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贡献率

2024-06-25

总资产贡献率(精选四篇)

总资产贡献率 篇1

1 企业文化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享受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规范体系。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不一样, 它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 能否经得新兴科技的挑战。如果说各种规章制度、服务守则等是规范员工的“有形规则”, 企业文化则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

1.1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 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人是在文化里生活的, 没有了文化, 人就像失去了空气一样无法生存。同样, 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设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在消费企业文化时产生激动、乐趣、快乐、满足, 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对于任何一个追求长期发展的公司而言, 企业文化是一股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它能让企业在顺境时有效的掌握机会, 在逆境时共同奋斗、克服困难。因此, 企业的文化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1.2 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品牌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员工都从身边的事开始, 培育自身的持续意识、全局意识及市场意识, 从而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企业因为社会需要而存在, 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经营者必须时时考虑到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文化, 才不至于在市场变动中迷失方向。许多著名公司用优质的无形资产来装备自己, 并靠其占领市场, 取得了巨额利润。

1.3 企业文化是员工追求与理念的集中表现

一个强大的企业不一定有很深厚的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伴生物, 只有当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 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 才能自觉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 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 企业形象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概括地说, 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具体地说, 企业形象是由企业产品形象、管理者形象、员工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等综合因素组成的。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一种总和整体形象。企业形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武器, 其价值表现不是绝对的, 而是处于动态过程中, 它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企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产品种类的日益繁多, 企业只靠质量和服务很难具有市场优势, 只有那些企业形象好的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才会受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青睐, 拥有良好的商品信誉和服务信誉, 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 从而吸引消费者认知和选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最终只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2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 在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寻找可靠的经营合作伙伴, 银行愿意为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 政府愿意为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提供有利的经营环境, 进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并能得到周围的社会居民的理解和拥护, 从而使企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3 信誉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信誉是一个企业的信用和名誉, 它包括企业的身份、守法情况、经营情况、产品质量、服务情况和银行信用情况等内容。良好的企业信誉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它在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良好的信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尽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许多企业却陷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之中。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主要表现在市场、融资、人才, 而从深层次看这三个问题都同信誉分不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市场竞争是公平竞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已经呈现多元化, 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日渐突出, 成为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2 良好的企业信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价值

信誉无价, 以“信誉”为基础的合作比以资金为基础的合作更为高级、更为持久、更为深入, 也更为有效益。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不长。诚实是做人之本, 守信是立事之根, 对企业发展, 则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无形资产, 更是企业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从产品经营, 到资本经营, 再到信誉经营, 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又是企业经营境界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

4 品牌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注册一个商标是容易的, 打响一个品牌却是困难的;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是安全的, 只靠价格战的企业却是危险的;管理良好的品牌是增值的, 不经管理和维护的品牌却是脆弱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4.1 品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树立品牌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当今市场产品越来越相同的情况下, 很多产品唯一的差别就是品牌。在某些行业中, 品牌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有时比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还要大。

4.2 品牌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研究 篇2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经营业绩

无形资产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价值,防止被他人恶意收购。过去我国企业主要关注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当前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有助于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优化无形资产的配置比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广义的无形资产主要是指那些无实物形态的,体现为拥有某种法定的技术或权利,如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和商标权等,甚至扩展到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等方面。会计上的无形资产通常为狭义的概念,主要指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誉等。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企业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为基础,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进行折现后的现值。企业价值的高低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强弱。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整体价值越大,股权资本的价值就越大,其股票价值也就越高。

二、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贡献中的作用

无形资产通过整合有限的资源、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以及密切客户关系等,实现了企业的既定目标,是企业价值不断增长的推动力。刘媛(2015)对美国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从横向比较来看,无形资产的增长远高于有形资产的增长。从1980-2010这30年间的数据显示,有形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08%下降到11.45%,增幅为-2.63%。而无形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8%上升至3.79%,增幅为1.61%。从纵向比较来看,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在成倍的增长,从美国S&P指数来看,1980年这一数值为135.8点,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1997.16点,增幅近15倍,这还不包括在此期间发放的现金股利。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三、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贡献的相关性研究

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们也逐渐开始重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开始成为他们做出重要决策的参考标准。巴斯和科林斯(2009)研究了从1991年到2009年的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数据,他们发现在这期间,这些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重估价值和其股票回报率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邵红霞(2012)根据2008到2012年我国上交所76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通过股票价值回报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无形资产的规模成正相关的关系。尹胜柳(2013)利用EVA经济增加值和奥尔森模型,按照行业大类,研究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大多数的行业里,二者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仅在少数的农林牧渔行业呈现负相关关系,产生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农林牧渔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些企业投入的无形资产对股价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亚伯拉罕.奥特温吉(2011)研究发现,企业在投入无形资产后,其收益率并不会立即提高,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滞后期在3年左右。相反在刚刚投入无形资产的第一年,收益率反而会下降。到了第二年,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到第三年时,两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也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此类分析,陈德智(2012)搜集了沪深股市1342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投入的无形资产与其经营业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滞后期为2-3年,在2-3年以内,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在其后的时间段内两者呈现了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得出,企业投入的无形资产与其经营业绩之间会有一定的时滞性,滞后期过后,两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我国学者针对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韓士专(2012)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土地使用权与高科技企业的股价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而与房地产业和运输业是正相关的关系。技术类无形资产与高科技企业的经营业绩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技术类无形资产投入后的三年时间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是逐年加强的。

四、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投入的力度较小。过去我国企业资产管理主要偏重于实物资产的管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无形资产多数不具备实物形态,加上管理层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欠缺,都导致了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第二,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不够。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的意识较弱,同时缺少保护无形资产的制度和体系,造成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出现了严重流失的情况,商业机密被窃取或泄露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我国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三,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做得不全面。管理者对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不够,对无形资产的利用程度不够,尚未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无形资产的促进作用,使之转化为有形的生产力,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2.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优化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配置比例。参照有形资产的管理,梳理无形资产的基础信息,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的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保证账账相符。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情况,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的当前价值、预期收益以及待摊年限等,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提升价值贡献度。

第二,加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在法律保护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保护无形资产的法律体系,但这一法律体系仍需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上,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无形资产的规章条例,并开展无形资产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设置相互监督的岗位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的监督和审核机制,同时与无形资产相关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加大对无形资产泄密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杜绝商业机密以及核心技术泄密情况的发生。另外,要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防止因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和减值。可以将无形资产的保密工作纳入到对管理层或经理人的考核体系之中,促使管理层或经理人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无形资产的转化利用效率。根据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土地、商标权和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实际情况,全面构建无形资产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反映出无形资产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提高企业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不断地挖掘无形资产的巨大潜质,为企业的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皮特:《竞争的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97年第2版:16-18.

[2]方红星:《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34-41.

[3]汪英:《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综述—基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财会通讯》,2015年第3期:103-106.

[4]李志军:《货币政策、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债务融资》,《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24-30.

作者简介:

总资产贡献率 篇3

传统经济学认为, 企业是消耗有形资产的组织, 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消耗有形资产。但当前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活动, 对提升企业的价值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一、中国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现状

(一) 中国企业持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低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形资产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了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将一部分上市公司2008—2012年拥有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进行了统计 (见表1) 。

(单位: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 中国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正在逐年增加, 从2008年中国持有无形资产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4.83%增长到2012年的97.51%, 说明了中国企业在这五年间通过外购或是自创形成了更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总额的增长也十分迅猛, 从2008年的5 000亿增长到2012年的11 870亿, 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137%。而从无形资产平均值来看, 中国单个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值从2008年的3亿左右增加到2012年的5亿左右, 增幅近38%, 这说明中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然而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仍比较小。相反而言, 中国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虽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仍维持在27%左右, 与一些跨国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40%~50%的比率相比较, 中国大多数企业仍未摆脱粗放型发展的特征。

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的资产由有形资产组成, 这就造成了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时缺乏独特性, 在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难以保持活力。

(二) 中国企业对技术开发, 产品自主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较少

中国大部分企业在无形资产上的投入相对较有形资产而言少之又少。一些企业一直保持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技术落后缺乏创新, 企业缺乏竞争力, 只能通过一味地压低成本来维持企业发展;而另一些企业则盲目引进技术, 但是自身生产工艺落后, 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后期资金投入又极少, 最终结果适得其反。相反,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设有技术开发机构, 美国、日本的优秀企业每年都要抽取销售额的10%用于研究开发, 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董事长就曾明确指出:本公司的收入和利润80%靠专利权的许可获得。企业若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势必会影响其社会形象、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从而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 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对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低

在企业无形资产的中流砥柱莫过于品牌, 创立一个深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但是中国企业对品牌的注册和保护意识不深, 大部分企业未注册或是未依法办理品牌注册, 导致企业无形资产得不到法律保护, 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利益造成了损失。据调查表明, 中国企业每年大约有8万个品牌因为没有进行注册, 被其他企业抢注, 造成巨大损失。2004年, 海信商标在欧洲被西门子公司抢注, 后经过多方长达半年时间的努力, 最后西门子公司和海信公司达成和解, 同意将欧洲地区注册的“Hisense”商标转让给海信公司, 但是海信公司为此支付了高昂的费用。

二、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机理分析

(一) 无形资产在企业供应阶段的价值贡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及能力诸如专利权、特许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供应阶段, 企业通过对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渠道的控制, 通过企业自身能力研发和设计各种新技术、新产品, 再将这些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准备阶段, 完善生产工艺, 推出优秀设计, 为后续的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例如,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 2011年, 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236亿, 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支出转化成为了华为在生产准备阶段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 这为企业业务的开展和企业价值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阶段的价值贡献

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 简单的熟练工、粗放式的生产工艺已难再满足企业日常生产, 企业若要从根本上改进技术生产过程, 改善劳动环境, 实现高产能、高质量、低成本的需要, 就需要有专业教育背景、技术娴熟的员工, 同时辅以现代化的劳动工具, 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进行管理。诸如麦当劳的标准化系统、丰田公司的JIT系统这类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改进, 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例如,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电解铜生产的铜冶炼企业。2002年, 云铜公司引进艾萨电解技术, 经过六年企业对电解铜工艺的改进和生产线、生产厂房的改造, 2008年仅一个电解车间就达到了年产电解铜20万吨, 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整个电解车间实现网络控制、自动化控制, 车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改变了传统矿产企业工作环境“脏, 乱, 差”的印象;云铜公司生产的“铁峰牌”阴极铜品味达到了99.97%, 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当年云铜公司即实现盈利人民币1亿。

(三) 无形资产在企业销售阶段的价值贡献

在销售阶段, 企业的产品终将进入市场, 接受市场的考验。质量的优劣、价值的高低、产品的功效、个性特征、品味形象、文化内涵及企业信誉等均被如实的反映出来。可以说, 无形资产的综合效应最终体现在商品上。同时, 某些政府特许经营的企业, 本身就享受独占市场一方的有利条件, 如水、电等部门的专营权。这些因素造成某些商品在竞争中优越于其他的同类商品, 使企业对其产品的价格拥有某种控制能力, 从而保持其获得超过同类其他商品的盈利能力。此外, 无形资产在销售过程中的作用, 还体现在保护、控制市场份额。

例如,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格力公司2009年的无形资产总额为5亿左右, 到了2013年则增加到24亿, 而这有相当一部分支出投入到了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现如今的消费者不再只是单纯的看中产品价格的高低或是质量的优劣, 更多是关注企业的产品是否功能多样, 是否能体现自身品位形象或是彰显自身的个性特征。而格力公司在无形资产这方面的投入带来的最直接的收益就是从2009年的销售额400亿猛增到2013年的1 200亿, 牢牢占据了中国空调行业的头把交椅。通过格力电器2009—2013年资产概况表可以看出 (见表2) 。

(单位:万元)

结论

在新经济时代, 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正在迅速商品化, 其投资报酬率趋同于社会报酬率, 从而不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持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较多, 但是单个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少;中国企业对技术开发, 产品自主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较少;品牌意识较差。同时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即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扮演着不同重要的角色, 对企业的价值增值产生极其重要的贡献。

总之, 无形资产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源泉, 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因此, 企业创造无形资产、保护好无形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

摘要:新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资源。无形资产的质量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中国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贡献品牌

参考文献

[1]汤湘希.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及其评价[J].湖北财税, 2002, (12) .

[2]崔也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 2014, (8) .

总资产贡献率 篇4

随着高速运转的经济时代的来临,无形资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更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据2015年第1季度的报表数据显示,沪深股市2800家上市企业中,中国交建拥有无形资产金额最高,其无形资产拥有量达1058.70亿元,占到总资产的16.55%。该企业股票公允价值为14.96元/股,账面价值为1.38元/股,其公允价值是账面价值的10.84倍,这样的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企业的市价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究其原因,企业账面价值评估时具有价值创造力的部分资源被忽视了。企业价值估算差距如此之大,值得思考。

企业并购是中国企业资本积累,规模扩张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重估和创造企业价值的体现,同时还是并购的企业双方要素整合,配置优化和资源共享的过程。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是DCF模型和期权定价法。前者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成熟的价值评估方法,其注重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后者作为DCF模型的改进,将决策者的决策调整柔性纳入模型进行评估。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估算目标企业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于1969年提出著名的Tobin's Q理论,该理论将重置成本代替了账面价值,用市场价值比重置成本的结果与1比较,来证明企业是否创造了超额财富,进而估算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价值贡献度”对无形资产在企业并购中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价值贡献度越高,无形资产在并购中起的作用越大,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并购转移后,决定了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反之,亦然。

二、无形资产与并购目标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

(一)无形资产与并购目标企业价值关系

(1)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创造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标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无论是Barton(1992)的“知识论”,还是Meyer与Utterback(1993)的“技术与技术创新论”,无疑都将论述的着眼点放在了无形资产上。实践方面,海尔集团的品牌、战略创新、企业文化和服务四大核心竞争力;新东方的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苹果公司的技术创新和营销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都是无形资产。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必然要不断的形成与创造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是并购中提升企业价值的异质核心资源。从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到英、德大规模企业并购,再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并购浪潮中,成功的并购案大都凸显了无形资产的地位,无形资产即是成功并购案的“驱动力”。2008年9月,可口可乐以12.2港元/股高出汇源4.14港元/股,溢价1.95倍,总对价24亿美元收购汇源。此并购案说明,可口可乐看中的正是汇源的价值———无形资产,汇源果汁作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拥有牢固的消费者群体以及果汁原汁基地、分销渠道等。

(二)无形资产对并购目标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价值贡献作用机理分析

美国思想家Ichak Adizes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企业看成和人一样有着独特的生命轨迹,分为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Utterback和Abemathy(1975)就以生命周期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U-A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企业发展和成长期是以创新产品为主,到了企业成熟期创新点由产品创新过渡到工艺创新,最后,衰退期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降到最低点。因此,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创造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成正相关性。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在企业成立初期时,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产品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才能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因此需要加大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投入,这个时期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是较强的,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利润可能会出现负数;随着企业逐渐壮大进入成长和成熟期,企业的利润会达到最高值,同时前期投入在这两个时期开始有了回报,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创造进入了活跃阶段,同时对企业价值贡献达到最高值;当企业进入衰退期,利润会大幅下降,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也会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下降到低点。

三、“价值贡献度”模型建立与说明

价值贡献度反映无形资产对企业收益带来的贡献进行具体数值的估计,其实质是无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多少超额收益或利润,因此,某时期现金流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和有效性。

(一)DCF模型

1906年Irving Fisher在《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一书中提到资本价值理论,1930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立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成为DCF法。该模型的检验公式为:

其中,EV代表企业价值,FCFt指被评估企业第t年的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值,Rt是第t年的折现率,TV代表目标企业的终值,n代表预测期间。该模型运用的思路首先预测评估目标未来各年的自由现金流量,然后计算出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成本,用它作为折现率计算出未来现金流的现值,累加后得出公司的价值。

(二)引入“价值贡献度”,修正DCF模型

DCF模型是从现金流和风险的角度考虑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在风险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流越大,公司的价值就越大;在现金流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风险越大,公司的价值就越小。但是该模型缺少某一单项如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超额现金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本文建立“价值贡献度”模型,检验无形资产在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贡献。

(1)模型建立基础。如图2所示,本文认为无形资产的高低取决于其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的多少,由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因为其可辨认性及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鉴别期存在价值的高低。利用超额收益的价值与企业增量的比值来进一步确定无形资产价值贡献度。

(2)模型公式。结合以上分析,本文建立价值贡献度模型如下:

(3)模型变量分析。由于各个教材中关于模型变量项目不完全一致,本文根据我国公司财务报表项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4)模型验证。如果价值贡献度模型通过检验,数值越大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越大,并购后将提高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将给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并购行为是可行的。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

为了增强实证结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15年并购案例,并购案中的两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通过分析目标企业数据,进一步说明无形资产的贡献程度对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大小。预测在并购后,目标企业将对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多大影响,是否会带来超额收益,并购行为是否成功。

(二)检验分析

(1)求超额收益现值。从表3数据分析来看,超额收益率成收敛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取超额收益率均值0.55%作为目标企业的超额收益率。根据表2和表3得出的数据取均值,预测目标企业未来五年的营业收入和超额收益如表4所示。

(2)求企业价值增量△EVt。由于选取的样本是2015年刚刚并购成功的公司,因此企业价值的账面价值取2014年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市价取并购价,得出样本企业的价值增量。将数据带入公式得到企业价值增量:

(3)求价值贡献度。根据上述的求解,得到超额收益现值。本文认为超额收益是由无形资产带来的,通过超额收益的现值计算得出样本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用评估价值与企业价值增量相比,便得到无形资产在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贡献度。

(三)结果分析

样本中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并购中的价值贡献度为大于零,结果显示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对未来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正相关,同时结果显示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该并购案例是成功的,并购行为是可行的。

五、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不能被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度影响着并购成功后对并购企业的价值增量和核心竞争能力。当价值贡献度VCD>0时,并购中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将给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并购行为是可行的,并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当价值贡献度VCD<0时,并购中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不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并购行为是失败的,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会在某种意义上消弱。

事实证明,我国对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经常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并购中的双方分析判断并购行为的可行性,以及并购后给并购双方带来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数据多为预测数据,结果难免会出现偏差。如果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剔除商誉因子带来的影响,会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可靠性,这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闫楷文:《资本成本、企业生命周期和研发投入》,厦门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企业并购与重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一篇:乙肝肝炎下一篇: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