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的警示

2024-06-03

日本地震的警示(精选九篇)

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1

畅销书造成泡沫化出版。从行业的发展方式看, 不合时宜、盲目扩张的“泡沫路线”, 是造成日本出版业“大崩溃”并使其长时间无法恢复的主要原因。日本大多数出版社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盲目制造畅销书, 并将出版畅销书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 信息媒体多样化, 纸质媒体不再受追捧, 但许多出版社、图书公司等继续盲目地推出新书, 每年出版新书超过6.5万种, 每天出版的新书和杂志达250多种, 结果造成大量的图书退货、积压。 (2) 大量新书的出版, 远远超出了文化消费的承受力, 从而造成新一轮的退货与库存积压。而畅销书的盲目出版, 还带来了图书质量的急剧下降。每年出版的大量图书中, 重复、雷同的书, 自我广告的书, 粗制滥造的书, 甚至是内容低俗的书, 占了相当部分。这些泡沫式的图书, 带来的是虚假的繁荣、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滑坡。

日本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 但日本出版业的状况, 对正处于摸索、改革阶段的我国出版业来说, 具有重要的预警和启示作用。许多迹象显示我国出版业目前也存在库存逐年增加、退货居高不下的问题,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出版机构过于乐观地高估市场, 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对受众预期接受水平、消费能力产生了错误判断。我国人口众多, 市场潜力大, 但读书人口与自然人口间、读书市场与一般市场间的差别却很大。实际上, 目前我国读书人口与人均图书消费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并无明显涨幅。因此对于出版社而言, 真正要做的是如何积极有效地为读书人口提供好的新书品种, 而不应当为讨那些“看过就扔”的“读书速食者”的欢心而制造新书“泡沫”, 步日本出版业盲目扩张的后尘。

出版业知识生产的无序化。20世纪末以来, 日本出版产业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严肃图书与畅销图书的出版机构之间界限不清晰, 大众文艺与严肃出版物在出版与发行过程中杂乱无序, 知识生产与文化商品生产相互混淆, 导致知识生产出现无序化和危机化。具体来说, 日本出版业中三大出版结构严重失衡, 功能单一, 大众出版所占比例过大, 主要提供图书的娱乐功能;另外, 大众出版又存在“重刊轻书”的结构, 如此过分娱乐化的结局之一就是使出版业陷入被其他娱乐媒体和娱乐形式所代替的困境。资源的浪费、信息的泛大众化严重阻碍了日本出版业的前进步伐。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著称的草思社, 在2004年以后, 因实施畅销书战略失效, 陷入了“畅销书症候群”, 亏损22亿日元, 于2008年2月宣布破产倒闭。 (3) 在日本, 诸如此类的事例几乎每月都有发生。这种出版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出版机构之间权责不明晰所导致的知识生产茫然无序的问题, 同样也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正处于探索期的中国出版业。

在我国, 大部分出版社尚能明确自己的出版责任, 不盲目跟风, 然而也不能完全避免一些国有出版单位和民营出版机构打着“合作”的旗帜相互混淆和相互利用。1995年, 德国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集团就率先进入上海市场, 自此后, 国内图书发行逐渐呈现出民营出版与国有出版共存的局面。民营的出版公司从国有出版社获取书号后, 自己运作图书出版的全部流程, 而出版社只负责政治把关。2002年后, 由于出版社转制, 实行企业管理, 出版社自负盈亏, 所以部分出版社开始向经济利益妥协, 更多地贩卖书号, 只做政治把关, 却忽视了图书的社会文化标准、道德标准等;大量跟风书、雷同的书、垃圾书、低俗小说、抄袭书涌现。 (4) 日本的教训已明确警示我们, 如果出版社之间无法做到权责明晰, 就很难达到出版业规制上的健全化, 也就很难让出版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规范出版产业, 就要把出版产业纳入知识生产的有序竞争轨道中, 合理调节出版资源, 明晰各出版社的权责, 让出版社各司其职。

虽然日本出版业目前仍处于步履维艰时期, 但各出版社在困境中探索新的出路, 通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措施为出版业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些措施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是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的。

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在电子出版物不断扩张市场份额、纸质的传统出版物仍呈惯性阅读方式的当下, 出版界寻求一种新的、能融合各种媒介的出版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在日本图书市场中, 一个较被人们认同的方法是在传统纸质出版物中附加ID, 读者通过ID可以获取电子版的图书资源, 可采取免费和收费等方式。 (5) 由于电子出版物需要以电脑为物质载体, 人们不能像携带纸质出版物那样方便地、随时随地地阅读出版物, 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 电子出版物是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的, 寻求两者的融合将会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电子图书发展中所遇到的如上所述的困难, 却为手机出版物的兴起带来了生机。2006年, 日本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通过电脑上网的人数, 为了顺应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许多出版社开始从事手机出版业务。

就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而言, 日本出版业的成绩至少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一、与新媒体融合的出版道路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二、出版业对于数字出版市场的认识既要与时俱进, 同时更要逐步趋于理性, 减少盲从和跟风心理, 以避免出现冒进倾向。三、数字出版应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方面产品开发渠道要多元化;另一方面, 作品应用也要多元化。多元化的开发方式使同一内容在不同载体平台上实现了互动, 尽可能地挖掘出了作品的最大附加值。四、数字出版应更多地从盈利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方面下工夫。

日本出版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由于语言问题, 日本出版业对日本图书出口并不是太积极, 但出版业长久的不景气让一些出版社开始考虑拓展海外市场, 而作为日本出版业支柱之一的漫画担起了“走出去”的重任。日本漫画主要以欧洲市场、美国市场和亚洲市场为出口对象。据不完全统计, 日本漫画已占据中国内地60%以上的市场, 发行总量有几亿册。 (6) 日本的漫画, 以自己国家为中轴, 兼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因素, 是在对各种文化整合、吸收、融合和重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最重要的是, 它在此基础上又较好地发挥出本土文化的特征, 创作出的作品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文化, 也正因为此, 其作品才深受世界范围的读者所喜爱。

日本出版业的“引进来”则体现在翻译书的出版上。日本出版社引进一些外文畅销书的版权, 通过出版这种已经在海外畅销的翻译书获得利润。比如, 2007年7月罗琳女士推出了“哈7”《哈利·波特与死圣》, 并宣布这是该系列书的终结篇。在日本独家翻译、出版和发行“哈利·波特”系列书的静山社, 随即引进了该书的版权。从该书的第一部在日本市场投放以来, 平均每部书的销售收入为100亿日元。这些“引进来”的书都为日本出版业的销售与发行创下了辉煌的成绩。

我国出版业在这方面与日本出版业有着类似的情况, 想拓展海外市场或引进外文书籍, 语言和文化方面都有一定障碍, 但日本出版业的成功可为我们提供借鉴, 找到适合我国出版业的创新点。第一,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的文化出版物都应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文化元素的特点。第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读图时代到来了, 人们更容易把简单性的漫画作为自己阅读的首选, 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集中优势力量, 打开文化消费的缺口, 努力发展我国的漫画出版业。第三, 在国际化的前提下, 出版业还必须保住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身份的认同、确证。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日本政府不仅将日本漫画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 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 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通过对漫画产业的扶持, 来营造国家的正面形象。

注释

1 尹天笑:《艰难前行的日本出版业:亮点犹在》, 《国外出版瞭望》, 2008 (9) 。

2 毛峰:《警惕新书泡沫, 预防出版危机》, 《中国出版》, 2005 (2) 。

3 戴铮:《草思社濒临破产凸显日本出版危机》, 《中华读书报》, 2008年3月19日。

4 韩晗、刘璐:《产业规制、出版理念与“无序化”知识生产》, 《中国图书评论》。

5 诸葛蔚东、肖东发:《日本出版业的五大看点》, 《编辑之友》, 2009 (12) 。

地震给予人类的警示和启迪 篇2

安全房屋的建造标准

日本阪神大地震后,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水准,除木结构住宅外,商务楼要达到抗震8级标准,使用年限超过100年。政府严格执行这一标准。2006年日本警方曾抓捕偷工减料降低抗震等级的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开发商,对其欲追加“预谋杀人罪”,虽然最终未能处以重刑,但是此举引起全国范围内对住宅抗震能力的检查,对于抗震不达标的住宅,政府支付居民搬迁的安置费。

在美国,洛杉矶处于全球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内,地下2万米深处有断层,地震学家预测,洛杉矶在几十年内仍有发生里氏8级地震的可能。因此,加州建筑条例规定:所有房屋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抗震要求,郊外民房多修建为独立式单层或两层建筑,减少地震时房屋垮塌的危害。

另外,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进行危房排查,由土木工程和城市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排查工作小组,重点检查医院、商场、银行、饭店和高层居民楼等建筑物,排查中根据房屋的建筑年代、材料和地质状况对房屋的整体结构仔细勘查,如承重墙是否受损、房屋地基是否移位或者沉陷、楼层间是否错位等。在重建中,着重注意对旧房加固。1981年洛杉矶市要求房主必须用钢筋对旧砖石结构的房屋进行加固,由于规定执行效果好,1994年洛杉矶地震时,许多房屋裂而未倒,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危房分级制

在美国,根据房屋安全度进行分级:将震后未倒的房屋分为安全、轻度受损和严重受损三类。对于后两类房屋用黄色和红色区别:黄色表示房屋受损不严重,经修缮可住人;红色表示房屋危险,必须拆除。

类似的分级制度在墨西哥也有。墨西哥政府针对不同房屋的修建、维护作了不同规定。例如墨西哥城根据地质条件把全城划为4大区,按危险程度在地图上以红、黄、绿、蓝4种颜色标示。政府特别关注在地质松软的地区建房,所有新建房屋需要特别审批,而且新建筑物之间必须预留足够的空间,避免地震发生时房子互相碰撞倒塌,政府甚至规定了这部分地区建筑物使用建材的种类。此外,当地政府还把全城划为500多个区进行抽样调查,把每个区域的建筑物按12个等级划分,对危险建筑物提出拆除、改建或修缮加固的建议。

日本的危房分级制度被引入抗震检测体系,有专门的建筑管制局对建筑抗震进行监管。在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派出建筑师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必须重建的“全坏”和需大修的“半坏”建筑物,颁发《罹灾证明书》,并按照当时新出台的《受灾者生活支援法》对于需整修住宅的居民按收入状况给予一定救济,如给贷款购房或修房的人低息贷款的优惠。对于房屋全部倒塌或已经无法居住且又无资金重建的灾民,根据日本《灾害救助法》,政府必须建造临时住宅提供给灾民。当年,阪神地震时紧急建造了近4万所临时住宅。

重建的金融计划

1994年,洛杉矶地震后灾区大约60%的房屋缺乏地震保险。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与灾区经济稳步恢复,美国洛杉矶政府进行总计高达120亿美金的财政调拨与公众捐助。在过渡期,政府通过财政支付转移修建部分临时住房安置,分配给灾民;同时给未能分配到临时住宅的灾民发放临时居住补贴(2~3个月最高达1150美金/月)和给低收入的房屋租赁者提供18个月的住房租金补贴。在重建阶段,政府为吸引各住房投资机构参与灾区重建,加大对集合住宅项目的信贷批准力度,提供金额高达1亿美金的无息建设贷款;与此同时,政府成立了小业主贷款,为小业主提供高达20万美金利率为4%~8%的低息贷款,用于维修住房、房屋抵押贷款等;对部分贫困户,政府提供1万美金的房屋补贴;对住房租赁者,政府提供了高达12200美金的租赁补贴。另外,政府为提高灾区经济恢复能力,放松小商业贷款,提供了高达150万美金利率为4%~8%的低息商业贷款,以创造灾区良好的经济货币政策环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新西兰也是地震频发国,他们建立了多渠道灾难风险分散体系,让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结合,形成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该体系由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三部分组成,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房屋最高责任限额为10万新西兰元;保险公司则会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目前,地震委员会已经积累了近50亿新西兰元的巨灾风险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强制征收的保险费以及基金在市场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房屋或房内财产保险时,会被强制征收每户每年约60新西兰元地震巨灾保险和80新元火灾险保费,由保险公司代为征收后交给地震委员会。此外,地震委员会还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从而分散风险。当巨灾损失金额超过地震委员会支付能力时,政府将发挥托底作用,由政府负担剩余理赔支付,而地震委员会每年会支付给政府一定的保证金。

地震预警制度

阪神大地震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在东京湾和静冈县的伊势湾投放了高精度的地震感知预警仪。政府不定期地发布地震预测报告,报告由最权威的“中央防灾会议”根据地震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迅速公布。中央防灾会议还和日本最大的电信公司NTT合作,启动全国地震预报系统,系统在地震初动时可迅速向手机用户和各大电视台发出警报,让人们提前一分钟采取必要的避难措施。

墨西哥城的地震预警机制从1998年启动。他们在太平洋沿岸安设的预警装置能在地壳震动40秒钟左右通过电台信号将信息传送到墨西哥城的控制中心,收到信号后控制中心随即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人员疏散,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安置在学校和一些大型商务楼里。

全民教育

美国地质调查局及教育部门多年来坚持对公众普及地震教育和灾害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加州的中小学生在学期开始时要上交校方一个地震应急包,内容包括药品、干粮及家长和外地亲属的联系方式等。

在墨西哥,政府除了在青少年中普及地震教育,还在所有公共场所张贴防范地震的宣传牌,并要求每个家庭都要有防范意识,比如断电的情况下如何离开高层建筑、熟知家里钥匙或重要文件的位置,给家庭成员准备有名字、地址和血型的卡片并随身携带。

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3

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 导致全球多个国家对核电产业发展前景产生担忧。日本核危机在全球激起了一轮关于核电发展的讨论与反思。报道称, 有西方国家甚至在考虑永久放弃核电。但就我国核电发展并未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反思核电战略及核安全问题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此前确定的核电发展中长期目标是2020年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 (去年又调整为8600万千瓦) ;截至目前, 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 其中开工在建机组25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 它是一座服役40年、采用第二代核电技术的“老”核电站, 而中国的核电发展路径是第二代改进型和第三代核电技术, 安全性将大幅提高。鉴于化石能源日益紧缺且碳排放压力很大、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又面临高成本门槛的背景, 核电仍是一种相对较为经济、干净、可靠的能源选择。已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显示出我国发展核电的安排, 主要在核电安全方面, 加大相关政策, 以防患于未然。我国核电发展思路由之前的“大力发展核电”改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我国由于能源, 环境等问题, 曾计划核能或在2020年前向中国的电力产出贡献7%-8%的份额。不过此次福岛核危机着实让跃跃欲试的专家和官员冷静了下来, 我们现今关注到了核电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人类的安全问题。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仅仅看到核电带来的好处, 更要看到核电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威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核电的发展不能够停止, 在目前国家强调经济转型情况下, 煤炭等化石燃料显然无助于解决当下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而诸如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因为受地理环境、上网等因素制约在目前还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 且我国水电建设也基本饱和, 选择清洁高效能源的核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日本核危机毕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在不得已的次优选择之下, 必须将核电的安全、稳定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把风险降至最低水平。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 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我们应该注重平稳, 持续, 和谐的发展核电, 主要把基础打好, 而不能够一味求强, 求快, 求大。反而要踏实的做好以下工作:主攻技术难题, 加强人才培养, 规范运行程序, 备份应急预案等。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才能够保证核电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 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造成“因噎废食”。从技术上说, 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 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 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 一旦遭遇紧急情况, 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 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 冷却反应堆堆芯, 带走堆芯余热, 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 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

其次, 我们可以学习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 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核电除了设计、建设、运行安全, 还需要考虑在“万一”的情况下, 如何把损失最小化。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层面都需要做好安全预案, 预演。快速应急反应对有效处理核安全事故至关重要。最后, 也是至关重要的, 是加强对公众核能安全知识的普及。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民众核恐慌主要来自一些非政府组织, 如绿色环保组织等的游说。而我国不同, 对核电的恐慌可能会来自于政府对安全问题的回避。因此, 政府应当正面、积极主动公开相应的信息, 加强对公众核能安全知识的普及。

总的来说, 目前引发人们对核能心理恐慌因素, 基本上包括地质灾害导致的核设施破坏与核泄漏, 恐怖袭击, 低效的管理水平, 技术保障能力, 包括核废物的处理、核辐射性等等。但是, 无论日本的核电危机最终如何收场, 都将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复杂和敏感的影响。核电之争仍将长期持续下去,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核电政策及能源电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

在这里我们引用中国先哲的话说, 就是“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况且又“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也就是说福与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通过此次日本核危机的“祸”, 仔细研究我国核电现在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化解潜在风险, 从而将“祸”转为“福”。造福于我国人民, 造福于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王禹明:《中国核电的发展与电力资源的安全》, 《中国电力年鉴》。

日本家电巨头巨亏的警示 篇4

作为日本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夏普预计在截至3月31日的财年里,净亏损约38亿美元,这是自19夏普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日本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企业索尼披露的最新财报数据显示,财年公司预计亏损29亿美元,同比下滑16%,且已连亏八年。松下电器日子就更不好过:财年亏损约百亿美元,创下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的纪录。

曾经风靡世界的这些日资品牌到底怎么了?有观点认为是去年“3・11”大地震、泰国洪水等“天灾”导致部分家电生产的中断,增加了企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成本,从而打压了家电企业的部分业绩。还有观点把原因归咎于日元的不断升值,导致这些家电企业成本上升难以跟三星及中国品牌竞争。

上述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令人信服:同样的日本企业,佳能与尼康去年的业绩却并不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资家电品牌式微其实有着深刻的自身原因:创新不足、战略不当或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索尼曾是视听领域的王者。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CD机、录像机……这些领先产品曾为其带来了无限风光,被誉为“技术的索尼”。但在新一轮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上,索尼却因保守而错失良机。以电视机为例,在从笨重的CRT过渡到轻薄的平板电视时,按照技术开发能力,索尼本应该在之前就推出平板电视,但长期在是否要投资平板电视上犹豫不决,直到才和三星合资成立了液晶面板厂,错失良机。无独有偶,在一意孤行地固守等离子战略后,松下在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才不得不被迫于转向以液晶为主,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

创新的犹豫与技术路线的错误造成的结果就是这几年日本家电业阵地越缩越小,统计数据显示,从到,日本电子行业的产量锐减了47%,出口下跌了 27%,行业贸易顺差陡降了68%。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前几年还为索尼PS2痴迷的青年人,现在却成了苹果平板电脑的粉丝。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曾指出:第一,随着各国的成熟,它们的竞争优势资源也会发生改变。充足的熟练工人、廉价的资本与价格一度是竞争力的关键,到后来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成为了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产品策略不仅仅指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也包括企业不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日本家电企业恰恰在这两点上都出了问题。首先,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不断保持科技和工艺上的领先优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扩散,他们发现手中可用的王牌越来越少:不少曾经的“专利”已是明日黄花,而新技术又青黄不接。其次,消费电子行业更新换代很快,企业过多关注过去的成就与产品,势必会成为创新负累。简言之,要懂得放弃,才能聚集经费、精力来做最擅长和最有利润的核心业务。反观日本这些家电企业虽然产业链长,产品线杂,却缺少像苹果一样推出具有极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单一产品。更为致命的是他们的生产环节经过垂直一体化整合大部分集中于国内,注定了造出来的产品要比别人贵。搞“高精尖”不敌美欧,讲“短平快”不如中韩,这样的战略,焉有不败之理?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困境,日本家电企业已经开始了改革。4月1日,平井一夫正式接任索尼CEO,此前索尼 “消费产品及服务”、“专业及部件解决方案”两大主要业务集团已被拆分为研发、系统和软件技术、尖端部件技术、用户体验和产品战略、全球销售和市场营销,以及生产物流采购等六大统一的平台,以提升运营效率。松下也于近日宣布新总裁将于6月27日起上任,想必也要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但能不能力挽狂澜,还有待观察。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其借鉴 篇5

狭义上的地震保险制度是指地震保险这一保险产品,广义上是针对地震风险,包括风险预防、风险处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体现为地震预警系统、防灾意识教育、地震保险等风险处理手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纵观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变迁,可以发现每次大地震后均伴随着地震保险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在分散地震风险和减少地震损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对探索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狭义上的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研究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其对我国巨灾保险的借鉴。

一、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日本已有保险公司介入震后救济工作,但是因地震受到的损失属于免责事项,民众对保险公司理赔的不满迫使日本政府开始展开地震保险制度的研究工作。在1923-1933年间,日本各地相继发生大型地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日本政府构建地震保险制度的工作进程。1964年,日本为加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应对“新泻大地震”巨大财产损失,日本出台了保险制度。1965年4月,日本保险审议会编制了《关于地震保险制度的报告》,重点说明了地震保险补偿内容和政府支持的再保险制度。1966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律》,标志着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正式建立[1]。此后,日本保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按照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内容,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试运行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试运行阶段,主要内容包括:保险标的为居民用的住房和生活物品;补偿条件为全部损失;保险金赔付比例为100%;保额为火灾保险金额的30%,房屋不超过90万日元,生活物品不超过60万日元。1972年5月,日本修改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允许长期综合保险和房屋更新保险也能附加地震保险,附加方法由“自动附加”改为“原则自动附加”。1975年4月,地震保险将主险险种扩大至住宅火灾保险、普通火灾保险、简易火灾保险、火灾相互保险、到期返还长期保险等几乎所有家庭领域的保险,附加方法改为“任意附加”。这一时期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变化不大,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明显。

2.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是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较大修改。1980年7月,日本政府针对1978年“宫城大地震”中房屋半损免赔和投保人合理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实际情况,对地震保险制度进行了较大修改:一是在全损补偿的基础上添加半损补偿,房屋和生活物品的半损赔付分别为保险金额的50%和10%;二是规定地震保险能够附加在所有的火灾险种上,投保人不希望加入地震保险时可以变为“原则自动附加”;三是承保比例从占火灾保险金额的30%扩大到30%-50%,承保限额分别提高到1 000万日元(房屋)和500万日元(生活物品)。

1991年4月,针对1987年日本千叶县东方冲地震和1989年伊豆半岛东方冲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损失,地震保险制度改革需求不断增加,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开始引入部分损失补偿,房屋和生活物品的部分损失赔付额度为保险金额的5%。1995年,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许多受害者都得到了地震保险赔偿,但这次保险赔付也暴露出日本原有地震保险制度的不足,如房屋和生活物品保险限额过低,保险金支付比例不合理等。1996年1月,日本修改了地震保险制度:一是单独的家庭财产损失认定开始引入地震保险;二是将生活物品半损的赔付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50%,使房屋和生活物品的赔付比例完全统一;三是房屋和生活物品的承保限额分别提高到5 000万日元和1 000万元。

3.完善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地震保险制度进入完善阶段。2001年10月,日本引入保险费率折扣制度,包括建筑年限折扣和抗震等级折扣,其中建筑年限折扣率规定1981年6月1日后建筑折扣统一为10%,抗震等级折扣率分为10%、20%、30%三个等级。2005年4月,日本金融厅审核后的保费长期系数正式生效,以解决长期投保中的风险增加问题。其中一年投保期的长期系数不变,二年投保期的长期系数为1.90,三年投保期的长期系数为2.75,四年投保期的长期系数为3.60,五年投保期的长期系数为4.45[2]。2007年10月,根据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概率论的地震预测地图》对地震保险费率进行修改,引入“基础隔震建筑折扣”和“抗震诊断折扣”,其中规定《住宅性能评估报告》评估的基础隔震建筑享受30%的费率折扣,抗震诊断符合现行抗震基本标准经确认后享受10%的费率折扣。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强烈地震,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开始关注地震造成的核泄漏这一严重次生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

二、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日本现行的地震保险制度将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和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区别对待,以火灾保险的附加险形式承保。家庭财产地震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作为承保人承担保险责任,企业财产地震保险仅由保险公司承保,政府并不作为承保主体承担保险责任,属于商业性的保险,这是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巨大的破坏性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决定的。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主要面向家庭用户,以保证灾后民众生活生产的快速恢复,以下重点介绍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

(一)家庭财产地震保险。

1.保险标的。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标的为居民居住的房屋及其生活物品,其中房屋要全部或者部分在使用中,生活物品包括家具、衣物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然而宝石、贵金属、珍珠、书法绘画作品、珊瑚、琥珀、象牙制品、书画、古董、艺术品等单价超过30万日元的资产不在保险标的范围内。

2.损失赔付范围。

地震保险的赔付范围包括地震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掩埋、洪水、火山喷发、海啸等直接或间接给保险标的造成的损失,并根据损失程度分为全损、半损和部分损失,损失程度不同保险赔付方法也不相同。(1)全损:房屋主要结构损坏达50%以上,建筑面积损坏达70%以上,生活物品损失达80%以上时,房屋或生活物品的损害程度被判定为全损,则按照地震保险金的100%理赔;(2)半损:房屋的主要结构的损坏达20%以上不到50%,建筑面积损坏达20%以上不到70%,生活物品的损失达30%以上不到80%时,房屋或生活物品的损害程度被判定为半损,则按照地震保险金的50%理赔;(3)部分损失:房屋的主要结构的损坏达3%以上不到20%,地面浸水达45公分以上,生活物品的损失达10%以上不到30%时,房屋或生活物品的损害程度被判定为部分损失,则按照地震保险金的5%理赔[2]。

3.投保方式。

日本将地震保险规定为火灾保险的附加险,根据《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房屋和生活物品被投保火灾保险时原则上自动附加地震保险。然而投保人有权不同意自动附加项目,可以在签订保险合同时选择“不附加地震保险”,但是投保人在已经签订火灾保险的期限内随时可以增加投保地震保险。

4.保险金额。

《地震保险相关法律》规定,地震保险的保险金额相当于主险(火灾保险)的30%-50%;同时,在本法施行令中规定房屋和生活物品的保险金额上限分别为5 000万日元和1 000万日元[3]。

5.地震保险基准费率。

保险基准费率设定遵循“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且为统一制定,《损害保险费率算出团体相关法律》规定地震保险基准费率包括基本费率、折扣费率和长期系数。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保险费率是分地区和按房屋的结构不同分别计算的[4],由于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非商业性质,没有在费率中加入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所以保险费率总体上较低。

(二)企业财产地震保险

日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属于商业性质,私人保险公司是其承保主体,政府并不承担企业财产的地震保险,地震造成的损失完全由企业投保的私人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政府并不参与赔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介入企业财产地震保险,日本政府通过审批保险公司经营险种和检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两种方式对企业财产地震保险进行监管。日本企业财产地震保险费率由具有经营资格的私人保险公司自行设定,私人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政府规定的地震再保险费率水平,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设定。同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一样,企业财产地震保险也根据不同地区,建筑的不同结构设定差别保险费率。1981年日本修改建筑物标准法后,建筑物抗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所以1981年后的建筑的地震保险费率有所降低。由于私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有限,地震保险作为为火险的附加险限额承保,即使地震导致企业财产全部损失,私人保险公司也只赔偿全部损失的一部分。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将家庭财产优先于企业财产加以保护有利于灾后人民生活生产的快速恢复,维护社会稳定。制度设定的初衷是要优先保护人的利益而非企业利益,其制度本身也体现了保险的合理性:当灾害损失规模较小时,可以完全由私人保险公司进行商业赔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当损失超过设定规模时,政府承担大部分的公共补偿责任,保护私人保险公司免受过度赔偿之苦,对灾后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三)地震再保险

日本为有效分担地震风险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再保险制度,这主要是通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Japan Earthquake Reinsurance Company,JER)实现的。JER是由各私人保险公司按市场份额出资成立的,其主要角色是充当私人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的纽带。根据《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和《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施行令》规定,保单持有人可以向任意一家参股JER的私人保险公司投保,私人保险公司将保险合约向JER全额分保,JER将“再保险合约”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反向向各私人保险公司进行再再保险(与其地震保险准备金份额对应),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进行再保险,最后一部分由JER自己保险。通过反复分保后,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各私人保险公司、JER、日本政府和个人四方共同分担地震风险的机制[5]。

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的理赔责任是由日本私人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承担的。对于一次地震后的保险金索赔额,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JER)与政府各自的责任分担和责任限度在《地震保险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2009年4月规定,当地震引起的损失在1 150亿日元以下时,由私人保险公司100%的保险责任;损失在1 150-19 250亿日元之间,由私人保险公司和政府各承担50%的保险责任;损失在19 250-55 000亿日元之间,由政府承担95%,私人保险公司承担5%的保险责任。如果一次地震造成的损失超过规定的55 000亿日元上限,地震保险可以按照上限与实际应付赔款总额之比进行比例赔付[6]。

三、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作用和特点

鉴于地震保险制度设计合理且不断完善,日本地震保险在灾后展现出强大的补偿作用。1990年以来,日本地震保险对每一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均进行了相应的赔付,对灾后日本民众重建家园起到了关键作用。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露等次生灾害导致大量平民伤亡,日本保险机构根据已建立的地震保险制度全力配合政府进行灾后赔付工作。根据日本损害保险协会统计,日本已支付的地震保险金额达到了10 536.5亿日元,远远超过了日本历次地震保险赔付金额之和,其中作为“再保险人”的日本政府将承担其中大部分偿付金额[7]。

日本地震保险的重要作用也推动了地震保险的普及,截至2010年末,日本地震保险投保件数达1 274多万件,保险金额约为1 027.34千亿日元,整体规模为1994年的3.21倍,年均增速高达13.8% [8]。为了配合保险公司及政府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的大力宣传,增进了日本民众对地震保险的理解,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地震预防措施,地震保险的普及逐年升高,从2001年的30.5%上升到2009年的46.5%,地震保险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地震保险的补偿作用。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地震保险制度。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令逐步建立起来的,1966年日本国会制定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律》,初步建立了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此后,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施行令》等配套政令,以及《地震保险相关法律的实施规则》和《关于地震保险的再保险金额的概算与支付的省令》等一系列实施细则。在地震防灾方面,日本国会立法有《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1978年)和《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1995年修订),这些法律都配有相应的施行令(政令)和施行规则(省令)。在支援受灾人员方面,日本还制定了《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2007年修订)。上述地震相关法案、施行令、实行细则规定了地震赔偿方法、承保限额、再保险、会计处理以及相关防灾、救灾等具体内容,使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运行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2.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分开保险。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将居民家庭财产地震保险与企业财产地震保险进行严格区分,政府只对居民家庭财产地震风险提供保险保障,保险标的以居民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物品为主,并不包括厂房、仓库等在内的企业财产。地震造成的企业财产损失仅由私人保险公司承保,保险费率和承保限额由私人保险公司自行决定,政府只起到监管作用。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集中使用有限的保险资金补偿地震带来的损失,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更好地保护居民震后的基本生活需要,避免了保障范围过大和支付更高的赔偿金额,有效地降低了风险。

3.有效控制地震保险可能存在的风险。

首先,制定承保限额和总赔付限额。《地震保险相关法律》第3条第4项规定:地震保险金额约为主险(火灾保险)的30%-50%,并规定居住用建筑物的保险限额为5 000万日元,生活物品为1 000万日元;同时,相关法律还规定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理赔责任的总赔付限额为55 000亿日元。其次,发行地震保险证券,将地震保险风险从保险市场延伸到资本市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例如1997年以后,东京海上保险公司、东京迪斯尼乐园等企业发行了数十亿美元的巨灾证券,以分散巨灾风险;最后,设立责任准备金以应对大规模地震灾害的巨额赔付。责任准备金由JER统一管理和投资,保证赔偿金能在灾后第一时间发放至被保险人。

4.政府在地震保险中发挥主导作用。

日本地震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运作,其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9]。首先,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再保险责任,担当着地震保险最后保障的重任。地震再保险公司以超额损失再保方式转分保给政府,以解决商业保险公司难以单独承担地震巨大损失的问题。其次,日本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引导居民积极投保地震保险,推动地震保险成为强制性险种,高普及率使地震风险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最后,日本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地震保险产品,并充当最后保护人的角色。

四、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借鉴

我国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域,因灾损失和重建费用主要由社会公众和政府承担,而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日本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给我国发展巨灾保险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以应对日益多发的重大自然灾害。

1.要重视巨灾保险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年来频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在赈灾过程中我国通常采取财政紧急拨款、社会募捐等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与之相比,地震保险等巨灾保险机制则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可以增加灾后救助和重建的筹资手段,减轻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其次,巨灾保险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机制更有效率,避免传统财政拨款和社会救助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和浪费等问题;再次,巨灾保险有效结合个人、企业、政府三重力量,有助于避免个人过分依赖政府和慈善基金,而不重视灾前的自我防范;最后,巨灾保险还可以通过发行巨灾债券、海外再保险等方式将风险分散开来,将巨灾造成的影响消减到最弱。因此,我国要重视发展巨灾保险,以作为现行巨灾救济机制的重要补充。

2.尽快制定巨灾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属于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尚无专门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保险的单行法律和配套制度,现有的《防震减灾法》较少涉及保险内容。根据日本地震保险的经验,相关法律法规是发展巨灾保险的重要制度保障。只有在法律上确立了巨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运作模式、损失分摊机制、保障范围、保险基金、财税支持政策等,才能为巨灾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提升巨灾保险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巨灾保险法》等相关的巨灾法律法规,以保证我国巨灾保险的顺利开展。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来提高公众对巨灾保险的认知程度,调动公众投保的积极性,扩大巨灾保险的覆盖面。

3.发展巨灾保险应以政府为主导。

借鉴日本地震保险的经验,由于巨灾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损失、高赔付的特点和公共产品的属性,我国发展巨灾保险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最终再保险人身份保证可能发生的巨额偿付;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以减少巨灾损失;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进行业务指导和偿付能力监管;宣传引导或立法强制居民投保部分巨灾保险,以提高巨灾保险普及率和降低保险费率;发挥资本市场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以实现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和分散风险。所以,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过程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运营、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体系。

4.在巨灾保险设计上要坚持差异化原则。

日本在地震保险中,根据各地受地震侵害程度和房屋抗震等级,采取了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标准,有利于吸引潜在投保人和提高地震保险普及率。对我国而言,国土幅员辽阔,如果全国统一巨灾保险类别和保险费率显然不科学,因此,在巨灾保险设计上要坚持差异化原则。在重点发展单项巨灾保险前提下,保监会和保险公司可以结合全国各地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和历史数据,用聚类分析法划分级别,制定出各个巨灾保险的基本费率,然后根据级别因子得出各地费率,利用差别费率使全国各地投保人都愿意投保巨灾保险并享受其带来的利益保障。

5.合理分散巨灾保险中的风险。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中,通过地震再保险、政府担保和保险证券化等机制有效地分散了地震风险。在我国发展巨灾保险过程中,要尽快建立一个包含投保人、承保人、再保险人、政府和资本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重点发展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培育再保险联合体,鼓励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同时,也要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开发相关证券产品,利用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巨灾风险。此外,公众投保的激励机制、良好的防灾减灾措施和较高的投保率也是巨灾保险持续运营的有力保证。

摘要: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是世界上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地震保险制度,今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更是让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备受关注,研究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对探索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日本地震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巨灾保险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巨灾保险,东日本大地震

参考文献

[1]付正,刘玮.日本地震保险发展路线图[N].中国保险报,2011-04-08.

[2]Non-Life Insurance Rating Organization of Ja-pan(NLIRO).Chapter2 Earthquake InsuranceSystem in Japan[R].Earthquake Insurance inJapan,2009(4):39-43.

[3]滕五晓,加藤孝明.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制的形成及其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96.

[4]赵苑达.日本地震保险:制度设计?评析与借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19.

[5]損害保険料率算出機構.日本の地震保険[R].平成20年4月版,Ⅱ-29页.

[6]織田彰久.世界の自然災害眏摛橐姢咳?本の地震保険制度[R].内閣府経済社会総合研究所(ESRI),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78,2007(4):30-31.

[7]日本损害保险协会.東日本大震災に係る地震保険の支払件数、金額について[EB/OL].日本损害保险协会网站http://www.sonpo.or.jp.

[8]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地震保险的保险金支付[EB/OL].日本损害保险协会网站ht-tp://www.sonpo.or.jp.

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突发性灾害

近几十年,以丰田汽车为首的大型跨国集团不断强调“零库存”和“实时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在供应链处于健康状态时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但2011年3月1 1日的日本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对日本东北部的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考验了全球供应链,暴露出这种生产模式的潜在弊端。灾难之后,日本甚至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和IT企业都遭遇了零件短缺的困难,一些制造商甚至被迫中断生产。突发性灾害暴露了全球工业链中的问题:实时生产模式给企业带来低库存成本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在高效产业链中通常没有多余的库存去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后产品需求的波动。此外,灾难后商品价格波动的涟漪效应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震荡。

突发事件暴露供应链短板

日本“3.11大地震”并不是第一个展示世界有多么脆弱的事例。在过去的短短十年里,世人已经见证了各种灾难,包括恐怖袭击、SARS病毒、全球金融海啸等等。在企业中,衡量高管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企业的财务表现。因此很多高管都采用了减少供应链基地和零库存系统的供应链模式来降低运营成本。但在面临供应链动荡时,这些举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例如2000年,爱立信公布因飞利浦半导体在美国的一个工厂发生火灾而间接损失4亿欧元。其实,这个失火工厂也是诺基亚的一个部件供应商。由于不同的应对策略,这场火灾却改变了爱立信和诺基亚在移动电话市场中的竞争状态。火灾发生的一周内,诺基亚重新设计了供应受影响的芯片,并通过其他供应商扩大产能生产这种替代芯片。而爱立信却选择等待飞利浦重新恢复供应,上百万部新移动电话因紧缺芯片而无法及时推向市场。这场火灾的后果给爱立信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仅仅十个月后,爱立信就宣布退出移动电话市场。那么保险可以起到作用吗?爱立信当然也获得了来自保险公司的赔偿,但比较爱立信实际遭受的损失,赔偿金额是微不足道的。研究显示,保险不是一种有效对付供应链灾难的方法,原因是,要想获得完善的保障,所需支付的保金金额非常高,而且保险补偿也不能逆转消费者数量下降的趋势。而采用多个供应商的策略又如何呢?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应对供应链灾难的方法,但这会对企业产生较高的人力资源和运营成本。

毫无疑问,企业应采取一个高效而有弹性的策略去面对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但在现实中,改用新策略的代价是昂贵的,如果没有灾难发生,企业管理者也不能向股东证明其在应对策略上的投资是合理的。

物流和运营的应对策略

下文中,笔者将就一些关键方面谈谈企业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所引发的供应链混乱。

1.预测

企业事先应进行突发性灾害预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方案。这样,一旦发生突发性灾害,也能使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当然,预测灾难影响的大小是困难的。例如,灾难发生后大多数企业能第一时间同最近的上游供应商取得联系,并普遍被告知供应暂无问题。但是,很难有哪个企业清楚再往上两三级供应商的情况。传统的高度专一化供应商链条造成这种非透明的供应链。

2.库存

在“实时生产模式”概念大范围流行以前,企业通常就重要零部件保留一定水平的安全库存以预防供应链中断。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产品线的丰富,维持库存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对此,有学者建议,供应商可以在某些重要的地理位置储存一定水平的库存,以供多个供应链伙伴使用。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大多数的日本企业对自然灾害都有所准备。例如,丰田汽车就在一些仓库和物流中心保有一定数量的汽车和配件,以便周围的零售商都可以共享这一部分库存。

3.生产能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通用型的产品去应对不同的需求似乎是最理想的方案。基于共用的平台,可以开发出不同型号和款式的产品。通用汽车、萨博汽车、大众汽车等不同汽车制造厂家就共享过高尔夫车型的平台,在不同的大洲生产。在全球化环境下,这是一个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应对需求波动的策略,共享平台使整个供应链在遇到波动的时候可以很快地重新调配资源。

4.供应

独家供应的确有潜在的风险。一个灵活的供应政策使企业即使在突发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产品的持续供应。例如,惠普公司依靠华盛顿和新加坡的工厂生产喷墨打印机,新加坡的工厂用来生产正常需求的产品,华盛顿的工厂用来处理额外需求。这种灵活的供应方式使企业可以在一个地点发生灾难时,迅速将生产转移到后备工厂。

5.运输

在供应链管理中,运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依托多种运输方式的灵活的物流模式可以预防产品供应中断。在神户大地震后,日本的零售商“7-11”曾使用摩托车和直升机给受灾者运送饭团。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应该同海陆空多类型的送递服务商保持良好关系。企业也应提前规划替代路线或运输方式,以减轻任何灾难可能导致的影响,保障流畅的供应链。

6.市场推广

除了在物流和运营层面上的策略,市场推广策略同样重要。企业可以使用动态定价的策略来转移消费者对缺货产品的选择。零售商可以使用定价机制去吸引客户选择有充足库存的产品。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会受到店铺经理的“操纵”,店铺经理可以通过重新安排货架上产品的展示位置去引导消费者购买供货充足的产品而不是面临短缺的产品。此外,当面临缺货时,推出替代产品的策略也能为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结论

在灾后物流和运营管理上,没有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单一方案。但灾难后企业布置应对措施的流程大致应该相同:重新审视关键物流节点和威胁,估计后续灾难发生的概率和本次灾难造成的损失,就关键物流节点选择对策。

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7

日本发生的大地震, 正在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 其中, 半导体芯片、液晶面板等日本优势IT产业, 在这次地震中受损较为严重, 加上电力供应、运输受到的影响, 中国IT产业链都因为这次日本大地震而出现波动。地震以及由此造成的电力、交通不正常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日本相关电子产品的产能, 进而对中国市场造成影响。例如, 地震导致半导体生产设备需要重新校准、调整, 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一段时间。地震带来的交通问题将影响原料供应和产成品输出, 将很有可能造成一些电子产品全球市场价格的波动。

二、我国IT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IT行业, 制造、加工等低级业务占据主流, 拥有核心技术产品的企业非常少,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缺乏竞争力, 几乎全部依靠日本的企业, 而这一现状使得我国IT行业赚取的利润极低。

(二) 我国IT行业产业链定位错误, 长时间依靠制造加工的微薄利润来维持企业的发展, 而不去健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 丧失了定价权。

三、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 解决我国IT行业依靠加工制造赚取微薄利润的现状。我国IT行业长期从事利润最低环节的工作,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IT企业必须进行产品设计, 拥有核心技术产品,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产品设计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创造力, 也就是对产品进行创新。产品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自主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通过这种创新企业就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改进创新是指通过技术引进、模仿等方式, 把已有的技术更好的利用出去, 这种只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也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进行这两种创新是相当复杂的, 对资金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完成, 以下是具体的解决措施: (1) 龙头企业可以先进行自主创新。因为龙头企业盈利实力强, 可以有丰厚的资金引进大量人才进行科研, 创造出商品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2) 中小企业可以组建成一个技术研究开发联盟。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在一起, 把利润的一部分资金投到技术联盟组织当中进行产品研发, 出来的成果联盟企业共享。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本, 提高了产品研制的效率。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用于研发的资金。 (3) 实力强的企业收购实力弱的企业。通过这一措施, 可以为那些有创新意识及人才的企业解决资金短缺, 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 (4) 对研发的产品进行风险投资, 引进战略投资者。因为IT业技术创新是个高风险行业, 研发出的产品不一定是市场的宠儿, 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 可以引进战略投资人, 这不仅可以使富人的大量闲置资金用于合理的优化配置, 也可以为企业扩宽融资的渠道。 (5) 与发达的国家建立一个研发团队, 专门研发IT产品。这不仅利于全球IT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也为我国IT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上的参考。

其次要健全我国IT行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 夺回我国IT行业的定价权。以下是产业链.价值与各环节的关系:

从图中看出产品的制造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最少的, 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比制造更高的利润。健全产业链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资讯系统做整合。通过电子商务, 可以把图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然后卖给龙头企业, 或卖给企业技术联盟。买到产业链的企业可以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求, 按照标准化、规格化把产品设计、订单处理、仓储运输、原料采购、批发、零售的数据进行快速的输入与输出。可以在三个月左右迅速的的建立起一条IT产业链。这为我国IT行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提高了企业在各个环节的效率, 直接上网就行了, 而以前企业从进货到出货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 而现在可能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大量成本的节省, 效率的显著提高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上升。

所以说中国IT制造业最有效率的出路不是只有通过产品研发这一唯一途径, 进行产业链整合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通过电子商务我国IT行业可以控制整条产业链, 增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为企业创造出大量的利润。企业有钱了在通过以上方法搞产品的创造和研发, 才适合我国现阶段IT行业的有好又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IT行业一要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二要控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这两个方面我国IT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才能大幅提高企业的利润, 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

摘要:北京时间3月11日13点46分, 日本本周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 本次地震还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和核泄漏事件, 对日本乃至全球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对我国IT企业影响甚大。

关键词:产品创新,产业链,资讯系统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埃及动荡提高中石油欧洲炼油价值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03月13日

[2]、滕瑾新西兰地震将重挫保险业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04月25日

[3]、丁俊武;关于对产品创新若干问题的思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2-10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灾后重建 篇8

一、地震对日本产业的影响:地震初期学术界的几种预测

日本地震发生后, 国内外媒体及科研机构纷纷就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有研究机构认为, 总体而言, 此次地震将对刚刚从衰退中恢复的日本经济形成打击。有研究报告分析, 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地震总损失将达到16万亿日元, 是阪神大地震的1.6倍。地震对日本主要产业的影响预测如下:

关于地震对日本钢铁产业的影响, 有分析认为, 此次地震影响的钢铁产能在3000万吨左右。若考虑半年左右的复产周期, 影响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鉴于日本钢铁每年均有3000-3500万吨, 即30%左右的出口量, 预计此次日本钢铁产量下降, 影响最大的是出口。

关于地震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影响, 业内普遍预计, 不少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位于地震灾区, 未来零部件供应将受影响, 因此日本整车生产和供应将大为减少, 并且这种严峻的形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难以消除。此外, 日本车企还将在劳动力、电力供应、燃油供应、运输方面面临困难。有学者就此认为, 震后日本有可能发生汽车产业转移。

关于地震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 地震灾区也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和渔业主产地。北海道、宫城县、岩手县等地为大米的主要产区。宫崎县、福岛县以及枥木县是日本首都圈最主要的蔬菜产地。地震区域的水产品出产比例则占全国总产量的30%, 因此, 此次日本强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将重创日本农业, 日本农产品、水产品以及畜禽产品的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

二、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是战后60余年以来日本最大的自然灾害。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 日本东部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20亿-2350亿美金, 相当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2.5%-4%。此次灾害波及范围广, 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 死亡与失踪人数近2.8万人, 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具体产业方面, 截止到2011年8月的统计, 日本全国水产业受灾总额超过1万2千亿日元。共有2.5万只渔船受损, 其中岩手县和宫城县的情况最严重, 两县受损渔船总数超过2.1万只。7个道县共有319个渔港遭到破坏, 损失额超过8200亿日元。旅游业方面。据日本官方统计, 大地震发生当月赴日旅游的观光客比2010年减少70%;4月入境日本的外国人人数较2010年同期减少了62.5%;5月则减少50%, 日本旅游业基本处于中断状态。中小企业经营方面, 日本国际信息服务公司针对制造业、销售业、咨询服务业等中小企业是否受到大地震影响所做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实态”调查结果显示, 日本62%的中小企业受到地震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震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情况及反思

震灾发生后,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复经济, 各个企业也根据自身特点展开生产恢复活动。以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例, 日本水产厅依据2011年6月制定并公布的《水产复兴总体规划》及7月制定出台的《东日本大地震复兴基本方针》, 全面推进受灾地区水产业的复兴。为确保灾后重建和复兴的财政资金, 日本自2011年5月先后4次制定了总额达8000亿日元的财政补贴预算, 并实施了四个由国家财政提供支持的重大项目。经过灾后重建与复兴, 日本受灾地区陆续恢复渔业生产。截止到2012年3月, 岩手县55%、宫城县42%的渔业经营体恢复正常生产, 其中岩手县39%的养殖设施、宫城县23%的养殖设施恢复生产, 两个县59%和45%养殖业经营体恢复了正常生产。其他5个县的渔业经营体则完全恢复了正常生产。此外, 日本政府还进一步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元的升值压力, 一些企业借助日元高企的有力时机, 加快了海外扩张的脚步。

不过, 震后日本不同行业的复苏速度相差很大, 而且, 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好转。之所以如此, 一是因为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确实太大, 完全恢复需要假以时日。二是就世界经济环境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仍未完全过去, 特别是美国经济未根本好转, 欧洲经济复苏乏力, 这给日本经济恢复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压力。三是两年来日本国内政局不稳, 特别是安倍晋三政府的现行外交政策, 令日中、日、韩之间产生深刻矛盾, 从而不利于日本经济复苏。由此看来, 震后日本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回顾两年来日本震后经济的缓慢回升历程, 有很多值得中国学术界思考的问题:例如, 震后, 许多中国学者热衷于讨论承接日本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特别是高科技产业转移, 但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迄今为止, 这种转移并不明显甚至还未发生。同时, 学术界当初也没有预料到政府更迭会给震后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影响一个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 切不可纸上谈兵, 一厢情愿。

摘要: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地震距今已经整整两年。地震之初, 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及各种媒体都对地震给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两年过后, 日本经济在艰难中缓慢恢复, 同时, 当初的预测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日本,地震,经济

参考文献

[1].崔成、牛建国:《日本地震一周年内需拉动明显经济缓慢复苏》, 《中国经贸导刊》, 2012年第18期

[2].秦兵,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及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特区经济》, 2012年第8期金仁淑, 《大地震后外资对日本直接投资新特点与积极效应》, 《现代日本经济》, 2013年第1期

[3].张冲, 《日本地震对中日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理论学习》, 2012年第5期

日本地震的警示 篇9

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正值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目前日本债务已占到GDP的200%左右, 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后, 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预算, 这无疑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大地震导致该国炼油设施破坏, 进口需求减少, 国际油价11日出现大幅回落,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一周来首次盘中跌破每桶100美元。

上一篇:微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下一篇:抗内皮细胞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