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研究专家

2024-06-04

海明威研究专家(精选五篇)

海明威研究专家 篇1

关键词:21世纪,海明威研究专家,影响力

0 引言

海明威是最受中国读者和学者们青睐的美国现代作家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高潮。20世纪中国学术界研究海明威的两位著名的专家是董衡巽和杨仁敬, 学界称为“南杨 (仁敬) 北董 (衡巽) ”[1]p71。进入21世纪后国内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海明威。这些学者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研究海明威诸多学者中影响力如何呢?经检索, 这方面的评估目前国内还少有人去探究, 尚属空白, 因此我们从绩效评估的角度, 以中国知网为基础,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不同的指标对这些学者的影响力进行分析。我们的研究方法是首先以发表文章数量、文章被引次数为依据对海明威研究者进行分别统计排序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然后我们引入了国际最新的NIF指数算法为依据对他们的影响力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

1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方法

为了数据的全面, 同时便于统计和避免重复, 我们的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采集来源数据库。原因是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大型全文数据库中学术期刊收录期刊全文种类最多的, 并收录大量学术会议论文。而且中国知网收录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 同时包括大量学位论文、报纸、图书等大量全文数据和元数据。鉴于本文研究领域以期刊文献信息为主包括部分学位论文和图书文献信息, 同时涉及到很多外文文献的的特点与中国知网的文献收录特点与优势相符合, 所以选取中国知网为最主要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搜集的全面完整, 在检索词的确定上, 我们按照海明威及其所有重要著作在国内的常规中文翻译为标准选定, 确定了全部检索用词。然后在中国知网的跨库高级检索里输入检索词:“海明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形象”、“冰山理论”、“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检索词之间使用逻辑“或”组配进行初步检索。为了获取全面数据, 检索字段选取“主题”字段, 因为中国知网主题字段包含“篇名”“摘要”等字段。发表时间设定从2000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

数据的筛选清洗阶段, 检索结果输出后, 首先剔除明显不相干文献, 然后对每一篇相关文献逐一下载后简单阅读摘要等著录数据资料, 并进一步剔除无关文献。之后对筛选后的所有文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核对, 最后进行算术统计。

2 常用指标的统计与排序

2.1 发表文章数量

学者们在某一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中国知网就是以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为基础进行排序的 (1) 。从表中可以看出, 文章发表最多的是13篇, 最少的是6篇。与其它的数据相比这一数据相差不是很大。

经过逐篇核对我们发现以上的排序结果包括第二作者还包括硕士或博士论文, 排除上述情况 (2) , 作者的排名变化不大。

但是,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不管是文章与文章之间还是期刊与期刊之间, 它们的学术价值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能仅仅看文章的数量就简单地给学者们排名, 不能简单地认为发表文章多的影响力就大, 发表文章少的影响力就小。

2.2 文章被引次数

发表文章的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者的研究能力及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但是文章发表之后若能被其他学者引用, 则更能说明该学者对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影响力。

如表所示, 按照发表文章被引次数来排名, 学者们的排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掉学者们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的被引次数后排名没有变化, 只是于冬云教授和张薇教授的被引次数有所减少。文章发表后被其他学者引用的越多说明该学者对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影响力相对越大。与文章发表数量排名进行对比, 发表文章较少的张薇和汪桂芬的文章被引次数较多, 排名也上升到了前几位。

3 NIF指数的引入计算与分析

3.1 NIF指数

NIF指数 (3) 最初是Matsas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 于2012年提出的。NIF指数被世界著名信息计量学家、数学家罗纳德·鲁索 (2001年科学计量学领域最高奖普赖斯奖得主、现任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主席) 在其新近的文章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ly Introduced Indicator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科研评价的若干新指标》) 中所推荐的最新科研评价指标之一。

NIF是normalized impact factor的缩写, 用于衡量个体科学家的研究对研究群体的影响。

其中n是科学家A发表的论文数, cj是论文j获得的引文次数, rj是论文j的参考文献数量, aj和bj是权重因子。简单情况下, aj和bj都等于1[2]p5。从NIF算法我们可以看到NIF指数兼顾考虑了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更深一步的类比, 我们不难发现NIF指数的算法本质上与长期以来广为科学界所接受的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期刊影响因子算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认为通过NIF指数计算的某研究领域学者影响力排名更加具有科学说服力。下面我们以NIF指数为指标, 计算学者们排名如表1 (4) 。

3.2 去除特别数据后的排序与分析

NIF指数受文章参考文献数量影响很大, 我们如果剔除研究者论文中包含数量众多参考文献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相关数据, 学者排名变化很大。

Matsas把NIF指数大于1的称为领导者, 因为他们影响同行的程度大于受他们影响的程度。据此,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戴桂玉教授和上海大学的张薇教授可以认为是目前是国内海明威研究学者当中的领导者, 他们影响其他海明威研究学者的程度大于受该领域其他学者的影响。

4 结果分析

(1) 中国知网的优势在于收集的学术期刊全文在国内是最多的, 包含的期刊数据最全。但是它的弱势就是收录的图书的数据量不够全。而且NIF指数也是最初针对计算学者发表期刊文章而不是出版的书的影响力的一个指数。在统计数据过程中我们发现20世纪中国两位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杨仁敬和董衡巽对中国21世纪的海明威研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仍有学者引用他们的著作, 但这一点在期刊网上显示不出来。许多学者在他们的文章中引用了董衡巽的著作《海明威评传》和《海明威研究》以及杨仁敬的《海明威传》和《海明威在中国》。杨仁敬和董衡巽作为中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前辈专家对后来海明威研究学者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许多年轻学者对海明威的研究也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 NIF指数与被引次数和参考文献数有直接的关系, 简单说它是其实是用被引次数除以参考文献数。如果有学者只发表一篇关于海明威的文章而这篇文章的被引次数很高, 那么该文章的影响因子和NIF指数都会很高。比如, 2003年陈茂林发表的文章《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被引次数是37, 按照NIF指数来计算的话都很高。但是我们没有研究这一类学者, 我们认为这类发文量极少的作者虽然NIF数值很高但无法体现其在本领域的真是影响力。我们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在期刊网上排名较靠前, 也就是发表的关于海明威的文章比较多的学者, 在此基础上研究他们的影响力。

(3) NIF指数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是论文的被引数量和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 所以如果作者有意减少参考文献数量的话会对其NIF指数造成极大影响, 从而影响学者们的整体排名。但是在外国文学这一研究领域, 因为研究者在论文中不可避免的要去引用所研究的小说、戏剧或诗歌当中的原文。但研究者是否需要大量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就并不确定, 因为某研究者完全可能依据对文学原著的直接感受撰文。这一点从文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低于医学生物学等期刊可见一斑。因此NIF指数用于研究文学领域并不能作为权威指标下定论, 只具有参考价值。

5 结论

从绩效评估的目标出发, 本文试图填补国内海明威研究者影响力评估研究的空白, 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的工作并非简单排序, 是从文献统计的角度找出其中的规律, 进一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出了国内海明威研究领域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发现主要有如下三点:

(1) 研究表明, 总体上, 博士或者是教授发表的文章影响力还是要优于硕士或较低职称的学者的。前者发表的文章总体上被引次数要高于后者, NIF指数排名也比较靠前。NIF指数排名前五位学者中, 前四位都是博士。五位学者职称全部都是副教授或教授。虽然职称和学历不一定能完全体现一位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 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两者总体上还是一致的。学者们追求职称和攻读高学位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者们研究能力之提高。如有海明威研究意向者想攻读硕士或博士, 我们的研究或许会给您提供些许端倪。

(2) 我们列出的学者比较多, 而不是只列出前五名或前十名。中国知网给出的排名顺序是按照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排名的。论文发表数量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出即使学者们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差不是很大, 而按照其NIF指数来排名则结果相差悬殊。论文发表数量不多的汪桂芬和张薇的NIF指数排名比较靠前, 张薇教授甚至 (不计博士论文) 上升到了第一位。所以我们在研究学者们的影响力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其出版的论文或著作数量, 而应该综合其它各方面因素来考量。NIF指数原理上是用学者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引文数除以文章的参考文献数, 它综合了文章被引次数和论文数量两方面的因素, 能够较真实体现学者的影响力。

(3) 20世纪中国国内两位知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是厦门大学的杨仁敬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董衡巽教授, 学界称“南杨北董”[1]P71。但是进入21世纪, 首先, 无论是从学者的发表文章数量排名还是从学者文章被引次数和NIF指数排名中我们发现, 排名在前几位的学者几乎全部都是在南方地区。南北地区研究海明威专家的影响力已经打破了20世纪出现的“南杨北董”、南北方势均力敌的平衡局面, 而是一种向南方倾斜的不平衡的局面。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北方地区NIF指数排名在前五位的只有山东师范大学于东云教授。不计博士论文排名前五位的学者没有变, 只是排名次序有所变化;其次, NIF指数排名中没有董衡巽教授, 杨仁敬教授的NIF指数不是很靠前。这与我们统计的数据有一定关系, 由于中国知网的文献以期刊著称, 我们的统计以期刊等相关数据为主, 而这两位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出版的书籍。研究发现董衡巽教授几乎不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而杨仁敬教授发表的文章中介绍性的比较多, 这样的文章被引率可能不会太高。我们承认董衡巽教授和杨仁敬教授为中国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和海明威研究开辟了道路、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生代海明威研究学者的崛起, 这是学术界的幸事。

参考文献

[1]忆冷.海明威研究专家杨仁敬[J].厦门文学, 2005 (9) :71-73.

[2]Ronald Rousseau (罗纳德·鲁索) .A Discussion of Some Recently Introduced Indicator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J].图书情报知识, 2013 (5) :4-14。

激情海明威 篇2

“海明威每写一部小说都要换一位太太。”

当时他说这话只不过是打趣,可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玩笑话后来竟然成了预言。世人公认海明威有四大小说,即《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在时间上对应这四部小说,他的一生的确先后娶过四位太太。

一、《太阳照常升起》——第一位太太哈德莱·理查逊

1920年在芝加哥认识哈德莱时,海明威正陷于困境。在这前一年,他身负200多处弹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回国,既无退伍或伤残军人津贴,又无工作。他一连几个月写小说,可是一无成功,只得离开家乡,来到芝加哥,想找一份工作以维持生计。命运垂顾海明威,让他在芝加哥结识了哈德莱。哈德莱虽然比21岁的海明威年长8岁,可是性格腼腆内向,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而处事犹豫,与果断而有主见的海明威恰成性格互补;且哈德莱父亲早亡,母亲刚去世,从家乡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来到芝加哥,住在老同学家,与写作失败,到芝加哥寻求生计,前途未卜的海明威都需要心灵的慰藉。这两个漂泊的人很快就由相识发展到热恋,并于1921年9月结婚。

这次婚姻给困境中的海明威带来了转机。哈德莱继承了一笔5万美元的信托资金的遗产,年息可获3000美元。这笔钱使海明威可以带着夫人到巴黎、瑞士等欧洲各国观光旅游,阅读欧洲最新的文学作品,向意象派大师庞德和著名女作家斯泰因求教。此间海明威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如《大双心河》、《雨中的猫》、《打不败的人》等,而最大的收获是192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使海明威名声大震,他成了“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哈德莱,没有哈德莱为海明威的学习和写作提供金钱上的帮助,就不会有《太阳照常升起》。可是,太阳不仅照常升起,它也会照常落下。当海明威自己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以后,那曾经照耀过他的太阳却暗淡了。另一位光彩夺目的女人将要取代哈德莱。

二、《永别了,武器》——第二位太太保琳·帕发弗

作为女人,保琳的魅力显然大于哈德莱。

保琳是一位富家女子,和海明威相遇时虽已30岁(长海明威3岁),但长得小巧苗条,体态优美,加上爱穿新潮而合体的服装,更显得年轻、美丽。她是法国《时尚》杂志编辑,文化素养较高,读的书也很新潮,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派小说、亨利·詹姆斯的心理分析小说到艾略特的文论,都是她所喜欢的,而且有很高的鉴赏力,哈德莱与保琳完全相反:她不但长得粗壮,且不注意修饰;对文学的爱好只限于19世纪的小说;她虽然也常和海明威一起看斗牛、滑雪、骑车、到处旅游,可是内心并不喜欢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当个家庭主妇,过安定的家庭生活。从趣味、爱好和思想意识看,她和保琳就好像是两代人。

保琳本是海明威家的朋友,经常跟随海明威夫妇一起活动、外出旅游,同时与海明威暗恋。善良的哈德莱却蒙在鼓里,丝毫没有察觉。当她知道了真情,责问海明威时,海明威却大发雷霆,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从此夫妇俩经常吵架,或各行其是,互不理睬,直至分居。

分居后不久,哈德莱提出一个条件,建议海明威与保琳分离100天,如果100天以后他们仍然相爱,她就同意离婚。保琳根据海明威和哈德莱签署的书面协议,决心与海明威100天不见面。她从巴黎回到美国,和父母住在一起,度过痛苦的百日分离。

百日分离期满后,保琳满怀爱情的渴望回到海明威身边。海明威与哈德莱于1927年4月离婚,一个月后,与保琳在天主教堂举行了婚礼。次年3月,他们由巴黎乘船经哈瓦那来到美国最南端佛罗里达群岛的基弗斯特。这是一个气候温暖、风景优美的小渔村。保琳在这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而海明威则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奠定了海明威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地位。有评论甚至因此而称海明威为“三十岁的大师”。

三、《丧钟为谁而鸣》——第三位太太玛瑟·盖尔荷恩

海明威非常喜爱基韦斯特。他说:“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地方。”基韦斯特既有利于出海游览又是捕鱼的好地方,这两项活动都是海明威终生喜爱的。保琳还在三年内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这一切,使基韦斯特不但是海明威温暖、舒适的家,而且还是他人生的一个幸福的港湾。可是,海明威是个把写作视为第一需要的作家,他必须密切接触生活,深入、细致、多方面地了解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为此,他经常离开家去看世界,对妻子和孩子却毫不在意。这不能不引起保琳的不满。海明威有时对女招待的不检点行为,令保琳厌恶;而在他家度周末的老朋友和保琳吻别,海明威却要责怪她,保琳为此而大发雷霆。漂亮的妻子对丈夫的放荡生活感到厌倦,而这位作家丈夫却因受到约束而感到窒息。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

这时,另一位女性出现了。

1937年2月底,海明威接受北美报业联盟之约,赴西班牙战场报道西班牙内战。在那里,他经常与一个同样也是受派报道西班牙内战的女记者玛瑟·盖尔荷恩来往。他们是在基韦斯特相识的,玛瑟还在海明威家里住过几天,同海明威志趣很相投。但当时他们怕保琳知道,不敢过多来往。而在西班牙,他们不但是恋人,还经常在一起工作。在采访中,有时不能乘车,他们就一起步行,甚至还要爬悬崖。在艰苦、危险的工作中,他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1938年11月海明威回到纽约,与保琳住在一所公寓里,后因俩人不和,分别离开纽约。海明威先在玛瑟在哈瓦那附近租的“辽望农场”写作《丧钟为谁而鸣》,后又和玛瑟一起去爱达华州的太阳谷继续写。1939年11月,他想回基韦斯特过圣诞节。可是保琳写信告诉他,如果他不把基韦斯特当作自己的家,他将不受欢迎。保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一两年前她曾试图修复和海明威的婚姻,后来觉得已无可挽回,不得不彻底放弃了希望。12月中旬,海明威一个人回到基韦斯特,孤零零地过了圣诞节。

1940年4月,海明威为刚完成的小说定名为《丧钟为谁而鸣》,与此同时,他与保琳签订了一个临时协议,每月支付保琳500美元生活费,两个孩子归保琳抚养。10月,《丧钟为谁而鸣》正式出版,11月,他与保琳婚姻的丧钟也敲响———他与保琳正式离婚。而后,他与玛瑟在怀俄明州结婚。

四、《老人与海》———第四位太太玛丽·威尔什

不幸的是,这不祥的钟声余音不尽,它在海明威和玛瑟的爱情的天空继续回响———结婚刚才一年多,他们俩人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

海明威是个男性主义者,要求妻子以他为中心,为他服务。他的友人不断到他家“辽望农场”小住,经常是从早到晚都要招待宾客,很少有安宁的时候。酒足饭饱之后海明威不是嗜睡不醒就是一走了之,残羹剩饭杯盘狼藉全由太太率佣人收拾。而玛瑟却偏偏是个事业型的女人,不但热心于记者工作,业余时间还写小说。她宁可自己一个人乘船去加勒比海一带一连几星期巡航采访,回家后埋头写报道,而不欢迎客人来农场打扰。海明威经常抱怨玛瑟出去采访,把他留在家里过单身汉的生活。俩人之间开始发生口角、争吵,并互相挖苦。有一次在哈瓦那,海明威当众骂玛瑟小气,独自开着林肯车回农场,把她扔在哈瓦那不管。还有一次,海明威喝了酒,玛瑟不让他开车,他竟然用手背打了她一个耳光。玛瑟控制车速,慢慢行驶,有意向沟里开,把车撞到树上,然后自己走回家,也把海明威一个人扔在野外。1943年夏,玛瑟写完一部小说去纽约定稿,然后去伦敦当记者,又一次把海明威一个人留在辽望农场。海明威抱怨说:“偌大一个农场就像是一座监狱。”熟悉他们夫妇俩的朋友们说,玛瑟和海明威都是才华过人,他们俩不易磨合。

1944年4月,玛瑟飞回哈瓦那,劝海明威去欧洲战场当记者,报道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情况。玛瑟的这一建议,给海明威第四次恋爱和婚姻制造了机会。海明威在伦敦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第四任夫人的玛丽·威尔什。玛丽那年36岁(海明威年长她9岁),在《时代》、《生活》、《幸福》杂志驻伦敦办事处工作,研究分析政治、经济资料,为三大杂志提供背景材料。她的丈夫是澳大利亚籍记者,不常在伦敦。海明威对玛丽一见钟情,不断地追求她。

1945年下半年玛丽和海明威先后办理了离婚手续,次年3月,他们在哈瓦那举行了婚礼。

1951年初海明威开始写《老人与海》。1952年5月6日,《老人与海》在《生活》杂志首次发表,获得巨大成功,这期杂志竟在48小时内售出500万份。1953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说,海明威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作《老人与海》之中……”

海明威研究专家 篇3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硬汉形象、悲剧意识、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评论界开始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研究。国内对海明威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大多把重点放在作品中绿色的主题,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融入自然并保护自然的。但目前,专家们开始注意到海明威对自然持有不稳定的态度。海明威不仅有热爱自然的一面,更有征服自然的一面。但对海明威反生态观成因的研究论文还较少,而从《圣经》角度来分析海明威反生态观成因的更少。

当今生态批评家们发现《圣经》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伦理依据。作为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和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圣经》塑造了许多世界闻名的作家。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一位。海明威把自己创作的兴趣和动力一部分归功于《圣经》。受基督教教义影响许多年的海明威,其反生态观的形成和基督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鉴于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圣经》的视角研究海明威反生态思想的成因,该文不仅探讨了海明威反生态思想:他热衷于征服自然,甚至通过残杀动物来体验快感和证实自我价值,该文还结合《圣经》中蕴含的反生态思想来分析海明威反生态思想的成因,以填补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1《圣经》中的反生态思想对海明威反生态思想形成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响深远。基督教文学的典型代表就是《圣经》。《圣经》不仅被看作基督教的教典,它更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卓越体现。《圣经》深深地影响和造就了许许多多知名的文学家。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以前的和谐状态转向了对立矛盾状态;看着生态危机的肆意蔓延,人们逐渐思考导致生态恶化的文化根源。被描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书”的《圣经》对西方世界历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无尽的价值与巨大的影响,当然,《圣经》也对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人类尤其是西方社会征服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价值依据。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在理解《圣经》时就添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创世纪》显示了上帝创世的过程:在前五日,依次创造了天地,穹苍,青草、菜蔬和树木,太阳、月亮和星星,鱼、飞鸟、昆虫和野兽。在第六日,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之后,就让人类“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世纪》1:26)这一点就成为了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依据,也是人类中心主义最集中的体现。

美国生态思想家雷切尔·卡森是最早直接批判《圣经》中的反生态思想的,她认为自从上帝把管理自然的权利交给人类以后,人类就把自己看作自然的统治者,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特为为人类创造的”。(Carol B.120)

综上,《圣经》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于圣经文学对海明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也认为自己是从接触圣经开始学习写作的。身受基督教影响许多年的海明威,其反生态观的形成和基督教尤其是和《圣经》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就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2 海明威的反生态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彰显

海明威征服自然的反生态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是受了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海明威反生态观在其许多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出来。

海明威在长篇小说《非洲的青山》中实践着《圣经》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非洲的青山》讲述了海明威携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等人一同前往东非去打猎的经历。在文中,他们把猎杀各种动物作为追求快感的一种手段。一次,他们残酷地射中了一头水牛,它痛苦地吼叫,但是旁观的的海明威夫人在听见公牛吼叫时,“感觉好极了”,另外一位旁观者帕西瓦尔也认为公牛的吼叫是一种“欢快的声音,天啊,我们应该为此喝一杯。这一枪打得真好。”(232)

海明威还在许多短篇小说中实践着《圣经》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没有被斗败的人》中,主人公斗牛士曼纽尔把公牛看作敌人。故事里的公牛十分强壮,一次把曼纽尔弄成重伤,但曼纽尔为了人类的尊严最后还是打败了公牛。短篇小说《没有被斗败的人》的标题也潜在地表明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始终抱有高傲,不可言败的姿态。在这篇小说中,没有任何人对被斗死的公牛表示同情。

在《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猎人麦康伯被认为射杀了一头巨大的狮子之后,他就被认为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村子里许许多多的人(例如,营地的边缘被厨子、侍候的仆人们、剥野兽皮的、搬运工人们)就开始对他非常崇拜和尊敬,而他“接受他们的祝贺......”(40)这个细节体现人类征服自然后的狂喜心态,以及他们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在这个短篇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对被打死的狮子流露出丝毫的同情,他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一个非洲故事》里,小孩戴维和父亲以及凶狠的猎人朱玛为了得到象牙而去追捕一头高大的象,这头公象为了给自己惨死的伙伴报仇而在生命垂危之际把朱玛撞伤了。为了报复公象和夺回自己的尊严,朱玛凶狠地把枪放在受伤后已经不能动弹的公象耳朵里,连开两枪,将它无情地杀死。在小说的最后部分,朱玛和戴维父子成了村里的英雄,连扛象牙的几个人也成了英雄。朱玛等人对大象的屠杀,只是在放大眼前利益,而无视人类的长远利益,他们以暴力书写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残酷性。在整篇小说中,只有儿童戴维对大象之死表达了同情和怜悯,其他人对大象的惨死都无动于衷。

总之,该文发现《圣经》蕴涵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小就受《圣经》熏陶并且自身酷爱狩猎的海明威也就难免会形成征服自然的态度,进而他就时常让他的主人公们去征服自然,使得他们成为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体现者。该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海明威的思想,挖掘其作品中的更深邃的内涵,还对摆正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警示作用和重大意义。

摘要:不仅探讨了《圣经》中蕴含的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且探讨了海明威的反生态思想:他热衷于征服自然,忽视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视它们为取悦人类的对象。海明威的这种反生态观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圣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圣经》角度来分析海明威的反生态观成因的论文却很少,试图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海明威,《圣经》,反生态思想,人类中心主义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海明威.非洲的青山[M].张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05.

难忘海明威 篇4

八十年代初,我开始读海明威的作品。那份新奇和惊异,至今想来,仍令我心旌摇荡、鲜亮如初。从此,海明威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且常读常新。20余年来,阅读的渴求始终挥之不去。

最先读的是《老人与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书未及读完,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脑海里。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正如老人所说:“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我一直将这句话看作是海明威的自白,看作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曾经读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海明威传记,便知道,这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戰场,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经历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当然,还杂糅着酒、暴力、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男人,对于海明威那种生活,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所以,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一种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已变得越来越稀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我想,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与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无法否认,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那就是简洁利索。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花哨的技巧、泛滥的感情、蹩脚的词语,我仿佛看见他,提着一把锋利的板斧,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言: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据说,他将《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次,将《老人与海》校改了两百多次,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长,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中短篇小说。假如仍是一千多页,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我无法理喻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东西,却被时下的一些文人当宝贝似的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

川人魏志远,一到上海即下海,可显著的收获却是翻译了海明威的长篇《获而一无所获》,书中写了硬汉哈里,这是海明威极富冒险精神的一次创作。译书出版了,魏志远将样书第一个送我,并且是在我最需要力量的时候。他知道我崇拜海明威,和他一样崇拜。

我想,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他的经历与作品,让我一读再读,因为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选自《中华读书报》1999年7月21日,有删改)

海明威的相机 篇5

一天,海明威来到肯尼亚的一个偏远部落。中午时分,部落酋长找到他,说道:“族人们都很喜欢你,大家都特别期待能见到你,他们已经在晒谷场上集合好了,请你无论如何得去一下。”虽然此时海明威又累又乏,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显得很高兴——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如此偏僻,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喜欢他,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了!

“好的,荣幸之至!”海明威爽快地答应了,“稍等,请让我把你的这个背包也带上吧!”酋长说道,海明威点了点头,觉得酋长很细心,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偷去。很快,两人便来到晒谷场上,这里有很多人,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当他们看到海明威时立即热烈地鼓起掌来。海明威激动得热血沸腾,他连忙一边半弯腰作谦虚还礼状,一边登上场中央的一个高台上,打算发表即兴演讲。

“对不起,现在我可以把这个背包打开吗?”紧跟其后的酋长突然问道,让海明威顿感莫名其妙。“哦,我的意思是,请你把里面的照相机拿出来给大家好好看一看,我们可从来没见过这玩意!”

直到此时,海明威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想见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背包里的那台照相机!哭笑不得的海明威只好将相机拿了出来,然后站在高台上,翻来覆去展示给台下的人看。之后,又不得不为十多个通过“抓阄”方式选出来的族人拍照。

“回去洗出来后,务必尽快送给我们,大家都在等着要看!”第二天告别时,酋长这样对海明威叮嘱道。

“不要自以为是,即便你是诺贝尔奖得主,在某些人眼中,你可能如神般高贵;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你可能一文不值。”从非洲回来后的海明威曾这般感慨道。

上一篇:生活治疗下一篇:英文影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