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及涉税

2024-05-03

核算及涉税(精选十篇)

核算及涉税 篇1

长期以来,管道燃气企业以预收、坐收、房开代收的方式向用户收取管道燃气的开户费和初装费维护管道燃气的正常运行。从2012年7月开始,政府为规范城市管道燃气经营服务价格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停止了向用户收取管道燃气的开户费、初装费。改收管道燃气设施预埋费和管道燃气设施改造费。浙江省物价局淅价费(2012)128号文件明确了政府对管道燃气公司对管道燃气设施预埋和改造收费进行了规定“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对新建住宅实施管道燃气设施配套预埋的,可向新建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收取管道燃气设施预埋费。新建住宅项目开发企业应当将交纳的管道燃气设施预进城费计入新建住宅开发建设成本,不得在住房销售价格以外向购房者另行收取。”、“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对已投入使用但未通气的居民住宅实施管道燃气设施预埋的,居民向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申请开通使用管道燃气时,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可向首次申请开通的用户收取管道燃气设施改造费”。

该项政策明确城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可向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收管道燃气设施预埋和改造费,停止向用户收取管道燃气开户费及初装费。该项政策同时明确了管道燃气设施的建设费用由住宅项目开发企业负担,不再向用户承担。

管道燃气企业在核算上,因管道燃气设施预埋的收费是一次性的,收到费用后会立即开具发票,而对于收入的确定因管道燃气施工工程存在情况复杂、时间长的特点,其成本不能立即确认。为了体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管道燃气企业对管道燃气设施预埋费会参照建造合同的收入及费用确认原则进行核算。在建造合同的原则中明确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在进行某项管道燃气设施预埋工程施工前都会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的工程的总造价(预算)、工程施工进度、工程结算、竣工验收方式的工程安装合同。并且在进场施工前都事先向房地开发公司收取全额的管道燃气设施预埋费。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建造合同的原则,在收到开发公司的管道燃气设施预埋费时,将其金额作暂存处理。同时在收到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量进度表时根据已验收合格的工程量占总工作量的百分法,确认成本费用。同时根据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将暂存金额按完工百分比转出。这样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现了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能很好的体现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企业向住宅项目开发企业收到管道燃气设施配套预埋费并开具发票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在资产负责表日,根据管道燃气企业施工项目工程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应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按照建造合同对发生施工项目根据施工发生的进度和施工方送来的工程量完工百分比确定收入和成本费用。同时根据庭院管、户内管和市政管的先在递延费用和在建工程下面进行归集,等完工程结转到相应的科目上。

经过上述的会计核算处理很好的解决了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问题,从而正确反应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鉴于管道燃气设施配套预埋费是在住宅管道燃气施工项目开始前向住宅开发企业全额收讫并开具提供发票,管道燃气施工是在费用收取后进行的,并且会存在跨年度的问题。管道燃气企业账务上对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计量。这使得企业在会计核算处理与纳税方面的会计处理上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做出详细的规定,并根据是否跨年度分别进行规定。第一种是对于劳务的开始和完成量属同一会计年度时,按照完成合同法,即在完成劳务时,按合同发票金额确认收入。第二种是劳务收入是跨年度的,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1)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的结果可以可靠地估计,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2)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结果不能可靠估计。如果预期的劳务成本可以得到补偿,企业应从稳健性原则出发,仅将已发生并预期或已经获得补偿的金额确认为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这种处理方式不产生利润。如果预期的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金额确认劳务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实际劳务成本结转成本。与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相比,税法对劳务的规范比较简单。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纳税人个下列经营业务的收入可以分期确定,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建筑、安装、装配工程机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由此可知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和税法对不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是一致的,而对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税法不承认谨慎性原则,也就是说管道燃气企业在收到管道燃气设施预埋和改造收费并开具发票时就要确认收入缴纳相关税费,企业之所以采用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存在经营风险,而这种经营风险与国家无关,国家不可能替企业来承担这种经营风险,因此,税法规范劳务收入确认是没有考虑谨慎性原则的,只要是企业从事劳务就必须确认收入,缴纳相应的税款,而企业对这部分收入所缴纳的税款与账面的计提的所得税会形成时间性差异,列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直到工程完工结算后该科目的金额才会予以转回。

经过上述的会计核算处理很好的解决了管道燃气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性及纳税问题,从而正确反应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数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http:// www.mof.gov.cn

[2]吴秀梅,建立城市燃气企业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会计之友.2009(9)

核算及涉税 篇2

总分包涉税业务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

在纳税实践中,总分包工程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交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总包方代扣税金,另一种是分包方(建造承包商)自行申报交纳。

一、总包方代扣税金的分包工程税务处理

(一)总包方在项目所在地的地方税务局申报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同时向征税机关 申请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完税凭证”。申请开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扣代收税款凭证》时先填写“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申请表”,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1、总包方与建设方签订的总承包合同(贴足印花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申报缴纳印花税企业提供印花税完税凭证复印件;

2、总包方与分包方签订的分包合同(贴足印花税)原件和复印件(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申报缴纳印花税企业提供印花税完税凭证复印件;

3、总包方缴交相应税费的“税收电子转账完税凭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

4、所属期营业税申报表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

5、分包方建筑施工资质证书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分包方凭总包方提供的“代扣代收税款完税凭证”,向项目所在地地方税务局申请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分包方申请开具发票应填写“**地方税务局代开发票申请表”和“**地方税收清缴发票纳税申报表” 并提交以下资料:

1、分包方的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和复印件(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

*****建设有限公司

2、总包方与分包方签定的分包合同(贴足印花税)原件和复印件(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申报缴纳印花税企业提供印花税完税凭证复印件;

3、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4、外地施工企业需提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或项目电子编码;同市不同税务管理区域需提供跨区经营管理证明;

5、付款单位出具证明书或工程预付款通知书;

6、项目报验登记表。

二、总包方代扣税金的分包工程会计核算

1、按总包方确认的收入全额计提税费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交纳税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贷:银行存款

3、按实际完成工作量计提分包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工程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4.付分包工程款时(分包合同为含税价款),代扣税费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贷:银行存款

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税金 同时,将代扣税费冲减分包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工程(借方负数)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税金

*****建设有限公司

5.付分包工程款时(分包合同为不含税价款)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贷:银行存款

三、分包方自行申报交纳的分包工程税务处理(也就是由分包方先行纳税,营业税金及附加由总包方进行抵扣)

(一)分包方先行向项目所在地地方税务局申请开具“建筑业统一发票”,并缴纳营 业税及随征税费。分包方申请开具发票应填写“**地方税务局代开发票申请表”和“**地方税收清缴发票纳税申报表” 并提交以下资料:

1、分包方的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和复印件(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

2、总包方与分包方签定的分包合同(贴足印花税)原件和复印件(审核无误后,原件退回);

3、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4、外地施工企业需提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或项目电子编码;同市不同税务管理区域需提供跨区经营管理证明;

5、付款单位出具证明书或工程预付款通知书;

6、项目报验登记表。

(二)分包方凭“税收电子转账完税凭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向税务局申请开具完税证明。

(三)总包方向分包方索取完税证明,凭完税证明单原件及复印件申报总包方税款时进行抵扣。

说明:不同地方税务局要求提供具体资料有可能不同,具体请详细咨询当地税务局。

*****建设有限公司

四、分包方自行申报交纳的分包工程会计核算

1、按总包方确认的收入全额计提税费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按实际完成工作量计提分包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工程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3、付分包工程款时(分包合同为含税价款)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贷:银行存款

同时,将总包方可抵扣的税费冲减分包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工程(借方负数)

(分包方已交,总包方待抵扣税费)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贷方负数)(分包方已交,总包方待抵扣税费)

4、付分包工程款时(分包合同为不含税价款)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客商)

贷:银行存款(按合同单价计提分包工程款+待抵扣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贷方负数)(总包方待抵扣税费)

5、缴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浅谈企业涉税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 企业;涉税风险;防范措施

一、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一)依法纳税观念淡薄。很多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拓展市场,依法纳税观念却非常淡薄,对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了解甚少,不清楚偷逃税收的后果及潜在的风险,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也能依法少纳税。

(二)认为税收只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所有税务问题都交给财务人员,只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做好账、少纳税,涉及到税务管理方面的其他事情则不加过问。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问题,很多企业老总不假思索地归结为“账上出了麻烦”,认为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水平不够高,很少想到是税务管理没到位。

(三)对税收筹划和税务代理在认识上有偏差。有些企业虽然有聘请专业理税税务代理的意识,但对税务代理的真正理财作用在认识上还有许多偏差。认为税务代理机构是“关系税”、“人情税”的一个桥梁,能通过其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和专业知识技能一定能使企业少纳税,从而忽视了以加强税法遵从为核心的税收基础工作。

二、企业涉税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决策者方面。由于企业决策者税收法律意识淡薄,纳税观念落后、财税知识匮乏,从主观上没有认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及其严肃性,而单纯地把税务问题看成是财务部门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税收问题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所以就一昧地追求企业效益,挖空心思想着如何避税。达不到目的,就埋怨财务人员不会“当家”,工作不到位。

(二)财务工作者方面。由于财务工作者平时不注重新财税知识学习,或者因为对财税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有偏差,容易造成因计算失误而形成主观上的避税。更有甚者,有些财务工作人员道德素质差,对待税收工作态度不端正,甚至做假账偷漏税,给国家、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税收政策方面。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缺乏完整的税法体系,为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了空间;税收法规经常变化,仅每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税收法规有1000条之多,到省级以下后法规数量就更多了,复杂的税制因素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无形中又加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再者由于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因错误运用过期的税收政策而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四)税务征管机关方面。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税务征收机关为完成地方政府下达的税收任务,不按税法办事,对企业实行“杀鸡取卵”或者搞预缴,寅吃卯粮,造成企业利益受损。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税务征收机关完成当年任务后,授使征收人员有意压库,对企业实行缓缴,搞“放水养鱼”,形成企业客观上的避税。

三、企业涉税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涉税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章依法纳税

企业降低纳税风险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这种风险防范意识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努力遵章经营、守法纳税,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选择主动避开风险;另一方面是对外交往上。企业要选择与社会信用较高、遵纪守法的交易对象开展经营活动,消除潜在风险。

(二)加强学习税收政策法规,提高纳税意识

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者,要加强财税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牢固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观念,经常过问企业的纳税情况,增强税收风险意识。企业财务人员更应注重财税知识的学习,更应弄懂、吃透税收政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及时获悉新法规、新政策。

(三)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

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预防涉税风险,提前做好税收筹划。

(四)聘请税务顾问,提高税务筹划能力

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

(五)要完善税制,公平税负

核算及涉税 篇4

一般的购书卡是指通过非金融机构设计印制的具有储蓄消费等电子钱包性质的卡。这类卡按照持卡人需求,先存入资金然后再进行消费。在持卡人发生交易时,商家(一般是指发行卡的一方)直接扣除单次所消费的费用,提供消费者商品或服务。在资金清算环节,一般由商家或者委托第三方提供资金划拨、结算等数据信息处理服务。购书卡一般不记名、不挂失、不可透支;主要用于小额度的支付范围。发行购书卡,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发行购卡单位的销售收入、强化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与购书卡业务相关的一些风险。如何正确认识购书卡业务,进而对购书卡业务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与涉税申报缴纳,就成为包括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发卡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购书卡业务销售收入确认及涉税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二、图书公司购书卡销售收入确认及涉税问题的分析

(一)购书卡业务销售收入的确认

1. 售卡环节销售收入确认。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对于销售购书卡环节是否确认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要求:(1)由于不确定持卡人是否使用购书卡或购买哪类书籍,所以就无法判断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的转移;因此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第一项规定。(2)购书卡从出售日起一直到有效期截止日期内,商品仍然保留在商家手上,那么商家会继续实施与所有权相联系的主要风险与报酬的管理与控制。收入确认标准的第二项规定也不符合。(3)在购书卡预售阶段相应的收入金额确实已经被准确计量。则符合第三项规定。(4)当购书卡出售时相关经济利益已经流入外图公司,由于购书卡的资金流动是单方向的“只进不出”的,只能充值,不能兑换现金,所以当购书卡预售的时候,资金就已经在商家手上。上述情况则符合第四项规定。(5)由于购书卡在预售阶段,商家确实可以可靠计量预售金额并且入账,但是消费者还没有行使相应的权利,还没有办法将金额分配到何种书籍或商品上,因此当货物还没被消费者提取时,此时的成本还是无法进行可靠计量。因此,收入确认标准的第五项规定也不符合。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发卡单位不应该在购书卡或储值卡出售时确认销售收入。当购书卡持卡人购买商品(可以不将所充值金额一次性消费完),这时在持卡人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就同时满足了上述第一至第五条的规定。外图公司发生购书卡业务时,对确认销售收入的会计核算处理可以参照上述分析来进行,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后才能确认收入。

2. 持卡消费环节的销售收入确认。

持购书卡的消费者可以在外图书城的各个连锁店进行使用,并且由各连锁店进行资金结算,这就意味着办理购书卡的消费者可以到任意一家书城提货购书。因此,购书卡出售时不进行销售收入的确认,收到款项记入“预收账款”科目,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当图书等商品或劳务确认出售后,相应的会计核算为:持卡人消费时借记“预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并结转当月的营业成本。由于连锁书城销售的购书卡在连锁书城的其他门店都可以使用,这样就容易造成发行购书卡的书城与消费者使用图书的书城不一致的情况。这类交叉消费可能导致连锁书城之间的预收账款的借贷双方款项存在差异。因此,对于连锁书城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的结算应该统一处理、统一分配,尽量防止出现偏差。

3. 购书卡剩余的沉淀资金销售收入确认。

对于购书卡剩余的沉淀资金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及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外图公司对于购书卡沉淀资金应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入,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从对营业收入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购书卡剩余的沉淀资金对于发卡单位来说,不需要发卡单位付出任何代价,实际上是发卡单位经济利益的净流入。因此,外图公司对购书卡剩余沉淀资金在购书卡到期失效时,应于到期日次月全部确认结转到“营业外收入”科目,纳入到当期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

(二)购书卡业务的涉税处理

1. 售卡环节的涉税处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由此可以看出,销售购书卡时,发卡单位收到了货款,符合“收讫销售款”。这里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商家开具发票并且收款,那么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为开具发票与收到款项的时间;还有一种则是预收款方式,事先收取款项金额但不开具专用发票,则“购书卡”就是类似“索取销售款凭据”,所以纳税义务所发生时间为款项收款时间。另外在售卡环节还要注意发票开具带来的税务风险诱因。当购卡者是企事业单位时,应购卡者要求将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品名开为“办公用品”等非实际购买的商品时,使得购卡单位这一部分款项应该登记在“职工福利费”当中的支出,却登记在“管理费用”明细科目下的“办公用品”上进行核算,虚高购卡单位的管理费用,减少了购卡单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种做法往往给交易双方都带来一定涉税风险。

2. 购书卡剩余沉淀资金税收问题。

在销售购书卡时,许多发行购书卡的单位往往会对购书卡赋予一些规定:销售卡后,对持卡人不记名、不兑换现金。如果购卡人卡丢失后可凭相应凭证挂失,并且持卡人需在有效期截止之前使用,过期作废;如果购卡人没有保存相应的购卡凭证,卡一旦丢失后则无法进行挂失。这些都可能导致发行出去的购书卡出现大量沉淀资金。另外,大多数消费者一次或多次消费后并没有把购书卡内面的金额全部用完,往往会残留少数资金在卡里。由于残留资金数额较小,持卡人往往会遗忘卡内还有金额,对卡不予以处理或者直接丢掉。这部分未进行消费的金额也是构成大量沉淀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会计核算部门应该将该笔金额从“预收账款”转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申报并且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相当一部分发卡单位为了少交税,往往会对这类隐形的“收入”款项进行掩饰,不纳入到当期的会计利润中进行核算。

三、规范图书公司购书卡业务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购书卡业务的内部管理

随着电子支付工具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购书卡,这也带来了发卡单位预收资金金额的不断增加,也加大了购书卡业务相关资金的管理风险。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预防发卡单位通过购书卡进行不合理的融资手段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发行购书卡的单位亟需对购书卡这类电子钱包式支付工具做出清晰的界定,并且结合发卡单位购书卡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购书卡的发行、使用及信息维护等方面的管理。购书卡发行方对于购书卡的资金,在消费者使用前,应在银行开设专户存放,待消费者支付后,从托管银行专户划付款项,以防范储值卡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了保障持卡人的合法权益,购书卡发行单位应提取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对沉淀资金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购书卡公司应事先选定托管存放资金的银行进行资金管理。

(二)加强对购书卡业务的外部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对购书卡的发行、流通、结算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形成监管合力: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加强对购书卡业务的准则规范与约束;税务部门也要及早对购书卡的性质及其内涵与适用的税收法律做出明确规定与说明;金融管理部门应将购书卡业务纳入到金融管理系统,严禁发售单位利用预收账款或者沉淀的资金进行民间金融贷款或者风险投资;对发行购书卡的单位吸收的公众资金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保险金,缴纳至保险机构进行管理,当发行购书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可以向保险公司提出使用提交的购书卡资金保险金制度给予支付预付款的购卡者相应的补偿或者提供财务求助,帮助发行购书卡的单位进行资金清算。

四、结论

购书卡已日益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在人们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越来越多人接受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不可否认,购书卡的发行对于包括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发卡单位是双刃剑。因此发卡单位要处理好与购书卡业务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税务问题,并加强对购书卡业务的内部管理,减少因购书卡业务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购书卡的发行、使用及信息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预防发行购书卡单位通过购书卡进行不合法的融资而导致资金链短缺或者断裂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购书卡保险制度对购书卡融资风险进行防范。总之,政府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税收管理、财务审计、金融监督,对购书卡业务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购书卡(券)这类电子钱包式支付工具因便捷、迅速、简单而备受大众的喜爱,但也引发了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方面的一些难题。为此,本文对外图公司购书卡业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购书卡,销售收入,涉税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小玲.对非金融机构发行储值卡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8,(9).

企业清算程序及涉税分析 篇5

1.企业清算的程序

第一步:成立清算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决定终止经营时,首先应该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

第二步:公告债权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进行清偿。

第三步:制定清算方案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公司财产在未依照前款规定清偿前,不得分配给股东。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公司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四步:编制清算报告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编制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2.企业清算涉税分析

根据当前的税收政策,企业清算可能涉及的税收问题分析如下: 2.1.企业清算的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五十五条规定:“企业在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实际经营终止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应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企业在中间注销,首先需要将生产经营期间的所得进行汇算清缴;然后再就清算期间的清算所得进行汇算清缴。以下就清算期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做一介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规定如下:

2.1.1.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①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②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③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④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⑤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⑥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2.1.2.清算所得的计算

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计算清算所得。企业的清算所得乘企业所得税税率为清算所得税额。企业在办理税务注销登记之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清算所得税。

2.2.企业清算的流转税

2.2.1.增值税企业以财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中“非货币资产”向股东归还投资款和支付股息、红利款,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的规定做视同销售处理,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做视同销售处理,缴纳增值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如下: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①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②用于交际应酬;③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④用于股息分配;⑤用于对外捐赠;⑥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如下: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①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④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⑦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规定如下:

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①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②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③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2.2.2.营业税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转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缴纳相应的营业税,营业税税率为5%。2.2.3.土地增值税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如果涉及到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转让,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相应的土地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为4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5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2.2.4.印花税

在公司清算的过程中,所签订的转让合同、协议等应按相关政策规定缴纳印花税。

2.3.股东取得分配的剩余资产的税务问题

核算及涉税 篇6

一、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 是指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的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提供劳务行为, 但要计算应税所得, 缴纳所得税的行为。由于增值税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仅涉及货物, 而营业税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仅包括无偿赠与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自建建筑物销售, 均不包括其他应税劳务, 也不涉及货物劳务税, 但是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应当视同销售。

例:某小企业无偿为职工提供水暖装修, 发生成本6000元, 其中工资支出2000元, 材料费用4000元;当月同类业务收费8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增值税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是指转让货物的行为其本身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销售货物的定义, 即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但在征税时要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的行为。对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 进行账务处理时, 应当遵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从业务实质上进行分析, 看是否具有销售性质。对于实质上具有销售性质的视同销售行为, 应确认销售收入、结转成本, 按一般销售行为确认销售货物所得或转让财产所得, 计算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特别注意的是,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已确认销售收入, 税法又列举为视同销售的行为, 因已按正常一般销售行为计算申报税款, 所以不能再按视同销售行为计算申报增值税和所得税, 否则出现重复计税。对于不具有销售性质的视同销售行为, 不确认销售收入, 而是按成本转账, 同时进一步分析是增值税视同销售还是所得税视同销售。具体处理时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1. 具有销售性质,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已确认销售收入, 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都视同销售的行为。主要包括小企业以自产产品用于利润分配、小企业以自产产品发给职工、小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等。

例1:某小企业将自产的不含税售价为10万元, 成本为8万元的一批产品分配给投资者。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例2:某小企业将自产的不含税售价为5万元, 成本为3万元的一批产品作为福利发给职工。其中, 发给生产工人的占发放额的80%, 其余发给企业管理人员。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例3.某小企业将成本为7.5万元, 评估价10万元的一批产品对外投资。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上述业务小企业应按正常销售行为计算申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不再按视同销售行为计算申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2. 不具有销售性质,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收入, 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都视同销售处理。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小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与他人等。这类行为没有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不可能取得索取货款的权利,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能确认收入, 应按成本转账, 但按税法规定应计算缴纳增值税, 申报企业所得税。例:某小企业将自产的不含税售价为6万元, 成本为4万元的一批产品无偿捐赠给希望小学。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小企业应按同类产品销售价格计算申报销项税额10200元。年终申报企业所得税时, 对直接捐赠支出50200元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3. 不具有销售性质,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收入, 增值税作视同销售处理, 企业所得税不作视同销售处理。

小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企业集体福利部门使用, 货物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 只是资产的实物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并非销售业务,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能确认收入, 同时按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不属于企业所得税规定的视同销售, 年终不必申报企业所得税, 但应在货物移送时, 按增值税规定视同销售, 应计算缴纳增值税。

例1.某小企业将自产的不含税售价为10万元, 成本为7万元的一批产品用于企业内部不动产建筑工程。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例2.某小企业职工浴室领用本企业生产的空调10台, 每台成本8000元, 每台售价10000元 (不含增值税) 。该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不考虑其他税费。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自产产品在企业内部使用, 企业所得税不作视同销售处理, 不需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三、营业税视同应税行为

营业税视同应税行为, 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 但将财产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等属于所得税视同销售。

例:某小企业将闲置土地直接赠给某敬老院, 土地使用权原价100万元, 已累计摊销50万元 (等于税法摊销额) 。假设该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200万元, 使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则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 篇7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劳务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增值税的主要特征就是计税时允许扣除购入商品及劳务的已纳税金。对于购入流动资产已纳税金世界各国均允许扣除, 而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分为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

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增值税改革, 即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生产型增值税对纳税人外购的货物和应税劳务已纳的税金允许抵扣, 而对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不予扣除。消费型增值税对当期购入的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全部货物和应税劳务所含税金都予以扣除。由此可见, 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取得的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是否予以扣除的问题上。

一、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范围

1、固定资产进项税准予抵扣的范围

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 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 不允许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也不纳入增值税改革范围, 即企业购入以上固定资产, 不允许抵扣其所含的增值税。财税[2009]113号进一步明确, 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 无论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 均应作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组成部分, 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和配套设施。

2、固定资产进项税不可抵扣的范围

(1) 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 (不动产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 (2) 固定资产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 (3) 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 (4) 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 (5) 非正常损失的在建固定资产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6) 固定资产为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 (7) 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消费型增值税下对取得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予以扣除的业务只针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依然计入资产价值。

在2008年以前发生固定资产购进的, 即使取得了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相关业务的扣税凭证也不允许抵扣。

二、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在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之前, 增值税转型试点区纳税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实施的是增量抵扣法。同增量抵扣法相适应, 会计核算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开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 并在该明细科目下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对固定资产涉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该方法使得增值税明细科目设置过于繁琐, 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出错。

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之后, 国家允许企业将购买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全额抵扣。全额抵扣法下, 企业不需另设增值税明细科目, 在原有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里就可以核算固定资产涉税业务。具体会计核算业务如下:

1、纳税人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核算

(1) 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后, 对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样允许抵扣, 在会计上的具体体现是购进固定资产时的增值税和购进一般货物一样, 允许单独核算, 不需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而是作为进项税额单独核算。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对于随固定资产购置发生的运费, 在取得货物运费发票, 按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部分直接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其余部分转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会计处理方法与材料采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

(2) 购进需安装固定资产。会计上对于外购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先按应计入外购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 (不含增值税进项税额) ,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外购固定资产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或据以计算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与准予抵扣的增值税之和,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安装领用生产用原材料, 则按原材料成本,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领用的原材料购进时的增值税不转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再将工程成本 (不含增值税) 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2、接受捐赠固定资产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转型前确定的入账价值不同的是不再包括增值税。以不需安装固定资产为例, 企业按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借贷差额,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3、接受投资转入固定资产

接受投资转入固定资产,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 (不含增值税) ,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不需安装的) 、“在建工程”科目 (需安装的) , 按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投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进项税额之和, 贷记“实收资本”等科目。

4、自制固定资产

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用于自制 (包括改扩建、安装) 机器设备等动产作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进项税额,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购入时, 按照专用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上记载的应计入工程物资或在建工程成本的金额, 借记“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科目, 按专用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

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用于自制 (包括改扩建、安装) 房屋建筑等不动产作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应计入工程物资或在建工程成本, 借记“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科目。企业购入作为存货核算的原材料, 以及为机器设备等动产工程购入的工程物资, 如用于建造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工程, 应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按该部分存货或工程物资的成本贷记“原材料”、“工程物资”等科目, 按该部分货物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

企业为建造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工程购入的工程物资, 如用于机器设备等动产工程, 或转为企业生产用原材料, 则应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格借记“在建工程”、“原材料”等科目, 按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工程物资”科目。

企业为建造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工程领用了本企业产品, 根据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在建工程”科目的使用说明, 若用于建造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工程, 按领用产品的成本及应负担的增值税额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领用产品成本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按应负担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若用于建造机器设备等动产工程, 则按领用产品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5、改扩建固定资产

改扩建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即购进改扩建的材料物资, 按不含增值税成本, 应借记“工程物资”科目, 按增值税扣税凭证中注明的增值税, 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按材料物资成本与增值税之和,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当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后, 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发生较大变化。全额抵扣法下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没有开设新的增值税明细科目, 比增量抵扣法下固定资产涉税业务会计核算要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538号) [S].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 [S].2008.

[3]、王红云.纳税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非营利医院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 篇8

一、非营利医院涉税事项及税种

非营利医院的涉税事项主要包括: (1) 代扣代缴行为。这主要是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严格意义上来讲不属于医院的纳税义务, 而是履行的一种代扣代缴行为。 (2) 非公益行为与经营行为。非公益行为和经营行为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存在区别, 经营行为一定是非公益的, 但是非公益行为并不一定是因为从事经营产生的。 (3) 其他。这里主要指虽属免税事项却又违反了有关法规而需要纳税的行为。

按照非营利医院涉税的行为以及税法及实施条例、细则的相关规定, 非营利医院涉税的税种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以及企业所得税。

二、账户的设置及运用

根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无法满足非营利医院对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需要。因此,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借鉴现行会计准则, 建议非营利医院增设以下会计科目:

1. 涉税类科目。

(1) 应交税费。按税种开设明细账, 主要分设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现行制度则是通过贷记现金类账户直接支付, 如“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 (2) 税费及附加。登记除增值税之外非营利医院应负担的各项税费。现行制度则是直接记入“经费支出”或“医疗支出”等会计科目。印花税、车船税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等科目, 进行简化核算。 (3) 所得税。核算非营利医院从事非公益活动及开展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现行制度下所得税通过“结余分配”科目进行核算, 不能体现所得税费用的经济实质。

2. 经营业务类科目。

(1) 经营收入。核算非营利医院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这是计缴企业所得税的重要依据。 (2) 经营支出。核算非营利医院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发生的成本及费用。 (3) 经营结余。核算非营利医院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与支出对比的差额, 结余在贷方, 表示实际取得的收益。

三、非营利医院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

1.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根据2006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通知》, 对于工资表内的发放项目, 一般单位基本能够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做到代扣代缴, 但是其他另行发放的各种形式的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实物等应纳税所得, 可能并未将其与工资表收入合并计算纳税, 造成少缴税款。而且, 有的医院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高薪外聘一些业界专家, 在支付其劳务报酬时, 没有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例1:2009年1月, 某医院聘请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到单位举办两场报告会, 约定的报告费为10 000元。该医院应于支付报告费10 000元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0 000× (1-20%) ×20%=1 600 (元) 。借:管理费用10 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8 400, 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 600。

该项报告费用也可以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和科目设置记入“经费支出———基本支出———培训费”或“医疗支出”等科目,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则是一种常用的简化处理方式。

上缴税金的会计分录从略 (下同) 。

2. 增值税事项。

根据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的有关规定:对医院及其附设诊所以外的其他医疗机构将外购、自产、委托加工的药品药械对外销售, 应征收增值税;对医院附属的独立核算的工厂或车间生产的药品药械, 直接对外销售的应征收增值税;医院代销保健品不属于药品也应缴纳增值税。

例2:某医院2009年4月销售药品取得的收入为2 400 000元, 其中300 000元为销售保健品的收入, 应缴纳增值税为:300 000÷ (1+17%) ×17%=43 589.74 (元) 。借:银行存款2 400 000;贷:药品收入2 356 410.26,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43 589.74。

医院也可以将销售保健品取得的收入记入“经营收入———保健品”科目, 与医院正常的“药品收入”分开核算并计缴增值税。

3. 医院内新建职工住房占用耕地。

根据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 医院占用耕地免缴耕地占用税。免税的医院, 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但同时规定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 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例3:某医院2009年为改善年轻职工住房条件, 建造两幢职工宿舍, 共计占用耕地1 000平方米。假定该医院所在地适用的耕地占用税为40元/平方米, 共计40 000元。借:税金及附加———耕地占用税40 000;贷:应交税费———应交耕地占用税40 000。

4. 房屋、门面房等固定资产出租收入。

医院如有房产出租收入的, 应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房产出租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但事业单位将房产用于出租后, 房产的使用性质已由“自用”变为“经营用”并产生了经营性收益, 应当依法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以及《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如果事业单位出租房产时与承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 应当按规定缴纳印花税。另外, 事业单位将房产出租, 还必须按地方政府规定缴纳“非转经”占用费。

例4:2009年7月25日, 某医院经批准将闲置房产出租给甲公司, 合同书约定年租金为240 000元, 租赁期为3年, 租金合计720 000元。印花税按1‰计算, 房产税按12%计算, 营业税按5%计算, 该房产的土地使用证书登记面积200平方米, 该地段适用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年税额为4元/平方米, “非转经”占用费按租金收入的8%计算,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各按应交营业税的7%和3%计算。借:税金及附加62 720;贷:管理费用720, 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28 800、———应交营业税12 000、———应交城镇土地使用税800、———应交“非转经”占用费19 2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840、———应交教育费附加360。

5. 处置、转让不动产。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单位因各种原因对不需用的不动产进行处置时, 除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外, 还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例5:经批准某医院将其一幢楼房转让, 该楼房建于2000年, 当时造价2 000 000元, 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果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 建造同样的房屋需要12 000 000元, 该房屋为7成新, 已按10 000 000元出售。该项活动需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土地增值税。营业税=10 000 000×5%=500 000 (元) , 城市维护建设税=500 000×7%=35 000 (元) , 教育费附加=500 000×3%=15 000 (元) ;共计550 000元。应缴纳土地增值税为315 000元。其具体计算过程为: (1) 评估价格=12 000 000×70%=8 400 000 (元) ; (2) 允许扣除的税金为550 000元; (3) 扣除项目金额合计=8 400 000+550 000=8 950 000 (元) ; (4) 增值额=10 000 000-8 950 000=1 050 000 (元) ; (5) 增值率=1 050 000÷8 950 000×100%=11.73%; (6) 应纳税额=1 050 000×30%-8 950 000×0=315 000 (元) 。借:税金及附加865 00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00 0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35 000、———应交教育费附加15 000、———应交土地增值税315 000。

6. 缴纳车船税。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车船税暂行条例》取消了原有公车免税条款, 除军队、武警专用的车船和警用车船以外, 其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的公车, 都要按规定缴纳车船税。

例6:2009年3月某医院在办理4辆小轿车交通强制保险过程中, 收到了保险机构开具的车船税代扣代缴凭证, 凭证上注明金额为1 200元。借:管理费用1 2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 200。

7. 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以下属于不征税收入: (1) 财政拨款; (2)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3)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应对所取得的收入计缴企业所得税, 事业单位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未按税法规定作相应的纳税调整。

现行制度通过“结余分配”科目计缴企业所得税, 不能很好地体现所得税的性质;将医院所缴纳的所得税作为费用, 通过“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核算符合所得税费用的经济实质。

8. 非独立核算的经营行为的会计处理。

经营行为是指医院从事的公益性质之外的非独立经营活动, 如从事美容、整形等项目, 这些项目已经超出了非营利医院的整体免税范围, 根据《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则要征收各种相应的税收, 如营业税等。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以及《印花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如果事业单位对经营活动开设账簿, 则对事业单位的“其他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亦均按5元/件贴花计税, 印花税可根据情况简化处理计入管理费用, 也可以记入相关的支出科目。

总之, 在规范非营利医院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要通晓税法规定, 以正确确认涉税事项; (2) 税收收入要出具完税凭证, 收费收据与税务发票要严格区别, 对于已转为经营性收费的项目不再使用财政票据; (3)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对独立核算的附属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4) 对非营利医院从事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与医疗事务分开核算, 便于各项税收的核算和计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 2000-07-10

大中型国有林场涉税核算问题探讨 篇9

一、流转税的瞻前思考

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 一) 增值税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十六条明确, “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 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 该 《暂行条例》 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什么是自产农产品税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 1995) 52号 《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 第一条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十五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所称的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 对上述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仍然属于注释所列的农业产品,不属于免税范围,应当按照规定税率征收增值税。 该注释第一条植物类的第( 十) 项明确,林产品是指乔木、灌木和竹类植物,以及天然树脂,天然橡胶,包括原木,是指将砍倒的乔木去其枝芽, 梢头或者皮的乔木、灌木以及锯成一定长度的木段。

而林产品初加工范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税( 2008) 149号) 《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试行) 的通知》明确,林木产品初加工,是指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 含活立木、竹) 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原木、原竹、锯材。水果初加工,通过对新鲜水果( 含各类山野果) 清洗、脱壳、切块( 片) 分类,储藏保鲜, 速冻干燥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类水果、果干、原浆果汁、果仁、坚果。还有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初加工等。

大中型国有林场都在围绕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利用资源集聚优势,专利品牌优势,商贸市场优势,趋向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 有直接利用种子种植活立木全过程的再种植业生产,有对外收购活立木( 青山) 再培植的生产, 亦有自行依法审批砍伐活立木的初加工,同时也有对外并购工业原料林和木制半成品( 如循切板) 所作的深加工,其目的重在以林兴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林地的综合产出能力,进而扩大地域创业就业,提升自身林业经济管理水平, 促进立体生态林业发展。这些纷繁复杂的林场产业经济,只有很好相应地应用财会与税政关联互动效益分门别类核算,才能达到上述增收的目的。 若随便混合核算,会潜在涉税风险隐患。

( 二) 消费税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第三条明确, “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应当缴纳消费税的消费品( 以下简称消费品) ,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销售量; 未分别核算销售额,销售量,或者将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组成套消费品销售的,从高适用税率。”

国有林场为满足市场和社会建设小康生活的需要,依照森林资源可综合利用的功能,将等外材,次小薪材,林区三剩物加工成木地板,及木制一次性筷子,这些项目产品属于消费税法规明令征收消费税的范畴,其与等外材、次小薪材和林区三剩物属于不同的应税项目和税率,因而很有必要分别细致核算。

( 三) 营业税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第三条明确, “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的应当缴纳营业税的劳务( 以下简称应税劳务) ,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 转让额,销售额( 以下称营业额) ; 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当前的国有林场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聚的立体型林场,直接从事种植业、种苗业、 花卉业、养殖业、林产品初加工业,以及林产精深木板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既雇请社会人员进场提供劳动服务,又有将林地、活立木租赁或投资合作造林业,或利用自身营造林专有技术特长对外发展花样装饰业,如花化、果化、绿化、香化、环保化等等。为社会提供的特技劳务输出, 有营业税应税与免税之分,如提供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径级材植保,种苗花卉养育技术服务, 绿化区间道路设施筑修工程等,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免税亦在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的第二十二条第( 三) 款的农业机耕,包括在农业、林业、牧业中使用农业机耕进行耕耘,种植、收割、脱粒, 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测报和防治业务的劳务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广西桂地税发( 2013) 23号 《关于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广西 “五区” 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归纳明确,涉农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的有:( 1) 农业( 含林、牧、渔业) 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等劳务收入; ( 2) 公司提供种苗( 幼苗) 饲料等给农户并负责回收产品,农户负责饲养,这种 “公司+ 农户的经营方式中,农户饲养禽、畜取得的劳务收入; ( 3) 农户( 农民) 提供林木、甘蔗或其他农作物挖坑、施肥、植树、看护、养护、割脂、灭虫、 砍伐、现场搬运等劳务收入; ( 4) 承包人雇请农民,提供前款劳务所取得的承包收入; ( 5) 单位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转让收入; ( 6) 单位或个人将土地( 含林地) 承包( 出租) 给他人用于农业生产的租金收入,除此之外的延伸性涉农劳务收入就不属免税范畴。 这些细化的具体规定,必须有针对性地分别核算, 才有可能得到政策的优惠待遇,否则会失去政策的优惠。

二、企业所得税层面

企业所得税是对实行经济核算制企业,按其经营所得额及相关税率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参加企业利润分配的一个关键税种。在细化到各行业企业过程中,同样有一定范围的扶持鼓励政策。 但也相应有一定前置约束的条件所限,不能不作为、乱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102条规定: “企业同时从事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 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这里所讲的单独计算,从会计角度来说,就是单独进行核算,是指对该优惠明细项目有关的收入、成本、费用应单独核算,其终端是所得额,向税务机关提供单独的生产、财务核算资料,并计算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该项目的优惠税率,而对于不属于应当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项目,不适用优惠税率, 另行计算其纳税所得额,否则就引起依法治税的风险的弊端。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细化熟习林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关键。

国家税务总局( 2011) 第48号就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做出 《关于实施农、林、牧、渔业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细化规定所得税各项目、各环节、各过程优惠政策的有以下几项:

( 1) 企业从事林木的培育和种植,包括对树木、竹子的育种和育苗,抚育和管理及规模造林活动的所得。

( 2) 企业将购入的农、林、牧、渔业产品, 在自有或租用的场地进行育肥、育种等再种植、 养殖,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使其生物形态发生变化,明显增加了产品使用价值的,可视为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项目享受相应税收优惠。

( 3) 企业从事适用企业所得税减半或免征的种植、养殖项目,并直接进行初加工且符合农产品初加工目录范围的,企业应合理划分不同项目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分别核算种植、养殖项目所得,可按适用的政策享受税收优惠。

( 4) 企业委托其他企业或个人从事实施条例第86条规定农、林、牧、渔业取得的所得,可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 5) 企业受托从事实施条例第86条规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取得的收入,比照委托方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上各种项目免征或减半征收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得一一相应细化核算,经受税政查验认可。这是一种法定优惠,是长期的获益,因而千万不能有半点马虎。

归纳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财税技巧核算,除了前述相关约束条件外,还需进一步细化区分以下几个界限:

( 1) 自产农产品与外购农产品的划分,前者税收优惠得多,后者无这样的相关优惠待遇规定, 值得我们三思而行。

( 2) 初加工农产品与精细化加工农产品的划分,前者易得到普惠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后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激励性优惠。

( 3) 鼓励类与限制类农产品之区别,鼓励类农产品容易得到优惠进入市场,而限制类农产品则不允许进入市场,变性入市会适得其反。

三、税收代扣代缴义务的规定应引起重视

税收上代扣代缴是指单位支付外单位或个人超过法定金额或范围而负有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和责任。大中型国有林场经济业务事项发生频繁, 代扣代缴义务责任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因而林场代征收代扣代缴程序不能敷衍了事,作为代扣人必须做到: 1须办理税务代扣登记证件; 2要承担代扣代缴法律责任和违法的后果; 3要自我建立代扣代缴财务核算清单。

政策规定办理代扣代缴法定义务有:

( 1)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扣缴义务的扣缴义务人( 国家机关除外) ,应当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办法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 2) 国税发( 2006) 3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 按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应当到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

( 3) 《税务登记证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可以不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税务机关核发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 4) 国税发( 2009) 3号文件第四条规定,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缴税款登记。

( 5) 国税发( 2006) 3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 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不发扣缴税款登记证,由税务机关在其税务登记证副本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

若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办理税务扣缴登记,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第四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义务登记的,税务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税款的,依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不缴或者少缴税款除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之外, 还要处以50% 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所以说,履行必要扣缴义务核算程序不能可有可无、我行我素,千万不能随便省略各种各样税收法定程序, 超越税收法定原则的底线。

四、综合利用产品的税收优惠问题

财税( 2008) 47号 《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 企业同时从事其他项目而取得的非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应与资源综合利用收入分开核算,没有分开核算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财税( 2011) 115号 《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明确,凡未单独核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和应纳税额的,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退( 免) 税政策。

对企业所得税而言,以综合资源利用( 目录所列) 为主要材料生产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 计入当年收入总额,享受税收优惠。销售自产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等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竹纤维板、创花板、细木工板等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80% 的政策。这方面的优惠待遇,在大中型国有林场占有的举足轻重的资源创新优势。为提升活立木的出材率、利用率和效益率,增加林木出材率附加值,实现循环经济预定效果,国有林场有的以工业原料林进行深加工生产纤维板、胶合板,同时也有的集聚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锯末,树皮, 枝丫材等农林加工剩余物废弃物为原料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人造板,所有这些,若能细化跟踪核算,可享用各项税收优惠,如果核算程序含糊不清,无法证实区别核算,则全额计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从管理中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纸上数据,林场的三大功能就不能全方位发挥作用,达不到利用少、产出多、效益大的奋斗目标。

五、财政性补助资金亦应节税省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财税( 2011) 70号 《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明确,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1企业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这里同样强调 “单独进行核算”,或专账核算,是享受各种各样优惠待遇的前置硬件。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税会计核算浅析 篇1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增值税的会计核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即补价) 。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存货或固定资产, 如以存货换入存货或以存货换入除存货以外的其他资产, 或以除存货以外的其他资产换入存货, 就必然涉及增值税的问题。笔者认为,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必须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相关规定来处理。按照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增值税是就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增值税 (即进项税) , 可以从企业销售货物或接受劳务按规定收取的增值税 (即销项税) 中抵扣。按照规定, 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劳务如果具备完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相关凭证下, 其进项税才能予以扣除。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取得并保存增值税扣税凭证, 或者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未按照规定注明增值税税额及其他有关事项的, 其进项税不能从销项税中抵扣。会计核算中, 如果企业不能取得有关的扣税凭证, 则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增值税额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扣税, 其以支付的增值税只能记入货物或接受劳务的成本。按照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企业购入的机器设备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在符合税收法规规定情况下, 也应从销项税中扣除, 不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笔者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存货, 应严格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一般纳税人换出存货应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 而换入的资产作为存货应当确认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 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存货的公允价值则为不含增值税的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交换双方如果交换的资产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 对于换入的存货, 换入存货的价值=换出资产的含税公允价值+应支付的其他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涉及补价的, 按以下方法计算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企业,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含税公允价值+应支付的其他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补价;支付补价的企业,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含税公允价值+应支付的其他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补价。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 (减去收到的补价)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交换双方交换的资产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条件下, 对于换入的存货, 换入存货资产的价值=换出存货资产的含税账面价值+相关的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 (进项税) 来计量, 不确定交换双方的交换损益。

[例1]20×9年10月, A公司以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一台设备交换B打印机公司生产的一批打印机, 换入的打印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A、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50万元, 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45万元, 公允价值为90万元。打印机的账面价值为110万元, 在交换日的市场价格为90万元, 计税价格等于市场价格。B公司换入A公司的设备是生产打印机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假设A公司此前没有为该设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整个交易过程中, 除支付运杂费15000元外, 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假设B公司此前也没有为库存打印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其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分析:整个资产交换过程中没有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 因此, 该资产交换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A、B公司来讲, 两项资产交换后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显著不同, 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因此, A公司和B公司均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 并确认产生的损益。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A公司换入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900000×17%=153000 (元)

换出设备的增值税销项税额=900000×17%=153000 (元)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900000+153000-153000=900000 (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根据增值税有关规定, 企业以库存商品换入其他资产, 视同销售行为发生, 应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缴纳增值税。

换出打印机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900000×17%=153000 (元)

换入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900000×17%=153000 (元)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除增值税外的其他税费核算

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方面取得了一项或多项非货币性资产, 另一方面企业又必须处置一项或多项非货币性资产。根据我国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 企业处置或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时, 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税费。如销售无形资产或处置固定资产时必须计算营业税, 销售应税设备等固定资产时必须缴纳消费税等。企业之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本质是就是企业之间的一种销售行为。因此,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是否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颁布的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都没有具体涉及此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发生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的处理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为换入资产而发生的相关税费中, 除符合抵扣条件的增值税进项税和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不予计入资产成本中的税费外, 都应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因为, 从本质上讲这些税费都是为取得换入资产而发生的合理的必要的支出; (2) 在换出环节中支付的相关税费中, 除准予抵扣的增值税销项税外, 对于其他的税费不应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 因为这些税费仅仅与换出资产的处置有关而不是为取得换入资产有关的税费。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其他税费在会计核算中, 会计人员必须正确区分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两情况, 不同情况会计处理有本质的区别。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 (减去收到的补价) +为换入资产发生的直接税费+增值税销项税-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 换入资产的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 (减去收到的补价)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成本, 无论是否支付补价, 均不确认损益。对于以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应根据我国税费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例2]20×9年11月,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甲电视机公司以其持有的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交换丙电视机公司拥有的一项液晶电视屏专利技术。在交换日, 甲公司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800万元, 已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余额为60万元, 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600万元;丙公司专利技术的账面原价为800万元, 累计已摊销金额为160万元, 已计提减值准备为30万元, 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600万元。丙公司原已持有对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从甲公司换入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 使已公司成为丙公司的联营企业。税务机关核定丙公司为交换专利计算需要缴纳的营业税率为5%。

分析:该项资产交换没有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 因此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都能可靠计量, 因此甲公司和丙公司均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 并确认产生的损益。

甲公司换入专利权的入账价值为600万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丙公司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600万元, 丙公司为交换专利权 (换出资产) 应缴纳的营业税=6000000×5%=30万元, 为换出资产发生的税费应计入当期损益。丙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及其税费处理

对于补价是否包括相关税费来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判断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价值是否低于25%来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 补价不应包括相关的税费 (如增值税) , 如果包括了相关税费, 必须把相关税费剔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如果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下, 补价本质上是属于资产交换双方由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如果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补价实质是属于资产交换双方由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计算不含税费的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价值的比例是否低于25%来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即支付的货币性资产 (不含税的补价) 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 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 (不含税的补价) 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 的比例低于25%, 视为非货币资产交换, 高于25% (含25%) 的, 视为货币性资产交换。

[例3]2010年9月, 甲公司以其持有的5000股股票交换乙公司生产的一台设备, 并将其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甲公司所持有丙公司股票的成本为18万元, 累计确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5万元, 在交换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28万元。甲公司另向乙支付补价1.25万元。乙公司用以交换的办公设备的账面余额为20万元, 为计提跌价准备, 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乙公司换入丙公司股票后对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 拟随时处置丙公司股票以获取差价。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乙公司不存在任何的关联方关系。

分析:甲公司所持股票的公允价值为28万元, 乙公司办公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 差额为3万元, 才是甲公司应该收到的补价 (不含税) ;同时甲公司换入固定资产应支付的增值税为=25×17%=4.25 (万元) 。因此, 甲公司另向乙公司支付的1.25万元补价, 既包括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支付的税金4.25万元也包括甲公司应向乙公司收取的补价3万元, 两者的差额为1.25万元。

(1) 甲公司会计处理为:

判断: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3/28=10.71%<25%,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换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28-3+0=25 (万元)

(2) 乙公司会计处理为:

判断:支付的补价/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 =3 (25+3) =10.71%,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乙公司换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25+3+0=28 (万元)

综上所述, 2006年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换入资产成本、资产交换损益确认和计量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 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产物。但该准则对于涉及税费方面规定不够具体明确, 笔者建议必须进一步完善该准则对于涉及税费的相关规定, 使得该准则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血栓通干粉下一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