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

2024-05-28

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精选十篇)

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 篇1

一、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

这是多动症儿童最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 做什么事情都坐不定, 站不定, 不能专心, 自控能力差, 做事基本上都是有始无终。我们班有个男孩叫张云航, 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 无论上什么课他都不感兴趣, 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即便老师有意地提醒他该怎么做, 可他只是“轻描淡写”的撇你一眼, 继续“我行我素”。所以对待云航就不能要求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认真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但是, 又不可以放任自流、不问不顾, 这样既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又会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所以, 我们要“投其所好”, 充分利用他好动的习惯, 给他派点“活”干。我发现云航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做手工, 所以, 每当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 我就会提前在他的桌子上放色彩鲜艳的手工纸、小剪刀、双粘胶等之类的工具, 当他看到这些东西时, 就会安静下来, 并“专心致志”地开始了自己的手工制作, 但是, 他的大脑并没有闲着, 也会时不时地抬起头来, 还会听一两分钟课, 然后又继续制作自己的手工, 这样大家都会“相安无事”。

二、学习成绩差

这些儿童的智力与学习成绩不成比例, 学习成绩差差往往是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云航就是这样的, 上课不认真听教师讲课, 所以做作业就很困难, 但是, 我们教师绝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契机, 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跟上其他孩子的进度, 把他贪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 把幼儿园布置的作业再耐心细致地交代给家长, 求得家长的配合, 帮助孩子完成作业, 或者教师抽出一些时间耐心地帮助学生来完成作业, 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

三、其他的行为问题

绝大多数的多动症儿童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 比如, 喜欢打闹、恶作剧, 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文具就会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这类孩子并没有真正伤到同伴, 他们只是不喜欢闲着, 惹得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 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越不和他玩, 他就越想“欺负”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这类孩子有事情做, 并且是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 我们班的张云航虽然好动, 但是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每次户外活动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而且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 如指挥一帮孩子按照他的意愿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建筑群”, 指挥其他孩子有序的进行钻、爬、跳等高难度的动作, 甚至亲自做示范动作, 嘴里还念念有词:“你看就这样子啊!”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 让我们很难发现他是个“特殊儿童”。所以, 教师要宽容对待“特殊儿童”, 用平静和喜悦的心态去对待他。有爱就会有教育, 教育孩子的过程, 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 其实, 改变孩子很容易, 当你“容”下孩子时, 孩子就“易 (改变) ”了!

四、喧闹、多嘴

幼儿园教师最怕的就是带着一个“特殊的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 那种无奈和纠结经常困扰着我们此时, 最好的办法还是“投其所好”。比如, 我经常带一些幼儿喜欢的读物或者小型的手头玩具让他们玩, 或者让这个“特殊孩子”来当小班长组织其他小朋友, 这样他就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还可以让他们做卫生志愿者, 替教师检查卫生, 保持公共场合的卫生清洁, 只要有事情做, 这类“特殊儿童”就不会再打闹、喧哗了。

总之, 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 用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容纳每一个孩子, 尤其是“特殊孩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10.

教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篇2

2015年,四川省毕节市四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让我们看见了在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教师,深知责任的重大,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做好家访,多了解自己的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留守儿童,所以教师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学校就每周必须对班上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并且做有家访记录,影像资料,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家的温暖,有问题及时和老师、学校沟通,老师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也便于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关爱自己学生,给学生以家的温暖。

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核心,在教学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父母的关爱,心中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留守儿童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难免在心灵上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他们孤独、寂寞的性格缺点,表现为烦操、孤僻、内心甚至迟到、逃课的现象,此时,老师要多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多开导他们,多给他们交心,用情感去打动他们,对他们晓之以情,精诚所到金石为开,给他们慈母般的爱,这样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三、让学生学会感恩。

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父母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温暖,与子女沟通少,所以造成了部分学生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办事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理解作为父母的拳拳之心,体谅父母的难处,了解父母迫不得已离开孩子的原因,让他们懂得感恩,好好听话,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奉献社会。

善于观察儿童,促进教师成长 篇3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眼睛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行为的背后,倾听儿童的心声。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拥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读懂儿童,做好教育教学等工作,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观察 儿童 独特性 连续性 真实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与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可发生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在任何环节。而有计划的观察需要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观察。因此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个别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教师观察基于幼儿发展的独特性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不相同的幼儿,我们对于幼儿的理解和观察从一日生活的点滴开始,我们要成人幼儿发展的独特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例如,在小班《穿衣穿裤大比拼》活动中,发现有的幼儿穿衣比较快,有的幼儿穿衣比较慢,有的甚至不会穿。不同幼儿进行此活动时,在动作灵活性,语言表达和情绪情感方面都不同。不会穿的幼儿有的着急会哭,有的幼儿会默默的不出声音,观看会穿的幼儿的动作,有的会说我回家多练习就会穿了。但是我们又观察发现,有些虽然不会穿衣穿裤的儿童,却在阅读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安静的阅读,听故事,在理解故事能力方面又表现突出;而有的穿衣穿裤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喜欢表演,喜欢和同伴打闹等等,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一次的观察判断幼儿幼儿的能力差,而是要立足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等。

二、教师观察要坚持连续性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实践证明:单独的一次观察有可能歪曲活动事实本身。我们不能根据单一的一次观察来评判一个儿童。因此教师需要对同一儿童的连续观察,或对一组儿童的某一项活动进行连续的观察,在连续观察中,全面了解了孩子,发现了儿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一次开放性区域活动的教师观摩活动中,大二班幼儿表演区《桃树下的小白兔》引起了观察的点评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幼儿前30分钟都无所事事,不会玩,乱表演,直到第31分钟,有一名女生介入,看了图书资料,安排了角色进行了表演。其实这样的评价值得班级老师思考:为什么幼儿会在30分钟内“无所事事”,是真的“无所事事”吗?这组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等等,老师不应该就一次行为判断幼儿不会玩表演。根据持续观察这组幼儿发现,本身选择这组幼儿是班级能力相对弱一些,不善表达的儿童,由于角色多,人员少,他们不知该如何分配角色,同时对于故事掌握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表演中出现“无所事事”状态,31分钟介入的女士在班级中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进行分配角色善于运用信息资料加以辅助表演。通过多次连续的观察,老师能发现幼儿本身的特点以及随着幼儿自主表演,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三、教师观察要关注幼儿的经验和需要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需要,要理解他们的特点我们需要看他们在做什么、听他们在说什么。关注他们的活动,并提供环境支持他们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一次托管画月饼美术活动中,老师一直提醒全班幼儿:你们可以画各种颜色口味的月饼,不一定要一个颜色哦!因此很多小朋友都是彩色的月饼,两位教师观察到一名女童,一直专注于画黑色的月饼,没有受任何人的影响,直到画完黑色的月饼。其中一位老师评价说:你把月饼画的脏兮兮的,都不是彩色的。而另一位老师就问:这是什么月饼,你为什么要画黑色月饼。这位女童是这样回答的:我最喜欢吃咪咪(咪咪表示的芝麻),所以我的月饼就是黑色的咪咪。然后这位老师就肯定的说:你的月饼和别人都不同,一定是非常好吃的咪咪月饼。因此教师的观察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需要,不能根据自己的主张而随意评价,甚至带着“有色”眼睛观察,这样的观察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四、教师观察在自然情景中获得客观真实发现

儿童的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才能获得客观真实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情感等才会自然流露出来。相反儿童意识到我们观察他时,他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他可能会变得拘谨或有点尴尬,也有可能表现得特别好,这样我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就会失真。因此教师观察时不宜离孩子太近或太远。太近容易影响孩子正常的活动,太远又无法细致的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必要时可采取录音,录象,拍照等记录方法。可以生动及时的记录观察内容,不能以孩子先入为主的印象印象行为的判断,不要轻易作结论。

观察是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J Beaty.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第7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11

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山市锦华幼儿园3~6 岁儿童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所有病例在年龄、性别、入园时间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011年1月针对100例幼儿园儿童进行龋齿检查, 检查由本园的保健医生完成, 采用标准的检查龋齿的方法, 对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龋齿情况检查并且记录。与此同时给家长发放了日常口腔行为调查问卷, 由家长填写后收回。随后对对照组施行常规的口腔保健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儿童口腔保健教育和口腔保健习惯的培养。在2013年1月再次由本园的保健医生采用标准的检查龋齿的方法对100例儿童进行检查, 并且由家长再次填写日常口腔行为调查问卷, 针对两组儿童进行结果差异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儿童龋齿情况检查结果比较 2013年针对100例儿童进行再次检查, 并把结果与2011年初次检查结果进行对比。2013年观察组与2011年比较, 患龋率58%, 与201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龋均降低, P<0.05, 龋齿充填率明显升高, P<0.05。2013 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患龋率、龋齿补牙数、龋均均低于对照组, 龋齿充填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2.2 实验前、后儿童龋齿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2实验前、后儿童龋齿情况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2013年观察组儿童在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上均优于2011年, 刷牙率达到100%, 且家长监督刷牙的情况也有大幅度上升, 吃甜食的比例也比2年前下降, 而每年到医院检查的频率要比2年前高, P<0.05。2013年观察组刷牙率、家长监督刷牙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吃甜食的比例要低于对照组, 每年去医院口腔检查的比例要高于对照组, 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与2011年比较除患龋率以外, P<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施行口腔健康习惯养成的内容 (1) 正确刷牙方法:由幼儿园保健医生教授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4], 对幼儿进行逐个的指导, 并且要求家长配合监督在家中早晚各刷牙1次, 中午在幼儿园由教师监督饭后刷牙1次[5]。 (2) 口腔健康知识传播:定期举行儿童预防龋齿的教育讲座,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光盘来帮助家长和儿童提高预防龋齿的意识[6]。 (3) 定期检查:要求儿童家长每年1次去医院对幼儿的口腔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龋齿, 及时治疗[7]。 (4) 饮食监督:要求家长在平日里对儿童进行饮食监督, 少吃糖分高的食物, 晚上刷牙后不再进食[8]。

3.2 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3~6岁儿童的牙齿正处于乳恒牙的交替时期, 此阶段为幼儿身体飞速发展阶段, 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注重口腔卫生能够降低引发其他疾病的几率[9],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牙齿, 预防龋齿的发生。引发儿童龋齿的原因众多, 主要是对于口腔健康的意识不到位、不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家长的监督引导力度不够所导致, 因此家长要提高对儿童口腔健康维护的意识, 同时要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注重日常口腔习惯的培养, 才能够有效防止龋齿的发生[10]。

综上所述, 儿童在幼儿园阶段的口腔护理和习惯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在乳恒牙交替的过程中, 降低龋齿的发生率, 对儿童将来的口腔健康意义重大。正确的刷牙方法、丰富的口腔健康知识累积、实时的监督和引导对于儿童预防龋齿和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通过本次对昆山市锦华幼儿园儿童龋齿情况的调查, 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出儿童所面临的口腔健康问题, 也再一次印证了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卫生习惯养成对于预防儿童龋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昆山市锦华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昆山市锦华幼儿园36岁儿童10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011年1月针对100例幼儿园儿童进行龋齿检查和调查问卷填写, 随后对对照组施行常规的口腔保健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儿童口腔保健教育和口腔保健习惯的培养。在2013年1月再次复检和填写调查问卷, 针对两组儿童进行结果差异比较。结果:2013年观察组患龋率58%, 与201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龋均降低, P<0.05, 龋齿充填率明显升高, P<0.05。2013年观察组的患龋率、龋齿补牙数、龋均均低于对照组, 龋齿充填率高于对照组, P<0.05。2013年观察组儿童在口腔保健意识和行为上均优于2011年, 观察组在刷牙率、家长监督刷牙情况下均优于对照组, 吃甜食的比率要低于对照组, 每年去医院口腔检查的比率要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及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龋齿,幼儿园,预防效果,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文熙.江湾地区托幼机构儿童龋齿患病和干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2]胡锦霞.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7) :1947.

[3]田军.窝沟封闭术在儿童龋齿预防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11) :4304.

[4]赵冬梅, 马善晶.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体检结果分析〔C〕//山东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 山东省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儿童保健学组.2013山东省儿童保健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 2013:4.

[5]王秀云, 杨琳.八钢地区幼儿园儿童龋齿1 256例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5) :151-152.

[6]高建霞.沛县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12, 26 (11) :826-828.

[7]于琦.中山市横栏镇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调查〔J〕.中国校医, 2014, 28 (7) :507-508.

[8]马卫平.5 424名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351-352.

[9]纪莹, 杜小沛, 刘姝, 等.大连市某幼儿园儿童的龋齿活跃性与患龋状态的关系〔J〕.广东牙病防治, 2013, 21 (5) :264-266.

作为教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反过来,还要关照小孩生活,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亲戚、“保姆”都是本着不同的目的来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社会,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然而导至性格孤僻,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方面着手,更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呢?

一、正确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当怀疑孩子说谎时,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时,我们要充分冷静,静下心来思量后,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二、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如: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情绪、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心理等,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关心,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如何关爱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 篇6

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跟叔叔婶婶等情况。这些儿童的情况,从留守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中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现象;从德育角度看,出现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从智育角度看,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因此我园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家庭的情况,用行动感化孩子

我园让班主任摸清本班学生情况,对本班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单亲的、贫困的、留守的等都有个具体了解。然后再分类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谈话,做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充分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到家里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和家庭代理监护人的关系,真心诚意的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行为。经常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给予他们一份爱,他们回馈的将是爱的漫反射。让孩子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教师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倾诉的人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或其他原因,时常会有孤独感和莫名其妙的烦恼。他们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各种权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他们平常不愿与人交往,但如果有人无意触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们会立刻变得蛮横起来,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我们利用班会,让其倾诉自己的内心。让小朋友给留守孩子多一份友谊,让留守孩子在自己的群体中找到知心朋友,从而使他们少一点掩饰,多一点倾诉;少一点漠视,多一份倾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帮助。

三、建立家园联系制度

今年暑假,我校区开展农村幼儿园 “消防启蒙教育”,一家一园地宣传消防知识,把《暑期消防安全指南》和《家庭防火》等消防资料亲自送到各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手中。 “小朋友们,如果发生火灾了我们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呀?”“平时生活当中可不可以玩火呀?”“小朋友们,假如身上衣服着火了怎么办呢,大家平时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很喜欢在地上打滚玩呀?如果发现身上衣服着火的时候,我们就要像在家里玩一样,迅速趴在地上滚几圈,这样火就会灭了……”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低和普遍具有“好奇、好动、好学、好问”等特点,在课堂上,消防志愿者围绕简单的消防安全常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耐心细致地与小朋友们进行互动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讲解如何防火、如何报火警以及火场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的消防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使小朋友们受益匪浅。

四、定期开展关爱救助留守幼儿活动

我园以“大手拉小手”青年志愿者一对一、一对多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村上的爱心妈妈来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扎实开展“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结对帮扶活动,结成帮扶对子55余名。“六·一”前夕,这些爱心人士为我园农村留守儿童捐赠幼儿玩具、文体用品,为关爱救助留守幼儿活动提供了切切实实的帮助。

五、持续加大舆论宣传

强化典型引导,利用园内广播微信等有效媒介大力宣传扶贫助学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参与救助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接受儿童保健的(正常)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保健形式的差异,将参加实验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80例)以及研究组(n=80例)。对照组中,男新生儿45例,女新生儿35例,年龄35~60(45.6±4.5)d,体重为2.0~5.2(3.4±1.2)kg。对照组中,男新生儿46例,女新生儿34例,年龄34~62(47.6±4.8)d,体重为2.2~5.2(3.5±1.3)kg。排除标准:(1)各项功能性疾病的新生儿;(2)先天性发育异常的新生儿;(3)早产婴儿。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日期、性别差异以及体重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新生儿提供针对性的儿童保健,具体的保健方式如下:(1)喂养教育:指导母亲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对其奶源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并指导母亲学会制作以及添加辅食的方式。(2)疾病预防:对新生儿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腹泻、肺炎、营养不良以及佝偻病等常见疾病的教育,提高其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及意识[2]。(3)早期教育:增强家长早期教育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力,定期对其进行体检,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以及发育的规律为其提前创造相应的教育环境,计划性以及针对性的指导家长开展早期的教育训练,主要包括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以及适应性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可与适当的娱乐进行配合,比如说开展针对性的小游戏,对婴幼儿的社交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进行培养[3]。(4)饮食保健:半岁前建议纯母乳喂养,因此母亲应多食健脑以及营养丰富的食品,保证其乳汁的质量。断乳后,务必保证婴幼儿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的需求,特别是维生素的摄取,以达到提高免疫力的目的[4]。

1.3观察指标保健结束后,对两组新生儿的基本指标(身长、体重、MDI以及PDI)以及智力水平(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以及适应性)的差异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基本指标的差异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身长、体重、MDI以及PDI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新生儿智力水平的差异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以及适应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组数据比较(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婴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以及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其发育以及生长最关键的一个时期。所以该段时期的健康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5],对其健康的生长以及智力指标均有着明显的影响。但目前系统化的儿童保健并未被广大的家长所接受,大部分家长仅为其提供了测量身高、测量体重以及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但以上措施远远不够,作用以及效果并不明显[6]。

本次研究对婴幼儿采取了正确、针对性的儿童保健,本次研究表示,接受儿童保健的婴幼儿的成长状态(基本指标以及智力指标)均明显优于未接受保健的婴幼儿[7],该保健方式通过喂养教育、疾病预防、早期教育以及饮食保健等手段提高了家长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并且有效避免了婴幼儿与危险因子的接触[8],对其各种疾病的预防以及抵抗力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儿童保健还开发了婴幼儿的智力,对其健康的生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9]。

综上所述,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作用明显,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的发育水平,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摘要: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来本院接受儿童保健的1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保健方式不同,将参与实验的新生儿平均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组别均为80例。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新生儿提供针对性的儿童保健,保健结束后,对两组新生儿发育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身长、体重、MDI以及PDI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保健结束后,研究组新生儿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以及适应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两个小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作用明显,可明显提高新生儿的发育水平,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儿童保健,新生儿,早期发育,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静.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634-635.

[2]姜华.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1):191-191.

[3]蔡东黎.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8):1189-1191.

[4]陈方祥.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8(14):151-152.

[5]曲华,魏益民.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27):38-39.

[6]吴素芳.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J].母婴世界,2015,16(8):56-56.

[7]王茂荣.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7(1):104-104.

[8]高东兵.规范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5):55-56.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篇8

关键词:幼儿,观察力,观察方法

俄国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在实验室墙上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几个醒目大字。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把科研成果归功于观察, 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 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观察活动, 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一、教给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盲人摸象》故事中, 几个盲人只摸到大象的局位, 没有摸到大象的整体, 所以争论时各自坚持自己片面的意见, 这是由不正确的观察引起的结果。因此, 教师应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不要让幼儿犯类似的错误。

1.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让幼儿学会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从左到右、从远至近、由整体到局部等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小白兔, 首先要观察小白兔的全貌, 再看头部、身体、尾部。对身体各部分有印象之后, 再分头细看耳朵、眼睛、嘴巴, 等等。再如, 观察植物, 认识花草、树木、蔬菜等就要从下至上, 按照根、茎、叶、花、果实的顺序观察。观察景物就要从整体到局部, 由近及远地观察。教师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 经常训练, 可使幼儿的观察力逐步提高。

2.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

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 使幼儿观察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在教室里盆栽或校园苗圃里, 师生一起播种花生, 让幼儿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花生发芽——生长叶片——开花——结果——丰收的全过程, 整个过程中不但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 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再如, 春游活动中, 我们在河里捉了几只小蝌蚪, 放在自然角里养着, 让孩子们观察蝌蚪发育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问:“小蝌蚪有眼睛嘴巴吗?有腿吗?”几天后, 有位小朋友高兴的说:“小蝌蚪长出了两只后腿”, 有一天, 我走进活动室, 看见小朋友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原来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小朋友, 小蝌蚪甩掉了尾巴变成了青蛙。通过这些观察活动, 幼儿不但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也获得了一些科学常识。

让幼儿学会了观察方法, 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不再是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 而是我知道了什么。因此, 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尽情的去探索观察, 去发现大千世界的奥秘。

二、激起幼儿观察的欲望

1.捕捉孩子的兴趣, 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 大千世界中有无数令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要把握时机, 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 去发现。如开展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时, 幼儿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户外活动时,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专心致志地找虫子。针对孩子的兴趣, 我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观察:“虫子的腿都一样多吗?他们都有触角吗?”孩子们观察后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老师, 有的虫子是六条腿的、有的没腿, 有的有许多。”“老师, 蚂蚁有触角, 蜜蜂、蝴蝶都有。”在观察中, 孩子们还生成了好多问题。“老师, 虫子都是昆虫吗?”“老师, 蜈蚣有好多条腿, 其他虫子不一样。”孩子们的想法都非常有价值, 于是, 我设计了综合活动“昆虫运动会”, 提升孩子对昆虫的正确认识, 让孩子明白“昆虫都是六条腿, 都有触角, 身体都是小的”等科学性经验。

2.利用孩子好奇心, 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孩子的天性是对周围世界好奇。对于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积极保护和引导。当孩子问“是什么?”“为什么?”除了一些不能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 家长都不必急于将答案告诉他, 而应引导他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如早上送孩子上学, 遇到大雾天, 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昨天路旁的树木花草、行人车辆看得清楚, 今天却看不见?”家长不应急着把答案告诉他, 而是反问到:“对呀, 你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孩子观察后说:“今天有一层东西挡住了眼睛, 这层东西是什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那叫雾”。接着还可反问:“天上什么时候有雾?经常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思考, 那么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会自己留意去观察、去找答案。

三、让幼儿的所有感官参与到观察中

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在幼儿观察时, 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 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观察月季花, 除了看它的外形, 可以让幼儿用手去摸一摸树叶, 闻一闻花香, 看一看花瓣、花蕊的颜色等。如认识水时, 让幼儿多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倒一倒, 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感知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液体等特征。

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不仅能让幼儿学得积极、生动、愉快, 还可以培养训练幼儿各种感官的敏捷性。

四、在自然界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美好的自然条件, 指导幼儿去游览、观察。如画画时, 把树涂成一种绿色, 天空涂成一种蓝色。那么, 树究竟是不是一种绿色, 天空是不是一种蓝色?让学生到室外去认真观察一下, 他们马上会说:“树不是一种绿, 向光部分是黄绿, 背光部分是深绿……”这样画出的色彩就不单调了。后来, 又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他们说:“你们抬头看一看, 近处天空的颜色和远处天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同学们经过细心观察惊奇的发现, 头顶的天空很蓝, 颜色清新, 远处的天空不是很蓝, 好象有层朦胧的薄纱罩着, 颜色发灰。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 他们的兴趣会很高, 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 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去观察,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 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采撷美, 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 观察力强的幼儿就能获得丰富的素材, 获得真实的感觉和认识。比如, 老师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 可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 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 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幼儿教师如何观察儿童 篇9

我们班是美术班,我们班的孩子从入园开始就不断地接触、学习、练习不同的绘画技能和技巧,我们在小班下学期的建构教材中有一节美术活动《花背心》,我们就这节课,采取了两种不同方式来观察本班幼儿对不同的绘画方式的体验。

【实录一】

投放材料:A4纸剪成的背心、勾线笔、蜡笔。

早上区域活动刚开始,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A4纸剪成的背心,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让孩子们对背心进行装饰。有的孩子看见有勾线笔就拿起勾线笔在背心上画上简单的线条,有的孩子拿起蜡笔给背心直接涂色,有的孩子面对空白的背心发呆。

拿勾线笔画线条的孩子,有的在背心中间画几个蜗牛线,有的在背心上画很多短线条、压齿线、波浪线等我们所学过的线条,但是都没有把线的两头画到背心边缘,有的则利用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用线条把背心划分成很多块面。但是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给自己画了线条的背心涂上颜色,有的就涂有图案的地方,有的利用分割的块面分颜色涂色。

拿蜡笔直接进行涂色的孩子,都是用蜡笔大面积地涂色,直到背心上全部涂成一种颜色。只有两三个孩子,他会在涂色的过程中换其他颜色进行涂抹。直接拿蜡笔涂背心的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双手都是蜡笔的颜色,需要清洗双手,有一个孩子说:“嗯,累死了。”还有两个孩子在30分钟内没有完成涂色,因为他们一直在边涂边玩蜡笔。

发呆的孩子还未选择好想要装饰背心的方法,等待着老师前去指导:“你可以用勾线笔、蜡笔来装饰你的背心,给背心画上美丽的花纹,涂上漂亮的颜色。”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们选择了先用勾线笔画花纹,再进行涂色的方法。

【实录二】

投放材料:报纸剪成的可穿背心、水粉颜料、水粉笔。

孩子在前两次区域游戏中玩了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A4纸剪成的背心,我们先评价了孩子们用蜡笔和皱纹纸装饰的背心,并提出新的装饰要求:用颜料两人或几人一起装饰背心。我们先介绍了颜料和水粉笔的作画要求、卫生要求,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把孩子们的座位按他们自己的意愿重新调整,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完成,这样他们有的三五个围坐在桌子边,有的两三个趴在地上,这样一小撮一小撮地围一起,一个班的孩子自然分成了五小群。分好组后,我们分发背心和水粉笔,背心是旧报纸剪成的,打开后铺在孩子面前,其中三组孩子都争抢着把报纸拉到自己面前,有四件背心前后两片从肩膀处被分开了。我们把放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颜料盘分散在教室四个角落,孩子可以自由选色绘画,但我们明确提出要求:走动时笔头必须朝下,以防止把颜料弄到别人身上。

孩子绘画前,我们示范了如何蘸色,详细讲解了在背心上可以画许多线条,可以画喜欢的图案。接下来,孩子就开始用水粉装饰背心了。有的孩子是用水粉涂色,有的孩子画了圆形、曲线等简单的图案,还有的孩子就是挥动水粉笔涂啊涂啊,直到把背心的纸涂得湿漉漉的。此过程持续了八分钟后,有一两名孩子在背心上涂抹了几笔就嚷嚷不愿意画了,他们说画好了,于是,他们就拿起了水粉笔在颜料盘里蘸来蘸去,然后跑到盥洗室洗洗,把洗干净的水粉笔蘸上水在镜子上涂抹。其余孩子在绘画了十五分钟后,陆陆续续收拾画笔,开始进入盥洗室洗手。

【观察分析】

涂色是我们身为美术班孩子最熟悉的绘画技能,在拿到材料之后,孩子们就会运用所学到过的方式去装饰背心,如实录中的孩子,他们会很好地运用勾线笔、蜡笔,或者会很好地结合使用,绘画中也体现了我们平时所学习过的线条、图形、颜色搭配。有的孩子大块大块地涂色正满足了他玩色的欲望,看到在白色的纸上留下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有的还会在这样的满足感中追求色彩的搭配。相反的,有些孩子则觉得用蜡笔和勾线笔绘画很累,甚至不能坚持完成涂色,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小班的孩子手臂肌肉还不够发达,而蜡笔、勾线笔都属于需要用大力气才能涂画的工具,大面积涂色需要很长的时间,费劲的涂色、经常涂到线外、涂色面积大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涂色产生一定的厌倦和抵触。

相对于用熟悉的蜡笔、勾线笔来进行背心装饰,这次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水粉颜料,玩色是孩子天生喜爱的游戏,尤其是拿水粉笔蘸取颜料在纸上涂抹,既满足了他们大胆涂鸦的欲望,又能让他们对多种多样艺术形式有所体验。这正符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的目标,感受和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并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欣赏感悟。

同样的,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本身的兴趣已经超过了他们用水粉笔画出东西的兴趣,他们在用水粉笔的时候,感受着大块涂色的乐趣,但他们也忽略了绘画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把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需要建立在孩子们尽兴玩色后,熟悉了颜色和绘画工具,孩子们在技能练习时才能得心应手。有些孩子对装饰花背心不感兴趣,却拿着水粉笔产生其他行为,蘸蘸颜料、蘸蘸水、刷刷墙、涂涂镜子。他们觉得报纸黑乎乎的,没有美感,提不起他们作画的兴趣,因而他们更热衷于涂鸦,享受涂满的快乐。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观察、了解幼儿 篇10

一、建构语言活动的观察框架

1.深入了解《指南》中的语言领域目标

在应用《指南》观察、了解幼儿时, 要熟记语言领域的几个目标, 并综合地应用理解。我们将特别反映幼儿在语言领域表现的观察记录, 分析其行为意义, 而非将幼儿的行为对照《指南》生搬硬套, 造成对幼儿误读。根据《指南》, 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两类: (1) 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括“愿意讲话且能清楚地表达”“认真听且能听懂常用语言”以及“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2) 幼儿书面语言准备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包括“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及初步的技能”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2.掌握《指南》引领下的观察、了解

运用《指南》, 全面、客观、积极地观察、了解儿童。《指南》帮助我们认知幼儿学习与发展价值取向及内涵, 对我们如何观察、了解幼儿具有导向性。观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个案跟踪观察、具体内容观察等。只有对班级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具体内容的观察, 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幼儿语言发展情况, 因材施教。

二、实施语言活动的观察行动

教师应对班上每个幼儿做全面的了解, 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经验, 帮助他们借助这些兴趣或优势迁移到新的学习领域或弱势方面, 促进其全面发展。

1.语言活动观察目的的确定

在语言活动中观察幼儿要有计划和目的, 尽量避免无目的地观察。例如, 我发现班上萱总是跟一个幼儿交往而极少与其他幼儿交往。我想了解她在语言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情况如何, 就观察了她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如下 (以下所有人名均为化名) :

灵妍 (4 岁) 拿着花篮到蔬果店, 对萱 (4 岁) 说:“老板, 我要买一个西瓜。”萱说:“还有一个西瓜, 就卖给你了!”灵妍说:“多少钱?”萱说:“两块钱卖给你!”萱把西瓜放到灵妍的篮子里, 灵妍给她二元钱说:“给你二元钱。”萱说:“好。”灵妍摇摇手说:“再见!”萱摆摆手说:“灵妍, 再见!”

以上记录了解了萱的语言交流情况:“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回应。” (语言目标:认真听且能听懂常用语言) “, 愿意和他人交谈。” (语言目标:愿意说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等。从中, 我们了解到萱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 需帮助的是促进其与更多幼儿交往。

2.语言活动观察重点的确定

根据《指南》积极地发现幼儿的进步, 全面观察、了解幼儿, 发现每个幼儿的发展优势、潜能, 就可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 拓展与提升他的经验, 促进其进步。

对于个体来说, 观察的重点是对其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确定。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 我注意到乐乐很爱讲话, 但语言表达能力弱, 反映了他在语言领域的倾听与表达发展方面有一定需要, 其原因是乐乐讲话时语句停顿现象较严重。当乐乐每次回答问题时, 我总是肯定他。当乐乐放弃讲述时, 我通过鼓励的方式坚持让他说, 使他有信心, 说出了好听的词语, 再对他进行表扬, 使他获得了成功体验。

三、做好语言活动的记录解读

我们对幼儿的观察受生活经验、对幼儿发展的理解以及固有的思维偏向和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地评价孩子在语言活动中的任何现象, 认真去解读孩子的表现, 才能更好地为幼儿创造学习环境, 促进其语言发展。

1.重点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

语言教学活动中值得观察并记录的有意义的表现:幼儿第一次出现的特殊的表现、反复出现的行为、反常行为、个人或小组探究的兴趣等。请看以下观察记录:

子非 (5 岁) 一次语言游戏活动中, 我们玩量词游戏, 我出示装有东西的“魔术袋”说:“魔术袋摸一摸, 你会摸到什么呢?”子非从口袋里摸出糖, 我说:“请你用量词来描述糖。”“一颗糖。”子非马上说。我又问:“还可以用什么量词来说?”子非想了下说:“一粒糖。”我对她竖起大拇指。我又对她进行启发、引导:“如果有许多糖, 可以用什么量词来描述?”说完, 我做了抓的动作。子非马上说:“一把糖。”接着子非还说出了“一袋糖”“一盒糖”……

这个观察案例中, 我在幼儿不知所措时, 给了开放性的提问, 引发幼儿的思考。教师的动作提示和开放性的提问为幼儿的思维打开阀门。实行了《指南》语言领域“愿意讲话、能清楚地表达”的目标“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

2.客观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

客观描述的记录要求观察记录与评价要分开, 记录时尽量不受价值观或偏见的影响。下面举一个例子:

郑昊 (5 岁) 在看图讲述《小猴卖圈》活动中, 不停地动来动去。当我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 只会看着我, 不回答。我提醒他, 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他点头同意了。他坐在位置上, 听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大约坚持了7 分钟。

在这个记录中, 描述郑昊“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他人讲话” (语言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还有具体的动作和表现以及活动持续的时间。郑昊在这方面表现非常欠缺, 还有待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以培养郑昊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了解幼儿的首要是观察, 还要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观察记录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我们要在《指南》引领下转变角度, 才能比较客观、全面、积极地看待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载波相位下一篇:论文写作:要求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