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2024-06-20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精选十篇)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1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 往往可能是由于第一语言不再具有优势 (社会变迁、政治目的……等) 。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是指获得语言的顺序, 母语不完全是一个获得语言的顺序问题。

弄清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母语的关系, 我们就可以分析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

差异点:

(1) 从教学内容来看

1) 第一语言教学是语言学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由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获得语言的顺序来区分的, 那么汉语作为第一语言面临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日常汉语听说能力的儿童, 第二语言教学对象则是不具备基本听说能力、且有第一语言干扰的成年人,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基本生活语言的技能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沟通技能, 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 前者属于语言学教学, 而后者属于语言教学。语言学教学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 偏重于系统知识、理论、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语言教学则侧重功能性, 教语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 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在中学生语文课中, 就有很多语法分析的内容, 还有大量古文, 散文、记叙文等不同文体的学习。而作为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针对性强, 如:生存外语往往重在口语, 读和写的要求不高。旅游外语则更以口语为主, 先掌握一些实用的短语、句子, 甚至不用汉字直接用拼音学。事业外语则重在阅读, 也要学写, 且汉字是必修的内容。因此,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课文大多通俗易懂, 即便在高级阶段也基本不会出现大篇幅的古文内容, 教学内容比较重视针对性、实用性和兴趣性。

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重视文化的体验。在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时, 儿童本身有汉语的文化的基础, 他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里和文化习惯;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 学习的成人容易受第一语言系统的干扰, 在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这就会形成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乃至引起文化冲突。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 使学习者了解、理解甚至接受第二文化, 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避免文化冲突。这在第一语言教学中是不存在的。例如:汉语的“你胖了”“你发福了”有时只是关心或开玩笑, 而不是讽刺;汉语的“你吃了吗?”“到哪儿去?”是招呼语, 而不是干涉别人的隐私;汉语在表达时比较委婉含蓄, 在受到赞扬和表扬时不说“谢谢”, 而是说“哪里、哪里, 我做得还很不够”、“您过奖了”等等, 因为汉民族以谦逊为美德。在课程中经常有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的内容, 如:包饺子、打太极、毛笔字、水墨画、喝茶等等。

(2) 从学习者如何学的角度看

1)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儿童, 而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范围很广, 但主要是成年人。儿童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主要是出于人的本能, 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兴趣要靠成人的引导, 而成人学习的目的性非常强, 有的是在中国安家, 因此必须学习“生存汉语”;有的是为了谋职, 为谋求诸如外交、外贸、法律、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教育文化、军事情报等职业, 因此必须掌握汉语;有的是为了旅游而学习旅游汉语或仅为满足一般社会文化兴趣、从事友好活动等等而学汉语等等, 这使得学习者对汉语掌握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有的教学对象要获得全面的言语技能, 有的只要求获得某一项或几项。比如有一位德国学生, 他来学校学习汉语时仅会说“你好”、“谢谢”等最初级的单词, 经过打听才知道他来中国已经20多年, 因为生活中不需要汉语, 所以都自动屏蔽学习汉语,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学习汉语, 他学习动机明确, 所以非常地主动, 他对汉字的掌握要求很低, 对口语和听力掌握的要求却很高。因此他主动排斥汉字阅读, 把注意力都放在听力和口语和拼音上, 这导致他学到中级, 能说会听了也不认识几个汉字。

2) 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方法不同

儿童在学习第一语言汉语时, 是无意识的学习, 刚开始, 并不需要做正规的语法训练, 而是自然习得, 重点强调说话的流利性, 在没有学习语法之前他们就先掌握了流利地说汉语, 进入学校后再学习读和写, 学习的基本顺序是先听说再读写;先单词、词组, 最后学习语法。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 面对的大多是成人, 成人在学习时已经有一套语言知识系统, 他们始终能意识到他们在学第二语言, 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一般是先学习语法, 在掌握了一定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再开始听说操练, 巩固语法知识, 教师强调准确性,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是先掌握语法知识, 再练习流利。如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则可以用自然习得法, 如我有几个3-5岁的日本儿童学习汉语, 我直接教她们中文歌曲, 带她们做游戏, 给她们看物品卡片学习生词, 效果非常的好, 他们全情投入, 根本不理会语法规则, 无意识中就记住很多单词和句子, 而对成人用此方法, 则不太行得通, 他们会从理性的角度分析, 一句话听不懂就会纠结, 很多学生会记录老师说的每一个生词和听不懂的句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用一套中介语, 而第一语言学习则没有中介语的存在。

3) 语言和文化的迁移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 不受任何其他语言的影响, 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则是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 叫做正迁移, 如英语和汉语都是主语+动词+宾语的模式。如果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就叫负负迁移, 如日语中“u”的发音会影响到汉语中“u”的发音, 日本学生很难发好“u”这个音。日语发音扁平的特点对学习汉语字正腔圆的发音也有很大的负迁移作用, 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 而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

对于第一语言学习者来说,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文化习惯, 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则不然, 文化同样也能产生正迁移或者负迁移的作用。如东方文化大都比较含蓄, 这在学习汉语时更容易理解语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中国人比较讲礼节、客气, 在请客吃饭时都会殷勤的照顾周到, 在客人离开的时候也会送出门, 被照顾的人往往会说“您别客气了”, “您太客气了”, 在得到别人帮助时, 会说“辛苦您了”, “您辛苦了”, 这样的句子对于有共同东方特点的伊朗、日本、韩国等学生就比较能理解, 而在欧美词语里几乎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来表达, 即便直接翻译也感觉变味儿了。在和朋友出去吃饭时, 中国人会争着买单, 对一些小钱也不太在意, 伊朗学生可以理解这样的做法, 而对于欧美或者日本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在教语言的同时, 要尽量将学生带入到语境, 让他们体验中华文化, 不要用本国的文化心里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不同, 或者用本国的文化习惯不加改变的套用在中国, 否则会产生误会, 比如, 日本人送人家东西时, 为了不让接收者感觉欠人情, 有负担, 因此常说“这不是什么好东西”, 或者“是我用不着的东西”所以送给你,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怠慢, 因为中国人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送人东西送的就是心意, 东西好才是对人家的尊重, 如果日本学生不明白这点, 用日本的逻辑送东西, 反复强调“这是我用不着的东西, 不是什么好东西”送给国人, 那一定会让接受者不快。因此教学者要注意到文化对学习者的迁移作用, 尽量利用迁移的正面作用, 减少或排除迁移的负面作用。

(3) 从教学方法来看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时, 学习者通常是采用大班级教学, 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以应对升学率、应对考试为主。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 班级人数比较灵活, 根据学生需要可采取一对一教学、小班制教学。教学方法多样, 可以生活场景化教学、文化体验式教学, 角色扮演式教学, 任务式的教学法等等。

以上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谈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异, 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1、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2、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3、习得一种语言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4、语法习得有一定的顺序。5、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义.吕必松.2012-06-07

[2]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论-百度文库.2012-09-16

[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百度文库.2012-09-24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2012-09-07

[5]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2013-05-22

[6]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讲义) (续二) .吕必松.1992-12-15

[7]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等级考试.百度文库2012-11-15

[8]语言学习.百度文库.2012-11-19

[9]印尼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2012-03-01

[10]语言习得理论.百度文库.2012-11-1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语音1 篇2

课程简介

◇ 教学对象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必修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有关课程

◇ 教学目的

 全面了解对外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教学的特点、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

 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内容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四个组成部分

 系统介绍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内容、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方法和技巧  通过教学实例,使学生把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策略,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多种类型的汉语教学实践做准备,并为今后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

内容——

 介绍汉语语音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教什么

 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怎么教

要求——

 掌握必要的理论,熟悉基础知识

 掌握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问题和纠音正调的方法

参考书目

  林焘、王理嘉(1992)《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宗济主编(1991)《现代汉语语音概要》,华语教学出版社   赵金铭主编(1997)《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朱川主编(1997)《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语文出版社

李明、石佩雯(1986)《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广徽编著(2002)《汉语普通话语音教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金晓达、刘广徽编著(2006)《汉语普通话语音图解课本(教师用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 

第一节 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 讲授知识和概念要准确, 遵循和掌握教学规律, 研究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践性原则

 理论指导下大量练习,实践  精讲多练,提高开口率 对比性原则

 普通话和学生母语的比较  正确发音与错误发音的比较  普通话相近音的对比 直观性原则

 对某些基本规则和理论的讲解,需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用图示方法形象化 趣味性原则 语音教学必须贯穿始终

二、语音教学的内容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

1、语音概况

2、语音教学的具体内容(1)语音部分

①汉语拼音字母与音节 ②声母 ③韵母 ④拼写规则 ⑤声调 ⑥变调 ⑦语气助词“啊”音变 ⑧轻声 ⑨儿化韵

(2)语调部分

①语调、声调和句调 ②词重音 ③音长 ④节拍 ⑤意群 ⑥停顿 ⑦句子重音 ⑧句子的高低升降、曲调与平调 ⑨几种类型句子的基本语调 ⑩怎样朗读课文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必须贯穿始终

三、语音教学的方式 侧重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重视语音理论知识指导作用  特点:语音理论知识先行

 内容:声—韵—音节—句子的顺序

 教学过程: 以声、韵、调训练为主,语调训练为辅  优点: 声、韵、调正确;有一定的辨音和纠音能力  局限: 听说习惯和反应能力较差;枯燥乏味 注重句子的整体训练,强调自觉模仿,反复实践

 特点: 强调句子整体训练; 掌握声、韵、调靠自觉模仿  优点: 听说习惯和反应能力较好; 不枯燥

 局限: 声、韵、调不准确; 缺乏辨音和纠音能力 声、韵、调训练与句子训练相结合,辅以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  直观、多练、适当讲解理论、不枯燥乏味

四、语音教学的方法 模仿法

 最基本的语音教学方法  直接模仿——自觉模仿 对比听辨

 正确——错误

 汉语——母语/媒介语  汉语相近音 引导法——以旧带新 直观教学(1)板书演示(2)实物

(3)图表演示(4)手势法 5 夸张法

 清晰的发音、适当的夸张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 基本功 vs 交际功能 明线与暗线教学相结合  语音 vs 语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精讲多练

 用理论解决问题;定期归纳和系统化感性知识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五、语音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音准调正,掌握基础知识

2.审音辨音和模仿能力,纠音正调和指挥发音器官协同动作的能力 3.有信心、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 4.掌握科学性原则

第二节 汉语语音原理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四要素

1、音色

 声音的特色

 不同声音能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特征

2、音高

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即频率  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

3、音强

 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即振幅  音强在汉语里的作用

4、音长

 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小结——

 任何声音都是四要素的统一体  重要性随不同语言/方言有所不同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1、音素

 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色的角度划分  ch-u-ā-ng

 音素分两大类——

(1)元音:由于声带颤动而产生的乐音

 元音的音色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嘴唇圆展决定(2)辅音:声腔中的气流通路受到阻碍时所发出的噪音  辅音的发音有成阻、持阻、除阻过程  辅音的音色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决定

2、音节

 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 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  一个音节内有一至四个音素  一个汉字一般代表一个音节

 一个音节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3、音位

 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cf: 音素

4、声母、韵母和声调 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 声母与辅音的关系

[1]划分角度:传统音韵学——语音学术语 [2]范围:辅音 〉声母

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 声前韵后,位置固定

 韵母与元音的关系 [1]划分角度

[2]范围:韵母 〉元音

 有些韵母可自成音节,如果整个音节由韵母构成就叫做零声母音节。声母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 声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 声调的读法,即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形式叫做调值   调值一般用五度标记法表示

调类是声调的类别,把调值相同的一类字归纳在一起就是一个调类

“语音的基本概念”小结 8个概念、两个系统(1)音素系统:

 音节 —— 音素 —— 辅音 音位

元音(2)声韵系统:

 音节 —— 声母 声调

韵母

5、分析音节的方法  声母

 韵母

韵母的结构

韵头——介音/介母 i, u, ü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元音i, u,辅音n, ng 韵腹+(韵尾)=韵身/韵

 声调

6、四呼

 传统音韵学将韵母分四类——  [i]/[i-]——齐齿呼  [u]/[u-]——合口呼  [y]/[y-]——撮口呼

 无介音,主要元音也不是[i/u/y]——开口呼  简称“开齐合撮”

第三节 《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  1958年公布,简称“拼音”  国内标准

 国际标准(1982年,ISO7089)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 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四、《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拼写规则及其教学

1、拼写规则

(1)i u ü和以之开头的韵母自成音节时,拼写有变化(2)ü上两点省略与否

(3)iou、uei、uen的拼写规则(4)大写(句首字母、专名)(5)隔音符号“ ’ ”(6)分词连写(7)轻声不标调号(8)变调标本调(9)儿化加-r

2、拼写规则的教学

 建立“音节”概念,区分声母、韵母和音节

 集中归纳总结拼写规则—— 运用韵母表 板书讲解

例:iou uei uen 自成音节 韵母 与声母相拼  you ← iou →-iu  wei ← uei →-ui  wen ← uen →-un

五、汉语拼音字母与音节及其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字母与字母教学

 汉语拼音字母采用拉丁字母,共26个

 字母“v”只用于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 母语使用拉丁字母的学生注意—— 字母字形相同,发音不同

2、音节及其教学

 400 多个声韵拼合,加声调构成 1300 多个音节  并非所有声母和韵母都能相拼  并非每个拼合都有四声

教学注意事项

(1)充分利用拼合表列出的拼合与空白(2)避免母语中相同字母(组合)的干扰第四节 声母及其教学

一、声母

 音节开头的辅音

 y、w——“头母”,隔音字母

二、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阻碍位置)

双唇音 b p m 

唇齿音 f 

舌尖中音 d t n l 

舌面后音 g k h 

舌面前音 j q x 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

舌尖前音 z c s 注:ng[η]也是舌面后音,但不做声母

2、按发音方法

 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塞音 Plosive b p d t g k 

擦音 Fricative f h x sh r s 

塞擦音 Affricate z c zh ch j q 

鼻音 Nasal m n 

边音 Lateral l

3、按声带振动与否,分为浊音和清音  普通话声母中只有m、n、l和r是浊音  清音声母——17个

4、按气流的强弱,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 塞音、塞擦音发音时口腔呼出气流强——弱  六对送气与不送气声母:

送气音 Aspirated p t k q ch c 

不送气音 Unaspirated b d g j zh z

三、汉语普通话声母发音要领(略)

四、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六对送气与不送气音 区别意义作用

学习送气与不送气音最常见的错误

(1)不送气音b [p] d [t] g [k]→易发浊音[b, d, g]  母语为英、法语或相近语言的学生常见

纠正——

 普通话塞音无清浊对立

 除m n l r外,其他声母声带不振动  只是口腔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用力

(2)送气音p [p ‘] t [t ‘] k [k ‘]→易发不送气音[p, t, k]  送气不够

纠正——

学会送气,强调送气的方法和力度  吹薄纸法  哈气法

 连续发音法

对比练习

2、f、h的发音方法 主要错误——(1)f[f]  双唇擦音  [p‘] [p] 纠正——

 唇齿接触,腮帮鼓,“露齿微笑”  强制法

(2)h[x]  字母h——不发音/声门擦音[h] 纠正——

 舌面后擦音  声音响并能拖长

对比练习

3、d、t、n、l的发音方法  舌尖中音

 d、t——清音 n、l——浊音

 主要问题——

(1)英美:d、l发音部位靠后,含混

(2)分辨不清n[n]和l[l]——鼻音 vs  控制软腭和小舌的升降  捏鼻法

边音  记住哪些字的声母是n/l

4、舌面前、舌尖后、舌尖前音的教法与辨音 发音要领——

zh ch sh:(1)舌尖——硬腭前

(2)口微开,上下齿稍分 z c s:(1)舌尖——齿背

(2)上齿掩住下齿尖,无缝隙 j q x:(1)舌面前——硬腭前

(2)舌尖自然前伸下垂,保持不动

常见错误或问题

(1)zh ch sh——舌尖翘得太过

(2)不注意口型、开口度等

口型 唇型 开口度 肌肉  zh ch sh 较圆 外伸 较大 松弛  z c s 扁 伸展 较小 较紧张  j q x 很扁平展 很小 紧张

(3)z c s与zh ch sh 相混

(4)z c s、zh ch sh与j q x相混

(5)舌尖后和舌面音易发成舌叶音  注意发音部位和唇型

(6)c与英语[ts]发音相同,易受英发音规则影响 c的教法—— 1)气球漏气

2)教学顺序:s → z c ——z → c 3)[s]——舌尖稍向上运动抵住上齿龈——擦音断

5、外国学生发r时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1)卷舌太大

舌尖不要翘得太高,“吊在半空中”,不要碰上腭,不要颤动

(2)r、l相混

 r(借助sh发r;舌尖不接触硬腭)——l(舌尖抵住齿龈)

(3)r后的i发成[i]

6、其他

普通话声母教学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重点——

送气不送气音

清音浊音

zh ch sh r、z c s、j q x  非难点——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面后音

五、辅音表(略)

 掌握国际音标(IPA)

六、声母与四呼拼合的大致情况  n、l可与四呼拼合;

 zh、ch、sh、r、z、c、s、g、k、h不能与齐、撮拼合;  j、q、x不能与开、合拼合;  f不能与齐、撮拼合;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3

【关键词】自主习得语言 实用功能语言

在20世纪,关于英语作为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教学有两种思想。第一种思想出现在20世纪前半期,这种英语教学提倡的是自主习得语言。第二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这种思想认为英语是一门有实用功能的语言。

第一种思想来源于两个改革传统的融合,即英语改革运动中出现的应用英语学法和直接法中的单语法的融合。1884年5月,亨利·斯威特在享誉盛名的语言伦敦语言学协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语言的实践性研究》报告。豪厄特认为这份报告可以当作是用应用语言学法进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十五年后帕姆乐将此篇报告改写成了他的经典之作《语言的实践性研究:教师和学习者指南》。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科学的语言学的方法和结论来促进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改革。尽管这份报告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斯威特的教育理念和语言学思想流传了下来,并为20世纪英语作为外语的自主性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斯威特的教育理念和直接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口语的使用,用一种归纳的方法来教语法,母语和英语之间没有任何翻译。斯威特还倡导每种语言现存的口语形式应该被作为对其研究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要致力于发音的教授,这也是直接法的一个基本规则。应用语言学法和直接法的融合为自主性习得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哈罗德.帕姆乐也促进了这一思想的形成。哈罗德·帕姆乐的教学生涯和外语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02年到1922年去日本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对他的外语教学研究来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阶段。在此阶段他主要致力于语言教学的一般原则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同时他还出版了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s,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根据他个人多年的经验得来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以及语言学习的原则,这些原则很好地满足了语言课堂对学习理论原则的需求,而这些学习理论原则正是从当代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帕姆乐书中所强调的与应用语言学法和直接法是一致的,即口语的教授。他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应该使用到他所称之为的“自发的”语言习得的能力。他还提出了一个四学年三阶段的想法:(1)第一个阶段为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学习如何学习一门外语,学生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潜意识的理解力;(2)第二个阶段为过渡阶段,学生们一开始做一些口语练习和直接法的活动;(3)第三个阶段为高级阶段,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对话和其他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此外,帕姆乐还提出了九条优秀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性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条核心的方法论原则,即习惯的形成。帕姆乐的思想与英语改革运动中的应用英语学法和直接法中的单语法的融合共同推动了自主性习得思想的出现。

第二种思想起源于英语在大英帝国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种重新解释。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其设立的贸易站。在17世纪,许多欧洲国家的力量向外扩张。直到19世纪,大英帝国通过其独特的贸易和文化融合政策,稳固了英语在世界的地位,开创了“永不落语言”的局面(Graddol,1997:6)。毫无疑问在殖民地英语也应该开始英语教学。殖民地的中小学开始使用英国学校的模式教授英语,这些学校还受到当地英国教会的指导。这些学校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以英语文学为载体达到对英国文化的同化。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英语实用功能的之所以会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英国和其殖民地之间日益增多的交流和贸易来往和其他欧洲国家寻求庇护者的到来。

总而言之,这两种思想的出现都有稳定的基础。应用语言学法和单语教学法的融合与哈罗德·帕姆乐思想的共同促进了自主习得思想的出现。而英语功利目的思想的出现取决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殖民地的英语教学体系加强巩固了英语的地位,人们不得不学习英语来满足各自的需求。第二,政治庇护者和在英国的居住者在英语实用功能的出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外语教师也为之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A.P. R. Howatt. Language Teaching Traditions:1884 revisited. ELT Journal Volume 38/4, 1984:279-281.

[2]A.P. R. Howatt.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

[3]David Graddol. The Future of English? A guide to forecast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21st century. Adobe Digital Editions version,1997.

初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篇4

在汉语教学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来实现的。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是正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1.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无论语言、语法、词汇、汉字知识的讲练还是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操练, 都不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一方面的活动。在教学中既有教师讲解提问学生提供的刺激, 也有以操练和回答作出的反应。师生之间不断如此互动反复, 把教与学的活动推向前进。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都需要师生之间密切配合的交往活动。特别需要提起的是, 师生的互动关系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汉语教师更需要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要强调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在新疆, 南北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差别, 城市和乡村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有差别。在北疆和城市, 汉语是强势语言, 而在南疆和乡村, 少数民族语言则是强势语言。我们在汉语教学中, 校园、宿舍、教室等场所创造成汉语的人文环境, 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之间建立健康关系, 如果教师处于主宰的地位, 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无法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采用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采取关心、帮助和严格要求的态度。学习语言教育并非来自教师一方面, 有时来自自我教育。汉语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活动, 不可能取一个人关门读书的方式, 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组, 在复习做作业中, 互相纠正, 共同解决难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表现不一样, 有时甚至难以协调。教师需要管理不同特点的学生, 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 一视同仁, 努力形成一个学习整体。无论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 都是教学过程的人际关系, 只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汉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学校常举办侧重不同教育目的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种课外活动。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结合语言教学, 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汉语实践活动。汉语的课外活动很多, 如平时说的小组活动有:书法小组、话剧小组、朗诵小组、京剧小组、写作小组等。大型集体活动有汉语节目表演、热门话题评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讲座、书法比赛等。个人活动中有与汉族学生结对子练口语等。

二、课堂教学的技巧

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1. 备课与写教案。

高超的教学技巧不能靠形式的临场发挥, 而是要靠不断思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个备课不但要备所讲语言本体知识, 备技能训练方法, 而且还要备环节、备学生。备环节, 就是在哪些环节要设计一些课本以外的语言和活动, 这样既和本课学习相关又能调动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效果不是随意产生的, 而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的。汉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要钻研课程标准, 掌握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指定教学授课计划;分析教材, 研究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难点、重点;要考虑本班学生学习汉语中遇到的难题, 对学生接受教材的情况心中有数, 课堂教学的技巧才能发挥作用。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教学时数、教学后记。

2. 教师的语言。

教师语言是特定的概念, 是指汉语教师为达到交际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和课外交往中的目的语系统变体。教师的语言, 他在语音词汇语法方便有特点, 比如发音较夸张, 停顿时间长。总的来说, 一是慢, 放慢语速, 增加停顿;二是简化, 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三是详细化。我认为语言为了交际课堂语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在学学习者水平低的情况下, 教师的语言要简化、详细化和放慢语速, 降低难度让学生听懂, 否则师生难以交流。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言教学的内容, 语言教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语言要素:汉语语言、词汇、语法、汉字;语言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语言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政策;相关汉语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知识。不论语言、词汇、语法、汉字都应准确、规范, 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3. 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

对话指令和提问语言要简练, 增加师生的对话, 问答语速正常, 避免夸张。

4. 老师的提问。

在汉语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提问问答是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会话形式, 教师提问能加深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先提问, 后指定答问的学生, 能集中全班的注意力, 促进大家的思考。对不同程度学生要提不同难度的题。思考性的题、成段表达的问题, 水平高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有发挥长处的机会;属于基本知识的问题, 鼓励学困生回答, 使其获得成就感, 增长自信。

5. 板书。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室和国内其他教室没有太大的区别,并没有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特点,没有深挖教室的潜在影响力。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室基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讲台。“三尺讲台”既代表了教师职业,更代表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多年来,讲台一直处于黑板前方的正中位置,甚至某些教室讲台下面还有高出的平台,使得原本就比学生课桌高不少的讲台更显得高高在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中国的教育理念里,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二是课桌。国内课桌的排列方法非常简单,面向讲台纵向整齐排列,基本变化是单列组合、双列组合、三列组合,大体上是根据教室里学生数量而定,学生少则采用单列,学生多则采用双列或三列。留学生课桌椅排列方式和中国学生相同,基本没有考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特殊要求。三是黑板。黑板是教师展示教学信息的一块面板,一般放在教室的正前方,处在讲台的后面,现代“黑板”虽然衍生出了白板等多种形式,但其作为展示教学信息的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一直是教师授课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有些教室有前后两块黑板,后面的黑板一般作为班级板报用。四是墙面。教室里除黑板、窗户、门之外的其他墙面,一般会成为标语、规则等张贴地,有些教室对这部分基本不予关注。而这块地方恰好可以成为营造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出特色。五是多媒体设备。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量的迅速扩大,黑板呈现的信息量跟不上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大规模走入了教室。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了很多教室的标配,甚至撼动了教师在教室里的地位,讲台从正中的位置移到了教室前排的一角,目的就是为了让幕布处在正中间。多媒体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学,但是在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室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其教学功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6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西方教学法流派;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158-0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个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影响它的因素比较多,会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论的影响。然而,汉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学。自从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每一个主要流派都有体现它基本理论的相应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并不能完全依附语言学,它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如直接法)并无相对应的语言学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不应该机械地将语言学流派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完全看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首先介绍一下外语教学法目前的主要流派:阅读法、自然法、自觉实践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opedia)等。

众所周知,任何新教学法的兴起都不意味着旧教学法的消亡。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法还是新兴的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性。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自觉地、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它们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对象服务。

其次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刘■教授曾指出十条:即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學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强化汉语学习环境,扩大学生对汉语的接触面;精讲多练,以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利用、但课堂上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笔者认为根据汉语特点和学习者的母语、学习者汉语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同样重要。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教学活动总是受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阶段、教学条件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采取简单划一的做法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会扼杀了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何况在许多问题上我们的认识过程尚未完成,许多看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既要根据汉语的教学规律总结出一定的教学原则,体现我们学科的特色,同时又容许以不同的具体方式来运用这些教学原则的灵活性。

第一,从汉语特点来看

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没有人称、性、时、体、态的变化。汉语具有经济意合性、联想性、具象性特点,具体来说:

经济意合性是指汉语更倾向于语义的表达,所以汉语从口语表达的角度来说重视经济、简洁,但从理解角度来说重视“意合”。例如:百姓期盼“五官端正”的干部:手不伸,腿不懒,耳不偏,嘴不馋,眼不花。 对犯错误的同志,我们的政策是:不扣帽子,不揪辫子,不打棍子,不穿鞋子。

联想性,顾名思义,词义可以引申,语言才会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语言的运用和发展离不开联想,汉语的联想性在语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留学生来说,应该了解汉语独特的联想性特点。因为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汉语词汇的联想性往往标志着汉语思维的养成。例如:“乌鸦”在汉语中代表“不吉利”,可是俄语中的乌鸦却代表“多嘴”、“■嗦”等意思。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语言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另外,颜色词、数字词、民俗文化词(蜡烛、松鹤、梅、竹、兰、狐狸)等,都具有潜在的联想意义,教学中也要特别注意。

具象性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关系,古往今来,中国人就喜欢用具体的、简单的形式来反映、表达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例如:我们称极度吝啬的人为“铁公鸡”,甚至给这种类型的性格凑成了合辙押韵一组词语,形成了“一毛不拔”者荟萃的词族——“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老鼠”、“琉璃猫”。称心地善良、待人宽和的人,为“菩萨心肠”;而居心险恶、为人歹毒的人,则被称为“毒蝎心肠”、“狼子野心”。

很多学生经常会感到“字都认识,就是不知所云”的现象。这说明,对汉语语素、语块以及汉语隐喻的认知是阻碍学生理解技能提高的主要难点。不根据汉语的特点实施教学,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

第二,从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水平来看

以印欧语系为例,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别。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在印欧诸语言的早期阶段,共同特征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间的差别逐渐增多,有的甚至出现了广泛的差别。尽管如此,有些结构特征还是当代印欧语所共有的。

语音方面,所有印欧语言都有较多的塞音,并有清浊对立,如p、t、k和b、d、g,但擦音较少;元音系统较严密,但w、y 、r、l、m和n等响音,则可以既起元音作用,也可以起辅音作用;鼻元音不普遍;用声调来区别词义的情况极为罕见;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语音也发生了变化。如在印欧诸语言发展的远古时期,塞辅音的发音方法不下3种,而在现代印欧诸语言中就减为两种。

语法方面,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有自然性别;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的变化,有些语言还有体的变化。但是印欧语言总的发展方向是:屈折变化系统所起的作用逐渐由大到小,而词序和虚词在决定语法关系时所起的作用则越来越大。

词汇方面,农业方面的许多常用词都很相似,大多来源于某个早期的共同形式。许多语言有结构相似的数词。

古印欧语的语法在所有印欧语系语言中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在所有的印欧语言中,名词都有词尾变化;也就是说,名词的形式随着它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而改变。绝大多数印欧语言中的名词词尾变化方式都很相似,都带有同源的词尾,还有整齐的语法格的体系(主格,属格,宾格,等等),并且都被同样的三种语性(阴性,阳性,中性)区分开;具有特殊词尾变化的名词也有相似的形式类和格变化。印欧语言中的动词也有相似的动词变化形式(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数,复数,过去式,现在式,等等),相似的词干变化(run-ran, give-gave),以及相似的词尾。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具体地说,汉语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外,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实际使用汉语的能力。如果说传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或句型等语言知识与结构的传授与操练,那么,当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在掌握汉语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当前,在口头上几乎没有人不同意应注意培养能力。然而在课堂上,实际收效却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我们常把巩固知识的机械操练当成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机械的操练是必要的,但是在它的基础上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如果只停留在机械的操练上,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的学生。能力培养效果欠佳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下降。事实上,加强能力培养与掌握知识并不矛盾。传统教学法中的知识传授部分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够过量,也不应由教师垄断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知识。而且,恰如其分的能力培养还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积累与巩固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只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得当,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不仅不会下降,而且还会逐步提高。

总之,科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一条最便捷的认识道路。只有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去适应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认知瓶颈突破了,认知技能提高了,他们的汉语习得才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规律,特别是经过其他语种的反复实践已被证明了的规律,也应该适用于汉语教学,我们不应该故步自封,拒绝加以研究。对各种不同流派的教学方法,应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不受限于某种理论,而是集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同时又应看到一些人常提到的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实际上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不一定完全符合汉语教学的实际。汉语是一种离西方语言关系较远的语言,汉语教学本身有很多特殊的规律需要我们自己来发现。因此在确定教学原则时,固然应参考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原则,更主要的是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汉语教学实际出发,找出汉语教学自身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焉德才.论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J].文教资料,2007,(9).

[4]郑懿德.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法需求推动[J].世界汉语教学,1991,(4).

[5]刘珣.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兼论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7

一、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 党和国家为了培养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 曾在前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和新疆大学等高校开办了维吾尔语言专业, 培养了大批精通维吾尔语言的汉族干部。他们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等事业的不断推进, 我国特别是新疆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维吾尔语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均设有维吾尔语本专科专业。从2011年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开始招收维吾尔语专业本科生。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招收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还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 维吾尔语专业被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特培计划, 开始招收推免硕士研究生;2011年, 维吾尔语专业被纳入自治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由此, 维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层次有了更大的提高。近几年, 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开办维吾尔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培班以来, 维吾尔语专业的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 毕业生就业面向全国分配, 就业形势良好。在我国, 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维吾尔语教学。

这一时期维吾尔语教学属于起步阶段, 维吾尔族语言学家依不拉音·穆铁依先生在1937—1950年间曾先后在新疆师范学校、新疆警官学校、北京大学等院校从事维吾尔语教学工作, 他和民族语言学家李森先生于1949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创设维吾尔语专业。1951年, 李森先生编写的《维吾尔语课本》在北京出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国内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划归到新创建的中央民族学院。李森教授等在这里创建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语言等在内的突厥语教研室, 培养了大批维汉双语人才。

2.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时的维吾尔语教学。

这一时期维吾尔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并初具规模。自1952开始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新疆省干校、新疆语文学院、新疆师范学院以及1961年以后的新疆大学均开设维吾尔语专业。曾在这些院校任教的李森、依明·图尔逊、图尔迪·艾合买提、吾守尔·艾依提等先生作为我国维吾尔语教学与研究的先驱, 曾给汉族学生讲授维吾尔语。与此同时, 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维吾尔语课程和教材建设中, 不断探索维吾尔语教学的方法与规律, 培养了一大批精通维吾尔语的汉族双语人才。

3.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维吾尔语教学。

这一时期维吾尔语教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这个阶段, 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的一些学者和从事维吾尔语教学的教师, 为了提高维吾尔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双语人才, 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出发, 吸收和借鉴我国本体语言学和第二语教学理论,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对将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了更深入全面地研究。这一时期的维吾尔语专业招生规模有所扩大, 教材及教学质量以及维吾尔语教学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欧、北美和东亚国家的一些人, 特别是年轻人, 他们在本国或者来到我国的北京、新疆等地, 把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接受二三十名外国籍学生学习维吾尔语。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 目前在国外, 如美、德、荷兰、日本、瑞典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已开设了维吾尔语课程, 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大纲, 编写了配套的维吾尔语教材。有的地方还把维吾尔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辅助用具的制作等工作当作课题来完成。

美国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Hahn.R.F编著的《Spoken Uyghur》 (维吾尔语口语) , 于1991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至2005年, 印第安那大学的中亚地区语言研究中心 (CELCAR) 的Talant Mawkanuli博士主持完成了题为《维吾尔语教学资料》的课题, 其研究成果为《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Uyghur》 (维吾尔语入门教程, 2005年) 。笔者于2004-2005年在美国访学期间曾作为顾问参加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Arienne M.Dwyer博士于2003-2005年主持完成了《Uyghur Language Program》 (维吾尔语课题) 。近几年, 美国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堪萨斯大学大学、南加利佛尼亚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不定期地开设了维吾尔语课程。目前美国每年举行两次的NCTL (较少讲授的语言) 全国研讨会上也有涉及维吾尔语教学内容的论文宣读。德国学者Michael Friederick与阿布都热西提·亚库甫合著的《Uygurisch》 (维吾尔语) , 于2002年在德国的威斯巴登出版, 这部著作成为德国巴伐利亚省教育文化厅题为“众人眼中的中亚”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荷兰学者Frederich De Jong与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热汗古丽·艾合买提合著的《Uyghur.Manual for conversation》 (维吾尔语会话手册·英文版) 于2005年在荷兰的尤特里奇出版。此外, Frederich De Jong还编著了《A Grammar of Modern Uyghur》 (现代维吾尔语语法) , 该书的英文版也于2007年在荷兰的尤特里奇出版。 (1) 在日本, 1991年10月小松格编著的《现代维吾尔语词典》 (维吾尔语———日语) 由泰流社出版。目前日本人学习维吾尔语一般都参考这部词典。1998年6月在小松格教授的主持下, 东京大学文学部为四年级学生讲授了维吾尔语课程, 所使用的教材为《维吾尔语—土耳其语教程》。1998年4月至1999年11月, 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也曾开设维吾尔语课程。2001年3月经日本丝绸之路俱乐部筹划并由三進社出版了《基礎ウイグル語》 (基础维吾尔语) 教材, 该教材是专门为日本人学习维吾尔语而编写的。同年7月, 该俱乐部和三進社又筹划出版了《ウイグル語常用単語》 (常用维吾尔语词汇) 。这两本学习手册均是我国新疆籍学者阿孜古丽所编著。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 东京都朝日文化研究中心首次开设现代维吾尔语课程, 学习者大部分是对丝绸之路和维吾尔族文化感兴趣的日本人。2004年1月至2005年8月, 东京土耳其—中亚文化研究中心讲授了维吾尔语。这两个研究中心所使用的教材为上述的《基础维吾尔语》、《常用维吾尔语词汇》。另外, 他们还编写出版了《ウイグル語四週間》 (四周维吾尔语) 等手册。 (2)

据了解, 近几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也开始开设维吾尔语课程。新疆大学艾赛提·苏来曼教授于2003至2004年在瑞典访学期间就在这所大学讲授过维吾尔语。 (艾赛提·苏来曼, 2006) 哈萨克斯坦学者D·Kasymova编著的《维吾尔语教程》于2005年在阿拉木图用俄文出版。以上学者在积累许多经验和方法的同时, 还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不断探索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在维吾尔语教学中采用了最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稳步地提高了维吾尔语教学的质量。在国内,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和新疆的部分学者和高校教师在将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如在教学内容、方法、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完成了一些课题、发表了一些论文。1994年至1999年, 新疆大学的热扎克·买提尼亚孜教授主持完成了新疆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维吾尔语精读》 (上下册) , 并于2000年由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陈世明、热扎克·买提尼亚孜编著的《维吾尔语实用语法》于1997年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哈力克·尼牙孜教授主编的《基础维吾尔语》、马德元、塔西甫拉提·艾拜都拉、吾买尔·阿皮孜、等编的《大众维语》于1997年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至2005年, 胡毅教授主持完成了新疆大学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维吾尔语专业基础教学内容结构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和教材。其教材《维吾尔语听说教程》自2005年9月起已运用于维吾尔语教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易坤秀、高士杰编著的《维吾尔语语法》于1998年2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阿孜古丽·阿布力米提编著的《维吾尔语基础教程》于2006年4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高校部分教师也正在对维吾尔语课程建设和教材等抓紧研究, 编写出版了维吾尔语精读、口语及语法教材。此外, 在以上高校工作的教师陆续在《新疆大学学报》、《语言与翻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研究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几十篇学术论文, 其内容涉及维吾尔语教学的原则、策略、特点、方法、改革、现状、难点、易犯错误、学习动因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模式

目前, 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以汉语为主、维吾尔语为辅的模式。

这是常规模式, 这种模式的维吾尔语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其间, 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用汉语讲授;一、二年级的《基础维吾尔语》、《维吾尔语精读》等专业课程的教授以汉语为主, 维吾尔语为辅。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基本上沿用“翻译教学法”, 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译成汉语。到三、四年级逐步增加用维吾尔语讲解的比例, 做到尽量多用维吾尔语, 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维吾尔语交际环境。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这种做法还明显地体现于口语实习中。学生在本科第三学年前往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农村进行口语实习。在此期间, 学生按计划分往维吾尔族农户家中, 与他们同住、同吃、同劳动, 与当地居民朝夕相处。通过这种方式, 提高学生用维吾尔语开口说话的能力。

2. 汉语和维吾尔语并行的实验模式。

这种模式的维吾尔语教学适用于维吾尔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四年级和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的做法是:精通维吾尔语和汉语的教师将《现代维吾尔语研究》、《汉维翻译理论与实践》、《维吾尔民俗文化》等部分课程先用维吾尔语讲授, 之后将其内容用汉语讲一遍, 或者同时使用维汉两种语言来讲授这些课程的内容,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直接用维吾尔语听课的语言环境。

3. 本硕连读模式。

这种模式也叫特殊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符合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这种模式旨在培养较高层次的维汉双语人才。按照较新的教学计划, 在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以班级为单位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公共课程, 第二学年前往实习地, 在实习地被分往学校、行政部门、新闻宣传等单位, 主要进行维吾尔语口语实习, 以强化维吾尔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三学年在学校,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几万字维吾尔文资料的翻译, 最后参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组织的听说等过关考试并毕业。随着这个层次教学规模的扩大, 这种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式日趋完善。

4. 统招研究生模式。

这种模式也叫一般模式, 是针对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的。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 再用一年半的时间撰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并毕业。此外还有新疆各高校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班, 他们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安排, 参加学校特殊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规定课程, 再用一年半的时间撰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并答辩毕业。

5. 高层次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针对通过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他们一般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课程, 再用两年的时间撰写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并答辩毕业。在此期间, 他们主攻维吾尔语言与文化、维吾尔语与汉语对比研究等专业方向。这种模式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维汉双语人才。

四、研究内容与意义

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其他语言 (如汉语、英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有相同的规律, 也有不同的特点。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主要是由维吾尔语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新中国建立六十年多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维吾尔语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比较深入地揭示了维吾尔语的特点和规律, 建立了维吾尔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也为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来看, 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维吾尔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以维汉语对比为基础, 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包括与维吾尔语学习和维吾尔语交际有关的维吾尔文化因素。以上这些维吾尔语教学目的和特点决定了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要素 (维吾尔语语音、词汇、语法) 、言语技能 (听、写、读、写) 、言语交际技能 (维吾尔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和相关文化知识 (维吾尔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 等,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维吾尔语交际能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真正确立其学科地位, 目前在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中要继续开展和深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一) 必须科学地阐述并论证维吾尔语作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原则、特点及其在我国语言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二) 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 用现代计算语言学最新的统计分析方法, 科学地界定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 (四) 注重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外语言教学法中的“听说法”、“认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优秀成果; (五) 回顾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进程, 认真地总结维吾尔语教学宝贵的方法和经验; (六) 继续探讨现行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现状; (七) 分析和总结对汉族学生和外国人进行维吾尔语教学的不同特点; (八) 调查研究将维吾尔语本体研究成果运用于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九) 继续调查分析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框架, 包括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大纲, 最低限量词汇项目、语法项目等; (十) 进一步开展将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各种动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等方面的探讨; (十一) 继续加强对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的研究, 重点探讨教材编写的依据和原则、教材设计的类型以及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 (十二) 进一步加深对维吾尔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包括维吾尔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十三) 探讨和研究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各种手段的运用, 包括电视、广播、录音机、MP3、录音笔、多媒体等手段的使用、作用及实效等; (十四) 进一步全面研究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 (十五) 研究与合理设计维吾尔语水平考试。

我国的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 由于维吾尔语专业有其特殊性, 加之该专业招生规模小、教学队伍人员少、教材难以出版等原因, 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 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今还处在一种传统的、较落后的状态。因此,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的研究。该项研究的成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科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第二、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将从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 探索在高等学校对汉族学生进行维吾尔语教学的规律, 其成果将会进一步充实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填补目前我国维吾尔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空白。第三、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为其提供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它还可直接应用于制定和调整各高等院校维吾尔语专业的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内容, 编写教材, 进行课堂内外教学等各个方面。第四、这种研究还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培训基层汉族干部学习维吾尔语的参考依据, 也可成为大众媒体社会教育节目的参考依据。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8

文化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我们通过语言交流来传播文化。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通过我们说话的表面意思来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表面意思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深层意思, 中国的语言有时候可以囊括很多层面的含义, 这就对我们教学有了很多挑战。所以为了达到我们可以很顺利的交流, 除了学好目的语以外,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在交际中我们闹笑话通常是由于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在乎不理解的情况下甚至都会发生矛盾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界, 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 无须赘述。

一、对外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影响因素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 是语言的根基, 我们在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碰到的人或者物, 甚至是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 都会在词汇系统中得到系统的反映。所以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对汉语词汇系统中所拥有的文化因素多多的了解, 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

( 一) 受特定地理环境制约的词汇

因为中国的地域实在是太辽阔了, 所以我们各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特别的大, 因此在词汇上反应自然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放眼全国来看, 中国北方的气候属于干燥、寒冷, 南方的气候潮湿炎热许多, 北方的寒冷的天气可以长达几个月, 而且北方多数的地方年温差较大, 所以北方人对冰和雪区分得特别清楚, 绝对不会混淆冰和雪。在中国南方, 人们却习惯于以人体的前后左右来确定方位, 常常说“往左, 往前, 再往右”之类的词语。究其根源, 大概是因为南方阴雨天气太多加之处于山区丘陵地带, 树木繁多且又枝繁叶茂, 难以靠日出日落确定东西南北的方向。

( 二)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的物质生活条件很不相同, 所以反映在汉语中的这类词汇也千差万别。例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的瓜果之乡, 而吐鲁番的葡萄享誉中外。吐鲁番的葡萄有几百种, 会把葡萄分成很多类, 比如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百家干、木纳格、黑葡萄、等几十个品种, 尤以无核白最名贵, 皮薄肉嫩, 汁味多甜, 素有“绿珍珠”美称, 而内蒙古自治区却对这没有什么概念, 它是以肉著称, 跟狩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 叫“民以食为天”, 可是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对待“饭”这个主食的理解都有着特别大的差异。俗话说: “世界面食在中国, 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人觉得如果哪一天没有吃一餐面, 似乎这一天就没有吃饱过。中国东南方以米食为主, 大米制品种类繁多, 如: 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等。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米粉是贵州很多地区最重要的米制品, 一日三餐都可以作为主食。年糕是汉族传统美食, 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中国地域广阔, 风俗习惯各地不同, 年糕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 三)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

社会是发展的, 历史也是在不断前进着的, 所以有些经济制度的词汇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 你比如说“生产力”, 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 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 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能力, 这个词的产生是随着我们国家开始走向富强的道路产生, 还有就是“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改革开放”, 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还有“综合国力”, 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还有“四项基本原则”、“现代化国家”, “公有制经济”, “所有制经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加之科技力量的传播, 像是“淘宝”“阿里巴巴”, “美团”“百度糯米”, “大众点评”, “映客”, “快手”, 尤其现在的“微商”, “主播”这类词语的产生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

二、对外汉语表达系统中的影响因素

除了词汇系统之外, 汉语的表达系统也有许多文化因素。这跟中华民族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心态还有认识方式等等有着很大的联系。

( 一) 受特定风俗习惯制约的表达方式

我们遇见熟人要打招呼, 这是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的习惯, 如果你不跟遇见你的熟人打招呼, 或者是别人跟你打招呼, 你视而不见, 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一说打招呼我们会想到“你吃了吗?”有的对外汉语教师对留学生解释说, 这两句打招呼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ow are you! ”其实这样的解释也不错, 但是并不是很确切。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大多数劳动人民都求得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 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直到今天, 人们仍然常常使用这类招呼语, 但是, 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 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 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 至于对方真的吃没吃过饭都无关紧要, 只是代表我看见你了跟你打声招呼, 现在打招呼依见面的时间与场合而定。如“上班去啊?”, “回来啦”, “买菜去了”, “接孩子去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 真正起作用的是礼貌原则, 以及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对方并主动致意, 具体的话怎么说到是次要的。

很长时间以来, 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 同事, 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语, 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 又显得很文雅, 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 重在招呼。

( 二) 受特定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

重和谐, 是我们汉民族的社会心态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老子说过: “和谐者, 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此乃和谐。”孟子也说过: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说过: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 如此有爱。关怀的社会, 确实是一种和谐。《庄子·山木》说: “一上一下, 以和为贵, 浮游乎万物之祖。”陶渊明说过: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此乃和谐也;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此仍为和谐也。”《中庸》说: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古语有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便是这些古话的核心内容。和谐是我们韩民族特色的社会心态之一, 也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冰心也说过一句话: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的身上, 就造就了人的美; 表现在物上, 就造就了物的美; 融汇在环境中, 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 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这是鲁迅说的话。“天空的和谐, 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和谐, 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和谐, 如钻石般耀眼; 落日的和谐, 留下了最后的美丽, 和谐让人的内心有一种安静祥和的感受。

( 三) 受特定的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

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也会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认识, 我们中国人受这种特定认识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时空顺序有着从大处着眼, 从大到小的习惯, “纲举目张”就是这种说法的最好写照。与此相反,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认识方式则是从小处着手, 以小见大, 时空顺序也是从小到大。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人“善于综合, 短于分析”, 即善于从整体上对事物作整体的、模糊的把握, 而不善于分解事物并把握事物的局部和细部。

三、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会

笔者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对文化传播上不要接触国际政治, 我们传授的是中国的知识, 中国的文化, 至于哪国与哪国之间的关系, 我们普通人不在教学中涉及, 不然偏离了主题。举例来说, 笔者上的是初级汉语听力课,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 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家乡丹东, 学生是韩国人, 我向他介绍了丹东的地理位置, 鸭绿江对面就是朝鲜国家, 朝鲜族在丹东有一条美食街, 几乎全都是民族特有的食物, 学生看到跟自己国家差不多的事物都很兴奋, 可是有个别学生却对朝鲜很有意见, 笔者借不讨论国际政事为由转移话题继续介绍丹东的其他美食美景, 学生也立即被这些美食美景吸引转移了注意力, 成功地向他们介绍了家乡丹东的特色, 蕴含的文化含义也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者简单的语言让他们知晓。

在平时的上课中, 我通过经常的做对话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的文化, 每次上课我也会跟他说“来啦, 吃了吗”, 他也会跟我说“恩, 老师我来了”。也会学我跟我说: “老师, 您吃了吗?”在解释词语的时候, 我也会通过模拟现实情景或者放短片的形式向他介绍词语背后深层的含义, 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快, 而且都是成年人, 会很自然的就明白其中的深意。我觉得我这个方法还不错。

我们上课是师生关系, 我们下课是朋友关系, 课下的时候, 我们会通过微信向彼此介绍好吃的小吃店, 好玩的地方, 因为兴趣相投, 所以跟我的对话做得特别多, 口语交际能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结合实际的情景, 我的学生也在不知不觉的被中国文化影响并且现在很适应中国的环境, 现在特别喜欢中国, 说中国的美食好好吃, 好吃的特别多还很便宜, 激发了他们喜爱中国的热情, 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很多, 有些时候我也会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多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往往会在你们不经意间带给你们惊喜, 譬如美食, 你吃到嘴里还理解了这种食物的特点一举两得哟!

有些时候我们听到的一些对话, 做的一些习题, 我也会让他结合他的实际比较一下中国和韩国在某一点上的不同, 调动他们的上课热情, 向我讲述他们韩国国家的文化, 我是一个倾听者, 在他们讲述国家的时候, 他们也在不知不觉间更加深刻理解了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些时候让学生当主讲人比我自己阐述效果更好, 因为他们也想让我了解他们的国家, 介绍他们的国家的特色, 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很顺利, 也有他很困惑的地方, 比如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下就有不同的意思, 他能记住的只有一个或者两个, 有些时候语速有些过快的时候 (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人) 他会听不懂, 因为有些方言我们在课上不教, 他们的表情就会很迷茫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但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学习必然接触方言, 这也是让他们头痛的地方之一。

四、结语

总起来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 上面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作一些列举和简要说明。至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向我们的留学生传授我们中华文化,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其中的问题也是相当复杂的, 也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能解决好, 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去探索, 密切的联系实际, 找到问题打开的突破口, 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0.

[2]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 1954.

[3]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5]杨惠源.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7.

[6]祝秉耀, 傅艺芳.汉语写作教学导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9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与继承。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多个层面,是文化多个层面的整合体,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仅仅掌握听、说、读、写,实际上无法真正进行跨文化交际。许多事实也证明,虽然我们很多人英语说得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而且从语流中应该说很正常,但实际上在跟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误会、误解,且难以传达自己的意思。

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除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外还应该熟悉西方文化,大量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新的书籍,在教学中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理解英美文化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文化又受制于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个民族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风俗等的不同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是造成不同母语背景的人在交流中产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文化视角进行语言教学,使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通过学习第二语言来了解所学目的语的文化。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传递文化的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组成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对于个人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具有主要的影响,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

二、外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是语言学重要课题之一。简化来说,外语是外国或外族的语言,外语是相对于母语的一种语言。语言是思维与交际的媒介的思想。语言并非先天察赋,也不是靠模仿学会的,不能仅仅为了学习一种语言而学习这种语言。外语作为一种语言,要学好这种语言就要学习它所承载的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构造的语言去与外界进行人际交往,同时这些由自己构造的语言也不断地受到外界的检验、扬弃、修饰或完善。语言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的顺序,可以分为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等;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是否为母语,可以分为母语学习、本国的外族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等;根据所学习的目标语言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可以分为口语学习和书面语学习等。

第二语言获得是目的语文化获得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所学语言之文化的认同程度决定学生对第二语言掌握的好坏。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沉淀、文化的映像,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教授文化,这一点早已是外语界的共识。一个普遍的人类学家的理解是“文化就是生活”。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应是一个“语言教学范畴的概念”,属于应用语用学的范畴。外语界的学者则倾向于人类学的视角,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以及支配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1]。此外,外语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对于目的语文化整体的了解将有助于学习者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完美的人格。大学阶段特别强调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培养,对于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解“异文化”(目的语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是有好处的;反之,随着对异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对于第二语言学习会有辅助作用,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看待。正如美国语言教学家希尔在他的《文化教学》一书中提出了7 个具体的文化教学目标:(l) 能够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的。(2)能够理解社会因素制约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3)能够理解社会习俗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并且了解外国文化各种日常生活情景中的传统行为。(4)能够意识到外语中连最普通的词汇和短语都承载者文化信息。(5)能够客观理性地评价有关一个社会的各种言论。(6)能够通过图书馆、媒体、他人和个人的观察来获得和组织有关外国文化的各种信息。(7)具有了解外国文化的求知好奇心和移情的能力[2]。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反映出外语教学专家们对语言和文化唇齿关系的深刻认识,顺应了跨文化交际对于外语教育的要求,对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文化教学的范围包括方方面面,目的语文化知识和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文化规约都是其中的内容。同时,语境和语篇的联系、口语体和书面语的平衡都使语言教育者重新认识到了文学在文化教学中的地位。为了帮助语言学习者顺利地与异文化人们交际,帮助后者在交际中避免误解前者,文化教学还应包括学习者本人的民族文化。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一种交际的手段,是一个文化中立的语言,可以承载任何文化信息,而不仅仅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化教学在有意识、有目的地直接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使学习者在外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体验异文化,既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又重视行为能力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基于任务的文化教学法,我们称之为综合文化教学法。

三、英、美外语教学文化研究的简况

国外对外语教学的文化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英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将文化教学寓于文学教学。无论中学或大学外语专业都通过教授文学或使用文学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交际法的普及,教材中增加了日常生活的题材。在大学外语专业,除了文学课程,还开设了历史、概况、经济等课程。学生的外语实践不足,作为教学的补充,学校安排学生到所学语言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或半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了解该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等[3]。

在美国,外语教学经历过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这个过程。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美国的语言教学专家C·C·Fries早在《作为外语的英语的教与学》一书中就提出过这样的看法:为了实际交际,完全掌握一门语言,并做到真正理解,需要对各种句子的使用场合的许多特点作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种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必须细致入微和富有同情心,其目的既不是为了自己的做法为依据来衡量对方,也不是为了发现奇特的风俗,而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理解、感受和体验[4]。

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在过去十几年来都加强了对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中也增加了文化的内容。英国主要是交际法教学和语用学研究;美国主要是多学科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美国学者认为价值观念和传统看法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分析这个核心才能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

四、结语

目前,我国借鉴欧美的做法,同时根据我们已经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外语教学中的异文化背景的重视逐渐凸显。虽然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还在进一步开展,但在高层次已经开设了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进行交际,对于其他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应该十分认真地学习和汲取。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篇10

“把”字结构 (代词+把+宾语) 在汉语语法中, 经常是指“处置”结构。在“把”字结构中, “把”字用於描写动词的处置属性, 特别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影响“把”字结构的宾语功能。 (1) .把字句的定义由介词“把”字跟名词组合构成“把”字片语, 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这种结构就是用介词“把”字把句子中的动词的受事提到句子前面, 加以强调突出。大多数“把”字句表达的是一种结果, 当我们要表达致使某种结果产生时, 我们往往选择“把”字结构。

1.2“把”字句的用法及在语义中的要求

“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突出难点, 是令许多学生头疼的一个语法专案, 但同时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法专案。把字句有两种基本结构:1: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宾语或补语) 格式中的宾语指的是“把”所涉及的事物, 也就是说是“把”的宾语, 而不是动词的宾语, 动词后还必须要有其他成分, 包括宾补。还有一种情况是:主语+想/己/没/能+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1) 主语一定是谓语动词所示的动作的发出者。 (2) 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而且必须能使宾语产生位置移动和形态变化的。 (3) 把字句还分为动作未发生和已经发生两种语义形式, 前者表示要求命令。

1.3学习者在学习“把”字句中遇到的困难、特点和解决方案

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汉语的“把”字句掌握是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这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句法结构, 汉语把字句提取宾语的句法形式在英语中表现为非提宾语的句法形式, 因此, 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常常不知道是否使用把字句。例如:他们常常会把一些句子这样翻译。Xiaomingputthebookonthetable.美国学生就会翻译成, 小明放书在桌子上。而不是小明把书放在桌子上。他们学习把字句最大的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地把握“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第二:不能正确的掌握“把”字句在现实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 (李大忠1996引自刘颂浩2003) 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很少使用把字句, 就像蜻蜓点水。

为了方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把字句, 我们可以对把字结构的教学做这样的总结。1、说明使用把字结构地方的情况, 并像学生解释为什么。2、向学生提供应用把字结构的论述环境, 帮助他们分辨把字结构和其他常用结构。3、说明把字结构可以选择性使用的各种情况, 并解释为什么。4、像学生提问并鼓励他们多使用把字结构, 多练习。

2.1“了”字结构的定义及用法

“了”字结构是指句子中有“了”或是在动词后面, 或是在句子末尾。

“了”字有两种基本用法。 (1) 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 (2) 表示情况的变化。

2.2学习者在学习“了”字结构遇到的困难与特点

一些学生在学习“了”字时可能遇到的唯一问题就是缺乏对“了”在论述中功能的透彻了解。尽管很多语法书中都解释了动词后的“了”和句末“了”的用法, 但很少有人论述如何教学生这两种功能的用法, 导致学习者对这两个功能混淆不清。

2.3应如何教“了”字结构

说明在不同情况下“了”字的功能, 让学生进行联想如何创造一种论述情况在他们的母语中应当使用“了”字结构, 并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意义和区别。将焦点集中在“了”字的基本结构上, 给学生一个话题, 在必要的时候用“了”字写作或谈话。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反方式,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样以后就不会犯错了。在讲解“了”字结构的论述功能时, 重点应放在何时何处应用它们。例如:今年暑假谁去美国?A、去年我去了, 今年就不去了。B、我已经去了三次了。C、我没去过, 今年夏天打算去。D、我想去, 可是没有钱。A在两句话中用了“了”字结构, 第一句话表示去美国这一动作的完成, 第二句中说明“去美国”这个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今年不同了。B答案一句话中用了两个了字, 第一个放在动词后, 表示去美国已经完成, 第二乐了, 表示说话者经历的三次去美国的情况。这个句子可以省去其中任何一个“了”因为在一个句子中两个“了”字会发生功能重叠的情况, 但是不可以同时省去。

3.1汉语语音及特点

汉语语音不仅包括中文拼音, 它也是对汉语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的统称。汉语语音的特点是音节结构简单, 音节界限分明, 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的音节结构有很浅过得规律性, 母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个音节内最多可以连续出现三个母音, 如iaouai等。辅音处于母音前面也有少数的辅音在母音的后面。

3.2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中遇到的语音困难

1、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同音字, 破音字和多意字, 同音字强调的是字, 破音字强调的是音, 汉语的这些都给外国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尤其是多音多意字, 一个字有多种读音, 而且每个音都有着不同的意思。比如“和”字的读音就有五个。2、语音与字音的区别。字音一般来说就是每个汉字所拥有的音调, 即字典上所标注的音。而语音是人们说话的声音, 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3、声调的学习也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遇到的困难之一, 声调是具有区别意义的声高, 如果声调读不准, 有时会让人不能理解所说的意义。比如:床上放着杯子。和床上放着被子。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良好的声调, 就难以理解句子中的意思了。根据前人的研究, 学习汉语所遇到的语音问题大多源于母语的干扰, 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学生, 他们的语音难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zh和J两组不分, 二三声相混。J是舌前面辅音, zh是舌尖后辅音。他们都发成英语中的发音。 (3) zh组包括zhchshr四个舌尖后辅音, 而在英语中没有这四个辅音但是有和它相似舌叶音, 因此在发这种音是学习者常常把这两种音混淆。总之, 在语音教学中, 难点分为三类:声母, 韵母, 声调。

3.3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开始的语音教学力求简单化, 让学生感觉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并不难学。汉语语音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发音, 所以汉语老师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利用画图解释让学生知道英语与汉语发音部位的不同, 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 如zcs和zhchshr舌位的差别, 必要时江汉语与学习者的母语比较,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暴露出来自己的语音问题, 老师应该赶紧纠正。常常鼓励学生, 还可以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 组织学生多读多说多练习, 这样比学习枯燥的理论更容易接受,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在对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中的“把”字“了”字句和汉语的语音进行初步的分析, 研究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的特点, 分析我们发现的特徵对教学的益处, 和作为老师或是学生可以留意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教学,把,了

参考文献

[1]Ja net Zhi qun X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2]赵元任, 《语言问题》, 1980年。

上一篇:视觉掩蔽效应下一篇:有限元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