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2024-06-30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精选十篇)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1

一、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在新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中, 参与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多种活动方式, 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去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的重要地位, 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觉都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以创新思维带动肢体运动,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的激发出来。目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比较常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主题探讨、小组辩论、设置问题回答模式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围绕一个关于思政方面的主题展开探讨。在教师给定了主题之后, 灵活的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进行PPT展示, 加深对主题的研讨, 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辩论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把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划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让学生跟学生进行深入的关于课堂内容的分析和讨论, 产生共同的思想共鸣, 逐渐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方式在大学教学工作当中具有很大的实效性。3、设问回答环节是问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赋予了新的教学内容, 将以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4、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社会实践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参与, 通过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指导, 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把思政教学的内容贯穿到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去, 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模式

1、建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题网站

目前在大学思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建立关于思政主题的网站, 不仅丰富了目前大学教学当中的教学模式, 而且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建立主题网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网站的知识性、思政性、时效性以及其趣味性, 要保证网站所传达的内容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提高网站的健康教育以及服务性等。除此之外, 建立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还可以将校园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 及时传递关于教育政策变更的相关信息, 增添关于勤工俭学方面的内容, 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逐渐的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

2、引入更多的更丰富的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不仅要让网络资源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 还需要创建有声有色的相关教学频道, 通过不同栏目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拓宽学生的视界。在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加强对学生所想的了解, 解决学生目前疑惑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服务水平, 能够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找到自己喜欢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的栏目, 将理论知识的宣传上升到生活实践当中。与此同时, 还需要通过大力宣传网络教学资源, 结合大众传媒的实效性创造更为和谐友好的舆论网站。

3、提高思政师资在网络教学方面的水平

随着大学规模的逐渐扩大, 思政师资队伍却无法跟随大学发展的步伐。很多思政教师虽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他们的思维定向甚至陈旧, 无法进一步的开拓和创新, 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还有一些思政教师虽然在教学理念方面具有创新意识, 也能够熟练的应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 但是在思政理论以及教学经验方面较为匮乏, 不能将网络思政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所以, 在新时期不断的加强网络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教师如何设计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问题。情境设计的好坏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课程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积极的去了解课程内容。在设计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等,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跟交流。但是在这一模式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师的身份, 教师只是情境的设计者而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者,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出现命令的口吻。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启发教学力度

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启发教学开展的主要前提就是师生能够处于平等的位置, 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设问必须坚持对教材的研究, 把问题设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问, 保持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坚持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提问的关键性区域, 为此, 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学习困惑与问题等。最后要坚持对提问时机的研究, 教师应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提问。

总而言之, 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其思想德智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 随着大学思政教育的不断改革, 创新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应用到教学模式当中, 如何有效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教学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教育正处于迅速的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新形势的考验, 很多不足之处以及各种新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亟需改革和进步。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泽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8)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论文 篇2

一、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1.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推动社会进人信息化时代的同时,带给长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从思想观念的影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在涌人,且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也就更为直接的进人长学生视野,极具伪装性,新鲜性、另类性、域外性的东西会让长学生们感到新鲜,良惹不辨的受到其影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将一些享乐至上的现念及生活方式传输给大学生,使得一些大学生迷恋其中,不惜以身一试,有的上网成瘾到包宿上网,将本应该用于学习的精力浪费到虚拟世界的神游中,将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绪或情感转移到虚构的人物或对象上,内驱力或愿望力求获得释皎。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将这些大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与学生社团隔离开来,与所有的能够给与自己正面影响的可能隔离起来,在深受不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2.学习环境中学习精神涣散的相互影响

进人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大学又是一个人的学校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接壤期,作为大学生理应珍惜这段打造自己真才实学本领的学习时间,扎扎实实的习得专业知识。但是,校园大学生中的学习风气日下,投机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上课睡觉,有的逃课,有的考试打小抄,有的热衷于到社会做稚职,有的忙着交友或谈恋爱,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到了大三,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心理压力日重,浮躁情绪突出,觉得学习好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的想法导致精力分散,整天忧心于怎样找到收人丰厚的工作,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试图为自己谋求到就业机会。萃萃学子浪得虚名,在大学毕业之时,一些大学生本应习得的专业知识十成中竟然占不到一半,难怪就业时有些单位宁可用高职生不愿意用大学生。

3.休闲文化中的“时髦”和“猎奇”成分的浸染

追求时尚本当无可厚非,但时尚应该是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时尚。但一些大学生追求新奇,强调个性标榜,甚至于做到令国人感觉是美丑不分的程度。有的在公共场所中喧哗和随意乱丢杂物,偷得在自己的课桌和教师里宿舍中随便涂鸦,有的吸烟、喝酒,有的在个人的形象打扮上过渡标榜自己的新潮,很多同学表示可以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或买一条带窟窿眼的牛仔裤,一些女生乐于浓妆艳抹或着过度暴露的衣服,有的还会做指甲。这些学生只是在表面追求与众不同,但本质却没有什么内涵,经常产生焦虑或迷茫的情绪。如此等等,其表现都是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儒雅形象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不同的,将大学生的身份混同于“社会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应“扬弃”,保留其适合于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部分,去除其已经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的部分。可从满足五个基点的层面去着眼:一是以接受主体的成长需要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无疑是大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真是教育必须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塑性的。二是以内容的与时俱进为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网络道德、公共道德、民族传统文明,追寻人生崇高价值的内容。三是以途径的拓宽寻求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为显性途径、以文化建设为隐性途径、以网络交流为互助途径、以咨询辅导为解疑途径,实现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的对接,互助途径与自助途径的.藕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的手段、优化教育效果。四是以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浓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要用心设计和打造,既重视利用课堂教育,一时一事的谈话教育、典型示范教育,要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更多的环境因素利用起来,是的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感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五是以时间的延展为贯通。即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能贯通于大学生人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终身道德学习和改造成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要立足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即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更好的实现管理取向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职能表现为,在学校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管理。无论是任何学校,对教育对象的管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是教育得以进行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赋予的责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能的需求,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践行国家意志的需要,形成统一的民族理想和统一民族思想和行动的需要。更好的实现规范取向的职能。规范既是现时空的,也是未来时空的。当下遵守规范是为未来打基础,在未来遵守规范才是规范取向的目的。在学校教育现实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在内心深处把社会规范视为必须悟守的“绝对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服务的必然要求,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是大学生明确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规范。

三、结语

浅谈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56-02

近年来,我国的对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这一切共同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不能因循守旧,需要抓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创新教学方法,深入与细化素质教育。因此,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一般都比较依赖家庭和学校,遇到一点点挫折,他们就不知所措,再加上形势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思想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有的会出现“退学”、“厌学”等现象,更甚者会对社会产生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我国各高校需要缓解就业问题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1.2“拜金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不断渗入国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

1.3网络技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遍及全球,已经步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网络技术发展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较大。具体地讲,尽管网络技术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和新视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网络技术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创新的基本策略

2.1教学理念创新

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必须重视教学理念创新。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不断强化“学生发展”的意识,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要尊重学生;二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三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其“探索精神”的理念。其次,要把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切入点,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成材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急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转变观念,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2教学内容创新

2.2.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是我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其核心内容和主线是爱国主义,拥有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本质内涵。当然,在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样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无限活力。可见,“爱国主义”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保障。因此,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创新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尤其要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

2.2.2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道德重建的新世纪,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关键。自从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推动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自觉实践活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将诚实守信作为重点,不断深化的拓展公民道德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3教学方法创新

2.3.1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发挥潜能,可以采用理论教学、集中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如: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授课教师让大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同时要了解学生的真正的想法和疑虑,然后进行引导,并助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疏通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隐性心理问题,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内容,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便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2.3.2利用多媒体的网络技术

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太强的特点,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这时教师应当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学。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使用投影和录像,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历史记录片段,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采用多媒体的网络技术,上课如同看电影,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视觉神经,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3.3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教育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法,需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应用性专业人才是其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进行相结合。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尽量解决大学生所选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发展前景方面的问题,强调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以便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从而培养出一批职业技能熟练和人文素质较高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2.3.4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途径。因此,高校教师需要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将实践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等等,进一步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以便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从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格的职业技能素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最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肩负重任,努力培养有希望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在思政理论课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鹤嘉.关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263.

[2]郭灿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9-41.

[3]蔡晅.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文教资料.2008,(5):189.

作者简介: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4

(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 是未来国家的主人, 未来国家的发展要靠他们, 因此, 对他们的培养是我们这代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不断地创新, 这个民族才有发展, 这个国家才会有未来, 因此, 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学校都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发现的能力, 而创新意识是科研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一定让其具备何种专业的能力, 主要是对学生文化底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综合来讲,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而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来源都是不断创新而来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不断地创新, 社会才能进步, 国家才能发展,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都逐渐成熟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对人生和社会上的事物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去判断一件事的是非, 可塑性很强, 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堂,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分层教学以及情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针对市场营销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 开放式教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就一直提倡素质教育, 开放式教学就是一种针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打破常规, 不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重视学生个性与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只做相关指导,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更加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改变了传统把受教育者作为工具来培养的观念,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所在。

构建一个平等的课堂和良好的气氛,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传统课堂都是教师在讲, 忽视学生的接受理解情况。开放式课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全平等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师生关系, 更是朋友关系。因此, 对于市场营销课堂的教学, 教师可以先将理论知识讲授, 使学生有了基本的理解, 然后通过一些例子和习题, 和学生一起探讨, 是探讨, 而不是泛泛的讲授, 要走到学生当中去, 和他们坐在一起探讨问题, 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再是那么陌生, 不再那么“畏惧”教师。例如, 教师在布置完课后任务, 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 了解每个人是否对本堂知识理解,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再进行单独讲解, 另外,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耐心的解答, 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再创造问题, 使学生举一反三。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因此, 在其实施的过程中, 如能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结果会更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一些现代技术早已经进入到了教育领域, 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教育课堂的一大发展。多媒体是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 可以对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的一种教育手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 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例如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销售成功的案例和一些名家大师的讲座, 让学生学习市场营销中的各种技巧,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分层合作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材要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给予不同程度的课外辅导, 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等分层, 从而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教师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 是针对个体差异性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于成长环境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 造成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分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如果还是采取以前应试教育“一刀切”的模式, 就会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 不利于其成长和知识的学习, 如能合理的分层对待, 就会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被重视的感觉, 增强其对学习的信心, 从而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

1. 教学对象分层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 学习态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分层。例如, 将求知欲强, 性格开朗, 对销售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编为A组;将学习态度较好, 但基础知识不牢固, 需要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的学生分为B组;这样一来, 教师对学生培养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 既方便了教师, 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2. 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个体, 就行适合个体不同的分层。上文提到可以将学生分为AB两组, 对于A组学生可以要求较高, 在掌握了教材上基础知识后, 可以要求其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 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等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提高;而对于B组学生来讲, 教师注意督促其掌握教材要求的基础知识, 因为这一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但其基础知识较差, 教师主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3. 分层评价学生

分层教育模式在评价学生方面也要求教师进行分层评价。根据AB两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 进行分层评价。一张一百分的试卷, B组学生得八十分以上, 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给予肯定的评价, 相对于B组学生, 教师对A组学生的要求就要高一些, 甚至要求其满分。

另外, 分层评价的另外一层含义教师也要重视, 即不单单重视试卷分数, 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让试卷分数成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不仅避免了考试中抄袭的现象, 也增强了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

(三) 情景教学

每个学科都存在一些比较枯燥无味, 对于学生来讲只能死记硬背的知识, 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 没有积极性。

教师针对这些部分的知识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以表演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出来, 学生在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 就能很好地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 当学生再遇到这个问题时就能够回想起当时课堂上的情境,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在市场营销课堂上, 教师可以给出一件商品, 让一个学生扮演顾客, 另一个学生根据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对商品进行销售,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也可以将此部分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记忆, 另外,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蕙兰.关于提高高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2009

[2]李高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J].2010

[3]刘小慧.开放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J].成才之路, 2008

[4]王大军.分层教学模式是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必经之路[J].陕西教育, 2008

[5]梁晓霞.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型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5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吴琼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当前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

高校大学生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它包括教风、学风、校风等软件,也包括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场所等硬件。教风学风是高校从自身的教学特点出发,有规律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治学精神培养的活动;校风是校园文化本质的表现,它是一所高等教育管理服务长期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在这个三者之中,教风是基础,学风是核心,校风是保障。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软硬件教育因素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社团活动和构建网上精神家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进作用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成为世界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又是产生新思想的最具活力的讲坛。随着社会的.快速地发展,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或事端。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解主要把握于三个方面:一是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尽管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过程,但由于认识不足或没有及时掌握有关信息等原因,学校往往处于无准备状态或应对的准备不足;二是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良的,它在特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高校稳定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三是事件的发生地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校园网上,事件的参与者多数是高校的师生或与高校事务有关的其他社会人员。因此,在网络背景下通过高校宣传工作处置好高校突发事件,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以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能量、声势、规模会迅速地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高校领导、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高校在事前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在事中做出迅速处置。

三、通过“微博”交流,促进思想沟通

对于陌生人,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而“微博”正好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开展思想交流,更便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在“微博”环境下的网络沟通交流,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的顾忌,双方不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紧张、戒备和尴尬的局面,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语;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发送时间短暂,提高了沟通的速度,因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此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感到学校为他们设立的“微博”速度快,传播面广,会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而提升主体意识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人一旦获得主体的高度自觉,就必然会焕发出一种极大的人生创造激情,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人生、把握人生的内在活力,显示出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与勇气。强调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尊重人主体地位的直接体现,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依据一定时代要求培养和提升人才全面素质的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8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也在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有所不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优秀成果传入国内,但同时也使得国人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出现在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我国主流思想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的传播,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影响巨大,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正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在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国内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趋多样化,居民生活方式也变得越发多样,这些均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在如今的社会格局中很容易受到影响。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强调每一个个体个性化自由发展,重视个体的主管能动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很多大学生往往会把个性发展理解为“我行我素”,忽略了集体主义观念、社会道德约束等。虽然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追求物质利益,但并不是说我们只去注重实用化和功利化,这种实用主义思想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长久发展会使得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出现迷茫、困惑等思想状况。[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2.多元文化形态的出现需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文化是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巩固,国民经济水平健康发展,这些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多种文化形式也正在我国逐渐发展,作为思想品质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状时,非常容易出现误解读的情况,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地负面影响。譬如一些大众文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科学正确思想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论是从政治信仰,还是从道德追求方面,大学生会逐渐对一些负面现象产生冷漠态度,甚至于去学习这些腐朽文化。无可厚非,西方文化不能以偏概全,虽然说西方一些国家“分化”中国的图谋一直没有停止,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西方文化都是腐朽的落后的,只能说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在利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向脆弱的“大学生”逐步灌输腐朽思想。[2]如果我们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无法应对当前这一严峻的形势,无法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3.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和信息流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如今,沉迷于网络中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难以清楚的分辨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迷失在网络世界中。网络通信技术给西方腐朽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而且这种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和快速,极其难以防范。这就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利用网络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同时避免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1.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能够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开展方式和途径的不恰当肯定会引起学生反感,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只会有负面作用,并不会对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产生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要在适当的生动的和谐的环境中,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输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这些优秀思想。此外,还要注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感情的运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巧妙运用情与理,在实际工作中把管理和情感结合起来,把党性与以人为本思想结合起来。[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重要的创新途径,对培养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关键,必须要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把握教育观念来开展具体工作。现如今社会经济文化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形势,突破传统,努力创新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只有从逐渐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才有机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的事情,与接受者也有着必然联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逆反心理是这一年龄阶段群体的主要特征,强制性教育极易引起这一群体的反感,这就会直接影响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3.以就业指导促进思政教育

就业是关乎当前每一位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事情,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未来的发展。现在很多高校都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从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来看,大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其能否顺利就业有着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强调“大众教育”的概念,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递增,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必须要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这就要求每一位毕业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需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对学生这一方面思想观念的培养,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降低浮躁狂妄思想对其就业的影响,激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这些对于高校和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三、结语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采取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道路。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筱荣.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04:422-426.

[2]沈媛媛,杜伟泉.自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浅析[J].江苏高教,2015,02:123-125.

[3]王晓红.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89-191.

作者简介: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7

一、依托地方资源与优势, 开展理论研究, 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 温州大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 围绕学生极为关注但说服力较弱的实践问题, 展开深入研究。其理论研究成果体现时代特点、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实际, 体现思想导向性, 与温州模式、温州地方资源紧密结合, 且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教学实践, 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浓厚, 很好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现实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进行理论研究, 拓展教学内容。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温州大学生, 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他们思维活跃、勤于思考, 常用社会现实问题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如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对“温州模式”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剥削现象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温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基于温州区域特点和温州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坚持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让大学生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而是能够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的, 同时又可以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理论困惑, 从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好学、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等固有偏见。

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本质的深入研究, 学生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教条,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别论断;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进行创新。任课教师们通过《温州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内部结构与未来发展趋势》等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的立项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经济理论解释温州模式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解释温州模式下的雇佣关系, 尤其是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等,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2.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课程中, 充分利用温州改革开放的发展案例, 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温州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求新求变, 敢想敢说敢做, 有竞争、务实、创新意识, 也有实用、变通、交换意识, 注重实用知识, 热衷于各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锻炼提高。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开设, 大部分学生认同它的价值, 但他们对于本课程也有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 照本宣科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能讲出新意、讲出深度。基于此, 学校根据温州这一特定的区域特点,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充分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 深刻而生动地向学生解读温州模式, 内容鲜活, 求新求变, 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如通过《邓小平理论与浙江实践》、《温州模式与邓小平理论》等专项研究, 从温州模式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理论对温州模式的影响等角度, 说明温州模式本身就是邓小平理论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创新产物, 要了解温州模式, 必须掌握邓小平理论, 同时温州模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因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充分利用温州人民近现代革命斗争史素材, 突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与温州精神的培养。

当代一些大学生的历史知识严重匮乏, 对国家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缺乏了解和认识, 对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屈辱历史认识淡薄, 少有忧患意识, 严重影响其主人翁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培育。温州所处的浙南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革命历史素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基于温州这一特定的区域特点,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中, 通过《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根据地》等研究, 将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及其余部“挺进师”在温州的斗争史为核心的温州人民革命历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结合, 并努力将教学内容与传承“温州精神”进行对接,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温州精神”的熏陶,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突出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教学与理论研究。

温州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一是责任感依赖外在情境支撑, 缺乏内在理性支柱, 且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培养期, 具有波动性;二是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结构的变化使责任感呈现出矛盾性;三是在浙江文化、温州精神和商业文化等熏陶下, 温州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表现出追求创新、勇于创业、注重参与社会实践, 个体意识强烈、追求自身发展, 关注经济多于政治参与, 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目标。受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和温州近现代法学思想以及改革开放后温州人维权实践的影响, 温州大学生维权讲究“实惠”, 注重物质维权;经常将维权从与学校对立的心态出发, 从思考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开始;热衷于越级维权;对隐性权利的维权意识较弱。

基于此,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中, 教师们紧密结合温州区域文化特点, 结合大学生实际,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问题研究, 解决疑惑,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全面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关注个体、关注维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如通过《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等, 充分发掘温州人在创建温州模式、温州慈善家阶层和社会公众在慈善捐助、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校园侵权法律问题研究》等, 充分利用温州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的资源, 结合大学生特别关注的维权问题, 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二、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通过课题研究,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方面, 温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努力坚持系统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性原则, 在打破传统“满堂灌”单一教学形式的同时, 根据本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现状、求知心态、知识储备、学习特点等, 探索主体性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在效果最优化原则下的整体建构, 把提高教学实效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

1. 主体性教学。

学校通过开展诸如《主体性、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运用》等专项课题研究, 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重“三个改变”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课堂上师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爱好、习惯, 理解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地关心、理解与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完成学生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为此学校教学团队设计了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讲议结合式、材料分析式、情境模拟式、学生备课试教式等教学模式, 使理论教学变得内容丰富、形式活跃、可亲可近。

2. 互动式教学。

学校通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专项课题研究, 强调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乐于接受为本, 要求教师改变自身思维定势和传统的教学习惯, 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善于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新颖设计和精心安排,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强调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并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 有选择性地融入课堂教学;强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探索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互动中提高教学实效。

3. 案例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在内容安排上有史、有论、有应用, 比较适合案例教学。学校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等研究成果, 强调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认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产生, 又是在实践中解决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库, 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处理好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案例教学本身的要求与现行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关系等, 并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理论准备要充分, 教学环境要仿真, 师生的角色要正确定位。

4.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认知特点, 在学习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延续阶段和评价分析阶段突出“体验”的手段,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 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把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团建、社会实践、服务西部等工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会知识, 在体验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促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戴海东, 温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浙江温州325035)

参考文献

[1]任映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

[2]方益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3) .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这一环节的重要部分, 是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医学院校, 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为加强这一工作, 学校相继在合肥大圩镇、肥西小井庄、李鸿章故居、省博物馆、安凯汽车厂、江淮汽车厂、肥东青龙厂新四军纪念园、安医大一附院等合肥市内及周边建立了8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建设, 不仅推动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也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舞台。

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 主要是指组织开展参观、调研、参与生产、设计教学方案、共同研讨等形式的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因而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 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 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唯一且重要的形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式。然而,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理论教育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 促使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实践教学的引入, 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 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实践教学本身形式多样, 如课堂讨论活动、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 也可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形式和内容的灵活性允许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 改变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另一方面, 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基层、参加社会调研, 甚至直接参与社会生产, 通过满足大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课程的感染力、说服力,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

2. 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面临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同时, 大学生所面临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迫使这一群体在校期间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因而, 通过实践教学, 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增加大学生了解、接触和观察社会的机会, 帮助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 并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勇于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综合素质, 从而为走向工作岗位储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实力。

二、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部分, “就是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加深理解、吸收、消化、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 更加自如地运用理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分析问题, 解决思想困惑。”[1]而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舞台。它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对社会的了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巩固专业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参与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方案, 培养问题意识。

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包含活动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 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尤其是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 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的政策方针、地方的特色和身边的环境等都会成为其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疑问, 在问题选择过程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这大大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育。

例如, 2011年5月, 在我们组织2009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 告知学生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自主设定活动主题, 围绕活动主题、意义、时间与地点、对象、活动流程、活动经费说明等独立策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增强其思考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收回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来, 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态度端正, 选取问题的视角也比较好。如口腔专业一名学生设计的江淮汽车厂的社会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为生产工人的健康状况;生物医学专业一名学生结合课程设计的以讨论辩论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看、讲、行”等活动, 以原著为基础, 看周围发展变化, 讨论形势政策, 观看中国崛起之路, 撰写心得体会, 深化对理论知识的体悟;临床专业的一名同学设计的走进农村, 领略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也在启示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关心时事, 心系基层;生物医学工程另一名同学设计的参观民营企业思考民营企业发展之路, 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 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上, 大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 也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尝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会形成发散思维, 在此基础上, 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 开展社会调查,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 制订社会调查方案, 组织学生到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调查, 拓宽认识视野, 培养其认识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7月, 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 组织医事法学、口腔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县小井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小井庄大包干纪念馆和小井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 感受小井庄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 以“农村社会保险现状调研”、“美好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村青年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为调研内容, 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并就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根源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措施, 从而锻炼、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与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的成才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要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 例如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调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加强了大学生对国情、民情, 尤其是对实践的了解, 培养运用理论和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思维, 培养和训练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3. 参与生产劳动, 提升实践技能。

让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 提升实践技能, 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让大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劳动, 是学校与有关单位签订《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 2008年, 根据大圩镇的要求, 在其举办菜花节、葡萄节等文化节日期间, 学校派学生到大圩镇参加生产劳动。2010年, 在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课程时, 开展了以“我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并组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赴合肥市大圩镇进行调研, 实地考察草莓生产基地, 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劳动。同学们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到了大圩镇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既为基地的有关活动提供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和智力支持, 同时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产劳动的乐趣和美好, 体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辛, 增强情感意识, 从而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 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让学生撰写自己参加基地建设、生产劳动、社会调研等活动的心得、报告、论文, 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 2012年3月, 在学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内容后, 我们以“我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讨论活动, 随后组织了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卫生检验等专业的学生赴肥西小井庄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考察、锻炼, 深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提供了现实参考, 进而开拓视野、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与广大工农群众的接触、了解、沟通中长知识、增才干, 以培养其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在相互讨论过程中观点交互、思想碰撞, 进而产生思想火花。由此新的观点、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新的问题产生都会在讨论中形成, 大学生也会在思考过程中得以成长。

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尚未体系化, 逻辑分析能力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窄, 导致大学生很多时候无法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实体化形成文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 帮助大学生逐渐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从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有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问题, 并且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自己的想法, 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现阶段,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 但却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同时, 由于知识面宽度和创新技能的限制, 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 方式方法单一、欠缺新意, 处理信息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 造成创新思维和灵感无法很好的转化成成果;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但是面对社会信息的庞杂和社会情况的纷繁多变, 对新事物的热度和激情不能长期保持, 缺乏毅力。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作为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极其重要, 既要遵循原则又要结合自身特色。

1. 性质吻合, 功能完备, 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综合性较强,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 因此,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应当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避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形式化, 而导致为建立基地而建立基地。只有性质吻合, 才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基地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 考虑到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广泛, 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应当实现多样化, 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教育等, 多角度、多功能相结合, 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

2. 因地制宜, 结合学校自身特色, 开发本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 应当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时, 应当因地制宜, 就近利用有意义的历史人文资源。同时, 结合院校的专业教学实际、地理位置、校园文化等因素, 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色。例如以革命圣地和历史伟人旧居为依托的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 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依托的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以知名民营企业为依托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安徽医科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医科大学, 其开设的专业多为医学类专业, 那么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应当突显出不同于综合类大学和其他专门性大学的特色来。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不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还适当地将医德和医学伦理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进来, 医学与人文并重, 致力于培养既有精湛技术, 又有高尚品德且坚守精神家园的良医。

3.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一教学形式需要一个长效机制予以制度保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进行及时交流和科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效果的内在要求。”[2]首先,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课时, 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时需要;其次, 建立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保证教学效果;最后, 还应当加强组织领导, 并且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 并在高等院校中进行了推广,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靠途径, 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提高实践基地建设质量, 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 2009, (11) :9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篇9

一、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 主流文化也即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规定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文化, 而非主流文化自然是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目前在我国高校中, 非主流文化在部分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反作用力是在削弱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效果, 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反作用可以归结为:

1. 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在推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 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从思想观念上的影响看, 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在涌入, 且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 也就更为直接的进入大学生视野, 极具伪装性, 新鲜性、另类性、域外性的东西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新鲜, 良莠不辨的受到其影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将一些享乐至上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传输给大学生, 使得一些大学生迷恋其中, 不惜以身一试, 有的上网成瘾到包宿上网, 将本应该用于学习的精力浪费到虚拟世界的神游中, 将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绪或情感转移到虚构的人物或对象上, 内驱力或愿望力求获得释放。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将这些大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 与学生社团隔离开来, 与所有的能够给与自己正面影响的可能隔离起来, 在深受不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影响的同时, 也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2. 学习环境中学习精神涣散的相互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 实属来之不易, 大学又是一个人的学校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接壤期, 作为大学生理应珍惜这段打造自己真才实学本领的学习时间, 扎扎实实的习得专业知识。但是, 校园大学生中的学习风气日下, 投机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上课睡觉, 有的逃课, 有的考试打小抄, 有的热衷于到社会做兼职, 有的忙着交友或谈恋爱, 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到了大三,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心理压力日重, 浮躁情绪突出, 觉得学习好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的想法导致精力分散, 整天忧心于怎样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 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试图为自己谋求到就业机会。莘莘学子浪得虚名, 在大学毕业之时, 一些大学生本应习得的专业知识十成中竟然占不到一半, 难怪就业时有些单位宁可用高职生不愿意用大学生。

3. 休闲文化中的“时髦”和“猎奇”成分的浸染

追求时尚本当无可厚非, 但时尚应该是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时尚。但一些大学生追求新奇, 强调个性标榜, 甚至于做到令国人感觉是美丑不分的程度。有的在公共场所中喧哗和随意乱丢杂物, 偷得在自己的课桌和教师里宿舍中随便涂鸦, 有的吸烟、喝酒, 有的在个人的形象打扮上过渡标榜自己的新潮, 很多同学表示可以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或买一条带窟窿眼的牛仔裤, 一些女生乐于浓妆艳抹或着过度暴露的衣服, 有的还会做指甲。这些学生只是在表面追求与众不同, 但本质却没有什么内涵, 经常产生焦虑或迷茫的情绪。如此等等, 其表现都是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儒雅形象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不同的, 将大学生的身份混同于“社会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应“扬弃”, 保留其适合于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部分, 去除其已经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的部分。可从满足五个基点的层面去着眼:一是以接受主体的成长需要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无疑是大学生,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真是教育必须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 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塑性的。二是以内容的与时俱进为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 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网络道德、公共道德、民族传统文明, 追寻人生崇高价值的内容。三是以途径的拓宽寻求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为显性途径、以文化建设为隐性途径、以网络交流为互助途径、以咨询辅导为解疑途径, 实现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的对接, 互助途径与自助途径的耦合, 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的手段、优化教育效果。四是以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浓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要用心设计和打造, 既重视利用课堂教育, 一时一事的谈话教育、典型示范教育, 要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将更多的环境因素利用起来, 是的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感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五是以时间的延展为贯通。即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甚至于能贯通于大学生人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将终身道德学习和改造成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要立足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即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

更好的实现管理取向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职能表现为, 在学校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管理。无论是任何学校, 对教育对象的管理, 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 一方面是教育得以进行的条件, 一方面是社会赋予的责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能的需求, 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践行国家意志的需要, 形成统一的民族理想和统一民族思想和行动的需要。

更好的实现规范取向的职能。规范既是现时空的, 也是未来时空的。当下遵守规范是为未来打基础, 在未来遵守规范才是规范取向的目的。在学校教育现实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 在内心深处把社会规范视为必须恪守的“绝对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职能, 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服务的必然要求,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要是大学生明确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规范。

更好的实现发展取向的职能。以发展为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它既超越了管理职能的取向, 又超越了以规范为取向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 为了对象的发展, 为了社会的发展, 也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有服务、导向、指导、灌输和教化等职能。只是, 这些职能都是围绕着发展而展开的, 是为了发展而服务的。发展职能不仅在现在的层面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最高境界, 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同样也是最高的境界。因为, 在这个世界中, 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艳丽.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4) .

[2]黄蓉生.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

[3]孙旭, 曲政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 2013 (09) .

[4]邓成超.推荐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2 (07) .

大学思想政治创新教学 篇10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和谐现状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从形式上来看, 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 从当前大学生新的发展状态来看, 思想政治工作能否真正切入到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中去, 能否解决学生真实所需的问题, 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和谐的地方。多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模式, 工作思路死板、工作内容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手法单一。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新的形势下, 这样的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局面。“构建和谐校园”的提出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在工作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与时俱进, 形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宽松育人环境,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使大学生不仅仅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 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以“构建和谐校园”为指导,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和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睦、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高校的各项建设和工作中时时体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含义, 才能把构建和谐校园真正落到实处, 也只有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 学校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

(一)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全员育人为平台。

构建和谐校园应创造全员育人氛围, 以全员育人为平台, 全面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大力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在新形势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坚持全员育人, 创造并综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服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并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协调, 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新思考, 更是对全面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新探索。教书育人就是要构建和谐课堂环境, 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中个性得以张扬, 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以满足,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做到未教书先育人, 使教书与育人得以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传道,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管理育人就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平等、尊重、理解、宽容搭建师生交际的平台,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因素, 尊重大学生的人格, 增加管理育人的“人情味”, 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从而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功效;服务育人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 一改以前“脸难看, 事难办”的工作作风, 为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做好保障。这就需要广大教育者认清自己的责任, 在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时深入思考育人方式, 寻求最佳育人方法, 以达到理想的、全面的育人效果。

(二)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在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自觉、自主、自立、自由等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而营造“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排斥全面发展, 因为大学生的共性以个性发展为前提, 个性发展又以共性为目标, 个性发展是在共性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飞跃。思想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 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 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 还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使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营造和谐育人环境为重心。

环境是人的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条件,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应从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 校园环境是教学、科研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个优美、整洁、高品味的环境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它能使人精神振奋、陶冶情操, 使人积极向上, 这正应了“大学即文化”这句话。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幽雅、舒适、安全、卫生的自然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 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激发自信和上进心;而人文环境则着重营造平等、民主、尊重的文化氛围, 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 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教育, 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但可以避免简单说教的尴尬,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而且它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课堂”的重要作用会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的效果。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和本质, 不断创新维护稳定工作的思路, 找准维护稳定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 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地发展, 以发展增和谐, 以改革保和谐, 以公平求和谐, 以稳定保和谐, 使整个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促进、和谐作用, 这不仅能改善过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尴尬”局面, 而且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因此, 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高国安, 刘允正.以德治国方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4]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汪荣有.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 .

[7]牟红红, 丁慧民, 张敬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有效沟通[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 .

上一篇: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管理下一篇:不同剂量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