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商务合同

2024-06-29

签订商务合同(精选十篇)

签订商务合同 篇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全国各地企业营销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一是销售市场人才不饱和, 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实力型销售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销售类岗位人才流动性较大。虽然每年企业都需要大量营销岗位人才, 也有大批的营销类专业学生毕业, 但是很多企业仍找不到适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营销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对营销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大多与情商有关, 即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 对他人情绪的揣摩, 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及自我激励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 这些素质能力正是现代企业营销人才应具备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情商培养任务

目前很多院校都已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但是对于内向的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 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情商培养是我们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作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实际商务谈判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谈判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建立了课堂授课与实训相结合、知识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对商务谈判的感性认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仿真谈判掌握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的基本规范与技能、提升学生个人形象、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能以规范的行为方式、饱满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综合素质去面对社会并胜任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情商培养

在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课程教学过程中, 渗透情商培养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 而是通过“教、学、做”一体的形式贯穿每一堂课。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人服务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指在老师的指引下为学生提供体验商务谈判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除了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要求任务的同时, 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力, 逐步养成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最频繁的方法之一。在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课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通过案例分析可增强学生动脑能力,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研讨可增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拓宽思考问题的思路, 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 激励教学法

目前90后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生活无忧, 做事缺乏意志力,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由于学习基础薄弱, 遇到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因此, 根据单元设计的需要可穿插一些励志影视剧片段、访谈节目片段、成功人士讲座等。既使学生感性、直观地体会谈判技巧与谈判策略, 又能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产生追求成功的欲望。遇到问题时会进行自我激励, 变压力为动力。

(四) 模拟教学法

模拟谈判法是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8组, 每组5-6人, 并将背景资料、任务书、引导文下发给各个小组。各小组根据资料要求组建公司、进行角色分配与责任分工、准备好谈判所需资料、进行模拟谈判、小组点评、教师点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模拟谈判, 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创新等活动, 学会用双赢的观念、换位思考整个谈判, 而且还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各小组的计划性、灵活应变性、心理承受力、创新力等方面在这一部分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我们打破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模式, 而是采用过程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 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60%,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40%。过程考核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 注重的是情商素质与职业能力, 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 一共是三个谈判项目, 成绩比例分配为2:2:2。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谈判流程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都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个项目并确定其应得的分数。理论考核拜托传统试题的套路, 将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即判断分析、案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既达到了考试目的, 同时又提升了学生对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目前, 通过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枯燥的局面,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商素质、职业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毕慕科.2分钟情商游戏[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辉.浅谈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课程中的模拟谈判教学法[J].技术与教育.2010 (2)

签订商务合同 篇2

公司领导

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建立某某体系的指导意见》总体思路和评价标准环节具体要求,考虑到某某工作的专业性和可行性,我部拟委托某某公司建立某某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服务费用总额拾伍万元。形成的主要成果有:

1、公司某某工作评价标准;

2、公司某某考核办法:3………..妥否,请批示!

2018年6月21日

关于委托某某公司进行某某体系建设

谈判会议纪要

公司领导

2018年6月21日下午,在公司3607会议室与某某公司就建立某某工作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进行了商务性谈判。招标办、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企业管理部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经协商,达成如下共识:

一、某某公司第一次报价22万元,经双方充分协商,同意最终报价15万元。

二、服务期:60日。

三、付款方式:响应谈判文件。

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人员: 公司:

某某公司:

2018年6月21日 关于委托某某公司进行某某体系建设

谈判情况的汇报

公司领导

2018年6月21日下午,在公司3607会议室与某某公司就建立某某工作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进行了商务性谈判。招标办、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企业管理部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经协商,达成如下共识:

一、某某公司第一次报价22万元,经双方充分协商,同意最终报价15万元。

二、服务期:60日。

三、付款方式:响应谈判文件。

怎样签订技术合同 篇3

先来看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法院最近审结的一起技术合同纠纷案。

王刚(原告)2002年花学费14000元参加了制作大棚骨架的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张海涛(被告)决定购买王刚的技术。双方协议约定:王刚将制作大棚骨架的原料、设备及技术卖给张海涛,价格为32000元。张海涛在生产出成品后10日内一次性付给王刚24000元,剩余款项于30日内结清。

协议签订后,张海涛付给了王刚7000元定金,随后投入生产。产品很快问世了,可到了议定付款日,张海涛却拒绝付款。其理由是,按照王刚的技术,自己并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张海涛称,自己生产出来的骨架是方形的,而王刚传授的技术是圆形的,方形骨架是张自己研究的结果。王刚无奈之下,将张海涛告上法庭,要求其给付剩余的款项。王刚则认为,无论圆的还是方的,技术是一样的,不过换个模具而已。

法院经庭审认为,王刚转让给张海涛的大棚骨架技术无可行性论证、原始设计和工艺文件。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效,驳回了王刚的诉讼请求。王刚不服呼兰区法院的判决,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冯律师表示,由于对王刚的技术及其与张海涛的合作细节不清楚,无法对判决结果做评论。不过很明显,当事双方至少在三个关键环节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疏忽。

首先,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培训学来的技术,是不能“卖”或“转让”的,因为能卖和转让的,必须是自己享有使用权和转让权的技术,如自己享有专利权的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诀窍(未申请专利或正在申请但尚未通过的,如祖传秘方、绝活等)。而王刚提供的技术,自己对其只享有使用权,并不享有转让权,他能提供的仅仅是技术服务。双方需要签订的是技术服务合同,而不是技术买卖合同或技术转让合同。

尽管错用合同名并不必然导致纠纷和王刚败诉,但事先明确合同性质,熟知不同性质合同中,当事双方常发纠纷种类及合同常见漏洞,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纠纷发生。

其次,在协议中,没有对技术细节进行必要的描述。

譬如其材料、生产设备及条件、工艺流程以及产品在外观(如圆的、方的)、性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一旦产生纠纷,技术受让方(接受技术服务方)拒绝承认技术转让方(技术服务提供方)技术(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后者将很难拿出有力证据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三,协议中没有明确和细化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王刚有义务保证其大棚骨架技术的成熟可行,并将其完整地传授给被告;而张海涛有义务按约定时间和数量付给王刚报酬。还有一些细节,譬如:在将大棚骨架技术传授给张海涛以后,王刚是否有权利继续使用该技术,或者用其为第三方服务?王刚的技术不成熟导致张海涛经济受损,张海涛学会技术后却不按约付款,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没有明确约定。

试论签订合同的风险防范 篇4

(一) 合同风险

合同也称契约, 是行为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以语言或文字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且自愿约定、共同遵守的协议。[1]其依法成立即具法律效力。

合同法上, 广义的合同风险是指合同的签订及履行中引起的各种非正常的损失, 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及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合同风险仅指因不可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2]

(二) 特征及种类

1. 特征

A专业性: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能够分析和防范合同风险。

B分布广泛性:合同风险广泛存在经营、管理等领域。

C不可避免性:经营不同的企业展开经营活动, 其合同关系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 法律风险难以避免。

D可控性:但合同风险大多是可预见的, 只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足以实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

2. 种类

从合同风险产生的阶段不同, 分为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效力风险和合同履行法律风险。[3]

从引发合同风险因素不同, 分为外部环境合同风险和企业内部合同风险。

二、签订合同的风险因素

(一) 准备阶段

前合同的法律行为实质是合同双方当事人所做的准备工作, 如主体审查、谈判、要约等过程。前合同中责任与义务不是法律附随的, 也非合同约定, 合同法仅有对于缔约行为相应的保密义务和缔约过失责任等规定, 无具体的条款来规范合同签订前双方权利义务[4]。

(二) 合同签订阶段

1. 缔约过失

A合同一方假借订立合同使另一方利益受损。

B一方隐瞒订立合同的重要内容或者提供虚假的情况使对方利益受损。

2. 理解偏差[5]

除法律语言模糊性[6]造成合同订立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原则和术语的理解偏差外, 个人理解的差异也会衍生合同风险。如要约和承诺。

3. 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为促进交易, 保护善意第三人, 起源于德国民法的表见行为确认制度[7]。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代理行为越来越多, 如果对授权委托行为管理混乱, 极易产生表见代理引起的合同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

(一) 准备工作

1. 资格审查

签订合同的双方应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签约资格, 否则无效。资格无效的表现有:合同双方无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伪造《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资格证明因未参加工商局年检被注销等。

故应先调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及资信的情况。签订合同先核实其资格并要求其出示相关的法律文件。若对方是代理人应更加谨慎, 不仅要先确认其是否有资格签订合同, 还应核实其相关资格证明、审查授权范围, 与委托人取得联系, 确认合同内容是否属实。

2. 履约能力审查

首先, 对调查签订合同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其次, 审查其在合同对应条款中的履约能力。

3. 缔约形式

合同形式是为了反映合同双方确定、变更或终止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方式, 是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外在体现。原则上合同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同形式, 但是口头形式发生纠纷不好取证, 故企业应尽量使用书面合同。

4. 诚实信用审查

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即便有签订合同的合法资格及履约能力, 但没有诚实信用的准则, 合同风险也会增高。签订合同的一方在签订合同前可向对方当事人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调查其资信, 以减少风险。

(二) 缔约时对合同的审查

在审查合同的条款时, 首先应注意有没有被设置陷阱。审查合同应对签约合同原始文件进行审查, 查找是否存在错漏, 看内容是否准确表达了双方的意思。必要时还应请法律专家严格把关。

其次, 检查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 是否具备《合同法》要求的合同应该具备的基本要件及主要条款。

最后, 审查合同的适用法律是否正确。主要看订立过程是否合理合法, 是否与法律、法规或者国际惯例相违背, 在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中合同是否有效。

四、创建风险防范体系

(一) 管理对策

1. 完善预防合同风险的管理制度

企业在合同管制制度的建设和改进中应当针对影响合同风险的因素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找出适合自身的合同管理制度来实现有效防范合同风险, 最终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如合同的授权委托、谈判、履行等程序的规范, 同时规范合同的审查、统计、管理等流程。

2. 优化合同业务流程

合同的签订过程分为合同订立过程和合同的履行过程。优化合同业务流程主要是优化合同签订前的调查、分析、谈判及过程中的授权委托、合同审查及履行等方面。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建适合其自身的完整、逻辑严密的合同业务流程以降低风险。

另对于合同纠纷处理这个环节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也十分必要。

(二) 法律对策

防范合同风险首先要掌握对合同的有关法律规定。准备阶段时应调查当事人的签订资格、履行能力等需要精通法律知识才能完成;在合同签订过程中, 对合同签订是否适用法律、条款是否合法都需要法律支持, 在合同履行阶段, 产生纠纷也需要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若不精通法律, 是很难解决的。所以, 企业应找精通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聘用专业法律人士来参与合同的签订。

五、结语

合同是企业开展经营互动不可缺少的载体。合同风险有专业性、分布广泛性、不可避免性等特征。防范风险要通过合同签订的各个阶段管理规范来实现, 同时企业也应提高风险意识,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管理活动, 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保证交易有序进行。

摘要:合同签订各个阶段都存在风险, 引发因素是多方面的。签订合同的防范可从签订前准备过程中的资格、履行能力、诚信调查以及签订合同审查过程中来进行防范。对此, 可建立起一套合同管理和专业法律的合同风险防范体系来降低合同风险。

关键词:风险,缔约过失,防范措施,对策

参考文献

签订合同规定 篇5

1、应聘人员需经总经理面试合格且双方达成劳动意向后,与公司

签订短期用工劳务合同,合同期为三个月。

2、合同期工资为正式劳动合同签订工资的80%,且劳务合同签订

期间不予劳动者相应的社会保险。

3、劳务合同期满两个月后,公司人事与相应的劳动者主管沟通,了解其工作能力,根据岗位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考核。

4、考核结束后把相应的考核结果反馈劳动者部门主管及总经理审

阅。

5、在考核结束后与劳动者沟通,调查其有无长期劳动意向。

6、如果考核合格且总经理及劳动者部门主管在考核反馈表上签字

同意的有劳动意向的员工,在劳务合同期满后,公司与其签订正式的用工劳动合同;如果考核不合格或没有得到部门主管即总经理的认可,在劳务期合同期满将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7、双方自愿签订劳动合同后,公司为员工缴纳相应的劳动保险。

8、员工因为个人原因不能把劳动关系调入本公司的,劳动保险产

生的费用公司将不予以报销。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要点研究 篇6

1 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特点

基建项目施工合同是基建项目的主要合同之一, 即发包人与承包人为完成特定工程项目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工程保修等工作内容, 确定和约束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的标的物是满足使用功能预期目的的建筑产品, 其主要有如下特点。

1.1 施工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

高校基建是为公共教育教学服务的, 非经营性是其基本属性, 对高校基建项目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甚至社会效益要高于经济效益。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标的物是各类建筑产品, 其预期使用功能主要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习居住等, 建设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政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预期的使用功能和影响因素决定了标的物不同于其他批量生产的产品, 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唯一性, 具有不可替代性。

1.2 施工合同标的物技术标准的一致性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筑产品外形的创新, 结构日趋复杂, 建筑新材料的使用, 工作量大, 使其建设工期比较长。在较长的施工合同履行期内, 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出现, 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及市场技术材料的价格浮动, 导致施工合同的履行及管理复杂化, 签订施工合同时需明确标的物施工的技术标准一致性。

1.3 施工合同条款涉及专业多, 内容复杂

基建项目的建设工期较长, 涉及地质、建筑、结构、材料、电气、暖通等专业, 造成了施工合同条款内容较多。虽然施工合同的履行只有发包方和承包方, 但是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远远超过两方, 合同的条款约定还需要和分包合同、设计合同、地勘合同同、、供货合同等其他有关合同的内容相协调。

2 施工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基建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定了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依据

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确定了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投资、质量、工期, 是合同双方在项目管理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是双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解决争议的依据;争议解决的方法和程序同样要按照合同的约定。

2.2 规定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合同规定了学校和承包单位在合同管理履行过程中的经济利益, 权利和责任。从理论上分析, 施工合同双方的管理目标是不一致的, 发包方的目标是尽可能的降低投资成本, 减少工程变更, 建设出质量优良的建筑产品;而施工方的目标是尽量降低各种成本, 增加工程变更, 取得企业利润, 增加收益。合同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双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都可以利用合同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甚至是约束对方, 体现出合同框架内的权利和责任的平衡性。

2.3 规定了合同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项目实施至结算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最高行为准则, 合同双方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约定的合同条款来履行工作, 减少合同争议, 避免违约行为。

3 施工合同签订要点分析

在基建项目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 因合同条款的歧义、疏漏等引发的合同争议甚至法律诉讼, 影响了基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严重的甚至影响到发包方的投资预期收益或承发包方的经济利益。因此, 要充分重视合同的签订工作, 减少合同纠纷, 规避合同风险。笔者作为业主代表参与了一项学生公寓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合同签订, 现处于合同的履行阶段, 感受颇多, 现从发包人的角度分析合同签订的要点。

3.1 工程承包范围的约定

施工合同中的工程承包范围一定要表述清晰, 避免建设工程中出现争议, 规避承包方索赔的风险。本学生公寓项目的工程承包范围为招标全套图纸内的土建、水电安装、幕墙、通风、智能化、非专业承包的消防及室外道路、管网、景观等工程 (包括设计变更联系单内容) 。此学生公寓项目确定了承包人为施工总承包方的角色;其次确定了专业的消防工程由发包人单独发包, 在确定消防单位之前的消防管线预埋工作由承包人来做;三是承包人要对发包人另行发包的专业工程进行配合;工程承包范围约定明确, 有效规避了合同争议。

3.2 甲方供应材料设备结算的约定

目前建设工程由发包方供应主材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所以要在施工合同签订中加以约定甲供材料设备的结算方法。本学生公寓项目施工合同中约定甲供材料以及设备在结算时, 工程量按施工图计算, 损耗及使用量根据招标投标文件计算。属承包方超额订购或使用的物件由承包人负责, 按实际采购价格在工程结算中予以扣除;因承包人不能保质保量采购的, 发包人有权将乙供材料改为甲供材料, 且甲供材料的采购、安装、搬运、保管、二次运输等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发包人不再为此增加任何费用。

3.3 质量保修金的约定

质量保修金是指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或施工单位在工程保修书中承诺, 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 从应付的建设工程款中预留的用以维修建筑工程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出现的质量缺陷的资金。因各分部工程的质保期不一样, 应对质量保修金的相关条款进行具体约定, 避免引起合同争议。本学生公寓项目施工合同中约定工程质量保修金为竣工审定结算价款的5%, 工程竣工结算时一次性扣留质量保证金, 质量保修金无利息;发包人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2年后, 业主用户签字盖章办理相应手续后支付质量保修金的80%;工程竣工验收合格5年后业主用户签字盖章办理相应手续付清剩余质量保修金。

4 结语

本文根据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的特点, 结合本校学生公寓项目施工合同的签订, 通过对关键要点的分析, 有侧重点地剖析了规避施工合同风险的有效方法。基建项目施工合同体现了合同双方的管理目标和经济利益关系, 是工程管理中最基本的文件依据, 具有法律效力。完全避免施工合同争议较难实现, 但在基建项目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应细致地考虑合同的关键点、风险点, 对涉及经济利益的具体条款要详细约定, 避免出现歧义词语;对合同的关键要点应仔细核对, 做到周密、细致、严谨, 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合同争议, 顺利有序实施基建项目。

参考文献

[1]高平, 党伟.现代工程施工合同变更计价原则分析[J].建筑经济, 2012 (11) :51-53.

[2]陈永鸿, 王青薇.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目标及任务要素的集成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22) :58-59.

[3]孟凡密, 张修林.国际工程合同争议解决方式评析与借鉴[J].建筑经济, 2005 (6) :64-68.

[4]李祥军, 晋宗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争议成因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 2013 (8) :62-65.

签订商务合同 篇7

郭家汉律师

13701159836

【案情简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处北京城中轴线北端,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是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奥组委官员的休闲后花园。奥运会后, 2008年10月26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向市民免费开放, 2009年9月30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对外免费开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是北京的生态屏障, 而且是北京当之无愧的“绿肺”。

本律师作为北京某设计公司的法律顾问, 参与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某区景观设计合同的谈判、审查、修改等全过程, 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某区景观设计合同的签订提供了全过程的法律服务, 通过本律师的非诉讼法律服务有效地防范了工程设计合同纠纷的发生, 保证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某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 维护了北京某设计公司的合法权益。

【代理过程和结果】

北京市金洋律师事务所惠承北京某设计公司的委托, 指派本律师就业主提出的工程设计合同文本进行了认真审查,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结合工程设计行业实际情况, 对工程设计合同文本出具了两份《法律意见书》, 多次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 并亲自参加了该项目设计合同的谈判。

【律师点评】

工程设计合同是建设工程合同的一种, 是承揽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殊性就表现在是以完成特定不动产的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合同, 而不动产的设计具有投资额大、性质复杂等特点, 同时由于不动产的设计又关系到国有资金投资、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等, 国家对不动产设计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和干预, 工程设计具有非常大的风险, 而签订具体、明确、完备的工程设计合同是防范工程设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工程设计合同的风险分析

工程设计合同作为明确发包人与设计人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如果约定不明确, 就会给双方带来风险, 特别是给设计人带来较大风险。工程设计合同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工程设计的范围与内容约定不明确、不具体的风险;二是工程设计依据错误及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三是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约定不明确或不合理的风险;四是工程设计组织约定不明确或不合理的风险;五是工程设计质量要求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六是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七是工程设计协调与现场服务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八是工程设计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九是发包人责任划分不合理与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十是设计人责任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十一是工程设计变更与索赔的标准、方法与程序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十二是工程设计责任与保险约定不明的风险;十三是工程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十四是工程设计中不可抗力的约定不明的风险;十五是工程设计分包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风险;十六是工程设计合同变更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风险;十七是工程设计合同转让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风险;十八是工程设计合同违约责任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十九是工程设计合同解除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十是工程设计合同争议解决方式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十一是工程设计合同中的通知与送达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十二是工程设计合同中的保密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十三是工程设计合同期限约定不合理的风险。

工程设计合同风险防范

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 工程设计合同虽然存在上述风险, 但只要工程设计单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可以将风险进行转移或将风险降到最低, 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 关于工程设计的范围与内容

工程设计的范围与内容是工程设计合同的关键内容, 不仅关系到设计人的利益, 更关系到设计人的责任, 因此, 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对此需要进行具体、详细约定。

工程设计合同对工程设计的范围与内容的约定,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在合同应当明确约定工程项目的名称、建设规模、工程投资、性质 (包括新建、改建、扩建) 等。二是在合同应明确约定各阶段工作内容, 对于民用建设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概念、方案、初步、施工图等设计阶段;对于专业建设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总体、初步、技术、施工图等设计阶段;除应明确以上各阶段工作内容外, 还应明确施工配合阶段、工程保修阶段的工作内容。三是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 民用建设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设计、室外工程设计、民用建筑修建的地下工程设计及住宅小区、工厂生活区、小区规划设计及单体设计等, 以及所包含的相关专业的设计内容;专业建设工程设计范围包括本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以及与主体工程、配套工程相关的工艺、土木、建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消防、安全、节能、防雷、抗震、照明工程等设计内容。四是如果业主就一个项目委托多个工程设计单位的, 应特别注意各工程设计单位之间以及工程设计单位与主协调设计单位之间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的界限划分和接口。

(二) 关于工程设计依据

工程设计依据是设计人进行工程设计的根据, 如果工程设计依据不真实、不全面、不准确或提供工程设计依据的责任不明确, 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的质量与工程设计进度,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工期延误, 给发包人或设计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给双方带来民事法律责任风险, 而且关系到工程设计法定程序的遵守与否, 给双方带来行政法律责任风险。因此, 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工程设计所必须具备的依据、提供依据的责任、提供依据错误的责任承担等。

防范工程设计依据的风险, 一是在工程设计合同中明确约定依据的名称、内容、份数。工程设计依据一般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工程设计基础资料、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等。项目的性质不同、工程设计阶段不同, 工程设计依据也各不相同。民用建设工程设计的依据主要有:项目立项批复文件、规划意见书、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及附图、其他政府部门批准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地形图及其电子文件、建筑用地钉桩通知单、地质勘察报告、外管网市政条件及有关设计资料等工程设计基础资料。工程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专业建设工程设计的依据主要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意见书、初步设计批准文件等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批准或核准的文件及铁路、交通、水利等专业规划;选厂报告、资源报告、勘察报告、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质资料、燃料供应、供水、供电、供气、运输等工程设计基础资料;工程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二是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应明确工程设计依据提供的责任人及应承担的责任。项目有关批准文件、工程设计基础资料均应当由业主提供, 并由其负责该文件及资料的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及有效性。工程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一般由设计人提供, 但如果使用国外标准、规范, 应由发包人负责提供原文版本和中文译本。应特别注意防范发包人将提供不正确、不完善的资料的责任与风险转移给设计人的约定。三是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应当约定明确发包人提供工程设计依据的时限。四是在工程设计依据移交时应当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三) 关于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

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是指工程设计合同生效之日起, 工程设计的时间计划安排。对发包人来说, 希望尽量压缩工程设计的进度与周期, 以便使项目尽早施工、竣工投入使用;对设计人来说, 合理的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是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是工程设计合同谈判的焦点之一。

设计人防范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的风险, 一是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应尽量约定工程设计的周期时间即已具备进行工程设计的前提条件后的一定期限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尽量避免约定完成工程设计的固定时间。二是应尽量约定合理的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 如果发包人要求赶进度, 应明确发包人支付相应的赶工费。三是在进行联合体设计或设计分包时, 工程设计进度风险加大,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风险。

(四) 关于工程设计组织

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于参与项目的工程设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 因此, 发包人越来越关注项目的总设计师、各专业设计师、现场设计代表的安排, 一般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均明确约定项目组成员的组成名单, 未经发包人同意不得更换, 并约定了苛刻的违约责任, 有的甚至要求参与项目设计的人员在施工图完成之前专职为本工程设计提供服务。

为了防范工程设计组织风险, 设计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发包人的要求, 能否按照其要求选派设计人员应评估相应风险, 能做到的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做不到的应在工程设计合同中进行灵活约定。二是对发包人的要求如专职设计、其认为不合格的设计人员应更换、高额的违约金等, 应当据理力争, 进行修改。三是按照工程设计合同的约定选派经验丰富、具有管理能力、主导专业人员担任项目设计经理或项目主持人, 各专业设计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及相应的经验, 现场设计代表应由主要专业设计师和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五) 关于工程设计质量

工程设计质量是工程设计合同中最为重要的合同条款, 也是设计人所应承担的最重要的义务。工程设计质量不仅包括工程设计文件质量, 还包括工程设计服务质量。工程设计文件质量是指设计人的方案、计划、图纸 (电子文件) 、图表、分析、模型、照片、计算书、数据、说明、报告、音像资料、软件、电子邮件、电子媒体资料、实物等设计成果的文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 满足发包人所需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工程设计服务质量是指设计人在进行方案设计。包括设计方案优化和深化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阶段设计、设计概算、招投标、议标配合, 从建设工程开工到通过竣工验收合格的施工配合服务以及其他伴随服务过程中的服务工作水平和完善程度。

防范工程设计质量风险, 设计人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有:一是在合同中应明确、具体约定工程设计质量要求。工程设计文件质量要求, 首先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其次应符合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第三应符合设计任务书或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业主所需要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工程设计服务质量要求应符合本专业服务标准规定和工程设计的标准和准则的规定。二是避免在合同中约定业主含糊不清的要求, 避免约定设计人的服务应达到最高标准要求, 避免约定工程设计应获得优秀设计奖项要求。三是设计人应保证其按合同提供的所有服务属于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 并由具有高度责任感、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各专业合格人员提供。四是设计人应当做好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建立完整的设计文件的设计、审核、校对和批准制度, 明确各阶段的责任人。

(六) 关于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

工程设计成果是设计人完成工程设计工作的重要标志, 工程设计成果的交付是设计人完成工程设计合同义务的关键环节, 因此, 在工程设计合同中明确、具体约定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非常重要。

防范工程设计成果与交付风险, 设计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设计成果的具体内容。工程设计阶段不同, 工程设计成果的内容各不同。工程设计成果一般包括工程设计说明、图纸、设备清单、主要材料清单、工程概算等。二是明确提交工程设计成果的形式, 包括纸质文字材料、电子版本等。三是明确提交工程设计成果的时间。工程设计成果的交付时间应当与工程设计进度与周期的约定相衔接。四是明确工程设计成果交付地点。工程设计成果的交付地点一般约定在业主营业地或项目建设地点。五是应当明确工程设计成果的接收人。此内容应当在合同中通知与送达条款中明确约定。六是工程设计成果交付时应当办理书面交接手续。七是设计人在工程设计成果完成后应当尽快交付设计成果并办理书面移交手续。工程设计合同是以提交工程设计成果作为合同履行标志的合同。只有工程设计成果已移交, 才能说明设计人已经完成工程设计合同的主要义务, 即使发包人前期设计费有拖欠, 也应移交。

(七) 关于工程设计协调与现场服务

工程设计特别是大中型项目的工程设计比较复杂, 一是业主往往委托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 如项目总体设计人、方案设计人、施工图设计人等;二是设计人以两家或两家以上工程设计单位作为联合体共同参与项目的工程设计;三是设计人将工程设计进行合法分包等;四是现场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低等。因此, 在工程设计合同中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协调与现场服务做出明确约定。

防范工程设计协调与现场服务的风险, 设计人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在明确各设计人的工作范围与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设计的主协调人。二是明确主协调人与其他设计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包括技术协调与管理等。三是发包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工程设计的整体协调工作。四是应明确设计人现场服务的内容包括设计交底、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等。五是明确现场服务设计人员的资格、数量、服务时间与方式、费用的承担等。

(八) 关于工程设计价款与支付方式

工程设计价款是设计人完成工程设计工作发包人应支付的费用, 是工程设计合同中发包人所应承担的最重要的义务, 是设计人的利益所在。因此, 工程设计合同中应对工程设计价款与支付方式做出具体明确的约定。

防范工程设计价款与支付方式的风险, 设计人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一是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设计费是固定价还是可调价。如果是固定价款, 应进一步明确是固定总价还是固定单价, 固定总价是在工程设计的范围与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合同价款不进行调整, 固定单价是单价不变但合同总价款随工程设计的面积的变动发生变化, 因此, 在固定单价的情形下, 如何确定工程设计面积至关重要。如果是可调价, 应在合同中明确调整工程设计费的标准、方式、程序等。二是在合同中明确、合理约定工程设计价款的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关于第一笔支付款项, 应约定在工程设计合同签订后一定时间内支付, 可以约定为定金, 也可以约定为预付款, 如约定为定金, 其支付比例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20%。以后支付的款项, 应当约定根据工程设计进度设计人在交付相应工程设计文件后的一定时间内支付。最后一笔的支付款项, 应约定在工程竣工后的一定时间内支付。

(九) 关于发包人责任

工程设计合同是双务合同, 在工程设计合同明确约定发包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保证工程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防范发包人的责任风险, 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以下内容:一是明确约定发包人向设计人提供资料的内容、份数及具体时间;二是明确约定发包人负责对外协调工作包括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等;三是明确约定发包人对设计人书面提出的事项做出答复的具体时间及应承担的责任;四是明确约定发包人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应当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包括不得要求设计人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降低工程质量;五是明确约定发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设计费。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律师点评内容请关注下期杂志)

浅析轨道交通领域合同的谈判与签订 篇8

1 轨道交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设立、变更、终止建设工程承发包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明确合同价款, 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有效调节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保证双方履约的顺利进行将十分重要, 这是施工阶段全过程控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合同是契约双方邀约与承诺的结合, 对于施工承包、发包合同来说, 它是由招标单位和投标的中标单位签署的。目前, 对合同约定内容的法律作用越来越为当事人所重视。合同一般对如何运用补充合同的形式来弥补合同自身的缺陷也会作出约定。合同同时要对有关签证/索赔的事项进行明确, 并就合同对价款、可转化为价款责任的其它约定进行明确, 这两部分一是动态的造价, 二是隐含的造价, 由相应的约定条件的成立与否来显示。而补充合同/协议的作用是修正合同约定条款, 调整合同价款, 例如对中标工程量按双方约定进行调整, 或者当原合同价款以外的造价变更款总量超过约定量需在合同的平台上调整价款, 项目涉及的其它权利义务的重新调整等。

为了控制工程造价, 合同管理中谈判是一项重要的程序, 合同谈判成功, 可以为项目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给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谈判失误或失败, 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无穷的隐患甚至灾难, 导致项目的严重亏损或失败。在合同签订的时候, 为了避免风险与不必要的损失, 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必要的。双方签署的合同应在原招标、投标文件的基础上, 补充合同澄清阶段承包商确认的内容以及合同谈判阶段双方达成一致的内容, 而后形成一个正式文本。

2 关于合同谈判

2.1 合同谈判主要内容

合同谈判的内容因项目和合同性质、原招标文件规定、业主的要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 合同谈判会涉及合同的商务和技术的所有条款。

2.1.1 设备内容和范围确认

在合同的谈判中, 必须首先共同确认合同规定的设备内容和范围。对于在谈判讨论中经双方确认的内容及范围方面的修改或调整, 应和其它所有在谈判中双方达成一致的内容一样, 以文字方式确定下来, 并制作合同附件。

2.1.2 技术方案

合同谈判前, 业主方应认真核实招标书中规定的要求, 是否和报价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条件、所采用的规范相符。

2.1.3 价格调整

一般大型设备承包工程工期长, 由于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因素影响, 可能使承包商受到损失。价格调整条款可以比较公正地解决这一非承包商可控制的风险损失。同时, 列入价格调整条款, 也避免承包商过高报价。

2.1.4 争端解决

一般解决争端的方式有:争端双方谈判解决或通过第三者调解, 或通过争端裁决委员会裁决以及仲裁和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设备合同中根据双方的协商规定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方式, 同时应规定终局方式, 一般最为常用的法律解决程序是仲裁, 且应规定仲裁的结果是终局的。

2.1.5 改善合同条款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合同谈判和双方的妥协, 在合同条款中适当地进行改进和变通是可能的。

2.2 合同谈判策略和技巧

合同谈判和一切谈判一样, 都是一个双方为了各自利益说服对方的过程, 又是一个双方相互让步, 最后达成协议的过程。合同谈判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需要经验和讲求技巧。在合同谈判中, 投标者往往处于防守的下风位。因此, 除了做好谈判的准备外, 更需要在谈判过程中确定和掌握自己一方的谈判策略和技巧, 抓住重点问题, 适时地控制谈判气氛, 掌握谈判局势, 以便最终实现谈判目标。常用的谈判策略包括:设条件策略;私下个别接触策略;设立专门小组策略;规定最后期限和“最后一分钟”策略;提问和反提问策略;声东击西策略;先苦后甜策略;疲劳战术;先成交后抬价, 等等。

3 关于合同签订

3.1 合同文件内容

3.1.1 合同主要内容

当事人双方在合同内根据具体订购设备的特点和要求, 约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合同中的词语定义;合同的标的;设备供货范围;合同价格;付款;设备交货和运输;包装与标记;技术与服务;设备质量监造与检验;设备安装、调试、试运和验收;保证与索赔;保险;税费;分包与外购;合同的变更、修改、中止和终止;不可抗力;合同争议的解决;其它。

3.1.2 合同附件内容

为了对合同中某些约定条款涉及内容较多部分作出更为详细的说明, 还需要编制一些附件作为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附件可能通常包括:技术规范;供货范围;技术资料的内容和交付安排;交货进度;监造、检验和性能验收试验;价格表;技术服务的内容;分包和外购计划;大部件说明表等。

3.2 合同协议补遗

在合同谈判阶段双方谈判的结果一般以“合同补遗”的形式, 或“合同谈判纪要”形式, 形成书面文件。这一文件将成为合同文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它最终确认了合同签订人之间的意志, 所以它在合同解释中优先于其它文件。为此, 不仅投标者重视, 业主也极为重视, 该文件一般是由业主或设备监理工程师起草。对于经过谈判更改了招标文件中条款的部分, 应说明已就某某条款进行修正, 合同实施按照“合同补遗”条款执行。

3.3 合同签订技巧

合同签订的过程, 是当事人双方相互协商并最后就各方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签约是双方意志统一的表现。合同协议书由业主和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正式授权委托的全权代表签署后, 合同即开始生效。

3.3.1 文本草案核实

业主在合同谈判结束后, 应按上述内容和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合同文本草案, 并经承包商授权代表认可后正式形成文件, 承包商代表应认真审核合同草案的全部内容, 尤其是对修改后的新工程量和价格表以及合同补遗, 要反复核实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双方谈判时达成的一致意见;对谈判中修改或对原合同修正的部分是否已经明确地表示清楚, 尤其对数字要核对无误。

3.3.2 双方代表草签

当双方认为满意并核对无误后, 由双方代表草签, 至此合同谈判阶段即告结束, 设备供应商应及时准备和递交履约保函或担保, 准备正式签署设备采购合同。

3.3.3 文本草签复核

当准备合同正式签字时, 签字前当事人双方的代表或其助手要对准备签字的正式文本与草签的文本再重新复核。对设备合同签字前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3.3.4 递交履约保函

合同签订之后, 供应商应按规定及时递交履约保函或担保, 并要求业主退回投标保函;同时, 如果有预付款, 设备供应商还应递交预付款保函, 以争取早日获得预付款, 进行开工准备工作。

签订合同协议书并收到设备供应商的履约保函后, 业主即应尽快将投标保函退还设备供应商和其它未中标的投标者。

4 结束语

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贯穿全过程, 因此, 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严格进行招标, 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轨道交通工程合同管理应该得到业内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应该由业内的专业人士与社会专业力量合力推动。将项目管理理论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过程中应用推广, 将为不同组织目标、组织环境下进行有效合同管理提供借鉴, 将有助于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水平, 同时为其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推动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

摘要:成功的合同管理是建设管理单位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保障。文章围绕合同管理中的谈判与签订过程展开阐述。

关键词:轨道交通,合同管理,谈判,签订

参考文献

[1]聂锐, 陶学禹, 李若仁.合同管理效果综合评价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1994, (11) .

[2]油新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都市快轨交通, 2008, (2) .

医院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的审核与管理 篇9

关键词:经济合同,审核,规范管理

医院的经济合同主要是指医院以书面形式同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各类合同,是医院进行对外经济交往、技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的重要载体,包括医药、物资、设备、基建工程、劳务、租赁等合同。

一、Y医院目前经济合同审核及管理的现状

笔者主要从Y医院现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审批流程来展开阐述Y医院目前经济合同审核及管理的现状。

(一)医院相关制度

1.在合同审核方面,纪监审室于2012年拟定了“Y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试行)”,制度里规定了审核经济合同内容时的注意事项、合同履行、变更、解除,纠纷的处理,但没有约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及权限。

2.在合同签署、归档管理方面,院办于2012年拟定了“Y医院规范办事程序”,制度里规定了医院所有协议、合同原件必须交院长办公室统一归档;凡属医院公务范围的各类合同协议必须由医院法定代表人或医院法定代表人书面委托副院长签字并盖章,否则一律视为无效合同。事实上,Y医院的合同散落在各经办部门,从没有进行统一归档处理。同时,有些科研类的合同科室主任未经院长的授权自己就与对方单位签署,其实这类合同是无效合同。

3.在物资采购方面,设备科于2013年拟定“Y医院进一步规范医疗设备采购及使用管理规定(暂行)”制度里规定了无预算、无计划原则上不予采购;逐级审批,10万元以上的设备需论证,合同签订金额大于10万元的预留质保金。Y医院在物资采购方面,除了有该项制度外,再无其他采购制度,比如自行采购的制度就比较欠缺,这样给合同审核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没有制度可依。

(二)Y医院的采购合同审批流程(以设备采购为例)

Y医院的采购合同审批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科室提出申请后,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及审批,通过后经办组织招标采购,招标结束后中标方把合同送到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就把合同送到审计部门审核,审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到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给分管院长审核,分管院长审核通过后把合同反馈给经办部门,经办部门又把合同送给院长审核,院长审核通过后在合同上签字,最后,经办部门把合同拿到院办去盖章。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日常的合同审核中发现Y医院的合同审核及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规章制度较笼统,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权限,可操作性较差,比如合同管理制度,制度里没有明确经办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职责及权限,有制度跟没制度一样,实际工作中业务人员很难把控资金的职责及权限,所以推诿扯皮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送审环节不严密,审核信息未共享。Y医院所有的合同都是经办人员拿着合同到各个部门签字,其实各个相关部门都不知道最终经办人员送给院长签字的合同是不是曾审核过的合同,这样的审批流程潜在很大的风险。同时,审计部门的审核信息财务不知道,财务部门的审核信息审计部门也不知道,这样就形成了信息孤岛,不利于多方的信息共享,风险控制。

第三,合同未归口管理。Y医院的合同分散在各个经办部门,事实上各经办部门也未对本部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统计管理,各经办部门也搞不清楚自己一年中到底签了多少分合同,更有甚者还会存在合同遗失的情况,由此可见Y医院的合同管理很混乱。

第四,合同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管理方式落后。Y医院的合同从开始审批到最终院长签字盖章最快需一个周,平均需两个周,而Y医院的合同都是手工签署,分管院长及院长经常不在医院,他们不在合同就签署不了,所以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也造成了Y医院合同审批耗时长。

第五,合同种类繁多,对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审核人员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Y医院目前的合同涉及到物资、设备、耗材、基建、科研、劳务、租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而审计部门加领导就3人,而且都是学会计、审计专业出身,人少且专业单一,遇到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审核人员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比如基建类的合同,仅仅能把握商务条款,其他的专业条款审计人员确实也不懂,所以审核起来就比较困难。

三、管理合同的规范措施

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对医院日后的合同审核及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因合同管理信息化目前很多医院都没开展,因此笔者将重点介绍合同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医院经济合同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管理部门较多,医院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与权限,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归口管理工作。

第二,建立经济合同事前控制制度。医院所有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由经办部门拟定后,要经过相关业务部门的审核,重大经济合同要经法律顾问把关,医院应当设定一个范围,比如100万及以上的合同就算重大经济合同,这类合同的话要法律顾问把关,重大经济事项,应当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比如重大的投资决策,就应该医院领导班子共同决定。

第三,审核经济合同的重点内容。制度里应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在审核合同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比如资金保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权利与义务是否合理、平等;经济合同标的的数量、质量、价款、履约方式、合同期限以及支付方式是否明确、恰当;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是否明确等。

第四,加强经济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管。对已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当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工作,检查有关部门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对合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第五,完善经济合同的归口管理。应当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对所有签订的合同统一编号,统一加盖印章,并进行归档管理。合同执行部门对已经签订的合同要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未按单位有关规定执行的、应当报送相关部门审核而未报送审核的、未经单位领导批准私自更改或签订经济合同的相关人员,应当追究责任。比如科研类的合同,要是科室主任擅自与外单位前协议的话就应该追究科室主任的责任。

第七,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是笔者认为医院目前最迫切应该解决的问题,让合同在如下图的这样一个闭环里循环,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传输数据同源、信息共享;借助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控制。这样,合同在每个环节的流通都有痕迹,我们各个相关没门也可以查询到最终签订的合同是否是我们审核过的合同,具体包含以下九个节点。

一是提供合同范本文本库。软件能提供各行业的合同范本供人员选择使用,起草人选择对应的合同范本来拟定合同。同时软件能根据各类合同来提示审计人员应关注的审核关键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审核风险。二是合同审批会签可电签。合同审批实行网上电签,各经办人员、审核人员、院领导可随时随地审核签署合同审批表,提高合同的审批进度。三是合同档案管理。经办部门负责期初的基础信息录入,扫描上传所有与该合同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合同从立项、审批、采购、签订、执行、变更等,合同归口管理部门人员只要手指轻轻一触滑动一下就可以在网上完成合同的统一的编号、统一归档管理。四是合同进度查询。合同管理软件可以明确记录合同进度,相关的经办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来查询合同的进度,随时随地了解合同动态执行的情况,这样审核人员可以看到每份合同到底完成到何种程度,完成的百分比是多少等。五是合同变更。记录合同变更的原因、影响,并将变更依据作为附件导入系统,关联结果,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查询每份合同的来龙去脉,即使变更也有据可查,权责明晰。六是预警系统。系统自动扫描并对所有快到期的结款、审批、收货、验收、付款等关键节点或事项进行预警,帮助医院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和分析决策。七是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对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经营决策,多样化的统计方式,自定义统计条件,并将统计结果输出图形。八是权限设定为工作人员赋予精确的相关业务权限,能够更加细化和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加强管理层对实际业务、人员安排的合理性。九是与财务软件实现对接。经济业务发生后能自动生成凭证,这样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卫规财发[2010]89号)[Z].2010.

论高校合同签订前审计的困境与对策 篇10

一、高校合同签订前审计面临的困境

(一) 业务量大, 审计人员不堪重负。

笔者所在的高校, 合同无论金额大小、重要与否, 签订前均要经过审计, 每年进行签订前审计的合同好几百份, 类型包括工程类合同、物资采购合同、合作办学合同、租赁合同以及其他类型。高校审计资源本来就紧缺, 如果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列为常规审计项目, 就很难再安排审计人员专门进行合同签订前审计, 因此这些数量不仅繁多且逐年增长的合同, 给审计人员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甚至造成了审计资源的分散、影响到其他审计项目的开展。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

1. 未能突出审计重点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高校应把重要资源利用、大额资金使用、非常规业务和管理薄弱环节等方面作为审计重点, 集中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合同无论金额大小、性质重要与否, 均进行签订前审计, 是未能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表现, 如此消耗了审计资源, 却又得不到相应的审计成效, 是违反“成本效益原则”的。

2. 物资采购管理欠科学。

目前, 许多高校对外签订的合同中, 物资采购合同居多, 且其金额普遍较小。这是因为物资采购不是定期按照采购计划进行, 而是随申请随采购。这种零散的采购方式, 其消耗的各种资源并不显著少于批量采购, 从采购申请到合同执行完毕, 每个环节都不可少, 这其实是无谓的资源消耗。从审计的角度而言, 零散采购不仅不利于降低采购价格, 而且徒增签订合同的数量进而徒增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 审计部门被当成挡箭牌, 承担了沉重的责任和很大的风险。

有些单位、部门对合同签订过程中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敷衍了事, 认为反正最后是审计部门把关, 出了问题也是审计部门的责任。有些学校领导也认为, 只要签订的合同出了问题, 审计部门就“难辞其咎”。正是这种观念, 使得有些单位、部门仅仅是一个“搬运中转站”, 即把收到的资料不加整理与审核, 直接报送给审计部门。其实对于有些合同条款, 在审计人员看来是合理的, 但某些单位、部门对其是有特殊要求的, 若他们不尽其职责予以指出, 审计人员是难以了解其要求的,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审计部门的风险。

(三) 经签订前审计的合同存在被擅自修改的风险。

笔者所在高校, 合同签订前报送审计部门, 审计部门对其无异议则上报学校领导审批, 审批后直接退回送审单位, 再由送审单位到校长办公室盖章。由于不是经审批后直接盖章, 合同先退回送审单位, 存在被修改的风险。就算审计部门对每份审计过的合同都复印留底了, 被擅自修改过的合同如果执行顺利的话, 完全有可能不会被发现, 除非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了纠纷, 但此时审计部门的留底也仅仅能证明审计可以免责, 却无法解决已产生的纠纷, 更无法挽回给学校造成的损失。

(四) 没有资格签订合同的单位、部门擅自签订合同, 这些合同游离于审计范围之外。

合同法规定, 合同签订的主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高校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未经授权, 是没有资格对外签订合同的。但现实中, 高校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盖上各自的印章对外签订合同的现象, 较为普遍。由于不使用学校的印章, 合同在签订前根本不用经过审计部门, 完全游离于审计范围之外, 合法性、合理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容易给学校带来麻烦和造成损失。笔者就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其中某二级学院擅自与某旅行社签订合同, 约定由该旅行社负责某考察团的出国考察事宜, 费用在考察结束后再统一支付。待到考察结束、费用结算后, 学院到学校财务处转账, 被告知该合同盖的是学院的章, 属于无效合同。但是, 考察已经结束、费用已经发生, 学校只能追认该合同, 不管该考察是否应当发生、考察费用是否合理。

二、高校合同签订前审计的对策

(一) 学校制定合同管理办法, 至少明确以下内容:

1. 学校对外签订的合同, 须以学校的名义统一签订, 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等不具备主体资格的单位, 不得擅自对外签订合同。

2. 学校的对外业务, 什么情况下需要与对方签订合同。

3. 各类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4. 什么情况下合同签订前需经过审计。

5. 各相关部门在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和权限。

6. 财务部门对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手续不完备的业务, 不予以办理。

7. 对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办法。

学校明确上述规定并予以严格执行后, 可以有效防范不具备资格的单位、部门擅自签订合同的风险, 及大大降低审计部门的风险。

(二) 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以下内容可以作为参考:

1. 按年度编制采购预算, 按季度编制采购需求计划, 严格按批复意见分月实施。

2. 采购计划由二级单位或项目负责人等报学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 再由物资采购管理部门汇总上报审批。

3. 学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严格按批复意见按月实施采购计划, 将采购需求分门别类并适当合并, 形成批量采购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采购, 降低采购价格和成本。

4. 已经批复的采购计划, 原则上不作调整。

5. 下列情况可以申请应急采购计划: (1) 在用设备因损坏, 经鉴定无修复价值, 急需替换; (2) 新批准的专项建设项目必须配置的配套设备; (3) 新调入学校的人员按规定必须配置的设备。

学校物资采购如果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至少可以一方面降低学校的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减少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数量, 减轻审计部门的负担。

(三) 对不列入签订前审计范围的合同, 进行事后专项审计。

如前所述, 按照目前高校审计力量配备情况, 要对全部合同进行签订前审计是困难的。如果学校制定的合同管理办法, 规定了何种情况下合同才需要进行签订前审计, 那么对不列入签订前审计范围的合同是否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呢?笔者认为, 对这部分合同, 可以每年进行一次事后专项审计, 通过抽样审计, 从整体上确认、评价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 并指出存在问题、应承担责任的部门及改进措施。

(四) 改进合同的流转程序。

上一篇:医学伦理教育下一篇:消防联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