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荆轲

2024-06-06

我们的荆轲(精选五篇)

我们的荆轲 篇1

关键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贯穿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水平的关键是分析能力的培养, 所谓分析, 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并且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作为理性的理论指导如何与我们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终身诉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 我抛开渲染故事情节, 单纯总结人物形象这种惯常赢得学生乐趣的讲解模式, 要求学生在课余将故事梗概疏通好, 而把讲课的重心放在对荆轲刺秦事件的反思上。从总结历史, 古为今用的角度, 挖掘荆轲刺秦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 形成自己观点。现将学生的部分精彩观点进行圆润整理, 连缀成文供大家参考。

课前我特意布置课代表作开场白, 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带领大家进入情境, 同时创造争鸣的氛围。经过我的修改后开场白是这样的:“荆轲易水边的绝尘而去, 为一位古代侠士重言诺、轻生死的完美人生轨迹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千百年下, 面对着静静逝去的易水, 默念着燕赵古今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悲情语句, 人们依然唏嘘不已。然而我们被荆轲的果敢坚贞感动的同时, 除了同情荆轲的功亏一篑之外, 刺秦这一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还给我们留下哪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呢?还能不能从历史中求索到更多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不要辜负燕赵先烈的厚望。”

下面是学生的精彩发言整理, 这些观点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 更可贵的是它来自于同学们身边的人, 显得亲切真实, 容易接受, 而且每一个人参与了观点得出的整个思维过程, 从发现问题到联想推理, 都是小组成员发表意见时要讲清楚的要点, 这样所有人理解起来系统彻底。由于大家都有期望荆轲刺秦成功的心理, (虽然我已经讲过荆轲刺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作用是消极的) 所以我最终归纳学生的意见为有利于刺秦成功和有害于刺秦成功的两个方面。即所喜者和所悲者。

所喜者, 即后人我辈身上所缺乏的, 可以作为永久养料, 滋润我们心灵头脑的大智大勇。也是我们的主人公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根本原因吧。第一, 荆轲的随机应变。原文中“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 取武阳所持图!’”这是一个让人击节称赞的桥段, 我们看到的是荆轲外柔内刚的完美演绎, 秦武阳的拙劣表现恰好反衬出荆轲的真丈夫。大殿之上秦武阳的因畏惧而脸色突变, 让二人的心思一下子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那份神情分明是心怀鬼胎的明证!然而荆轲在巨大的危机面前, 从容自若, 轻描淡写地将自然充分的理由编造出来, 妙在滴水不漏, 而且“天子”这个措词相当对一心逐鹿天下的秦始皇的胃口, 最后果然得到了秦始皇的宽容, 获得了宝贵的上殿机会。

第二, 荆轲的万丈豪情。在最后时刻, 被砍为废人的荆轲, 看到安然无恙的秦王在那里狞笑, 看到扑向自己的文武群臣和甲胄之士, 眼神中本该飘过无奈和绝望, 头脑里本该浮现出太子丹的垂头丧气和燕国百姓的生灵涂炭, 可是“身披八创”的荆轲却以一个侮辱人的姿势对秦王不屈地说道:“之所以失败, 本来是想活捉你的!”千古之下, 这份临死前的壮言豪情, 成为人们对荆轲仰慕的最核心部分, 永世铭记。

所悲者第一, 在关键时候,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可见燕太子丹此时对荆轲产生了怀疑。怀疑的根据为:一方面以为其顾虑秦殿防守森严, 自己有去无回, 另一方面秦兵大兵压境, 荆轲还会不会给一个大势已去的主子卖命。这两点让太子丹如坐针毡, 决定派秦武阳先行, 这种激将法招致了饱受公子恩惠的荆轲的匆忙上阵, 刺秦最终功亏一篑。其实荆轲的延迟是在等待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即“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而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柯嗜酒,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 高渐离击筑, 荆柯和而歌于市中, 相乐也, 已而相泣, 旁若无人者”, 高渐离是个乐手, 也许未与荆轲同去只是因为身份的问题, 后来尚且有刺秦之决心, 而荆轲等待的必是那个唤作狗屠的人, 两人如能联手上殿, 哪里有秦王的生路……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燕太子丹将荆轲送到历史舞台的风口浪尖上, 也因自己的急躁葬送了这一代英豪和本该完成的任务。

第二, 缺乏详实周密的行动计划。史书语言的简省, 让我们无法看到任何行动前谋划的细节。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似乎只能依靠荆轲的才智了。但是在刺杀中“把其袖”, 这一失败动作, 让我们无法不进行事后诸葛亮式的思考。从古代纺织技术来看, 宋代才开始有棉布, 贵为帝王必然身着绸缎这类丝织品, 其柔软光滑缺乏摩擦力, 把其袖是很容易失手的, 很难抓牢, 而且先秦的纺织技术, 在衣服的韧性方面很是个问题。结果, 在刺杀的关键一步中, 秦王果“绝袖”而去, 而以荆轲的身手, 完全可以钳住秦王的手腕, 或者翻过书案抓住其领口, 将其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

第三, 选择副手时考核方法简单粗糙。秦武阳, 一个十二岁杀人的少年, 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万夫不当的英雄吗?他是一个去虎狼之国能毕礼而归的使臣吗?也许他只是一个缺乏教养, 逞武使性的混混。勇士应该是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可敬之人, 是在强大的精神境界感召下或武装下而不避生死的智者。别人不敢忤视他, 除了说明其凶狠到骨子里, 具备一个杀手的特质外, 什么都不说明。对秦武阳生平记录的简略让我们无从判断, 他为何十二岁杀人, 是童年的饱受欺凌的被迫反抗还是天生邪恶杀人成性?而经验告诉我们, 穷凶极恶的魔头往往有内心怯懦无比的一面。总之心理素质不健全的副手, 已在刺秦的路上早早的埋下祸患, 幸亏荆轲巧舌如簧, 说得秦王洋洋得意, 才躲过一劫。如果秦武阳能够和荆轲联手上殿, 我们可以断定, 刺死秦王的目的一定会达到。

我们的荆轲 篇2

——读《我们的荆轲》后感

读罢《我们的荆轲》,最大的感觉就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啊让名利蒙蔽了双眼,被名利牵着鼻子走,生活完全失去了本真和自我。这本书包含《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部话剧,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每篇都可谓是人生的悲歌。

在《我们的荆轲》中,荆轲开始和一般侠客一样,想一夜成名,刺杀秦王,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与燕姬沟通中,燕姬六问荆轲为何刺秦王?荆轲答曰为天下百姓;为死去的冤魂;为秦国百姓;为诸侯;为燕太子丹;为侠士的荣誉。从混沌到清晰,燕姬一步步将他点醒,刺秦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生的无奈在这里得以展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让多少人迷失自我,为了成名 不惜任何代价。芙蓉姐姐、凤姐搔首弄姿,频频上镜;更有一女语出豪言“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呜呼,名利之说古今通用。

莫言说: “这部戏里,其实没有一个坏人。这部戏里的人,其实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人的批判,必须建立在自我批判基础上。我们呼唤高人,其实是希望我们内心的完美。”他还在新出版的剧本集访谈录中谈到自己发现 “名利皆虚,神马都是浮云 ”,“前几稿我希望表达 ‘我们都是荆轲!’改到最后这一稿,我只是表达清楚 ‘我就是荆轲!’”

莫言VS任鸣不是荆轲,是我们 篇3

《我们的荆轲》将在8月31日登陆首都剧场,对于早已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和历史,这一次,莫言和任鸣为他找到了全新的落脚点—借2000多年前荆轲刺秦的壮举,说了当下各种“坛”中想出名的魂儿。“我们的荆轲”与曾经的荆轲有何不同?不同的是,这一次,说得不只是荆轲,更是我们。

荆轲刺秦就是一场秀

原来小说家莫言最早的作品,是一部叫《离婚》的话剧。当任鸣与莫言相遇,两千多年前的刺客荆轲被再次招魂,将他的故事拉到2011年,这是新的开始,演给如今的年轻人看。

莫言:说到我和话剧的缘分,那真是很久远了。我最早变成铅字的是小说,但真正的处女作,却是一部名为《离婚》的话剧。那是1978年,我正在山东黄县当兵,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名叫《于无声处》的话剧,又读了曹禺、郭沫若的剧本,就写了那样一部带着明显模仿痕迹的剧本,投寄到很多刊物,均遭退稿,一怒之下,我就把它扔进火炉,一焚了之。1999年,我和王树增合作的话剧《霸王别姬》在人艺小剧场上演,算是我第一部正式的话剧作品。

一隔又几年,遇见荆轲纯属偶然,2003年,空军话剧团有一个关于荆轲的剧本,他们对这个剧本不满意,希望我加入进去,和原编剧一块修改。但看后我觉得修改难度很大,它对荆轲的理解和我对荆轲的理解相去甚远,我索性重写了一个,写得很快,但后来因为“裁军整编”,空政话剧团退出了建制序列,这个戏就被搁置了。

任鸣:真是感谢后来在北师大举办的一次活动,我遇见了你。因为几年前看过你的《霸王别姬》,就想到问你手里还有没有剧本,如果有,希望能拿到人艺来演。活动之后你发给了我,觉得挺好,但需要再扩充、丰富一下。后来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在一起探讨了两次,花了挺长的时间,对剧本做了一些的调整。

莫言:实质性的修改发生在去年。修改主要是丰富了荆轲和燕姬的关系,给他们俩加了不少场戏,丰富了角色性格层面;其他一些次要人物也做了调整,不希望配角就是脸谱化的,哪怕是一个只有两句台词的小人物,也希望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个道具,另外在台词方面做了一些润色。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史记》中荆轲中的情节,但故事无非是表达现代人对人生对世界观念的框架,里面的思索都是现代人的。

任鸣:戏剧本身是面镜子,观众看戏的时候就好像在照镜子,透过其间人物,观照到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历史剧,毕竟故事的背景、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再次重提一定要找寻它在当下的意义。

莫言:在《我们的荆轲》中,我赋予了荆轲刺秦全新的动机、过程和人物性格。最初,他希望能够得到任务,希望能像历史上那些大侠一样,通过一刺而成名。慢慢地,他意识到自己的这场刺杀,与所谓正义、百姓无关,就是一种行为,一种表演。对这种心态,我不会表示赞成抑或反对,只能说,这件事就是一场秀。所谓借古讽今,本意还是借荆轲的戏,讲当代的事。我相信观众看完戏后,不会去追究它和历史到底有多大的出入,观众应该能从这部戏中得到比一段历史更多的东西。

任鸣: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部戏叫做《我们的荆轲》?“我们”代表现在,它不是重述历史,而是将现代人对荆轲的观念投射出来,这也是我执导这部戏的钥匙。你说过一句话特别好:“历史就是现代史。”这就是这部戏整个的魂儿。它有很大的探索性,是一种对历史戏的新排法,譬如我专意挑了一些年轻演员,他们还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声名度,但他们那种年轻、少框架、保留本初状态的感觉,能迅速拉近观众和历史的距离,让共鸣迅速出现,这是很重要的。我还跟他们说,咱们就得有点古代刺客那种亡命之徒、混不吝的劲儿!过去很多历史剧间隔了观众和历史的距离,让人感觉和“我”没有关系,但通过一部戏对现实产生意义,是有追求的戏剧人该做的。

莫言:我觉得饰演荆轲的王斑把握得比较准确,那种不嚣张不张狂的感觉,很符合我对人物的理解。唯一有点担心的是演燕姬的宋轶,她本身是年轻的,现代的,要演一个复杂的、饱经沧桑的、见过真正的大场面伺候过真正的大人物、对人生对权力对荣耀有不是深刻而是绝望的认识的女人,还要和荆轲对戏,最终影响了他,死在他手里,还闪现出一点温情……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大考。

我今天跟演员说,希望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对过分书面的语言进行调整,改得通俗一些,一旦有的台词观众不能瞬间接受,变成障碍的话,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在这部戏里穿插进许多现代语言,意图就是提醒观众这是个现代人写、现代人演的古代故事,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人物,会忘记他是历史上刺秦的荆轲,而是身边熟悉的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就满意了。

文坛也是侠客圈

赋予荆轲刺秦“想出名”的全新动机,在这个人人为获得那长达五分钟的关注而奋不顾身的时代,对于“出名”如此肤浅的目的而言,这种挖掘和呈现则是存在于另一面的深刻。

莫言:我之前说过我是剧迷,喜欢看话剧,就有很多人问我喜欢看什么话剧,。我的戏剧观念比较传统,希望舞台上有丰满的人物、比较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外部的冲突,而是人物内心自我的冲突。台词应该有很好的文采,比较华丽,比如莎士比亚、曹禺的戏。也有人问过我对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先锋戏剧的看法,我的感受是一点先锋还可以,太先锋就接受不了,太先锋会让人觉得太自我,只关注自己的小情绪、小感觉。

任鸣:现在中国戏剧中,能搞笑的戏很多,有思想、有分量的戏很少,但我理解的戏剧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是有思想有力量的,而不是让观众一逗一笑就完了。当然,可以笑,但这只是它很表层的一部分,深层在它的批判精神,它对人性的追问。曹禺说过,深刻就是在人性上深深的挖掘。

莫言:话剧的终极目的和小说是一样的,还是要写人,挖掘人的精神世界,挖掘人的内心矛盾。

任鸣:戏剧本身是面镜子,观众看戏的时候就好像在照镜子,透过其间人物,观照到自己的心态。

莫言:比如“侠客”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对它有个固定的看法,就是义薄云天、一诺千金。但是我看了不少记载侠客行为的古籍,他们其实没有太多原则性,多数就是受人恩惠,或者给人承诺,就替人杀人,所杀之人是否真的该杀?这种报答方式是否真的合理?这是值得深思的。所以我给了荆轲一个想出名的动机,这也正是将历史和当代联系起来的扭结。

任鸣:“想出名”本身可能是浅薄的,但是挖掘出这个动机,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就会有它深刻的意义。

莫言:由此可以联想到当下很多坛,包括文坛、体坛、影坛、神坛……每个人都想成名成家,正是一种个人欲望在专业领域的集中表现,也因此它变成了一块人性的试金石,围绕着成名,你可以看到种种交易及人性卑劣之处。我觉得现在的文坛跟当初的侠客圈很像,剧中有很多的理解都是我从自身所处的文坛引发的,比如我自己,当年初登文坛,也是千方百计的想出名,千方百计的要表现自己,我慢慢发现,文坛也有“潜规则”:要成名就得拜码头、拜名人,就涉及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一种交易,友谊和物质的交易。时间长了,我才想明白,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高更有价值的东西。

任鸣:把过去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重新拿出来排一部戏,很多人都会被“经典”二字羁绊,重新解读很可能会引发争议,但争议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相信,经典不该只是一种模式。”

莫言:一个历史剧必须让观众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这样他才会往下看,否则拿什么吸引他?也没有意义。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号称奋斗或者说努力,但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我们到底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可能思考的人并不多,但这些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些终极的问题。

剧场欢迎作家

也许今后的莫言不再是个小说家而变成了剧作家,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正按照自己的意志,上演着一出生龙活虎的戏,借角色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相对小说,这给了他更多的快意。

莫言:这次创作,我感受最直接的是:小说中可以有环境描写、内心独白,甚至作家自己跳出来说话,但戏剧只能依靠演员的动作和台词来呈现,这对当代中国作家是个考验。现在许多小说不太重视对话,常用叙述的方式作家直接来发言,但中国传统小说的看家本领,正是依靠对话来表达人物个性,这是我们很宝贵的传统,它给中国作家写话剧,带来了先天的优势。但并不容易:话剧时间有限空间有限,它要在各种局限中展示激烈的矛盾,表达复杂的内心冲突,杯水波澜。

任鸣:要排一台好戏,首先剧本要精彩。表演毕竟是二度创作,如果剧本本身不够有思想不够深刻,二度创作很难成功。《我们的荆轲》是人艺这几年来的唯一一部原创剧,前面是《家》,后面是一部改编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更提倡原创。真正能够记录一个剧院在一定时期的水平的,还是它的原创剧。要出好的原创剧,必须要找到重量级的作家来合作。去年刘恒加盟创作的《窝头会馆》曾经一票难求,是个很好的尝试,这次你来加入,我们很高兴。

莫言:我一直觉得小说家写话剧是本色行当。每一部优秀的小说里,其实都包藏着一部话剧。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塑造出典型人物,这样的人物是所有人,也是我们自己。我没有接受过任何话剧方面的专业训练,仅凭着兴趣和直觉来写剧本,可能中间会有漏洞,但写作的时候,真是酣畅淋漓:让角色代替我说话,说出更多更丰富的面相,那种快意比写小说还要强烈。

任鸣:没有接受话剧训练有时也是一件好事,它让人没有了框架的限制,更容易得到创新。

莫言:更美妙的是上演时那种满足感,之前创作《霸王别姬》时,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正在按照自己的剧本,上演一部生龙活虎的戏,有强烈的满足感—胜过看到有人说他喜欢我的小说。

任鸣:能理解!我5岁开始演话剧,从小就喜欢剧场那种感觉,也没人强迫我要做什么,我待在剧场,就觉得特别好玩。《我们的荆轲》是我执导的第67部戏,老有人问我,你一部部地拍戏,烦不烦?我说真不烦,排戏反倒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我相信舞台有它的魔力,譬如老舍先生,接触到话剧之后,一下子写了9部戏;契诃夫接触到莫斯科艺术剧院之后,剧本创作也一发不可收。这都是从小说转入剧本创作的典范。大家老在争论经典,矛头的一个指向是,现在创造力衰退。但我觉得,经典是要靠时间来说话的,不是靠短期的热闹哄抬出来,而是看10年20年甚至50年100,这台戏还有没有再上演的必要。曹禺的作品最初谁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经典,但时间证明了它的位置。我认为当下还是会出现经典的,创造力衰退的说法,我不相信,没那么绝望,也没那么着急。我最相信的是观众和时间,让它们来评判吧。

莫言:但愿时间能够证明我的作品有价值!小说家和剧作家,对我来说从来不存在隔阂,两者是可以兼顾的身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典范,近的譬如老舍,远的譬如萨特,都是如此。萨特在戏剧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他的小说。

之前我说过,计划写三部剧本,现在写完了第二部,我感到自己更冲动了,恨不得现在就回家去立刻开始!完全理解到老舍一发不可收的状态。我觉得自己的剧本会写得不错,一是有热情,原动力很充沛;二是有信心,三是不服气,看过很多所谓经典,了解了经典的水平,我觉得能比它们写得更好。第三部具体什么时候写出来还不能预计,但肯定是完全原创的当代题材戏,能够和当下发生更紧密、更直接的联系。你们拭目以待吧。

莫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认为创造出中国本土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言自称“一直对话剧有深深迷恋”,此次编剧《我们的荆轲》,是他第二部话剧作品。

话剧的终极目的和小说是一样的,还是要写人,挖掘人的精神世界,挖掘人的内心矛盾。

任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我们的荆轲》是其执导的第67部戏。作品有《北京大爷》《阮玲玉》《情痴》《等待戈多》《哈姆雷特》《日出》等等,传统与现代兼具。

荆轲的历史事迹 篇4

过了一些时候,樊於期(fanwūjī)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

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 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jiǎn)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

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断地进献车马和美女,尽量满足荆轲的欲望,以便让他称心如意。

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这时,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地。又挥军北进,掠夺土地,一直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非常恐惧,就向荆轲请求说:“秦国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我虽然愿意长久地侍奉您,又哪里可能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行动了。现在去了如果没有信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正用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悬赏缉拿樊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乐于接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报效太子的机会。”

太子丹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又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害忠厚老实的人的心,还望您另想个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里去见樊于期说:“秦王对您可以说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杀害了。现在又听说秦王悬赏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求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次想到这些,就恨入骨髓,考虑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报仇罢了。”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建议,不但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而且可以为您报仇,您看怎么样?”樊于期走上前说:“您究竟想怎么办?但说无妨。”荆轲说:“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就会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您的大仇可报,燕国遭受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将军可有这番心意呢?”

樊於期袒露出一条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听到您的指引。”说完就自杀了。太子听说后,赶紧驾车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起来,极其悲伤。事情既然无可挽回,于是就只好收敛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存起来。这时候,太子已经预先寻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那是从徐夫人手里用一百金才买到的匕首。太子让工匠用毒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试验,只要流出一点儿血,那人就会立刻死去。于是准备行装,送荆轲动身。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荆轲正等着另一个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远,还没有赶到,荆轲为此滞留等他。过了好几天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行动缓慢,怀疑他要反悔,于是又去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你难道不打算去了吗?请让我先派秦舞阳去吧。”荆轲生气了,喝叱太子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就可能因为秦舞阳这小子!如今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难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现在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就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岸边,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这时,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人们听了都流下眼泪,暗暗地抽泣。荆轲又踱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听得虎目圆瞪,怒发冲冠。于是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国以后,荆轲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确实畏惧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和大王对抗,情愿让国人做秦国的臣民,和各方诸侯同列,像秦国郡县一样进奉贡品,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亲自来向大王陈述,特地斩了樊於期,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都封装在匣子里,燕王又亲自在朝廷送行,派来使者向大王禀告。请大王指示。”

秦王听了这番话后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封藏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上前去。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朝秦舞阳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说:“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日得见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宽容,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舞阳拿的地图取过来。”荆轲就取过地图奉献上去,打开卷轴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过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没能刺中。秦王大吃一惊,抽身而起,挣断衣袖。秦王赶忙伸手拔剑,剑身太长,卡在剑鞘里了。当时情况紧急,剑又竖着卡得太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慌失措,由于突然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个个都失去了常态。而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时候,秦王来不及召殿下卫兵,因此荆轲追赶秦王的时候,大臣们在仓猝之间惊慌失措,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还击荆轲,只好一起用手抓他。这时御医夏无且(jū)用他身上带着的药囊(医用的木质小匣子,里面装着草药跟医用工具)向荆轲投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不知怎么办好,趁这个机会大臣们才对他大喊:“大王把剑背起来!”秦王这才把剑背起,拔出剑来砍荆轲,一下子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重伤跌倒在地,于是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没有击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八处受伤。荆轲自知事情失败,就靠着柱子大笑起来,叉开两腿大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两旁的人赶过来把荆轲杀了,秦王头郁闷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才用药囊投击荆轲啊。”

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增派军队赶往赵国旧地,命令王翦的部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只好采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但秦军仍旧继续进攻,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秦国统一天下。

比荆轲更悲壮的高渐离 篇5

以击筑为业的著名艺人

高渐离生卒年和详细生平已不可考。有许多《史记》之后的书籍,都说他原是个屠狗的。这说法怕是对《史记》的误读,因为《史记》的原话是:“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这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即这个杀狗的“狗屠”与高渐离显然是两个人。因为文中两次使用连词“及”,该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和”,按语法它连结的应该是两个并列的人。所以把狗屠和高渐离说成是一个人,就不并列了。

《史记》说高渐离是“善击筑者”,给我们透露了关于他的重要信息。看来他是一个以击筑为业的艺人,而且这筑一定击得很棒,所以名气还不小,在当时应算个音乐家。因为靠此长物使他不仅混迹于民间街头卖艺谋生,也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演出,甚至国家有什么重大活动也让他参加献艺。

筑这种乐器,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名乐器,其档次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钢琴、提琴、二胡之类。我们已经不知道筑的实物形象了,据《释名》记载:“筑,以竹鼓之也。”据人考证,筑类似琴,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但不用手指弹动,而是用竹棍击打发音,介乎弦乐和打击乐之间。这种乐器大约流行到汉代,之后就失传了。

古代音乐的音阶只有宫(C)、商(D)、角(E)、徵(G)、羽(A)五阶。据《战国策》记载,高渐离不仅能娴熟地掌握这五种音阶调式,他还能用筑击出适合悲凉之曲的“变徵”调式,这是不得了的一种创新。“变徵”调相当于我们今天的F调,这就成了六个音阶,与现代音阶数已相差不远,可见他击筑的水平非同一般。

易水河边击筑送荆轲

在战国时期,高渐离所在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战国末期,秦国相继灭掉了齐、楚、魏、韩、赵等国,燕国被灭指日可待,秦统一天下的大势已定。在这之前,燕王喜为了生存,有意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抵押给秦国作为人质,以换取与秦国的友好相处。而秦国以强凌弱,志在天下,并不把燕国的单方面愿望放在心上,所以对太子丹“遇之不善”,极尽侮辱怠慢。太子丹遂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发誓复仇。

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太子丹经过一番认真准备,决定采取派刺客去刺杀秦王的办法,以阻止秦王大举进攻,并报受辱之仇。这时侯正好满世界流浪,到处寻找用武之地的侠士荆轲,一路从齐国到卫国,又经榆次至邯郸,刚刚到了燕国。他到燕国后很快结识了一些不同阶层的朋友,包括屠狗的、卖艺的,还有不少知名之士。

这当中就有处士田光和高渐离。田光见荆轲志向非凡能干大事,可以担当刺杀秦王的重任,随即将他推荐给了太子丹。为了表明自己的推荐是严肃的负责的,也为了表明自己不会泄漏刺杀秦王的秘密,同时也为了激励荆轲,田光推荐荆轲之后当着太子丹的面自刎而死。

经一番做工作,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等一干人秘密来到易水河边送他出发。大家心里都明白,荆轲此去,不管成功与否都必死无疑。所以送行者都心情沉痛地穿上了凶丧白色之服,又祭路神,又吃送行饭,场面极其悲壮。

作为好朋友的高渐离被获准也参加了送行。好朋友要去万劫不复之地,分别即是永别,语言已不足以表现心声,他此时可以送给好朋友的只有音乐。在这个悲壮的送行仪式上,高渐离含着眼泪,用悲凉的“变徵之调”为荆轲击筑送行。

高渐离的音乐大大烘托了送行的悲壮气氛,荆轲虽然有视死如归的性格,但也被音乐和现场所感染,忘情地和着音乐大声地唱了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听后哭声一片。然后荆轲上车,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隐姓埋名遁迹他乡

这次长期准备并投入巨大的刺秦王之举,最终失败了,荆轲死于秦廷武士们的乱刀之下。

秦王恼羞成怒,随即派重兵对燕国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加快了灭亡燕国的进程。燕王喜为免国破,听别人的意见赶紧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丹,让人将丹的头献给秦王。但秦王已不买账,故丝毫没有缓解燕国的危机,只五年时间,燕国彻底被灭。翌年秦并天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接下来秦始皇下令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及朋友们,务求斩草除根。高渐离自然在其当中。

为逃避秦始皇的追捕,高渐离早已隐姓埋名,离开燕国逃到了一个叫宋子(今河北赵县宋城村)的地方,在一个小酒馆中找了一份当酒保的差事,暂时隐藏起來,慢慢寻找复仇机会。

也是该当有事,打工期间,这家主人的堂上常常传出击筑之声。高渐离这一击筑高手,一听到筑声,就手心发痒,放松了警惕性。禁不住就凑到主人堂屋的窗下,认真听起了那人的演奏。听完后他还自言自语地评论人家演奏的优劣,说些这儿好那儿不好的话。

他的话被酒馆里的其他伙计听到了,便报告了主人。听了伙计的报告,酒馆主人很觉奇怪:一个酒保怎么会对音乐有这样独到的见解呢?为了弄个明白,酒馆主人就把高渐离唤上堂来,让他当众击筑。高渐离早已按捺不住,忘了大事,便不推让,上手就熟练地击出了一段悠扬的曲子。

真不愧为高手,满堂的客人都被他的筑声惊呆了。酒馆主人异常高兴,当下就请高渐离入席同饮。高渐离早就不想如此窝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出头算了。他没有立即入席,而是转身回到自己居住的房间,拿出行李箱中的筑和体面的衣服,打扮一新后,才又仪表堂堂郑重其事地以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回到堂上。

满堂的客人见状大吃一惊,主人见他非同一般,便请他坐了上座。酒过数巡之后,客人们纷纷邀请高渐离击筑唱歌。他索性放开,又击又唱,把一腔悲愤都倾注到了乐曲和歌声中。这乐曲和歌声,勾起了大家作为亡国奴的辛酸,人们听后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从此,高渐离的名声在宋子村迅速传开。

誓报仇筑击秦始皇

这一次公开现身,使高渐离一下还原了以往的真实形象,成为上流社会争相延请的贵客。在刚刚统一的国土上,消息自然传得很快,没过多少时日就传到了喜欢音乐排场的秦始皇耳中,他此时很需要这样的人才,便速召高渐离入宫。

高渐离这下有了近距离接近秦始皇的机会。也就是在这时候,一个为自己已经失去的祖国以及好友荆轲报仇的计划,悄悄在高渐离的心中诞生了。他决心继承荆轲遗志再次刺杀秦始皇。

匕首之类的武器是不能带了,他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办法。出发前,他偷偷找了许多铅块,熔化后灌到筑中,来增加筑的重量,以便作为武器,伺机行动。

不巧到了宫里之后,还没演出一两次,忽然就有人认出了这个击筑人就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同党。秦始皇闻报大惊,可是转念一想,虽是一个逃犯,可普天之下哪再有这样高水平的击筑人?斟酌再三实在舍不得杀他。终于秦始皇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人点燃马粪,残忍地熏瞎了高渐离的双眼,使他成了盲人,然后再留他在宫中击筑。这样既进行了惩戒,又解决了安全问题,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真是三全其美。

这给高渐离落实计划增加了极大难度,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可是深仇大恨在胸,机不可失,高渐离决心冒死一拼。一天,他奉召又进宫为秦王击筑。演奏中他镇定自若,边演奏,边判断着秦王的位置。待演奏到酣畅淋漓秦始皇陶醉其中之时,高渐离突然离座,举起筑来就向他估计的秦始皇坐的方向打去。

然而虽然他这一打使出了全身力气,沉重的筑体只要打中就足以致命,无奈他对距离和方位判断不准,没有打中。情急之下,他开始胡乱追打,只可惜一个盲人又能打着谁呢?如狼似虎的秦始皇的卫士们蜂拥而上,当即将高渐离斩杀在秦廷之内。

链接······

荆轲刺秦何不以高渐离为副?

李宝建

上一篇:民族传统服饰下一篇: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