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期投资策略

2024-06-01

调整期投资策略(精选十篇)

调整期投资策略 篇1

“快客”便利发展至今,虽然目前仍处于便利行业数量规模领先的地位。但随着网点扩张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经营压力和管理难度随之增大,形势将会更为严峻。

在深入研究和探索“快客”便利未来经营模式和市场定位的同时,我们认为目前更重要的是研究和探索发展与投资的模式。本文结合近期对便利业态的对比谈谈有关投资方面的几个看法。

“快客”便利目前投资模式

由于便利业态的特点,最终盈利的模式是通过网点的规模效应来实现的。这两年“快客”便利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网点扩张。

目前上海地区便利业态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投资模式,资本结构的变更均突破了原来一些便利公司的投资模式,这也预示新一轮的竞争的开始。

在对门店投资上,“快客”便利通过低成本的投入进行迅速扩张,门店数已居业态的领先地位。而且由于对门店成本的严格控制,上海地区的已获盈利(含通道收入),然而这种投资模式使我们的门店已与其他便利公司的门店,特别是新兴的便利公司的门店已存在明显的差距。

门店投资(含装修)、租金水平的对比(略)

过于强调低投入使“快客”便利过早盈利,也使我们忽略了一些问题,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固定成本的控制,而忽视对机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考虑,而这些问题在这二年已开始显露。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实现盈利后,也没有及时地通过再投资进行对门店的提升。

过分降低和控制投入,使门店营业能力被过早挖掘,缺乏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低的配置和装修水平使我们的门店形象和其他便利公司的门店,特别是新兴和外资的便利公司门店有较大的落差,若不进行再投资将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3)片面强调低成本运作,使“快客”门店过多集中于社区及市区的边缘地区,为后来的新进入者留下了市场空间。

“快客”便利目前投资模式需调整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目前的投入产出情况与其他便利公司相比我们快客便利存在以下问题:

1)“快客”便利目前低投入表现为“五低”现象:门店租金低于同业水平,硬件投入低于同业水平:功能性投入低于同业水平;员工收入低于同业水平;品牌开发投入较低。

2)低投入引发的后果现已显露,已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网点的选址质量不如竞争对手,影响市场形象;设备投入少,功能开发受限;装修投入少,使购物环境和店面形象的塑造受到很大限制,缺乏后劲;人工成本投入少,使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留不住人才;自有品牌投入少,毛利水平无法提高。

根据目前投资水平及竞争能力的对比,笔者认为应及时调整我们的投资策略

“快客”便利投资模式

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而××便利通过资本运作来达到投资目的方法,他们是不会认真的去做市场(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该公司由于严重亏损,05年被我公司部分收购),而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优化投资模式,来提升“快客”的竞争能力,去争夺市场从而增强投资效益。

首先,我们应明确“投资效益观念”,按传统的控制投资成本的观念是以片面降低投资成本为入手,强调节约与节省。而按“投资效益观念”则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入手,从而决策“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其次,我认为要解决投资效益问题,还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门店的盈利模式——盈利的基础

a)门店的投入与门店绩效的提升

由于竞争日趋激烈销售分流和新开门店的比重上升,我们的单店日均销售呈下降的趋势,从门店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和目前快客便利门店经营情况来看,门店投入的经营成本(人工费用、租赁费用、折旧和推销费用、营运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便利公司,这也是门店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快客便利经营能力(包括商品、卖场管理、服务功能等因素)不强,要使门店绩效的提升,除加强运营管理,注重调整商品结构的同时,目前很重要的在于:怎样通过加大投入来,提高门店的配置,提升门店的整体形象,适度提高租金成本,选择优质网点;通过一定的投入增加门店的功能性,提升门店的经营能力。

这就要我们分析和把握门店的投入成本与门店的绩效关系。

b)门店销售毛利率的控制

门店的毛利水平直接影响投资回报效益,目前快客便利门店的销售毛利水平约在18-19%,广州地区已达21%,加上通道收入后实际商品经营得益率在2 5%以上,但仍低于国外便利的平均水平,我们应通过:适应增加便利店的特色商品,加强商品的差异化经营和增加自有品牌等手段来进一步提升门店销售的毛利水平。

c)门店的盈亏比例控制

门店是公司的基础,要达到公司盈利就必须有相当门店的收入要达到盈亏临界点,如何通过提升门店的单店销售、提高门店的营运水平、门店成本控制和门店的绩效提升,是控制门店盈利水平和衡量投资效益的关键。

d)门店成本的控制

门店的成本控制应根据不同类型门店和地区加强对其设备配置、装修水平、营业时间、人员配置进行合理控制,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门店营运费用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应加大对可控费用的管理力度。

然而在控制门店成本特别是考虑门店的投入成本时,应注重“投入-产出”的成本观念不应再走片面低成本投入的误区。

在控制门店租赁成本中,不能一味地强调低租金,如一个日销售水平6000元的门店租金大于日销售水平2000元门店的三倍,那幺从固定成本相对不变的角度来看它更容易盈利。

2)公司的盈利模式——盈利途径

a)门店与公司结构的盈亏平衡点-规模保本点

投资便利业态是靠规模效益,目前一般便利公司均试图通过规模保本点盈利。根据目前我们对市场情况来看,一级城市由于营运成本偏高其规模保本点在350-400家门店左右,二级城市规模保本点在200-250家左右。

达到规模保本点只是出现盈利的一种可能,还需要其他相匹配的条件,目前大连公司就是较好的例子。

b)发展加盟店,增加加盟收入及强化对加盟店的控制

通过发展加盟店获取加盟收入达到盈利是公司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其获利模式是投入少产出多。快客便利经过几年的发展,至07年末已拥有加盟店950家以上。目前已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07年加盟部门完成利润1100万元(不含通道收入)以上。

目前可的、罗森、好德均已在积极推行加盟店,在加盟条件上也有较大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加盟发展、加盟管理以及加盟模式上要有所突破。

3)投资规模控制--总量控制

目前快客便利通过香港上市后,扩资至6000万元,但目前投资扩股的速度是远跟不上门店的发展速度,这就势必占用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从而加重资金成本的负担,这就需要我们在合理的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采取合适的投资扩股模式。

a)改直接投资为控股模式,改善股本结构,优化运作机制

目前快客便利对外投资主要是直接投资,除大连以外其他城市均为联华直接投资(联华总部及其子公司),目前从沪外公司的股本结构情况来看是“弊大于利”,不但不能利用部分资金控制公司运作,缺乏地方资本可利用的地方优惠政策资源,而且不利于激励机制的运用,所以对沪外公司我认为应改变直接投资的模式,充分运用控股模式,改善股本结构从而优化公司的运作机制来确保沪外公司的投资效益。

b)投资规模及速度的控制

在投资总量控制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是:

*在规模上适当控制投资总量的同时,应注重各地区有所侧重,明确轻重缓急:

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篇2

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第一、获利是需要在进场之前做很多研究准备工作。

很多的投资者一旦多次获利之后,他们就会变得对于交易掉以轻心,就会有了飘飘然的心态,那么在操作中就会开始频繁随意起来,所以接下来的几笔亏损就会让他们无法应付以导致巨大的亏损。甚至是连盈利与老本都亏回去,所以在连续获利之后,要控制节奏给自己的空仓放假,散心,调整勉励下状态。

第二、遭遇重大挫折或损失的时心中会很难受的。

大部分的股民在遭受重大的亏损的时候,是希望能够立即扳回来的,所以仓位就会越做越大,想要一举挽回亏损,可是一旦你这么做的话,那么就等等于是注定你要失败了。因为在偏执的情况下一般人会很难做出理智最佳的判断,所以投资者应当立即建仓出局,病不是在于赚多少钱来弥补亏损,而是在于重拾自己对交易的信心与节奏。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股民会在遭受重大挫折后暂时地失去信心,不敢交易或者即使遇到大好行情也只敢以极小的仓位去做,这样对于手握大资金的人而言,就算盈利十几个点也只是蝇头小利。

对此投资者应该做的就是,在面对重大损失,先分析客观原因以及个人操作上的可优化之处,对于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可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苛责程度,不至于在心理上加重负担,降低信心。而对于个人无纪律无原则性的操作则需要严格规范自己,杜绝摔倒在同一个地方。

第三、最容易亏损的交易都是源于冲动。

从事交易最具有破坏力的错误,那就是过分的俄冲动。任何人在制定交易的时候都应该根据既定的交易信号与策略来进行,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仓促改变交易策略,因此,不要冲动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重要事情。

第四、操作错了造成亏损就应该赶紧清仓退出。

只哟保持本金的和势力,你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第五、要强调的是从事交易必须学会控制风险,你要在交易前做最坏的打算。

必须学会仓位控制,学会试仓,把每笔交易的可能亏损控制在总资金的1%-2%之间。你得在有胜算的时候才出手,常胜将军都是先胜而后战。

第六、无论盈亏都要保持心里平静,每天坚持分析每一笔交易。

这个过程要求你对于好的交易思考成功的原因,对于不好的交易就要学会自我检讨了,补习在平常就非常在意自己的每一笔交易,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你才能够达到交易自如的状态。

[投资失败怎么调整心态]

加强保障 定期调整投资策略 篇3

除此之外,建议朱女士还应尽早考虑到以下两点:1、其4岁女儿的未来教育问题,尤其是上大学以后,教育的投资将会成为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支出;2、朱女士夫妇的养老问题,在朱女士先生退休后,仅靠国家的养老保险可能会导致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需要在退休前积累养老金。

由此,我对朱女士的上述目标进行规划:

建议调整资产配置

可以将每年支出的50%即14万元,用于作为生活应急保证金,而此部分资金可以不必以现金形式留存,目前多家银行均已推出流动性快速且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可以使客户同时取得现金的流动性和通知存款或定期存款的收益。朱女士可以考虑此类产品作为应急保障金。

此外,鉴于目前依旧处于下行趋势的股票市场,大部分偏股型基金收益状况都不太好,因此建议朱女士变现自有基金的一半左右,改投一些偏债型基金产品,实现稳健收益。基金定投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作为养老以及孩子未来的教育金储备。

增加家庭支柱的基础保障

建议对朱先生增加与其家庭支出相对应的保障额度。我们做以下假设:1、朱女士家庭的支出增长率与CPI指数的增长率一致;2、对其女儿保持每月5000元的教育开支直至女儿22岁大学毕业;3、保持基金定投直至退休。那么若朱女士夫妇85岁终老,朱女士先生共需要增加保额为666万元,去除掉家中现有的450万元投资性资产外,其至少需要投保216万元的保险。

对于保险的种类,理财师建议为人身意外险和重大大病险,选取这两种保险的主要原因为其需要的保费较少,以少量的保费换取较大的保障对于朱女士全家来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两种方式筹集创业资金

创业资金的来源,第一种是使用家庭现有资金,将其在股票及基金还有理财上的资金抽出一部分用于创业,另一种是向银行贷款。向银行申贷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方面它减少了家庭的资金压力,不会因此而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它能够以较小的支出来换取较大的收益。但是以现有状况来看,创业初期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足额的贷款,因此建议朱女士可以暂时从家中的投资性资产中抽取一部分,待公司运营2-3年经营状况稳定以后再向银行申请贷款。

投资房换别墅要慎重

若朱女士将现有投资性住宅出售换购别墅,则朱女士将会减少每月5000元的租金收入,这对每月结余6000元的朱女士家庭来讲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建议要谨慎。有两种方式可选: 1、先考察别墅周边房地产租售市场,可以考虑在退休前以租赁的方式到该地区度假,每月来此地度假一次,待公司创业稳定后再考虑购房事宜;2、若选择购入该别墅,然后将其出租,这样的话每月也会产生一些租金收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由于原房产出售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从家庭现有财务状况及未来可能创业,建议采取第一种方式。

调整期投资策略 篇4

一、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采用权益法核算。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与其他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所共有的控制。一般来说, 具有共同控制权的各投资方所持有的表决权股份基本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对被投资单位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只有在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才能通过。被各投资方共同控制的企业, 一般称为投资企业的合营企业。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有参与的权利, 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决策的制定。一般来说,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或能够参与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的制定, 从而对被投资单位形成重大影响。

被投资单位如果受到投资企业的重大影响, 一般称为投资企业的联营企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影响力, 按照重要性原则, 其投资成本不再反映到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享有份额的变动项目中, 因此其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由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因而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为了避免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过多地抵销内部往来项目, 此类按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二、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和调整

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以支付的现金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以付出非货币性资产、发生或承担债务的方式取得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按照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贷记有关资产、负债科目, 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以发行股票等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发行股票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按照发行股票面值的总额作为股本, 贷记“股本”科目,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发行股票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作为应收项目处理, 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为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例1: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以货币资金9 000 000元以及一批固定资产购入联营企业乙公司40%的股权, 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为6 000 000元, 累计折旧为2 000 000元, 公允价值为5 000 000元。固定资产未计提减值准备。购买日, 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6 000 000元, 公允价值为37 500 00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费用, 其账务处理为: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一般理解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着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变动而相应变动, 大体上反映在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有的份额中。当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不一致时,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 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则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则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2:沿用例1资料。假定乙公司所有者权益均为可辨认的净资产。甲公司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15 000 000元 (37 500 000×40%) , 甲公司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为1 000 000元 (15 000 000-14 000 000) 。

上述分析表明, 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果属于权益法核算的范围, 应比较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对其差额进行分析, 确定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三、现行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只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并将此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看作性质与商誉相同, 不调整初始投资的成本。这样处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1. 违背了“权益法”的含义。

对权益法的通常解释是: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要随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而相应变动, 大体上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应享有的份额, 被投资单位发放现金股利、实现净损益以及其他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时, 投资企业要根据持股比例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照权益法的这种解释, 只要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存在差额, 都应对此差额进行调整。但会计准则规定只对小于差额进行调整, 而对大于差额并未明确进行调整。在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非符合权益法含义所确定的价值。

2. 造成对有关问题的不同理解。

(1)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解释,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取得的通过作价体现出来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及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按照这一解释, 只要不将大于差额确认为商誉并进行会计处理, 就不会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的规定产生矛盾。但是,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初始投资成本按照付出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已反映了商誉及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 大于的差额已超出了这个价值, 不应再认为是商誉或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因此, 大于的差额可理解为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受让方的让步, 属于投资方的损失, 应计入当期损益。

(2)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解释,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是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属于投资方的收益。但是也有另外的情况, 如小于差额也可能是被投资单位的负商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将负商誉作为商誉确认, 而是将其作为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虽然同样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但对于小于差额却有不同的理解。

四、对策建议

1. 合理确定权益法的概念。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本质区别在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确认与会计处理。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 投资企业要以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账面净损益进行调整, 再根据持股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确认投资损益。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如实反映了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应占有的份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现金股利视为投资的收回, 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在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 投资企业不确认投资损益, 也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此, 权益法应理解为对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中应占有的份额, 应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实反映。这样, 既可将权益法与成本法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又可以根据损益调整以外的业务实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2. 大于差额和小于差额的会计处理应一致。

如果将大于差额或小于差额理解为正负商誉, 则采用目前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小于差额不是转让方的让步, 而是转让方的负商誉;如果将大于差额或小于差额理解为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受让方的让步或转让方的让步, 则均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并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大于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小于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总之,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调整的有关规定不尽合理。因此笔者建议, 或重新审视权益法的概念, 或在权益法通常含义的基础上,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或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都予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调整期投资策略 篇5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和技术策略的主要变化

大幅度转让技术取代逐步进入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R&D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在中国投资取得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

自觉的技术投入正取代被动的硬性技术

我国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前我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都自觉主动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这使得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直接投资经营模式崭露头角

当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R&D中心的进程,表现有:设立R&D中心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的有34家。对R&D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R&D中心的投资,并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基础研究在加大,R&D中心的技术成果更加明显。

传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因而在新技术的研制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拥有绝对的垄断和所有权。同时也由于具有一定的聚合效应,要求研究机构之间位置相近,因此R&D机构一般位于决策机构的母公司。因此,设立R&D中心和增加R&D投资,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一个范例。R&D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R&D中心以发展为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R&D中心来进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与各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且主要是为本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R&D中心来进行。这表明,部分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当作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

技术投入与产业结构转移齐头并进

从技术投入方面来看,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是,跨国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也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同,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追加动态技术。所以说,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术都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从目前来看,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

发展配套生产与技术投入密切结合

当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并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在其对华投资中加大了配套生产项目。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都带到中国。

对最先进技术的控制力增强

目前世界处于高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将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科技领域,并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规律可总结为: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多是围绕着其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来进行的,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目前的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都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资料表明: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以上。近年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障碍和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知识产权的纠纷时常发生,这其中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也有因无知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每年猖獗的盗版软件对中国的正版软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亿元以上。

因此,跨国公司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扰。此外跨国公司在设立合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也担心中方合作伙伴会侵犯其知识产权,如在技术转让协议中往往对专利的保护期争执不下。

我国鼓励政策尚不到位

我国政府在态度上是鼓励外商投资设立R&D中心,但实质性的鼓励政策不多,如所得税就没有特殊的减免优惠,而R&D中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也很难计算其投入产出。因此对跨国公司的R&D中心和其他企业一样收税,对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没有起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基础环境达不到要求。R&D中心对基础环境往往要求较高,这已不简单的是办公条件完善和舒适的问题。R&D中心的研发活动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24小时研究活动不间断的,这就有大量的信息数据要传入传出,其对通信线路要求很高,如果R&D中心的办公地点很难保证、通信条件达不到要求就会推迟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的计划,在客观上削弱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努力。

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严重不足。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风险资本严重不足,风险投资人才匮乏,缺少创新机制,风险投资主体单一,政策扶植力度不够,因此,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尽管我国已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企业,但投资条件设定的太高,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

加大对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措施

如前所述,尽管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战略有上述的变化与改进,但仍看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转让到中国的技术还有许多限制,特别是最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微电子、核能技术等,跨国公司在华的一些投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与控制。因此,我国应有相应的对策改进对跨国公司的政策,以吸引其增加对在我国的技术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投资比重。具体对策有:

进一步开放市场,按照WTO原则调整我国相关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转向灵活、务实、自由化。自由化范围非常广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中1991-1997年期间政府有关FDI(The foreign trader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的895项规章变化中,94%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包括更自由的准入,较少的业绩要求,更多的剌激措施,更多的部门自由化,对外国投资者更多的保护。而各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了更开放的发展战略。

配套措施在于降低关税,取消配额,汇率自由化、放松价格管制,解除对国内市场的管理等。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力度加大,但开放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大量的一般性竞争性行业如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我国应实行充分的竞争策略,将这些行业完全放开市场,由企业去充分竞争。应进一步向外商开放竞争性行业,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布点限制,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鼓励跨国公司转让高新技术,由于中国全面放开了这些市场,也不可能形成一家跨国公司对某一行业实行垄断经营,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要形成多家跨国公司间竞争,迫使每家跨国公司必须投入最新的技术,否则,就将失去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认真落实已有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加入WTO之后,关税成为惟一合法的调控手段。我国可灵活利用关税政策,使之与产业政策以及引资政策相配合。通过差别关税促进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布局的合理性。从1999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了许多鼓励政策。现在的问题,一是政策的落实还存在很大的偏差。二是鼓励政策还不到位。因此,我国逐步调整产业和税收政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引导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把外资重点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产业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支持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在创业板上市,为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多融资渠道。此外,应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使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链条延伸,带动一些重要的配套行业发展,以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鼓励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主要有两种动机: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

市场驱动或需求驱动因素促使R&D实验室进入东道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定制出地方化的产品,所以干脆将R&D中心搬到中国,实现“科研——生产”一体化策略,为当地市场发展新产品;为母国在东道国的生产、销售、服务提供便利。

技术适应和供给适应

调整投资 顺势而为 篇6

进入2009年的春天,理财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的变化。去年市场表现可圈可点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在具体分析产品发现变化原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及时对理财计划和产品做出相应调整。

短期理财及时调整

受惠于利率下调初期的影响,去年货币基金出现了超过10%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年平均下来也达到4%~5%,但是2009年1月后收益出现了分水岭。

好买基金网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货币基金1月份收益率继续大幅下降,单月平均收益率达到0.10%,收益率年化1.2%,低于2008年12月的5.55%的水平。Wind统计数据也显示,单月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已经降至0.13%,而在去年货币基金收益率高峰期的10月、11月和12月份,其收益率分别高达0.37%、0.47%和0.42%。对比来看,今年初,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幅度在5至7成,部分基金甚至出现了接近活期利率的收益情况。

理财建议:投资者可以暂时退出货币基金。转而投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例如工行的“灵通快线超短期”产品,充分运用了“滚动投资”的特性,它的实质是把若干个短期限的理财产品组合起来,保障了投入资金的连续运作,从而减少了中途进行认购、结算所耗费的时间,而在固定的日期,产品进行兑付和分红,希望撤出投资的投资者也不会受到影响。目前这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3%左右。同时,市场上一些7天滚动或者28天滚动的理财产品也具有相对较好的流动性及收益性。

收益配置有进有退

近期,在银行发行产品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短期稳健类理财产品的募集到位速度越来越快,往往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产品的发行。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观望资金的雄厚,对于这部分资金来说,对于目前仅有2.5%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是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这些资金希望寻找到更合适的投资方向,将是迟早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2008年无限风光的债券基金,今年以来的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回归。一般来说,利率下调的初期更可以造就债市的牛市,而债市牛市的尾声却可能迎来股市的春天。而近期市场的走势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也是进行收益配置的时机。

理财建议: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的需要,在任何时候,比如说像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这都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配置的。在一个完整的资产配置中,债券基金是化解风险不可缺失的一环。

但是如果大部分资产都集中在债券类产品上的话,可以考虑在原有的资产配置中,适当增加一些股票型产品的配置。比如在市场的急速拉升期,次新基金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利用次新基金正处于建仓期的特点,可避免短期回调的影响。像近期市场上发行了工银300指数、诺安成长等新基金。

长期资金更多选择

如果选择一年期限以内的保守类产品,那么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不会很高。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投资可能还会跑输在通货膨胀率上。但是,对于长期资会来说,主要为较长时间内的理财目标而进行运作和管理,那么在选择的时候,投资者就可以拥有更大的余地。

调整期投资策略 篇7

纳入合并报表的企业范围确定基础为控制,具体界定为母公司的全部子公司,所以合并报表业务的前续工作为企业合并中的控股合并。合并报表业务中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调整、抵销账务处理是难点,分为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业合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调整、抵销分录不同时间点的联系。本文以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企业合并情况下的调整、抵销分录为基础,分为四个要点进行解析。

二、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业务要点巧析

(一)要点一:编制合并报表的顺序性

编制合并报表必须理清两个关键的顺序:1时间顺序:股权取得日的会计分录→股权取得日的调整、抵销分录→股权取得日当年合并财务报表日的调整、抵销分录→股权取得日以后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日的调整、抵销分录;2某个时间点上编制合并报表的业务顺序:股权取得日的会计分录→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母子公司之间的两类抵销分录。

合并报表的编制从企业合并开始,首先调整个别报表。个别报表的调整顺序为先子公司后母公司,抵销分录以调整之后的母子公司个别报表为基础进行编制,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合并报表完成之后,连续期间不同时间点上合并报表的编制以此为基础展开。理清时间顺序和业务顺序是成功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

(二)要点二:调整分录的一次性

调整分录从股权取得日的合并报表开始,股权取得日当年合并财务报表日,股权取得日以后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日,一直都要进行下去。如下所示:股权取得日的调整分录→股权取得日当年合并财务报表日的调整分录→股权取得日以后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日的调整分录。调整分录的编制需要先调整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而后以调整后的数据为基础调整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需要强调的是调整分录具有一次性、暂时性,所以每次编制合并报表都需要把以前的调整分录再现,然后再做本期新的调整分录,涉及损益类项目以期初未分配利润替换。具体调整分录如下:

1. 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分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合并日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一致时,应以合并日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

子公司完整的调整分录归纳如下,根据不同合并报表的时间点做出的3个调整分录。

(1)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贷:资本公积。

此时,根据调整的资本公积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以此调整后的价值,计算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2)以前年度折旧和摊销的调整分录:借:期初未分配利润;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上述(1)(2)调整分录为以前年度调整分录的再现,只是需要把“管理费用”以“期初未分配利润”替换。

(3)本年度折旧和摊销的调整分录:借:管理费用;贷: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由于管理费用进行了调整,应相应调整子公司的净利润,此调整后的净利润将直接影响母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和母子公司投资收益的抵销分录。

2. 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分录。母公司调整分录的理论基础为把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调为权益法核算,主要包含净利润的调整、现金股利的调整和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调整三部分。可以归纳为根据不同时间点做出的6个调整分录。

(1)以前年度净利润的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以前年度分配现金股利的调整:借:期初未分配利润;贷:长期股权投资。

(3)以前年度调整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金额: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上述(1)(2)(3)调整分录为以前年度调整分录的再现,只是需要把“投资收益”以“期初未分配利润”替换。

(4)当年净利润的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以子公司调整之后的净利润为基础乘以投持股比例);贷:投资收益。

(5)当年分配现金股利的调整: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

(6)调整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金额: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此时,需要做出长期股权投资的“T”型账户,从股权取得日开始,加减上述6个调整分录的金额,即可得到长期股权投资此时的账面价值,抵销分录中将用到此长期股权投资价值。

(三)要点三:抵销分录的表格法

该类业务涉及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投资收益的抵销两类抵销分录。抵销分录编制是合并报表最终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构成表和子公司利润表进行处理,使抵销分录中每项报表项目的数据一目了然,当报表项目间的数据关系非常清晰时,两类抵销分录就很容易做出来。两类表格如下表所示:

1. 根据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构成表1中数据,编制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分录为(抵销分录一):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借贷差额);贷: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此抵销分录中的商誉应和股权取得日形成的商誉金额相等,也就是说股权取得时产生的商誉只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进行了体现,同一商誉不会因为合并报表的编制而发生增减变化。通过商誉也是自身检验抵销分录正确与否的一项指标。

2. 根据子公司利润分配表2中数据,编制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分录为(抵销分录二):借: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年末。

(四)要点四: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合并报表前后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1. 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涉及到调整子公司资本公积的价值,要相应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据此调整之后的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计算合并商誉的价值;同时在编制抵销分录中子公司资本公积的价值就是该调整之后的资本公积价值。

2. 子公司个别报表的调整分录,涉及到调整子公司管理费用,将相应调整子公司的净利润,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对净利润的调整分录和投资收益的抵销分录中将用到该调整之后的净利润。

3.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分录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为经过母公司个别报表调整之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4. 取得股权时形成的商誉应和日后合并报表中编制的抵销分录中的借贷差额形成的商誉价值相同,同一合并形成的商誉在合并报表中不会发生增减变化。

5. 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投资收益两类抵销分录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相等。

从企业合并开始,会计分录、调整分录、抵销分录的编制就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以及不同环节数据之间的联系都必须牢牢把握。

参考文献

小企业短期投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篇8

甲小企业短期投资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该企业每半年对短期投资进行检查并对其价值进行估计, 适用33%的所得税税率, 2005年开始发生短期投资业务如下:

(1) 2月3日从证券市场上用银行存款购入A公司 (适用15%的所得税率) 股票10000股作为短期投资, 每股价款10元, 面值为1元, 另支付相关费用1000元。

(2) 3月8日用银行存款55000元购入C公司债券, 其中已到期尚未发放的利息5000元。

(3) 4月10日收到C公司债券利息5000元。

(4) 5月1日收到某公司用B种国债对小企业进行投资, 该国债3年期, 已发行1年, 利息按年收取, 到期还本, 国债票面利率为8%, 面值为10000元, 双方确认价值为10600元。

(5) 5月4日A公司宣告每股分派0.2元现金股利, 每10股分派2股股票股利, 于5月20日按5月15日在册股东支付。

(6) 6月30日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与市价金额资料如表1所示:

(7) 7月10日将股票转让2000股, 实得价款20000元。

(8) 9月5日将C公司债券全部出售, 取得净收入49500元。

(9) 12月31日收到B种国债当年利息800元。

(10) 12月31日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与市价金额资料如表2所示:

要求:对上述事项做出会计处理并进行纳税调整。

本文拟从短期投资的取得到转让的全过程, 说明小企业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方法。

二、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一) 取得短期投资时

《小企业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小会计制度”) 规定, 短期投资取得成本的确定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现金购入的, 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包括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扣除已宣告 (到期) 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利息) ;二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1) 中股票取得成本=10000×10+1000=101000 (元) 。

(2) 中C公司债券取得成本=55000-5000=50000 (元) 。

(4) 中B种国债取得成本为双方确认价值10600元。

2月3日作:

借: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101000

贷:银行存款101000

3月8日作:

借: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C公司) 50000

应收股息5000

贷:银行存款55000

4月10日作:

借:银行存款5000

贷:应收股息5000

5月1日作:

借: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B种国债) 10600

贷:实收资本10600

税法规定的短期投资取得成本与会计一致。初始投资时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发放的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按税法应由上位投资者确认为持有所得, 对新投资者来说, 属于垫付款项, 既不计入投资成本, 也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 取得持有所得时

小企业制度规定:短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 应在实际收到时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对持有期间所获得的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 但应在备查薄中登记所增加的股份, 以表示每股投资成本的减少。

收到现金股利=10000×0.2=2000 (元)

在备查簿上登记增加股数=10000×2/10=2000 (股)

每股会计成本= (101000-2000) ÷ (10000+2000) =8.25 (元)

5月20日作:

借:银行存款2000

贷: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2000

12月31日收到B种国债当年利息时作:

借:银行存款800

贷: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B种国债) 800

税法规定, 企业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要作为投资收益, 并入纳税所得额;对股票股利不仅要增加股票数量, 还要按股票面值作为股利性所得, 并增加投资成本。另外税法还要求两点:一是投资国债获得的持有所得免交所得税;二是若非因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而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股利性所得, 要补交两地差别税率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因此期末纳税申报时, 除国债以外其他债券的利息收入要调增纳税所得额, 对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补交的所得税要单独计算。

债券投资中的国债, 按税法规定其利息收入免税,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股利所得共计4000元, 其中现金股利2000元, 另外2000元是按股票面值计算的股票股利 (2000股×1元/股) 。由于是从低税率地区分回的税后净利, 所以应将其还原为税前利润, 然后按两地所得税率之差补交所得税847元。计算过程如下:4000÷ (1-15%) (33%-15%) =847 (元) 。

(三) 期末计提跌价准备时

小会计制度规定, 小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 当其总市价低于总成本时, 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冲减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应提取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当期短期投资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金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贷方余额

根据该公式不同计算结果, 要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1、计算结果大于零, 按其数额提取跌价准备。

2、计算结果等于零, 不进行账务处理。

3、计算结果小于零, 按其数额冲减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特殊地, 当短期投资总市价高于或等于总成本时, 公式右边第一项为零, 计算结果等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余额的相反数, 表示应在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6月30日: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59600-146000=13600 (元)

借:投资收益136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600

12月30日: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92300-90000) -13600=-11300 (元)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1300

贷:投资收益11300

税法规定, 预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 年末申报纳税时, 对当年提取 (冲减) 的跌价准备所冲减 (增加) 的投资收益要调增 (调减) 纳税所得额。本例全年实际提取跌价准备2300元 (13600-11300) , 减少会计利润2300元, 按税法应调增纳税所得2300元。

(四) 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时

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债券本息获得的价款, 先扣除出售或收回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 再扣除已计入“应收股息”科目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后的余额, 作为投资收益或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不需结转相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因为小企业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实务中很难确定所出售的短期投资或到期债券所对应的跌价准备数额, 只有到会计期末综合计算出仍然持有的短期投资总市价低于总成本的金额, 再进一步确定应当冲销或计提的跌价准备数额。

股票转让损益=20000-2000×8.25=20000-16500=3500 (元)

7月10日作: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短期投资

——股票投资 (A公司) 16500

投资收益3500

C公司债券转让损益=49500-50000=-500 (元)

9月5日作:

借:银行存款49500

投资收益500

贷:短期投资

——债券投资 (C公司) 50000

税法对短期投资的转让与会计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转让成本方面。税法确认的转让成本一般为初始成本与股票股利按股票面值计算的追加成本之和, 而会计确认的转让成本为转让时的账面余额, 即初始成本与持有期间所获现金股利 (利息) 之差。在转让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显然税法确认的转让收益小于会计确认的转让收益, 对二者的差额期末纳税申报时, 要调减当期纳税所得额。

股票每股转让成本= (101000+2000) × (10000+2000) =8.583 (元/股)

按税法计算的股票转让收益=20000-2000×8.583=2834 (元)

股票按税法计算的转让收益与会计确认的转让收益之差666元 (3500-2834) , 应调减当期纳税所得。另外一笔是转让C公司债券, 税法与会计确认的转让损失均为500元,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所以本项应调减纳税所得666元。

调整期投资策略 篇9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纳税调整,实际利率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企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具有以下特点: (1) 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2) 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3) 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存在诸多差异, 具体体现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资产减值、重分类、处置等方面。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以期为会计实务工作提供借鉴。

一、初始计量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交易费用。所得税法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 包括公允价值和购买时支付的相关税费。比较可知, 两者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基本一致, 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差异。

但有一种情况特殊:购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支取的利息, 会计上作为“应收利息”项目, 不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成本, 而税法上仍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由此产生暂时性差异,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案例1:2009年1月1日, 甲公司购入乙公司2008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债券面值为100万元, 票面利率5%, 5年期, 每年末支付利息, 到期一次支付本金。甲公司购买该债券的价格为90万元, 另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

购买时的会计处理:

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为90万元, 计税基础为95万元,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万元, 若企业所得税率为25%, 进行纳税调整如下:

二、后续计量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按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 计入投资收益。所得税法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是历史成本, 持有期间, 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日期和金额确认利息收入。

另外, 200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该通知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的利息收入, 可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企业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的利息收入, 在税法上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主要调整的是会计上的摊余成本和税法上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 由于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往往不等, 企业通常会溢价或折价购入债券, 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案例2: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价款45 000元 (含交易费用) , 从活跃市场购入某公司3年期债券, 面值50 000元, 票面利率6%, 按年付息, 到期还本。甲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1) 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购入债券:

(2) 计算债券实际利率:

当i=10%, 现值=45 025.7;当i=12%, 现值=42 795.4。采用内插法求得实际利率i=10.02%;

利息具体计算、折价摊销等过程如表1。

注:*数字考虑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尾差4.25

(3) 2010年末, 计息:

2010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6 509元, 其计税基础为45 000元, 由此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 509元, 企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 509×25%=377.25元。

(4) 2011年末, 计息:

2011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8 169.2, 其计税基础为45 000元, 由此产生3 169.2元的差异, 由于2010年末已经确认1 509元的差异, 2011年只需确认1 660.2元的差异, 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660.2×25%=415.05元。

(5) 2012年末, 计息:

2012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 000, 其计税基础为45 000元, 由此产生5000元的差异, 由于2010年末已经确认1 509元的差异, 2011年末已经确认1 660.2元的差异, 此时只需确认1 830.8元的差异, 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830.8×25%=457.7元。

(6) 2010、2011、2012年每年末收到利息, 账务处理相同:

(7) 2012年末收到本金:

由于该债券的计税基础为45 000元, 按照税法规定, 到期收到本金时, 其收入中的45 000元可以进行税前抵扣, 超额5000元 (50 000-45 000) 要计算缴纳所得税, 即以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此时全部转回, 其金额为5 000×25%=1 250元。纳税调整如下:

三、资产减值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 应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时,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作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规定,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计入损益外, 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发生的增、减值, 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这就产生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 该差异为暂时性差异, 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案例3:沿用案例2的资料, 假定2010年末该债券发生减值现象, 公允价值下降为43 000元。

(1) 2010年末摊余成本=45 000+1 509=46 509元, 公允价值为43 000元, 应确认减值损失=46 509-43 000=3 509元。

(2) 确认资产减值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当确认减值损失后, 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43 000元, 计税基础为45 000元, 形成暂时性差异2 000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00元。

四、重分类的处理

CAS22规定, 企业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或持有能力发生改变, 应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因出售或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较大, 且并非例外情况, 企业应将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重分类, 税法中没有此项规定。因此, 会计上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不会改变税法的计税基础。税法上对于该项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 仍然为该资产的历史成本。

案例4:沿用案例2和案例3的资料, 甲公司2010年1月1日购入, 2010年末已计息, 2010年末发生减值, 以上业务甲公司均已入账。假定2011年1月14日甲公司以31 000元的价格出售了该债券的70%, 剩余30%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公允价值为12 000元。此项剩余债券于2011年3月1日出售, 收取价款15 000元。

(1) 2011年1月14日出售70%的债券:

转销出售70%的债券减值准备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2) 剩余30%的债券转换的处理:

转销剩余30%的债券减值准备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确认转换时“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3) 2011年3月1日出售剩余30%的债券:

将原转换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将原转换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转销:

五、处置或兑现的处理

根据会计准则, 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应将取得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投资收益。根据税法, 处置或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取得的价款为财产转让收入, 该项财产转让收入扣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税基础 (即历史成本) 后的差额,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见,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既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又导致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 该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投资机理 篇10

一般而言,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整。另一种是增量结构调整。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增量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而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因此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看, 金融通过为相应企业和产业提供融通资金服务促成市场供给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 通过作用于需求, 影响产业的需求结构, 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金融作用的渠道来看, 金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 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是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

在中国目前金融体制下, 金融运作主要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 从两种作用层次不同的渠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 二是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前者对经济体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聚集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 包括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后者通过债券的市场和证券市场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 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金融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 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 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二、金融运作的现状

(一)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 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就必须要依赖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该阶段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有明显优势。但就目前来看, 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衰退期, 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进入扩张期, 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存在流动性差, 缺乏持续性, 不易变现等固有缺陷, 因此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就可以发挥整合产业资源的积极作用, 有效的克服间接融资方式的上述不足。然而目前, 银行信贷仍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占国内金融融资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80%左右, 这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二) 信贷市场分析

就目前生产信贷状况来看, 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政府扶持的大型项目, 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获得的支持有限。一方面, 因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了避免自身风险增大便将严重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另一方面, 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被大企业, 国有企业所垄断, 商业银行的信贷也主要投向了这些安全性强、收益稳定的大型项目。因此,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挤。

接下来再看消费信贷。消费贷款品种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大额耐用品贷款等, 涉及多个领域。但近年来, 居民对大额耐用品、住房装修、旅游等消费贷款品种需求不断减弱, 市场上主流的消费贷款品种为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等不超过五种消费贷款品种。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 居民养成了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好习惯, 同时也形成了“量入为出”、用积蓄的钱商品的习惯。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仍旧在一些居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并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作为住房、汽车这些大项目支出, 仅依靠自身的积蓄来支付, 实为冰山一角, 因此才得以发展。

(三) 资本市场分析

成熟的证券市场是筹集资金的前提。近年来, 中国加大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力度, 同时极力促进国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回归, 但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仍然偏小, 市场中大量资金被权重股占据。从证券市场上募集的资金集中于大型企业、龙头企业, 不利于其他产业的企业从证券市场上筹措资金, 从而难以促进资金自发地向需求结构变动方向调整。

与股票市场相比, 债券市场在规模上就有显著差距, 政府对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视, 对债券市场的轻视和限制 (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 。这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部分没有条件上市的企业无法获得均等的融资机会。长期以来, 政府并没有把企业债券市场看做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是一直把企业债券作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企业项目资金缺口的补充措施。而在债券市场中, 国债又占据主要部分。国债的发行规模长期来看是具有扩大趋势的。但企业债券则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计委每年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 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 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四)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金融政策的实施对象, 也是其目标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而金融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其他相关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和综合运作, 才能保证金融政策的运作效果和产生共振效应。由此可见,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内容中的平行分支, 它们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通过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策的总目标。因此, 金融资源必须更多地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具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同时还要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持续不断地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三、政策建议

(一) 加强金融信贷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应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比任何时期都显得严峻。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排挤, 市场容量进一步萎缩, 那真的将是雪上加霜。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基础, 具有“船小好掉头”、技术进步相对较快而资金占用量小等特点。因此,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必须是大中小型合理配置, 才能迎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促进商业银行将信贷按比例投入到中小企业, 将资金引导到具有技术创新, 结构优化的产业中去。

(二) 研发信贷产品, 迎合居民消费特点

首先, 必须转变公众对消费信贷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消费信贷等价于超前消费。其次, 改变以往重工商业贷款轻消费信贷的观念, 应该将工商业贷款与消费贷款同等重视, 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向消费信贷倾斜。最后, 整合现有消费信贷产品, 加快产品创新, 积极开拓消费信贷市场, 有针对性地设计消费信贷产品。只有金融机构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 突出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上来, 这是符合经济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的。

(三) 扩大证券融资规模,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企业上市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推动企业上市, 将其作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点来抓, 重点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着力组织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 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 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境内外柜台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四) 放松债券市场管制, 创新债券产品

目前, 债券市场的供给规模主要是由政府控制, 市场筹资功能的发挥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的。但是政府过多的管制与干涉阻碍了债券市场的顺利发展。中国应该放松对债券市场的行政管制, 尤其是在企业债券方面, 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债券市场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其次, 债券市场在改善整个经济系统融资体系, 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中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有计划地发行企业债券, 增加债券品种, 扩大债券发行范围, 满足企业的不同筹资需要, 将企业推向市场。最后, 债券产品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制, 重新激发债券市场的活力, 应鼓励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及可转换债等创新产品来进行风险规避。

(五) 利用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 政府应该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 引导资金投向。另一方面, 政府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 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机制。

此外, 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 更体现在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为此, 金融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 积极为企业提供安全、快捷的资金结算汇兑和财务管理等多种传统和新兴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自身信息资源优势, 积极延伸和拓展传统服务项目领域, 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的, 集多种银行信贷业务、资金支持、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四、总结

总之,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善, 故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在一定金融制度下, 借助产业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金融能通过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来调节资金的产业投向, 优化产业结构。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研究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发现, 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方面来展开的。此外, 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着相互反馈的机制, 只有当两者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策

参考文献

[1]邵宜航, 刘雅南.二元经济的结构转变与增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10) :3-8.

[2]杨德勇, 姜南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相关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 (6) :72-75.

[3]梁海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地区比较[J].现代乡镇, 2008, (12) :32-26.

[4]张双英.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6) :40-43.

上一篇: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下一篇:销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