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

2024-06-16

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精选十篇)

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 篇1

一、词汇教学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 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把握, 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1. 重示范。

在教单词时, 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 发音清楚, 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 专心看, 积极模拟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 模拟正确后, 再出示单词卡片, 以免分散学生的留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 重情景。

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 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 这样即便于学生理解, 印象也深刻。

3. 重迁移。

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或叫“相互迁移”。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 all-tall-ball-small等等。

4. 重趣味。

英国有名语言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爱好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5. 重运用。

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 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 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 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 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 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 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自读之前启发讲:

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 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

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要害之处,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 该挖掘处必挖掘, 该品味, 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

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碰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 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 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 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 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

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 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 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 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 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正确。

三、音标教学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 但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单词, 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 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那么, 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学音标?

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 把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 (可以是生词表上部分单词, 特殊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 , 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 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 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并进一步学习和把握单音部分的其他学习内容。

四、语法教学

《新目标英语》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把握语言。这套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交际性强。

事实上,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 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而在课堂中学到的毕竟有限, 假如让他们把握了规律, 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 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继而形成语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 学生们自然也就能自如地运用。

六、听力教学

《新目标英语》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 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 我们如何改变现状呢?

1. 首先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

“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 “说”是表达, 是“输出”,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 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 使两者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听说练习包括听音答问、听后复述、听后解释和听后辩论等。而初中侧重听音答问和听后复述。

2.接着进行听写练习。

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 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听写有数字、人名、地名、年龄、尺码的对话和短文。听音画勾或打圈, 听音选图, 听音标号或排序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3.注重听读练习。

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 让学生进行模拟跟读。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在发音、动作、习惯方面的模拟能力极强。学生在跟读时, 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把握一些朗读技巧。同时朗读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困惑 篇2

当前,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从基础教育的课程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我国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历史的课程改革的成就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困惑,提出了新的挑战:

1.教学任务重。新试行的初中英语教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于大中城市来说,无疑是切实可行的;但对于贫困的农村初中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起始年级已于秋季开始使用的新教材,调整和充实了许多内容,词汇量和功能项目增加的幅度最大。这样的修改对于在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困难,而且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减少重复教学。但是,对于初学英语的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谈何容易。

2.教学目标高。国家在制订大纲时曾明确指出: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开设外语的语种、范围和程度,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只按一级要求(初中只学两年英语)进行教学。国家还曾专门组织编写过农村版教材。但是这些设想与实际情况却有出入:一方面,农村初中的孩子们不甘落后,他们不满足于初中毕业,也希望上中专、高中、大学、走出农村,走向沿海,走进现代化的生活。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考主要由省级和地(市)级教育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一般都设在大中城市,因此,中考这个评价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也就更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此外,中考还必须考虑与高考的接轨。上述情况注定了初中英语的一级要求和农村版教材无法满足农村初中学生的愿望,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必须按照城市统一标准进行。

初中政治教学的新思路 篇3

[摘 要]:笔者通过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还指出了政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新思路 学生

我国初中课程改革处处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体现着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初中政治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新理念,培养新模式,全面构建和谐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由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任何一次课改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实际,都会渗透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意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如果一个老师为迎合考试需要泛泛而教,照本宣科,生吞活剥,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死记条条杠杠,产生厌学现象。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旧观念,采用现代教学新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对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理解,对重点、难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对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放手寻找,结构放手让学生构造。从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养成“我要学、我必须学、我应该学”的学习观念。

二、拓宽教学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一位教师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拓展延伸,学生就得不到全面发展;呆板型的课堂教学,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学生就成了毫无生气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旧的教学思路,从社会活动的现象和当前热点问题着手,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生活、亲近生活,各学科的知识贯通融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收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获得亲身体验,并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运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课必须结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光碟、软件、网络资料等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同样,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初中政治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质量高标准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为切入点,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四、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的这次课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只是导演、配角,学生才是演员、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思所想,同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到活而不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

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地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成了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扩展课堂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故此广大的初中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者。时代要求目前的初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更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教育发展。而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要解决转变我们的观念问题、教学的模式问题。只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中梅.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新思路.山西教育,2007,(12):34.

[2]钟鑫.浅析新课程中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2):17.

[3]陈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177.

初中音乐教学的新探索 篇4

一、诱发兴趣

创造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兴趣能对学生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动力。学生只有发挥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更具有创造性成分, 从而主动地获得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 重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亲切、真实而有吸引力, 从而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如:教师拿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 请同学们观察后自己动手做一件打击乐器。课下学生们利用竹茼、竹板、酒瓶、一拉罐等费旧生活用品制作出各种节奏乐器。课上再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为《红星歌》创编节奏, 边奏边唱, 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 学生自始至终回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创造欲望。

二、坚持激励、敢创造

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能使学生的身心愉快、亲许轻松、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 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去探究、去创造。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热爱学生、信任、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巧妙地运用激励的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对学生新奇、心裁地设想要及时地称赞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持欣赏的态度、鼓励的态度。例如:在初二的教学中, 我唱一句55 3155 66 5.35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结果有位学生唱到6642 66 77 6.46我给予了肯定。并让其他同学跟他的旋律进行模唱。或许有的同学在答唱时旋律不动听, 不符合调性, 不过只要他们参与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是体验到创作的成功感, 获得继续创造的勇气。

三、创造条件、可创造

众所周知,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包括图片、影像、情景、音响等。物质材料的接触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 是解决问题的敏感条件。例如:音乐教学中, 欣赏《瑶族舞曲》时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山寨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再以听与视的方法相结合, 按不同音乐意境把不同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联想到瑶族青年身着盛装轻歌曼舞的欢乐场面。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鉴赏, 同时也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条件。欣赏完毕后, 丰富的材料起的是暗示的作用, 引发的是创造。

四、留有余地、能创造

提供学生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学生占有一定的自学空间、享有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可以使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不时迸发出创新火花。如当学生学会歌曲后, 可以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让他们自己设计节拍、跺脚和打击乐伴奏;如在设计每节一月课时, 先让学生在一起创编出好的动作, 有学生自己编排好再表演, 并要求学生感受此段一月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记忆能力、表演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开始就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五、依据思维、懂创造

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而其中的变通性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遵守思维发展的特点, 帮助学生懂创造,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 不局限于某种形式, 能以新的角度看问题, 提出问题的设想。例如让学生创编旋律时, 每个学生积极开阔思维, 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 促进了学生发散性地位的发展。当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后, 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 最具终止感。这就训练了集中性思维能力, 学生运用发散———集中———再集中的思维过程中, 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 大大增强了思想的变通性, 有助于灵活地解决问题。贝尔认为, 任何新知识, 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 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 新知识是不会被引起兴趣而被吸引的。而创造作为一种新知识脱离已有经验也是举步维艰的, 因为创造要有一定的范围为基础的。我们都知道, 当孩子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 如果没有见过的动物就怎样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 一定的乐理知识和经验是音乐创造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 篇5

通过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这本书的学习使我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地思考反思,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首先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新时期里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多元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在职业道德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热爱每一位学生,要想做一位好的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里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中学生对尊重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与学生沟通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正确的评价、热情帮助、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从课堂组织来看,教师应该加强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体会与理解,课堂上用心教,用心与学生交流,真正的把握好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用文本去教,然而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开发和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有效的扩展下去。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运用能力,切实让学生“活”用数学,用“活”数学。

三、教师教学基本功是保证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学习它是尤为重要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中《长度单位》。教学时利用教师教学新修炼中讲到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刻度尺测量自己的书本、课桌、茶杯的高度等情境。让学生自己说出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太麻烦,从而引出用分米作单位来测量。这样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由学生们自己得出猜想,进入心内容得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猜想、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自觉地产生了“要学、乐学”的情感,使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由此可见,教师具有不同的情境创设基本功,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四、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强调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使自己成为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教师。从而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在我校的多年的历练中,我也接触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可就没有向今天这样在头脑里形成这么清晰的印象。我深深的感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恪守师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五、拓展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教育上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我们坚信通过自学和老师帮助,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精兵强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更加投身于教学工作中。

实践证明,教师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字,不仅体现了教师形象,还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中开 展“三笔一画”比赛,不但督促教师巩固提高自身的三笔一画能力和业务素质,而且使教师间相互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带动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此路小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平台,让我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争取做一名适应新时代的优秀的小学教师

四、基本技能

教师的基本能力不能通过短期的训练而成,但基本技能却可以。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读、写。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表达、讲解,如果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读,我觉得除了读书之外,更重要的应还包括读学生,学生是一本书,不易读的书,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这本书,如此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写,这里的写应该是指三笔,即粉笔字,硬笔字,还有毛笔字,只是电脑的普及,我们的写字技能却在下降,甚至是有些字已经写不出来了。

漫谈教师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很朴素,却实在耐人寻味。近几年来,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层面对教师基本功进行不少评头论足,困惑也常常萦绕心中。一是一线教师越来越觉得不会教书了,二是学校管理层对新教师的素质有些微词,三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更加明显暴露。教师的真功夫究竟是什么,现在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不断修正?笔者在查阅有关资料和面向全区近30所学校教干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梳理,以求比较明晰地观照,便于改进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培训和评价。

一、如何体认教师基本功

开宗才能明义,追根务必溯源。对于教师基本功的内涵,我们还需要牢固把握,否则,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就很难廓清教师基本功的外延,就无法有效进行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培训和评价,最终也就很难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受到普遍性认同的关于基本功的表述是:基本功指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基本功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基本功应包括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等。教师的基本素质最主要的内容应是师德修养;教师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教师基本能力应含有组织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教师基本技能主要指撰写教学设计、说课、评课、作业设计以及基本的听、说、读、写等。

随着新课改纵深推进,一些新的教师基本功项目也相继进入教育内部的话语情境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科研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超出教师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范围。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对于教师基本功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我们要引以为戒,否则后患更大。由于惯性的作用,很多教师对于教师基本功的理解还窄化在“三字一画”水平。当然,对于“三字一画”我们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只能加强,绝对不能削弱,要有一条底线来进行硬性约定,不能产生“三字一画”是雕虫小技的错觉,不能容许对多媒体的依赖而替代“三字一画”;由于思想准备和基本功结构的不足,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呼唤的新的教师基本功缺乏积极接纳态度,甚至产生过抵触情绪,因此在优化教师基本功结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走过场的现象;由于教师自身惰性的存在加上管理者和培训者不注意照顾不同教师群体的智能结构的差异,也使部分教师对基本功产生无所适从的困惑。因此,对于教师基本功的认识,我们既要面向全体教师明确最一般性的指标,又要注意兼顾不同智能结构的教师差异性,还要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来对待体现层次性。国外有位研究者(Dreyfus&Dreyfus)在研究教师成长时,把教师成长划分为5个阶段,即:新手水平教师,高级新手水平教师,胜任水平教师,熟练水平教师和专家水平教师。如此分法比较切合教师专业成长实际,思路也比较明确,值得我们细心体悟,当然,这位研究者对于教师基本功的认识还是没有超出教师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范围,只是围绕教师基本功而着重在教学专长方面表述得更加精到和细致和富有个性。这位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基本功要逐步转化成为教学专长,必须历经具体的实践过程,可以说与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成正比的,只有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专长才能够逐步获得,一般来说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0年的工作经验,或10000小时的教学时间。真正成为专家水平教师,其教学专长(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成长)最为关键。因为教学专长包含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学科知识专长是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它包括一个组织良好且易于提取的知识实体。不仅指特定的内容知识,还包括优化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课堂管理专长是指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此专长作用于:维持课堂教学任务的进行;预防或迅速消除课堂不良行为;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而采取的教学行为等。

教授专长是指为了完成目标,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存在于复杂但有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能力包括计划、监控、评价和应变等,这些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流畅。

诊断专长是指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信息状况的方法,这些信息状况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生的能力、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学生的强项与不足,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即使意识到师德重要性并且强化了师德重要地位,也未能有效解决师德和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二、如何以主体状态进行基本功修炼 教师基本功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习得性,教师基本功的修炼离不开教师主体的自觉。

第一,要摈弃消极心态,树立积极心态

要打破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的守旧心理。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老师自我感觉良好,也有的认为自己年龄也大了又传到码头车到站的情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抛弃自卑脆弱、自暴自弃的畏难心理。有些年轻的教师刚工作时热情很高,激情四射,总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但一次两次的挫折和失败便把他们打垮了,从此,他们便一撅不振,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成天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热情降至了零点,有的甚至不堪一击,走上了绝路。还有的教师总觉得自己底子薄,自卑心理极强,什么机会都不争取,自然结果是原地踏步了;要放弃文人相轻,闭关自守的狭隘心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教师会遇到诸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单纯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但我们教师已习惯于“单干”,甚至有一部分教师还存在在“文人相轻”、“闭关自守”现象,这些心理都会严重阻碍我们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修炼基本功的过程中,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共赢意识。

第二,历练良好习惯,涵养学术品性

习惯决定成败,品性重在涵养,如果教师能够坚持从八个方面(也交叉,但每方面还是相对独立的)进行持之以恒的修炼,教师的基本功内涵就会显得更加厚重,外延也会因此显得更加实在。一要终身学习。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现实来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育教学工作相对于未来讲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传统教学中“一杯水与一桶水”的静态师生关系由于信息时代来临已经明显不合时宜。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厚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应该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

二要学会创新。学会创新,需要教师主动打破墨守成规的陋习,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风格,需要教师提高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关注度、敏锐洞察力、敏捷革新力,能够主动转换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读,能够对那些所谓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冷静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深刻辨析和独立判断。

三要学会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和难点,也是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的重要标志。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多媒体工具。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已经突破了原先课件制作、应用的简单层次,发展至教师课前利用网络成功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件制作、信息化教案设计、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与教研,课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深度学习,课后教师利用网络展开教后反思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等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向和注重过程性应用实效方向靠拢。需要提醒的是,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是无法满足实际要求的,需要集体攻关。四要学会调适。从特定角度讲,一切教育教学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知识和心理等人际关系影响。教师的心态、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由于其成人特征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否健康、积极、稳健,教师是否能够正确面对来自问题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等学校人际环境的压力,以及教师能否正确面对来自自身专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压力,当面对来自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时,教师能否自觉主动进行心理调适、自我心理解压,这不仅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基本品质与能力之一,也是教师消解职业倦怠感和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五要学会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必要态度,也有效实施教育的重要方法。欣赏学生,要做到“赏而无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要学会合作。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能力,而且要有较好的合作能力。一是与学生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起研究学习方法。只有与学生合作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二是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学科内的教师经常交流教学信息,研究教学案例,讨论教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学科间的协同合作。不同学科的教学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联系,学科间教师经常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信息,有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四是与社区民众的合作。教育教学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和学校之外的各个系统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助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与社区民众开展交流与合作。合作力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应然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实然需求。

七要学会科研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项逐渐得到认同并且不断得到强化的基本功。教育科研不仅仅局限在课题研究上,当然,课题研究的要求更加规范也更为严格。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来说,方式方法可以更灵活些。

八要学会反思。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是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会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知反思,不愿反思,不会反思,常常在工作中只注重速度、进度、结果,不注重过程,更不注重师生投入与获得之间的效益,通常是某项工作完成后即抛至“脑后”,自己很少回头看,使得工作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导致问题日积月累更加难以解决。学会反思,应该是每位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应该养成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扎记、写教学随笔等习惯。

三、如何有效进行外力驱动

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水平呢? 我们既要坚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又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采取心得对策。

(一)加强培训,注重实效

尽管在新课标实施初期,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了对教师的培训,但许多培训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并没有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忽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从本区域实际出发,确定培训重点项目,明确培训具体指标要求,不能再搞大呼隆培训,一刀切培训。学校在进行校本培训时更要针对校情、师情和学情,明确整体带动型培训项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认真地进行培训和考核。

(二)提供机会,增强内功

信息化的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信息更新周期快速缩短,因此,要多渠道优化教师基本功结构,培养教师的真功夫。

首先,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学校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书本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既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要充实《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等。

其次,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互听互学,教学相长。在校内积极开展“我听人人课”、“人人听我课”、“我评人人课”、“人人评我课”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切实搞好集体备课,加强教案和学案的研究,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或聘请外校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内上课,传经送宝,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2.开展竞赛,扬长补短。广泛开展专题性、研讨性基本功竞赛活动,严格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如组织教师每学期设计一份最佳教案、上一堂生动课、写一篇优秀论文等。

3.以优带“差”,相互促进:在教师中开展“结对子”活动,并且实行项目及目标管理,让优秀教师为一般教师在师德上作表率、业务上作导师,将“青蓝工程”落到实处。学校应制定具体措施,严格要求一般教师坚持先听课后上课的原则,鼓励优秀教师上好示范课、观摩课,一般教师上好汇报课,通过“传、帮、带”活动,实现结对教师都向新的层次发展。

(三)激活机制,激发动力

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渐渐养成了一种被动地接受老师主动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惯。在他们看来,教科书上面写的内容和教师课堂上讲的话就是完全正确和绝对权威的,结果和结论就是他们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因而,在课堂上本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现在的课堂即已经演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总是沉默不语、毫无生气也毫无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的思路变得愈来愈窄,而对书上讲的一切知识内容都想当然,甚至连质疑的意识都变得淡薄了,于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也在无形之中被约束了。

虽然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地学到和掌握历史知识,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内容,考完试便转瞬即忘。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行动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心,逐步引导其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即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将“苦学”变为“乐学”,从而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来。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活动当中的一种主体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其智力可以得到最大效果的发挥。因而,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大家和谐相处、真诚以待,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才能进入创造性与积极性充足的最佳状态。

实行民主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于是学习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愉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大多都是陈述性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没能让他们通过表现自我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会变得毫无激情,在他们看来,上课就成为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唤起学生对创新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变得更加自信自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合格人才。

三、拓宽历史知识的外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独特的特长,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教师的任务便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与特长,以达到增强自信、弥補不足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教师要利用一切外部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将优秀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身的品质与能力,并且充分发挥和提高身心的潜能。

拓宽历史知识的外延,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都具备了“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这一过程。其中,在明朗阶段,创造的主体突然间因为受到特定的情境下某一个特定的启发所唤醒,于是创造性的新意识就猛然出现了,而且之前的困惑也在瞬间顿时化解。在明朗阶段,常常会有很多的灵感被触发,使人突然受到启发。总而言之,人贵在创新,在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得具备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和创造性的人格,还要充分地把握住学生创造心理的需要和心理的压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学习的优质环境,并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最新的科研成果。只有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为己任,才能推进学生创新意识潜能的开发,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单力丽.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03)

[2]梁开永.和谐师生关系与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02)

初中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新途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学教师需要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给初中生提供自由拓展的空间,实现初中生全面发展。还要积极进行改革,优化教学思路,结合实际学情,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提高了初中生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还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给初中生提供了更多自由的学习时间。通过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学生能够明白数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生活相互联系的,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忽视师生关系的培养,数学教师通常占据主体地位,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开放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在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优化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初中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讲初中数学《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着落实新课程标准,创建高效课堂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大胆尝试,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享受数学的乐趣。我给学生出示了某景区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图中游乐园、动物园等五个景点的坐标。通过观察、画图探究进行总结,让学生避免死记硬背,重点在理解。然后我继续设计互动环节:为了回馈游客,景区内举行“寻宝”游戏,已经知道两个标志点的坐标为(3,2)和(3,-2),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我让初中生分组探究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

三、突出主体地位,采取差异化教学

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改变教学策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真正激发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讲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我首先给初中生展示一组乘法运算:(+2)×(+3)=(+6);(-2)×(+3)=(-6);(+2)×(-3)=(-6);(-2)×(-3)=(+6);然后我让学生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尽可能全面的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学生不可能很全面的把法则总结出来,此时数学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最终由数学教师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这样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牢记法则,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初中生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基础较好的初中生要注重拓展训练,提高运算水平,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四、鼓励自主探究,拓宽初中生视野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新课程理念,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拓宽初中生的视野,让初中生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技巧,从而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比如讲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初中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的步骤有哪些?然后让初中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给出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为了进一步拓宽初中生的知识面,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技巧,我设计了生活化的例题,并且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某城市平均每天产生垃圾700吨,由甲,乙两个垃圾处理厂处理,已知甲厂每小时处理垃圾55吨,需费用550元,乙厂每小时可处理垃圾45吨,需费用495元。如果规定该城市每天用于处理垃圾的费用不得超过7370元,则甲厂每天处理垃圾至少需要多少小时?我给学生讲解解题技巧:设未知数时要将“最多”,“不少于”等这些不确定的词语去掉,求出的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应用题的解,应用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参考文献

[1]滕利平.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中学版),2011,(03):12.

初中生物教学的新体会 篇8

一、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

1.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用方程或方程组有关知识解绝非方程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就是把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出来, 即列方程或方程组.

2. 分类讨论思想.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将它们在同一标准下区分为不同种类而分别加以讨论的解题思想, 在应用时不能重复或遗漏.如数的分类、式的分类、概念分类、解题方法分类.

3. 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把命题看成一个整体来考查命题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找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利用整体思想解题, 能使常规思维不易解决的问题, 在此找到理想解法.如换元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图形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利用函数的图像、代数式对应的几何模型使代数问题转化为图像、图形的几何关系或转化成新的数量关系.如函数图像作图等.

5. 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就是指变量与变量间的一种对应思想.就函数思想本身而言, 初中数学中常用函数的变量对应原则、变量区域原则及函数图像在解题时, 若能灵活地利用函数思想, 借助图像, 能起到优化思维结构、简化解题过程的作用.

6. 转化思想 (化归思想) .

把“未知”向“已知”进行转化, 把复杂向简单转化, 把“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的思维方式, 是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方法.如消元法、配方法.

7. 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而且已知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性质, 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一性质.类比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如讲授“分式内容”时常与“分数内容”类比等.

二、要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为素材.

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教材的基础知识中, 并不像定义、公式法则那样具体.由于教材体系限制, 不能完整地表达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时甚至掩盖其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时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教师除把握教材体系与脉络、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之外, 还要从数学知识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思想.

第二, 按照提供的素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讲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1.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 创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情景”.

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定义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 整数、分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2) 有理数包括正数和负数.这两种说法错在哪里?通过辨析, 让学生了解前种说法重复, 后种说法遗漏, 进而介绍正确地将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方法.像这样引导学生对有理数错例分析, 创设分类思想的“情景”, 指出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标准, 但必须不重复、不遗漏地分类.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按数的性质”这个标准将有理数分成正数、零和负数三类.

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必须与教材内容和谐.

例如, 在讲授“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时, 根据代数中关于数的等式的性质, 说明这些性质也适应于几何中的关系, 这样体现代数、几何相结合思想.在讲授“线段的大小比较”时用图形来比较大小, 并指出还可以用度量线段的长度, 比较线段的大小, 把对图形的认识与对数量的认识结合起来, 达到数与形结合.

3. 教学内容渗透诸多数学思想时, 要有选择性.

(1) 七年级应以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为主线, 其他思想方法, 如“待定系数法”“函数与对应思想”等可以只练不挑明 (2) 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主要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比来渗透类比思想, 其他思想方法则处于次要位置, 留在以后教学中再逐渐揭晓.

4. 激发内动力, 培养学习动机.

教师设法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优越性、实用性, 从而产生要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师提供一些学习数学思想的素材, 如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让学生从范例中感知数学思想和它们的优点, 这样激发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5. 加强学法指导.

(1) 强调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要透彻, 设置适当练习, 加强对数学思想的巩固. (2) 在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 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使信息反馈回来并加以指导.若发现普遍性错误, 则要发动集体剖析, 若发现独特的应用技巧及时给予表扬, 争取深化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让数学思想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大帮助.

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9

在写作上,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习作要感情真挚;2.表达独特的感受;3.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实现独立写作, 注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等环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 绞尽脑汁,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信, 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师, 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 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 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 如果书写再好一点, 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生作文时恰当运用范文,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 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眼界是最开阔的, 个性是最独特的, 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 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 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 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新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 科技创新国际化, 生活的多元化, 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 交织的音响, 多彩的图画, 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 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 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拥抱自然, 深入社区, 走进工厂农村, 参观学习, 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 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 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 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 有了深刻的领悟, 便能信手拈来, 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指点迷津, 让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时下学生的作文, 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 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 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 不再负载情感, 不再负载人格。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 或浩气磅礴, 或明快活泼, 或深刻练达, 或质朴清新或华美高昂。凡率性而为, 凸显生命本色, 随性而发, 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五.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 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 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 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突破,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 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善于写“溢美”之辞, 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 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 以及鼓舞性。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考 篇10

一、创设新环境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 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主要场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利用多媒体把各种信息引入课堂、创设新环境, 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条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它之所以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传递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勾画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 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政治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 不但信息量大, 而且图文并茂, 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 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 创设一个集声、形、光、色、景于一体的情景, 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感受新体验

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力, 能驱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从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对政治课有无自主学习意识,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就是要使其乐学。自主意识是学习过程中的启动机制, 学生有了学习自主意识, 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其不断享受到那种愉悦的体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的需要, 实行分层次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此,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尽可能把教学需要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从实际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并对其需要不断地引导, 在满足现有需要的同时, 培养学生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学生主体明确意识到外部有某种满足需要的诱因目标并采取行动时, 需要才会转化为行动, 也只有这样,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会转变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

三、开展新活动

这里的“新活动”, 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一般的实践活动, 而是体验活动。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 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创设各种机会,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情感、信念形成的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开展实践活动, 以促进观念的内化。开展新活动, 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来确定目标,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准备设计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 如果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活动, 则无法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 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 让学生去自学, 去探究原因, 再让他们在讲台上讲出来,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度, 既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展新活动时, 应当注意: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表现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享受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他人的肯定, 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学生, 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才会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自主学习意识。

四、扮演新角色

上一篇:高校书法下一篇:新疆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