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建筑的创新性

2024-06-02

行政建筑的创新性(精选十篇)

行政建筑的创新性 篇1

宝应行政中心是宝应新中心区的核心, 位于城中片的中心地带, 它以现代的城市空间为载体, 以生态、健康、绿色、宜人的环境为场所, 象征着宝应新经济的崛起, 肩负着宝应新城市发展的重任。优秀的设计工作将努力把城市带入一片新天地。

1 总平面规划设计

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 项目地块被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南侧为主要供市民活动的市民广场, 北侧为行政中心区的区域, 两个区域之间用一条景观园林路分开。两者各自成体系, 互不干扰。

南侧的市民广场主要为市民活动休闲的场所, 作为行政中心的前广场, 起到了对主体建筑衬托的作用, 其象征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设计中, 充分体现景观与使用二者兼顾的特性。使其既具备府前广场的庄重气派, 又亦满足市民公众开放的功能性。

北侧为行政办公区域, 建筑分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主体建筑位于中间, 强化中轴线, 其礼仪主入口正对南侧广场, 对公众开放。考虑到主要人流方向从北侧的叶挺路进入, 其内部使用的出入口设于北侧。为方便内部大量人车流的进入, 符合城市总体交通流线框架, 设计在主楼前设行政中心广场, 这一广场联系、整合区域中的所有的建筑物, 起到内部人车流的集散作用。主楼的弧形线性构图强化了中轴线及两个广场的对景要求, 对称式的布置强化了行政中心的庄严性及秩序感, 符合城市心脏的个性特征。同时在流线上相互独立, 共用一条环形主路, 构图清晰明确,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伏笔。

2 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将宝应行政中心的功能分解为四个子单元, 分别满足四套班子的使用功能, 每个子单元相对独立, 共同形成行政中心主楼的框架, 从总体上形成开放的、围合的空间。

在平面的设计中底层北侧设内部人员使用的门廊门厅, 通过这一门厅可方便地进入各子单元的功能体。南侧的入口设大台阶直接进入二层, 在主楼主入口的设置上, 本方案别具匠心, 将主入口设于中轴线上, 采用了一个空间的主体手法来处理, 主大厅设计成一个半室外的过渡空间, 而这一大厅可对市民开放, 组织活动或展览, 市政厅的使用功能更加贴近群众, 更加多元化, 使其真正体现出市民中心的公众性。

各子单元的布局围绕着中庭布置, 空间流动活跃, 并通过可开启的顶棚调节建筑中气流的流动, 有效节约能源, 赋于建筑物生态的含义。而北侧的入口门厅供内部人流使用, 通过入口两侧的楼梯将南北两个入口连成整体, 南侧入口大厅三厅高, 高大而宽敞, 抬头可见蓝天, 前视可见绿水。北侧门厅为办公楼主要出入口, 内设一圆形玻璃天顶, 同二层共享大厅相连, 此玻璃顶上可行人, 而下部为一锥形金属体, 使其同玻璃天顶共同形成一个建筑雕塑, 喻意明镜高悬, 为大楼的主入口赋以更深的含义。

建筑造型是建筑特色的最终反映, 我们在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观看视角, 满足不同视角的建筑形象, 使人的视觉在建筑范围内得以缓冲与停顿, 从而使建筑的区域标志性得以成就。主楼的形态采用极富动感的弧线形造型, 使建筑群落中最具视觉张力的部分极具特色。南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出现, 采用向外辐射的造型, 体现出政府对市民的开放, 而北侧呈环抱的形态, 象征着政府的团结一心。

主楼的内部空间完全对称带来管理上的高效, 而各子单元内部的中庭设置具有生态含义, 建筑的体型符合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要求, 连续弧线形建筑界面维持着城市街道界面的同时通过大体块来体现建筑的独特属性。

而功能的分解使功能成为组织建筑的重要原则, 真正体现出建筑形式是建筑功能的载体。而建筑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同城市对话, 游移于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我们充分运用这种多重性来组织基于开放的政府形象, 使政府真正成为市民中心, 一个丰富的内核和变化的城市片断得以诞生。

3 绿化景观设计

充分体现宝应行政中心的环境设计目标:“绿野、碧水的现代化田园城市”, 突出“绿、水、城”的城市景观特色, 强化水文化。

在南侧的市民广场的设计中, 充分体现其作为行政中心的礼仪广场, 以及市民休闲游乐功能的双重含义, 以一条环形的水系贯穿其中, 礼仪广场呈对称式布局, 强调中轴线, 强化秩序。一条主轴线贯穿整个地块。这条中轴线从南至北分设, 从旱喷泉、条形喷水池、广场、国旗台、直至主楼的中部开敞大厅。轴线高低错落, 起伏有秩, 强化广场的象征意义, 轴线两侧辅以环形台阶状草坪、铺地树阵、带坐椅的树池, 满足人流的活动与集散。北侧的景观设计采用对称式布局, 中部以硬地为主, 两侧用水池、绿地同周边道路隔开。规整的布局特色也同建筑气质相呼应。

4 结束语

医院行政管理的创新论文 篇2

一、我国当前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上不够科学现在很多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工作上缺乏专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建立起全面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使医院工作的整体效率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磨洋工的现象,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的阻碍也是非常大的。

2.相关行政人员在管理的经验上也比较缺乏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的结构上比较复杂,在管理上面缺乏经验,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的学习,在年龄的结构,知识学历以及专业的分配上都是不合理的。现在有很多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靠的是命令,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上是比较落后的,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实践意识,使医院的发展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在医院行政管理的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很多的医院没有把培试论医院行政管理中的创新思路张丽华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工作重点,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会感到压力很大,也无法将工作的效率提高。

3.医院的组织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在行政人员的构成上也比较复杂当今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构成医院的各个系统也非常复杂,科技的含量比较高,知识比较密集,还适应不了经济形势的发展,变成了一种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的,带有福利性质的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行政管理,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构成上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一些卫生技术方面的人员或者由军队转业来的干部,以及顶替就业的人员来构成的。

二、医院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使医院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完善要引入全面的绩效考核观念,完善和落实绩效管理考核水平,实行综合的目标责任制。根据岗位的规定和要求,从工作的能力、态度、业绩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标准考核体系,并对考核的结果详细分析、调整和改进,并且员工以后的升职、培训和奖惩也会以此为依据,公平、公正、公开。要对市场、政策、经济以及医院内部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原有的质量管理和薪酬体系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制定出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医院薪酬体系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得到有效提高,使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不光要使用人才,还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于各类人才要有计划的.组织培训,建设学习型的组织,使医院的终身教育制度得到实现,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才队伍。

2.在医院的行政管理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由于医院是事业单位这一性质,导致医院缺乏一定的行政管理工作自主性。所以就要求医院要积极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勇于创新,全面提升医院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要按照明确化的职位原则,使岗位竞聘机制得到完善和健全。运用灵活的岗位应聘机制,使员工的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员工难进难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也得以有效地开展。

3.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在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要明确自己在岗位上应该负起的责任,在将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在责任和权利的范围内应该要把握好度,对上级分配的工作任务应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对下级的工作应该要进行充分支持。在管理上应该与大众所认可的人权、人道、人性、人伦等一些基本的理念相符合,在管理的行为上应该是符合情理的,管理的过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4.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较快提高,非权力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在医院行政管理的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素质上是高低不同的,这对开展的行政管理的工作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最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开拓精神,在管理的能力上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对于行政管理中的各种事务能够进行顺利协调和组织。在科学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应该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在当前存在的很多的管理的理念说明,一个领导者在管理方面的影响力主要分为非权力和权力两个主要的方面组成,这两部分中外在的因素就是权力的影响力,由于职务的变换以及在大小上存在的不同,工作的状态、知识经验、道德品质以及个人的素质等各个方面综合的因素,都影响着非权力的影响力,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靠权力来解决的,在某些方面,非权力的影响因素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强现代的信息化管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院运用了触摸屏的查询系统、经济的核算系统、药库的管理系统、数字超声影像的网络系统,检验网络信息的系统,在门诊处进行配药和发药的系统,门诊的收费系统、挂号系统,对病案进行管理的系统,将医院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水平进行不断提高。

三、结语

探析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理念 创新 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在教学理念、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仍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形势较为复杂,因此高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行政管理部门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重要部门,因此必须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从国家层面来看,行政指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的日常事务进行依法管理的过程;从企事业单位层面来看,单位的人事、后勤、办公室等都可以被称为行政;而对高校来说,行政是指高校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置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是实现自身职能

高校是一个汇集了众多高层次知识分子的场所,是学术研究基地。因此,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并不是对知识分子进行管理,而是要实现自身职能,合理分配学术资源,传达学校各项思想和精神,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适合的环境。

(二)最终目的在于教育

高校是进行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管理,而是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服务,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便捷,从学术和教学上促进教育的发展。

三、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弊端,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成熟,它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使行政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观念落后,存在缺乏创新意识,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消极、懈怠,管理过程中以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为重,忽视了大局利益,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管理决策被领导的意见和思想左右等现象。

(二)机构严重膨胀

虽然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阶段,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二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异导致管理矛盾逐渐显露。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高度集权且机构膨胀。许多高校除了设置最基本的科室和部门外,还不断增加新的部门。这种做法看似将权力和职责进行了细分,实则造成部门之间工作重复,不利于责任落实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对高校的财政也带来很大压力。

(三)内部不和谐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部门、科室、领导、员工等。各部门、科室、领导、员工之间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或观念想法上的差别,出现明争暗斗或其他不良现象,导致内部的不和谐。且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重视权力和规章制度,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行政管理工作就被禁锢于规章制度之内,管理工作变得呆板机械。

四、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措施

(一)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

服务型管理模式要求高校打破行政管理的“行政化”趋向,取消“管制行政”,更多地采用“服务行政”形式。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将服务作为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改变行事作风,完全改变“办事难”的局面;其次要对学术和行政进行明确区分,将二者之间的权力互相割裂开来,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职责。

(二)提倡平等型行政管理理念

平等型行政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二是实行管理工作公开制。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问题,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实行管理工作公开制,能够很好地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尤其是涉及教师和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更要实行公开制。

(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结果和效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意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专业水平。高校要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其不断提高自己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的进行。另外,可定期举行行政管理知识方面的竞赛,实践活动或书面形式都可以,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供动力。

2.道德素质。高校可多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观看优秀的行政管理案例视频,或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促进行政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彻底消灭“办事难”现象以及“官僚主义”的作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的日常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要慎重对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机制,优化管理职能,最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上.服务学术为本: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必然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07):187-188,192.

[2]汪洋,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04):143-146.

[3]卢彬彬.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的构建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04):250-251.

创新依法行政的路径选择 篇4

关键词:依法行政,创新路径,监督

2010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 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有待于加强和全面推进。如何推进依法行政,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径, 笔者认为关键有以下三种创新路径:

一、创新立法, 尤其是创新规范政府行为、政府权力的法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维护法制权威。按照这个要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些法律法规还需要抓紧制定;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及时进行修改。

目前, 我国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 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 但距离一个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还很远, 现有的法律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一方面, 如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一些法律急需修改;另一方面, 很多新法律需要制定, 如行政程序法, 行政编制法, 行政组织法等等。如有了行政许可法, 可以通过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来规避处罚法的要求。所以, 必须通过科学民主的立法来解决政府机关、执法人员规避法律的一系列问题。而行政程序法, 作为一个最低的程序标准, 也是一个最全面的标准, 不管什么样的行政活动, 不管以什么方式实施行政活动, 都必须遵循这一最基本的程序原则。程序法很重要, 组织法也同样重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六次改革, 每次机构改革都遗留了一些问题, 事实上与立法缺陷是分不开的。由于缺乏推动改革的立法, 难免就会影响改革的稳定性, 改革成果也难以得到保障和延续。

创新政府立法, 需要认真研究:一是控制“泛立法主义”, 节制立法对社会的过度干预;二是科学划分行政法规与规章、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各自的权限范围;三是完善切实提高法律规范质量的机制, 确保立法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 促成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制度的生成;四是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程序, 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社会公众对立法的参与程度;五是努力改进立法工作技术, 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确保立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对政府机关制定的广泛适用的规范性文件, 也要认真研究、科学规范其调整事项范围、制定程序与监督机制, 以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二、创新执法

我们制定了很多的法律, 但大量的法律都被置之高阁, 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其中既有人为的因素, 也有体制的限制, 还有法律本身缺乏可操作性, 立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应该说, 法律实施问题是目前法治国家建设的一大难点。要保证法律的实施, 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依法行政意识的强弱和能力的大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8月27日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务院各部门, 各级地方政府, 要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表明, 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具体而言, 是要着重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以及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公务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使其充分认识法的意义, 执法的重要性以及违法的危害性。

2.提高立法的质量。立法是执法的前提, 如果法律本身质量不高, 再严格的执法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看到我国立法质量不断进步的同时, 也要看到立法质量还有待提高的一面。在目前情况下, 我们的立法有时是绕着矛盾走, 有的立法一看有矛盾就写得抽象一点, 概括一点, 留着以后慢慢解决。这种立法观念是造成某些法律法规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法律法规质量低下又是造成执法实践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为法律本身的作用就是确定规则, 解决问题, 如果法律最后变成了很虚很抽象的, 甚至只有某种倡导意义的而没有约束力的条文, 那它就不成其为法了, 自然也就难以执行, 更谈不到严格执法的问题。

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着重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一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制度建设要合理界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高度重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 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二是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法律规范在赋予行政机关必要行政权力的同时, 必须规定相应的责任, 并有严密的程序作保证。三是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制度建设要坚持有利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四是强制与引导的关系。法律规范不仅具有强制功能, 也有鼓励、评价和引导功能。政府立法要提供一种供人们自己判断是非、自己承担风险、自己分担责任的规则, 鼓励、引导市场主体之间以契约等自治形式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实体与程序的关系。在政府立法工作中要解决好“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 要下功夫研究如何通过设定程序制约权力的行使、保证权利的实现。六是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不断健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的边界,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实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

3.解决好法与权的问题。现在, 有些官员的行政行为不对法律负责, 而是对任命他的上级领导负责, 这就造成了法律不如法规, 法规不如规章, 规章不如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又不如某个领导的意志。之所以产生这种不规范的现象, 说到底是由于在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官员的选拔任用等一系列人事管理体制以及问责制等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而问题的本质是权大于法。要真正把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 就必须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体制上的弊端。

三、创新行政监督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与其他权力相比, 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 自由裁量范围大, 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并且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的特点, 一旦滥用将会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因此, 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创新行政监督,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破解:

1.树立正确的监督观。

在我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 不仅对以皇权为首的行政权缺乏制度上的监督制约, 普通民众的头脑中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观念也很淡薄。历史遗留的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双重缺乏对当前的依法行政进程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有一些很好的监督机制因为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而无法切实贯彻执行。我国依法行政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为了加强行政监督, 必须鼓励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监督观:一是全面监督的理念。不仅要通过监督来防止和纠正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 而且要通过监督来督促行政主体履行行政职责。二是利益保障的理念。行政执法及其监督要保障和平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重视社会监督的理念, 特别是要发挥新闻媒体以及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2.强调司法监督。

我们一直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要树立司法权威, 保证司法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因为行政机关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前提。但只靠这一点往往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外力的监督。而监督行政机关、规范它们的行为, 司法的作用最明显。但前提是司法要有权威性, 要公正。如果司法不公正, 又缺乏权威, 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3.重视舆论监督。

强化社会监督, 是坚持执政为民, 依法行政, 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保证。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社会的“减震器”、“解压阀”, 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社会自警自醒机制的重要一环。各级政府应当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完善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 对新闻报道批评和揭露的问题, 监督部门应当及时进行查处, 并将处理情况向有关新闻单位通报。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强大, 以及各种网络新媒介的出现, 全民监督已成为可能。行政执法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能够第一时间被上传到网络, 产生巨大的批判力量。新形势要求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网络舆情信息, 妥善应对, 做到既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又要注意克服“网络定案”、个别网民极端化言论对正常行政活动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在现代法治国家, 依法行政是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制于法律。也就是说, 权源于法, 法高于权。政府行政领域必须全面引入法治观念, 实现从法律仅仅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转变。对长期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全能角色”的中国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来说, 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 并加强行政监督, 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惟其如此,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才能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0-9-20 (2) .

[2]人民网.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全文)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161126.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国发 (2004) 10号) [EB/OL].http://www.gov.cn/ztzl/yfxz/content_374160.htm.

[4]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蒋帅.法治国家构建中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行政建筑的创新性 篇5

信息设施系统(ITSI)IT System infrastructure是为确保建筑物与外部信息通信网的互联及信息畅通,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等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进行综合处理的多种类信息设备系统加以组合。作为ITSI的主要构成部分,综合布线系统连同各个功能系统构成了当今集各种高尖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网络系统,管理部门可以灵活地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实施硬件管理,大大提高整个大厦的办公效率。针对行政办公领域,综合布线系统往往在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着特殊要求。

为满足未来系统集成的需要,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它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并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当这些智能系统需要集成共同发挥作用或单独实施功能运行时,可以非常方便灵活地在综合布线系统平台上实现。本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以美国Molex企业布线网络部的布线产品,对某行政办公大楼进行综合布线设置位列。

1、用户需求分析

某行政办公楼综合布线系统包括主办公大楼和两侧附楼,主楼高15层,地下1层,共设有15个配线管理间,设备间设置在地下一层。附楼分别为主体6层,局部7层,分立主楼两侧,共设有12个配线管理间。

主附楼统一规划的综合布线系统方式,其设备间设在主楼地下一。办公主要应用包括数据、语音应用,部分主要办公室和会议室设置光纤到桌面点满足视频会议及未来扩展需求。

对大厦综合布线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整个系统分为内网、外网及电话两个综合布线子系统。这两个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独立,并物理隔离,以满足大厦对内网行政办公网、外网因特网及电话系统的不同需求。

根据以上情况,大厦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主要体现在通信及网络系统上,局域网内应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六类布线铜缆系统和服务到终端的光纤到桌面系统完全能满足用户各种应用的需要;同时为保证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全面采用端到端美国Molex公司光纤主干产品及六类非屏蔽产品,使其达到最佳可靠传输性。主要线缆材料包括:

楼内数据主干: 6芯OM3万兆多模光纤,用在大楼干线,防火等级为比商用级高一级别的OFNR级。

楼内语音主干: 50对五类大对数双绞线;

水平系统:六类非屏蔽十字骨架CM防火等级双绞线。

光纤到桌面:4芯50/125mm紧缓冲多模室内光纤。

2、分系统设计

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分为5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配线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在中不考虑。具体设计如下:

2.1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即最终用户的办公区域。工作区子系统由线缆、跳线和信息插座组成,将电话、计算机等连接至信息插座上,信息插座由符合国际ISDN标准的八芯模块化插头组成,它可以接受从建筑自动系统的弱电信号需求到高速数据网和数字话音的复杂传送的一切信息。

设计原则

信息插座的数量依照修订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7以及实际使用功能进行设计;

信息插座选用墙装式,根据进一步功能要求,也可以有地面、桌面等不同安装方法;

墙上型面板距地面高度按标准应为30cm,出线盒内可安装一至四个RJ45模块,在实际安装中注意与强电电源插座的净距离不小于30cm;设计中,外网数据与语音采用双孔面板,单语音采用单孔面板。内网根据房间点数采用双孔面板或单孔面板;

信息插座满足高速数据及语音信号的传输要求,信息模块可选择45º(斜角)安装方式,水平线缆通过IDC卡接与信息模块连接;

光纤到桌面选用LC耦合器终端盒,每只盒内安装4只LC耦合器,2只分配给内网,2只分配给外网。斜角模块斜面向下,具有防尘功能,并为安装提供了合理空间,保证光纤到桌面安装的30mm的弯曲半径。

选用Molex生产的原装568A/B交叉软跳线,从而可保证整个信息链路的六类性能。

2.2 水平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6类铜缆将垂直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铜缆子布线系统大部分处在一个楼层或相邻楼层上,一端端接于信息插座上,另一端端接在分配线间(IDF)的管理配线架上。4芯多模光纤直接从总设备间敷设到使用房间。水平光纤到桌面系统另一端端接在总设备间(MDF)的管理配线架上。

设计原则

水平铜缆线缆采用符合TIA/EIA-568B、ISO/IEC11801标准拟定的六类UTP铜缆指标值的布线产品,铜缆信息点为六类配置,防火等级不低于CM级。

信息点接口形式全部为RJ45,并与现行电话系统RJ11型接口兼容,可随时转换接插电话、计算机或数据终端。

依照EIA/TIA-606色标及标识管理的规定,信息点采用不同颜色区分。

配线间内接线端口与信息插座之间均为点到点端接,任何改变布线系统的操作(如增减用户、用户地址改变等)都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对于铜缆双绞线,水平配线子系统线缆长度必需小于90m,中间不能有接续。主楼和附楼各信息点最远点到相应管理配线间的实际路由长度均小于90m,符合规范要求,所以按常规设置,而不需要增加放大及调节平衡设备。

尽量选择最短、最佳的线缆路由,保持其与强电等EMI设备的足够间距。

各种连接线缆、跳线同工作区连接成一个端到端的完整的六类信道。

光纤采用50/125mm紧缓冲多模室内光纤,光纤到桌面4芯室内多模光纤的最不利点实际路由从房间到总设备间的长度小于550m,符合规范和设备性能要求。

2.3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线缆是贯穿整个建筑物各个水平区子系统连接路由的主馈线缆,它将各分配线架与主配线架以星型结构连接起来,贯穿于大楼的垂直竖井中。

设计原则

数据主干选用6芯室内多模OM3万兆光纤做为高速数据传输通道,支持千兆位以太网或更高速率应用,OFNR防火级别。

光纤端点采用与尾纤进行熔解的方式进行联接。

语音主干采用五类50大对数线缆,可支持各类语音应用,如数字/模拟电话机、传真机等。通过跳线管理可灵活配置楼内语音网络、电信局通道等。

语音干线线对数与水平子系统语音信息点点数为2:1比例进行设置,为将来数字电话机的普遍应用打下基础,预留扩展接口。

线缆护套应为紧密型阻燃CMR。

铜缆语音主干的最大长度应小于500米。

2.4 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配线架和信息插座式配线架以及相关跳线组成。管理子系统为其它子系统之间(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

设计原则

配线间全部采用19英寸规格密封式玻璃门标准机柜,为立式结构,并配标准电源插座和散热风扇,用于放置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

电源插座由总控制室UPS电源统一供电,从而保证交换机等设备的工作可靠性,并为将来POE有源设备的使用打下扩展基础。

机柜安装19英寸模块化RJ45配线架、光纤配线架,并配有线缆管理单元。

外网、内网、电话统一采用RJ45快接式模块配线架,通过跳线接插外网交换机、内网交换机和110IDC配线架,来进行功能区分。从而实现功能的交换性和可替代性,体现出灵活性特点。

铜缆跳线采用六类RJ45快速原装跳线,从而保证整个链路的六类性能。Molex原装跳线具有多种颜色,采用多种颜色的跳线来区分各个功能部门和应用,这样在今后的管理将非常方便。

光纤连接采用LC多模光纤跳线。LC接口的高密度、大容量和小体积,比ST、SC、MTRJ等接口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配线架留有一定数量的预留端口,以便将来扩充。

Molex特有的带盖背面理线环后面进线,管理水平线缆,在机柜的内两侧配备了跳线导线环用于垂直方向管理跳线。

光纤配线架进行耦合连接器配套,为光纤扩展提供条件。

2.5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由交连、互连配线架和信息插座式配线架以及相关跳线组成。为其它子系统之间(干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为综合布线系统接入的管理核心。

设计原则

光纤到桌面部分在设备间中直接端接到机柜的光纤配线架上,直接通过LC/LC跳线连接到内网或核心交换机的光模块上,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性能。

可与会议系统相配合,通过光纤跳线进行灵活组合,可以实现整个大厦各会议室内的广播式视频会议。

语音系统采用2U背装配线架,以及10对可开断连接模块,可方便接插传入防雷模块,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操作安全性。并且在信号有干扰时,可进行插入短路,进行故障排查。

外网、内网主干光纤通过跳线接插外网核心交换机和内网核心交换机,电话通过可开断连接模块与PABX程交换机数据线相连接,实现通讯功能。

主设备间与弱电系统机房为一个机房,环境要求由机房工程系统统一考虑。

机柜配置、电源、光纤配线架等技术要求同管理间子系统。

3、系统扩展性分析

3.1.可升级到实时布线管理系统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在设计的基础上,可扩展升级到实时布线管理系统。Molex的Real Time™ 实时布线管理系统提供了自动实现布线系统连接管理的功能,即使网络扩展速度飞快、维护人员不足、语音及数据布线系统非常复杂,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管理也不再是一件麻烦耗时的工作。

这一技术在于能实现若干年后布线网络上的升级,升级时因利用了原有设备减少了浪费,避免建设方的重复投资,符合目前对绿色建筑的要求和我国国情。

升级的方法是在原有普通配线架上加装信息采集条和更换九针跳线,再添加其他Real Time™组件即可实现。

3.2 气体避雷器模块

在设备间子系统中语音系统选择可断开型模块,为扩展防雷保护功能提供条件,业主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选配。

气体避雷器模块提供了一个过压保护系统,防止雷电或类似事件的高压损坏电路。这些模块符合行业标准,兼容其他语音布线系统。每套气体避雷器模块DNC-00006可配10只避雷器管,与可断开型模块相配套。只需将气体避雷器模块插在可断开型模块上,便可将避雷器管串入线路,从而达到雷电保护的作用。

3.3 级联交换机

在工作区子系统中,信息点的设置是根据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常规设计的。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人员过于集中而信息点不够的情况。由于计算机网络设计中介入交换机是与核心交换机进行星型拓扑连接,为在工作区进行设置小型交换机进行级联提供条件,水平子系统的光纤和六类线高性能配置,使工作区级联具有了可行性。

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2口、4口、8口或更多的用户交换机(用户路由器)进行级联,而不会影响到数据传输的带宽和性能。

3.4 会议室无线AP基站

在会议室根据需要设置2套、4套信息点,而没有设计更多。主要是由于使用频率不好确定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初期固定投入成本。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会议室需要多台计算机同时上内网或外网,可配置会议室无线AP基站。其IP地址可以自动分配,笔记本电脑只需配置无线网卡(现在基本是笔记本标配)便可在无线AP覆盖的会议室范围内便捷上网。

3.5 数字电话用户机

本次设计方案中大对数电缆线芯对数的数量与语音点的数量比例为2:1,即每部电话对应2对4芯垂直干线电缆,为将来数字电话用户机的普及使用预留扩展接口。

与传统的使用两芯线的模拟电话机相比,数字电话用户机使用4芯线,除通话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图像视频传输,数字存储等功能。

3.6 网络虚拟电话

传统的模拟电话技术中终端用户机为无源设备,振铃电压由程控交换机模块局进行集中供电,即使在市电停电的情况下也不影响使用,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可靠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IP电话应时而生。由于走的是互联网路由,所以具备极其低廉的使用费用。但由于网络虚拟电话终端机是有源设备,从而使用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中网络交换机均具备POE网络供电功能,并且交换机均为总设备间集中供电,并配有大容量UPS电源。使网络虚拟电话的使用具备可行性。

4、结论

以某行政办公大厦为对象进行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从使用需求入手,对5个子系统进行了配置,并对具体材料和设备进行了功能匹配和形式选择,从而使整个布线系统即保证了六类链路性能,又体现了投资和合理性和使用灵活性。针对将来的使用扩展需求,深入探讨了基本设计基础上的多种扩展可行性,从而为下一步网络信息通道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农业部下面的部门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行政管理职能也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含有:农业市场宏观调控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制定、农业市场经济监管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这些职能部门共同建设出了地方与中央农业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1]。

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一)扩大管理范围

经过体制的改革后,国家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业为市场导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范围不仅农业市场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还包含了产业化经营、机械自动化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改善管理理念

在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明确相关职能、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职能运作要协调统一,这也促使了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逐渐往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农业公共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三、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调控手段有限。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导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第二,调控范围有限。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一)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四)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建设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遵纪守法。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五、结语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林.浅议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J].农业经济,2016(3):32-33.

[2]格日勒.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现代农业,2014(6):111-112.

行政建筑的创新性 篇7

1 互联网对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自身具备的匿名性、平等性、互动性与快捷性的特点让民众有了更为自由的言论通道,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有了自己的意见平台和监督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具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有助于行政决策更加民主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政府行政管理出现了电子政务的服务形式,政府可以通过官方的网站提供消息公示、听证制度、专家咨询等各种政府服务,对于一些重大决策的出台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搜集民众意见,从而更好地提供行民主化的政府服务。二是互联网有助于行政更加公开透明,在新时期的政府执政过程中,为了提高政府的执政效率,提倡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从而保护公众的知情权,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更加便捷,并且能够及时掌握民众对于政务信息的反馈情况。三是互联网有助于增强行政的互动性,在网络问政的时代,民众可以通过微博、官网等形式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让民众可以和政府进行公平的对话,提升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性。四是互联网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电子政务的办公形式打破了政府职能之间的障碍,将政府的业务流程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从而实现政府业务多步骤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策略

2.1 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管制型的行政体制,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以政府为中心的,主要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政府开始意识到传统的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民众的服务需求,从而开始尝试建立服务型的政府,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在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大大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微笑服务,而且还要简化办事流程,接受民众的监督。

2.2 打破封闭的政务形式,推行政务公开透明

在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中,实行的是封闭的政务办理形式,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民众拥有更多的言论表达渠道,特别是网络政治的参与更是扩大了社会民主化的途径,让民众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的参政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实行网络问政的现状,推行政务公开透明,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

2.3 打破单向行政服务,加强互动式的政务服务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打破传统的单项的行政服务形式,加强互动式的政府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互动的特点,搜集民意民情,反馈民众诉求,打造政治清明的政府形象。只有让政府和民众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够更好地让政府了解民众的诉求,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4 抛弃手动政务服务,开启智能化行政管理时代

互联网快捷及时的特点,让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电子政府智能行政,变革政府、公会总以及政府之间各部门的交流方式,为政府的行政机关提供好包括管理、咨询、审批与申报等政府功能,让民众可以通过微博、论坛、官网留言等形式实现和政府的有效互动,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个分析,实现电子政府智能行政。

3 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要积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和民众需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通过建立服务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公开性政府与智能型政府来为民众更好更快提供服务,从而拉近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打造政治清明、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已然改变了我国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逐渐进入了互联网办公时代,那么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哪些变化,相关的政府主体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如何才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望促进我国行政方式的高效转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蔡激扬.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陈浩.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创新[J].青春岁月,2015(17).

探析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篇8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保证高校正常运转、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开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相对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比较滞后, 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给高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 找准思路, 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面前, 高校要以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为中心,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管理理念, 找准管理定位, 从单纯的事务性管理拓展到全面优质的综合管理,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使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 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1.1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 根据当代教育的新观念, 高等学校已不再是单功能传授知识的教育机构, 而是兼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因此, 应当运用高等教育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去管理学校。其次,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现在已经开始跃上从对行政管理队伍数量追求到对行政管理队伍质量追求的新平台。第三, 高校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 它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这无疑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巧, 实现理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

1.2 高等教育发展呼唤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迫切要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效率。首先, 不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基准与资格已成共识。其次, 高校行政管理的学术研究越来越成为不断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教体制改革, 给学校和学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 高校行政管理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 文化创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特有的文化环境不但关系到整个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 而且对该校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工作的选择、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高水平现代化的高等学校应该拥有自己的且能促进其行政管理创新的文化, 这不仅有助于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建设, 而且有助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产生更好的创新行为。

第二, 人员创新。高校人员的创新与改革, 一方面是人才的流动, 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管理中对人员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的主体包括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 要发动这些创新主体, 就必须自上而下彻底进行观念的创新。

第三, 发展战略创新。高校只有制定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战略, 才能谋求长期稳定发展。独创性既是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高校要学会发展战略创新。

3 创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几点建议

3.1 切实改变高校行政管理的观念, 树立正确的管理工作目标

树立“人本”理念, 从“重物”向“重人”转变, 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 因此, 行政管理应该在重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同时, 更应重视师生和员工的心理需要, 重视社会环境给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重视被管理者的适应情况。这就要求明确和坚持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人”, 而在于教育人;第二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制订和贯彻层面上, 而是要深入人心;三是高校行政管理要以人的素质持续发展为本,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归结起来, 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行政管理。

3.2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创新。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创新是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有一系列健全的管理制度, 做到各项活动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做到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一, 加强集体负责制, 发挥集体的作用, 克服个人经验主义, 使决策更加民主和公正。第二, 完善激励机制。利用恰当的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打破用资历定先后的常规, 使所有职工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公平、公开竞争, 做到能者多劳, 多劳多得, 并且为管理者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 创造良好的晋升条件。当然, 有奖就有罚,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违章必究, 绝不姑息, 打造一支团结奋进, 纪律严明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

3.3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队伍创新。管理队伍创新是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坚实后盾。第一,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核心, 要以科学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 全面理解和正确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忠诚于教育事业, 主动担当起“管理育人”的重任, 做到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第二,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 要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 接受新思想。既要精通教育理论、行政管理规律, 又要精通公文写作, 精通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既善于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又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爱岗敬业, 使管理工作高效运转。

3.4 利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是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代,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改善管理环境, 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尽快落实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 提高管理效率。

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千差万别,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 教育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 高校的行政管理自然必须与之相适应, 不断发展, 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者要从经验管理中解放出来, 加强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先进思想的学习, 研究社会大环境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 使高校行政管理不断创新, 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32) .

[2]林静华.论学校教育行政的有效管理[J].教育评论, 2004 (2) .

[3]郭武军.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意义与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

探析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篇9

高校行政管理一直沿用的管理体制是采用的是科层建制。即校院 (系) 两级管理层次,部分高校是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长下分设若干副校长。在校级管理层次上,设若干职能部门,每个副校长分管若干部处,每个部处又分为若干科室或中心,分管具体的工作。院系是最终执行各部门任务和指令的基层。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管理总目标制定自己的分目标,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十分明确,并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固定下来。学校的行政决策由上而下,逐级落实。

这种管理体制的优势在于使所有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保证组织的政令通行。然而随着行政理论和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经历着从传统行政管理到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治理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在这一大变迁下,呈现着落后的态势。理念滞后,管理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学校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顾此失彼造成高校管理偏颇

高校工作主要是教学科研,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教学科研管理,轻行政管理的顽疾,甚至有的认为行政管理不过是抄抄写写,迎来送往,动动嘴皮,下下文件,是谁都会做的杂事,从而导致大多行政管理人员来自非管理专业。再加上相当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不注重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很好遵循高校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

(二)机关倾向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是由管理者、教师、职工和学生四者之间形成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互动,先“理”后“管”,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而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机关化倾向,管理者好以“老大”自居,多在“管”字上做文章,于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再加上行政功能条块分割越来越细,使得各部门在具体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都不愿甘当其他部门的“配角”,导致各自为政。

(三)创新不足使得经验管理明显

目前高校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创新,说话凭习惯,办事靠经验。这种模式,无形中容易造成管理者的随意性和被管理者的被动性,导致对立情绪,使工作陷入僵化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主义还极易形成工作人员的思想僵化,养成办事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不钻研不进取的惰性。

三、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探究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和意识文化的变迁,高校教职工是否把全部应投入的精力和实践投入到工作中,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本身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职工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教职员工在不断追求高一级需求中取得进步和激励,学校也在不断地满足教职员工的需求中得以发展。人本管理是整个学校建设内涵的重要内容;是关心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保持教职员工持久工作热情可创造性的可靠保障。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

管理机构的运行在加快,没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高校管理队伍,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行政管理必须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1. 由职业教育家担任校长

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职业教育家担任高校校长是最合适的。

2. 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教育职员制度突出高校管理特点,是建设优化、精干、高效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创新举措。

3. 行政管理的主体由高等教育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员专职担任

管理是一门科学,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有专门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知识。高等教育管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那么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可能的。

(三)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

行政管理要保证学术和业务的进行,对上要起到参谋作用,对下强调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应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权力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学术领域,而权力的限度则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

(四)重视高校管理中的职能创新

高校中机构臃肿的原因在于大学办社会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大学中的食堂、公寓、医院、甚至是体育设施,应该完全交给市场,使其按照市场的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而焕发起活力,缓解高校行政管理压力。另外,将部分职能交由社会服务机构、中介部门后,还可以缓解大量的经济压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协同办公、自动化办公等管理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校行政管理也相应呈现出新的特征: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园网内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把有关决定、通知、会议精神传达到相关部门或院系。

高校是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行政管理的规律,实施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并重的策略,协调好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行政建筑的创新性 篇10

1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1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1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低下

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主要关注工程施工管理以及整体的工程实用价值, 对于行政管理的重视度并不高, 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并不高,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 这样也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也是因为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水平不高, 一旦管理工作中出现任何突发状况, 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 导致行政管理效果低下。

1.1.2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没有健全, 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 很难确保完全贯彻、实施行政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包括计划外用工、无期限合同工、临时工、招聘合同工等, 加上分布广泛以及施工作业地点较为分散等各方面原因, 大大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 很难注意到每一个细节, 难以有效的管理、监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2) 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导致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未明确划分工作责任, 这样以后一旦出现问题, 可能会找不到相应的人员追责。

1.1.3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低下, 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有的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常常会由于一念之差会受到经济诱惑而做出一些对企业发展有损害的行为, 这样做的话, 管理人员不仅触犯了法律法规, 同时也会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 有的管理人员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会导致自己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扭曲,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这样不仅不利于顺利实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1.2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2.1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完全是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自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员工原本稳固的思想支柱被动摇, 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受到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 工作热情受到很大打击, 甚至对企业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消极情绪。随着社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员工的生存观念受到很大的影响, 很多员工为了能够竞争上岗, 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一技之长方面, 并没有关心企业日常工作。

1.2.2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收入分配制度未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员工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员工的人生坐标。有的人看到那些得到党出台的富民政策支持变成富翁, 自己却做着一些枯燥、无聊、很难致富的工作, 很容易产生失落情绪, 这样也就会大大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

2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对策

2.1树立民主的行政管理理念

2.1.1积极实施民主的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

广大职工群众才是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的建设主体和主人,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 职工的一言一行不单单会对企业的日常运行造成直接的影响, 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想要顺利实施行政管理工作, 一定要抓好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 使企业职工一定要明确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形成的行政组织中, 因为领导者属于组织的上级, 因此不管是什么行政组织管理都可以称为“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根据管理性质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业务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制度管理等类型, 其中业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主要指的是选择一些精通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以及行政学方面的人才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进行行政管理。而业务管理主要要求选择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知识、精通科学技术的人才根据知识创新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进行管理。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选择一些具有丰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行政管理领导者的本质应该是上级集中性管理下级职工, 而且应该充分利用被领导者的管理意志, 实施民主管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只有领导者管好自己, 才可以管理好他人。

2.1.2加强领导者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日常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占据核心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 企业领导者应该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下, 紧紧抓住广大群众, 集中并利用大多数员工的共同意志以及主张, 依赖职工群众的力量, 做到集思广益, 实施民主、公平的管理, 使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可以接受企业制定的每一项管理制度, 将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自己的个人行为准则, 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领导者应该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想要要求被领导者, 领导者自己应该先做到, 尽可能为下级做好一个好榜样、好模范。其次, 领导者平时应该多深入基层员工, 及时了解企业基层员工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取向, 及时疏导职工,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总之, 行政管理领导者应该尽量做到民主、科学、制度, 领导者应该先做示范, 同时应该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

2.1.3正确实施科学的行政管理模式

实施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建设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个行政系统的运行效率, 加强施工企业的生产力。实施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树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观念, 才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然而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深受传统落后管理观念的影响, 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管理, 但是并没有重视民主管理, 这样非常不利于科学管理的顺利实施。在现代企业中, 每个人在管理工作中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只有制度和科学才是管理者, 如果管理缺乏制度性的话, 也就不能体现领导者管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对被领导者进行民主管理, 领导者才可以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 使领导者管理和被领导者管理形成良好的上下级互动行政管理机制。

2.2大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 正确实施程序管理

2.2.1明确行政管理主体, 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员工才是建筑施工企业建设以及管理的主体, 行政管理工作中应该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将被领导者管理作为行政领导者管理的扎实基础。被领导者管理的实质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形成行政管理公权力, 采取公正维权护法管理。同时, 建筑施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实施被领导者管理主要是完善、监督领导者管理, 这样可有效补充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 积极促进单向管理的改革, 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此, 被领导者应该树立大局意识、主人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意识和主体意识,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行政管理创新工作中, 充分应用被领导者管理的公权力, 确保行政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

2.2.2妥善处理领导者和企业职工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管理目标, 广大职工群众一定要克服以往的旧思想观念和旧习惯, 也就是管理仅仅是上级和领导者的事情, 和下级以及被领导者并没有很大关系, 盲目服从、察言观色、随便跟从、不敢在上级领导面前说真话、趋炎附势等思想, 现代企业应该树立被领导者和领导者相互依存、一起发展, 负责任、敢说敢做、敢想的新思想观念、新习惯, 要做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主张注意、建言献策, 有自己的主见, 在企业中不搞小团体主义、好人主义。其次, 企业职工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工作制度执行, 维护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3提高企业领导者以及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

2.3.1加强创新素质, 学习新理论

胡锦涛曾经在报告中提出, 党的根本建设是思想理论建设, 党的理论创新会推动其他各方面创新。主观世界需要利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改造,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理论,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 并且灵活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应该深入研究理论的观点, 同时更重要的是整体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 不仅要坚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而且应该善于将实际和理论有机结合。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平时都应该广泛涉猎其他的理论知识, 同时应该不断丰富学习内容, 开拓自己的学习视野。

2.3.2树立新观念, 提高创新素质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才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力, 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为此, 首先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科技知识, 不断引进、开发新的科技方法, 利用科技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 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 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不仅应该做好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智能、有谋略、注重科学的高素质干部管理人员。其次, 建筑施工企业领导者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多制定一些量化指标, 综合考虑企业的产出以及成本, 尽可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效益。

2.3.3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 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才会带动行动的创新。因此, 企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应该学会梳理并且升华那些“旧知识”、“隐知识”、“杂知识”, 应该尽量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学会在杂中提取精髓, 在旧中推新, 在隐中显实。同时, 企业领导者以及被领导者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习那些自己真正需要、具有较高价值的知识, 而且应该锻炼形而上学思维以及辨证思维,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 应该学会甄别“伪知识”、“错知识”以及“死知识”, 并且及时将这些知识删除, 这样才可以确保自己的知识储备永远保持活力, 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2.3.4建立全新的机制, 提高创新素质

想要提高企业领导者以及被领导者的创新素质, 应该有一个充满重新的环境, 制定全新的管理制度。为了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创新性的环境, 首先应该健全企业的集聚带动机制, 将一些使命任务和重大课题作为企业创新的生长点, 鼓励形成创新观念, 建立创新团队。同时, 应该制定竞争对抗机制, 这就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在新时期的行政管理特点, 及时转变行政管理工作模式, 在共同管理以及自我管理中开发创新思维。其次, 应该建立评估应用机制, 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评估创新成果, 将创新成果尽快投入实际应用中。

总而言之, 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日常管理以及工程后期的使用性能、整体造价都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行政管理的本质, 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 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将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建筑工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日常需求。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才可以立足,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罗维肖.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1, (05) .

上一篇:急诊抢救下一篇:企业微信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