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途径与方法

2024-05-31

教学途径与方法(精选十篇)

教学途径与方法 篇1

1. 注重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思想品德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作用是很大的, 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处在小学时代的他们还没有主见, 他们都是先从模仿中学到知识, 所以老师的任何一个小的行为都很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师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注重课堂氛围。新课改以后, 国家提倡要活跃课堂气氛, 不能每节课都是老师在讲, 学生在听, 一定要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同时, 老师还要因人而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建立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乐在其中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

2. 注重家庭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人们的第一任老师都是父母, 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时代, 我们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家里, 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家庭环境不一样, 接受的教育也可能不一样, 家长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要与学校的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具有相同内涵的教育。

3. 注重课余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怎么用相同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上学期间的课余时间是很宝贵的, 如果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那将会对教育有很大帮助。老师可以在课间组织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又可以起到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知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4. 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选择意识, 他们还只会跟从, 只会模仿。小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 所以, 他们一定会无意识地去记住一些老师的动作、行为等, 然后去模仿它们, 因此老师一定要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做有损道德的事情, 让自己与时代同步, 保持自身魅力, 不被社会淘汰, 这样学生也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5. 实现学生生活实践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去接受知识, 这就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挑战, 因为学生可能会在教学以外的地方发现他们更感兴趣或者是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这样他们就会对思想品德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老师一定要及时修正他们的这种思维。比如, 对于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 他们可能在小的时候没有好的生活环境, 会很自卑, 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只要自己愿意努力, 长大以后也一定能作出一番业绩。相反, 对于那些家庭环境相对好的城市学生,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老师可以让他们去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让他们认识到农村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差, 自己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 农村同样可以有很优秀的人才, 告诉他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6. 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充分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以启发为主, 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完全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老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理解。思想品德教育很多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 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时刻保持激情, 活跃思维, 自己去发现答案, 从而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

7. 注重小学生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习惯是很可怕的, 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 所以老师一定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老师要参照一定的规范制定详细的计划, 一步一步来, 让学生慢慢养成习惯, 合理地学习, 健康地学习, 从而成为综合型发展的人才。

8. 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材是老师教课的基础, 但是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 这就要求老师要找出问题的关键、知识的本质, 同时把他们变成通俗易懂的东西来教授给学生。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时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篇2

一、提供与真实生活联结的机会

情境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口语知识的掌握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得到统一。教师不必传授过多的口语知识,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口语理论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性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和个性特长,要进行表现性测试的设计:如课前5分钟演讲、课本剧编演、小型辩论等,以挖掘学生的交际与语言潜能,促进其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可采用如下基本环节:确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题,搭建学习的具体课题框架;进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框架某个节点,帮助学生沿着框架攀升;独立探索;协助学习小组协商讨论,设计促进迁移的问题;效果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创设口语交际教学情境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尤需强调情境,营造“在场”的气氛。情境可分为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课堂是制造模拟情境的场所,教师要具有制造模拟情境的能力,做到情境多元、开放和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其中,学习中心站模式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有效开发与利用,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

学习中心也被称为学习站。每个学习中心,都要求具备一些学生完成活动和小型项目的必需品和材料。学生一般可以2~3人为一组,甚至可以独立活动。采用多元智力学习中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利用一系列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学习与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形成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能力的环境,促进对口语交际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发展智能强项,改善智能弱项。

三、积极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口语交际的训练,是教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主体性、自觉性和选择性。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能够促进平等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学会交流与合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手脑并用,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由于口语交际具有动态性、复合性、临场性特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一般可采用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学习和学习协作小组的形式。前者是异质分组,而后者是同质分组。小组成员一般为4~6人,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口语表达能力、个性等因素合理编组,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2.智力激励方式

运用智力激励法,能较快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应对能力。它适用于讨论、辩论等口语训练中。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为4人左右,甚至可以将学生分成2~4人的蜂音小组,让学生进行几分钟如蜜蜂振翅般的小声议论。小组划分可随机进行,也可根据口语能力的差异分成同质或异质小组。一般要给小组取一个名字,进行召集人、记录员等角色分工。其次,教师要给定讨论的话题。在展开话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的敏感,进行提问、质疑,引发学生热烈的、有意义的讨论。再次,进行智力激励,让学生畅所欲言。要求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做到简短、直接,有“闪光点”,能够迅速找到“语点”,使用关键词语或短语。

四、构建多领域学习内容间的联结

试论数学趣味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篇3

一、借助社会生活, 让学生趣记规则

在教学一些规则性的难点知识时, 我们老师有的是强调来强调去地磨嘴皮子;有的是反反复复的用练习来强化训练。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好些学生就是掌握不好。对此, 在教学中, 我把这些难学易忘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如借助社会生活中的常用语“老大”, 把难点知识溶入其中, 使难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难点。例如, “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 当字母与数相乘, 省略乘号时, 数要放到字母的前面, 如a×15=15a。可是很多学生总是将中间的乘号直接省略, 写成a15。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牢记这一规则呢?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我们现在上的是数学课, 做的是数学题目, 当然要让“数”做“老大”, 就像影视剧里的一些“老大”都是领头的, 所以省略乘号时, “数老大”也要领头, 要排在字母的前面, 要是你排错了, “数老大”可就有意见了, 一定要把“数老大”排在字母前面!孩子们在笑声中对这一“规则”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之后再犯此类错误的几乎就没有了。

二、巧用人身资源, 让学生操作完整

数学中的一些操作题, 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做此类题时, 总是提不起精神, 丢三落四的, 操作不完整。如何能让学生的操作做到既完整又美观呢?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人、事、物甚至自身穿戴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这些枯燥乏味内容鲜活生动起来, 使学生感到有趣, 学着有味, 操作时便能做到完整、美观。

三、创编韵律歌谣, 让学生解题轻松

在解答一些稍复杂的求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题目时, 有的学生常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些学生不善于观察发现, 不善于将图形中的某些部分进行相应的旋转、割补, 从中寻得解题路径。对此, 教学时我常会创编 (胡诌) 一些有趣的韵律歌谣加以点拨诱导, 让学生在歌谣声中宽松心情, 并从中得到启发而轻松解题。例如, 下图1中, 已知正方形BFDC, AF=3cm, FE=3cm, CD=DE,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

这是学生练习书中的一道习题, 若按常规思路去解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 笔者问学生:“此题有点难做, 有好的办法吗?”学生道:没有。现在老师“偷”了些歌词诗句编成歌谣, 吟唱给你们听听, “老师别逗了!题都做不出来, 谁还有闲心听您吟诗唱曲。”“听听无妨!看看谁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于是我和着韵律边吟唱边比划道:“扭扭脖子, 转转腰, 风景那边无限好!山不转来水在转, 水不转来云在转……”

过了片刻后, 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笔者请学生陈小丽发言道:“老师!您的歌谣转来转去的提醒了我:这道题中的阴影部分能否通过旋转后合并在一起来解。想了想真的可以耶!也就是以F为中心, 把三角形FDE顺时针旋转90°, 整个阴影部分就可以拼成直角三角形AFC (如上图2) , AF=3cm, FC=3cm, 所以3×3÷2=4.5 (cm2) ”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道:“你怎么就知道三角形FDE顺时针旋转90°以后, 角AFC是直角?边FD和边FB能够完全重合?”陈小丽道:“因为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 所以∠BFD是90°, 而平角是180°, 所以∠AFB和∠EFD合在一起是直角。因为正方形BFDC, 边FD和边FB长度相等, 又都共用一个端点F, 所以顺时针旋转90°能够完全重合, 从中可知边FE=边FC=3cm。”至此, 学生的全部疑问都弄清了, 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有学生风趣地说:“老师, 您的歌谣真神通, 让我们解题都很轻松了”。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篇4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则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而,小学生作文指导课如何上,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写。虽然每个班中都有一小部分语言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对写作确实有悟性,似乎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牵线搭桥”。但我们看到更多的状况是:大部分学生面对写作显得无比痛苦。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面对习作,更是无所适从,无从下笔。在作文指导课上,虽然师生都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那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有没有什么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呢?有。通过近两年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分析与对策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作文教学的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主题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当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题目多是命题作文,学生的思维打不开,没有多少灵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习作任务。新课程改

革以来,我们作文的命题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曾到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下来”。面对不同的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觉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的灵感。这些开放式的作文命题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尊重个人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老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捕捉瞬间的灵感。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对活动起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活动中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灵活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

二、注重生活积累,提高作文能力

1、广泛阅读,积累语言。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新课标》也提出要“重视文本”。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文内容来积累语言。入选小学教材的很多课文

文质兼美,是非常好的积累源,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好词佳句,教师定期检查。同时,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有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就会为其写作作好铺垫,在作文中就能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注意观察,积累生活。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而言,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除了学会有序地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不能单用眼睛看,要耳、口、手、脑并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记下观察发现,坚持写观察日记,把每天观察到的人、事、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内容及形式。人要重点记录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事要重点记录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景要重点记录下景物的特征、颜色、动静;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

3、增强体验,积累技巧

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但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

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训练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三、增强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地写作

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除了平时积累少外,还因为作文的条条框框太多,要求越多,作文就越容易离题,一次次的打击,让孩子再不敢动笔写作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写作文呢?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让学生重塑自信。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让学生充满自信,那我们的作文批改就不能老是去“找茬”,而应该学会善用鼓励,让学生在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一个字词的运用到一个片断的描写,从文章的材料、内容、立意到学生写作的表达技巧,从工整的书写到错别字的减少,多们都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避免使用侮辱和带歧视性的语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接

纳,为自己的人生喝彩。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位男孩子,十分好动,篮球是他喜爱的运动项目。因此,在言谈间,作文里经常提到他的篮球,可是在有关打篮球的作文里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叙述:甲同学抢到篮球传给乙同学,乙同学又传给丙同学,丙同学又传给丁同学,丁同学又传给……,最后某同学投篮了,球进了!作文也写完了。这样的作文按照书面的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选择了和他一同观看一场篮球比赛,请他给我这个“门外人”讲解比赛,当我带着一群孩子围在篮球场外,看着他眉飞色舞,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讲解时,相信他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赛后我告诉他:“你说得太棒了,如果你能把刚才所说的都写下来,那肯定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积极向上的评价点燃了他的写作热情,在以后的文章中总能看到他不少精彩的语句和生动的描写。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够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四、重视作文评阅

学生写作与专业人士写作有所不同。专业人士写一篇文章,从开始构思起一直到完稿,差不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精力一方面致力于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同时还时时用“第三只眼”对自己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测和诊断,并将诊断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大脑,根据反馈信息对写作行为再进行调整,也就是边写作边修改。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虽然伴随着一定的反思与修正活动,但这种意识和能力都不够,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因为初学写作的人,对什么是好文章,应该怎样写,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较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担负对写好作文来说的必要监测、反馈功能,而这个功能是需要教师来承担的。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文的过程被划分成了两部分,从审题、构思,到写作完成后交作文,这只是写这篇作文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评阅后,学生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成定稿(有时还需要再次评阅,再次修改),这篇作文才算全部完成。而教师的评阅,正好是联系两个写作环节的纽带,因此,作文评阅的意义十分重要,一点也不能省略。

端正了作文评阅的观念,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评阅的作用。教师最常用的作文评阅方式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写评语和在班级作集体讲评两种,前者适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作具体评价,后者适合对全班作文的整体情况作总结。如果时间允许,最有效的方式还是面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的评阅方式,总的来说还是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就少改,鼓励为主。

特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法与途径 篇5

一、特色教学模式的理念支撑

特色教学模式是以高效、兴趣、能力为出发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激发学生兴趣,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教与学的方式。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特色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理念:立足长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面向全体,去除教学精英化倾向;培养能力,发挥教学核心功能;提升兴趣,提供学习动力源;体现主体性,科学定位师生角色;科学探索,构建校本教学模式;坚定信念,相信学生。

二、特色教学模式构建的要素

1.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自主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宜选取较为简单的内容开展自主学习,随着年级和学生能力的增长逐步加深内容。教师应该善于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每堂课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合理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注意调控学习时间,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可以分为问题引入式和问题导出式两种。问题引入式即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自主学习,然后展示学习结果。这种方法适合低年级学生,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缺点是易造成思维肤浅化。问题导出式即事先不预置问题,学生根据材料自由学习,自己总结出重点内容。这种方法适合于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更深人,缺点是学生总结会过多占用时间。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应该是“打包成块”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数量和完整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避免思维碎片化倾向。简单的材料,自主学习的结论可以由学生直接展示。难度相对大一点的材料,自主学习的结论可以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后展示。

2.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对学习结论,交流疑惑;二是合作研讨,群策群力;三是结对帮助,以优带中,以中带差,互相促进和互相激励;四是扩大学生活动面,增加学生展示机会;五是组内骨干督促,给予压力,完成任务;六是创造氛围,激发兴趣;七是整体参与,体现主体性。

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要注重几个细节问题:应主要运用先思、后议、再展示的程序,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再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保障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实施前应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参考什么资料以及结论的展示方式等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初期要注重培养合作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保障人人参与,发挥骨干作用;保证合作学习时间,以便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3.结论展示的方法和途径

尽可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结论的机会,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找到自信、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可综合运用口头回答展示、组内展示、小组对抗展示等方法,实现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在展示中强化“不确定性提问”方式的运用能够提升展示效能。所谓“不确定性提问”是指教师不单单提问举手发言的学生或小组,而是不确定哪个学生或哪个组会被提问。在这个方式的运用中,教师要本着机会均等的原则,让展示机会在小组和全体学生间分布,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学习小组建设和学习兴趣提升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小组建设是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努力。每班分成若干组,四到六人一组,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评价结果组内共享,以个人代表集体,集体带动个人,激发集体观念,促进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源于学生主体性的落实、小组建设中的激励和展示机会的提供。在学习小组评价方式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以组内学生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互助,让学生在互相带动中促进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展示机会,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动手操作、探究和“精练”的实施。通过训练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总结提炼后的精华习题,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优生可以选作课后作业,从而达到其自主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尽量改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试验,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特色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1.学校管理层面的措施

一是前期准备。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前期和过程培训,使教师明晰和理解教学模式的理念、目标、方法。在模式实施前,学校班级应该首先实施小组化学生管理方式,打好教学模式实施的组织基础。

二是加强管理和指导。管理者要承包学科,有计划、经常性地听课,参加教研,召开分析会,及时与教师探讨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培训、分析、总结会,从整体上促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建立专门的评价方法,严格执行,督促教师投入新模式的实施中。

三是抓住集体教研的实效性。一方面,学科组按时、正规、高效地开展常规性教研活动,强化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探讨实行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运用好随机教研,及时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协同推进。开展个人、学科组行动研究,加强管理者参与和指导力度,边研究边论证,逐步完善教学模式。

五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建立新模式实施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进而分学科选择由骨干教师和素质好的青年教师组成第一梯队,依托他们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将新模式在各学科组全面铺开。

2.教师操作层面应该重视的问题

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树立自信、激发参与欲望、使每名学生在学习中受益为目标,着力对学生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自学能力,学习主动和质疑的习惯;讨论、互助、展示技能;学生快速反应、快速思考、快速研讨、快速完成任务的习惯。

教师应有效化解模式实施与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在课堂教学固定时间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完成教学目标是基本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程度服从于前两个因素。处理好时间、目标和体现主体性措施这三要素的矛盾,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选择。

总之,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应该对学生能力培养、成绩提高、兴趣激发、负担减轻、效率提升赋予具体的教学方法支持,为促进教师成长提供具体的载体,从而达成课堂教学高效的目标。

教学途径与方法 篇6

一、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生物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基础知识, 还应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开展德育工作,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生物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德育教学因素

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 努力探索教材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使这些德育因素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例如, 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影响,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学习关于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 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够提高德育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 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 运用情境教学法, 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 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 开展小组学习和主题讨论活动, 围绕某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并将学习成果作为行动规范, 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问题探究, 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 增强自身体验, 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 针对含磷洗衣粉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 要让学生查找资料, 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认识其危害性,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4.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 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节日, 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 设立生态环保宣传栏,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将校园的花草绿化带划分成片, 在适当的位置树立警示语, 并交给学生管理, 从而培养学生对花草树木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浅谈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篇7

1、有效学生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处在第一位的,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有人认为会说话的人都可以唱歌, 都可以学声乐。然而,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并不是会说话的人都可以搞声乐专业。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效学生呢?

(1) 要有健康的声带, 声带边缘平滑整齐, 能迅速闭合发声, 这是进行声乐有效学习的首要物质基础。

(2) 要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呼吸是歌唱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 共鸣使声音扩大并有效传送, 因此, 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是声乐有效学习的物质保障。

(3) 要有较高的智商和学习艺术的悟性。

(4) 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

2、有效教师是声乐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 他们能比别的教师帮助学生学得更多。那么, 什么样的声乐教师是有效的声乐教师呢?

(1) 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利于声乐教学概念的清晰化、示范的明确化, 这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促进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2) 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包括:第一, 有效教学准备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教学。第二, 有效教学行为策略。有效声乐教师应用语速适中的普通话进行授课, 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确信感, 并且要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表达系统。第三, 有效教学评价策略。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3、有效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载体

(1) 声乐专业教材是声乐最重要的基本课程资源

教材包括声乐教学所用的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用的文字、音像和乐谱材料。文字教材应包括人声发声器官生理解剖、发声原理及嗓音保健、中外古今声乐理论及声乐历史、声乐教学法等。

(2) 教学设施是进行声乐教学的保证

专用教室、钢琴、音像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证, 图书馆和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教师教学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 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3) 网络资源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

21世纪信息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 我们应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 为我们目前的声乐有效教学服务, 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服务。

二、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首先必须重视“选苗”。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 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 贫乏的文化知识, 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2、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 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 不断探索和积累, 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1) 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 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 学生才可能明白。

(2) 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 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

(3) 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 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 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更具魅力, 更令人信服。

(5) 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科学知识。

3、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 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 良好的互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 在很大程度上, 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因此, 师生之间应该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 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

4、遵循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 学生学, 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 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 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有效声乐学生、有效声乐教师、有效声乐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合理搭配、优化结合才能生成推动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的声乐有效教学。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培养声乐人才为己任, 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 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 师生双方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 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 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对声乐有效教学内容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6.[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途径与方法 篇8

课改专家李炳亭在第七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会上的讲话开篇就问道:“现在的课堂快乐吗?”继而追问:“课堂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 组成12年。孩子12年不快乐, 走上社会会快乐吗?” (1) 开篇的这个问题, 如当头棒喝, 振聋发聩。职高语文课堂上, 我们的学生或木然呆坐, 或游离课堂,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快乐”, 造成了这种低效和无奈呢?职高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偏低等只是浅层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深入文本, 获得阅读乐趣的能力。

百度数据显示, 关注穿越剧的人群的年龄分布比较广, 其中19岁及以下人群占44.08%, (2) 而且“穿越”成了年轻人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更有甚者, 南京两位15岁的女中学生由于看穿越剧太过痴迷, 企图在月圆之夜跳楼穿越到清朝去大展宏图, 改写历史, 可见穿越剧对青少年的, 影响之深。笔者认为穿越剧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以穿越这种独特的形式使观众移情到剧中人身上寻找自我的参与感, 造成古今思想的碰撞,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拓展与深化学生的体验。王荣生教授把语文课堂中的体验分为两端:一端是学生的“自发体验”, 也就是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自发对话;一端是“外授的体验”, 即“对别人体验的体验”, 而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设条件提供外授体验。 (3)

从移情、拓展体验的角度来说, 语文教学与穿越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概念界定

“穿越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和文本, 以学生的已有生活情感体验为依据, 将其生命和情感体验外设到文本、作者和同伴中, 从而拓展体验, 构建新知, 即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者形成有机统一。

三、穿越教学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一) 学生与作者间的穿越

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篇章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 这就增加了学生解读的困难, 如何克服这种距离感, 走近作者的时代, 走进作者内心, 体验作者的情感, 实现学生与作者间的穿越, 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 以故事走近作者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 要让学生走近一些有着巨大时间、空间距离感的作者,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讲故事。通过故事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例如, 在教学《将进酒》时, 笔者讲述了李白命贵妃磨墨, 令“高力士脱鞋”的故事, 又讲了民间流传的“李白捞月而死”的故事, 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故事中体会李白不畏权贵、淡泊名利、洒脱不羁的性格, 以及其诗歌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这种讲述比单调地重复着诗人生平简介要生动得多, 也有效得多。

再比如, 在教学《合欢树》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悲伤也成享受”的意蕴, 笔者讲述了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孩他一不留神走进了森林, 结果在森林深处遇到了熊, 他心里十分害怕, 就奔啊跑啊逃啊, 一股劲地终于走出了困境, 第二天, 他给朋友给老人讲述他昨天的经历, 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骄傲的神情, 再也不是森林里的恐惧。浅显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使他们领会到了悲伤的情感经过时间的过滤也会变得美丽。

当然, 教师也应该警惕将语文课上成故事宣讲课, 故事的讲述只是一个手段, 一个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进入文本的引子, 而不能喧宾夺主。

2. 以音像走近作者

现代社会, 学生更喜欢接受多姿多彩的音像资料, 音像往往比文字更具有视听冲击力, 在语文教学中, 笔者尝试将音像资料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与作者发生穿越。

如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于康桥的深情, 我选择播放了《人间四月天》里的视频片段, 以此来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在教育部录像课《怀乡组诗》的教学前, 我选择童丽的怀乡歌曲《月之故乡》, 配合一系列春运归家的图片、牧童晚归的图片, 学生马上进入情境, 或深或浅地体会到人类亘古不变的故土之思。

当然要警惕“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 即要明白视听的冲击只是为了打通学生走向作者的通道, 而谨防“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 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4)

3. 以评论走近作者

很多名家名品经过时间的打磨, 焕发出永恒的光彩, 而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有限, 要想和它们亲密接触, 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一个作品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作品, 除了作品本身, 还由于对该作品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和阐释, 别人的研究和阐释, 包括语文教师的研究, 是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来教学的。” (5) 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经典评价,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

如笔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就适时引入了余秋雨对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的精到解读:“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黄州的苏轼更懂得了如何去掩饰锋芒, 从而以另一种形式来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他讽刺的苛酷, 笔锋的尖锐, 以及紧张与愤怒, 到了黄州之后全已消失, 代之而出现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 醇甜而成熟, 透彻而深入。”这样, 学生对苏东坡诗歌风格的理解和掌握就容易多了。

“好的围棋要慢慢下, 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 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 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 能感受山之美的不一定要住在山中, 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 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着象牙球, 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就够了, 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 不是在眼里。”《好雪片片》的开场白, 笔者选择了林清玄的一段话来帮助学生感受流浪老人心中的那一份善意, 领悟“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的意蕴。

再如, 《合欢树》的导入中, 笔者引用了《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 她艰难的命运, 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随光阴流转, 在我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样一段话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母亲的了解, 使他们体会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一片深情。学生对作者把合欢树安排在文章中间部分出现不太理解, 而且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把握不够深入, 这时笔者引入王安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他的散文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叙述中流露原初面目的情感’‘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冷静’‘理性里孕育着哲学的果实’。”之后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合欢树》中“原初面目的情感”——文章对母亲的描写部分, “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向冷静”——文中对合欢树的描绘部分, “哲学的果实”——文中对合欢树下那个小孩的描写部分。

经典评论对于语篇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它让学生拘囿于时代和生活的经验得以拓展和深化。

(二) 学生与文本间的穿越

教师在语文课堂应通过各种有效方法促使学生穿越文本, 把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倾注到文本中, 体验作者透过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体悟, 以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而主动构建新知。

1. 文本还原穿越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 挂有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将文本中的鲜活场景用课本剧、角色表演、人生AB剧等多种形式进行还原, 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在做中感受, 在做中体验, 在做中感悟, 在做中构建新知, 并以我们所处时代的独特视角, 对文本进行全新解读, 获得属于自己独特感受。

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项链》的时候,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课文, 改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中揣摩人物性格,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教学《雷雨》时, 笔者提出“如果你是侍萍, 再次回到周公馆, 你会怎么做?你会表明自己的身份吗?你会接受支票吗?”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真正理解人物, 有些急躁冲动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的, 即使暴露我也会狠狠地骂周朴园一顿, 把三十多年的气全部都撒出来, 我会接受支票的, 吃了这么多苦, 为什么不接受补偿。”也有的同学说:“我不会接受支票, 我会怒骂他一顿, 然后将支票撕碎, 摔到他的脸上。”学生在这种争鸣中逐渐走入侍萍的内心, 触摸到她的自尊坚强, 以及她对初恋时那一份纯爱的眷恋, 她对周朴园由到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2. 文本设悬穿越

经典的文本往往是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的, 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波折, 以学生已有生活情感体验揣测文本的情节走向, 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体会文本设置的巧妙, 进而激励学生“钻”进文本。

比如, 笔者在教学《第一次约会》时, 故意隐去文本的相关章节, 让学生在猜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文本, 体会文章布局的匠心独具。教学伊始, 笔者展示了文本开头的这一段文字:“我还记得我平生的第一次约会。一般来说, 第一次约会总是难忘的, 但对我来说, 我的第一次约会不只是难忘, 而是刻骨铭心。”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请他们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设计情节, 进而让学生体会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特点。在文本末尾, 笔者又刻意省去了最后一句话:“父亲离开房间时, 说了一句话, 让我至今仍犹言在耳:‘小伙子, 你的女朋友爱你, 但是你的老爸比她多爱你18年!’”之后请学生猜想结尾, 意在让他们领悟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理的高妙。

3. 文本疑点穿越

教师要注重发现文本中的疑点, 并在课堂教学中将疑点放大, 引导学生大胆假设, 合理猜想, 积极释疑。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笔者有意引导学生质疑林黛玉外貌描写中的“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一句, 并引入学术界有些人提出此处是误写的见解:应是“一双似愁非愁含露目”才最恰当, 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辨析两句描写的优劣, 从而读懂人物的内心。

《故都的秋》中有一场对话: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着烟管,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 遇见熟人,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 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 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学生在模拟这两句对话时发生了争议, 有些学生认为这两句对话应该说得悲怆深沉, 而有些学生认为应该读得安闲悠然, 让人觉着享受。其实学生在这种争议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体验与文本与作者相融合, 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新体验。

4. 文本补白穿越

作者为了增加文本的可读性, 往往在文本关键处留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自身体验为基础, 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空白处进行合理补白, 这样必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项链》时, 笔者请学生发挥想象, 尝试续写结尾, 让他们在驰骋想象的同时, 体会文章结尾的巧妙和人物刻画的精到。

5. 换位复述穿越

文本中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感受是相异的, 在解读文本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物, 他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课堂只有变成一个多重叙述的场所, 才能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6) 在《绝品》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换位复述的。

初忆亲友 (换位体验文本情境)

活动设计:忆逝者, 讲述“我”的亲友故事

(1) 教师引导:现在, 我们有请“马氏”为我们讲述刘三爷和常先生的故事。

活动展示 (追悼组) :“马氏”忆刘三爷和常先生。

(2) 教师引导:据王商人所知, 刘三爷和常先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活动展示 (追悼组) :“王商人”忆刘三爷和常先生。

请学生对他们的讲述分别予以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评并小结故事的关键情节:茶楼相识, 收藏字画;推荐绝品, 重金收藏;行家鉴定, 绝品有“诈”;深夜相见, 竟成永别;卖画度日, 义赠绝品。

此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换位叙述人物故事, 把握文本主要情节,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换位复述, 变换了叙述角度, 感情自然移入, 从而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 既激发了自己的形象思维, 也锻炼了想象和联想能力。

(三) 学生与学生的穿越

生生之间的穿越, 立足于学生不同学情和不同的性格特点、阅历经验、情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要敏感捕捉学生面对文本生成的各种不同体验, 在教案中预设碰撞, 设置课堂“争论点”, 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契机,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大胆表达, 创造民主开放的课堂, 进而引发不同观点的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1. 尊重学生真实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尊重为前提对学生所生发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教师真正的智慧体现在对课堂意外生成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 而这种智慧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 它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课堂掌控引领能力, 最终变“教”为“导”,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2. 设置情境引发碰撞

教师要善于设置各种情境, 鼓励学生养成深入讨论的习惯, 为学生思想的交流创造机会。以《再别康桥》教学片段为例, 学生对“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诗人告别的是爱人还是母校发起了热烈争论, 笔者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 之后对他们相机引导:“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 它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你们的理解都没有错, 只要是源自诗歌的真实感受就是合理的, 我觉得可以说他是和母校告别, 也可以说是在和曾经的爱情告别, 还可以说他将母校当做了自己的深爱着的爱人。”学生纷纷点头。

(四) 学生与教师间的穿越

教师作为成年人, 与学生相比, 生活阅历更为丰富, 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如果能沉浸课堂, 开放体验, 必能以其真实感染学生, 以其真挚感动学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 深化其个人体验, 教师也能在这种共享中得到新的启示, 获得情感支持。

1. 教师以丰富阅历引人

教师若能以开放的态度参与课堂, 积极与学生分享个人生活情感体验, 必能引起学生共鸣, 形成师生互动, 融洽师生感情,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笔者每次看到职高学生因为成绩差而自暴自弃, 都会向他们讲述自己以倒数第三名考入高中, 凭借努力成为班级第三名的真实经历,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刻骨铭心的第一次约会》时, 笔者分享了自己创作的悼念父亲的文章《父亲的永恒瞬间》, 听完后, 学生都低下头, 师生沉浸在悲伤中, 之后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个学生以“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说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 引来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2. 教师以真挚情感动人

语文教师应敞开心灵, 与学生赤诚相对, 以情动情, 以己渡人。在教育部录像课《怀乡组诗》中, 学生学习了几首怀乡古诗后, 对怀乡诗的特点有了初步把握, 笔者根据自己的离家体验, 创作了小诗《那一抹乡愁》, 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杨柳依依的日子, 我回来

回来这里看你,

青山苍翠依旧

碧水空自清湛

我行在回乡的小路

迷失在泛黄的梦里

那声声短笛是谁吹响

惊得人夜夜起身回望

“再考不好, 你就给我滚出去……”

“不准交这些朋友……”

父亲,

那些黯然滴落的泪

弥漫在我铅灰色的少年梦里

是年年不死的柳絮

翻飞, 翻飞

在岁月的迷雾中

那一轮弯月是谁放飞

夜夜皎洁我的思念

“小时候我总打你, 你别记恨……”

“你挺争气的, 我放心你……”

“我真舍不得你们啊……”

父亲,

临别时

你怆然跌落我手上的那滴泪

依然炽热从未冷却

如火焰般

刺痛我的眼睛灼伤我的翅膀

烙下一道道乡愁的疤痕

杨柳依依的日子, 我回来这里看你,

我回来梦中寻你

父亲

掬一抔黄土

是否你的梦里也有我的身影?

我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小镇

我多想再回到伸手摘星的童年

紧紧依在你的膝下

就像一只疲倦的飞鸟

迎着夕阳

缓缓归巢……

诗朗诵后, 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 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怀乡情, 课堂掀起了一个高潮。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学习同伴之间的“穿越”, 让学生参与这种“穿越”带来的思想的碰撞, 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从而改变了语文课堂原有的沉闷与低效。因此, 笔者认为穿越教学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掌握。但是, 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所存在的问题。

(二) 建议

1. 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的。学生并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日常生活和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构成了相关知识经验, 对事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看法, 教师在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引发学生调动积累的相关生活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学习伙伴、文本、作者发生“穿越”, 使这种体验不断深化、拓展、突破, 力求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 运用要用心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

德国哲学家Titchener (1909) 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 (共情) , 他把其定义为:“一个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的过程。” (7) 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进行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阐述, 使“共情”成为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目前共情理论被越来越多的领域借鉴利用。共情就是人在体察和了解对象 (可以是人或物) 时, 调动自身感受力和理解力, 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外设到对象之中, 为这个对象所感染, 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 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反应, 从而与对象交融合一。语文“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8) 语文课堂要求学生既要能穿越文本和作者, 把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倾注到文本中, 体验作者透过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体悟, 又要能和教师、学习伙伴发生穿越, 体验他人的体验, 以我们所处时代的第三只眼, 关照文本, 得出独特的阅读经验。

综上所述, 语文就是思想, 语文就是生活, 学习语文, 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教育的目的在授受知识, 启迪智慧, 润泽灵魂, 而后两种尤为重要, 否则教师只是流水线工人。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 走进文本和作者, 把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倾注到文本中, 体验作者透过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体悟, 开启思考之门, 获得精神滋养。

注释

1李炳亭.李炳亭在第七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师报, 2011 (05) .

2百度数据研究中心.http://data.baidu.com/thematic/2011-04-07/1302423144_1.html.

3王荣生.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04) .

4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J].语文学习, 2005 (04) .

5王荣生.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04) .

6薛涌.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7约翰·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教学途径与方法 篇9

关键词:《电工学》,提高教学质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一、引言

《电工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高校所有的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电子类与机械类的专业基础课内容, 内容多、牵涉面广、专业性强、课时少等客观因素使其有其特殊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电工学》与其它课程一样, 在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安排上, 只强调传授知识, 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现在,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学生学习的课程逐渐增多, 而课时有限, 教师忙于向学生灌输知识, 至于知识能否被消化、能力是否提高, 就无暇顾及, 学生感觉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而毕业时又没有觉得自己的实际能力有明显提高。这种教学状态, 与教育界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可见, 如何解决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学校和教师仍然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学生毕业走向社会, 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将被社会淘汰。所以教学宗旨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样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 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等于说传授知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广、博、新的知识基础, 就不可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 培养能力应建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二、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电工学》课程学时少, 概念多, 内容繁杂抽象,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极易疲倦而走神, 因此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的组织与精炼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在认真钻研教材, 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侧重点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精心编排, 保证在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 力求做到内容紧凑,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层层展开, 由浅入深。例如:在讲解电路分析方法的章节中的戴维宁定理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定理内容, 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 学生一般的反应都是迷糊, 那么我们可以用图解的形式对照定理内容给出解释:一般某个电路中若只需要求解某一支路电流电压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把此支路提出, 这时剩下的部分电路成为有源二端网络, 而此有源二端网络可等效成为一个电压源, 这是自然可以联想到确定电压源的两个参数——电动势和内阻值, 它们应该等于什么呢?根据定义再分别描述戴维宁定理中电动势和内阻的求解过程, 这时学生会对定理有一个朦胧的认识。这时如果再把学生思路带到戴维宁定理的验证上, 学生很容易因为难以理解而开始厌烦注意力分散, 因此我们应该趁着学生求知兴趣被提起的时候用一个很简单的、电压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很容易被求出的例子进行讲解, 这时学生一般都能理解这个定理, 再给出一个难度相当略做变化的例子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 学生会觉得很容易, 并增强信心, 然而趁热打铁给出一个求解电动势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的例子让学生思考, 学生会被卡住, 这时再讲解, 同时在求解电动势的过程中运用叠加原理使问题简化, 再不失时宜进行总结——多种电路分析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我们可以在求解过程综合运用。最后, 关于戴维宁定理的验证, 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 要求自行验证。如此的教学编排, 使得戴维宁定理实际上被强调四次, 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而且介绍的过程紧凑, 由浅入深, 逐渐展开, 学生易于接受, 最后留下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 同时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这样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错。此外, 在每个内容之后适时进行总结并且留出时间让学生记笔记, 比起平铺直叙的授课更能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内容的发展要与新技术、新器件、新应用、新标准配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要对经典内容进行调整优化, 删减陈旧繁复的内容, 补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内容。引入新内容, 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 这也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性的要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境, 无论是概念的引入, 还是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 都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电工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复杂, 原理比较抽象, 某些器件、设备的工作过程变化较多, 难懂难学, 这使得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这些内容, 进而会使学生感觉电工学是枯燥乏味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 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描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习效果。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 使得抽象的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 实现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同时也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 很好地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而总课时相对减少的矛盾, 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在笼型电动机Y—△起动的控制线路课堂讲授中,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配合讲解, 可以使一个复杂变化的控制过程得以分解, 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控制线路每一步变化过程, 对于变化中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 从而加强学生感知, 强化学生记忆。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必须注意与传统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 否则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结果, 忽略教学中的引导性和内容的扩展。

课堂教学内容要加强专业实用性, 即一切以服务实践教学为宗旨。为此, 对繁杂的公式推导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 降低理论难度, 讲课时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 多讲电路的实际应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在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验证性试验所占份额较重, 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的形式, 学生无法将理论与生产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要使实验环节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用, 除了要在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成绩评定等环节严格把关之外, 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例如继电接触器控制章节可考虑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多地起停控制、顺序控制、延时控制、限位控制、行程控制等教学内容适当综合来设置题目, 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章节可以设置一些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设计性题目, 例如抢答器、投票表决电路、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报警器电路的设计等,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施, 老师给予适当指导把关。这样的处理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 更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增设电工电子实践环节则效果更佳。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1. 动手操作能力。

上好实验课, 做到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及电子仪器进行测试;会按实验步骤规范操作;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故障。

2. 动手分析能力。

针对自己实验得到的数据, 能进行分析和处理, 从中找出正确结论。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也是毕业后工程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

3. 动手设计和运算的能力。

设计过程是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也是对已学知识应用的过程。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比如:做一个车间小型配电系统及车床自动控制的设计, 就会把电路、电机及拖动和控制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链, 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和运算能力。

五、结语

总之, 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工程表达能力是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体现, 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 在《电工学》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景亮, 赵不贿, 诸德宏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2.2.

论民间舞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篇10

关键词:民间舞蹈 舞蹈教学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209-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历程中都有自身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在民间舞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我们国家民间舞的民族特点,体现出这种艺术自身所具有的鲜明艺术内涵。

1 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口传身授教学一直是传统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口传身授绝对不能简单等同于填鸭式教学法,它还可以是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本身与舞蹈教学内容是可以相互符合的。在现代舞蹈教学大量应用了其余科学方法时,口传身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1.1 舞蹈的直观性使示范功能成为必然

作为流动型人体艺术,舞蹈通过造型、姿态、动作,将主体想表达的内涵传达至受众那里,让其领略到舞蹈的魅力。它以直观的特点,给人以视觉冲击力,传达出语言所没办法表现的共鸣情感。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老师示范动作的观察,来进行感受与认知,再以自己的肢体做实践。

1.2 从课堂实践里我们能看出示范的价值

我们国家的民间舞蹈,动作韵律与风格特征包蕴丰富,比如仅藏族舞的踢踏一个动作,就包含了碎踏、抬踏、颤踏等形式,颤点动作还要分轻重缓急,并且需随音乐节奏而产生抑扬顿挫。对于从来没见过这些动作的学生来讲,不管老师怎样进行讲解,若不加以亲身示范,学生是根本无法自行做到的。因此可以说,观察、模仿、练习,乃是学习民间舞蹈极为主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1.3 需要注意示范教学的科学化

要注意整体示范同分解示范互为结合。民间舞蹈教学时,最初可以应用整体示范,使学生在头脑里能有初步的整体印象,接下来,用分解示范的办法,让学生了解细部动作,还要注意节奏要适当放慢,信息量不宜过大。做完正确的动作,还要演示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动作,给学生以对比提醒。讲解与示范应当交替进行。

教师对学生动作进行讲评时要善于发现优点,用婉转、生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沟通。

2 传统组合的引领作用

传统组合是民间舞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桥梁。它集典型性、风格性、训练性、科学规范性为一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民间的韵味、历史的风采能够得到保留;在教学需要上的艺术加工,去粗取精,又增强了它的生命力。比如经典传统组合舞《库玛拉》,是藏族民间舞蹈中非常典型的组合,它的重点突出、风格性强、动作鲜明、节奏明快,集中训练了第一到第三基本步、退踏步、抬踏步等舞步,具有非常强的训练性。这些民间舞步形态,经过加工整理以后,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学生可以在对舞步体态加入个人理解领悟以后再有所发展,在遵从其基本风格的条件下进行二次创造。传统组合把舞步体态同民族风格进行有机的结合,重点突出,让基于此而创作新的舞蹈作品成为可能。没有传统组合划定的风格,就没有特定的民族审美特色,没有传统组合引发的动律和体态,就没有独特的主题旋律。在民间舞教学中引入传统组合,绝对不是毫无意义之举,它可以让学生对于原来的民间舞蹈动作基础完成自我规范,达到风格统一,并与教学体系目标相协调、相同步。可是安排传统组合教学内容应当有一个恰当的尺度,笔者认为其所占授课比例以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为合适。在这个程度上,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组合同许多其它形式的民间传统一样,乃是历史的流传,对它的学习,是继承与发展的表现,是经验性的、民族性的精华的总结。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民间舞教学要处理好动作和韵律的关系

民间舞教学应当能把民族艺术风格与个性气质充分体现出来。在一些教学活动中,过于注重动作的标准与衔接,却忽视了民族风格的韵律特点,使得整个训练没有生气,没有表现力,让其艺术性与观赏性大为降低。所以在教学过程里,应当在动作统一训练之后,牢牢抓住民间舞所独具的民俗风格、造型特点与动作线条。进内在的韵律有机地融合到动作当中去。如此才能让民间舞训练体现出特有的风格,体现出舞者的气质特征及艺术个性。

3.2 民间舞教学要处理好民族与时代的关系

所有的艺术,惟有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到发展,民间舞教学应当使民族风格同时代风格相结合,才能使其保持活力。而这种结合,要在各方面借鉴吸收相关艺术的长处,让这些长处转变为民间舞活力的内在因素。通过分析我国现当代的民间舞蹈,其中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这三个阶段都是沟通与融合比较明显的阶段。比如建国时的苏联芭蕾舞团访华,就带动中国创作了一批民族舞剧。这些可以说明,舞蹈的内外交流对于促成其发展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把这种作用认识上去,让其为民间舞的时代化教学带来更大的效果。

3.3 民间舞教学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对于民间舞教师来讲,不但要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优秀的文化底蕴,充分了解各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知识,把这些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这种民间舞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为什么是这种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置于环境气氛当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风格特征及意味氣质。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到具有民俗特征的资料,来加深对舞蹈自身的了解与认知。若有条件,最好能去当地进行采风,让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深厚的民间生活基础上提高艺术水平。

4 总结

我们国家民间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内容丰富,韵味深远,作为民族舞的教育人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努力进取,让民间舞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弘扬,使其既有民族风格,又能把握住时代脉搏,让民间舞艺术始终能保持生命力,不断焕发出新光彩。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孙丽.对民族民同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

上一篇:私密社交营销下一篇:慢性胃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