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数学

2024-06-30

初一下数学(精选十篇)

初一下数学 篇1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 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 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初一学生已有了小学六年数学的学习, 经验和知识积累已具备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我们只要引导得法, 安排妥当, 逐步实施, 及时指明, 学生完全可以接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苏科版初一教材内容安排体现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分类讨论思想、用符号表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对比的思想方法、方程的思想方法、逆向思维的思想等。现就在初一数学教学实施中如何体现和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握教学方法和层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计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等。要求“理解”和“会运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这里“了解”、“理解”、“会应用”就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尺子, 随便提高或降低都会给这一基础知识的教学带来困难。特别是若把“了解”层次提高到“理解”层次, 把“理解”提高到“会运用”层次, 学生一开始便会觉得数学思想和方法高深莫测, 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尺子”, 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 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例如: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是数形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让学生知道通过数轴上点的位置可以比较出有理数的大小, 感受到用数轴可以很直观地解决有理数的大小问题, 不需要去解释什么是数形结合思想, 用这种思想怎么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经历数学建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进行地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 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 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 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 往往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学张建良

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 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例如用符号表示数的思想, 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之一, 数学的抽象是从引出数学符号表示数学对象开始的, 在初一阶段教材安排了大量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等内容, 为我们向学生渗透符号表示数的思想提供了方便。

三、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 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一阶段, 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少, 概括能力有限, 处理复杂问题时想法简单、片面, 造成解题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例题教学和反思活动, 从具体数学问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 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 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 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出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 在对其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从“方法”了解“思想”, 用“思想”指导方法

在初中数学中, 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 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 又相互蕴涵。只是方法较具体, 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 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 比较抽象。在初一数学教学中, 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 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综上所述, 若我们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就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真正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就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标准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 (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新课改中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

教会初一学生学好数学 篇2

关键词:初一数学;数学基础;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83-01

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受不到压力,只是一到了初二,一些原本看起来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却难以为继,“风光不再”,究其原因,其实病根早在初一时侯就种下了,那就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积累的许多小问题终于爆发,只是当时被表面的高分掩盖住了而已。因此,帮助初一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教会初一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1、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2、没能把握解题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3、解题时常犯一些小错误,且“屡教不改”。4、解题速度过慢不适应考试节奏。5、没能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知识点越多,思路越混乱。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学生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做。当学生学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他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因此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以上,是我就初一数学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学生在学习中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决不是考他们的笔记记的是否清楚,计划制定的是否周全。

谈初一年级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 篇3

一、思想上的衔接

初中数学第一课, 应按排时间进行始业教育, 不急于讲授新课。在内容上可安排如: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 感受到数学伴我们成长, 感受数学的意义;通过丰富的活动, 多媒体演示, 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感受数学美, 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美丽的图案, 通过了解数学史, 明确要使我国成为“2 1世纪数学大国”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新一代, 是一种责任, 通过介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等的成长史, 学习他们孜孜以求, 为此一生奋斗, 创造科学业绩的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主动性, 相信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增强自信心。全新的数学始业教育, 作为给初中新生的“见面礼”尽管没有具体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实际上却是为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做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中学一开始就讲有理数, 如何做好衔接?

(1) 计清具有相反意留名的量, 是引进负数的关键。复习自然数、小数、分数, 说明这些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进而引出在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量仅用算术数是不能表示的。因此有引进新的必要。

(2) 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引进负数后, 扩充了数的系统。首先指出有理数与算术数有不同的特征, 有理数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与数字部分 (数字部分与算术数相同) 。因此有关有理数的运算, 大小比较, 绝对值运算最终都是依赖算术数进行的。可见, 有理数的概念是在算术数上建立的。其次要讲清有理数的分类, 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这是引进负数后的必然结果) 。

(3) 关于有理数的运算要特别注意符号。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也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符号部分, 二是数字部分。而数字计算部分与小学的数字计算一样, 从某种意义讲, 有理数的运算就是小学的算术“运算”加上中学的“符号”。

2、数与代数式

从特殊的、具体的、确定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字母或含字母的代数式, 这是一大飞跃。学生由于初次接触, 较难掌握。因此, 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不能操之过急。

(1) 加深对字母的认识。

学生往往认为字母a是正数, -a是负数, 一时较难理解a可能是负数。要讲清这个问题, 必须首先讲清符号“-”的三种作用:第一是作为运算符号, 如1-2;第二是作为性质符号, 如-1;第三是表示某数前面放上“-”号, 则为其相反数, 如-a表示a的相反数。其次是a为有理数, 而有理数是由符号和数字组成。所以字母a包含符号和数字, 即a可正、可负、可零。这时再讲-a也可能是正数或零, 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2) 基本数学语言的训练

a>0表示a是正数;n为整数, 2n表示偶数, 2n-1表示奇数;ab>0表示a、b同号;<0表示a、b异号;ab=0表示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0表示, a=o, 但b≠0;a2+b2=0表示a、b同时为0;

等等都必须从初一开始进行训练。

(3) 列代数式的训练

抓好这项训练, 能为今后解应用题消除障碍, 例如, 含盐x%的盐水a千克。

(1) 若在盐水中加水b千克, 则浓度为____;

(2) 若在盐水中加盐c千克, 则浓度为____;

(3) 若在盐水中加入含盐y%的盐水d千克, 则浓度为____。此例作为浓度问题的一个练习, 为后面解浓度问题的应用题铺平道路。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小学, 解应用题一般都采用算术解法, 现在要转到用代数解法 (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来解, 学生可能一时转不过弯来, 甚至有的学生觉得用算术解法更好做或把方程写为x等于什么或什么等于x, 这主要是学生习惯于算术解法而对代数解法还不能较好地掌握造成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思维方法不同, 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 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未知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 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此外, 算术解法比较强调套类型, 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这些都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 所以很有必要做好这方面的衔接。

三、教法上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法与小学的教法是有所不同, 我们应注意研究小的数学教学方法, 吸取其中优点,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讲与练

针对初一学生听课注意力不能持久这一特点, 课堂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可边讲边练;应用题的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 总之, 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不断唤起他们的注意力,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具体与抽象, 特殊与一般

小学生往往习惯于机械记忆, 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进入中学后, 记忆和思维就不能继续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直观思维上, 而应逐步发展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法做好这方面的过渡。

从小学数学以“数字计算”为主要研究对象到初一数学以“符号”“字母”为主要研究对象, 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我们本着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学生智力, 使学生思维向着抽象化、概括化、严密化发展。如由温度计引入数轴概念;如“此时3点, 经几分钟分针和时针重合?”可结合实物、图示进行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又如“写出系数为1的六个五次单项式, 要求所含字母相同, 但不是同类项。”这题看似容易, 答好却难。如果不计较所选用字母的话, 唯一答案是a 2b 2c、a b 2c 2、a2bc2、a3bc、ab3c、abc3。学生没有经过抽象概括, 严密思考是答不好这题的。

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是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 新的学习内容, 新学习环境, 使他们抱有新的希望, 想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小学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坐式端正, 答题踊跃, 声音响亮, 书写端正, 这些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 在中学需要继续保持下来。

小学教师教态亲切, 讲课富有感染力, 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于初一学生我们也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学的科目少, 学习内容浅, 尽管学习方法不得法, 只要用功, 也能取得好成绩, 但到了中学, 学习科目倍增, 学习内容不断加深, 学习方法就成为突出的矛盾。

初一学生年龄小, 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 学生往往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 课本成了“习题集”, 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进行单元小结;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适当选读数学课外读物, 培养兴趣, 开阔视野;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 教师批改后的作业学生要及时加以订正等等。

让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环境中最具有建设性的一部分吧。有时候他们期待的仅仅是一双援助的手, 无需把他们直接放置到对岸, 只要助他们一臂之力, 搭建通往彼岸的桥梁就可以了。学生最需要你做的, 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是什么, 更需要你成为一个引领者, 那就是你使他们确信, 他们值得你给予更多的东西。

摘要: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 加强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哲学层面上讲, 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 从培养目标来看, 它又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再次, 从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来看, 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教与学

[2]、教育信息报

初一数学下教案 篇4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对初一数学教法的探讨 篇5

一、对数学内容的阅读深究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这是读法的核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将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

2.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数学课堂教师的视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使接收与输出同频,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听法的开导,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这样,让学生会抓住要点,延着知识的“生展线”来听课,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引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想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3.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学生学会深思.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融会贯通.

四、数学学习中记忆的挖掘和培养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正相关,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记法的传导,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创设正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平时及升学考试中均正常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

初一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创设各种思维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差异, 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 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育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七年级《负数》这节的新课导入时, 首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 然后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播报员, 特殊的温度“零下3℃”怎么表示?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会根据生活的经验, 很轻松地说出:在温度的前面加减号就表示零下温度.老师再问:“为什么是加上减号呢?”肯定有学生会说:“零上和零下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所以用负数来表示.”然后引导学生举例:“请同学们想想, 生活中还曾在哪里见过负数?”学生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 学生会举出很多生活的例子, 从而学会了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并体会到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再如在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 从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 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 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主动探索, 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效地全面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 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 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可分小组展开讨论, 相互质疑,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在教学中导入和复习引导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识, 比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拓宽解决途径,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 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 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 喧宾夺主.否则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有许多种, 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11.1全等三角形的判别”一节中, 由于在上节课已认识了全等三角形, 知道用定义判别全等三角形比较麻烦 (条件多) .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判别方法呢? (设置悬念) 教师可设问引入课题: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首先让学生去猜想, 教师不直接指出可行性,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 (可以对一些小组进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对应相等或少一些边对应相等是否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哪些是成立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 根据我提出的要求, 有的小组利用圆规, 有的利用三角板, 有的利用剪刀等去动手验证得到各种情形的一对全等的三角形, 通过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 有四个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四种不同的判别方法, 有的小组还得出和课本上不同的识别方法, 通过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发言,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收获很大.其余三个小组没有完成, 我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这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看他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别方法.有人说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从自主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层次, 放飞学生创新翅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掌握提问的一些基本技巧.不要为了问题而提问, 或者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要用“有教育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 既注意问题的结果, 更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 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 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对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索时, 我先让每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及其中位线MN, 然后问学生中位线MN等于什么?让学生发散思考, 自主探索, 从而探求规律, 得出结论, 再想方法去证明这个结论.

四、培养综合素质, 重视自主探索, 提高素质教育地位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当今时代, 要使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特点, 数学教育就必须注重培养人的数学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 但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学业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一直都是我们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我认为, 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的开发训练, 忽视了学生对类型化的试题的解题方法的训练, 忽视了对现实需要的培养.但是, 素质教育重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其实是并不畏惧考试的.为此, 我们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降低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压力, 将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真正贯彻新课标迈向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 使得素质教育和考试能力和谐统一.

如何让初一学生爱上数学 篇7

一、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动力来自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多数同学认为:“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实用,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而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实践服务。比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叫每个同学都带上一本存折本,本子上面银行存款和取款就是用正负数表示的;在学习“打折问题”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市场上去搞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在学习“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时,之前的体育课上,数学老师以协助体育老师的形式一起上课,叫学生在跑道上以“相遇”的形式跑和“追及”的形式跑步,让学生动脑想想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在数学课上加以讲解,让学生明白: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观与渴求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活蹦乱跳的个体,这些个体又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富有爱心,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多关心他们,与学生成为好朋友。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压抑、害怕,自然而然地亲近老师,喜欢老师,就会与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才会乐于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初一的学生都非常喜欢电脑。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一谈到电脑,浑身就来劲儿了。这时,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好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图形的平移”这节内容时,以动态方式呈现出来,加之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看见这个课件,都“哇噻”一声大叫起来。他们很好奇,居然数学老师能制作出这么漂亮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欣赏数学老师,爱上老师;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以静化动”的直观演示操作,把抽象的知识演示成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爱上数学。

四、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四个同学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我在讲“已知AB//CD,E不在AB和CD上,连接BE,DE。试确定:∠ABE,∠BED,∠EDC的关系”,让学生小组自由合作,大胆讨论,大胆创新,寻求各种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分析出尽可能多的结论。学生每探究出一种情况,对该组各加一分操行分,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思维方法被老师加以肯定后,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学生脸上洒满了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爱上数学。

初一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8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工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基础弱的学生能不能学好数学”等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 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 同学们积极地、认真地画、剪、叠, 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 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 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 化难为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语) , 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组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 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兴趣教学入手, 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 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 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 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 或通过提问, 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 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 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名学生, 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 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名学生的小结, 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 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 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 认识结构清晰, 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学有所获,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 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体会也各不相同, 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以求真正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摘要:目前初中数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 新生刚进校时数学兴趣浓厚, 没几天兴趣消失、甚至厌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内容的合理编排、活泼生动,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浅谈怎样学好初一数学 篇9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也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但教材的叙述一般都是比较枯涩的, 这就使学生对数学不容易产生兴趣, 给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应该把握好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获得知识, 这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 工作的最重要动机就是兴趣。”无论做什么, 都要有兴趣。很难想象, 对数学毫无兴趣, 见了数学就头痛的人能学好数学吗?另外, 在学习中, 如果学生获得了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 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也就会产生兴趣。还有, 数学源于现实, 用于现实, 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到数学知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 前提是感到有用, 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确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离不开数学, 便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抓基础, 讲方法

很多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 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 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 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对基本定义和知识点的记忆, 导致解题时想不到需要哪些知识点, 导致错误。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如果你不能将内容烂熟于心, 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有的学生认为上课听懂了, 就等于自己会做了, 其实不然, 听懂了和自己会做了是两码事, 上课光听懂了还不够, 课下的练习还要及时跟上。这里就涉及学习方法问题,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预习, 课上学习, 课后复习, 课下练习”, 这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方法。当然, 上课听课时要适当做笔记, 主要记录教师补充的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和习题。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多做题, 做题后大脑对此部分知识的印象比较深刻, 容易记忆和长久保存。另外, 还要对所做的题目适当分类, 进行整理归纳, 只有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内容, 才能做到“任它千变万化, 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 有的学生就会发现, 自己天天做题, 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 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 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 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 不懂得总结归纳, 久而久之, 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 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 弄得一团糟。所以, “总结归纳”才是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聪明人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 就会向有经验的人积极请教, 来提高自己。但是却有很多学生都做不到。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不求甚解, 可能认为会不会都行, 或者认为反正我自己不会, 别人也不会, 没什么大不了的, 得过且过;二是碍于面子, 不好意思问, 怕被教师批评, 或者怕同学嘲笑自己, 有这样的想法, 学习很难有进步和突破。“闭关自守”只会让你的问题积压得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一定连贯性的, 前面的知识不清楚, 没学好, 没有打好基础, 学到后面时, 会更难以理解。一些小问题积压到最后变成了大问题, 最终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 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要善于不耻下问, 而且在遇到比较难的题目的时候, 也要善于与同学互相谈论。在竞争中合作, 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 实现彼此的“双赢”。需要注意的是, 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 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但是, 如果同学水平跟自己相差无几, 就要请教教师了, 放下所有包袱, 抱着学习的态度, 这样才能进步!要记住:“勤学”是基础, “好问”是关键。

四、考试经验的培养

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 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就应该做到:一是工夫要用在平时, 考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考前搞突击是不行的。学习数学, 要多在平时下工夫, 不能等到最后再搞突然袭击, 这样的话, 效果是不好的。二是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认识到考试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 上课教师一提问, 什么都会, 课下做题也都会, 可一到考试, 成绩就不理想。主要就是考试心态不好, 紧张、心理素质差。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与考试, 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在每次考试之前, 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 久而久之, 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如果做题速度慢,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学生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 逐步提高效率。

考试中, 必须要先易后难, 遇到自己没见过的题型, 或者不会做的题目, 可以先绕过去, 等自己把其他会的题目都完成了, 再来“啃”这几块“硬骨头”。千万不能一开始的时候在“硬骨头”那里耽误太多时间。否则, 不但骨头没啃下来, 那些对自己口的饭菜也凉了。因此, 在做题时要积累总结经验, 如果大家能把“做作业”当成考试, 把“考试”当成做作业的话, 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出了考试经验, 自己的成绩就能不断提高了。

以上几点是我就如何学好初一数学, 给出的几点建议, 学习方法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学习方法和经验要在学习中去积累和尝试, 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能学好初一数学,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一最具灵活性和思维性的数学学习中, 兴趣更是必不可少的, 要学好数学, 就要爱数学, 把数学当成一种乐趣。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应从初一抓起 篇10

今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比赛,我开设的是《平面图形的认识(一)》的复习课,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选题上,我选择了这一章中最重要的求线段的长和求角的度数,本节课主要要达成的目标有三个:(1)学会有条理的表达;(2)提炼解题方法;(3)体会解题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如下:

题1:如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D是AB的中点,点E、F在BC上,且BE:EF:FC=1:2:5,AC=36cm,求DE、DF的长.

此题给予学生3分钟时间自己动手思考,题目中出现了线段的中点和线段的比例关系,基于小学对比例的处理,部分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书写上面花了较多的时间,也有部分同学无从下手,我随手拍了两位同学的做题情况:

学生想从线段的倍份关系着手,但是里面线段关系比较多,所以解题时遇到了困难,当看到这些情况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小学里面处理比例的方法,往往是先求出每一份,于是就给出了以下的解题方法:

通过对本例的解析,和学生一起提炼总结,学生在遇到线段的比例和倍份关系的问题时,就会有意识地想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紧接着,我就给出题2:

题2:已知,如图,∠BOC=2∠AOB,OD平分∠AOC,∠BOD=25°,求

∠AOB的度数?

实际上这一题是一道用方程来解决角的度数问题,有了前一题的分析,学生很好地将方法迁移到了这个题目,用方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在题1和题2中,我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用代数去解决几何问题的方便。

题3:已知线段AB,C为直线AB上任意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

并解决下列问题:

(1)若AB=10cm,则MN= ;

(2)若AB=acm,则MN= ;

(3)若MN=3cm,则AB= .

此题的处理方法,先引导学生正确画图,一共会出现三种情况:

针对这三种情况,一一引导学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通过归纳整理,发现无论C点在直线上的哪一个位置,MN= 始终成立。此题主要要让学生学会细致审题,体会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

本题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正确的画图,一般只会出现第一种情况,忽略了C为直线AB上任意一点,有7-8位同学画出现了前两种情况,第三种情况遗漏;第二个难点是学会合理的表达,特别是第二、第三幅图,学生找到MN与AB的关系用了较长的时间。

接着安排了练习巩固(1)已知∠AOB=90°,画射线OC,使得∠AOC=30°,则∠BOC= .

(2)在(1)题的情况下,分别画出∠AOB和∠AOC的角平分线OM、ON,则∠MON= .

这一题安排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另外(2)题的设置是想和题3呼应,实际上我们通过计算发现∠MON与∠BOC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那就是∠MON= ∠BOC的关系,这个给学生留了白,让学生课下去思考推理过程。

本节课本人最满意就是两个例题的选取,表面不同,但实质相同,在处理方法上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需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方法的迁移后才能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学生会有意识地去发现题目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和方。

數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练习等过程才能掌握与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也只有经过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直觉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真正形成个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葡萄整形修剪技术下一篇:字幕对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