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原则

2024-06-09

设立原则(精选三篇)

设立原则 篇1

关键词:公司设立,公司瑕疵设立,有效,无效

瑕疵设立公司的效力是有效还是无效,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同时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取决于两种利益的考量即公司组织的维持和公司少数人利益的保护[1]。坚持公司下次设立原则有效更有利于维持公司组织,并保护公司多数人的利益。

一、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的理论依据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原则承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追求交易效率的结果。将设立证书的取得作为公司已经依法适当设立的结论性证据,便于交易第三人识别和选择交易对象,实质上是坚持了上市交易的外观性原则。一个已经获得注册的公司,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设立过程中的一些非交易第三人所能控制的因素而悖否认法人人格,这样,增强了交易的确定性,同时也为第三人节约了调查成本,交易效率因此得到提高。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原则承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确保企业维持的必然要求。企业维持是指应确保企业作为健全组织体的存续和发展。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它的存在和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维持是贯穿于整个商事法领域的基本精神。公司作为促进投资的工具,若动辄具有遭到人格否认的危险,则对企业的维持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原则承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需要。公司尤其是公共持股公司一旦设立,即产生了法人格,已经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活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某些人已经取得了公司的股份,期待着公司能够给自己带来大量的投资回报;某些人开始为公司事务的管理而尽心尽力,期待着能够通过自己的管理而为公司股东取得他们所希望的回报并使自己取得大量的收益;而某些人也因为所设立的公司而找到了一份职业,并希望通过自己为公司提供服务而获得生活的保障;某些人正在积极同所设立的公司签订契约,并希望通过此种契约的履行而增加自己的财富[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认为公司设立即便存在瑕疵,所设立的公司也应当持续存在。

总之,认为公司设立所存在的瑕疵并不影响所设立的公司的有效性,其理论根据在于,公司作为商事组织的基础和核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事事业的繁荣具有重大影响,对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有重大意义。

二、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无效的理论依据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无效,原则否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追求交易安全的结果。立法者试图通过对制度的理性安排,借助有关机关审核设立者所为各种准备事项,强制关系人遵守既定的公司设立规则,来确保交易安全。立法者认为,当公司设立存在瑕疵尤其是公司资本存在瑕疵时,就无法担保未来债务的风险,难以履行债权人的债务。因此,为了维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有效保护交易安全,对瑕疵设立公司,应该原则上否认其法人人格。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无效,原则否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法律具有的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在公司设立过程中表现为:法律一方面赋予股东以其出资或认购的股份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特权,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公司法人格的取得,当公司设立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体性条件或程序性条件而出现设立瑕疵,法律就要对公司设立进行否定性评价,原则上不承认其法人格。这样,有利于平衡公司、股东和第三人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无效,原则否认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人格,是维护公共政策的需要。法律不仅要协调相关利益者利益关系,还要维护国家的公共政策。为加强社会控制,必须对公司的法人格的授予进行实质审查和严格限制。如果法律容忍公司设立人的非法设立行为,对他们在设立公司过程中所存在的非法行为不予以严厉的打击,则法律势必成为怂恿公司设立人违法甚至犯罪的工具,公司法关于公司设立的强制性规定也就形同虚设。如果原则上承认瑕疵公司的法人人格,则无异于鼓励欺诈,不利于保护一般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总之,认为公司设立方面所存在的瑕疵能够产生使所设立的公司无效的后果,其理论根据在于,某些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受到损害,如果法律不对这些人的利益加以保护,则违反了法律所实行的利益保护原则。

三、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

对于瑕疵公司人格的处理态度,我国学者对此有所探讨。有学者主张,只要公司设立未能在实质上满足公司法所设定的设立条件,该公司便应当面临被行政或诉讼宣告无效之可能,而一旦被宣告无效,则公司法人人格自始被否认[3]。也有学者主张,我国法律应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角度去规定公司设立的法律效力问题,认为即便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的地方,只要公司已经获得了营业执照,则不应允许国家有关机关以外的任何人以公司设立存在瑕疵为由而向法院提起无效之诉[4]。

必须承认,两种公共利益的考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无法兼顾两者而采取某种平衡的方法。有鉴于此,从维护交易效率的角度出发,兼及考量企业维持理念,防止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我国法律应当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角度去规定公司设立的法律效力问题。应尊重瑕疵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事实存在,设置公司设立瑕疵补正规则和程序,对瑕疵公司进行拯救,原则上应该承认设立瑕疵公司之人格及既已形成的社会经济秩序,规定仅在设立瑕疵无法补正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等情形下方可通过法定程序否认瑕疵公司的法人资格。

事实上,我国《公司法》第31条、第94条和第199条已经暗含地承认了瑕疵设立公司的有效性。只是,法律对公司瑕疵设立的人格存续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理论上对此问题的理解产生不同分歧;司法实践中,对公司瑕疵设立纠纷的审判产生困扰。因此,我国公司立法应当明确公司瑕疵设立人格维持原则。

由于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的存在,在公司设立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公司瑕疵设立的情况。为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尽量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坚持公司瑕疵设立原则有效,更有利于维持公司组织,并保护公司多数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

[2]张民安.公司设立制度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62.

[3]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7.

设立原则 篇2

〖案情〗

申请人:上海竞帆海运有限公司

异议人:密斯姆航运公司等十四家公司

2012年6月25日,申请人所属的“竞帆1”轮在长江口水域与“密斯姆”轮(“MAXIMA”轮)发生碰撞、“竞帆1”轮船舶受损、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申请人系“竞帆1”轮的船舶所有人。

申请人称,2012年6月25日,申请人所属的“竞帆1”轮在经过长江口水域时,与“密斯姆”轮(“MAXIMA”轮)发生碰撞,造成“竞帆1”轮首部严重受损,“密斯姆”轮燃油溢出造成损失。“竞帆1”轮系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普通货物运输的钢制散货船,船旗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吨位9 895吨。故依据《海商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二百一十条,《交通部规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一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相关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向本院申请设立数额为867 982.50特别提款权和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至基金设立之日止的利息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

异议人称,第一,申请人对造成船舶碰撞存在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的作为或不作为,因此无权限制其赔偿责任,进而无权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第二,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竞帆1”轮系从事沿海运输的船舶,即使“竞帆1”轮系从事沿海运输的船舶。因本次事故中的另外一方密斯姆航运公司已经适用《海商法》第210条的规定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基金,依照《交通部规定》第5条的规定,申请人也应当按照《海商法》第210条的规定来设立基金,基金数额应为1 735 965个特别提款权以及自2012年6月25日起至基金设立之日止的利息。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一、申请人系“竞帆1”轮登记的船舶所有人,故依据《海商法》第二百零四条和《海诉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申请人有权向本院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

二、涉案事故造成了“密斯姆”轮(“MAXIMA”轮)船舶损失以及其他损失,上述损失属于与船舶营运直接相关的财产损失,属于《海商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的限制性债权。异议人密斯姆航运公司关于申请人对造成船舶碰撞存在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的作为或不作为,无权就异议人的债权主张限制赔偿责任的异议不属于本案审理范围。异议人的该项异议,不影响申请人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权利。

三、关于“竞帆1”轮申请设立基金的数额问题。异议人对于“竞帆1”轮是否属于沿海运输船舶存在异议,本院经审查核实申请人提供的船舶营业运输证等材料后,认定“竞帆1”轮核定的经营范围为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普通货船运输,故“竞帆1”轮属于沿海运输船舶。在“竞帆1”轮与“密斯姆”轮(“MAXIMA”轮)碰撞事故发生之后,“密斯姆”轮(“MAXIMA”轮)的船舶所有人密斯姆航运公司已经向上海海事法院提出申请,按照《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设立基金。根据《交通部规定》第五条的规定,申请人申请设立的基金数额也应按照《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进行计算。涉案船舶总吨为9 895吨,故涉案非人身伤亡海事赔偿责任限额为167 000+(9,895-500)×167=1 735 965特别提款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相关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上述赔偿责任限额的人民币金额按本裁定生效之日的特别提款权对人民币的换算办法计算,基金数额为上述海事赔偿责任限额和该款自海事事故发生之日起至基金设立之日止的利息,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金融机构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

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之规定,裁定如下:

一、驳回异议人密斯姆航运公司关于申请人无权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异议;

二、准许申请人上海竞帆海运有限公司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的申请;

三、申请人上海竞帆海运有限公司应在本裁定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在本院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基金数额为

1 735 965特别提款权(其人民币数额按本裁定生效之日的特别提款权对人民币的换算办法计算)和该款自2012年6月25日至基金设立之日止的银行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金融机构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

裁定出具后,双方均未提出上诉,现基金已设立。

〖评析〗

一、《交通部规定》的立法背景

《海商法》规定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海事赔偿责任限额,但将不满300总吨的船舶、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运输的船舶以及沿海作业的船舶的责任限额,授权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据此,原交通部制定并由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不满300总吨船舶及沿海运输、沿海作业船舶海事赔偿限额的规定》。其与《海商法》最主要区别在于《交通部规定》的第四条,即300总吨以上的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或者沿海作业的船舶,其责任限制基金计算标准是《海商法》标准的50%。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区别,与一国的经济发展、航运政策以及航运技术状况都有密切联系。我国地域广阔且海岸线漫长,沿海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考虑到当时我国的船舶建造能力、船龄船况条件、航运技术水平以及沿海事故发生状况,课以过高的赔偿标准,不利于航运发展,所以《海商法》授权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对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运输的船舶的责任限制另作规定,使之标准限定得较《海商法》更低。

这个差别无论对于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船舶方来说还是对于因海上事故遭受损失的受害方来说,都具有巨大的现实利益影响。作为船舶方,显然希望适用《交通部规定》,可以大幅降低自身的赔偿上限;作为受害方来说,本来《海商法》规定的责任限制标准就可能使其损失无法得到全额赔偿,更何况《交通部规定》还要在此基础上再打个对折。所以,究竟适用哪个标准往往是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设立过程中争议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国内运输船舶与国际运输船舶碰撞的基金设立标准采用对等原则

《交通部规定》第五条规定:同一事故中的当事船舶的海事赔偿限额,有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或者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其他当事船舶的海事赔偿限额应当同样适用。对于《交通部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国内运输船舶和国际船舶碰撞,应按照各自不同标准确定赔偿限制,即申请人可减半设立基金;2、《交通部规定》第四条体现对沿海船舶的特殊保护,但当与国际船舶碰撞时,应依对等原则适用同一标准,即在本案中就申请人的申请也适用《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不再按照50%计算。交通部《关于厦门海事法院有关碰撞船舶赔偿责任限额问题的复函》(下称《复函》)也采纳了第二种观点,交通部是《规定》的制定者,《复函》其实是交通部对《规定》的解释,根据《规定》第六条,交通部的解释是一种正式解释,属有权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三、国内运输的判定标准

适用《交通部规定》的前提之一是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运输的船舶,而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运输可能涉及多个判断依据。包括《船舶适航证书》、《船舶营运证书》以及船舶在特定航次实际执行的运输航线,归纳起来说,上述三种依据是各有侧重,《船舶适航证书》、《船舶营运证书》的记载是船舶运输能力的“应然”,而特定航次的航行则是“实然”。如果把船舶比拟成人的话,《船舶营运证书》记载的是“权利能力”,《船舶适航证书》记载的是“行为能力”,特定航次航行则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结合后的“具体实施”。究竟以何标准判断是否属于国内运输,解决这个分歧的关键在于对《海商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规定的“从事中国港口之间货物运输”中的“从事”的理解,即究竟是“有能力”从事、“有资格”从事,还是“实际”从事。我们认为应当作“实际”从事之理解,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设立原则 篇3

关键词:股东优先购买权,期待权,股东意思自治

股权自由转让和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的两大基石,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司的一种组织形态,同样也应当遵守股权自由转让这一公司基本原则。但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考虑,世界各国公司法普遍对其股权自由转让加以限制。股东优先购买权从诞生之日起,也被赋予了同样的使命。它要求在不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维护既存法律关系的稳定。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价值目标

首先是维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合理期待。期待权理论是“公司契约论”的产物,尤其是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对于由公司章程这一契约形式为中介联系起来的股东来说,其享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人事变动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权利。为防止期待权的落空,必须用各种手段对股东予以救济,股东优先购买权就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手段。通过“购买权”的“优先”行使,使对公司正常运作有合理期待的股东能够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提前避免受到侵害,或者事后得到救济。

其次是维护有限责任公司资合性和人合性的协调。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注入人合性因素后形成的一种兼具资合性和人合性的公司形态。有限责任公司本质上仍是资本企业,资本是股份(出资)的最本质内核。资本的流动性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能够自由转让。但是在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股东之间进行合作的纽带主要是相互之间业已存在的信赖关系。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能够共同创业,往往是基于亲戚朋友关系,或者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等等,由此形成的信赖关系不但决定了公司的权力组织结构,也保证了公司的正常稳定经营。为了防止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草率退出公司,并避免因不受欢迎的第三人加入而给公司本身及其股东的利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护公司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维护公司对外良好的信誉,对股权转让进行限制就成了各国立法共同的选择。

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作为股权转让限制的手段之一,其设立的价值就在于在资合性和人合性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均衡点。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使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因为股东的更迭而殃及公司正常稳定的运行。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设立的原则

(1)股东意思自治原则。每一个公司和股东都是个性化的。允许股东对公司内部事务自主约定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当事人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们协商一致的结果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也使社会效益得到增加。“股东自决原则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适用章程自治原则的界限。”公司作为商事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从其设立、一步步的成长以致终止,都是投资者心血的凝聚。尤其是在股东人数较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设立几乎都是各位股东协商一致的结果,在股东个人利益博弈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利用。这一结果应该得到立法的支持和肯定。目前世界各国公司法普遍允许由公司章程对公司注册资本金、公司人数等,包括股东优先购买权作出约定,赋予了公司及其股东极大的自主权。这种潮流实际上表明了国际化大背景下,各国均将公司立法作为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手段,鼓励经济活动主体参与国际竞争,做大做强成了公司法的责任。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于股东意思的最大限度尊重,也符合世界公司法发展的大趋势。

(2)效率和安全的平衡原则。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要求资本的自由流通,这体现了交易的效率性,人合性则要求维护公司的稳定经营,又体现了交易必须注意安全。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设立,需要在效率和安全这两种价值之间进行选择和平衡。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即一方面要防止滥用股权自由转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滥用股东优先购买权。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作为本质上的资本企业,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在资合性和人合性这两大要素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要素越来越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有限责任公司产生初期,社会上投资领域比较狭窄,整体劳动效率不高,股东比较稳定,人合性优势也相对明显。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供股东投资的领域越发宽广,对外转让股权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同时,信息时代商机的瞬息万变也使得决策权的集中行使成为可能和必要,全体股东协商一致的人合性基础日渐微弱,资合性成为主导。这就要求在今天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问题上,效率应当是第一位的,即为防止股权自由转让权利的滥用,可以对转让加以限制,但不应当禁止转让或者使转让变得极为困难,这也是各国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同等条件”、行使期限、同意权等限定条件的规定,对优先购买权的滥用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 载《江平文集》,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德】托马斯·莱赛尔、吕迪格·法伊尔著, 高旭军、单晓光等译:《德国资合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蒋大兴:《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问题研究——关于公司法的修订》, 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 (第三辑) ,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CAD/CAM一体化下一篇:学生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