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

2024-06-21

辽宁老工业基地(精选十篇)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1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性看, 财政支出效益的总目标由综合绩效、部门绩效、单位绩效和项目绩效分目标组成, 分目标又各自由若干子目标组成, 如综合绩效由财政支出规模绩效、财政支出结构绩效等组成, 这也构成了多层次、多目标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文按照系统分析的思想, 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为目标, 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借鉴国内有关财政运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内容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目标层——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第二层为分目标层——财政收入评价、财政支出总量评价、财政支出结构评价、财政支出效果评价;第三层为指标层: (1) 财政收入评价反映财政收入和财力水平, 具体包括财政收入总量、收入结构、收入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 财政支出总量评价反映财政调控能力和支出适度水平, 具体包括支出总量、支出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3) 财政支出结构评价反映财政支出结构适度水平, 具体包括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农业支出、教育支出、社保支出等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等指标; (4) 财政支出效果类指标就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具体包括就业财政支出弹性、污染治理财政支出弹性、科技财政弹性、GDP财政支出弹性等指标。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设计了包含4个层次、14个三级指标的辽宁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二、辽宁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辽宁老工业基地2000年~2007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考虑到指标数据的不同量纲影响, 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其次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前四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0.6%, 因此提取前四个公因子作为辽宁财政绩效的评价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公因子进行旋转,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到, 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财政供养人员消费系数、社保支出比重和农业支出比重这5个指标, 因此可以通过该因子综合评价辽宁财政支出的总量与结构绩效;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GDP财政收入弹性和财政总收入增长率这两个指标, 因此该因子评价财政支出的收入基础;第三因子在教育支出比重和就业财政支出弹性上有较大的载荷;第四公因子在财政支出污染治理弹性上有较大载荷, 该公因子主要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效果。

利用提取的四个公因子对辽宁财政支出绩效按照时间维度进行评价, 从表2的因子得分可以发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后财政支出综合绩效的变化规律。 (1) 财政支出的绩效稳步提高。从综合得分看, 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财政支出的得分值一直为负数, 2003年以后得分值大幅度提高, 说明改革对辽宁财政支出绩效的影响是显著的。 (2) 财政支出的结构不断优化。总量与结构绩效得分值从2003年以后一直处于高的状态, 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前后因子得分平均提高了1.83, 这与辽宁省财政不断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对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财政领域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2007年辽宁省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达到402.98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24.8%, 2007年辽宁省财政在教育和农林水事务上的支出分别占总支出水平的14%和7%, 公共财政支出配合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的杠杆作用更加突出。 (3) 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效果显著。2003年以后第三因子平均得分平均提高了0.4分, 2004年~2007年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就业的平均弹性为9.3%, 比2000年~2003年平均水平提高8%, 说明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效率提高了。 (4) 财政支出的环境治理效果略显不足。从第四因子得分看, 除了2002年和2004年得分为正以外得分都为负, 说明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的社会效应亟待被重视。

另外, 从指标体系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到, 辽宁省财政供养人员消费系数过大, 在各级政府可用财力一定的条件下, 用于事业发展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的份额相对下降。2006年辽宁财政用于公共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达15.4%, 在总支出份额中排第三,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财政职能部门设置有待优化, 行政效率有待提高。

三、提高辽宁省财政支出绩效的建议

1. 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 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通过调整和规范财政支出范围, 突出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特征。继续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减轻各级财政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支出, 将调减下来的资金用于国企改制、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方面, 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2. 加强财政支出对辽宁传统工业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的支助力度。

在实证分析中, 我们发现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影响甚微, 说明财政支出对辽宁工业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还任重而道远。财政部门应积极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给予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有效益的重点企业和高科技开发企业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 建议中央财政加大财政直接投资和技改贴息力度。

3. 加大财政对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强度。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需关注几个问题 篇2

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而辽宁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目前,辽宁中小国企通过“内部型改制"的方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产权改革,但大型国企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中央大型国企改革进展迟缓。截至2002年底,辽宁74户大型工业企业有69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造,5户仍为工厂制企业。69户公司制企业中,有30户国有独资公司,这其中中央企业有9户。

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吸引外资、民营资本互相参股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

改革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建立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制造加工配套体系。装备工业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需要制造加工零部件或工艺性加工通常由分散经营、专业水平高、反应灵活的加工型中小企业来承担,而现在这些都由全能加工型大企业来承担,生产组织封闭僵化,无法提高加工质量。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组织结构改革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某些环节,吸引国外及国内技术水平高的中小生产企业,建立起完整的制造加工体系,提高辽宁省工业竞争力。

重视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

老工业基地振兴不能只盯住大项目、大企业,在振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省民营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2002年底,民营企业实现的GDP占全省GDP的43%,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但还存在一些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市场准入障碍;民营经济的资本供给不足;民营经济存在“小、散、低、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应加大力度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领导和扶持。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投融资体制。

全部放开一般竞争领域,改革目前的企业注册登记办法,取消前置审批,放宽企业准入限制。降低中小企业开业和进入的门槛,缩短时间,降低开办成本,使企业迅速进入市场竞争,创造就业机会。将中小企业分为登记企业和非登记企业。对小规模企业可以实行非登记企业制度,开业后税务部门按照其营业情况征收有关税项。

鼓励民营投资,降低民营企业进入门槛,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实施差别,建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中小企业政策力度。

明确企业家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企业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对企业家价值的忽视严重地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现在应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吸引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参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创新地方产业集聚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产业集群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本地的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产业集群可以作为“大企业病"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等。

而纵观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内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企业间条块分割,从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同行业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是一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由行政力量主导而形成的“企业集中",而非由市场决定和选择的“产业集聚"。从国内现有的产业群来看,有广东珠江三角洲和上海、江苏为主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产业群;浙江的特色产品产业群;京津塘高科技产业集群,但我国仍然缺少重化工业产业群。而东北在装备、造船、钢铁、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形成重化工业产业集群的潜力。

随着企业产品增值的不断提升,产业复杂程度不断加深,企业所在地的产业联系紧密程度和配套能力,成为能否实现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的条件。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产业集聚的保障。产业集聚并不是依靠政府的创造实现的,但在追求产业集聚过程中,作为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实现对市场选择的结果进行增进和推动。

塑造区域文化,促进企业相互合作、互动发展。扩大企业交流,促进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通过集聚-学习-竞争-创新,实现自我提升。企业间建立互动关系,促进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

营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社会化专业服务,给产业集聚创造制度氛围和发展空间。以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专业化配套、社会化服务的工业园区,创造适宜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有针对地吸引为现有产业配套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国外中小企业,以提高地方产业配套能力,实现更大规模外资流入的良性互动。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东北"整体区域形象

根据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强化省际间经济合作,重组生产要素,推进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制定一个好的区域发展计划,标出产业实力的核心所在,并且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投入资源,鼓励形成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会创造另一个产业的精致型需求,也会为另一个产业提供零部件材料。

从产业区域布局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和上海、江苏为主的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产业群;浙江形成了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产业群;京津塘则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但我国仍然缺少重化工业产业群。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发展重化工业产业群恰恰可以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群形成分工互补的优势。

目前,东北三省应就相关产业和企业进一步密切合作,引导上下游企业按照集团化、专业化模式进行重组联合和分工,发展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分工,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装备、造船、钢铁、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地。通过产业群联动,国内与国际市场互动,形成重化工业产业群,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外要素,人流、物流、货流,资金流,使三省优势行业得以全面整合,打造整体区域形象,建立联合对外推介东北经济区域的机制,拓展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空间,构筑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

重新界定政府角色提高竞争力

转变政府职能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作用。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将更多地流向市场环境和政府服务好的地区,地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政府能力和效率的竞争,是制度和市场环境的竞争。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制度和市场环境,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政府应该组织流动及非流动生产要素配置,吸引投资、人才,由“行政干预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清楚了解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同时对照国际规则,清理完善法规、规章和政策,使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同时,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保证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提供。

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制止对投资者和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积极落实“无费市"的要求。深入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让各种类型企业愿意来投资,安心求发展。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准入标准,提高政府效率和效益的同时,更要努力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3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蹒跚, 进展缓慢, 进而导致本地区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实力低下, 导致辽宁地区经济始终不能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 尤其是沿海发达省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企业在改革发展中, 缺乏融资自主性。

国有、集体企业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产业发展中, 其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企业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 陷入经营困局。造成此种困局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 由于国有企业所独具的特性, 政府往往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来, 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困难时, 往往更倾向于银行借款, 从而造成企业发展缺乏动力。

在国有企业中,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主要是政府任命, 其中一部分领导观念陈旧, 缺乏创新, 不知什么是融资, 更谈不上了解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企业的决策总是根据上层领导的指令来制定, 形成了“有资金就进行生产, 没资金就吃闲饭”的局面, 融资缺乏自主性, 缺乏主动性, 严重依赖财政拨款。虽然辽宁省政府早已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 并积极对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但企业产权不明晰和企业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不相容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 削弱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 发展前景黯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直接导致融资渠道变窄和融资成本增加。

2. 内源融资差, 融资渠道单一。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 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 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由于历史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原因, 国有企业总体存在自有资金不足、负债率高的特点。据相关资料统计, 在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 70%来自于银行贷款, 29%是内部积累, 只有1%是进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 但在整体上仍未得到显著改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能力差, 经济效益差, 进而导致盈利能力差, 影响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要实现发展, 就需要大量举债。在融资模式的选择上, 又过于依赖政府主导的、针对具体项目的银行贷款。由于受债权融资的压力, 企业只能为收益快、风险小的短期项目融资, 而很多从长远利益出发的、短期很难回收的项目, 无法获得融资支持。另外, 前些年的投资热潮, 企业争投资, 盲目立项, 重复建设, 又累积了大批负债, 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而更为严重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又缺乏保证, 借款的利率已高于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这就使很多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中, 不得不靠借新债还旧债。

3. 外资和风险投资利用率低下。

外资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资金来源, 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来维持经营, 外资利用不足, 更谈不上引入风险投资。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带有显著的政府参与特征。一方面, 当企业需要资金时, 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政府会帮助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 企业没有寻找外资的压迫感;另一方面, 辽宁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制造业企业集群, 对高技术产业和项目的引入不足, 很难吸引风险资本进入本地市场。二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 辽宁地区开放程度远不如江苏、广东等地区, 很难引入外资。

4. 金融发展水平落后。

辽宁地区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资金吸纳能力低下。从总体上看, 辽宁地区内部资金积累的能力不高。从近年来辽宁地区各拆借中心的资金融通状况看, 辽宁地区金融机构的净拆入资金量较少, 与全国金融机构的净拆入资金量水平相比, 资金总体吸纳能力较低。从直接融资方面看, 辽宁地区的证券机构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 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投资银行。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处于空白阶段, 这意味着辽宁地区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无法为辽宁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直接融资渠道。

其次, 金融市场发育迟缓。辽宁地区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少、综合性差, 主要是单纯融资的金融工具, 具有较强的防范风险功能和较强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较少, 不适合辽宁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吸引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辽宁地区投放资金。辽宁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 不仅制约了金融推动经济发展功能的发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 资本市场上融资功能被滥用, 进一步降低了金融的效率。辽宁老工业基地上市的企业, 大多是以前的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的。在股份制改造和资产捆绑上市过程中存在着重筹资、轻改制、过度包装和虚假包装的现象及假并购、假重组的行为, 从资本市场上筹集的巨额社会资金被廉价使用, 效率不高, 产权约束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融资对策

辽宁老工业基地要深化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革, 就必须在本质上处理好企业融资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

1. 改善股权结构, 建立产权交易平台。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中, 普遍存在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偏高的问题。这会导致企业缺乏活力, 效率低下, 企业决策政府化。因而筹措资金过程中, 必须通过外资控股、参股, 引进民营股份等形式, 实现股权多元化, 从而可以在社会上获得足额、低成本的资金, 也能优化企业的管理决策。

产权交易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让各种闲置或低效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整合资产闲置的企业、无规模效益的企业和资不抵债的企业, 在改变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 可以减少被整合企业经营负担, 避免资源浪费, 又能使这些资源充分利用, 为企业实现收益。

2. 改善企业融资模式,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开展多渠道的融资, 更加快速、有效、低成本地获得企业所需资金。在以往企业融资中, 企业过度依赖银行借款, 这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 辽宁地区上市公司必须注重培养自主发展能力。辽宁老工业基地要充分挖掘上市资源, 将更多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有市场、技术含量高、效益好以及高成长性的企业列入发展资源库。同时注重将发展优良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纳入进来。促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步伐, 将辽宁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更多地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 要进一步支持辽宁地方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证券公司可以说是连接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 为此, 必须建立资金雄厚、业务量大、融资实力强的证券公司,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 推进企业上市。

3.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与风险投资。

企业在成长发展改革中, 若能有效利用外资和风险投资, 则相当于为企业安装了大功率引擎, 有助于企业发展得更快更高。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 具有它独特的融资特点, 并以其独特的优点, 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器。

快速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风险投资, 有利于辽宁省企业产权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首先, 风险投资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 又不控制企业的经营。其次, 风险投资有利于增强金融业的竞争, 加速金融深化, 改善信息条件, 降低金融成本, 从而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 辽宁地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也有利于金融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一定程度上将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垄断地位, 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地位。

4. 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

企业所需资本除了可以通过外部融资取得外, 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的内部积累, 即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出路,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融资道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企业内部积累能力。

首先, 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生产高端产品。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受制于自身技术水平,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直不能达到高端产品的要求, 无法参与国际商品采购的竞争。通过生产高端产品, 可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扩大企业销售规模, 从而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再利用盈利进行投资, 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其次,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更换高技术设备, 进行技术改造,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品牌形象, 还可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因此, 政府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提升自主科技实力。

最后, 加强对成本的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加大积累的主要措施。积累的源泉是盈利, 而盈利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成本费用的高低。企业要树立向成本要效益的观念,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及售后服务整个供产销各环节、各个方面的成本费用。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4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7年2月13日

辽宁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系列交流材料之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科技创新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对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并认真分析辽宁的省情和所处阶段,确定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即用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改造,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突出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为加快辽宁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辽宁省委、省政府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到位。一是作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将科技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二是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省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三是科技工作首次成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最重要的一类指标。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得到了强化,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增加了编制和处室。五是制定发布了《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六是制定出台《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建立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七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6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省本级科技经费支出达6.1亿元,比2005年增长96%。八是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省14个市都召开了科技大会,出台了相关决定和政策措施。辽宁省直有关部门都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搞活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辽宁省围绕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动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推广了技术入股、研发项目经理制、按销售或利润比例分成、校企双酬、工薪外重奖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了研发人员的收入所得,大中型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一般达到企业平均收入的3~5倍。企业在按新体2 制建设研发机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2006年重点支持沈阳机床、华晨金杯等骨干企业新组建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63个,总数达到284个。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专项,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技术联盟”。2006年,重点支持了“沈鼓—大工研究院”等24家企业与17所大学、4所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目前,辽河油田等25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联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四是推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专项,改变过去只注重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养人才的做法,通过为企业培养创新团队和人才,凝聚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与之结合,形成创新联合舰队。2006年,为企业培育了20个在全国抢占制高点的创新团队和1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启动了“科技中介机构千人培训工程”,培训科技中介人员1000人。五是变被动立项为主动凝聚、引导科技资源为经济主战场服务。改变长期以来自下而上、被动立项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上而下确定科技计划支持重点,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引导企业投入,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科技计划投入企业创新项目的资金超过60%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达到75.2%。科技计划的集成度和支持力度也大幅提高,2006年支持单个项目经费强度最高达1000万元。

三、强化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一是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辽宁省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凝练出解决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了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等12个重大专项,投入经费2.65亿元,占经费总额的72%。据不完全统计,工业领域解决和掌握了大型铸锻件可视化铸造技术、超级钢控轧控冷等203项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研制出大型龙门式五轴加工中心、QUY350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等重大装备和产品61个。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0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2%,比2005年提高了1%。二是积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为降低辽宁省主导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加紧研究制定辽宁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引进技术方面的指导;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2006年重点支持了盾构机、PET/CT等28个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装备和新产品。三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设立了1.2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其中,支持178个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企业投资27.1亿元,开发新产品66种,推广新技术98项,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专项安排4000万元用于对近年来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1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到个人,这批项目共解决了169项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推广了206种新产品、新品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92亿元。

四、总揽全局,推进区域创新,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提高辽宁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辽宁省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局,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的区域布局,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也是国家对辽宁寄予厚望的产业。辽宁省以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为目标,全方位支持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沈阳变压器、大连造船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25%,高于全省工业6%, 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石化行业,全省工业新增利润中有80%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二是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辐射带动区域发展。2006年,沈阳、大连、鞍山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和锦州、营口、辽阳、葫芦岛四个省级高新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56.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7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11.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3%。三是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分别确定了支持重点。如,支持建立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大连软件出口基地、营口镁质材料基地和本溪中药现代化四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支持抚顺市建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辽阳建设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以及建设鞍山金融设备产业园、锦州光伏产业园等10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2007年,辽宁省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密围绕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谋求新发展。一是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科 技支撑。二是开展“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实施“冶金行业节能科技示范”和“水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

军 邮

箱:info@mail.most.gov.cn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篇5

我国以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措施都是以搞活国有企业为出发点,而没能注意到把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量。我们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存量的改革,更需要有效地扩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国有体制之外的经济增量,形成以“增量发展”促“存量改革”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民营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意义

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量,而且对该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东北地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使得东北经济产权结构单一(国有产权),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产权主体虚置),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且雷同(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为主),市场结构处于垄断状态。发展民营经济能够有效解决东北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打破东北地区“国有产权”统治的格局,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而且民营经济自身产权界定清晰,通过民营经济产权制度界定对东北国有经济重构的“外部示范效应”,甚至直接介入国有经济产权改革,推动东北地区国有经济产权得到有效实现。第二,发展民营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民营经济成长初期适宜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加以正确的扶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东北地区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农业技术,深化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从而实现东北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第三,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民营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始终保持着竞争的本性。大力发展本地区民营经济,积极引进外部民营资本参与到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中来,可以有效地改变原有的垄断型市场结构,建立起竞争型市场结构,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而国企改革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量来承接因为国企改革而带来的就业、财政收入的“缺失”,从而以较小的改革成本顺利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造来说,民营经济绝不是对立的、排斥的因素。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自身构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有企业的改造提供新的资本,提供大量的有效就业机会,从而为国企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民营经济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制度示范”和竞争压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产权制度清晰,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力强,具有有效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民营经济以市场为依托,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产要素来源于市场,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商机决定投资与经营领域,因而可以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论从产业分布还是从内部组织结构方面看,民营经济形式都比传统的国有企业具有更有效的内在增长机制和更高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它以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为东北国企改革提供“示范效应”和外部竞争压力。

二、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启示下,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民营经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东北地区的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歧视性”的制度安排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带有全国普遍性的问题,但在东北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歧视性”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保护民营经济产权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特别是欠缺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使得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实际地位不完全平等;(2)行业准入的歧视性。虽然国家的有关政策一再强调扩大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范围,但现实与这些政策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石油勘探和石化产品、邮政、电讯等竞争性经济领域仍然难以介入。(3)要素获得的歧视性。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获取方面,相对于国有经济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这种不平等多数是由非经济因素造成的。(4)行政服务的歧视性。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为的非市场化造成的,在提供公共服务,如交纳税费、审批程序、项目招投标、行政指导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

2.垄断的市场结构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资、外资不断进入东北地区,但仍然无力改变国有经济绝对主导的格局,国有经济凭借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亲密关系的“惯性”,依然很大程度上垄断着对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及市场的支配权,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民营经济获得生产要素的能力欠缺、渠道狭小,这既不利于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压制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育,迫使民营企业只能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之中寻求生存。

3.不良的信用环境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旦失去了信用基础,将会严重阻碍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尽管个别人和个别地方可能会从逃废债务、合同违规、担保不执行等方面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整个地区的信用缺失将使该地区付出巨大的代价。东北地区的信用问题非常突出,这与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工业基地的许多国有企业不仅资产负债比率高,而且资产质量低、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大、金融风险高等问题,而且也造成了企业之间严重的“三角债”和信用危机。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存在债权与债务关系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一般都处于不利地位,这自然会严重抑制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我们认为,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突破上述制约因素,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创造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1.通过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法律与行政环境。东北地区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公正、公平、合理、透明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消除一切“歧视性”制度安排,使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认真清理对民营经济的收费政策,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民营经济的负担。

2.通过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全国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东北地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经济比重大,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企业上市融资,都明显地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很难从正常渠道得到融资支持。改善民营经济融资环境的根本措施是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特别是专门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积极扶持和鼓励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得融资。

3.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由于国有经济发展的困境,造成东北地区金融风险较高、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三角债”问题、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出现信用危机,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了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企业及银行必须协力改变这一局面,打造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不良债务处理,并建立起防止不良债务形成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民营经济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发人们投资创业的热情和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

4.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的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的比较迅速,主要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低使得民营经济更容易获得资金、土地等经营资源。因此,必须对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使国有经济有序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只留一部分国有资产集中于某些必须为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关键性领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在国有企业中引入民营经济成分不仅有益于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利于构建更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也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尤其是要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加速其向民营经济的转化。另外,东北地区的许多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则需要大力引入国际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才能实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引入外部非国有资本的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经济民营化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振兴老工业基地”课题组.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改革.2000(5).

[2]丁四保.克服“东北现象”的出路探讨.脑库快参.2003(20).

[3]丁四保.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结构调整方向.脑库快参.2003(21).

[4]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国际经济评论.2000(3-4).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6

一、抓住核心问题, 提高产业工业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同样是辽宁振兴的客观主体, 没有工人素质的提高就没有辽宁的振兴。

1. 树立人人皆可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理念。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人人皆可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理念, 企业领导要把每一名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 采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2. 拓宽培训层面, 加大培训力度。

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企业员工培养计划,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拓宽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层面, 在培训机会、培训领域、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上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加大培训力度, 为各类员工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创造条件。

3.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辽宁振兴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 企业建立必须凝聚内部人才、吸引外部人才的机制, 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扭住发展要义,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辽宁要振兴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产品,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辽宁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辽宁发展的瓶颈, 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创新理论念, 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要强化政策保障, 通过出台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 鼓励起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形成激发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有效机制;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选择适合技术特点与发展要求的收益分配方式。

2. 建立多种形式的自主创新体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要大力扶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 积极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 加快培植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 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升辽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突破自主创新的要素环节。

要着重突破“人才、资金、技术”三个创新要素。在人才建设方面, 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充分依托各种创新载体引进人才。在经费投入方面, 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努力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技术改进方面, 强化技术创新观念和意识, 引导和促进企业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方式,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合作项目, 促进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三、把握基本要求, 建立大规模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新型发展模式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总结国内外经验,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发展产业集群是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创新思路之一。

2. 加大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 保证经济协调发展。

作为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 在制定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在融资渠道上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税收政策方面予以一定的减免。同时, 为了保证产业集群能够形成规模, 政府还要协调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相关服务业, 形成产业集群链, 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形成主产业与相关产业间相互协调、大企业与小企业间相互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相互协调等, 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做大优势产业集群,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的优势产业的门类众多, 产品范围广大, 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产业都做成产业集群, 要根据全省的特点和优势,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经济规律, 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我们辽宁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装备制造业的基地更适合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 推动相关配套产业集群发展, 这才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四、运用统筹兼顾, 实现区域整体联动

辽宁省有14个地级市和17个县级市,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决不能变成振兴某个工业城市或某个企业, 而应着眼于整个辽宁地区的振兴。所以, 必须统筹兼顾, 实现全省区域联动, 发挥整体效应。

1. 培育中心, 带动周边。

进入新世纪, 随着整合城市群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出现, 建立城市群成为促进区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成为深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2. 开发沿海, 带动内地。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石化产业,辽宁老工业基地

一、引言

石化是辽宁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 是全省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和效益最大的行业。在国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政策指引下, 石化行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头军。“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 “两大基地”建设为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辽宁省石化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 辽宁能够生产几万种石化产品, 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中石油企业为主, 地方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共同发展的骨干企业群;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全国第一。与此同时, 伴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 辽宁石化行业必将朝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然而, 握有先天资源优势的辽宁石化企业, 有将近三分之一是亏损的, 居全国亏损面排序第九位, 其原因究竟何在?排除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原因主要体现在:

1. 历史负担过重, 冗余人员较多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辽宁石化工业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超负荷的输出了大量血液后, 自身出现了造血机能下降, 甚至导致“贫血”现象出现;加之石化企业中, 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 冗余人员较多, 最终严重影响了东北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

2. 远离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干目标市场

目前辽宁地区的主要石化产品, 如油品、乙烯、合成材料等, 大量运往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 与华东等地的石化企业相比, 在运输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

3. 企业信息不灵

与华东等发达地区比较, 辽宁地区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信息不灵。技术、销售和原料供应等信息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产, 信息是企业抢占先机的主要手段, 信息不灵往往拿不到第一手资料, 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4. 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石化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 条块分割严重, 各级企业都以自己的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核心, 而忽视了通过构筑供应链战略联盟, 实现一体化运作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5.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石化产业产品结构和规模来看, 目前辽宁石化产业的主要产品集中于原油炼制, 也就是以成品油作为石化产业的市场主打产品, 且各大炼厂的炼油能力同国外大石油公司比较起来, 差距很大。而按国际平均效益推算, 原油炼制、乙烯生产和精细化工三个链条石油产品的经济效益比率是1∶5∶10的关系, 由此可见, 对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我们重视的不够。

三、构筑辽宁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想

经过几十年,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据统计, 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 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对国外石化行业一些大石油公司, 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德士古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构筑辽宁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石化行业产业结构

对于我省石化企业来说, 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吸取国外石油公司成熟的发展经验, 突出核心业务, 加快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发展, 强化核心优势, 尽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国内, 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方法如下:

(1) 要加快调整产业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 向大型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首先,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 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资源优势, 形成以辽河油田、辽阳石化、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华锦集团、沈化集团、锦化集团、大化集团等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核心大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优势, 从而带来规模效益。其次, 围绕港口城市大连、营口和锦州形成石化产业园区,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

(2) 要加紧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从而实现常规石化品的差别化、下游石化品的精细化、高附加价值和专用石化品的系列化和功能化。石化行业产品类别很多, 然而通过对比发现, 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高, 要高于炼油的燃料产品。我省石化行业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油头大、化身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 通过做精、做深, 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科学、合理的方法。

(3) 保持并强化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原创性。石化行业本身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同时应积极的与外国石化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习先进的技术, 缩短自主开发所需要的漫长周期。最终的目的, 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 做行业的领先者。

(4)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加强管理。尤其是要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石化企业是具有典型老工业基地特征的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其管理体制落后, 冗余人员过多, 负担过重。因此, 应加强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通过适当剥离非核心业务, 精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还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 加速信息的沟通速度。

2. 加快石化行业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 就是将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彼此从事买卖交易的分销格局改变成为一个运用科学管理来实现协同合作的整体, 从而提高市场能力, 实现持续改造, 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石化行业来说, 由于是在垄断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的, 各集团公司已经控制了上中下游各环节, 即勘探开发—炼油—销售三个环节, 因此更具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潜能。石化行业供应链一体化的实现, 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赖于一体化管理的实现, 依赖于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要求我省石化企业, 必须转变经营理念, 以整条供应链价值最大化为原则, 通过整合上中下游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 在充分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 最大合理化成本。

(2) 加快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建设, 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环节的活动, 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快速、高效流动, 从而实现围绕终端需求, 各种活动的有效协同。

(3) 一体化管理的实现。一体化管理, 最大的障碍是企业长期遗留下来的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运作模式及传统的衡量标准。为此, 通过协同合作、跨企业流程重组来消除各自为政的局面, 共同构筑行业的向心力。

(4) 提高对终端市场的反应速度。应坚持市场导向, 转变传统的生产导向的思维, 转变传统的“重采购轻销售、重批发轻零售”的思想, 提高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3. 推动石化产业战略联盟的实现

当今时代,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 国外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在华投资布局, 意图占领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于辽宁石化企业来说, 应当积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式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

首先, 应加强同国内石油石化企业之间, 以及与终端用户之间的全面合作, 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避免相互间的过度竞争。

其次, 要充分利用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目前在我国投资布局仍在完善、我国仍处于入世后过度期的有利时机, 继续扩大和加强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式合作。可采取强强合作的方式, 通过与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大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在减轻自身竞争压力的同时, 形成对第三方的排他性。也可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利用我方拥有市场的优势, 与合作方探讨开展获取其资源或技术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又可促进中国石化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8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循环经济

作为老工业基地, 辽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 更是生态建设问题。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循环经济是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 产业结构调整, 解决环境污染, 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

从循环经济视角看, 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粗放式经济模式相比较, 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重新构建辽宁新型发展模式。第一,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级形式。第二, 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的开放式物质流动模式, 其特征是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 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倡导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增长, 是节约资源的最佳经济模式。最后, 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原则的经济模式。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标,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够循环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益。第四, 是以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个层面为基本架构的经济模式。小循环指在单个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量, 降低污染物排放。中循环指在工业企业集中区, 开展物质和能量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实现区域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大循环指在全社会开展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2 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1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的重要决策;2002年5月31日, 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2年6月7日, 《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提出了循环经济模式, 几年来, 辽宁省的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体现出了鲜明的辽宁特色。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战略之中,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转向。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辽宁制定并全面实施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辽宁三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 辽宁沿海与内陆互动发展开始迈出新步伐。在这一过程中, 辽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三大经济发展战略中。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打造生态沿海经济带战略。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推出了打造高速发展的沿海经济带战略, 力图把沿海经济带建成生态型、循环经济型经济带, 全面推进1400公里滨海大道绿化工程建设和辽西北边界1000公里防护林工程, 两条绿带将和东部青山相连, 形成合围的绿色屏障。二是实施沈抚同城生态化建设战略。辽宁省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沈抚同城化发展之中, 在打破空间行政区划界线的同时, 推动形成完整复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沈、抚两市在环境同城的前提下共谋发展。此外, 辽宁省的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 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如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还不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也不完善。

其次, 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不完善。目前辽宁的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 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 主要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 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 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主要由国有清洁企业收集清运, 以直接集中填埋处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 还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网络。

最后,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完善。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清单,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 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规之中, 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政策和法规之外。

3 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期的辽宁循环经济工作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宗旨,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从节约资源中求振兴、从保护环境中求振兴、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振兴。

3.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循环经济建设全局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循环经济建设全局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 发展目标的转变。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消除以产值和速度为中心, 以数量扩张, 过度消耗资源, 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 树立起以人为本,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环境质量, 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 把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辽宁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宗旨, 把社会、生态、资源等指标一同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当中, 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降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水平, 实现从注重经济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提高, 从粗放的经济增长转向集约的经济增长,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 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第三, 核算方式的转变。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制定区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参数;要把生态建设的成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

3.2 创新技术支撑体系

创新是辽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和基础。为此:第一, 要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设立资源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资源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第二, 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建立以科技人员为主力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第三, 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调整科技力量的组织方式, 实行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的运作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拓宽筹资渠道, 提高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比重。第四, 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要重点加强高新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替代技术的科技开发,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技术, 特别应鼓励研发节能降耗减排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3 提升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执行力

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保障。由此:第一, 提升政府对辽宁省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组织能力”, 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用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指导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正确制定和实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 研究制订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确定战略领域和重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 对各地区在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对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的控制。第二, 提升政府对循环经济制度选择的“决断能力”, 恰当地选择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力度和政策的时机。第三, 提升政府对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整合能力”, 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第四, 提升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建立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EB/OL].东北新闻网, 2008-12-13.

辽宁老工业基地 篇9

1 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协调投资者 (股东) 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如企业管理者、员工、顾客和政府等) 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组织与制度安排, 涉及决策、控制、监督和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赖度

投资者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没有了投资者中小企业就没有生存依赖的最基本资源——资金。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和范围扩大了, 企业能否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治理结构是否能让投资者信任和接受。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的治理结构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从而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

1.2 科学的治理结构是中小企业绩效的根本保障

企业良好的运行绩效来源于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不仅是公司的核心, 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李维安, 2002) 。朱永华、王燕燕和张培 (2009) 经过实证研究认为, 中小企业竞争力之绩效指标与治理结构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可见,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确保中小企业的决策主体、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 通过有效制衡, 避免决策的“一言堂”和盲目性, 从而使公司获得最优的投资回报率。

1.3 规范的治理结构是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

成为上市公司, 利用股市筹集资金, 是众多中小企业创业者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 国内外资本市场对企业发行上市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其中,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发行上市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中小企业要想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实现持续融资, 就必须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 才能为改制上市打下良好基础。

2 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近年来, 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据调查, 辽宁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105个, 企业数量13600多个, 就业约100万人, 年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 (吴野松, 2008) 。下文探讨一下辽宁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2.1 存在的问题

(1) 股权集中, 两权不分。

辽宁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所谓家族企业,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经济组织, 企业资本的来源和积累以及企业的经营建立在家族背景之上 (于立, 2005) 。这就导致了多数中小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于创业者及其家庭成员手中。因此,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设股东会。同时, 为了减少经营管理所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以及时间成本, 一些企业不设董事会, 即使设立董事会, 其职权行使也形同虚设。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均由创业者一人拥有或控制。在实践中, 企业创业者作为投资者 (独资或作为大股东) , 既是董事长, 又是总经理, 公司发展决策皆由一人包揽。

(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作为家族企业, 一方面, 中小企业在选聘人才时会受到伦理亲情的限制, 过多偏向于家人或亲属;另一方面, 退居二线的创业者为了不失去对企业控制权和知情权, 将企业控制权禅让给自己的子女。因此, 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的主体是家族成员, 他们既拥有 (全部或部分) 所有权, 又有 (完全或部分) 控制经营权。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 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缘关系, 缺乏职业经理人员,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决策的专断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3) 企业制衡机制不完善。

制衡机制是为了在对重要行为主体进行监督和限制, 确保其行为符合股东及其他相关方利益而设计的结构、功能和联系机制。在上市公司里, 制衡机制主要表现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制约关系。辽宁上市的中小企业寥寥无几, 作为非上市公司, 没有股东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议事不规范, 成员构成与经理机关高度重合。因此, 中小企业目前还停留在“一个人 (或‘内部人’) 说了算”或“自己监督自己”这样一种没有“制衡”的状态。

2.2 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创业者素质和观念原因。

创业者素质不只表现为学历层次, 关键要看战略意识、管理能力和创新观念。受国企发展模式和氛围的影响, 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战略意识, 在机制和策略的运用上创新观念不强。中小企业创业者往往更看重与政府管理者的关系, 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上投入精力不足。

(2) 政府规制原因。

近年来, 国家和辽宁省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大都体现在政策优惠、技术研发 (如产学研结合) 和融资渠道等方面。而关于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和规范运行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建议 (不包括上市公司) 。没有外在力量来推动, 改革的惰性与企业运行的惯性相结合, 使得中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 市场环境原因。

市场环境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方面。市场本来应该是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控企业行为, 但由于上述市场建设不完善, 导致市场的外部治理失灵, 对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没有明显的约束。

3 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完善治理结构的几点建议

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具体要从企业内外两个层面入手。

3.1 转变观念, 优化资本结构

转变观念是完善治理结构的前提。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 资本封闭的创业观念与企业发展壮大对资本的持续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为此, 中小企业创业者应该树立资本运营观念, 积极优化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 决定了企业所有权的配置方式, 对治理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股权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数量之比, 直接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和转移, 从而决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影响治理效率 (梁红, 2010) 。一方面, 要增强负债经营意识, 合理安排债权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 利用长期贷款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 适当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和其他企业参股, 实施股权多元化。资本结构优化的结果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效应, 还可以借助债权人和其他股东实现对创业者的制衡, 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2 完善“三会四权”的组织机构

“三会四权”的组织机构由股东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董事会 (决策机关) 、经理 (执行机关) 和监事会 (监督机关) 构成。不需要设立股东大会或股东会的中小企业, 必须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一定要设计好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比例。在物色董事人选时, 应优先考虑下列人员:一是财务和资本运营专家;二是行业专家;三是管理专家 (张旭, 2009) 。经理一定要由董事会集体来选聘, 为避免家族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可以考虑从外部聘请职业经理人。当然, 引入职业经理人, 建立管理团队, 就应该适当放权, 给予他们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而不是把管理团队作为花架子、纯摆设 (王春和, 2007) 。监事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职责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制衡。注意要细化监事的责、权、利, 保证其监督行为的独立性。

3.3 建立标准化的公司治理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基础则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用“法制”代替“人治”;在具体操作上, 要求具有竞争意识、战略意识、协作意识和超前意识 (李庆满, 2003) 。中小企业在建立了“三会四权”的基础上, 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 其中包括公司治理标准, 主要体现为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善的、覆盖“三会四权”业务流程的, 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变化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标准, 是中小企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3.4 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李维安 (2002) 认为, 衡量一个治理结构的标准应该是如何使公司最有效地运行, 如何保证各方面的公司参与人的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在中小企业中,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施激励政策。为了激励管理者努力从事监督与管理行为, 一种有效的安排就是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利益制约关系, 即把企业经营权与企业剩余索取权集中于一人, 使管理者的收益决定于被管理者的努力程度, 双方产生激励相容性 (李维安, 2002) 。为此, 对董事、经理、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应该以物质利益为主, 可以考虑采用年薪制、股票期权等长效机制。同时, 也要完善高管人员的任免制度、风险抵押制度。对于中基层管理者和一线的操作人员, 也要在认真研究其需求的基础上, 设置与其职位要求、个人能力及贡献相匹配的激励制度。

3.5 完善外部治理环境

外部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顾客、媒体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 借助的平台和工具是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政府规制与市场内在运行规律相结合, 通过“用脚股票”、“经理人流动”和“货币选票”机制对经营者在资本筹集、业绩表现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形成压力, 从而对经营者产生约束效应。因此, 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环境, 通过市场建设规范中小企业内部治理行为,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治理结构是提升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需要中小企业自身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转变观念, 优化资本结构是前提;完善“三会四权”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核心;建立标准化的治理体系, 健全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是保证, 完善外部治理环境是必要补充。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治理结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对策措施要围绕创业观念、资本结构、组织机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几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扶持、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 2010 (5) :9.

[2]朱永华, 王燕燕, 张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相关性实证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2) :5.

[3]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40-41.

[4]辽宁中小企业厅.更好更快地发展辽宁产业集群[EB/OL].http://www.smeln.gov.cn/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263255755073&contentID=1263255755262, 2010-04-07.

[5]梁红.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 2010 (15) :2.

[6]张旭.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1) :60.

[7]李庆满.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探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3 (12) :23.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之中寻突围 篇10

我国目前进入工业化中期,煤炭、森工、石油等资源型产业和以军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衰退现象日渐显现,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这一问题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突围之一:“包袱”如何变“财富”

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煤炭、森工、石油三大产业都已进入“中老年期”,资源衰竭,设备老化,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等衰退迹象十分明显。黑龙江还是个国防工业大省,多数军工企业建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以来军品生产任务锐减,未能及时调整转向,因此也被列入衰退之列。

这四个衰退产业的下岗职工数量较多,给当地社会就业造成很大压力。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总会计师张坡对记者说:“这些下岗职工曾经是企业的‘财富’,为共和国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了‘包袱’。我们应该把他们再变成‘财富’。”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燕说,日本对衰退产业富余人员安置的办法可以借鉴。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对九州地区煤炭矿井实施关闭,导致数十万工人失业。对此,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调整政策是,在该地区兴办工业开发区,对安置煤矿工人及子女就业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并根据用人比例给予差别优惠政策。这项措施很快使煤矿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并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顺利转移和再配置,使该地区很快由传统煤区转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刘景林对记者说,衰退产业工人一般都有专业技术,只要敢于出去闯荡,就会发现天地很宽广。伊春林业职工就■出了一条异地就业之路。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伊春涌现大量富余职工,同时边贸口岸绥芬河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木材,却因缺少木材加工技术工人,就地加工数量仅占过境木材总量的10%。闻讯后的伊春富余职工陆续来到绥芬河市开创新天地,如今已达五千人左右。此外,一些职工还远赴俄罗斯境内从事木材采伐工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输出工人从事煤矿开采、石油勘探、木材加工等工作有很大潜力,我们可以考虑跨国调整人力资源的布局。

突围之二:何时动得“大手术”

许多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等制约生产经营的难题,哪个问题严重得无法回避了,往往就全力解决哪个问题。这种吃“止痛药”的办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将导致衰退产业积重难返,所以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割掉体制落后的“肿瘤”,从根本上增强衰退产业的“体质”。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焦方义教授分析说,衰退产业在体制改革上应该更大胆一些,思路也要创新。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军事工业机密的核心产品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如石油资源和军品,除此之外其他衰退产业中的主业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至于衰退产业中的辅助企业和外围企业,国有资本可完全退出。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邹滨年认为,衰退产业可考虑实施大集团战略。组建大的集团可以实现煤、木、油等衰退产业的资产整合,并通过大集团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找到自己的分工角色和需求订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重新构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集约化的资源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张维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龙江四大国有重点煤矿近几年大打“价格战”,都遭受了损失,成立集团后,如果每吨煤涨价一元钱,7000万吨的年总产量就可以拿到7000万元的纯利润。

黑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刘幸指出,针对衰退产业体制改革,政府应具体做三件事:一是鉴于体制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可成立专门的衰退产业统筹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协调衰退产业问题;二是设立衰退产业调整援助基金,主要用于衰退产业的贷款贴息及下岗职工安置,同时实施适度的减免税费制度;三是在衰退产业所在地区,加紧建立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发展与衰退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设备市场,为衰退产业改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突围之三:如何改变“一条道走到黑”

据记者调查,衰退产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原字号资源的开采和国家指定产品的生产,在其产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因而经常出现主业“感冒”全产业“发烧”的现象。任由衰退产业“一条道走到黑”必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因而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手段加速衰退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最终实现“主业衰退,副业和新产业崛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新增机床70%依赖进口,机电类产品40%以上依赖进口,新增大型电站设备近50%依赖进口,冶金工业的高级设备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一些专家指出,黑龙江衰退产业普遍在机械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谁在这一优势上发挥得好,谁就能从中抢占市场份额。

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东辉高兴地对记者说:“自20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煤大国都在积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我们公司恰好具备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煤炭产业是衰退了,但依托煤炭建立的大型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优势没有衰退,如今我们依靠和发挥这一优势,成为国内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采煤机制造企业。”

大海林林业管理局局长张德安接受采访前,正在忙于为林区的“雪乡”和“龙江第一漂”等景点和场所联系安装电话。他说:“树木不让砍了,我们就得在树木以外做文章。”为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非林、非木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营养供应下一篇: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