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会计

2024-06-10

现代金融会计(精选十篇)

现代金融会计 篇1

中国金融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重要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如果我们的改革事先没有一个模式的勾画, 那么改革的方向将会不清晰, 政策也会出现摇摆。我们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应当追求的战略目标。中国的金融改革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之后开始进行了20多年, 这20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达到我们追求的战略目标。在这20多年改革中, 对于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 有多种表述, 比如教科书上说, 金融体系应当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但问题是, 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一些修改, 甚至是重大的修改。

金融体系的分类标准非常多, 有一种分类得到全球金融学家的认可, 即从功能的角度分类。我们把金融体系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另一类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今天传统的商业银行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未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当前的这种金融体系能不能持续存在下去?能不能保证中国金融的安全而有效率?能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能不能使居民、投资者以及市场主体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我国当前的这个金融体系恐怕难以实现这些功能。

金融功能决定金融体系。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 金融功能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支付清算。贸易活动发达之后, 支付清算非常重要, 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必须提供支付清算的功能以提高全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质上, 商业银行形成之后这个功能已经具备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第二功能是媒介资源配置, 这是因为市场中信息不对称, 风险无法分散等原因, 所以市场需要一个中介来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早期金融体系受技术的限制, 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地域发展, 工业社会后原来的金融制度满足不了要求, 所以现代股份制银行开始出现。上述两个功能是金融体系必须具备的。今天, 金融功能升级了, 上述两个功能仍然存在, 但它们不是最核心的功能。最核心的功能应当是成长性最好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功能。经济发展到今天, 经济活动不但要具有支付清算及资源配置的简单媒介功能, 而且更需要分散风险、对冲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 以使整个经济体系能够安全运转。这是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具有的一个新功能。第二个新功能是将经济增长的财富通过金融体系表达出来。只有经过证券化处理的金融市场才有可能与整个经济增长保持动态的联动关系。

简言之, 金融体系必须增加分散风险与管理财富这两个新功能, 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具备这两种功能, 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非常微弱, 因此, 我们所要选择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即建立以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金融体系三元素

自2004年起,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进入市场化改革。在此之前的20年中, 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自我循环的特征, 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显然, 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平台上的, 离开这个平台, 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不会成功。从2005年起, 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在境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须的, 同时, 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很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银行改制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平台, 它的股权通过证券化的处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相对接, 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一个重要的投资产品。

商业银行还面临另一个更严重的挑战是公司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是一年期以内的, 公司债券是一年期以上的。它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主体业务会产生正面的冲击。按照1983年企业债券发行有关条例, 企业债券的发行当时是由现在的国务院发改委来审批的, 所以在中国, 发行公司债需要很高级别的领导来审批, 比发行股票难得多。从目前看, 政府主要是让国有大型企业发行公司债, 这显然是极其落后的管理办法, 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股票市场, 它还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有厚度的债券市场, 这个债券市场主要品种应是公司债券。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就是残缺不全的, 它就无法进行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 也很难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所以公司债市场一旦放开, 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挑战就更加巨大。如果所有优质的企业都能够发行公司债, 5年就能达到5万亿元的规模。5万亿元公司债加1万亿元的短期融资券,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就将“穷途末路”了, 没有客户了, 没有利润来源了。对于投资者来说, 商业银行从中间拿走的那部分利差太多, 投资成本太高, 所以投资者更愿意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把商业银行截留的利差交给投资者。

可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这些, 其中有很多理由。有人说, 股票市场发展了15年, 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再把公司债市场发展起来, 问题将会更多, 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 风险控制的主体是投资者,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就是提供信息披露的标准, 制定提供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机制, 而不是由政府来具体过滤市场风险, 谁来过滤风险呢?谁把真正的信息给投资者呢?不是政府, 而是专业性中介机构。政府的出发点很好, 致力于使投资者、老百姓不受损失, 所以基本对每家上市公司都要进行审查, 但实际上, 这不是政府的职能。应该把过滤虚假信息的功能交给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位, 社会中介也缺乏应有的诚信。我们很多中介的理念是为客户服务, 实质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介的天职是为社会服务, 为投资者服务, 代表全体的投资者, 审查投资对象的信息是否真实。如果是虚假的, 中介就要提示。而我国的中介机构往往参与作假, 把一个明明能看出来的虚假, 通过专业技术做成很难看出来的虚假。所以, 如何发展客观、公正、尽责的中介机构, 包括会计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等显得非常重要。没有合格的资信评估机构, 公司债市场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公司债市场的价格与信用高度相关。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资产价格和筹资成本应有根本差别。

商业银行的确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一个没有商业银行体系支持的社会主义市场一定是弱小的。

其弱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这并不是说要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转型, 把原来储蓄客户变成代客理财的客户, 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中国商业银行有很好的信用, 并且愿意通过其信用帮助顾客理财。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发现, 商业银行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成为社会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锁定风险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投资者的收益。金融服务是分等级的, 资产管理是金融服务链条中最高端的服务。未来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应该是资产管理。到那时, 我们的市场有足够的宽度和足够的厚度, 市场上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可供组合, 它可以有效地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三、发展市场必须翻越三座大山与股权分置改革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没有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 金融体系会出现很多问题。社会主义市场要发挥功能, 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难以发挥基本功能, 可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有制度层面的, 有文化层面的, 有政策层面的, 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必须翻过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但是我们的信用文化严重缺失了, 甚至到处存在作假。在这种文化下, 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没信誉, 从而不可能建立起发达的委托-代理制度。没有发达的委托-代理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另外, 我们有点钱就存进银行, 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当然我不相信“文化决定论”。我确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文化会逐渐发展起来。第二座大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法律体系属大陆法系, 一般而论, 大陆法系更强调公权力, 对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过,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我们法律制度的架构虽然还是大陆法系, 但在微观之处也在逐渐吸收英美法系的某些内容, 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第三座大山就是我们强大的商业银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只是一只小猫, 旁边站着却是商业银行这只老虎。社会主义市场受到了强大的商业银行的压抑。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 从20世纪90年代, 我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 我们终于发现存在缺陷的制度设计, 即股权分置。从理论上说, 股份公司的股东是有共同的利益取向的, 是平等的, 都是按自己的股份取得权利。但是股权分置却把股东之间的利益取向变成股东之间的利益对抗。在这种制度下, 大股东的利益来源于对中小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剥夺。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 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 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 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 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

我们从2005年4月29日开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最初有人反对这项改革, 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会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这是一个误区, 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在这里, 我们要理解:第一, 在市场上, 资产是升值还是贬值, 是亏损还是盈利, 不在于其所有者是谁。市场不看身份, 只看经营能力,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第二, 购买权利必须要付出成本。当然公权力是不能买卖的, 市场上的私权是可以转让的, 原来一些资产是不流动的, 现在要它拥有和流通股一样的权利, 包括差价收益的享有权, 也包括市场上买卖的权利, 那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价格。这种权利是有价值的, 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权利。

摘要:传统的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和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 而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增加分散风险与管理财富这两个新功能。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战略目标是构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即建立以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平台之上;要发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功能, 需要克服法律制度层面的、文化层面的、政策层面的不利因素的制约,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

关键词:金融体系,社会主义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佚名.论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协调发展[J].2006 (8) .

现代会计特点分析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影响分析

1.信息技术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会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

1.2导致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1.3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整体资源管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1.4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

2.现代会计原则

2.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针对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原则。它主要是为解决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跨期确认、分配的问题。由于虚拟公司存续时间短,往往只有一个会计期间即交易期间公司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间内完成,不存在会计要素跨期分配的问题,显然此时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比较合理—以现金的收入或付出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反映虚拟公司的现金流量。

2.2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要求以历史成本来计量企业的资产价值,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虚拟公司作为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其所有会计要素均来自各个组合方没有有形的办公场所、固定资产、雇员等,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联合体而存在。由于其存续时间短,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使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3及时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直接采集有关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就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为事中的动态核算。凭借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网络的传输能力,信息使用者可以自主查询所需的会计信息。这种实时化的连续性报告,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

2.4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和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重要性原则是针对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信息能力有限而提出来的,它的直接目的是要求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会计信息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账务处理中解脱出来,会计人员有能力把会计信息的成本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信息技术条件下重要性原则应当予以淡化。

3.信息技术下的财务报告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利用信息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扩大,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在报表中提供综合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提供一些非财务报表信息,如某些管理咨询信息或财务报告分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有关企业未来经营成败的因素、企业在近期所面临的营业或行业风险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传统财务报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线财务报告”作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报告模式,其产生、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所谓在线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在线财务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有着显著的区别:

3.1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和阅读方式

传统财务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有顺序的线性结构,而在线财务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由于建立了“信息链接”,呈现出一种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其具有信息量大、个性化强的特点。报告结构的差异进而改变了报告使用者阅读报告的方式,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会计报表使用者可以借助“信息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信息,从而实现按照自己的思路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2扩展了信息披露的内容

由于“信息链接”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包括非货币化信息。所以在线报告的出现突破了财务报告只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局限,同时也打破了财务报告与其它企业经营报告之间的界限,使它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3有能力提供按需财务报告

按需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充分个性化的报告模式,它充分考虑了信息用户的需求差异,按不同用户个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传统财务报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格式基本统一,很少考虑不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数据库化,会计人员可以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从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不同格式、不同反映形式的个性化财务报告。

4.信息技术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4.1对会计组织机构设置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业务过程和会计过程的重组和整合,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并参与到信息技术的统一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中。因此,财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将逐步缩小,会计岗位设置需调整,更多的会计人员将成为各业务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加强业务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提供会计服务。

4.2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将根据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完整,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酌一大难题。目前主要是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来建立安全机制。制度上主要是放在数据的存取控制上,加强数据的输入、输出、调用管理。技术上目前主要采用防火墙、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

4.3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会计反映职能的会计核算工作可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可以从日常会计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等。由此,会计的核算职能逐渐淡化,而管理、决策和监督职能日益加强,会计逐步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

5.信息技术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篇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党根据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包括两个群体, 一是建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壮大的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对这两个群体支持的力度、规模均有本质的区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状况相对良好, 这种情况下他们主要的资金来源, 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间接的金融渠道获得。中小企业中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其特点是抵押量不足, 但未来有很好的成长预期, 这种情况一般只能是通过创业投资基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目前, 我国的创业投资基金还处于成长期, 远未形成投资规模。关于小微企业, 特别是企业本身无高新技术的小微企业, 没有足够的抵押品, 但其产品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 他们融资渠道的取得相对困难, 融资难度较大。

现阶段, 根据我国国情,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有3种思路。第一种思路, 利用小型金融机构来服务于小微企业, 比如, 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和推进的村镇银行。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有限, 需要经过对企业严格的调研, 在确定合理的回报情况下, 实现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第二种思路, 发展对小微企业的担保体系。由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 通过商业银行获得相应的融资。第三种思路, 小微企业之间相互担保, 集体向大型金融机构争取贷款机会。通过调查统计, 第三种思路是目前困境下小微企业能够最大限度获得资金的有效融资方式。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 全会决定突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对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总体定位是, “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方面, 十八大报告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金融体系”的前缀, 重新提及实体经济发展, 实际上是要全社会 (包括金融业) 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立足我国国情, 当前实体经济依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的。金融业必须明确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切勿反客为主。另一方面, 十八大报告又将“现代”作为“金融体系”的前缀, 但是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后位, 即是要求金融业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上, 还应当注重通过创新稳步推进金融体系自身业务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历程, 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业必将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柱之一。比如, 主要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的金融业GDP占比在8%~10%左右, 这组数字充分说明了发达的金融业对它所服务和支持的实体经济的贡献。而我国金融业GDP的占比目前仅仅达到5%左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连带它所服务和支持的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全会决定提出,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前, 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包括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1.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

在我国, 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四大类:

(1) 股票交易市场。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又包括通常所说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他们与场外交易的不同体现在:一级市场采用IPO发行、二级市场采用连续竞价交易。股票交易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股票发行者创造了有利的直接融资环境。

(2) 债券交易市场。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我国最近推出的一连串举措, 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证监会) 债券办公室的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实施细则》的发布等, 旨在促进债券交易市场的发展, 为资金需求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3) 期货交易市场。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是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品种包括大豆 (大连) 、铜 (上海) 、铝 (上海) 、小麦 (郑州) 及股指期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等。期货交易市场的发展能够争取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从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长远更稳定的收益。

(4) 外汇交易市场。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目前, 交易中心正积极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创新, 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产品, 推动外币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 倾力打造全新外汇交易系统等, 努力提升交易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外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能够为资金盈余者提供更安全更方便的投资渠道。

2.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我国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有三大主体, 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包括三板和新三板) 、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及天津股权交易所。但中国证监会管理层已倾向于依托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简单地说, 代办股份转让是证券公司以其自有或租用的业务设施, 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企业挂牌和采用的交易方式都和主板有所不同。

3.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告[2012]20号文件《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 (试行) 》,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将定位为“为本省级行政区划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 原则上不得跨区域开展业务, 也是采用场外交易的方式。首批试点包括深圳市和浙江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 但后来因为政策导向, 走向衰退。近几年, 在中国证监会默许的态度下又逐步兴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股权转让的平台, 实现企业与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总而言之, 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算起, 资本市场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在过去的20年当中, 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最初的“老八股”到如今近2000家的上市公司, 从市值区区几千亿到如今接近25万亿居全球第三的市值规模。我国资本市场用了仅仅20年, 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路程。历经20年的风雨洗礼, 我国跨入了资本大国之行列。当前,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21世纪大国金融博弈的核心平台,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尚未建成适合不同企业不同阶段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风险投资业、特别是本土投资发展不足, 使得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制约了企业发展。作为一个资本大国, 如何完成向资本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是我国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全会决定提出,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最主要方法是扩大汇率双向波动浮动, 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根据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同志表述, 接下来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分3个步骤:

第一步, 人民币跟其他国家的货币实现双边货币互换, 逐步脱离美元。例如, 人民币跟其他国家货币互换。两个国家通过签署一个汇率协议, 保证在1年之内按协议里商定的比率进行贸易外汇结算。自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签订首份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以来, 截至2012年底, 我国已经与20多个经济体达成货币互换协议, 这些经济体对华双边贸易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0%, 达成的本币互换额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

第二步, 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过程中, 鼓励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于2009年7月6日在上海启动, 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2012年7—8月, 人民币结算的我国贸易占比达到12.3%。渣打银行认为, 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方面,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表现欠佳。该机构预计人民币将继续更快地被新兴市场的企业所采用, 尤其是在亚洲, 然后是欧洲。目前, 大约有3.5万亿人民币没在我国内地流动, 这3.5万亿人民币当中有2.5万亿人民币是在香港市场上流动的。

第三步, 在香港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既然在香港市场上流动的人民币数量较多, 那么我国可以在香港建立一个离岸人民币市场, 在海外发行人民币的债券和股票, 使我国以人民币为标的的金融产品流通到海外市场, 形成一个金融产品的合理价格, 为未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奠定基础。作为首批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内地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自2007年以来, 截至2012年底, 已累计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120亿元人民币, 不仅拓宽了自身融资渠道, 也为深化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来看, 我国已经走到了第三步。尽管当前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还比较低, 即使与同在东亚区的日元相比, 仍然有较大差距。但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在加速推进。风险与收益共存, 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但长远看利大于弊。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成为全球经济中关键的货币之一, 最终真正实现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

2.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即放松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波动幅度。换句话说, 存款利率可以向上走, 贷款利率可以向下走, 大幅度压低存贷款利率差。这种情况下, 来自于金融机构传统表内业务的收入会大幅度下降, 从而促进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拓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我国现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就像一个挺着巨大肚腩的肥胖症患者,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减肥药, 还是个健身器, 督促患者成长为一个健康美丽充满活力的个体。我国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成长模式的详细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根据我国国情,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 从而稳步推动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 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三: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全会决定提出,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1.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 受世界经济低迷之势一时难以扭转的影响, 我国国内银行系统普遍收紧银根, 企业通过大型金融机构贷款难度增加, 迫使企业更多的选择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实现融资。目前, 民间借贷在我国部分地区异常活跃, 它在部分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 导致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脱离监管在商业银行体系外运行, 引发出民间金融机构、实体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民间借贷最大的问题是高风险, 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高收益的诱惑将导致民间借贷的疯狂扩张, 最终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大型金融机构, 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之内, 依然问题频出。而民间金融机构基本脱离金融监管, 它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大。

2.民营金融机构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银监会) 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强调:联合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完善协作机制, 加强对非法集资、高利贷、骗贷等案件的防范和处理, 严控外部风险传染。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福建省泉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建立, 就是探索一种思路, 即堵和防并不能真正解决风险问题, 而是应让民间金融公开化、合法化, 在阳光下运作, 这样金融监管的各种规则才能发挥作用, 才能最终保证民营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以温州的民间金融改革为例。自2012年3月28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历经8个月, 备受瞩目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近日出台, 12条金融综合改革细则主要包括规范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等。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无疑是《方案》的最大亮点。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 (也称“温州指数”) 的出台, 在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的同时, 将使得温州民间借贷实际利率浮出水面, 不再半遮半掩, 从而成为民间借贷利率明确的风向标。此外, 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一方面为大笔的民间资金找到了更多出路, 另一方面也能让温州人的商业思维在内地以外的地方得以发挥。实践证明, 温州金改确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它既收到了切实的效果, 又存在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区域性金融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民间金融业的大发展, 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手段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及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本文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及措施谈点初步的认识。

现代企业会计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

财务会计

问题

分析

0

引言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产生和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也由工业社会时代步入了信息时代,会计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不再只是简单核算的工具,而是发展成了集多种服务职能为一体的复杂的工具,会计管理问题也随之而出现。

1

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

1.1

服务作用日益加大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其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经营成果、偿债能力、资产的保护运用效果,以及职工福利生活方面等信息传递给同企业有着利害关系的人们,让这些利害关系人充分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此来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该企业的投资、信贷等活动。从总体来看,会计的信息服务职能迎合了时代潮流,为公司作出正确的经营和管理决策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会计的主要服务职能之一。

1.2

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显现传统社会中我们所了解的各种产业,是围绕着当时社会中的关键要素而展开的,虽与主体相关却并非围绕主体即人来展开。即知识并不成为当时社会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人的生存与发展与知识要素还相距甚远,如,在奴隶社会,个体为处理与暴力的关系而生存(生产生活),封建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土地的关系而生存,资本主义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货币的关系而生存,这些都并非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的分裂。知识却以其特有的非排它性成为区别人与人关系、人之为人的要素。所以,在知识社会产业将围绕人的概念来展开。

1.3

管理职能更加突出财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的起源、发展以及职能和目标可以发现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和从会计的职能里两个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核算的内容、形式随着经济形态的变更而变更。财务会计的职能从本质上说就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手段。从会计的目标来看,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

2

信息时代会计问题分析

会计假设就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训,它是会计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现在的会计假设是人们在工业经济形态下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在工业经济形态下被认为当然的会计假设正受到冲击。

2.1

会计主体的局限性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再有,在信息时代条件下企业的社会成本,信息时代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尚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信息时代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

2.2

持续经营假设不能适应时代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随着信息时代时代的来临,上述假设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方面由于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信息时代时代的到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第三,“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信息时代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2.3

不可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信息时代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信息时代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基本会计期间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就时间上而言,不同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时间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对它们的需要为基础,不可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2.4

现代会计的职能转变 篇5

关键词:现代会计,信息,反映,核算,监督,控制,管理

一、现代会计的职能转变方向

财会电算化的普及和财务软件的更新, 基本完成了由原来的事后核算与监督转变为事中反映和控制, 对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 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已经拓展到事中与事前领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 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考核与评价, 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的,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 同时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可以理解为, 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是反映与控制, 会计反映与会计控制更能体现现代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二、现代会计的职能分析

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控制

1】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是通过一定

的会计方法, 遵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 正确地、全面地、及时地、系统地将一个会计实体单位所发生的财务会计事项表现出来, 并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 将不同性质的会计事项分门别类的、集中的表现出来, 以达到揭示会计本质之目的。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又具体划分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 一是信息确认阶段, 通过这个过程进行信息筛选, 二是核算工作阶段, 核算过程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制表等环节, 这个过程体现为对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诸如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标准、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在分类中的应用, 以及在编报前应用平衡公式进行测试等。可见, 以往把会计的反映职能与会计核算等同起来对待有些片面, 经济发展时代, 电子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最终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 而这个系统理所当然的将财务会计系统包括其中。把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财务会计方法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便形成了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 而这个系统又自然而然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除上述环节外,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 这样一来, 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 而后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 既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人机结合, 又使所取得的财务会计信息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 以及可供管理者、决策者选择使用。由此, 通过这个系统便可达到行使会计反映职能之目的。

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 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 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 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又服务于投资者, 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此外, 财务会计信息的另外一个突出作用是为会计部门的会计的控制工作服务。由此可见,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会计的服务作用, 这种服务作用也决不是被动的, 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此外, 应当明确, 无论从人机结合的角度, 还是仅仅从会计工作者的信息确认环节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考察, 都可以看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现代会计控制职能

现代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方面包括以下6个基本方面:其一, 财务会计控制与管理会计控制;其二, 提供财务会计信息, 参与经济决策;其三, 会计部门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 诸如在执行财务计划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控制, 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其四,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即通过对优化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控制;其五, 就现代会计而言, 已由侧重利用内部信息施行控制转向从管理战略目标出发, 充分利用市场信息、科技信息, 以及来自外部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控制。同时, 现代管理会计亦由以往固守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转向作业成本控制;最后, 现代会计控制还应当包括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经营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内容与会计存在的意义密切相关。一方面, 这一定义中明确了会计控制的对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并对会计控制提出了要求, 要求会计应充分利用信息, 参与对一个经济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务的管理;另一方面, 管理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又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 自然这也是会计控制所追求实现之目标。

现代会计工作特点分析 篇6

网络会计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信息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实时控制功能, 从而确保了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 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及时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依据。

2网络会计对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的冲击

2.1会计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 网络会计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 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由桌面财务转为网络财务, 从企业的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 从多种多样的分析中把它们提炼出来, 发送到员工“桌面”上, 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 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连接, 使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 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 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完成, 同时全部会计数据处理过程可即时完成, 呈现出集中化、实时化的特点, 这样既节省了会计核算时间,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而将会计人员的工作精力转移到其它职能中去。

2.2会计职能发生转变

网络会计将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 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 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 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网络会计条件下, 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工作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 在经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2.3会计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 通过对以往的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 对业绩和行为作出评价, 并以此指导现实事务。网络会计条件下, 当业务事项发生时, 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 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 这样会计核算就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

2.4内部控制亟需完善

首先, 网络会计条件下, 会计人员的构成由原来纯粹的会计专业人员转变为由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业务从原来单纯的核算转变为在完成基本会计业务的同时, 还要完成财务分析、预测、管理等更为复杂的业务;原来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某些事项, 现在由其他人员在终端机上直接完成。因此,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 如果对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 未经授权的人员为达到某些非法目的就可以通过网络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 而这些篡改是不留痕迹的, 后果不堪设想。其次, 传统会计工作大都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成几个不同的职能岗位, 不同岗位的工作可以相互核查、相互制约, 以防止发生误差, 还可以根据账目、证件、报表间的钩稽关系检查错误;而在网络会计条件下, 所有的结果都是由最初录入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直接计算出来的, 如果初始数据录入错误, 得到的账面数据也随之错误, 为防止这种情况, 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把关, 加强内部控制。。

3会计工作如何适应网络时代

3.1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

网络会计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新的会计观念。一是树立新的时点观念。网络会计使会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处理, 具有时点观念才能与此相适应。二是树立新的时空观念。网络环境要求会计采用一种面向未来的时空观, 即从面向过去的回顾型转为面向未来的预期型。三是树立信息质量观念。企业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分别在企业内外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大量信息不断出现、不断变化, 只有经过信息过滤、信息提炼, 捕捉到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3.2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是关键。

网络会计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支持的, 一切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都要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来实现, 这就要求会计人才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 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 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熟悉国际会计及商务惯例, 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和专业知识背景。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否则网络会计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企业会计人员都应积极地将自己塑造成一名既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掌握现代化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3.3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网络会计要求企业建立科学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的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系统操作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的管理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3.4网络会计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加强专业学习, 掌握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功。

网络会计促使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地提供数据, 还要求其准确地分析数据并作出科学的分析结论,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些数据分析工作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核算, 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和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才能根据数据分析出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经济形势。所以, 企业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样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要求。

3.5改革会计报告披露的时限和方式。

现代企业会计优化分析 篇7

1.1 传统的会计理论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 一些人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

这些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表面来看, 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 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 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 而实际上,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增强了核算方法的改进, 这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 促进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节省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1.2 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

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 而目前, 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 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的具体细节规定, 不能起到推动作用, 反而因规定得太死抑制了软件的发展, 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1.3 会计软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各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

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 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 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标准, 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 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 使所用的财务软件混乱, 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 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便。

1.4 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财务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 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 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

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1.5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差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商业秘密,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少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 保密性重视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 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 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 从而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

1.6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采

用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 有些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 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 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 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 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了。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就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2 优化会计工作的几点对策

2.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此, 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把会计电算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2 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建立较完备的电算化会计理

论体系, 使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能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使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更加符合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需要, 使会计软件更实用、更成熟, 更加适应会计审计工作的规范。

2.3 拓宽渠道, 培养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 人的素质是关键。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人机协调一致的工作过程,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会计人员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 重视新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 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单位的管理层要重视单位电算化人员的岗位培训, 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电算化人员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培养工作责任心。

2.4 突出特点, 注重推广会计电算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

程, 各有关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工作列入本单位管理自动化和办公现代化建设的议事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讲求效益、逐步提高的原则, 加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广。

2.5 健全制度, 科学管理会计电算化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管理。

单位各级领导和会计人员要提高认识, 把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作为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点来抓, 使电算化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 软、硬件系统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工作下的档案管理制度, 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检查、验收、评比、奖惩等制度。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 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6 实现电算化会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是会计电算化安全正常

运行的制度保证通过认真落实会计准则、会计规章来实现用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规范、会计制度、管理办法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 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对于原有的会计工作规范、管理办法、会计制度, 根据电算化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2.7 加强硬件管理, 保证电算化安全

2.7.1 保证机房安全运行建立健全机房制度, 保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安全。

机房内必须严禁烟火, 必须安装消防和报警设备;严禁超载用电, 以防短路引发火灾;保证电压稳定, 避免计算机在工作中突然断电, 或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停止, 从而造成会计数据丢失;保持机房及计算机设备卫生清洁, 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 以防设备被磨损或损坏;监测机房内的温度及湿度, 避免温度及湿度过高或过低, 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正常运行。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防止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被人为破坏或被盗等, 以保证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7.2 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做好硬件设备的使用、故障、维护的记录及报告,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定期组织硬件管理人员及计算机操作人员学习相关的设备维护知识, 经常利用设备的自检功能检查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性能及运行状况, 以防突然故障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中断。

2.7.3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环境下, 须制定严格具体的防病毒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可以对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 导致会计信的丢失和被破坏。反病毒, 在技术上做到安装防病毒卡或防病毒软件。在管理上, 实行制定磁盘拷贝权限制度, 防止未经检测的磁盘介入系统, 即使来历明确的介质在使用前也要进行病毒检测。

现代会计核算方法探析 篇8

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适应管理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对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所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工具, 它是一个信息系统, 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企业的投资作出正确的决策。

1.1 手工记账手工记账是指会计人员主要靠人工进行对原始数

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等形式, 通过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两种分类, 采用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总账以及会计法规定的会计核算形式, 采用“平行登记、错账更正、对账、试算平衡、结账、转账”等记账规则的运用, 进行账目处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它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意义的会计工具主要是采用手工珠算核算, 管理的主要工具也是算盘、计算器和经济统计图, 只是财会部门非常专业化的大量的数据运算工作, 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完全脱节。

1.2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 完成数据的自动化。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社会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会计电算化通过数据库存入或提取会计信息, 打破了传统手工系统会计工作对会计事项分散处理的记账规则。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运用, 加强了会计核算功能运用计算机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功能, 在会计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 会计电算化

会计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 使人脑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等会计职能真正实现了反映数据信息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 真正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 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2.1 开发软件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实际, 这从根本上

就要求我们软件开发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与精通会计业务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程序, 共同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软件, 进而达到为应用而开发。

2.2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2.1 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

一些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实质上的认识, 认为只是从“算盘”到计算机换算速度快慢之差, 没有认知到是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2.2.2 会计软件模式的效益性。

目前在整个财务软件市场中, 用友软件或金蝶软件虽然开发的份额比较大, 但也只是以软件开发公司经销商的利益为出发点, 各自为营、互不兼容, 在使用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是为了用户的核算和报表使用方便, 造成用哪种软件就只能接受该种软件操作的培训及使用单位初始建账、报表系统等方面的简单数据输入、输出的机械工作。形成现在这种只是对原始信息录入大量的经济信息, 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和以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主的局面。这不仅可以说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主要地是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速度。

2.2.3 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没有深度和广度。

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比较好, 基本上完成了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 但这仍旧滞留在财务核算方面, 如只是简单再不能简单的工资发放、固定资产核算、报表编制等方面, 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分析中。

2.2.4 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差。

会计电算化初期参加培训的人员, 基本上是只能肤浅地记账、算账、不懂会计报表核算的“半路出家人”, 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着对数据的分类录入, 对计算机的应用不熟悉, 即使进行了短期培训也效果不明显。

3 会计信息化

我们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会计处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会计管理革命, 它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但结束了手工记账的几百年历史, 实现了记账、算账、报账电算化, 而且逐步替代人工完成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管理, 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核算。

3.1 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 是

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 为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全面地会计信息, 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由于以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 强调了会计数理处理的规范化。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化的要求, 是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前提。他们都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领域的结合, 只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2 会计信息化特点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信息环境的改善, 促使了电算化向更高的领域发展。

3.2.1 会计信息化电算化主要是服务于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门进

行成本核算与管理, 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把会计信息化的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子系统。

3.2.2 会计信息除了应用服务于财务部门外, 还为管理层提供

管理方面的信息, 达到会计除了核算外的决策, 分析职能, 远远超过了电算化时只是对日常会计的基本核算工作, 实现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的自动化。

4 网络会计的发展

4.1 概念网络会计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

狭义概念的网络会计仅指网络财务会计并未包括对内服务的管理会计, 它是指基于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 只是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报告的会计活动, 就是“网络+会计”;而广义概念的网络会计, 指一切建立在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之中的会计, 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分支, 其子系统共同构成了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就像财务和会计两个不同概念一样, 只是都赋予了新的外衣-“网络”。由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会计”只侧重于对数据处理和实时监督及对外提供有用的信息;“网络财务”则是利用网络会计提供的信息制定财务计划, 实施管理职能。

4.2 会计网络化的要求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建立互联网结算, 打破单一单位下的局域网络结算;

实现会计软件的兼容性, 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 真正实行会计参与经济的分析和决策职能;强化财会队伍的业务水平建设, 把会计人员真正培养成为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在理论和务实上充分练习迎接挑战。使会计、计算机、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投入到会计信息的工作中去;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建设, 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努力做到会计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者按程序操作, 达到“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在人和技术上过硬蹦能有效地阻止预防病毒和黑客的侵入, 减少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系统故障风险。

5 小结

综上所述, 会计从最简单而又原始的“结绳计数”经过漫长的手工记账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会计电算化, 到90年代提出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经历了短短20年, 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是会计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更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务实的一次技术上的变革,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多学科、多专业的统一。

摘要: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 使财务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本文详细分析了会计核算数据处理的几个阶段。

现代企业会计优化分析 篇9

摘要:文章从分析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了优化会计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分析

1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会计理论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表面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而实际上,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增强了核算方法的改进,这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节省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1.2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作用,反而因规定得太死抑制了软件的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1.3会计软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各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使所用的财务软件混乱,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便。

1.4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财务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1.5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差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少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

1.6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些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了。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就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2优化会计工作的几点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把会计电算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2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建立较完备的电算化会计理论体系,使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能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使电算化会计理论的研究更加符合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需要,使会计软件更实用、更成熟,更加适应会计审计工作的规范。

2.3拓宽渠道,培养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人的素质是关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人机协调一致的工作过程,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会计人员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新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单位的管理层要重视单位电算化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电算化人员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工作责任心。

2.4突出特点,注重推广会计电算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单位要把会计电算化工作列入本单位管理自动化和办公现代化建设的议事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讲求效益、逐步提高的原则,加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推广。

2.5健全制度,科学管理会计电算化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会计人员要提高认识,把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作为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点来抓,使电算化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软、硬件系统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工作下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检查、验收、评比、奖惩等制度。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6实现电算化会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是会计电算化安全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通过认真落实会计准则、会计规章来实现用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规范、会计制度、管理办法来指导会计业务处理,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对于原有的会计工作规范、管理办法、会计制度,根据电算化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2.7加强硬件管理,保证电算化安全

2.7.1保证机房安全运行建立健全机房制度,保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安全。机房内必须严禁烟火,必须安装消防和报警设备:严禁超载用电,以防短路引发火灾;保证电压稳定,避免计算机在工作中突然断电,或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停止,从而造成会计数据丢失;保持机房及计算机设备卫生清洁,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以防设备被磨损或损坏;监测机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避免温度及湿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正常运行。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止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被人为破坏或被盗等,以保证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7.2定期检查计算机设备做好硬件设备的使用、故障、维护的记录及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组织硬件管理人员及计算机操作人员学习相关的设备维护知识,经常利用设备的自检功能检查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性能及运行状况,以防突然故障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中断。

2.7.3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环境下,须制定严格具体的防病毒措施。计算机病毒是我国电算化会计系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对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导致会计信的丢失和被破坏。反病毒,在技术上做到安装防病毒卡或防病毒软件。在管理上,实行制定磁盘拷贝权限制度,防止未经检测的磁盘介入系统,即使来历明确的介质在使用前也要进行病毒检测。

现代金融会计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职,会计,教学导向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会计领域更是如此。《新会计准则》在内容、方法、理念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会计理念的创新、内容的丰富与国际准则的接轨都给高职会计教学带了挑战。在此种形势之下, 会计教学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

随着财务管理的日趋复杂,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专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一些要求, 如:良好的预算、决策与财务管理能力, 诚信、细心与责任心等职业道德之外, 专业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新会计准则》中重点强调了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经营经营环境也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由此带来会计人员处理财务事务的不确定性。新准则对某些交易及具体事项不再做具体规定, 只是给出一定的判断标准, 因而对于会计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标准的规定更加考察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高职教育如果不重视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会很难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 所以, 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实操经验贫乏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没有实际的财务工作经验, 教学缺乏相应的实际经验做支撑, 所以很难支持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高职学校一般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 这导致课堂教学遭遇知识面过窄、学科分离严重、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的瓶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不能够跳出会计的条条框框, 不能正确理解会计, 难以适应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三) 教学观念、方式有待改革

目前的高职教学以照本宣科为主, 很少重视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只重应用, 忽略基础性理论;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 忽视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判断标准能力的提高。

三、关于会计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 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专业课程

首先, 高职会计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会计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实践、突出应用的教学方法尤其适合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 而且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应用这一技能服务于某一经济领域的科研或其他实际工作, 只有加强实践, 突出应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讲解《会计信息化》课程前, 给学生一段时间上机使用一套国内外有影响的通用会计软件, 如用友软件。同学们在实验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来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需要进行初始化的设置, 然后进行会计凭证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登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 深刻的掌握计算机会计技术处理流程和程序设计思路, 这正是后来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其次要重视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同样是课堂教学, 可以选取案例教学, 在课程中学生是主角、中心、主动的学习者,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会计的重要性有一个重新、积极的认识, 把会计工作不再看成是一种繁琐的记账工作,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热情, 让学生知道会计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 既不沉闷, 也不单调。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应用。

(二) 关于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首先, 要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往的职高会计教学中, 是以老师为主导的面对面的教学, 在学生对其内容一无可知的前提下, 要他们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 老师要主导课堂并完成教学任务。《新会计准则》要求由学生先对所授内容进行一定的大概了解, 然后再由学生提出所遇到的问题,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学习, 这样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 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方面要加强案例, 在整个教学方式上也要重视案例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会计课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 因此学生的学习必须和实际案例相联系, 让学生潜移默化, 熟悉和热爱会计课程, 增强利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际工作中, 企业全部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是分岗位, 由分工不同的几个或几十个会计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 因而可以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项目的工作任务。会计模拟不能流于形式, 必须扎扎实实, 通过模拟实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真实的社会实践内容为仿真, 去演练和操作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新形势下, 高职教学可以参照《新会计准则》中的标准来进行改革, 通过优化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革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职高会计教学水平, 不断提升职高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高职会计教育改革首先应该高屋建瓴, 理清思路, 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逐层推进。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的经济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惠尹.论《新会计准则》与现代高职会计教学导向[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9, (7) :225.

[2]王洪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田宇.有效教学视域下高职会计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9.

[4]罗志敏.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5]陈梅芳.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上一篇:工具性下一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