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2024-07-03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精选四篇)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骨折患者26例,年龄24~61岁,平均(38.7±10.9)岁,其中,男19例,女7例;所有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均超过50%,向后成角超过20°或者椎管内侵入超过50%;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12例;损伤部位:T114例,T1211例,L18例,L23例;患者脊髓的损伤程度按Frankel标准分级[10]:A级4例,B级11例,C级9例,D级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全麻,行气管插管后,取俯卧位,从后正中行切口,显露伤锥及前后椎板、关节突、椎弓根钉进钉点,选择患者脊髓压迫严重或损伤严重的一侧为减压侧,对侧为融合侧。骨折处复位后,将椎弓根钉置入两侧的伤锥及上下邻椎进行固定,切除减压侧椎板及两侧关节突、上椎板下缘、下椎板上缘,保留良好棘突,使用高速磨钻从棘突下磨掉对侧内层椎板,扩大椎管。于上下椎间盘水平拉开硬脊膜,使用双击电凝止血,切除上下椎间盘。将减压侧伤锥的椎弓根钉取出,沿通道切除该侧的椎弓根,建立后外侧通道,使用骨刀对伤锥进行壳内次全切除,把碎骨块推进椎体次全切除后的空隙内并取出,经对侧椎板下入路探查碎片并推进前方,解除脊髓前侧的压迫。若硬脊膜破裂小于1 cm,清除周边组织后直接缝合,若硬脊膜破裂大于1 cm,先缝合周边再于裂口处帖附小块腰背筋膜。测量患者的椎间距离,剪取直径为20 mm的合适钛网或人工骨笼为椎间融合器,把取出的伤锥松质骨置入融合器,于伤锥神经根的肩上置入融合器,使用C形臂X线机确认位置后,对椎弓根钉进行加压固定,对融合侧外层椎板和上下关节突制备植骨床,将剩余骨块植于融合侧的椎板外侧和后外侧,放置引流管,并缝合伤口。术后48 h内拔管,使用抗生素3 d,视情况进行功能性恢复锻炼。患者术后随访1年,并行Frankel分级评定。

1.3 观察指标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包括感染、脊柱曲度异常改变等。伤椎X线检测指标: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容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62~256 min,平均(192.4±30.7)min;术中出血量为430~1 852 mL,平均(685.1±219.3)mL;术后24 h的伤口引流量为243~509 mL,平均(327.4±48.1)mL;骨折愈合时间为15~23周,平均(17.9±3.2)周。术后患者的骨折脱位均有效复位,且未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术后患者发生脊柱曲度异常改变1例、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5%。

2.2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X线检测情况比较

患者治疗前后伤椎X线检测结果比较显示,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椎管容积率均明显大于术前,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患者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比较

患者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比较显示,患者术后的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骨折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业高速发展,意外事故时有发生,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骨折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占脊柱骨折的10%~20%。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伤锥高度,对椎管进行良好减压,矫正其成角畸形,并重建其脊柱的稳定性。传统术式虽可以解剖脊柱序列并恢复伤锥高度,但不能解除脊髓的压迫并恢复脊柱稳定性[11,12]。侧前路手术可以进行减压、固定、融合,但仅适合于后柱完整的患者,对脱位、关节突交锁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前后路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出血较多且费用较高,患者住院时间长。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术结合了前后路联合治疗的优势,减压充分且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利于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3.2 手术减压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术仅需一次单切口即可完成减压、内固定、脊柱三柱的稳定性重建。术中的减压保留了脊柱前柱的结构,仅需为融合器置入提供所需空间,而无需过多切除患者的椎板。由于保留了患者一侧的椎板,术中对侧椎板下会成为减压死角,应对保留椎板的侧内层进行潜行减压,使用高速磨钻对其进行钻磨,扩大椎板。次全切除后可使用神经探子器械把对侧的椎板下入路骨碎片推进椎体,再进行切除以达到完全减压的目的。

3.3 手术注意事项及术中患者的出血控制

在有效麻醉和降压的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血小板凝集药物,可以减少出血量。由于术中椎管前静脉丛最易发生出血,可将椎管前壁的减压放于最后。在切除伤锥及潜行扩大对侧椎板后,使用双击电凝进行止血,再处理伤锥的上下椎间盘,取出椎弓根钉并取出该侧椎弓根,建立外侧的手术通道进行双击电凝止血,然后使用骨刀进行伤锥的壳内次全切除,处理椎后壁和对侧骨碎块,控制出血最为理想。由于患者的椎管较为狭窄,器械不宜进入,为了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切除椎板时要避免咬骨钳进入椎管。对患者内侧的椎板进行潜行扩大后有了较大的缓冲空间,术中的操作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牵拉,以免加重脊髓和硬膜囊的损伤。放置融合器时尽量避免损伤脊髓,可用神经拉钩轻轻牵拉以保护。

本次研究表明,术后患者脊柱曲度异常改变、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椎管容积率均明显大于术前,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说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得到了大幅改善,脊柱的稳定性得以重建。患者术后的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说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单发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早期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3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 (37.23±12.32) 岁。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 (37.53±12.3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椎间支撑骨并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 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 选取俯卧位, 于中央部位入路手术, 将伤椎皮肤逐层切开, 剥离椎旁肌和皮下组织, 露出伤椎及邻椎, 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邻椎, 并使用连接棒暂时固定, 切除椎体关节突, 将伤椎横突、椎弓根咬除, 同时保护神经根、脊髓, 切除上下椎间盘, 将软骨刮除, 留骨性终板, 将脊髓外骨块清除, 次全切除椎体, 将人工椎体填充自体骨松质碎块后, 置入椎体切除位置, 对伤椎部位进行检测, 满意后加入适当压力于椎间, 使骨块牢固, 锁紧连接棒, 进行横连杆安装, 于外侧植骨, 将引流管置入后缝合切口。

对照组患者实施椎间支撑骨并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 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 选取侧卧位, 于伤椎情况较好的一侧入路, 若患者T11受损则需于胸腔入路, 在手术途中若需要则切除肋骨1~2根;结扎动脉后, 使伤椎露出, 切除2/3椎体, 减压后植骨, 固定钢板, 剩余操作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在临床骨科中,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属于常见骨折损伤, 发生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主要实施手术方法治疗, 但各种手术方法效果各异, 其中前路手术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减压作用, 可防止对硬膜囊与神经根的牵拉, 减少对脊髓的损害, 从而起到保护脊髓作用[2]。但该手术方法操作复杂, 牵涉患者多个重要脏器, 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增加手术风险, 可造成患者胸膜撕裂、血管、输尿管等损伤。经后路手术治疗方式, 操作较简单,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其能够伸展和敞开纤维环后部以及后纵韧带, 使伤椎恢复原有高度, 在牵拉作用下能够使伤椎达到良好的复位状态, 并起到减压作用。该手术方法还能够为患者展开360°减压, 使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并且在术中可进行三柱重建, 对冠状位、矢状位的移位情况进行纠正, 使其坚强固定, 极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风险。另外, 在术中为患者置入人工椎体作为脊柱支撑骨, 能够使椎间隙、椎体高度以及脊柱弧度得到恢复, 从而能够为患者伤椎起到良好的固定、重建作用。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早期患者实施椎间支撑骨并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避免患者术中出血过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胜利.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骨治疗早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研究.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9) :104-105.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获完整随访的腰骶段恶性肿瘤患者共16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位于47~81岁之间,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其中椎体转移瘤患者共12例13椎,包括乳腺癌转移6例,7腰椎;前列腺癌转移4例,4腰椎;肺癌转移1例,1腰椎;不明原因转移癌1例,1腰椎。其中原发肿瘤4例4椎,浆细胞瘤2例,2腰椎;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1腰椎;脊索瘤1例,1腰椎。患者均有病变区域剧烈疼痛,活动受限。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血常规、肝肾功离子、出凝血功能、心肺功能进行检查。术前3天内对患者病灶行X线、螺旋CT检查,以明确患者责任病灶椎体的部位、数量、塌陷的程度。术前3天内对患者性责任病灶MRI以观察脊髓受压情况。总结以上数据明确手术方式[2]。

(2)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取俯卧位,全麻,以病椎棘突为中心作正中切口长约10~12cm,显露病椎上下各2个椎体的小关节突及椎板,术中X线引导下,分别在病椎上、下各2个椎体安放4对椎弓根螺钉,应用弧形骨刀从两侧将病椎的双侧椎弓根彻底铲断,从而完整切除椎体后方的附件结构。从双侧钝性分离椎体的侧方及前方,将病椎完整的从其周围软组织中游离,安置一侧钉棒系统并固定,将脊髓保护好后应用线锯及骨刀分别将病椎从侧方完整去除,利用挂勺将上、下终板彻底刮净,量取病椎长度后植入支撑钛笼,将另外一侧钉棒系统安放,仔细止血,逐层缝合切口[3]。

(3)术后观察与处理。术后患者第一天行X线片检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第二天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在家人保护下,带硬腰围下床活动。

1.3 随访评价

(1)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在患者接受手术前1天、术后第30天,对患者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简表),进行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评分调查[4]。

(2)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在患者接受手术前1周、术后第30天,对患者应用UICC标准,进行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和疼痛频率的疼痛评分调查。疼痛程度按指标分为5级,统计患者术前1周、术后30天内每天从起床到睡觉时的疼痛程度、频率,疼痛评分=疼痛程度×疼痛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统计所得数值均以(±s)表示,两组间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当α=0.05,P<0.05时认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 随访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根据SF-36简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根据结果提示:患者在术后的体能状态方面、精神状态方面、总体生活质量方面均较术前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

根据UICC标准推荐的疼痛评分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提示:手术对患者疼痛有很好的缓解,有效率100%,患者手术前后前、后疼痛评分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脊柱稳定性的变化

手术治疗后没有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截瘫等症状。

3 讨论

脊柱肿瘤病灶常侵袭椎体和附件引起脊柱病理性骨折,传统脊柱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放疗、化疗、止痛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等[4~5],外科手术干预仍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手段。现有学者[6~10]多认为手术的适应证有以下几方面:原发性恶性肿瘤、转移性恶性肿瘤、椎体良性肿瘤、或者肿瘤良恶性不明确,但存在椎体塌陷导致的脊柱失稳、神经压迫症状逐步加重的患者。手术禁忌证有以下几方面:恶性肿瘤导致重要脏器衰竭,单纯病灶切除无法挽救的患者,存在广泛远处转移的患者、高龄患者和心肺等脏器功能无法耐受手术打击的患者。

本组所随访的患者术前多腰背部疼痛剧烈,腰椎稳定性差,部分患者甚至伴有病理性骨折或神经症状,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低。通过本组的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达到以下目的:(1)术中病灶取材,病理送检可明确诊断,为后期放、化疗等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2)病灶清除后,迅速减瘤,可迅速缓解肿瘤病灶本身导致的疼痛。病灶切除可以对脊髓进行减压,改善术前的截瘫症状。同时脊柱重建配合后路钉棒内固定可迅速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少对脊髓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3)迅速减瘤,为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生物疗法等综合治疗提供时间和机会。

综上所述,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手术对于腰骶段恶性肿瘤的治疗,只要无明显禁忌证,无论患者责任病灶是原发还是继发,均应积极行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术,防止神经功能损害的出现和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此手术可以有效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治疗腰骶段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腰骶段恶性肿瘤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方式,术中后路先完整切除病椎,然后钛网植骨进行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固定。对比观察实施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疼痛评分、脊柱稳定性的改变。结果:16例患者获完整随访,1例失访,经X线及CT检查,1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不融合及内固定断裂,脊柱稳定性好。结论: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治疗腰骶段恶性肿瘤能有效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腰骶段恶性肿瘤,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

参考文献

[1]刘国太,周学文,佟杰,等.后路一期椎体全切除治疗胸椎椎体肿瘤[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8):681~684

[2]成浩,徐建广.全椎体切除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9):7734~7738

[3]初同伟,张莹,刘玉刚,等.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5):442~444

[4]江仁兵,徐万龙,锡林宝勒日,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83例胸腰椎体转移瘤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3):3231~3232,3235

[5]周洋,锡林宝勒日,白靖平,等.脊柱转移癌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2):1653~1656

[6]张卫,晏怡果,王文军.前后路联合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J].2006;14(21):1617~1619

[7]陈鑫营,陈子华.前后路联合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肿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0):70~71

[8]廖丽君,刘晖.单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脊柱肿瘤的应用[J].脊柱外科杂志,2009;7(6):375~377,384

[9]王梯健.后路全脊椎切除骨水泥再造椎体治疗胸腰段脊柱恶性肿瘤9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3;43(15):40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24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并记录治疗效果, 其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11~68岁。其中, 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2例,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20例, 神经纤维瘤病脊柱后凸畸形2例。所有24例患者在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程度经过测量Cobb角度范围在80~155°之间, 且10例患者在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前伴有精神系统症状。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 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在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前均应进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以及侧位前屈、后伸X射线医学影像检查, 了解患者发生脊柱后凸的程度以及柔韧性。 (2) 对患者进行CT、脊柱三维CT医学影像检查, 了解所有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发生脊椎畸形的情况。 (3) 对患者进行MRI医学影像检查, 用于明确所有脊柱后凸患者是否发生脊髓畸形和受压情况。 (4) 对发生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者进行运动指导, 使患者在实施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前适当进行爬楼梯和吸气功能锻炼, 改善患者的限制性通气障碍情况。

1.2.2 手术方法

对24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 并指导患者在软枕上取俯卧位, 因患者后凸较大, 一般不采用脊柱手术架。取患者后正中切口, 将患者剥离骨膜下显露畸形段脊柱, 显露范围至患者横突外缘止。在进行全椎体切除的患者病变脊椎上下相邻的椎体置入2~3对椎弓根螺钉, 若患者体内残留较大畸形, 则最好对患者使用3对椎弓根螺钉。将患者病变脊椎板、下关节突、上位椎体部分棘突以及患病椎棘突椎板关节突依次进行切除, 可从后方显露患者的脊髓和神经根, 对患者显露出的神经根进行保护措施后, 使用球磨钻或骨刀经椎弓根骨膜下部位对患者的椎体、相邻椎体置终板以及上下间盘依次进行切除, 暂时保留患者部分椎体后缘以便维持稳定性。将金属棒置入一侧, 并对患者暂时保留的部分椎体后缘进行切除, 完成环脊髓减压治疗。对患者两侧进行交替压入金属棒矫形, 每次置入金属棒后凸要小于当时患者脊柱后凸, 使患者脊柱逐渐发生矫形直至达到满意矫形效果为止。在对患者进行金属棒矫形过程中要时刻监护患者的硬膜搏动和脊髓。取长度适合的钛笼, 在中央打紧碎骨植入患者体内的椎体间。若在手术中发现手术视野较小, 给施行植入钛笼和手术减压带来一定困难, 则可在患者的胸段切断神经根。最后对患者进行后方加压以及后外侧植骨融合。

1.2.3 注意事项

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病人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时, 在手术过程中应对患者采取控制低血压的措施, 以便减少患者的出血情况。在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病人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以及在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中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脊髓挤压时, 应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剂量为1000~1500mg。

2 结果

24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中, 18例进行了2个椎体的切除, 4例患者进行了3个椎体的切除, 2例患者进行了4个椎体的切除。患者手术时长为4~8h, 平均时长为5h;进行手术中患者出血情况为800mL至3000mL, 平均出血量为1800mL;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后均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医学影像检查所有患者在术后后凸平均37度, 矫正率达到64%。

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在实施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术前无神经系统症状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若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在术后1周内开始出现恢复, 且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情况正常。

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后随访1年, 可见明显的骨性融合征象, 且任何矫形未见丢失现象。

3 讨论

严重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往往病情复杂, 且表现为进展型, 病情易呈现加重趋势。由于患者体内长时间存在畸形, 从而造成患者脊柱周围可能发生软组织挛缩现象, 若患者发生严重畸形甚至会造成心肺功能受损, 且多数患者会由于病情的发展导致脊髓受压, 增加了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难度。

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过传统手术矫正方式进行治疗, 如对患者进行后路加压矫形手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 术前神经系统症状全部恢复, 且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治疗方法[1]。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与传统前后路手术相比, 具有以下优势: (1) 使患者在进行时产生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得到相应的减少; (2) 患者所达到的重建效果可靠;3.对患者前方进行减压时后路手术比前路手术更加容易, 并且较为彻底的减压患者脊髓; (4) 减少手术中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而造成的手术风险; (5) 因不进入患者胸腔而实施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 从而减少了由于手术所造成患者的一系列并发症。

综上所述,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是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疾病, 可使患者神经充分进行减压,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并且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2]。

摘要:目的 本文将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治疗并记录治疗效果, 以便探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提高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 实施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后均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医学影像检查所有患者在术后后凸平均37度, 矫正率达到64%。所有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后随访一年, 可见明显的骨性融合征象, 且未见任何矫形丢失现象。结论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是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疾病, 可使患者神经充分进行减压,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并且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脊柱后凸畸形,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重建手术

参考文献

[1]SnellBE, Nasr FF, WolflaCE.Single stage thoracolumbar vertebrectomy-with circumferential reconstructionandarthro desis:Surgical techniquean-dresults in15patients[J].perNeurosurg, 2006, 58 (2) :263-269.

上一篇:压力容器试验下一篇:英语任务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