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政领导人

2024-05-29

青年党政领导人(精选五篇)

青年党政领导人 篇1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措施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受托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我国政府应行使受托方的权利, 管理和经营公共的资源, 而领导人员则应该履行公务员的义务, 合理运用决策权和管理权, 对政府的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责任随之产生, 经济目标责任、经济契约和经济伦理均是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目标实现的成绩和效果经过审计评价后进行监督, 保证相关人员可以严格履行经济责任, 通过对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审计的目标。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领导干部有一定权力的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力与责任是对应的, 同时产生或同时消失。职权是权力的一种, 处于组织中的职位即会合法获得相应的职权, 职权的行使一般是围绕其工作进行, 下级人员必须完成其上级指派的任务。与职权对应的是职责, 喻示着领导完成的任务要达到规定的标准。由此可见, 领导在努力完成经济目标时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行使其权力, 同时承担与其对应的经济责任。如果超出范围, 就要承担滥用职权导致的不良后果。因此,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托付的责任得到履行, 对工作的业绩进行评价, 为干部的任用提供依据。

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的内容

(一) 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或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

要对预算批复、预算收入和支出、税收等情况进行审计, 认真核实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 对财力状况要熟悉的掌握, 此外还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 对超出预算的收支和管理进行审计

要审计超出预算部分的资金及其管理情况, 防止有人把预算内的资金划分到预算之外, 对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财政资金信用化产生削减作用, 与预算的管理脱节, 在进行评价工作时要指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责任, 避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产生。

(三) 对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审计专项的基金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情况, 如农业扶贫、社保、环保等, 应对其使用情况充分掌握并进行科学的审计和评价。

(四) 对管理国有资产及其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工作进行中重点要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对国有财产的管理义务进行审计, 以及主要的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并审计评价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在企业改革或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是否遭到破坏。

(五) 对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评价

一切经济活动应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廉政法纪以及企业内部自身的财政管理制度, 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指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将责任具体到某些人员身上, 避免互相推卸责任。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难度大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审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对工作的影响较大。有的审计人员在展开工作时刻意避开了评价被审计的党政领导, 而是只评价审计的事项, 导致审计工作不全面, 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表时, 没有认真核实相应的领导是否履行了经济责任, 直接评价相关的领导或是忽视评价领导这部分工作。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对审计工作造成影响, 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缺乏客观性。

(二) 难以掌控审计风险

审计的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和过程不恰当或对审计事项判断不正确从而审计意见不正确, 导致产生损失, 甚至有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审计风险隐蔽性强, 风险内容涉及面广, 使审计人员难以掌控审计的风险。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 一般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不小心而产生, 并且审计风险存在与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很容易违反程序的规定, 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三) “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

我国缺乏完善的干部管理制度, 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产生问题才进行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执法不严的现象频繁发生。在实际情况中, 负责委托审计的相关部门与审计部门不能做到紧密的结合, 难以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通常都是“先离后审”, 即先调离并且得到任命之后才开展审计工作, 违背了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的初衷, 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对有些问题的核实比较困难, 一旦被审计人出现问题, 处理上也比较困难, 使审计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四) 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缺乏相关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被纳入审计法, 然而在细节问题上仍缺乏相关的法规。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职责并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 但目前缺乏权威的评价系统。并且, 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的时间长, 在此期间不能保证法律法规不发生变化, 一旦改变, 选择恰当的法律法规就成了难题。由于法律的滞后性, 如果被审计人有新的问题存在, 很难做到有法可依。综上所述, 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 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避免由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审计问题, 就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的质量、审计水平、审计成果的运用及对被审计人员评价的公正性都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中得到体现。这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准确无误, 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审计结果的必要条件。审计工作的进行应在明确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之后, 将经济责任具体化、指标化, 并加以合理的分析评价, 科学的衡量出责任的履行情况, 保证审计评价符合客观事实。

(二) 审核部门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应严格监督其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 并且不定时的检查工作的进行, 有了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建立并逐渐完善其监控体制, 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争取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例如, 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符合制度、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等, 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收集, 反馈给执行审计人员, 完成信息的沟通, 以便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 避免审计出现差错, 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

(三) 增加任前任中审计比重, 前移审计监督关口

为了解决“先审后离”原则贯彻不到位的问题, 应该加大审计力度, 注重事前及事中的监督, 避免在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审计的现象发生;严格监督相关领导在职期间的职责完成情况;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审计不要只局限在离任时开展;在任期中充分结合年度目标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调查审计其经济活动, 将审计监督关口移到前边;认真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 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通过“先审后离”原则的贯彻,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审计得到作用, 还可以及时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

五、结语

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20多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我国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此项工作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审计工作的力度, 规范审计工作的相关程序, 使其能够有效的审计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参考文献

青年党政领导人 篇2

中办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2007-02-09 07::

54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5年任期内应保持稳定

该规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适用范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正职领导成员;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

同一职位最多连任两期

该《规定》指出,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达到退休年龄的;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在一个任期内因工

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

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执行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该《规定》还指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3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3年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期届数。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拒不服从回避可就地免职

该规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

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3类情况需进行回避

《规定》指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职务层次较低方回避

该《规定》还指出,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经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第六条指出,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规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规定,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拒不回避可就地免职

该《规定》指出,领导干部有需要

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不得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

该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适用对象: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

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交流重点主要为正职领导

《规定》指出交流对象主要为: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交流重点为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新提拔担任县(市、区、旗)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应当有计划地易地交流任职。县级

以上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新提拔的一般应易地交流任职。副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执纪执法、干部人事、审计、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缺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有计划地交流。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四种情况可不交流或暂缓交流

《规定》指出,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5年的(属于必须交流的对象,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因健康原因不宜交流的;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者司法

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的。

干部交流应按规定作离任审计

《规定》还指出,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之间进行。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进行。

干部交流应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相结合

《规定》指出,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针对性,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市、县两级党政正职领导成员未任满一届的一般不交流,同一地区党政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同时交流;领导班子一次性交流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需按法定程序选举或者任免的干部,交流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按规定需作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

《规定》指出,干部交流必须严格执行下列纪律:任何地方和单位必须执行上级党委(党组)关于干部交流的决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程序,集体研究决定交流对象,不得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任何人不得借干部交流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干部应当服从组织的交流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党政领导眼中的妇联工作 篇3

现在女干部成长的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好,妇联干部要珍惜机遇,把握机遇,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勇敢地去应对各种挑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要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凭借女性独特的性别魅力,性格魅力、人格魅力,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创造出更加显著的政绩,开创更为宽广的事业空间,去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群众的信任。

张宪华(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一次合并村庄建社区,需要拆迁,这是硬骨头,所有乡里的干部全编组下村,看到报上来的分组名单,女干部不少,当时我就烦了,因为觉得女干部不泼辣、没有主见,不顶事。后来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凡是女同志当组长的全部完成任务,男干部当组长的反而没有这么利索,有的迟迟拿不下。从此知道了女同志真的是很优秀的,特别是在有些工作如拆迁、计划生育、城镇建设,她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比男同志厉害。当然,如果工作需要时能喝点酒那就更好了。

侯涛(宁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做好妇联工作,一定要“活”,是“活气”的“活”,“活跃”的“活”,也是“灵活”的“活”。

把工作做活,有三字要诀:中,重、众。“中”是指围绕中心,“重”是指有重点,“众”是指善于联合职能部门,“众人拾柴火焰高”。总之,只要凝聚人心,围绕中心集中优势力量做功,就能将时代赋予妇联组织的光荣使命很好地诠释出来。

题宗国(东阿县大桥镇党委书记)

俗话说做女人难,做优秀女人更难,做女干部特别是基层优秀女干部就更不用说了。可是通过工作,我发现她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奇迹,完成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时刻像上足劲的发条时钟,乐此不疲,并且听不到她们有任何怨言。

张洪生(莘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

最希望妇女干部性格活泼刚强,打扮得体时尚,像男人一样工作,像女人一样细心,像青年一样热情。有充足的精力组织妇女献身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计生服务,倡导农村文明新风,提高群众素质,帮助村“两委”排解矛盾,提高班子的威信和战斗力,动员男同志干一些示范带头的典型事,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要实现这些,女干部还得继续提升魄力,增强只争上游、出类拔萃的信心和勇气,能独当一面。

范瑞江(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冰心老人说过,世上没有女人就少了50%的真、60%的善、70%的美。女干部应该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良好的人格修养,还有健康的情趣。当面临知识、技能、事业、婚姻,家庭等很多内在外在的、有形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时,相信自己的力量,勇于追求卓越。只有自己先美起来、先强起来,才能带领广大妇女创造美好新生活。

唐启征(邹城市石墙镇党委副书记)

农村留守妇女既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从事地里的农活,还得努力维护好家庭,很辛苦。她们如果遇上点急事、难事,是非常需要帮助的。还有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怎么能让孩子们长期持续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是需要探索的。妇联组织在关爱“留守家庭”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篇4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绩效,促进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效开展和运行的关键,所以笔者就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原则、内容等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

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由于会涉及到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而且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又各有千秋,所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具体的指标和标准也是又具体情况而定的,但是总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也是最基础的,主要包括真实性评价标准、合法性评价标准、完整性评价标准。

(二)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与上边相同,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原则也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但是也有最基本和通用的原则,即客观公正原则、谨慎稳重原则、经济责任为主原则、政绩量化原则、合理区分历史责任与现任责任以及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等原则,也只有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介于现阶段党政干部各项决策、指令的严峻挑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的内容,第一,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法性;第三,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第四,对党政干部个人的廉洁自律和经济纪律遵守情况进行评价;第五,对党政干部重大决策事项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随着各项制度规范的不断出台和落实,我国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理论上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实际运行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评价工作中存在着范围划分不清楚的问题,导致审计机构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五花八门的评价结果的现象,言过其实,模棱两可的评价语言时常存在,比如“离任领导在任期内没有个人经济问题、离任领导与时俱进”等评价语言的存在,容易倒是审计风险的发生。

另一方面,现行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中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和制度规范,缺乏量化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导致评价过程中大批没有影响力的空话套话的出现,虽然评价结果会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升降级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但是实际评价结果缺乏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外,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评价工作中感情因素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以感情论功过的现象依旧存在,不得而知,不仅会存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而且目标不明确大大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绩效。

三、优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绩效,所以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优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监管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承担着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监督管理的责任,但是在其工作的同时同样需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对其工作效果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构建专门的监管机构、施行责任委派制等方法来强化监管力度,总之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完善的、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运行,所以一方面要细化审计责任评价体系的原则、标准和内容,另一方面要优化既有的审计评价方法,在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感情评价的存在,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和真实有效性。

(三)要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的界限

第一,划清现任领导责任与历史责任的界限。领导人应分清工作责任范围,在其不同时期范围内履行责任归属,正确区分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责任中心归属以及其行为会给权利任期造成的影响和应承担的后果;第二,区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对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国家政策等某些客观因素对单位经营的影响;有的错误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导致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错误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授意其他人做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第三,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这一界限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文件及会议纪要为依据,才能有效准确认定各方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不同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根据相关的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者所管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有效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个人履历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并且发表相关的审计意见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压力,相应的,如何优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就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原则、内容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借鉴;指出了现实条件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相关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改梅,李华林,刘红军.浅议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J].《理财:经论版》,2015(01).

党政领导干部人选 篇5

一、对酝酿,必须高度重视。

酝酿工作,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这个时间坚持,另一个时间忽视,更不是对选拔这位干部时用之,对选拔另一位干部就弃之不用。必须坚持一贯,一以贯之。

从文件规定看,中央在一九九五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专门列出一章的篇幅,对酝酿问题,包括酝酿时间、酝酿范围、酝酿情况的汇报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而且,这个《条例》是以中央文件下发的,还刊载在《人民日报》上。我们执行与否,是对中央规定的态度问题,决不能含糊,也不能随意。

从理论角度看,酝酿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运用。可以说,选拔干部的过程,是执行民主集中制最完备的过程。选拔干部中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程序,都完整地进行下来,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实际上,每一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民主和集中的精神。如果说,“民主推荐”、“考察”更多地体现民主,“讨论决定”更多地体现集中的话,那么,“酝酿”是广泛民主后的一次集中,是集中决定前的一次民主,民主和集中均有充分体现。不过,这里的集中还不是最后的集中,因为不能拍板定案;这里的民主,又不是大范围的民主,是为最后做好集中决定再做认真细致地准备。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我们事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保证。所以,做好酝酿,是干部选拔问题上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中之重。

从实践情况看,选拔干部程序中最重要的阶段还是酝酿。因为:一是组织人事部门经过推荐、考察掌握了大量情况,而且经过去粗取精,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并有了初步意见。这些情况和意见到底如何,在正式提交研究之前,需要先向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汇报和沟通,以便减少失误。二是有关领导识人水平高,特别是通过平时接触和多方面了解,多数已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看法和意见比较准确,为他人难以掌握和了解。在正式研究之前,先听听诸位领导的意见,对选准干部尤有必要。三是讨论决定干部时,一般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不好展开各抒己见,基本上对呈报上来的干部同意、赞成的居多,否定另报的毕竟是少数。去年我们派检查组,到十几个县市察看常委研究干部的记录,基本上每人表态都是两个字:“同意”或“赞成”。实践告诉我们,真正能说实话、讲真话、展开讨论,真正能把关、定准,真正能抵制不正之风干扰、不出纰漏,还是在经过推荐、考察后的酝酿阶段。中医学上有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既是医理,亦是哲理。这也说明,沟通、酝酿之重要。

二、对酝酿,必须认真操作。

在推荐、考察的基础上,组织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后,同有关领导同志怎样做好酝酿,我看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全面如实介绍情况。

向有关领导全面如实介绍干部的情况,这是组织部门应负的职责。所谓全面,包括推荐情况、考察情况、研究意见,特别是干部表现情况,都应该向有关领导同志汇报介绍。所谓如实,就是实事求是,是什么情况就介绍汇报什么情况,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特别是对不同看法和意见,都要注意汇报清楚。对干部的缺点、毛病,更要如实介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考虑人选的原因,把事情的原委、来龙去脉,向有关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志突出说清楚。

第二,认真虚心听取意见。

听取汇报的有关领导同志,如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时,有的领导同志当场提出一些问题,能答的则认真回答;不能当时答的,要认真记录,及时做出回答。有时,有的领导同志又提出另外的人选,这也是允许的。如果做过考虑比较,则把各自优缺点、使用的利弊全盘托出,供领导考虑。如果有的领导还坚持个人意见,也不必据理力争。因为,原来的“理”可能立不住;继续“力争”,也显得不够谦虚。固然不能自以为是,当然也不能轻易地搞自以为非。比较好的办法,是原装带回再行认真思考研究,直到提出认识一致的最佳人选。

第三,反复认真交换意见。

凡在第一次酝酿过程中,有关领导提出重要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的人选,都要经过又一次认真了解和研究,做好与有关领导同志再次交换意见的准备。根据不同情况,经过认真了解研究,可做出不同方式的交换:不再改变的,该说明的作认真详细地说明,该解释的作认真负责地解释;需改变的,根据推荐、考察情况和干部表现,应尽快另拿人选方案;需缓办的,则果断地停下来,搁置一边。对人选问题,如果在交换过程中,意见不甚一致,不必强人所难;有时缓缓,可能缓出最佳人选,也可能缓出团结一致的局面。前一段,我们在选拔干部中,坚持干部条件,坚持选拔程序,根据工作需要,求稳妥不贪多,求成熟不贪生,求一致不免强,效果是不错的。经过比较、反复、交换,肯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对酝酿,必须正确把握。

酝酿的过程,既是谈心、交心、交换思想的过程,又是掌握政策、严格条件、共同把关的过程。其工作量、工作难度都比较大;其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要搞好酝酿工作,务必对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处置合理,正确把握。

一是酝酿范围要适当。

干部经过推荐、考察后,究竟在哪个范围内酝酿合适?总的应严格按照中央《条例》的规定,具体根据被酝酿对象的不同,酝酿范围也应稍有变化。拟进本级党政领导班子人选,应在本级党委领导成员中酝酿,在本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主要领导成员中酝酿。党外领导成员的人选,还应当在民主党派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中酝酿。在上级党委考察之前或者本级党委决定呈报之前,还要在本级党委书记、副书记之间认真进行酝酿。拟进下级党政领导班子人选和拟进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人选,应主要在书记、副书记之间进行酝酿,并须征求分管领导的意见。属地方政府组成人员人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还须征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成员的意见。凡提拔人选,在决定呈报前,都应征求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意见。

二是干部条件要把严。

酝酿的真正目的,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把干部选准选好。为此,在酝酿过程中,每个参与酝酿者都应当做到:一是站得高,立党为公,站在全局高度,对党的事业负责,全面地、多角度地了解干部,高质量、高标准选人。不以个人好恶看人,不以个人恩怨待人,不以个人感情代替政策。二是善比较,应当说,担当同一个职务的符合条件的人选是不少的。酝酿时应当善于动脑子思考,把可供选择的人选进行比较,议议哪位人选更合适,哪位人选担当另一个职务或下一批再选用更好一些,以期筛选出最佳人选。三是分析透,每位人选都有其不足之处或存在一些缺点。在酝酿时应认真对其缺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弄清是前进中的问题,工作中的不足,还是潜在的致命伤。如属前者,又都看法一致,就应该在任命前向本人打招呼;如属后者,则坚决不能迁就照顾。总之,在酝酿过程中一定认真负责,善于分析思考,敢讲实话。

三是组织纪律要强调。

上一篇:和谐共处下一篇:区域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