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分问题设计

2024-06-05

进行分问题设计(精选六篇)

进行分问题设计 篇1

为了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地解决核心问题, 能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核心问题进行分解, 巧妙地分解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 诱发学生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把核心问题分解, 精心设计分问题, 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分问题的提出, 切入口要小, 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一伸手就可以触及, 或者跳起来就能抓得到,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过于简单, 没有思考价值, 会让学生形成惰性, 直接后果将是学生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问题。同样, 问题问得太难, 坡度太大, 让学生感到茫然, 无从入手, 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设计合理,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刺激学生积极思考,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分问题的提出要有鲜明的指向, 直击核心目标

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 根据学生特点, 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应为前15分钟。设计分问题要尽量减少其他知识对本节课重点的影响, 不让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分散, 把核心问题解决在当下。针对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 有明确意向地设计分问题, 使学生能够轻松, 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减轻师生的思考负担, 同时有利于对本节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比如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子问题:

1. 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 可以作几个?

2. 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 可以作几个?观察你所作的圆, 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3. 经过三点, 是否可以作圆, 如果能作, 可以作几个?

(1) 经过同一直线上三点是否可以作圆?

(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是否可以作圆?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作一个圆的关键是做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是确定圆心, 确定圆心的方法:作△ABC的三边垂直平分线,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就是圆心。圆心O确定了, 那么要经过三点A、B、C的圆的半径可以选OA或OB都可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积极思考, 会轻松地得出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分问题要有层次性, 符合认知规律

教师在设计分问题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 由具体问题到抽象, 层层递进, 有层次, 有节奏, 前后衔接, 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核心问题能轻松顺利地解决, 有赖于各个分问题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让大多数学生学会思考, 并从中获得必要经验和成就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过程中, 在学生举出一些与所给运算类似的例子后,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你会算吗?怎么算?你是怎样理解的?”“观察这些式子的结果, 你能发现它与式子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字母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吗?”通过这些问题, 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 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 由窄变宽, 由形象到抽象。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 寻找相应的对策, 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 并且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会时间的“留白”

怎样进行问题设计 篇2

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旨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启迪与深化。

在新课程实践中,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孜孜追求并思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以课堂问题设计为切入口,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如何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问题”设计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难度过大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的信心。难度过小又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跳一跳后摘到的桃子那才格外香甜。有人把提问的难度喻为“篮球架的高度”,这很形象。篮球架太低了,谁都能把球放进去,那竞赛还有何意义?篮球架太高了,谁都不能把球放进去,挫伤了人的积极性。(2)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问,这样有助于原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3)问题设计不易过大或过小。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过小又没有思考量,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4)问题设计要简洁、精练,切忌啰嗦,摸棱两可,让学生一听就知道你在问什么。

(5)要问在有疑之处。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6)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过程。一. 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心理学指出,思维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脱离开活动过程,就割裂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思维的体操”就失去了源泉。

人们在学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方面:设计合理的问题的基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心理、对教学活动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将这些思考理性化,通过问题设计和表达,问题实施与调控,问题反馈及改进这三个环节的不断运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问题设计 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与实践要求 1.教学原则

原则1 数学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原则2 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原则3 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以有知识联系性和思想方法类比的引导,但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原则4 任务驱动性原则。问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原则5 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原则6 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点拨。

运用这样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导致所谓的“容量小”,针对这种顾虑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学时间不能平均分配。有些内容是具有极强的示范性的,它的解决可以带动后继很多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基础;一次函数的研究对二次函数有示范作用;三角形全等对三角形相似有示范作用,等等。

第二,改变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作业不一定是模仿和机械记忆,可以是课堂的延续和拓展研究,通过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新事物进行研究的能力。比如,课堂上研究正弦,余弦,正切,课后作业可以是余切的研究,并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解决。

第三,专题化教学提高效率。习题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在这种课上要精选习题,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这样学生虽然题目做的少,但是解题的能力依然会比较高,而且这种能力不深套用、模仿,而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2.教学策略——教师的职责与禁忌 教师的工作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段。

课前,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钻研教材,研读课标和教参,根据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写出教学设计和学案。

课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完成学案。在完成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进程,进行必要的讲解,捕捉最新信息,及时灵活地补充学案预设的不足,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监督学生实实在在完成学案。课后,收集反馈信息,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单在台前而且幕后的工作也很重要,教学的方式不能一改而论为哪种形式,但是其中有主导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学案导引下的学生探究发现活动,简称学案教学。3.学习策略——学生的任务与活动方式

根据上述教学原则,不论是课上的学习,还是课后的作业,都要求学生面对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研究,因此在教学伊始就要强调学生转变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师生沟通达到一种共振效益。所以学生的学习以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同时辅以聆听讲授、互相讨论、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4.评价方法

评价的基本原则:关注本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探索发现,其思维活动的结果可能会突破一节课内容的范围,也可能会提出一些其他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从数学的观点进行评价,而不是一节课知识的观点进行评价。

一、设计适度型问题,培养敏捷思维能力。所谓适度型问题,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二、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类比思维能力。

比较,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就是比相同、较差异,“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创设比较型问题时,能促使学生从旧知识和旧经验中,类推出新知识和新技能,使新旧知识溶于一炉,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比较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求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经常性地进行比较训练,学生的类推能力就能得到较好地强化和逐步提高,新的认知结构得到构建、完善与发展。

三、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条件、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开放。学生在思考解决这类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和收敛。

开放型问题的研究,目前已得到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已知条件、问题答案和解决策略(方法)的开放,是开放型问题的三个层面。学生在解答时,会受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方式等因素制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必要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所谓迷惑型问题,是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形式上的很类似,而其实质却是不同的问题。知识经验不丰富和分辨力较弱等因素影响,常常会被“假象所迷惑”。

五、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互逆性思维是指人的思维的正向性和逆向性,人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小学生更如此,常常会造成正逆混淆的错误和障碍,这正是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薄弱环节。为此,教师必须重视设计互逆型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六、设计变式型问题,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所谓变式型问题,就是指用不同形式的事例(或直观)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展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意识到事物变化规律,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把握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它主要通过表达方面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能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与“奇”,解决问题的“妙”与“巧”,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式型问题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沟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思维的负向迁移,通过比较、辨析,使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变式型问题,正确、合理利用积极的思维定势,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问题设计,好的课堂问题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以课堂问题设计为切入,深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般来说,“问题”设计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另外,也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要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一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单靠模仿来解决,同时问题的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当然,这个思考空间应当适当,不能过大或过小。

2.问题要有一定现实性。首先是内容的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其次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加工度要适当,情境和呈现出的问题本身是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

3.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如语言和内容可以具有童趣。首先,语言要简单明了;其次,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比较有趣。

进行分问题设计 篇3

【关键词】分户计量;供热系统;问题;节能

早在2003年时,国家建设部就已发表声明,要求改革日前按面积收费的供热系统,推行供暖系统的改造,积极实现按用热量分户计量的收费方式。分户计量供热可以有效解决采暖费收费难的问题,形成用户自主买热的意识。而供热企业则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确保热网的平稳运行,提高供热的质量。

安装计量仪表和调节阀,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改善系统的水力和热力工况,提高供热质量。虽然说推行分户计量供热带来了一定的改造费用,但是在改造之后却可以实现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大大减少采暖费用。

1.系统调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行分户计量供热之后,供热企业通过调节散热器的流量大小来调节散热器供热量的多少,进而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

1.1改变一次网流量

如果供暖系统采用的是锅炉房的话,那么改变供水温度就可以达到调节供热量的目的。当一次网的水温不变时,要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可以通过改变一次网流量来实现。而用户可以通过单元回水管上的调节阀来实现流量的调节。

1.2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同样可以达到控制室温目的,而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又可以通过改变换热器的台数来实现,但是这种控制室温的方法不具有连续性,调节的效果不太好,还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有效提高调节的效果。

1.3改变二次网的流量

在二次网的回水管上安装调节阀就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二次网的流量。如果增加二次网的流量,即使不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也会增加换热器的换热量。当然,还可以在供回水管之间安装通阀,达到改变二次网流量的目的。

2.系统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2.1不以控制用户为目的

在进行整栋楼的分户计量供热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供暖费用合理的原则,不能以控制用户为目的。比如说:新建的住宅采用分户独立系统,每家每户都安装热量表。而旧住宅则采用垂直式系统,在每组的散热器上安装热量分配表。

在缴费上,采用IC卡分户缴费的话就是以控制用户为出发点的,解决收费难的问题。但是,这种缴费方式容易引起纠纷,有用户没有按时缴费的话,就会影响到按时缴费的实际用热量情况。所以说,在一栋居民楼上,所有的用户都必须承担一部分公共用地的供暖费用,比如说:楼梯间、屋顶、地面等,将按面积收费和按热量收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收费的合理。所以说,不同的地区应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热计费方案,维护每一个用户的权益。

2.2设计的原则

供热系统在设计时要保证各个用户供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保证用户各个房间温度调节的合理,并保證供暖系统维修管理的方便。一般是将分布式单管跨越系统与分布式双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面积小的采用单管跨越式系统,面积大的采用双管系统。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板辐射供热系统,该供暖系统具有不占用面积、清洁卫生的优点,同时还能方便用户的热量计量,促使热量计量方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楼板和用户间墙壁的传热负荷,随着用户所在层数的增加而提高供暖的设计温度,从而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符合标准的供暖,减少纠纷现象的出现。

2.3系统的维护管理

任何人也无法保证设计的供热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它总是会存在一些缺陷,并且还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出现陈旧、老化等各种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一拖再拖,不尽快进行处理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问题的扩大化。所以说:应为供暖系统制定良好的维护管理计划,做好安全管理,提高供暖质量。同时,还应在系统的设计中进行一些安全设计,比如说:供水压力骤增超过极限值之后,系统就自动启动安全保护装置,采用安全阀泄压、自动控制循环泵转速减少流量等,达到降低供水压力的目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供暖。

2.4严格控制供热站的规模

如果不注重供热站规模的控制,那么就极有可能带来供暖管理的紊乱,带来热量的散失现象。通常情况下,建筑面积10-15万㎡供热面积较容易控制,利于供热公司进行供热管理,为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供热,有效节约能源。

2.5计量表的设计布置

在布置计量表时,一般布置在容易抄表和容易进行维护管理的地方,同时还要不妨碍建筑设计的美观。所以说,可以设置在厨卫间中,并设置一定的柜子将计量表保护起来。如果供暖期的室外平均温度低于16℃,那么在楼梯等公共区域也应供暖,而计量表则分布在楼梯间。这样的安排解决了楼梯间的供暖问题,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抄表,并将楼梯间的供暖费用摊派到每一个用户身上,提高分户计量的合理性。

2.6选择合适的热量表

市场上供应的热量表主要分为一体式热量表和组合式热量表;同时还可以根据热量表的流量传感器将其分成叶轮式、超声波式和电磁式热量表。目前,供电企业最喜欢使用的是叶轮式和超声波式热量表。供电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热量表,综合考虑热量表的性能和价格。

3.结束语

要实现分户计量供热,首先就得实现供热系统的改造,而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资金的问题,改造后会取得非常好的节能效益,但是改造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这笔费用是供电公司和用户共同摊付的。

供电企业首先根据住宅楼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改造计划,然后不断优化改造计划,尽量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在施工中严格保证每一环节的质量,从而有效保证整体工程质量。

而新建的住宅楼在规划设计时就要实行分户控制与计量,减轻后期工作的负担。而旧住宅楼则进行分户改造,顺应市场发展形势,而有关部门则要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用户的思想认识,使其配合供热企业的改造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崔明辉,黄鹂.计量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J].煤气与热力,2006(02).

[2]田雨辰,涂光备,王新毅,王蕊.计量供暖的热价制定及收费方案[J].煤气与热力,2005(07).

[3]战泰文,邹平华.供暖房间冷却问题的研究及热网的间断(或限额)供热[J].区域供热,1995(06).

进行分问题设计 篇4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出自徐英的博客)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把握阅读要领,以及语 文素养的提高。“主问题”的提出,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语言品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自选或发现的角度来探究设计“主问题”,对传统的

课堂提问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对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

关键词:阅读

提问

主问题

语文教学活动重在课堂,而课堂又是以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的重要性 也显而易见。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 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

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因此教师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时间是非常之多,准备得很充

分,课堂上也很热闹,果然也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那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那些

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文章提纲挈领。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 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

终还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湖北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 的问题设计新理念。什么是 “主问题”呢?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

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此看来,对“ 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即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 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的设计。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

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为此,许多老师纷纷展开对“主问题”设计的探索。本人也

在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时,也在摸索着前行,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几点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

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

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 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 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

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

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如《孤独之旅》 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 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 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

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主问题”所研究的是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所追求的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二、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结构入手,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

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

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

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

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对关键语句

“主问题”设计。①本文中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②本文的哪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为

什么这么想?③你能从某句话中看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吗?④对这句话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在张 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里有这样一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

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 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看似相互矛盾着的 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 的奉献者形象。如在教《小石潭记》一文时,对题目“小石潭记”四个字的分析。这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 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

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本人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

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

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

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

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扣住此句 本人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 的“独绝”的?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

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

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 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假设这样一个情

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皇帝在明知受了两个骗子的

骗后,在游行结束回宫之后,皇帝会采取什么行动?请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皇帝回宫后”的片断。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也是必 不可少的。

五、可从自选的角度或发现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如在教《珍珠鸟》一文时,根据学生各自阅读的所得,我设计了“这是一只

鸟”的“主问题”来概括。

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了:一只出生在鸟笼中的小鸟,一只肥肥的好像一个蓬松球儿的小鸟,一只红嘴红脚的

小鸟,一只有银灰色眼脸和灰蓝色羽毛的小鸟,一只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的小鸟,一只有笛儿般有

细又亮叫声的小鸟,一只稚嫩可爱的小鸟,一只神气十足的小鸟,一只敢靠近“我”的小鸟,一只贪玩而又 听话的小鸟,一只对人很信任的小鸟的小鸟,一只让爸爸妈妈牵挂的小鸟,一只像孩子一样依偎着人的小鸟,作者非常疼爱的一只小鸟,让作者有了深切感悟的一只小鸟……课文内容全部读到,活泼可爱的小鸟栩栩如 生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再如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主 问题”:美在。有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有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有美在那充满

生命力的流动,有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有美在那曾经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还有美在对人生的

感悟等等,学生答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已经不仅仅是个性化的阅读欣赏活动,更是一种审美鉴赏,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它能够让学生探

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

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

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每一个主问题都可以串起丰富的内容,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究,都可以起到“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问题”的设计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 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主问题”的

设计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主问题”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既是对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也是对阅读教学课堂 活动方式的改造和创新。

进行分问题设计 篇5

一、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问题的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对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现状进行分析:

1.英语教学问题设计思想不足

教师是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教师对于课堂活动设计的认识,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设计者也是教师,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思想,决定了提问的科学性,更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信息量。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更新,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教学问题设计思想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配合自己进行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恐惧感,因此,很少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加入提问环节。

2.英语教学问题设计质量不足

在教学改革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问题设计优化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方法改变,实现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的优化。英语教学中,问题设计质量不足的现象十分广泛地存在。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问与回答活动,就可以使提问的效率提高。这就使许多课堂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影响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堂问题越有难度,就证明教学质量越高。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是其学习路上的障碍,经常接触难度在自己英语水平之上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质量不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学问题设计策略分析

关注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问题以及问题设计活动,就需要当代小学英语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对课堂提问策略进行改革。合理的设计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下面,我针对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提出几点课堂问题的设计方法:

1.加强课堂提问的人文性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当代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换,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化。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具有人文性的问题,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与小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眼中、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计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2.加强课堂提问的时效性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问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环节出发,进行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

首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自然融入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中。课堂导入阶段的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运动。热身阶段的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3.加强课堂提问的生成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也需要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成性问题设计,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丰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可以顺势进行追问,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也对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培养。抓住课堂中生成问题的机会,也是一门英语教学技巧。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会引导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会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运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会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教学思想被引入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关注小学英语课堂问题的优化,会使小学英语教育事业向着更加光明与正确的方向发展。

循序渐进地进行分层次教学 篇6

通过借鉴国外的双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的双语教学应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中心观点——“分层次”双语教学

低年级(1-3年级)借鉴国外 “维持母语”双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实行“逐步渗透”式,即课堂用语用英语,知识讲解一般用汉语,要求学生能了解英语专有名词和定理、定律。师生交流的主体语言是汉语,也可使用英语。

高年级(4-6年级)借鉴国外 “双语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实行“半浸身”式,即课堂中专业词汇的解释可用汉语,学科知识中重点、难点用英汉两种语言交替讲解。学生回答问题尽可能使用英语,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使用汉语。

二、双语教学不分层次的弊病

1、过分注重英语知识,忽略学科知识

如果有些学校为了赶时髦或招徕生源而盲目跟从,不分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从一年级开始就以半浸身式代替渗透式,这种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的方式势必会削弱学科知识的分量,以牺牲学科知识为代价。实际上双语教学教师只是换一种教学语言,学习的重点还是学科知识,所以双语教学应该是突出学科知识,用英语营造语言气氛,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英语,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低年级过分注重英语知识,双语教学只能揠苗助长

双语教学通过学科知识学习英语,扩大了英语学习的时空;拓宽了英语学习的渠道、改善了英语习得的环境,培养了英语思维的能力。但双语教学也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遵循双语教学的层次性,循序渐进的渗透英语知识,从呈现一些简单学科术语、定理、定律开始,到向用英语和汉语交替讲解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过渡,再过渡到最终的全英文上课,不能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如果低年级就过分注重英语知识,学生不但不能理解学科知识,英语也接受不了,这样的双语教学只能是揠苗助长。

三、分层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分层次的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地确定更多地学科,增加更多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不断扩大外语学习者的实践时空,让学习者拥有了较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从简单地认知一些英语表达的学科术语到逐步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逐步地深层次的参与、融入学习活动,英语能力能够得到逐步地提高。

(2)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有保障 分层次的双语教学中有汉语的介入,有多媒体、具体事物的参照,有教师体态语的介入,这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绝不会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

(3)分层次的双语教学不会阻碍母语教学,如方法得当,可促进母语发展。

A、应用“逐步渗透”模式的双语教学以母语讲授为主,辅以专有名词和定理、定律的英文表达,两种语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应用“半浸身”模式的双语教学,学科知识中重点、难点用英汉两种语言交替讲解。学生回答问题尽可能使用英语,这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促进两种语言共同发展。

B、应用“半浸身”模式的双语教学中经常进行主客体文化比较,这样有助于两种语言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而在比较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拓宽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主体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C、儿童的语言以习得方式为主,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高速度、高质量的获得自己的母语。对学生来说,汉语是思维的工具,游戏的工具,更是交流的工具。他们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母语学习的“潜在课程”。相比较而言,双语教学绝不可能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产生如此能量,我们分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更不会对学生的母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语教学对母语发展不仅没有消极影响,却有积极影响。国内学者姜宏德(2002)历时六年的“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双语教学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的优秀率比非实验班学生高出8个百分点。

四、分层次双语教学的注意点

(1)尝试双语教学要注意考虑国情、校情、师情与生情

考虑国情主要是明确我国的双语教学没有第二语言环境的支撑,此外还要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尝试双语教学的条件相对成熟,理应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而广大内陆地区与农村不应盲目跟风,否则将会造成很大的教育浪费与损失。考虑校情主要是要考虑学校实际扬长避短,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双语”。

考虑师情是因为师资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理想的双语师资是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家。学校应该把能否解决师资问题作为是否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考虑生情是指双语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志愿和条件。针对有志有能、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正集中体现了鼓励个性和综合提高的统一。

(2)双语教学、外语教学齐头并进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暴露了一些缺陷。双语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为语言知识注入学科知识的活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但它却不能替代英语课,因为学生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才能听懂双语课,所以双语教学、外语教学要齐头并进。

上一篇:农村融资模式下一篇:学生的德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