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2024-06-10

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通用11篇)

篇1: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范围和容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适时、适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变革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互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面对21世纪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形势下,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下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变革?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与做法:

第一,建构现代教育技术新环境,为促进教与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只有互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识到:要构建一种适合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型网络系统,为教与学的变革服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变革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的变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为此,新课程下,教师的一种新型角色——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过程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容量,活化了学习形式。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如《雪地里的小画家》,配

上动画,录上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具体中加深理解。软件以雪地画画的情节把小朋友带入情景,让他们充当学习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跟着动物画画,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脚印。自己操纵鼠标,学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脚印。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不受教学过程的限制,不受外界的影响,学生自由自在地漫游在知识的王国里,兴趣盎然。

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更新观念,改革教法,促进教与学的变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只要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落实新课程,实现教与学的变革,实现学校优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对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了教育时空的束缚,变革了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就要达到“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一切学习资料,不管在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装有教育软件或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读书和学习,跟上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的迅速变化的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进行学习,并和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的交流,实现实时交互式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变革了教学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改革。教无定式,但教学有式。现代教学方式是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以便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的发展能力,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创造性的选择和创生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网络是一个声、象、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它具有传统教材文本所没有的资源集中和共享的优势:网络中心服务器和光盘库将所有教学软件、电子图书、备课系统及声像资料集中管理,只要你轻轻地敲键盘、会使用鼠标,你就会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促进教与学的变革的高效之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

化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篇2: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例如: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其涉及的内容很广,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传统的地理教学很难完成其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我校也与时俱进,为我们的教学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建立了天文观测中心,气象观测站和地质博物馆,为我们地理教学提供了超强的硬件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校园科技特色建设,为我们地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能很好地整合课堂教学结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理念;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包括地理信息技能在内的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极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

做到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时,传统的教学利用简单的图和教具进行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如今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动脑去研究、发

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学生复习地图的时候,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即使记下来了,也多半是死记硬背,缺乏空间的位置感;但是利用相关的地理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运用一个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它是一个类似于拼图的小游戏,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拼图训练,进行分组比赛,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盎然。

二、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

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常见天气系统》,若老师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前一天的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作板书边分析天气预报中关键名词,并由此拓展到其原因,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三、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地理学科可以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说段趣闻讲个故事,朗诵诗词、俗语或解释典故等扩展学生思路。若多种手段适度穿插、交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能感到学习“易”“趣”“活”,使学科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行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美国”时,光靠文字表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光讲理论,让学生凭空想象,那样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于是笔者提前做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包发给学生。课件展示了美国独特多元文化图片,视频播放,此时学生无不被优美的美国风景所倾倒、所震撼,情绪十分高昂,学生主体参与动机就会迅速被激发出来,结合这些去思考为什么。多媒体教学还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形象、具体,让学生自己去学。

四、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的检查。精心设计练习,发挥人机交互的优势。人机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五、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进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可以明显、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具体体现在:

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2、利用电子备课,达到资源共享。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代数学教育接轨的崭新的平台,它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不仅给传统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挑战,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且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大胆地参与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来,运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

篇3: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一、 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学科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任何科目的学习当中都少不了兴趣的帮助,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当中也是一样的。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当中, 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展示课件,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比如, 在学习“ 电流的磁场” 一课, 教师可以找一段关于磁场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观看。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在整节课上都兴趣盎然。

2.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导致很多教师经常无法详细地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很多知识不得不让学生自学完成。 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这些问题就很好地被解决了。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 演示等功能, 让学生和教师实现良好的互动, 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教学“ 速度”一节,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记录数据的表格,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率。

3.有利于超越课堂和向课外延伸。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还要抓住课外的业余时间。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就可以很好地超越课堂, 向课外延伸。 因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物理信息平台, 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 也可以和教师探讨物理学科上的小知识。 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的实践

1.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 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 教师都会进行一大段的铺设, 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课, 会没有新意,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 但是适时利用信息技术, 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教学“ 机械运动”一课, 教师可以找到一段影视资料, 来展示飞行员在飞行时抓住子弹的画面, 然后提问:“ 飞行员为什么可以抓住子弹?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模拟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 因此, 实验的地位在物理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 由于场地、仪器、设备的限制, 导致很多实验无法进行。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模拟、创造一些实验中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实验的效果, 弥补了传统实验无法展示的缺憾。 比如, 教学“ 分析运动论” 一节,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分子内部运动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 理解分子运动是怎么样的。

3.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冲击学生的视觉, 使得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比如, 在“ 惯性” 一课的复习当中, 教师可以将问题做成PPT的形式, 在课堂上进行有奖抢答。 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篇4: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程;学科内容整合;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

一、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钢琴、乐器、书籍、黑板等教学手段都非常单一。现如今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触屏式电视、MIDI软件、Flash动画等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出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例如,运用Flash软件进行乐理知识的教学,不但直观,而且互动性强。运用SMART电子白板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进行交互式教学。

又如,音乐教学中的民族乐器介绍,以往只能索然无味地用语言介绍,现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可以展示乐器,还可以由学生点击乐器,聆听声音。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触屏拖动图片,进行民族乐器分类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我在教学《摇篮曲》一课时,用Forntpage 2000制作了网站,师生人手一台电脑,导课时,学生自己点击“舒伯特”的链接,在优美的音乐与文字中了解舒伯特的生平简介。之后,学生在网页中点击“作品欣赏”链接,依次点击六首作品进行欣赏,音乐与画面会同步出现,通过主题网站提供的广泛的知识素材,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歌曲环节,为了解决歌曲调式及乐谱的难点,我设计了Flash键盘,学生可以上台在Flash键盘上弹击,除了亲身体验动画的乐趣,还对G大调有了直观的了解。这些技术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语言传授转化为直观的传授,会让音乐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此课改革的重中之重。主题网站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效果打开了美的大门,成为沟通伟大作曲家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正如有关专家说:“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创新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飞动的灵感是很难光顾一个知识贫乏、眼界狭隘、情趣枯燥的人的。”

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学唱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会改变枯燥教唱的方式,学生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可以共享教师制作的歌曲学习软件,在电脑上跟唱练习,教师可以巡视指导,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软件资源,让学生发挥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在创作。教师可以在主控电脑上监控、指导学生的创作情况,可以直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于课堂也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再以《摇篮曲》为例,在本课的创作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触类旁通”环节,由学生任意点击,欣赏六首不同国家、风格的《摇篮曲》,让学生作为创作储备。然后进入“小小作曲家”环节,在“音符认知”“创作要求”“小组创作”的流程中,利用软件进行歌曲创作。这种交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作能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将音乐教学变为声像同步、声情并茂的感官、视觉相统一的音乐世界。通过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创造美,构建出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1.互联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教师上课时能以较快速度接收网络信息,下载相关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课发布到网络上,由学生观看学习。

2.校园网环境下的讲授模式

将相关软件及老师制作的课件放到服务器上,做到资源共享。

3.校园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设立讨论区或论坛,教师及学生进入交流讨论。

4.互联网环境下的讨论学习模式

利用博客、QQ群、班级论坛、Email等进行讨论学习。

5.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自主学习的意愿。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拓宽思维,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将课程整合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金介明.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初探.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

[2]张宗军,刘庆红.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教师,2011(20).

篇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整合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

(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学生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和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6: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根据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目标也由单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上,老师们都想改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大信息,全开放的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观念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还是常常误解了整合的含义,往往把它简单地曲解成了“结合”,结果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才是整合呢?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后可以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这些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的途径。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的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很多就是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2、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3、要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

4、要有创造性

篇7: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叙永县分水中心校:李 勤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的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认识。

经过学习探索,我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的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阅读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阅读教学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既是未来的挑战,也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更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这一改革,不会割断语文教

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它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起步;但只有充分看到改革的目标、条件、方法都与以往的语文教改迥乎不同,步子才能真正迈出去,迈得高远。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体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比如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就采用了让学生默读的方法,在默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学生快速的就完成了任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发现,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从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把他用在了我所下载的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学生带着短文后面的问题,快速默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

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比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学生很感兴趣,而且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子,我就让学生说上这样的句子。有的学生说:当伯牙旨在清风时,钟子期曰:“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旨在月光时,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月光”,像这样让学生说句子,不仅让他们理解了排比句的形式,对文章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这样的说句子,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课文中去,从而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写得感人的语句要让学生多读、多体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亲临课文的现场。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或句子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见识。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教材中安排的《少年闰土》一文,就是让学生“初识鲁迅”,在教学这篇文章是就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在教学时除了教学这篇文章中的这些重点地方外,我还利用在网上搜集的与之相对应的文章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时,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

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

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篇8: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多元化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 由“正式的课程”向“运作的课程”转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主地、自觉地、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促使教师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不断挖掘教学材料, 更为深入地反思课程和自己的教学, 引领学生搜集信息, 发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处理信息。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达到了教学的自主, 为从容地实施课程提供了便利。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

1. 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要全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 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具有信息素养的师生才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正确地评价信息, 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大的信息集合中, 身为一名独立学习者, 只有具备信息素养, 才能探求与本学科有关的信息, 才能丰富师生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进而往深一层次发展。在学科整合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要过度依赖教科书, 要对教科书适当地进行重组,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问题, 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2. 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课程资源的更新

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 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顺利进行的要求。那就要加强对计算机和其他媒体应用的学习, 从而达到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计算机网络与优质资源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3. 在学科整合中继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模式的选取上, 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发展创新。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 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但它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 学科整合要兼顾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各自的优势, 如果我们盲目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 不深入研究学科教材, 仅依照本人的喜好或为了丰富授课的形式就通过信息技术不做选择地引入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过度随意, 势必会失之偏颇,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教学活动的活跃而整合, 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发挥信息优势,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发挥信息优势,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引发联想,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 教学初一上册的文言文《童趣》, 笔者选取了大量的图片, 并设置了超级链接, 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 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 (如黑板) 的不足, 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使本来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且易于学生接受。再比如笔者在教学初一上册写景抒情文《紫藤萝瀑布》时, 选取了大量不同形态的紫藤萝花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没有见过的紫藤萝花, 再读生动的描述性语言, 就有了感性理解, 品味到了语言的美, 达到了赏析语言的目的,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语文学科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思考并创造性地劳动, 精心搜集, 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 特别是电教媒体的适度应用, 学科整合这一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但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要合理运用到语文学科中, 教学就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学全.中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策略[J].快乐阅读, 2011, 2:15-17.

篇9: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为什么适宜与生物学科整合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变微观为宏观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根本看不见,通过挂图和语言的描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或者片面理解,因为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单凭老师的语言描述和挂图以及教科书上的图片是想象不出来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放大显示细胞中的任何结构,甚至可以演示进入到细胞里面的过程,非常直观。

(二)展现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都是运动的,通常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展示一个动态过程,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变得直观、生动。

(三)生物种类众多

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在瞬间表现出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

(四)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生物学课本中调查和资料收集非常多,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注意事项

(一)钻研教材,善于找到整合点

不是所有课程或某一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或者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生物学教学而言,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只有钻研透了教材,并且做到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找出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也就是所谓的整合点,这个多媒体的使用必须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用偏了,就只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了,不但没用,反而是累赘。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的演示不能千篇一律,每节课的套路都一样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人为地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容量,好像多媒体无所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因此,课堂容量不一定很大,并不是有了多媒体,学生就能将所有的内容一下子掌握,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量安排教学内容。

(三)不能忽略传统教学

有的老师用了电脑就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甚至连板书都省了,全做成了课件。其实其他媒体也有各自的优点:模型有立体感,能够真实地反映实物的特征,可以活动,便于说明某些器官运动的原理;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问题的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老师讲授的顺序和进程,体会教学的重点。可见,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再好的信息技术也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观察。

(四)教师制作课件要精心

篇10: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课堂信息容量大、密度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选择、改造、重组、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篇11: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点滴经验。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计算机具有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教学材料不再是相对固定而无法增补改变的了,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教材编入新的语文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画面中人们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学生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学生竟不知

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的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了。再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诗中有一些字词较深奥,如“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荷叶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们设计了课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三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 “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无论从学生的参与面或者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劫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2、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

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中只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便把他们带到计算机室,让他们通过

网络查找与黄山有关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黄山“怪石”的特点,还了解了黄山“奇松”、“温泉”、“云海”等特点,大大丰富了视野。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上一篇:燃气储配安全措施下一篇:大气污染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