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

2024-07-03

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精选十篇)

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 篇1

(一) 西欧的“师徒制”培训

西方教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美国也不例外。古希腊时代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三哲”久负盛名。“希腊三哲”之首的“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1]。这里的公众教育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意义广泛的成人教育或成人培训。而他本人在从事教育培训之前, 也曾是位跟随从事手工业雕刻的父亲学习雕刻的学徒。后来, 他凭借自学拥有了很好的学问, 此后还免费从事教育事业, 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问答法, 也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苏格拉底自身的求学经历就体现了成人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体现在他身上的“学徒制”和“问答法”可以归为早期的培训方法。“自学法”是苏格拉底的成人学习法。而苏格拉底“问答法”培训的目的在于激发成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培训的场地要求也十分简单, 随处都可以进行;在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收费意识的情况下, 培训是完全免费的, 唯一需要支付的是受训者的时间, 因为培训者苏格拉底随时都欢迎别人与他探讨问题。这种看似随意的培训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成效。苏格拉底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了柏拉图, 并间接地教育了亚里士多德。可以说, 西方最早的职业培训应该是教师培训, 因为自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之后, 也培养了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更把其导师的思想贯穿于实践当中, 教育了亚历山大, 成就了现实社会中的第一个“哲学王”。

(二) 早期资产阶级的职业学校培训

从十一二世纪开始, 由于生产和城市的发展, 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城市的主要活动。手工业者与商人构成城市中的市民阶层, 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的前身广泛活动在城市中。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及政治需要, 逐渐向当时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发起挑战。 当时由市民阶层兴办的学校被称为“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这类学校种类较多, 规模不一。在当时, 手工业行会兴办的学校称之为“行会学校”;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之为“基尔特学校”;从教育内容看,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 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从培养目标看, 城市学校作为初等学校, “它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1], 可以说, 这是最早成规模的职业学校教育培训。

(三) 工业资产阶级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特殊的历史决定了它和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美国经济的发展, 却是逐步摆脱欧洲经济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 缔造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实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毅然成就了美国的工业发展。18世纪末期, 美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结束于19世纪中期的“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西欧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方式逐步为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教育”所取代, 但此时的职业教育并未形成制度, 职业教育类似“职工培训”。1862年, 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 (The Morrill Act) 颁布后, 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才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而存在。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为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法律上进一步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 (Thomas) 与美国教育学、社会学家福斯特 (Philip J. Forster) 在国际职教理论界分别成为“主流派”和“反主流派”的代表。“主流派”倡导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 “反主流派”则支持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当时的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主流派”的观点。但在20世纪90年代,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变。1991年, 世界银行发表了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政策文件, 提出了全新的职业发展战略。该文件指出:“政府应加强初等和中等教育, 鼓励发展由企业和雇主承办的职业教育。”[3]随后, 世界银行将投资的重点转向了基础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世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趋势, 即由学校职业教育向企业职业教育转化。虽然当代美国政府仍因诸多原因在劳动者培训方面做出了较多努力, 但美国的企业大学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潮流, 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美国的现代企业里, 企业大学的发展已经由“企业内部培训” (如GE克劳顿学院) 为主转变到“内外兼顾” (如摩托罗拉大学) 的整个价值链培训, 有些如惠普商学院等企业大学, 立足于为美国整个社会提供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美国当代企业大学发展注入的新元素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的发展则成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在当代最能表现企业专业培训实力的是企业大学。当代美国企业大学个性鲜明, 特点突出。

在美国, 著名的企业大学主要有:1956年成立的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GE克劳顿学院、麦当劳大学;爱立信学院、摩托罗拉大学和惠普商学院等。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预测, 在今后50年里, 企业将会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教育和职业培训。数以百计的公司将具有授予学位之权, 最常见的是高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学位。企业在该方面的最新设备和研究超过了多数高校的水平, 处于该项目的领先地位。二战前, 美国只有3所企业学院可以授予学位, 现在已经增加了21所, 授予博士学位的达到了4所。但企业学院的学位标准并没有因为由企业颁发而质量下降, 其学位标准也必须通过教育机构的鉴定[4]。

当代企业介入职业培训早已屡见不鲜。企业大学从最早的专业技术培训到提升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入手, 不断拓宽培训领域。但企业介入教育, 却为培训带来了新要求。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两者存在根本的不同。职业培训立足于企业的利润空间, 一切以企业的利益为准绳;培训实效性要求高, 一般以短期培训为多;但教育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 实效性差, 一般是长期的培养过程。1999年, 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论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该会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要朝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5]而世界银行在1991年的大会上又逐渐要求企业承担培训, 政府不断减少培训中的投入, 这就对企业培训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大学根据学员自身情况设计培训课程或企业大学对职员进行梯度培训都是很好的借鉴。以美国兰德公司为例, 他们在该问题的解决方面近乎完美。

三、美国优秀企业大学中的教育培训案例分析

(一) 兰德公司发展历史简介

美国兰德公司成立于1948年, 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智囊机构。它是一个非营利性公司, 其宗旨是促进和发展美国的科学、教育、公共福利事业及国家安全事务。1970年成立的帕迪兰德研究院, 曾分别于1987年和2004年更换学院名称, 现在的学院全称为弗雷德里克·帕迪兰德研究院 (The Frederick S. Pardee RAND Graduate School) 。这所私立的研究院专门培养政策分析、研究方面的人才[6]。从建立以来, 兰德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90%的学生来自国外。目前, 该院拥有53名教授和90名学生。兰德公司的博士学位水平可以和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相同学科的博士水平相提并论, 特别是兰德培养的哲学博士, 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兰德学生通过工作培训而成为兰德公司的各个学科间的研究小组成员, 他们以此来获取实践经验和赚取奖学金。最初, 兰德学生是作为学徒和为今后进入角色增加责任感和独立性而进行培训的。兰德学生能够申请从事基于民众的当前项目研究, 包括私人的和非营利性部门[7]。兰德的研究领域包括儿童和家庭、教育和艺术、能源和环境、健康和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运输、国际事务、法律和商业、国家安全、人口和年龄、公众安全、科学和技术, 以及恐怖主义和国家安全[8]。

(二) 兰德公司的教育培训模式

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院培训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半开放式的实践学习模式。半开放是指企业既对本公司研究员进行培训, 又向美国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一定的短期培训和科研名额;实践主要分为三个过程, 即行政、产业部门锻炼、国内外留学和了解政府决策过程;学习是指研究人员的理论拓展。兰德要求研究人员每天用一定的时间学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提倡每人学习专业以外的新兴学科知识, 自然科学家必须学习一些社会科学知识, 各类专业人员都要学点哲学[9]。这样的学习能够满足公司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的需要, 但这种要求并非自我发展模式, 而是基于外在强大压力下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 兰德毕业生也广泛分布在政府、私有部门、学术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高级管理职位。2007年, 兰德研究生院的毕业生有32% 进入研究所, 18% 担任大学教员; 进入非军事类政府机构的有13% , 非政府组织的4%, 军事类政府机构的4%; 进入私营机构和其他部门的分别占27% 和2% [9]。这表明, 兰德研究生院不仅为兰德公司培养人才, 更为美国政府和其他部门培养人才。他们这种超越单个公司利益的培训指导理念是非常难得并值得学习的。

兰德公司的企业大学特色十分明显, 而其非营利性机构的性质, 又使其企业大学与其他公司的企业大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 它毕竟代表了企业大学发展的较高水平, 其高等教育师资和培养方式甚至超越了美国的一些高校水平, 这对学校高等教育和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它的非营利性的培训理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 企业办大学的这种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行业。有别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 只能采取联合办学或委托公共教育机构来培训员工。

四、关于美国当今职业培训模式的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美国的职业教育源于最初的“学徒制”;针对职业教育的各项立法促进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为美国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而在职业技术教育之外, 美国的社区学院又为当地社区成人就业及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当经济发展需要更契合岗位的员工时, 企业的职业教育特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批跨国公司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 建立了企业大学, 有的企业大学肩负了教育与培训的双重责任, 某些企业大学的教育发展甚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构成一种挑战。

我国很多学者对美国职业培训模式的研究旨在总结企业培训的模式;有的学者关心美国职业教育;有的更关注美国政府在当今提出了什么政策报告或在职业教育方面代替企业做了些什么。这些为我们了解美国的职业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 我们应以一种横贯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美国的职业培训模式或成人教育模式。也许成人教育与企业培训的结合在美国企业中也只是处于探索阶段, 但它似乎也代表了一种企业培训发展的趋势。

摘要:美国当代职业培训模式从根源上深受欧洲培训发展的影响。二战后, 美国快速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的职业培训模式具有了自身的特点。从“学徒制”、“职业教育”到“企业大学”,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当成人教育开始介入培训后, 美国企业培训也因此蕴含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关键词:成人,职业培训,发展

参考文献

[1][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30.

[3]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Ambassador City, Jomtien Pat-taya, Thailand 19-21 August 1998) [ER/OL].http://www.eppo.go.th/index_thaigov.html, 1999.

[4]张元.世界流行的企业培训模式[J].中国人才, 1996, (3) :59-60.

[5]Lifelong learning and training:a bridge to the future[ER/OL].http://www.eric.ed.gov/pdf_availability.html, 1999-04.

[6]Frederick S.Pardee RAND Graduate School[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S._Pardee_RAND_Graduate_School.

[7]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EB/OL].http://www.rand.org/about/clients_grantors.html.

[8]Research Areas[EB/OL].http://www.rand.org/re-search_areas.html.

美国超前消费归纳总结大全 篇2

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有酒今天醉,不像中国人总储蓄存钱。美国政府也鼓励人民搞借账消费,超前消费。明年的钱,今年提前花掉。美国人到底欠了多少债呢?

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数据,平均每个美国人欠了70万美金,按照平均每户三口人,每家欠了两百多万美元。所以,美国每户人家都是百万“负”翁。这个欠债,包括:有美国政府的欠债,美国是联邦制,各个州也发债。例如,加州已经欠了280个亿,加州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除此之外,美国的各个公司也发债。每个家庭就不用说了,大到买房子、买汽车,甚至买电视机也分期付款。买四五百块钱的床垫,他也要去刷卡。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也有分期付款的消费。这些年来,每个美国人平均赚100,却花掉145以上。

美国人每月拿到钱之后,他就是用来付账的。每月四五十张账单,都是分期付款,而且好些账单他只付利息部分。CNN曾做过一个调查,现在美国中产阶级离穷人只有三个月的距离。一旦被炒鱿鱼,领完三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后,就付不起那些账单了,他立刻就变成了穷人,所谓穷人就是宣布破产。

美国大量信贷消费出现在1971年之后。1971年之前的300年间,包括英国殖民地时期,美元和黄金是挂钩的,按照每盎司黄金发行35美元的比例,不能乱发钞票,到1971年以后,美元和黄金脱钩了。在理论上,从那时候开始,美联储可以无限量地发行美元,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需要钱的话,都能很轻松地从所谓“美联储”得到钱,得到钱以后它就可以放贷了,所以就鼓励老百姓提前消费。放贷以后它赚利息,这是金融机构最基本的利润来源。

美国1971年前300年,它的房价是保持在家庭年收入的1.6到1.8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年收入三万,那么它的房价也就是4.8万~5.4万。1971年以后,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信贷,房价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涨。收入和房价比,从1.6倍到1.8倍,一直到2倍、3倍、5倍,后来一直到6倍。次贷危机的时候,美国2006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位,那时美国平均的房价是家庭收入的6.2倍,这个比例在国际上来说,就是巨大泡沫了,过了没几月这个泡沫就破了。

在美国,房子支出不能超过家庭收入的1/3,因为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消费,一旦过了这个比例,他们就没有办法支撑了。直到现在,美国欠中国2万亿多美元不还,这等于中国每季度给美国每个家庭、发3000美元补贴。美国人为什么超前消费?

这次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其根源,一般都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缺乏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其中许多形成“次贷”;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等,经济学家们都这么说。

表面看,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根源。为什么会形成次贷呢?为什么美国人要超前消费、是哪些美国人要超前消费呢?上述原因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其实,问题很简单。可以肯定,那些超前消费的美国人不会是比尔盖茨,不会是华尔街的大亨,因为这些人用不着超前消费,这些人现有的钱就消费不完。那些超前消费的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他们之所以要超前消费,不是他们喜欢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现实”消费能力,也就是没有现实的购买力。许多人不仅没有现实的购买力,未来的购买力也没有。于是就形成了还不了的贷款,也就是次贷。

为什么这些美国人没有现实的购买力呢?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就是马列主义著作家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资料以及产品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

美国是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使得生产规模无限扩大。但是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掌握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必然使得多数人相对更缺少社会财富,用商业的概念来说就是多数人购买力不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资本家相对越来越富有,而多数人相对越来越贫困。当然,这种贫困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的贫困是不同的。他们表面上是白领,没有在死亡线上挣扎,过得似乎还不错,但是相对于资本家,他们比历史上的穷人还要贫困。须知,历史上的富翁无非是百万富翁,现在的富翁动辄就是几

十、几百亿资产。资本家盖起了房子,一般美国人贷款购买,当他们无力偿还贷款时,于是次贷形成了,危机爆发了。由于美国从里根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为富人减税,对企业高管收入不加限制,强化了贫富的收入差距,这不过是加剧和加速危机爆发的催化剂而已。

这个道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现在的经济学家往往不信马克思主义,因此他们不可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而是找出一些表面现象来。他们这样做,归根结底是在掩盖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把危机的性质仅仅归结为方法,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中国这些年来,一些人也热衷于什么福布斯、胡润富翁排名,常常和印度等国比谁的富翁多,谁的富翁大。似乎富翁多而大成了中国的骄傲。恰恰相反,这只能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加深和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前奏,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视解决农民购买力的政策,才是社会主义的治本之举。超前消费葬送了美国人的梦想

这个周末,关心国际金融经济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美国次贷银行“印地麦克”(IndyMac)因资金流动短期、帐面大幅度亏损、不堪储户挤兑而倒闭。这家银行的资产随即被联邦当局有关金融监管机构查封。与此同时,加州的另外两家房地产担保金融机构“FreddieMac”和“FannieMae”的股票一泄千里,仅上周一周内下跌就超过50%,到星期五市场票面值仅有区区的28美分。两家机构均面临倒闭,现在就看联邦政府是否出来拯救它们,如果不救,那么这两家金融机构倒闭无疑。

导致这三家银行倒闭(或濒临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从去年开始肆虐美国经济的次贷危机。什么是次贷危机?用一句话简单回答就是:贷款买房的人还不起房款,银行收回抵押的房子,收回的房子又卖不出去,银行砸在手里的房子多了,造成银行资金流通短缺,危机由此产生。那么银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房子砸在自己手里呢?原因很多,但在我看来,有一条根本原因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观念。

超前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拿你将来可能挣到的钱用来今天消费。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形式就是银行贷款消费。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是出了名的,到银行贷款就像是到邮局发封平信一样,是家常便饭。买房子贷款、上大学贷款、买汽车贷款、买台电脑贷款、甚至有人买台微波炉、买部电话都要贷款。销售商业同时也提供分期付款的支付服务,有人甚至买套餐具、被褥也分期付款。然后还有贷款结婚、贷款旅游、贷款办生日派对,等等,等等。超前消费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信用卡消费,有人就是想利用银行信用卡的30天免还期透支消费,然后用新贷还旧贷,结果背上一身卡债。这就是所谓的信用卡“灾”。可以说在美国贷款消费无处不在,没有使用过贷款消费的美国人很少。

在经济繁荣时期,贷款超前消费确实有其好处,一方面消费者在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也不成问题了。在这种时期,追求“美国梦”的美国人一般首先都会贷款买房子,因为房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意义特别重要,是“美国梦想”的一项重要标志,它也是美国人超前消费的典型行为。(当然有的人还把买房作为投机和投资。)经济繁荣时期,贷款条件放松,银行甚至不调查贷款人资信。大批美国人,不论有没有钱,也不考虑将来是否还得上贷款,蜂拥楼市,全民买房。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尤其是像去年以来,次贷危机在众多消费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其严重的负面后果就显现出来。还不起贷款的人因房子被收回而露宿野外,甚至从此流浪街头;银行则因收回的房子卖不出全砸在手里出现金融危机甚至倒闭。金融机构倒闭让本来想买房的人贷不到款,甚至贷款时心有余悸,楼市更不景气,形成恶性循环。

写到这里,我想起美国有个电视节目叫“Suzie Orman Show”。这个节目主要是为那些自己不会理财消费的人,根据他们的家庭收入支出情况,为他们出出主意,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哪些消费担得起,哪些担不起;哪些支出可以贷款,哪些贷不起款,等等,很受普通市民欢迎。不过有时看看那些咨询的人和他们咨询的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作不固定或者收入每月入不敷出,银行没什么存款,还有房贷要还,就是这样的人还要做银行贷款去南极旅游、买跑车、买游船!这就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观念。美国梦造就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观念,这种观念既成全了多少人的梦想,也葬送了无数家庭的生活。

顺便提一下。相对而言,在中国居民住房贷款是银行最可靠的、利润最丰厚的贷款项目。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在中国,贷款买房,一是绝对少数人的行为,二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在掂量来掂量去,认为自己确实有充分的还款能力后才敢决定贷款买房的。这就是观念的差别。

汤敏:超前消费经济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学家汤敏表示,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追究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造成的。此外他还表示,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在金融行业,很可能向更深层次、向实体经济、向全世界经济扩展。

搜狐财经9月26日讯在昨日召开的“2008清华大学私募股权基金高峰会”上,经济学家汤敏表示,汤敏表示,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追究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造成的。此外他还表示,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在金融行业,很可能向更深层次、向实体经济、向全世界经济扩展。超前消费经济不可持续

汤敏分析说,长期以来,美国人不储蓄,光消费,而且借钱消费。美国长期保持外贸逆差和经常帐户逆差。美国经济是靠美国人的超前消费,靠借全世界的钱来超前消费拉动的。而世界经济也造成这种分工,美国人消费,全世界人为期生产。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换回来一些外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库券投资回美国,然而这个循环现在看来是不可持续的。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敢再借钱,也没人愿意借更多的钱给他们。所以有人预测,美国消费的增长率在这几年里要减半。当美国的消费开始急速下降的时候,原来的国际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很大改变。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目前中国的出口已经比较困难。东莞四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已经垮台。问题刚刚开始,下一步可能更严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汤敏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仅仅停留在金融行业,它可能向更深层次、向实体经济、向全世界经济扩展。到目前为止,日本经济、德国经济已经衰退,英国经济摇摇欲坠,出现零增长。世界经济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非常不看好。

关于此次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这次很可能是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也可能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格林斯潘称:“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百年未遇的危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洛奇称: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严重性可能远远要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危机的三个阶段

洛奇先生说,这次危机可能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所谓信贷危机对金融企业的冲击,像刚从最早的金融公司亏损,到后来一些金融公司如AIG美国国际集团、雷曼兄弟这些大的金融公司的垮台、破产,一直到现在,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冲击。如果美国政府真的能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这个风暴可能慢慢就会过去。这个阶段大概已经过了70%到80%。而后可能还会有一些小银行、小公司垮台,但是大的风暴已经过去了。

接下来金融风暴的影响将进入第二阶段。当美国的金融业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所有投资者都赔钱,很多人失去工作,人们也不敢消费,这时美国的实际经济也将进入箫条阶段,目前这些迹象正在美国显现,美国经济现在也在下滑。该阶段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目前已走过了20%,还有80%的路要走。

当美国经济发生问题以后,它就会通过美国的进出口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会发生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第三阶段。汤敏认为,这一阶段目前只走了10%到20%。也就是说,这一轮金融危机紧紧是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真正对实际经济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据了解,1929年美国大危机以后,美国经济箫条长达十余年之久,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战争,美国经济才慢慢恢复起来。汤敏强调,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不可低估。

美元回流的问题

今天看见有人在谈汇市,有人在评汇市,里面谈到了美元回流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赚钱的机会,还是一个关系到黄白市场的问题,至于怎么用美指赚钱大家就别问了,省的又有广告的嫌疑。

下面就当前的形势结合美元回流的问题,大致粗略的分析一下对黄白市场的长期影响。首先为什么会美元回流呢?今天有朋友在帖子中说是为了减赤,也对也不对。通俗点说,美元就向流水一样,哪里有利润,它就会流向哪里,当全球化为美元提供低廉的资源和产品肥肉时,美元就拼命的增发(故意扩大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同时压低国内的利率水平,同期增发的美元在国债上也体现出来(债务也在增加)。当资本的收益不能抵偿债务的成本时,债务风险加大同时意味着债务收益率水平上升(永远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这是美元就会流向债务,从而达到美元回流的过程,这就是美元自我平衡的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的战术目标,美国还需要注意回流的美元不会造成国内的通胀,也就是美元在尽量不加息的情况下扩大美债的收益率,那么表现在全球市场上的就是:

1.大宗商品的稳定的持续的贬值 2.美元流出的新兴经济体的通缩 第一点大家可能比较好了解,第二点稍微有点抽象,其实实质上就是国际结算货币不够,抛美债或购买美元,进一步造成美元走强,结合抛售国的CPI水平的降低,最后引发的链式反应造成的通缩(中国目前有这个风险,所以预测下一步就是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这里面就无法避免一个概念,对于全世界来说既是货币也是资本,问题的根源也就出来了,美元到底是要以货币定价呢还是以资本来定价?(这个问题有点大,暂且不谈)

那么我们结合目前的情况分析一下,近期意大利债务的收益率水平上升,也意味着风险的加大,而意大利也没有美国的低位,自己又是在欧元区内,造成了现在的畸形儿。同时由于欧债危机卷土重来,避险资金纷纷回收美元,致使欧洲地区的美元供应陷入紧张。近期,欧元区各大银行一直都在获得美元融资的问题上面临困境,收主权债务危机的印象,银行之间的不信任情绪正在增强,导致欧元区对美元的需求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欧洲央行将与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国央行联合提供3次美元流动性操作。3次操作的时间分别为10月12日、11月9日(就是今天)、以及12月7日,每次操作期限为3个月。出现美元融资危机的欧洲银行虽有央行联手向欧元区17国注入美元救火,但这任仍难改观区域美元供应的紧张形势。所以目前的美元回流大部分又会重新注入到海外市场,就目前来看,暂时还不会对黄白产生太大的影响。

近日新兴经济体的央行纷纷都在降低利率,其实就是在为了防止资本的外逃。

所以结论就是从长远目标来看,一旦欧债步入到正轨后,美元肯定会加速回流,美元会持续升值,大宗商品会持续下降,黄白也不会幸免,所以如果美国继续它的石油战略,真的和伊朗打起来,才会让我们在这个市场有地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不论经济形势好或者不好,美国人都会收割全世界。记得有位名人(名字我忘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元——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超前消费的美国人遇“慷慨”银行

次贷——对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权的贷款。他们为什么发明这种贷款?因为这种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要高,当然风险也大。其实次贷早已有之,最早出现在80年代美国,用于企业杠杆收购上。所谓杠杆收购就跟借钱买房子一样,想买企业的人钱不够,就要向银行借一部分钱才能买得起企业;一般银行为了贷款安全,需要用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担保才同意贷款;如果企业资产担保的贷款加上收购者的自有资金还不够,买企业的人就要寻求能接受更高风险的贷款——次级担保贷款,这种贷款的抵押物是当企业破产时,资产变卖偿还担保贷款后的剩余价值(如果还有的话。);由于只能得到资产剩余价值的担保,这种贷款风险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贷的名声本来不是这样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工具,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家,次贷坏账率在过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可是当银行家们把这个工具用在美国穷人的住房上时,天下大乱了。

我相信最开始把这种贷款方式用在美国房屋贷款的银行家是个天才,因为他知道美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地球人都想去;可是再地大物博,土地也有限,因此美国房子,包括穷人的房子也会升值;当房价涨了,卖掉房子偿换房贷款后,一定会有剩余;这个剩余价值就可以为新的贷款提供担保——次级担保。哇!想想看吧,这是多么大的贷款市场。

于是,原本被银行躲得远远的的美国穷人,现在被银行信贷员敲开门了:“需不需买新车?”

“滚!我买不起。”穷人以为又是什么整天敲门的推销员。

“你能买得起,你现在的房子升值了。”

“我卖了房子去哪儿住,再说我还有20年才能还完房贷。”穷人说。“你不用卖房子,你只需把房子重新估值并同意用升值部分担保,我们银行就可以借钱给你;不仅如此,我们还免费给你估值,如果你的房子升值够大,你的贷款额够多,还可以免贷款手续费。”

穷人的眼睛亮了:“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

“对,这就是你在美国有房产的好处。在美国有房子的人都不算穷人,因为全世界的人都要把他们的钱变成美元,全世界的人都想来美国;于是美元多的不得了,移民多得不得了;美元一多,人一多,你的房子就升值了,于是,你就成为富人了;银行是专门帮富人的,所以我们才来拜访你。”贷款员流利的重复着银行内部培训时说的话。

穷人的胸脯慢慢地挺起来,说:“你能借钱给我?!可是我失业好几年了,除了救济金我没有别的收入,怎么还你们钱?”

信贷员说:“没问题,不到三年你的房子就把你送到了百万富翁榜上了,到时银行还会借你更多的钱,你还害怕还不上这么点钱?”

穷人放心了,这个招儿他懂,他每到月末做的就是用新信用卡的钱还旧信用卡的帐。“那好我贷3万美元!”第二天,已经50岁,开了35年车,但从来没开过新车的穷人开回来一辆崭新、排气量5升的通用大皮卡。第三天,穷人的邻居也被贷款员敲开了门,这个邻居已经一晚上没有睡好觉,就在等着贷款员呢。他的房子比买新车的那家还多一个睡房,他一咬牙贷了七万。不过,他没有买车,因为他目标远大,用这七万贷款又买了一间更大的房子。刚买了不到2个月,另外一家银行的贷款员也来敲门了,这次是要给他第二套房子提供次贷。

于是,二十世纪末美国穷人沸腾了,美国房地产沸腾了。世界级银行家们坐不住了,这么大块饼怎么能让那几个地区银行独吞。于是世界第一大银行、第二大银行、第三大银行,世界第一大投行、第二大投行,第三大投行相继杀了进去,一向已稳健著称的欧洲第一大银行、第二大银行、第三大银行也坐不住了;二十年前在美国连裤子都输掉的日本四大银行穿着短裤又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刚刚从股民手里拿到钱,一心想冲进世界第一梯队的中国银行家们也高喊着“革命不分早晚”的口号咬住了次贷的尾巴。

于是美国穷人笑了,因为竞争的银行多了,贷款条件自然越来越宽,利息越来越低。一大批房贷公司横空出世,一大批专门为不知道如何撒谎的穷人编造个人收入的公司应运而生,会计师、律师、保险经纪纷纷成了次贷的皮条客,只要能拿到房贷生意都可以卖给银行。

可惜,经济的游戏永远是少数的赢家。投资者需要的正确判断必须是少数人的判断;大多数人都看准了的事,结果一定是一场灾难。

全世界的钱源源不断进入了美国,美国房地产泡沫形成了,纽约洛杉矶的房价三年翻番了,波士顿旧金山的房价一年长了70%、连人口逐年减少的中南部地区,房子也一年也能长30%。建筑商房地产商大兴土木加速施工,一口气建了美国十年也消化不了的房子——每7.5个房子就有一个空置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传统经济学的标准答案:生产力过剩。难怪有人说::“次贷的灾难可能不亚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1929年大萧条。

据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派人进驻美国几大银行,开始调查是否有邪恶的银行家在次贷背后推波助流。另外,有两个美国城市的政府已把20几个大银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诉人在诉状中把这些为城市送钱的世界级银行称为城市的破环者,因为当时他们明知道穷人还不起钱,还要借钱给他们,现在又纷纷开始收房子,把穷人都赶到大街上去了。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这如同一个正常人不知道违法是不对的一样荒谬。这些人类理财精英们为什么一起犯了这个不该犯的错误?

我相信背后的原因不应该仅仅是利令智昏使贪婪的银行家们忘记了常识那样简单。这同山西黑砖窑的老板不可能仅仅为了追求利润,就丧尽天良违反法律逼人成奴一样。

心理学有一条从众理论,说的是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坏事,你就不感到那么坏。我相信这些银行家们一定是发现他们的同行都在做同样的事,因此心理就放松了警惕。于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只要美国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要这些美元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房地产,我贷的钱总会能收回来。因此,就像山西黑砖窑的老板肯定不是一个,当地一定有一群黑老板,他们看到别人或多或少也都这样逼人为奴时,也就以为法不责众了。这同文化大革命学生打老师的道理一样,第一个学生吐了老师一口吐沫,第二个学生就会打老师一个嘴巴,第三个就会踢老师一脚,接着,所有学生就会欢声雀跃跟着喊打倒老师的口号。

心理学还揭示了一条人类服从权威的心理,说的是人不容易挑战权威,总认为权威比自己正确。我相信那些银行家们看到他们所欣赏和崇拜的金融精英开始进行次贷,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力上缴了:“次贷风险看来不大。”同时,那些为世界级银行打工的层层精英都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一大银行,我们有世界最从聪明的风险分析师和最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他们让我们做次贷,次贷一定没问题。看,这些层层为存款人把关的决策者们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因为面对权威他们停止了思考。第三个原因与人的骄傲本性有关。商场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我熬了28年才登上这个世界第三大银行CEO的位置,这个银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职期内决不能让它倒退,美国次贷虽然有大风险,但这个蛋糕太大了,大到能决定银行的排名。于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不去就不是虎了。山西黑砖窑的老扳可是也是村里非常要强的人,看到邻居家的二癞子靠雇几个痴呆人烧砖就能当上万元户,就坐不住了。他敢克扣工资,我就敢不发工资,看谁能先成为十万元户!人啊,人,谁想落后呀。

写到此,我心里开始坦然了。原来银行家们也是人,是人拉屎都臭。普通人拉屎臭,最多臭自家厕所,银行家们拉屎一臭,就臭了全球经济。

美元回流

请思考以下美国投资移民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

郎咸平:碳计划——美国经济新战略

今天谈谈新能源的问题,新能源现在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项目,可是我不想泛泛而谈,我想谈

一谈各位从没有听过的新观念:到底美国在想什么?

截至2009年7月,美国旧房销售量已经连续6个月增长,其中7月涨幅为10年来最高,8月21日,纽约股市强劲上扬,三大股指再创2009年新高,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上涨,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超过74美元。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现在已离开“急救室”。然而,同样由巴菲特所言,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让美国经济重振旗鼓,恢复繁荣。作为全球金融海啸的震源中心,触底之后的美国经济显然需要一种强大的自救手段,那么,美国找到这样一种手段了吗?美国政府是否已经在智囊的精心谋划下开始了一轮世界秩序的新布局了呢?

最近呢,很多人问我说,郎教授,你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啊?那么我想告诉各位,你们的问题都是错的。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什么时候见底,底总是会见到的,大家不要急。问题是见底之后你怎么办?政府为了让我们多花钱,推出了很多政策,包括提高我们社会保障。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只要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他就想花钱了。理论上这绝对是正确的,所以政府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一定是要建的,这需要时间。可是想透过设立社会保障体系来拉动消费,太难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找到病因。

你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报道,或者是很多专家学者所鼓吹的“中国是个储蓄大国”全都是胡说八道。今天我在这里正本清源,中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储蓄小国。我们的储蓄率低的不可想象,我们家庭储蓄的总额总共只有25万亿而已,我们可有13亿人口啊。25万亿除上13亿,你发现我们人均储蓄不到2万哦!如果你再把前面1%~5%的有钱人去掉,我们人均储蓄不到1万块,他哪里敢花钱啊?小孩子交学费怎么办?父母亲怎么办?看个感冒就要几百块,还有这里那里的急用。人均不到一万块,他哪里敢花啊?所以我在这里要正本清源一下:中国不是储蓄率过高,而是过低。为什么储蓄过低?因为他根本没钱!老百姓根本就没有钱,他怎么可能增加消费?

我的数据是这么告诉我的:人均储蓄只有1万块的国家,他的老百姓是不可能花钱的,就这么简单。如果是你只有1万元储蓄,你敢花钱吗?根本就不敢嘛!

美国的也是一样的,美国的GDP当中70%~80%是靠消费拉动的,只是他们的消费叫做泡沫消费。金融海啸的冲击使得借了美国GDP 95%的泡沫消费从此爆破。所以美国的问题跟中国也是一样的,经济会不会到达谷底?会的。去年的时候我说我们的经济过了年之后就到了严冬,美国经济也是过了年之后就进入了严冬。到了这个时候,美国的消费那一架马车也拉不起来。经济拉不起来,不是经济见底的问题,而是见底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政府。那么美国奥巴马政府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绝招拉动美国经济呢? 在过去的100年中,全世界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美国人总是一次次利用危机反败为胜,在1929年大萧条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新政”,限制电力公司、电话公司等企业的跨州垄断,为美国发展新型送电技术、普及电话通讯技术以及银行业等扫平了道路,美国由此在这些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导致全球石油危机,美国却借此实现了“金本位”美元到“石油本位”美元的转变,一举掌控了全球经济的命脉。本次金融危机已经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深度震荡,那么美国又会围绕着这些震荡做些什么呢?

美国每一次的经济拉动,必须是有大量的资源投放,问题是过去美国怎么样让全世界投入大量美元到美国?比如说互联网,互联网开始于美国,你们的Email每开一个域名,你就要付一块钱给美国人。他们就靠这种方式让大量的美元投放到美国,从而拉动美国经济。所以互联网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流入美国,拉动美国经济。对冲基金也吸纳大量美元到美国拉动经济。除了对冲基金,还有一个叫做“石油美元”。中东产油国开采石油赚了大量的美元,要美元干嘛呢?购买美国国债。所以大量“石油美元”回流美国,美国政府拿到这些钱之后就会去从事各种建设。所以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让钱回流到美国,各位懂我的意思吧?

美国下一步想干什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让我们来猜猜奥巴马和他的那些顾问们在想什么?肯定必须要让大量的美元回流到美国!怎么回流呢?该流的都流了,互联网热已经过了,“石油美元”的故事也已经过了,为什么过了呢?因为全世界的替代能源已经出来了,石油的重要性是大不如前,你不可能再靠“石油美元”了。你还能再靠什么?所以这哥们想一想,最近看到“金砖四国”特别嚣张,而且这四个国家呢,像巴西跟俄罗斯都有个毛病:石油产油国。再加上中东产油国常常跟美国老大发生口角之争,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 金砖四国”可以一分为二,两个是靠石油,两个是靠出口。巴西、俄罗斯靠石油;中国、印度靠出口。都给美国造成很大的威胁,再加上奥巴马想如何让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呢?最好就是让这些国家买单,让他们出钱,你说可不可以啊?对美国有威胁的国家,你们出钱让美元回流美国。或者是给你们什么威胁,让你们不会像过去那么强硬,同时完成了美元回流美国的美梦,你们说是不是?他会不会这样想问题?

他如果这么想的话,他要干什么?他一定要发展某一个新的行业,这个行业就叫做新能源。1998年的环境保护法案叫《京都议定书》,美国一直没理它,而且这个《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过期,到时候谁将替代它呢?

到了奥巴马时代,他开始想个办法了。他想打着一个由美国所带动的环境保护的大策略,其真实的目的,就是让美金大量回流到美国,同时打击“金砖四国”让美国的控制力更加加强。如果我是奥巴马,我就会这么做。结果事情完全像我所预料的一样。

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一个一个法案,叫做《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个法案特别有意思,这个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之前美国就想对碳排放征税,但是德国、日本包括中国都强烈反对。可是美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国家,美国说无所谓,凡是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一律征收碳关税,一吨碳在10美元到70美元之间。我相信应该是30~40美元,一吨二氧化碳30~40美元。

我们可不可以不遵守美国的规定?当然可以,没有关系,无所谓,你可以拒绝。你可以在国内玩,没人管你,二氧化碳随便排。如果你想不遵守,你就不要对他出口,但是只要你出口到美国的任何东西,美国都要征收碳关税。除非你永远不出口美国,你觉得可能吗?这么一来,我们就准备替美国买单吧。而且美国政府还特别“仁慈”,把时间定在了2020年。你可能会说,哦,不急不急,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有11年。请你想一想,美国人多么聪明,知道他为什么给你11年时间吗?以中国和印度为例,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制造国,印度紧随其后,这两位占到“金砖四国”的一半。这两个国家如果要想在2020年之后还想出口产品到美国,就必须符合美国的碳减排标准。不符合的话就要征收碳关税,为了能够符合美国的标准,你必须在2020年之前大量引进技术,购买设备,来减排碳。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你就等着2020年付很高的关税吧。

到这里,如果你们都懂的话,你会发现,而全世界只有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设备才可以符合美国这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

如果美国要对付中国跟印度的话,他的碳排放标准一定定的非常之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的产品一定达不到美国的这一标准,如果你都能达到的话美国人还玩什么?过两年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只有美国的技术跟美国的设备才能达到美国制定的碳排放标准。你为了达到美国的标准,中国和印度要想出口产品到美国,在这 11年当中就必须大量引进美国的技术,购买美国的设备,因此大量的“低碳美元”将回流美国,并且由中国和印度买单。因此“低碳美元”将取代“石油美元”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架马车。

所谓碳关税就是指对高耗能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等)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2009年7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与能源部长朱棣文访华,所带来的一个陌生话题正是“碳关税”。按照《京都议定书》公约相关精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碳减排义务。但美国的碳关税法案却明显针对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上升,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碳关税以及各种名目的绿色贸易壁垒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么美国的碳关税计划一定能够成功吗?

你们放心,美国的计划一定会成功,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买单的主了。你说我们多么不容易啊,出口多么艰难,利润那么低,到最后还得为美国买单。我们的2万亿美元外汇里面,加上别的国家,总共会有大约3万亿美元回流到美国,帮助美国的经济发展,成为美国除消费之外的第二架马车,拉动美国经济。

9月份,《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一定会在参议院通过,通过之后,只要奥巴马一签字,就成为法律。你们不会想说参议院不会通过吧?你们也不会怀疑奥巴马不会签字吧?众议院通过,参议院通过,然后美国总统签字,之后就成为美国的国内法律。你可以不理美国,无所谓,但是只要中国和印度想要出口到美国,就得购买美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只要你购买这些技术设备,“低碳美元”必定回流美国造成美国经济的飞跃发展。

美国奥巴马总统最近的一番讲话,他拨出了好多钱来开发新能源技术,风力啦,电动汽车啦等等这些。你发现美国政府似乎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逐步地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如果美国真的通过这个政策开发出这些新能源的技术,对石油的需求就大幅下跌了,因为大家都改用新能源了。如果美国开发的新能源成为世界主流的话,那么石油产出国,包括中东,包括俄罗斯,包括巴西,他们的国际地位将会一落千丈,因为新能源逐渐取代了石油。

“金砖四国”叫BRIC(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你想想看,巴西和俄罗斯是以石油为主的,印度跟中国是以出口为主的。好极了,你晓得他们发展低碳经济搞碳关税是怎么打击你们的吗?

石油的重要性降低了,他们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巴西跟俄罗斯遭到惨重的打击;同时碳关税打击中国跟印度。哎哟,“金砖四国”在美国的这种战略之下,马上就会被一起歼灭。

欧洲跟美国配合的非常好,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全面部署,就等着迎接2020年。将来会有更多的新能源企业进入中国,因为中国现在正在做新能源的招商引资,这些外资企业工厂进入中国之后,就会把赚到的钱合法地汇回美国。

按照西方一些机构所出示的数据,2007年中国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达60多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年也成上升趋势,按国际能源署统计,1990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3%,2000年上升为60.5%,2005年达到92%,目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虽然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但已经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无论这些数据的准确程度如何,“碳”这一问题注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矛盾焦点。“碳关税”又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呢?

那么什么叫“碳”?举个例子:

生产1吨水泥,就要产生1吨二氧化碳,1吨就是10~70美元的关税,如果按照70美元来算的话,那就是不到500块人民币,你知道一吨水泥卖多少钱吗?才卖300元而已啊!1吨的转炉钢,会产生1.8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这玩意儿很重的,大概要交700~800美元,1吨钢的价格才不过3000元。一吨的电炉钢,产生1.6吨的二氧化碳。

再具体一点,麦当娜最新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最后算碳关税的话就要1635吨乘以10美元或者70美元。假设碳关税是30美元/吨(目前美国是这么计划的),那就是1635吨乘上30美元。

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坐飞机149483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大概是19.5吨,她得花6000块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的排放。

北京的八达岭有个碳汇林,你可以花1000块抵消掉你所排放的5.6吨碳,一个中国家庭2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大概是5.6吨。

所以各位,你们的未来,你们呼吸以后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要收费,而且这个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就在欧洲。这个市场不但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建立的非常好,有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在不断演进。我再告诉各位,美国的目的一定是通过美国新能源的开发,把所有的市场,包括周迅的市场,麦当娜的市场移转到美国去,我认为美国一定会这么干,让美国成为真正的新能源中心。

美元回流之祸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然后又是墨西哥,接下来是泰国、印度尼西亚,然后又是阿根廷„„现在,轮到美国了。

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金融危机的故事此起彼伏。当全球范围内的众多投资者,不满意于眼前的投资收益之后,他们便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旦他们在某一个国家找到诱人的投资机会,全球资金就会蜂拥而至。

不过,往往是看上去惹眼的投资机会,在实际运作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时,资金又会迅速跑出来,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这些吸纳热钱的国家。其实,你能在拉丁美洲以及亚洲找到许多类似这样源自金融危机的教训。而现在,同样的剧本在美国重演,而且伴随着房屋以及信贷泡沫。这种通常只会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形,这次却的的确确发生在美国。

此次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与之前的阿根廷危机相比,在事件起因上如出一辙,但幸运的是美国不会像阿根廷那样惨。理解事件的起因,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美国的经济政策到底在哪里出现了差错? 动荡根源

这次全球金融动荡的根源真要追究的话就要追溯到本?伯南克。在当选美联储主席之前,伯南克在2005年年初发表了一次重要的讲话。他在演讲中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为什么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是借方而不是贷方,事实上后者在逻辑上更加合理。”

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与其在美国国内找,还不如去其它国家寻找。当然,落脚点就要放到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资本家的眷恋之地,不过由于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冲击,这种地位已被动摇。而且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储备国际资产来预防接下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于是,曾经的投资目的地摇身一变,成为资本输出国。

正如伯南克所说的那样:“结局就是储蓄出现全球范围内的过剩,很多资金根本就没有投资的场所。”

最后,大部分资金都跑到了美国。要问为什么?伯南克解释:“这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拥有足够的深度以及复杂程度。”

所有这些解释除了一点之外,其余的都是对的:美国金融市场与其说是变得更加复杂,还不如说是变得更加诡异。在我看来,这就好像你要故意去欺骗某人,却又要假装得很真诚。例如,把一些有毒资产打包成抵押证券,然后再贴上“AAA”的评级,貌似绝对安全的新型投资品便应运而生。

换句话说,美国其实并不是全球剩余资金的理想栖息地,相反它还会产生很多坏账。在房屋以及信贷泡沫破灭之后,之前流进美国的直接或间接资本所面临的都是同样悲惨的结局。监管失职

正如我所说的,这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不会像之前类似危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那样具有毁灭性,因为我们的很多外债都是以我们的货币标价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会像阿根廷一样步入“债务怪圈”:当时的危机让比索大幅贬值,而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转成比索负债时也跟着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

不过,即使没有货币效应,接下来几年内美国的日子同样难过。我们之前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一些评论家认为美联储压低利率,进而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但是,利率之所以那么低也是有原因的。尽管前一次经济衰退理论上结束于2001年11月,但就业市场真正出现改善还是两年之后的事情。当时,美联储正是怕美国经济步入类似日本式的经济停滞,才将利率水平压得那么低。

而要谈到真正的罪魁祸首,就要落到美联储与布什政府头上。正是由于它们没有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且全面的监管,才酿成今天这样的惨剧。

问题的实质并不是格林斯潘不愿意承认美国房地产市场之前就已经存在很多的泡沫,或是推卸由于没有有效监管好次级债市场而引出的失职。其实,关键还是美国的金融市场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已经超出现有金融管理框架能保护广大投资者的能力。而我们做了什么?事实上,我们并没好改造监管框架来满足新的需求,而是一直在空想所谓的自由市场。

现在,伯南克正忙于处理前任留给他的烂摊子。我并不质疑他的个人能力,只是感觉我们要阻止危机显得太迟了点。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启示 篇3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正如埃温·考夫曼基金会(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主席卡尔·施拉姆(Carl Schramm)所提到的,美国若想在世界上处于经济和政治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重视其核心竞争力。除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其他因素都不具备提升一个国家引领国际的能力[1]。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其教育模式在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 发展历程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来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一)政府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发展土壤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西进运动、世界大战等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稳固其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复苏的政策,如鼓励创新、支持竞争、成立专利局等。在此大环境下,为满足创业者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设了“新企业管理”课程。这一课程被后来许多学者称为创业教育的第一课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由此诞生。

(二)经济危机促进创业教育迅速成长

二战后,美国进入大工业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33年罗斯福新政颁布之后,美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制约了中小企业和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970年,全美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只有16所。1973年,非洲东北部与欧亚大陆西南部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受到了影响,经济严重倒退,国家陷入通货膨胀、工人大量失业的处境。为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政府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法令。在中小企业的带动下,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三)时代特色推动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企业若想寻求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模式,就必须不断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商业机遇、提高风险意识、创新管理。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美国高校致力于丰富创业教育的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核心特征

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为指导,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应用形式,一般包括组织模式、指导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要素,并由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系统。

(一)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

起初,美国高校并没有固定的创业教育指导思想。随着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界逐渐形成了基于百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的以“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即创业素质理念说。

该教育理念的转变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高校为适应创业者以及创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最初的创业教育以追求实际功效,即“企业家速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所罗门(Solomon)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是帮助创业者找到各种商业机遇和商业点子,最大限度地为美国社会创造利益和价值[2]。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思想逐步演变为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核心的非功利主义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即创业遗传代码。创业的成功与简单地通过知识技巧创办企业生成财富不同,它需要创业者具有完备的创业素质和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3]。这种新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而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创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将“比尔·盖茨”式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传递给个人,并内化为自己的创业素质,培养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主义到非功利主义的转变体现了创业教育指导思想的进步性和前瞻性。

(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迅速有效地发展得益于其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和多样化的组织模式[4]。从总体上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组织模式分别依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巧。

聚焦模式是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具有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内容,日常的教学管理和经费筹措由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负责。在此模式下,学生逐步获得认同感、使命感及创业热情。目前,哈佛大学MBA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追求创业型的职业生涯,如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以及创业咨询顾问。[5]

磁石模式是基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学生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形成的。该模式一般会在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开设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磁石模式所有项目的规划和运作,包括教师招聘、经费筹集和项目实践。目前,磁石模式是创业教育模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比例约占所有模式的58%。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等都采用这一模式。

混合模式又被称为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由学校成立的创业教育委员会协调指导,不同学院分别负责与其相关的师资、项目以及经费;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将创业教育的课程和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在一起,并强调全校教师的参与。这种组织模式不仅有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共享,而且有助于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美国用此种组织模式的高校比较少,典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

(三)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60余年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已普及到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有关创业教育课程调查表明,1979年,美国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有260多所,2005年增加到1600所,并设置了2000多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100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6]。美国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内容的系统化,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创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二是单独开设一些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三类最基本的课程:一是创业知识类,即学生需掌握相关的战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二是创业技能类,学生要学会如何组建一个新的公司、开发新产品和市场、融资方法、招聘员工等技能;三是创业素质类,即个人的能力、态度、意志、性格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课程体系相互关联并相辅相成,构成了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服务于多样化的创业组织模式,从而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采用案例研讨、论坛、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如商界精英、英特尔公司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rew Grove)从1991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师[7]。还有一些教师与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合作,并在企业担任相关职务。他们不仅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在教学中能够融入亲身经验,实现创业教育中经验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效融合。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例如,百森商学院普莱斯-百森伙伴项目(Price-Babson College Fellows Program,PBCFP)从1984年到2008年培训了全球52个国家的495个学术机构、政府组织和科研基金会的1600多名研究人员和创业者,切实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8]

三、启示

(一)培植社会和高校的创业文化

美国的清教徒文化对于美国社会的自由、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清教徒崇尚乐观、自由、进取、务实的生活态度引领着美国人开疆扩土、追求财富。因此,美国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中包含许多清教徒的文化和精神。这种敢于创新、奋力进取、大胆求实的美国精神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立和创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我国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诸如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训条制约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植高校的创业文化,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当创业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主流时,创业教育才能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蓬勃发展。

(二)创建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坦斯利(A.Tansley)于1935年提出了“生态系统”一词。他认为,任何一种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群落,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必然与其他个体有着紧密的联系[9]。此概念反映到创业教育中,则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和调控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企业和高校。首先,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提供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教育能够开展的坚强后盾。其次,社会资源的巨大潜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力保证,其中校企互动模式是社会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最佳典范。在该模式中,高校师生进入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最直接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的资金支持,而且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借助企业的平台进行转化,产生商业价值。这种校企互动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使学校内部学术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10]。因此,我国高校应尝试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和高校良性循环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依靠多因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就业教育阶段,学校很难将创业教育的文化精髓传递给学生。在此情况下,我国高校应聘请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成功的校友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通过讲座、专题教学、咨询顾问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真实、生动的创业经验,提供最新的创业信息。由于专职教师在日常教学、课程设置及目标实现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校应鼓励教师去企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保证创业教育得以有效进行。

(四)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探索出了系统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四大方面。基于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其课程涉及全校不同的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多样化选择。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且内容零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操作性和相容性。目前,一般的创业教育课程只限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很难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

第一,我国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尝试文理工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在教育学科背景下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市场营销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各学院的选修课,以打破学科之间难以融合的局面。

第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的必修课,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信心。

第三,高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平台,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来组建创业团队,实现不同学科创业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The Aspen Institute(2008) Yout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A Policy Maker's Action Guide Guide[EB/OL].http://www. aspeninstitute. org/sites/default/files/content/docs/pubs/YESG_Policy_Guide.pdf, 2014-05-15.

[2]George Solomon 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7(2):168-182.

[3]Geimure K. 7 Key Qualities of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EB/OL].http://www.wooPidoo.com/articles/geimure/entrepreneur—articles.htm, 2014-01-25.

[4]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8(5).

[5]National Agency for Enterprise and Constru-c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a Benchrnark Study[EB/OL].http://www.ebst.dk/file/3053/Entrepreneurship_2004.pdf, 2014-06-20.

[6]Solomon GT,Weaver KM,Femald LW.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edagogy[J].Simul.Gaming, 1994(3):338-352.

[7]王常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 2006(7).

[8]Entrepreneurship Action[EB/OL]. http://www.Babson edu/ESHIP/outreach-envents/sylnposia/,2008-03-15 ProjectID=756, 2009-11-30.

[9]刘月秀. 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10).

[10]胡瑞. 传统伦理与世俗消解: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1):59.

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 篇4

一、美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机制

1.严格的学分管理办法

美国的全日制教育学专业硕士学制时长为一年半到两年不等, 一般实行秋、冬、春三学期制度, 学校通过严格的学分管理手段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意识, 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 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一个学期期初的选课分值要达到11个学分左右, 学期末通过各课程的考核必须获得至少8个学分, 每一项主要的硕士计划课程研究生阶段全部修完要达到45个学分左右, 对于学分规定的毕业要求, 即便有1个学分不足也不允许颁发学位证书。对于学分不足的科目, 学生要主动在下学期进行补修, 并且施行“有偿补修”制度, 每一门课程的补修按照学费的要求进行计算缴纳, 如果再修不过补修费用会自动叠加, 课程补修最多延迟到第三年。并且针对专业硕士的实习环节也同样纳入学费制度, 每一项课程计划都会为学生安排实习, 付之一相应的分数, 实习学分未达到要求者不予毕业。在美国的研究生院还有一项更为苛刻的规定, 如果有考试作弊或者论文剽窃现象发生, 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社区工作满40小时并取消1/4学期的学分。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2.多元的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从学生选择的角度讲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美国的高校把研究生的课程按大门类进行划分, 每个大门类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例如大多数教科院都会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和教师教育等大门类课程, 教育社会学门类下又会分为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与解释、变量研究等必修课程, 城市教育、教育与经济、教育语言、高等教育史、杜威教育哲学等选修课程;教育政策学门类下分为学校改革史、学校组织分析等必修课程, 认知与学习、学校基础上的决策、教育解放等选修课程;教师教育门类下分为教学研究、课程介绍等必修课程, 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移民学生教育、阅读中的倾向等选修课程。从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比重非常大, 选修课程涉及到的方向非常广泛也非常具体, 课程的开设可以顾及到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 并且这些选修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美国专业硕士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方法论的研究, 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开展实际观察和具体操作, 这种教学目标明确配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就是不断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调动他们对知识主动获取的欲望, 这些课程更关注的是学习和应用过程, 而不是以简单的结果论英雄。

3.先进的 PBL 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 中文意思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 并广泛推广开来, 对于专业硕士的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已产生出非常强烈的效果。PBL的教学原理是将学生放到有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扮演问题主动解决者的角色, 直击多面的问题世界。美国各大教科院对PBL的应用已经走进成熟阶段, 大致已形成了如下的实施流程:确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推导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总结反思。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 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 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 更侧重于能力和情意, 学生应当在制定工作中获取认同感, 为教学的开始储备好学习动机;之后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条件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也可以自主设定感兴趣的问题, 然后交由老师进行整合, 最终确定教学问题;问题确定之后, 学生可以开展无约束的研讨, 尽可能多的对问题进行理解性的阐述, 期间任课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发言做判断和点评, 学生之间也要保持倾听的态度, 接着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整理和调和, 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 确定研究计划;接下来进入PBL的核心环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探究, 学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相关信息, 并结合上一阶段的发言对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师在期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 防止学生盲目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方案进行全面展示,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记录以准备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学生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症结

1.管理机制松弛

从目前我国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管理制度来讲, 尚处在起步阶段, 对专业硕士的管理办法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方法, 到课点名—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的传统研究生管理流程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已引入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操作起来的弹性非常大, 教科院大都怀着“降低门槛, 确保就业”的传统心理来处理专业硕士的学业, 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具特色, 也养成了专业硕士的懒惰心理, 学生们应付过考核就万事大吉, 很少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松弛的管理机制削弱了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单一

拿过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表可以发现, 他们的专业课程与学术型的课程相差无几, 教育哲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论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依然是他们课程的主打, 那些实践性和前沿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寥寥无几。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学制本身就比学术型短, 再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奉献给学术课程, 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枯燥, 也让专业硕士的培养风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选修课时所占比重很小, 一般占全部课程的三成左右, 这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的研究兴趣, 并且选修课程的内容具体度不够, 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使得教育学专业硕士面临“徒有虚名”的尴尬境地, 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专业硕士没有在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校外教学实践, 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受到质疑。

3.教学模式古板

我国教科院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本科的教学办法, “课本—黑板—笔记”的传统教学办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 教授主讲, 学生主听, 考试主背的漩涡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很多教育学教授也想突破这种教学魔咒, 但是屡战屡败, 中国的专业硕士连初级的情境教学都难以适应, 更别说复杂的PBL教学模式了, 教授创造的问题情境得不到有效的回应, 学生课下对问题的准备也是敷衍了事。专业硕士的观察力、分析力、批判力建立不起来, 实践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 研究生身上过分的“象牙塔气味”制约了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 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打造“术业”教师团队

根治学校问题, 先从引路下手。调整高校教科院教育团队, 是改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首要良方。蔡元培有言:“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既然国家要下大力气培养教育学科的专业型硕士, 提高教育学人才的应用技能, 那么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就要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的教科院就需要大批既能上台讲学术, 也能下台攻实践的复合型现代化教师。对于专业硕士还在起步期的我国, 要让高校教科院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教师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就是组建“双导师”团队, 即专业硕士既有校内导师, 也有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传统导师, 他依然承担着指导学生学术的任务, 但是校内导师要定期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 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用理论进行纠正, 并且校内导师要指导学生确定校外实践的课题, 把控实践的进度和方向, 这样也能提高导师自身的实践素养。校外导师要主动承担起专业硕士培养的重担, 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 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 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 让教育学学生认清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经常沟通,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三者要组成一个“术业”团队, 让应用贯穿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2.开展研讨式教学

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教育、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就需要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参与研讨、交流、实践的机会, 但我们如果在当前就急切的全盘引入美国的PBL教学模式是冒动的, 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 因此我们的教科院就先从基础开始, 在教学中渗透研讨的元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 做好能让学生们围成一周就座, 教师走下讲台, 坐到他们的中间, 然后每节课教师抛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 尤其是涉及教学实践的问题, 摆脱课本的束缚, 增强宽松的氛围, 鼓励学生们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不轻易对回答做出评判, 以逐步提高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学院要大力增设选修课程, 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 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要求更要灵活多样, 目的就是深层挖掘学生的兴趣, 发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其课题和讲课手段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点评工作也尽量交予学生, 教师只起到点睛和指导作用就足够。研讨式教学也应当走出传统的教室, 开发学术沙龙, 创刊专业杂志, 邀请国外讲师, 组织校外对话等活动也是提高专业硕士应用能力的很好方式, 逐步让我国的教育学专业硕士与国外接轨, 实现未来的教育对话。

3.利用高校实践资源

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 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 各大院校完全可以对教育学专业硕士开放自己的教育岗位, 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留出一定的岗位和时间给专业硕士, 方便他们在本校进行教育实践, 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高校向教育学专业硕士全面推行助教、助研、助管工作, 促进学生的学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是很好的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串联, 学生在“三助”中可以深刻领悟所学的教育原理, 并且科学地开发了自身的逻辑思维、应变思维、实用思维, 帮助学生找到未来投身社会的工作方向, 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学校要组建研究生“三助”帮扶团队, 学生的工作要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带领, 工作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对所助工作进行详细的讲解, 让学生们懂得工作流程, 明了工作规定, 坚持工作原则, 逐渐培养起认真工作的态度, 可以看出“三助”工作既要抓学生的技能, 也要抓学生的道德, 两者不可或缺。教育学专业硕士学生自身也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把兼职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杜绝偏颇现象的发生。并且兼职要与学生的论文联系在一起, 专业硕士的论文要有明显的实践倾向、工作倾向, 在论文中突出自身的工作经验、工作感悟、工作创意是必要之举。

综上分析, 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征途还是漫长的, 各高校教科院要注意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改进, 注重引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 认真总结对自身发展的启示, 把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质量提高到新的层面, 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基础知识牢、实践精神足、创新能力高的优秀教育学人才。

摘要: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高端的人才群体, 提供着这个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持, 决定着这个国家发展的技术涵养, 组建着这个国家发展的结构层次。美国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教育对国家实力的影响功不可没。全面了解并深入研究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机制, 对照我国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现状, 详细总结我国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并灵活的将美国的培养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相结合, 提出改善策略, 为我国今后教育学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搭建理论平台。

关键词: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M].河北师范大学, 2012, (9) .

[2]陈瑶.《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报告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12) .

[3]袁安娜.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 2010, (4) .

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评析 篇5

一、美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写为CBVE)的核心是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理论,译为中文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能力本位教育”。概括地说,CBE理论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CBE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美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大致包括如下五个组成部分:(1)市场调查分析,即学校在开设新专业或对旧专业进行调整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决定要设立的专业和课程。(2)能力图表的确定。能力图表,即DACUM图表,DACUM是Develop a Curriculum的缩写,意为“教育计划开发”,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某职业的能力图表由该项职业的行家组成开发委员会集中讨论分析所提出专业所需的能力,表明了从事该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以及相应的专项技能。(3)学习包的开发。学习包是根据能力图表上所列的各项技能开发出的指导学生掌握此项技能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本、相关文章、操作手册、技能音像、计算机辅导、教学软件及其他参考资料等。学习包开发主要由开发专家、现场专家(具有实践经验的第一线专家)和教师合作进行,通过学习包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专业学习进度开发和学习包内容填充等步骤,完成学习包的开发,形成模块化的课程设计。(4)教学实施,即对模块化的学习包付诸实施的过程,包括熟悉学校环境专业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过程。(5)教学管理。尽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倡以个体化学习为主,但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能力为教学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教育基础。美国能力教育模式根据能力观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图表所列的各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而不是以学科或学术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来制定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第二,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负责按照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各项专业能力开发模块式的学习套件,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学生要按照学习指南的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这就确立了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的标准参照评价模式。

第三,教学形成灵活多样。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和职业上的不同要求,可以用职业能力分析的方法来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可以随时招收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方式和时间,如全日或半日学习,个人或小组学习,听课或自学等。学生毕业时间也不要求整齐划一。

二、关于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作用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它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它的基本思想、它对能力的强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美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必须把能力本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职业教育原有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形成了所谓的“学科本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化、专业化的劳动者和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该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

第二,必须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模块化课程教学有利于调整和实施教学计划,合理配置教材开发资源,推行多元整合型课程,落实终身教育思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我国职业教育应引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MES技能组合课程等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第三,必须加强教师能力,优化教学设施,保证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的关键。教学设施是教育必须的物质条件。学校应提供与教育任务、施教对象相应的基础设施,保证与知识更新、能力培养相配套的仪器设备的到位,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实践空间。优化教学设施重点是加强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室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 篇6

通识教育发展于美国, 现今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特别是以实施全面的通识教育为理念的美国文理学院, 其通识课程更具特色。因此, 研究和借鉴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 尤其是其通识教育观念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 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在通识教育发展历程上所处的经济、文化、政治条件不一样, 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不同。所以, 中国大学不能盲目地以美国大学为参照系改革自身的通识课程模式, 而应立足客观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 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 以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指导通识课程模式的构建和改革。

因此, 总结和学习美国优秀文理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 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取长避短, 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美国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观念和通识课程模式进行研究, 希望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探索出一条把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的道路。

一研究背景

美国文理学院是一类具有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 是美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 美国共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 文理学院所占比例尽管不高, 但却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伯顿·克拉克认为美国文理学院是“与众不同”的学院, 他指出, “在巨型大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这些小学院在美国社会中仍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许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私立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系统中的浪漫元素。”

美国文理学院的雏形源于早期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院模式。自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到19世纪末的200多年里, 文理学院一直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 在美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初步建立后, 文理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逐渐被取代。卡内基教学促进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把文理学院的特点描述为:办学重点在于学士学位课程, 学士学位授予量占所有学位授予量的50%以上, 文理学科领域所授出的学士学位占所有学科所授出学位的50%以上。据2005年卡内基教学促进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统计, 美国文理学院有287所, 占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6.50%, 入学人数527533人, 占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入学人数的3.00%。与综合型大学相比, 文理学院规模小, 但办学特色鲜明, 而且以其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在美国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教育界历来都很重视文理学院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尽管通识教育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却始终不甚理想。美国文理学院一直以本科教育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其通识课程很具特色。帕斯卡瑞勒等人的研究指出, 文理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有很多优秀的、独特的做法, 因此文理学院确实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教育大国, 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 中国却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如何实现中国教育强国之梦?本文通过对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系统研究指出, 如果我们可以借鉴其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 结合中国现实国情, 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 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不仅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也能探索出一条实现中国教育强国之梦的道路。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强化特色意识, 重视特色建设, 确立和实施学校特色化发展战略, 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美国文理学院的有益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对通识教育相关文献的查找中, 笔者发现学者们所关注的基本上是研究型大学, 具体地说是少数几所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 而对实施全面通识教育的文理学院的关注有限。笔者在资料搜集中发现, 我国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研究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 目前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不多, 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本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理论研究。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视角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既有研究美国通识教育史、理念、本质的, 也有探讨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 总体来说, 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许多学校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工作, 并没有从实质上去寻找通识教育的精髓, 因此, 通识课程在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而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理念正是全面地实施通识教育, 所以其通识教育课程极具特色, 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提供良好的借鉴。

教育观念与课程模式之间既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但由于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 所以,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间接联系。本研究认为教育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它们赖以维系的纽带, 而由于教育观念具有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 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之间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主要表现为一对多或多对多。

在中美大学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的对比研究中, 不应只侧重于单纯的模式比较, 因为模式只是外在形式, 教育观念才是内在本质, 对模式的研究和比较有助于凸显教育观念的不同。而认识到教育观念和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中国大学正确看待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从而有选择地借鉴, 并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校特色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念, 创建与此观念相呼应的课程模式。

二概念解析

1. 文理学院

本文研究的文理学院是指美国的文理学院。《教育大辞典》第3卷对文理学院的定义为: (1) 仅设文、理系科的高等学校, 以实施博雅教育为主。有些亦提供某些专业性教育, 如音乐、美术等。学制一般为四年, 有权授予学士学位。少数学校在某些基础学科领域亦可授予硕士学位。 (2) 设文、理系科的学院。芬斯特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从功能的角度为文理学院下了定义, 认为文理学院是指处于综合性中学和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学校, 它的基本功能是为学生打下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基础, 但同时也可以设置专业性的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初步实现专业化, 搭建中学和大学的高层次专业化课程之间的桥梁。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四年制文理学院, 属本科学院的第一类, 主要招收18~24岁的全日制学生, 且每年至少授予10%的艺术与科学类学士学位, 涉及领域包括艺术、人文、语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授予不多于50个硕士学位、不多于20个博士学位的文理学院。

美国文理学院 (也被称为“自由学院”、“博雅学院”等) 的特色就是注重全面的综合教育, 课程设置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最新的卡内基分类把目前美国高校中的125所学院划入文理学院这一类。这125所文理学院都是历史悠久的名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今天, 依然坚持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模式, 秉承博雅教育的教学理念, 以“小而精且独立”闻名。

文理学院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 (LAC)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arts不应简单地理解成“艺术”, 而应该是素质、能力和思想等因素的综合“软实力”。文理学院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谋生技能, 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文化人。由于文理学院主要提供本科教育, 因此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 而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忙于科学实验和论文发表。同时, 文理学院的规模小, 师生间互动密切,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

绝大多数文理学院只招收全日制学生, 实施全面的本科教育, 仅有29所学院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在许多美国人心里, 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的、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这使一流文理学院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院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美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高校排名机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每年发布的排名中会单列出文理学院一项, 这也反映了美国社会对文理学院本科教育的重视。

2.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达为“General education”, 国内也有人翻译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是一般教育。通识教育这一译法, 最早为台湾地区的学者所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被我国大陆地区的学者所接受和认同。

与“General education”相对的是“Special education” (专业教育) 。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指出:“教育可被广义地分为general和special两个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加州大学的莱文指出:Special education侧重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 而General education侧重于知识的“宽度”。因此, “general”和“special”不是指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而是与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问题有关。可见, 对“通识”有两种理解, 即“可融会贯通的知识”和“适用于所有人的知识”, 前一种理解侧重于知识间的关联性, 指学科的融合与互相渗透;后一种理解强调知识的适用性, 指没有文化的阻隔。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 都体现出对教育内容的重视。

追根溯源, 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 也译为“博雅教育”) 始于古罗马时代, 1828年的《耶鲁报告》肯定了其价值。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对自由教育的理解会有差异, 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界的肯定和推崇。今天, 自由教育依然被当作美国高等教育的精髓。自由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或职业技能, 而在于通过提供广泛的内容, 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典的博雅教育, 是以培养“理智的自由人”为目标的, 其教育对象以上层社会的“有闲阶级”为主, 以“七艺”, 即文法、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教育以及19世纪由纽曼提出并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由教育都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兴起的通识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事实上, 自19世纪通识教育被提出以来,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 学者们观点不一。我国学者李曼丽搜集和整理了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本文借鉴了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 公民意识的培养, 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人生知识, 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通识教育代表了西方的大学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贯穿于整个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纽曼、赫钦斯还是布鲁贝克、博耶都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是西方大学的文化代表, 它本身就是一种大学精神的体现。

通识教育的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 在不同的教育时空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大体上包含两层含义: (1) 物质层面, 通识教育告诉人们如何做事; (2) 精神层面, 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并超越人的存在本身, 通识教育告诉人们怎样做人, 因此与职业教育、专门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目标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 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

在大学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 存在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 重视学科专业的划分, 从而忽视知识的整合和融合的现象。这样使刚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时感到难以适应, 同时, 过分重视专业化教育往往导致忽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结果是学生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自我、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很难产生全面的认识, 缺乏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所需的道德、情感、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而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关普遍内容的教育, 不仅包括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 公民意识的培养, 健全人性的熏陶, 还包括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生知识, 以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精神等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在美国, 大多数文理学院实施纯粹的自由教育, 不强调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虽有少量学院设置了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 但仍以自由教育为重。课程的设置通常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 学生需要学习丰富而广博的课程, 如英语、文学、外语、生命科学、数学、哲学、宗教、物理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视觉和表演艺术、地区种族和文化研究、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等。学生在文理学院接受教育后, 或迈向社会参加工作, 或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 都相当受欢迎。文理学院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自由教育。如科比学院必修课要求学生按顺序学习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四大学科的若干门课程。选修课则可以按顺序选择每一学科的任何课程。例如, 在艺术里选修“创造性的表达”、在人文科学里选修“判断力和信仰”、在自然科学里选修“探索的过程”、在社会科学里选修“社会分析”等。还有一些文理学院则没有规定必修课程, 几乎完全实行选修制。例如, 阿姆赫斯特学院的学生就是在33类学科和2个研讨课中自由选修。33类学科主要包括了美国研究、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和艺术史、亚洲的语言和文明、天文学、生物学、黑人研究、化学、古典名著、计算机科学、写作、经济学、英语、环境研究等。33类学科下又开设了800多门课程, 2个研讨课下又开设了若干不同主题讨论课, 每个主题下又开设若干门讨论课。此外, 圣·约翰学院至今仍实施赫钦斯的名著经典课程。学生在读期间要通读文学、数学、哲学、神学、科学、政治学、音乐、历史、经济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因为圣·约翰学院的教育者们认为这些名著体现了永恒而普遍的价值, 值得所有学生精读熟记, 反复背诵。圣·约翰学院的名著经典课程广受好评, 在2005年的《普林斯顿评论》“学术气氛最好的本科院校”排名中位居前列。

根据调查发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文理学院对通识教育在数量、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通识教育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多数学院其通识教育的比例占到本科课程的1/3到1/2, 优化了课程结构, 而且增加了指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 更加强调写作、口头交流及数学课程等。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通识教育中专门设有计算机课程。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主流, 因此, 跨学科和课程的整合在文理学院中变得十分普遍。此外, 目前大多数文理学院采用分布必修的课程模式, 但分布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一些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还展现出独特特征, 如有的学院明确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体验学习”;有的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外, 还要参加某些政府部门或教会的服务;有的学院对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有明确规定;有的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 (讲座和艺术表演活动等) ;有的学院还规定, 学生要对参加的活动作书面或口头的报告;有的学院开设了全校范围的“问题晚餐”, 在此期间会邀请全国知名人物出席, 学生和教师须就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调查还发现, 出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 学院会经常性地修订其通识教育课程。从广义上来说, 学院修订通识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包括竞争、评审、职业发展等因素;从狭义上来说, 是为了满足学院自身的发展, 包括解决学院内部的学术和体制的问题。

总体来说,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1) 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最优秀的通识教育没出自哈佛、耶鲁, 而是出自于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小型学院。那里坚持小班授课, 一门课有十个学生一起上课就已经算是大课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讨论问题以及合作研究。对比起来, 通识教育的推行在中国高校中时常遭遇困难, 其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能长期深入地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和分享的教师。 (2) 以生为本, 学校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优良的条件。哈佛的本科生教育曾一度排名下滑, 原因主要是学校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商学院、法学院等职业教育上, 而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这也促使了哈佛的全面反省。实际上, 在美国的自由人文教育中有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是教学课程的安排, 它强调文理交叉课程、核心课程、原典阅读课程等;其次是独特的宿舍文化, 导师和舍监会在宿舍内跟学生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密切而深入的交流, 学生也会以宿舍为基础组织各种活动和讨论;再次是学生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参与社会实习, 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这三类活动都会得到教授、管理部门乃至校友的大力支持。

在通识教育的操作层面, 国内高校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与国外相比, 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根据笔者对所在大学的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中, 以下几点较为重要:首先, 通识教育应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常体现为对他人观点的理性思考, 特别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但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只限于原典阅读, 还需要大学生接触现实世界并学会反思。其次, 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强调对审美观的培养。为此, 通识教育中应包含大量与美育有关的课程和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体验馆等, 甚至还要学会亲近大自然。此外, 通识教育还应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接受不同观点、学会宽容, 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要让他们学会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有争议的问题, 并能尝试着自己寻找改善现状的途径。因此, 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中, 通识教育还应注重“在做中学”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田野调查, 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 密切学生和社会的联系。最后, 通识教育应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识教育应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 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创造社会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学会相互合作。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在教学实践中, 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采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先招募一批有志于通识教育的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 以一定的比例配备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来组建“试点班”。在“试点班”中应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密切交流, 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和经典名著研读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参与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并学会在研究中学习, 支持学生自行组织社团, 鼓励学生到社会各个部门去实习。通识教育的方式不必遵循某一固定模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保持本土特色及鼓励创新, 其成功的标志不在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全面设立, 而在于培养出全面发展同时又有责任感的人才, 因为衡量一个好大学的标准之一便是它究竟能培育出多少栋梁之才。

3. 课程模式

关于课程模式的含义, 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教育大词典》将课程模式解释为课程类型, 指出, 课程类型 (Curriculum types or categories) 也称“课程模式” (Curriculum models) 。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用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 要弄清课程模式的含义,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模式。其实, 模式与模型是有关系的, 但两者有很大不同。模型可分为实物模型和非实物模型, 前者指与原型有着相似结构、相似物理性质或相似过程的模型, 后者多为抽象层面, 如数学模型、思维模型等。而模式除有“模”的含义外, 还包含“式”, 即指样式、形式。因此, 模式的含义比模型更宽泛, 它更侧重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 (课程) ”一词, 意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我国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课程模式, 《教育大辞典》给出的相应解释是:亦称“课程类型”, 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 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

综合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课程模式是一种课程范式, 具有典型性和简约性, 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且适应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因此, 课程模式既是一种结构模式, 也是一种功能模式, 它既要规定课程的基本构成又要设定其相互关系, 同时这种范式的构建又是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向的。

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 篇7

一、聚合课程的目标

聚合课程有四个教育目标, 分别是 (1) 开展多学科教与学, 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 让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 (2) 培养基础学术技能, 即培养学生读写、推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创造性表达等能力; (3) 开展深度研讨, 为学生提供学术和知识的共同体验; (4) 形成学习共同体:新生、教师、助教组建学习共同体, 让学生有归属感, 满足学生的兴趣, 兼顾教师的成长。[1]

从聚合课程的目标来看, UCLA的通识教育关注学生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既要求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究, 也鼓励学生探索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生、教师、助教边叙、边议、边分享,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和学术自信。

二、聚合课程的设置

U C L A在1 9 9 8年开始启动聚合课程, 每年一门聚合课程的开设分为三个季度 (秋、冬、春) 进行, 少数还涉及暑期实地考察, 这些课程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助理任教, 学生必须在前两个季度到大课堂学习, 然后在春季度参加由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开设的研讨课程, 顺利通过聚合课程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18个学分 (每季度6个学分) 。[2]

聚合课程采用的是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 课程必须跨越两门学科以上, 而且课程讲授的内容不能被现有课程或专业替代。UCLA在2012~2013年共设计了11个聚合课程话题, 涵盖科学探索、社会文化、人文艺术三个基础领域, 主题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艺术、历史、生物、城市化等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以UCLA在2012~2013学年开设的“拉丁美洲的贫穷与医疗”课程为例, 该课程包括写作Ⅱ课程和春学季研讨会, 涉及社会与文化、科学探索两个基础领域。该课程不仅通过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历史、公民社会等让学生了解这个地区的贫穷和医疗状况, 而且还传授学生相关研究的方法论、医学文献、心理学等, 学生需要参与科学实证研究, 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自然灾难、卫生设备等, 在学期末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该课程由5名教师开设, 另有6名助教参与授课。课程的学习分为秋学季、冬学季和春学季课程以及夏学季实地考察。秋、冬学季, 学生平均每周进行18.5个小时的课程学习, 其中课堂上3小时的课程教学、2小时的讨论、0.5小时的电影观赏;课外2小时的课程预习、5小时的阅读、1小时的测验准备、3小时的作业、2小时的科学研究。在春学季, 学生则需一周参加一次3小时的小型研讨会。在讨论课和研讨会上, 教师和助教主要借助电影、音乐等, 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展开。在完成秋、冬、春学季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在夏学季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丰富课程学习体验。该课程每学季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依据包含四个部分:课堂参与 (20%) , 期中考试 (20%) , 写作 (40%) , 期末考试 (20%) 。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18个学分, 其中秋、冬、春三学季各6个学分。[3]

三、聚合课程的实施

UCLA为每一门聚合课程指派一到两名协调员, 这些人员必须是出色的教师, 有一定的声望并且有领导能力, 负责计划和组织课程, 承担一部分课程教学 (一次春学季研讨会) , 监督研究生助教的教学工作等。聚合课程的其他成员包括研究生助教 (负责秋冬学季研讨课程) 、来自其他学院的教师 (负责春学季研讨会) 、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者以及研究生技术顾问 (负责聚合课程的在线及多媒体设施) 。[4]

聚合课程分为3个学季, 前2个学季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每周3小时的大班教学, 大约有160~240名学生, 二是2小时的讨论课, 每班不超过20名学生, 三是写作指导课。大部分讨论课由研究生助理组织, 教师有时也会参与。第3个学季的聚合课程学生要参加小型的发散型研讨会, 研讨会的题目取材于聚合课程的主题, 比如以“民主主义本质与意义”为主题的聚合课程, 可以发散出经典文化遗产、政治启蒙理论、言论自由、多元文化与民主等话题。这些研讨会可以以很多话题贯穿始终, 也可以以一个话题为主。聚合课程的结构如表3-1所示。[5]

第3学季的研讨会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获取学习体验的机会, 学生参与程度高, 可以通过讨论展开合作学习。所有参与研讨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定量推理、逻辑修辞以及其他技能的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研究生技术顾问协助教师和助教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让学生了解并有效利用在线资源。此外, 教师、助教和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通识课程的讨论。

四、聚合课程的实施效果

为提高聚合课程的实施质量, UCLA每5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每2年开展一次学术委员会评估。学术委员会通过新生、研究生助教以及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调查, 总结聚合课程的实效。2011~2012年, 学术委员会对聚合课程进行评估时, 一名外部评审员这样形容聚合课程:“它是UCLA真正的精华” (a true gem in UCLA’s Crown) 。

一方面学生认为聚合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 课程任务比较重, 面对不同类型的讨论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团队, 学生会有一些困难, 但尽管如此, 学生仍然觉得聚合课程能让他们顺利地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 能让他们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而且学生有机会加入到学习共同体中。[6]UCLA的聚合课程评估调查发现, 聚合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跨学科性, 技能提升, 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以及学习积极性。[7]

另一方面, 对于助教和教师而言, 虽然参与聚合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教学任务, 但总体而言聚合课程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教学助理定期接受写作教学、研究资源、网络使用、研讨会教学设计等的培训, 这些培训对助教来说很有帮助, 以便后期根据他们的研究兴趣教授春学季课程, 与其他学院的教师和助教一起工作, 熟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

五、聚合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聚合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为课程开发人员组织阶段。由聚合课程教学指导者发起, 从不同学院选择至少5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形成课程开发小组。第二个过程为课程开发和实施阶段。课程开发小组与聚合课程管理人员为聚合课程的议案做准备, 对具体的课程议案进行筛选;招聘优秀的教学助理;安排聚合课程教学团队;提供聚合课程材料等。整个聚合课程大约持续9~12个月。[8]

聚合课程的管理主要由UCLA的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和通识教育主席负责。咨询委员会的职责是为通识教育主席提供政策建议, 协助开发全面而统整的通识课程。咨询委员会由21名成员组成, 包括15名教师和4名学生, 其他成员则是校图书馆工作者和咨询人员, 15名教师中有8名由通识教育主席任命, 另外7名教师则由文理学院的教师执行委员会任命。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是评价通识课程的质量, 与本科教育处长以及文理学院教师执行委员会一同参观课堂教学, 定期与教师交流, 帮助其克服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

通识教育主席在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 完成以下职责 (1) 为聚合课程及其他通识课程制定要求; (2) 发掘能胜任通识课程的教师; (3) 协助通识教育委员会推荐不同领域的聚合课程; (4) 确保通识课程的资源供给; (5) 开展通识课程授课教师会议, 讨论课程问题; (6) 与咨询委员会评价、监控通识课程的质量; (7) 协助系所培训通识教育教师助理; (8) 协助开发与聚合课程相关的项目; (9) 协助监督通识教育氛围, 包括:时间、资源等; (10) 协助筹备资金及外部资源, 支持通识教育。[9]

六、聚合课程对我国通识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分类必修模式, 但由于大学的传统和文化积淀不同, 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组织形式也体现了不一样的“校本”特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立足本校优势, 实施的聚合课程符合学校实际, 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师生的互动联系。这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 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聚合课程为有兴趣进行跨学科、多学科学习的学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一门聚合课程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备课, 各学科教师分工负责, 在授课环节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 弥补了学科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 发挥了通识课程教师团体的力量。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体验到不同学科的魅力。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视野和思维习惯,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批判能力, 学生对同一个话题, 能够从不同的学科, 用多个视角去审视和解读。

(二)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UCLA的聚合课程分为秋、冬、春三个学季, 包括大班课程学习、小班讨论课以及春学季的小型研讨会, 部分课程还涉及夏学季的实地考察。通过大班名师讲授, 助教指导, 整合教师资源,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本。每位主讲教师精心挑选能引发深层次探讨的现实案例, 布置小班讨论要研究的话题, 在讨论课上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锻炼机会。这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形式, 将课堂讲述与专题讨论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灵活多变的互动课堂与大班授课相得益彰, 学生参与程度高, 可以取得良好的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三) 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共同体

每一门聚合课程的讨论主题都是把现实中的问题作为研讨的话题, 集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 鼓励学生关注理论, 又关注现实。在这个学习社区, 学生自主学习为共同体学习起航, 同伴互助为其护航, 老师引领为其导航。聚合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助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了情感交流和学习社区的归属感。

摘要:聚合课程 (Cluster Course) 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视野上独具创新,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投入和学习技能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聚合课程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师生的互动联系。它是UCLA通识教育的“精华”, 这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借鉴:采用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共同体, 鼓励学生关注理论、关注现实, 加深师生与生生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聚合课程,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注释

1[1][6]UCLA.Self-Review 2003-2011 Freshman Cluster Program[EB/OL].http://www.uei.ucla.edu/docs/Cluster_Report_FINAL_with_Covers_Sep111.pdf, 2013-06-10.

2[2]UCLA规定, 本科生毕业要求一般至少为180个学分, 其中多数学院通识课程至少为48个学分 (聚合课程18个学分) , 占总学分的26.6%。具体参见:UCLA.2011-2012 Academic Senate Review of General Education Freshman Cluster[EB/OL].http://www.uei.ucla.edu/docs/Final%20Report_GE%20Cluster.pdf, 2013-06-13.

3[3]UCLA.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formation Sheet[EB/OL].http://www.college.ucla.edu/ge/meetings/120530_GE%20Cluster%2026ABCW.pdf, 2013-06-17.

4[4][5]UCLA.A New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UCLA.The Structure of the First–Year Cluster[EB/OL].http://www.uei.ucla.edu/docs/ge/proposal.htm, 2013-06-19.

5[7]UCLA.Four Years Later:Reflections on Freshman Cluster Experiences[EB/OL].http://www.uei.ucla.edu/docs/fouryearslater.pdf, 2013-06-19.

6[8]UCLA.Freshman Cluster Program.Course Development[EB/OL].http://www.uei.ucla.edu/clustersdevelopment.htm, 2013-06-20.

美国法学教育经验模式 篇8

关键词:美国法学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

一、美国法学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法学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它受到了英国法学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美国的法学教育由于是由律师事务所培养学徒逐渐转化到院校培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国法律教育的历史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殖民地时期( 1607—1776年) ,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在律师事务所进行的,律师事务所为了培养合格的律师对资质优秀的学徒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第二阶段是初创时期( 1776年至19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的法律教育则是在专门的法律学校进行,这些法律学校由普通学校或者不在进行法律事务的律师事务所转换而成。第三阶段则是在美国内战时期( 1861年至1865年) ,法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大体确立了今天美国法律教育制度的雏形。直至19世纪中期,整个美国逐渐发展了十五所法学院,法学教育仍然是以职业培训为主。到了20世纪初,美国各大学内纷纷设立法学院或者建立单独的法学院,在法律教育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美国的法学教育最终形成直至现在。

二、美国法学教育阶段设置

美国在本科层次并不设置法学教育,它把初级法学教育放在了研究生层次,置于大学本科教育之后。美国学者认为法律事务涉及各个领域,法学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相比其他学科更充分的受教育时间和更丰富的学识。因此,在美国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要求首先要获得理科或者文科学士,只有在获得相当丰富的其它学科知识后,并且经过严格的考试, 才能进入法学院学习。

三、美国法学教育主要方法

(一)美国法学教育初期方法

美国初始的法学教育模式与中国法学教育类似,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灌输法律知识,在课下让同学记忆,最后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掌握情况。随着时间发展,“布莱克斯通教学法”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渗透其他学科进行法学教育的方法。教授们把其他社会学科的教育方法及其内容运用在法学教育的教学中,通过对其他学科的解读达到法学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够满足美国对法学教育的要求。

( 二) 案例教学法

美国的法学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更加重视实用性,更多的是为进入法律实务领域进行学习,早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美国对于法律实务方面的需求。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来增强学生处理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理解法律理论和运用法律原则来处理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最终进入实务领域奠定基础。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详细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判决,上课时再把自己对案件的理解进行讲述,并且当堂把自己对案件的疑问提出来,最后把整个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包含的法律原则进行剖析。而教授则以学生在课堂前已经充分了解案例和教材,并且已经做好准备为教学前提,在学生做完报告后对其报告进行讲评并提出报告中的明显问题,努力使学生通过对判例的解读发现一种普适的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并且根据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以往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加以改正。整个授课的重心主要围绕: 该法律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有它的实际意义、以怎样的形式、在哪些范围中发生作用、该法律的产生是因为何种社会问题以及法律的内在法理和具体案例的相通性等方面。一个世纪过去了案例教学法蓬勃发展,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各法学院的认证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在全美范围内被各院校积极采用称为美国法学院教育的最重要教学模式之一。案例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课堂教育中真正能够传授学生实质性的社会法律职业具体实践所需要的知识, 帮助学生有效衔接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鸿沟,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法律思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技能。正是这种教学模式,大大的改善了美国的法律职业环境,达到了美国法律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 三) 法律诊所

中国教育者寻求"美国模式" 篇9

但15岁的瑞帆很快发现, 科学并非只是在考试中机械重复的那些事实和公式。他的科学老师戴上护目镜并用长长的点火器引燃氢气球, 目的是让学生们亲眼观看氢的易爆特性。之后的某天, 他和同学们来到房顶, 通过向下丢篮球、乒乓球和其他物体了解重力的作用。“在中国, 我是通过幻灯片了解重力”, 他说。

不少事例表明, 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层家庭正设法摆脱应试枷锁, 将孩子送往美国学习。“我不希望我儿子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机器人”, 瑞帆的母亲这样解释将孩子送到地球另一端生活和学习的动机。多年来,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人士一再警告说, 中国和印度等崛起中的大国必将在科学成就方面取代美国, 然而, 即便是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也对本国沉溺于优异考试成绩而感到沮丧。“当美国的中学生讨论最新型的飞机、卫星和潜艇时, 中国最聪明的学生却被埋进家庭作业和试卷中”, 一名教育官员说。

此类信息似乎已引起中国教育官员的共鸣, 他们正转向讲究动手能力的美国科学学习模式。今年夏天, 教育部发起一系列意在转变重视标准化考试的活动。然而, 即便中央政府三令五申, 这些针对省级教育部门的指导意见能否被采纳仍需拭目以待。与此同时, 准备高考仍在主导中学生们的生活。

严格的高考标准, 加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的现实, 使得中国家长几乎没有鼓励孩子进行课外活动的动机, 以免子女不能全身心投入备考学习。批评者表示, 这还导致青少年交往能力不足, 难以为今后面临现实世界的挑战做好准备。科学教师魏金宝 (音) 说, “给他们一个问题, 他们能找到答案。但是, 他们却提不出一个好问题”。

和许多中国同行一样, 魏先生非常清楚, 中国尚不能培养出科研工作是在国内进行的诺贝尔奖得主。过去几年, 他一直试图在学生中激发创造性思维, 但他缺乏一个关键要素:在大多数中国学校看来, 实验室设备实乃一笔多余开销。问及原因, 他恼怒地叹息道:“入学考试并不考实验!”

美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聚焦 篇1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企业、学校、科研三个单位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来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美国开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在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教育模式。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重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对于探索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走近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作为产学研合作教学的发源地,美国在发展产学研教学的过程中,有过多种类型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

企业孵化器模式是一种帮助小企业和新产品诞生与成长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由大学、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创办,目的是吸引高级研究人才和科技项目向工业界转让研究成果,作为本地区的项目和技术资源,为经济良好发展提供支持。如美国乔治理工学院成立的“最新技术开发中心”就具有孵化性质。该机构扶植了近50家小企业。这些孵化器促进了产学研的合作教学,使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创新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而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使三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疑是成功科技工业园的依托。美国高校密集的地区有很多科技工业园,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科技园以及北卡罗来那金三角科技园。科技工业园区不仅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并对有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研究。在这些项目中,大多数都有高校的优秀学生参与,并且有一部分高技术公司是直接由高校创立的,能够使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将传播、生产、应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得高校教育水平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有效反馈,以达到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美国高校还积极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此类研究中心有着明确的应用性,课题内容必须要符合企业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它们不仅有利于大学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还大大缓冲了学术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

具体来说,美国产学研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政府的鼎力支持。美国政府推出相关政策鼓励产学研教育,颁布了多部旨在推动产学研教育的政策法规。在科研成果保护方面,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1980专利和商标修正法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1992年,推出“小企业创新法”,对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补贴。20世纪90年代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科技战略规划,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指明了方向。另外,美国政府还提供大量科研资金支持,开设了很多科研资助部门来鼓励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支持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合作。二是参与主体的多样化。美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校从研究型大学到社区学院,从工科大学到人文大学,类型不断扩大。美国从工业、农业到服务业,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到民间组织等,各行各业都是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如美国实施的“底特律契约”,参与者包括了高校外的银行、电视台、劳工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一旦签约学生,学生就可以获得实习研究、未来就业等机会。

此外,美国高校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通过网络和潜在的合作者、投资者、服务提供者和其他科研工作者联系和洽谈的机会。事实表明,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产学研教育中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对推动我国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启示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处于渐进式的发展中。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与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启了我国合作教育的先河。90年代后,上海地区有将近50所大学开展了合作教育,其他城市的高校也开始推广产学研合作教育。之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组织了2个市、7个部委、51所高校以及近百家企业开展产学研教育试点实验,并以此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比美国的产学研教育,我国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和高校推动力度不够。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但大多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而一些高校在办学思想和模式上无法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很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有的甚至仅仅为了评职称、应付考核而用;二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研教育的原动力不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人才的选择往往需要分析成本和收益。若参与产学研的成本过高,或不能补偿培养的成本,就会抑制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等等。我国应积极借鉴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催化作用 政府一方面需要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机构,来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这类机构须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法。要注重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投入,来提高总体的效果,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颁布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能参与合作的企业的资金支持,如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或适度减免企业税收等。

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突破原有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克服依赖思想和消极等待态度,建立开放办学理念,依靠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与企业、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大学应该以“研”为合作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应用基础性研究,及时掌握科研前沿发展动态,主动适应企业对技术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注重对人才“适销”性的培养。加强对课程内容实用性的全面整合,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服务型人才,吸引企业加入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

上一篇:锅炉监测下一篇:运行车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