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2024-06-27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精选十篇)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1

1 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在社会上重新定位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 图书馆被定位在社会群众文化事业、教学辅助设施和科研条件部门位置上, 到了20世纪80年代, 对图书馆定位达成新的共识, 即图书馆是一种“学术性服务单位”。把图书馆当作辅助设施的定位, 是基于图书馆的基本属性———中介性这一事实上的, 即图书馆在文献与读者、图书馆网络与资源共享中所体现出的简单中介作用, 决定了图书馆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这正是图书馆处于从属、依附地位因而被动的根本原因。

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其基本职责是满足普通民众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 它的出现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知识与信息获取的需要都有了满足的场所, 在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 因此, 图书馆传统的中介地位应上升到知识经济生产、传播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即知识在生产, 传播和使用这三个环节中都可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 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知识信息集散中心这一优势, 通过对知识 (信息) 的不断组合与优化, 推出能为社会带来新增值的知识, 图书馆因而也具有了生产职能, 从这个角度来讲, 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部门, 应该与科学技术一样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样, 图书馆的定位应该是具有服务性和生产性质的社会基础设施。

2 图书馆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图书馆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5年, 在法国里昂召开了关于图书馆职能的科学讨论会, 确认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四种社会职能。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等精神财富得以一代接一代地继承下来并传播出去, 正是凭借图书馆超越时间限制传播知识的功能, 才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 正如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言:“如果我们人类所有的机器工具都被破坏了, 而图书馆还保存着, 那么人类仍能重新发展;如果图书馆连同所有的机器工具一起被破坏, 那么人类文明的重现是几千年以后的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信息的作用尤为显著。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财富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科学是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要转换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就要靠教育。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肩负着辅助正规教育、支持终身教育的教育使命, 同时还肩负着信息保障、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文化传播、扫盲及信息素养培训、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等使命。在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无论是大学图书馆、科研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 都是读者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的场所。图书馆收藏的知识载体所含的丰富知识, 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学历层次、各种年龄阶段的读者需要, 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图书馆丰富的资源、科学的服务体系和先进的服务手段使劳动者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 图书馆在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方面起到了催化剂和推动器的作用。

3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推动作用

图书馆的繁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强大动力。进入21世纪以后, 科学技术已进步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图书馆事业具有信息、文化、交流和传承等等的特性, 使得信息技术不仅仅表现为对其影响、渗透, 而是一种超越任何历史时期的结合和融合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图书馆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演进。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图书馆工作环境与服务手段的变化, 使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更加广泛深入, 使服务方面更加快捷、方便, 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和内容实质的认识。

技术伴随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态发生了变化。

3.1 信息技术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

普遍、平等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宗旨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服务范围的最大化。信息技术奖物理的独立图书馆连成业务互联互通的图书馆网, 以点带面统一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标准, 并不断吸纳新的成员, 扩大图书馆服务覆盖的地区范围;而互联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技术使图书馆的无差别服务突破时空范围的限制, 延伸到家庭、桌面甚至陪伴用户身边。

3.2 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功能

信息技术使信息查询利用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 而拓展了利用信息的范围和查询功能, 使其从书目信息拓展为文本、图形、声音、动态图像等各种信息形式和内容, 通过对其形态、内容特征的详细标引, 实现单一检索、组合检索、跨库检索、结果排序等多种功能。

3.3 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能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业务流程具有梳理固化、模块化的作用, 在对文献信息收集、加工、存储、管理、传递和利用业务流程分析开发的基础上, 实现自动化管理, 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数字、存储等技术促进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 使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突破载体和内容形态的限制;网络通信技术促进科学信息的传递, 使其服务突破时空范围的局限;以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构建E-learning学习平台, 促进社会教育的开展;以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技术促进知识信息、人才等智力资源的开发, 使信息的揭示和利用全面和有效。当代信息技术具有强渗透性。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资源建设、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的各个层面, 并且不断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观念、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科技进步与图书馆发展的辨证关系, 指出了科技的进步促进和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同时, 图书馆应该为科技进步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科技,关系

参考文献

[1]季拥政.可持续发展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2001 (1) .[1]季拥政.可持续发展与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 2001 (1) .

[2]任俊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 1999 (3) .[2]任俊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 1999 (3) .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 篇2

【关键词】科技;价值;人性化指向;具体化

一、科技与价值的背离

1科技与自然价值的背离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已经来了,那就是环境污染问题,自那时开始,人们开始思考解决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到了今天,环境污染不但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但是现在地球却变得千疮百孔,对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危险。影响环境污染的因素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是最严重的因素之一。科技的巨大的反作用可以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酸雨体现出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正在无情的摧残的我们共同的家园。一旦科技的发展不顺应自然价值,就会对自然造成强大的破坏,无法挽回,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科技与社会价值的背離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力量是人类不可估量的,导致社会形成了错误的用来取得、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力资料和成果的方式。之所以现在社会资料和成果的“私有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在这个情况下社会不爆发社会危机都很难,社会的分化和割裂是在科技物质利益分配不均的基础上造成的,现在的人类为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都是处心积虑,不考虑后果盲目的索求,这期间的后果是不可以想象的,会严重地削弱人类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总体效力,甚至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愿望会变得虚无缥缈,不合实际。

二、科技与价值背离的哲学根源

1科技的人性化与非人化的矛盾

科技对人类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提高生活质量,并且集中突出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体现出规律的科技需要表达出与人类之外的科学诉求,但是,它又要求淡化人类的统治地位。实质上,这个矛盾就是科学价值本身的价值归宿,对于人类来说,是极想要看到前者的结果,显然不愿意看到后者。所以,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把好处都“偏向”了人类,相应的,人类也会得到科学技术应有的报复。人类总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去掌控世界,但是,屡屡遭到世界的报复,也许这是一场人类和世界无休止的斗争,现在我们手里的武器装备并不成熟,眼下最应该考虑的是和世界做斗争,我们如何自保,而不是考虑最后的胜利者是谁。

2科技指向具体化与要求制衡全面性的矛盾

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实践过程中,人类会遇到各种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勾起了人类的好奇心想要去征服他们,在这期间,人类利用了辅助工具,它们就是具有鲜明针对性的科学技术。人类曾经的困难处境被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出现体现地淋漓尽致,从人类实践要求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说,人类的“患难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这种情况下,科技依然能发展起来,有着明显的目的指向,在人类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激动心情下,让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科学技术也需要全面制衡。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的整体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科学技术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科学技术巨大作用都体现出来,从而全面改善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技的每一次运用只能对一些问题做到单方面改善,所以,要把科技运用到相制衡的结果,实现整体效果。总的来说,我们要心怀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奋斗总是对的。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导向

以后,科技将会伴随人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改造力量,所以,在研究科学技术的同时,给予它积极的价值导向,让科学技术对人类有利而不是有害。

1科技为什么服务,是实现科技价值的先导

不能说科学技术的服务仅限于人类,这就导致了科学技术的人性化倾向,使得人类很快从自然界中摆脱出来,这种摆脱不是一定是高于自然界,反而会被自然界独立出来。这就是造成我们走不出困境的根源之一,我们要求的科技是应该为适合人类发展的所有集合体服务。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的服务对象最终转变为为人类服务,避免科技人性化单一,也许最终会实现我们想要的人性化。

2科技怎样服务,是实现科技价值的根本

浅议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篇3

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中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农业发展的进程表明,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要从根本上振兴农业经济, 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这是由于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测算, 在当今发达国家, 农业增长份额的60%~80%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在我国农业生产中, 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均资源拥有量将会越来越少。因此,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 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实现。

科技进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技进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农业生产本身而言,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这是因为无论是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 还是生产管理的现代化都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才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 增强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实力。二是就农业的产业结构而言, 科技进步使农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推动农业中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 从而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有力地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进行重大的农业决策, 还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 都必须树立科技兴农的指导思想, 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努力提高科学技术起点和加大科技含量。

2 农业经济发展中运用科学技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农业科学技术是反映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及其在生产中成果应用的总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多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 农业经济发展中运用科学技术应该遵循下列基本原则:高新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然环境条件差异很大, 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因此,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与农业生产对科学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的关系, 实行高新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结构, 是农业经济运用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则。

把农业建成高科技产业, 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农业经济必须把握这个方向, 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力争在各方面有所突破。

常规农业技术, 如种植业中的育种技术、立体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即使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 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 是当前农业经济中应用科学技术的重点。把这些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 必将会把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传统农业技术对保护农业生态, 实现农业良性循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增施有机肥、旱作农业技术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很大, 应将其纳入新的农业技术体系, 进一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并促进其发展。

贯彻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 就要在农业经济中自觉地依靠科学技术,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增长中起作用的比重。同时, 科技工作要面向农业生产, 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作攻关, 不断推出具有突破性的成果, 并力争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方面要为农村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样, 农科教各部门携手并进, 就一定能把农业的发展推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综合配套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体。农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单靠某一项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有时甚至会给农业生态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农业经济应用科学技术必须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实行多项技术合理装备、综合配套投入,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裴一雅, 农业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J];科技资讯;2007年10期

[2]杨光祥,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0期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4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 者:李赫亚 娄和标 徐景芝 LI He-ya LOU He-biao XU Jing-Zhi 作者单位:李赫亚,娄和标,LI He-ya,LOU He-biao(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徐景芝,XU Jing-Zhi(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19)

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孟连渔业生产 篇5

关键词:渔业;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2

近年来,孟连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增效为动力,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推广,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优化孟连县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孟连县渔业现状

孟连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经99°09′~99°46′,北纬22°05′~22°32′,东西长约53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南面与缅甸接壤,全县土地面积1898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2.7公里,是一个契嵌境外的边疆县。

全县辖2个乡,139306人,是一个边、少、山、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全县河流纵横,溪谷众多,鱼类品种(含虾、蚌、蟹)丰富,民间历来自然捕捞,所得鱼虾除自食外,部分拿到市场出售,成为坝区和山区群众较为普遍的一项副业。山区缺少水资源,“养殖难、吃鱼难”。上世纪60年代以后,池塘、稻田养鱼渐兴,鱼类商品量增加,渐成规模。2013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0.7万亩,水产品产量2800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

解放初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历史跨越,傣、拉、佤三大主体民族分别由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野外捕捞,不懂得渔业生产自给。主要表现为:

渔业养殖基础设施差,全县田少地多池塘少,池塘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8%,大部分属于无水利条件的山地。渔业养殖基本靠坝区有水利条件的池塘养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大部分养殖户观念陈旧,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推广难度大。

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难于适应消费需要,效益低。

山地自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养殖用池塘不固定,复养指数低、单产低。

2 边疆渔业的发展前景

孟连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外边民生活用品90%以上都需要从孟连购入,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仅缅甸佤邦每天从孟连进出口的成鱼销售量就在500公斤以上,年成交额不低于70吨,这些都极大刺激着孟连县水产品市场的发展。

3 发展边疆渔业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渔业生产

3.1.1 政策导向 孟连县是一个发展中的边疆农业县,发展经济,要抓住支柱产业,壮大渔业,把渔业生产作为辅助产业,抓紧抓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孟连县的渔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渔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3.1.2 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孟连县实际,利用现有的水利条件修筑渔业养殖池塘,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水、池塘、肥、鱼饲料等相配套的养殖技术,围绕年人均占有水产品10公斤的稳产养殖池塘建设,在坝区建成渠、路、涵、闸配套,池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田园化池塘;山区大量修筑渔业养殖池塘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利化程度,促进渔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3.1.3 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行渔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实施渔业产业化开发,激发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促进边疆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加强坝区和山区的渔业养殖池塘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引进先进技术,科学养鱼,提高渔业养殖科技含量,促进渔业生产长足发展。

建立鱼苗培育繁殖基地,引进各种名特优鱼苗品种(单性罗非鱼、鲫鱼、建鲤、荷花乌鲤等)加以培育和推广,满足本地区渔业养殖需求。

积极探索适合孟连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方案。大力推广发展渔业养殖,重点发展池塘养鱼,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加强鱼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积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3.2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全面加强渔业生产建设

优化科技发展政策和社会环境,把科技进步逐步与创新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系统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机制。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健全财务制度,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渔业科技人才资源,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渔业与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渔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养殖技术。

3.3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点,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树立“扶持渔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积极培植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现渔业产业的发展、巩固和提升。

关于煤矿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的思考 篇6

1 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的关系

科学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劳动力的快速转变, 使原有的劳动者、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对象发生了改变, 科技的进步加大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以及保护自然的能力, 促进了劳动生产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促使着人们寻找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可见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2 煤矿企业创新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

2.1 新技术未能应用于实际生产

煤矿企业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 引进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这些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1]。因此, 造成了新技术如何服务于煤矿生产的问题。

2.2 对科技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

资料和档案是一些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 为企业的科技创新、生产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据。然而从目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的重视程度上来看, 还不太乐观, 资料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热情, 对资料的管理不够重视, 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科技档案资料的管理。近几年来, 虽然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但对资料的管理却相对比较缓慢, 档案管理方法落后, 使得信息容易丢失, 阻碍资料的高效利用。

2.3 职工中科技人才比较少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导致结构失衡, 分布不合理, 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企业包括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尤其是在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煤矿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和紧迫。人才管理已经是煤矿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2]。

3 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发展

3.1 建立科技创新的长远计划

要想使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就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 建立一个长期的科技创新计划, 煤矿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生产工艺, 装备水平以及生产状况, 对企业的生产做出长远的规划, 并制定一些短期的年度安排, 为以后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 指出明确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煤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3.2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科技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激励并不是完全的奖金激励, 煤矿企业要为科技进步设立专项的科研基金, 完善激励制度, 奖励那些有价值, 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技术, 还可以在企业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 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提高再加大对激励制度的建立, 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3.3 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

煤矿企业应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培训课程, 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 科学的管理方法, 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 也要掌握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方向, 立足全球, 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和技术的成就来自实践, 最终也将被应用到实践。煤矿企业应该注意提高一线员工的技术水平, 一线人员技术的提高, 可以更好地服务煤矿企业生产, 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逐步积累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 使煤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3]。

3.4 规范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应该用发展的眼光, 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结合, 使其管理体制系统化, 在管理工作上相互借鉴, 相互改进, 这样有利于创新型管理模式的改进, 有利于档案管理的效率, 也有利于档案管理对文件管理的监督, 进而提高了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率[4]。

参考文献

[1]何丽.煤矿企业科技人员比重过低状况亟待改善[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

[2]戴魁早.中国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 2008, 03.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7

1 发展煤矿经济依靠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能源经济, 煤矿经济不仅是我国产业经济中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经济, 同时, 也是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煤炭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煤炭经济作为一种传统类型的经济形态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不仅其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模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且同样也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科技进步,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手段和方式, 能够将传统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成为一种集约化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和发展模式, 在提高煤炭经济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做到节约化生产, 实现煤炭生产中的高效率、低耗能以及环保的目的。总之, 科技发展给煤炭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而且还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绿色发展, 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好统一。

2 发展煤矿经济依靠科技进步的几点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但是, 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经济还需要注重几点原则性的问题。只有在坚持一定基本原则的条件下, 煤矿经济的发展才有真正的可能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创新, 而且作为国家的一种重要能源经济, 煤矿经济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责任和义务。

具体来说,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应坚持以下两点原则: 首先, 应该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所谓无法不立, 无法不成方圆,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 正是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社会才更加的安定, 整个社会的运行才更加的有序和协调。所以, 在发展煤矿经济的过程同样也需要坚持依法办事,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 才能减少运用科技做出危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事情。其次, 应该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科技时代,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 指的就是借用科技的力量, 通过最小的消耗, 获取最大的利益收获的目标。

3 思考与对策

虽说在新时期煤炭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具有强烈的时代必然性, 然而在煤炭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 灵活运用恰当的策略, 从而更好地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经济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面貌的改变, 煤矿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依靠进步发展煤矿经济的新时期, 为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构建我国新型的煤炭工业体系, 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经过了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 煤炭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例如, 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 对煤炭产业的调控机制以及发展规律的认识尚未成熟, 目前还存在很大的按照原有经验和思维定式发展自身的成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 煤矿经济要想取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必然要依靠科技进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因此,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 把握住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 利用科学技术加快企业的改革创新和技术应用, 从而更好地促进煤炭工业经济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此外,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经济, 关键在于人才。传统粗放型的煤炭经营模式, 缺乏具有时代科技研发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煤矿经济, 需要大批的能够驾驭科技研发的人员, 因此, 需要做好人才领域的储备工作, 为煤矿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动力。另外, 在确定人力资源储备战略的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其在资金上的投入, 做好资金上的跟进工作。人员的引进和培训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坚强的后盾, 人才的储备工作就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发展前期, 煤炭产业的企业积极高薪聘请和引进不同类型的具备良好科技知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引入人才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培训, 加快他们对煤炭产业经济的熟悉程度, 从而将他们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现实发展联系起来, 更好地服务于煤矿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中后期, 企业可以选择将这批科技人才作为后备的技术培训人员,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 从而实现煤炭产业人员自己培训的目的, 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最后, 人才储备和资金跟进的同时, 煤矿产业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设备上的及时更新, 以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需要。煤矿经济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同时, 首先应该将旧设备进行资产核算后予以淘汰, 设备上的及时淘汰和更新, 不仅能很好地降低不必要的额外消耗, 而且新设备往往都是运用了一定技术知识的, 所以内部的科研人员也能够从设备的认识和使用中了解到最新的科技设备知识和专业知识, 从侧面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4 结语

煤炭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时代必然性, 更是新时期煤炭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不过应该注意的是, 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的同时还要坚守一定的经营和管理原则。在发展煤炭经济的过程中,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将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换句话说, 人才储备工作做得好, 煤矿企业才有可能将先进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去, 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更好地促进煤矿经济的转型。煤矿经济在依靠具备科技知识和科学素养人员发展的同时, 由于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所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的改善, 发挥出产业经济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矿经济的对策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3, 12:151.

[2]陈群胜.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上海大学, 2011.

[3]杨从印.煤炭企业科学发展评价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3.

[4]王林珠.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3.

[5]李文华.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 2013.

[6]叶湘.论我国煤炭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8

关键词:蚕,人工饲养,技术,丝织物,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 在我国早期蚕桑丝织的发展历史上, 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对蚕的人工饲养。人工饲养的蚕, 收获有所保证,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良种。原料的充足与质量上的提升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而形成一条优势链, 即量的保证, 质的提升, 后续技术的发展。这样必然会促使丝织物领域的蓬勃发展。

一、从野生蚕到人工饲养的蚕

1. 量的保证

我国对于野蚕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 从大量的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对于蚕的人工饲养却是在新石器时期, 可以从出土的文物来确定这一事实。如在在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中发现了4700多年前的丝绢织物残片和已经碳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 以及用蚕丝加捻而成的丝线。经鉴定这些织物全为家蚕丝。

家蚕丝的使用证明当时的人们对于人工的饲养技术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自然环境无常的变化, 以及过度的捕捉野蚕而影响繁殖带来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再是最主要的矛盾。丝成为人们纺织的主要材料, 人们已经不再为丝材料的稀缺而发愁。原材料的富裕, 使人们可以更多的制造丝织物, 在量上给后来丝织物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商代的丝织品遗存物的发现, 更能直接的反映出商代的蚕桑纺织成就。如小屯西北殷墓里, 出土的一件戈形兵器, 上面附有明显的织纹。战国时期, 蚕丝已经成为贫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我国各地出土的丝织品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 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宋、元时期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 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 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 或受之寒”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

2. 质的不断提高

提到质的保证我们就可以追溯到蚕的养殖, 再一步追溯就会联想到饲养蚕的载体。这两方面的发展都能提高丝织物的品质。换一种说法, 蚕人工饲养技术发展的本身就促进了丝织物蓬勃发展。

首先是饲养蚕的载体:桑树。进行人工养殖, 首先就是要种植桑树, 桑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成活率。最初人们只是将种蚕放到桑树上进行养殖, 没有过多的考虑桑树的生长条件。随着饲养经验的丰富, 他们发现桑树喜好温暖、潮湿而肥沃的土地。周代对此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并掌握了对桑树枝条的修建、整理以及施肥、压条等管理技术。有了好树, 蚕才能更好的繁衍生息。

其次是饲养技术本身的进步。要想有好的丝质, 必须有优良品种的蚕。蚕的品种很多,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 以食桑叶的桑蚕吐出的丝质最好。商周时, 人们一般都利用鲜茧, 新茧形成后必须马上抽丝, 否则就会化成蛾, 不能抽丝。秦汉时人们发明了用阴摊的方法来延缓化蛾的时间, 也有用日晒法来杀蛹的。东汉仲长统在其所著《昌言》中已经注意到温度与营养对蚕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关系, 认为“寒而饿之则引日多, 温而饱之则引日少”。南北朝以后, 又采用了盐腌法来达到杀蛹目的。元代则用蒸笼来蒸蛹。明清时, 又发展成用火力焙茧和烘茧的先进工艺。除此之外, 我国古代的养蚕劳动人民还用冷藏法改变蚕种的化性 (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目, 叫做化性) 他们将蚕卵封闭在罐中, 然后置于冷泉水或高树浓荫下冷藏, 可使茧种在冬天也能饲养。这种方法, 使一年中多次养蚕成为可能。

饲养技术的不断进步 (量的保证为基础) , 使得蚕丝的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 (质的保证成为动力) , 品种也趋于多样化, 后续技术的发展使得丝织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

二、丝织物的繁荣表现

1. 织造技术的进步

人们在摸索实践中, 不断的改良织造技术以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于是各种织造方法、技术应运而生, 丝织物由单一的平纹织物逐渐转变成带有花纹的织物。

最初,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手经指挂”的制造方法。《淮南子·汜论训》里就有“伯余之初作衣也, 麻索缕, 手经指挂, 其成犹网罗”的记载。随着人们对衣着要求的提高, 这种编制法编制出来的织物过于粗糙, 不平整, 而且织造速度也过于缓慢。于是人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发明了一种原始的织机——腰机。夏商以后, 织布技术又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改进, 突出之处是柚、杼的出现。柚, 可以卷经, 这样就增长了经纱的长度, 并且可以调节, 省去了织一段就要重装一段的麻烦。柚的出现也改变了原始腰机捆绑在腰间的特点。支撑柚的机架应运而生, 织机的结构更加完善。当织机能够满足人们制造平纹织物的起码任务之后, 人们开始逐渐思考要织造带有花纹的织物。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 我国已经出现多综提花技术, 可以织出几何花纹织物。汉代以后。拉花技术不断进步, 提花装置也不断完善。宋元之后, 有关织造技术的情况在文献中多有记述, 如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 这些书不仅对织机的构造、职工的操作技术有详尽的记录, 而且还附有插图, 为后世了解这些时期的织造情况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2. 丝织物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12世纪中国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7~前6世纪, 秦汉时代, 中国丝绸就已输入欧洲, 战国时荀况所著《蚕赋》描述了蚕的形态种生活史, 当时古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 (Serice) , 意为丝国。但丝绸的大量向西方出口, 出现较大面积的成片栽桑, 则始于公元前2世纪初张骞第2次出使西域以后。当时长安 (今西安) 是丝绸的集散地, 向西经新疆通往西亚达地中海以至欧洲, 后世称这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为“丝绸之路”。此外, 古代丝绸贸易还有从长安经四川、云南到印度再转而至欧洲的路线;到唐代, 又开辟了经西藏到印度而西传的路线。宋元以后, 丝绸的海运贸易兴起, 此时的织物出口品种有平织、斜织、回纹和云雷纹等几何织纹图案的织物。

3.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 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 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 反映蚕业的技术进步和丝织物的繁荣的诗篇也数不胜数。

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 在《诗经》305篇诗歌中, 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宋代以后, 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 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 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 如:“今春雨雹茧丝少, 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 的知新岁田蚕好。” (照田蚕行) 。

四、小结

蚕的人工饲养在技术方面是一个大的转折, 从此之后, 人们迈入几千年的不断摸索期, 在几千年的探寻中, 这项技术不断的涌现新的创新, 每一次创新都为这个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丝织物的新形势奠定了基础。技术的进步, 促使了丝织物从有到无, 从粗到细, 从单一到多样, 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这个过程呈现给我们后人的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 一个逐渐辉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汛, 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3]缪良云著.·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4]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曲出版社.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9

科技进步的高速发展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高科技风险,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保险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公司开始为更多的高科技领域和巨灾行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保险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有力保障,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是保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保险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加强和改善对科技企业的保险服务,既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险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于科技进步与保险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做的研究不是很多。谭启俭等(2001)认为,高科技发展隐藏着的许多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保险业面临的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科技的继续发展,也对保险业本身有一定的影响。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多种高科技保险来化解高科技发展的风险,使高科技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同时更好地为保险业服务。吴祥佑(2007)认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风险日益增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风险的需要推动了近年来保险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在保险经营中的应用提高了保险人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盈利能力,通过提供保险,转移分散科技风险,保险业也支持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与科技产业之间形成了科技促进保险发展,保险又加速科技发展的格局。刘波(2008)认为科技进步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风险,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风险的需要驱动了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业也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得保险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都是从科技进步与保险业发展关系的理论层面上去探究其间的关系,本文拟在以上学者对科技进步与保险业发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角度出发,研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的关系。

二、 样本收集与实证分析

(一)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研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的关系,本文选用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增长率(R&D)和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EIPN)作为衡量科技进步的指标,保险公司发展则选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为指标。自1995年以来,中国对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内部经费支出总量和投入强度逐年上升,因此,鉴于经济意义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1995-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采用的各指标增长率数据均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得出。其具体走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专利申请数量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在样本期内波动较大,且三个指标的波动区间大致相同,说明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影响。具体看来,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之间呈现反向波动,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之间波动方向基本相同。从图1中的走势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关系,据此,运用软件EVIEWS 6.0进行更一步的分析,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的隐性关系。

(二)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残差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方法对199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对各变量走势的观察,我们发现各变量无明显的时间趋势,但均值非零,故其数据生成应只有截距项。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DR&D、DEIPN、DPGR表示R&D、EIPN、PGR的一阶差分。

由表1看出,R&D、EIPN、PGR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均显平稳性,为一阶单整序列。R&D、EIPN、PGR均通过平稳性检验,满足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三) 变量的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模型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即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滞后阶数,它的确定可以避免由于误差项产生自相关而导致的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本文主要依据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最优滞后阶数为2。

注:表中*表示临界值标准选择的变量滞后阶数。

进一步,本文利用多种检验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良好,是具有平稳性的残差序列,符合Johansen协整检验条件,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条件下拒绝原假设。

由表3可知,第一行检验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说明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行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接受,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第三行检验原假设“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被拒绝。因此,表3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的三个变量之间只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经过比较分析,本文选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协整空间有常数项、无固定时间趋势项时的协整向量作为本文所选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运用EVIEWS6.0软件得出协整方程:

由(1)式可以看出,1995—2009年本文选取的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同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增长率(R&D)之间为负相关关系,即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就下降0.242 793个单位;有效专利申请数量(EIPN)增长率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PGR)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即有效专利申请数量每增加1个单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就增加0.236 393个单位。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于R&D、EIPN、PGR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利用Eviews6.0对R&D、EIPN、PGR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清楚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需要构建如下的检验回归方程:

其中ct为常数项,ut和νt为随机误差项,n为最大滞后期数。根据上述方程组,其相关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在各个滞后期内,PGR都不是R&D的格兰杰原因,而R&D都是PGR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增加的原因,而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长没有促进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接受了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不是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而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的增加在前两个滞后期内对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增加有拉动作用,而在后两个滞后期内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的增加对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五) 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上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已经证实了科技进步的发展是保险公司收入增长的原因。因此,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进行冲击响应分析(见图2、图3),以细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是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立即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作出了响应,第1期的响应大约为-0.25,直到2.5期左右响应才由负向转为正向,并且在第3期左右正向响应达到最大,随后在第4.5期左右响应由正向转为负向,且在第6期左右下降为0并一直持续,说明研究与实验发展内部支出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的响应稳定地趋于0。

从图3可以看出,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立即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增加作出了响应,第1期的响应大约为-0.3,且在第2期达到最大(1.0左右)且为正向。从第3期到第5.5期左右,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响应为负向,并且达到最大值。之后到第8期左右,其响应由负向转为正向,且略显平稳,第8期以后,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响应为负向,且缓慢增加,直至第10期趋于0。从总体趋势上看,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的增加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增加的影响有较大波动,但后期其影响趋于平稳。

三、 结论

从研究与实验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和有效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率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角度出发,探究科技进步与保险公司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实:科技进步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冲击影响,且长期的影响将趋于稳定;保险公司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为人类带来了福利,另一方面带来了高科技风险,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同时也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保险公司提高防灾减损能力、降低赔付率、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稳定经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保险公司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分散风险,给科技进步提供保障,化解了科技进步带来的高科技风险,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地为保险公司服务,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应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随着中国政府对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的制定,中国的保险公司应该抓住国家对研究与实验经费投入的增加与国家有效专利申请数量逐年上升这一机遇,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益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支持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谭启俭,韦松.论高科技风险与保险业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1,(3):10-12.

[2]吴祥佑.科技进步与保险发展关系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20-23.

[3]刘波.科技进步对保险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6).

[4]樊欢欢,张凌云.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凤武.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5):7-9.

[7]张春英,姜丹.开拓我国风险投资保险制度的意义与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1,(6):6-8.

[8]刘骅.基于保险公司的科技保险产品创新行为研究[J].上海保险,2010,(6):24-26.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10

2006年,作为电话机行业销售领头羊及国内宣传通信科普知识创始者的北京爱拓电讯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国唯一一家电话机专业博物馆——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该馆位于西城区德外大街乙10号,馆藏电话发明100多年来世界近百个国家3000多款电话藏品和几万件珍贵图文史实资料等相关藏品,展览内容除电话机外,还涉及电报、电信、邮政、无线电通信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自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以电话机为代表的通信技术手段的百年发展历程。

每项科技发明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一定是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结果。为什么电话发明者贝尔会专注研究声音的传递呢?为什么早期爱立信木质壁挂电话是教堂屋顶的造型?难道真的是殡仪馆的老板发明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在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简称:老电话博物馆)里走上一圈,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相应的答案。

“快看,米老鼠电话、汽车……还有妈妈的高跟鞋电话呢,呵呵。”经常会有可爱的小朋友在工艺电话展区里兴奋地呼叫着。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来形容工艺电话区里的各式造型电话一点都不过分。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品、十二生肖、文艺名人、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被做成了电话机,或静或动,都显得那么生动逼真,让人爱不释手。

在老电话博物馆的互动区域里,孩子们可以动手组装老电话。最简单的传声筒,带摇把的磁石电话机、拨盘的自动电话机,还有老电话拼图游戏,孩子们在动手娱乐中学到了电话机的科普知识。孩子们经常是反复地插接老电话,用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老电话机和父母们通话,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有时家长们也会“趁机”过上一回拨打老电话的瘾。

为了满足参观者的“电话情节”,老电话博物馆编制了通信发展科普手册。开展了订购仿古电话的业务,精选了风靡世界三四十年的经典机型十几款,让参观者回家后也可继续把玩、欣赏老电话,还有实用性。另外,还将电话机外形做成钥匙扣、车用香水座、打火机等,让人们随时回味电话机带给我们的便捷。

记者手记:通信是与人类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它淡化了时空的概念,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任何国家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都无一例外的首先用于通信,因此通信是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科技进步的浓缩和影子。老电话博物馆将让更多的人了解通信的历史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都会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性通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让广大使用、享受通信的人们和青少年了解通信的发明、发展历史,从中了解世界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关链接

电话的起源与发明

考古学家在挖掘一座古代宫殿时,发现了一对连着十几公尺绳子的干葫芦,用手指弹动一个葫芦,声音就会沿着绳子传到另一个葫芦上去,考古学家断定这种几千年前传送声音的方法是今天电话的雏形。1796年英国人休斯提出了用话筒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给这种方式起了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一直沿用至今。

上一篇:混合特征下一篇:2型糖尿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