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分析

2024-06-20

基于教材分析(精选十篇)

基于教材分析 篇1

1方法步骤

1.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由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自提出之后, 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1.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及数学分析教材选择时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 建立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一层:目标层A, 表示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最佳教材A”。

第二层:主准则层B, 衡量达到目标的各项准则, 包括知识体系B1、学生心理B2、质量体系B3。

第三层:子准则层C, 是衡量达到主准则层的各项子准则, 包括数学分析知识介绍C1、结构安排情况C2、难易程度C3、符合认识发展规律C4、学习兴趣C5、学习主动性C6、印刷水平C7、教材价格C8、读者服务C9。

第四层:方案层D, 是实现目标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对众多的数学分析教材进行筛选后选定了3套教材, 即华东师大编写数学分析D1;刘玉莲、傅沛仁编数学分析D2;王绵森、马知恩编数学分析D3。

1.3构造成对比较阵及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利用同样的方法, 可得子准则层C对主准则层B的判断矩阵

由第三层的成对比较矩阵Bk计算权向量WkB, 最大特征值Bk和一致性指标CIBk, 见表1。

利用同样的方法, 可得方案层D对子准则层C的判断矩阵

1.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根据主准则层B及子准则层C所得权向量计算得子准则层C对目标层A的综合权重为:

根据方案层D对子准则层C的权向量构成的矩阵及子准则层C对目标层A的权重向量, 构造方案层D中3个备选方案在目标层中所占的比重, 结果如下:

得到方案D1所占比重为0.4196, 高于D2、D3。

2结语

从层次分析模型可知, 最佳教材选择应为D1, 即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 (第四版) 》。D2所占比例与D1所占比例较接近, 这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部教材被众多普通高校所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数学分析教材进行选择, 能够很好地反映教材的实际情况,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避免了凭感觉选择教材的局限性, 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但是用此方法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各项指标权重及测评指标的内涵的确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军民, 刘洪甫, 李雪, 等.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矩阵论教材评价方面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 (16) :7-12.

[2]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49.

[3]王燕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风险评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 32 (11) :94-97.

[4]于颖, 夏吉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岗位工资确定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38 (24) :84-88.

[5]陈欣.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 25 (10) :1847-1849.

基于教材例文 引导品读感悟 篇2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要基于小学教材中的例文引导小学生进行品读感悟。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以文为例,品味文本语言

通过对一定文本的品读,体会和学习文本字词的表达,形成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提高,是运用教材要达成的目的。因此,用好例文,要在对文本的鉴赏上下功夫,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例如,在教学《回声》一文中的“波纹”一词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颗小石子落到平静的水面上的情境。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波纹。

师:是呀,我们刚才看到的波纹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美丽的“纹”。(大屏幕再一次给学生呈现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

生:老师,我发现了水面上的波纹、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很漂亮。

文章是由字词组成的,作者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是以基本的字词来实现的,读者通过阅读字词,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感受文章的美。

二、立足全文,触摸文本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触摸课文的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写作时谋篇布局的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是这样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触摸文本结构的。

师:同学们,这一篇课文写了秦兵马俑的哪一些特点?

生1: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2:还写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那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这么样写的呢?

生: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围绕面积和数量来写的。

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是围绕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兵车俑等展开写的。

师:是呀,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特点时就是用先分后总的方法进行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方法能够把一件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接下来,学生根据课文的文章结构方法,发挥想象,在模写的过程中,实现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课堂的生成和发展。同学们在自由的探究中,实现了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没有海阔天空的渲染、抽象的情感传递,仅仅是围绕教学的目标,指向明确地进行探究、体验和生成。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用教材“教”,教材是为“学”服务的,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这样的选择,是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

三、适度拓展文本,引导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对文本进行适度拓展,以文本中的某一个点为基点,引导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抓住了课文结尾处“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这一句话,引导小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让他们根据这一个句子进行拓展性练笔。这样,小学生通过想象小木偶各种各样的表情以后,对小木偶精彩离奇的人生进行想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文本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笔者运用教材达到了随文练笔的目的,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例”,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增加阅读的体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再穿插有效的小练笔,就能够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写双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文为例,引导小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要立足全文,引导小学生触摸文本结构;要适度拓展文本,引导小学生随文练笔。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品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地理教材分析 篇3

1.教材注重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贴近社会生活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主动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同化,当同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知识,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新知识的学习。理论强调,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究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选取的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解中,如果地理教师从一开始就只是在理论上介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这对学生而言属于抽象性知识,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更不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但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在这部分知识中增加“台风及其危害”和“寒潮及其危害”两个案例,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中,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对台风都不陌生,北方地区学生也都体验过寒潮带来的影响,他们会带着生活中已有的认知学习这节课,这样,调动了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材强调知识内容构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材要尽可能使新知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材内容的组织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教材由知识的“呈现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以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这一课中热力环流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呈现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而是在讲热力环流之前,教材安排一个小的实验活动,该实验就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空间。在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前提下,通过简单实验,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自己已经积累的知识突破“最近发展区”,从而获得新知识。该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作用,在学生旧知识与即将获取的新知识之间搭架,一旦完成教学,将“支架”撤去,这也是现代教学中提倡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布鲁纳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上提出的,它强调在高中地理有限的课时内,着眼点不应拘泥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在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提高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开创新的道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教材重视提供发现学习机会,倡导探究教学

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是发现法,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此外,发现学习还应遵循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结合学生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教材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按照发现学习的四项原则,努力为学生提供发现学习的机会。与之前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增加与本单元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版块,如必修1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后的“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后的“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等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之前在单元中学到的知识联系密切,极易激发探究欲望。教材为学生提供与“问题研究”有关的图文材料,提出与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并验证结论。

4.教材体现建构主义思想,关注地理学习过程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而认知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则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两者同样都强调学习的过程。为体现新课程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新教材编写减少文字性知识叙述,增加形象直观地理图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思考等一系列过程从图片中提取所需地理信息,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将必修1与之前的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上册(以下简称“旧教材”)进行对比发现,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旧教材为“人类认识的宇宙”)中,新旧教材的知识点虽然几乎一样,但新教材的图片共五组而旧教材则只有三组,新教材把旧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知识用图片代替,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学生通过读图获取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使地理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二、认知学习理论对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1.注重地理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说:“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是进行“发现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可亲自获得本身所需的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人,使其在探究性学习中增强对地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将新旧教材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旧教材地理实验只在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中有一个,而新教材共有两个,分别是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实验和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实验。虽然新教材实验数量有所增加,但相比国外地理教材仍然比较欠缺。以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为例,该教材十分注重地理实验。教材中设置31个迷你实验、11个地学实验、4个网络实验、10个地学制图实验、6个设计实验、31个探索实验和31个技能实验,对我国地理教材编写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拓展教材内容,实现多媒体化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或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所以,“同化”就是新旧知识或观念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量变或质变的过程。新教材编写时可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将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情景再现”,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和形象化。并联系当下与时俱进的与地理相关话题作为案例剖析,体现地理教材内容时代性,也符合我国新课改提出的“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基本理念,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体现地理学科实用价值。

3.调整内容布局,优化教材结构

基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教材分析模式 篇4

一、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 有语言训练、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但就“语文”本身的含义而言, 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这是教材分析的第一步。有了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 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 删减训练价值不大的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1. 单向式。

有些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明显, 只要钻研教材就能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草原》的训练目标, 在单元导语中就可知道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从课后练习中还可以知道本课另外两个训练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细读文本, 从课文中还可以抓住优美的语句, 揣摩、品味、积累, 特别是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另外, 有些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已有明确、具体而又可操作的语言训练目标。像这类课文, 只要参阅《教师教学用书》, 就可明确目标。

采用这种模式, 概括起来共分四步:第一步通读课文, 从字、词、句、篇着眼, 明确目标;第二步, 读单元提示, 明确训练重点;第三步, 阅读课后练习, 明确训练目标;第四步, 归类、梳理, 制订训练目标。

2. 双向式。

有些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不很明显,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目标也制订的较笼统, 操作性不强。如《草船借箭》一文, 《教师教学用书》中目标制订的不够具体, 而光凭教材也很难一下子把握语言训练目标。因此, 必须认真研读教材, 找出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 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

这种模式可以分四步:第一步, 读《教师教学用书》中全册的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 明确全册的知识体系和本课在本册教材中所占的地位;第二步, 读课文中的单元提示、课文、课后习题, 了解知识点;第三步, 根据课文对《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目标进行分解、增减;第四步, 梳理、归类, 形成明确的训练目标。

3. 综合式。

有些课文语言训练目标的制订较为特殊, 不仅要钻研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还需要根据教师的讲课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综合设计。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之类的文章。

这种模式一般可采取以下四步:第一步, 研读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初步制订语言训练的目标;第二步, 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所制订的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比较, 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三步, 分析教师本身特点, 尤其是对操作目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第四步, 梳理、归类, 形成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

二、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

语言文字训练目标是“纲”。有了它, 还要了解达成目标的具体的语言训练的背景和环境。这是教材分析模式中的第二步。常用的模式有:

1. 通读式。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一般步骤如下:第一步, 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 读《教师教学用书》,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第三步, 再读课文, 圈圈、画画, 理解字、词和每一小节的意思;第四步, 三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第五步, 四读课文, 提出疑问。这一模式主要是以读来熟悉课文的内容。

2. 罗列式。

通过罗列课文中的字、词、句, 进行有目的的删选, 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如《燕子》, 先将字、词、句、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 再进行选择, 其中“俊俏”“舒展”“聚拢”这三个词有共性, 都是同义 (或近义) 联合式合成词, 就可以进行训练, 掌握其构词规律。另外,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等长句子, 也是一个训练点, 训练学生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等。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 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句一一罗列在表格中;第二步,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第三步, 根据训练的目标, 将字、词进行删选;第四步, 确定字、词、句的训练重点;第五步, 提出疑问。这种模式旨在罗列与删选的过程中理解字、词、句, 把握训练内容。

3. 结构式。

理解文章的结构, 了解教材的行文“思路”, 就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如《桂林山水》, 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再进行分述, 其中第2自然段写漓江水的特点。先采用对比的手法, 将漓江水和大海、西湖作比较, 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一组排比句, 先用感叹的语气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然后从感觉、视觉、想象分别具体写出“静、清、绿”的程度, 最后一句写作者的感受。第3自然段写桂林山的特点, 其语言表达结构和第2自然段基本相同。最后第4自然段总写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印象。理清了结构, 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对教法设计也大有帮助。这篇文章就可采用“举一反三”法, 先引导学生学懂漓江水的特点, 理解语言表达的特点, 然后迁移训练, 让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 提高效率。

采用这种模式, 一般可按四步实施:第一步, 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体裁;第二步, 分清段落, 了解各段的段意;第三步, 分清层次, 了解层意;第四步, 按照结构特点, 拟定教法。

三、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

教材分析的第三步就是要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研究, 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将课文特点和该课文在单元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结合起来, 使重点训练项目从多角度落实, 有助于打开教学思路。

1. 重点式。

把握课文的重点, 以点带面, 使训练重点得到落实。如《翠鸟》, 根据单元提示和训练目标, 它的训练重点应该是第2自然段, 理解总分段式结构的表达特点。因此, 训练设计时要扣住单元提示这条主线, 先让学生按照单元提示学懂第2自然段, 理解总起分述的表达特点, 再进行仿写。

概括起来, 采用这种模式可分四步:第一步, 读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第二步, 回顾本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第三步, 联系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特点, 确立本课的训练重点;第四步, 围绕训练重点, 设计训练。

2. 难点式。

选准教学难点, 引导突破,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起到积极的作用。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材本身较难, 不易理解;二是学生认知水平中的难点。如《黄山奇石》的课后习题5: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 介绍下面两块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这是一个难点, 因为第3自然段是并列段式, 在本课中第一次出现本身就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仿写涉及到学生的写作水平、想象力等, 也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就要做好铺垫, 引导突破难点。

采用这种模式一般有四步:第一步, 读课文, 寻找教材本身难于理解的内容;第二步, 联系实际, 寻找学生认知水平中的难点;第三步, 综合归纳, 确立难点;第四步, 设计铺垫, 引导突破。

3. 疑点式。

对学生认知、理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歧义、矛盾的关键点, 教师应预先估计, 以防混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1段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就是一个例子, “焦急”“耐心”这两个词就词义而言, 学生是能够理解的, 但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 脱离语境, 产生歧义。因此, 教师应预先估计, 予以引导。

采用这种模式, 可分四步:第一步, 读课文, 从字、词入手, 寻找疑点;第二步, 联系语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寻找疑点;第三步, 综合分析, 确立疑点;第四步, 突破疑点。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 但在多数情况下, 两者是有区别的, 而教学难点和疑点有时也可能重合, 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予以把握。

四、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

语文课中的训练点是多方面的, 包括语言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和情感训练点等。本文主要围绕语言训练, 对训练点的选择、确立的几种模式作一些探讨。

1. 语言品质训练式。

语言品质训练主要包括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和语言的结构、速度等。应根据语言品质的内容来选择、确立训练点。在分析教材时要寻找有无适合此类训练的例子。如《翠鸟》中有一句话:“有时, 小鱼刚隐约可见, 翠鸟就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 刹那间, 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中“蹬、叼、贴”这三个词用得相当传神, 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训练点来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读句子, 说说这句话写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写了翠鸟捉小鱼动作的敏捷) 再让学生找找, 这句中哪几个字写出了翠鸟的敏捷, 用铅笔把这些词圈出来。接着, 让学生换词比较, 把“蹬、叼、贴”分别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比一比, 用哪个合适。这样的训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用词的准确性。

一般地说, 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可以分成四步:第一步, 读课文, 寻找语言表达中准确、传神的训练点;第二步, 确立训练点;第三步, 通过对比等训练手段来强化训练;第四步, 表情朗读, 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 语言感受训练式。

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语感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对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语言感受训练式即把语感的内容作为训练点。如《忆铁人》中“哦……咳!”一句, 先让学生读这句话, 再让学生说说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感叹号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最后,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引导, 让学生感悟到了铁人豪爽粗犷的性格, 耿直无私、严以律己的品质, 同时, 也让学生理解了语言背后蕴含的意思, 复制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意蕴感的训练。

此外, 形象感、情趣感的内容也均可以作为训练点, 操作步骤大体相似。训练思路除了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外, 用的较多的还有创设形象、追忆形象等。

概括起来, 这种模式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 读课文, 从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三方面入手, 寻找训练点;第二步, 确立训练点;第三步, 读中感悟或形象感受;第四步, 感情朗读。

3. 语言法则训练式。

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训练, 加强语言法则和规律的指导。如《翠鸟》的第2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 在学生读懂后, 让他们按总分段式的表达特点进行仿说训练, 使他们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

一般地说, 段式训练的步骤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 读课文, 确立段式训练点;第二步, 了解构段方式的特点;第三步, 迁移训练 (仿说、仿写) ;第四步, 巩固段式的语言表达特点。

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的地理教材论文 篇5

为进一步增强美国地理教育,我们要做的许多事情之一就是改进教材的质量。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任 务是:

(1)开发优良的教材,

(2)利用教师联盟的在职培训网络和职前教育计划培训教师使用这种新教材 ,

(3)通过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指导,特别是将教材与师资培训和基于国家标准的教育(SBE)改革运动结合起 来,保证采用这些教材。保障SBE的国家地理标准正在根据1994年的地理教育标准计划(GESP)加以制定。 要实现基于国家标准的地理教育,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必须获得成功。

不固定资料和课本

现在使用教材有两种令人失望的不良方式:一种是过分依赖那些大量而又毫无联系的活动,另一种是传统 教材继续占主导地位。由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暑期地理学院和在职教师培训班的一些最热心的参加者们在其教 学过程中已经抛开了他们的课本。由于缺乏优良的可替代教材去代替现有课本,他们只能在其课堂中将一些独 立的课程或活动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所称之为的“不固定资料”,这些课程常常是在暑期学院或培 训班中学习过的内容,不少是从教师班中搜集到的教师创作的活动。这些复制品一般都是非法的而且常常是不 能阅读的,其课程的典型特征是包含着含混不清的内容。这样教学就成了一个大杂烩使学生感到困惑。培训班 中有太多的教师给其他教师讲授独立的课程,而听课教师并未完全理解课程的内容基础。

可能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不固定资料代替课本,大多数教师(包括那些深受国家地理学会教师联盟运动影响 的教师)仍然严重依赖课本。传统教材都是注重于事实而不是着重于过程,强调“是(有)什么”而不是“怎 么样”和“为什么”。所以当教师让课本去控制教学指导学习时,他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要求,进行批判性 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技能和对现实世界进行质询。

课本的采用过程受控于一个死板的程序,同时也受制于课本的形式与内容,但并不鼓励改革创新。课本反 映了需求量大的几个州(如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的需要,需求量少的州很少或没有机会找到 适合于本州情况而有别于那些大州的教材。另外,教师常常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而无权决定采用哪种教材, 而实际上他们的确需要知道如何判断地理教材的优劣,并在选择今后将要使用的教材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利。

为了适应当今地理教育的需求,现在已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它们是GIGI(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AR GUS(关于美国地理学的教学活动与阅读)和明尼苏达州的FIPSE计划。所有这三个方案的研究都早于国家地理 标准的制定,因此,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教材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GIGI计划)

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GIGI计划正在为中学开发新教材。自1990年以来作者即是本计划的项 目负责人,该项目拥有一批作者、编辑和顾问,这样使得我们有机会开发新教材旨在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培养 负责任的公民,传授现代地理学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我们的任务是把地理学科知识转化成为教育目的,并 一直试图创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观点的富有挑战性、有用和着重于相关问题的教材。

GIGI的组成部分

GIGI正在针对世界10个地区开发设计两种基于问题的模块(如下表所示)。这些模块没有必然的结论; 每个模块都是自由存在和互相独立的部分。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使用全部20个模块(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喜 爱的方式进行)或者使用较少的几个甚至一个模块。这种教材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教师的选择余地。

每个模块需要10~15课时。典型情况下,模块从对一个全球问题的广泛介绍开始,然后是一项主要的 实例研究,持续3至4课时,在一个选定的世界区域中的真实地方考察这个问题。下一步通常用一课时,学生 对一个不同地区进行一项比较实例研究,以描述该问题的演变并说出该问题的全球性特征。模块最终将问题的 焦点转回到本国或本地区,因为同样的问题有可能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做是因为北美并未包括在10个 GIGI指定的地区。

每个模块包括一个学生课本、教师指导手册、微型地图册以及主题图片。学生课本包括各种文字和图表形 式显示出来的各种问题和资料,与传统教材不同,学生自己将看不懂课本进而学生仅仅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才 能从中理解课本的意义,而教师则接受指导手册的引导。教师指导手册具有重要的双重作用:提示教学过程同 时帮助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与过程。

问题的作用

GIGI建立在莱斯特调查活动规划模型基础上。用问题指导调查以使调查过程与获得结论结合起来。直接将 问题与答案相联系将有助于对一个问题的令人满意的智力理解。按照莱斯特的研究:“从问题到归纳总结的进 步,作为一个活动规划的结构和作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课题意义形成的策略都是极为重要的。意义和理解 规定了将只含有少量信息的真实问题变成更大一些综合问题的过程。这样地理学才有意义,不是作为一堆孤立 分散的事实而是成为思想与程序的网络”。在没有学会如何作出结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知道这些结论,我们 是在拙劣地实行着以答案为中心的教育传统而丧失了高级思维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与资源 宗教冲突南亚 人口增长是如何影响资源有 哪些地方的宗教差异导

效性的? 致了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南亚 维持生计的农业 人 权

世界如何实现持久的保障生计 迁居自由如何成为一项

的农业? 基本人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经济 自然灾害日本 贸易怎样影响着世界经济? 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什么

各地都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与民族主义 环境污染前苏联 多种民族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 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影

差异? 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增长 政治变化东亚 如何控制人口增长? 政治变化影响人民和该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澳大利亚 全球气候变化 相互依存新西兰 如果发生全球变暖将会出现什 全球相互依存的原因和太平洋 么情况? 结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非 石油与社会 饥饿西南亚 富饶的石油是如何改变了这些 人民为什么会饥饿?

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哈拉以 建立新国家 婴幼儿死亡率南的非洲 新国家是如何建立的? 为什么大量儿童健康恶

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丁美洲 城市增长 发展

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的原因与 发展如何影响人民和该

后果是什么? 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一体化 废物垃圾处理欧洲 区域一体化的优势与障碍是什么? 为什么废物垃圾处理引

起了地区性和全球性的

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 GIGI计划中的模块,每月使用一组模块的课题与问题GIGI提出收敛型和发散型两类问题并试图实现二者的平衡。过多的收敛型问题阻碍批判性思维并导致大量 的死记硬背。而过多的发散型问题也会阻碍根据事实和事物本质去组织教学。我们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对学生提 出更多的根据莱斯特建议的问题,来补充GIGI方案中的提问,这种类型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需要回忆 ;(2)鼓励分类和有序;(3)鼓励利用信息资料而得出结论;(4)增强使用资料和资料评价有限性的意 识;(5)增强使用推理过程的意义。

着重于问题的地理调查

为促进积极的学习和高级思维活动,GIGI强调着重于问题的地理调查。为实现GIGI的目标,学生通过寻求 地理问题的答案,来考察特定的全球问题。通过资料分析与评价,运用地理方法与技能,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这种“实践地理学”的方法导致形成在知识、技能和观点上的重要成果。

着重于问题的调查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的观念。他们学会批判性和反省性思考的习惯。这些问题中包含着 多种多样和完全相反的情况。按照GIGI的设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析各种资料而提出假设、建议、争论和问 题来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并促进学生提出新问题,对资料的质量提出意见,寻求更有用的资料, 没有这种教师指导,GIGI就不能实现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传授现代地理知识、培养批判性和反省性思维的教 育目标。

地方实例的重要性

GIGI要获得成功,部分地有赖于师生双方将其调查研究的特定问题与其地方社区的实例联系起来的能力。 各个社区都有大量的具有重要地理意义和地理范畴的问题。在GIGI国家课堂试验研究中,克伦的野外观察使我 们确信必须促使教师将地方实例经常地引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参考,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将地方野外实践研究与 特定的全球问题联系起来。

用大家所熟悉的人和地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个人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学成功的核 心。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将GIGI问题与真实的人和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相 关性,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由于教师能够熟练地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实例,由于他们能为学生组织实施野外调查实践,同时由于他们知 道如何将人文特征引入这些资料,他们将适应于GIGI模块的特殊教学环境。参与我们试验的教师报告,表明他 们讲授的模块越多,他们就越感到运用自如。

培养乐观而建设性的观点

在GIGI学习中认识到的全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将使学生不知所措。“忧郁和毁灭”必须用成功的实 例和积极变化的前景来加以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 贡献的观念。“进行全球性思考,采取地方性行动”这一格言说明需要帮助学生针对他们学习中认识到的问题 ,在本地区的反映,组织并采取建设性行动。以使学生感到他们的行动已经使问题产生了变化,进而帮助学生 处理他们面临的那些世界性的有时也是令人沮丧的难题。

特定的观念将促使学生形成乐观和建设性的行为。学地理的学生特别应该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其人 民,必须学会爱护环境的一致性和自然界的多样性。同时学会对诸如“环境决定论”这类简单解释性理论提出 质疑。此外,乐观和建设性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富于同情、坚韧和开朗的性格特征。

关于美国地理学的教学活动与阅读(ARGUS)

ARGUS是正在开发的一项关于美国地理的中学教材计划,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AAG )的一项基金资助。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辩析景观的意义、使用地图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学会应用空间 的观点去解答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ARGUS方案由一套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构成:课本、阅读教材、学生活动手册和教材指导手册。四个组成成分 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替换。核心是关于形成美国的几个大规模的地理知识的简短课文:

(1)人口地理学--美洲本土人的生活方式、欧洲人的.开拓与殖民、移民和国内移民,这导致各地区形 成一种独特的人口轮廓特征和土地划分体系。

(2)经济地理学--资源利用的形式,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大规模工作 (将资金引入本地区的工作)混合体和辅助性工作。

(3)政治地理学--代表制,选举和非正式的政治活动的方式形成每个地区独特的法律和制度,以及实 施特定法律和规则的影响范围的界限。

(4)环境地理学--自然资源,灾害以及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共同形成了每个地区特殊的环境机遇和问 题。

为描述这些内容广泛的地理原则并使之具体化,课文有26个实例学习。包括美国一些特殊地区的图片、地图、图表、统计数据和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这些内容说明了地理学原理对形成特定地区的景观的影响作用 是多么广泛。

这些实例研究是联系教材、阅读和学生活动的枢纽,阅读提出了各实例研究中展示特定区域的景观和人民 的多种多样的观点看法。

每节课中每项学生活动有四个任务:

(1)引入分析现实世界资料的一种技能。

(2)提供关于一个特定地方的信息。

(3)使用一种特殊类型的地图。

(4)说明并解释一种主要的地理学理论。

就个别课题来看,教材活动是简短的(通常只有1~2课时)也是独立自主的,而综合起来就可以覆盖多 种重要理论、地图类型和美国的主要地区。

最后,教师的指导书提供详尽的组织和进行学生活动的建议,提出关于实例研究的问题和相关的阅读资料 ,评价学生对每个ARGUS结构中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将本节内容与ARGUS其他部分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

明尼苏达州的FIPSE方案

这个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明尼苏达州地理课程的范围与授课次序,这使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介绍、巩固和掌握这些教学内容的时机最佳,这样他们就能确定在某一个年级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第二部分 是Hypercard系统内存的成百的课程,许多都是由暑期教师学院教师设计的。这些内存随着讲授更多的课程而扩 展。每节课根据一个标准化模式组织教学,包含了课堂中必须强调的教学目标成果的信息。课程范围与次序、指导课程的选择,而教师通过计算机内存选择实现课堂教学的途径。通常有很多类似的课程可供选择,这些课 程同时已根据年级水平、学习方式、认知水平和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或输出结果来寻找所 需要的内容。

这项创造性的方案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仔细选择并编辑不固定的资料以保证Hypercard中的课程的高质量 ,课堂教学将从不确定状态中摆脱出来。教材能够迅速增加内容并提供最新信息,而这对于印刷教材来说是很 困难的。由于该系统为课程开发提供了这样一种灵活的方法,而全国和各学校地区正在着手开发基于国家教育 标准的地理课程,这种方法将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

结论

基于国家标准的地理课,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标准。课程安排必须与标准一致,同时要开发优良教材以在 课堂教学中贯彻标准。GIGI和ARGUS代表了美国教材开发演化过程中的主要步骤,明尼苏达州的FIPSE方案,主 要不是一种教材开发计划,而是一种使用地方制作的教材的途径,其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具有创新性,为审 慎地使用教师制作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教材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注意力必须转向师资培训和采用这些新教材。否则,这些改革就会失去活力。在师资培训中,必须阐 明教学内容和过程。ARGUS和GIGI强调这些向那些缺乏专业训练的教师提出挑战的内容,例如,拥有坚实的自然 地理学知识是解释环境问题的基础。此外,由于学习这些教学内容依靠高级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拥有熟练的技 能,帮助学生去思考、假设、分析、解析和评价。

近年来,全国和各州进行的在职教师培训已经产生了重要成果,比我们制作优良教材的工作有着更好的记 录。结论在于即使教师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培训,他们尚未能获得足够的高质量教材。学校需要地理课的呼声甚 至超越了提供受过良好培训的地理教师和优良教材。那些很少或者未受过地理教育的教师仍然在讲授地理课。 尽管大量教师参与了暑期学院和在职学习班,培训工作仍然不平衡和十分肤浅。一个为期二周的学院学习对教 师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他们在这里掌握了必备的地理学知识,获得了高质量的指导技能,满怀信心地去帮助学 生达到新地理学标准的要求。

最后,让我们着手开始一项综合的跨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建立一个地理学的框架结构。遗憾地是我们还没 有高质量的初级地理教材,现有的GIGI、ARGUS和FIPSE计划尚需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其开发与评价工作仍需 继续下去,这样,我们可以制定出适应90年代的先进方案。

字库未存字注释:

基于教材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思路 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而抓好应用题的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不断地进行应用题解题思维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强化解题思路训练

解题思路的培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要想培养学生形成敏捷的解题思路,需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让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逐渐熟悉题型,直到形成自己的解题习惯。需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教师需刻意地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反向思维或者比较法进行解题。在实际的集体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和思考过程,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解题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自身的思维训练,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指导。

二、加强应用题的教学工作

强化应用题的教学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新教材的小学数学中,四则运算是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首先应强化学生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运用,以避免学生在进行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找不到切入点,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不高。二是锻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应用题一般都会涉及到数量关系,因此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在解题之前先了解什么是数量关系,并能够进行自主分析,学生才能够充分地理解题意,进而确定解题方法。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不明显,因此教师需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训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教师传授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解题思路的传授和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动性的重要方式。解题思路的传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判断题干中的关键条件和信息,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借助有限的已知条件进行思考,进而获得更多的解题信息。

例:卡车A的一般运量为300kg,比卡车B每次能够多运50kg的煤,求A、B两辆卡车一次一共能够运多少千克煤。

此题的数量关系是A的运量-B的运量=50kg,而A的运量为300kg,

因此可得B的运量=300-50=250kg。

此时已知A的运量为300kg,B的运量为250kg,

则A、B两辆卡车一次的总运量为:

300+250=550kg

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充分掌握已知条件,借助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进行运算,即在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进行推理和关系建立,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着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讲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随后,教师再提出同一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解题。

四、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交流,还能够通过大屏幕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例:一列火车的长度为400米,正常的行驶速度为200米每分钟。火车需要通过一座长度为1000米的大桥。求火车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

许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火车的长度,直接用火车的速度与大桥的长度进行运算。利用多媒体进行火车行驶大桥的动画展示,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火车穿过大桥的总路程为:1000+400=1400米,即还应加上火车的长度。

此时已知火车需要通过的总路程为1300米,而火车的速度为200米每分钟,

可得火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1400÷200=7分钟。

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容易忽视火车本身的长度,直接进行运算导致得出错误的答案。而通过多媒体屏幕进行的动画展示,能够让学生对题干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教师还可借助此题,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解题耐心,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结束语:

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够在能力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在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反复训练、重视一般解题思路的分析、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有润.浅谈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新思路[J].成功(教育),2011,10:181.

[2]唐栋林.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思路分析[J].好家长,2014,43:58.

基于教材分析 篇7

关键词:语言,文化,交际策略,教材编写

引言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交际课程主要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商务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知识,并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伴随着商务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市场上商务交际类教材琳琅满目,使得教师在选择时总是欣喜与困惑并存。笔者以“商务”、“交际”和“沟通”为关键词,收集到的商务交际类教材就有123本,并根据是否是“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等标准进行再次筛选,统计该类教材共48本。按照这48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写作类、口语类、理论类。写作类是以帮助商务英语学习者和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掌握整套商务环节及其交往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书写交流方式和写作技能为目的教材。口语类是以培养商务英语学习者和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员在商务环境下的口头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材。理论类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框架,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商务语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教材一般以文化为重点。本文旨在探索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编写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因为写作类教材与商务英语写作属同一个范畴,在此不做重点分析。

1 跨文化交际能力

1.1 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学说由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海姆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在80年代初经过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的补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由美国学者巴克曼做了进一步发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功能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的实质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即评估(考虑需要什么、有什么可做和如何做好),确定目标(决定准备做什么),制定计划(决定如何运用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实施(动用有关的心理生理机制以适合交际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去完成计划);心理生理机制本质上指在语言使用的实施阶段所牵涉的神经的和生理的过程。

1.2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将文化、沟通与商务三个变量整合为一体而形成的新的学科(庄恩平,2003)。关于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所包括的内容有很多诠释,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了4个方面:1)语言:指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2)文化:指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正确对待跨文化的态度、学习和比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知识和差异、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3)交际策略:是指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所使用的技能;4)商务知识:指与商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经济学(贸易实务、金融)、管理学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实质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适当的语言和交际策略解决商务活动中的问题和冲突,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的实践综合能力。

2 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已由刚开始的语言和商务并重,发展到现在渐渐开始加入文化和交际策略的内容。我们对目前的交际教材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语言材料不够真实,文化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交际策略能力培养被忽视等问题。

2.1 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个基本要素。学生说和写可以自己控制,但在课堂上学生听什么和读什么却是由教材控制。如果教材语言的选择真实性不强,则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英语与现实生活实际使用的英语便会相差甚远。威尔金斯指出教材的材料“不是专门给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是原来就是给讲本国语的人的材料”。我国自编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英语教材缺很少有人尝试这样做。大部分教材编者采用的方法是自己编写语言,部分教材会请外籍老师进行语言润色和校对。而我国大部分英语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在本国学习的语言,其自身的语言本就存在本土化不足和过于理想化的特点,导致教材的语言也有类似的问题。即便是有外籍教师润色修改,也只能是修改局部的小问题,不可能改写全篇。

2.2文化

1)内容单一。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跨文化意识和正确对待跨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知识和差异与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但目前的交际教材所涉及文化的内容大多数仅局限于文化差异。很多教材都开辟了文化模块,模块的名称不外乎“Cross-cultural Focus” (《商务交际》) ,“Cultural Notes”(《成功交际》)等等,其内容也多为介绍不同地区的商务文化差异。文化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不仅仅是异质文化的比较。交际教材在跨文化意识、对待文化的态度、处理文化差异的技巧的教学方面方面几乎是空白。

2)缺乏文化实践。目前交际教材中的文化教学仍然停留在认知层面,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文化实践甚少。教材语言活动的主要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巴克曼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方言或变体差别的语感、对语域差别的语感、对自然地道语的语言以及理解和使用文化典故和比喻的能力。一般而言,教材对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的重视度比对社会语言能力的重视度要大得多,当然,前两者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比较容易体现。大多数交际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其背景没有地域和文化的区别,也没有国界的区别,90%的活动中其公司背景都是美国或者英国。活动的目的大多数集中在语言的组织和商务知识的运用,文化的含量极少,在实践中处理文化冲突的内容几乎没有。

另外现有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如果加入了文化的成分,大都会采用专栏的形式出现,与教材中其他模块的任务和活动并无直接关联。学生只是了解文化异同,并没有在实践中操练。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即评估(考虑需要什么、有什么可做和如何做好),确定目标(决定准备做什么),制定计划(决定如何运用已有的能力和知识),实施(动用有关的心理、生理机制以适合交际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去完成计划);简单来说,是指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所使用的技能。如在口语对话测试中,交际经常会止于其中一个学生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而冷场。双方都不会利用回避、释义等策略技巧使交际顺利进行。目前商务交际教材练习的重点在学生语言是否合乎语法,发音是否标准,是否流畅,忽视了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

2.3交际策略

策略能力的实质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即评估 (考虑需要什么、有什么可做和如何做好) , 确定目标 (决定准备做什么) , 制定计划 (决定如何运用已有的能力和知识) , 实施 (动用有关的心理、生理机制以适合交际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去完成计划) ;简单来说, 是指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所使用的技能。如在口语对话测试中, 交际经常会止于其中一个学生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而冷场。双方都不会利用回避、释义等策略技巧使交际顺利进行。目前商务交际教材练习的重点在学生语言是否合乎语法, 发音是否标准, 是否流畅, 忽视了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

3 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的编写建议

经过调研,在目前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口语类和理论类)中,有三种教材的使用率和认可度比较高。笔者将在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的编写建议中,以三种教材某一个方面的优势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将来的教材编写起到借鉴作用。现对这三本教材进行简单的介绍:

由Jeremy Comfort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牛津商务英语教程是一套面向21世纪、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而编著的专业英语教材。该系列教材涉及商务英语五个典型的情景,共五册,分别是《成功交际》、《成功通话》、《成功会谈》、《成功演讲》、《成功谈判》。该教材旨在“抓住商务英语技能这一关键,以语言功能为主线,训练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该教材为口语类教材。

由徐小贞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商务交际》,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实践系列教材之一。该教材涵盖了商务交际中常见的七种情景:接待、电话、会议、演讲、谈判、投诉和求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为非语言交际。该教材每单元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在各种商务情景中的交际策略和技能。该教材为口语类教材。

由庄恩平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以跨文化商务沟通学科的理论框架,结合教学特点,以及作者多年来对跨文化商务沟通学科的研究、跨国公司咨询与培训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教材。该教材分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文化和商务、跨文化能力四个部分,把文化、商务和沟通三者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的跨文化问题。该教材为理论类教材。

3.1 语言

威尔金斯认为在编写教材时有三个原则:1)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2)不对材料作语言加工;3)可以探索材料的不同用途。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的语言材料可以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书籍中获取,并尽量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当然有些原汁原味的材料对学生而言难度比较大,导致学生使用起来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编者可以精心挑选,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有梯度地提供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另一方面,探索材料的不同用途,设计难易度适当的练习。“对同一个人来说,一篇阅读材料或者一段听力录音的难度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的长度、语言的单独和信息的密度,更取决于相应的练习。”(许强:2000)牛津商务英语教程成功系列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该教材每个单元的都有一段视频材料,英国人演绎的商务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就其材料的难度而言,有些的确会让学生理解困难,但其配套的活动设计并不是很难,且十分实用。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对整个篇章的把控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对逐字逐句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反复观看视频,每次观看都带着不同的任务,或是观察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例如:面部表情透露的不赞同),或是交际策略的使用(例如:会议中如何打断对方的发言),或是商务知识的运用(例如:谈判中准备不足会带来哪些后果)。学生在反复研看视频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也被原汁原味的语言潜移默化,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教材可以适当选取来自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素材。学生就业后所接触的商务人士来自世界各个不同地域,除了本族语使用者之外,还有很多是非本族语使用者。虽是使用一种语言,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双方交际时都带着各自的文化。商务英语交际材料的选择也不应该全部来自标准的本族语素材,可适当取自非本族语国家的素材,这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有着很大的益处。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也许并不标准,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在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中,学生能了解到该使用者的文化。

3.2 文化

跨文化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习得外族文化,而是在习得外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学习者学习如何在商务情境中,在别人的文化里构建自己的与之相对的交际空间,培养他们用别人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文化的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综合能力。

文化学习内容之一便是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所以认知层面的文化输入必不可少,但输入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常见的形式有:1)开辟文化专栏,如《成功交际》、《商务交际》的Cultural Notes和Cultural Focus,以文本的形式介绍与该单元相关的异质文化特点及对比。2)编写案例,在案例中学习各国文化差异。

仅仅只是了解文化差异,还远远不够。教材应该加大文化实践的比重,探索文化实践的不同形式。除了认知层面的文本输入,还应该设计与之配套的活动任务。如庄恩平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与文本输入配套的还有大量的文化实践练习。如:教材第一单元介绍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之后,设计了6个情景,并让学生选择在每个情景下自己会选择哪种语言,这些语言与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有何区别,语言如何表现文化差异。

现有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如果加入了文化的成分,大都会采用专栏的形式出现,与教材中其他模块的任务和活动并无直接关联。学生也只是了解文化异同,并没有在实践中操练。为了在教材中普及文化教学,编者还可以在任务背景中加入文化的元素。如:任务中的角色可以来自不同国家,要求学生在完成商务交际任务时,把角色的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任务涉及的文化focus可以不一样,有些任务关注的是不同文化化的的交交际际者者身身体体语语言言的的差差异异,,有有些些关关注注的的人人文文风俗、禁忌。当然一本教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文化内容,但却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

3.3 交际策略

一个交际策略能力强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来实施不同的功能,而一个交际策略能力弱的人,即使拥有同样的语言能力,也不一定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巴克曼认为交际策略能力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它很难被准确无误地测量出来。实际上,要在教材中很好地体现交际策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目前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中,已有一些编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牛津商务英语教程成功系列教材和《商务交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模块涉及到商务交际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和Communication Knowledge。两本教材以不同的形式,训练了学生交际策略的能力。成功系列是让学生先观看一段与该单元主题相关的错误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是语言上的,而是交际策略方面的。例如:在《成功交际》的初次接触单元,Peter和Maria第一次见面,Maria期待受到Peter热情的接待,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表现在:Peter听到Maria敲门时皱起的眉头,没有介绍Maria和当时也在场的Paula相互认识,没有small talk而直接进入工作内容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对错误和正确视频的对比,学习除了语言以外的交际策略。《商务交际》教材也有交际策略模块,该教材首先以文本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某个交际场景的交际策略,然后辅助已各种形式的活动任务,帮助学生运用和巩固已学的交际策略。例如:第一次商务会面相互介绍时,应该介绍哪些内容、介绍对象的先后顺序等等,紧接着编者设计了三个小案例,分别是不同年龄、性别和职务级别的商务人士相遇时,中间人应该如何处理介绍的先后顺序。

《成功交际》和《商务交际》在交际策略上的编写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前者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但该教材并没有系统而详细地介绍学生在该商务场景中应该采用哪些交际策略,仅仅是在教材的答案中对视频中人物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后者虽然对交际策略有较为系统的讲解,但练习的形式还是比较传统。

4 结语

跨文化商务交际教材的编写往往因为编写的受众目标、编写的目的等因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不管是哪一种交际教材,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和运用商务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一方面在教材内容上把语言、商务、文化和交际策略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应该探索设计出更多更好地活动任务形式,使四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4]蔡莉.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基于教材分析 篇8

1 设计及实施

1.1 问题

(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是什么?

(2)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目前使用的护理英语教材存在哪些问题?

(3) 如何完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1.2 对象

选取两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120名护理专业临床见习学生, 对他们进行护理英语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问卷调查, 并要求他们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从学习需求角度进行评价;对3名护理人员进行针对学生护理英语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的访谈;对3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要求其对目前使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从教学需求和课程标准需求角度进行评价。

1.3 方法

1.3.1 访谈法

基于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模型[1]设计学生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访谈问题, 借用Grant教材评价量表[2]设计基于学习需求的学生教材评价访谈问题和基于教学需求、课程标准需求的教师教材评价访谈问题。对部分学生、护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专题访谈。

1.3.2 问卷调查法

基于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模型[1]设计学生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调查问卷;借用Grant教材评价量表[2]设计基于学习需求的学生教材评价调查问卷、基于教学需求和课程标准需求的教师教材评价调查问卷。针对访谈得到的信息修订调查问卷, 确保问卷信度和效度。

1.4 数据分析

采取笔录和录音方式记录访谈结果, 对其整理分析。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0份, 收回有效问卷30份。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并对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内在信度Cronbach alpha检测, 结果为0.974。

2 结果

(1) 大部分学生 (占67%) 意识到护理英语对将来从事的护理工作有帮助, 但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英语》) 不太满意 (占74%) 。

(2) 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加强阅读与听说技能训练, 同时兼顾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 (见表1) 。

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统计, 1:一点也不重要, 2:不太重要, 3:重要, 4:比较重要, 5:非常重要

(3) 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有限, 大部分学生认可综合教材而不愿使用以分册形式培养各项技能的教材;护理英语教材的选材应注重多样性;护理英语教材开发应考虑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性、实用性;任务型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见表2) 。

(4) Tomlinson教材开发原则在护理英语教材编写中应有所体现。

Tomlinson教材开发原则: (1) 具有影响力。认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英语》没有影响力的学生占51%, 认可该教材的只占34%。 (2) 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54%的学生认为教材应该提供有利于学习的图表,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教材应在视频 (占70%) 和音频材料 (占75%) 、补充阅读材料 (占85%) 、辅助练习 (占85%) 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方便, 便于其自学。 (3) 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否认该教材有利于自信心树立的学生占53%, 他们普遍认为教材偏难, 只有38%的学生对该教材持肯定态度。 (4) 教材内容在学生看来对他们有用。据调查, 学生对该教材实用性的认可度为80%。 (5) 能促进学生自学。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考虑学生的需求, 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 (6) 便于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这就要求教材内容难度不宜过大, 53%的学生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总体评价为“过难”, 只有3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 (7) 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材料。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能够提供充足真实语言材料的学生只占33%。 (8) 对语言知识点加以介绍, 起到规范语言学习的作用。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虽有引导但不系统。 (9) 给学生提供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据调查, 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加强阅读与听说技能的训练, 同时兼顾写作、翻译能力培养, 而现有教材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0) 考虑指导积极影响的滞后性。任务型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说明学生希望在任务驱动下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而不是在没有掌握的情况下, 过早地强调语言的输出。 (11)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 (12) 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差异性加以考虑。所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资料的选取要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做到多样化。 (13) 顾及学习者沉默期的存在。在调查学习辅助手段时, 有85%的学生选择了“辅助练习”, 说明学生在语言输出之前需要有加深理解知识点的辅助练习。 (14)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参与, 刺激左右脑活动。 (15) 不过分强调封闭性练习。适量提供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在访谈中也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6) 提供结果反馈的机会。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普遍喜欢任务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5) 应借鉴Hutchinson和Waters教材开发模式, 利用需求分析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编写满足学生和教师需要的护理英语教材。

Hutchinson和Waters教材开发模式[1}在整合学习各要素方面因其灵活性和一致性深受人们关注。该模式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见图1。

(1) 导入部分 (Starter) :为授课内容的输入提供帮助理解的背景知识,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对主题学习内容的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输入 (Input) :输入的内容可以文本、录像、图表等形式呈现, 对后续教学活动、语言项目、语言使用模式、交流话题、学生信息处理技能的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与相关联的主题知识的应用起到“刺激”作用。 (3) 教学内容 (Content) :使用文字或非文字形式传递信息。 (4) 语言 (Language) :学习者使用语言完成交流任务或教学活动。 (5) 任务 (Task) :学习者在教材提供的交流任务中用已掌握的语言和知识达到语言学习终极目的, 即语言使用。 (6) 课题 (Project) :教材提供一些结合学习者个人实际和所学知识的开放性问题供其练习。

(6) 教参应针对课文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就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建议, 以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问卷调查显示, 83%的教师对现在使用的配套教参不满意, 希望今后修订时加以改进。

3 结论

以Hutchinson和Waters教材开发模式作为范式探讨护理英语教材改进方式, 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该模式由4个模块组成, 现就每个模块内容结合本研究进行探讨。

(1) 导入部分应使用图表、视频等作为补充导读材料, 以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学内容的输入包括内容 (Content) 和语言 (Language) 两个要素。在研发中需做到: (1) 输入材料紧密联系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 (2) 输入材料优先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听说能力, 同时兼顾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 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3) Tomlinson教材开发原则在输入材料的设计中要有所体现; (4) 提供一些辅助性导读材料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 (5) 输入材料应具有多样性和实践性。

(3) 练习最好以任务形式展开并且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1) 设计练习时应考虑到章节或单元的相互衔接, 前面的练习为后续练习起到“脚手架”作用; (2) 5项技能培养的练习应整合在一个章节或单元中进行,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 最好不要以分册形式进行训练, 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4) 课题属于开放的任务型练习。课题能训练学生将已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 为他们创设语言输出的条件, 提供学习情况反馈的渠道。

此外, 在输入材料的选择和任务型练习设计时要考虑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 必要时应有补充材料加以指导, 弥补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的不足。该研究还发现护理英语教材应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真实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因此, 如何使英语教学和护理英语教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利用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模型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对现在使用的护理英语教材进行分析并找出不足, 再借鉴Hutchinson和Waters教材开发模式, 结合需求调查分析和教材评价结果编写护理英语教材以满足学生和教师需要, 以便为护理英语教材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基于教材分析 篇9

关键词:教材内容,内容选取,技能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职院校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由行业机构直接制定的, 而是由每个高职院校通过专业调研,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认证等方式进行制定, 这样就会出现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之间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差异, 而且更新不够及时。再加上每个学校经费投入的差异, 在技能培训的设备投入方面也存在差异, 这样就会导致有学校的学生会操作这类设备的技能, 而有学校的学生就不会操作, 甚至看都没看过。目前高职院校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虽突出技能的培养, 但是内容过于理论、技能过于陈旧再加上培养内容过于单一等, 这就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这高速发展的社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 以为教材的内容中有类似于信息化的字眼, 就以为这个教材是适应信息化需求的教材, 就是培养现代化技能的教材。特别有些教材偷梁换柱、挂羊头卖狗肉, 以传统技能糊弄现代化的高技能。

2.教材内容选取过于理论化, 根本就没有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套用本科研究型教材。有的甚至以为练习多就是技能型教材, 误以为理论知识练习化就是技能。

3.教材内容所培养的技能过于分散, 不成体系。在教材编排上仍然以知识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虽然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但与我们实际的工作流程不一致, 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分散, 虽然每个技能都训练了, 学生也都会操作了, 但按照工作流程整体性的综合运用就不会了, 这说明教材技能编排上有问题, 没有按照工作的流程进行。

二、高职院校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的策略

第一, 教材内容选取一定要符合现在行业技能的需求, 特别要注意普遍适用, 略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提升性。学生从教材中学的知识一定要普遍适用, 而且有一定的先进性, 不能是过时的, 老土的、原始的、淘汰的技能。但也要注意培养的目标群体, 特殊的群体有特殊的要求, 在教材选取上也有不同。第二, 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盲目突出技能, 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有必要的理论支撑, 否则培养的学生只会做, 不会修, 那也是不行的, 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有的教材内容上也要注意理论与技能的比例问题。第三, 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忽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小案例中突出大道理, 从小技能的累计中掌握大技能。

三、以建筑财会专业为例进行教材内容选取分析

建筑财会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 具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技能, 适应建筑企业管理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专业为了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的内容选取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编教材或者基本教材的整合教学。我们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第一, 弱化财会专业的点钞技能, 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大量使用现钞的交易已经越来越少了, 基本上都使用网银转账支付了;其次先进的点钞设备已经能满足我们日常的需要, 其精确程度和速度远远高于手工点钞;最后手工点钞也有弊端, 一个点钞能手让她短时间内点大量的陈旧钞币肯定会比较慢并且容易出错。所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不应该把点钞作为一项核心技能来培养, 应该弱化此项技能。第二, 取消打孔穿线的凭证装订技能, 现在的凭证装订都是采用塑料管高温压铸装订的形式, 不仅美观整洁而且不易霉变虫蛀。未来的趋势就是这种装订的形式, 所以我们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应该重视这内容, 而且放弃穿线装订的技能。第三, 弱化手工做账, 强化电算化和EXCEL的操作,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我们在技能教材的内容选取方面就突出这方面。特别是EXCEL的操作, 深化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得出在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上面一定要突出技能的培养, 而且技能是随着行业社会地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但技能教学的技能内容选择是有原则的,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教材内容中凸显主导核心技能的原则。主导核心技能是指主体所拥有的一种独擅的能力, 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衍生新能力的能力;其次, 要针对核心技能进行倾力打造, 突出技能培养的重点环节和主导方面, 打造好技能主体一生的职业底蕴;最后要发散、迁移, 培养学生的其他相关技能, 掌握有利于谋职就业的技能群。第二, 确保教材内容中技能培养和训练充分的原则。技能是不能通过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掌握得, 必须靠训练才能达到“会做”的目的。所谓熟能生巧, 讲的就是因训练充分而产生的功效。相反, 如果技能教育训练不充分、不到位, 学生就难以顶岗操作, 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第三, 教材内容中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要并重的原则。动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操作技能, 是一种“硬本领”, 是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媒介;心智技能则是主导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 是内隐于里的一种“软本领”, 表现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心智技能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根本性技能, 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获得可持续提升的重要技能, 因而应该放在与动作技能同等的地位加以重视并着力培养。第四, 教程内容中的技能培养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技能, 不是依主观判断而定, 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来确定的。岗位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针对性目标, 即“针对岗位练技能”;就业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终端需求, 是技能培养所想达到的终极目标。高职技能培养一定要遵循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所培养的技能必须是与学生未来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技能。这样的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心向学。

参考文献

[1]赖青.技能型教材编写要求和技巧[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2) .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 .

基于教材分析 篇10

a.符合“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原则。

b.是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c.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d.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模式, 也是培养在工作过程中学习、适应发展变化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是依据各科课程标准开发设计的各种教学材料, 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目前, 高职高专教材多、乱, 重复现象严重, 优秀教材所占的比例不大, 现有的一大部分高职高专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 以满足课堂教学的理论阐述为主,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 基于工学结合思想、反映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职教特色的教材更少。按学习领域编写、反映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职教特色的教材更少, 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经明显不太符合目前的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

《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是根据2009年11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油气开采技术专业分委员会召开的石油高等职业教育油气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配套教材研讨会会议精神和石油企业共同开发编排的。教材的编写是在认真分析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过程的基础上,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 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其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合、序化教材内容, 重点突出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前提下的实际应用能力。

《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 改变了旧有的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编写模式, 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首要目标。在教材结构安排上, 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按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学习规律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化方案, 是学习领域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配置是与某一工作过程或者工作过程相关的。把每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整合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 并细化为具体的项目, 以具体的任务作为引导, 包括共十八项学习任务。各项任务的独立性和衔接性融合好, 既能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既可以满足学生一次“零距离就业”上岗的需要, 又能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材在内容编排的具体做法又具备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突出学习情境, 强化任务, 增强实用性

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多而庞杂, 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必须编入高职高专《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 只有对实践教学和技能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才有详细阐述的价值。为使《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理论内容符合油气开采专业职业岗位需要, 在编写过程中, 我们舍弃了油气开采专业岗位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理论内容, 使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实用。教材与实训、实践和未来岗位技能要求紧密联系;突出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强化了任务, 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岗位的衔接度。例如“沉积相”这一部分, 在本书中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 而是强化了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沉积相的讲解, 特别是中国的大型油气田相关的沉积相部分的内容。我们还在课后附上针对性很强的沉积相判别的拓展训练, 这样的内容组织和安排都是切实达到了增强学生对沉积相及其与油田形成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 深浅适中, 重点突出, 增强可读性

高职学生学习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学习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非常明显, 过多深而庞杂的理论知识加入极容易导致基础不好的高职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内容太少太浅, 又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训、实践, 更谈不上有效推动实践发展和技能提升。

因此, 在突出学习情境设计、强化任务教学的前提下, 《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的理论部分做到了“必需、够用”, 既符合学科知识的要求, 又能把有限的时间应用于实践, 更好地培养符合生产一线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在教材中对“古生物学”的内容安排,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不减少“化石”以及“生物演化三特点”等必要的基础内容情况下, 着重对具有地层指向作用的化石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应地则减少了对古生物学的系统化学科化的阐述。这并非只对古生物学内容的笼统压缩, 而是为了凸显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其目的就是使本教材所涵盖的理论知识, 做到深浅适中、重点突出, 增加高职高专学生主动学习油气藏地质学的兴趣。

第三, 结合生产实践, 设置典型案例激发学生思维

地球科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复杂科学, 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为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如何把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授课方式是针对非石油地质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在油气开采专业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工作中, 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纯地学问题, 为此, 《油气藏地质分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大量引入与课本理论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典型案例, 如对油气成藏过程的讲解中, 就引用了大庆油田油气成藏的过程作为典型案例。典型案例的采用, 起到了对学生的思考引导的作用, 让他们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激发思维, 增强学习热情。

第四, 强化图片消解学习障碍增强趣味性

石油地质课程里涉及到大量的地质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程的高职学生而言, 如果只是在教材中罗列一些文字性的概念, 会造成他们学习的障碍。图文并茂的教材, 即是增强教材可读性的需要, 也是消解高职学生学习障碍的需要, 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地质有关的一些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 在油气藏形成这一部分内容里, 增加了很多关于油气运移的高清晰示意图, 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油气的初次、二次运移的具体机理, 有清晰的认识。

总结《油气藏地质分析》编写, 我们认为,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材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a.教材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b.必须改变原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形式, 用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专业内容按照实际应用关系组织编写教材。

c.在内容组织上, 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d.尽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材应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总和。

在编写高职高专《油气藏地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将部分内容, 运用到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去了,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 优秀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精品教材会因影响广泛而流传后世。为了打造高质量的教材, 我们将紧跟教学和生产的实际,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力争编写出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的专业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1]钟菱.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三角.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王芙蓉, 何生, 陈振林, 侯宇光.从石油史书的解析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学习[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2) .

上一篇:陶瓷废料下一篇:调Q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