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2024-06-24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1

1.何谓STS和STS教育?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20世纪60年代末。针对美国技术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的科技的迅猛变化和环境、社会问题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一种运动,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STS教育是STS领域的一个分支,指的是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思想是把学生对于自然晃的理解(科学)与改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它反映了一种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能参与科技决策的新型公民的新教育观。

2.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然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容性。因此,如果利用STS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改革,STS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互动性等、人本性的特点,对消除长期以来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封闭灌输、单一狭隘、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将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我国物理教育工作者对STS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也不很重视STS教育理论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的整合应用。所以,开展STS教育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寓STS教育于高中物理教学中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兴趣

开始学习科学(物理)时都是满腔热情的,但当他们觉得学的东西太深奥、太学术化或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太远时,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好奇心。例如,我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利用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

我问:同学们,如果不弯腿,你们能够跳起来吗?

学生:那有什么难的。

学生试了几次,结果没有成功。

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跳不起来吗?因为物体做机械运动必须遵守什么定律?

学生:对了,想不弯腿跳离地面,是违背牛顿运动定律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要改变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外力的作用,我站在那里要跳起来,也就是从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由地面对我施加一个作用力。

我:那么,地面对你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所以只要我先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一定会同时回敬我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使我跳离地面。弯腿正是为了调整腿部肌肉,使我在跳的时候能够对地面施加作用力。这样与生活联系起来,很容易让学生对于学习物理产生了兴趣。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在研究圆周运动中“水流星”问题时,对于最高点水不掉下来的原因及水与杯底之间的压力情况的分析,放手由学生自我研究,提出设想,然后师生共同研讨。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中提倡互助合作,培养协作能力

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例如:在研究拔河比赛中的力学问题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边比赛边从物理学的原理上对问题展开研讨。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4)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大体有四种方式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1)通过实验演示;2)通过放映录像、VCD、照片;3)通过放映虚拟实验;4)通过口述举例。例如,要讨论超重和失重,可以从媒体找到一幅宇航员在航天飞机里工作的照片或剪辑一段录像或VCD,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观看。探究过程中谈及人在电梯中的感受,再用专用装置进行实验演示。要讨论向心力和圆周运动,可以先表演水流星实验,再实验演示翻滚过山车,放映从媒体剪辑的翻滚过山车或阅读书本提供的翻滚过山车运动的照片。用创设问题情境模式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能力,切实将STS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

(5)强调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画图识图能力、使用仪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能力。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而且更加强调通过实验将书本上、课堂上学来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与.实践中去。例如,在讲“惯性现象”一节内容时,由于“惯性”的概念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可以用旋转生熟鸡蛋的方法帮助学生来理解惯性。首先拿出生熟鸡蛋各一个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生鸡蛋,各尽其能。然后旋转这两个鸡蛋,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有的同学利用所学惯性知识判断出:旋转飞快的是熟鸡蛋,旋转摇摇晃晃的是生鸡蛋。因为生鸡蛋内部是液体,当蛋壳旋转时,其内部的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旋转起来摇摇晃晃;而熟鸡蛋内部是固体与蛋壳构成整体,随着蛋壳可一起稳定旋转。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分析推理能力,使所学的物理知识得到了运用。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2

广州市第一中学 孙淑贞

摘要:本文以“人类遗传病”一节课的开展作为教学案例,就新的课程理念下STS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几点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注重对STS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STS教育 生物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继“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个课程理念之后,又增加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从而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挖掘新教材的相关内容渗透STS教育,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策略作了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伴性遗传”联系较密切。知识目标明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并用概念图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本节课活动包括:一项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两项资料搜集和分析: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和科学·技术·社会(STS)内容(基因治疗)。

本节课内容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课要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对象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他们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是感性的、暂时的,很容易消失,教师若要让这股热情来得热烈和持久,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课堂教学中STS教育的实施策略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STS栏目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情境的描述(即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新教材在讲述“单基因遗传病”时介绍了“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及危害,我引用了《深圳周刊》报道的一则真实的故事:

一位2岁时才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女孩,神经系统已遭受损伤。4岁时的智力不及同龄儿童的一半。苯丙酮尿症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能吃的食物仅有西红柿。目前,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全世界治疗苯丙酮尿症惟一的方法。所以,让女孩延续生命的食物全是化学产品,近些的在北京,远些的就在日本和美国等地。

在欧美国家,多数苯丙酮尿症的患儿受到很好的照顾与关注,他们成人后,除了自带饭盒进餐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有许多患者还当上了医生、律师,甚至是记者。但是在我们国家,没有一家幼儿园愿意接收这位患病的小女孩。

这则报道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我趁机介绍“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资料搜集和分析”栏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如果“西红柿女孩”的母亲能事先做“产前诊断”的话,就可以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假设了一则事例:小A怀孕六个月时,去医院作产前诊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胎儿为苯丙酮尿症患者,面对选择小A非常痛苦,到底是引导流产还是生下来?你的建议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A组:引导流产。否则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造成负担,对后代也隐藏着危害。

B组:生下来。胎儿也是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剥夺一个生命的存在。C组:婴儿出生以后,医生可以给患儿配置一份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营养餐饮,这样就可以避免婴儿体内苯丙酮尿的积累,这个孩子的神经系统可以正常发育,长大后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然后我们又进一步假设,若该胎儿顺利地生下来,这个孩子也按照B组描述的方式健康成长,设想一下这个孩子所面临的生活,她应该将自已的健康情况公开吗?

D组:对医生、家人公开;对应聘单位、保险公司应保密。

接着,教师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这些人想知道个人的遗传信息?这些人应该获得这些遗传信息吗?如果这些遗传信息不应该被他人知道,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

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思考与讨论,渗透了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并激发创造潜能,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性,在应用现代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2.问题讨论法渗透STS教育

问题讨论法是指在系列问题引导下,在教师主导下的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以小标题的形式让各小组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如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其目标任务是什么?中国的1%测序任务是什么?中国参与此计划的意义何在?此计划对人类有何影响(科学发展、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等方面)?

对于同学们辛苦收集的资料,教师的评价指标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参考价值!因此教师特别设计了一场小型的辩论,辩论主题是“HGP对人类的影响利大于弊”,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参与全班的正方反方大辨论。教学反馈效果非常好,正反两方辨手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激烈的陈述,赢得全班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在讨论前的准备和讨论中的调控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时注意以下几点:

·课前让学生对相关主题收集资料,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视野,有助于新观点的形成,论据充分有力。

·先组内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讨论,这样能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讨论中。·先从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再讨论抽象概括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发表任何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重视营造活跃的、积极学习的讨论气氛,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发言,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

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3.在实践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调查研究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有:认识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习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用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案例:调查本校高

一、高二学生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选择课题:红绿色盲是人类比较常见的遗传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发病的基本规律及遗传方式。调查对象:本校高

一、高二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采用大屏幕投影“色盲检查图”。

研究设计:小组成员与班主任老师交涉,赢得他们的支持,以确定该班的调查时间;向校医咨询有关注意事项。收集资料:统计检查结果(男性检查人数、男性红绿色盲人数、女性检查人数、女性红绿色盲人数,了解患者所在家庭色盲情况)。

分析资料:计算出红绿色盲的总发病率,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男女红绿色盲的比例,并与全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作比较。

结论:红绿色盲属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事项,保护个人隐私,并要求学生做到:能够发现和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能够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能够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估。

三、课后反思

STS教育贯通于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在人教版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人教版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以多种形式体现,有的以栏目的形式出现,如“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科学.技术.社会”,有的是结合具体内容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渗透的,有的以语言直接讲述,有的以思考题或拓展题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以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主干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挖掘新教材中的STS教育,合理选择STS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教学STS教育的应用 篇3

一、什么是STS教育

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将这三个方面进行统一的研究就简称为STS研究,它是一种新兴的跨世纪学科,这代表着新的价值观、发展观以及新的科学发展和教育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研究STS具有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它是STS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指在教育中能够将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调其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和开放性。这些盖自STS教育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发展性、人本性、互动性的特点。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就应该更注重和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就高中物理学科本身而言,物理学科内容本身就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将物理知识和STS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将生活和物理教学结合在一起,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内容进行STS教育的渗透工作,要通过课堂联系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挂钩等。

例如,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比如说当前新兴材料的应用和研制,超导体的应用和获得。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超导体的应用和获得,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应用,以及激光、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使得物理课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再比如说,教师应该分析物理知识如何结合STS教育,并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系统地罗列出来,在教学到相应知识点的时候,要将这些问题和所注意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从而将现实问题和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体现了STS教育的目标之一,从而能够培养出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又比如说,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牛顿运动定律”时,要联系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成因并且学会如何才能够避免交通事故。在“几何光学”一章中,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光学仪器,从而将仪器的发明、使用到发展过程向学生说明物理知识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电子显微镜和望远镜功能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在实践当中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渗透STS教育较好的手段,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研究,比如说环境保护、能源问题、水土流失、噪声污染等问题,就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科学技能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除此,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地、矿场、科研单位等进行访问和参观,为STS教育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得到很大的锻炼。要组织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比如说在了解了交流电知识之后,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居民违反了安全用电的事例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学习了有关能量的问题之后,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农村调查环境污染情况并且提出改进的措施等,这样就能增加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增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将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将STS教育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物理知识和其他学科有效联系在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全面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在电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的设备情况,在日常家用电路中如何改进设计,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

总之,将高中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已成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STS教育。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篇4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高考分数是高中生升入高校的决定因素,所以高中教学往往重视分数,学生在题海战术中应试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枯燥的试题、忙碌的学习也容易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物理学习疲于应试。缺乏兴趣,容易导致物理学习仅停留于书中理论,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物理教育的后续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STS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推动物理教学新课改的发展

新课改精神对物理课程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把科技教育、教育理念、技术实践三者都纳入课程学习中。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符合新课改的需求。

2.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STS教育,把物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技术的掌握上,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重视科学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对自身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发现问题,再根据情况对问题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如此理论与实践兼顾,近阶段学习与远阶段发展并重,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 有利于与更高层次的物理教育接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培养出的动手实践能力强、科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大学为物理科研人才培育提供了基础素质准备。在物理实践中衍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在提升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3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策略

1.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物理新动态

STS教育与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STS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是学生们的伙伴。STS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教材,教材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鲜活事物,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如,在学习力的相关内容时,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在大理石地板和塑胶跑道上走路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物理知识和STS教育的结合点,对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及时备案便于给学生做出准确的解答。

2. 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STS教育重视技术的实际应用。所以物理教育离不开实验室教学。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的筹措资金,招募人才为学生尽力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主管物理教学的部门应该设置实验课程并且监督实验课程的开展情况;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如在电能的相关学习中,可以询问如果家中停电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引发学生探索之后再进行电源的电动势力和内电阻的测量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考之后再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3. 关注各类物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对物理实验兴趣浓厚的同学,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获得探究物理的信心与兴趣;在团队合作中收获友谊;在实验设计中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从竞赛成果中看到科技带来的社会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在经历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人。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5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物理课程中的“STS”教育。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溶入“STS”教育,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与知识学得是否活、理解得是否深透是成正比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接着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1?1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1?2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坛子的形状如图所示。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边缘的水槽中灌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合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此后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十分高涨。1?3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30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活动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生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矗1?41996年4月下辛店镇橡胶厂一位素质较差的工人去扳高压电路开关时,不小心触电造成重伤,消息传到学校,我马上带领学生到这个厂考察,并不失时机地号召学生给该厂设计一个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低压电路间接操纵高压电路的方案,以免悲剧重演。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进行构思、画图纸。

2 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举行课外知识讲座,有机地介绍一些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例如讲了“机械能”后,在学生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的基础上介绍了动能武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子弹的质量很小,却有较大的杀伤力,进而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轨道炮,它的质量仅为8kg,当它的速度为10km/s时,其杀伤力相当于10kg炸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在高速运行的火车汽车上不能随便向外乱扔果核,飞机场附近不能有大鸟飞行等问题,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学习了电磁波的传播后,介绍蝙蝠超声波定位摄食原理、雷达扫描测定距离、方向、跟踪飞机原理。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完全地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磁场在物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内容,至于磁的新用途不仅表现在对人体的健康上,在工业、农业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更为广泛。每次介绍学生们都很高兴,非常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以致饭前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物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但渗透的深度、广度应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渗透的形式分课内课外。至于怎样在课内课外渗透中取得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摸索。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STS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化学 STS教育 意义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如同一把双刃 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高效、快速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核威胁等。基于这一背景,人们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复杂的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客体加以研究,STS(science-technology—social)教育理念顺势兴起,并且成为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一股主要力量。《普通化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化学化学课程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应在学习中认识到化学在促进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 如何在化学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 化学化学教育中实施STSE教育的必要性

1.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些指导思想都反应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我国传统的化学教学过于侧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技能训练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的关系,不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导致理论与生活相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我国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STS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可见,开展STS教育是化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2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

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质和基本性质,构建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使之不断完善产生新的理论。可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在化学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正式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实施有效途径。

2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结合教材内容,增进对STS关系的理解

神奇变幻的化学现象、熟悉的生活经验、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都可以选择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应用,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共鸣,主动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中来,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体会化学的应用价值。

如在选修5《苯酚》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药品“水杨酸苯酚贴膏”,学生们兴奋起来,一个同学“鸡眼膏,我用过”的得意表白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但问及苯酚在药膏中的化学作用时,他哑言了,笔者趁势请一位同学将药品说明书中药品成分及药理作用念给大家听,“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苯酚为消毒防腐剂,具有杀菌、止癢作用”,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药品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说明书。

2.2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学生STS意识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则醒目的格言:“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参与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该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化学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家庭小实验、社区宣传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做的统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社区环保宣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并策划完成倡议书,鼓励学生在倡议书中表达着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见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分发环保宣传材料或张贴到小区宣传栏中,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身体力行地实践环保理念。

如《甲醛与生活污染》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目前社会上群众对甲醛污染的认识程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甲醛在生活中的常见来源和危害,学会预防甲醛污染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辨明含甲醛水产品的性状特征,寻找生活中辨别此类食品污染的有效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会分工合作,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绿色化学意识,享受研究化学、应用化学的快乐感和成功感。

2.3在习题训练中体现STSE理念

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题已充分体现了STSE理念的渗透,内容涉及环保、材料、能源、化工生产、现代技术等方面,如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新型细菌燃料电池、青铜器的锈蚀、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的回定和利用、制备碳酸锂等等,与STSE相关的比分有扩大趋势。因此,在平常的作业和测试中,可适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类STSE习题的训练,落实好STSE的教学内容。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将STS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闻霞;化学化学STS教育概述[J];考试周刊,2014(67)

[2]何正东;化学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6(5)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7

一、在教材中渗透STS教育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高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插图、小实验和讨论问题等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合STS教育的素材。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渗透STS教育:第一, 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收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 例如, 超导体、纳米技术、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新型电池等。第二, 让学生收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 例如, 安全用电知识、制冷设备等, 将这些内容穿插到教学内容中, 增强学生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第三, 根据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磁卡、卫星发射、激光通信、太阳能利用、浮力打捞沉船等, 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场地, 通过考察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之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第四, 为学生讲解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 例如,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在实验中渗透STS教育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实验操作,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验, 而并非局限于实验室中。

例如, 学生在实验室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训练学生观察家庭电路的组装和教室的照明电路, 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电路。进行“平均速度测量”的实验时, 传统的实验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小车在斜面上滑行, 测量小车经过斜面中点和终点的时间, 求得平均速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 用操场代替实验室, 用自行车代替实验室小车, 练习使用皮尺和秒表分别测量人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速度, 再根据测量结果估算自己每天上学所需要的时间。将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融入到实验活动中,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测量中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在试题中渗透STS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还应当体现在物理试题中, 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类现象, 并从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关于自然现象的STS试题: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 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 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0.34km/s。

四、在物理活动课中渗透STS教育

物理活动课是高中物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设计具有STS教育意义的物理活动课时, 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 确定活动课的内容, 在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例如, 开展小实验、写小论文、创办板报活动, 在学习关于物态变化、电功率、热传递等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节能、环保的素材, 创办小板报, 有效将教材知识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小天平、针孔照相机等模型, 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来改造原有器材或装置。举办讲座来宣传科普知识, 如低温世界, 为学生介绍农业、医学方面应用低温原理的知识;微波的妙用, 为学生介绍微波加热、微波通信和遥感等知识。也可以开展社会训练活动, 与学校附近的社会服务部门联系, 组织学生在社会中展开物理学习活动, 例如, 到靶场打靶, 充分感受抛体运动动量守恒定律和力的相互作用等。这些活动的开设将大大提高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 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要不断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新型教师, 建立健全科研活动激励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充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敏华, 杨建伟, 刘雅婷, 等.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8) .

[2]陈国强.生物新课程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3]董绍梅.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0) .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8

一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

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有: (1)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重叠知识为突破口, 做好承上启下。 (2) 教学节奏上进度由慢到快, 信息量上由中到大, 让学生逐渐适应。 (3) 注重对学生运用微积分思想解决问题的指导, 把一般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 (4) 一方面精讲例题做好知识的课堂强化, 一方面通过指定参考书, 让学生自主学习。 (5) 注重发掘大学物理知识在学生专业上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STS教育进行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1. STS教育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紧密联系, 以培养作为社会公民的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为宗旨。STS教育理念已经渗入到中国基础教育课改中, 大学物理中渗透STS教育是中学物理STS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2. 从STS教育角度进行教学衔接的原因

第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利用STS教育将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衔接起来, 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物理学习不仅是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也是科学教育在大学学习的延展, 促进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加强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 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科技应用问题、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高, 结合STS教育的衔接教学设计,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第二, 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过渡。在STS教育中, 无论是从STS视角分析问题, 还是在STS情景下研究问题, 学生都处于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基于学生中心的STS教育教学方法, 如调查法、探究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法、科技制作法等, 非常有利于学生由中学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大学物理所要求的自主式学习方式转变。

第三, STS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STS教育是涉及科技、文化、社会政治与经济诸多因素的开放式教育, 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受教育的不同人生阶段, STS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使得需要通过衔接来让学生顺利适应新阶段的STS教育。

3. STS教育的衔接思路与策略

第一, 对中学的STS问题进行拓展, 体现STS教育的衔接。中学物理中曾研究过的STS问题, 无论是诸如“光的全反射和光纤通信”, 多普勒效应与GPS定位等STS问题, 还是“核能的应用与人类社会”, 热机的应用与经济发展等STS的问题, 都可以以更深的层次, 更高的要求, 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继续和学生探讨, 让学生在较熟悉的STS问题情境下, 体会大学物理对STS教育的新要求。

第二, 在STS教育中体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选择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点, 并在STS问题情景中进行衔接。比如, 教师在处理牛顿定律的应用这个衔接知识点时, 让学生研究“游泳池水深与高台跳水安全问题”。这个命题涉及匀加速运动、碰撞问题、变力下的变加速运动等新旧知识点。学生在这个STS问题情景中将新旧知识建构成一个整体, 不会觉得旧知识和新知识差异过大。学生也在进行知识的衔接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三, 在STS教育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教师通过渗透STS教育, 逐渐实现从“教师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过渡。例如在教授静电平衡和电磁感应知识部分时, 将教师做演示实验, 改成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简单教具来演示实验。让学生制作法拉第笼、电磁炮、小发电机等演示教具。教师提出制作要求, 然后布置学生分组制作。在课前完成制作, 并让学生在课中进行演示和讲解, 教师则和学生共同讨论。通过STS教育环节和科技制作的STS教学法,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关系, 又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STS教育来进行教学衔接, 利用了STS教育情景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以及STS教育过程的人本性, 是对衔接方法的有效尝试,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常用策略, 探讨了从STS教育角度进行教学衔接的原因和策略。

关键词:STS教育,大学物理,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贾竹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1) :49~52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9

高中生物作业是学生完成生物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阶段生物知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应用于实践的尝试,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对学生初步学习的评价手段及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有误,把作业等同于习题。高中生物课堂内外布置的作业大多是课本上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且数目多,难度大,重复率高。这样的习题作业使学生挣扎于题海中,使生物学离生活、社会越来越远,大部分学生对生物作业失去了兴趣,从而使生物作业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使作业成为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很明显,这样的生物作业违背了生物科学的本质涵义,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标准》[1]中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提出了“注重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渗透人文精神”等要求。因此,作业的改革是一个急需解决、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STS教育理念为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设计基于STS理论的创新型高中生物作业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响应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二、STS教育开展需要在作业环节中渗透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STS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STS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教材和教学各个层面都有渗透。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师应通过STS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地观观察察社社会会中中的的种种种种矛矛盾盾和和问问题题,,并并通通过过科科学学的的分分析析,,探探索索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STS教育实施的难点。虽然课堂渗透是生物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但是高中生物课每周只有三节,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能在课堂上做的实验绝大部分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进行探究式教学,从时间和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说,均达不到STS教育的目标。

生物课程中实施STS教育需要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访问、调查、实践和模拟等活动都要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所需时间无规律性,内容具有不定性,组织难度大,不可能安排在每周三节生物课内。实践证明,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仅靠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STS课程注重课堂外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STS实践能力的形成。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实际情境应用就反映在学生的作业上,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三、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特点

(一)作业目的多元化。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不但要考虑生物科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要考虑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科技素养目标等。STS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作业目的是:

1. 让学生在完成高中生物作业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 让学生了解技术对自然及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并会处理、分析、运用和分享信息。

5. 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参与这项事业。

6.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等。

(二)作业内容紧密联系STS教育内容。

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选择:

1.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广泛联系生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2. 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3. 著名生物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发明过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4. 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与前沿问题等。

当然,渗透STS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作业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STS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去发掘。

四、渗透STS教育的高中生物作业类型

(一)STS信息收集与交流。

STS信息收集与交流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生物科学前沿动态、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的实例等方面的资料,并交流STS新闻。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举行“生物科技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作简要介绍,并对自己作简短评价。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STS黑板报和手抄报,并在学期末进行STS信息评选活动。这样的生物作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培养学生自主了解生物STS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二)开展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小实验。

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微观形态下的,用肉眼不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制作小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习“细胞结构”[2]时,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位置和比例,还要搞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STS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三)STS专题讨论。

因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有些STS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易讲清楚,但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普遍感兴趣又乐于接受的内容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方,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充实论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辩论会。例如,学生学习完《探索生命》[2]这一章的内容后,教师提出“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利还是有弊”这一辩题,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正反方进行STS专题辩论会。这样的辩论式作业,即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由于作业以辩论会形式展现,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社会调查。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加强生物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或让学生选择给定的STS社会调查题目,设计一些小的探究性社会调查。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3]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亲戚或邻居或是朋友的家庭(每人至少调查两个以上的家庭)遗传病情况,调查结果按遗传系谱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成图,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并用学过的知识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能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中真切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其参与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合作意识。

(五)STS实验探究。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索和验证。教师应针对某一生物学知识点,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实验探索。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市场上常见的不同功效的洗衣粉,每人至少选择三种,按照实验要遵从的等量、条件控制、对照等原则,实验不同功效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去污效果,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类型的生物作业对于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塑造,以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六)编制STS习题

高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的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有条件让学生一一去亲自实践。教师编制一些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紧密联系的STS习题,同样能起到STS教育目的。应用性的STS习题作业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下题:

2001年4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预报,4月21日,《焦点访谈》栏目又率先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我国政府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此外,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等亦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防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出现,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当前严重威胁生态安全是的因素有哪些?

(3)列举出一个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

(4)简单解释什么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白色污染。

摘要:高中生物作业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课程改革下的作业观提倡实践性, 操作性的创新型作业。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中合理渗透STS教育理念, 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作业, 不仅可以促进新的作业观的形成, 使高中生物作业摆脱题海战术, 而且能保证高中生物STS教育实践能力形成目标有效实现。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STS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柳菊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1分子与细胞) [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 篇10

一、STS教育理念概述

STS教育理念强调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见, STS教育是强调科学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把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运用于实践, 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 STS教育通过整合社会发展和学校培养两方面的需求, 志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兼容。STS教育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教育研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生产发展的人才。

二、STS教育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STS信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与STS教育理念的合理构建与整合, 对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信息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就要求学校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践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 使STS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课程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帮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信息社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从而有效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生产生活,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 在STS教育理念下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很有必要。

2. STS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能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前沿科技课题相联系, 嵌入性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 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及时把科技前沿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使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能有效摆脱机械式的理论传授, 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 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 并用实际所学知识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同时,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模拟真实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和勇气;或者通过了解信息技术与现实问题的脱轨情况, 为学生指明未来努力的方向;或是通过展示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STS教育理念下高中信息教育的培养方向

1. 以“科学”切入, 把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开设的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避开就信息技术而学信息技术的现状, 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与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性问题相整合, 从而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以“科学”为切入点, 信息技术课程从教材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应紧扣时代主题, 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巩固其他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以“技术”切入, 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体现在信息教学过程当中的, 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性的学科, 是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巧嵌入性地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比如, 将信息技术作为声音、文字、图像等的呈现工具,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 更可以充当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工具, 使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这样的信息技术渗透性教学,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挥。

3. 以“社会”切入, 整合多学科资源

信息技术以现代科技打破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局限, 实现了多学科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网络媒体多渠道广泛地挖掘信息, 并且有效筛选, 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呈现研究课题和内容。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和分组学习应该成为此种教学模式的首选。具体操作为:教师调动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问题及社会的热点问题 (如时下流行的网购现象、环境保护问题等) , 问题的选择要尽量涉及多学科的融合。在问题确定之后, 引导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 把理论与实际、课堂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当代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大部分高中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 在同一班级中, 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方, 不同家庭背景等, 使得他们之间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十分明显, 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 即有的学生已经把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全面掌握了, 并且在熟练地运用, 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甚至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 这种情况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计算机技巧的运用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因此,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极大反差给教师上课造成了很大困难。

2. 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当前,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停留在教师讲授课程, 学生被动听讲的状态, 而为数不多的上机课就成了学生实际操练的唯一途径。事实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计算机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因此, 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计算机, 进行实际操练。但是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停滞不前, 说明大部分高中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3.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协调合作不明显

由于各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条件相差很大, 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层次差异较大, 因此开展高中信息技术协作性学习有利于迅速弥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个体差异,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然而当下高中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 喜欢“孤军奋战”。落实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 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协作性学习应该成为新课标研究的重要问题。

五、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路径

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分组教学, 将全班学生按照个性、性别、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均衡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注意各组成员的异质性, 使其能够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由于小组学习介于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之间, 因此较易发挥集体学习互助性和个别学习独立性的优点, 从而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性,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师生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来讲需要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合理有序地进行, 这需要我们学习相关课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合理利用。但是作为一线教师, 也可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使其符合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如, 针对学生平常要设计墙报、黑板报、筹划班级活动等, 就可以教学生一些常用的资料搜索技巧及文本、视频下载方法等。针对大部分学生打字速度慢, 甚至“一指禅”的状况, 可以让学生安装金山打字软件,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纠正不良的打字习惯, 培养正确的打字方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打字技巧和打字速度。对于应用比较广泛、适合学生群体使用的软件, 可以当做课外知识的补充介绍给学生, 如QQ和飞信等即时聊天软件, 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教会学生如何申请号码、如何使用软件等。可以说,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更多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学生到课外去摸索和实践,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以这样的理念去设置教学内容,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3.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必定出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因此, 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目前, 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已由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担任, 虽然他们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 但是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 一切只能从自我摸索和感悟开始。虽然这是任何教师教学生涯的必经之路, 但是各级教育部门仍可创设一定的机会和平台, 使新教师快速提高上课经验和上课能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或者派他们到一些重点中学或信息技术课教学搞得比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 也可以实施以老带新的帮扶活动, 同时还可以成立教学研究组, 定期开展教学交流、组织评选优质课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扶, 使新教师在借鉴其他教师成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 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4. 挖掘信息生活中所携带的文化价值, 实现技术过程与文化生活的统一

从STS教育理念的“技术”层面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 可以发现, 技术是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 也是承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要素, 更是构建信息素养的文化平台。技术与文化本是相互依存的载体, 技术运用的过程必定会体现文化气息, 而文化气息的体现也要通过技术的运用加以实现。舍弃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无源之水, 只能培养纸上谈兵的一代, 忽视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 信息技术的教育就只能走“技术培训”的老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懂得思考和学习, 能够使用信息网络自由地交流, 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5. 挖掘信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精髓,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领悟和对方法的运用

从STS教育理念的“科学”层面来看, 每一项具体技术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作为支撑, 即技术是科学思想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因此, 当代的学生要想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紧随时代的潮流, 就必须超越信息技术简单层面上的技术操作, 而应该把信息化的思想深刻地植入到大脑中, 领悟其中的精髓, 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独特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断升级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 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备课中, 认真钻研教材和相关理论, 融入思想和理念,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与学生一起分析和研究信息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语文、英语等课程, 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STS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理论的核心是学生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真实想法的形成和持续改进。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从学生现实的问题入手, 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知识建构, 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多种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玉琦.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N].中国教育报, 2006-03-03.

[2]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实施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1:29-31.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刘克文.当前科学教育几种主要价值取向评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5:57-59.

上一篇:最佳关联下一篇: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