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音乐评析

2024-05-01

电视剧音乐评析(精选五篇)

电视剧音乐评析 篇1

王露 (1877~1921) , 字心葵, 山东诸城人。中国近代古琴家、琵琶家。自幼跟随王冷泉学习古琴, 是山东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 与王心源、王冷泉被合称为“诸城琅琊三王”。期间, 又向“白云道人”学习北派琵琶, 是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1906年曾东渡到日本学习西方先进音乐知识。归国后, 1918年受章太炎推荐, 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国乐导师并在音乐研究会会刊《音乐杂志》中发表了乐学专著数篇。

清末以来, 作为北方著名的古琴流派诸城派, 在古琴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露作为山东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有着杰出的贡献。王露在以虞山派为主的基础上, 又吸取了金陵派的长处, 集两派之大成。1916年在济南大明湖畔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音乐传习社”之一——德音琴社。培养出许多著名的琴人, 如詹徽秋、章铁民、李华萱等。1915年, 他在故乡山东督工斫琴, 监制古琴数十张。完成近代第一部古琴制造的专著《斫桐集》。1918年王露在北京大学举办古乐演奏会, 第一次把古琴这种乐器带进校园。

琵琶在明代被分为南北两派, 清代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在我国刊行较早, 对以后琵琶流派发展影响较大, 极有贡献。清末民初, 北派琵琶以王露为代表。他于1900年开始着手编著《玉鹤轩琵琶谱》, 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完这部著作。王露将《玉鹤轩琵琶谱》文字部分与部分曲谱以工尺谱记谱, 陆

乐作品在民间的流播程度和具体的受众群, 通过这一群体对艺术音乐的看法和其在民间的流播历史, 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去观照其音乐的发展历史, 同时与作曲家或者演奏家在个人传记中记录的史实相互映证, 检验被认为是客观的历史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文化群体对某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演出情况的口述, 演绎不同群体对这一作品所产生的情感意象、审美反映等等, 与文献记载的历史相互接通, 在弥补文献记载的不同时, 在共时和历时的接通中解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等等。因而, 文化群体的主位观和历史的文献记载的映证, 在口述史的研究中得以完成, 并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不断转换, 可以演绎出不同时代的音乐观。

虽然目前这种学术融合才刚刚开始, 但是在日后的研究中, 民族音乐学历时性研究方法中的口述史研究与西方音乐史学的传续刊登在北京大学的《音乐杂志》上。《玉鹤轩琵琶谱》是北派琵琶具有代表性的琵琶谱, 王露在琵琶谱的文字记载中, 还对琵琶进行了改造与创新, 为北派琵琶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与学术价值。

王露于1918年经章太炎推荐, 受蔡元培之邀, 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古乐演奏会。之后, 蔡元培亲自拟聘书, 聘请王露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国乐导师, 教授古琴、琵琶等古乐。在我国早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王露有着深远的影响。王露教授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其中最优秀的就属张友鹤了。作为导师, 王露不仅教授古琴、琵琶, 还参与到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建设之中。他发起参与组织了丝竹改进会, 专门从事改良乐器和曲谱。

二、《音乐泛论》的美学思想

在20世纪20年代, 中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音乐界内产生了三种思潮, 即:一是主张“以西为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落后于西方音乐文化, 应当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经验, 来改进我国的传统“旧乐”。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二是坚持“维护国乐”。认为我国古代的“雅乐”才是值得发扬、继承的提倡的。公开反对向西方学习, 同时鄙视一切俗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露。三是主张“全盘西化”。作为我国古乐的传承者, 王露虽东渡到日本学习西方音乐, 却反对用西洋音乐取代或者规范中国音乐。他对传统音乐有着很好的理解与实践, 关于自己的音乐思想, 陆续发表在北京大学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刊中。《音乐泛论》就是一篇代表王露思想的论著。

《音乐泛论》写于1920年, 载于《音乐杂志》1920年第一卷第一号中。这篇文论集中说明王露“维护国乐”的音乐主导思想。从文章的整体来看, 王露的音乐思想受到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1.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文章开篇便提出:音乐者, 即学术之一类也。表明观点认

统史学研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交融将会日益密切, 也必会在音乐史学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学术意义也会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斯蒂芬·布鲁姆等编著、汤亚汀译.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王颖, 1980年9月25日,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研究方向:音乐学。

王慧, 1984年11月20日, 新疆艺术研究所, 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为音乐属于学术范畴, 是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学术的产生与发展, 与社会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音乐也是这样。社会的发展水平始终决定音乐的发展水平, 音乐的发展始终贯穿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儒家音乐思想以“礼乐思想”为主导, 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音乐有教化的作用, 《论语》中也有许多涉及到关于音乐与礼教关系的内容。孔子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1音乐是成就社会兴衰的关键, 认为社会可以通过音乐来规划, 强调音乐的社会性功能。王露在《音乐泛论》中也体现儒家音乐思想对他的影响。他的文章随后论述了有关音乐发展的不同看法, 关于音乐起源, 王露引用以儒家音乐思想为主的专著《乐记》中的话:“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这句话讲的是音乐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 人心受到外物影响而产生情感变化, 肯定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王露对这句话的引用是想来说明音乐是情感的产物。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反应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它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反应, 产生共鸣。音乐与人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人的感情的一种表现。人有了感情所以音乐得以产生, 通过人心的不同的变化, 音乐就产生了很多种。随后王露又进一步展开论述:“所谓动也, 及物感于外, 则情动。于中, 或思登高。而为呼啸或既独处。而病寡和, 甚至徘徊泽畔, 狂啸自憙。于是音声之作。乃有不能自己者, 此固音乐之起源也。”文章中的“动”就是感情的奔发。情感不是自己产生的, 是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 不同感情的产生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随后作者又提到:“配合成章, 比音而乐, 之人耳根。所受者, 为一种极优美的感觉, 同时心中即发生一种及优美的感想”。这段话说明音乐同时也能使人有情感方面的变化, 音乐可以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 美的音乐, 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平和”的审美观及礼乐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的《国语·周语下》中就提及到过“乐从和”, 认为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中和”的概念, “和”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之后也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中。文章中提到:“苟使五音相杂, 互相为应……譬诸五色错综, 有序自然美丽, 可观惊为异彩, 初何足怪。”“和”就是要有序, “和”就是要和谐。古代音乐的审美思想对“五声和”、“八声平”2提出赞扬, 而这些思想主要是围绕“和”来展开, 王露的文章中的“五音相杂, 相互为应“体现出和谐的本质。审美需求告诉我们, 和谐的音乐才是美的, 平和审美观的另一特性即——“中”与“淫”。中就是平和、有节制, 自然的不被人们所刻意附加的美是中和的一种重要体现, 以自然为美, 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音乐是平和, 古代推崇中和, 反对过度。

王露的文章对雅乐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他对雅乐是推崇的。他写道:“周礼舞师乐师掌教舞, 有兵舞干舞羽舞旄舞之名。籥师教国子舞羽吹籥。合文武为万舞。”这里所说的就是礼乐制中的乐舞。古代史资料记载;周代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 也即“六代之乐”, 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3可见, 他对雅乐是推崇的。雅乐体系就是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来的, 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典章制度。雅乐主要强调其教育作用, 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传, 以和平中正为原则, 以庄重肃穆为标准, 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风格一般是严肃呆板的。王露对雅乐的推崇也表现出“和”的思想对他的影响, 西周的音乐风格也是围绕“和”展开的, 对后世的音乐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追求“自然”的音乐思想

文中作者提到“人心之本, 体虚灵。不昧其象, 寂然初无。”道家的音乐思想主要以“虚无”、“自然”为主导。对音乐追求的是“自然音乐”, 主张“大音希声”, 清净无为。最美的声音是没有声音, 朴素而虚静, 至善至美。“寂然初无”正好印证道家崇尚自然, 清净淡泊的音乐观念。王露把儒家的“中和”与道家的“自然”思想相融合, 运用于音乐实践中, 对儒家道家思想进行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气”、“风”“五行”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也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这主要受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影响。例如前文我们谈到过的“苟使五音相杂, 互相为应”、“譬诸五色错综”。古代的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分别对应音乐的宫、商、角、徵、羽。文章后面提到的“大司乐以五声考八音, 八音节六舞”都是自然对音乐的解释。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六气”与“五行”一方面说明音乐来于自然, 所谓“气为无味, 发为五色, 章为五声”, 另一方面又认为音乐可以调节自然。体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4

4. 音乐审美方面的美学体现

《音乐泛论》对音乐审美方面的美学事例也有体现。在说到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时, 王露引用了“知音”的例子:“伯牙鼓琴, 六马仰秣, 是知音乐之作用。”俞伯牙弹琴, 钟子期可以听懂俞伯牙弹琴时的内容跟情感, 钟子期死后, 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亲。留下“知音”的经典话题。这是音乐审美趣味跟审美能力的因素。

三、总结

王露是20世纪初坚持“复兴雅乐”坚持国乐的人中少见的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音乐知识后回国的一类。这与他的生活学习环境密不可分。王露自幼学习古琴和琵琶。古琴的清雅淡泊的音乐形象深深影响他的音乐思想。近代中国像西方学习的热潮中, 有王露这样为坚持中国古乐而努力的人, 是难能可贵的。有近年来, 随着学术界言论自由扩大化, 对于所谓“国粹思想”的论述开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王露是“国粹主义”音乐界的一个代表人物, 我们应该全面去了解他的音乐思想, 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泰伯》出自《论语》.

[2].《吴太伯世家》出自《史记》.

[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P42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月第九次印刷.

国内电视选秀节目评析 篇2

关键词:电视节目;选秀;发展

一、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掀起了较高的收视热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仔细思考过后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也在社会和媒体界引起了诸多争论,以下就以国内某些选秀节目为真实案例,具体分析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内容缺乏创新

2004年《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让各大卫视的眼光都投向这一块新起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随着日后选秀节目的不断火爆,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争相开始举办选秀节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央视《梦想中国》、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青海卫视《花儿朵朵》、北京卫视《最美和声》、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等,这些节目除名字不同外,其余基本大相径庭,都符合了选秀的几个要素“海选”“PK”“评委”“投票”。观众只要观看就能发现,相似的节目内容,雷同制作模式,在各大卫视之间不断重复,不仅使观众的审美逐渐疲劳,还造成了电视资源的浪费,直接导致收视率下降。

(二)节目品味低俗

选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形态,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盈利,在如今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社会环境下,电视节目间的竞争也显得相当激烈,如何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制作单位绞尽脑汁的问题,因此,有些选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从而过度炒作,编造明星绯闻,制造评委矛盾,刻意煽情博取观众同情,使音乐不再成为主体。例如《快乐男声》爆出 “欧豪与嫩模亲密照曝光 夜生活迷乱”、《中国好声音》更是传出吴莫愁和哈林的绯闻,称其暧昧不清。这一系列看似劲爆却无中生有的标题内容,在当时博得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可在事件过后,引发的却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批评及质疑。

(三)快速造星后的隐忧

湖南卫视的“快乐选秀”系列,天娱公司会签约全国十二强,对其进行包装,并为他们量身定做单曲制作合辑进行宣传发售,举办全国巡回演唱会为其造势,将其推向市场,冠军还会得到冠名商的百万广告代言,使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但是这种“快速造星”的模式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漏洞。湖南卫视的“快乐选秀”系列举办至2013年,总共8场赛事,天娱公司每届签约12位选手,除去别的艺人不说,光来自于选秀节目的艺人就有将近一百位,然而由于经纪公司资源有限再加上从选秀出来的明星都是“半成品”所以比一般的明星道路更加难走,有的因为有实力而缺少一点点运气,有的顶着冠军光环却没有冠军的人气和作品,导致绝大一部分人在比赛结束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只有少数星路璀璨。

二、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发展策略

面对现如今摆在眼前的诸多问题,如何使国内电视选秀节目在国内市场有着积极健康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想要把选秀节目做好做精,充分满足受众体验和需求,并且让中国娱乐产业带动社会正能量,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一)创新节目内容

内容创新是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将生活中具有新颖性、变更性、时效性和突发性的素材,融入到节目内容中。

娱乐节目《欢乐总动员》的策划魏永刚认为:“如今国内综艺节目的制作和改版都面临着盗版的问题,一个综艺节目的优秀创意一产生,很多人就会不假思考地模仿,而不是学习、创新。但其实只有动脑筋的综艺节目才能生存,简单模仿,观众并不买账。” 因此想要实现选秀节目内容的创新,首先必须杜绝克隆,首先要减少节目内容中模仿其他节目的比重,其次要在模仿其他节目的过程中加入原创的,属于我们的中国元素。最后要结合本土化和受众心理的差异定位,以观众为本,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教育层次的受众,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内容,扩大收视群体,合理满足并引导受众需求,不断发现新的娱乐元素,有了新的娱乐需求,才能丰富节目内容,扩展节目形式,彻底摆脱选秀节目同质化、低水平现状。

(二)提高思想内涵

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媒介对社会有着良好的效应,电视选秀节目也给受众的思想和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肤浅、庸俗的节目内容已成为选秀节目的一大诟病。一档节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作为支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向失败。“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感性驱逐理性,夸张取代真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自娱自乐”。选秀节目作为全民参与的娱乐节目,在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同时,更应该让参赛选手和观众感受到节目的思想内涵。作为节目组,首先要杜绝毒蛇、炒作、煽情、爆料等手段博取关注度,这种方式不但吸引的是短期关注,而且不利于节目品牌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要把选手现场的精彩表现当做节目的最大看点,赢取观众的心。其次在节目主题和立意上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电视节目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让选手在比赛中领悟到脚踏实地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才是电视选秀节目应该传达给大众的正确信息,而不是误导现在的年轻人,而不是让他们把选秀节目当做成名的捷径,忽略其中应该有的努力。

(三)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个企业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财富,电视节目要想长久发展,品牌化是一条必经之路。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面对同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观众只会选择自己熟悉、喜爱的频道,这就需要电视频道打出自己的品牌。

一种是从外国购买已经成熟的电视选秀节目版权,进行本土化改造,再投入中国市场,例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这样不仅很好的利用了外国的优势资源,还使国内其他电视频道无法模仿。另一种就是尽早注册自己的节目品牌,突出节目个性化增强节目不可复制性,主要包括:主持人、嘉宾等,给予他们符号化的特征。再加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增强互动性,扩大观众源,深化品牌影响。

(四)加强媒体自律和他律

媒体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第一要建设符合媒介市场化需求的合理有效的媒体产业化运作机制。例如《美国偶像》等欧美国家的选秀节目,其背后有着相当成熟的音乐产业和娱乐产业作为支撑,规范有序的电视转播媒介、版权出售维护、唱片运作发行等,使得资源可以被有效开发和医用,培养出的都是真正有实力有人气的音乐明星。反观国内的选秀节目,因缺乏成熟健康的音乐产业和娱乐产业与其相配套,所以选拔出的明星往往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大众所遗忘,过于重视节目收视和经济收入实际上也注定了其短暂的火爆。

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另外从总体上对选秀节目的数量、内容和布局上进行把控,严格审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明确监督管理方向。同时电视频道也应与个媒体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形成媒体的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彭思源.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J].青年作家.2010版.

[2]刘智.新闻文化学[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卢凯波 卢媛.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之路[J].青年记者.2014(1)年版.

作者简介:

电视剧音乐评析 篇3

1 叙事化的悬念设置方式

法制新闻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与线索式的叙事风格。《天网》栏目在法制案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四个基本要素中,很好的诠释了当下最热门的法制节目叙事方式——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与真实的案件模拟。

《天网》栏目多以刑事案件与经济案件为主,对于这一类案件,节目开头的悬念设置就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一线法制节目在悬念的设置方面主要采取经由主持人、当事者或是旁白,通过对叙事顺序的合理安排,将顺叙、倒叙、插叙巧妙地设置悬念,不断地的节目中设置谜团,在谜团的解决中使得观众的思维得以沿着案件发展的脉络前进。通过以上方法,在节目的开端便能够以案件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抓住观众的眼球。

以“天网”栏目20130710期的《中秋疑案》为例。在节目的开端,首先在悬疑配乐中以旁白引出了该疑案的主干内容。该案件首先是由发现了一个无名死者引发的,在福建省太田县某地农村的一条土路旁的农田之中,有人在收割麦地时发现了一具尸体。通过警方对案发地周边的走访发现,有目击证人目睹了案件发生的经过,有一位小女孩还受到了惊吓。另外,在案发现场发现的奇怪白色粉末也引发了警方的注意。通过一系列悬念的设置,观众急于想知道死者是谁?小女孩怎么样了?白色粉末与案件的关联是什么?于是这期节目便围绕着以上的问题展开了。在这期节目的开头悬念设置中,在旁白叙述中穿插了当事人的目击经过讲述与警方办案人员的叙述,通过一定的剪辑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将悬念的留存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之一,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仿佛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2 仿真的情景再现与演绎

观众在观看法制节.目时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案件发生的始末与新闻现场的情境。在根据法制案件的案发突发性与紧迫性,以及警方保密性的要求,记者通过摄像与采访等手段无法获取与案件相关的全部信息。这就直接导致了法制节目的现场画面的缺失与不足,通过“情景再现与真实演绎”这一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对新闻内容的二次创作,对于具体的细节可在不影响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发挥,以空镜头或真人模拟虚化镜头的方式对案发情况进行真实再现。

以“天网”栏目20130123期《矿洞深处的女子》为例,云南省彝良县某地的废弃矿洞中发现了一名女性死者。案发现场警方还发现了一只引人注目的红色高筒皮靴,警方以此为突破口对案件展开了调查并最终破获了案件。节目内容叙述中便穿插了清净的再现模拟,制片人以第一人称制作了现场被发现的过程,通过音乐的特效处理与画面处理,真实地还原了案发矿洞的原貌。在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审讯过程中,将犯罪嫌疑人对案发前后的交代与情景模拟结合,利用矿洞的特点,以影子模拟了案发的状况,令观者叹为观止。经过对该案件的真实演绎,更好地体现了传播的效果,丰富了节目内容与新闻报道的形式。

《天网》栏目通过叙事化的节目内容编排与真实度高的情景再现,提升了节目的视听效果,加强了人物的形象感,增强了事件的感染力与可信度。与传统的新闻报道不同,该节目紧扣观众的观感需要,抓住了事件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与全新的建构思路,提升了事件报道的认同感,为普及法律知识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节目以“天网”为名,也很好的诠释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主题。

3 结语

作为普及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重要方式与载体,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在多年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电视节目视听度高、传播效果好的优势,为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知识与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途径。《天网》节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的优秀栏目,集成了国内法制栏目的必备要素,以叙事化的纪实风格,通过一定的悬念设置与真实情景模拟,客观报道了大量的法治事件,大力弘扬了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摘要:当代法制建设过程中,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以其可读性与现实性的特点,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以及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群体的广泛关注。法制节目在普及法律知识、优化新闻效果、传播社会价值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制频道的《天网》节目为例,以该节目为缩影,对当前我国一线法制节目在体系建构、叙事风格、传播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与探讨。

关键词:法制节目,电视节目,普法

参考文献

[1]张秀晨.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J].视听,2013(9).

[2]刘婷.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叙述倾向[J].新闻传播,2013(6).

施万春影视作品音乐评析 篇4

施万春的影视作品音乐会举办于2007年12月9日,已过很多天了,我也在次日的座谈会上发了言。但总觉得还有话要讲,因此写下来。

万春的影视音乐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思想、有批判、有反思,因此有深度。如影片《如意》中回忆的一段音乐。画面是身为苦力的少年时代的男主人在为满清贵族人家做苦力,光着膀子赤着两脚在劳作踩泥,而贵族小姐坐在不远处一边悠闲的绣花一边远远地看。谁能料想到作者为这个画面写的音乐竟然是用弦乐群的沉重的复杂而浓厚的纯和声的音乐思维,音乐的气息时断时续,是没有旋律的大量变化半音的和弦。这是一段无标题的交响乐的思维,充分表达的是作者对身为社会底层的主人悲惨命运的深厚同情,所以他用的是主观的内心刻画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手法。这就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交响乐思维。想到这段音乐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手法是产生在1981年的这部影片里,我们不能不说这真是具有超前的先锋性意义啊!如果再从中国电影音乐史的发展线路上梳理,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影音乐史的划时代的美学思维的突破。

第二个例子:他在《良家妇女》的音乐里大量使用了独奏乐器埙。而且用来演奏有调性又有大量变化半音的在当时已是相当“现代”的旋律,应该是很早的前卫性的作曲现象之一吧!那里演奏出的如泣如诉的悲凉的宣叙调式的旋律,表达出的是对处于古老的封建压迫下的中国封闭落后地区的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封建压迫的控诉。他是有意识地写了思想。从音乐的美学意义和思想意义上说,在1982年,都是当时的前卫艺术的代表现象。

第三个例子:为多部大型的主题影片作曲,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大决战》等,万春大概是写得最多的。但是在这些影片里,他的艺术思维和普通的作者大大不同,他都是用历史反思的批判意识进行创作,从来没有歌功颂德和浮浅庸俗的现象。如《抗美援朝》的音乐,我们在音乐会里听到的是《悲歌》;在《开国大典》里的人民主题,是深沉的有哲理性的音乐性格,如此等等,凡是这个类型的音乐主题,在他写来,从来不再是表面的甜腻的虚假的大轰大隆的晚会音乐,他的音乐的美学思维总是力求深刻,并赋予这些影片以多意性的反思的思想内涵。这个传统,在后来者的数十年来全被丢失了!但是我发现在去年的由王宁作曲的20集电视剧《赵树理》里被继承和发展了!那里的音乐和画面完全相反,而说出的却是影片深处的思想内涵,并促使人们的历史反思。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性的追求是特别应该提倡的。在金钱和权力的双重污染下的艺术家的道德建设、人格建设和人文建设,是今天音乐家和一切艺术家最缺乏的又是最应提出为警戒的,万春所做的在今天尤有特殊的意义,特别应提出彰显。

施万春的电影音乐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艺术质量。影视音乐的艺术质量这个问题,近20年来,由于商业文化的泛滥和冲击,早已如决堤洪水而溃不成军混乱不堪了!许多作者毫无责任感,大量的影视音乐早已是江河日下垃圾成堆,对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的文化建设起着很坏的作用。在这样的混乱情况下,艺术家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专业操守和人格良知,就有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和意义。也因此今日重提此题,实在是极有意义的。电影音乐必须有本身的艺术水准,艺术质量和专业标准。施万春是主要在影视音乐领域工作的。他的影视音乐不是通常的流行音乐和娱乐音乐,而是应归于古典音乐即严肃音乐领域内的。创作他的音乐总是严格自我要求,并在艺术上达到自己的高度要求。给我记忆深的是影片《孙中山》的大场面的六分钟长度的战争音乐,最后的高潮部分又加入合唱,其色调悲壮惨烈。影视音乐很难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因为受影片时间的限制而难有完整的曲式结构。但这段音乐却几乎可以成为交响乐的一个乐章了!同时也显示了作曲家的结构曲式的功力。尤应提出的是,他在很多段落音乐里,显示了作曲家的艺术构思的独特才华,如在影片《真女》里,他用定音鼓独奏的力度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浑厚凶猛的洪水气势,真是很有个性和原创性的卓越的艺术创造。在影片《太阳和人》的第三段音乐,表现骚动的一段交响乐,突然给人以新颖的音乐思维,我也很喜欢。

这里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即音乐的时代性问题。我想,影片《孙中山》和《朱元璋》还有表现文革的《太阳和人》的影片音乐,每部独立都是好作品。但是他们的历史时代不同,音乐语言,构思章法和美学定位也应有不同。现在的每部影片音乐是有不同的,但是放在一个音乐会里演奏,就出现了问题,就显得彼此之间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区别还不够大,尤其是《孙中山》和《朱元璋》的战争音乐,也应在艺术构思,艺术风格,音乐色调,和音乐美学上有很大的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影片《色戒》是1940年代的中国的上海、南京,而音乐却全篇是古典浪漫主义的音乐。另外,作者似乎偏好用弦乐群的集团音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织体,音区,色彩,节奏,如能更加不同和多样化一些肯定会更好。

万春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电影音乐的代表性的有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的作曲家。他早就应该有若干协会的名誉称谓了,但他淡泊名利,远离喧嚣。这样的情操今天已很少了!

对低幼儿童学习音乐的评析 篇5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低幼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开始, 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 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 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 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表现在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些年幼的孩子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 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 要发展成跟父母长辈平等的关系是很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则不一样, 孩子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他们应有的平等。因为音乐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 如节奏、音高等, 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 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 然后再通过这种规则意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 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进行彼此的交流。音乐教育就是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 歌词配上动听的旋律, 特别容易让幼儿所感动、接受。因此, 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 能够使他们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因此, 对低幼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儿童教育的早期开发中能够抓住儿童的心理思维及生理感知, 注重其发育规律, 从儿童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并可达到全面科学地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目前低幼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音乐知识的西洋化倾向, 已对我们民族音乐构成了冲击

教学内容全盘西化, 很难看到使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 学生只会演奏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节, 只知道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这些教材之外, 不知道我们民族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音乐文化遗产。这样长期下去, 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不会演奏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

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 我们并不否认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乐家为后人留下的音乐文化精髓, 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学这些优秀的人类智慧结晶, 但同时应注意逐步做到洋为中用, 融会贯通。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加强和提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更要把它溶化进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血液之中, 从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 进而繁荣世界音乐文化。

2. 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教育, 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器乐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一味强调技术训练, 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音乐的趣味性和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和家长强迫学生长时间枯燥无味地去死啃一首首练习曲, 纯粹为技巧而学习, 这样只能把孩子培养成演奏家, 不仅使本来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感到学习器乐成为负担, 也使本来很活泼的学生失去了灵性。

当然, 技术训练是必要的, 但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时, 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和诱导学生, 尽可能把作曲家写在纸上的音符形象化、生动化, 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去练习, 这样才能触及音乐的真谛, 音乐的精髓。

3. 只管教学,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能力

大多数教器乐、尤其是教西洋器乐的人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多数学生不会运用和发挥学来的技能、技巧。由于学生所学教材全是五线谱、固定调, 所以学生不会看简谱, 不会用首调演奏, 只会演奏出版的教材, 遇上用简谱谱写的曲子时, 便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 必须有专人把曲子翻译成五线谱、固定调, 甚至设计好指法、弓法才会演奏。

这不是说学简谱和学首调比学五线谱和固定调好, 不是让学生放弃学五线谱而去学简谱, 而是说两种记谱方法和两种唱法让学生都会才对。因为学生将来不可能每个人都从事专业演奏, 如果是搞业余的话, 简谱和首调更为方便, 更具有实用性。教师不仿灵活一些, 把同样一首曲子用两种记谱法记下来让学生练习, 这样学几首学生就掌握了。不一定要教给学生多深的知识, 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 告诉学生哪一种技巧适合去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使学生遇上一首乐曲时, 能把平时的练习曲和音阶中学过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进去, 从而增强其实际能力和实用能力。教低幼儿童学习音乐、器乐, 并不是最终目的, 在教学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材, 这才是最终目的。

三、对低幼儿童音乐教育的全面探索

音乐教育对于有低幼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者, 我们应该在音乐教学中, 努力探索, 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1. 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低幼儿童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教学, 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 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 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 不妨用游戏的手段, 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2.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 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 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 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学生的个性, 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3. 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并允许标新立异。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 并让学生模仿, 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 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 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 低幼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时期性、阶段性。对低幼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 为更多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透视音乐艺术的特性与本质, 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 去深入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 去了解音乐教育在“文化成人”过程中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全面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 低幼儿童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儿童以后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 家长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其取得的成效是:第一,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材;第二, 为下一代提供和拓宽了升学与就业的机会和道路;第三,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音乐教育,启蒙教育,才能发展,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慧.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创新.湖南社会科学, 2005 (3) .

[2]汪宓.对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探讨.中小学电教, 2008.7.

[3] (瑞士)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81年9月第1版.

[4]音乐周报[N].2007年第198期.

上一篇:查询使用下一篇:劳动与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