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格

2024-06-09

学生品格(精选十篇)

学生品格 篇1

首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在学校、家庭及教育科研机构得到广泛应用, 网络在现代教育中迅速蔓延为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品格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4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 互联网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较高, 上网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2009年, 中国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40.6%, 规模达7917万人。互联网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小学生广泛使用,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 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1.1%, 2009年, “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 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据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青少年偏爱使用网络表达意见, 年龄越小的群体, 使用网络表达意见的欲望越强。

品格教育是一个育人工程, 品格培养平台的建立可以将学校的品格教育工作向网络延伸, 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立网上宣传教育阵地, 尝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品格, 拓展学生品格养成的新渠道。通过一年多的根基教育研究, 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完整的实践模式, 创建根基教育公共网站, 建立根基教育名校联盟平台, 可以共享实验成果。

创建品格培养平台, 可以为学生建立了品格教育成长档案, 留下成长足迹。品格教育是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具有个体性。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 都有机会学习并开展品格教育,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活动, 积累的资料, 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来收集并整理, 记录自己的品格形成过程。

2 拓展学生品格发展的培养方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外乎是道德规范的训练, 榜样典型的诱导等, 这样的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调, 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有时候单纯的说教还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而网络平台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展现、学生间的协作交流, 老师家长的指导, 可以弥补学校传统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网络平台的架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参与品格养成的学生和老师提供服务:

2.1 对基本教学功能的要求

主要功能包括:

1) 发布各级各类课题实验信息, 发表各种课题有关资料, 形成课题资料汇总。

2) 通过平台, 对各实验学校的实验进行统一管理, 及时做好监督和指导。

3) 在网上构建学生品格培养平台, 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提供学习和行动的目标,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协助, 促进学生的品格养成。

4) 为家长建立沟通平台, 使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正确评价自己孩子的品格, 从而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有的放矢;

5) 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平台学习其它教师对于学生品格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使其对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从而使其对学生的品格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对品格评定功能的要求

在对品格的评定时, 因其具有主观性, 采用何种评价方式, 如何对其进行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此功能, 我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操作的层面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在教师方面:

1) 可对本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类评价, 也就是针对班级组织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学生在进行加分奖励;

2) 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表现, 定期对学生进行品格评价;

3) 教师对学生评价具有监督、审核的权力;

4) 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品格成绩可以进行查询、对比, 方便教师对学生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在学生方面:

1) 可对自己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实践活动, 提出品格方面的加分要求;

2) 学生间互相评价, 就是定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品格评价;

3) 查询自己的品格成绩, 对比自己某些品格在本班同学中的位置, 便于学生自主培养品格。

在家长方面:

1) 可查询分析孩子的品格成绩;

2) 对学生的品格培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3 对用户类型的要求

系统中的用户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 教师又分为总管理员、校管理员、市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研究人员、校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研究人员、普通教师等。每类人员从权限角度来分析, 还具有不同的一些属性。如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人员中还有组长、副组长和成员之分, 教师中还有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各级教研员之分, 学生之中还有班委成员、小组长和普通学生之分。

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 可分为:

1) 系统总管理员:具有分配学校管理员账号, 设置市级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研究人员, 添加课题实验学校, 发表通知公告, 发表课题相关文章等权限。

2) 学校管理员:具有设置校课题相关信息, 设置校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研究人员, 分配教师账号, 设定校品格培养分类, 发表学校通知公告, 发表课题相关文章等权限。

3)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研究人员:可发表课题相关文章和资料, 组长可添加、删除本组成员, 查看各组研究资料。

4) 班主任:可设置本班学生的账号和密码, 发表品格培养和相关文章和资料, 发布本班各类活动信息, 对本班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对学生发表的品格文章 (实践活动信息) 进行认定, 查看本班每个学生的品格综合评价。

5) 普通教师:可发表相关品格培养的文章和资料, 查看指定学生的品格评价。

6) 学生:可发表与品格养成有关的个人实践活动信息, 自主评价自己的品格, 查看自己在班内的品格评价。

6) 家长:可查看自己孩子的品格评价, 发表培养孩子的经验, 与班主任和其他家长进行信息沟通, 提出孩子品格培养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以上各功能的实现,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互相学习, 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可以网络互通, 通过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等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

3 网络平台助就学生良好品格养成

建立品格教育网络平台是学生个体品格养成的需求, 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平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良好品格养成起了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品格教育,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乐于接受此种教育形式。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品格教育的相关知识;网络的虚拟性, 可以使学生避免现实中与他人交流时的紧张, 易于袒露心声。

2) 不受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交流学习

网络教育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任何潜在的受教育主体都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获得品格教育的相关资源信息, 扩大了品格教育服务对象的规模, 扩展了品格教育实施的途径。

3) 降低了品格教育的实施成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品格教育的实施很多时候需要创设真实的情景, 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而通过网络, 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展教育, 甚至大面积的共享教育资源, 减少了费用。

4) 交互式学习环境实现了创新性的培养

网络教育的交互式功能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根本上实现了创新性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发展。网络教育的“交互式”源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性。互联网上, 小小的鼠标实现了人与计算机、人与人的交流。在交互式教学学习中, 学生在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上, 可以轻松实现交流。学生在参与网络管理时, 更是对自己的思想、思维、认识的一种管理, 这个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 加深认识, 对问题深入思考, 并及时更新自己的认识。

品格教育强调三位合一, 而网络平台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展现、学生间的协作交流, 老师家长的指导, 可以弥补学校传统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平台的创建将有利于集合社会各届力量促进品格教育的开展, 即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 共同来分享品格培养过程中的快乐, 解决品格养成过程中的困惑, 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特殊性已为中小学生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多机会,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德育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话题, 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为塑造积极乐观、品格高尚的新一代中小学生服务,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构建品格教育网站, 可以促进学生品格健康发展, 下面就笔者所研究的“基于WEB的中小学生品格培养平台的设计”, 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思考。

学生品格ABC400字作文 篇2

星期五的早上,老师让我们做语文周末卷。一名同学在做测验卷时,看同桌的答案。下课后,被同学揭发了,老师知道后,用“学生品格ABC”上的格言告诉他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爱拼才会赢,而且要靠自己的实际努力,获得的成果才是最真实,你才是最棒!那位同学突然醒悟,点头称是。.

从此,每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在软木版前欣赏。每个学生时刻都能牢记学生品格ABC上的话语。

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从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情之手,不讲脏话粗话,要用文明礼貌来待人接物;还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来坦成对待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

以蓬勃的生气影响学生品格 篇3

然而,我要立即指出,不宜过高估计教育者对于品格的培养所能做到的程度。……我试图向学生们解释妒忌是可鄙的,我立即就会感到那些比他们的同伴较穷的人内心的反感。我试图解释恃强凌弱是邪恶的,我立即会看到强者嘴角上所挂着的抑制的微笑。我试图解释说谎会破坏社交生活,却发生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况:班上的一个最恶劣的撒谎老手竟能对说谎的破坏力写出一篇绝妙的短文。我犯了以伦理学进行说教的严重错误,我所说的话被当作了老生常谈,我的话丝毫没有成为培养品格的重要因素。

然而,还有更深一层的困难。在一门学科的整个教学中我能随意公开我的教学意图,这样并不妨碍教学成果。大部分学生毕竟想要学习一些东西(即使不想学得太多),因此可能达成一种默契。可是,一旦我的学生觉察到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时,我恰恰就会受到那些最明显表示出真正独立品格的学生们的对抗:他们不愿听任自己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而且,那些力图解决善恶问题的人,当有人指示他们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好像是久已确定的真理时,他们也就对抗起来;他们之所以对抗却又是由于他们一再体验到要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是多么难啊。那么,是否可由此断定人们应该闭口不谈培养品格的意图,而应采取诡秘和圆滑些的行动呢?不能。我刚才已经说过,还有更深一层困难。只看到品格教学不能纳入课堂教学里,这还不够;也不能把品格教育隐藏在巧妙安排的课间休息时间内。教育不能容许这种玩弄手段的行动。即使学生们并未觉察到这种隐藏的动机,这种隐藏的动机由于使教师失去他所具有的那种坦然直率的力量,也会对教师本身的行动起着消极影响。教育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培养品格时,你无需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

(节选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标题为编者所加)

“90后”大学生的品格特征分析 篇4

一、“90后”大学生的品格特征

“90后”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关于“90后”, 社会上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关注他们这个群体;但有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 认为他们年龄还小, 与社会的互动不多。但是无论人们如何看待他们, “90后”这代人已经开始展露出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

(一) 心理特征

1. 对生活认知比较肤浅。

因为十分年轻, “90后”大学生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 思想上具有较强的非理性, 这使他们认识事物时常处于缺乏客观、冷静、理智的心理状态。

2. 有较强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一般处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成长环境中, 他们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 常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心理需求使“90后”大学生容易感觉生活压抑、内心彷徨。

3. 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90后”大学生是最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的群体, 由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当中, 他们虽然还处在求学阶段, 却不甘寂寞;他们厌恶枯燥、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和父辈相比, 他们身边的环境更丰富多彩, 他们的眼界更开阔, 思想更活跃, 也敢于打破常规的约束;他们喜欢求新、求奇、求异;他们有自己的观念, 敢想敢做, 热衷于追求新潮, 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

(二) 道德特征

1.“90后”大学生一般认为道德在人生中是重要的, 但又都认为道德远不是最重要的。

2. 在人性和道德标准的判断方面, “90后”大学生一般都否认了人是自私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又认可人有利己的一面。

3. 在个人与他人、国家、集体、社会的关系确认中,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可互利原则。

4. 在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道德判断上, “90后”大

学生首先肯定的是竞争原则, 其次是平等、公正、自由原则, 最后是合作、守信、诚实的原则。对目前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 “90后”大学生把“腐败”问题列为第一位, 而把“道德”问题排到“环境”、“治安”、“假冒伪劣产品”、“分配不公”、“卖淫嫖娼”、“吸毒贩毒”、“封建迷信”之后。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 这是个人私事或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 不存在道德和法律的问题。

(三) 恋爱特征

1. 恋爱观的多元化。

恋爱观是对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就会有与之相配套的恋爱观。部分“90后”大学生恋爱时讲究更多的是实惠和享受, 追逐名利的“拜金主义”, 满足个人生理、心理需求和虚荣心的“个人主义”, 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等恋爱观盛行。在恋爱目的上, 是为寻找感情寄托, 赶时髦, 打发空虚和寂寞的时间, 甚至是积累“性经验”, 认为“在大学期间不谈恋爱大学就白读了”, 或是为了找一个上的靠山, 解决家庭的贫困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恋爱过程中多以自我为中心, 随意性强, 不严肃、不负责任, “不求长相厮守, 只求曾经拥有”。在选择对象时常以金钱多少、权力大小、门路多少为衡量恋人的杠杆, 看对方人品、道德少, 看权力、地位多;对未来长远规划少而及时行乐多;责任意识少而自我意识多。

2. 恋爱行为的公开化。

本该是充满读书声和浓郁氛围的大学校园, 随处可见相拥而抱的男女学生, 在教室、宿舍、走道、草坪以及各种公开场合, 一些“90后”大学生公然无视旁人的存在, 极尽打情骂俏、亲吻搂抱之能事, 无视社会公德, 破坏了社会文明和校园文明。

3. 恋爱情节的复杂化。

有的大学生不能区分好感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体验, 误把好感当爱情;有的学生由于孤独感、寂寞感使然而陷入恋爱中, 相互解闷, 弥补内心空虚, 既不考虑责任, 也不承担义务。

4. 恋爱过程的信息化。

恋爱对象不再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单一固定模式, 而是通过QQ聊天、电话、手机短讯, 实现恋爱过程的信息化。快速度、高效率, 一聊定情者、一夜托终身者时有其人。同时, 在网上更容易实现一人同时与多人“恋爱”。网络为思想空虚, 企图寻找刺激的“90后”大学生提供了场所和空间。

二、对“90后”大学生品格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 理想信念淡化。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良好的机制, 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是理性的, 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本身并没有错, 区别在于获取利益的方式和获取利益的目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一些人过度追求物质利益,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化、物化倾向, 淡化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 逆反心理特别强。

“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衣食无忧, 自我意识很强, 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近年来, 随着离婚率上升, 不少“90后”大学生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与此相关, 很多“90后”大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 逆反心理特别强,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 追求物质享受。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个开放的社会, 文化传播的媒介多, 传播手段发达, 传播速度快, 而且信息量大, “90后”大学生虽然处于“象牙塔”里, 却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少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 来不及思考便接受了具有流行特色的趣味标准和外在的引导, 进而导致个体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批判否定的能力衰退或弱化。大量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露骨地表现在文学作品和各种大众传媒中, 使不少大学生跟着感觉走。西方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

三、对策

(一)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90后”大学生特征的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对于培养“9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爱国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是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世代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无一不是以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 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座右铭。对于“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来说, 首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放到核心地位, 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育“90后”大学生要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竭尽全力。这对于指导“90后”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日常的参观、访问、考察和假期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使“90后”大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 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而且能使“90后”大学生通过接触社会, 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逐步找到成长的正确道路。“90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社会做程度不同的贡献, 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同时用实际工作和效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用良好的精神风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尤其要关注他们的“现在”。因为没有“现在”, 就没有未来。要把握并拥有未来, 就必须重视现在、抓好现在, 从社会各个方面做起, 齐抓共管, 培育“90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品格。特别是各高校应充分重视, 建立健全相应的辅导、教育、疏导和管理体系, 并组织专门的人、财、物对其进行落实, 切实担负起培养身心健康,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雷鸣强.适应中超越:当代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走向[J].上海教育科研, 1997.

[3]彭雨、管宁.韩国.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特色与启示[J].洛阳大学学报, 2006.

银杏树的品格学生优秀作文 篇5

都说银杏是活化石,万没想到自己的城市也会种植。银杏颇美,有如扇面般完整张开的叶片,因长长的叶柄更显其轻盈优雅,大多数叶片中间成分裂状,就像是被刁钻的晴雯握在手中,尖尖的十指将撕未撕时的模样。银杏对于气候适应性很强,所以全世界都有它的身影。银杏初期生长较慢,故它们在广场上安家三五年仍然是一副零零落落的样子,丝毫不能遮阴避凉。

我想,也许每种树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品格。

因为银杏,秋意便早早地来了。

十月末,寒霜凝露侵上来,可是杨柳松柏依然执著地守着夏季的纷繁,白昼回暖时,又高又亮的秋光从头顶洒下来,你会有一种错觉,仿佛夏日还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

可是猛一抬头,银杏却早早地昭示了季节的真相。仿佛一夜间它就为自己镀上了一树金黄,没有过渡没有遮掩,就那么毫无心机地与周围的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早秋,因为银杏的仪式,就像是诗意的盛筵,又像是皇家的礼赞,更像是蓦然心生的一种欢喜,让人猝不及防。

落在草坪上的银杏叶一片金黄,其形态有如中国扇画,典雅华贵,让人忍不住想要将它收入镜头中。这一地的叶片,完成了岁月的篇章,此刻与我静静对视。我看到,它的叶脉里,储藏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季节,还有亘古与洪荒。在几亿年前,它们作为一株植物出现,也曾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像许多生物一样,奇迹般地诞生,但至50万年前,地球突然变冷,在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遭遇了绝种的淘汰后,只有银杏奇迹般地存活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它是如何与岁月的洪流与潮汐抗争;也无从得知,它又是如何在时间的繁华与荒凉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优雅。它应该骄傲,可是它的叶子告诉我们,它是谦卑的;它应该热闹,可是它的成长告诉我们,它是平静的。银杏树叶子与果实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本身能够净化空气防治虫害,同时因其美观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样一种美好的树木,就这么平静地在时间里流动,在世界的角落里生根。

它有想法,那就是坚持;它有品格,那就是平静。在秋季的每一场相遇里,你都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学生品格 篇6

一、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多而繁,如果要求教师将课本中所有的内容讲透,包括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突出重点,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请几位学生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讲解,哪位同学能用其他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涨)

生1:可以用线绕圆一周,然后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这个长度便是圆的周长,并且还可以用线量出圆的直径。

师:通过刚才的推导,大家有什么启发吗?

生2:老师,我们在探究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师:你真聪明,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是不是很想再试一试?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圆的周长可以用一种计算公式来计算没有异议,达到了教学探究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可以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座位卡,安排学生根据卡片上的要求进行找位置比赛,于是学生根据各自手中的座位卡寻找自己的座位。然而,当大部分学生已经找到自己位置的时候,还有几位学生还在寻找,急得涨红了小脸。

师(问一学生):你需要老师帮助吗?

生1:我这个座位号不对!上面只写着“第3组第( )个”,我知道我应该坐在第3组,但没有写清楚是第几个。

生2:我的座位号上写着“第( )组第4个”,我也知道我应该坐在第4个,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组。

生3:我的座位卡问题更大!上面只写着“第( )组第( )个”,我哪知道我该坐在哪儿啊!

师:大家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生4:他们说得有点道理,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看就不难找到位置。第3组只剩下一个空位置,那么肯定是生1的。

师:生1,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我明白了。(生1说完便走到第3组坐下,生2和生3受到启发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只要老师写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位置,大家便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而没有写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的,大家就不能一下子确定自己的位置。看来,要准确快速地找到位置就要写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三、引导学生自学,激活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来保证。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用故事来激疑引猜:“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给三个徒弟分西瓜。唐僧说:‘悟空吃了3/9个西瓜,沙僧吃2/6个西瓜,八戒吃1/3个西瓜。’话音未落,八戒就大声嚷嚷了:‘不行,不行,这不公平!凭什么俺老猪吃得最少?’悟空听罢,上前掀起八戒的大耳朵说:‘呆子,我们分到的一样多!’‘你这该死的猴子,每次说话都要掀俺老猪的耳朵,当俺老猪听不见你说啥还是咋的?’八戒一边揉着耳朵,一边不满意的嘟囔着。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师兄三人谁分的西瓜多,谁分的少呢?”学生们便迫切地需要答案,这样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中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他们定能享受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精彩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杜 华)

学生品格 篇7

1. 重视化学史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试想一个没有爱国思想的人, 掌握着现代高端知识对社会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爱国品格是首要任务。

化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激励他们的爱国思想。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学习Na2CO3时, 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经过潜心研究, 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从而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立志报效祖国, 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的决心。

2. 在化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

新时代的人才不但要有睿智的头脑, 丰富的知识, 广博的胸襟, 而且还要具有充分经受挫折考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它既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 又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 还是人类心理健康的核心, 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并且具有曲径通幽之妙的练习, 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就会豁然开朗, 轻松完成。学生不断在这样的练习当中获得成就感, 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并充满自信。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 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为了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 在平常的化学练习中也需要增加难度, 例如, 提供多步分析的化学实验探究与创新题给学生练习, 使学生在练习中碰到钉子、啃到骨头、品尝一些失败, 从而接纳自己的不足。但是这类练习不可频繁, 否则事与愿违。这样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炼, 人生中碰到困难就不会轻易放弃, 抗挫折能力得到逐步养成, 信心更加坚定。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并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 更具适应能力, 成为生活的强者。

3. 在化学测试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 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 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缺失诚信, 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 也破坏了社会人际关系。因此诚信是学生必备的优秀品格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宽松的考试环境, 有时甚至不用教师监考, 让学生自觉遵守考试规则, 自我约束, 不作弊。使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尺, 而且成为塑造学生诚信做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4.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格

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光靠单打独斗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这就要求优秀个人充分融入团队中, 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 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在化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实验时,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展合作能力。通过在化学分组实验中的不断渗透团结合作理念,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 克服自私和妒忌, 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欣赏他人, 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5. 在讲授资源短缺内容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

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是当前贯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保持勤俭节约的精神, 能使人每时每刻从严要求自己, 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相关节约的内容, 不断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 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 但是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必须爱惜水和节约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生活用水一水多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随着工业的发展, 现今面临被耗尽的危险, 同时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要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利用率, 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 倡导低碳生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地利用教材, 挖掘其内涵, 使节约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 以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中学生品格塑造的几点思考 篇8

一、学校重视是前提

品格的培养与学校的整个生活相联系,它的教育能通过课程、通过学校环境、通过实践来实现。通过课程塑造品格,将其纳入学校的教学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发挥各科教学在品格培养中的作用。品格培养不仅立足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应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对于中学教育要提高认识,从制定切实的教育目标逐步扩展至教育实践的行动,而不是停留于简单的说教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品格塑造落到实处,才能上行下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

二、教师示范是保障

教师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品格的培养。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校园文化是载体

首先是美化校园环境,以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陶冶人。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创设学习化、人文化的校园生态环境,让校园里处处充溢着书香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行为意识,让每个学生成为“举止落落大方、谈吐斯文儒雅、品质善良、行为彬彬有礼”的人”。其次是凝聚校园精神,以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激励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如我校是“以光前精神立校,以公毅品格育人”把光前精神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在学校中命名“光前班”和“公毅班”,把“光前精神”“公毅品格”融入班级精神文化,塑造高中生良好品格。最后是学校搭建活动平台,以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塑造学生品格,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孝心、爱心、环保、法制、安全、习惯、社会实践等主题德育活动,探索培养高中生良好品格的有效途径,创新德育教育新机制。采用知识讲座、文艺活动、朗诵演讲、辩论比赛、参观考察、演习、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培育高中生良好品格。

四、家庭合作是条件

当今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孤独,渴望友情,而且与外界接触较少。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立足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使他们克服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气,学会感恩,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不怕困难、直面挑战、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与价值取向。开发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建立密切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融通关系,构建德育基地。

五、教育评价是动力

学生品格 篇9

一、大学生塑造廉洁品格的必要性

廉洁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社会责任, 更是一种内心的修为和一种正气。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担负着建设国家未来的重任。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进行廉洁教育, 培养和塑造廉洁的品格, 是一项功在长远的基本教育。

笔者通过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对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廉洁意识的误区颇多:认为金钱至上, 唯利是图;“人情重要, 关系当道”;对社会上发生的大案和腐败现象, 一方面深表痛恨, 但另一方面又认为“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 具有复杂的双重是非观。此外, 法纪观念和道德水平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针对大学生中对廉洁品格认识的误区以及社会上出现的腐败人群年轻化、手段智能化、技术化的突出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 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已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公约明确指出:“开展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2007年3月, 教育部下发了《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可以说, 开展廉洁教育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应当全面理解廉洁的含义

《现代汉语字典》对“廉洁”的解释为:不损公肥私, 不贪污。廉洁就是诚信、责任、节俭、自律、奉献、知耻、惜物、不昧金、不攀比的优秀品德。

在中国文化中, 廉、洁本来各自成词, 有独立的内涵, 从《吕氏春秋·贵公》:“清廉洁直”, 直到现代才有双音词廉洁。在儒家经典《论语》中, 可将廉洁的论述归纳为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大众的行为规范。所谓“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意思是说财富和高官显爵, 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来说, 如果它们来路不正, 就不要它们, 告诉人们要廉洁处事。其二是为官从政的规范。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是说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 就是不发命令, 老百姓也会好好地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 即使下了命令, 老百姓也不会听的。时至今日, 像《论语》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有关廉洁的思想启示并不过时, 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大学生如何塑造廉洁品格

大学生加强廉洁修养, 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也是深刻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中有许多剧目在剧情、唱词、念白、坐打等方面, 与廉洁文化相互交融, 体现出“敬天、敬德、修身、爱民、公平、正直”等道德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理当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并躬身践行, 努力塑造廉洁品格, 把自己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材。具体而言, 塑造廉洁的品格大学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胸中有志、心中有德和足下有尺。

(一) 胸中有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就是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项任务都必须以世界观为基础。人们一旦形成了某种世界观之后, 就会用这些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可以说,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 人有廉洁自律的思想, 才会有廉洁自律的行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

现代京剧描写和刻画了很多具有崇高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英雄人物, 像现代京剧《江姐》, 用京剧的手法再现一个在狱中,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所展现出的铮铮傲骨、一身正气的共产党人, 向世人讴歌了信仰的力量和品格的伟大。试想像江姐一样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革命信念的革命先辈会不廉吗?相反的, 在当时, 江姐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遭到迫害,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党内出现了腐败。由于一些干部思想腐化、私欲膨胀、革命意志衰退, 最终走上弃党投敌、陷害同志的道路, 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渣滓洞中的江姐和难友们对这些教训作出了总结, 提出八条建议, 史料上简称为“狱中八条”, 其中有几条重要的内容就是提请上级党组织注意教育党内干部, 特别是党内高级干部, 一定要从生活上注意防止腐化堕落, 因为这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二) 心中有德——发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

清正廉洁是人的道德伦理、人格魅力以及心灵情操的修养。今天, 我们反腐倡廉不仅要依靠法制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道德的力量, 提高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 做到廉洁自律, 并自觉地抵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腐败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廉洁的现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代写论文等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些行为背后就是诚信、正直、节俭等传统美德的缺失, 这些美德也正是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清正廉洁已铸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也集中体现在作为国粹的京剧文化中。京剧中刻画得最多, 大家也最熟悉的是包青天, 包公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京剧中通过化妆、服饰和唱腔等手法, 将这个清官形象刻画得极为真切。此外, 近年来, 有许多优秀的新编京剧也成为我们倡导廉洁文化的素材, 如2009年《廉吏于成龙》被拍成京剧电影, 作为建国60周年的巨献搬上荧幕, 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评价这部电影说:“演的是一台廉政戏, 唱的是一曲正气歌。”

(三) 足下有尺——知法守法、遵章守纪

在这一点上强调遵守三个层面的规定:党纪、政纪和国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 有的人选择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有的人在金钱和权利面前情愿俯首称臣、顶礼膜拜, 但是, 凌厉的法律之箭又岂能容忍他们的肆无忌惮?

古往今来, 多少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行一己之便, 贪一己之利, 违反法律规定的, 终会落得身败名裂, 倾家荡产, 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如果以“己”字为圆心, 以“贪”字为半径, 画出的是结党营私;那么以“众”字为坐标, 以“廉”字为标尺, 绘出的则是廉洁奉公。贪腐者从不缺钱, 缺的是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缺的是坦坦荡荡、浩然正气;缺的是廉、是洁。如果挡不住今天的诱惑, 必将失去明天的自由和幸福。

“廉是一种境界,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何愁月影斜;洁是一种品质,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塑造廉洁品格, 既是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在这个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潮多元的时代, 大学生可以在众多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努力提高文化修养,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廉耻观, 担负历史的重任。

摘要:教育部早在2007年3月就下发了《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 (教思政〔2007〕4号) , 《意见》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 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此外,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都指出了在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廉洁种子播种工程, 更是一项功在长远的基础教育工程。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智慧, 它的剧情、唱词、念白、坐打无不体现“敬天、敬德、修身、爱民”等道德理念。

学生品格 篇10

如《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 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对新生事物无疑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但他们在传统文化素养上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个性人格不健全、缺乏家庭伦理道德、公德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 等等。据《金陵瞭望》 (2004年第12期) 调查, 中学生在回答“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 选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占36.8%, 选老板的占8.3%, 而选择重要历史人物作为自己偶像的人居然只占不到总数10%。调查中发现, 在公交车上能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只占37.9%, 看见公物被浪费或损害时, 认为“与我无关, 可以不管”的有21.1%, “少数学生在校不尊重老师, 在家不尊重父母, 个别学生甚至以不好好学习作为对父母的报复”。此外, 调查还发现, 一部分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 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不强,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不能用正确、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另有一部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明显不足, 与父母之间关系随年龄增长, 关系逐渐趋于淡漠……”如周光林就指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学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渗透[1]。由此可见, 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格的重任。

司马光曾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小人”, 并强调“凡取人之术, 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 (《德才论》) 司马光的这段精辟的论述也为高中历史教学及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鉴。

作为教师, 我们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若干弊端, 其一是“重智轻德”, 即重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 严重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其二是重意识形态教育, 轻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其三是“多空洞说教少情感渗透”。下面就我在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 粗略地谈一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品格塑造及人文素养的拓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强调的循序渐进的治学途径, 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因此, 本文试图从如何做人这个基点出发, 来论述一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关品格塑造的相关问题。

第一, “忠”的内涵与外延。“忠”不仅体现为爱国主义, 还表现为忠于其事、忠于其主的道德素养。孟子曾言:“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我们依据“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古人道德、情操、人品的感悟, 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作用。

热爱祖国是对人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 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如汉朝持节牧羊、不改初衷的苏武;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如“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武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如“紫髯将军挂金印, 意气平吞瓦剌家”、“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 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人, 无不表现出爱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杜甫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 满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救国热忱, 只得在“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感叹中“感时花溅泪”。即使在老病交加的暮年, 诗人仍是心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 一生汲汲皇皇于收复失地的奋斗, 最后只得在“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遗憾中撒手人寰, 诗人在弥留之际仍情不自禁地发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慨。这位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诗人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在广义的爱国主义范畴下, 忠于其主、忠于其事的诗文作品也比比皆是。如为主人报仇而“漆身吞炭”的豫让,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杵臼, 退秦师的烛之武, 不辱使命的唐雎, 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学生感悟古人品格、反观自省自己人格构成的标杆。

第二, “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孝道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道德修养之一。在这方面, 如《三字经》里为父母温席的黄香, 《二十四孝》里彩衣娱亲的老莱子, 卧冰求鲤的王祥, 埋儿的郭巨。通过对这些孝道菁华故事的解读, 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班固在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咏史》中讲到以身救父的缇萦, 大发感慨:“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而孟郊则深情的吟咏:“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第三,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本准则。如孔子的理想就是“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庄子》里记载了为守信用抱柱而死的尾生, 对这些篇章的讲解可以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第四, 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推身及人的民本思想的灌输。在我国古代典籍《尚书》里就记载“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在《礼记·礼运》构建了一个“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李纲的《病牛》中的诗句:“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也表达出诗人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这些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今天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应该有一定的规诫作用。

第五, 同道为朋, 同志为友, 古人对待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朋友对自己道德学问的培养有很大的砥砺规劝作用, 所以才会有“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欣喜。从《论语》里面讲到的:“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无友不如己者”, 《孟子》里:“一乡之善士, 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 斯友天下之善士”, 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朋友的巨大影响作用。故孔子郑重提出:“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荀子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 (《劝学》) 。

今天的大学生, 由于涉世未深, 分析辨别能力不强, 这样就会交上一些良莠不齐的朋友。在课外的拓展阅读中, 就应该给学生开出一些古人论述交友之道的相关书目。如《世说新语》里管宁割席的故事, 范张鸡黍、管鲍之交、俞伯牙摔琴谢知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应该会对学生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提供一个最好的参考模板。

第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向学生贯彻古人惜时、节俭的思想, 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学习习惯与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 关于珍惜时间的经典诗文比比皆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根据一生治学经验, 谆谆告诫世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见池塘春草绿, 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

当然, 这样强调惜时的典故是不胜枚举的。再如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 也曾经感慨岁月易逝、功业未建:“年与时驰, 志与岁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叹穷庐, 将复何及也” (《诫子书》) , 淡泊名利、退守田园的陶渊明也在诗中抒发自己“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的遗憾。

孔子言:“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点明“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进而指出推行节俭是人的一种美德。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 如今的中学生们在吃、穿、用等诸多方面讲究的是品牌, 是档次, 衣食住行动辄攀比。倡导广大中学生在读书生涯中坚守“安贫乐道”的精神无疑对这种“不知稼穑之艰难”的消费方式能起到一种规诫作用。

当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要讲究一些策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历史教学品格塑造的前提与关键,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 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都是如此。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原则, 推荐学生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物评传。

如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还是可能的, 这既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 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既是历史课程目标全面达成的重要途径, 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和合格公民的有效手段。

摘要: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道德积淀。而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对传统文化菁华传承与普及的重任, 对当代中学生而言, 高中历史教学无疑具有开拓文化视野、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功用, 更重要的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历史教学,品格塑造,美德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设立原则下一篇:少数民族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