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犹大花

2024-05-28

盛开的犹大花(精选十篇)

盛开的犹大花 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融合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青少年一直接受的是关于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等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说, 我们提倡国民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甘于为国家、社会无私奉献这样的崇高精神。国内开始接触生命教育是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的, 由香港、台湾等地区逐步被引进国内, 受到了国内诸多学者们的关注, 并展开了丰富多样地研究。针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取向, 不同学者持有各自的观点, 有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存在分歧与争议的。

一、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争议

关于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争议, 大致有两种取向, 一种取向强调生命重于道德, 另一取向是强调道德重于生命。

(一) 强调生命重于道德

伴随着生命教育研究的增多, 其中出现了不少极端思想, 将人的生理生命的位置无限抬高, 过分强调生理生命的地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 主要是质疑青少年在遇到危险或紧急关头是否该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某些地区的政府基于对青少年学生的保护, 已经将本地区的教育文本中出现的类似见义勇为字样删除, 他们认为青少年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属于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 需要被保护, 面对社会的不良行为并与之搏斗, 他们还缺少相应的能力。更有极端人士认为, 现在社会复杂, 青少年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还不完全具备, 何谈保护别人?见义勇为不值得提倡, 反而容易把青少年置于危险境地。

(二) 强调道德重于生命

在道德教育中往往存在遗忘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 这样的道德教育过分推崇道德的神圣不可侵犯, 却忽视了社会个体的自然生命及现实需求。某些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也过分夸大了道德的神圣地位, 推崇英雄主义, 却将短暂而珍贵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种思想就是把道德与生命对立, 认为只要是道德需要, 牺牲生命是无所谓的。

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厘清

虽然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分歧与争议, 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要理解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首先要厘清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的生命可以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加以审视。生物学角度认为生命包括人类基因组、人体和人脑。心理学角度认为生命主要是指人的自我意识, 这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社会学角度认为生命是指个体生命必须在人际关系中展开, 并在其中扮演角色。[1]根据不同角度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抑或社会学角度来理解生命的涵义都包含有道德的成分。人的自我意识既有对自身肉体的意识, 也含有对自身人格、尊严的关注。社会学中生命是基于一定社会关系来展开和维系的, 更离不开道德的约束, 道德可以说是这个关系层面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可见, 生命中包含有道德的成分。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 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 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生命教育多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2]从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实施国家、地区情况分析, 生命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 既要教会个体如何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 也要使个体学会珍惜和爱护有限的生命,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 进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教育可以说是贯穿个体一生的终身教育, 从生命个体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都要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命教育, 包括逐步领会生命的意义、培养顽强的生存能力、提升生命的价值等内容。个体通过有计划地接受生命教育, 能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基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不难看出, 生命教育不仅包含如何认识、保护、真爱生命, 更要彰显生命的价值,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使个体生命得到升华与提升。因此, 我们也能够得出生命教育是包含着道德教育的。

(二) 道德教育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解释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卷》对道德教育的解释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3]从道德教育的定义不难看出, 道德是一种社会要求, 是外在的、正确的乃至唯一的价值规范, 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 用灌输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接受道德规范的内容, 如果违反道德规范, 将对其采取某些惩罚手段。著名教育理论家鲁洁教授认为,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建构。[4]该观点将道德教育放置于现实生活视域中加以考察, 蕴含着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能够使个体更好地生活。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刻板、守旧地把道德仅仅理解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的统治和规范, 道德教育便成为一种灌输、一种强加于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无法从道德教育中获取使人幸福生活的途径, 道德教育不但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 反而成为一种固化思想的手段, 让人心生厌恶。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因此要充分观照人的现实需要, 保证人的生命质量。人虽然要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但道德规范不应该是基于社会需要的规范, 而应该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的规范。[5]

重新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教育包含道德教育, 道德是为人的生命服务, 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因此, 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拓宽, 仅局限于如何认识生命和保护生命是远远不够的, 更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生命教育应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着力于对生命的珍惜与爱护, 发展于对生命价值的实现。道德教育恰恰是提升生命价值的最好途径, 正是有了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才更有内涵。

三、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厘清了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我们得出道德教育蕴含于生命教育之中, 但在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二者却是分离的, 主要表现为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和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如何能够将二者有效融合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观念

从不同国家、地区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看, 主要是针对反毒品、预防艾滋病、暴力、自杀等问题。当然, 这些问题在我国也存在, 并且正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而越发严峻, 因此我们的生命教育内容也理所应当包含诸如上述的内容。但是, 每个国家的国情、文化不同, 我们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如今, 人们的道德水平降低, 频频出现各种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法分子, 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心, 人们不敢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遇到困难的人, 生怕被反咬一口。因此, 我们不能将生命教育仅仅局限于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这样较低的层面, 更应该从当前社会的问题着手, 如何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从提升道德水平的角度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从而更加珍惜弥足而珍贵的生命。

(二) 开设专门课程

当前, 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途径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 通过这样的德育课程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然而, 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的教材中, 虽然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所渗透, 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缺少实践的活动课程。因此, 我认为应当编制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并且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应当是带有情境性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过程。当然, 生命教育课程中必然要体现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 将道德与生命紧密联系,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道德对生命的作用, 即道德能够提升生命的高度,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巨大的价值, 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的生命才是完满的。

(三) 形成教育合力

无论是生命教育凸显道德核心, 还是道德教育渗透生命关怀, 单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应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同时,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应当营造一种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氛围, 鼓励人们远离毒品、禁止暴力、和谐沟通, 通过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来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家庭应当从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出发, 教会青少年悦纳自己、关心他人,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仁宗.论“人”的概念——生命伦理学的视角[J].哲学研究, 1998, (9) .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1) .

[3]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

[4]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 2010, (6) .

盛开的花作文 篇2

每个人的心中一定会有一朵属于自己的花,那朵花一定会随着你的成长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是一次运动会的前夕,我们班的运动员们正在操场上训练,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次是我第一次去参加运动会,作为一个运动场上的新手,我十分激动,一心想把自己的所有潜力全部激发出来,在运动会上得到优胜。

我的比赛项目是男子60米短跑,虽然只有短短的60米,但是在这短短的60米中,考验了我们的爆发力。为了练习我的爆发力我在操场上练习起跑动作,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让我的速度与爆发力得到了提升。

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调整到了最佳状态来到检务处报到,当时,我十分的紧张,不知道对手有多么强悍,一心想着要为班级争光,为班级得到荣誉。比赛开始了,我的对手都长得人高马大的,好像在对我说:“就你这样也想来参加比赛,你还太嫩了点!”这更让我坚定了信念,这时希望之花的种子已深深的种在了我的心田里。

“呯!”的一声裁判开响了,我们一个个像箭一样射了出去,在快到终点时加快了速度,终于短短几秒钟过去,我冲过了终点,完成了比赛,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的成绩。成绩公布了我竟然得了第二名,但与第一名相差了0·13秒,我有点不甘心,但我已经进入了决赛,这时我心里的种子长出了嫩芽,心想:在决赛里一定要大显身手。

第二天,决赛的硝烟,弥漫到了整个赛场。这份紧张的气氛滋润着我心中的希望之花。

这一次我十分努力,拿出了我的九牛二虎之力,迈开长腿,奋命冲向终点,我遥遥领先,成功为我们班拿下冠军,在我心中的希望之花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影花盛开的地方 篇3

在江西高速路上,活跃着这样一群摄影爱好者,他们提出“让摄影雅俗共赏,让摄影走向生活”的口号,力求在高速公路沿线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摄影艺术之花。协会成立四年以来一直遵循立足高速,服务高速的宗旨,为《九景高速公路》摄影画册的及时出版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受到一致好评。自从江西高速公路网开办“摄影天地”栏目以来,拉近了影友之间学习、交流、互动的距离,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论坛的氛围,它是凝聚“高速”摄影文化的一个窗口。影友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高速摄协,定将高速发展,打造坚实的高速摄影品牌,开遍大江南北,香遍四面八方。”

美丽的鹰潭

5月26日全天还笼罩在雷雨之中,但27日清晨踏上江西去往鹰潭的高速路时,晴朗的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好的心情,更为欣慰的是江西省摄协主席许景辉亲自驾车为我们开道,一路饱揽了江西的绿色美景,更为开心的是,听到了许多有关鹰潭摄影热高烧不退的故事。

鹰潭是江西省摄影最活跃的地区,影友们聚在一起谈得最热闹的是到哪儿创作,在哪儿出了绝片……联谊会的活动丰富多彩,观看了比赛的作品,反映本土的作品较多,这样很好,只有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满腔热情地把它记录下来才是首要任务,不一定非要远去西部采风才是创作。

创新之花遍地盛开 篇4

一、转变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当孩子张开新奇的眼睛自己探索世界时, 教师就成为他们人生的航标和指南针。教师的形象在孩子的眼里是那么的神圣和伟大, 老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美术活动中, 教师的范画常常影响孩子的思维, 尽管孩子都能按照老师的范画进行完成, 但是孩子们并没有画好, 这中间缺少孩子的思维和想法。歌唱活动中, 孩子跟唱的现象时常出现。的确, 幼儿的行为需要以模仿为基础, 他们通过模仿习得各种行为, 从这一点讲, 重视模仿无可非议, 但我们不能否认行为创新, 不能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曾开展的一个美术活动:让孩子画“美丽的午后”, 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 孩子们的作品夺人眼球, 他们的思维能力超乎我的想象,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陆陆画的“太阳一家”, 他的画面上有三个圆形, 放射着光芒, 照耀着大地, 花儿笑了, 鸟儿飞翔, 树儿摇晃着脑袋, 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 让三个太阳成了“败笔”。于是我对他说:你的画真美, 如果太阳只画一个的话, 那就更棒了。“太阳公公一个人很孤单, 所以我就画了太阳一家”。听了孩子的话, 我顿时感到羞愧, 多么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太阳公公不孤独, 想出了画一家的好方法, 而我不问他的想法, 私自评价了这幅画。我们总是以老师的身份错估他们的想法, 我们该给孩子提供的是展示他们自己想法的舞台, 而不是教师自己将其想法进行扭转。

二、开放视角, 拓展创新思维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在班级中, 我们提供半成品, 让孩子通过这些半成品, 创造出与同伴不同的作品。如在操作区,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废旧材料, 让他们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实现他们的“发明”计划, 有的孩子拿一个破的乒乓球, 剪一道月亮形状下来, 玩起水上陀螺, 有的拿着洗洁精的瓶, 玩起水上风车。他们的发明, 让我大开眼界。大班幼儿的交往意识逐渐增强, 我觉得孩子交往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同班师生, 我就创设时机, 给孩子创造一个交互行的游戏环境, 各班以一种主题进行开展,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游玩的区域, 如大一班是潮流E站, 这里是一个时尚达人的世界, 小顾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帽子、配件、鞋子等打扮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选择、设计师的造型设计都是自主创新的, 如果你不喜欢在这样一个时尚的地带, 你可以去其他几个班级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中, 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与不同对象进行交往时, 分享表现的成果, 享受开放式交往的乐趣, 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创造表现的兴趣。

三、依托理念, 提高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必须把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陶行知先生的先进理念给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1.让幼儿畅言语。陶行知先生说:“儿童有言论自由, 有话直接和先生说, 并且心甘情愿和先生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给小牛穿衣服, 这其实是一次渐变色的涂色练习, 一个孩子的操作让我几次想阻止, 但还是忍住了, 活动结束后, 我轻轻地问小男孩:“你的画真漂亮, 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画吗? ”孩子马上兴奋起来:“我也觉得我画得很好看, 牛的肚子是空空的, 我要在它肚子里装点东西才行, 不然要饿的。”听了孩子天真的话, 我顿时庆幸自己没有冲动, 批评他的想象力。看着空空的肚子, 孩子有了怜悯之心, 于是在牛的肚子里装满香蕉、葡萄、木瓜等水果。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它可以使幼儿超脱真实与现实。

2.让幼儿乐 动手。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依赖习惯, 导致自理能力差。而动手能力的低下会影响大脑的思维能力, 导致智力的退化。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 我在游戏区域中开设了干洗店, 要求孩子们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等着客人来拿。对于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们来说, 整理衣服应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 我们的幼儿却做到了。这充分说明儿童的智慧是从运动操作中获得的。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 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 缺乏做事的经验或者怕造成混乱, 拒绝给予孩子参与和动手的机会, 而应该解放他们的双手, 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得到发展。

3.让幼儿勤探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扇心灵的窗户能架起孩子不断探索真理的桥梁。记得在一次科学活动中, 我们和孩子研究蜗牛的秘密, 这个活动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法, 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研究, 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向我们展示。第二天, 孩子们都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小朋友的兴趣特别浓厚, 还让父母帮其在电脑上搜集资料。虽然这个活动老师没有正式地走在台前上课, 但孩子们的知识却比在台前学到的还要多。在这次活动中, 我捉住孩子“看”的兴趣, 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使孩子的身份有所转变 , 由学习者变为一名研究者、探索者。在这样一个活动中, 孩子的兴趣是浓厚的, 而这种高涨的学习情绪不就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吗?

教育者要开阔幼儿的视野, 使他们发现“真”、“善”、“美”, 促使他们关心周围生活环境, 为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奠基。同时应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其主动探究, 只有这样, 孩子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2008年11月刊.

[2]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刊.

形容花盛开心情的词语 篇5

形容花盛开心情的词语

姹紫嫣红:姹 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锦花绣草:形容花草长得非常美丽。

花飞蝶舞:鲜花和蝴蝶随风起舞 飘飞。比喻年轻女子的走路姿势柔美轻盈。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绿肥红瘦: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一枝独秀:一枝独秀就是其他花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

花簇锦攒:形容五色缤纷 繁盛艳丽的景象。同“花攒锦簇”。

花开富贵:我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代表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 富有和高贵的向往。

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香气扑鼻:芬芳的气味不待嗅而自入鼻中。形容芬芳的气味浓郁而四溢。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依米花盛开的远方 篇6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说过这个由两个字组成的带着无数颜色和无数痕迹的词语——青春。它承载着太多,如同钩注上了超链接一样,只要在脑海中轻轻点击这个词,无数图片,文字,片段,音乐等等便在脑海中迸发,没有丝毫的延迟以至于,很难轻松地谈起它。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种花,它生长在非洲的戈壁滩里,在风沙中摇曳着几片略微枯黄的叶子,它仰望着阳光,亲吻着雨水,拥抱着大地。不知道风沙,饥渴,酷热给它带去了多少迷茫让它多么无助。它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它站在时间的脚步下悄悄活着,默然得时间都不会太注意他,一年,两年……直到第六年,在一场一如往常的小雨中,灰暗的世界里开始绽放色彩,一片,两片……六片花瓣展开,代表世间最绚丽的色彩由这株小花承载着,时光被它所惊艳,雨水被它所震撼,而唯一明白它的,是大地。六年,一株铅笔高的小花,拥有比它花朵大几万倍的根系,每天在积聚着它能所接触到的一切,安放在体内消磨,转化。

每个人都不是依米花,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如同依米花那样在青春之前的年华里不断地获得养分,虽然有人是喧嚣的,有人是岑寂的,但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吸取着来自这个世界的养分,我们开始褪去稚嫩,我们开始褪去天真,我们开始不再依赖,我们开始不再脆弱。在最初的开始,我们都想绽放最绚丽的色彩,而当我们慢慢经历这些才发现,我们终将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色彩,无论我的青春如何,那都是属于我的特殊时光,我所经历的所累积的成就了自己,是的,我亲手锻造了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最具魅力。在最后,在绽放中,你我会看见我整个青春时代的缩影,哪一件事绽放出哪一种颜色,哪一种个性又展现出哪一种纹理,我将异常清楚。那时,我所看见的也许不是时间最美的色彩,却是我的人生中代表着生命的最美的色彩。

是的,青春的确太短暂了,以至于它快逝去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在青春里,我们不需要担心什么,我们还不需要承担真正的责任,虽然也没有真正的自由,但我们在温柔的牢笼里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我们向往牢笼外面的一切,如同巨大的磁场一般,吸引着我们张开翅膀。正因为束缚,所以才要挣扎;在青春里,我们忍受着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爱情,梦想,自由,也许我们还不够强大,但我们有无限的力量和未来,我们不曾惧怕什么,无数次的冲撞这牢笼,虽然每一次都让自己受到了伤害,可是每一次我们的筋骨又强劲了几分,我们的眼神又坚定了几分。时间日复一日流过,它看过太多悲壮,激情,执着,所以它不曾为我们停留,而到最后,我们却开始唏嘘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们需要反思,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看见的那么美好那么简单,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的能力和精神是否能够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拼搏,这将是我们涅槃前的最后一步,接受心灵之火的洗礼,我们已经初尝到艰辛,我们最终要将我们自己身上的脆弱,稚气,狂傲所褪去,而带着应该有的韧性,自信,希望向前走去。黑夜过后将是光明,青春也不是结束,是我们整个人生的美妙初章。

不久,黑夜过去,光明来临,世间的一切将静静地出现在在我们的眼前,是的,一切依旧很美好。正如我们在荒漠角落发现一颗枯萎的植物,上面还留有种子,我们依然愿意将它带到远方,因为它象征着希望。

于是,依兰花盛开的远方,明媚,向上。

让人文精神之花盛开 篇7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 考虑人才成长的差异性, 考虑人的个性发展, 立足于人的培养与成长, 探索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怎样的人类文化去滋润和培育, 并采用正确的培育方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学习的兴趣和传承的欲望;2.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3.培养质疑探究和科学求真的态度;4.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5.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6.培养关注未来的意识和创新精神;7.正确认识自我,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 学生的人文精神该如何培养呢?

首先,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 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不难想象, 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 他的每一堂课应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才能以思想点燃思想, 以心灵唤醒心灵, 以自由呼唤自由, 以平等造就平等, 以宽容培养宽容。语文教学应自始至终贯穿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将直接影响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

其次, 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

科学的学生观必须正确地对待学生, 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的人, 有其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要相信他们, 尊重他们。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就是把每个人都看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生命体,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要承认学生在性格、情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文章是多元的, 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 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 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少地方打破常规改变教室的布排, 改布道式为椭圆形, 围成一圈, 便于讨论。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 是“平等中的首席”, 不再给学生居高临下之感。同时, 我们也看到在教材编写上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不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有能力的教师自编的教材, 如雨后春笋。“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对同一篇文章完全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 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何必强求一律?我们不是绝对反对统一, 而是反对统一的绝对化, 我们主张多元与一元的辩证。可以说, 正确认识学生, 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

第三, 发掘学生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所有学生都具有自由的天性, 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尤其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弥足珍贵。

1.好奇心

好奇心是理性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牛顿对下落的苹果产生好奇,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好奇于母鸡孵鸡蛋, 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 日后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好奇, 发明了单摆……好奇心是世界进步的动力, 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原动力。

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就会追问不止, 就会格外认真。一种道理, 到底是不是真理;一种知识, 是不是真知, 这种寻根究底的“认真”, 实际上是充满怀疑和批判精神的。

2.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语)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是说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 我们常常用规范和格式去压抑学生, 制造一个个套中人, 编制出一篇篇套中文, 难怪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缺乏新意。就有这么一则笑话:在一次作文训练中, 班上不少学生都写了自己搀扶老人过马路一事。评讲课上, 老师就问学生, 哪有这么多的老人要过马路。许多学生面面相觑, 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出了真相, 老人原本不肯过马路, 我硬是把他拉过了马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的天性、灵性、个性只能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给他们“加进”多少外在的这样思想那样精神, 而是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 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 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 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人在思想、感情、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

最后, 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水分、土壤”, 这个“阳光、水分、土壤”, 就是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里, 人文精神之花才能盛开, 精神的鸟儿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 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 让他们在讲演、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 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人类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 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 要求学生针对愚公的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和学习, 但移山的做法并不聪明, 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 既能免于“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之苦,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同时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不是更好吗?两种意见, 这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应该说, 这位老师是开明的、民主的。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样,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热情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的回答略有“越轨”, 就当头棒喝, 而不及时地加以精心培植和呵护, 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会荡然无存, 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 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不仅仅留连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上, 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就没有“人文”教育可言。在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 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 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 教会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 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教会他们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的正确理解……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解丽霞《近二十年来的人文精神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6。

让小学数学创造之花盛开 篇8

关键词:学生,数学,创造

世界需要创造, 未来必须创造, 现代化离不开创造.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均无现成的路可走.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类的创造力.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 制造工具, 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 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人力要征服自然力, 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教育要教给人创造, 或引导人创造, 启发人创造, 而且在创造中学创造.他还说过, “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今天, 知识经济时期, 学校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 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未来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大潮, 无疑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现在大部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学生的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那么, 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利用新课程标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 当然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 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 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 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如此, 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意识的形成,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创造能力.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就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而言, 儿童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人才学研究发现, 大凡成就卓著的人, 在青少年时期都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大环境.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 他们一定会呈现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无法教的.在这个无法教的问题面前,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让学生埋好创造的种子呢?

1. 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能激发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容易产生创造意识, 发展其创造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纽带, 通过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 加强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发展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变得聪明,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的镜子.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收, 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 只能吸收50%, 加上动手的话, 则能吸收90%.

思维定式严重妨碍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只有突破定式, 才能活跃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操作能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 另辟蹊径, 实现创新.

3. 善于启发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 鼓励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5. 设计开放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 设计“开放式”练习,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探索,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盛开的犹大花 篇9

现状是我校每个班人数都在50-60,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一句真诚的赞扬确实必不可少,但是,孩子是需要对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具体量化的,尤其对于一部分内心脆弱、不够自信、没有毅力的孩子,老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更重要了。2010年我带的那届四年级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课堂上部分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很长,可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上总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能抓住每个孩子的注意力。所以除了备好课之外,我觉得要对孩子整个学期的学习要有长期的整体评价,细化到平时的点点滴滴。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奖励才能长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对于我班里的学生进行这样的奖励方式:课堂上即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由学生自己记录在书后,口头表扬累积10次换大拇指印章盖在书上。孩子的学习需要老师即时的真诚的一句口头上的表扬,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老师不断的关注和激励,于是我让学生自己画“正”字在书后记录被表扬的次数,满十次到老师这来换一个大拇指印章。试行了一个学期,后来因为有部分学生的品德原因,导致在学期结束时这个方法行不通。我校低年级各科老师普遍采用笑脸贴纸奖励学生,但这种方法有时是不真实的。于是在接下来的下学期,我一直在寻找能证明孩子取得进步的精神奖励的办法,而且还要是不能伪造的。我就想到将奖励与学生的学习联系,用写上教学目标上的三会单词的小红卡片来记录孩子的进步。于是升入五年级也就是201年9月我自己用红色大卡纸制作了小卡片,长1.5cm宽3cm,上面写上本学期每个单元的三会单词,这每一张小小的红色卡片代表孩子取得的进步。当积累到10张时,凭卡片到老师这换一个大拇指印章,盖在书上。当然,是要先将这10个词朗读出来,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不熟悉的三会单词,那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没掌握的单词读音。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只要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立即给予肯定——一张小红卡片,这“一点的进步”包括《抄写本》能工整书写,平时默写单词满分或这一次默写比上次有明显进步,课堂上看到举手发言的身影,课后“一帮一”,平时做单元练习某一项全做对等等,只要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成长的空间,我全不放过,使得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学习方面付出努力的认可,并激励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学期结束,我会综合平时各方面表现,会根据学生得到的大拇指及综合表现评选出本学期“英语学习小能手”,“英语小标兵”,及学习进步奖。

这个方法试行近2个月时,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对这小小的红色卡片充满期待,课堂上走神的人少了,发言的人更多了,学习更加主动了,连班级的学困生都对自己提高的要求。在颁发证书时,我注意到许多孩子眼中闪过的一丝羡慕,相信这会给他们不小的动力吧!201年寒假过后,新学期的前一周英语课上,我明显发现班级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上学期平时不爱举手或始终调不起学习热情的学生,都有了或多或少改变,我心里不禁窃喜,赏识教育奏效了。我欣喜于孩子们的进步。

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慢慢让这样的孩子改变,再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如今这届孩子已上初中,对于现在我所采用的赏识奖励机制,我还是要由衷的感谢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激发了我的灵感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

这仅是我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尝试,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孩子们对这种奖励机制还是挺认同的。我想,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为人师,应该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善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就是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未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所作为的人。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更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努力。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身为一线的老师究竟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如何做才能保持孩子的学习热情?本文简述自己在工作中尝试的做法、心得以及取得的效果。

改革课堂模式,让思维之花灿烂盛开 篇10

一、新型课堂模式探究

这堂课是高考题讲评, 如果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灌输式讲评, 可能就如调查的中学生所言:教师讲的时候我是会的, 可不知为什么在做类似题时我仍然无从下手。我们从反思中探究出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放开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记录员登记与整理该组同学们的解题方法。此新型课堂模式看似耗时较多, 却收获满满。这样的课堂是活跃的、有趣的。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还进行了思维深度的开发, 并挖掘了问题的本质。宁求一遍详细、深入、独立的思维之旅, 也不求千遍无内容的学习。因为深入的学习效果是长久的, 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终身难忘的。

展现过程:题目出现后学生开始动笔, 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学生不断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和线索, 10分钟后开始听各小组学生合作成果的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组代表发言:

第二组代表发言:

第三组马上发现其中的错误, 争先发言道:在这个三角形中∠B=150°, 所以∠ACB=90°不可能。老师, 最大值2是不是取不到呢?

师:既然代数方法能够取得最大值2, 几何法的问题在哪里?

探究2:已知tanα=3求下列各式的值:

这道题学生自然地能想到的是切化弦解决问题, 教师适当引导能否由问题想到弦化切, 再由学生自发小组研究得到解题思路, 并用此思路解决一些往年高考题。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知识的自我转换, 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才能解决前面的教学问题。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让学生能够做到真正学习, 通过给他们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 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和困惑, 并能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发应用这些解题方法。

二、新型课堂教学模调查报告及结果

本调查数据来自笔者所任教的班级高一 (8) 班共56人。

1. 小组成员能否认真倾听, 互助互学, 有团队意识?

(A) 有较好的团队意识

(B) 有一般的团队意识

(C) 没有团队意识

2. 课堂上是否有互相帮助, 互相提醒的行为?

(A) 有 (B) 没有

3. 这些互助的行为有没有延续到课外?

(A) 有 (B) 没有

4. 学思小组建设后有没有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A) 有 (B) 没有

5. 学思小组建设后你的成绩有没有提高?

(A) 有 (B) 没有

6. 课堂上小组合作与讨论中你学习到同学的思维优点与学习行为习惯的长处吗?

(A) 很好 (B) 一般 (C) 没有

7. 教师有没有充分关心到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A) 有 (B) 没有

8. 这种课堂是否轻松民主, 有助于你的数学学习?

(A) 有 (B) 没有

9. 你是否喜欢这样的课堂方式?

(A) 喜欢 (B) 不喜欢 (C) 无所谓

1 0. 如果不喜欢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如何改进?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绝大部分具有团队意识, 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帮助, 互相督促, 并将这种帮助与合作延续到课外, 取长补短提高本身数学成绩。这种课堂模式学生是喜欢的, 教师能够关心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现代科技信息在日新月异, 时代在变迁,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适时变化, 充分展现学生的智慧, 让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惰性下一篇:急危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