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

2022-04-25

摘要: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影响非常大。然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诵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大学生文学与经典诵读的疏离,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想教育的结合程度不高,以及教师与相关人员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偏颇成为现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 篇1:

浅谈中职班级的管理艺术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真爱学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的成长需要真爱,没有教师真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本文从真爱的前提、真爱的条件、真爱的技巧、真爱的体现、传递真爱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论述了教师如何真爱学生、践行教师职责,用教师的真爱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真爱 班级管理 教育 平等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笔者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一直努力践行班主任职责,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努力探索更适合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笔者发现,无论哪一类型的学生和班级,真爱学生都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的成长需要真爱,没有教师真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尤其是中职学生大多在中学阶段没有得到教师的太多关注。或是受到太多“关注”。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真心的关爱。教师只有正确、适当地体现爱,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认为,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没有对学生的真爱肯定不行的。那么班主任又该如何真爱自己的学生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真爱的前提——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师生关系的处理在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班主任对于学生心理世界的了解程度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和管理的程度。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真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看到他们的思想,既要透示他们身上的不足和缺点,更要看到学生们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在平时的留心观察中,透过学生们屡犯错误的现象,看到他们思想的变化与进步的苗头。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犯错误的,在有缺点的学生身上,在有性格缺陷的学生背后,一定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班主任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优势、不足,还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憧憬,尊重并接纳学生。

2.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教师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其成长的环境,因材施教。对学生家庭环境的了解,就是对学生所处背景的了解。教师只单纯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还不足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师生交流,必须要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甚至终生的性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探析,就是对学生性格养成过程的剖析,就是教师对学生实现同理心的过程。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男生,他是家里的小儿子,还有一个30多岁的姐姐,家庭条件很富裕,他从小被父母溺爱,行为举止不愿意受约束,总是违反纪律。但是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学生在家里非常孝顺并且懂事明理,假期还能帮父亲料理生意,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又比如笔者班上另一名学生,他的家庭环境很特殊,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家长总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在许多事情上都按学生的意愿行事,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但是该生行为方式非常成熟,生活上也非常独立,课下交流时他的言谈举止显得比同龄学生要成熟很多。所以在每个学生不同性格的背后都有形成原因和背景,教师知道了这些原因和背景以后,原来的“坏学生”也就不那么“坏”了,甚至觉得他们的另一面还很可爱。

3.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

走进学生心理世界、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问题学生的错误行为根源。家庭环境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然而并非是全部原因。曾记得有一个例子,一位女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然而同学们都瞧不起她,常常跟在她后面起哄,女孩显得很麻木,为什么她无动于衷呢?原来在刚开学不久的一次考试后,老师在一次课堂测验时发现她对于基础性的数学题目都不会解答,数学基础非常差,随口说她不聪明。女同学周围的人听到之后也嘲笑她,从那以后她变得自卑、沉默了。如果这位老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教育理念为主,就不会造成这位女同学的悲剧。这就是不了解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了解学生是真爱学生的第一步。因此,教师除了要秉持“爱心、尊重”的教育原则之外,更应当体察学生情绪,了解学生在班级与同学相处的情况;更要时刻以身作则,为学生带来健康、正面、积极的影响,消除班级中的不公平现象,实现师生交流的和谐环境。

二、真爱的条件——破除偏见,相互尊重

1.公平对待学生是真爱的根本

真爱学生,必须要有正常的心态,相互尊重,破除偏见。班主任对学生不能有任何的偏见,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但也是必须做到的。公平对待学生是学生真心尊重教师的前提,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一定的偏见或是不太喜欢某个学生,那么教师就会在平时的交流中不经意流露出来,也许只是一个眼神,可是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变化。这个改变也许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就会变得叛逆或逆反,对教师的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慢慢地,学生就变成了“坏学生”。

2.师生互相尊重是真爱的条件

在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如果教师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有效果。记得笔者班上一名学生是新插班的,该生刚进班的时候比较逆反,而且性格活泼好动,每次笔者对他违反课堂纪律进行教育的时候,他都摆出一副充耳不闻的样子。有一次笔者在班会课上用小纸条的形式与班级所有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他在纸条上写道:“我也许不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但我会努力上到毕业。”这句话让笔者很吃惊,他为什么会认为他不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后来笔者了解到他从小学开始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教师总是批评他,平时有意无意在话语和态度上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样子,这种情绪传到他的心里就留下了“坏学生”的烙印,于是他开始对教师有逆反态度,慢慢地他就真的成了他和教师心中的“坏学生”。了解情况之后,笔者在与他交流的时候就会注意一些细节,例如保持笑容,经常与他聊天,让他感觉到平等、被尊重。慢慢地他感觉到教师并不讨厌他,他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从开始的抵触到主动与笔者聊天,在班里的表现也有了明显改变,课堂纪律好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再逆反。所以只有班主任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学生,破除偏见,以浓浓的师爱激励学生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份爱心才会永远藏于学生心中,让他们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所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真爱的条件。

三、真爱的技巧——学会倾听

教师真爱学生,要学会倾听,这种倾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光去评判,以学生的大脑去思考,以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切忌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思想。这样教师会慢慢发现学生都很可爱,他们有的阳光,有的天真,有的懂事,有的很有理想。当然在交谈中教师也许会听到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但不要马上板起脸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听完他们的话,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重要的是一定要加上教师正确的观点和原则,进行分析引导。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年纪有很多优点,但可能有的學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使得他们的一些优点被隐藏起来。教师应该找到学生的那些挫败点,然后唤醒那些被掩藏的闪光点。所以如果说真爱学生有技巧的话,那就是学会倾听,从而了解他们、走进他们,会发现他们是那么青春阳光、那么可爱。教师爱学生,必须从倾听开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信任、尊重教师,愿意支持教师的工作。

四、真爱的体现——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经常有人说:不管自己的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都会原谅的。那是因为父母真爱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应如此。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犯错误很正常,一点错误不犯倒不正常。而允许学生犯错误,是班主任应具有的最起码的宽容。班主任应把学生犯错误看作学生人生必经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在谬误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在克服错误中成长的。班主任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从而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宽容,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一种发现、一种激励、一种理解,是师爱的应有之意,但绝不是纵容、退让。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学会宽容,学生会被教师的宽容所感染,从而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完善自己,并在被爱中学会宽容他人。

五、传递真爱——微笑的艺术

1.学会微笑

微笑比发怒更有效。当学生出错的时候,有些班主任总喜欢严厉地批评,结果学生不高兴,自己心里更难受。微笑教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发怒、责备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抵抗的心理。学生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爱,还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吗?所以,班主任应学会对学生微笑。对教育而言,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哪怕是一个带有笑意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亲近。

2.微笑的力量

记得笔者在一次上班会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很热烈,都在相互讨论这什么,不能安静下来。笔者说了句:“同学们安静下来。”结果声音完全淹没在他们的讨论声中。于是笔者走到讲台前面,端正自己的站姿,默而不语,保持微笑地注视着学生,很快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不说话了,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讨论得太投入没有注意到,这时有一位班委大声喊了一句“闭嘴”,表情很生气,声音很大。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看了看班委,又看了看笔者,全都意识到自己刚才的错误。笔者又停顿了大概两秒,然后说:“首先,在教室里包括我在内,都不应该大声、愤怒地喊,这样失了身份,对别人也不够尊重。”笔者一边说,一边用眼神看向了刚才说话的班委,并且给予微笑,这个微笑是对他维持纪律的奖励以及对他的爱护,学生领会了笔者的用意,也知道了刚才自己大声喧哗有些过分,低下了头。“其次,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自制力,为什么需要别人的提醒呢?”此时教室里很静,学生的表情是无可奈何的严肃,他们已经做好了被笔者长篇大论说教的准备。于是笔者带着宽容的微笑,继续说:“大家现在的表现已经做到了自我约束,符合上课的状态,那我就不用再对大家说教了,不是吗?”此事之后,每当笔者希望同学安静下来时,就端正地站好,保持微笑,注视着他们,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了。

六、小结

其实方方面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都值得教师去记录,值得教师去回味,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师生间最珍贵的感情。这些是笔者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有人可能会认为,与学生走得太近,师生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其实这只是表面,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在内心。看上去师生像朋友,那是因为站在彼此尊重的立场,人格是平等的,但并非是身份的平等,不表示长幼无序、尊卑不分。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班级的工作中,体现在老师要求的执行力中等等。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如何真爱学生,这是永恒的话题。但有一句话,曾经震撼了许多教师的心灵:请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做人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的全部,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为了分数而生存,而应该是学习为他们更好的生存服务。只有教师真爱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无论是学困生,还是调皮的学生,都关心爱护,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强. 浅谈对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3.

[2]李丽梅.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刘秀兰.班级管理“三化”——谈中职班级工作体会[C].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

[4]王金升.中职学校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D].鲁东大学,2015.

[5]陈枫叶.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网友世界,2014(14).

[6]黄思群.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班主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作者:王岩

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 篇2:

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影响非常大。然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诵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大学生文学与经典诵读的疏离,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想教育的结合程度不高,以及教师与相关人员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偏颇成为现状。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与思政教师必须要坚持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校园文化来进行思政教育改革,从而真正实现经典诵读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经典诵读 思政教育 大学生

思政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影响非常大。然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转型期时代的新特征,大学生所处的網络环境与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激烈碰撞,呈现各种思想与娱乐性较强的电子读物充斥于网络,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和经典相疏离的普遍现象。因此,一方面,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间逐渐呈现下滑的趋势,人文价值伦理正不断遭受到侵蚀,所有这些,让原本纯洁的校园环境失去了以往的单纯;而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学生在获得经典的过程中较过去更为便捷,涉及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而经典是用文字的形式对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明成就、发展规律、美好情感等精神成果方面的记录,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见证形式。因此,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对于学校全方位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将经典作品诵读与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相融合,不仅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也是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诵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大学生文学与经典诵读的疏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的蜂拥而至,各类思想的不断冲击,处于人生重要成长期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点所决定,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而在电子产品泛滥的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标配”。电子产品相较纸质读物,更加方便快捷,使得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与以往产生了巨大的不同,诵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于那些要花时间去图书馆查询才能获得的纸质版书籍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平心静气去诵读经典作品。有研究表明:“学生多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阅读方式获取时效性、娱乐性信息,而这些阅读很随意轻松,这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a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习之余,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把自己大约一半以上的空闲时间用来打游戏,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与快餐文化相接触的经历,而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诵读经典作品,总之,在浮躁成风的氛围中,大学生很难了解把握经典的核心内容,也很难冷静客观地去进行人生感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学生经典诵读以及诵读品位、诵读质量与诵读境界呈现不断下降与衰落的状态与趋势。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优化学生思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其面对那些虚假性与随意性极强的网络信息的时候,缺乏社会经验与生活经验的他们更容易受到负面信息或者不良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甄别和优化,其思想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稳定良好发展。

(二)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想教育的结合程度不高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来看,几乎都是按照教材进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这些教材中关于经典作品的内容较少,教师也很少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知网,以及网络平台等资源主动去收集对经典作品的研究成果与最新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很多任课教师也没有重视经典作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弱化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典诵读之间联系的正确理解,从而也降低了学校在应用经典诵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教育则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通过富含人生观、民族观以及国家观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b换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尤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的,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以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等等,而无论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著作“五经四书”“二十四史”等作品,其所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和内容上都是相似且相通的,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大会议上诠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在十九大会议上明确了根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内涵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新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后 高校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政教育中教师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体,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还需要对学生有效管理,以此来更好的培养人才。d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能够看出,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学教育理念比较落后,手段陈旧,教育模式趋于僵硬,以纯粹的理论教学为主,很少通过开展经典作品诵读与写作等形式的比赛、讨论来进行,不仅容易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厌倦与抵触情绪,而且不能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相适应,这样就无法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效果,也影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四)教师及相关人员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偏颇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和管理人员作用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提供帮助。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没有对传统的经典作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与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经典对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积极影响,甚至以与时俱进为理由认为传统经典存在思想落后、与时代发展脱节,诵读经典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即使一些认识到经典与思政教育存在着关联性的教师,由于学校没有公开提倡诵读经典,也就被动地停留在讲好课、教好书的任务上,并没有将诵读经典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导致思政教育的开展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导致在管理中并不能够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进而影响工作效果,最终达不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成效。

二、经典诵读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正如前文所述,经典是人类最高端的精神成果的记录,是经历过历史与时间考验却依然熠熠生辉的人类文明成果,“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国家整体思想、高品质的道德修养等等,其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e。以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为例,无论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天道精神,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精神,也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无不体现了道德教育与深邃的价值观,以及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社会功能。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利用富含人生观、民族观以及国家观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f,因此,无论从教育内容上还是教育理念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具有极强的契合性,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经典诵读与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密切相关相对于普通的作品而言,经典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与哲理的思考,而且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也较普通作品要准确、凝练、优美,这些经典往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并不只是功利与琐碎,更充满了澄澈、自由与单纯。长期诵读经典著作,学生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道德基础上所塑造出来的人格力量,从而产生一种自觉追求个体生命精神人格完满的人文需求,并把这种追求作为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同时,经典作品中那些美丽的语言文字也能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美育是熏陶、感发(中国古人所说的‘兴’‘兴发’‘感兴’),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g。针对在电子游戏、动漫、影视等视觉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缺乏感受美的想象力已经成为通病,诵读经典不失为一种弥补美育教育不足与完善人格缺陷的良药,因为“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⑧。在经典作品德育与美育双重功能的影响下,大学生形成了完善人格的积极意识,不但会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守住最基本做人、做事底线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够成为一个懂得分辨善恶美丑的、具有审美视野与高雅趣味的高素质的人。

(三)经典诵读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毅力 经典作品由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思想性,因此在诵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高校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寻找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经典作品,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领学生进行经典作品的诵读与讨论,并通过作业等形式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总结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价值与现实意义。这种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意志的一种磨炼,是提高其认识能力、总结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内涵一定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也包含着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学生因此就能体会到问题与困惑并不只属于个体,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何才能解决这些困惑就成为学生亟待寻找的答案,而那些经典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解决困惑与人生选择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必然会实现丰富精神世界、慰藉心灵、启迪智慧、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效用。

三、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坚持学生为本 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高校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学生管理,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所以,高校在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体。i经典诵读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工作,落实人文关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以往的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会被相应的制度所影响。而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去图书馆、知网上查找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其次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最后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答疑与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达成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关注和爱护,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做法,并能够自觉遵守,也不断从中体现思政教育中行为规范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社会虽然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传媒手段等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解答经典作品诵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确保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从而真正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效做到因材施教。高校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诉求来调整教学方法与相关管理制度。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积极提供帮助和解决办法。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邮箱、公众号,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反映给学校,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优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内容。j高校还可以运用公众号推送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经典作品与解读、赏析,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思政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构建校园文化 高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合理应用,通过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来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专业竞赛、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活动内容中,让学生们在参与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正能量。此外,还可以搭建各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展示平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拼搏进取。高校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风、校风,通过正确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要建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大学生诵读的篇章,让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方式,通过讲座、讨论、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经典诵读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a 柏杨:《儒家经典作品阅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短篇小说》 (原创版) 2018年第8期,第103—104页。

bf李江、渠彦超:《传统俭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江苏高教》2018年第10期,第94—97页。

ce张安:《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试论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第121—125页。

d 艾亚丽:《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探讨》,《作家天地》2020年第20期,第142—145页。

gh叶郎:《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第413页。

i 刘朝元:《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43期,第184—185页。

j 周湉:《刍议有效加大高校思政的教育与学生的管理的方式》,《科技资讯》2020年第26期,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

[1] 韩栋霞.马克思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研究[D].浙江大学,2021.

[2] 丁盼盼.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D].江苏大学,2017.

[3]葉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课程思政” 视域下人文类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9247

作 者: 梁韶萍,管理学硕士,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作者:梁韶萍

德育课学生人格的养成论文 篇3:

注重德育渗透,优化英语教学

引言: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学校开始愈发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中,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英语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是当前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挖英语教材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道德素养渗透等。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优化英语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而且,这门语言的语法结构,以及发音规律等,与母语汉语有着很大不同。这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往往会产生很大的阻碍。因此,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而且,以往的教学活动,往往更偏重于对知识的传输,更加偏重于语言的运用教学,而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这种现象,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重视对现状的分析,积极弥补不足之处,补齐教育的短板,注重德育渗透,优化英语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的分析

(一)德育的概述

德育,通常是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德育内容而言,通常可以从九个方面进行教育。例如,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还有理想主义与自觉纪律教育,以及劳动教育,还有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方面的教育。另外,还有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以及法治与民主的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丰富,因此与课程结合教育的切入点也很多。教师需要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备集体意识。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自觉自律与遵纪守法的意识。只有注重德育渗透,加强教学元素的挖掘,让学生具备家国情怀,才能避免危害社会与国家的行为,从而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强化思想道德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能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素质与文化兼具的合格人才。

(二)德育渗透的意义

德育教育,既是国家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获得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发展。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传承文化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而言,也有关键的作用。

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需要学生成长为道德与能力兼具的人才。德育是促进社会建设的关键条件,也是基础的保障。另外,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促使学生的能力与文化水平共同提升。因此,在课程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响应新课标的需要,是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需求。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组织实践操作活动

在小学的英语教材中,往往有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教师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利用相关的主题开展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能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美德。这对于优化英语内容的教学而言,也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四年级上册“Lets make a fruit salad”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制作沙拉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促使学生学会互帮互助以及团结协作。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也能置身于良好的情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锻炼,往往比书面形式更加有效,也更加受到学生喜爱。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制作沙拉的过程中,教师要监督与引导学生,促使他们使用英语交流,从而实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thank you”等感谢常用语,让学生熟练掌握“mango—芒果”“pineapple—菠萝”“banana—香蕉”等常见水果的单词,还有“I have...”与“Do you have...”等常用句式。在学生制作完成后,要提醒学生自主打扫卫生,收拾场地,恢复到原来干净整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听、说能力。同时,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在打扫卫生、动手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劳动精神,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踐活动的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歌曲,利用当堂学习的英语知识,编排一首“制作沙拉”相关的歌曲,或者与水果有关的简单歌曲。例如,A组学生齐唱“Do you have red apples, red apples, red apples.”,B组学生则会唱:“Yes, I have red apples, red apples, red apples.”。让学生一起合唱新编的歌曲,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且也能显著地提升学生兴趣。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往往更乐于表现,更积极地学习,从而实行英语授课效果的优化,实现学生德育与文化教育的成功。

(二)设计趣味合作游戏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文化授课以及德育渗透。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很喜欢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内容,挖掘游戏元素,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合作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进行英语技能训练。例如,在学习译林版三年级上册“colour”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以便于完成“橡皮泥变变变”的游戏。在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需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并且准确地表达出相关的颜色。例如,学生这样与组员交流:“Do you have blue Plasticine?”,以及“What colour is this?”还有“I need this colour?”。

同时,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造出不同的造型,并分组展示结果。学生可以捏喜欢的卡通人物,也可以捏喜欢的动物,或者一些其他造型等。对于在评比中胜出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斗志,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且进行自觉纪律的教育。学生只有在规则之下进行游戏,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进行“colour”主题的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英语技巧,积累英语知识,培养自觉纪律意识。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获得积极的课堂气氛,实现授课质量与效率的双丰收。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任务

在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除了课堂授课环节,在课后作业布置的环节,也能进行德育渗透。设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任务,不仅能提升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且也避免学生脱离实际。例如,在学习译林版五年级上册“ What do they do?”相关内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障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布置课后任务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多做些家务来帮助父母,并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促进亲子关系和谐,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第二天进行简单的英语演讲,熟练运用一些职业词汇,如“teacher”“writer”“doctor”与“worker”等。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相关语句的技巧锻炼。例如,在组内,学生可以分别对组员进行提问,并且分别进行回答。如,学生A可以这样问:“What does your mother do?”,学生B可以这样回答:“My mother is a farmer.”。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职业,从而积累更多的英语储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理想付出努力。

(四)设计开放性的英语话题

在小学的英语授课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英语话题,以便于学生交流与探讨。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积极发言和表现,更愿意响应老师的要求。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热情,优化授课的质量,又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六年级下册“Our dreams”时,老师可以先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不同职业的视频,并且做好相应的介绍。在课堂授课时,打开教室的投影仪,为学生播放尽可能多的职业介绍视频,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对社会上的职业种类产生更多了解。只有学生心中有谱,才能更好地树立自己的职业梦想。而且,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也能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这样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为后续的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然后,教师可以把“dream”设为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能够更好地开展“My dreams”的相关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知识引导,但是不宜对学生的梦想给予批判。

最后,在学生表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职业都有重要的价值。结合英语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能够有效地实现德育渗透,以及实现英语的优化教学。

(五)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在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的中国元素素材可以利用。在进行这类内容的授课时,教师要进行优秀文化的挖掘,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能够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Chinese New Year”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文化,重视中国文化,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认可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產生国家荣誉感,形成爱国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Chinese New Year”的教学情境。在内容方面,要包含一些新年习俗,包含一些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性。在形式方面,可以利用相应的影视片段,或者利用一些新年主题曲音乐,以及一些图片与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新年形成更加生动全面的认知。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中国的新年,让学生认可新年习俗相关的文化,才能实现德育渗透的效果。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拍摄微视频,并且用英语进行相关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中国新年这一节日。对于这种课后活动,学生往往有很高的完成意愿,并且可以取得十分不错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发展。通过文化与道德的共同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增加英语知识储备,实现文化与素养协同发展。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学生兼具文化与素质,才能获得更理想的个人发展。这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持续性发展而言,意义深远且重大。

作者:蒋婷

上一篇: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