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2024-06-04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精选十篇)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1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活动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阶段, 同时, 各个阶段的项目支出也采取了有所区别的会计处理。

(一) 研究阶段

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为此, 研究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计划性, 即研究阶段是建立在有计划地调查基础之上, 亦即是研发项目已经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 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二是探索性, 即为进一步开发活动进行资格及相关方面的准备, 亦即是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看, 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 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开发阶段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 即开发阶段是在完成研究阶段基础上的后续性工作, 因此, 对项目的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能性, 即开发阶段是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上的, 是研究阶段的更进一步, 且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因此, 形成成果的可能性很大。

二、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

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初始计量, 且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即按照取得该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据此, 内部开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 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可直接归属于资产的成本包括:开发该无形资产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 在开发该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专利权和特许权的摊销以及按照《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其他费用。由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尽管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且是构成企业研发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二者在财务运行中的风险程度、投资回报的关联程度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处理办法。

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在起始过程中的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而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为此,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 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 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 以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不存在技术上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例如, 企业已经完成了全部计划、设计和测试活动, 这些活动是使资产能够达到设计规划书中的功能、特征和技术所必需的活动, 或经过了专家鉴定等。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例如, 企业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实现服务于市场销售产品的改进或者其他直接能够实现市场经济价值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能够发挥效应。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这一条件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 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企业持续开发该项无形资产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技术能力, 具有技术上的可靠性;第二, 企业能够说明为完成该项无形资产的开发所需的财务和其他资源足以支持完成该项无形资产的开发;第三, 能够证明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 以及企业获得这些资源的有关计划等;第四, 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取得收益;第五, 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即企业对于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支出应能单独核算。如发生的研究开发人员工资、材料费、以及设备的折旧费等能够对象化;对于同时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 所发生的支出能够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研发支出无法明确分配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不计入开发活动成本。而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且计入损益的支出, 不再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并允许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 即将开发支出归入无形资产中并定期进行摊销, 这和旧《企业会计准则》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 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因此, 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无疑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这是因为, 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 风险大, 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如此一来, 企业如何自主裁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一方面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判力, 同时也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从而达到操纵企业业绩, 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为了对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过程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正确的核算, 需要设置“研发支出”会计科目;并按研究开发项目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具体账务处理是。

第一,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 未满足资本化件的, 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第二, 企业购买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应按确定的金额予以资本化, 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 应比照上述第一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 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资产的, 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期末, 企业还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研发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中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例如, 某公司正在研究和开发一项新产品专利技术, 2006年1月至10月发生的各项研究、调查、试验等费用共计100万元, 2006年10月至12月发生的材料费用30万元, 工资费用20万元, 共计50万元。在2006年9月末该公司已经可以证实该项新技术必然开发成功, 并满足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2007年1至6月又发生材料费用50万元, 直接参与开发人员工资120万元, 场地设备租金和注册费等支出80万元。2007年6月末该项新技术完成并达到了预计可使用状态。为此, 该项研发活动支出的账务处理如下。

由于该公司在2006年9月末就已经证实该项新技术必然开发成功, 因此, 2006年10月1日是该项无形资产确认标准满足日。2006年10月1日前发生的研发支出, 作会计分录如下:

期末, 应将费用化研发支出予以结转, 作会计分录如下:

2006年10月1日至12月发生研发支出, 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2007年1至6月发生的研发支出, 作会计分录如下:

2007年6月末, 该项新技术完成, 达到了预计可使用状态。此时, 应结转的该项专有技术总额为300万元 (50+250) 。作会计分录如下:

摘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 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 更是企业立足未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为此, 正确核算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特别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核算进行研究, 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小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2

小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确定,包括应负担的借款利息。小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自营建造固定资产成本确定

小企业自营建造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建造该项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工程项目较多且工程支出较大的小企业,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性质分别核算。

小企业自营工程,领用工程物资,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原材料”科目。

在建工程应负担的职工薪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小企业进行工程而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或商品,应当按照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小企业进行工程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应当根据借款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应付利息”科目。办理竣工决算后发生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等科目。

小企业在建工程在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小企业自营工程办理决算竣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

(2)出包建造固定资产成本确定

小企业通过出包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应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工程价款等作为固定资产成本。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事业单位

一、无形资产及摊销和减值准备的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商誉的存在与企业不可分离,不可辨认,因而商誉不归类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创造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摊销指对无形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进入各期损益(对于企业)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无形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时,企业应考虑对该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

(1)《事業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在各期摊销时记入经营支出,尚未摊销完的金额为“无形资产”期末价值。对于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成本,在事业单位转让或处置无形资产时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而对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金额较大,且发挥作用期限较长,能在长期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取得当期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较少当期利润会影响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期摊销,计入摊销各期损益,减少各期利润,而不应在取得期间一次性记入当期损益。(2)无形资产将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足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摊余成本),则说明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即使其账面价值得以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利于无形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对于不实行陈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为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在取得无形资产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2)对于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组织的经营收入,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要注重收支的平衡及成本的计算。同时,这些单位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3)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事业单位可定期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财务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对,至少一年一次。(4)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报表项目。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资产部类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摊销”项目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负债部类增设“无形基金”项目,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为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信息,也为上级预算部门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放、调拨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徐永华.新知识经济下关于无形资产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2)

企业无形资产核算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4

1 确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原则

1.1 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 同时遵循公认会计规范

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 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无形资产。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样规定能使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 从企业实际出发核算无形资产。

1.2 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必须满足可计量性原则

对于一项资产, 如果不能进行准确的计量, 就不应当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实物形态, 确定其价值通常比较困难, 可计量性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更差。因此, 无形资产可计量性对于是否对某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在某种意义具有决定作用。基本的原则是, 不能进行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 就不应当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1.3 成本效益原则

无形资产的核算首先必须遵循“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 只有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产生的收益大于对其进行核算的成本时, 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的收益包括能够更正确的评价企业的资产状况、准确认识企业资产价值和衡量企业的收益质量等, 而核算成本则包括准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的成本、因为不能准确核算无形资产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等。

2 现行会计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2.1 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产物, 侧重于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 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 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 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认定标准下, 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 事实上, 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 著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 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2.2 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2.2.1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 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 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 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 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 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 (3) 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

2.2.2 摊销方法单一

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 应计算其转移的价值, 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 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 在此过程中, 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 (如企业文化氛围) , 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

2.2.3 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 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 不进行“演变革新”, “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 会“影响会计的生命力”。

2.3 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 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 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 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 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 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 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 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 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 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3 改进建议

3.1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3.1.1 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 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

特别地,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 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3.1.2 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 增加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 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1.3 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 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 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3.2 改进核算方法

3.2.1 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

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 按会计制度规定, 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 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历史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 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3.2.2 市价法。

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 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 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2.3 预期现金流量法。

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 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 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 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3.2.4 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

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 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 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 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 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 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3.3 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 促进无

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 建立信息管理档案, 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 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 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 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 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无形资产的竞争力。因此, 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日益受到会计界的关注, 要求将更多内容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 本文讨论了无形资产核算存在的局限性, 并进一步讨论了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确定原则及改善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内容 篇5

2007-3-20 1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固定资产核算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可以保护固定资产的完整并促使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这对发展房地产开发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开发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存在的情况和增减变动,考核固定资产的保管和利用情况;

2.正确计算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将它计入有关成本、费用,保证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并实现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

3.正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将它合理地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考核固定资产修理计划和修理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6

【关键词】 资产减值准备 必要性 提高 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资料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则资产已经减值。《企业会计制度》第53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

1.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1.2资产减值会计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1.3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1.4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

可比性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具有其重要性和优越性,但近年来的实施,由于被一些企业为了种种目的歪曲使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存在的缺陷,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影响了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质量。

2.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是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账面价值严重背离资产实际价值,资产虚增,利润虚增,许多企业虚赢实亏,造成会计信息缺乏客觀真实性。

《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计提方法、计提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有的也只作了笼统的说明,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资产的市场价格、获利能力等情况做出判断,操作性不强。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有现行市价、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由于计提减值准备中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一方面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又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

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而且在当时给投资者造成的重大误导,也已经构成虚假陈述。另外,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规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利用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权,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节各期利润的一个“蓄水池、”,根据企业各期实现利润的情况,多提、少提或是不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各期资产账面价值和利润。这就造成了企业利润均衡的一种假象,使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可靠,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3.资产减值准备有关问题的对策

产生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业务道德建设不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有监督机制不到位等等的原因,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除了对“货币资金”有细则规定外,对其他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仅就方法和检查做了基本规定,使法律制度出现了真空段。

3.2提高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一些企业在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3.4强化资产减值会计的统一性和明晰性 3.4.1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外研究也表明,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特有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准则的实施成本。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减值政策的相关规定是对基本会计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我们国家加大会计改革力度,尽快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具体体现。许多实证研究结果也已发现,面临“报表”压力的企业并没有正确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赋予的会计选择权,而是将其视作了利润操纵的机会,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相关规定的初衷。因此,我们尽管并不主张简单通过消除会计选择权,以求得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仍然认为目前适当限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完全必要的。

3.4.2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这就难以避免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筹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 栾建华会计核算的客观误差因素分析及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研究[J]. 财会研究,2001.

[2] 朱元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会计研究,1999(7).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7

一、生物制药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 促进了生物制药企业对新药品研究与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物制药企业自行研发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资金逐渐加大, 无形资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企业非流动性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核算无形资产成为正确反映生物制药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重要因素。

1. 自主研发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

现代生物制药企业是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生产力, 以生产和销售为依托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生物药物研发过程包含如下几个阶段:研究和药物发现、临床前与临床测试、待批准申请、营销与销售。这期间一般需要6年或者更长时间, 就单个产品而言, 技术开发费用、新产品试制成本、营业费用、其他费用等投入约需数千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生物制药企业研发业务专业化、复杂化, 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 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企业自主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离不开企业研发活动的清楚划分, 这就造就了现阶段生物制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模糊化和不确定性。

2.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规定不合理。

在生物制药企业会计核算中, 无形资产有着所占资产比例大、账面价值高等特点。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份内分期平均摊销, 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首先, 我国新会计准则已经向国际接轨, 而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并且其发展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若生物制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只能采用直线法, 一方面不利于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抑制企业进行无形资产投资, 不利于企业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获得长期优势。其次, 有一些无形资产的价值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流逝而贬值, 反而会增值, 如随着技术改良更新而产品性能得到大幅提高的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对于这一类无形资产不宜只进行摊销处理。最后, 按现行规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 这不能反映无形资产历史成本已摊销的程度, 不利于企业决策者和投资者进行管理和投资分析。

二、明确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 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包括基础研究、实验室试验、临床前试验、临床后实验等。生物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活动。研究活动更加侧重于在理论上的探索, 其性质是不具有足够的确定性。而开发活动则更侧重于在实践上的应用, 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 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同定义与性质决定了新准则中对研究与开发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支出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八、九条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 应在管理费用项目下设置“研究与开发费”这个二级科目, 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研发阶段的各项支出情况。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讲, 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其特殊性, 如何区别“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就成为了区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 在生物制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 能够满足以下条件其中之一, 即可认为进入开发阶段, 将其确定为无形资产。第一, 研究与开发产品已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研究与开发的产品, 从单分子、多分子状态起步, 若经过科研攻关, 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就代表该研发项目只需对产出的化合物进行各项调整和测试, 其研究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第二, 研究与开发产品已进入临床后实验阶段。临床前实验是指在动物身上进行药物实验, 而临床后实验是指在人体身上进行药物实验, 如果该项产品进入临床后实验阶段, 就代表其在药品性质和临床实验结果各项指标都能够达标。以上两点都能够在科研层面上证明所研发产品在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也为财务工作者区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三、完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1. 生物制药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 自主选择摊销方式。

生物制药企业投入开发出的新品种的经济价值大部分受到技术革新、市场需求的调整、同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由此带来其预计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若生物制药企业能够根据经济环境、技术更新的速度等因素, 在向所受管辖的政府机关报备的前提下, 灵活选择摊销方式, 如直线法或加速摊销法等, 这样企业会增强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和获得长期发展优势。

2. 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 反而会增值的无

形资产, 如随着技术改良更新而产品性能得到大幅提高的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其不进行摊销, 只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 其调整额计入资本公积项目, 这样有利于经营管理者进行决策和分析。

3. 生物制药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具有多样性, 有的是用于产品生产, 有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

由于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不同, 受益对象不同, 其摊销费的归集方向也应不同。与生产有关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要归集为生产成本或者制造费用, 最终进入存货成本, 如用于生产成本专利技术的摊销费用;与企业整体管理有关或难于分清用途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归集为管理费用。建议设置一个“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 类似于现有的固定资产累计摊销账户, 这样可以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已摊销额和剩余账面价值。

综上所述, 生物制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如何既能准确地确认与计量, 又能合理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摊销, 是目前生物制药企业面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生物制药企业的经营决策与财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生物制药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其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着难以准确计量和确认、摊销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细化生物制药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明确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及会计核算实际特点, 给出完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为生物制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方法, 从而使生物制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更加准确与规范。

小企业生物资产业务的会计核算研究 篇8

一、小企业生物资产核算的特点

1.不考虑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核算。由于小企业规模较小, 实力较弱, 很难承担起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社会责任。因此, 小企业会计准则仅涉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不考虑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2.生物资产按照特点分别参照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业务核算。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 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存货的一些特征, 因此, 其有些业务的核算一般参照存货的业务进行处理, 故将其在核算时划归到了流动资产的类型中[2]。鉴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类似于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特点, 其部分业务也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账务处理。

3.生物资产核算时不考虑资产减值。小企业在生物资产核算时应该按照成本计量, 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小企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在会计业务中尽量避免公允价值、现值、市场价格等计量属性[3]。结合税务规定, 仅在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才计提损失, 以简化会计处理程序, 减少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

4.仅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在小企业准则下, 小企业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用于核算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累计折旧, 小企业仅能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并考虑税法的规定, 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改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 转化时要考虑其折旧额。

二、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一) 小企业外购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外购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直接费用。按照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 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如小企业购买资产时其成本的构成, 以及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时其发生成本的分配, 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例1:小企业荷达肉食品公司, 2013年2月1日从某养殖场购买山羊500头, 支付价款10 0000元 (不考虑增值税) , 另支付运输费1 000元, 款项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101 000

贷:银行存款101 000

(二) 小企业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

小企业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的, 应按转群时的账面价值, 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其账面余额,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2:2013年2月5日, 小企业绿达养殖场自行繁殖的20头种牛转为育肥牛, 此批种牛的账面价值为40 000元, 已经计提的折旧为15 000元。该养殖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25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15 000贷:生产性生物资产40 000

(三) 小企业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达到郁闭状态时发生的管护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归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费用, 按照应分配的金额, 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例3:小企业绿化林业公司种植一片杨树林, 达到郁闭的占80%, 2013年3月发生树林管护费共计40 000元:其中, 人员工资20 000元 (尚未支付) , 使用库存肥料16 000元, 灌溉使用水电费4 000元 (以银行存款支付) 。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杨树8 000

管理费用32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20 000原材料16 000

银行存款4 000

(四) 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

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 应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农产品”科目, 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4:2013年11月1日, 小企业光华农场收获玉米10吨, 种植玉米发生的总成本为25 000元。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农产品—玉米25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玉米25 000

(五) 小企业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5:2013年11月10日, 小企业光华农场销售玉米一批, 收到的价款为50 000元, 款项已存入银行, 种植该批玉米发生的总成本为20 000元。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 000借:主营业务成本20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20 000

三、小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一) 小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涉及按照税法规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 还应当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例6:2013年2月6日, 小企业光华农场从丰收种业公司购买玉米种子一批,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种子买价为20 000元, 增值税税额为2 600元, 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2 600

贷:银行存款22 600

(二) 小企业自行营造、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 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等支出。或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 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等支出,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 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 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

例7:小企业光华农场自2013年开始自行营造一片橡胶林, 当年发生种苗费100 000元, 定植抚育使用肥料200 000元, 人员工资300 000元。该橡胶树达到正常生产期为6年, 从定植后至2019年共发生管护费2 100 000元, 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600 000

贷:原材料—种苗100 000

—肥料200 000

应付职工薪酬300 00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2 100 000

贷:银行存款2 100 00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2 700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2700000

(三) 小企业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应当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 应按转群时其账面价值, 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其原价,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类似于“例2”。

(四) 小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等原因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时, 应按照取得的出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处置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其原价, 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按照其差额, 借记“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科目[4]。

例8:小企业绿宝林业公司拥有一片橡胶经济林, 2013年5月10日出售50棵失去经济效益的橡胶树获得收入5 000元, 账面原值10 000元, 已计提折旧6 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5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6 000贷:生产性生物资产10 000

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1 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中华会计网校.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李春英.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J].财会研究, 2012, (9) :44.

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 无形资产的流失, 必然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管理, 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维护合法权益, 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独特性, 这导致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 未能及时、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正作用。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作用, 重视、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从各个方面做好无形资产的核算。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 对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概述

1.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标权、应收账款、专利权等, 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 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 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 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还包括关于商誉和人力资源等的会计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转让,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 除国家规定以外, 还应当对国家的其他规定所得。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企业, 应当取得无形资产, 费用将被一次性摊销, 减少账面余额和当前支出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实施应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受益期摊销金额, 按照减少账面余额无形资产和当前消费。

2.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

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可识别的非货币性资产, 主要有四个特点:

(1) 垄断性

企业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产, 法律对非持有人对专利权有偿使用, 如专有技术、科学研究等, 通过法规来安全措施维护其垄断。

(2) 效率高性

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成本。企业自身具有品牌效应, 无形资产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3) 不确定性

由于无形资产本身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无形资产的风险因素和外部转移, 国家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许多可变因素,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的收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直接损失, 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这给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4) 无可比性

无形资产主要是由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 这是创新性的, 单一的, 市场一般不能找到相同的, 所以几乎没有类似的价格比较。

3.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企业会计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影响了国家的产权、合理和有效的运用。

第一, 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有利于提高知识经济的竞争力。关键是人才, 核心是科学技术。随着科技、教育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是企业的基本资源, 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是最活跃的技术和经济资源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生存, 不仅为企业创造价值, 而且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当今世界, 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意识到只有科学的创新, 才能在数量上和水平上满足, 才能促进更快更好的发展, 只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形成上,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现和形成财产, 才能提高自身的发展优势, 才能提高竞争力。

第二, 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有利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强企业和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无形资产、社会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目标、经济效益的预测、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生产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科研相结合, 更能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

第三, 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有利于维护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 集中体现企业的实力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特别是当无形资产转让或投资时, 其价值将得到充分的确认和实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竞争激烈的时代, 企业要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保护, 这有利于企业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 无形资产的流失, 必然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的管理, 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维护合法权益, 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现今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它的功能,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 单位也制定了一些规则, 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全面的规定, 标准是不统一的, 监督和指导的力度不够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与实务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在执行任务、兴办产业等工作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程序等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由于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个别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 从而造成大量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被剽窃、泄漏。

2.无形资产核算局限性强, 难以计量

(1) 确认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无形资产, 无论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 都不能全面反映现实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大量的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记录与报告之外, 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因此必须改革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按照无形资产的真正含义全面确认无形资产。

(2) 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精确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可在确定的摊销期间内将己取得的无形资产进行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但这种平均摊销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版权和著作权等较为稳定的无形资产, 可以采取平均分摊的方法;但对于更新较快的、时刻面临着被新技术替代可能的专利技术, 非专有技术和外观设计等, 未来的经济效益难以确定, 此时若采用均摊的方法, 就与会计谨慎性原则有悖。

2.缺少一套权威可行的评价体系, 难以量化管理

会计和资产管理机构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源于一个没有系统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支持和保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应注重系统结构合理与兼容性, 对各方面的任务大致划分, 并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以保证其应有的效果。但是目前国家企业中缺少一套权威可行的评价体系, 难以量化管理。

四、完善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

1.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和相关法规体系

首先, 加强无形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 维护市场经济条件的有序发展, 也要建立相应的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二、有效控制市场经济组织的管理。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法律审查评估制度, 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规范, 提高陪审员和职业培训考核机制。

2.提升管理阶层的无形资产意识, 成立专业机构规范管理

转变观念,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企业应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应加强宣传意识。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无形资产管理理念;建立无形资产管理部门, 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利用无形资产的信息管理方式实现全过程自动控制, 重点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日常维护和监督, 不仅提升了管理水平, 而且可以提高管理力度, 实现无形资产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创新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完善量化管理及会计核算

(1) 创新工作思路, 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制度

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加强意识, 促成了工作更规范的工作突破了盲目的惰性思维, 大胆实践,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实现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知识的理论涵养, 增强了财务分析的能力, 充分发展了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敢于讲原则、坚持原则, 寻求管理力度, 创新发展, 进一步坚实的财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工作, 切实做到手续完备、真实, 数据准确, 账目清晰, 用科学的财产提供的分析方法和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的创新, 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无形资产的扩大范围的确认, 会计计量手段多样化;尊重知识和人才,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制度。

(2) 创新理念, 增强忧患意识, 克服老理念, 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做好服务保障

随着公司各部门的财务工作, 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单位的管理,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 资产管理, 物流管理和其他一起和谐, 所以加强财务管理, 金融创新提供管理机制的功能。是从预算概念的转变, 预算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充分把握财政政策, 金融法规, 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二是在日常工作和各部门的公司和他们的公司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让大家了解财务实质和过程的工作, 金融支持的新功能和要求, 通过我们的积极合作, 实现事前控制, 在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三是加强服务理念, 加强金融部门自身建设, 落实责任, 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不断改进观念, 树立强烈的时代感、效率和质量意识, 在工作中具体大胆参与实践, 坚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精神, 逐步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公司财务管理机制, 为管理层提供财务信息

五、结束语

无形资产作为一项隐形的财富, 其带给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应给予无形资产充分的重视, 正确确认、计量无形资产是企业的责任。广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立足并长久发展, 就必须要加强对自身无形资产的管理及应用。所以对无形资产进行开发与管理, 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以建.无形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经济视角, 2011年第9期.

[2]李煜, 王义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东北大学学报, 2006年第8期.

[3]苏航.论无形资产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科学与财富, 2014年第9期.

[4]杨洪.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会计问题与对策探讨.知识经济, 2014年第21期.

[5]洪作维.当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及其完善对策.现代企业文化, 2008年第18期.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探析 篇10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中使用期限较长, 单位价值较高,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 对固定资产的概念有以下两个比较权威性的规定:一是《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规定, 固定资产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 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3) 单位价值较高。二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 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两个概念相比, 准则对固定资产概念的定义有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不再作是否“生产经营性”这样的区分;二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上确定为“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三是单位价值未做具体的规定;而制度中则规定了不属于生产经营设备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见, 准则只是对固定资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界定, 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 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而制度则是从时间和价值两个方面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具体判断标准, 更易于会计实务操作。

准则和制度对固定资产概念的表述虽有不同, 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都反映出固定资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固定资产必须是有形资产。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有形资产都是固定资产, 比如企业的库存商品等存货虽然是有形的资产, 但由于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其他条件。因此, 不属于固定资产。二是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由于固定资产的服务期限超过一年, 因此, 固定资产支出不能一次性地在一年内完全费用化, 而应分次地费用化, 即属于资本性支出。三是固定资产可以多次参加生产经营过程, 保持其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四是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或管理目的, 而不是为了出售。

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

1. 固定资产的取得

由于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同, 其历史成本的构成内容和确定方法也就存在差异, 所以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 分别反映外购、自行建造、租赁、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交易等方式取得固定资产。

2. 固定资产折旧及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不同于存货, 它不是被一次性完全地耗用或销售而转化为货币资金, 它可以在较长的时期内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其他目的服务, 并且其服务潜力是随着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降低以至于消逝。因此, 按准则的规定, 应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另外,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往往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 即进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3. 固定资产的处置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对那些不适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可以通过对外出售、对外投资、对外捐赠、偿债、非货币交易换出等方式进行处置;对那些由于使用而不断磨损直到最终报废, 或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发生提前报废, 或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损失发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进行清理。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固定资产退出企业, 都应作为固定资产减少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4. 固定资产的清查和期末计价

为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应在会计期末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并考虑是否发生固定资产减值, 以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

三、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购置, 造成资金浪费

有不少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 对投资项目缺乏分析评价。在编写标书前, 未对设备投资项目做出科学预算, 未对采购的设备进行摸底, 未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 未保证资金最优化使用。比如有些公司为了促销, 有时让企业先使用其设备, 约定在设备使用期内分期付款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再付款。这样固定资产不能及时计提折旧, 使受益科室的收入增加, 但其相应的成本没有增加, 造成受益科室盈利虚高, 而不能反映真实的收支情况。

2. 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混淆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都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的反映, 都体现了谨慎原则。也正是由于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 所以导致会计处理错误。在实务中, 一些会计人员认为累计折旧已经表示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 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显得重复, 因而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实, 折旧表示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可以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 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折旧与固定资产减值相互影响, 彼此联系。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与修正, 两者共同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我们会计人员必须要正确认识两者的涵义, 这样才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正确核算固定资产。

3. 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不能相符

固定资产卡片是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基础, 它在固定资产账簿与固定资产实物之间起到媒介的作用。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一些企业领导中普遍存在。一些数额较小的固定资产, 如生活设施 (如炊事用具) 、文体设施 (如娱乐器具) 、办公设备 (如电脑、复印机、打字机) 等存放使用地点经常发生变动, 固定资产实物存放地与卡片、账簿不能及时变换更改, 由于信息反馈的脱节, 导致了固定资产不能够及时得到反映。财务部门对于固定资产价值不能准确确认, 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账外管理的情况。有时实物已经到了报废的时候, 但是财务部门仍旧照提折旧, 这样造成了财务部门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正的固定资产状况。

四、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政策建议

1. 对固定资产实行科学管理

要想管理好企业的固定资产, 企业必须要实行科学管理, 编制从固定资产购入、使用、转移、报废全过程管理网络软件。固定资产购入时要填写固定资产购置保管单;固定资产保管人或保管部门变化时, 要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单;固定资产报废时, 要填写固定资产报废鉴定表。各种手续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条款执行。固定资产档案、卡片不应只由财务部门保管, 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也应有副本或电子档案, 以备随时查阅。同时, 建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体系, 保证其科学严密, 使工程项目不再盲目上马。

2. 加快提高资产核算人员素质

在提高资产核算人员素质方面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提高业务理论素质。资产核算人员除了应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及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掌握本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提高政治素质。并不是说每个资产核算人员都要有多大的政治抱负, 但是要尽量培养资产核算人员的全局意识和责任心。资产核算人员应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从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出发, 树立“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观念, 增加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三是提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能力等。

3. 推进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化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集成是核心。集成使财务监控从事后推进到事前、事中, 有利于对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的事前、事中控制。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数据要与设备采购数据、基建项目数据、设备维护数据实现集成, 可以保证固定资产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确保账、卡、物始终保持一致, 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另外, 企业可以运用条形码电脑技术, 建立固定资产价值静态管理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核算体系。实现固定资产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 达到及时处理、查错防漏、真实掌握固定资产情况的目的。固定资产条形码电脑管理与人工手工管理相比速度快、正确率高、易于操作、成本低, 极大地简化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

企业财务部门应该与管理部门一起每年至少一次定期实地盘点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在年终财务结账前应该编制“固定资产盘点表”, 核算出固定资产的盘盈和盘亏数额, 查明固定资产变动原因, 弄清其责任, 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根据批准进行有关的账务处理。如果发现有多余的, 以及保管、使用、维护不当的固定资产, 要及时向领导报告或向有关部门建议改进。

摘要: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正确与否, 既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又影响到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效用性。目前, 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混淆、资产的账卡物不能相符、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等, 造成资金浪费。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应对固定资产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资产核算人员素质, 有效实施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 加速推进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化, 确保企业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核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兴武.谈固定资产折旧时间[J].财会月刊, 2004, (10) .

[2]何巧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改进建议[J].广西会计, 2002, (12) .

[3]张国政.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J].财会月刊, 2002, (9) .

上一篇:开放教育招生下一篇: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