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2024-06-08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精选十篇)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1

1 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 中、小学语文课, 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它既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 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而且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 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 在各门学科中, 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构建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2 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 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 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 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 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 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 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 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就不教, 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 数也数不尽, 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 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 消化吸收, 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 暂时赢得了高分, 考上了上一级学校, 而实际上, 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 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 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 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 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 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

3 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 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 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 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 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 转化要承包到人, 其中某班有位叫许×的学生, 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 经过两年, 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 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选。这个奇迹的出现, 用该校校长话来讲, 就是:“教育好差生, 是教师最大的德行, 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 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针对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 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 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 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 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 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 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

2) 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 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 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 便于分散难点, “合”是为了归零为整, 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2

武汉一中 周梅

一、提出原因

语文跨学科学习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新时代呼唤语文跨学科学习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世纪,社会节奏快,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增,生产高度社会化。要适应新时代,既需具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统一。新型的人才能适时地将不同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网络化后进行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始终保持高效的状态。语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丰富性决定语文跨学科学习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也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艺术等尽在其中。而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语文脱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淹没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语文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冲破语文的“围城”,让学生的思维、让语文的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打破学科“壁垒”,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语文素养,进行“小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他学科的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主体式的综合学科,因此,语文学科便与多门学科产生了广泛联系,我们可从它与这些学科的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课程综合化的结合点,把“解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语文学科通向其它学科的“互联网”,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首先要贯彻三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能否正确启发学生的思维成为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年级的学生所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他们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已达到什么水准,他们的联想、综合、迁移能力已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现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将启而不发。

(二)联系性原则

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将不同学科的相 关知识综合走一起,形成整体,才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综合相关知识,形成整体,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并善于围绕一中心问题,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注意联系与语文有关的其它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发散性思维就会加强,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调动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主动去参与语文课本知识与其它关联的讨论研究。指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所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如果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实地的考察,最后撰写小论文,那么学生就会得到充分的参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才会真正落实。

如何贯彻以上三个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一)树立正确思想

加强学科渗透

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意识。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高考之后,不接触理化生;大学之中,精力只集中于语言与文学。对其它学科知识知晓不多,研究不深,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因此,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首要任务,在备课与教学之中,不能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位语文教师,有时要像音乐教师那样,在课文中寻找跳跃的音符,发现美的旋律;有时像美术老师那样,在字里行间发现美的色彩,在头脑中描绘出绚丽的图画;有时像历史老师那样,通过记载性的文字和文物、图片等去探寻历史的改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将历史、政治、物理等知识和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二)发挥集体力量 解决学科问题

教师具有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这还不够。进行跨学科能力培养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水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果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语文学科之外的知识空缺很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弥补知识的不足,除了自己去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更多的则要向其它学科教师请教问题,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打破原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况,对于那些难以解决的、学生感兴趣的、且又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可以把其它学科的教师请进语文课堂,辅助语文教学。有位语文教师在教授《空间和时间旅行》时,改变以往语文教师讲科普文章的方式,把物理老师、地理老师、数学老师作为嘉宾请进了课堂。在引导学生分析四个小标题安排的原因,训练学生迅速准确筛选信息后,学生产生了知识的疑问,语文教师巧妙地利用各学科老师的专业所长,而物理、地理、数学教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所产生的疑点与问题。

(三)关注教材内容

把握学科联系 无论是选编的课文,还是训练的阅读文段,涉及的内容之广,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知识之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的不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语文与其他学科联系。

语文与历史的关系

自古文史相通,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达尔文的《〈物动起源〉导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课文都是需要丰富的世界史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贾谊的《过秦记》、苏洵的《六国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古代散文都是需要丰富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为依托才能深刻理解的。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与历史有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中学语文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

语文与政治的关系

语文课程目标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要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文化素质。”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阅读分析与辩证唯物主义:在阅读中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不能单一地看待文学人物。只有这样分析人物,才能更感塑造人物的真实与典型。在阅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使前后知识融合贯通。学完了苏轼的《赤壁赋》,联系苏轼同期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补充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定**》,前后连接,洞悉苏轼的心理历程,学习他面对挫折,乐观豁达的胸襟。

语文与历史、政治的联系最为紧密,除此之外,语文也与其他学科知识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地兼顾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和其它学科搞好配合,让其它学科知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四)进行内容整合突出学科综合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来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时应讲究序列、层次,篇篇课课都来整合,不现实也不必要,应以教材编排的序与“需”来定,有时我们可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合理重组教材。如果将贾谊的《过秦记》,苏洵的《六园记》整合在一起,与中国古代史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对秦和六国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与黑奴贸易和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政策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就不难理解这次演讲的轰动效应。

三、意义与作用

1.提供更多舞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在以语文的主要阵地的基础上,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而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其它学科知识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优点的舞台,为每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成长和个性的发展。学习《阿房宫赋》,讲解第一段的描绘时,请一位擅长绘画的学生在黑板上勾画了阿房宫的特点,同学为之赞赏,自己为之高兴。在学习古文时,请历史知识丰富的同学讲解相关历史,绘出历史地图,排除大家难以理解的一些障碍„„,这样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储备的多方面知识,更好地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多种能力,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

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泛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而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渗透和整合中广泛猎各种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克服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想像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语文跨学科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是个多元的时代,需要拥有博而专知识的多方面人才,只有开展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才能造就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当今教育生态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欧阳芬主编)

《21世纪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网上论坛)

个 人 信 息

周梅 女 高中组 34岁 武汉一中高二年级组 邮编 430022 手机*** 邮箱mzhsy@163.com

“精心设“导”引人“入”胜”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作者:不详

来源于:<51课件> 发布时间:2006-3-14 0:34:00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如能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美好气氛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笔者从教初中语文十余年,非常注重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七种方法,下面简介如下。

一、情感导入法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讲《春》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今天,我们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情绪很高。

再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首先表情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能尽快转入到讲授新课之中。

二、解题导入法标题,即“文眼”。它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有益处。

例如,《驿路梨花》的标题很有特色,本人就从这出发,设计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驿路梨花》,这个题目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驿路上有盛开的梨花,还有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为路人服务;从含义上看,那洁白美丽的梨花象征着各族人民纯洁、美丽的心灵,那到处盛开的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已经像洁白、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

又如,《变色龙》的标题也引人注目,教者可以这样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变色龙》,请看标题。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以这比喻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我们现在就学习这篇小说,看看这只沙皇俄国的忠实走狗是怎样善‘变’的?”

三、故事导入法在传授新课前,如果讲述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快速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教《从三到万》一课,我这样设计导入语:“今天,我为同学们讲一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富人,家里很有钱,但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他就高薪聘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一开始教这个人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富人的儿子非常高兴,就丢下笔跑回家告诉父亲:‘我学会了,学会了!以后可以不再麻烦先生,浪费钱财了,请辞退他吧!’富人也欣喜不已,就打发先生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富人准备请姓万的朋友来饮酒,让儿子写一个请贴,可是很久还没有写好,富人就催儿子快些。他的儿子抱怨地说:‘天下这么多的姓,为什么这个人偏偏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呀!’同学们在听完故事笑过之余,想一想,从这个妄人的身上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从三到万》。”

四、问题导入法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就能使他们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问题: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

讲《七根火柴》时先提出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无名战士难道真的没有名字吗?

讲《死海不死》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为何又“不死”呢?课文最后又说:“真的要死了!”这三个“死”的含义相同吗?

五、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四种情况:

(一)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藤野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录,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二)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它的作者是我们临川人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得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三)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讲《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吞噬的。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摧残人才的罪恶。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热衷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

(四)由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讲《爱莲说》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学过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它采用的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就是在所描写的某物上寄托自己的情志。今天要学的课文《爱莲说》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莲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志?”

六、对比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不同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也有四种情况:

(一)由文体不相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教《北京立交桥》时可以这样导入:“上篇课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京立交桥》却是一篇记叙文,它叙述了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同是写桥,文体却不同,大家在学习中要仔细体会它们的不同。”

(二)由题材相同但作者不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这样说:“上节课学了毛泽东同志写的词《沁园春·雪》,它描绘了北国雪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描绘了边塞雪景。同是写雪,但作者不同,时代不同,所以写的景就不同,抒的情也不同。”

(三)由主题不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以前我们学过了《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描述了社会主义中 国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充满温暖。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下面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它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浅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人文性特征;整合能力;成果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7-02

语文历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其本质特性,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提出,大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它必将使很多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时事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时事,充分利用信息报道来训练学生的辨别和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如神州五号飞船上天,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材料,进行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学生积极发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讨论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教师要以点带面地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首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经典的成语故事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来进行;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对于某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方言宗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文和政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关于道德伦理的规范性来结合;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来进行。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以点带面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三、初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实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无一定之规,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1.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举办讨论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如笔者讲到三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时,我们就开展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学生先是大量地搜集关于三峡的材料,并撰写了充分的文字材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还特地邀请了历史教师、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参加本场议论赛,并请他们分别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专业性评价,最后笔者做总结。

2.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和科技小论文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当代的学生要有一点儿研究者的钻劲儿,笔者就让学生学写调研报告。如笔者参考物理、化学、历史和生物各科教材,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写成调研报告,并要求其用语要准确、实验过程要清楚,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另外,针对某一次实验,笔者还让学生就本次活动练习写作文。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让学生通过水是绿色植物的生命之源加以拓展,从而了解到人类也需要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水源,节约用水,有感而发,学生写出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小议论文。

3.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自我风采、再现历史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在讲述的语文人物传记类课文或名家名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比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等,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些特殊体裁的文章,如历史故事或话剧等,笔者还会把学生组织起来,排成小话剧来一个历史再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成果展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成果进行收集展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比如当讲到岳阳楼时,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岳阳楼的材料,并联系其地理位置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最后让学生为此写成小论文,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讲述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学科的确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把历史、地理、政治、历史等等各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就可以带动很多知识,以点带面展现给学生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综上所述,要想平稳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关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以点带面地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如针对某一时事问题开一个讨论会,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研报告,通过排练话剧等形式进行历史再现等等。只要初中语文教师用心钻研教材,运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浅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篇4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时事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紧密结合时事,充分利用信息报道来训练学生的辨别和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如神州五号飞船上天,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材料,进行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学生积极发言,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民俗风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讨论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教师要以点带面地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首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经典的成语故事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来进行;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可以通过对于某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方言宗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语文和政治的结合可以通过关于道德伦理的规范性来结合;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来进行。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以点带面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三、初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实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无一定之规,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1.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举办讨论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

如笔者讲到三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时,我们就开展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学生先是大量地搜集关于三峡的材料,并撰写了充分的文字材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还特地邀请了历史教师、地理教师和政治教师参加本场议论赛,并请他们分别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专业性评价,最后笔者做总结。

2.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调研报告和科技小论文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当代的学生要有一点儿研究者的钻劲儿,笔者就让学生学写调研报告。如笔者参考物理、化学、历史和生物各科教材,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写成调研报告,并要求其用语要准确、实验过程要清楚,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另外,针对某一次实验,笔者还让学生就本次活动练习写作文。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让学生通过水是绿色植物的生命之源加以拓展,从而了解到人类也需要水,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水源,节约用水,有感而发,学生写出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小议论文。

3. 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自我风采、再现历史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在讲述的语文人物传记类课文或名家名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比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现状等,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些特殊体裁的文章,如历史故事或话剧等,笔者还会把学生组织起来,排成小话剧来一个历史再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成果展示。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成果进行收集展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比如当讲到岳阳楼时,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岳阳楼的材料,并联系其地理位置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最后让学生为此写成小论文,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讲述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学科的确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把历史、地理、政治、历史等等各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就可以带动很多知识,以点带面展现给学生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六年级语文学科综合素质测试卷 篇5

一、拼写、朗读[ 10% ]

(一)拼读下面的音节,把词语端正地写在田字格里。

t†ng xi‡            b li            xu‡ m r

(二)读下面的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和读重音的字词。

或  曰  :“以  子  之  矛,陷  子  之  盾,何  如?”其  人  弗  能  应  也。

(三)朗读要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么,朗读《向往奥运》第一自然段时,应用比较                  的声调,读出作者的                  之情;而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则应用                             的语调,读出作者                                                                    的心情。

二、积累[29%]

(一)按要求填空。(11分)

1、请写出四个“品”字型结构的汉字  (          )、(          )、(          )、(          )。

2、“激烈”的近义词有 (     )、(     )。

3、照样子,写出三个描写声音的词语:哗哗、( )、( )、( )。

4、写出三个能与“月光”搭配的词语:  (     )、(     )、(    )。

5、写出四个带“龙”字的成语:  ( )、( )、

( )、( )。

6、把歇后语填写完整:( )――得过且过。

7、写出一个学习方面的谚语:(          )。

8、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组对偶的句子:( )。

(二)按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段填写完整。(12分)

1、,中间多少行人泪!

2、春风又绿江南岸, 。

3、金沙水拍云崖暖, 。

4、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5、 ,犹有花枝俏。

6、人之学问知能成就,     。

7、,化作春泥更护花。

8、青青园中葵, 。 ,万物生光辉。

9、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 、 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 、 、的雪球。

10、我怀念采访他们的那些日子,他们让我感到了           ,感到了     ,

感到了 ,感到了 。

(三)按要求或提示默写。(6分)

1、默写你最喜欢的.一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2、默写课文《走向生活》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

三、运用[30分]

(一)按要求改写或补写下面的句子。(10分)

1、用“没有……也没有……只有……”写一句话,表达对某个人的赞美。

2、不用关联词,把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① 赵王只好派蔺相如。  ②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4、补写一个小句子,使大句子的意思完整。

是经过顽强拼搏的结果。

5、照例句,用比喻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蓝天、白云、草原、牛羊,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的图画。

(二)联系课文内容作答。(8分)

1、读了课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们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

的爱。

2、中国人民向联合国铸赠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是

3、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 ,怀着美好的幻想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上。穷人渔夫和桑娜宁可

,也要 ,他们的善举真感人。

4、阅读文章,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那么,读了课文《为人民服务》,你一定会想到

(三)阅读文段,按要求作答。(10分)

1、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①“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我”留恋的是     。

② 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 ;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

谈小学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综合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结合点和交叉点,二者之间进行综合,能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2.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与语文课程从总体上看,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中强化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是可行的。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进行配乐演唱,赋予诗词以韵律和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诗词,它们都可以进行配乐诵唱。例如,我们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绎苏轼《水调歌头》词)作为范例,培养学生对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用“古诗新唱”法对古诗进行配乐。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绎配乐演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歌词创作,外化内心情绪与感受。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歌词表达出来,并通过演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歌词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编歌词,再自主创作的模式进行。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参考:即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童诗、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并以儿歌集、诗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引导自编歌剧,鼓励学生尝试与挑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基本掌握配乐演唱和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以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为原材料进行大胆改编,创作出适合于课堂演出的“课本歌剧”。如语文教材中的《三袋麦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都是改编为课本歌剧的好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

3.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科综合

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同属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与同一性,因此可以互为补充。柏拉图说:“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教育对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迁移作用。同理,对语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也可很好地迁移运用到对音乐(包括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与演绎上来。音乐学科中的欣赏课完全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读文课综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原则与禁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综合的总体原则,即“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笔者认为尚需补充以下几点:一是在全局理念上,学科的综合是双向的,两门学科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二是在局部操作中,学科的综合是有主次的,音乐课堂应以音乐教学为主体。三是学科综合是有条件的,切忌“为综合而综合”,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学科综合的根本目的与内在需求。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7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立足于语文的跨学科学习。它需要在跨学科的学习中突出语文因素。中学语文课本中每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都与单元的内容紧扣起来, 可以说是现代文学习的一种拓展与延伸。但我们在处理这部分学习内容时, 往往是多展示资料、多展示图片、多展示概括积累, 而少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少注重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下面以“成长的烦恼”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

一、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从策划、实施、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开展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 即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而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看资料、展图片、玩玩游戏就完事了。

我所教的是初中生, 学生有因为单亲、厌学、早恋等产生的烦恼, 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卢梭称它为“狂风暴雨”的危险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从童年步入少年旅途, 又逢青春发育期, 青春意识萌发、独立意识增强、幼稚与成熟并存, 所以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徒增烦恼。如何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烦恼并学会正确对待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开展以“成长的烦恼”为题的综合性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成长历程, 所选的几篇文章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的成长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主人公英子年纪小小, 就经历了人生的不幸, 疼爱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英子过早地感受人生的悲凉凄苦。家中孩子数她最大, 她感觉自己长大了点, 就意味着多了份责任。《丑小鸭》讲的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故事背后让我们思考:在你被别人耻笑、轻视时, 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 你会怎样呢?《诗两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 你将如何面对?选择我们的人生道路时, 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困惑。两位诗人都告知我们答案。《伤仲永》的故事让我思考: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成来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五篇文章, 其实都是说人生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烦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再开展“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容易选题, 而且研究兴趣浓厚。

班上的同学一听说开展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热情高涨, 迅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拟定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阶段, 与平日的学习劲头迥然不同。

二、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提升语文素养

活动一:少年也识愁滋味———说说自己的烦恼

1. 列烦恼清单。

以小组为单位给自己的烦恼列一个清单, 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或正在有的烦恼。在清单上, 对这些烦恼进行分类, 从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列举出来或按照所有烦恼的大小一一列举。

2. 诉说自己的烦恼。

以小组为单位从烦恼清单中选出最苦恼的一件或几件事, 仔细作出分析, 与同组同学、他组同学、老师作出交流, 然后写一篇日记。 (要求:口齿要清楚、仪表大方、话语通畅完整。)

3. 查找中学语文课本中写烦恼忧愁的诗文。

活动二:问君能有几多愁———回首成长的烦恼

采访你身边的亲人、邻居、老师, 确定采访对象。根据采访的目的提前准备采访提纲, 拟好要采访的内容。 (要求:采访时要举止大方, 说话利落。)

(1) 你少年时有哪些烦恼? (2) 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3) 你当时是怎么样对待这些烦恼的? (4) 现在重新审视, 你怎样看待当时的烦恼? (5) 现在很多少年年纪轻轻, 可烦恼不少, 诸如作业负担重、家长管得太紧、成绩不够理想等, 你怎样看待当今少年的这些烦恼?

活动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我来帮你解烦恼

可以四个同学一组采取模拟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活动。每两个同学模拟表演完后再互换角色表演一遍。模拟表演后再写一封信帮助化解烦恼。 (要求:模拟表演时要注意所给的情境, 劝说人要说得入情入理有针对性。)

活动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

以《成长中的———》或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搜集来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来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以上四个活动, 从活动的过程看, 很多地方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 体现如下:

1.烦恼列清单活动中, 是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运用。

2.在采访活动中, 是语文能力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

3.我来帮你解烦恼活动中, 是口语交际能力与表演能力的综合。

4. 征文比赛活动, 是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

这次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学生把课内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获得了锻炼的机会, 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 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这样, 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语文学科的综合学习 篇8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育德结合点

小学语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体现工具性, 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会积累语言。而人文性, 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 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工具是基础, 是载体, 是表面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 是潜能, 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念、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作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 也无法存在。反过来, 没有语法规则的, 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 是没有依附性的。

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这一内容主要是想通过阅读相关材料, 开展猜字谜, 搜集歇后语、笑话等活动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首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书上提供的材料, 阅读“仓颉造字”, 了解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的诞生;阅读“汉字的演变”, 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 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阅读“赞汉字”, 欣赏书法作品, 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阅读“我爱你, 中国的汉字”, 从作者优美的文字感受汉字的神奇。之后,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搜集字谜, 编字谜, 猜字谜, 搜集歇后语, 讲笑话,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汉字的有趣。在这些阅读和实践活动中, 学生充分了解了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 感受了中国汉字的神奇、有趣, 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 凭借文本,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只要我们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 就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作为着力点对学生开展德育。

二、认真开展实践活动, 努力践行生活中育德

“生活德育”思想, 提出学校德育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 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 生活中育人”, 突出“活动”与“渗透”, 强调“实践”与“体验”, 最有效的德育活动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悟理, 在悟理中实践。

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开展了搜集字谜、编字谜、猜字谜活动以及讲笑话、搜集歇后语等活动。既然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 那么小组之间就应该注意分工合作, 协调有序。

在活动中, 我首先召集各小组组长, 引导他们将本次活动的任务先进行分解, 然后结合每个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组员分头搜集完后, 再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还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梳理。最后, 每个组派代表将梳理过的信息在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过程中, 要想提高活动质量, 就必须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善于合作。活动中, 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有的组长觉得组员能力太差, 对组员的活动质量不满意, 于是就干脆把所有的事情揽过来自己一个人做;有的组员又不听从组长的统一安排, 导致最后组上的任务没有完成, 这些都引发了不少的矛盾。作为教师, 引导学生去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 就是最好的育德。

三、积极争取评优争先, 正确评价中全面育德

过去, 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 没等学生开口, 教师就口若悬河, 说个是是非非。而只有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才能体现教育最本质的一面, 才能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身学习中受益、成才。同时, 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 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 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 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 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全班交流中, 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先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自评, 再对其他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 通过他们的自评与互评, 来评选优秀活动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还评选出“最佳组织能手”“善于合作能手”。在自评中,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鼓励学生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 但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在互评中,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对部分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发现别人优点的学生进行引导, 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篇9

本期嘉宾

葛大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栾兆祥:《现代教学》杂志主编,副编审

方有林:上海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一、语文学习的要素

●语文学习的要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原则。其中有两个元素非常重要,一个是词藻,另一个是表现欲。

葛大汇:语言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最原始的要素,是与生俱来的要素。联系已有经验,这种学习特征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语文学科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语文有两方面的要素值得关注,一是学习主体强烈的表现欲。所谓的表现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内部想说话的动机。二是拥有华丽的辞藻。人的大脑里有一堆词汇,这一堆词汇对应着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象征着学习者广阔的学问领域,我姑且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它。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要素的话,他就找到了语言的生长点。我讲的这两个基本要素是学习的根本。如果说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他想表现,而且不停地寻找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他的语文学习就开始了。

栾兆祥:我们今天讲的是语文学科与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你简要地说了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可以作进一步阐释吗?

葛大汇:我觉得语文学科只有抓住了语文学习中的要素,它才有可能是语文学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和语文学科教学要有根据,要根据学习者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果我们抓住词藻和表现欲来编制语文课程,编写语文教材,解释语文教学方法,或许更贴切。

二、语文学科与人文精神传承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和传承人文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栾兆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有两大特征: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这一层,我们暂且搁置一下,先来谈工具性。关于语言能力方面,刚才葛老师讲的表现欲,仅仅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语文学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吸收理解。如果我们设立语文学科仅仅是培养一个表现欲,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吸收信息更为关键。在我看来,目前的表现或者说表达,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以读为基础。目前,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提高,原因之一就是总在“写”上兜圈子,这是不行的。写作要借助于阅读,表达不能仅仅从表达欲望和表达方式上努力。一篇好作文,第一要精确地表达能够为大家所采纳、所接受的意思;第二是作文里要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葛大汇:栾老师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人文精神要仰仗于阅读。

栾兆祥:我们今天讨论的大问题是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方有林:葛老师讲的表现欲是不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动力问题?

葛大汇:我认为,表现欲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词藻是语文学科的元素。

方有林:首先要解决语文学习动力的问题,然后讨论动力怎样促进语文学习。

葛大汇:辞藻是动力得以实现的材料。

栾兆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语文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搞清楚语文学科到底是干什么的。

葛大汇:追求“华丽的辞藻”,“华丽”就要表现出来。孩了运用语言可能会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没关系,这就是幼稚的儿童的表现力以及他以后无限强大的生长力,如果小时候用得不准,长大了通过训练可以纠正。

栾兆祥:辞藻的背后是什么?是概念。对小孩子来说,他会用华丽的词语来表达他的某种意象,那么这里面的本质问题就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精确的概念。

葛大汇:我以为,虽然小孩子往往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有华丽的倾向,这就是发生学,就是学习动力的魅力所在。

栾兆祥:先不宜过早确定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辞藻。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过去我们把传承人文精神这一条讲得过多,是有问题的。把人文精神讲得过少,把它撇开,也是有问题的。语文传承人文精神,尽管其他学科也传承,但是比起语文学科,它们都要逊色一些。所以,我们讲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说他会读了、会写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读写能力的形成,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葛大汇:我觉得我们讨论的还是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面不一定有一致的原则、一致的公式。下面我们来讨论语文教学的范畴,有必要把语文学科分成两个部分来讲。

栾兆祥:这两个部分一个是能力系统,一个是人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构成了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语文学习如果不谈人文精神,老是在听、说、读、写的技术层面上兜圈子,语文也学不好。判定一篇文章的优劣,不只是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这些写作技巧,这些方面再好,如果没有承载人文精神,文章就没有表现力。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对比炒得火热的英语补习班、奥数班,我们的语文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语文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语文学习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葛大汇:我们现在来讲学习,找几个小的角度来讨论语文怎么学,怎么听,怎么读,怎么讲和怎么写。

方有林:我们可以先把层面打开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中来谈论语文学科与学习的关系。

葛大汇:现在小学、中学里的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我以为,教卞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从学者的角度来探讨。有些专家认为,语文学科最后总会归结到自己的个人经验,譬如我从小多次享有这种表现的乐趣,也就在那时开始了我的语言学习。是不是可以从中小学生学习的角度讨论?

栾兆祥:从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看,以我的孩子为例,从小学到中学其始终没有明白,学习语文到底是为什么,不知道语文学习对其一生有多么重要。

葛大汇: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使每个中小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呢?

栾兆祥:我们现在只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谈语文学习,或者认为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实,语文学习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现在的语文学习,除了考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以外,恐怕没有其他的方式了。而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数学、学习英语,目前都有了好的方法。比方说,以奥数领衔的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是进入名牌初级中学的一块敲门砖。所以,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清楚,数学学习对于一个小学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好的学校的重要性。而英语是通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块敲门砖,这个观念也是深入人心的。而语文学习一直没有数学和外语学习的迫切性和功利性。事实上,语文学习相较于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语文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曾经同一些家长也谈起过,对时下数学和外语的狂热追求,可以决定孩子近阶段升学的需求,它满足的是孩子近阶段升学的需求。而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孩子受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作用。一生的作用是靠语文,靠人文。但是这个目标太远,学生等不起,家长等不起,教师等不起。所以,他们在时间分配上倾斜于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

葛大汇:我觉得你讲的这些,主要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从语文学习的外部来分析的。

栾兆祥:语文学习对一个孩子的作用,是长久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缓一缓,先解决眼下升学的需求,而眼下升学的需求是以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为标志的。

葛大汇:你希望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侧面,我希望将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从内部的角度来剖析。我之前讲了两个要素——“表达的欲望”和“华丽的辞藻”,在这之外,我觉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或者说意义是与生俱来的。

栾兆祥:一个人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更多则是从后天习得的。而书面的读和写的能力则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葛大汇:口语与书面语言,写与讲,听与读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割开来。我们正统的语文教学,好像恰恰是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销毁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学习的能力。现在我们谈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就是探索我们怎样让语文学习能够处于更自然的状态,而不是一次一次地把它那些原始的本能的要求给压制,给剥夺或者说给削减掉。比如,刚才从表现欲的方面讲,我们是不是可以使我们每一个学习者在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更广阔的、自由的表达空间。小学一年级学生讲话可能要比二年级时更自由一点,因为语言规则学得少,或者说,我们对小学生的语言规范可以放松一点要求。年级越高,学习任务越来越紧,规则也越来越紧。我们现在往往是用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从一开始就把孩子的这种表现欲和追求辞藻的这种原生的动力给压制住了,先把学习语文的最本质的两个要素给消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有可供讨论的空间。例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关注他有没有使用语言的主动精神;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关注他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作为他交际的手段。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可能会更加严格一点,除了动力,还要检测他是不是能够表现一些崭新的思想。所以,搞清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就得回答两个最原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语言?我的语言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

四、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

●语文学习的动机除了考试这种评价外,还有什么呢?这种动机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表现和吸收,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栾兆祥: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设立语文学科的重要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实现人的社会化,即让我们的孩子通过规范的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如果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来衡量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过关的。

但是,从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使学生实现人的社会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可以往高一层次来考虑。就像我刚才讲的,如果你认定语文学科有重要的基础功能,就不应该只把数学、外语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对语文能力的检测,葛老师是专家,你应该看出这方面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很难通过语文素质的检测来甄别这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差异。如果有这种检测功能,我相信语文也会像奥数和外语一样“热”起来的。

葛大汇:语、数、外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外语也是语文。语文和数学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语文不能取代于数学,数学也不能替代语文。语言、数学、自然科学,还有人们的思维,恩格斯把所有的知识分成这么四类。如果说语言是经验性的、描述性的,或者说感受性的,那数学可能就是抽象的,它与我们的生活可以完全剥离,它是另一套符号体系。

刚才我很想讲一讲,语文学习的动机。你说你孩子除了考试的动机之外,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其他动机。我认为语言的需求是不会消亡的。我们只能说有些人可能更多地喜欢沉默,或者喜欢用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只要是人,我觉得他语言的动机需求总是存在的。语言的学习动机的存在也就是学习源的存在。

所以我想,下面是不是请方博士给我们提供一个学生学习语言的故事,譬如说你孩子学习听、说、读、写的故事。

方有林:刚刚讲的表现欲是一个动机,但是有些学生缺乏甚至没有表现欲怎么办呢?我孩子是喜欢读故事的,他最近很喜欢看《说唐全传》之类的故事。我没有规定他应该读什么书,完全是他自己去借了书回来看。你刚才说的表现欲怎么界定呢?仅仅是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吗?

语文学科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10

一、质疑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

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 学源于思, 起于疑, 质疑是一节课的主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题, 促进其学、思、问、悟的结合, 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如教学《将心比心》一课时, 学生质疑“什么叫将心比心”, “为什么有的人你给他真诚, 回报的是虚伪”, 我借机引导“人是不同的, 只要你永远对他持有真诚的态度, 总有一天他会感动的, 这就是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这样循着思路设疑, 边想边学或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 边学边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循着思路, 层层设疑启发,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体现了教学过程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使其形成独特的思维, 感受到课堂是自己的场所,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而老师则是可以信任的向导, 并不再是“灌输者的角色”, 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 自觉投入到语文有效教学活动中。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思维能力, 关键要交给学生独立思考方法,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对自己能理解的问题在自读中自悟, 在分析文章时能讲解概括所质疑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文章内容。如在教学《尊言》一文时, 我就要求学生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从而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教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方法时, 关键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完善语文课的有效教学。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课堂实践证明, 科学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科学教育本质特征, 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是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尽量提供给学生科学探究机会, 通过脑、口、手并用探究活动, 体现语文课有效教学精神。

上一篇:歌唱时情感的表达下一篇:声乐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