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环境容量

2024-06-25

风景环境容量(精选七篇)

风景环境容量 篇1

调查分析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对于保护景区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促进盘山风景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山岳类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及其定量评价模型

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往往采用“水桶原理”或“最低因子定律”确定, 即决定旅游环境容量大小的是其中的“瓶颈”因子。然而“最低因子定律”不能反映各分量对环境容量的贡献程度, 更不能反映不同类型旅游区各分量不同的重要性, 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反映各分量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贡献程度的不同, 在实际旅游规划操作中, 对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进行综合考虑, 称为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只有各个要素共同作用, 形成有机整体, 才能形成现实的容量。例如, 某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不是指某个单要素、单环节的容量, 而是各种容量综合实现后形成的综合容量[1,2]。

旅游环境容量可概括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环境容量等四个一级指标, 再由一级指标衍生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示意图见图1[3,4]。

根据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的权重赋值结果, 可得出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为:

其中, Q (e) 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f1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权重赋值, Q (r) 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f2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的权重赋值, Q (f) 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f3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的权重赋值, Q (s为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 f4为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的权重赋值。

权重的赋值方法选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法, 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各分量的权重赋值结果见表1[5]。

根据表1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四个分量的权重赋值, 可得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实现的表达式为:

2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2.1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确定

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Q (e) 表达式为:

Q (e) =Min{Q (W) , Q (a) , Q (g) , Q (v) }

其中Q (W) 是水体环境容量;Q (a) 是大气环境容量;Q (g) 是固体垃圾环境容量;Q (V) 是生物环境容量。

(1) Q (W) =水体环境污染物容量/人均污水生产量。山岳类风景区水体环境容量主要考虑水色、透明度等, 而富营养化是目前危害盘山水体最突出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生化需氧量 (BOD5) 作为水环境容量的评价指标, 据环保部门测算盘山水体每年生化需氧量为180吨, 则:Q (w) =12338 (人次)

(2) Q (a) =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物容量/人均废气生产量。盘山风景区大气生态环境容量根据公式Q (a) =SKF/P计算, S为风景区总面积106km2, K为山体类风景区可旅游面积占总面积比例1/20, P为人均绿地面积40平方米, F为盘山风景区平均森林覆盖率30%, 则:Q (a) =37500 (人次)

(3) Q (g) =每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人均固体垃圾生产量。考虑到盘山风景区对环境视觉美感要求较高, 因此对固体垃圾, 基本上不考虑自然净化, 全部采用人工处理。盘山风景区每日处理固体垃圾总量为4吨, 则:Q (g) =8000 (人次)

(4) Q (v) =游览面积/人均生物影响承受标准面积。生物环境容量计算主要指旅游者对植被的破坏, 其方式主要是对游览线路两侧植被的践踏及个别采摘行为。山岳类旅游区景点旅游一般为沿线旅游, 故在计算生物环境生态容量时, 以主要景点游览线路里程和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为依据, 从而计算出生物环境容量。人均生物影响承受面积标准经验值为15平方米/人, 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经验值为线路两侧各5m。盘山风景区景点旅游为沿线旅游, 故在计算生物环境生态容量时, 以主要景点游览线路里程和旅游者沿线活动范围 (线路两侧各5m) 为依据计算游览面积, 并通过现场检测, 确定人均生物影响承受面积标准为15m2/人[7], 盘山风景区游览线路长度9km, 则:Q (v) =6000 (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 盘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Q (e) =Min{Q (w) , Q (a) , Q (g) , Q (v) ) =6000 (人次) 。

同时, 由以上计算可看出:盘山风景区旅游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比较大, 固体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是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瓶颈, 但可以通过增加环卫工人的人数和扩大景区游览面积加以改善, 因此盘山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潜力很大。

2.2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的表达式

山岳类旅游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主要表现为游客对山体游览线路的占有, 其表达式为:

Q (r) =LT/Pt

其中, L为山体游览线路长度 (km) ;P为游客占有合理游览长度 (m) ;T为游线每日开放时间 (h) ;t为游人平均游览时间 (h) 。游客每人合理占有游线长度经验值为10m。

盘山风景区总面积106km2, 游览线路长度9公里, 每天平均开放时间10小时, 旅游者游览一趟需3小时, 游客每人合理占有游线长度为10米, 则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为:

Q (r) =LT/Pt=3000 (人次)

2.3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的表达式

山岳类旅游区旅游设施坏境容量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环境容量。主要指含有水、电、旅馆床位、交通、通讯、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 其表达式为:

Q (f) =Min[Qi}

其中, Qi=Si/KDi, 为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环境容量;Si为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 (量/日) ;Di为第i种要素床均每日生活基本消耗量 (量/人·日) ;K为过夜游客占总游客的比例。

盘山风景区过夜游客和不过夜游客比例为1:5, 设施环境容量则为床位的6倍。根据旅游者生活设施需求和盘山生活设施供给情况, 可计算出盘山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如下:

则Q (f) =Min{Qi) =3600 (人次)

由以上计算可得, 盘山风景区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为3600人次。

同时, 由以上计算可看出:盘山风景区供水量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数量是旅游设施环境容量的瓶颈, 可以通过增加供水量和活动设施数量加以改善。

2.4 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的表达式

由于山岳类旅游区旅游业占主导地位, 旅游业收入是社区居民主要收人来源, 其所能承受的游客密度要远大于不同产业结构特征的地区, 因此在计算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环境容量时可忽略社区居民的心理感知环境容量, 仅计算旅游者的心理感知环境容量。旅游者对山岳类旅游区环境心理感知的基本要求是寻求自然随意的环境, 期望宁静、清新、与世隔绝的气氛。其表达式为:

Q (s) =LT/Pt

其中, L为山体游览线路长度 (km) ;P为游客在良好心理感应时占有的游览长度 (m) ;T为游线每日开放时间 (h) ;t为游人平均游览时间 (h) 。游客在良好心理感应时占有的游览长度约为16m。

通过在风景区游客高峰期、平峰期等不同时期对游客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求出游客在良好心理感应时占有的游览长度为15米, 游览线路长度为9公里, 每天平均开放时间10小时, 旅游者游览一趟需3小时, 则旅游心理环境容量计算为:

Q (s) =LT/Pt=2000 (人次)

2.5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

由以上计算可得,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各指标的计算结果如表3:

则Q=0.344*Q (e) +0.226*Q (r) +0.262*Q (f) +0.168*Q (s) =4021 (人次)

3 结论

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生态环境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向人们提出的新课题, 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定量监测数据, 是建立协调有序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盘山景区可容纳的游客数量平均达4020人日, 年旅游环境容量可达146万人次。而据统计, 2009年盘山风景区旅游者数量为90万人次, 均与年旅游环境容量值相距甚远, 这说明盘山景区旅游业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其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可挖。

将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评价模型应用于盘山风景区, 得出了盘山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最适值。测得结果较为科学,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说明旅游环境容量计算体系己经成为一个实用、方便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工具, 可以在各种层次的旅游规划中应用。

摘要:采用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 结合盘山风景区环境特征, 分析了盘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以及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是盘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景区开发管理部门应适当增加山体游览线路的长度, 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 以充分开发景区旅游资源。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模型,盘山

参考文献

[1]Ryan C.Recreational Tourism[M].ROUTLEDGE.London.1991.23-26.

[2]Edward Inskeep.旅游环境计计划[J].地理译报, 1989, (3) :26-29.

[3]明庆忠, 试论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概念体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5) :21-26。

[4]李艳娜, 张国智, 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以九寨沟为例[P],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 (6) ;32-34。

风景环境容量 篇2

关键词:仙都鼎湖峰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数据,解决方法,浙江省

仙都风景区是丽水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AAAA级景区, 是丽水市宣传最为广泛、开发最为成功的景区之一。其中仙都风景区的主景区鼎湖峰风景区山水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形成较为独特的风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仙都鼎湖峰风景区的名声越来越大, 游客接待量也在相应的增加。客流量的增长在给景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对景区的建筑、文物、植被、设施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还会对游客的旅游心理感受带来负面影响。从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为了科学合理地控制客流量, 既满足景区发展的经济效益需求, 又有利于维护景区的景观完美, 更好地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 故对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分析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

1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 来源于承载力、支持力等概念, 是指一定时期内, 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 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 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它包括的基本容量有:旅游心理容量 (Psychological Capacity) , 旅游资源容量 (Environmenta Capacity) , 旅游生态容量 (Ecoenvironment Capacity) ,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Economic Capacity) , 旅游地域社会容量 (Socia Capacity) 。对于不同的旅游地和景点景区, 环境容量指标核算的决定性因素是有差别的, 因此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仙都鼎湖峰风景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景区在建设、开发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成熟, 因此资源和生态容量在仙都风景区的环境容量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课题实践小组主要选取资源容量、空间容量和旅游者的感知容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2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数据来源方式

2.1 调查地点

由于仙都景区范围较大, 为便于实地研究, 本次调查选取了人流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鼎湖峰景区为本次调查的突破口。另外, 为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性, 调查组还前往仙都风景名胜管理局进行调查往年资料。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主要的鼎湖峰景区实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仙都风景名胜管理局则主要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

2.3 调查时间

问卷调查:2007年10月4日;走访仙都风景名胜管理局:2007年10月24日。

2.4 样本量

根据本次的性质和统计的需要, 调查问卷共发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 问卷合格率为82.6%。

3 鼎湖峰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分析

3.1 旅游资源容量分析

旅游资源容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 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3.1.1 旅游资源容量的测算。

(1) 旅游资源日环境容量的测算。

计算方法采用旅游线路测算法, 其公式为:C= (A/a) ×D;D=每天有效游览时间/游完景区所需时间。

式中:C为日环境容量, 单位为人/次;A为可游线路长度, 单位为米;a为每位游客应占据的游览线路长度, 单位为米;D为周转率。

鼎湖峰景区旅游线路总长4 623m, 每位游客应占据的游览线路按6m计算, 每天有效游览时间按10h计, 游完景区所需时间按2.5h计, 由此计算出景区日环境容量为3 082人/次。

(2) 旅游资源年环境容量的测算。

其计算公式为:C年=C日×n×r。

式中:C年为年环境容量, C日为日环境容量, n全年旅游日, r旅游系数。

生态旅游受气候、季节、风俗习惯、节假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体可分为旺、平、淡三季, 旺季为每年4月、5月、9月、10月4个月共计122d, 平季为每年3月、6月、7月、8月、11月5个月共计153d, 淡季为1月、2月、12月3个月共计90d, 旺季日容量按100%计算, 平季按60%计算, 淡季按20%计算, 经计算旅游小区全年旅游日为:

由于气候原因影响, 取旅游率r为0.65, 由此得出旅游小区年环境容量为:

C年=3 082×232×0.65=464 766人/次

(3) 旅游日临界环境容量的测算。

其测算公式为:C容= (t/T) ×C×D;D=每天有效游览时间/游完景区所需时间。

式中:C容为日游客临界容量, t为游完景区所需时间, T为游客每天最适宜合理的游览时间, 一般取T=8h, C为日环境容量, D为周围率。

C容= (2.5/8) ×3 082× (10/2.5) =3 853人/次

经计算, 该地的日游客临界容量为3 853人/次。

3.1.2 旅游资源容量测算结果与旅游人次的比较分析。

由上文计算所得, 仙都鼎湖峰景区环境日容量为3 082人/次, 环境年容量为46.476 6万人/次, 游客日临界容量为3 853人/次。根据调查, 仙都鼎湖峰景区为游客到达仙都景区之后必去之地。因此, 仙都景区的接待量即可看出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接待量 (见表1) 。

根据表1分析不难发现, 仙都鼎湖峰景区2007年平时日接待量 (黄金周除外) 3 060人/次, 已经接近旅游资源日容量的3 082人/次, 趋于饱和。2007年总体接待量已经超过旅游环境年容量46.476 6万人/次, 平均日接待量 (包含黄金周) 3 336人/次, 已超过旅游资源日容量的3 082人/次。尤其是在2个黄金周时期, 单日的接待量不仅超过了旅游资源日环境容量, 甚至超过了旅游日临界环境容量的3 853人/次, 单日接待量几乎是环境容量的2倍。综上分析, 仙都鼎湖峰景区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已经超饱和。

注:①黄金周只计算五一、十一2个长假, 因此其中平均日接待量天数为:S=r×N-14=0.65× (122×100%+153×60%+90×20%) -14=136.8d。②数据来源仙都风景名胜管理局。

3.2 旅游心理容量分析

旅游心理容量是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 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 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也称旅游感知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是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前提下, 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而旅游资源合理容量的观念也主要考虑旅游者感知的满足程度, 所以旅游感知容量事实上和旅游资源容量是一个数值。

从进行调查的那个时点, 在鼎湖峰景区, 游客大都觉得人数一般和人数较多, 视觉上有阻碍, 听觉上感觉有些吵, 触觉和行为上, 常与他人接触。选择人数少和拥挤不堪的进行调查所占的比例较小 (见表2) 。因此, 在旅游旺季时, 游客在鼎湖峰景区的感知容量基本已趋于饱和。

注:样本量同前, 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4日10~14时。

3.3 旅游经济容量分析

旅游经济容量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决定旅游经济容量的因素很多, 可以分为2个方面:一是旅游内部经济因素, 即旅游设施;二是旅游外部经济因素, 即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等。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住宿、饮食、交通、供水供电、排水排废、停车场等方面。

3.3.1 住宿。

根据调查, 在仙都鼎湖峰附近拥有各类星级酒店总床位数701张, 无星级酒店总床位数为254张, 总床位数为955张。而需要住宿的旅游者人数很少, 逗留天数也十分少。再加上缙云城区、丽水市区 (仙都景区到丽水市区的时间为40min左右) 的床位数, 其接待能力远远大于住宿的需求。

3.3.2 饮食条件分析。

根据调查, 在仙都鼎湖峰附近星级酒店餐饮能同时容纳1 000人同时就餐, 其他还有若干中高等级酒店餐饮企业能同时容纳2 000多人同时就餐。加上饭桌周转率等因素, 饭店餐桌数也同样远远大于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接待量。

3.3.3 交通。

就可进入性而言, 从仙都所在的缙云城区到风景区的道路是十分畅通, 可进入性大。就停车场来说, 基本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停车场, 景区门口处也有一大型停车场, 能基本满足旅游大巴、中巴和私家车的停车问题。

旅游经济环境容量的大小是以旅游接待能力来衡量的, 接待能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设施和场地的容量, 也包括劳动力的接待能力。但由于旅游服务需要有凭借物, 所以考察接待能力主要还是考察旅游设施的接待能力。由于旅游基本需求弹性小, 所以满足旅游基本需求的单项旅游产品如住宿、交通、餐饮和旅游资源, 可能成为瓶颈, 至于旅游购物、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则难以成为瓶颈, 除非在特定情况下。通常, 住宿和交通成为瓶颈的可能性最大。但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仙都鼎湖峰景区的住宿和交通并未成为瓶颈, 而其他单项旅游产品也没有。因此, 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旅游经济环境容量并未达到饱和。

3.4 旅游地域社会容量分析

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指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地在某时的容量, 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设施容量、地域社会容量中的某2个或1个决定的。一般决定旅游地容量的是旅游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因为本文已经测算过旅游资源容量, 所以社会容量可以参照该容量。

3.5 旅游环境容量分析结果

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心理容量 (E1) 、旅游资源容量 (E2) 、旅游生态容量 (E3)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E4) 、旅游社会容量 (E5) 5个限制性因子, 这些因子对环境容量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当前旅游容量常常受到某种或某几种限制性因子的作用, 实际值小于最大值, 也就是说容量的大小取决于那些表现状况不佳的限制性因子, 这一规律称为最低量规律, Emin= (E1, E2, E3, E4, E5) , 也即木桶原理。

根据木桶原理分析, 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旅游资源容量、旅游心理容量已经接近饱和。而由于旅游地域社会容量可以参照旅游资源容量, 仙都鼎湖峰风景区的旅游地域社会容量也已经饱和。经分析, 由于整个景区可游玩的项目少, 导致游客的逗留时间过于短暂, 无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 其旅游经济容量却尚未饱和。因此, 仙都鼎湖峰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已经超饱和, 但旅游经济容量尚未饱和。

4 仙都鼎湖峰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仙都鼎湖峰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超饱和不仅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 关系到当地的形象, 更关系到鼎湖峰景区本身的存在, 也关系到子孙后代享受它的权利。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缓和与解决环境容量超饱和问题, 才能使鼎湖峰景区永葆青春, 实现仙都鼎湖峰景区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4.1 旅游环境容量超饱和的解决方法

4.1.1 有计划地分散景区客流。

有计划地分散客流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 降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 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容量饱和点之内。

(1) 通过媒体来抑制旅游者的需求。

在旅游旺季, 仙都风景管理局可以与浙江和丽水的几大新闻媒体如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浙江电视台、丽水日报、丽水电视台等合作, 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 向公众通报游客数量, 并预测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游客预期数量, 对潜在旅游者进行影响, 从而达到减少旺季客源的目的。

(2) 利用价格手段平衡旅游需求。

可以通过实行不同时间不同价格的办法, 即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制定价格, 具体地说就是在旺季和双休日适当地提高价格, 在淡季尤其是雨天适当地降低价格。这样可以错开散客与团队、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游览时间, 从而使客流波峰与波谷的差值最小化。根据调查, 浙江省游客占仙都旅游的总人数为70%, 而随着浙江4h高速公路圈的完善和3h高速铁路网的建设, 来丽水旅游的时间相应缩短, 因此通过价格的手段完全可行。

(3) 设立游客数量监控系统并实施分流。

即在景区的每个出入口安装识别装置, 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 当游客数量饱和时, 就限制进入。同时, 景区管理员可安排这些游客分流到其他景点参观游览。这样既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又减轻了景点的压力。这一环节的处理, 可以通过导游或游客用电话与景区联系的方法, 预先做好安排。现在国内外很多景区都采取了这种办法, 使得游览次序能有条不紊。

4.1.2 提高旅游供给, 扩大容量, 开发建设新的旅游设施。

新建、扩建或改造鼎湖峰景区的旅游设施, 使其内部的环境接待容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充分挖掘在仙都鼎湖峰景区的文化背景, 开发合适的景点。同时还可以建造一些娱乐休闲项目, 使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

4.2 旅游经济效益低的解决方法

4.2.1 有计划地安排各种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一般来说持续时间都比较长, 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 此举对于增加游客逗留天数上有所帮助。当前在仙都鼎湖峰景区的大型活动就只有“黄帝祭祀”这些大型活动, 缺乏其他大型活动。因此,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文化挖掘和策划, 多搞几个诸如摄影等具有丽水特色的大型活动以吸引游客来仙都休闲旅游。

4.2.2 合理规划, 建设新的互补性旅游景点。

对于仙都鼎湖峰景区来说, 可游览的项目比较少, 多为观光型旅游, 游完全程只需2.5h, 游客逗留时间过于短暂, 无法增加游客的过夜数。这点从客观上造成了旅游收入低的现象。因此, 仙都鼎湖峰景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快建设相应的娱乐设施, 让游客参与到旅游中来, 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使游客游完全程的时间成倍增长。同时, 开发新的景点, 使之与老景区连成一线。但是在增加旅游项目与景点的时候, 应该注重与原有景点的互补性。原有景点重点在于观光, 因此在新增景点的考虑上应该将重点放在与仙都鼎湖峰景区特色相关的高科技旅游项目上, 使游客尽兴而来, 满意而归, 使他们在旅游之后有一种满足感。

4.2.3 增加有特色的商业区。

根据调查, 仙都风景区旅游土特产品销售还处于初始状态。首先, 旅游土特产品包装过于简陋或甚至没有包装、没商标没品牌、产品不上档次, 因此很容易让游客认为卫生没保证而不愿意消费;其次, 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 现有的旅游商品销售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 不但形象不佳, 而且缺乏基本的销售知识;再次, 景区2006年建造的商业用房一直空闲, 无人经营, 而地摊和搭建的简易棚却是主要的销售场所, 就餐场所也类似于大排档, 非常简陋。总之, 由于购物消费环境较差, 没有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因此, 针对以上问题, 风景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 注重产品包装, 注册商标并品牌化。重点培养个别效益好、产品优质的小型企业, 进行升级改造, 申请注册商标;或者由管理者统一注册全部类别的商标, 成为品牌对外宣传, 授权使用商标。其次,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管理者可以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 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班, 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再次, 积极招商引资, 合理利用已建造的商业用房。2006年景区为了带动旅游经济, 建设了商业用房。一直以来是以产权的形式出售, 但因缺少投资吸引力, 无人问津, 致使建好的商业用房空置至今。因此, 应该改变策略, 保留产权, 以出租的方式来进行招商引资, 前期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引进中大型的购物商场, 也可以出租给当地居民经营。

参考文献

[1]范虹, 张青云.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方式及其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26.

[2]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尚凤标.旅游环境日容量分析与测算方法修正[J].商业经济, 2009 (1) :27-28.

利用“图示法”理解环境人口容量 篇3

读图点拨: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极限人口) , 即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 (最佳人口) , 即适合养活多少人。一般来说, 某一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该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读图点拨: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较大。

(1)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丰富, 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 科技发展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类获取资源的手段、方法等在逐渐改变, 从而使环境人口容量不断提高。今天的地球上有70亿人口, 若在原始条件下,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其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 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 会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 环境人口容量是相对于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 相同的环境所能供养的不同生活水平人口的数量是不同的。例如, 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

(4)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封闭地区, 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 人口数量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 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可得到利用, 其环境人口容量就会比封闭时大得多。

三、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读图点拨:一方面,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 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我们不能以现有的资源存储量和消费水平来计算资源使用的年限。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将不断发现新资源, 探索利用资源的最新方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 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 在一定历史阶段, 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 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稳定的。目前我们虽然无法精确计算出环境人口容量, 但根据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资源,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可大致估算出环境人口容量。

四、典例分析

例1 读“木桶效应”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图, 完成 (1) ~ (3) 题。

(1)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类要素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 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人 B.10000人

C.6000人 D.4500人

(2) 如果用a表示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 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c<b<a

C.b<a<c D.a<c<b

(3) 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 (自治区) 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解析】本题借助“木桶效应”考查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

(1) 根据“木桶效应”可知, 该地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取决于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要素, 因此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4500人。

(2) 21世纪初, 中国的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但目前中国的环境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 说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还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 内蒙古位于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北方地区, 制约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短板为水资源。

【答案】 (1) D (2) C (3) D

例2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 (1) ~ (2) 题。

(1) 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 正确的是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人口容量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人口容量

(2) 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成负相关

C.当实际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正相关

D.当实际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解析】 (1) 生产力水平高, 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就高, 人类的生活水平就高, 人口容量就大;反之则小。

(2) 当实际人口规模超过人口合理容量的时候, 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当实际人口规模小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时候, 生活质量会相对提高。

【答案】 (1) C (2) D

例3 读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容量测算表, 完成 (1) ~ (2) 题。

(1) 表中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2) 按表格内容推算, 下列气候类型分布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 (1) 表格中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资源总量, 其属于自然因素。

(2)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终年高温多雨, 生物资源总量大。表中显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人口合理容量与合理人口密度大, 但实际上该地人口稀少, 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答案】 (1) B (2) D

风景环境容量 篇4

关键词:胶州湾,环境容量,污染物,保护对策

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 位于黄海西部、山东半岛南岸, 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 海域面积约3 6 0 k m 2。胶州湾沿岸城区是青岛市迅速发展的工业基地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随着青岛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激增, 胶州湾沿岸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逐年增加, 近3 0年污水排海总量增加近3.5倍, 直接导致胶州湾海水水质日益恶化、富营养化加剧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污染物的海洋环境容量是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必要的科学基础。鉴于胶州湾污染现状, 科学确定胶州湾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制定并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和技术, 是提高环湾区域环境承载力, 实现环湾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

1 胶州湾污染物来源分析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胶州湾水质污染以陆源污染为主, 由陆源排入胶州湾的COD、DIN、PO4-P等主要化学污染物占胶州湾相应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的比例分别高达98.5%、95%和97.7%。因此, 研究分析胶州湾陆源污染源的特点和分布, 并找到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 对保护胶州湾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胶州湾入海河流和沿岸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情况, 环胶州湾区域可划分为团岛、海泊河、李村河、墨水河等1 0个排污单元, 各排污单元分布如图1所示。

各排污单元中, 海泊河排污单元和李村河排污单元位于青岛市老工业区, 区内分布有大量工业企业, 其中不乏化工、食品加工等重污染企业, 并且排水管网系统相对落后, 雨污未实现完全分流;墨水河流经即墨市和城阳区, 流域内居民和工业众多, 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相对薄弱, 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河, 最终排入胶州湾。因此, 海泊河、墨水河、李村河三个排污单元排入胶州湾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占据环湾区域排入胶州湾主要化学污染物的大部分比重。有关部门监测数据显示, 上述三个排污单元CO D入海通量占胶州湾COD总排海通量的比例高达80%, DIN入海通量占胶州湾D I N总排海通量的比例约为6 7.7%, P O4-P入海通量占胶州湾P O4-P总排海通量的比例约为6 9.3%。

2 各排污单元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与分配容量

研究表明, 团岛排污单元分配容量所占比例最大, 平均可达5 5%以上, 海泊河和镰湾河排污单元次之, 分别可达10%和8%左右, 然后为大沽河、李村河、洋河、跃进河、楼山河、板桥坊河和墨水河排污单元, 其分配容量所占海洋环境容量比例平均都在5%以下。

通过胶州湾各排污单元主要化学污染物实际排海通量与分配容量的对比, 可以计算得到各排污单元污染物的剩余分配容量和应削减量。

2.1 DIN

在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下, 团岛、板桥坊河和跃进河排污单元有剩余分配容量。其中团岛排污单元的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相当于其当前排海通量的9倍。墨水河和李村河排污单元的削减率较高, 分别相当于各自当前排海通量的9 9%和9 3%、其次为大沽河、楼山河、海泊河和洋河排污单元, 分别相当于各自排海通量的87%、75%、、66%和53%, 再次为镰湾河排污单元, 削减率相当于当前排海通量的43%。

在满足二类水质标准下, 团岛、板桥坊河和跃进河排污单元有剩余分配容量。其中团岛排污单元的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相当于其当前排海通量的1 4倍。墨水河和李村河排污单元的削减率较高, 分别相当于各自当前排海通量的9 8%和9 0%, 其次为大沽河和楼山河排污单元, 分别相当于各自排海通量的80%和62%, 再次为海泊河、洋河和镰湾河排污单元, 削减率相当于当前排海通量的49%、32%和14%。

在满足海洋功能区划水质标准下, 镰湾河、跃进河、板桥坊河、楼山河和团岛排污单元有剩余分配容量。其中团岛排污单元的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相当于其当前排海通量的1 5倍。墨水河、大沽河和李村河排污单元削减率较高, 削减量相当于各自当前排海通量的94%、93%和93%, 其次为洋河和海泊河排污单元, 削减率分别相当于各自当前排海通量的57%和43%。

2.2 COD

在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下, 团岛、李村河、板桥坊河、大沽河、洋河和镰湾河排污单元有剩余分配容量, 其中, 团岛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而墨水河、楼山河和海泊河排污单元的分配容量小于其现状排放量, 都需要削减。削减率分别相当于其现状排放量的87%、71%和15%。

在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下, 团岛、海泊河、李村河、板桥坊河、大沽河、镰湾河、洋河排污单元COD有剩余分配容量, 其中, 团岛排污单元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而墨水河和楼山河排污单元的分配容量小于其现状排放量, 需进行削减, 削减量分别相当于各自当前排海通量的8 0%和5 7%。

在胶州湾海洋功能区划水质标准下, 团岛、海泊河、板桥坊河、楼山河、洋河和镰湾河排污单元C O D有剩余分配容量, 其中, 团岛排污单元剩余分配容量最大, 而李村河、大沽河和墨水河排污单元的COD都需要削减, 削减量分别相当于各自现状排放量的67%、46%和1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由于胶州湾特殊的岸线形态和水动力特性, 湾内各海域环境容量差别很大。湾口区域水动力条件较好, 海水更新快, 海洋环境容量相对较大;胶州湾西岸区域现状建设用地较少, 海域污染较轻, 还存在较大的剩余环境容量;位于胶州湾东北部尤其是靠近湾底的北部海域水动力条件较差, 海水更新慢, 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速度低, 海洋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而墨水河、李村河、海泊河三个排污单元向其排放的污染物较多, 该海域已基本没有剩余环境容量。

3 胶州湾水环境保护对策

在胶州湾海洋环境容量一定的情况下, 要从根本上解决胶州湾环境恶化问题, 需要对环湾各排污单元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采取优化环湾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健全环湾区域的环境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沿岸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等规划、管理、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3.1 规划引导

(1) 优化沿湾生产力布局, 充分利用海域自净能力。充分考虑基于各汇水单元的环境承载力, 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确定青岛市工业重点和优化发展区域。海泊河、李村河和楼山河等汇水区中工业密集,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老企业的搬迁改造, 重点发展特色化、环保型和以促进就业为主的轻型加工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墨水河、大沽河等汇水区内, 可在加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用水量和排污量较小的工业;镰湾河、洋河等排污单元, 在发展过程中和进行生产力布局时, 应充分利用其剩余环境容量。

(2) 优化环湾产业结构, 有效减少结构性污染。加快淘汰石化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 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 改进和优化技术工艺, 降低能耗和水耗, 实现生产过程中水的循环利用, 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机车、生物及新材料等产业, 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逐步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技术和高水平方向发展, 达到协调、优化、符合实际的结构形态。

(3)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清洁生产。编制重点地区和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制订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把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和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 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防治方式, 真正把预防污染放到首位, 并在法规、政策、资金、措施上予以保证, 做到从源头上消减污染, 使企业既防治污染又有经济效益。

3.2 管理措施

(1) 逐步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胶州湾环境管理体制。根据胶州湾海域资源、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要求, 强化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按照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大方向, 通过合理的决策规则、规范的决策程序、高效的决策机构和透明的决策过程, 强化流域管理, 突出统筹协调, 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整个胶州湾经济、社会活动之中, 逐步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 严格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总量控制目标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个污染源, 逐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 以经济手段促进工业污染排放在达标的前提下得到进一步削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加大对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的监管力度, 确保所有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总量全面稳定达标。

(3) 积极推进胶州湾规划环评进程。结合“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积极开展胶州湾规划环评, 制订环胶州湾区域的产业准入标准, 严格产业准入门槛, 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解决地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使得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地区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3.3 工程措施

(1) 加强污水管网建设, 提高污水处理率。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进程, 大力完善污水管网收集体系, 进一步加强市区沿海一线及主要河流截污工程。污水处理率在2010年达到80%以上, 2020年达到9 5%以上。

(2) 扩大污水处理厂规模, 改进污水处理工艺。结合环湾区域总体开发进程, 新建多座污水处理厂, 并对现状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改造。同时, 根据《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B 3 7/6 7 6-2 0 0 7) 》, 对环湾区域现状污水处理厂进行大规模工艺升级改造, 提高处理深度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修林, 李克强, 石晓勇.胶州湾主要化学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3-19

[2]中国海洋大学.胶州湾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和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内部资料) .2009.05

[3]牛青山, 亓靓.影响胶州湾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分析--李村河及其主要支流流域水质现状评价.海岸工程, 2006, 25 (3) :50-59

[4]青岛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胶州湾入海污染物排放及总量控制研究 (内部资料) .2009.06

[5]李克强.胶州湾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三维水动力输运耦合模型建立与计算.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 2007

[6]李莉, 梁生康, 等.2007年环胶州湾入海河流污染状况和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4 (6) :25-28

关于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分析 篇5

1 水环境容量概述

迄今为止, 对于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成果较多, 并未形成统一及公认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排入河流的污染物受到河流的水动力特性影响, 与水团运动形态实现交换, 并将其扩散, 被河水所降解, 即水环境容量。对于水环境容量可认为是环境的自净同化能力, 也可认为是不危害环境的最大允许纳污能力。我国《排放水污染总量控制技术规范》中已明确指出水环境容量是指:将给定水域和水文、水力学条件, 给定排污口位置, 满足水域某一水质标准的排污口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叫做该水域在上述条件下的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质总量, 通称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通常具有系统性、资源性及区域性 (1) 系统性。指水域与上游、下游中形成不同的空间生态系统, 为此, 应从流域的视角出发, 对流域内的各水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合理调节。 (2) 资源性。该属性是一种自然属性, 主要体现在排入污染物的缓冲之上, 能够纳入足量的污染物, 满足人们的生产及生活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其恢复原有容量的过程较为缓慢。 (3) 区域性。则是指由于受到地理、气象及水文的若干影响, 使得在不同区域中的污染也不相同。对于水环境容量, 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受到水体功能、水文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污方式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应给予重视。

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分析

2.1 计算流程

在计算水环境容量时一般遵循以下流程:第一步, 对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分析整理;第二步, 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第三步, 对河流排污口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确定河流排污口的负荷状况;第四步, 对水功能区设计水文条件;第五步, 对水质目标进行确定;第六步, 确定模型参数, 并对水域环境的容量进行计算;第七步, 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验证及应用。

2.2 计算模型

水环境容量计算手段以数学模型为基础, 并根据污染物类型的不同, 进而将水环境容量模型分为难降解有机物环境容量、容易降解有机物的环境容量模型等。按照水环境容量公式所采用的水质数学模型维数的不同, 又可将水环境容量模型分为零维水环境容量模型、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及二维水环境容量模型。下面重点介绍多排污口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及单排污口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

对于多排污口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表达式为W= (其中W表示水环境容量, 单位为kg/d;Cs为污染物控制浓度, 单位为mg/L;Co为进口断面污染物浓度, 单位mg/L;k为综合降解系数, 单位I/d;L为河流水功能区长度, 单位m;u为河道水流平均流速, 单位m/s;V表示水体体积, 单位m3) 。该模型主要是对污染源沿河均匀分布的相关假设, 而在实际的应用中, 其计算结果与零维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之间有较大差异。

对于单排污口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表达式为W= (Qo+q) Csexp[kx/u]-Co Qo) (其中Qo表示进口断面的入流流量, 单位m3/s;q表示污水入流流量, 单位m3/s;x表示水质控制断面与排污口的距离, 单位m;其余含义与上述多排污口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相同) 。若不考虑q的影响, 则可将上述模型转换为W=86.4×[Qo C-sexp[kx/86400u]-Co]。该模型主要将混合区考虑在内, 能够较好的实现水环境容量, 该模型应用较为广泛。

若不考虑弥散作用下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而是根据地下水沿河水连续补给, 并将补给强度及污染物的浓度确定不变, 进而可得到地下水连续补给下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表达式为C (x) = (其中C (x) 表示河流实际污染物的浓度, 单位为mg/L;α为相对河流流量的地下水补给强度, 单位为km-1;) Cso表示河段起始断面污染物的浓度, 单位为mg/L;k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单位为m/d;v表示断面间的河流平均流速, 单位为m/s;Cgo表示低下水污染的浓度, 单位mg/L。

根据C (x) =公式可推导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 Es=S·exp () (其中Es、S、Qp分别表示水环境总容量 (t/d) 、河段水质标准 (mg/L) 、河段污水排放量 (m3/s) , 其余表示同前) 。

3 结语

水环境容量作为水环境管理安全的重要手段, 分析其计算方法, 能够为水环境的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参考依据。本文特对计算步骤及计算模型进行阐述, 对模型进行推导, 进而得出计算公式, 以望对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有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范丽丽, 沙海飞, 逄勇, 等.太湖湖体水环境容量计算[J].湖泊科学, 2012, 24 (5) :693-697.

岷江眉山段水环境容量研究 篇6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眉山段为岷江中游。眉山位于成都下游,研究该段水环境容量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采用控制断面法核定岷江眉山段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本文核定水环境容量的范围为岷江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岳店子—悦来渡口之间的河段。

1 水环境容量模型的建立

1.1 测算原则

(1)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模拟点源岸边排放的一般河流,考虑岷江实际情况,采用一维模型。

(2)在计算过程中,将岷江各支流概化为点源污染源。

(3)确保计算单元中的各监测点、各支流浓度满足相应水环境功能区类别要求。

(4)在计算过程中,原则上优先调整排污口浓度;当排污口浓度调整为零的情况时仍不满足下游的节点的要求时,则调整对该节点影响最大的一个或几个上游污染源概化点的位置。

(5)在计算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起始断面的相对位置均取0,其他各点的相对位置均为与各自控制单元的起始断面比较的相对距离。

(6)各支流的水环境容量不计入干流水环境容量的统计中。

1.2 水环境容量模型的选择

控制断面法是将功能区河段的水质敏感点设置为控制断面,在保证控制断面达标的情况下,计算水环境容量的方法。

本文采用干流一维模型[3]:

[w]=Q×[Cs-C0×exp(-k×l86400×u)]×exp(k×l2×86400×u)×31.54

其中:w——容量计算单元的环境容量,t/a

Q——计算单元的平均流量,m3/s

Cs——计算单元出水控制浓度,mg/L

C0——计算单元进水浓度,mg/L

k——降解系数,1/d

l——计算单元河道长度,m

u——计算单元平均流速

1.3 计算条件

1.3.1 概化点

根据《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概化点分为三种。

(1)没有排放口:

对于现状没有设置排放口的河流或功能区划水域,可以按照最大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即排放口位置在最上游或离敏感的控制点距离最远),但是需要注明。

(2)独立排放口:

当排放口污水排放流量较大(根据各区域特征确定)现状排放口,必须作为独立的排放口处理。在本研究中将各支流视为排放口处理,进行概化。

(3)其他排放口:

其他排放口,可以适当简化。(a)若排放口距离较近,可把多个排放口简化成集中的排放口。(b)距离较远并且排污量均比较小的分散排放口,可概化为非点源入河,仅影响水域水质本底值,不参与排放口优化分配计算。

岷江眉山段为Ⅲ类水域功能区,河段内所有COD排污口概化成12个,编号为COD1~COD12;河段内所有氨氮排污口概化成6个,编号为氨氮1~氨氮6。

1.3.2 支流

计算河段内有6条支流,分别为R1-府河、R2-东风渠、R3-毛河、R4-体泉河、R5-思蒙河、R6-金牛河。

1.3.3 控制断面

控制断面为4个,分别为A-岷江大桥、B-眉山白糖厂、C-青神罗波渡、D-悦来渡口。

1.3.4 计算单元示意图

如图1所示,COD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单元从岳店子到悦来渡口共有12个污染源概化点,6条支流,4个控制断面。

氨氮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单元从岳店子到悦来渡口共有6个污染源概化点,6条支流,4个控制断面。

由以上可以看出,计算COD的水环境容量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的控制断面和支流的数量和位置相同,区别在于概化点位置的不同。这是因为同一家企业排放COD的量大,但其氨氮不一定排放量大。

1.4 计算参数

1.4.1 水质目标

控制断面A-D的水质目标为水环境功能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类别的上限值为水质目标值。水质监测断面达标即意味着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岷江眉山段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限值:COD:20 mg/L,氨氮:1 mg/L。

1.4.2 水文数据来源

起始断面及支流浓度为近5年枯水期平均水质浓度。如支流浓度存在数据缺失,用Ⅲ类标准限值作为其枯水期平均水质浓度。流量及流速原则上取研究河段近10年枯水期平均流量。如流量、流速存在数据缺失,用环境监测实测流量最为补充和校正。

1.4.3 降解系数

根据常规监测资料估算法,利用重点地表水断面多普勒流量监测技术课题研究成果和例行监测的数据,计算出岷江干流COD、NH3-N降解系数。

计算出岷江眉山段COD降解系数为0.18, NH3-N降解系数为0.09。考虑到岳店子断面位于成都境内,距离眉山成都边界约5 km,该河段有少量污染物进入但计算过程中污染物入河量仅为岷江眉山段的量,故计算时将降解系数略调大,调整为COD降解系数为0.20, NH3-N降解系数为0.10。

2 岷江眉山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分析

2.1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采用控制断面法计算出岷江眉山段的COD容量为26736 t/a;氨氮容量为1406 t/a。

统计眉山的污染源排向岷江的污染物的量,包括工业源、生活源及农业源。点源(工业源、生活源)的入河系数取0.9,农业源的入河系数取0.1。将排向岷江的污染量乘以入河系数得到入河量。用水环境容量减去入河量得到剩余水环境容量。

2007年,岷江眉山段COD的入河量为39375 t/a;氨氮的入河量为2039 t/a。2007年,岷江眉山段COD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为-12638 t/a,氨氮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为-633 t/a,表示该段COD及氨氮均已无水环境容量。

注:岳店子作为岷江眉山段计算单元的起始点位,相对位置指各节点到岳店子的距离。

注:岳店子作为岷江眉山段计算单元的起始点位,相对位置指各节点到岳店子的距离。

2.2 水环境容量分析

由表3可知,岷江眉山段COD、氨氮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为负值,表明该段现已无剩余水环境容量。主要有以下原因:

(1)支流COD、氨氮的水质浓度超过Ⅲ类标准限值,如府河、体泉河、思蒙河。这说明支流流经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Ⅲ类水环境功能区水环境容量。

(2)起始点位岳店子的COD、氨氮浓度值接近Ⅲ类标准限值,根据起始浓度计算的水环境容量较小。

(3)岷江眉山段干流排污口概化点较多。这是因为污染源分布较集中,其污染物的入河量总量较大。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1)岷江眉山段现已无剩余COD、氨氮水环境容量。该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小于污染物的入河量。

(2)岷江眉山段的支流府河、体泉河、思蒙河的COD、氨氮水质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说明其支流流经地区污染物入河量已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其支流流经地区污染较严重。

(3)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参数如:流量、流速、COD、氨氮浓度、降解系数、概化点位置、相对距离、水质目标的选择不同,计算出的水环境容量值不同。而入河系数的选择不同,将导致入河量的不同,从而导致剩余环境容量的不同。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参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4)岷江眉山段需进一步采取环境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入河量,使岷江眉山段能达到Ⅲ类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标准。

3.2 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支流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

由于岷江眉山段的支流污染较重,应进一步加强支流区域的环境管理,加强污染防治工作。从已知情况出发,目前工业源污染排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农村面源和生活源的污染物排放有待更进一步加强。

针对生活源,现已从大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出发,着力解决生活源污染物排放。而对农村面源污染,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控制。

(2)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环保管理部门要在日常中,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COD、氨氮的排放大户更应重点监督。这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掌握辖区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应明确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加强污染治理工作。确保企业规范生产,达标排放。

(3)进行污染削减分配。

岷江眉山段现已无水环境容量,因此,进行污染削减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削减,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涉及到污染削减分配。

如何公平合理地在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分配的过程中构建相应的公平分配指标体系,重点考虑在污染物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区域差异。

根据国家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对工业源污染物削减主要是在辖区内筛选出重点污染削减企业,将节能减排落实到排污企业。

(4)积极开展流域生态补偿

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各地应当确保出界水质达到考核目标,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搭建有助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有关各方协调,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

眉山位于成都下游,上游发展经济造成眉山段水环境容量小。应积极开展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应当确保出界水质达到考核目标,上游给以下游经济补偿。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方法应更进一步研究。

摘要:明确了水环境容量模型的测算原则后,选择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来计算岷江眉山段水环境容量。在计算过程中,确定计算条件,选择计算参数。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控制断面法核定了岷江眉山段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岷江眉山段现状排污量已超出功能区段的水环境容量,应采取相应污染防治措施控制眉山地区COD及氨氮的污染物排放量。

关键词:岷江眉山段,水环境容量,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参考文献

[1]方国华,于风存,曹永潇.中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01-8602.

[2]李晓铃,姚建,张军,等.不同污染控制模式下水环境容量的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3):144-148.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与调控 篇7

1.1 多学科下旅游环境容量涵义

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涵义是指, 在不影响旅游——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退化的前提下, 旅游区所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资源空间容量:旅游风景区的资源空间容量, 包括景点的容量和道路的容量。

2) 社会经济容量:社会经济容量是指各供给经济指标的容纳量。

3) 当地居民心理容量:当地居民的心理容量是指,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的效应, 不引起当地居民的心理反感而额定的容量。

4) 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 取决于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 以及自然生态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

1.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旅游目的地生态平衡免受破坏, 生态平衡不因旅游者过多而引起退化的前提下, 在某一时期所能容纳的旅游者人数。具有有限性、可测性、可控性、反馈性及动态变化的特征。

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度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是人们在旅游地点的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是否在旅游地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即生态系统的自动校正平衡能力能否在短期内消除其不利的影响, 使系统趋向相互协调的稳定态势。其二是自然环境对于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能否吸收和净化, 生态旅游目的地都会建立污染处理厂进行人工处理, 以解决后一个因素对环境容量的制约。

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方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研究方法很多, 其中多数评估方法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详细的资料分析,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属于客观性评估。这种评估当然是重要的, 但主观性评估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考虑到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同时发生, 揉合在一起的。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经验量测方法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 而得出其经验值或经验公式。这种量测方法适用于生态旅游空间、自然资源、生态旅游气氛、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等。常用的方法有:自我体验法, 调查统计法, 航拍问卷法。

理论推测法往往是调查研究或经验量测法的基础上, 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推算, 以求得更合适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主要有单项推测法和综合推测法。更常用的是单项推测法。

单项推测法指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体系中某一个方面的容量进行推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态旅游空间环境容量的量测

生态旅游空间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 包括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和旅游景区容量之和, 再加上非活动区接纳旅游者的人数:

式中:T为生态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Di为第i旅游景区容量, Si为第i旅游景点容量, Ri为第i景区内线路容量, m、n、p分别为景区数、景点处数、景点内道路系数;C为非活动区接纳旅游者容量。

2.2 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的量测

一些主要自然资源数量的限制程度, 在很多生态旅游地之中, 往往以水资源供应量为限制因素, 如水资源环境容量W=总供水量T/人均用水量We, 总供水量即该地的供水能力, 人均用水量包括住宿旅游者人均用水量和流动旅游者人均用水量两大部分。

2.3 社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当地居民对前来进行生态旅游者感知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A为生态旅游区域或社区内居民点 (或面积) , Pa为当地居民不产生反感的旅游者密度。若居民点与旅游地 (社区) 合二为一, 则Pa值较大;若居民点与旅游区域、社区基本分离, 但作为其依托点, 则Pa较小;若旅游区域、社区与居民点不关联, 则社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R取无穷大。

3.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调控对策

3.1 统筹规划, 适当分流

针对生态旅游区长期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状况, 应统筹规划, 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 适当地采取以下分流性措施: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向潜在的生态旅游者陈述已发生的饱和超载现象及由此带给旅游者的诸多不便;二是允许或以立法形式要求生态旅游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 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交通等费用, 以使部分旅游者因此而改变流向。

3.2 休养生息与环境补给

对短期生态旅游环境饱和或超载的生态旅游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例如石林圭山森林公园、楚雄紫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由于在旅游旺季, 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 在旅游淡季时, 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 而需要人工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生态旅游环境尽快恢复, 保持其容纳能力。

3.3 轮流开放, 分区恢复

对局部性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饱和超载的生态旅游区, 除可采取上述排斥旅游者进入饱和超载旅游景区以及分区引流调控措施外, 还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措施就是采取轮流开放, 分区恢复。例如黄山, 实行热景点单独出售游览证, 控制客流量。

3.4 人工治理, 加快环境恢复

生态旅游环境受损大的地域, 单靠短期的环境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难以解决其生态环境问题, 应采取人工治理措施, 对受干扰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要靠人工干扰恢复其生态平衡;对受污染的水体等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 如政府投资160多亿元治理滇池等;对造成的生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紧张的关系要多做疏导、宣传教育工作, 以使生态旅游环境保持其较佳的容量。

4. 结语

生态旅游区环境承载量的测算及调控, 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实践问题, 涉及生态旅游的方方面面, 本文在概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量的调控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都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肝脏占位性病变下一篇: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