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德育培养

2024-06-05

学生的德育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作为身心素质发展的主战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本文就学校德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研究,供大家参考。

2. 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

我校学生正处于职业高中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基本趋向成熟,不仅能够深刻地、概括地、批判地独立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而且能够从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高度进行分析。但这一时期他们的道德认识的自我分析能力还不十分成熟。据苏霍姆林斯基研究,青少年在道德发展的自我认识方面常常表现出下列类型的矛盾思想:“在大的方面追求理想和原则性,但在小小不言和无紧要的事情上又无原则”;“追求道德理想,在一切方面,甚至在小事上都要无条件地,绝对地模仿理想中的英雄,但又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认为模仿是意志软弱的表现”;“勇敢无畏,但又腼腆、拘谨,特别是在举行积极的、带有纯精神和智力感情的活动时更是如此”;“在应当表现出克制力的场合下过于激动”;“但当对现象的智力道德评价用深挚的感情能表达最鲜明时,却又偏偏故意表现出克制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帮助学生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

3. 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尽管是主体内心世界的体现,但却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德育教育正是使学生从注重个人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出发,使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尊、自爱、自重、自主、自强、自信,使自我意识走向成熟。

4. 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整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结。人格的完整性实质上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德育可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因此德育是一种独立完满人格的教育。

人是需要发展情感的,而当今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个性现象:一方面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情感值期望过高,出现“情感饥渴症”,另一方面给予别人的情感值过低,出现“情感冷漠症”,对别人戒备,不信任,真所谓无感动之心,无体谅之心,其情感的理解力、感受力下降,实在令人忧虑。而德育教育则使人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发展健康的情感,优化个性。

5. 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才能

才能是一个人潜于内、表于外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才能的结构是复杂多维的。在思维能力上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认识能力上表现为理解力、判断力、辨别力、选择力等;在情感能力上表现为感受力、调控力、表现力等;在意志能力上表现为自控力、承受力、耐挫力、持恒力、毅力等;在社会生活中又表现为组织力、协调力、交往沟通力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和良好气质、风度,有利于促进人的交往和沟通,开阔视野和境界,而上述的才能正是在这美好愉快的交往和眼界开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 学校德育教育应坚持的“四性”

6.1 形象性。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仅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不会收到成效,但渗透一组组生动的故事,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首先收集有关反映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材料,删选、改编为故事,为我所用,其次利用晨会、班会,恰到好处地补充大量传统故事,分析身边的事例,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情境。

6.2 榜样性。

在德育实践中常常感到学生知行脱节。他们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地以一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学生自律性较差;二是教师传授的道德要求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观念。根据这两点,我们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言行给予指导,而且要为其树立榜样,提高其道德内化的自觉性。每提出一个要求,讲解一组故事,就树立一个典型,激励学生进取向上。

6.3 实践性。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在黑板上设立“常规评分一览表”,让全班几个小干部一人负责一项,把学校总表上的成绩抄上去,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表现出色的予以表扬奖励,学期结束时的行为表现评语和操行等第均以此为主要依据。这种管理方式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约束和发扬,逐步在良好舆论的影响下,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6.4 持久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雏形期,必须夯实基础。我们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能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上,要深挖细掘,由此事深化下去、延伸开来。

7. 结语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德育工作的“四性”,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德育与个性优化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可见,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摘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德育的功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学生个性,培养

参考文献

[1]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2]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德育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 篇2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为了一己私利,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相互欺骗,尔虞我诈的不良风气,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些从家庭,社会,甚至学校都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让现在的青山少年也变得自私自利,诚信在孩子心中已经荡然无存。【关键词】 家庭 社会 学校 培养 【正文】

以来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古人云:“人无诚信不立,国无诚信不稳”。在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诚信教育尤为重要。

一、教育和诚信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首先,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其二,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其三,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连接生活的纽带。诚信教育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了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必须要进行的。

二、小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小学校园里愈喊愈烈,作为素质教育之根本的诚信教育也不甘示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话题。自然,小学生诚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其教育的发展而日见凸现!据诚信内涵和意义的阐述来审视小学校园的诚信现象,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诚信阻滞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问题甚至表现得相当突显。

2、通过具体分析,小学生诚信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影响的结果。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它是导致小学生诚信出现问题的主观因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贮备少,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是非判断力低,意志品德不坚,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随着核心家庭的剧增,孩子在家中常处于中心地位,容易造成很强的虚荣心。当孩子虚荣心遭到挑战时,也会出现不诚实的现象。

(2)父母的品行在孩子心目中有失楷模。中国有句老话:“不知其人观其子”,这说明以父母品行为标榜营造和谐诚信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一项调查中,只有42.7%的孩子认为家长是诚信的!父母学历的巨大差别,不和谐家庭,还有现在由于旱灾,多数父母都去外面打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等,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

重负面影响。

(3)教师在学生面前有失风范。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教师存在大量不诚信现象,比如,老师要求小学生要守时守纪,不许迟到、旷课,而老师就有上课迟到、下课拖堂的现象;老师要求小学生不许打手机,但有的教师却在上课时公然接打手机。这些不能以身立榜的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4)虽然教育在不断地喊“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表面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甚至以智代德,对小学生如何做人缺少关注,道德教育名存实亡。

(5)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使得部分经营者在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制假售假等现象,经济中的虚假欺骗程度不同地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从而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诚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让学生知道诚信的存在,并不断的从自己的言行上去感染他们。

一、家庭对诚信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刚懂事甚至刚出生时,就要深入浅出地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

别善恶,诚实守信。

1、家长要具有诚信的品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对孩子说谎话,做到言而有信,欺骗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父母要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良好品格来感染孩子、熏陶孩子。

2、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诚信教育。“以诚待人,以信办事”,就是说为人要诚实,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今很多家长认为“老实人吃亏”而教唆孩子耍圆滑,终究造成孩子的诚信存在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诚信教育,对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3、家长要用心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古人云:“家风淳,子孙贤”,诚信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诚信品质的养成,要靠长期的熏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谈举止,诚实守信的品质,特别容易潜移默化,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诚信的家风是形成孩子良好的诚信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学校塑造学生的诚信品格。

学校是教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场所。诚信的学风、师风、校风对培养诚信之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师在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良好学风的建立。把日常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向同学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做好人好事的情况,应不

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学生给学生提供和树立榜样,在相互学习中,培养小学生整体的诚信品质。

2、规范师风的约束。老师是诚信的领航者和实践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保持一致,切实给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言行统一,表里如一,不失信于小学生,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3、诚信校风的建设。诚信校风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在诚信校风建设中要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在学生学习中经常性地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以诚信建设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会;组织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等,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高质量的诚信校风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帮助小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社会打造孩子的诚信。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依靠教育的力量难以实现其本质的转变,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感染。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的加强与优化。

1、借助媒体宣传和推崇诚信美德,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社会媒体应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健康向上 的舆论引导人,并通过推典型、树榜样,形成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人受到表扬,使背离诚信的人受到舆论的批评,让诚信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2、建立适当的立法机制。社会上一些人、企业或单位不讲诚信,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者得不到严惩,守信者就得不到保护,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训导作用,从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强制追究,使非诚信行为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有法律的制裁,从而保护守信者,严惩失信者,净化社会风气,让小学生在充满诚信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诚信代代传承。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3

【关键词】德育培养 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9-01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眼里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重点呵护对象,是亲朋好友常常关爱的话题。他们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不怎么注重,至于对孩子的德育培养,仿佛在他们心中还为期过早。从孩子幼小的模糊记忆里,到他们朦胧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把家长的关心看成顺从;把家长的恩爱当成了理所当然;把家长的宽容理解为以“我”事从。最终,孩子在家长心中,变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主旋律。然而,当孩子迈入了学校这一片广阔天地,容于集体生活之中,众多学生在一起学习。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关心集体、平等待人,要求学生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学校的大家庭输导与自己的小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反差”。

在学生幼小的、似懂非懂的、对与错的思想相互交替中,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家庭熏陶不同,学生道德情操、个性差异很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品格,因为那样,讲起课来轻松愉快、师生互动自如,教师都期盼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然而,有部分学生相差很多,对自己德育要求距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把老师的循序善诱当作软弱可欺;把老师的耐心引导归结为“啰哩啰嗦”;把老师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当作可听也可以不听的儿戏。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还时尔发出那不该发出的诡秘声音。当教师纠正其现象不当或限时改正之时,那叛逆者的眼神,总能拿出一些不成规矩的理由来避护自己应付老师,把老师的指教当作挑惕;把老师的引导划为多余;把老师耐心诱导当作爱管闲事。这样即打乱了老师授课的思路;也搅乱了学生们正与教师合作进行严密推理的逻辑思维。教师知道什么是课堂上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课堂上不应出现的问题。但是,问题出来了,必须进行德育渗透,做为珍惜课堂的45分钟的老师,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快刀斩乱麻,明确指出次要问题下课去解决,上课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堂是神圣的,那么多求知的眼睛,在伶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赏识着教师字斟句酌的抑扬顿挫的演说与数学、物理上的推导公式。教师怎能舍得那课堂的分分秒秒去审视那些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情?问题不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疙瘩又解不开,矛盾不化解又会发生冲突。无论发生的冲突是大还是小,教师必须以最省时、最有效的办法,把激化起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不要小看课堂行进过程中的波浪曲,学生那据理力争的神态,学生那咄咄逼人的情绪和那寸土必争的架势,教师看到此情反馈的第一印象就是“压住火”,驱散火药味,熄灭导火索。待情绪稳定之后在定夺,然后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让学生握手言和。也许有的人认为:是不是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不严或者个别老师没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种种的揣测与带有责备的感叹者们,你也许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也许你是历经苍桑的耕耘者,或许您是研究教育教学的决策人……我在泥泞的洼地中走过,(班级几乎没有优秀学生)我也曾站在高高的山顶力挽狂澜地耕耘过;(那班级优秀学生稍稍多些)。我在教育阵地耕耕27年,什么样的学生我都领教过。不能把各式各样的幼苗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德育应渗透到每节课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栋梁与烧火棍的用途不一样,但它们的价值不可比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根火柴可以点燃火舰。一块香蕉皮可在不经意中使人迭倒。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正负作用不同,不可忽视。

退一步想,把学校缩小到一个家庭。父母每天都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两个人呵护一个孩子的氛围里,孩子的天真无邪、幼稚可笑、无理取闹、大喊大叫的情景,旁观者能说父母没有威严、驾驭不了一个孩子吗?

任课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推理过程,归纳解决疑难问题的重点、难点,申明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孩子的幼小心灵深处,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对世俗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后天教育尤为重要。需要潜移默化地慢慢辅导。有的教师善于用伟人的事迹鞭策学生;有的教师善于用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感染学生;有的教师用激趣的方式善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的教师用严格的作业去要求学生。不管用哪种方式和方法。那种不弃不舍的精神,激励着师生们每天有探索不完的知识,有讨论不完的话题。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抓重点,攻难点,理顺关键。教师在类比、实验、推理、归纳、总结中,遇到新旧知识衔接的问题慢些讲,混淆的问题反复讲,疑难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后归纳总结,让学生先做后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最后找出撬开解决问题的杠杆。

中学课程的推理性比较强,数学课中的一些定义、定理、推论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自己去探索。面对社会日益竞争的教育者,绞尽脑汁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对学生的激趣、导学、诱思、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理念。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变成一种具体的、能够适应知识、严密推理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吻合。

谈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层面, 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它绝非书本上的内容那样简单, 想要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注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健康的心理, 正确的观念, 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都只能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可惜, 许多人忽略了这些隐性的重要因素, 不重视德育工作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因此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时代在变迁, 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化,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可见, 教育是多元, 多层次的, 绝非单纯的书本知识, 枯燥教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不论受教育高低, 或是受哪种类型的教育, 都要求具备起码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 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使命。

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要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这个问题。先要清除他们脑海中简单的功利思想。学生最重视的就是就业, 单纯向他们解释综合素质的重要, 他们可能一时无法理解, 甚至不接受。在做这方面工作时, 我利用他们“工作为主”这个心理, 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模拟面试”的活动, 让学生扮演求职者, 自己担任公司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果然, 学生缺乏自我演示的能力, 仪表和谈吐都不合格, 对比较难于掌握的细节无法做出适当的回答。这时就可以分析学生的失败原因, 引导他们明白技术不是一切, 综合素质不过关, 一样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事实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反馈良好, 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 而努力把自己变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德育工作始终是以人为本的, 人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而且也是他能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在德育工作中, 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及时纠正他们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拥有美好的人生。一个人意志、品质和心理的培养, 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而且我还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承受能力, 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人生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时尚的话题, 许多性格积极的学生, 也对此很感兴趣。这时, 我就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他们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想要创业, 必须有创新思维, 创业的想法, 能力和意志, 都要具备创新思维。在讲课时, 我有意识的为学生举几个成功的典范, 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成功?与别人相比他们的优势在哪里?然后再让学生认识到成功者大多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能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并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想要具备创新精神, 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许多学生重视技术, 而不太注意汲取多方面的知识, 这时就可以向他们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让他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知识会让人终身受益。对前途很关注的学生, 其实也是重视自学的。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好方向, 并不是要让他们去做学术研究, 而是多多充实自己, 尽量掌握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知识, 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即使在技术水平相等的条件下, 拥有更多文化的人, 总是能获得长远深入的发展。

想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重要。这是现代流行的一个观念, 许多用人单位都有这样的要求:良好的团队精神。简单的说, 就是能融入新的环境, 有合作精神, 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 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些学生性情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 或者是脾气暴躁, 不善合作, 这都会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障碍。现代社会把交往能力看成人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部分, 必须培养学生与他们交流合作, 并提高他们的个人

修养, 成为高素质, 有协调精神的现代人才。

我们的德育工作是与时俱进的, 因为就业是主导, 所以就要适应市场的要求, 提供他们需要的人才, 而学生只掌握技术是行不通的, 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 德育是重要的途径, 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复杂内涵, 不能忽略这些素质方面的培养, 而只满足于理论的宣讲。培养现代人才是艰巨的工作, 要在漫长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我作为德育工作者, 愿意不断的探索研究, 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引领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也给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信息素养将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亦即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其信息素养, 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目标主要有六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评价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综合来看, 信息素养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 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使用信息的能力, 是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面对事业的态度和修养。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 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物质保证

在校园网建成以后, 可以让学校所有的人共享资源。积极鼓励师生应用软件资源库。如在“大连教育网”上学习相关的信息, 师生互动平台及时应答, 对师生应用信息资源加以指导, 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论坛,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使得师生遇到困难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帮助, 同时学校也能够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和建议, 调动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为提高其信息素养创造条件。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息技术意识。

说到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

习兴趣, 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游戏、网络聊天的兴趣, 应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加以引导, 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学习到更高的层次, 而不是耽于娱乐, 创造比享受更富有乐趣。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 激发学习兴趣。设计游戏任务, 让学生快乐学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任务的设计, 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 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给初一学生讲Word制表格一节的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利用Word制作迷宫的游戏, 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思维是完全开放的, 为了把迷宫做的更复杂, 他们会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营造平等和谐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四、合理组织教学, 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科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更新快的特点, 这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要有用的多。信息技术课有其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中自学和应用是两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自学能力对学习任何课程都是重要的, 对于信息技术尤其如此。比如Office软件包里的几款软件, 其操作有相类似的地方, 学会使用Word软件后, 对于Powerpoint和Frontpage等软件的操作也很容易上手。

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应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要选择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把信息技术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

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美术课中有一节关于“标志”的学习, 要求独立绘制一个标志, 可以临摹也可以自己创作, 于是笔者给美术老师建议让学生用Flash软件制作电子作品, 完成作业。同学们兴致很高, 上网搜索喜爱的标志, 然后探讨用哪些Flash技巧来制作。经过两节课的设计, 有的同学制作出具有金属光泽的丰田车标志, 有的绘制出Windows标志, 还有的同学设计出班标等。

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 使学生明白, 学习信息技术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 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及其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想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思维习惯, 并逐渐形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及时给予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引导, 容量无际的互联网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方便, 但同时也充斥着色情、暴力、颓废等不健康内容。如何才能批判地评价各种信息, 并自觉抵制其中的各种不良信息, 也是信息素养能力中不可欠缺的一个方面。

五、结束语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既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 也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与参与既需要学校创造条件, 也需要社会、家庭的全力配合。由于笔者的实践经验有限, 理论基础相对浅薄, 加上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 许多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立足德育工作基点培养合格的中学生 篇5

吉化九中是吉化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所初中,在校学生近三千人,学生多、班级多、生源复杂、外界影响非常庞杂,德育工作的难度较大,学校德育工作从哪抓起?我们认为: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是将来学生“做人”的基本训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文明、规范化的日常行为,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所具有的思想、品质、行为的基矗根据这一 思想,结合我校德育整体化工程的实施,我们确立了我校德育工作原则:常规筑基储制度求保障、活动做载体、整体达优化。

强化全员德育观,注重德育的整体性。“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这是学校对全体教师的一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学校用这一条标准,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号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训练者,结合全员育人观的确立,学校组织了“学生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学生”的大讨论,从如何规范教师的言行和如何规范学生的言行两个方面进行舆论上的宣传,使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合格的接班人应从做人开始,做人应从文明行为开始,教育人应从自身做起。

为保证全员德育观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各个部门明确本部门的德育工作职责,各个岗位的教师明确本岗位的德育工作标准。在树立全员德育观的工作中,又有重点地集中抓好班主任的选拔、聘用与培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除针对性地加强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外,我们主要引导班主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高度,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品质;引导班主任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新型人才观、中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独生子女的教育、非智力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卓有成效地抓好班级工作。

同时,自编了《做合格的中学生》一书,做为行为规范教育的指导材料,它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等方面,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党支部领导,校长负责,政教处、团委实施,年组为核心,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岗位标准高、责任落实细,把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政绩,作力评价工作、评聘职称、表彰奖励、晋升工资的必备的条件。

健全德育制度,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德育工作制度,是我们抓好德育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几年来,我们从教师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生各种规范入手,不断充实、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职责和规范,力求做到用制度来统领工作,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健全了以全面领导、组织、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书记岗位责任制;以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教处德育工作条例;以结合本部门特点,强化育人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工作条例;以利用本学科德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师德育工作标准。通过教师岗位责任制的确立,突出了制度化的管理,避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

在制定学生各种制度、规范工作中,学校就先后出台了《升降国旗制度》、《在校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使工作责任更细、使工作开展更顺利。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常规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常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以“对已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在家讲孝敬,在校讲守纪,社会讲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吉化九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号召、引导学生学会做文明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善良的人,成为现代的人,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九六年学校又制定了《吉化九中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将细则分解为行为教育、卫生清扫、班会、活动课、班主任工作等五大项,把对班级建设的检查纳入到量化考核序列中,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每月津贴、文明班级的评选挂勾,由于《细则》将学生的个体表现与班级集体荣誉相联结,因此,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把握学生思想脉膊,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摸清学生的思想脉膊,这是我们抓常规管理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初中学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做人都是基本的准则,而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要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及变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每年署期开学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到小学了解升入到我校的学生情况,摸清后进生底数及重点人员的名单,在分班时将后进生分开,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小团伙、小帮派的隐患,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创造首要的条件。

从九三年开始,结合常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又开始了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和建校劳动,先组织学生到校级德育基地----军营参观,让学生领略军队战士日常行为的严明和严谨,体会规范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回到学校请军队教官战士从日常行为规范的最基本的坐、立、行走开始训练,三年来这一措施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生军训、建校劳动之后,便被纳入到与其他年级同学一样的管理当中,在未来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将同样地受到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与训练,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熏陶,成为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强化班集体建设,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班级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各种教育内容得以及时落实的枢纽,在抓好班主任选拔、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利用班级日志、周汇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班级学生情况,通过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利用少年团校和团干部、班干部经验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的中坚力量。

同时为使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思想得以实施,我们加强对班级集体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无论巨细,都纳入到班级综合评价当中,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首选条件,同时安排值周生,对各班学生每天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全校进行通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步体会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班级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这样我们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这一闪光点,强化班级建设与考核,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校每周三教工政治学习时间,全校两座大楼五十个班级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有的自习,有的活动,井然有序,这反映了学生有较高的遵守文明行为的自觉性,也反映出我们在加强学生常规工作中,以抓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分阶段、抓重点,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生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教育者与管理者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即:“抓反复、反复抓”,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两高一坚持”的原则。即:立意高,明确现代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即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文明行为;标准高,努力做到校园整洁无死角,学生文明无劣迹;一坚持,从九0年,我们确立抓常规这一基础性工程开始,五年以来,校长每天楼内两次巡视,主任三次检查,就从未间断过。

在具体工作上,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一段时间内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每个学期提出文明常规总体要求,一段时间有所侧重,反复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使学生养成习惯,然后再提出新的要求。几年来,我们根据各个时期学生思想状况,组织几次常规工作的专项活动,并使设计的目标由低向高达到了一 个新水平。九一年,为美化校园,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我们提出了消灭“三皮三颖口号,经过一个月集中管理与教育,此项工作初战告捷,在学校卫生工作与学生卫生习惯逐步走上正轨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抵制奇装异服的侵害,反对讲究穿戴的不良风气,提倡服装的整洁大方,学校开展了“穿校服,爱校服,爱学校”的活动,禁止穿着非校服进入学校,这项活动受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理解、支持和欢迎,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也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班风及校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生文明习惯进一步加强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三年开始,学校开展了“美化教育”的活动,提倡各班挂条幅,帖字块,摆放花盆、鱼缸等,令我们欣慰的是,在半年的时间没有一个班级发现物品有损坏的,为检验全校学生文明习惯,我们又倡导各班级把花盆放到走廊,美化学校,在这项活动中,我们充分的认识到,这不仅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大公无私精神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更是对九中全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验,三年过去了,摆放在走廊的花盆没有一盆被损坏,没有一株花被折损,这说明几年的常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的常规管理与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常规教育工作方面,我们不断地提出新的内容,不断地推出新的举措,不断地使常规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快乐德育培养学生兴趣 篇6

砖厂制砖过程中不管是粘土、页岩、煤矸石等都按统一的生产模式生产出规格相同的砖块。应试教育仍然如此。不管学生是否接受,都按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要求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读书本来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实则相反,学习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有的更长。除吃饭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学习的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的学生甚至因为经受不住这种压力,患上精神分裂症。

第二、应试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成了书本知识的奴隶、生活上的寄生虫。

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连煮饭、洗衣服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城市学生连麦苗与韭菜都分不清。

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能否接受,都按照统一要求,培养成标准一致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事与愿违,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完全相同的人才,反而对人才是一种扼杀。

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随意加工之物。所以,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不能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培养。要利用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无事所从,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对“差生”的教育动则严厉批评,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差生”常与教师对着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目前应试教育的悲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德育也要探索快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过:道德即生活,我认为: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授,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认为:德育要注重心灵教育,要感化人的心灵。

为了使“差生”都有所发展,首先,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正面引导。

我发挥所学之长,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他们进行了“花木的嫁接实验”、“盆景栽培”、“昆虫标本制作”、“卵石绘画”、“根雕制作”、“科技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和上进心都有所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上课时违纪现象也大大减少。

有人曾说过,要想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还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葡萄立体整形高产栽培试验”、“灵芝高产栽培试验”、“植物农药杀虫试验”、“树体输液法防治果树病虫害试验”、“葡萄透翅蛾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树体输液法改善葡萄果实品质试验”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

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积极认真,不怕苦,不怕累,顶烈日,冒酷暑,按照试验要求认真进行试验以及试验调查,并作好记录。

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进行了“多功能活动病床”、“立柱花卉(蔬菜)栽培器皿”、“下水道防臭器”、“煤烟净化器”、“简易测高仪”、“声光防火报警器”、“高层建筑空调水自动浇花系统”等多项发明创造,取得可喜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省市级和国家级奖励。

体验式德育教育与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的性质特点完全相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型、自主性、探究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验式德育教育,又叫“快乐德育”,即“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的德育。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德育加以理解并提升道德修养。

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教育工作难度大。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共同的特点,入学门槛很低,这就使得进入高职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能力比较低下,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使得高职的德育教育工作难度加大,更不要谈让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德育学习习惯。同时,社会对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高职教育级别不高,企业用人单位也对学历有比较高的要求,无形中给高职学生造成压力,容易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产生矛盾,带来混乱的价值观。加上高职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分析,没有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就直接将德育教育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此产生反抗的逆反心态。

(二)对学生自主德育培养不够重视。

高职教育的任务重点是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人才,所以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和以后的就业情况,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的教育。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许多学生往往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在工作中也仅仅表现出高效的工作能力,但是在与人相处和相互协作等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却较差,以及在社会环境的适应等情感生活方面矛盾突出。另外,对德育的不够重视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最终导致学生缺少自我约束能力。

(三)培育的方法和理念落后导致自主德育课的时效性差。

正如前面所讲,高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掌握,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一些高职在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使得对学生自主德育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根本不能形成自主性。部分高职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身心和能力却忽视了,自主德育的培养仅仅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导致德育培养的实际效果低下。

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对学生自主德育的培养必须从多种角度去考虑,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一)明确德育对象,有目的性地进行层次教学。

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具有各自的特点,虽然在整体上经过的都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过程,但因为差异性使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性地区分对待。高职教师必须将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阶段性特点。以三年制的高职院学生为例,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政治和法律知识为主,让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二年级的学生要在了解基本的公德意识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将学习与生活贯穿成整体,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高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尤其是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让他们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通过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计划培养,定能做好学生自主德育工作。

(二)重视对学生德育评价的考核。

学生德育评价首先要求学生要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到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才能将自己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学习中,并作出正确的学习决策。因为许多学生在进入高职时,对自己的学习定位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让学生先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特长。

(三)努力实践,整体提升。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学生的各项品质在各类活动中均能够充分体现,这样可以关注学生情感动向的同时,根据情感动向的反应适时作出调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德育能力。

三、结语

培养学生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篇8

一、形成道德信念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并未表明他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实践证明,德育不能把思想政治、道德法纪以及个性心理教育等从具体的德育情境中分离出来。对于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来说,道德感受力和德育影响力因人而异。道德知识的掌握不能仅靠灌输,重要的是创设德育情境,着眼于德育个体,让学生有一个认同、信服的过程。所以,在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一个“信”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道德信念并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因此,我们应努力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并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影响学生,用民主、平等、信任、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动机,为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激励机制是知行统一的关键

要确立知行统一的德育观念,必须激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道德实践,进行道德探索,对自己选择的道德行为的善恶与价值持负责的态度。德育工作者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共性的概括与提示上,而应该注重个性品德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在道德主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与发展中,确立诸如开放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平与发展意识等现代德育意识,逐渐培养现代德育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只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主人翁精神,才能将知和行自觉联系起来,并通过品德践行活动,将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因为主体精神是一种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和驾驭自身命运的精神状态。学生有了这种精神,德育工作自然就取得了主动权。

三、直面现代生活是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将德育置于生活之中,以生活教育学生。他说,造成学生言行脱节、道德与行为分离的恶果,就是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分离;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因此,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上,力争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9

一、端正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他的思想和个性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健康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气质和个人的性格。只有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个性,学生才会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有了一定的兴趣,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倾向性,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顺利开展。

二、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育人环境

德育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关怀在德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对德育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学生较多的爱心、诚心、热心、关心,给学生多一些理解沟通,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效果,必能使学生走出心灵困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这种师生氛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处在这个氛围中的群体行为、个人思维都有重大影响力。然而,师生关系也依托于和谐的群体环境存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身处这种关系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关系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的环境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能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也会让学生精神颓废,道德沦丧,厌恶学习。所以,对于德育不能懈怠,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真正从学生出发,真正为学生付出,有效开展德育。

三、精心整合德育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礼记·学记》开篇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师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精心丰富德育知识的内容体系,增强德育的趣味性,陶冶学生情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吸引力强的、形式多样的德育,如励志的青春演讲活动、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会、重大热点道德问题讨论会。也可以把文艺和娱乐活动融入其中,使道德修养、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和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道德感,实现知行统一。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组织道德心理讲座,使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主动参与到德育中去,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德育效果。

四、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磨炼学生道德意志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忠、孝、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积淀,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把这个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大力吸收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营养成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记·大学》中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只有学生自身修养提高了,才有机会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使命感,提高道德心理素质,以规范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自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意志就是指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生在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有坚定的道德意志,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坚持到底,持之以恒,肯定会提高道德修养,磨炼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德育培养 篇10

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培养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 只重技能不修素质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同样也给社会对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在学生的德育培养中, 教育部规定在教学体系中课堂德育也占了很大比例, 但面对现实, 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在学校方面也面临多方面的难题。

1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目前包括有高中、中专转段、对口升学、退伍军人进修、“单招”、社会人员再提高等多方面, 学生人员复杂多样, 本身素质参差不齐, 这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德育培养中, 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 课堂德育教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全部学生, 而分类教学师资力量浪费严重, 效果并不明显。现今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

2高职学生的年龄偏大, 世界观初步形成

高职学生年龄偏大, 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归咎于社会、家庭的大环境通过应试教育过早的对高职学生进行评价定位, 影响了学生本身的自我发展和人际交往, 来自于社会和家庭, 整体社会的不认同感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否定, 形成的世界观大多不是对自身有益的。在高职德育培养中纠正本已成形的世界观难度较大, 学生的认同感低, 有抵触心理。

3信息高速发展的消极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受知识, 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同时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也使得各类人员交流变得毫无困难, 获得知识和其他信息变得异常快捷, 知识面的涉猎范围也变得广泛, 对学生自学和就业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是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如果学生意志力不强, 那网络的不良习惯将大大的影响自身, 如陷入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网络赚钱等误区,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中, 变成现在人们眼中的“宅男”, 精神世界陷入到网络世界不可自拔。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培养同样也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要走出困境, 需要从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入手, 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势, 形成真正有力量、有体系的德育教育理念, 引领高职学生提高素质, 提高文化素养和内涵。九十年代以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试教育导致对学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培养的疏忽, 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传统文化上来, 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解决功利主义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设立国学教育专业, 培养专门人才;全国各地“中华经典朗读活动”蓬勃开展, 中小学国学课本课程, 民间各种形式的国学培训班、国学堂纷纷开设, 形成一股国学教育热潮。

国学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要继承和发扬, 需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学习做人道理, 学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铸就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学习我们自己国家独有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教育即使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培养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国学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知识上的契合

国学教育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据《礼记》记载, 虞、夏、商三代都设置有大学、小学。古代国学教育不论教育制度如何变更, 教育学说如何差异, 总体上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架构知识体系。我们当前学习的思想品德、历史故事, 自己阅读的名人传记、小说、杂志等都脱离不了我们的知识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贯强调以人为本, 国学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尊重人性, 教化人性, 聚焦于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国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知识上是契合的, 我们的国学教育是在我们本有的知识体系上的发展与融合, 是更深层次的探讨与挖掘, 是对以前历史的回顾和思考。

5国学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

高职学生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 但是从家长座谈、企业用工, 反馈回来的建议还是环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要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在此, 国学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它不仅能从知识上、故事上、理念上贴近人们思想, 同时也代表了社会上、网络上整体积极向上的主题思路, 有着对社会、对家人、对自身的反省和认知, 这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它积极引导学生正面的价值思考观念, 形成和改善自己的正面世界观念, 对社会、对企业有着积极的认识, 纠正“职业之上”、“赚钱为王”的功利思想, 从而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心态上摆正自己, 端正了工作态度, 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6高职学生国学类活动和社团建设有着正面积极意义

设立国学读书社, 围绕阅读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等, 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 以引起学生对中华民族风土人情的关注。 (包括国家层面也开始了对中华民族特色传统节日的重视, 现在,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被定为法定节假日) 请专家学者作系列国学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 借助校园环境开设国学教育专栏, 鼓励学生团体自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 如演讲比赛、文化沙龙、剪纸等民族工艺比赛,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培养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 只重技能不修素质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同样也给社会对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国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落地生根, 也是学校、家长、企业多方面的诉求, 为培养高素质、专技能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职院校,德育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永生.国学在教育中拓宽渠道:访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会长栾传大[J].教育, 2009 (28) :19-20.

上一篇:进行分问题设计下一篇:城市规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