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分析

2024-06-16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分析(精选十篇)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分析 篇1

1 裂缝的分类

1.1 按客观原因分类

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裂缝原因从客观上有两类;一类是由结构上的荷载作用引起的;另一类是由使结构发生变形作用引起的。由前者引起的称为荷载裂缝 (或受力裂缝) , 由后者引起的称为变形裂缝 (或非受力裂缝) 。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裂缝。

结构上的荷载, 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永久荷载, 例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第二类是可变荷载, 例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第三类是偶然荷载, 例如爆炸力、撞击力等。此外, 属于荷载范畴的还有如地震、泥石流、洪水、风暴等。本书涉及到的荷载裂缝是指在常遇的第一、二类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裂缝。受力裂缝根据受力的性质的不同, 有受压裂缝、受拉裂缝、受弯裂缝、受剪裂缝和受扭裂缝等。

使结构发生变形的因素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结构材料在硬化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形, 这种变形因素对现浇混凝土结构以及用龄期短的混凝土砌块砌筑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类是结构所处环境气候 (温度、湿度) 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结构发生均匀或不均匀的体积变形 (热胀冷缩、湿胀干缩) , 这种变形因素特别是后者对地处气候经常突变或暴晒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以及火灾中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第三类是建筑地基的沉降、湿陷和膨胀变形。这种变形对基础设计欠妥、软弱地基、湿陷性和膨胀土地基以及场地地基不均匀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 钢筋在混凝土中生锈, 锈蚀物的膨胀变形, 虽然不会导致结构发生变形, 但会使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胀裂甚至脱落。变形裂缝根据变形性质的不同, 有温度 (热胀、冷缩、冻胀) 裂缝、收缩 (干缩) 裂缝、沉降 (沉陷) 裂缝、钢筋锈蚀裂缝等。由于温度 (冷缩) 与收缩 (干缩) 儿乎都是同时存在的, 故习惯统称为温度收缩裂缝。此外, 根据变形约束的性质不同, 变形裂缝又可分为结构体系约束裂缝和结构局部约束裂缝。

由上述客观原因引起的裂缝, 绝大多数通过人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但有些则是难以安全避免的,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微小的受力裂缝, 结构粉刷层表面细小的温度收缩裂缝等。

1.2 按主观原因分类

按裂缝原因从主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使用方面的;另一类是施工材料方面的。由设计使用不妥引起的原因有:例如对于荷载裂缝往往是由于未经计算或荷载漏项或少算、误算荷载或改变使用用途, 荷载增大等;对变形裂缝往往是在混凝土构件配筋时未考虑沮度收缩的不利影响, 在砌体结构选用砂浆强度等级时。未考虑屋面热胀对顶层墙体的不利影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沉降缝等。由于施工不当引起的原因有:例如施工时所用材质差、人工挖孔桩基施工抽排水过度、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工程未按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等。由于材料使用不当的情况有:使用过期水泥、不同品种水泥混用、缓凝剂掺量按减水剂掺量使用等。

2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和种类

2.1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约束, 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 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 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 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墙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 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 楼板内配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 也就是说, 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裂缝都出现在沿外墙转角处, 而且呈45°斜向放射状。

2.2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

2.2.1 结构裂缝。

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 墙体刚度相对增大, 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 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斜裂缝, 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2.2.2 温差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 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2.2.3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3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研

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 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 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 即在楼板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 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 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 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3.2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3.3 混凝土楼板浇注完毕后, 表面刮抹

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注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3.4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

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 更要避免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的发生。浇注后,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 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 检验其结构安全性, 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 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3.5 严格施工管理, 浇捣楼板混凝土

时, 必须铺设操作平台, 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 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 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 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 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在施工过程中, 还要适当地控制施工速度,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 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当前民用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4 结语

民用建筑楼面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当我们在研究裂缝的形成原因时, 需要分清是设计、使用失误引起的裂缝, 还是施工、材料使用不当引起的裂缝。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进而解决楼面裂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根良.建筑裂缝治理指南, 2004

[2]罗国强, 罗刚, 罗诚编著.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2006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分析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的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多种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来减少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避免出现混凝土的贯通性裂缝等裂缝,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关键词:全现浇钢筋混凝工程建筑住宅工程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目前在建筑行业来说,质量较难克服的通病之一。因而,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裂缝产生也是常见的问题,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针对这一问题抓住主要几个矛盾,从设计、材料、施工三大方面提出改进和防治措施,现结合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重点介绍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原因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性防治及具体措施。1设计重点与加强改善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回看到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

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近几年的图纸会审中,十分注意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即按照技术导则一的第6条中的前半条文采用)。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采纳或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著。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我公司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未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即拐脚)

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在整个行业来说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砼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砼),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砼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即按技术导则中第二条执行),是一项改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3施工过程技术控制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一)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

解决:

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e、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二)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

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三)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

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a、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b、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c、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d、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四)加强对砼早期的妥善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

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4 对产生裂缝后的修补处理措施

建筑楼面裂缝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楼面裂缝;种类;特征;技术措施

1.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及其特征

1.1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的种类

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置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1.2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约束,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力也最大。同时沿外墙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楼板内配筋都按平行于楼板两条相邻边而设置,也就是说,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裂缝都出现在沿外墙转角处,而且呈45°斜向放射状。

2.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的问题。其原因为:一是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二是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三是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四是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什么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及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管线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管线的短钢筋网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2.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的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而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2.4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适当地施工速度,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3.结论

建筑物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防治措施 篇4

1 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及其特征

1.1 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

1) 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 墙体刚度相对增大, 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 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2) 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 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3)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1.2 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多分布在房屋外墙转角所在房间的楼板上。裂缝一般成45°斜向, 有时一个角同时出现两条裂缝, 裂缝基本上为上下贯通。2) 部分裂缝产生在板内电线管埋设位置。3) 个别工程的楼板裂缝垂直于板跨方向, 或呈不规则状分布。

2 建筑楼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建筑楼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是由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引起的。钢筋混凝土梁、柱、墙、板等构件共处在同一个大气环境中, 当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时, 这些构件的混凝土相应都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由于体型上的差异, 板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较小, 在水平方向上楼板的收缩变形一般均超前于 (或大于) 梁、柱、墙, 使板内出现拉应力, 梁内出现压应力。另一方面是外纵墙与山墙在外界气温的影响下, 经历热胀和冷缩的反复作用, 它们的温差合力对房间沿外墙角部楼板, 将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以上两个作用力的叠加, 对板形成最不利状态, 当板内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并且楼板变形大于配筋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的时候, 楼板内就会产生裂缝。当然也离不开在施工过程中的误操作、赶进度、抢工期等原因。

3 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对策

3.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1) 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厂生产的水泥, 如必须使用, 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进行试验。2) 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 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验, 一经发现不合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3)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 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 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3.2 施工质量

1)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 如遇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坚决退货, 严禁在混凝土中加水。2) 混凝土楼板浇筑应先浇筑梁一段时间后再浇筑平板部分, 浇筑完毕后, 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3)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4) 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 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筑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 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造成变形。5)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 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格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 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浇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6) 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 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 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 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 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并可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 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 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7) 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面, 与梁筋应绑扎在一起;另外, 采用铁架子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来固定负筋的位置, 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板面钢筋不再下沉, 从而可有效控制保护层, 避免支座处因负筋下沉, 保护层厚度变大而产生裂缝, 板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大于1.5 cm。

4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1) 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 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 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 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2) 其他一般裂缝处理, 可将板缝清洗后用1∶2或1∶1水泥砂浆抹缝, 压平养护。

3) 当裂缝较大时, 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 冲洗干净后, 用1∶2水泥砂浆抹平, 也可以采用环氧胶泥嵌补。

4)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 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 检验其结构安全性, 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 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5) 通长、贯通的危险结构裂缝, 裂缝宽度大于0.3 mm的, 可采用结构胶粘扁钢加固补强, 板缝用灌缝胶高压灌胶。

摘要: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介绍了建筑物楼面裂缝的种类及其特征, 分析了楼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两方面探讨了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对策, 并阐述了对裂缝的弥补处理措施, 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楼面裂缝,特征,原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程文襄, 王铁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张义凤.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 2009, 35 (2) :163-164.

[4]陈志源.土木工程材料[M].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论楼面裂缝的分析和重点防治措施 篇5

1.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公司在近几年的图纸会审中,十分注意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即按照技术导则一的第6条中的前半条文采用)。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采纳或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著。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我公司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未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即拐脚)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砼的市场价格(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砼),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砼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即按技术导则中第二条执行),是一项改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

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3.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3.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E、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3.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我公司的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處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论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原因及其防治 篇6

1.1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

1.1.1 结构裂缝。

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 墙体刚度相对增大, 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 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的45°斜裂缝, 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1.1.2 温差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 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 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1.1.3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1.2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约束, 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 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 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 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墙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 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 楼板内配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 也就是说, 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裂缝都出现在沿外墙转角处, 而且呈45°斜向放射状。

2 民用建筑发生楼面裂缝的原因

2.1 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 或使用过量粉砂, 这些都容易导致裂缝的发生。

混凝上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 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 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 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由于收缩大, 抗拉强度低, 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 流动性好, 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 此时, 砼脱水干缩时, 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2.2 由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梁、柱、墙、板等构件共处在同一个大气环境中, 当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时, 这些构件的混凝土相应都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由于体型上的差异, 楼板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较小, 在水平方向上楼板的收缩变形一般均超前于 (或大于) 梁、柱、墙, 使楼板内出现拉应力, 梁内呈压应力。另一方面是外纵墙与山墙在外界气温的影响下, 经历热胀和冷缩的反复作用, 它们的温差合力对房间沿外墙角部楼板将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以上两个作用力的叠加, 对楼板形成最不利状态, 当楼板内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并且楼板变形大于配筋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的时候, 楼板内就会产生裂缝。

2.3 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 模板、垫层过于干燥。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 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 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 造成表面砂浆层, 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 待水分蒸发后, 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 过于干燥, 则模板吸水量大, 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产生裂缝。

2.4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和养护不当。

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 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 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 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 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而养护不当也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而过迟养护, 由于受风吹日晒, 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 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 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 由于此时的混凝土强度比较低, 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 因昼夜温差大, 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2.5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

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 过早拆模, 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 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 承受弯、压、拉应力, 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 把板面负筋踩弯等, 将会造成支座的负弯矩, 导致板面出现裂缝。此外, 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穹矩造成横向裂缝。

3 民用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研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 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 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 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 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 即在楼板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 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 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 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3.2 在混凝土浇捣前, 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避免过多吸收水分。

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 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 承受支座负弯矩, 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3.3 混凝土楼板浇注完毕后, 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 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 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楼板浇注后, 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 认真养护, 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3.4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 制定施工方案, 杜

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 更要避免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 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的发生。浇注后, 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 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 检验其结构安全性, 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 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3.5 严格施工管理, 浇捣楼板混凝土时, 必须铺设操作平台, 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

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 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 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 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 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以上几种方法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 故应以提高楼板含钢率为主, 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外墙转角楼板处增配放射性配筋, 提高部分外墙的保温隔热标准。特别是对外墙转角处的里墙面, 要采用加贴保温隔热材料的办法, 使温差对楼板变形带来的影响, 减少到最低限度。

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 还要适当地施工速度,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 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 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 才能使当前民用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姚春敏.论住宅楼面裂缝的防治[J].江西建材, 2007 (2) .

[2]梁兴平.浅析楼面裂缝的成因和防治[J].重庆建筑, 2007 (9) .

[3]方兴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J].山西建筑, 2007 (19) .

高层建筑楼面裂缝处理措施 篇7

1.1 没有做好设计活动

1.1.1 刚度太小。

设计按多跨连续板进行配筋计算, 其偏重于结构的稳定性, 一般不会分析其收缩性以及气温变形等相关的内容, 其高跨比不是很合理, 刚度太小进而无法有效的应对缝隙。

1.1.2 没有设计好配筋。

一般在支座地方结合规定来设置负筋, 在中间区域之中不设置, 如果板面发生了气温变化或是收缩现象的话, 由于没有钢筋制约, 此时就会发生缝隙。

1.1.3 楼板内布线欠合理:

由于水电施工图由各专业设计, 实际施工中出现水电管交叉叠放, 或由于设计考虑管内容线面积, 部分预埋管径≥D25;且设计管线位置在楼板跨中, 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 楼板有效截面受到很大程度削弱, 成为楼板最易开裂的部位;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 即出现沿管线表面呈直线状的裂缝。

1.1.4 从房屋的空间结构来看, 剪力墙刚度大, 约束了剪力墙间

梁板的水平向自由变形, 而梁刚度又较板刚度大, 因各类因素引起的水平向收缩变形均集中到剪力墙间刚度最小的板上, 造成这块板开裂。

1.1.5 没有正确的使用膨胀材料。

在设计的时候未清楚的论述膨胀率, 只是分析了它的类型和使用量, 建设的时候其膨胀率设置的不合理, 进而引发缝隙。

1.2 没有做好建设活动

1.2.1 在埋设管线的时候, 其方位不合理。

比如太高或是太低等都会导致问题。如果太高的话, 就会由于硬化而导致缝隙。如果两根管是并列的存在的话, 其间距太小, 更容易由于管线的聚集而发生缝隙。

1.2.2 没有做好空载阶段的养护活动。

浇筑完成一直到后续的空载养护一般只有一天多的时间, 由于不注意导致其发生了振动现象或是受力等都会使得其发生缝隙现象。

1.3 材料的品质较差

楼板商品混凝土强度为C40 (8层以下) C35 (8-18层) C30 (18层以上) , 其收缩变形值为同标号普通混凝土的1.2-1.3倍, 且商品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过大 (200Kg) , 一些水在振捣的时候被分离, 一些水和水泥融汇变为凝胶, 剩下的还是以原态存在于孔隙里面, 此时就会导致干缩的时候发生缝隙现象。当拆模之后, 板子一直存在于气体之中, 后期施工的细石混凝土面层养护期过后也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就是由于此类环境问题以及尺寸现象的一起作用, 使得它的构件容易出现缝隙。

2 应对方法

2.1 加强设计控制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 屋面、转换层楼面配筋宜加强;楼板内管线应避免出现交叉;控制管线直径, 使其不超过板厚的20%且≤D25;重视房屋外围护构件的保温设计。

2.1.1 站在结构的层次上来分析, 最容易出现分析的是阳角区

域, 关键是因为这个地方受到墙的制约力非常高, 影响到自由变形, 当遇到温差以及收缩力的干扰的时候, 就会发生缝隙了。设计方在设计的时候着重的分析其强度, 没有细致的论述材料自身的收缩和建设时期的温差、建议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楼板设计时充分考虑楼板刚度平衡及混凝土工作特性, 对房屋的阳角及跨度较大的楼面板, 保证h0可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 阳角配筋应加大且增设放射筋。

2.1.2 混凝土楼板管线预埋位置尤其是管线集散位置由于混凝

土的有效截面受到削弱引起应力集中, 减弱了其抗拉行, 容易发生缝隙。一般来讲, 管线铺筑的趋向和材料的收缩趋向保持竖直关系的话, 就会发生缝隙问题。

2.2 确保构件的品质优秀

使用的构件要切实的结合相关的品质规定来落实, 钢筋张拉应力必须严格用预应力测力器控制, 严格控制张拉值, 这样就能控制标准起拱度, 也就能控制端头裂缝, 这在端头裂缝的形成原因中已经分析, 保护层厚度以设计图纸为准, 一般为15mm~20mm, 应该有专门的工作者开展配比设计, 做好场地的计量活动, 掌控好拌合用时以及坍落度, 当测试达标之后才可以用。

2.3 使用优质的原料

凡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面层宜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 标号不低于325号, 不能用火山灰, 而且其放置时间要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而且要有品质证明材料。要使用中砂, 要将含泥量控制在百分之三之内。要使用那些坚硬的碎石, 不能用石灰石, 而且要保证含泥量不超过百分之一。此举不仅仅能够降低缝隙的出现几率, 还能够提升其强度以及耐磨性。要使用干净的水。

2.4 做好建设工作

2.4.1 当开展安装工作的时候, 要分析其尺寸和外在, 要核查质

保证书, 要认真的清理支座面, 而且要做好砂浆的找平活动, 板的端头和支座面上要冲洗干净, 板就位时用1:3水泥砂浆座浆, 并保持板缝均匀, 下侧缝宽控制在15mm~20mm, 板的侧面不能伸入墙体部位, 端头整齐, 灌板缝前要检查板的安装质量, 板缝两侧必须扫刷干净, 刷纯水泥浆一度, 底缝用托板顶牢, 先灌4cm厚1:3水泥砂浆, 再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 比板面低lcm~2cm。

2.4.2 在开展楼面建设工作的时候, 使用的泥浆等要由专门的

人员结合设计配比, 要掌控好搅拌用时, 要保证其坍落度低于3.0cm, 保证坍落度低于3.5cm,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稍微的干燥一些, 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增大一厘米, 而且要保证一边拌合一边使用。要保证拌合好的材料存放时间低于两个小时。

2.4.3 在开展找平层的建设工作的时候, 要将存灰和泥浆等去

除, 要将其冲洗干净, 而且将存水去除, 测水平查预埋管线、预埋铁件、排水孔、地漏、地脚螺丝的标高和位置, 并用细石混凝土固定地漏、预埋管线等, 阳台、走廊、卫生间等的楼面泛水都要引向排水孔和地漏中, 严禁存水, 结合设定的高度, 泛水拉线做坍饼, 在表层之中抹上一道泥浆, 把拌合好的材料摊平处理, 而且要将其压实, 并且要认真的养护。

2.4.4 在面层施工前, 要清除基层面上的积灰, 铲除表面水泥中析出的游离氢氧化钙和未熟化的水泥结晶层;

扫除清洗干净后晾干, 面层分格缝必须对直找平层的分格缝, 如果用块体面层也应对直板端头缝处留通长直缝, 后嵌墙板密封膏, 基层用l:0.4 (水泥:水) 的纯水泥浆刷一道, 起到上下结合的作用, 要在水泥浆实凝时铺设面层水泥砂浆, 铺水泥砂浆时面层不能有积水现象, 铺设时间控制在基层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终凝后, 在硬化之前, 如果在那些已经硬化的基层之中铺设的话, 要使用钢刷来对其打凿处理, 铺设水泥砂浆后随用括尺反复揉搓括平, 待水泥砂浆面层收水略变白色, 用木抹子由边向中搓平, 用铁皮抹子收压抹光。

2.4.5 做好养护活动。

一般使用的养活措施有三类, 分别是自然措施, 或是盖上一些草包, 亦或是往上面撒上一层湿润的碎屑。在其最终凝固疑惑喷洒上一些养护的物质, 也能够提升其强度, 降低缝隙现象的发生几率。

对于高层建设工作来讲, 要切实的结合活动特征来探索, 使用优秀的技术方法对其管控, 降低收缩变形, 提升缝隙区域的抗拉行特征, 降低缝隙的出现几率, 确保项目的品质优秀, 进而为使用人提供优秀的产品。

参考文献

建筑楼面裂缝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篇8

1.1 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种类

(1)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2)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3)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1.2 钢筋混凝土建筑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约束,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墙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楼板内配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也就是说,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裂缝都出现在沿外墙转角处,而且呈45°斜向放射状。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一是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二是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三是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四是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

2.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2.3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

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3)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2.4 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

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并建议采用喷HL等品种和养护液进行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适当地施工速度,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3 结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摘要:目前,建筑楼面裂缝尚未引起工程人员足够重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住宅工程楼面出现裂缝,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结合笔者多年来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施工的角度,阐述楼面裂缝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谈高层建筑楼面裂缝处理措施 篇9

1 裂缝成因分析

1.1 设计方面

1.1.1 楼板刚度不足。

设计按多跨连续板进行配筋计算, 侧重于满足结构安全, 较少考虑混凝土收缩特性和温度变形等多种因素, 楼板高跨比不够, 其刚度较小对裂缝控制很不利。

1.1.2 楼板构造配筋设计不周:

设计在支座处按常规配设负筋, 在中部板面不配钢筋, 当板面出现温度变形和混凝土收缩, 因无构造钢筋约束, 板面即出现裂缝。

1.1.3 楼板内布线欠合理:

由于水电施工图由各专业设计, 实际施工中出现水电管交叉叠放, 或由于设计考虑管内容线面积, 部分预埋管径≥D25;且设计管线位置在楼板跨中, 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 楼板有效截面受到很大程度 (15%-40%) 削弱, 成为楼板最易开裂的部位;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 即出现沿管线表面呈直线状的裂缝。

1.1.4 从房屋的空间结构来看, 剪力墙刚度大, 约束了剪力墙间梁

板的水平向自由变形, 而梁刚度又较板刚度大, 因各类因素引起的水平向收缩变形均集中到剪力墙间刚度最小的板上, 造成这块板开裂。

1.1.5 膨胀剂的选用与掺量:

设计未明确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 只提出膨胀剂的品种和掺量范围, 施工时按设计提供掺量进行配比施工, 使混凝土的实际限制膨胀率不能达到最佳限制膨胀率。

1.2 施工方面

1.2.1 水电预埋管施工时在板内位置欠合理:

管位置过高或过低;位置过高时, 极易在板面出现因混凝土硬化收缩产生的裂缝, 也易在维修裂缝或室内装修时损坏管线;两根管线并行布置时, 管线间距过小甚至并拢, 更易因管线集中而产生裂缝。

1.2.2 空载养护期不足:

从楼面混凝土浇完、收光至施工材料堆放, 平均空载养护期仅为一天半, 人为因素过早地震动、荷载造成楼板幼龄混凝土内部受损开裂。且施工中用塔吊吊运的钢管、钢筋等周转材料因受剪力墙钢筋影响多堆放在预埋管线部位。

1.3 材料方面

楼板商品混凝土强度为C40 (8层以下) C35 (8-18层) C30 (18层以上) , 其收缩变形值为同标号普通混凝土的1.2-1.3倍, 且商品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过大 (200Kg) , 其中部分水在振捣时被游离出来, 部分水与水泥结合成凝胶, 相当大一部分为自由水仍留在混凝土孔隙中, 成为混凝土干缩的隐患。楼板拆模后, 板面和板底长期裸露在大气中, 后期施工的细石混凝土面层养护期过后也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正是这种环境效应 (受温度、湿度、风力影响使水泥石毛细孔、凝胶孔内的自由水由表及里逐渐蒸发) , 和尺寸效应 (楼板裸露面积大, 厚度薄) 的共同影响, 使楼板较其它构件更易出现干缩裂缝。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设计控制: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 屋面、转换层楼面配筋宜加强;楼板内管线应避免出现交叉 (将交叉部位设置在梁或墙上) ;控制管线直径, 使其不超过板厚的20%且≤D25;重视房屋外围护构件 (外墙、屋面、门窗等) 的保温设计, 若使房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不仅可大幅度降低房屋长期能耗, 更是减少因温差变形而引起裂缝的有效手段。

2.1.1 从结构方面对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 最容易产

生裂缝的部位是建筑四周的阳角处及框架柱外露边角, 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部位楼板受剪力墙或刚度较大梁约束, 限制板面混凝土的自由变形, 在温差作用及收缩力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裂缝。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重点考虑强度, 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本身的收缩性能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差作用。

2.1.2 混凝土楼板管线预埋位置尤其是管线集散位置由于混凝土

的有效截面受到削弱引起应力集中, 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易产生裂缝。通常, 管线敷设走向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在管线设计时, 楼板内不应预埋水管。当预埋其他管线时, 应布置在板上、下两层钢筋中的中和轴附近, 并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管线布置应避免立体交叉, 严禁三层及三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 必要时宜在管线集散处增设垂直于管线的钢丝网、增加双层双向抗裂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 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2 在构件制作方面 (指预应力多孔板)

所用的预应力多孔板必须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钢筋张拉应力必须严格用预应力测力器控制, 严格控制张拉值, 这样就能控制标准起拱度, 也就能控制端头裂缝, 这在端头裂缝的形成原因中已经分析, 保护层厚度以设计图纸 (标准图集) 为准, 一般为15mm~20mm, 要有专人进行配合比设计、现场计量, 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和坍落度, 成品经测试合格后方可出厂使用。

2.3 在原材料选用方面

凡细石混凝土、水泥砂浆面层宜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 标号不低于325号, 不宜用火山灰水泥, 存放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且要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和试验合格证书方可使用。砂要选用洁净的中粗砂, 含泥量不得大于3%。石子要选用坚硬耐磨、级配良好, 无风化的碎石或卵石, 严禁混有石灰石, 含泥量不得大于1%。这样既能减少裂缝, 又能增加强度和抗磨能力, 宜选用洁净的饮用水, 当采用其他来源的水时, 水质必须满足混凝土搅拌用水的规定。

2.4 在施工方面

施工严格按照GB50209-9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检查和验收, 还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 考虑各种复杂因素, 大面积施工前要先做样板间, 积累经验, 经检测合格后再进行全面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照工艺检查, 完成后对照标准实测。

2.4.1 在多孔板安装前, 要检查板的尺寸和外观, 核对质量保证书和结构性能试验报告, 将支座面冲洗干净, 根据水平拉线用1:

3水泥砂浆找平, 拍实抹光养护, 板的端头和支座面上要冲洗干净, 板就位时用l:3水泥砂浆座浆, 并保持板缝均匀, 下侧缝宽控制在15 mm~20mm, 板的侧面不能伸入墙体部位, 端头整齐, 灌板缝前要检查板的安装质量, 板缝两侧必须扫刷干净, 刷纯水泥浆一度, 底缝用托板顶牢, 先灌4cm厚1:3水泥砂浆, 再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 比板面低lcm~2cm。

2.4.2 板面施工用的混凝土、水泥砂浆要由专人按设计配合比计量, 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2min) , 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大于3.

0cm, 水泥砂浆的坍落度不大于3.5cm, 冬季宜干些, 夏季坍落可增大1.0cm, 要随拌随用。搅拌好的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h。

2.4.3 在找平层施工前, 应清除板面的积灰和泥浆, 扫刷、冲洗干

净, 晾干积水, 测水平查预埋管线、预埋铁件、排水孔、地漏、地脚螺丝的标高和位置, 并用细石混凝土固定地漏、预埋管线等, 阳台、走廊、卫生间等的楼面泛水都要引向排水孔和地漏中, 不得有积水, 根据标高, 泛水拉线做坍饼, 板面刷纯水泥浆一道, 将拌好的混凝土和水泥砂浆铺推括平, 震捣压实平整, 表面要做得粗糙, 认真养护。

2.4.4 注意养护, 常用的养护方法有三种, 自然养护;

盖草包洒水养护或铺盖湿木屑一层, 干了就洒水;终凝时喷养护液, 可以增加面层强度, 减少起砂和细裂纹。

2.4.5 在使用方面, 新浇的楼面不得过早使用, 在混凝土、砂浆强度尚未达到50%时, 不得在楼面上操作、推车和堆放重物。

使用时不应把重荷载堆放在一、二块多孔板上, 如必须堆放, 应在楼面上填放木板等物, 使荷载均匀分布到较多数目的多孔板上, 用以减少板与板之间的剪力。

高层建筑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加以认真分析研究,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提高易发生裂缝位置混凝土抗拉性能, 减少裂缝的产生, 保证工程质量, 向用户提供合格的产品。

摘要:高层楼面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 已经成为建筑业的质量通病。本文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楼面裂缝,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篇10

摘要:近年来民用建筑中普遍采用现浇混凝土楼面,而现浇板的裂缝是目前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以下笔者就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浅议裂缝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防治

1 最常见、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离开阳角1m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

原因分析:以上裂缝是典型的混凝土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此重裂缝越靠近屋面处裂缝往往越大,因为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2个方向的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和放射筋的末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左右的斜角裂缝。

防治措施:设计中对住宅四周阳角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板负筋不采用分离是切断,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以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应变。

2 大跨度、大体型及较长的建筑物,高低跨建筑物或同一建筑物荷载不同

原因分析:因设计未设温度(沉降)缝或温度(沉降)缝位置设置不合理而在薄弱环节产生收缩裂缝。

防止措施:加强设计审图环节,杜绝设计漏洞。

3 混凝土材料原因

原因分析:①粗细骨料颗粒级配不当或采用单颗粒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引起裂缝;②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会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③配合比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导致混凝土离析、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性率;④砂石含泥量、含粉量大,粒径偏细,使得混凝土单方用水量、用灰量增多,塌落度增加,导致收缩量增大。

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对预使用材料进行抽样复试(送样材料要有代表性),由检测机构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施工时施工单位派专人严格控制配合比;如使用外加剂,应由检测机构复试后严格按要求比例进行添加。

4 现场施工及养护原因

原因分析:①现场施工时人员多,难免对钢筋进行踩踏,使钢筋保护层过大、减少楼板钢筋骨架的有效高度,使得楼板承载力下降,引起楼板裂缝;②楼板混凝土在浇注完成后未及时覆盖,特别在大风或炎热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大量蒸发,以及混凝土本身水化热使得内外温差过大,加之浇水湿润等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混凝土表面易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呈龟裂状;③预埋管线,特别是多根管线的集散.处也是容易导致裂缝产生的薄弱部位;因为当开间宽度较大,预埋线管的直径较粗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集散处的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很容易产生楼面裂缝;④目前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d~7d左右一层,最快要5d一层,但因抢赶进度,浇注混凝土后未达到设计强度,甚至在浇注完毕后不足24h即开始上人,拆除模板、堆放荷载、材料吊运,造成早期混凝土受损,在震动荷载的作用下形成不规则受力裂缝;⑤现场浇注混凝土时,由于振动棒插入或振捣不当,漏振、过振或振动棒抽撤过快、复振时间过长,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诱导裂缝的产生,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0.5h~3h之间,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表面消失水光时立即产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走向出现。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若模板固定不好、模板沉陷、移动时也会出现类似裂缝。

防治措施:①楼面板为双层双向配筋的,上下钢筋间必须设置Φ10~Φ14钢筋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不得少于2只/m2),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马凳间距应控制在600㎜以内(既不得少于3只/m2),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及其他作业穿插进行争取全面完成,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混凝土工在浇注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敷设临时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②认真做好现浇板的养护工作,特别是早期的妥善保养可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同其伸缩裂缝发生;规范规定,常温下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必须覆盖保湿养护,并应控制浇水养护的时间;③对于结构中存在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并且安装专业人员在线管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贯通,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式分布,尽量非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和振捣密实;④《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规定,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但因工程进度要求,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4h前,仅限于做测量、定位、放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结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h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d方可开始凋谢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施工;⑤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的位移和混凝土浇注的密实情况,不能漏振、过振,在第一次振捣后间隔0.5min进行第二次复振;若已经产生此类裂缝,在混凝土终凝前将混凝土裂缝面用木抹重新抹平搓毛,可以使裂缝愈合。

5 对裂缝的修补和处理

上一篇:传统工业企业下一篇:湖北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