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06-22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1.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抱负的理想情操教育

《美丽的小兴安岭 》、《桂林山水 》、《五彩池 》、《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草塘》、《迷人的张家界》、《阿里山的云雾》 等, 反映的是祖国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表现的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篇篇教材, 反映伟大的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 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 从整体出发, 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 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 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从祖国的东南, 台湾岛上的“日月潭”, 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 从新疆的“葡萄沟”, 来到祖国海南中的“西沙”。 从这一篇到那一篇, 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 贯穿其中。 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从历史的角度讲, 可以从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己设计、施工的“赵州桥”, 耸立在山巅的“万里长城”, 到今天飞越长江天险的“大桥”;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张衡、李时珍, 讲到现代的鲁迅、聂耳、詹天佑……所谓“纵横数万里, 上下几千年”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课外阅读让经典先入为主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是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方式”。 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后的精华, 为我们提供了完善人性的典范, 高尚生活的原形, 净华灵魂的境界, 赏心悦目的美感。 我们应站在为学生终生负责、为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 引导学生防止和克服快餐阅读时尚的过度影响, 学会正确和自由选择文化品位高的书籍阅读, 养成以经典阅读为主的习惯。 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的70首课外古诗之外, 我每个学期都给学生开一份“书单”, 鼓励并要求学生必须读完, 下面是五年级上学期的一份自拟“书单”:中国古代部分《论语》二十则咏物言志的古诗:《马 》《题菊花 》《病扭 》《蝉 》;思乡的古诗:《绝句 》《杂诗 》 (君自故乡来) 《渡汉江》《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闻笛》《旅次朔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秋思 》, 中国现代部分 《语文实践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冰心儿童文学全集》《三国演义》《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 外国部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伊索寓言》。 为了将这份“书单”落到实处, 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写读书笔记, 每周写一份400字以上的读后感。 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每个学期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知识竞赛。

3.采用合作式阅读教学策略

合作式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而言的, 这里的合作可以是独立的学习方式, 也可以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 合作学习能让所有孩子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而非传统教学时教师只针对全班仅有的几位能配合的学生进行问答式教学, 而其他学生无所事事, 甚至呵欠连天沦为陪客的窘境。从这个角度看, 教学效率当然比传统一问一答式有所提高。 主要流程如下: 自读课文———批注看法———小组交流———反馈归纳自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2—3遍, 扫清字词障碍,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概括文章主旨,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批注看法, 学生通过自我阅读, 并进行勾画圈点或用简单词句批注, 在找出有价值的发现的同时, 也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依次呈现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对于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组织小组成员予以讨论并解答, 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 由记录人做好书面记录并整理好问题待全班交流时解答。 反馈归纳, 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有价值的发现和问题, 相同发现或问题不重复。 教师对于集中的问题或本文的重难点应予以重点关注, 及时提升总结。 对于教师而言, 采用合作式阅读教学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但实施此策略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小组人数。 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小组人数为4~6人。

3.2小组形式。 桌椅摆放的形式通常有圆桌形、马蹄形等。但是,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桌椅形式, 都不是重要的, 关键是要采取小组合作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 比如前后桌4人组成合作小组, 当然小组成员分工不同。

3.3角色分工。 以4人合作学习小组为例, 小组人员分成1、2、3、4号, 分别担任主持人、记录人、秩序调控人、小组发言人的角色。 这个角色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合作学习时要轮换, 比如, 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在第二次小组合作时担任记录人, 其余依次类推, 保证每位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和锻炼。

3.4交流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与通常情况下的师生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目的, 合作既是过程又是目的,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 小组交流应反映的是小组合作的成果, 而非个人意见。 小组发言人阐释完自己的观点时, 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而不能重起炉灶。 如有与其他小组的意见不符, 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补充说明或表达不同意见。

4.小学中高年级要及时追问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营造良好阅读气氛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五、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3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敢于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在阅读教学中,一是结合有关课文有机进行拼搏进取顽强意志、公正竞争等方面教育。二是开展各种阅读竞赛活動。教师要利用教材因素创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或超过对方的激情,教给学生正确的竞争方法等。像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辩认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运用成功教育原理创造一些风险不大但成功率较高的环境,让他们参加竞争。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竞赛,解答力所能及的挑战性、竞争性的题目,使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顽强拼搏中获得。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

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校的阅读氛围。如: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上,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注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4

关键词句是相对一般词句而言的, 它是对文章的内容表达至关重要及对文章价值观有重要支撑的词句。 没有了关键词句, 尤其是一词值千金的“灵魂”词句, 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 内容就缺乏表现力, 表达就不形象、不生动。 在听课中, 常常发现很多含金量高的词句, 有的老师抓不住, 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撑点, 缺乏语感。 每篇课文都要抓住关键性词句, 引导学生揣摩其蕴含的意义。 做不到这些, 学生捞不到“干货”, 理解力得不到培养, 文章的精神就得不到领会, 自然, 学习就肤浅了。 而且, 这些关键词句都与文章的旨意紧密相关, 不拎出它们, 教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抓手, 语文学科基础的“工具性”就得不到体现, 语文味道也会寡淡, “教文育人”就不能很好地落实。 因此,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教师传递价值观念都十分重要。 如《金色的鱼钩》中“威胁”“哽咽”“严厉”等词语和“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 都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教师需要结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帮助学生推测其中蕴含的深意。 这些关键词句散落在课文各处, 教师只有细心品读、将心比心地“做文中人”, 才能发现。

2.创设情境教学,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教师讲, 学生听”的固有模式, 只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所讲述的文字资料,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 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根据具体知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在大量感性素材的影响下集中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上课听讲时经常会被其他事物吸引, 遗漏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 多媒体技术拥有很强的感染力及表现力, 能够使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获得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 将阅读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加工后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声音画面,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 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3.关于课外阅读

3.1课外阅读要重视学生阅读 “小”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处于阅读的初始阶段, 正是进行阅读习惯训练的黄金时期, 好习惯一旦养成, 就能终生受用。 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关注阅读内容的指导, 而忽视学生阅读当中的一些小习惯。 因此,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一些阅读小习惯的养成, 如一贯地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自始至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简要批注, 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留下思考的痕迹。 阅读的“小”习惯还有很多, 比如勤交流、敢质疑、会求证, 还有精思、博览、积累等, 都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

3.2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 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每个星期不管功课多紧, 我都要抽出一节课给学生看书, 我们称之为“阅读课”。 让完成作业快的学生先看, 接着让全体学生看, 然后通过学生发表阅读意见、谈体会等形式, 引导学生多看书、怎么读书。 其次, 在班上设立图书角, 通过竞选, 选出专门负责的管理员, 让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图书;不定期让学生从家里拿自己的课外书, 在班上交流着看。 再次, 在课前五分钟进行读书交流, 当做口语交际的内容。 也就是让学生把课外书上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 这样既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熏陶感染配乐

读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要让学生读出诗人独在异乡的思乡情怀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学生中很多人既没有独自在他乡的经历, 更不明白插茱萸的意义。 此时, 教师可以播放陈少华演唱的《九月九的酒》, 这首歌通俗易懂, 音乐哀怨低沉, 配上陈少华沙哑沧桑的嗓音, 定能打动学生心灵。 学生听完这首歌后, 感性地体验到作者一人独在异乡的漂泊感、孤独感, 教师再配上音乐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 他们就能体会出王维登高时的思乡之情。

5.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

学生阅读能力不高, 做阅读题的经验和技巧积累也不多, 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 则想必对学生也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小学生阅读基础有限, 教师当然不能给学生讲太高深的做阅读题的策略。 像答题的规范化的问题, 很多学生就对此认识得不够, 认为书写、格式、标点等内容对答案没有太大影响。 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评价这些答案时, 不仅要看内容找要点, 而且要对格式卷面等因素做综合考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印象分”, 这个分数是无形的, 但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阅读题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性很强的问题。 像“读了文章之后, 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或者是“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的题型是学生感觉最难的, 因为原文中根本找不到答案, 只能通过原文阅读找思维生发点。 其实, 这类题目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关键要看答案是不是言之有理, 表述是不是有条理, 联系实际是不是到位。 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几条经验。 如回答思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发表看法—联系自身生活—深化论证观点。 答案安排:提出问题 (自己的观点) —分析问题 (结合原文, 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给出结论) 。 只要答案设计合理、丰满, 结果当然就值得期待。

6.在朗读训练中感知

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关键词:阅读;兴趣;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61-01

读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品格,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谈几点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理解阅读的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增长知识,他们可以从书中发现奇异的瑰宝,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无疑是很重要的,它反映了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对教科书必须系统地学习,并且吃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精神空虚就是缺乏正真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占据人的整个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因此,阅读也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科学地组织管理引导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促进成功,成功激发兴趣。与此同时,根据小学生做事凭兴趣、上进心、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幻灯片、猜谜语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上《小山羊》一文时,老师示范有感情地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或者和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念给他们听,等故事把学生吸引住了,就趁热打铁,引导他们去阅读,有条件的可以放录音带让学生听,学生边听边感受故事的趣味。体会其中的快乐,逐步引导他们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如组织学生分组讲,看谁讲的故事好听,谁讲的最生动,使学生明白,阅读故事不但能给自己带来欢乐,也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对胆小不敢讲的和不爱听的学生要更多鼓励,让他们明白自己也行,也能把故事讲好。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产生了阅读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指导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也就是预习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轻读,扫清文字障碍。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急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出一些难读的生字、词与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让他们练读。要指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最基本的就是读准字词、读准标点、读出自然停顿。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学完汉语拼音,拼读音节不熟练,认识的字还不多,学生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多示范,让学生模仿着读,指导学生以字、词、句以认读单位,进行连读,把难读的词语、句子读熟了,读懂了,再指导听录音带,让学生反复模仿读,如有错的地方教师随时给予指导、鼓励和纠正。最后组织阅读比赛,期间教师应多激励少批评。

四、带着问题读

由于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思路去读,训练他们在阅读时动脑筋想问题,以保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但切忌落入“一问一答”式的繁琐分析思路。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并鼓励引导,他们在阅读后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这就能使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自我感悟词语的意思,句子所描写的内容,以及课文所反映的内涵。如指导阅读《小猫种鱼》一文时,教师先提出:“小猫种小鱼能够收到小鱼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去感悟小猫种小鱼,但收不到小鱼。然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小猫种小鱼为什么收不到小鱼呢?”激发学生针对这类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玉米、花生是植物,而小鱼是动物,它们生长的环境是不同的,真正促使学生读懂课文。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6

一、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导入新课

一节课, 教师不能只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我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求知欲望, 使其乐于学习, 爱上学习。

例如, pep三年级上册Unit 5 let’s eat,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6个食物名称cake, bread, hotdog…我首先设置情境, 今天是Chenjie的生日, 她准备了一个生日party, 在她的晚会上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当然她也邀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去参加,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食物图片, 学习食物单词。

经过这个情境的导入, 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 加上let’s do的动作巩固、身临其境的情景, 将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生动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难度适中, 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 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 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三、注重英语阅读策略的渗透

小学阶段, 缺乏英语阅读知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 文化背景知识丰富, 阅读就越容易。我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我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 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

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如速记、略读和跳记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可能会认为, 语文才听说过预习, 小学生拼读能力差, 词汇量少, 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孩子, 那么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背景知识, 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文章背景文化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大体可分四个步骤:

1. 引入新课。

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 吸引学生注意, 唤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方向,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作出预测。

做好充分的预测是英语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题目或插图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可能用到的词汇,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关键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词句。

3. 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设计任务增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

4. 反馈训练。

教师要通过反馈练习来拓展学生阅读能力。上完阅读课后,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在课上新学到的语言知识, 还要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练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四、积极创设情景,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 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 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 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新课标下的教师的地位, 彻底地改变了。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主要的任务, 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是学生知识海洋中的舵手, 一言一行都应该激励着学生勇敢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的地位也改变了, 三尺讲台, 已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 而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台, 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后的领奖台, 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勉励台, 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指挥台。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 (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 。一篇故事学习完后, 要求学生达到:1.理解故事;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表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 循序渐进, 并与听、说有机结合, 才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一、在阅读教学中, 结合文本的语言、文章的写法,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练笔

读写结合,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 文中结尾处写到:“第二天, 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 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 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 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 并且不时回过头去, 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 好像在等谁似的。”那孩子在等谁呢?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于是,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 写一写, 在练笔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 要注意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冰心所说“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读书, 可以明智,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只有广泛地阅读, 才会有一定的文学积淀,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 一些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往往可以信手拈来, 让文章更富文采和美感。

三、培养阅读能力, 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 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 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 一位女同学立刻举起手, 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 我不同意说母爱, 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 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 看来不准确, 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 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 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体会 篇8

一、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只是让学生朗读, 在方法上不予指导, 学生极易疲倦, 厌烦, 阅读效果不好。我在教学中, 从“兴趣”入手, 采用多种方法, 增加学生读书的趣味。方法一:竞赛阅读。男生读一部份, 女生读一部份。让学生打分, 评出男、女生谁胜谁负, 学生通过竞赛, 教师的点评, 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 同时也获取了文章的知识, 诗歌朗读,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明显。方法二:演课本剧。教材中, 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如果将它们排成课本剧, 加以演出, 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 有“过目不忘”的效果。我在上《皇帝的新装》这课时, 就让学生按自己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角色, 并在排练中加以指导。在上课时, 学生精彩的演出, 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 还收获了超越课文以外的知识。方法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给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阅读教学不应该是单一的传统讲解, 要合理地利用电教手段, 融进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元素, 使文学、音乐、美术达到有机的整合, 用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的文章。西沙群岛美, 美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 进而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 解决这一问题的效果并不佳。我在处理时, 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资料, 并制成动画, 配以音乐。学生眼看着蓝蓝的海水, 矗立的礁石, 飞翔的海鸟, 急驶而过的军舰, 听着雄壮的音乐,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前面提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有的学生凭着兴趣, 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略读、精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 要以阅读实践为纽带, 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三、扩大学生阅读量, 让学生学会读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 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 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 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 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 可以形式多样, 内容自行设计, 包括叙述故事情节, 说感受, 讨论问题等, 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 要求适当高一点, 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 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 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 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 为此, 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A、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 在要求阅读时, 要加以正确引导。B、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 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优美的修辞, 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 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 加深印象。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 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例如不会的字词, 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

四、充分自读课文, 夯实阅读基础

我在讲课前, 必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认识, 熟悉的过程。首先, 让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 弄懂字、词意思,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主要内容, 并标出重点的字词。其次是让学生朗读喜欢的地方, 还要能简单地说出原因。这样, 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五、注重思维延伸、拓宽阅读层次

一是让学生学会比较。一篇课文上完后, 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二次理解, 即比较阅读。文章有各自的特点, 引导学生由所学的课文想到相关的其它文章, 再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赤壁之战》讲解完了, 我让学生回忆哪些地方还看见过赤壁之战的场面。有的学生谈到电视, 有的学生谈到小说, 有的学生甚至谈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效果良好。二是让学生续写、仿写。阅读教学后, 让学生进行续写、仿写,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我就让学生对小女孩的最终命运进行续写;在教完《赵州桥》后, 就让学生对家乡的一座建筑物进行仿写。

总之, 阅读是人类的一个新的生活领域, 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 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并重视阅读效果, 给予正面的引导, 使乡村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个人体会 篇9

1. 利用图书馆, 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 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 经常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方法, 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方式是学生阅读中所采取的一种学习形式。

1.1 问题式阅读形式。

问题式阅读形式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 改组教材, 自行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 成为自主而自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指导时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 激疑。根据文章类型而定, 借助文章标题、课后提出示、开头、结尾、重点句子等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渴求获得某种知识的欲望, 从而让学生带着疑虑读课文, 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第二, 讨论。精读课文, 独立思考, 圈注疑点;小组讨论, 交流探索;集体讨论, 引向深入, 教师点拨。第三, 释疑。在激疑、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对某些问题不能完全弄懂, 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概括、总结。

1.2 超越式阅读方式。

超越式阅读方式是适合于高年级自主性阅读的一种形式, 它包含超越课堂、超越课本两个方面。超越课堂是指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感兴趣, 课后进行自觉学习。超越课本是指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 搜集、阅读课本以外的材料, 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等选择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进行恰当引导。阅读方式还有自主式、启发式等。

2. 在文本空白处拓展阅读。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 需要读者感悟。如果学生有课外储存作补充, 只要恰到好处地“补白”, 就能促进学生感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段:“这时, 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 她脸上放着光彩, 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 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这样的“微笑”, “小手中还捏着一根小火柴”, 这些细节, 我想学生是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真意的。如果老师利用下面的歌词让学生去读:每次点燃火柴微微光芒/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她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不要害怕/不要慌张/让你从此不必再流浪/妈妈牵着你的手回家/睡在温暖花开的天堂。学生一定会慢慢品味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幸福天堂的渴望, 而这样的“微笑”, “小手中还捏着一根小火柴”更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3. 精选读物, 让学生享受经典阅读的快乐。

3.1 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随之不同。一般来讲, 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 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因此, 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段的不同, 推荐相关的书籍, 让每个学生都愿读、乐读、善读。

3.2 推荐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读物。

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 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 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3.3 推荐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

从生活的角度讲, 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 包括安全防范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 包括家乡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等。

3.4 推荐与文本关联的读物。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是选自或节选自某作品集, 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 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甚至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该作者的全部作品。

4. 强化自主意识,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之母,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4.1 做阅读卡片。

此法要持之以恒, 让学生自备卡片盒, 避免散乱, 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 以备日后查找, 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 以备补充资料。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而且要让学生勤做文摘卡片, 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 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4.2 鼓励学生多读书。

可以在书上做眉批、画线、打重点号,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 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 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促进理解, 提高表达能力。

4.3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 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 做到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不仅仅是因为阅读在小升初考试中占总分比例较大,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有了较大改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阅读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结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要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注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从而丰富其阅读体验。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摆脱纯书面练习而在生活中获得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

一、注重阅读习惯培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直是重点,就小学高段学生而言,经历了低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尤其是在自主阅读中,更多还需教师进行指导。过渡到高段后,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这不仅有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也大有裨益。

首先,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阅读,通过课前阅读而初步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来引导学生,即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学习哪些生字词,阅读文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向学生明确。否则,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只会简单地阅读几遍课文,目标不明确,预习效果不佳。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和积累的习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很多学生不会将这些问题提出来,结果对文章的内容不了解,对文章内涵没有深入思考,自主阅读成为一种形式。就积累而言,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通过抄写、背诵、写读后感、做标记等方式进行积累。二是在阅读课后的积累,这一方面包括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也包括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方法等,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积累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其实就是兴趣使然,从而让主体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主动进行探究。从阅读本身来看,要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的体会,首先还得让学生喜欢去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出体会和感悟。故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了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从目标上着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故而在阅读中目标就不能一概而论,相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制定目标。如《桂花雨》的教学中,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而言,在读中虽然能感受到“桂花之香”和“摇桂花之乐”,但很难将“桂花”和“思乡”整合起来,在阅读中教师就只要求其能简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则不仅要其口头表达,还要求其能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

其次,要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而采用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钓鱼的启示》为例,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可能没有钓过鱼,但陪父母或看见过其他人钓鱼,基于这一点,教学中先以“钓鱼”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而以问题“父亲让我放鱼为什么我不愿意?”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初读而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加强课堂引导探究,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凸显,但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却显得有些混乱,甚至教师有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对学生做出指导。的确,新课程理念提倡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但这也并不排斥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反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感悟文章的内涵,获得阅读体会。否则,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会变得较为混乱。

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首先要注重结合文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活动。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教师先以问题“课文中记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讨论后把握文章的线索,然后引导学生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意思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学生合作找出母亲赞扬巴迪和父亲批评巴迪的句子,鼓励学生大胆分析。接着围绕“‘我’儿时是‘多么幸运’”一句引导小组讨论为何“我”是幸运的?如此,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合作交流,在交流中逐渐感受父母对巴迪的爱。

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后,教师要注重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再针对学生的表达情况进行点拨。如在该案例中学生在讨论“‘我’的幸运”时对“幸运”的理解就存在争议,此时教师就需结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对父母对巴迪不同的爱的表现方法进行讲解,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所蕴含的深意。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学会读几篇文章就可以的,而是要以阅读作为认识生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阅读而更好地去感悟生活。高段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价值观念尚不成熟,而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教学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借助教材中所选文章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在《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等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了解祖国的历史,在作品教学中要多引入历史事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而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感恩一类的作品教学后,要多引导学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和父母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父母的关爱,懂得感恩父母。

阅读的核心是体验,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而丰富学生的体验,结合生活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同时去更好地感悟文章,促进其体验的生成。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摆脱了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2]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00,(Z2).

上一篇: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下一篇:日本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