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概述

2024-06-17

非言语交际概述(精选八篇)

非言语交际概述 篇1

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专家研究指出, 在面对面交际中, 仅35%左右是语言行为, 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非语言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毕继万 (2004) 认为,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西方学者认为, 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大部分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课堂用语, 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因此, 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

人类交际分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关于非语言交际, 不同西方学者给出过相似的定义。

Malandro (1989) 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辞的交际、是为社会所公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Samovar (1981) 则提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包含两个特征:交际信息传递的符号是非语言的;该行为必须具有意义, 即为传递信息服务。

非言语交际涵盖了语言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活动, 范围较广、内容丰富, 因此分类众多。毕继万 (1999) 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 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1) 体态语。体态语包括姿态 (身势等) 、礼节动作 (微笑等) 和人体动作 (如目光交流等) 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 副语言。副语言也称伴随语言, 用以表达话语中的伴随意思。主要指各种非语义声音、沉默、话轮转换, 如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3) 客体语言。一般认为, 客体语言指的是人工用品。从交际的角度看, 这些用品展示着使用者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 传递着非语言信息。 (范莉娣2007:146) (4) 环境语言。环境语言指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 对所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 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

三、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在人类交际过程中, 非语言交际行为总是伴随着语言交际行为出现, 对话语起着强调、补充等辅助作用, 使信息的传递更为清晰。范莉娣 (2007) 指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活动中具有补充、暗示、替代、否定和强调五大功能。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结合来完成。结合范莉娣提出的五大功能与毕继万提出的四大类别, 可见四类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体态语作为教学辅助, 发挥着说明、表情、达意的功能。高翰香 (2009) 认为体态语能够增加语言信息的内容, 增强有声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更为可靠、有效地传输信息,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其中, 目光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占有较大比例, 一方面, 它能帮助教师感知学生的心理活动, 以此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 它能传递正确的信息, 强化师生交流, 促进课堂互动。

就副语言而言, 教师课堂用语的语音、语调对学生的口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跨文化交际途径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师生交际过程中, 客体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 教师仪表虽然不直接关乎语言教学, 但在师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威信的树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语言, 尤其是教室的布置和课堂时间的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启示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英语教学离不开非语言交际行为, 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范莉娣 (2007) 与蒋洁 (2007) 的研究, 笔者针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非语言交际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一) 学会眼神交流。

良好的眼神交流能增进交流双方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学会用眼神与学生良好交流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眼神交流能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 学会运用表情。

教师的表情是他对教学和学生满意程度的反馈,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情了解教师的态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良好地运用面部表情, 有效地控制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经常保持微笑,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 运用好手势语。

手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态语,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准确适度的运用手势, 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易懂。情境教学法即是手势语与表情、教具完美结合的体现。例如, 在遇到重难点时, 教师运用手势语能引起学生注意, 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长期以来,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语言知识本身, 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有机结合, 使二者相得益彰, 语言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五、结语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要求教师理解并善于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辅助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 强化学习的效果,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语言课堂上, 尽管教学过程依赖于语言交际, 但非语言交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分析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晰地综合认知英语课堂,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分类着手, 概述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功能, 并就英语课堂中教师运用非语言交际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功能,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Bull, P.1983, Body Mo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Jam Valley.

非言语交际概述 篇2

摘 要:本文基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模态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提出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并根据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模态,实现英语课堂有效互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 非言语交际 多模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行为不仅可以用语言进行,也可以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行为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交际行为是呈多模态形式的。

一、理论基础

1.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的非言语交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势语、手势语、空间距离、副语言(语音语调、沉默等)、服饰等。这些行为与语言行为互补,并且出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促进教学。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模态是指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类别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生产媒介来实现。而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符号模态进行交际的话语,除了语言还有非言语符号(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两者共同构建交际意义。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兴起,学者们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指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会利用言语以外的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完成意义的构建。因此单一模态的交际很少见,多模态交际则普遍存在。Kress和Van Leeuween对语音语调、视觉图像、建筑等进行研究,并专门研究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模态符号对交际的影响,他们构建的分析视觉图像的语言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李战子,她研究了Kress和Van Leeuween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法,认为其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胡壮麟以教师课堂PPT为案例,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多模态和如何构建意义的多模态。张德禄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和教学模态选择原则,他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四个维度对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及所有适应社会所需的意识形态都属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包括和交际相关的一切语境因素,比如谈话范畴、方式、语调等。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前者指交际的话语意义,后者指多模态(听觉模态、视觉模态、触觉模态)存在形式及相互关系。表达层面指意义传递表现的形式,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

二、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师课堂

1.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构成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交际模态是指与教师行为有关的模态(面部表情模态、身势语模态、空间距离模态、副语言模态、教师的服饰模态等)以及辅助课堂教学多模态PPT课件及传统板书教学(文字模态、符号模态、图表标模态等)。

(1)面部表情模态。面部表情体现在教师的面部神态,包括喜怒哀乐、目光接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将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接地获得信息。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学习。教师运用微笑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严肃的表情,且缺少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和与学生的非言语交际互动,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2)身势语模态,身势语模态指与教师身体有关的体语模态,包括手势、点头、摇头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身势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身势语模态。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行为,教师运用语言手段进行管理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形成师生情感对立的局面。而教师运用摇头、表示禁止的手势语就可以简单表达否定的信息。

(3)空间距离模态。空间距离模态指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是站在讲台上,极少在教室里走动。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不适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应该适当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4)副语言模态。教师在课堂中的语音语调、甚至沉默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的声音若是一成不变,时间一久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然而情绪饱满、抑扬顿挫的讲课方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5)教师的服饰模态。教师得体的衣着和靓丽的外表,会让学生在和老师接触时,产生美的享受,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但大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他们评价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6)多模态PPT课件及传统板书教学。包括教学的文字模态、符号模态、图表模态。运用PPT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促进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感官认识。尤其是PPT中插入的符号模态或图标模态,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乏味的英语语法时,可以将文字模态和动态符号模态以及图标模态结合起来,让语法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图像。

2.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研究的意义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奠定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语言模态占主导作用,非言语交际模态处于辅助地位。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将所教的知识用最通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这两种交际模态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为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供新的视角。教师课堂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让我们关注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输入、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情境性等。其实,教师也可研究学生知识输出的非言语交际模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反思自己的教学。师生课堂双向的研究才能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非言语交际模态的研究对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一方面,非言语交际多模态教学,可以和语言模态一起,充分利用文字、图像、教师表情等构成一个多模态教学环境,符合了当前信息时代流行的Mooc教学、翻转课堂的理念。另一方面,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通常是潜意识的,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英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在交际中运用非言语交际。教师在课堂上非言语交际模态的使用,会影响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输出,最终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小结

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模态构成及其研究的意义。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并且与教学中的语言行为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以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高莹,杜宛宜.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非言语交际行为研究[J].语文学刊,2014(8).

[2]周棋丰.高职多媒体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刘娟.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5(3).

[4]夏嘉徽.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非言语行为的多模态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4).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非言语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3

非言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日常教学中, 多数情况是在强调言语交际的准确与可接受性, 往往忽视了非言语交际的作用。一些专家认为,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比言语行为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严重。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应加强对跨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知识的输入, 将具有交际作用的各种非言语交际行为按照功能进行系统分类, 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将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和谐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的内容。非言语交际一般包括:体姿语、脸部神情和体距处理等。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 比较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内涵与传递信息的情感色彩。

1.体姿语。“体姿语” (Kinesics) 指人们在实际交流中有意或无意的姿势和动作。体姿语大体包括手势语 (gesture) 、姿势 (posture) 、触摸 (touch and feeling) 、服饰 (artifacts) 和体嗅 (olfaction) 等。本文着重从手势语和姿势方面比较和总结相关非言语交际的知识和行为。

手势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 (bodylanguage) , 它丰富多样、直观、收效好。然而由于各民族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民族使用的手势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时, 手势在交际过程中是一个容易造成歧义的方面, 若理解错误, 就会引起交际误解。如: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将一只手或两只手轻拍自己的肚子;美国人则是用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 手指伸开, 掌心向下, 通常是指“到这了” (I’m full.) 。与英美人交际时, 常看到他们耸肩 (shrug one’s shoulders) , 摊开双手 (shrug off) 的姿势, 这些肢体语言表示“莫名其妙、无可奈何或没问题”。

每种姿势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中都传递着一定信息, 反映出交谈双方的地位、等级及关系亲密程度。在西方, 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 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在中国, 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长辈或地位较高的人常坐着, 处于支配地位。

2.脸部表情。脸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是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脸部表情丰富, 而西方人认为东方人喜怒不显于色, 难琢磨。不同民族脸部表情所传达感情的方式与程度也存在差异。

笑和哭是脸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一场合,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如, 一位美国人在用餐时, 不小心碰倒了一个餐具, 他本来就感到窘迫。此时, 一位中国人看到了就朝她示意地笑了笑, 意在表示“没关系”, “别放在心上”。可是这位美国人却以为自己被取笑。在大多数国家, 人们常以哭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痛苦;而在英国西海岸岛屿上居住的祖芬格族则用哭来抒发他们的“愉悦”心情。于是, 每逢喜庆佳节, 他们便聚集一起痛哭。

另外, 在传递细微情感方面, 目视能起到其他非言语行为所起不到的作用, 且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约定与含义。在中国, 人们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 尤其是下级在听上级讲话时, 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以示尊敬。而与英美人交流时, 回避对方视线或目光飘忽不定, 都被认为是不诚恳、不礼貌的表现。所以, 在英美流传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

3.体距处理。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对空间的要求和与空间相关的交际规则是因文化而异的。在西方国家, 人际交往的距离一般可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指从直接的身体接触到45cm之间的交往, 是最私人化的交往距离, 通常发生在夫妻、家庭成员和亲密的朋友之间;个人距离为45~80cm, 常见于朋友或亲戚之间;社会距离大约为1.3~3m, 如一般的社交活动;公共距离大约为1.3~2m, 如大型的社交聚会会

除上述列举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外, 在中国, 人们往往坚持劝酒、敬烟或帮他人点烟, 认为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和谐友好气氛的一种途径。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样有强人之嫌。等等诸如此类的非言语交际文化内容, 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总结。

综上所述, 非言语交际行为繁多, 不同文化背景所传递的非言语交际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存在差异。跨文化交际中, 非言语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它贯穿于整个交际的始终。因此, 外语教师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为学生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知识与行为,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有意识地将非言语交际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把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信息的理解, 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文仲 (主编) .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非言语交际概述 篇4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交际,言语,非言语,差异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的近邻, 在文化方面有好多共同点, 比如都属于汉字文化圈, 都遵从中国的儒教礼仪, 都信奉“神”等, 历史上也有着长期的交往史.但是, 在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中还是时时产生误会、碰撞, 原因自然是对对方的文化、缺乏了解。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试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言语层面上的文化差异

在言语交际方面, 笔者的教学对象多为来自大贸易公司或是政府的日本人, 因此在文化素质和个人素质上都水平较高, 这些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学习, 大多能够达到在中国国内进行日常人际交流的水平, 所以在语言上的基本交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掌握了一种语言并不等于掌握了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

很多学生曾说, 虽然汉语已经很流利了, 但是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比如他们普遍觉得中国服务员的态度不够热情、亲切, 即使是在王府井或者星光天地这样的高档购物中心也概莫能外。比如学生曾经抱怨:“如果我试穿了几件而不买, 服务员就会冷眼相待”。而在日本, 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 非常注重礼貌, 不会说出拒绝或者不满的话, 也不会流露出不满的表情, 如果一个人在店里挑了很多衣服试穿都不满意, 店员会礼貌地鞠躬, 愧疚地说:“对不起, 没有适合您的衣服, 浪费您好长时间, 希望您下次再来, 谢谢您”!不过这只是表面的意思, 其实店员真正的意思是:你这个人, 真没有教养, 也不先搞清自己需要什么再来买。通常日本人会立刻领悟到店员的真正心意, 显然日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不满, 但是并不像我们中国人一样比较直接的表现出来。外国人即使懂日语, 若不跟日本人长期交往, 也不会领悟出对方的真正意义的。

再比如, 中国人如果应对他人的邀请, 大多会直接说“不”, 或者是“好的”可是日本人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就算是不行他们也不会直接说出来, 而是说“我有事”之类的让对方领悟他不能去了。还有就是吃饭时, 当人家再让他吃的时候他会说“けっこうです。”是好了的意思, 也就是不吃。可有的时候他吃也说这句代表好的再来点, 这就要根据说话人的表情及当时情景来判断了。

日本人用“显像”和“意象”同时表达。“显像”看得见听得见, 注重礼貌, 并非真正的心意。“意象”才是真正的心意, 需要对方去领悟和体会。

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 这种显像和意象的矛盾常常发生。比如曾经有位日语很好的老师第一次教一个日本学生, 上课时学生对老师非常礼貌, 也和老师积极配合, 老师说的笑话他使劲笑, 老师问的问题也都回答得丰富多彩。但是过了两天这个学生就私下和办公室说:“这个老师不适合我, 我要换老师”。办公室去找这个老师沟通, 去问为什么, 是否上课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位老师相当诧异, 觉得上课的过程很轻松愉快, 没有看出任何不满, 怎么就要换老师呢?显然这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已经感觉不满, 但是他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还让这位老师有课程进行地非常顺利的错觉。这其中的内涵的深奥和深刻, 以及“度”的把握绝非只通日语, 而不了解日本文化、历史国情的人所能领悟的。

其次, 即使是流利使用汉语的日本人也会有很多词汇带有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日本人典型的开场白是:初次见面, 请多多关照, 还有挂在嘴边的:辛苦了。这样的词汇虽说是汉语, 但是我们没有使用的习惯。他们学习了汉语之后还是依照日语的思维去使用汉语。所以在言语层面的背后还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二、非言语层面的文化差异

这样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语层面, 其实更多的文化差异体现在非言语层面上。例如空间观念、家庭观念、礼仪、习俗等等, 更能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生活中的点滴我们就可见一斑, 比如使用的筷子两国就有不同。首先不同的是, 在日本, 男用筷子比女用筷子粗, 可是在中国没有这种区别。另外, 日本有一种夫妻饭碗也是一样, 男子用的比女子用的大, 这样就显得女子吃的少, 显出了女子的文雅, 而在中国没有这种观念。所以无论男用的还是女用的都毫无分别, 更不像日本那样规定这双筷子谁用的, 这个饭碗是谁用的。…

还有筷子的长度, 中国的筷子和日本的比起来长得多。大概是因为吃中国菜的时候, 大家围着大桌子吃, 桌子上往往有很多菜。如果用长筷子的话, 远处的菜也可以轻松夹到, 而且还可以帮自己旁边的人夹菜, 表示礼貌和好客。日本菜就不同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菜, 夹菜毫无困难, 也用不着帮别人夹菜。所以中国的筷子长, 日本的筷子短。…

…另外, 日本筷子的头儿是尖的, 相对来说, 中国筷子头儿是粗的。这个区别很难解释, 我想, 这是因为日本四面都是海, 主要吃鱼, 而中国人大部分生活在内陆, 主要吃肉。日语中有一个词叫“酒肴”解释成“鱼”, 汉语中也有一个成语“酒池肉林”。从这两个词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和中国人主要吃什么了。那么, 吃鱼时就必须用尖尖的筷子剔出鱼骨头, 而吃肉就不需要这样了。从小小的筷子就能看出中国与日本的不同, 说明各个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都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地方。

在日本点菜, 那是很省事的, 菜单总是一成不变, 就那么几样, 配料都一样, 大众化的料理店的定食 (套餐) 有些变化, 但基本上也是星期一什么菜, 星期二什么菜, 这是固定下来的。日本的菜单具体而形象, 外国游客到日本, 看不懂文字也没关系, 菜单上多有食物照片, 按图点菜就行了。很多料理店门口还有惟妙惟肖的食物模型, 形象逼真,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勾起人们的食欲。日本菜单上的名称比较写实, 而中国的菜单有时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不少中国菜名比较抽象、神秘、华丽, 难以与国际接轨, 据说中国菜名翻译成外文是个大难题, 老外曾想当然地把“童子鸡”译为“没有性生活的鸡”, …把“红烧狮子头”变成“烧红了的狮子。”

在中国点菜, 多是服务员手写, 而在日本, 服务员用一个像计算器大小的点菜器输入客人所要的菜, 一按就成了, 有的料理店把点菜器放在桌面, 让顾客自己操作, 这一方面显示日本科技进步, 点菜也实现高效、高科技;另一方面也说明, 日本菜单简单, 因此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中国的菜单变幻莫测, 客人的要求很可能超出菜单范围之外, 所以还是人工操作比较好, 日本式的机械化的点菜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还有一些在贸易公司工作的学生曾经诉苦说在中国想要拜访政府人员真是摸不着头脑。日本人的一般习惯是, 计划拜访哪位大人物, 一定是越提前预约越好, 比如提前三个月, 甚至半年就要联系, 好把人家的日程占上。一旦定下来, 就会讲究信用, 不能随便更改, 他们是以联系的先后来论的。可中国不是, 越是大人物, 日程越是定不下来, 即使定下来, 也不能保证不变更, 有更重要的事情一定会调整的, 所以一般不会轻易过早地答应, 中国是以重要性来论的。如果是日本人要见中国的领导时, 问题就出来了, 日本那边很早就要安排日程, 所以从上到下天天催, 而中国这边又迟迟定不下来。天天跟人家秘书联系, 人家也很烦。所以作为中间人就很为难, 因为让两边的人理解, 就得从中来回解释。

还有一种现象很微妙, 中国这边的事情是, 秘书说见不了的, 未必真的见不了, 只要领导在北京, 又没有特别重要的安排, 那就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联系的火候一定要拿捏得准确, 什么时间联系, 什么方式联系, 尤其是找谁去疏通很重要, 这一点应该是中国特色吧。

由此可见, 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 不但存在于言语层面上, 更存在于非言语层面上。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 中日跨文化交际从广度到深度都在加大加深。我们是互相理解也好, 互相讨厌也好, 总之中国和日本不能不接触, 我们应该本着开放的态度加深两国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03)

[2]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浅谈非言语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5

长期以来人们在注重语言交际的研究,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来传递的,非语言交际的运用比言辞更为普遍。由于非语言交际的浅显,在英语教学中它总是被忽视。英语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应首先具备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使用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它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了教学效果。

1 非言语交际与英语教学

1.1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非言语交际包括若干主要的范畴:副语言、姿势、动作、物体、空间、时间和五种感觉。它是利用视觉的、发声的和无形的交际,系统的交互作用来表达和解释意义(Leathers,1992)。非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言语交际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1.1 面部表情

面部语是非语言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的人即使内心感受一样,也可能显示出不同的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总结出人接收信息的总效果,38%靠音量,55%靠面部表情,只有7%来自语言的交流。面部表情常能体现出人的喜怒哀乐。也是感情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面部表情的变化可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老师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能给学生带来信任感和亲切感,可以较快的缩短师生相互之间的距离;教师也会受到学生微笑的回报,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授业、传道与解惑。

1.1.2 眼神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在讲课之前如能以信任、和蔼之目光注视教室里全体学生,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很好地安定学生的情绪。当发现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用严肃的目光提醒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能使问题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得以解决。同时,教师应通过的学生目光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在英美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太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的漂亮———也会使人发窘。心理学家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人们用眼睛所表达的信息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眼睛“说话”“传情”“解惑”。实践证明,教师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接触的时间越长,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讲课时,应以敏锐而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冷落。当然,整个目光还要随着内容的进行学生的情绪等自然地变化。

1.1.3 手势语

英语教学中手势行为的作用非常明显。它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而且动作变化快。它与讲述、面部表情配合,是一种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讲课时手势可以增加感染力,在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对启发学生回答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在需要突出某个语言重点时,教师一个手势留给学生的记忆也许比多次重复的语言影响更深远。

1.1.4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

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服饰应该端庄大方,既不太古板也不能太华丽。过于耀眼的服装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意身势的站立。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是无形的威仪。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象征性的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还有教师的仪表和体态语言。具体地说就是用全身的短暂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好恶。教师站姿端庄、大方、精神饱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1.5 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声音的音量、声调、节奏、语速以及会话中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它常常以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在教学中为能引起学生注意,教师教学语言应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和教室的大小而定。音量要适当,语调要随着不同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变化。

1.2 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2.1 从教师的角度说,其非言语交际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

习动机,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站姿、走姿、体距创造逼真的语言环境,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2 从学生的角度说,课堂上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能够反

馈课堂教学信息。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教师授课时,非言语交际是学生最主要的交际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向教师反馈各种信息。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时一定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及时总结、反馈和改进,从而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启示

2.1 加强教师的课堂非言语交际意识

教师应该加强非言语交际意识,向学生强调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并学会使用非言语交际,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克服教师中那种只注重语言的传授而忽视非言语方面的教学,造成学生的口语与非言语交际方式有时不一致的倾向。

2.2 加强非言语交际的直观教学

教师可在汲取传统教法优点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非言语教学如:组织学生看录像、VCD、幻灯片、电影等传媒工具进行直观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非言语交际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来创造逼真的语言环境,激活学生思维,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及时做出教学反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Levine D&Edelman M.Beyond Languag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r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M].New York:Prentice—Hal1,1982.

[2]Samovar L A&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r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浅议非言语交际中的身体语 篇6

一、引言

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都是社会动物, 一旦我们相互联系我们便在进行交流。为了达到此目的, 我们可以选择口头语或书面语。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清楚地表达了思想。然而, 非言语交际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通常, 这种表达的重要性远远地超过了简单的信息表达。身体语常常伴随着言语的输出, 它也是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身体语的功能及重要性

1.1、定义:人们都知道交际需要通过语言或身体行为而进行, 那么什么是身体语呢?沃伦称身体语是一个广泛的术语, 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通过身体动作而进行的交流, 而非通过声音或其他媒介。相应的, 它是辅助语言的一类, 它描述了除语言之外一切形式的人类交流。

1.2、重要性:心理学家布伦纳称你对他人的影响取决于你如何说 (7%) , 你是怎么说的 (38%) , 你的身体语 (55%) 。由于你如何发声也传达了一种信息, 93%的情感交流是没有使用实际词语的。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事实胜于雄辩”。研究人员估计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多达90%的社会意义涉及了行为或非言语交际的元素, 身体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当我们与人接触时, 必须弄清楚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仅靠言语是不够充分的。例如, 我们不告诉对方便能觉察出彼此之间的感觉。为使我们的话语表达清楚, 我们使用了身体语。我们无时无刻经不经意都在使用身体语, 例如, 正视对方的眼睛意味着对某人的尊重, 而不正视则意味着不尊重。其次, 通常身体语发生于无意识状态。为了一个目的我们可以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语并且学习去解读别人的身体语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如何解读身体语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文化、与我们交流的人的关系及性别。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没有一个信号具有相同的含义。如果你不考虑这一点, 你只能让自己陷入麻烦。再次, 身体语是特别用来表达感情的, 例如, 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 我们通常不好意思直接告诉他。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语有意或无意地得以表达。反之亦然。我们会通过语言表达不满, 但身体语也许并不需要大声呼喊。这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困惑的。这通常被描述成双信息:词语及身体语。通过身体语是很难说谎或掩盖我们的情感的。人们可以不通过身体语表达真实的感受, 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很关注人们在说话时身体的一举一动。

1.3、功能

根据Verderber, 身体语的功能在于言语的补充, 限制及替换。

首先, 身体语可以增补词汇。也就是身体行为给意义的额外补充。举个例子, 当你给车指路, 当你用手敲桌子, 喊着:“听我的”。每一种身体语可能会否认你的言语。在这种情况下, 你的身体语很可能推翻了你的言语意思。观察人员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是通过非言语而得以表达的。其次, 身体行为可能会限制言语的互动。非言语的暗示:眼神交流, 头部摆动, 点头, 摇头等。它们会传达给另一人什么时候重复, 继续, 加速或完成。好的公众演讲人员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从而做出调整。再次, 身体语可以替代言语, 就像我们所了解的拇指向上意味着和平, 摇头意味着不, 点头意味着是。

二、不同人群身体语的特点

1、儿童身体语

从婴儿到老年, 人类有他们各自的身体语。孩子们总有它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新生儿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嚎啕大哭。他们的身体语主要是眼神交流, 面部表情及手势语。儿童的主要面部表情包括微笑或哭泣。如果他们饿了或渴了, 感觉不舒服, 他们会哇哇地哭。成人对于这些事情的反应就是采取一些措施让孩子停止哭泣。同时, 婴儿的大部分身体语是手势语和动作。

手势语是一种早期的方法用于刺激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孩子们的手势通常会引起成人的关注和反应。就像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所使用的许多手势语。同时孩子们倾向于模仿成人。 (举例:没有注意到梳子, 大多数孩子 (12-15个月) ) 会拿起来做出“梳”的动作, 或者给他一个空杯子, 他们会放到嘴边似乎在喝水, (KESSEL 195) , 婴儿的天性更为积极而无序, 天生便与一系列社会关系有关。人们已经认为模仿是语言习得中的一种不同的技能, 许多孩子花大量时间模仿父母所说的话, 因为弱小的孩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要求, 所以大人应学会阅读身体语从而更好的照顾他们。

2、身体语中的性别差异

人们普遍认为妇女有“女性直觉”, 女性在非言语交际中比男性更加擅长。

大量的身体语研究是为了支持这种流行的说法, 总的来说, 心理学家发现, 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专注于别人。女性也更擅长于判断声音之后所蕴含的意思。 (Wanderzanden 91) 使用眼神交流所进行的研究具有大的差异, 根据性别, 在以有关男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中, 女性被发现使用身体的数量远远多于男性, 女性在谈话时看对方的次数也更多。

如何理解不同性别在注视行为中的差异呢?通常的解释是女性更愿意建立和保持眼神交流, 因为他们更倾向于人际交往, 凝视也许是女性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研究表明, 对交流的对象态度越积极, 眼神交流就相对越多。在一些情况下, 男性更多的使用点头, 而女性则为眼神交流, 如果女性被告知其谈话对象眼神交流超过了日常水平, 她们则会更欣赏他。虽然眼神互动可以传达喜爱, 但凝视则意义不同。

男性坐下时通常占据更大的空间, 这并不是由于他们身材庞大, 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比女性更有权威。男女问候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与流行的观点相反, 在打招呼时, 男性更可能会触摸女性, 男性通常会拍拍人的上半身或背部。

三、身体与之应用

1、面试中

面试中几乎每个人都想在第一次见面时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因此, 很多人都会想各种各样的法子。其实, 想要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你需要正确使用身体语。在你与见面的人说话之前, 你的眼神, 走路姿势起了非常的作用。放松的姿态传达给说话人的是一种自信心。另一方面, 在面试中, 你最好坐直些, 看起来热情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博士应聘者在等候厅等了很久, 由于他们的耽搁, 在被允许进入房间后, 她被邀请做在一个沙发上。她非常放松的背靠在上面, 当她回答问题时, 面试人员打断了她, 让她重复一遍, 这使她很不耐烦, 虽然她没有说出来, 但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对于说话的厌倦。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导致了她的失败, 最终破坏她的事业, 所以我们应该控制交流风格从而控制社交的结果。

你必须能够将文化知识与交流风格相结合, 并且能够控制一对一交流。当你面试时, 传达正确的信息量十分重要。你应该认真专注地看着对方, 不要把椅子弄出声响。不要对任何人说谎, 你的身体语或语调将会给你产生致命的影响。

四、结论

当今世界, 有效沟通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身体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在所有的文化生活中, 身体语言, 这种调味品将使我们在与他国交流交往中的增添色彩。当你研究和学习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时, 你会发现它很有趣。它不仅可以减少文化冲突, 帮助拓宽我们的专业知识, 增进人与人的沟通, 而且可以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 促进职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文化差异对非言语交际的影响 篇7

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 致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在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由此而屡见不鲜, 尤其是非言语交际, 显得更为突出。对于非言语交际的理论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但真正从文化角度对非言语进行研究探讨的时间却还不长。事实上, 文化与非言语交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个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其所在文化氛围的影响。非言语行为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文化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非言语行为, 从而使其成为同文化系统内其他成员所接纳、认可的举止。首先, 文化决定着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内心状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从形式上而言, 尽管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某些非言语行为上并没有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但是在其表达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跨文化差异。其次, 同一个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也是不同的。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表达善意友好或尊敬的非言语行为, 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意味着敌意或冒犯。由此, 从文化的视角来探究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以往的研究着重讨论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研究成员的研究成果, 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非言语行为被单独使用或与言语行为结合使用, 来达到交流和传达信息的过程。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1) 结构性与非结构性; (2) 语言性与非语言性; (3)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4) 习得性与非习得性; (5) 左脑处理信息与右脑处理信息。在人类交际中, 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相互依存, 并起着补充、抵触、重复、调整、替代和强调语言交际的作用, 同时也阐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分类。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 非言语交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和眼神、手势语言、近体语言、肢体语言、体触语言、副语言、时间语言等几大类。

对非言语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文化因素: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 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认为自己是单独个体, 其次才是某个集团的一员。个人主义影响下的非言语行为则强调鲜明的个性;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所持的意见则恰恰相反, 他们提倡的是和谐一致, 使用有利于巩固集团的非言语行为。 (2) 高语境与低语境。根据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我们可以找到各文化之间的差别, 而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则阐述了在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 人们不欣赏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 说话讲究含蓄、委婉。因此, 提供微妙语境线索的非言语交流在这里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强体触意向与弱体触意向。Hall1966年提出了近体语言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远近、亲疏是由于人际间的距离和空间通过感知外露所决定的。有的文化崇尚近距离频繁接触, 这种文化称之为强体触意向文化;反之, 称之为弱体触文化。这两种文化中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就容易出现误解。这一文化差异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影响人们在交际中的频率次数等。 (4) 权利等级距离。这一文化特征是Hofstedel1984年提出的, 权利等级距离把文化分为高权利等级距离和低权利等级距离,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交际双方的等级关系。如, 来自高权利等级距离文化的人们不能反驳领导的命令, 一切行动听指挥, 而来自低权利等级距离文化的人们则可以问其原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等级处处可见, 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非言语行为。 (5) 强男性主义和弱男性主义, Hofstede用这两个词并不是只指男性和女性而言。男性强主义主要表现为武断、竞争意识强、有野心等;相反, 弱男性主义则热情敏感, 无野心。因此, 弱男性主义文化则只讲服务和奉献感情外露。可见, 人们的非言语行为均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各种非言语行为的全面综合影响。人们的面部表情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能表达交际者的真实感情。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 人们的感情即使内心不快也不言于表, 以求得集体和谐。在高权等级距离、高语境、体触意向弱文化的背景下, 下级对上级总是面带微笑, 人们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来自强体触文化的人们倾向于使用直接体态且使用的频率很高, 同时也受到男性主义、权利等级距离、体触的强弱的影响。体触行为是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所以对它进行单独探讨。强体触文化中体触频率高, 同时也受到男性主义、权利低距离、体触的强弱的影响。在非言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 眼睛是否直视对方, 不同的文化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集体主义和强权力等级距离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很少直视对方, 以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相反, 低权利等级、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要直视说话者, 以表示尊重, 同时听话者的语言的真实性更高。来自高触体、高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说话的声音高, 反之则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致。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这种差异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 不断提高交际能力, 实现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耿二玲.体态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5.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莱杰布罗斯纳安 (著) .毕继万 (译) .非言语交际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语言交际, 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 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 (Malandro et al, 1989:5) 。也有比较具体的定义, 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 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 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Malandro, 1989:7) 。或“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即可人为的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Samovar et al, 1981:156) 。

二、非言语交际的种类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非言语交际的种类

非言语交际分类繁多, 根据毕继万 (1999)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体态语

体态语, 又称手势语, 身势语, 身体语言, 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言语表达方式, 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 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 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 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 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 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 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 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 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 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 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 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 这时, 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 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1.2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 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 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 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 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3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 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如在教学生认识he和she这两个虽然拼写简单但却经常出现口误和笔误的单词时, 就可以一边教学生发[hi:]时, 同时用手指着班里的男生, 同样发音[∫i:], 用手势指向班里的女生, 这样就会形象很多。

2.2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 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 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 但并非指言语本身, 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 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所以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将高超的语言能力与完美的副语言能力相结合, 不仅要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 而且要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领会。

2.3客体语

客体语, 又称物体语, 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 主要指着装、修饰物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 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很好地利用诸如板书、图表等客观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

2.4环境语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 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 本文着重对空间信息的概念进行阐述。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 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 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 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 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 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 比如可以改变传统的座位安排模式, 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 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 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 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在不同文化下, 非言语行为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非言语交际行为也会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 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 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 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 从而实现掌握英语的真正目的。

摘要:非言语交际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种,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交际手段来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 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加生动、丰满和富有成效。本文首先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介绍, 其次探讨了如何将非言语交际充分利用于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交际能力,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movar, A.L.;E.R.Porter and A.L.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出租车改革刻不容缓下一篇:电子商务实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