机设备的正常开停),实行统一掌握,集中控制。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调度负责制度。生产调度人员要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凡属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应自行处理或解决。对本单位确实无能力解决或需要有关方面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逐级向上级报告。

第三十条 企业应建立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人身事故、自然灾害或生产关键部位出现问题等情况时,工段、车间要及时向厂级调度部门报告。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在向企业领导报告的同时,应组织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态的发展或扩大。对需要保护现场的,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措施。

第三十一条 企业建立生产调度会议制度,按时召开日生产调度碰头会,周(旬)生产调度会和月生产经营总结会。厂级生产调度部门应以“会议纪要”或“调度通知”的形式,将会议形成的决议及时传达到有关单位,并负责督促检查执行。

日调度碰头会由调度员或副总调度长主持。各有关车间、职能部门及独立作业单位的负责人参加。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要分别报告前一天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出当天的工作安排。

周(旬)生产调度会由总调度长主持。副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和各车间、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要检查上周(旬)生产、经营作业计划完成情况和上一次调度会议议定事项的执行情况,并提出下周(旬)的工作安排。

月生产经营总结会由厂长主持。副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调度长及各有关车间、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要听取调度部门对当月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报告;听取计划、财务、供销等部门对经营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议要公布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对各职能部门当月的工作做出评价,并对企业当月生产经营活动做出全面评价。同时,对下月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统一布置。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调度值班制度。厂级生产调度部门设三班值班生产调度员,分别负责本班次的生产调度工作,其工作重点是:

(一)掌握生产情况;

(二)掌握各主机设备的运转和检修情况;

(三)掌握原燃材料、半成品库存及质量情况;

(四)掌握成品销售情况:

(五)掌握厂内车辆运行情况;

(六)对上班调度员交待的遗留问题的处理;

(七)对有关生产调度中的紧急情况的报告和处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建立生产调度人员交接班制度。

生产调度人员应提前接班并进行下列工作:

(一)听取上班调度员介绍生产情况和设备运转情况;

(二)听取上班调度员对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三)查看上班调度员的值班记录;

(四)厂级生产调度部门的调度员应了解日碰头会上总调度长或副总调度长对工作安排的意见。第三十四条 厂级生产调度部门的调度员要把调度台调度和巡回检查两种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工作,并及时地互相沟通情况。

调度台的调度员必须明确当班的工作任务,要随时掌握生产动态,指挥和协调生产作业,及时记录主机的运转情况和产量、质量的数据。

巡回检查的调度员的任务是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协助车间和工人解决问题。在按先主机后辅助车间的顺序检查生产情况的同时,对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情况也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并分别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

企业规模较小,只设一名值班生产调度员的,也应将调度台调度和巡回检查妥善结合起来进行工作。

第五章 奖惩

第三十五条 企业的职能部门、车间或职工有下列成绩之一者,企业应分别情况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

(一)认真执行生产调度管理规程,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掌握生产关键,狠抓薄弱环节,加强生产的协调平衡,保证生产的正常秩序,实现均衡生产,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的;

(三)及时发现并避免重大设备、质量或人身事故发生的;

(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提出合理建议并被采纳,有益于提高经济效益或管理水平的。

第三十六条 企业的职能部门、车间或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企业应分别情况追究责任:

(一)违反本规程,在生产中造成重大事故的;

(二)不服从生产调度指挥,造成生产过程的失调,影响均衡稳定生产并造成经济损失的;

(三)调度人员指挥失误,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七条 生产调度人员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生产调度人员的奖金额要达到相当岗位的水平。

第三十八条 企业对违反本规程有关规定的职能部门、车间或职工应进行批评教育、罚款、行政处分,直至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对生产车间的奖惩,主管部门要把生产调度部门的意见作为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乡镇水泥工业企业可参照执行本规程。

第四十一条 企业可依据本规程制定生产调度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程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信息统计司负责解释。

水泥工业的低碳之路 篇3

2010年1月下旬,低碳經济高调走进云南省两会。从节能减排到循环经济,再到低碳经济,都在围绕着环保说事。这一过程中,高能耗的水泥企业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云南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水泥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拷问着企业的良知。

水泥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产业,是一个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行业,所以不管节能减排多重要,也不能把这个产业减掉。尽管如此,水泥行业也没有因此拿到“护身符”,而是率先感受到节能减排的压力。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节能减排需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怎样才能即发展经济,又合理利用资源、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相关规定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企业经营者面前,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企业。

就如何做好云南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云南永保特种水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国仁认为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走规模化、效益化道路,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才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在多年前国家就提出了这个战略目标,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一措施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本在关停之列的小立窑水泥厂依旧在生产。尽管近年来,云南水泥生产中先进的干法回转窑工艺发展很快,但建得更早的小立窑还有很多没有被淘汰。要真正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必须拿出有效的措施加大淘汰落后小水泥的力度。纵观全国,像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目前已经淘汰落后产能4000多万吨,山东省淘汰3000多万吨,而云南仅淘汰了821万吨,从数据对比不难看出云南的淘汰力度远远不够。淘汰落后工艺才是最大的节能减排。云南的水泥行业要借鉴省外的先进模式,使水泥生产向低碳靠拢,使水泥行业走向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必须制定一系列关于水泥能耗和限制的标准,同时建立健全督促机制,增加行业法律规范,成立强有力的能耗执法部门,这样才能把节能减排真正落实到实际中。

水泥行业的能耗主要由熟料烧成的热耗和水泥生产整个过程中的电耗组成,其中热耗占了水泥总耗能的比例高达75%,电耗占总能耗的15%-25%。在企业能耗对比中,中小型生产线的能耗明显高于大型生产线,而大部分中小型水泥厂采用的多是中小型生产线,也就意味着水泥行业处在能耗的高位区域。那么,关停中小型水泥厂和整合重组拥有大型生产线的水泥企业势在必行。

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除了节能减排及尽可能利用替代新能源和替代原料外,开发相应的技术把CO2进行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既可促进多种工业发展,又可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避免温室效应,是一种一举数得的选择。近几年来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和社会垃圾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在做着初步探索;利用水泥窑的余热发电已经风生水起、成绩斐然。然而由于水泥工业受所用原料的局限,除用电石渣、硅钙渣生产水泥外,用石灰石做原料生产水泥,减少CO2的排放在目前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如何回收利用水泥窑尾废气中CO2,成为水泥工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绕不开的课题。

水泥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应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低碳”进行到底。其他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同样要把节能减排持续、有效的贯彻下去。

我国水泥工业与世界水泥强国的差距 篇4

1 原创性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亟待大幅提升

过去35年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对于先进技术及其装备基本上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转化、仿制和改进的阶段, 属于“从师学艺”性质。今后的目标除了继续博采众长以外, 更重要的是应转向培育原创性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 要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 培育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梯队, 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发挥想象力, 创造中国的水泥技术与装备的专利和许可证, 创造高质量的知识产权,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知识产权, 产出更多更大的附加值。犹如许多外国公司到中国来申请其技术专利权一样, 中国的水泥技术也必须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去申请专利权与许可证。

大家知道, 德国BAT (最佳实用技术) 目录中的权重实际上就是原创性科技研发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而我国水泥技术与装备在欧美国家获得专利权的案例极少, 因此能进入德国BAT目录的中国技术尚有待“零”的突破。由此可知我国水泥工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水泥强国的差距有多大了。

首先, 我们必须研发出原创性的中国技术, 才有可能去申请发达国家的专利权, 申请获批或登记以后就有可能被德国BAT条目所收录。然而要创出高水平的中国技术, 必须依靠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因而各级领导一定要树立长期的观点, 摒弃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心态, 精心选配稳定发展科研梯队, 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至少不能低于同级的设计生产人员) ;要宽容科研工作中的挫折、损失甚至失败。科研创新是一项长远持久的投资, 其成效和回报虽然可能有所滞后, 但是可积累而生辉的, 有些甚至是影响深远的。所以创新研发的前瞻性与科学性更显重要。创新就是竞争力的核心。

可以说, 我国的水泥工业科研人才资源现今已具备了一定的质量和数量, 给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和环境, 创出较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是有一定基础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理念革新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要在制度保障上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需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及其透明度

应该端正认识, 向社会公众及时如实地披露必要的信息是包括水泥行业在内的每一个行业的职责, 否则就是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所谓“一流企业要有一流的思想”, 固然不错, 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行动。例如每年向公众提交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能源 (资源) 消耗报告就是一流企业必须履行的实际行动。按国际标准来看, 这是起码的要求。

迄今我国水泥工业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缺失最多的是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工伤情况等数据。我国水泥企业要主动地检测和公布各种国标控制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对于其他尚未列入国标控制的污染物则应研究试测或试算, 暂作为参考值适时公布于众。这样既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同时也为今后制定新国标作好准备, 是对水泥行业自身发展的一种鞭策。目的是为了对水泥行业到底排放了多少污染物, 尽量做到自己心里大致有数, 以免届时众说纷纭, 混淆不清。

例如, 2000~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水泥工业历年NOx排放均介于60~80万吨, 2009年就先没有公布, 2010年环保部突然说水泥工业NOx排放量高达约280万吨之巨。笔者完全赞同我国水泥工业NOx排放的国标拟由现今的标态下800mg/m3修订为300~500mg/m3的建议;而且认为不仅仅如此, 还要对TOC、HCl、NH3、Hg、呋喃、二恶英以及20多种重金属的排放都应逐步补充制订新国标。但是对于水泥工业NOx排放量这样地被突然飙升近4倍的情况颇为费解。为了避免今后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再突然被飙升, 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全部污染物排放的透明度。中国水泥协会要掌握水泥行业有关数据的发布话语权, 不能总是被别的部门和外国机构说这说那。

至于工伤事故, 更没有必要顾忌太多, 完全可以如实公布有关数据。其实我们越“保密”, 国外机构就越想“挖掘”。公开透明了可以吸取经验教训, 采取措施不断改进, 又便于公众监督, 远比捂着强。

不言而喻, 作为世界水泥强国, 其污染物排放和工伤事故都应该力求降到最低, 才能不辱其名。

3 水泥品质和质量亟需显著提高

我国水泥品质与国际水泥平均品质相比, 具有熟料含量较少 (约62%) , 混合材掺入量较多 (约34%) , 强度较低的缺陷。我国水泥的等级结构是32.5级占74%, 42.5级占21%, 52.5级占5%;而发达国家的水泥等级结构却是32.5级∶42.5级∶52.5级=25∶60∶15, 这种差别致使我国实物水泥1.36t才相当于国际平均品质的水泥1t。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制备同标号 (强度) 的混凝土, 其单位水泥需用量比国际的增加了1/3。

当然, 水泥中多掺混合材可多消纳粉煤灰、高炉矿渣、石灰岩夹层及炉渣等大宗工业固废。但是我国混合材多掺到这种程度是以降低水泥强度和增加水泥单位需用量为代价的。因为我国的混合材大都未经深加工, 只是作为非胶凝性的中性填充料掺入水泥中的。

现今国际趋势虽然也是倾向于水泥中少用熟料多用混合材, 但是其前提是不能以牺牲水泥强度与性能来换取。因而其混合材掺入到一定比例以后都必须经过深加工处理, 使其具有一定的胶凝性能才可应用。此外, 这部分混合材往往是适量地直接掺入混凝土之中, 而不是像我国这样大部分都掺入水泥之中。

对我国水泥企业来说, 这样不但可以低成本地增加水泥产量, 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国家利废补贴, 看似经济收益不小。但是事实却是因此而使水泥价格相应下调, 两者对冲后水泥企业的最终收益并没增加多少, 反而落得个产品质量差的口实。这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而形成的独特模式, 已是既成事实。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各行业产业链的建立, 综合权衡全社会的总体经济效益, 现今我国水泥品质偏低、混合材掺入偏多、低标号水泥比例太大和水泥强度偏低的情况, 必须寻求一个各利益攸关方 (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施工等) 都能接受的新平衡点, 修订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利废奖励政策, 出台综合性的优化解决方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待通盘研究协调并决策。

4 水泥行业的市场秩序和集中度亟需规范和提升

2012年我国水泥企业多达近4 000家, 比全球 (除中国外) 总计的1 300家的3倍还多。这不仅表明我国水泥企业实在是多而散, 更严重的是市场秩序混乱, 恶性竞争频现。有的甚至以牺牲水泥质量来降低成本, 假冒伪劣水泥时有发生, 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伤害了正规经营水泥企业的利益, 扰乱水泥价格的合理回归与稳定, 有损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好在近年来这方面已有较大的扭转, 但仍须花大力气以求彻底完善。

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把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的集中度由2012年的25%提高到35%以上, 形成3~4家熟料产能超过1亿吨, 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强的水泥企业集团, 并组成矿山、骨料、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基材料制品等完整的产业链。建成国家级和区域性的水泥龙头企业约100家。树立水泥区域市场影响力和水泥价格话语权。掌握并规范市场秩序, 彻底杜绝假冒伪劣水泥, 加强区域企业协同合作, 促进水泥价格合理回归, 实现消费与生产的互利共赢。笔者认为, 通过兼并重组把全国水泥企业压缩到500家左右, 前50家的集中度达到70%以上为宜。虽然很难, 但只要全国大型水泥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是可以实现的。其实, 兼并重组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亦是我国迈向世界水泥强国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5 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物作为替代燃料的政府扶持政策亟需真正到位

有关的呼吁在我国虽然已有10多年之久, 很遗憾, 直至今日这项技术措施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中。除了少数几家知名水泥企业搞了几项象征性的水泥窑烧废工程项目以外 (尚不及新型干法窑总数的1%, 对全国水泥煤耗的替代率小于0.1%) , 远未达到实质性的工业规模的应用意义。迫切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引导, 并惠以必要的扶持政策, 才能打破瓶颈逐步发挥应有的实效。

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物作为替代燃料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十分悬殊。它们经历了近40年的实践, 现在已经发展到几乎每一台水泥窑都或多或少地协同处置废弃物。2012年, 水泥窑烧废对全国水泥煤耗的替代率, 德国74%、比利时65%、瑞士58%、法国49%、荷兰95%、美国28%、日本32%。而我国至今还在旷日持久的“孕育”之中, 政府的技术政策则是“催生”的关键。

即使国家对水泥窑烧废的引导与扶持尚未真正到位, 我国若干知名水泥企业一直在经济上入不敷出的情况下, 坚持运用和研发这项技术, 这种精神值得称道。但是真正要形成工业规模的实际效益, 政府技术政策的驱动是不可缺失的。这也是国际上30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我国应该借鉴。

我国既然有志于登上世界水泥强国的舞台, 就不能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物作替代燃料这一“考题”面前交“白卷”, 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实际效益才能算作“及格”。

6 水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研发提升

过去10多年来, 我国集中精力在工艺主机设备和成套辅机装备等方面赶上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而对水泥生产过程控制未能全面顾及。现在看来, 在生产质量控制系统 (化验及检测) 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出现了一些差距, 应予注意。只要意识到了这一点, 相信我国是可以及时改进赶上的。

7 结束语

水泥工业发展报告 篇5

一是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稳步上升;二是节能减排迈出步伐,成效明显,余热发电项目在水泥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加大。三是大集团加快并购,市场整合和重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结构调整加快

今年以来,全国水泥投资较去年有较大涨幅,同比增长54.27%。从投资方向看,主要是结构调整项目,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由年初的50%上升到53%。从投资布局看,投资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从产量增长看,中西部地区增速已高于东部地区。新建成投产的生产线70%以上是日产4000 吨以上规模。此外,余热发电项目的投资也大幅增加。

二、节能减排迈出步伐

通过新型干法工艺替代落后工艺、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2007年吨水泥综合能耗比2005年减少了5kg标准煤,降低幅度达4.55%。今年1-4月份,通过新型干法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水泥行业节能184万吨标准煤。预计年内仅此一项可节能近400万吨标准煤。

当前利用水泥窑进行余热发电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底,全国已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24条,装机容量112780kw,实际发电能力127300kw。2008年上半年,投产18套生产线,装机容量136500kw,下半年可投产31套生产线,装机容量287800kw。预计到今年底,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37080kw。水泥工厂余热发电,对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减排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

三、大集团加快并购

水泥工业环境管理 篇6

1 刘鸿生、朱葆三与华商水泥公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亚洲最大的商埠之一。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意味着培养了大批的有钱人,这些有钱人先以贸易起家,后投身实业,转而成为实业家。城市的迅速扩大使得水泥需求激增,于是就有一位实业家决定投资水泥工业,此人就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企业家刘鸿生。

刘鸿生(见图1),1888年出生,浙江定海人,13岁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中学,17岁进入圣约翰大学读书,后因拒绝当牧师而被学校开除。1909年进入开平矿务局当了一名水泥推销员,1911年由于业绩突出被晋升为开平矿务局上海销售公司经理。1912年开平和滦州两矿合并,刘鸿生就任开滦矿务局上海销售公司经理。那么,刘鸿生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到的呢?

当时的开平矿务局实际已被张翼和美国前总统胡佛盗卖给了英国公司,刘鸿生其实已经是英国公司的高管,月薪肯定不菲。刘鸿生在负责上海的销售业务赚取薪金的同时,又和上海的一家买卖煤炭的公司——义泰兴煤号合作销售开平煤炭,从中又赚取到一份佣金,又是年薪又是提成的,几年下来,刘鸿生就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但这个东方小伙子真正发财的机会却是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怎么会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他能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当时的开滦矿务局是由英国公司控制的,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召回了开滦矿务局的英籍职员,同时还征调了开滦的运煤船只,这些船只和英籍职员都回国参加世界大战去了,于是开滦的煤炭就在秦皇岛码头大量积压了。刘鸿生看准机会,与矿务局提出由他来承担从秦皇岛码头到上海的船运煤炭的业务。当时开滦煤在秦皇岛的交货价格为每吨6两银子,到上海的运费为每吨3~4两银子,而开滦煤在上海的卖价为每吨14两银子,每运输一吨煤炭就能赚4~5两银子。时逢上海乃至全国,都处在一个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尤其在上海,基础建设迅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水泥需求量激增。刘鸿生租用船只开始了煤炭运输和买卖的业务。仅仅大约三年的时间,他就靠煤炭运输买卖赚取了百万两银子,成为上海滩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你看,人家发财是这样发的,不但是自己动脑筋,还要关注世界风云变化,得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国际大事。

有钱了就可以实施实业救国了。刘鸿生投资火柴厂大获成功,成为上海的“火柴大王”。投资实业的成功,使他一发不可收拾,又接连投资了华丰搪瓷公司、中华(纺织品)工业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品厂、华东煤矿公司,还开办了大华保险公司和中国企业银行的金融企业,加上老本行中华码头公司,他因此又获得一个美名——“企业大王”。在刘鸿生投资的诸多实业中,就有我们要讲到的华商水泥公司。

既然是企业家,就会有企业家投资的独到眼光,水泥本身的优势和上海高楼大厦数量的迅速增加,是一般企业家都能看到的市场优势,但刘鸿生同时看到了自己产业链的薄弱一环,那就是煤灰的处理。刘鸿生卖煤起家,卖煤就有煤灰(煤屑),煤灰是很难卖出去的,搞不好还要影响煤炭的销售,还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由于水泥生产需要大量的煤,而煤屑可以用来煅烧水泥熟料,这样既可以解决煤屑的出路,又可以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是个一举两得的买卖。加之长江中下游水泥市场广阔,无论外国水泥还是当时的水泥老大“启新”的产品,都需要长途运输,运输成本很高,所以,就地取材,投资水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这些考虑,刘鸿生决意投资兴办水泥企业,并因此成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1920年9月19日,刘鸿生等人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决定创设上海华龙水泥有限公司,并决定聘刘宝余为经理,马礼泰为工程师,开始勘察地址、选择厂址、预定设备等项工作。9月23日的第二次发起人会议,将公司名称改为华商上海水泥公司(简称华商公司),并开始办理公司注册等手续。

1921年1月,华商公司召开第一次董事会,选举朱葆三为董事长,韩芸根为总经理。在1922年8月23日的第十次董事会上,韩芸根辞职,刘鸿生当选总经理。公司实收资本127万银元,每百元一股,合股12700股。刘鸿生出资66.33万元,占股份的52.2%;其弟刘吉生出资10万元,占7.9%;其他股东出资50.67万元,占39.9%。由此不难看出,刘氏兄弟占有公司股份将近四分之三,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华商是刘氏家族控股的企业无疑,但刘氏企业为什么要让朱葆三当董事长呢?朱葆三何许人也?

要说刘鸿生是上海滩的“企业大王”,是个大款大腕的话,那么朱葆三的腕比他还大,他是上海滩百万富翁老大之中的老大。

朱葆三(见图2),浙江定海人,生于1848年3月11日,逝于1926年9月2日。朱葆三年仅13岁时遭遇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亲无奈将年仅14岁的朱葆三送去上海协记五金店学徒。朱葆三对大上海的五光十色充满了好奇,小小年纪就知道了没有文化是立不住脚的,苦于没钱交学费,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坚持自学。他不但自学语文、珠算、记账等与商业有关的知识,还向店里会说几句英语的店员学习英语。不断的学习和勤奋的工作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也使得他在17岁的年纪就被破格提拨为总账房和营业主任;三年后,经理病故,他又被老板聘为经理。在掌管“协记”期间,由于朱葆三的智慧和勤劳,他得到了较多的红利和酬金,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老板去世,“协记”关门歇业,朱葆三用积蓄在上海新开河地区开设了专营大五金的“慎裕五金店”,一个小小的学徒,把自己培养成老板了。

朱葆三的发迹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叶澄衷,一个是袁树勋。在清末上海著名企业家叶澄衷的教导和建议下,朱葆三将“慎裕”从偏僻的新开河地区搬到了繁华的闹市四马路(今上海福州路13号),提升了档次,业务迅速攀升;而结交袁树勋,则使他赚取到了金融利润。朱葆三把自己的得意门生顾晴川推荐给了时任苏松太道(即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的行政衙署,原来上海是个小地方,行政隶属于苏松太道)的袁树勋,做了道台衙门的会计。朱葆三则通过袁树勋身边的顾晴川,利用当时苏松太道经手的庚子赔款在道台衙门停留时,将这笔巨额赔款经由朱葆三之手进行放贷。放贷是高息,但交给道台衙门仅是官定的利息,这利息的差额就由袁树勋、顾晴川和朱葆三瓜分。这使得朱葆三在大发其财的同时,还确立了自己作为金融领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利用自身的资产和关系,出任商会领袖并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使他在上海滩手眼通天、呼风唤雨。于是当时许多商人投资实业,都要找朱葆三参股,由他做领袖,以求得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就是刘鸿生的华商水泥要请朱葆三做董事长的原因。

华商公司选址上海华龙镇,购地151亩,以浙江长兴县陈湾山的石灰石和江苏青浦县佘山的粘土为原材料,向德国伯力鸠斯公司订购了中国第一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该生产线日产水泥1200桶,包括两台ϕ2.3m/2.8m×54m湿法回转窑、ϕ2m×11m的生料磨和水泥磨各一台。1922年,设备陆续到达,1923年8月设备安装完毕,当年水泥产量即达到189635桶,1924年达到362623桶。产品商标为“象牌”,五彩颜色。1923年10月取得产品合格证,并很快占领上海市场,中国的水泥市场由此形成“马”(启新)、“龙”(日本小野田)、“象”(华商)三分天下的格局。

2 姚锡舟与中国水泥公司

还是上海,还是上海的企业家,这一次跻身中国水泥工业的是吴麟书、屠述三、陈光甫和姚锡舟。

吴麟书,上海的“纺织大王”,拥有多家纱厂,并担任中国劝工银行董事长,也是一位金融巨头;屠述三,江苏句容县龙潭镇的一个矿主,拥有石灰窑和煤矿;陈光甫,江苏镇江人,银行家。

这里要重点说一说姚锡舟。

南京的中山陵被当今世人所熟知,其设计者是吕彦直,其建造者就是姚锡舟。

姚锡舟,1875年出生于上海南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失学。12岁就外出打工,曾在网球场当球童,在街上贩卖过水果。小姚锡舟虽识字不多,但天资聪颖,由于在网球场天天接触外国人,聪慧和勤奋使得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日常英语。18岁时在修马路的施工队里当民工,由于勤奋而升为工头,又由于好学,得到了上海营造业的前辈杨斯盛的指点,使他既懂营造技术又善于经营,并有所积累。1900年,25岁的姚锡舟即在上海闸北开设了自己的姚新记营造厂,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1905年他承包建造了上海电话大厦,大厦如期竣工,他一举成为中国营造钢筋水泥大楼的先驱,一时声名鹊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征集陵墓的设计方案,9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在中外40多个方案中荣获首奖,被选定为中山陵设计方案。11月,中山陵建设工程招标,姚锡舟的姚新记营造厂中标。工程在战乱中时断时续地进行,前后拖延了三年,1929年,在主体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候,建筑设计师吕彦直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孙中山葬事委员会决定为吕彦直立碑纪念。说句题外话,1949年南京解放后接管并且担任新中国第一任中山陵管理处处长的高艺林,于1955年因劳累过度而病逝。30年后,笔者(作者之一周醉天)有幸成为革命烈士高艺林的孙女婿,在此向各位为中国的建设和中国革命而献身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一生精明过人的姚锡舟,也因中山陵工程而心甘情愿地亏损14万两白银,孙中山葬事委员会将姚锡舟的名字刻入“中山先生陵墓建筑记”碑文,载入史册。

就是这样的一个姚锡舟,由于其从事营造专业即今天的建筑施工,他深知水泥是现代工程所必须的建筑材料,所以水泥的应用和市场一定是非常大的。几乎在刘鸿生等人创建华商水泥的同时,姚锡舟和吴麟书、屠述三等人也创建了中国华东地区的另一个水泥企业——中国水泥公司。

姚锡舟将中国水泥公司地址选择在江苏省句容县的龙潭镇,之所以建在这里,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三面环山,石山中的岩石,石灰岩含量很高,又有粘土、煤矿,可就地开采原材料和燃料;二,水陆交通方便,宁沪铁路从厂前穿过,距离长江的水路运输也不远;三,毗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1921年5月召开第一次建厂筹备会议,推举姚锡舟为筹备主任,8月召开首届董事会,公推吴麟书为董事长,姚锡舟为总经理,选用“泰山”作为商标。1921年9月3日,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选用德国产ϕ2.25m×46m湿法回转窑生产线,1923年4月工厂正式开工投产,日产水泥500桶。

3“启新”与“华商”两强联手

一百年前的这个时期,也就是上世纪10年代,中国的水泥市场基本上是被启新洋灰公司独家垄断的,澳门青州英坭厂和广东士敏土厂因产量有限只在两广及港澳地区销售,广大的华东、华中、华北市场则都是“启新”的天下。然而,1923年,“华商水泥”和“中国水泥”的建立,打破了“启新”垄断市场的神话。“华商水泥”依仗着上海的资金和人脉,一举占领了上海市场,而“中国水泥”也依靠姚新记营造厂自己使用而获得口碑。1923年,启新公司在南方销售量为52万桶,而到了1924年锐减为30万桶,其余20余万桶的市场份额被华商水泥公司和中国水泥公司给瓜分了。

“启新”已经是第二次面对这样的变故了。第一次是湖北的大冶水泥厂,由于张之洞和程祖福筹备工作不够细致,资金预算偏差太多,致使大冶从一开始就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生产受到制约,产量低而成本高,不能对“启新”构成威胁,所以“启新”并不急于出手,坐等时机。等到大冶资金危机无法解决时,“启新”一举搞定,以代为偿债的方式取得经营权后,终于把“大冶”给兼并了。

这一次不同,刘鸿生、朱葆三、姚锡舟等等都是大腕,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筹划周密,一经决策,立即着手,一举中的。尤其是“华商水泥”一出现便立刻占领上海市场,对“启新水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启新”也不可能再像对付湖北大冶那样取得人家的经营权最后再兼并了人家。怎么办呢?“启新”不愧是水泥老大,立刻设想了一个“联合经营”的方式解决两家之间的市场销售纷争。

1924年7月,由启新洋灰公司倡议的,华商水泥公司响应的,关于水泥市场划分的联合经营的谈判开始了。谈判中,由于“启新”坚持不让“华商公司象牌水泥北运”,华商公司则不能同意启新的意见,双方谈判无法达成一致,联合经营的谈判遂告中止。

谈判对手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自然就成为竞争对手。“启新”老大岂容“华商”小弟占领本属于启新的市场?于是,“启新”开始与“华商”在上海进行竞争。怎么竞争?当时“启新”不仅实力最强,同时还拥有一个优势,就是掌握着湖北大冶水泥厂的经营权,也就是说,湖北大冶水泥厂基本是在启新的控制之下,基本等于“启新”的下属企业。于是,“启新”就近将湖北大冶水泥厂生产的“塔牌”水泥,投放上海市场,并且低价倾销。而这种靠低价格进行的激烈竞争,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启新”与“华商”都在竞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一时期,对中国野心勃勃的日本鬼子也开始向华北和华东地区进行进一步的经济侵略,日本在控制我国东北地区以后,陆续开始建设水泥企业,大连的小野田水泥就是其中之一,而此时,日本本土和小野田都出现产能过剩情况,意欲削价倾销,第一目标自然也是大上海。

企业尚在亏损,与老大竞争,又损失惨重,现在小日本又在觊觎市场,华商公司终于申明大义,向“启新”妥协了,应华商“力避竞争,以免两伤”和“共制外货,绝其销路”的要求,“启新”与“华商”的联合经营谈判重新启动了。1925年5月,双方经过谈判终于达成谅解,同年6月30日,双方签署了联合经营的协议,协议明确:联合经营的区域为苏州、松江、太仓、常州和镇江,以及浙江全省、福建全省、广东全省和香港。销售预计70万桶,启新占45%,华商占55%;超过部分二公司均分;如果销售额不足60万桶,则允许华商占60%,启新占40%;销售价格不得低于每桶2两8钱(含税价),如果遇到为了抵制其他品牌或者投标而需要特价的时候,不受协议限制。华商承诺在联营期限内不在协议区域之外销售象牌水泥。协议还规定了违约罚则,协议期限为5年,自1925年7月1日生效。

“启新”与“华商”联营协议签署之后,立刻显现了它的优越性,两个月之内,两方联手涨价两次,均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狡猾的日本人见“启新”和“华商”水泥涨价,便乘虚而入,进入华东华南市场,“启新”“华商”见状,立刻启动联营机制,为了抵制日本水泥而降价销售,取得不俗战绩,保护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启新”与“华商”的联营机制,创造了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一种先进模式,为促进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保护民族工业、抵制日货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也给“启新”与“华商”带来了不菲的销售业绩。

4“启新”、“华商”与“中国”水泥,三强逐鹿

在“启新”与“华商”联营机制建立以前的1924年至1925年间,正是中国水泥厂开工生产的初期,由于“启新”与“华商”的竞争,水泥价格一路走低,给刚刚诞生的中国水泥公司的泰山牌水泥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雪上加霜的是中国水泥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江浙军阀战争接连不断,交通要道时常受阻,外面原料物资进不来,厂内的水泥出不去,生产处于困境之中,亏损严重。

1927年8月24日,北洋军阀孙传芳对国民革命军发动龙潭战役,栖霞山、龙潭被孙军占据,中国水泥厂不幸成为孙传芳的指挥所。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军展开激战,致使水泥厂主要机器设备、厂房、办公楼被炮火所毁,30日,孙军败退时,厂房被付之一炬,战后经过一年的抢修才得以恢复生产。

面对如此惨烈的市场竞争,姚锡舟的“中国水泥”该何去何从呢?日产500桶,产量低,成本高,无法与“启新”与“华商”竞争,要么停产关张,要么扩大生产决一死战。姚锡舟毕竟是敢于赔钱承建中山陵的大企业家,魄力非凡。中国水泥公司董事会决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提高竞争力,赶超“启新”与“华商”。于是,中国水泥公司以全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100万两银子。1926年夏天,中国水泥公司兼并了正在建设的无锡水泥厂,把尚未安装的两条德国生产线运抵中国水泥在龙潭的工厂,安装投产。这是两条德国造ϕ2.85m×60m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水泥产量达到日产510t。这样的产量,足以对“启新”、“华商”的销售造成威胁。

有鉴于此,“华商水泥”提议将“启新”与“华商”的联营机制扩大到“启新”、“华商”和“中国”的三方联营,“启新”虽为老大,也顾虑“中国水泥”冲击马牌水泥的北方市场,于是同意。1928年8月,三厂代表开始谈判,9月24日,三方签署正式联营协议,定于1929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是恰好在这个时期,马牌水泥脱销,“中国水泥”见有机可乘,就开始对联营协议发难,拒不执行。

已经尝到联营甜头的“启新”和“华商”,面对“中国水泥”的出尔反尔,决定教训教训这个水泥业的小兄弟,于是“启新”与“华商”的袋装水泥大幅度降价,并且派出大量业务人员专门寻找“中国水泥”的大客户,有针对性地压价倾销。1929年春节到来之际,“中国水泥”面临年关的资金压力,“启新”与“华商”趁机进一步降价,对“中国水泥”的销售回款给予了沉重打击。

但是“中国水泥”依然顽强应战,拒不“投降”。不“投降”怎么办?继续“打击”。双方于这一年的夏天,展开了殊死决战,“马牌”水泥、“象牌”水泥同时大幅度降价,“中国水泥”的“泰山牌”水泥也不甘示弱,降价迎战,水泥价格一路狂跌,“战争”惨烈,惨烈到什么地步呢?各品牌的水泥价格都降到了原价的30%,这种竞争场面在今天是很难看到的。

可以想象,这样竞争的结果当然消费者高兴,收到实惠了啊,但是水泥厂赔钱巨大,这样的决战肯定会见出分晓的。果然,到年底,“中国水泥”终于坚持不住,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向“启新”与“华商”屈服了。1930年,“启新”“华商”“中国”三家水泥企业回到谈判桌上,经过艰苦谈判,1931年7月1日,三家水泥企业终于在天津签署了联营协议。为什么在天津签署协议?因为“启新”虽然工厂在唐山,其实就是一家天津企业,因为行政隶属、资金来源以及董事股东都来源于天津。

联营协议规定:河北、山东、山西、绥远、陕西、甘肃和东三省、大连、威海为启新公司的销售区域,各公司6个月的销售额比例应为“启新”185万桶,“中国”75万桶,“华商”50万桶。各公司按此比例销售,销售价格按照三方议定的价格,不得私自减价销售。联营事务三公司各派委员一人,组成联营管理委员会,并在上海设立联合营业所,以全体一致同意的决议管理,委员会及联合营业所的经费,由三公司按销售比例摊派,联营成立后,任何一公司非经其他公司同意,不得扩充或添加机器。如遇国内外其他公司竞争销售,则不论为和为战,三公司当共同一致进行,如有损失,应按额分担。

这个时候,这三个公司的水泥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水泥产量的84%以上,三公司的联营销售,基本垄断了全国市场,控制了销售价格,从而也使各公司获利颇丰。然而三公司的联营期限仅为一年,到1932年7月,联营期届满,三方竞争又起,价格的竞争必然带来各方的利润损失。又损失了一年后,1933年4月,“启新”提出重启联营谈判,5月三公司第三次坐回到谈判桌前开始谈判,但是利益使然,始终不能达成协议。达不成协议就意味着价格竞争的继续,损失继续。直到1935年,三公司才又开始第四次联营谈判。

为什么第三次谈判不能达成协议呢?因为此时的姚锡舟又决定增加设备扩大生产了,而一旦联营协议签署,这个协议是限制各公司增加设备扩大生产的,所以,虽然三公司没有联营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导致各方损失惨重,但是“中国水泥”依然拒不签署三方联营协议。

1927年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这个历史事件,给“中国水泥”带来了发展机遇。1928年以后,南京成为中国合法政府所在地,成为中国首都,同时也成为泰山牌水泥的销售腹地。南京各种建筑相继建设,泰山牌水泥占领了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同时“中国水泥”也就有一定能力争夺启新北方市场,按照启新的话说:“泰山牌仍蓄意捣乱,分运津汉,侵我专区,虽来货不多,而市场则因之混乱矣。”启新降价迎战,虽然有效地占据市场,使泰山牌仅销三千余桶,但是利润损失巨大。于是“启新”也将湖北大冶的“塔牌”水泥运抵南京,降价销售,在南京与“泰山牌”竞争。

南京市场的大好,使姚锡舟咬着牙又从德国买了一条ϕ3m×46m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1935年该生产线建成投产,使“中国水泥”日产量达到715t,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民族水泥企业的第二大厂。

于是,应“启新”的要求,1935年开始的第四次联营谈判到了1936年,“启新”、“华商”、“中国”终于达成了第二个三公司的联营协议。

“启新”、“华商”、“中国”三个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的竞争与联合,形成了一个三强逐鹿的历史场景,加上广东西村士敏土厂的兴建以及其与广东士敏土厂的合并,山西太原的西北洋灰厂(1935年4月建成投产,拥有一条日本产ϕ2.3m×38.1m的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日产水泥80t,产品商标为“狮头牌”)、重庆的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9月建成投产,拥有一条丹麦产ϕ2.3/2.7m×82.4m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年产水泥4.5万吨,产品商标为“川牌”),共同开创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如果说“澳门青州”、“启新”和广东士敏土厂、湖北大冶水泥厂的时期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初创时期的话,那么三强逐鹿这个时期应该算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时期,并且,是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时期。竞争与联营,市场经济现象既惨烈又生动。

那么,下一个时期是什么时期呢?下一个时期,是中国水泥工业的艰难时期,这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中国水泥工业命运如何?中国水泥人是怎样在战争中维护工厂、维持生产、支援抗日的?请看下集《中国水泥史话(6)——袁克桓、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参考文献

[1]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程莉.周学熙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3.

[5]刘振权.中国水泥厂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86.

闲话水泥工业的梦想 篇7

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要实现, 水泥工业不能拖后腿。我国水泥工业应该设立什么样的梦想呢?笔者在阅读水泥行业资深专家高长明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技术及进展》一书时, 找到了他所提出的“四零一负”理论的演变过程:在1996年的《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中时, 作者没有书面提出“四零一负”的理论;到1999年, 作者在《论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中, 正式提出了“三零一负”——环境零污染、电能和天然矿物燃料零消耗、废渣废料零排放以及社会废料渣负增长;而在2004年的《再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四零一负”战略》一文中, 作者明确指出, 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零一负”目标, 即水泥企业对其周围生态环境完全实现零污染;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对废料、废渣、废水的零排放;对天然矿物燃料的零消耗;对全社会废弃物的负增长做出应有贡献。纵观“四零一负”理论的演变过程, 笔者发现, 高老的构想越来越明确, 并在2011年的《2050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图》中对2050水泥路线图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全球平均先进指标:熟料热耗550~600 kcal/kg;熟料电耗35~40 k Wh/t;水泥粉磨电耗15~20 k Wh/t;水泥综合电耗50~60 k Wh/t (当熟料水泥比为65:100时) 。2030年吨水泥产出的CO2小于500kg (CSI初拟) ,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储存起来而不排放于大气中。

上述先进指标和“四零一负”战略理念是不是可以作为我国水泥工业追求的梦想呢?2000年, 高老在《试论新经济时代的水泥工业》一文中指出, 新经济时代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向及其目标, 主要为以下七大方面:

(1) 水泥工业和生态环境完全相容, 和谐共存, 水泥企业对周围环境达到零污染, 杜绝偶然或短暂的超标排放。

(2) 降低能耗, 创新余热回收技术, 实现废气余热的发电量与水泥的综合耗电量持平, 达到水泥企业对电能的零消耗。

(3) 全方位地扩大利废功能, 为全社会服务。水泥企业不仅要保证废料废渣废水的零排放, 而且还要实现对天然矿物燃料的零消耗, 开发再生燃料, 完全取代熟料的煅烧用煤, 同时大幅降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

(4) 运用数字神经网络系统及专家系统, 优化智能型过程控制, 实现无人操作和远程调控或诊断, 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

(5) 提供个性化报务, 水泥企业将按不同客户的各种需求, 设计其产品的最佳质量指标, 批量生产, 实时发运。

(6) 继续提高工艺效率、机电装备的可靠性和运转率, 窑系统的年运转率要稳定在90%以上。

(7) 水泥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 发展电子商务。这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及其生存竞争能力。

这段文字可以总结出六个“零”, 得在“四零一负”基础上加上零工人以及零库存。笔者认为“六零一负”基本符合水泥工业客观发展规律, 应该做为我国水泥工业追求的梦想。不过, 现在的中控操作员和巡检不用担心, 因为到那时你已经退休了。

在《2050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图》一文中, 高老说, CSI初拟2030年吨水泥产出的CO2小于500kg。这CO2就与热词“雾霾”有关。雾霾危及我们的健康, 尽管它的产生原因很多, 水泥工业因水泥生产工艺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治理雾霾的措施和政策, 水泥企业不得不直面。众所周知, 水泥工业的CO2排放量占人类活动碳排放量的5%~10%, 水泥工业是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 因此降低水泥工业CO2排放是减排的重点之一, 其形势十分紧迫。

2013年, 我国选定的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大多先后出台了具体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办法。2013年12月27日, 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实施碳排放配额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行碳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制度。这些政策的出台, 说明我国全面铺开碳排放总量控制工作近在咫尺, 应引起我国水泥企业的高度重视。

2014年第1期《新世纪水泥导报》指出, 这将加速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升级, 这不仅仅包括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现有生产工艺的改造, 也包括对水泥品种的创新;拥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水泥生产技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的十年里, 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靠投资拉动的, 是靠增量发展的, 如今, 产能严重过剩成为压在我们头上的“泰山”。乔龙德在2012年指出, 要解决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首要的是严控增量, 同时优化存量。优化存量靠什么?当然得靠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水泥生产技术。我们现阶段有哪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呢?

笔者最近读2013年第9期《水泥》杂志, 打开书就读到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评价实例分析》。作者选择了普及率小于10%的十项备选节能减排技术:窑炉高固气比技术、预烧成窑炉技术、窑炉自动控制技术、水泥行业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辊压机生料终粉磨技术、立磨终粉磨水泥技术、水泥膜法富氧燃烧技术、硫铝酸钙改性硅酸盐水泥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水污泥技术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事实上, 节能减排技术远不止这些。当然, 水泥企业在选择这些节能技术时, 一定要认真分析其真实价值和效果。也就是说, 在此, 不存在笔者推荐意向。这些技术, 相当于高长明先生《2050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图》中说到的“研发各种最佳适用技术 (BAT) ”。

至于低碳水泥生产技术, 2011年底, 在北京举行的973计划项目中期检查会上, 以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组透露, 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低碳水泥”生产技术, 可实现水泥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这一消息在众多网站上都能查到。

这一技术成果会不会影响政府给予水泥企业的碳排放定额呢?如果按采用973项目“低碳水泥”生产技术之前的先进水平给予碳排放定额, 水泥企业只需在现有状况下实施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改, 就可实现达标排放。如此一来, “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在碳交易上将体现巨额价值。假设, 一条先进的4000t/d水泥生产线, 运行330天的年碳排放定额为120万吨, 采用“低碳水泥”生产技术, 年排放碳仅60万吨, 60万吨在交易市场上可以卖到300万元 (按北京市最近成交的50元/吨算) 。由此, 假设我国水泥工业年排放二氧化碳仅10亿吨, 我们可以算出973项目“低碳水泥”生产技术的价值每年可达250亿元。

对于未来的低碳排放技术, 高长明先生在《2050世界水泥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图》列举了我国水泥工业履行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与目标, 其中, 生物质燃料研发及其工业规模应用研发应用和CO2捕存技术 (CCS) , 笔者认为, 离我们还很远。

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篇8

1.1 取得的成绩

1.1.1 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t, 同比增长17.8%, 与2005年相比, 产量净增长5.9亿t, 平均增速达到11.7%。水泥产业完成增加值l806亿元, 同比增长14.10%;水泥制品产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 同比增长19.85%。

2006~2009年, 水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50、240、280、400亿元, 与2005年的利润总额81亿元相比, 2009年利润总额增长了近5倍。

1.1.2 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间, 共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1.8亿t。浙江、河南、北京、上海四省市基本淘汰或停止机立窑等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也有大幅度升, 2005年新型干法熟料产量3亿t, 2009年增长到7.8亿t, 新型干法熟料产量比重由39.7%上升到69.28%,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1 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 年设计熟料产能95 954万t。4 000t/d及以上生产线设计水泥熟料产能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总产能的比重为51%。

截止2009年底全国水泥总产能21.78亿t。落后水泥产能 (含立窑和其它类型回转窑) 4.5亿t, 占水泥总能力的2 0.7%。粉磨站产能约占总量的1/3。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大企业集团不但在规模上不断增大, 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一大批国内比较先进的水泥企业与国际先进的水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此使成本不断降低, 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9年千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 (集团) 20家, 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82亿t, 占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4.76%, 水泥熟料产量4.19亿t, 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38.82%。前十家企业水泥产量3.69亿t, 占全国水泥产量的22.6 3%, 较2005年的l5%增长7.6%。

1.1.3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取得进展

水泥行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 加大余热利用、粉磨节能、高压变频、水泥助磨剂、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成效显著。2009年吨水泥综合能耗113千克标煤, 比2005年下降了14.4%左右;单位水泥C02排放量0.64 t/t, 比2 005年下降9.1%。

水泥工业年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t;我国已基本掌握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工程陆续启动, 逐步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同时, 以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燃料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1.1.4 技术进步硕果累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水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取得了一批对行业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设计与成套工程、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辊压机粉磨系统、水泥工业除尘技术、高压变频调速系统、水泥助磨剂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国产化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熟料高效篦冷机等新型干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继续拉动水泥市场需求。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水泥消费将处在较快增长阶段, 并进一步带动区域水泥工业的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 将进一步推动水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挑战

产能过剩, 水泥市场仍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以低碳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将对水泥工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资源、能源、环境要素, 与水泥工业的发展形成相互制约之势。

3 2015年水泥需求预测

从未来水泥需求趋势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我国大规模建设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城镇化、新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成为拉动水泥消费的主要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水泥消费总体仍呈低速增长之势。

我院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作为预测依据。建立了趋势外推、回归分析和弹性系数法的预测模型。各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见下表:

综合分析, 如果国民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 初步判定2015年全国水泥需求量约为20.4±0.3亿t。

初步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9.5亿t, 折合水泥生产能力13.7亿t (折算系数0.7, 下同) 。如果按2015年水泥消费量20.4亿t, 按90%的新型干法水泥计算, 预计2015年前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还有约3.3亿t的发展空间。

同时, 截止2009年底全国2 000t (不含) 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为l.2亿吨。这些生产线中大部分将成为未来10年改造和提升的对象。

前期发展过热地区还存在一定量的不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而盲目建设的新干法线, 可视为无效产能。

“十二五”是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需重视适度扩张产能。

4 水泥工业的发展思路

4.1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 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水泥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

4.2 发展重点

回顾“十一五”, 我国水泥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同时, 产业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已成为我国水泥生产的主体。展望未来, “十二五”将是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水泥工业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水泥工业将通过兼并重组, 从竞争走向竞合;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低碳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4.2.1 确立“大水泥”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 产品附加值低。要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提高行业效益水平, 就必须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 实现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水泥工业由产品生产转向应用服务, 成为建筑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不仅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发展模式, 也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获利空间。

随着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泥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并且随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对于水泥企业而言,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做水泥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将成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扩大效益空间的趋势。当然,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并不指单纯的发展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建筑集料等, 包括要成为结构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产业链可适时延伸至建筑业。

目前已有冀东水泥集团向房地产业延伸, 并进一步延伸至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等下游产业, 华新水泥集团、华润水泥公司、北京金隅集团等也向混凝土业延伸。在国际上, 许多跨国水泥企业, 如拉法基、HOLCIM、海德堡、CRH等都已将产业触角延伸至混凝土、水泥制品、集料等产业。

为了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要坚持树立“大水泥”的发展概念, 要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提升水泥工厂化深加工率, 力争“十二五”末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

4.2.2 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任务

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水泥工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和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但远未达到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仍将是未来水泥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水泥工业是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燃料和电力, 而且不但能源消耗需要排放CO2, 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也需要排放CO2。“十二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的要求下, 水泥工业将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点,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同时也要加大碳减排技术、碳减排途径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力争“十二五”水泥工业碳减排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水泥工业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一方面水泥工业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 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具有优于其它处置方法的优势。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装备可基本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需要行业内外提高认识, 包括在取得政府及相关行业的支持, 加快推进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产垃圾的步伐, 使水泥企业成为大中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产业和城市净化器, 在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2.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十二五”水泥工业的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和提升管理水平, 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并且在许多环节上国内水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5 000t/d生产线已实现国产化, 投资水平也很低。“十二五”水泥工业一方面是通过加快技术进步, 全面推进技术结构升级。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碳减排技术等;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的现代化, 还要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行业文明程度现代化, 也就是要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等, 这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通过体制机制、战略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生产运作、采购物流、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精细化管理, 提高全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升发展质目重。

4.2.4 重视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近两年部分地区出现无序扩张造成水泥产能过剩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省区缺少科学合理的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或规划执行不到位。而且许多地区规划是站在自身利益上, 带有很强的局限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落实贯彻好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 要使水泥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 通过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正确引导水泥工业理性、协调地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 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要站在全局高度和利益上深入研究产业布局,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区市场、资源、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其它外部条件,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控制好投资力度与节奏, 实现均衡布局。对目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经很高和几个水泥投资热点地区, 严格控制新上扩能项目,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2.5 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总体来看, 目前国内已有的水泥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水泥产品已从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要改变当前水泥工业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状, 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 行业发展重点将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 通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发展先进、淘汰落后, 并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淘汰落后的任务, 将通过集约化发展, 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由粗放式无序竞争转向规范有序的竞争转变。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水泥工业将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先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通过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提高行业运行效益。同时, 经济结构调整会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步伐, 水泥工业发展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4.2.6 加强和推进组织结构调整

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 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近几年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后, 我国水泥生产力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区域市场核心企业已经初步确立, 在扩张空间有限、优质资源日趋减少、市场竞争逐步升级的前提下,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必将加快。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 也将力促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着力支持企业间备种形式的重组联合, 其中也包括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 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 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特别是38号文出台后, 新建项目的速度会放慢, 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将成行业发展的主流。

水泥工业节能减排途径探索 篇9

一、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一) 管理节能减排。

管理节能减排, 是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 通过对能源消耗进行准确监测和科学分析, 从而采取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立管理机构。

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节能减排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编制节能规划、年度计划及各项节能减排管理制度, 并组织实施;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能耗审查, 对项目合理用能进行评估、论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委托有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节能监测, 组织开展本单位能量平衡、物料平衡、能量审计, 编制能源消耗定额;分解落实节能工作任务, 对各用能部门进行能源统计、检查和考核;按月、季、年做好能源统计分析;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和培训工作。

2. 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

各企业首先应该严格遵守《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 并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做到节能减排工作有章可循。

3. 加强基础管理。

(1) 统计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 只有对各部门能源消费进行统计, 建立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表、能源消费流向表和能源消费平衡表, 掌握能源的来龙去脉, 才能发现问题, 找出能源消耗升降的原因, 从而提出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改进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2) 计量管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企业要本着科学管理、量值准确、保证质量、增创效益的方针, 强化对本单位能源计量的管理, 提高能源量化管理水平, 为实现准确的统计能源消耗数据打下基础。

(3) 能耗定额管理。企业要制定《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办法》, 参照企业自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和目前同行业同规模的先进能耗水平, 下达生产系统能源的单耗指标, 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 并对能源使用进行日常检查, 月底进行考核, 直接与工资挂钩, 从而能够调动全员节能的积极性。

(二) 技术节能减排。

技术节能减排, 就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等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行业内主要采用的技术节能减排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料系统管磨机改造辊压机技术。

本技术主要针对生产线建设较早 (2000年~2005年) 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当时的技术水平, 生料磨系统一般采用为φ4.6× (10+3.5) m中卸烘干式球磨机, 该系统的生料电耗约为26~27k Wh/t。可将其改造为辊压机终粉磨系统。主要方案是新建一套辊压机终粉磨系统, 改造后的系统电耗可达到14kwh/t, 较改造前可降低12~13k Wh/t, 按照一条4, 000t/d熟料生产线, 年需生料180万吨计算, 年可实现节电量2, 250万kwh, 折合节约标煤等价值7, 875吨, 间接减排二氧化碳1.96万吨。

2. 电机变频节能技术改造。

对于大容量电机采用变频调速进行节能改造, 是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变频调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电机转速与工作电源输入频率成正比。变频调速结构简单, 稳定可靠, 调速精度高, 启动转矩大, 调速范围广。所以采用变频调速在提高机械的传动效率就可节能20%左右。另外当采用变频调速时, 由于变频装置内的直流电抗器能很好地改善功率因数, 也可以为电网节约容量。由于设计单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设计人员给出的配套电机能力富余较大, 因此造成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有些风机就直接采取用闸板控制流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方式就能使电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一条4, 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的装机功率15, 000kw, 年耗电1.1亿kwh, 按照变频调速能够实现平均节电率8%计算, 则年可实现节电量880万kwh, 折合节约标煤等价值3, 080吨, 间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7, 669吨。

3. 煤炭助磨助燃剂的使用。

煤炭助磨助燃剂是一种添加到原煤粉磨皮带秤上, 能够改善煤炭燃烧性能的一种表面活性剂。该技术能提高粉碎效果、提高燃烧速度, 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热效率。在同等条件下, 可以降低熟料烧成耗煤量, 达到节煤3%~5%的效果。添加煤炭助磨助燃剂的主要方法是使用计量泵输送, 通过塑料管在煤磨皮带秤上方添加, 添加比例为每吨原煤添加500克左右。经过在一条2, 000t/d熟料生产线和一条4, 000t/d熟料生产线进行试验, 2, 000t/d生产线节煤效果较为明显, 为3.0%左右, 而在4, 000t/d生产线上使用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当采用煤炭质量较差时, 在2, 000t/d生产线上节煤效果更为明显, 可达到5%左右的节煤效果, 因此得出结论, 该技术主要针对较早设计窑型较小的熟料生产线, 当采用劣质煤时效果尤为明显, 且由于该产品可以加速燃料燃烧, 能够解决煤粉不完全燃烧导致的管道结皮、堵塞等问题, 因此, 值得在2, 000t/d左右的生产线上长期推广使用。

(三) 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实现节能减排。

2012年4月份, 国家工信部发布了《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 (产品) 淘汰目录 (第二批) 》, 目录中指出:Y系列电动机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统一设计的产品。其导磁材料使用热轧硅钢片, 能耗高、效率低、环保性差, 不符合GB18613-2006《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现行国家标准限定值。因此予以淘汰。

经统计, 2008年以前投产的水泥企业, 存在着为数不少的Y系列电机, 以一条2000年投产的2, 000t/d生产线为例, 经排查, 存在着228台Y系列电机, 装机功率3, 470kw, 若实施电机升级改造, 更换为高效节能型电机, 经初步测算可实现年节电40万kwh, 折合节约标煤等价值140吨, 间接减排二氧化碳349吨。

水泥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 对照企业电机系统台账, 开展全面排查和分析工作, 逐步淘汰机电设备, 积极采用国家工信部推广的高效节能设备。

二、结语

在国家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水泥企业作为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唯有精细管理、超前谋划、低碳生产、积极实施绿色转型项目, 才能在面临节能、环保巨大压力和因产能过剩引起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任艳君.电机与拖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我国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思路 篇10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欧美一些城市逐渐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适应性再利用的时期。人们认识到, 一些以前遗留下来的老工业区的存在并非都与现代城市相冲突, 相反, 它能为城市增加场地感和历史感, 它也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

作为工业遗产的一些旧工厂、矿山、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些旧有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工业遗产保护就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国际上对工业遗产管理、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及实践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并成立了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等相关组织。

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工厂搬迁后的处理多是简单地推倒重建, 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还需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2006年在无锡召开了《重视并保护工业遗产》论坛,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文件——《无锡宣言》[1], 从而正式提出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议题。

2 工业遗产的定义及资源构成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对工业遗产做了这样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遗产组成, 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及所在的场地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 (如住宅、教育机构等) 也包括在工业遗产范围之内。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工业遗产的构成:一是物质资源, 如定义中所说的那些与生产工艺相关联的物质实体, 以及这些物质实体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资源, 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以及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3 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

3.1 历史价值

具有遗产保护价值的水泥工业资源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1889年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 17年后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 这是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先行者。在随后的年代里又相继建设了龙华水泥厂、四川水泥厂、华新水泥厂等知名老牌工厂。这些工厂构成并述说着中国早期水泥工业6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水泥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再看今朝, 又是一个60年, 2010年水泥生产总量已达18.8亿吨, 成为“超级”水泥大国, 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占80%, 全年运转1273条生产线。

所有这些工业资产, 都承载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并烙下几代水泥人的生活印记。被保护的工业遗产积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它将诠释和印证历史事件, 表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

当然, 这其中许多生产线还在运转着, 尚未进入遗产保护行列, 作为历史价值要在将来才能全面彰显出来, 但现在就应该认识到它们正在镌写的历史痕迹。

3.2 文化价值

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包括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及非物质内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 企业在人们记忆中的存在, 都影响了几代职工和一批相关群体的情感及与企业生产相关的生活习惯。一座水泥厂构成的地区特色和风貌特色也是水泥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体现。

有个实例, 199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了一届国际花博会。主办方选择了一座废弃的水泥厂做展区。这里保留原有的厂房和成组的筒仓、输送栈桥、水池、地坑、堆场和坡地。规划师以原有建、构筑物为背景, 将景就景, 栽种花草。水池和地坑成为水生植物展区,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可以想见, 走在输送栈桥的踏步上向外望去, 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海好似变成会移动的水流, 废弃的设施与各种植物相得益彰;坐在库顶房里喝着咖啡, 俯视脚下的奇妙景观, 不能不对人类化废为宝的想象力发出由衷的赞叹。这座水泥厂的遗址为举办方节省了400万美元费用, 被誉为一届富有创意、绿色环保的花博会。这些遗址经改造利用, 将会成为多用途的展示、休闲中心, 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大概是我们这些业内人士所想不到的。

3.3 社会价值

一些水泥厂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区, 它的建设往往带动了周边的配套产业、商业及服务业, 还有包括学校在内的文化产业。一个水泥厂的生产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拉动与辐射作用, 它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也将载入史册。

以工人村为中心的“小社会”里, 养育了几代人, 编织了与之相关人员的社会网络, 在工业生产与职工生活中积淀了深厚的企业文化、人际关系、思想观念、社会民俗, 反映了人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政治和社会对生产的影响。在一个老厂的生产活动中和老工人村里感受到的人情人脉, 无不体现出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

3.4 产业价值

我国的水泥工业可以说是大发展, 大产出, 却没有出现过革命性的原始创新, 但水泥工艺、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还是在不断更新、变化和进步的。因此, 工业遗产的产业价值也是相对于一个时期而言的。另外, 由于水泥工业是自动化连续大生产, 所以个人技能、可以传世的工艺做法在这里并不凸显。

即便是代表当前水泥工业先进生产力的一些工艺和设备, 如原料辊式磨、六级预分解系统、二档短窑、行进式稳流冷却机等等也是具有时限性的。随着水泥工业生态设计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以及新型胶凝材料的发明, 会催生更多高端技术的出现。因此, 水泥工业遗存的产业价值是动态的、多变的, 但它还是保存了曾经发生的与生产相关的事件、技术和发展脉络。

企业在低温余热发电、建设循环型生产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处理废物及使废渣资源化等方面的成果, 都可以视为水泥工业遗存的产业价值。

3.5 经济价值

水泥工业遗产中一些建、构筑物都可以经改造使其具有新的使用功能。水泥厂的主生产车间多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还有像联合储库、材料库、各类筒仓及预均化库等特色建、构筑物的物质寿命都是很长的, 其大跨度、高层高的特点, 使其内部具有大空间的灵活性, 改造成商场、集市、甚至体育场馆都是难得的机遇。更有人设想把高大的筒仓改造成多层特色旅馆、餐厅、立体停车楼, 都不失为一种创意, 比起不加思索地一律炸平更有经济头脑。启新水泥厂的遗产保护不仅让它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同时建成文化创意园, 实现“再创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判断

我国现存的各类水泥厂数量繁多, 作为工业遗产保护来说, 只能是少量的。如何确定它的范围, 从哪些方面进行选择和评估, 这里提出下面几个思路。

4.1 历史时期的考量

我国水泥工业从1889年的第一袋“细绵土”到如今, 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比起一些古老行业应属近代化工产业。其历史时期可划分为:

(1) 1889年至1949年建国前的60年间, 是民族工业时期 (这中间也有外国人兴建的水泥厂) 。共建设了38座中小型水泥厂, 这里有不少具有遗产价值的工厂。

(2) 建国后的恢复和整顿时期。主要在东北地区对日伪时留下的一些水泥厂进行恢复整顿, 如工源、本溪、松江、大连等厂;也有关内的水泥厂, 如启新、华新、琉璃河等厂, 先后有20多个。这些厂对我国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是出了大力的。

(3) 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自建时期。如新疆、大同、昆明、西卓子山等数十条大、中型生产线, 是当时水泥工业的骨干力量。这个时期也建立和壮大了我国水泥工业设计、科研和制造的技术队伍。

(4) 1958年后大量建设立窑厂时期。这里也有技术含量很低的土立窑, 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技术水平。

(5)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时期。从1984年引进建成的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冀东水泥厂及以后建成的第一条全套国产设备的万年水泥厂, 至今已有千余条生产线在运行。成熟的技术、完整的装备已经走出国门。

从历史时期上来选择遗产保护对象, 应着眼于它是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中的代表。

4.2 主工艺线的考量

(1) 立窑遗产保护

自1824年世界上出现立窑生产熟料以来, 至今已有187年的历史了。1889年中国的第一座水泥厂就是立窑厂。

1958年至1983年间, 我国立窑水泥厂就有4000余座, 可谓是遍地开花, 产量占当时全国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立窑生产, 就地取材, 就地生产, 投资少, 见效快, 对地方水利建设和建筑工程做出过重大贡献。

立窑生产经历了普通立窑、半机械立窑和机械立窑的发展阶段。今天站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平台上回首过去的立窑, 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等方面去看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因此, 从历史、社会价值来说, 立窑完全有资格作为水泥工业遗产被保护。保存主要的建、构筑物和设施, 建立开放式博物馆。最好能保留从矿山到厂区, 主要工艺节点到成品出厂的完整生产线, 做全景展现。也可在山区里保留立窑厂作为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对原建、构筑物加以改造、利用, 会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回转窑遗产保护

立窑在经历了53年的运营之后, 1877年有了回转窑的专利。1893年首先出现了扩大烧成带的干法中空窑, 我国哈尔滨水泥厂就装过这种窑;为利用废气带走的高温余热, 1898年首次在干法回转窑的窑尾加装余热锅炉使之发电, 我国工源、本溪、琉璃河厂就曾安装过;1905年又出现了将搅拌均匀的料浆入窑的湿法长窑, 为了进一步扩大窑内分解率, 先后出现过“哑铃型”湿法长窑, 在窑内装设热交换器的华新窑、耀县窑;还有使用低含水料块的湿法短窑, 如洛阳窑、中国水泥厂窑;在不断追求高产低耗中又有了将料球预煅烧、窑身更短的立波尔窑, 它出现在1930年的德国。我国的小屯窑、邯郸窑、西卓子山窑等就采用这种“半干法”的窑型;1950年德国人发明了带旋风预热器的回转窑, 我国太原厂2号窑就是洪堡型四级旋风预热器回转窑, 青海水泥厂安装的是带立筒预热器的回转窑[2]。

上世纪70年代有了“窑外分解系统”。从此, 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代。从700t/d到2000t/d, 再从4000t/d到10000t/d, 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及其国产装备从国内到国外, 发展迅猛。

如果把十多个类型的传统回转窑工艺线集中起来建一座博物馆是不现实的, 如能将各类老窑型保留在原厂里也是一件幸事了。对于有遗产保护价值还在运转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采取“预保护”措施, 以防流失。如冀东水泥厂, 这里有我国第一座窑尾塔架, 第一座石灰石均化库, 第一座中央控制室等等, 都是珍贵的“史料”。

4.3 矿山遗产

大中型水泥厂一般都有自营矿山。石灰石矿山的开采及外部运输没有特别的行业特色, 但是矿山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 在有条件的地方, 保留完整的矿山也是可选的项目。开采方式上的手持式凿岩机、潜孔钻机;运输上用的斜坡台车、串车提升等, 还有像溜井—平硐系统也给人深刻的印象。外运所用的窄轨电机车、架空索道都有历史和文化景观价值。

矿山工业场地及生活基地也包括在矿山遗产之内。

4.4 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水泥工厂的主要建、构筑物有明显的产业风貌, 如各类筒仓、储库及输送栈桥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多种结构类型的窑尾塔架、直径近百米的预均化库都有较先进的建造技术, 值得保留。联合储库及“三大磨房”可与其设备和工艺系统一起保存。这些建、构筑物都有再利用的价值。

4.5 工人村等生活设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 随着水泥厂的建设都伴有工人村的建设。有的还包括医院、商店、礼堂、托儿所和子弟学校等生活、文化设施。如新疆水泥厂的工人村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院, 小屯水泥厂工人村里有带土炕的平房, 耀县水泥厂工人村里有拉风箱的锅灶。工人村与工厂一样演绎着同时代的历史故事。保留一部分工人村, 像一个城镇保留老街区一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上面说到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和范围判断, 最终要确定一个遗产保护项目, 就是这些要素相互编织的一个交点, 它是多方面综合判断的成果。至于这个项目如何规划、实施, 比如做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或工业遗产旅游区或遗址公园, 那将是另一套运作程序了。

5 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展望

5.1 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困难

(1) 工业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实力、国民文化素质、管理部门的保护意识都有很大关系。当前虽然有了一些共识, 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各方面都能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 还任重道远。

(2) 工业遗产保护的规划立项、土地占用、隶属关系、资金落实、维护管理、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等诸多事项都需要反复协调, 条条落实。水泥工业遗产保护有业内范围的专业技术性保护, 也有展现其历史、社会及文化价值的社会性保护, 它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难度就更大些。

(3) 我国人多地少, 尤其是城镇用地更为紧张。搬迁或停产的工厂多是推平重建, 土地利益与遗产保护的撞碰, 往往是“近利占先, 远功退后”, 找到这个平衡点也将颇费周折。

5.2 一个可喜的探索

唐山启新水泥厂始建于1889年, 2008年6月停产, 运转近120年。它历尽沧桑, 记载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如今在唐山市优化整合城市资源、工业经济转型的形势下, 进入了工业遗产的行列。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和工厂没有拆房卖地, 而是把旧工厂当做宝贵的历史财富保存了下来, 改造利用, 复兴转型, 走上了再铸辉煌的新路。

这项工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个专题研究组负责, 在市政府、规划局和建设方的支持配合下, 经过历时3年的艰苦工作, 最终把工厂核心区定位于“唐山启新水泥博物馆暨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实现规划和建筑设计还要做许多工作, 但这一探索增强了我们实现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信心, 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5.3 今后工作的建议

(1) 对于因城市扩展、节能减排指标的制约、环境污染及产能过剩等而不得不停产的水泥生产线, 不要都急于让它“轰然倒下”, 可以从本文提到的一些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判断它的保护及再利用的价值和可能性, 让有条件的厂能在工业遗产保护的平台上焕发青春。

() 现仍在正常运转和使用的部分, 对它的主工艺线和设备、风貌建筑物和构筑物、矿山及工人村等做评估, 对于有工业遗产价值的项目作出“预保护”通告, 立牌警示, 不可流失。

(3) 要有专门的机构会同相关专家出头牵线, 进行调查、认证, 确定工业遗产保护项目。更希望有识之士热心投入, 企盼主管部门能以历史的责任心为推动这项事业给力, 对于“预保护”项目的前途予以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1.

上一篇:趣味拼音的教学策略下一篇:高位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