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进步

2024-05-12

创新与进步(精选十篇)

创新与进步 篇1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提升人们的物质福利水平的社会科学,长期中的消费成长才是经济学应该关注的真问题。长期中的消费成长的理解离不开对家庭生产和市场生产创新的互动的理解。家庭不仅是消费组织,而且是与企业平行的生产组织,家庭要投资于资本品生产(储蓄),并投入资本设备(耐用品)、其他投入和劳动生产进入家庭效用函数的基本产品。市场生产资本品效能决定耐用品和其他市场产品效能与生产效率,家庭人力资本决定的收入和市场产品价格决定家庭生产预算约束,市场产品竞争水平决定各价格对应的效能与质量水平,家庭根据各质量基本产品的效用、家庭时间约束和资金约束选择基本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结构及其对市场产品需求。不同质量层级人力资本的收入差异推动家庭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时间的投入要求家庭生产劳动的节约,收入提高则使家庭购买更高效耐用品成为可能,高收入家庭选择更高消费质量和更多资金密集型家庭生产。某一时期厂商适应消费者时间节约和消费质量升级要求的相对竞争力决定厂商相对利润率,这一机制推动创新。产品质量创新使人们提高满足质量、节约家庭生产时间成为可能。各质量层级产品生产效率升级使每单位实际购买力获得更多或更高质量的产品,各收入层级的人们得以升级耐用品质量从而提升家庭生产效率或者升级满足质量。随着生产率进步,消费者收入提高,消费者各方面消费投入品质量的“新陈代谢”构成消费成长。

本文将给出一个相对报酬差异推动的家庭生产需求和生产创新互动的消费成长模型,相对收入差异推动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家为获得相对高利润进行的创新推动的市场产品效率升级和质量创新,推动消费质量升级。

二、基本模型

1.家庭生产函数

家庭生产是消费者在其拥有的时间、资金资源约束下最大化满足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过程。假设消费者生理需要决定了其有m种需要满足的需要,离散时间中的每一期消费者拥有一单位质量层级为h的人力资本H。假设消费者效用是m种基本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函数:

U=a1mμiizi/(z*i-zi)

假设任何基本产品都是由一种耐用品和多种其他投入品生产,耐用品质量层级家庭劳动效率,其他投入决定满足质量层级μ,家庭生产函数为:

Zjii=f(Xii,Tii;Ejii) )

假设耐用品质量升级是劳动节约型的,最低质量层级耐用品Ei0决定的生产函数下每单位需要的劳动投入为Ti0,随着耐用品质量层级上升,所需劳动时间下降为最低质量层级耐用品生产相同产量所需的劳动时间的1/βje,这里,je是耐用品质量层级。任何耐用品质量层级下每单位Zi所需其他投入品均为bi。

{Τij(Eij)=1/βjeiΤi0Xi=biΖiβ1

若以pxij表示质量层级为j的其他投入品的价格向量,假设满足质量层级为j的其他投入品价格是最低满足质量层级价格的μj倍,以peij表示质量层级为j的耐用品的价格,则zij消费成本是:

pij=peij+psijbizi+whTij(Eij)

由于人们天生禀赋差异,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禀赋较高的个体积累效率h较高。人力资本生产的主要投入品就是工作相关时间Twh,工作相关时间投入越多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假设其积累效率是工作时间的一个倍数γh,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力资本的工资转换系数χ,则工资函数为:

Wh=χγhTw γ>1 h=0,1,……h。

假设消费者在拥有非工资收入V和时间T,根据上述式子消费者根据其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选择可以归结为:

1m(pxijbizi+Ρeij)=V+χγh(Τ-1mΤij(Eij))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表述为:

ΜaxU(Ζ1j,,Ζmj)=U(f1,,fm)s.t.1m(pxijbizi+Ρeij)=V+χγh(Τ-1mΤij(Eij))

该最大化问题的拉格朗日方程为:L=U(Ζ1j,,Ζmj)+λ-1m(Ρxijbizi+Ρeij)+v+χγh(Τ-1mΤij(Eij))

其最优解满足条件:

L/zij=U/zij-λpxijbi=0L/Eij=UfifiEij-λ(peij/Eij-χγhΤij/Eij)=0L/Xij=UμiμiXij-λ(bizipXij/Xij)=01m(pxijbizi+Ρeij)=V+χγh(Τ-1mΤij(Eij))

最优条件决定了消费者选择的各消费基本产品消费量Zij﹡及要素选择E﹡ij及X﹡ij, 最优条件共同决定拥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和非货币收入的家庭根据其工资水平和财富水平选择不同的产品投入质量和耐用品质量,决定消费者获得的满足质量和花费的家庭劳动时间。对耐用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时间价值、耐用品对家庭劳动节约的贡献和耐用品价格。人力资本禀赋越高,人力资本转换为工资系数越高,耐用品价格越低,节约劳动时间效能越好,家庭对耐用品质量需求越高。其他投入品需求主要取决于该类投入对消费质量的贡献、生产基本产品所需该类投入的数量和该类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质量贡献越大、每单位基本产品所需该产品数量越少、该类产品价格越低则家庭对该类产品需求越多。消费者收入层级决定耐用品和其他投入品的质量层级选择,从而决定其满足质量和消费者花费的家庭劳动时间。

2.市场产品生产效率、质量升级和消费成长

家庭消费质量和劳动效率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可获得的家庭生产投入品效能与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可获得的家庭生产资本品效能与价格之比是由该国经济市场生产部门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创新通过产品质量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层级,通过效率升级降低家庭生产资本品和其他投入品获得成本,使人们选择更高质量层级的家庭生产投入品,从而推动家庭生产劳动节约和满足质量升级,市场部门创新速度决定家庭生产劳动节约和消费成长的速度。

从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把市场生产区分为m个消费者消费所需的市场投入品和耐用品部门。以Yij表示与消费者第i种需要满足相关的质量层级为j的产品产量,假设其生产函数是人力资本、资本投入的函数:

无论对于资本品还是对其他产品来说,产品效能的相对竞争力决定各相对质量层级产品成本加成定价Pre。企业利润π为:

π=preYi(H,K)-wH-rK

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满足条件:

∂Yi/∂HPre=w

∂Yi/∂KPre=r

创新推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和产品相对竞争力提高,工资和利润率水平都上升。资本相对报酬决定于厂商在市场中相对竞争地位,厂商不进则退,这一相对竞争力决定相对利润率的竞赛推动持续创新。产品相对竞争力取决于产品在提升家庭效用质量和节约家庭劳动时间、节约资金上的相对竞争力,竞争推动消费者可以以更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提供更高满足质量的其他市场产品和更加有效节约家庭劳动时间的耐用品。没有政府行政干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获得技术进步带来的全部社会收益,只要创新与模仿的利润差异足以使创新企业获得更高的相对收益创新就会被推动。如果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以任何形式获得的太多,市场需求不足就会威胁持续创新。这可能推动企业家从再分配过程中寻求收入,社会经济滑向寻租社会。

根据我们给出的家庭效用函数,消费成长的轨迹表现为消费范围从必需品到奢侈品、消费质量从较低质量层级向较高质量层级的升级,由于生理和社会活动限制了数量扩张,消费升级主要体现为各消费质量升级。

三、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相对报酬差异推动创新,质量创新和生产效率升级创新推动人力资本获得更高工资,家庭收入增长和市场产品生产效率进步,使各市场产品占消费支出比例降低,消费者购买更高质量层级的耐用品和其他市场产品,消费质量升级,家庭劳动时间节约。家庭劳动节约还降低消费成本,增加消费数量。接下来,我们将基于美国相关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检验。

※以2000年数据为100.

首先,技术进步推动资本积累,生产率进步推动收入增长,各消费占总支出比例普遍下降。从生产率增长来看,1987至2008年美国生产率最高年增长率为2.9,最低为0.9,平均增长率为1.9。从跨期支出对比来看,即使考虑到各消费产品质量进步,由于生产率进步和收入水平上升,多数商品占消费者支出比重降低。从变动结构来看,花费时间较多的消费(如旅游)和生理限制较大(如衣服、食物)的消费下降最多,住房和耐用品花费增加最多。

其次,家庭耐用品质量升级,推动了家庭消费质量升级和家庭生产劳动节约。根据跨期数据来看,消费者把更多的比例用于家庭生产耐用品质量升级,即使家电等家庭耐用品由于生产率提升实际价格是普遍下降的,家庭耐用品支出仍然从1985年的5.5上升到2005年的5.8。家庭时间分配数据反映出耐用品质量升级的生产率效果,根据MTUSATUS数据,我们发现美国家庭用于数量弹性较小的消费的家庭生产的活动时间是减少的,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反映出家庭耐用品质量升级不仅提升了家庭消费质量,而且提升了家庭劳动生产率。家务劳动时间从1965年29.1小时降到2008年的16.9小时每周。

四、结语

凯恩斯以来,消费理论主要关注政府短期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或者,反过来说,消费者对政府短期政策的反应。拉动消费,从而启动经济增长成为宏观经济学学者研究的目标。所以,某些经济学家甚至不惜引入“破窗理论”故事中的坏小孩,巴斯夏批评的“破窗理论”在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期间被某些缺乏常识的经济学家大肆宣扬。同时,某些学者想尽办法推动消费者增加支出,各种公共支出负担如高等教育向消费者转移。尽管笔者承认短期干预的必要性,但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关注长期消费的成长,以尽可能少的公共税收供给必须的公共服务,重视产权制度建设,以激励相容的收入分配推动创新和消费质量升级。制度决定收入分配从而决定购买力分配和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而决定企业为谁创新和由谁来创新。创新人才质量和企业治理效率、企业面临竞争环境决定社会创新速度。而消费者收入和各质量层级产品价格是由市场结构和社会创新速度决定的,消费者收入和各质量层级产品价格决定消费者质量选择,收入水平分布和厂商生产率、市场结构共同决定了各质量层级产品的市场规模,而各质量层级产品市场规模的另一面就是社会人口消费的质量结构。

※1985后数据来自atus,较早数据来自mtus。

政府政策核心和立足点应该是该国居民长期消费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必须完善产权制度、推动市场竞争并承担创新中的公共责任。必须限制政府侵蚀产权获利的行动,防止公共收入超过公共服务合理成本并以高收入与私人企业争夺优秀人力资源。同时,由于基础知识的公共性,厂商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行动,政府要承担起推动教育和基础研究发展的责任。

摘要:消费在中长期中与生产率进步互相作用,市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创新推动家庭生产时间节约和满足质量升级,各方面消费质量“新陈代谢”构成了消费成长。

关键词:消费成长,生产创新,质量升级

参考文献

[1]GRONAN R.Home production--a forgotten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80.V62(2):408-415.

[2]MINCER J.Market prices,opportunity costs,and income effects,in C.Christ et al.,Measurement in economics:studies in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in memory of Yehuda Grunfeld.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MUTH R F.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demand functions[J],Econometrica,1966.V34:699-708.

[4]RAMEY,VALERIE A.How much leisure has increased since 1965?[R]NBER Working Paper 17219,Jan 2007.

[5]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创新与进步作文 篇2

人类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组织要想提高,需要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提高。所以,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什么呢,其实创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从远古社会开始,如果我们不创新,那么我们现在还在吃血淋林的生肉,穿非常简陋的树皮,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野蛮生活,就是在人类不断的创新发明中,才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变成现在的进步与文明;比如说,关于通讯,古时候,是以骑马的方式送信的,一封信可能要等三个月才能收到,后来有人创新了,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送信,这样就快了许多,时间节省了很多倍,再后来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有了强大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现在我们很方便的就能打电话、发微信、发视频,真正做到远隔万里也像在身边一样。还比如说,关于交通,古时候只能步行,后来人们创新了,开始学会了骑马,再后来有人创新发明了独轮车,接着自行车又诞生了,现在又创新发明了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和飞机,也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能够实现坐高铁到首都北京六百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多小时,更不用说更快的飞机了,所以,交通方式的创新也在不停的改变我们对空间距离的认识。

所以,创新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不断的创新精神,争取实现更大的进步。

专利体系下的创新与进步 篇3

《专利体系对创新与进步的危害及对策》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中《创新及其不满》一书的副题。作者亚当·杰夫和乔希·勒纳颇有先见之明,抓住了今年美国专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今年9月7日,美众议院以225票赞成、175票反对通过了《美国专利改革法案》(Patent Reform Act),被称为美国专利法55年来最全面的一次修正。用一句话概括这场改革的实质,就是:捣蛋的不能妨碍真干的。

长期以来,大量的捣蛋分子用诉讼妨碍真正干活的创新者,使专利体系反而成为创新与进步的绊马索。包括IBM、微软等大公司都深受其害。积弊既久,引起民愤,终于点燃了目前这场专利改革的燎原大火。

三明治专利的所谓“发明”:上边一片,下边一片,中间填料位于密歇根州的Albie,是家经营三明治小本生意的作坊。他们按照19世纪英格兰移民带过来的三明治做法,老老实实干活,从来没想招惹谁。然而,2001年的一天,Albie忽然接到一纸通知,声称三明治已被注册为6004596号美国专利,Albie生产三明治“侵权”了。专利的内容几近相声《挠挠》:上面一片面包,下面一片面包,中间加上填料。Albie明白,他们遇上捣蛋的了。

《创新及其不满》一开头就讲述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说明当前专利体系面临的困境。象三明治这种流传了上百年,约定俗成的简单方法,竟然被美国专利局授予专利。这与其说是鼓励创新,还不如说是妨碍干活。设想一下吧,如果我把“不”这个字发音中的摩擦音(b)方法申请了专利,你要反对我,就不能说“不”,只能用非摩擦音(p),说成“噗”,这不跟放屁一样吗?

这种荒唐事,同样发生在互联网领域。当年,亚马逊将单击(1-Click)据为自己的专利,曾引起硅谷的恐慌。我现在的七键鼠标,有一个红键就是双击键。按一下,等于是双击。我不敢肯定,从法律上说,这一下算单击还是双击。人们为了躲避无所不在的“侵权”,开始把一切能想到的方法都注册为专利,以便自卫自保。就是这样,他们还是忽略了一样:超链接(hyperlink)。英国电信就真的向美国联邦法官Colleen McMahon正式要求,目前全球所有网站所使用的每一个“超链接(hyperlink)都侵犯了他们在1976年申请的专利,都应该向他们交纳专利费。这种无理要求如果被批准,全世界网民都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都熟悉一种令人反感的现象:一个人干,两个人看,三个人捣蛋。由于专利制度上的缺陷,给不干活专捣蛋的人,提供了折腾真正创新者的机会。改革专利制度,成为美国上下强烈的呼声。出乎意料的是,最“苦大仇深”、改革要求最迫切的,不是专利使用者,而是美国的一些顶尖专利大户,也就是那些真正的创新者。例如IBM专利向来首屈一指,但长期被SCO胡搅蛮缠式地咬住,直到最近才摆脱。微软专利也很多,甚至也有捣他人蛋之举(比如2003年5月27日的“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专利),但更多情况下,是被一群想发财想疯了的打劫者纠缠。他曾为“EXCEL”这五个字母吃了许多苦头,付出了代价。制度设计不当,甚至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SCO从LINUX的创新主将,到放弃创新,再到“专业”打劫创新者,法庭上落得身败名裂,就是不当制度造成的悲剧。

竞争优势大师波特曾针对这股日盛之风忧心忡忡地担心,美国如果继续这样舍本逐末,把精力从创新转向打官司,将失去竞争优势。

捣蛋的不能妨碍真干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专利体系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创新。可以说,创新是目的,专利体系是手段。捣蛋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手段当作目的,为专利而专利,为诉讼而诉讼,走向为钱而伤害创新的反面。专利制度中,凡是有助于捣蛋者这种行为的设计,就是问题所在。

在这次美国专利改革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诉讼成本问题。具体来说,对专利侵权诉讼进行辩护的成本太高。这有利于捣蛋的人,不利于干活的人。亚当·杰夫和乔希·勒纳在《创新及其不满》中根据2000年的调查指出:大型(风险超过2500万美元)专利侵权诉讼的辩护成本大约为200万美元~450万美元。对于风险低于100万美元的案件来说,成本为30万美元~75万美元,或者大约为有争议金额的一半。

这就导致一种反常现象,如果遇到专利敲诈,证明清白的费用,比自认倒霉的费用还高。作者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早期的Rambus内存条(RDRAM),它很快过时后,Rambus公司将自己的专利与后来跟他无关的SDRAM内存标准捆在一起,故意设下圈套。误中埋伏的Infineon为了证明自身清白,在法庭已确认Rambus欺诈事实成立的情况下,仍为这种“毫无事实根据的、不合理的和无意义的”辩护付出了800万美元之巨,还不如当初乖乖交上“打劫费”划算。这种费用最后高到连微软、苹果都叫苦不迭,终于引发50年来大变革。

进一步分析,诉讼辩护成本高的另一面,是捣蛋成本低。主要表现在专利申请的门槛低上。此前专利制度的设计,有意向权利人倾斜,加之专利剧增,官方无暇认真审核,使大量归属不合理的专利和不符合条件的垃圾专利,得到法律肯定。导致近年美国专利诉讼猛增,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追杀主流创新者的“时尚”。

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公司打劫大公司。象穷人打劫富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小公司发现,既然申请专利门槛如此低,与其老老实实搞产业,还不如钻大公司的空子,把大公司申报遗漏的技术抢先申请为专利,再反过来敲诈大公司更加划算。成了,一夜暴富;不成,也无所谓。结果,创新者反而被捣蛋者左一个绊马索,右一个绊马索,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在真正的创新上。不难理解,这次专利改革的反对者,许多都是小企业的代表。当然也包括象高通这样的专利“皮包”公司。

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贸易效应研究 篇4

1 国际理论研究

研究普遍认为, 国际贸易理论大概经历了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兴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中, 对技术因素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后, 才形成一个较为正式的论述。本文将沿着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路线对其中的技术因素做一个详细有序的梳理。

1.1 古典和新古典理论——从技术角度考虑国际贸易问题的萌芽

古典贸易理论是指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 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影响的学说, 其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1776) 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中指出, 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 即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不同: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造成的。而其中的获得性优势即是指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术水平与商品的生产效率呈正相关。技术水平越高, 单位产品生产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就越少, 即生产效率越高。

而后, 大卫·李嘉图 (1816) 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 认为决定两国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别, 而是比较成本的差别。其假设前提是基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李嘉图的模型中, 技术被认为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一国生产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对其来说是最有利的方式。因此技术优势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贸易的结构与模式。在这之后的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技术差异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已将技术纳入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中, 只是在这一时期的考虑还局限在“技术”的绩效——劳动生产率。古典贸易理论本质上是从技术要素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 资本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产品生产早已不再决定于单一生产要素, 新古典理论的发展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从古典贸易理论发展到新古典贸易理论不仅仅是要素投入数量的变动, 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多产品多要素的一般均衡体系。这一发展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并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有埃利·赫克希尔、伯尔蒂尔·俄林、保罗·萨缪尔森、罗纳德·琼斯、沃夫冈·斯托尔珀、罗伯津斯基、瓦西里·里昂惕夫、巴格沃蒂等。这一理论中重要的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 里昂惕夫悖论等。

1.2 新贸易理论——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这一时期的理论中主要包括了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新生产要素理论体系中以基辛 (D.B.Keesing) 、凯南 (P.B.Kenen) 、舒尔茨 (T.W.Schultz) 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这种理论暗示了资本技术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而研究和开发能力与技术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即可以说此理论间接指出了技术水平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突破性地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 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 则对两国均有利, 反之则均不利。此外, 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 国家原来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 原有比较优势会加强。技术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 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 将技术的贸易效应研究引入了更细致更具体的领域。1962年由阿罗 (Arrow) 提出的“干中学”模型是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中林毅夫等提出, 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 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这不仅指出了技术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更深层次地指出了优化技术结构的源头。

1966年弗农 (Raymond Vernon)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及扩展, 深入论证“技术差异决定国际贸易流向”的观点。以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为基础, 分析了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的相互关系, 以及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1.3 其他重要理论

新增长理论试图寻找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 (如外生技术变化) , 而是内部力量 (如内生技术变化) 作用的产物, 其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此理论主要包括五大研究思路:知识外溢和边干边学的内生增长思路, 强调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外溢效应, 内生技术变化的增长思路, 现行技术内生增长思路, 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思路和专业化劳动分工的内生增长思路。新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源泉由外生转化为内生, 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并对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作了分析。“新要素禀赋理论”中Tref ler和Daniel[12]将技术进步因素引入要素禀赋模型, 认为技术差异与要素禀赋共同影响着一国的贸易结构。

2 国内实证研究

技术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因素, 然而对于技术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才形成较为正式的论述。在理论基础逐渐夯实的过程中, 国内外学者对实证研究的探讨也逐渐丰富。大多数实证研究指出技术进步对贸易有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是形成并强化出口的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这个观点, 强永昌在有关文献中描述了技术进步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图, 通过出口竞争系数的计算, 他发现, 技术进步对贸易的正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针对国内情况而言, 这种影响在此阶段还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

这个话题引人深思, 我国对外贸易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源优势, 但是现有的单纯依靠劳动和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不断扩大对改善我国贸易现状和改变出口增长方式是不利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 需将现有方式向出口具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提高上去, 也就是说应该把技术进步落实到出口贸易中。要想转变我国出口的增长方式, 保持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和高速发展, 需要提高技术进步对贸易成长的贡献度。

李怀政 (2011) 的相关研究表示我国的工业出口贸易和环境技术进步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环境技术进步是对出口贸易扩张有重要影响。逯宇铎、孙博宇指出, 技术在出口中的作用已经超越要素投入, 技术进步在高技术行业出口贡献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其贡献率在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中存在较大差异。对高技术附加值的贡献率远大于中技术附加值产业。这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何加快中低技术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使技术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是需要进出口企业进一步突破的地方。

技术进步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专家的认可。此外, 笔者认为值得一提的是, 刘钻石、张娟 (2011) 的相关分析显示出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他们结合贸易品分类法和技术附加值指数法, 给出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测算指标, 利用2002年~2008年中国省级数据比较分析各地区的出口贸易技术水平, 得出的结论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

笔者认为贸易技术水平不平衡问题的指出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这也为将来贸易问题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3 总结与建议

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证实了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内生关系, 肯定了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 但针对目前我国国内情况来说, 主要还停留在对进口产品总量的研究上, 我们认为将来的研究应该深化到对贸易结构及贸易模式的影响上, 从而对贸易与我国技术进步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其次, 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存在地区差异的问题, 不利于协调发展。人力资本的吸收力大小对技术的吸收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要素积累, 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 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应注意相对落后地区的引资技术含量。

摘要:近年来, 中国已逐渐步入国际贸易大国行列。技术创新会对一国的贸易模式, 贸易规模和贸易利得造成影响。本文对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投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强永昌.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增长[J].国际贸易, 1997, 12 (01) .

[2]D.Greenaway and R.Kneller, “Firm heterogeneity, exporting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J].2007 (02) .

[3]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05) .

[4]谢建国, 周露昭.进口贸易、吸收能力与国际R&D技术溢出: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 2009 (9) .

[5]李小平, 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 2006 (02) .

[6]方希桦, 包群, 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 (7) .

[7]孙睿.对外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8]庞英.有形贸易对我国沿海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兼论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J].财经研究, 2004 (11) .

[9]喻美辞, 喻春娇.中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03) .

[10]李怀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扩张——基于我国28个工业大类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2) .

[11]逯宇铎, 孙博宇.技术进步、效率增进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含量角度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2 (02) .

创新与进步作文 篇5

古时候有一位能工巧匠叫鲁班,有一次他上山采药,不小心被一种带有锯齿的草给割伤了。鲁班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锯子!锯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匠的做工效率,而因为鲁班的创新发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在创新下不断进步的,后人根据鲁班的创新下又发明了新型的电锯、动力锯等等。现在别说一棵大树了,就连钢筋都能锯断!所以只要为进步装上创新的翅膀,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

大家都知道,发明家爱迪生在不断的实验下发明了电灯。给世界的夜晚带来光明,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灯,不但实用而且美观。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发明家贝尔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电话,实现了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通讯!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手机携带方便,现在几乎人手一部!还有很多伟大的发明,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这也再次证实了创新是进步的翅膀。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不去创新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勇于创新、大胆想象、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才能更好完善自己!我为理想插上翅膀,它将带我翱翔蔚蓝的天空!我为进步插上翅膀,它将带社会飞往美好明天!

创新与进步 篇6

关键词:零售业;快速消费品;创新与进步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02-2

0 引言

新政策改变后,各个商品销售领域都在不断改变和进步,其中变化最快的是快速消费品零售业。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快速,快速零售企业必须调整市场,赢取自己的“地位”,首先,要想发展的好,得学会创新,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同时还得改造消费品技术,包括业态调整和重新选择业态,实现技术进步。这时候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领域将会打开一条前所未有的通路。

1 零售业变迁影响因素

1.1 零售业变迁外在因素

在现在零售业发展变化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推动中国零售业变迁的因素:综合讨论得出零售业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条件和两个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一个条件,通俗地来说也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外界因素,例如:文化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影响;人口环境影响等。这些因素如果只是其中一个或许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加到一起,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就像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综合因素下才会导致零售业变迁。

1.2 零售业内在推动因素

对于零售行业的推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企业推动力和消费者推动力这两项。首先,对于企业推动力就是创新,我国的零售业业态能够发生改革,不是单单因为制度,更有很大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市场销售渠道的开展、品牌打造等等。其次,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变化促使零售业态跨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零售业发展后,消费者推动力这个因素也变得尤为重要,消费者已经从单纯的物质享受上升到了精神层次的需求。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会随之变化,国家会重视经济改革,变迁的结果是适应时代,但是,企业在发展中还是需要保持精髓,不能走失本心。

2 快速消费品市场形成

2.1 消费品市场成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竞争机制,现如今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都发生一系列改变。对于公司来说,线上线下消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市场必须紧紧抓住购买者的消费心理,比如: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不成比例,这时候人们的金钱会不够支配,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就会对产品的价格很重视,不敢一直购买高价格物品,会选择贴近自己收入的消费地区。于是,对于消费品市场的开拓,要紧跟市场的走向,不能一意孤行。另外消费品市场也会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生存中谋求发展。

2.2 快速消费品市场举例

快速消费品市场主要包括一些便利店,像国大365、快餐店等,主要是一些快餐、方便面、等速食食物。便利店的成立为一些低收入的人们谋取了福利,可以以低的价格获得最大满足,在满足顾客购物欲的同时还不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是,便利店的存在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有很大的关联。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选择成立便利店,促进经济消费,而一些一线城市也需要一些便利店来调节经济支出,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地方建立,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发达城市的快速节奏地区建立快速消费品市场,是一种机遇,是一种投资,这时候,我们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我国特点去改进快速消费品形态技术,创造出一些人们稀罕的玩意、食物等,不断与时俱进,实现新发展,才能让快速消费品打开市场。

3 快速消费品市场发展分析

3.1 消费品国内市场分析

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发展由低端逐渐走向中高端,其中主要的变化趋势如下:首先,由于手机APP、阿里巴巴、支付宝等一系列网络终端消费技术,促使网络销售量逐渐增多,方便快捷更加符合快速消费品的发展趋势,这时候,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一次性看到多家店面,哪家便宜,哪家实惠,哪家符合自己的购买欲,就选择哪家,这种便捷性能吸引了更多的老年人也加入了网购;其次,我们发现购买快速消费品的方式也在转变,一直以来人们对产品的购买都十分重视,所以就选择去有保障的专卖店购物,例如女性选择购买化妆品可以去天猫旗舰店、聚美优品、屈臣氏等大型有保障专卖店,这与普通混杂大商场相比可以提供更专业、更保障的产品。

3.2 消费品国外市场分析

另外,如今的出国热也在持续加强,不过更多的是海外代购也在非常受欢迎,因为现在国际快递也是十分方便,从国外购买的商品可以通过快递,在几天时间内拿到手,无形之中,海外代购又加剧了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据五年内人口消费统计,主要经济消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及沿海地区,而并不是全国范围内都持续高消费。快速消费品如果想持续不跌落,就得不断创新,增加新的产品吸引顾客,如今世界缤纷多彩,人们对五颜六色越来越乏味,如果能够推出高端朴实产品,那一定会成为销售的一种主要竞争力。

4 快速消费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4.1 快速消费零售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来关注一下未来快速消费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在熟悉了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各种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依据特点发挥自己的“猜想”去展望零售业业态,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支持,但是同时也是因为自身具有发展的生命能力。

我国的经济还不是全部都达到小康水平,沿海地区以及一、二线城市经济突飞猛进,与一些偏远地区形成不小的差异,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理出来,我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逐渐成“因地制宜”的成立模式,之前一直是最原始的方式,而现在也变得时髦起来,普通市场、旗舰店、专柜销售等零售都在进步,而且业态的种类也不再乏味,随着时代发展,才能不被淘汰。

4.2 快速消费零售业发展趋势依据

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改革后跨行业发展也是很受欢迎的,这时候快速消费品零售业还依然是那样多种多样,零售业即将可以成为我国市场龙头老大,带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将沿海地区经济追到“外国热”的劲头,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带动到像一、二线那样。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也会产生分支,各项独立,相互竞争,打破稳定缓和的趋势,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用各自的经营模式会发展得更好,分开可以多方面地为消费者服务,获得更多的利益,以最少的精力搞定差异问题,未来,生活节奏还会加快,快速消费品零售业尽可能适应时代,不断更新销售渠道与调整管理模式,发挥更大的市场优势,争取不会落到后面。只有紧随时代“潮流”才能不会在沉默中消停,迷失自己的特色。

4.3 快速消费零售业的展望

现阶段,快速消费零售业开始过渡到电子商务渠道,其发展速度势不可挡;另外,就是下线城市将继续成为快速消费品增长的引擎。消费者购买快速消费品的渠道的途径,将更加多元化。零售商的发展重点将会从大规模开店扩张,转移到巩固提升单店绩效。快速消费品企业应该尽快进行转型升级,让行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久。

5 结论

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零售业态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完善,现阶段我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呈阶梯状上升,经过逐步分析合理的插手行业的发展方向减少利益亏损,快速消费品零售业态趋势缓和,而且从企业来说,不能只押在一种零售业态上,得做好两手准备,充分利用每一项消费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快速消费品行业技术也得到创新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1] 黄建.基于快速消费品及其渠道特征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46-52.

[2] 毕红毅,孙明岳.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04):62-67.

[3] 陈汉.森我国零售业增长态势良好[J].现代商业,2013(04):42-47.

[4] 陈兵兵.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01):33-38.

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分析 篇7

自主创新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 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突出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 理论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最早由美国Charnes教授和Cooper教授提出, 使用数学规划评价具有多个输入与输出的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即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DEA模型中的Malmq uist生产率指数是由瑞典Sten Malmquist提出的, 用来分析不同时期的消费变化。后由Fare等将Malmquist的思想应用于生产分析上, 建立了用于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 继而应用Shephard提出的距离函数定义的, 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变动与技术效率变化。当生产技术处在规模报酬可变状态, 技术效率变化又可以分解为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我们以TCH为生产专利的技术创新, 用来衡量原始创新能力。PTECH为专利生产的规模收益可变技术效率, 用来衡量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SECH为专利生产的规模效率, 用来衡量集成创新能力。

2 三种自主创新能力的衡量的投入产出设计

本文选取了福建省2004年到2008年期间三种投入要素:财政科技投入存量、研发人员、研发存量, 两种产出要素:专利授权数和高科技产值来测算福建省的Malmquist TFP指数, 以全要素生产率 (TFP) 来衡量广义技术进步, 以技术变化 (TECH) 来衡量狭义技术进步。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从年份上看, 2004年到2008年福建省9个城市的Malmquist TFP指数呈现倒V字形的增长:从2005年 (0.847) 的15.3%的负增长, 2006年 (1.109) 的10.9%的正增长, 到2007年 (1.252) 的25.2%的极大增长值, 再到2008年 (0.952) 的4.9%的负增长。2005年技术变化17%的降幅远高于技术效率变化提高的2.1%, 导致TFP指数的下降。2006年和2007年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都实现了较大的提高, 共同促进了TFP指数的极高增长。2008年TFP指数的负增长源于技术效率的降低和技术的退步。

从地区上看, 厦门市 (0.976) , 泉州市 (0.969) , 南平市 (0.938) 三个城市TFP指数各降低了2.4%, 3.1%, 6.2%, 其中厦门市和泉州市出现负增长源于技术的退步, 而南平市则是由于技术效率的下降。其他6个城市实现了T FP指数不同程度的增长, 龙岩市 (1.17) , 莆田市 (1.13) , 宁德市 (1.043) 的增长率最为显著, 各为17%, 13%, 4.3%。TFP正增长的城市的技术效率都出现非负增长, 而技术变化除了福州市 (1.002) , 南平市 (1.008) 和宁德市 (1.043) 都出现负增长。

从整体上看, 2005年到2008年福建省9个城市的TFP指数的平均值为1.029, 平均增长了2.9%, 达到效率的前沿面。其中技术效率 (1.031) 增长了3.1%, 技术变化则降低了0.3%。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规模效率4%的增长, 纯技术效率产生了0.8%的负面作用, 意味着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着抑制作用, 只有集成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同时也体现一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对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挤出效应。

4 结论

综合以上实证分析, 从整体上看, 在三种自主创新能力的共同作用下, 2004年至2008年间福建省广义技术进步有所提高, 狭义技术进步即原始创新能力降低了, 部分地区出现广义技术退步。这主要是因为狭义技术进步剔除了技术效率的因素, 从而排除了集成创新能力对融合汇聚技术资源, 提高技术效率的作用。而集成创新始终对广义技术进步的提高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原始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作用主要由于原始创新是一种不连续事件和小概率事件, 具有“门槛效应”, 需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07年福建省九市以及莆田市2004年至2005年间Malmquist TFP指数都实现了较大的增长, 主要归功于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双重增长, 由此技术要想得到高速进步, 就必须做到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两手都要抓。我省要立足于集成创新对广义技术进步有正向作用的现状上, 继续保持集成创新能力的优势, 同时加大对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不断提高三种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建议如下:首先, 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再次, 在已有技术资源基础上进行技术整合, 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创新获得规模效应。

摘要: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核心, 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测算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进步, 以分析福建省科技进步的状况及其各自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创新与进步 篇8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经济学是在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以索洛(Robert.M.Solow)、罗默(Paul.M.Romer)、卢卡斯(Robert.E.Lucas Jr.)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突破了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一样,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而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中,却将其假定为外生变量而排除在考虑之外。阿罗(Kenneth.J.Arrow)建立的模型(1962)是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的,这也开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知识进展等知识经济因素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的先河。另一方面,上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其代表人物,以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为依托,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路存在的根本缺陷:否定了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并认为产权、经济组织与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不相关。新制度主义学者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研究制度内生化对宏观经济增长以及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影响,并逐步开创了制度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

在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以及其理论演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不再是狭义的科学进步、技术创新之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它更涵盖了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等更为丰富的制度创新的内涵。可以说,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都是创新的具体内容,也是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内生技术进步增长理论

内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资本积累的产物,是由经济系统本身决定的内生变量。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非竞争性”使得技术可以产生溢出效应,技术近乎为零的复制成本推动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而“部分排他性”可以保证生产新技术的厂商获得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垄断利润,从而形成了厂商生产新技术知识的激励。正是由于技术知识这种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任何企业生产的技术知识都会提高社会的生产率,产生技术的社会收益。内生技术进步理论还把分工引入到技术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解释,认为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对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提高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表明,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创新活动愈发活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越快,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二)技术决定论:技术进步决定制度变迁

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问题上,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Thorstein.B.Veblen)等认为技术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技术进步决定和引致了制度变迁。他强调技术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将制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阻力。在他看来,制度向来是过去的历史的产物,制度作为一种“思维习惯”,它的变化始终落后于现实环境。与此不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变着现存的环境,并始终适应着环境的变化,而一旦技术与过去的思维习惯发生冲突,便产生了变革现存制度的需求。除此之外,国内一些学者对四次技术革命的进程所进行的研究发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相应的制度创新产生:第一次技术革命带来工厂制度和专利权;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股份制公司等重要制度安排出现等事实,得出了技术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引致制度创新的结论。持技术决定论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技术进步是技术自身内在的逻辑产物;正是打破制度均衡状态的技术进步,才不断引致着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的连续变革。在经济增长的环境下,不适应技术进步的制度必然遭到淘汰,而适宜技术进步的制度最终演化为技术进步本身,成为技术进步与创新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从实证研究角度而言,技术进步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的几次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后者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据统计,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高达70%-80%以上,技术进步推动下的以信息网络化为特色的“新经济”模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从技术创新中受益匪浅,特别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持续近10年的经济增长,清晰地反映出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是基于此,技术决定论者们坚持认为,在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技术进步决定制度变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一)制度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

以诺思(Douglass.C.North)、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拉坦(Vernon.W.Ruttan)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者们在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进行深刻的历史分析基础上提出,制度是继资源禀赋、技术进步之后,影响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诺思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所存弊端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对经济史领域展开的大量深入研究,形成了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他认为,正是制度环境的存在以及制度安排对“经济人”行为选择的型塑,在存在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中,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思发展了科斯(Ronald.H.Coase)的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指出有效率的组织应当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所有权,而这种能够适当提供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制度主义学者认为,与技术创新相同,厂商对潜在利润的追逐是诱发制度变迁的动机。拉坦也提出,制度变迁是人们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后的行为选择结果,是人们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自发进行的一种行为,林毅夫教授称之为“诱致性变迁”。此外,林毅夫还补充道,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能以垄断地位凭借其强制力推行一种制度安排,包括政府政策的出台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充足。而这种制度变迁可称之为“强制性变迁”。

(二)制度决定论:制度变迁决定技术进步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者主张制度变迁决定技术进步,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激励约束的结构,制度结构的演进也规划着经济增长的方向乃至经济周期的变动。在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者坚持认为,合理有效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的步伐,而僵化落后的制度安排则会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轨迹,甚至遏制技术创新的趋势和环境。诺思认为,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只是经济增长的表现。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重新解读,特别是在分析产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时,诺思指出,正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具备能够激励个人积极性的所有权制度和法律体系:尤其是专利法奖励并保护技术发明和创造,较为完善的保险制度有效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制度安排决定着技术进步,并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制度决定论对我国具体历史情况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进程而言,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在经济和技术水平上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古代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不再领先于世界?为什么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在当时资源禀赋丰富发达的中国?显然是因为长时期以来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治和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制约了技术进步的步伐,并造成中国近代经济增长与发展近乎停滞的局面。而造成新中国经济从1958年至1978年,近20年的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国民经济近乎崩溃的原因,就是制度环境的恶化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极端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低效且不合实际的人民公社制度、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混乱无序极大地限制了技术进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灾难。而1978年以后,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实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国内一系列的制度变迁,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视和制度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特别是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者们坚信,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够持续激发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产权制度才能实现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由于技术知识的外部性,特别是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使得技术创新活动有可能产生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结果。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提高私人收益,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以使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相等,保障技术进步和人们创新活动的有序运行,是制度变迁决定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应有之义。

四、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新探

(一)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哲学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阐述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制度环境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制度安排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调整和改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基础层面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决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制度。相较于上文中提到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在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中更多地则是关注二者内在的互动对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为在他的分析中更多地考虑到被新古典主义乃至新经济增长理论抽象掉的制度、国家和意识形态因素而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马克思首先把制度环境作为影响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存在决定着技术变革的方向,技术进步与变革要受到社会制度和利益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制度变迁对技术进步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地把剩余价值理论同市场机制的规律相结合,从微观企业层面角度出发,探讨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社会范围内技术创新的微观内生机制和市场机制推动下所要求的相应制度安排。马克思用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逐、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平均利润率的作用,得出了与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关于技术知识的部分排他性特征近乎同样的结论。最后,马克思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这种技术创新的微观内生机制和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有利于保障这些机制实施的相应制度安排:明晰产权、适度规模、限制垄断、保护专利等等,以确保社会范围内存在技术创新的持续张力。

(二)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

鉴于对近二三十年以来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与分析,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们开始认识到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两者的互动关系之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性,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甚至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事实不符。

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是同等重要的。单有技术进步而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就会因缺乏制度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进入闭锁状态,制度变迁“瓶颈”的打破无疑会为技术创新提供前提条件;而在只有制度创新而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缺乏技术的支持,这种制度创新必然最终成为泡影。东南亚和拉美各国,虽然引入了美国的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但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知识储备能力的不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而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却因管理体制的僵化而难以实现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可见,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协调,不论从宏观层面上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是微观层面上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绩效的提高,都显得十分重要。

构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之间关系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需要梳理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三者的逻辑关系。技术进步不单单是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活动,它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技术进步把技术成果引入生产活动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知识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与扩散使其融入到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的创新活动彰显了科学技术步入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的重要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制度变迁与创新之于经济增长的意义在于:一个高效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减少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并保护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绩效。可见,制度变迁与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基于上述事实,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国内有学者在对诺思“制度决定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Wesley.C.Mitchell)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应当在不同的经济情境中进行探讨,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在经济衰退、经济复苏、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四个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强调,以往国内外学者在该问题的研究上一直将经济增长作为被动因素,而忽视了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的影响。笔者受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笔者认为,考查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西方世界在产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之前,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地区内的资源禀赋条件,而伴随着产业革命和蒸汽时代的来临,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使得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了比过去以往任何时期还要多得多的财富。逐渐完善技术进步取代了资源禀赋成为这一时期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而制度变迁与创新伴随着技术进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前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从某些层面超过了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因为,尽管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各国经济受益于技术进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这一百年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阶段: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运动等等,使我们在对经济发展史的历史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洲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推动;“美国模式”的民主政体与市场经济在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推广和扩散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跨国公司、电子商务的出现对空前繁荣的世界贸易的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奇迹”的横空出世等等,这些制度层面的变迁和创新无疑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影响经济增长三要素的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不同,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延伸,这三个要素将以不同比重的组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交互作用,促进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发展。而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高尖端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进步将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必将带动世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在探讨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关系的问题上,应该通过具体地历史地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应当结合时间与空间范畴,通过实证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谨慎的答案。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的确,市场化和开放型改革,非国有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产权制度变迁,对中国近三十年来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持。中国的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在今后依然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目前来看,中国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道路应当是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政府在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的同时,更应该完善与产权激励和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我国目前对技术发展与进步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国家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同时,不仅要发挥政府科技、教育投入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力量,也要不断培育中国企业在科学创新与技术进步方面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中国企业的R&D水平,建立未来技术进步对国家经济增长长久推动的良好机制。

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学术界中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两种最重要理论模型:技术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和制度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进行介绍,引出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之间关系的主题。笔者通过先后介绍“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的主要观点,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重新审视了在经济增长环境下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创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始终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丁冰、张连城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纪玉山、曹志强等著:《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4]、尚林、林泉:《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1期。

[5]、米增渝:《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思考——兼评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刘建旭、和炳全、杨倩:《关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新定位》,载于《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7]、付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8]、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总结性分析框架》,载于《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9]、陈峰:《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分析与实证考察》,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创新与进步 篇9

1.1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有机结合,集团总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建华管桩集团创新管理规定》、《建华管桩集团技术创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引导集团各企业积极参与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上来。从2009年起,公司根据具体合作项目,每年投入产学研科技项目的经费逐年增加,仅与南京工业大学开展合作的抗拔桩、支护桩和自动化生产线大研发项目,就投入研发资金2 800多万元,大大增强了公司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为产学研结合的广泛开展,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公司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南京金辰设计院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与江苏建筑科学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科技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的框架下,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国内知名高校以“国家急需,国际一流”为目标,合作共建了“2011计划”之“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了“江苏省管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江苏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预制桩研究中心”、“建筑材料行业混凝土管桩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创新团队合作共建了企业院士工作站。

这些合作协议的签订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标志着建华管桩创新体系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1.3 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

近年来,公司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技术成果主要有:

(1)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支护桩”,不仅解决了建设工程在江河湖泊及道路施工中的技术难题,还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减短施工工期,提高了施工质量,该产品还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为使该产品的生产、运输、施工进一步规范化,双方还共同编制了江苏省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支护桩》技术规程和图集(苏JG/T035-2010、苏G/T20-2010),规程和标准设计已于2010年6月实施。

(2)与南京金辰建筑设计院合作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抗拔桩”,该产品是为满足抗拔承载力要求而特别设计的新型高强预制桩,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双方编制的江苏省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抗拔桩》图集已通过专家评审,已上报省主管部门待批。

(3)公司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管桩生产工艺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和研究,着力解决传统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的员工劳动强度大等诸多问题,对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装备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新工艺流程设计的生产线采用了较多的技术控制系统。

公司还研发和制造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以泵送混凝土为核心技术的预制桩自动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工艺用工数量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大幅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减少员工30%以上,经过2年的努力,先后建成4条生产线,并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先后申报各类发明专利8项,新型实用专利4项。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引领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4)现行的预制桩的生产,是通过常压蒸汽养护和高压蒸汽养护,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混凝土强度达到C80以上。生产过程中尤其在高压养护阶段消耗大量的蒸汽,造成能源消耗大,生产周期长。因此免蒸压技术生产混凝土预制桩技术,一直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建华集团通过对《免蒸压无余浆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桩关键技术》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目前正在全面推广应用。

这项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可使混凝土预制桩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蒸汽60%以上,减少大量原煤使用,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据测算,此项技术的应用将使年产1 000万m预制桩的企业新增利润3 000万元以上,减少标煤用量2.0万t,减少COX排放6.0万t、SOX排放0.02万t、NOX排放0.02万t,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5)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泵送混凝土生产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管桩技术。通过不断试验研究,开发了性能稳定、品质优良的大流动性、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同时,还对生产管桩产生的余浆生产发泡混凝土、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等新型绿色建材进行研究与开发。

(6)与同济大学合作,对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以期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改进,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以实现建华管桩集团“使建筑更安全”的使命。

几年来,建华管桩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和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为公司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继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1 围绕主业继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在全面推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针对管桩主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使主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产学研结合是解决技术源、项目源、人才源短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企业与知名院校的合作,引进人才、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2.2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

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新型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我们在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将积极争取建设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充分利用这些创新平台,扎实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工作,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效益的提升做出新贡献。

2.3 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及重大项目申报工作

从2013年起,我们将重点抓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开发研究。重点在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项目方面组织攻关,并通过创新平台,共同承担省级、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企业站到行业的制高点、技术的最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

2.4 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知名院校广泛的信息资源,并以其专业的视角、世界的眼光、全新的理念,为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重大科技项目的确定以及管理方式等提出参考意见,为企业重大决策把关。

2.5 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专业水平

创新与进步 篇10

关键词:科技进步,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影响

现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一直在增加, 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因此一个国家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必定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始创新, 这样发展吸取也会是国家之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方面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加快世界发展的进程。但是对我国而言, 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管理手段, 这也就导致我国现代化企业在竞争中与别国相比, 竞争力比较低, 这样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能够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影响,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现代企业的竞争力。

一、当前现代企业管理中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应用

目前来看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现状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包括, 管理层面没有多结构多角度, 并且管理人员都是由普通员工组成, 很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面的距离比较遥远等等, 这些现状就表现出, 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方面对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利的影响[1]。

二、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也越来越快这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力, 作为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并且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 开发和采用新的科学技术, 把科学技术当成第一生产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保证现代企业在竞争中保证取得优势的位置, 才能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作保证, 所以说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代企业很多在发展中把企业发展利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概念巧妙的融合到一起, 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并且在众多企业竞争中, 基本上可以把企业优势划分成两类, 其中一类是利用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 还有一类就是利用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 但是这两者又都存在一个相同的特点, 那就是只要企业竞争就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创新, 一旦离开这两点, 就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此可见, 企业各个部门只有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互相结合, 理想化发展, 紧密围绕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展开, 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2]。

3.现代企业的管理对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其一:现代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提升,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和生存来讲, 是所需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所以就现代企业发展而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提升企业发展自主能力, 更新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 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改变企业的投入和支出, 因此一个企业想要在创新的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就需要减少投入, 这样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在投入方面来讲, 需要在产品投入中合理的降低资源的使用率, 在产品生产中, 需要增加产品的种类的同时, 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样二者结合才能够使企业达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所谓的科学发展也就是指可持续发展, 所以现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 要在发展过程中关注民生, 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并且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 保证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还有就是企业不能够只是想要经济收益, 还需要对社会负责, 在社会上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 企业要在公益事业中做出自己的形象, 提升自己的对外形象, 给群众留下比较深刻的良好印象, 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种手段。

2.现代企业想要发展, 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 并且还需要在创新中总结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到的经验和体会, 一个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最主要的就是企业中人员、经济、产品, 如果这些能够合理分配, 合理利用, 最终就能降低成本, 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综合国力还有竞争能力。当然现代企业在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时需要注意企业内在本身的规律, 只有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认识, 才能够把相关的管理问题融入到科技中,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使现代企业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3]。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因此现代企业的发展, 只有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够保证自身的有利地位, 并且要在实践中创新, 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力, 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2.现代的企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才能保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并且一定要保证一个长远的发展模式, 使得经济不断增长。企业想要在发展过程中保证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就要在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保证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积极响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3.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 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死人经济, 生产力都是决定竞争实力的第一要素, 也是所有要素中最主要的一项。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 也是基础, 所以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社会生产力, 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 这样劳动时间就会相对缩短, 生产资料就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

4.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 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高的竞争地位和优势, 比如我国研制的有研硅股, 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基地, 甚至在国际上都拥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企业, 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跨越式飞速发展, 保证它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

5.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企业要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的过程中, 适当调整企业自身的结构, 并且需要在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 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拥有创新的概念, 把企业中各个部门形成一个连带式的关系, 这样就更加能够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要保证企业自身管理的经营模式。通过企业的不断学习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并且每个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其管理上的制度, 做到取长补短, 积累自身科技创新和的发展的宝贵经验。

6.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也要保证企业个人的发展情况, 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也是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一项, 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在企业实现人才储备的时候, 才能够达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并且保证企业文化之间的互相融会贯通, 保证企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与国际上各个企业中文化的交流, 学习不同体质下的经济的发展情况。保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5]。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 而在全文可以看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够使我国劳动者受到先进知识的培训, 在工作中提高生产效率,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得到长久的发展, 为我国综合国体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且企业要在节约成本的同时, 取得先进的知识技术, 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 保证我国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需要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作文能够抢自己的力量, 最终保证我国竞争力的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家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8) :16.

[2]刘建华.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学理念[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7) :158, 161.

[3]李巍, 席小涛.大数据时代营销创新研究的价值、基础与方向[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18) :181-184, 197.

[4]郑少智, 晏育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定量研究——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J].产经评论, 2012, (6) :5-11.

上一篇:电气故障保护下一篇:预决算偏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