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

2024-06-24

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精选三篇)

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 篇1

1 革命老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机遇

革命老区曾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过巨大贡献。革命老区取得革命胜利的成功实践史,对于今天我们走出当前科技创新的困境,探索老区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仍带给我们很多经验和启迪[1]。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期,革命老区又迎来发展机遇,需要用科技创新来实现二次创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都将处在L型的底部调整期,经济发展将面临重新洗牌,以往靠廉价劳动力和传统产业起家、发展靠传统要素和投资拉动获得高速增长的地区,不得不面临着供给侧改革和环境治理的压力[2]。在这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竞技场上,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模式正转向靠科技创新的中国创造模式,这也给老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机遇。

2 科技创新——撬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杠杆

革命老区目前虽还面临着经济不发达、科技创新的基础薄弱、创新人才缺乏等困难局面,但老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优势和资源。随着这些年国家对革命老区基本建设的投入,通信、交通曾经制约老区发展的瓶颈,已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革命老区也融进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为推动老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为老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壮大新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所以老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上有着潜在的后发优势。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3]。杠杆原理带给我们启示:只要革命老区能敏锐把握当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这次经济变革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创新发展的理念,结合老区的实际,构建起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培育出老区内生的创新机制,打牢科技创新的基础,老区的科技创新就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这一有力杠杆来撬动起老区的发展,就能创造出革命老区发展的奇迹。

3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撬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

革命老区要想科技创新后来居上,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先打牢创新的基础,找准支撑起老区科技创新杠杆的“支点”;只有找准了这个支点,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4]。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实现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和孵化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自然就是撬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独木不成林,茂密的森林,必蕴含着保持旺盛生命的生态系统,有着与之适应的激活、自新的内生机制。同理,革命老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但要有适宜创新的土壤,更需要有适宜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形成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机制,这样创新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广袤的森林。

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包括发达地区在内,各地都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革命老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是一个从弱到强不断丰富的过程,从内容上至少应包括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服务体系。政策体系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类有利于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等;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提供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支持创业的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以及集聚于创业载体的小微企业、创新人才、中介机构等创新要素。革命老区构建起创新创业体系,才能助推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快速成长,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所以,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撬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科技创新的杠杆以此为支撑,才能撬动起老区创新驱动发展,革命老区才能在科技创新上实现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4 政府撬动革命老区科技创新的杠杆

科技创新是撬动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杠杆”,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就是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的“支点”,而政府就是革命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撬动者”。所以政府既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更是撬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推动者。

第一,政府要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主动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战场。

第二,政府依靠科技投入等多种手段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不仅要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更需要政府积极作为,主导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针对老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政府将有限的科技经费支持到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创业载体等的公共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中,一方面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研发成本,给大众创业提供低成本的场所,使更多的创业者受益;同时,通过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老区也可以更好地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使政府的科技投入更好地发挥其效能。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革命老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少创新人才。首先是本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老区现阶段的创新人才中的主力军,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采用产学研合作,利用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进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老区的产业发展有机接合。其次是高端人才的引进,老区只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出台吸引人才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采用灵活务实的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举措,一样可以为老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资源。

政府只有推动革命老区构建起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撑起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起老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5 浉河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议

5.1 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相对于发达地区,老区的创新意识和氛围往往不强,为改变这一现状,浉河区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完善配套的创新激励政策,以此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政府先后出台了激励创新的《浉河区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浉河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浉河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2014年,结合浉河区“双创”发展需求,区政府重新修订印发《浉河区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将由原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拓展为支持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不断来完善着区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5.2 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于初创的小微企业创新的成本会更高。如何降低小微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大众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作为老区创新体系的构建者,近年来,我们结合信阳实际,积极搭建起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5.2.1 产学研合作、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信阳市中小机电类企业众多,但产品水平低下。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区政府通过公益性事业单位浉河区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与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共同搭建了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仪器设备及公共技术研发等支撑。基于该平台研发的电力能耗监测技术方案,被信阳万泰电气等多家配电企业应用于产品中;基于该平台,信阳华阳工贸公司的绿茶全自动化生产线和信阳四通机械公司的燃气珍珠岩膨胀炉成套设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信阳津乾机械公司的新型珍珠岩制砂生产线和信阳雄狮建材公司的码坯机器人产品成功出口到中亚国家。

目前,浉河区与信阳师范学院共建有4个技术创新平台,其中信阳市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河南省建材设备节能与智能化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省发改委认定。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对浉河区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有政府的公益单位牵头研发,即降低了企业创新的风险成本,同时也引领了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

5.2.2 构建创业载体,力促大众创业。

老区的创新发展,需要通过创业载体的构建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以此才能培育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机制。截至目前,浉河区拥有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3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1家。结合“互联网+”,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浉河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区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投资建设“浉河区电商物流孵化园”,为大众创业提供场地设施、技术培训、政策支持、网络接入等服务保障,使更多的创业者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区政府积极引进的“林志信阳高科技孵化园”集产、学、研为一体,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目前,主体创业大楼已建成招商。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浉河区技术开发交流中心与信阳师范学院共同组建的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依托信阳师范学院丰富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源,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实现了科技创新服务“从点到面”的转变。孵化园现已入驻小微企业26家,拥有省级创业导师11人。2015年,浉河区的2家大学生创业的小微企业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通过创业载体的构建,集聚创新要素的效果已经显现。

5.2.3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只有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主城区,一直以来科技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和引进,来保持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在人才培养上,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浉河区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和信阳师范学院依托信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立了信阳市首批大学生见习基地,探索出一套依靠技术创新对大学生实施“实习—见习—创业”的阶段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技术创新孵化措施,为孵化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业人才供给。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我们通过用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顾问、项目合作等方式,把高端人才引入到浉河区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浉河区的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项目,都有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参与。高端的柔性人才引进方式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成本,促进了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也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6 结语

革命老区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浉河区从政策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载体、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构建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但和发达地区比较还很不完善,如体系中缺少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体量还不够大,当地财政的科技投入有限等等。老区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上,急需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也希望能和发达地区结成帮扶对子,更好地促进革命老区的科技创新,实现革命老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摘要:本文就革命老区创新驱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支点作用及政府如何撬动老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并以信阳市浉河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例,就创新政策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分析,该模式立足老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推动了浉河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革命老区,创新创业,科技政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静.产业共性技术:撬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支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3(63).

[2]徐向艺,孔凡萍,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政府科技投入影响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

[3]国务院办公室.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OL].国务院,国发〔2014〕49号.

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 篇2

摘 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它倡导人类、自然、社会人和谐共生,和谐是它的灵魂。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助力信阳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166-02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它倡导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和谐是它的灵魂。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由“提出”到“全面论述”,由初步探索到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广大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信阳作为革命老区,农业大市,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村的工业污染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是信阳最大的优势,最美的名片。但随着我国工业向内陆转移,老区的工业步伐也明显加快,追求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垃圾围村、饮用水不安全等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信阳市委、市政府正视问题、捕捉时机,抢抓机遇,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从政策出台到贯彻落实,都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领导实行层层责任制,经过几年建设,实行了“村村通公路、户户接自来水、处处旱厕改造、垃圾处理全面升级”等,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02个省级生态村是项目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等因素决定了此项建设非一蹴而就、尽善尽美。信阳作为革命老区和农业大市,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口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短期利益;经济底子薄弱,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制度监督缺失,环保执法表象;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支撑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既反映了建设主体的问题,也暴露了社会治理制度缺失,以及政府公共管理弊端。这些问题在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带有较强的普遍性,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寻求措施,砥砺前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花开枝头,硕果遍地。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中国发展中的问题重点是“三农”问题,我们只有剖析原因,寻求突破,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要打“组合拳”,综合推进,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环境教育,营造良好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强调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首先,要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意识。作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居住在农村的人发自内心地要改善环境并保护环境,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利。因此,提高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增强农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是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解决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环保部门可结合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借助电台、电视、手机、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环境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举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如“中华环保世纪行”,从而了解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增强生态危机意识,促进公众依法维权意识的觉醒,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他们自觉树立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要让“垃圾入箱、污水清洁排放”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让维护村庄环境卫生、植树栽花、保护生态成为村民时尚。

其次,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倡导文明新风。通过挖掘信阳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文化、茶文化,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精神文化,摒弃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信奉邪教、赌博等陋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式多样的娱乐方式,团结和谐友好的乡风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

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期待,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和政绩考核机制。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是我国面临若干问题的最突出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往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倡导“绿色GDP”,坚持绿色发展,强调生态为政观,要求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遵循经济规律办事,注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树立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环境成本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从而引导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以及人们群众的生态文明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次,要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针对农村主要污染形式制定相关条例,例如农村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条例、农药污染防治条例等。

另外,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补偿税,加大违法惩处力度,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收益,这样企业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积极采取措施整治污染和促进环境的改善。

最后,我们也可以完善相关激励性政策,通过政策上扶持,价格上调节,倡导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政府现金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秸秆综合利用、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用农家肥等。

3.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贫穷落后的秀美乡村不是新农村。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可立足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与生产并重,开拓性发展生态经济,让生态产业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动力。

旅游是传播和分享生态文明的美丽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2}。信阳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秀美的山水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悠久的茶文化等旅游资源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提供了强大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生态产业化的典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低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3}。在农村推广生态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例如农村现在大力推广的沼气的应用、禽畜粪便和秸秆的综合利用。信阳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致力打造一批茶叶、板栗、草莓等生态农业专业村。

4.加速资金整合投入,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城乡分而治之的历史原因造成政府对农村环保投入的严重不足,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但仅靠政府部门“输血式”的资金投入打造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持续的,还必须依靠农民这个主体,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合力推进,共创辉煌。对革命老区的信阳来说,资金匮乏是信阳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信阳市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多予少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采取“财政部门拿一点、项目资金争一点、农民筹一点、社会能人捐一点”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资金到位后,首先,确保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像农村沼气池建设、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其次,资金运用上,各部门统筹协调好,重点项目重点投入,不能面面俱到;最后,要加大农村环保执法机构的建设。信阳市各县财政要加大农村环保机构的建设力度,要在县以下村镇设立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人员、仪器,逐步建立农村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各部门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加大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饮用水保护、以及小化工、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绝不姑息。

5.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有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生态、高产、高效,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因此,环保科技和生态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与当地的地理条件、产业特点相适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投入,比如在大田作物上,要更多地注重使用良种、环保农业和适用的机械设备;在生态农业上,采用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用测土配方施肥,保证肥料的正确施用;植保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其次,注重科技推广和使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通过研发农村适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最后,大力开展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绿色技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4}。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式,最终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层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长期城乡“二元”不平衡发展积累的问题需要慢慢化解,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我们找准病根、科学施策,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定能喜结硕果。

[基金项目:信阳市社科联2015年科研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GL118)]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2007

{2}中国旅游报.开明开放开拓迎接“旅游+新时代”2014.8.21

{3}赵国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3)

{4}陈寿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关注森林.经济,2008(7)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作者简介:潘凌云(1976―),女,河南省信阳人,管理学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从事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

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 篇3

新形式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重要支柱之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实际,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模式。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方式、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各部分组成, 具有互动制约关系。为了农村金融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农村, 必须要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环境。

2 农村金融机构环境现状

2.1 农村金融产品使用者减少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大批农村劳动力都外出务工, 而且部分务工人员迁居城市, 导致农村金融产品使用逐渐减少。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使用农村金融工具概率极低。

2.2 农村金融具有阶段性

根据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特性, 大部分人选择农村金融工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和定向性。这个时间一般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后和农忙季节, 因此, 这个时段的金融方式发生频率较高。然而, 其它时间金融方式发生频率较低, 因此, 需要针对两个不同阶段, 提供阶段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3 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撤离或兼并

目前, 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断撤离农村, 对农村金融供给已严重不足。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中风险性高、成本高以及赢利小, 导致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量撤离或兼并机构, 收紧农村信贷管理权限和农村信贷额度。甚至将农村金融方式作为银行的一种负担, 更多地理解为国家承担的责任, 这极大影响到商业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和发展农村的积极作用。真正涉及农村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同样面临农村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改革。

2.4 农村信息技术落后, 人才流失

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点就是农村信息技术现代化, 这有助于农村经济与外部经济联系。由于农村信息技术落后以及生活环境障碍等, 导致很多金融人才不愿扎根农村, 甚至出现本地出身的金融人才都留不住的现象。

3 重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环境模式

3.1 打造现代化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方式一般只有贷款或存款两种。现代化农村金融产品应该顺应农村经济、农村组织模式和农民生活质量, 使其形成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局面。因此, 可以针对性提供或扩展农村金融产品。将符合条件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组建成农村村镇商业银行,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优化信贷结构, 减少收购贷款, 增加开发贷款, 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经济。按需要引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 如基金、保险和信托类等稳健的理财业务, 针对农村农民生活质量和素质的提高方面,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 通过社会化服务和政府适当补贴方式, 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民企合作服务农村的金融模式,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打造农村金融特色产品。

3.2 建立农村金融产品与农村资源兑换机制

金融机构具有金融产品, 而农村具有农业资源, 包括农作物、林地产品和劳动力。两者必须建立各自的优势资源兑换方式或通道, 既使金融产品有人要, 又使农村资源能散发出去。由于两者具有完全不相关的特点, 进行农村金融产品与农村资源兑换时, 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政策。

3.3 加强农村金融重要阶段的金融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应该注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顶层设计, 充分体现了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核心作用。因此,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框架,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重要阶段的金融服务方式主要包括: (1) 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设施和服务设施; (2) 提供最优质最便利的方式服务农村金融实施者, 可参照农民工春运时团体购票模式, 减少农村金融成本; (3) 做好农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工作; (4) 农村金融机构下派进行集中定点农村金融服务; (5) 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 壮大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实力。

3.4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人才

目前, 从事农村金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量农村金融机构撤离或兼并情况下, 农村金融人才也随之减少。因此, 必须优化农村金融人才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 提升农村整体生活环境和设施; (2) 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型企业, 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3) 培养一批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业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 鼓励农村金融人才流动, 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使其更好地服务农村。

3.5 宣传和培训农村网上金融手段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村文化教育设施落后和农民的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实施义务教育以来, 农村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农村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仍为空白。因此, 应该在农村发展现代化的快速便捷的农村网络,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宣传和培训农民使用农村网络技术进行网上金融服务。

4 结论及建议

总之, 新形式下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有着新的需求, 优化新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服务好农村。从打造现代化农村金融产品、建立农村金融产品与农村资源兑换机制、加强农村重要阶段的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人才、完善农村网上金融手段等方面,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构建老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关文章:

老区精神04-18

老区小学05-04

石溪革命老区04-21

革命老区精神05-19

老区振兴发展06-17

革命老区资源06-19

革命老区发展范文05-26

弘扬老区精神范文05-27

老区工作汇报范文05-29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04-07

上一篇:汽车车身设计方法下一篇:食品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