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

2024-05-27

海派(精选十篇)

海派 篇1

一、历史教材与海派文化、海派精神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精华,吸纳消化西方的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西方列强把上海变成了“国中之国”,但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租界的出现和外国资本的涌入客观上为上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异质的西方文明被注入到传统中国社会的肌体中,从而催生出上海多元杂糅的文化生态和城市面貌,也悄然影响了上海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海迅速崛起为江南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它崭新的文化品格为江南和全国提供了一种与传统迥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2]

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以其古老的历史以及近代的艰辛,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痛苦裂变中产生了“有容乃大”的处世方式,使海派文化具备了崭新的品格,形成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在他的《上海城市与海派文化》的专题报告中说:“上海”这个地名,正是概括和展现了新世纪上海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即有一种“上”的奋斗精神——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同时还应当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就是“海”的博大精神。现行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海派文化的内容散现在各个章节中,没有形成系统,笔者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在梳理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发现,海派精神在历史教材中有明显的体现,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一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早期西学东渐”一课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经历和成果,促进了当时的中国人开阔眼界,自我反思。徐光启不仅能敏锐地意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性,而且在那个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代能主动向西方学习,对西方的宗教、观念加以包容,这正是海派精神的最好体现,徐光启无愧于“最值得推崇的上海人”之美誉,无怪乎欧洲人会叫他“徐上海”。[3]中国近代历史是随着外来入侵开始的,海派文化实际上是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把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才逐渐形成的。因此,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上海历史的章节几乎都是海纳百川包容精神的活教材,虽然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在外力作用下的产物,[4]但是从洋务运动中上海开办的各类企业,到戊戌维新的借孔子而宣传改革,从衣食住行到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那种包容的气质,并引领着社会风气。教材“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新上海”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都有不同侧重的叙述,后者更是用数据和实例说明上海的发展状况。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与上海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海派精神密切相关。

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近代上海历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材中涉及到的章节很多。在经济领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民族企业家积极投身实业,上海的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族企业家一方面希望用民族企业的发展抵制洋货的竞销,挽回不断丧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他们的实业救国梦,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民族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他们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文化领域,教材也体现了创新求变的海派精神。洋务运动时期上海积极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维新变法时期上海受西方“群学”思想影响,以变法图强为宗旨的学会、报刊纷纷创立,对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时宣传革命思想的《苏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都设在上海,引领众多爱国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发起,这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鼓舞了上海青年和各界人士。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始终坚持创新求变,如海上画派、海派京剧等,独树一帜,影响海内外。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上海总是扮演着传播新知的重要角色,引领时代风骚。

三是爱国进步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近现代反帝爱国斗争的篇章中。上海在近现代几乎一直是运动的中心,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爱国进步的奋斗精神。从小刀会起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起义,无不书写着上海人民的斗争精神。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显示了爱国热情和强大的斗争精神,也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在上海发起,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驻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后,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书写了上海儿女的英雄本色。尤其是谢晋元带领的部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5]出色完成任务,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当时的媒体将其与楚汉相争时的“田横五百义士”作比较,称作是“八百壮士”。这种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一种革命传统精神,今天依然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继承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弘扬海派精神的历史教学探索

教材中关于海派文化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海派精神,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只要设计合理,既不会耽误学生学好基础性课程,又可提升学生对海派文化的认识。

1. 课堂巧穿插,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及时穿插上海文化,是让学生了解海派文化的一种好方法。如“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述了原始农耕的诞生,此时,如果教师适时出示图片“上海崧泽文化出土的陶猪”、材料“崧泽文化的发掘状况”等,就能形象地说明上海早期文明具有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上海历史的起源。再如“太平天国运动”,考纲对本课的要求有所降低,正好可以多讲一些关于上海历史的事。上海的学生都知道石库门房子,有的学生还住过石库门房子,如果告诉学生这种房子的建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学生一定感兴趣。这时可以整合拓展性课程教材“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课中关于“华洋杂居”的内容和“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一课中关于“石库门建筑”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上海市政变迁的原因和石库门建筑的由来,了解石库门房子的特点,也可以男同学热爱的滚铁环、打弹子,女同学喜欢的跳橡皮筋、造房子等弄堂游戏为导入,穿插介绍由石库门房子衍生出的老上海弄堂文化,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对海派文化形成认知和认同。

在教学中,注重寻找海派精神的教育切入点,适时渗透。如“洋务运动”一课,教师设计的标题为“洋务运动在上海”。其中涉及到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教学内容,考虑到2010年世博会召开,学生对“船舶馆”还有一定的印象,可以设计问题:同学们在世博会期间有没有参观过船舶馆?在学生的呼应中顺势再问:哪位同学知道船舶馆与江南制造总局有什么关系?以此导入,顺理成章。这时教师可以多加以介绍,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加深认识。对于广方言馆,则通过材料与当时的京师同文馆进行比较,从招生情况到开办状况,上海广方言馆都比京师同文馆开展顺利,让学生讨论其原因,从中学生可以看出海派的开放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另外,教师对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在经济、思想观念、教育、城市建设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作为可以边陈述边列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上海印象,感悟上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开设上海史专题教学是帮助学生对上海的发展形成线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对中国近代史学习告一段落后,教师设计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专题,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近代上海经济的起步,主要讲述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第二部分为19世纪80年代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民族企业艰难创业和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地位发生很大变化,跻身世界国际大都市的行列。本课以“你所知道的上海名牌有哪些”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课堂中教师展示了各类企业尤其是民族企业的大量图片,补充了教材的不足,如设计“上海近代民族企业知多少”问题,介绍胡西园的“亚浦耳”灯泡,“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刘鸿生,陈光甫创办的现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面纱大王”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以及他们生产的国产名牌——“兵船”牌面粉和“人钟”牌棉纱等。可以说,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首实业救国、爱国奋斗的进行曲。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问题:上海老品牌的背后活跃着近代优秀民族企业家的身影,选出你最崇敬的近代上海民族企业家,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既是对本课的回顾,也促使学生从民族企业家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品质。

2. 学海派人物,重精神感悟

人物是历史课中最易使学生发生兴趣的因素,能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往往都是很不平常的历史人物。[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上海著名历史人物,以渲染海派精神,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身世、名言、性情轶事,深切领悟历史人物身上那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早期的西学东渐”一课,虽然利玛窦是本课的主要人物,但徐光启却是渲染海派文化的重要历史人物。教师选取了一些史料,让学生知道徐光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史料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也有拓展补充的内容,如他虽官至内阁大学士,但为官正直,还躬耕田头,开展农业试验,把多产作物番薯、玉米等成功引种到北方,写成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并在书中记载了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等。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徐光启看清形势、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以及包容谦让的品性。

开设“海上著名历史人物”拓展课,则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历史名人的又一扇窗。教师采用让学生走访名人故居、以演讲的形式讲述名人事迹,并评选最佳演讲人的方法,从教师讲述到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在上海生活过,上海名人故居很多,实地走访著名历史人物纪念馆,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对于走访,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是分头行动,利用假日结伴出行,然后写一些观后感。如有学生参观了位于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在他们的感想中有这么一段话:“身处孙中山先生曾经居住的寓所,看着先生曾经用过的物品,遥想当年先生曾在这里为中国革命的前景殚精竭虑,不禁肃然起敬。斯人虽去,但精神长留。”

3. 探究得真知,交流激深情

上海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海派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初步了解海派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海派文化,能更好地让学生贴近上海历史,深入了解海派文化,汲取海派精神的精髓。为了较好地开展活动,历史兴趣班分为五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确定探究的五种文化现象:海派建筑、海派服饰、海派饮食、海派艺术、海派生活,要求同学找出每种文化现象的经典实例,选取实物或者图片,描述其主要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并填写活动记录表,再举行汇报交流活动。

在汇报交流课上,学生都很兴奋,争着发言,还做了精美的PPT来演示。如“海派建筑”小组展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西合璧的联排里弄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在述说上海的历史与繁华时,突出了被称为最具历史特色的上海居民住宅——石库门建筑。当这些极富艺术性的石库门建筑的照片呈现时,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老上海味道,这个最富特征、最为平民的生存空间,如今却与摩登和时尚相遇,抒写出别样的精致和优雅。当传统与新潮碰撞,当怀旧与流行交融,上海在向人们展示其日渐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深深地镌刻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海派饮食”小组也收获颇丰,展示的菜肴引得大家垂涎三尺,既有法式、英式等各类西餐,也有以浓油赤酱为特色的上海本帮菜。听了同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平时常吃的“罗宋汤”来自于俄国,“罗宋”就是俄罗斯的音译。而那道冷盘“色拉”,则是一味上海“番菜”,综合了法国的水果色拉、俄国的土豆色拉和中国人喜食的熟菜的做法。看似普通的一道菜,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激起了很多同学要从饮食上探究上海文化的欲望。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特点的归纳,每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西合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等,无怪乎有人称上海是“在西方人眼里是东方,在中国人眼里是西方”,[7]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迷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海派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精神。随着课堂交流的热烈进行,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海派文化的认同之情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金相成.关于搞好乡土历史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1990(5).

[2]孙逊.上海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N].文汇报,2013.06-17.

[3]林怀.欧洲人叫他“徐上海”[N].解放日报,2011.01-07.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陈德松.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68.

[6]张守常.“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结构[J].历史教学,2001(3).

海派园林溯源 篇2

1.海派园林的产生

战争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入侵,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由对立到认同,进而把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产生一种多元复合的新文化海派文化,

园林作为一种实体存在,提供着这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环境;作为一种观念,表述着这种文化,上海园林也因此而显露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形成新的园林流派即“海派园林”。

2.海派园林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了解海派园林的特征,不妨先与当时其他流派进行一番比较。

(1)海派园林与京派园林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

众所周知,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造园手法不断西化。海派园林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对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兼收并蓄,貌似洋腔洋调的海派园林,细节中却处处映射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光辉,正是这种对细节的不断琢磨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致和品位。

与海派的宽容相抵触的是一种封建统治长期相偎依的京派文化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北京的城市气质是在古都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园林形式仍以传统皇家园林为主,体现其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基础。北京人重视宏观思维,常用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角度看问题,追求超越现实的价值。在园林上也明显地摆出其皇家气派,与海派园林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2)海派园林与苏州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为古典私家园林,是我国园林中文化和艺术最成熟的园林,可以用“文秀”二字来概括,

文者,苏州园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秀者,其形式美超凡脱俗。然其它已达造园之顶峰,也意味着难以再进取。苏州园林固然能“出口”海外,但从价值来说这只是古董。

海派园林具有旺盛的现实活力,它是开放型的,具兼收并蓄的能力。古今中外的风格含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如中山公园包括了英、日、中等的风格,靠林木、草坪及道路等将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安置得十分妥帖。又如南翔的古漪园,虽说是古园(初建于明万历年间),但后来又有加建、改建,到如今已成了公园形式,山石、池水、林木及建筑等形成多种风格的统一,甚为游人所喜欢。

(3)海派园林与扬州园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繁华,但明末清初因遭战争之灾,城市几乎被荡平,从此扬州之辉煌锐减。清代的扬州更是在精神上受到扭曲,好多文人不满异族统治,外表放浪内心却苦闷。这种心态表现在艺术作品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也在园林风格上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如假山形象、建筑空间布局等,形成某些反传统的做法,但它不同于海派“兼容”的特征。

海派园林之吸收古今中外,是因为移民文化的“需要”而“变通”;扬州园林中的一些近代形式,更多是出于一种反传统的情绪,欲“变异”而“变异”。

(4)海派园林与岭南园林

京、海、粤是我国近代文化之三大流派。岭南派园林具有“富、洋、新”三个特点。广东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等都具有这些特征。余荫山房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其园名之意可从其园门之楹联看出“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很有中国传统文人园之气质。

海派名媛旗袍秀 篇3

件件旗袍都有特殊的来历

这次展出的20件名媛旗袍,大多数是近年来上海名媛荟从海外征集来的,少数是在人家箱底沉睡了半个多世纪,属于十年“文革”的“漏网之鱼”。

其中有赵四小姐的蓝绿花色织锦缎旗袍套装,是去年夏天赵四小姐的侄孙女赵荔女士专程从夏威夷带来的。赵女士是赵四小姐的哥哥赵燕生、吴靖夫妇的孙女,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汉语教师,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最后十年的生活起居,是她负责照料的。她保存了赵四小姐的部分生活用品,曾将一部分捐献给沈阳的大帅府,而独把这套旗袍带回了上海。

吴健雄博士的那件丝麻质地的黑白挑花旗袍,是吴博士的侄子吴肃先生(吴健雄博士的弟弟吴建豪之子)去年秋天从纽约带回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吴肃在他姑妈的帮助下赴美留学,后来长期在纽约市政府任职。他婚前一直住在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家里,同时帮老人料理些家务。他保存了老人家的部分遗物,一部分捐献给吴健雄的家乡江苏太仓明德中学,而把这件旗袍带回了上海。袁家骝先生的弟媳朱章绣老人(袁家卫的夫人)帮助促成了这件好事。

吴贻芳博士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执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近30年,解放后伍工苏省副省长。她曾于1 945年代表中国赴美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这次展出的她那件紫绛红色的长袖樟绒旗袍,就是她在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穿过的。承蒙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吴贻芳基金会钱焕琪教授的大力支持,借来上海展出。

在展厅中心位置的两件非常亮丽的长旗袍(一件金黄色,一件绿色杂花),是职业外交官、联合国原礼宾司官员、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博士的夫人、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严筱舫先生的孙女严幼韵女士的旗袍。严女士如今已经106岁了,旅居美国纽约,身体依旧健朗,在数月前的生日派对上,竟然在舞场上“磨”了一国。这次展出的她的旗袍,是其外甥女徐景灿女士(严莲韵的女儿)从美国带回来的。

那件墨绿色、点缀着小花的缎子短旗袍,是职业外交官、联合国非洲司资深官员、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博士的女儿、顾菊珍女士的旗袍。顾菊珍女士在联合国服务近40年,还是联合国维护女权、争取男女平等组织的领袖。这次展出的旗袍,是经徐景灿女士联系,由顾女士的女儿钱英英特地从美国快递寄来的。

那件黑色提花、质地坚挺的旗袍,是宋家三姐妹中的小妹宋美龄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严筱舫的曾孙女严仁美女士从美国带回来的。宋美龄从不会见从大陆过去的人,但还是通过孔家大小姐孔令仪送给严仁美一箱子旗袍,都是她自己穿过的八九成新的。鉴于当时国内环境尚不方便穿旗袍,严仁美只带回了三件素色的,此为其一。

那件无袖的薄呢花色长旗袍,是著名文博专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权威张葱玉先生的夫人、顾湄女士的旗袍,是1938年她与张先生结婚时定做的。顾湄女士在改革开放后与子女移居美国,如今95岁,不仅生活能自理,还在为丈夫遗著的出版而操劳。这次展出的旗袍,是其女张贻文、儿子张贻爻从美国带来的。

周素琼女士是上海工商联元老级的人物,今年98岁,耳不聋,眼不花,每天两圈小麻将消遣。她是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盛康年先生的夫人,上海第一任副市长盛丕华的儿媳,上海滩一号车主周纯卿的女儿,还是爱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她自己的旗袍已毁于十年浩劫,但一听说要举办名媛老旗袍展,老人家立马打电话与她在香港的姐姐联系。她姐姐也是古道热肠之人,一下子快递过来四件,这次展出的是其中一件,即蓝绿花的丝绸旗袍。

展厅门口左侧的两件漂亮旗袍(一件天蓝色镶绣花宽边,一件是法国丝绒大花),是旅居新加坡的著名实业家吕建明先生的夫人、上海市政协和工商联的老朋友吴佩芬女士的旗袍,是她特地从新加坡带来上海参加展出的。服饰艺术界的一些专家看了这件旗袍后说:“真是不可思议,那个时候的绣工,怎么像是由计算机控制绣出来的一样,那么匀称、细腻。”“要论功夫,这件旗袍最‘吃’功夫。”其实也难怪,原来这些花边并不是直接绣在旗袍上的,而是绣在宽边上,然后缝上去的。而这些绣花宽边并不是民间作品,而是皇家品牌。上世纪40年代,吴女士的丈夫吕建明先生去北京做生意,经朋友介绍,买下一批从清宫里流出来的布料、花边和绣品,而这件旗袍上的花边,正出于紫禁城的宫女之手。或许,已是一个世纪前的作品了。

展品中有一件旗袍上还披了一件紫绛红色的大披风,那是过去上海滩著名的大律师詹纪凤的女儿詹洁梅女士的,她长期旅居美国,去年仙逝后,儿子将其一箱旗袍带到上海,包括这件大披风。披风绝对是名牌,是原老上海最著名的女式服装公司“绿屋夫人”的产品,有商标为证,非常难得。

展品中还有李鸿章的曾孙女李家晋女士的旗袍、盛宣怀的孙媳妇彭菊影女士的旗袍,等等。

总之,件件都有来历,件件都有故事。

中国最会穿旗袍的女人

上海名媛旗袍既有中国民族传统的元素,也具备海派文明的时代特性,是海派的、改良的、还承载了纺织、缝纫、裁剪、美学、礼仪、时尚、社交、中外交流等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是诞生于上海滩的中西合璧式的服装,因而华彩四射,魅力无穷。

上海名媛一向是追逐时尚的标兵,她们崇尚高雅,追求精致,善于改良,不愿完全照搬西方,不能忍受低俗,向往典雅、高贵、内敛的风格和气韵。因此,中国旗袍的精华就是上海名媛旗袍。

有资料记载,当年吴贻芳博士穿着旗袍走上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讲台时,全场为之轰动,她的服装立即成了媒体议论的热门话题。抗战中,宋庆龄的一位美国朋友要回美国,她决定去向美国社会募集资金,支援中国的抗战。宋庆龄送她一件中国旗袍,告诉她,这旗袍就代表了中国。果然,这位美国朋友穿着中国旗袍去募捐,一身中国的形象,非常醒目,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募捐效果。严幼韵、顾菊珍、周梅宝等联合国里的中国官员,她们一生都穿旗袍,越是在外交场合,越是穿旗袍。

她们的旗袍通常面料质地上乘、色泽高雅、做工精细、款式新颖、开衩适度、搭配得当,堪称精品,经过岁月的磨砺,还凝结了很多审美、时尚、社会方面的信息,堪称“旗袍家族”里的精华。严幼韵的外甥女徐景灿女士曾说,她母亲和姨妈的旗袍,没有一次做成功的,总是要裁缝改动一些,不是这里宽了点,就是那里紧了点,考究得要命,绝不肯马虎。当然这与经济实力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宋家三姐妹、严家四姐妹、席家双胞胎、赵四小姐赵家姐妹,以及宋子文的夫人张乐怡、宋子安的夫人胡其瑛、顾维钧的女儿顾菊珍、周今觉的女儿周稚芙……她们甚至自己参与旗袍的设计和改良,几乎每一件旗袍都有特定的风采。

有人说,旗袍是最考人的身段的,其实,也是很考人的气质。

现在看看一些老照片就会明白,衣服是为人服务的,好的旗袍还要有好的气质,才能相得益彰,不是每个人都能穿出风采的。上海名媛大多就读于中西女中、圣玛丽亚、清心女中、圣约翰、沪江、震旦……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海派旗袍首先从她们身上“萌发”。

徐景灿女士说,孔家大小姐孔令仪不晓得有多少箱子旗袍,都是绝对上乘的质地,生前常穿着靓丽地去严幼韵家打麻将,因她没有后代,死后旗袍全被扔掉了。宋霭龄的旗袍也都没有了,人一走,后代一个电话打到救世军(慈善机构),人家开了卡车拉去散给穷人,美国人不会要旗袍,也扔了。李家一个老太太去世后,后代们不屑于那些老古董,从她房间里拖出去九麻袋旗袍和衣服……

现在,旗袍在海外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海外华人的上流社会,节日、宴会、派对及社交场合,必穿旗袍,如106岁的严幼韵、92岁的顾菊珍、91岁的席家花园双胞胎、宋子文的家眷……她们周围都是“旗袍族”,她们穿了一辈子旗袍,现在还在穿旗袍,那种高雅的神韵,已经融入了她们的血液,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程式。

海派 篇4

一、激发学生对海派文化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我以石库门建筑为切入点,用“聊”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从石库门走出来的海派文化,共同探讨海派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之所以采用“聊”的教学方法,是因为一堂课40分钟要把海派文化讲完讲透是不可能的。我通过“聊”的教学方法比较直接地与学生聊他们身边的门、经常接触到的门、生活中能了解的石库门等,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再用“聊”来了解海派文学、海派绘画、海派服饰等海派文化和它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有话想说,有问题可提,有不解可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海派文化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对海派文化的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他们对海派文化有了兴趣后,就会主动关注海派文化,他们会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会用他们想说的语言去表达,同时用心去感悟他们想了解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有海派绘画、海派文学、海派戏剧、海派电影、海派建筑,又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方言口语等,具有丰厚的育人价值。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海派文化的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立体,通过视频、图片、音乐、影片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把海派文化形象地、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海派文化有直观的了解,提高他们对海派文化的关注度,做到有话题可讲。

三、引导学生对海派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课堂中随着学生对海派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关注也越来越多,他们会随时随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随时抒发自己的见解。如他们会问:月份牌上的画作是如何画成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鲁迅先生为何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为“且介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个关于海派文化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不断生成的海派文化课堂资源,需要教师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来引导和解答,促进师生共同感悟从石库门走出来的海派文化,共同探讨海派文化深层次的内涵。

在本节课中,有的学生说:“我从未想过一个小小的石库门中也能走出这么多名人。现在细细回味起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多少也可以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吧!”有的学生说:“现在,我们在学校中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那么,在小学生甚至中学生中,还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正宗的上海话?如果一个城市连它的语言都丢掉了,那又如何谈文化呢?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辉煌与没落。所以,我们继承海派文化就要像树木年轮一样,不断地辉煌,不断地发展,让更多人了解海派文化,了解上海。”通过对话和讨论,学生对海派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引发了他们对海派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海派甜心经典台词 篇5

我喜欢你叫我惊世骇俗丑不拉叽香菇头

我喜欢你一天打我八百次

我喜欢你念英文的声音

我喜欢你喝醉酒要我背你回家

我喜欢你上课爱睡觉但做报告却很认真

我喜欢你跟我一样喜欢粉红顽皮豹但又知道它的好朋友是谁

我喜欢你你明明不是我心目中喜欢的那样的女生可是我就是喜欢你。

爱一个人多久就要用多久的时间忘记他。

你曾经受过伤吗你恨那个让你伤心的人吗恨她让你从此没有办法再爱上任何人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伤心的时候那个人比你更伤心你不知道她一直想找到你告诉你当初来不及说出口的那一句话“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我也要跟你在一起”

薛海你有没有怎么样啊你知不知道我会担心你啊如果你死了我怎么办啊

宝茱你那么激动干嘛

薛海我干嘛不激动因为我爱你啊

薛海宝茱姐你只要记住不管是林达浪还是薛海我都是那个一直很爱很爱你的大笨蛋所以你不可以死就算我死了你也不可以给我死在这里

薛海若即若离酪梨有种“酪梨”叫若即

二姐拜托还“弱鸡”来。

薛海“弱鸡”喜欢吃“酪梨”

我喜欢他很单纯我喜欢他会逗我笑我喜欢他凡事不爱斤斤计较我喜欢他当别人对他做了不好的事他也从来不会记恨。

甜心小姐选拔广告词

宝茱:一切是如此不可思议 如果不是尝过苦涩的滋味 我想我不会发现 你早已悄悄在我心中 注入一口甜蜜这是触动的感觉

莫莉:我无法想象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这股淌入内心清新沁凉的滋味 还有谁能带给我 幸福的感觉

幻想戏

宝茱你今天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

达浪破喉咙~~破喉咙~~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这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的 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认真 ? l两个人在一起 最忌讳的就是认真了 一但有人认真了 代表这关系就该结束了....

其实 我到现在才发现 喜欢跟爱的差别 喜欢可以很多人 可是爱却只有一个 曾经我以为他抛弃我 我告诉我自己 不要再爱上任何一个人了 谈恋爱 开心就好 不管你喜欢多少人 谈过几次恋爱 其实到最后 我都会觉得 我还是一个人...

图书馆前

宝茱我们只是同班同学

达浪是不讲话的同班同学

宝茱是不讲话也不一起吃饭的同班同学

达浪是不讲话也不一起吃饭也不一起坐公车的同班同学

宝茱是不讲话也不一起吃饭也不一起坐公车也不一起跳舞的同班同学

达浪是不讲话也不一起吃饭也不一起坐公车也不一起跳舞也不一起……反正什么事都不能一起做的同班同学

茱、浪哼

我们一生中有很多事错过了就无法再回头尤其是爱情。

忘了达浪吧我相信他永远是你回忆里面最美好的人记住这样的美好以后所有最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在你身边的命运让你失去一个达浪最后它一定会还你一个达浪的

“阿海你真的长大了。”“或许吧我花了六年的时间知道了怎么去真正的爱一个人。我现在好希望可以回到和宝茱姐重逢的那一天大声地跟他说我就是林达浪。可是来不及了现在的我只有这样子做了”。

海派编织的源头 篇6

绒线编织作为手工艺的一朵奇葩,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曾经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史上抹下重彩浓墨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化程度的节节攀升,风靡女性世界的绒线编织已风光不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笔者收藏的《编物初步》手册,正是这一段难忘历史的实物见证。

《编物初步》是英国哈利法克斯(旧译赫力法)市的巴顿·博德运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8月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繁体字绒线编织初级读本。手册尺寸略小于16开杂志,封皮为灰色卡纸,内页白色道林纸因年代久远已泛黄。前封里系“目次”,分为“编物初步”和“钩针编物初步”两大部分,共49个条目。底封里为发行时间:中华民国十三年八月;价格:每册定价大洋二角五分;编辑者与发行者均为英国赫力法博德运厂;印刷所系英国雷汀东西印书公司;以及中英文“版权所有”字样,并有博德运厂在上海的办事处地址:“上海北京路外滩怡泰房间第五百另九号内”。封底为“蜂房牌”绒线的广告图案和文字,诸如:蜂房牌绒线为全世界最风行之绒线;蜂房牌绒线在英国无出其右;凡用蜂房牌绒线编成之衣服皆温暖而经用;蜂房牌绒线在中国各埠均有出售,切勿购他种替代之绒线等等。下边稍有破损。全册文字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是一本80年前英商在我国发行的十分难得的绒线编织早期普及读物。

服饰编织起源于欧洲,确切的年代无从考证,通常的说法是古代游牧部落中牧羊人无意间的发明。据有关资料提示,文艺复兴时期(约14至16世纪)前后,农民穿着羊毛编织的短袜是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传统。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编织机,在编织机发明之前,手工编织曾经是欧洲的一项重要产业。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一边说话一边编织的描写,甚至不少男性也热衷于编织。世界上最早的绒线纺织厂诞生在英国,《编物初步》的发行者博德运厂创立于178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也许它就是绒线生产的祖师爷吧?

绒线和绒线编织传入我国当在鸦片战争之后。20世纪初,绒线编织开始在上流社会女性中逐渐传播。1927年,江苏吴县人沈莱舟(1894—1987)与他人合作在上海福州路开设“恒源祥人造丝毛绒线号”。1935年,“恒源祥”迁至金陵东路,店名改为“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并与绒线店同行合资开办了“裕民毛纺厂”,生产“地球牌”、“双洋牌”绒线。北方著名的绒线生产企业为1932年创建的天津东亚毛纺厂,以“抵羊牌”纯羊毛绒线驰誉全国。“抵羊”为“抵洋”之谐音,意即抵制洋货,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说到绒线编织,一代编织大师冯秋萍曾经是中国女性最崇拜的偶像。“张小泉的剪刀,冯秋萍的编织”,旧时的上海滩乃至全国,冯秋萍的大名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冯秋萍生于1911年,中学时代即以女红和编织闻名于求德女中。1934年至1948年间她在上海开办“秋萍编织学校”、“良友编织社”,并在上海广播电台教授编织技艺,还受聘于“恒源祥”等厂商为编织顾问,坐堂指导绒线编织。当时的社会名流、电影、戏剧界的著名演员如周璇、王丹凤、尹桂芳、言慧珠等,都当过冯秋萍的教材模特。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绒线编织曾经是中国女性中最为普及的“手工艺术”,几乎到了人人能持针,个个会编织的境界。大到衣服披肩,小到手套钱包,心灵手巧的姑娘和白发苍苍的老妇,无不通过辛勤而愉悦的劳作,谱写着中华手工编织史上辉煌的一页,编织着暖暖的亲情与友情,编织着多彩的人生。

海派 篇7

一、关于芭蕾

芭蕾音译Ballet, 指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 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经过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有特定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欧洲古典舞蹈。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芭蕾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芭蕾在近四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全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只有60多年的历史, 但却以非凡的速度和艺术水准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而其代表性的城市地域也广为人们所知, “海派芭蕾”也因上海的城市基因而闻名遐迩。

二、海派芭蕾

通常在提到上海的文化艺术时习惯称之为“海派”, 上海的芭蕾艺术也被人们誉为“海派芭蕾”。所谓海派即“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的中西合璧, 海派芭蕾即指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芭蕾舞艺术, 既融汇中西, 优雅细腻的东方式芭蕾艺术风格。

建国以来中国芭蕾舞的国际上第一块奖牌、第一个双人舞大奖、第一个芭蕾“奥林匹克”金奖都出自上海。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籍演员汪齐风参加日本大阪的国际芭蕾比赛时其“中国式芭蕾”惊动国际, 而今活跃在国内外芭蕾舞台上的名角和业界权威都不乏上海制造。在国内外大型的芭蕾大赛上, 上海选手动作的规范、细腻是突出的优势和特点, “举手投足都颇具修养, 韵味十足, 与其说“洋气”不如说“国际水准”更为恰当1”。上海是中国芭蕾的发源地, 海派芭蕾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诸多蜚声国内外的芭蕾艺术表演家, 他们为中国芭蕾艺术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为世界认识中国芭蕾艺术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同时上海的芭蕾艺术家们在努力创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创芭蕾剧目的道路上不停探索, 先后创作出《白毛女》《花样年华》《长恨歌》等不同年代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 在探索“海派芭蕾”的道路和原创上持续努力, 为芭蕾艺术的繁荣持续贡献力量。

三、海派芭蕾的风格特点

海派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 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而在此衍生的芭蕾艺术也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韵味。海派芭蕾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也正如这座城市一样, 在规范细腻的基础上具有“国际化”“洋气”“优雅细腻”“精致规范”“灵动传神”等几大特点。

(一) 国际化

芭蕾注重肢体语言的准确和规范, 作为欧洲古典舞蹈其舞姿的呈现试图通过简洁精准的肢体语言来展现它的高贵优雅。手臂、腿以及躯干整体造型的精确以及线条的美感, 经典舞姿的规范、准确以及舞台综合表演风格都建立在国际化的眼界和艺术修养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 海内外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以及眼界的开阔对国际性艺术的发展无疑带来一定的优势, 在肢体语言的展现和表达上潜移默化。海派芭蕾简洁、精准, 既符合芭蕾既定的肢体语言要求, 又能融合地域特点, 其既有江南的秀美与雅致, 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二) 洋气

洋气, 指富有西洋的风格, 也指富有现代化潮流的气息。作为西方古典艺术的芭蕾, 其本身就是一副精致的洋面貌, 漂亮, 干净。海派的“洋”也是一副名副其实的洋面貌, 具有浓郁欧式文艺情调的街道, 鳞次栉比精致而优雅的花园洋房, 镂空雕花的欧式门窗, 法国梧桐等随处可见。中西融汇的大都市, 西化的城市历史源流, 使得从建筑到家居生活装扮, 举手投足无一不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时髦, 耳濡目染的城市风情影响并融入到生活在此的人们, 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而本身西洋舶来品的芭蕾, 在上海的发展无不处处体现它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洋气。因此, 上海芭蕾的“洋”不是金发碧眼洋娃娃似的洋, 而是一种深入生活细节和融入骨髓的气质和风貌。

(三) 优雅细腻

优雅细腻即优美高雅、细致讲究。优美高雅是芭蕾核心的审美要素, 在多样的舞蹈种类中, 出身于宫廷的芭蕾艺术举手投足都体现了古典优雅的风范。“芭蕾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城市化之后, 洋溢着贵族气派的剧场舞蹈2”。贵族气派就要体现优美高雅, 所谓的优美高雅即优美文雅、高贵知性的舞台风范。同时芭蕾是一门精致的舞台表演艺术, 其细致讲究体现在所有的肢体语言和动作呈现的方方面面。海派芭蕾被西方媒体称为像中国的瓷器 (China) 一样精美, 细腻优雅而富有张力。“瓷”代表东方的细腻润泽, 其东方式内敛的情感结合动作的层次感将独具神韵的芭蕾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优雅细腻体现在动作和技巧上的层次感, 舞姿表现的规范准确, 以及对细节的注重, 心思缜密, 顾全周到, 而这些皆是日常所累积的处事习惯:细心、讲究。

(四) 精致规范

精致即精美、细致。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芭蕾, 它严格, 规范, 精确的舞姿展现出极致的美。舞姿的比例、方位、展现的角度犹如一幅立体的雕塑或一幅精美的油画, 层次分明, 造型严谨。其信奉“少即是多”的艺术标准, 舞姿要求精准、干净、漂亮。上海传统文化中“精致”是一大特点, 精致是用来形容上海最常用的词汇, 海派芭蕾的精致是秀美、小家碧玉般地精雕细琢, 如海派旗袍的镶边, 巧思, 精细。其精致规范的特点体现在坚守古典芭蕾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标准上, 融合江南精致的地域文化, 发展出自身的艺术特质, 举手投足间展现独具韵味的风貌。

(五) 灵动传神

灵动传神指灵活多变的女性特质, 即活泼俏丽, 又自然传神。海派芭蕾的衍生和发展和一批杰出的上海女性息息相关, 其温婉古典的江南女性特质兼具有现代大都市的时髦优雅, 身上所特有的灵动传神带给芭蕾表演艺术独具神韵的东方特质。所谓东方女性特质, 温婉、娇柔, 韵味十足, 正如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旗袍, 开城市风气之先, 含蓄、性感、精致, 让人感觉到独具风格的灵性。。这种特质与西方芭蕾的有机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 在表现和刻画芭蕾舞剧中的女性时, 这种女性特质将女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 灵动而富有生机, 摆脱了照葫芦画瓢的呆板僵硬、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因此, 看她们的表演, 如欣赏灵动起伏的画卷, 每一个舞姿和每一个旋转都传达得准确细腻。

四、形成的原因

任何艺术的繁荣和兴旺都需要一定的土壤, 正如俄罗斯芭蕾舞具有北方之都诗一般的美景以及有着清傲气质和高贵血统的艺术家神奇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一样。海派芭蕾的细腻优雅也和这座城市的气质、面貌、以及优雅细腻的女性艺术家紧密相连, 综合出特有的东方风韵。一座城市外在的面貌只能是作为烘托出芭蕾艺术生长繁茂的表层原因, 只有深入底层, 探寻其内在的气质和内涵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

(一) 历史源流——西化的城市文明

“海派”生活与文化的特质, 就是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上海的成功移植。由于上海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 其很早就开城市风气之前, 容纳百川, 中西合璧。在上海的近代化进程中, 各种中外文化、观念相互碰撞, 融合, 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海在开埠初所定的英法租界的界线上画了一条小河, 即洋泾浜 (今延安东路) 。饶有兴趣的是, 后来租界文化中将言语或行为的不中不西谓之“洋泾浜”, 而恰恰是洋泾浜孕育了海派文化。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20世纪初, 作为东亚第一大都市的上海是文化中心, 引领了电影、文学、戏剧等艺术的繁荣。“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华洋杂处之地, 社会中多元庞杂。尤其是五光十色的洋派文化被上海的文人认可。上海人在精致、细腻的传统文化气质中, 引入了浪漫、热情的西洋文化, 从而造就了民国时期上海独特的生活情调。4”

同时, 上海先于其他城市完成了向近代西方民主、科学以及价值观念的靠拢和改变, 以西式办学特色为主的学校教育或中西荟萃的文化教育先后涌现, 培养和发展了上海的西式文化。同时上海也一直以来是海内外文化频繁交流的国际大都市, 西化的风气也使西方人的艺术形式悄然而至,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20世纪20年代, 大批俄国贵族逃到上海, 俄罗斯人也把音乐、戏剧、芭蕾以及饮食带到上海。上海是最早接触并观看国外芭蕾演出的城市, 也是中国较早开展芭蕾教学的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苏联等欧洲芭蕾舞团在上海演出芭蕾舞剧, 对上海形成了一定的外来舞蹈文化的冲击;一些侨居上海的俄罗斯芭蕾舞蹈家在上海陆续开办舞蹈学校, 为上海芭蕾艺术家的出现奠定了的基础。由此, 芭蕾的艺术之花在这片中西合璧, 灵动而富有生机的城市开花、结果, 直至繁茂, 成为这座城市有力的艺术名片, 传播到世界。

除了西化的城市文明, 由西化生活带来的市民“崇洋”风气也紧随而至。“学术界一般把上海的城市文明概括为十条:开放、创新、竞争、法制、宽容、奢华、时尚、重商、崇洋等5”。“崇洋”是上海市民历来根深蒂固的心理, 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上海市民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国外传入的歌舞、电影、服饰、饮食等生活方式皆成为时髦, 海派文化成为本土的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混合体。由此, 这种西化的城市文明为西式艺术的滋生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使其枝繁叶茂, 根基牢固。

(二) 城市风貌——浪漫的城市底蕴

“更通俗地讲, 海派是一种做派, 一种摩登、一种令他乡人不可企及的讲究6”。上海人的讲究是是一份精致认真的生活态度, 是一种优雅浪漫的城市精神。东西兼容并蓄而富有底蕴, 是上海城市特色的内在体现。上海独特的城市文明, 造就了上海昔日的辉煌, 而这份渗透到血脉中的文化底蕴催生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优雅浪漫的城市底蕴一直伴随着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 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标签, 也渐渐丰富了西洋艺术的发展。“东方巴黎”的美誉之于上海由来已久, 从时尚指数的角度以上海比喻法国巴黎。殊不知, 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底蕴必须契合才能衍生出久远的城市风情和融于骨髓的气质。应该说上海有着和巴黎相似的内在的气息, 这种气息不是表面相似相仿, 而是城市长期发展以来生活、经济、艺术累积出的文化底蕴的不谋而合。在最早接受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上海巧妙地运用拿来主义, 同时融合本土文化,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为人知的“海派”。上海东方巴黎的美称不仅在表面, 更在于内在气质上的优雅、浪漫、精致的城市底蕴。这种优雅和浪漫的底蕴催生了城市贵族气质, 人们崇尚儒雅、清秀、讲究, 穿着西装裙子, 听着爵士乐, 跳着华尔兹。也正因此, 融于骨髓的城市底蕴将西方芭蕾之花孕育, 开花、结果。

(三) 城市人脉——精致的上海女性

“上海似一个少妇, 讲究中的做作, 热情中的矫情, 实在是风韵与智慧并存的成熟少妇们的聪明伎俩7”。如果将城市分为“阴性”和“阳性”的话上海无疑属于前者, 城市性别的划分和界定使得上海在人们眼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女性化的城市, 上海的“女人味”是这座城市核心特质, 在芭蕾艺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芭蕾界一些踏实、努力创作并辛勤地培育芭蕾新秀的行家, 特别是女性艺术家, 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人脉, 对海派芭蕾的发展和继往开来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关上海的诸多往事和杰出成就都和这座城市的女人相关, 她们隐身在岁月红尘的深处, 眼波流转, 巧笑倩兮, 犹如当初十里洋场花样旗袍的风韵带给国人万种风情。海派芭蕾艺术的枝繁叶茂也和诸多女性关联, 从早期的芭蕾表演艺术家、舞蹈教育家胡蓉蓉, 到之后的蜚声海内外的芭蕾舞者辛丽丽、谭元元, 以及国内知名的芭蕾教育专家朱美丽、林美芳等, 她们在芭蕾艺术中体现出的专业、细致、以及独特的女性特质和土生土长的城市习性息息相关, 也一定程度上代表并影响了海派芭蕾的风格。正如海派旗袍, 带给人们精致的梦想和感官享受, 也带给世界诸多的关于东方女性的设定。

上海“阴性”的城市性别赋予女性时髦、秀美、精致的特点, 同时上海女性的精致又赋予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内蕴, 也赋予芭蕾这门精致艺术以优雅的底色。

五、原因背后的反思

探析海派芭蕾的风格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分析和总结, 原因背后的反思需要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现状。自进入21世纪以来, 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商业化的环境对城市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冲击的作用, 过去精致、细腻的传统文化慢慢被现代高度商业化的环境所侵浊, 城市内在浪漫的底蕴也因浮躁的商业气氛而逐渐丧失。到底如何发扬海派艺术文化, 如何创新打造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文化名片是摆在面前的事实。文化是滋生艺术原创的根本, 文化上的缺失势必带来艺术创新上的匮乏。因此, 无论是《花样年华》请来的法国编导还是德国编导排演的现代芭蕾舞剧《长恨歌》, 这些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经验基础上创作的古典和现代芭蕾交织的舞剧都还不足以替代经典的《白毛女》而代表海派芭蕾。因此, 我们在看到大量的年轻芭蕾演员们在不断取得赛场上耀眼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感到芭蕾文化艺术传承的尴尬和紧迫。如何发展和巩固海派芭蕾, 打造新的海派芭蕾精品剧目成为上海芭蕾艺术家们面对的难题。而未来, 将东方细腻、温婉的女性特质和情感色彩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表演当中并根植于本土文化底蕴、体现新风貌新上海的芭蕾风格是海派芭蕾需要努力延续和发展的方向。

六、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其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海派芭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这座城市内在的气质和习性息息相关。无论是其历史源流、城市风貌和城市人脉都需要细心地呵护、传承, 芭蕾艺术才能更好地在国际化规则中生存并发展, 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 海派芭蕾将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的芭蕾专家们执着的艺术追求下将持续带给国人不断的惊喜。

摘要:作为中国芭蕾发源地的上海, 是涌现出许多优秀芭蕾演员的城市。在多年的芭蕾艺术发展中, 上海的芭蕾艺术逐渐形成了优雅细腻的“海派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海派芭蕾的风格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多方面原因, 深入探究其风格背后的城市底蕴和文化, 从而引发深思, 为海派芭蕾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准备。

关键词:海派芭蕾,风格特点,形成原因

注释

11.校园新闻.第十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J].上海戏剧学院校友网, 2010.

22.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2.

33.袁仄, 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49.

44.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50.

55.滕志刚.上海城市文明中的海派文化底蕴[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011 (1) :4.

66.同3.2010:169.

创新海派商业文化让人有新感动 篇8

总有一分感动被激发,总有一种热情被点燃,总有一种情趣催人,重新走到商圈去看看,并不一定去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是享受都市美好的获得感,这就是创新海派商业文化的魅力。

如今上海的商业文化不再只是广场文化的唱唱跳跳、热热闹闹, 而是浸润现代文明的生活体验,是将海派文化特有的开放与包容,集成与创新,经典与时尚,穿越与跨界更加生活化、情趣化,以商店特色的趣事变成消费体验的乐事,传递上海精致生活新的故事。

黄浦商业以商业文化新内涵, 创新海派商业文化让人有新感动。

商家将城市与乡村交融让人看着玩着也就乐了

6月13日,淮海中路香港广场的三楼天桥“小小艺术工坊”变成了都市里的农庄,一盆盆水灵鲜活的有机蔬菜,让人大开眼界, LART的杨老师邀请了一批4到12岁小宝贝,在这里体验采摘有机蔬菜及播种小苗现代小农夫生活。开课了,老师对萌宝潮童首先开讲居家阳台种有机蔬菜的扫盲课,而后让孩子亲手采摘身边的一盆盆栽蔬菜,再一步步学会自己动手,配制安全的营养土,一下子孩子们变身为都市小农夫了,开始了“开心农场”播种,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回去后在自家的阳台上种有机蔬菜,在都市里照样天天会有 “农家乐”。接触到都市农庄,孩子们兴趣点燃,下课后又去了毗邻香港广场的上海K11购物中心3楼,近300平方米的室内,开设了生态互动体验种植区,有植物观赏区、无土栽培区、种子互动区,每个区域根据季节变化种植不同植物,周末也常有丰富多彩的互动种植活动, 学一点家庭阳台种菜,让都市里居家也有“世外桃源”乐趣。

作家用文学解读餐饮让人读着读着就想去了

作家韩寒开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用文学解读餐饮,被称为 “魔都最文艺餐厅”,让文艺青年喜欢。有一大高招,就是用文学语言的微信,让文艺青年感动,如在520微信中:“什么是爱情?” 是相识动情时“第一次遇到你心跳的加速”,是相爱求婚时“下跪一刻的承诺与誓言”,是相知喜欢时 “交谈时热切宠爱的目光”;是相恋热恋时“手里心里空气里处处有你的气息”,是长年相处时“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不离不弃”, 很高兴遇见你说,爱情如食物,不仅是果腹,更是每日生命所需。信者得爱,爱是唯一。让恋爱中的文艺青年认定“很高兴遇见你”是“恋人店”“约会店”,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6月淮海店生日放大,“我们一岁了,我们遇见过恩爱情侣, 遇见过白发苍苍夫妻,遇见过团圆的家庭,遇见过新来的你,为了再见你,依旧亲切对你说,“很高兴遇见你””,似乎“情深意切”, 于是到店消费,提供点评或收银小票,或6月生日到店消费,领甜品一份”。如此微信,年轻人读着读着就想去了。

老师讲互动将传统传承让人学着学着也就会了

端午传统是什么?端午前夕, 黄浦区社区学院的老师,将社区大妈的学生,带到了劲松参药店的二楼商场,与药店联手办端午文化徐重道香袋工艺体验会,讲端午传统习俗的传承文化,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 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如今因为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药店不卖雄黄)。而更讲佩戴香袋,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用香包溢香养生:以解除白领亚健康的春睏夏乏、用以孩子预防手足口病、 用以旅途防感冒,香气持续3个月到半年,可防蛀、驱蚊、醒脑,对健康有益。体验会就香袋用的丁香、苍术、白芷、檀香、艾叶、冰片、藿香、薄荷、川芎等16味中草药原形态,一一鉴赏,又当场研粉,特定配置,定量包装,药房老药工教,大妈们学,一个个学着学着也就会了,自己动手一针针一线线,缝制香袋,带回自己作品,让儿孙分外热爱。豫园的端午文化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跨界艺术有了主题乐让人看着吃着记着回味着

6月中旬跨界艺术,让巧克力在K11变成了奇妙的王国,开启了一场奇幻旅行,让人看到巧克力的变变变,一下子可以变身为“星球大战”、变化成“幽幽小路”、变幻成“时尚的鞋帽包袋”,在6月的双休日,明星主厨现场分享巧克力塔的制作工艺,免费品尝主厨工艺作品。特别是14日前还播放多部巧克力题材的电影,其中B1星空走廊放《阿甘正传》、《欢乐糖果屋》在4FLandbase store播《融化在冒险的世界屋》。与巧克力亲蜜接触,有茶米家的新品《黑白双重奏》的曲奇,很高兴遇见你《黑巧克力与榛子》的甜品,来自澳洲猫本范儿的黑巧克力饮品、派悦坊的巧克力高温烘焙蛋糕、cova的榛子巧克力、梦龙的比利时巧克力冰淇淋……让人对巧克力在新体验中有新认识,甜蜜的巧克力约会中更甜美。微信营销遇上了巧克力,6月1日到27日,还有《甜蜜诱惑你敢挑战吗》让人在扫二维码、打开蓝牙定位、收到“内含甜蜜诱惑” 信息推送,在3、4楼餐饮任意消费后,凭小票领甜蜜诱惑巧克力。

DIY美术课体验孩子玩着乐父母淘书乐

双休日爸爸带孩子去哪儿?去福州路新华书店,在那里孩子可去DIY美术课体验,父亲在书海里静心觅宝,6月14日、20日、28日下午的1点到2点,新华书店六楼的儿童区,由“大眼姐姐”“小海哥哥”教绘画,用最简单的手绘涂鸦手法画超时代的大作,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感受手绘涂鸦的快乐。 铅笔、彩笔,从线条到上色,有白云蓝天草地、卡通的明星,有猫狗宠物,也有猴、虎大森林的动物, 手把手的教,一对一的点拨,从手绘涂鸦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教孩子懂得热爱环保的绿色世界,人类与动物交朋友,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热爱大自然。到店经理陶建敏说,“大眼姐姐”“小海哥哥是书店的员工,但如今是书店品牌明星了,吸引了孩子来学画,比普通的辅导班更有创意。就是在双休日, 让孩子在书店学画,家长在书店觅宝,各尽其乐,其乐融融。

艺术家将夏至对接世界让人听着玩着心情清爽了

6月里的每个双休日,思南公馆浸润在音乐之声中,美妙的乐曲让人放飞心情。6月6日,2015上海思南公馆夏至音乐节拉开了精彩的序幕。思南公馆夏至音乐节,是思南公馆夏季活动的一大品牌,思南公馆与法国领事馆合作举办。法国夏至音乐节是法国文化艺术全民性的一个标志性活动。从1982年,法国夏至音乐节的开展直到今天,这个节日已经拓展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方,每到6月21日夏至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全世界各个角落都会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气氛,从这一天早晨开始,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将会迎来无数的歌手、 组合及乐队,和人们一起燃烧他们的激情。今年上海思南公馆夏至音乐节,持续一个月的双休日, 6月6日、7日,美妙的小提琴独奏、可爱的汽球小丑、贴近生活的外籍手风琴+舞蹈,或活跃或快闪在街头、花墙广场、茶吧、书集, 与书香、茶香、花香互动,特别在夏至时日的双休日的6月20日、21日,由菲律宾乐队、外籍拉丁乐队、外籍服饰展在思南广场的演出更有看头,独特的表演方式都能给您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籍服饰大巡游,演员身穿华丽的服装,扮演各自角色,走在人群里与大家一起狂欢,一起互动。美妙的音乐将夏日的热情美好愉悦着人们的心情。

多界融合演绎时尚产业让人欣赏着参与着陶醉着

6月5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原创现代音乐舞蹈实验剧《織•悟》 在位于新天地板块的设季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演出,表现了上海的商业文化特点是跨界的融合,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布景就是精美的古典手工艺艺术品,经典朗诵、 器乐表演、现代舞蹈交错融合,用跨界的艺术语言,尽情诠释了古代中国东方文化的交织和感悟。打破剧场的格局,观众与各路艺术家零距离的接触,演出结束后,观演交流、互动体验,令意犹未尽的中外嘉宾意外连连,大呼过瘾。集艺术、时尚、跨界、演艺于一体, 设季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突出时尚产业的文化体验。自2014年9月开幕以来,在艺术、设计、专业展览、跨界演艺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曾成功举办《中法50周年——法兰西生活艺品》、《路易威登 “系列一”全新系列灵感之约》、《信物》设计展、顶级建筑大师包赞巴克《“快乐城市”专业分享会》、《“幻爵”圣诞跨界音乐会》等活动,接待媒体超过180家,接待专业设计师超过上百位, 其中中外艺术大师36位,受到众多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海派京剧脸谱解读 篇9

脸谱, 是舞台上人物身份识别的一种符号。脸谱的设计, 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断丰富。

古语说,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 国家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 当南北处在不同的政治集团控制下时, 面对同一个历史人物, 便会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评价, 而这种不同的历史评价, 便会对不同地区的京剧艺人在创作脸谱时产生影响, 以致于我们常常看到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脸谱在北方和南方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海派与京朝派京剧脸谱大致相似, 但在这略微的不同之中, 体现出了海派与京派文化的差异。同时, 在海派京剧中, 也有一些独特的脸谱, 这些脸谱共同造就了整个中国京剧的脸谱。京海两派脸谱的差异性和独创性往往体现出了地域性文化对京剧脸谱设计的影响。下面, 我们举例予以说明。

一、李元霸脸谱

首先就谈谈李元霸脸谱设计上的南北之分。

历史中的李元霸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三子, 得年仅16岁。但在通俗文学作品的演绎中, 李元霸渐渐地被塑造成了一种盖世霸王的形象, 称他的本尊是大鹏金翅鸟, 为唐王朝的建立下赫赫战功。在佛教中大鹏金翅鸟被称为神鸟, 作为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 大鹏金翅鸟也是人们视为成办事业、降伏各种阴邪蛇妖病以及土地神的锐利武器。在民间, 李元霸的本尊被认为是大鹏金翅鸟, 所以在许多通俗文学 (如《说唐演义全传》) 中, 李元霸就被形容为:年纪刚刚12岁, 尖尖的嘴、窄窄的腮, 头顶有一撮黄毛。戴着一顶乌金的冠, 骨瘦如柴, 像个病鬼似的, 但却力大无穷。

海派与京朝派京剧中李元霸脸谱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嘴与下巴上。在京朝派中, 李元霸脸谱是鸟眼、鸟嘴、勾黑贴金云眉, 在鸟嘴旁装饰的图案是一双展开的鸟翅, 总体上呈现出鸟的形状, 但是在海派京剧中, 在李元霸脸谱的下巴部位上勾的却是娃娃脸造型。

可以看出, 北方设计的李元霸脸谱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演义小说和评书中所描写的形象非常相似。我们知道, 京剧的脸谱在设计上要符合人们对剧中人物身份的识别与认同, 从这个角度上说, 北方的设计是满足这一要求的, 那么南方为什么要选择另一种李元霸脸谱设计呢?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得先说另外一个历史名人——隋炀帝杨广。杨广在江南一带, 最为人们熟知的事情, 便是他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民间, 老百姓不会去更多地思考运河的政治、军事功效, 人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挖渠造船的苦难以及隋炀帝在江都的淫乐享受。虽然历史上的隋炀帝已然不是一位有着好名声的皇帝, 但在江南一带, 他的名声尤其差。而李元霸是反隋的, 所以李元霸受到了江南人民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体现在京剧舞台上的时候, 就表现在对他脸谱的设计上。

李元霸离世时不过16岁, 虽然勇猛异常, 但以现代人的标准, 其尚未成年, 因此勾娃娃脸, 这样会让人觉得他部圆润, 还有婴儿肥, 保留着孩子气。这一改动, 不免让人联想到无锡惠山出产的泥人——大阿福。大阿福胖墩墩的, 眉毛弯弯, 目中带笑, 鼻子挺直, 樱桃小嘴, 面部形状饱满, 衣服色彩明亮艳丽, 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据说, 这样的装束有镇邪降福的功能, 并且能够体现出明显的江南民间情调。

二、谢虎脸谱

京剧《拿谢虎》这出戏中谢虎的脸谱, 也显示出海派京剧的地域性特色。

谢虎是京剧《州庙》里的人物。《州庙》也叫《拿谢虎》, 这出戏有两种演法:一种是所谓的老本演法, 即京朝派演法, 一种是盖叫天自编自演的本子, 即海派的演法。在京海两派的演法中, 谢虎的人物造型设计是非常不一样的:京朝派演法里的谢虎, 头戴硬罗帽, 身着豹衣豹裤, 脚穿黑薄底, 身佩镖囊、大带, 勾蓝桃子脸。海派演法里的谢虎, 头戴大硬罗帽, 身着箭衣, 脚踩绣花薄底, 身佩镖囊、绣花板带, 勾紫脸。

一般来说, 蓝绿两种颜色在京剧脸谱中的意思非常相似, 都是黑色的延伸, 画着蓝、绿脸谱的人物往往性格豪爽刚强, 又或者往往能体现出人物阴险与狡猾的一面。但是画着紫色脸谱人物性格大多数的情况下, 代表的是刚正、稳重, 威严, 通常这一类人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从京海两派为谢虎脸谱设计的主色不同, 可以看出京海两地对谢虎的不同评价。京朝派认为谢虎是个绿林强盗, 而海派则把谢虎当英雄来看。

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呢?据海派名家孙国良说《州庙》》这出戏出自于一部名为《侠义江湖》的全本戏, 而最早演出这部全本戏的是来自于太平天国科班的海派京剧代表演员——王鸿寿。所以从太平天国科班传出来的剧本《侠义江湖》理所当然地会把曾经救过康熙皇帝的朝廷爪牙黄天霸塑造成反面人物。而里面所有的绿林好汉全部被设计成为正面的英雄人物。

孙国良还介绍说, 清末, 王鸿寿进京演出, 唱红后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要王鸿寿进宫演戏。王鸿寿很怕自己来自太平天国科班的身分暴露将会招来祸事, 于是在京朝派京剧名家田际云 (艺名响九霄亦做想九霄) 的帮助下, 离开京城, , 逃往南方。为了报答田际云的救命之恩, 临走前, 王鸿寿把36本全本的《侠义江湖》剧本送给了田际云。而此后, 田际云为了适应在京城演出的需要, 就对《侠义江湖》重新进行了改编整理, 把黄天霸改成了正面人物, 而把谢虎等绿林好汉们都设计成了反面人物, 故事由此颠倒。但我们却还在改编后的京朝派演出的细微之处看到未改之前的面貌:京朝派的演出中, 谢虎与黄天霸相遇, 谢虎就斥责他:“天霸, 你既然生在绿林, 就该以义气为先, 为何忘却根本, 贪图富贵, 投奔官府胯下, 每每与绿林作对, 苦害天下英雄?今日遇见你九太爷, 只怕你自身难保。”表现出了谢虎反抗官府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孙国良还介绍说, 同为太平天国科班出身的刘嵩樵曾经把36本全本《侠义江湖》剧本送给自己的父亲——孙柏龄, 而他自己在王鸿寿的徒弟李洪春的教授下, 将《拿谢虎》整理成《英雄恨》, 在孙家的演出中, 谢虎的造型设计与李洪春的演法基本相同, 谢虎扎巾, 戴黑山, 穿箭衣, 背刀, 佩镖囊。至于盖叫天后来又把京朝派所演的这出戏改编成褒谢贬黄, 那则是后话。。虽然在盖叫天的记录电影里, 他的谢虎扮相略有不同, 但相同的是, 海派的谢虎多画紫脸。可见这出已扎根于北方泥土的戏, , 在南方根基依然非常深厚, 而且与丑化绿林、为政府张目的京朝派演法不同, 在海派的演法中, 绿林好汉们都被塑造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三、马谡脸谱

与此有相同设计意义的还有三国时马谡的脸谱。而这次南北对人物理解上的差异, 是体现在了人物脸谱主色的运用上。北方的马谡画白脸, 而海派的马谡画红 (粉红) 脸。

众所周知, 在京剧脸谱中白色象征着阴险、狡诈, 如曹操之流。红脸象征着忠贞英勇, 如关羽。在三国故事中, 主流思想是尊刘反曹鄙吴的。作为刘蜀集团中的一员, 马谡自作主张, 骄傲轻敌, 不听诸葛亮的指挥, 因而失守街亭, 后被斩。在世人眼里, 马谡是飞扬而肃煞的, 刚愎自用, 理所当然地为马谡画了一张大白脸。

然而, 海派京剧在创作马谡的时候, 对这个人物却另有评价。上海, 旧属东吴。孙氏集团统治下的东吴, 为江南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契机, 因此, 孙氏集团在江南的口碑甚佳。对三国故事中尊刘鄙吴的传统不屑, 关羽纵然是战神, 却败在了东吴手上。所以海派京剧创作马谡的时候, 视角也就不完全站在刘蜀集团上了。

所谓“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说以谡不是想防守, 还是想对战的话, 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在空旷的地段, 这样更加有利于作战。从身份上说, 马谡应是一个参谋长, 而不是司令员。诸葛亮让马谡带兵, 就是犯了让张昭管外、周瑜管内的错误。如果说是谁的错, 首先是诸葛亮错了。

纵观马谡的一生, 可以说他绝不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战前主动请战。江南文化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在海派的马谡画粉红脸而不用白脸。

四、金兀术脸谱

与此相似的还有金兀术的脸谱。在京朝派京剧中的金兀术脸谱为尖脸, 即嘴岔是尖的, 而在海派京剧中, 金兀术画圆脸。除此之外, 海派的金兀术脸谱画双品 (上品为舍得子, 下品为佛龛门) , 而非常用于脸谱的单品。这里都体现了江南人对金兀术的尊重。因为南宋最后灭于元, 况且岳飞的悲剧并非来自于金朝廷, 江南的百姓把满腔愤恨都抛向了秦桧。在《说岳全传》里, 金兀术并没有骂过岳飞一句, 平时称呼岳飞为“岳王爷”“岳元帅”, 气急了也不过一句“岳南蛮”就了不得了。准确的说, 金兀术也是一名儒将, 因此, 在海派京剧中, 创造了与京朝派不太相同的金兀术脸谱。

五、结语

无论是李元霸脸谱的设计, 还是马谡与谢虎脸谱的着色、设计都显示了海派与京朝派地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赋予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 只要被观众认可, 就都是准确的。

摘要:海派京剧脸谱与京朝派脸谱差异以及某些首创脸谱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断丰富, 体现出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对海派京剧脸谱设计的影响。在海派京剧中李元霸、谢虎、马谡、金兀术的脸谱设计与京朝派的不同, 是受国家分裂时期, 南北处于不同的政治集团控制下, 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海派,京剧,脸谱

参考文献

[1]胡清清.藏传佛教中多面多臂的观音菩萨图像研究[J].美与时代 (上旬刊) , 2013, (01) :43-45.

[2]王爱民, 张译天.都市观音文化与寺庙园林--以上海东海新观音寺为例[J].中国名城, 2014, (08) :45-51.

[3]成镜深, 陈俊, 罗爱华.遂宁观音文化的源流特点及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 :29-32.

[4]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J].学术界, 2006, (04) :178-182.

海派 篇10

是的,金义安先生说他一生在追求一个字——“品”。他所追求的“品”是人品的内涵和艺品修养。以及由两者完美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智慧火花——艺术品。

绘画碰上了好时光

1949年生于上海的 金义安先生 , 少时拜著名 国画家应野 平为师 ,又随孟光 先生学习素 描和色彩。 还在小学求 学时 , 他就参加市 少年宫兴趣 小组学习黄 杨木雕技艺 。给他们 上课的老师是上海木雕一厂的劳动模范。老师们在教授木雕的同时传授三维构图方法,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开了想象空间。当时他用黄杨木雕刻的《延安宝塔山》作品,至今被市少年宫收藏。后来,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青年宫艺术班学习。正是这样长期坚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为他后来走上艺术的康庄大道并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奠定了扎实而深厚的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金义安先生在上海绘画圈内就小有名气。他进入工厂后,由于书画特长,被分配到工会负责宣传工作。1973年,厂里推荐他作为仪表系统的代表参加由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市美术馆举办的首届美术创作组。在美术创作组里,他得到了沪上著名书画家程十发、姚有信的指导。金义安先生还被厂里选送到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脱产进修3年,攻读装潢美术设计。这些学习,使他如虎添翼,在艺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他的绘画作品也经常受邀参加市级画展,还有的被刊登报刊上。金义安先生在绘画方面似乎与“上海第一”颇有缘。1973年,他参加了上海第一届美术展览,他参展的《红心寄深情》绘画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收藏;1975年,他参加了上海第一届肖像画展。他以黄浦区推荐的龙华医院顾柏华教授为蓝本创作的《余年话新春》绘画作品参展,该作品被顾柏华教授收藏。1976年,他参加了上海第一届装饰画画展。他的作品《春》参展。

金义安在上海滩还是最早进入朵云轩拍卖行的画家之一。当时他的一幅画就能卖l00多元,小品的收购价为12元……

受市委统战部老领导叶尚志的邀请,他为《人才与改革》出版进行装帧设计;还为《探索与研究》设计封面;为《中学生知识报》设计标识。80年代,金义安更忙了,他担任《中学生知识报》美编,还与《上海早晨》编导陈刚等组织、策划赵丽宏、峻青、王小鹰、程乃珊等知名作家的专版,在上海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

在嫉妒中锤炼自我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通过金义安先生的介绍,我还以为他一路走来很顺利,得到诸多名师的指点。其实不然,他说他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每走一步,每取得一点进步,总会招来周围一些不友好的人嫉妒、攻击和冷嘲热讽。他进工厂后,由于书画有特长,遭到了周围的一些人嫉妒。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走火入魔,乱涂瞎画。他没有想到,自己刻苦钻研、奋发学习书画艺术,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反而招致嘲讽。但是,金义安面对压力,越加刻苦学习,并暗暗下定决心,要画出自己独特的、最好的画作。

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才可能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美的乐章。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大字报”大行其道,厂里各车间都在写大字报,金义安先生所在班组的大字报叫他代笔。由于他字写得好,后来车间的大字报也让他代笔,再后来厂里的横幅、宣传标语、大字报等都让他书写。在特殊的年代、特殊时期,金义安日夜在抄写“大字报”,工作量非常大,虽然辛苦,但也为他日后的书法成就奠定基础。

《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金义安对绘画艺术执着追求,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他说,他从小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就立志将来画好画,做一名出色画家,而不是像现在有许多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去学他们不感兴趣的弹琴、舞蹈和绘画等。他从6岁开始迷上绘画艺术,自小学、中学,直到进入工厂,从未间断学习。当时,由于“文革”,他无法像现在年轻人一样可进入大学深造,进行系统的艺术理论的学习。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凭借自己的特长,被厂里推荐参加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脱产进修3年。他如饥似渴地吸允着书本知识,他潜心钻研装潢美术设计,同时不断进行绘画创作。国家恢复高考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上海师范大学美术专业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凭着顽强毅力和对绘画艺术不懈追求,一门一门地考,经过3年苦读,取得大专文凭;又继续攻读3年,完成了美术专业本科学业,拿到了本科毕业文凭。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凭着自己的才华,由一名工人被专业学校聘用为教职人员,走进了高等学府,走上了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的讲台,教授中国画、篆刻等课程,上世纪90年代升任工艺美术学院基础部高级教师。就是这样,他一步一步走进艺术殿堂,迈向艺术的高峰。

形成独特风格

金义安先生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60年来从未间断过创作实践。他既学习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也获取了西画的营养。他将西方油画构图技巧和艺术视点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形成了他在绘画上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义安先生说,写生是绘画的源头。实物写生,是捕捉现实中美丽的景色。写生,通过富有内涵、知识广博画家发挥创作才能,方可产生艺术的亮点——形成美术作品。一幅作品体现了画家的审美眼光、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他说,传承是第一位的,传承也是根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发展,并跟上时代脉搏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情趣是关键。金义安先生对上海100个景点进行了实物写生,还带领学生30多次前往桂林写生,将教学、写生与创作的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因此,他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与好评。

毕业后,金义安先生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金义安先生1990年就参加全国中等学校和大专院校书法教程的编写。他不仅有较高的理论涵养,而且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学者画家。他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主要景点长年累月地坚持实地写生。他在教学中,还倡导并带领学生远赴桂林写生。金义安先生的山水画在海派画家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尤其他独创了金氏漓江山水画法。摄入漓江之魂,又加入西画语汇,并掺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令漓江山水意境深远、清新淡雅。漓江系列山水画不仅成为教育学院院长出国礼品,还曾被爱国高僧明旸法师赠送给台湾寺庙收藏。

金义安先生把设计、抽象、色彩等方面的素养注入到创作中去,其桂林系列山水画中既有古雅之韵,又有现代情趣。如在《桂林绣色》中。画家将现实的名山风景赋予传统的情感,表现出典雅俊美的境界;同时又采用特殊的构图形式,变化传统的没骨法,使视觉空间倍增,体现现代气息。《江南春晓》、《山高松青图》的画面给人以变幻莫测,气势恢宏之感。金义安先生的作品被国内外人士称为“金氏桂林山水”。

金义安先生与新中国同龄,号金牛,斋名祥德斋、东照笔堂等。金义安先生不仅擅长山水画,而且他的人物画、花鸟画也很有特色。同时,他还喜欢书法、篆刻,并将篆刻布局的简笔划应运到书法里,创建了他自己的独特的“创意书法”。上世纪80年代,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上海教育学院艺术系与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办了三期艺术培训班,他担任教师。毕业的学员中,到现在还有不少残疾人仍在从事绘画创作、书画装裱、篆刻工作。他还和他们保持联系并给予指导,为残疾人员就业献出了爱心,贡献了力量。

上一篇:“先学后教”信息技术下一篇:电力项目评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