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心理

2024-07-02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精选十篇)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在教育教学中, 常发现有的学生下课精神焕发、活蹦乱跳, 而一上课, 却无精打采, 情绪低落。不愿完成作业, 学习效果极不理想。这其实是学生的厌学心理在作怪。近年来, 在不当的教育方式、陈旧的教育观念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下, 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长, 如果不尽快帮助一些学生摆脱厌学情绪, 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同时也会影响教育的发展。

一、中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

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讨厌学习。在中小学生中, 有的学生是轻微的厌学, 经过老师的教导, 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 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但是, 如果孩子此刻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 加之自控力较差, 厌学心理就会进一步得到强化。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厌学心理?是哪些诱因造成孩子厌学?怎样去预防和控制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问题的根源, 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在学生厌学或者快要厌学的时候, 伸出我们“教育”援助之手, 让他们重新回到愉悦地学习中去。

二、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孩子就是父母的希望。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自己的期望, 为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不惜一掷千金, 而当孩子取得的成绩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时, 家长就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有的甚至会大打出手。但孩子是受害者, 他们会在家长的无限制的期望中产生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调查表明, 家长的严要求、高期望是造成中小学生厌学的一大“动力”。

2. 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育体制。

当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在教育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现行的教育中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当前社会升学的压力下, 学校为了生存, 就会频繁地组织考试, 不仅每学期要进行统考, 学校还要组织月考和周测, 为了激励老师和学生, 还会给班级和学生排名次……却不知如此做法对学习困难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 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 造成孩子厌学。

3.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 一些不良的思想, 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 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迷惘, 不知为什么而学, 学什么, 最终厌学。

4. 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国社会学学会的武杰教授研究了不同社会文化区域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分布, 结果发现, 我国学习困难的占8.19%。这些孩子在认知方面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良等。对于这些孩子, 教师更要付出更多, 否则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 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 在学习上屡遭失败, 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 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 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地鼓励, 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 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 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 让学生感受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感受关爱学生, 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 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并回到集体中来。

4. 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而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 要通过教育引导, 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 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

总之, 厌学心理的消除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大环境, 确实减轻学生负担,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 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 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 厌学现象已经成了中小学教育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尽快帮助一些学生摆脱厌学情绪, 小则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大则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等方面, 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探索, 从而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金戈等.孩子厌学怎么办[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208~216

[2]金明忠等.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57~78

小议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论文 篇2

厌学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具有结构性。不过,即便是把厌学心理视为包含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反应的心理结构,傅安球与高利兵二人的厌学心理结构内容也不尽一致。比如,傅安球认为厌学心理包括情绪、态度和行为,而高利兵则认为厌学包括兴趣、情绪、态度和行为。而且,傅、高二人对厌学心理结构的内容表述也不尽完善。比如态度这一心理学术语,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认知评价、情绪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结构,因此二人对厌学心理结构的表述不免给人以重复之感。对一个概念存有争议,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困扰。比如,对同一现象的界定如果不一致,那么作为研究变量,在测量或操作它时也就不同,研究者也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研究的是同一个现象吗?此外,对一个概念的界定如果不清晰,那么研究者会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在测量、操作或解释时对它进行不同的解读,研究的客观性就难以保证。

厌学心理的评估方面

依据所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对个体厌学心理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目前,厌学心理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有效、可信的测量厌学心理结构的工具

对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不过,在目前的研究文献里,研究者为测量厌学心理结构而编制的厌学心理问卷其有效性和可信性是有问题的。首先,在一些文献中,研究者[5-7]使用自编的厌学问卷,这些问卷既未报告厌学心理结构的维度,也未报告其心理测量学特性;其次,一些研究者编制的厌学问卷虽然进行了心理测量学特性的检验,但由于对厌学行为的取样缺乏共性,以致不同研究者抽取的厌学心理结构的因子各不相同,比如,傅安球等[2]编制的厌学问卷有15个条目,内含课堂、课后和考试3个维度;孟四清等[8]编制的厌学问卷有35个条目,内含缺乏学习动力、厌倦、冷漠、逃避、违抗等五个厌学因子;而洪明等[9]编制的问卷有10个条目,采用行为判断标准,未见其因子维度的报告。

2.厌学的判断标准片面、角度不一

从目前研究者对厌学现象的认识共性来看,我们认为,判断某一个体是否厌学以及厌学的程度至少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首先是厌学心理结构是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稳定性;其次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学习活动上持续的时间;再次是厌学心理结构指向的学习活动范围;最后是厌学心理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危及该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在既有研究文献中,判断某一学生个体是否厌学的标准既主观武断又不一致。首先,在一些文献中,仅仅是根据样本对“你是否喜欢或害怕上学、学习”[10-12]这类主观而又模糊的描述性回答来做出是否属于厌学的判断;其次,一些文献仅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某一成分作为判断标准,通过学生的主观报告来做出判断,比如,聂金菊[13]将学习情感分为四级,分别是来到学校就感到身体不舒服(3级)、谈到学习就烦(2级)、想到学习就紧张(1级)、觉得学习很快乐(零级),其中l至3级被视为厌学;最后,一些文献在判断是否厌学时,其标准虽考虑到厌学心理结构,也考虑到厌学范围,但做出的判断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比如,在关明杰[14]、刘明涛[15]两个研究文献中,厌学标准是同样的四条,分别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目前在学校完全是被动混日子;因不努力而导致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厌恶学习3科及3科以上者。但在前者的研究中,是根据4条标准设置6个条目,以符合其中3条或3条以上者判定为厌学,而在后者的研究中,凡具备以上4条中的1条即判为厌学。如果不能有效和可靠地对厌学心理现象进行客观测量,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厌学心理与其相关变量之间的精确关系。如果厌学的判断标准主观不一,那么在不同研究中,基于其厌学标准而筛选出的厌学群体缺乏同质性,这样不仅会导致一个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另一个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而且会混淆变量之间真实的关系。

厌学心理的机制方面

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寻求事物或现象间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一种明晰的厌学机制需提供这样的解释,即是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发展和转变。综观目前厌学机制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其研究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表现在:

1.多经验思辨,少实证研究

经验思辨这类研究通常采用设计好的厌学原因问卷来对某一学生样本进行调查,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研究者则根据被试者的选择比例做思辨式的推论。而实证研究强调客观的方法、数量分析、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对厌学原因的调查多采用经验思辨式的探讨而少有客观的实证分析。实际上,不仅是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变化机制方面,在厌学研究的其他领域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在我们检索到的所有211篇文献中,实证研究文献约40篇,仅占19%,其余多数为思辨性的。尽管经验思辨这类研究对厌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归类(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大类因素),但基于经验推论的思辨只能产生假设而不能检验假设,因而不能获得明确的因果关系。

2.实证研究的方法学简单、单一

目前可见于实证研究文献的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类变量,如性别、年级[5,7-9,15,16];个体差异类变量,如人格[17-18]、视听整合功能[19]等心理特性;精神病理类变量,如抑郁[20]、学习障碍[21];家庭环境类变量,如父母的要求与期望[7,9,16]、教养方式[7,9,14,16]、家庭结构[9,14]、家庭经济条件[5,7,9];学校环境类变量,如教学方法[7,9,14,16]、教学评价手段[7,16]、教师态度[14]、考试频率[9,14]、学校吸引力等[14]。研究者一般通过统计分析去证明厌学心理在这些变量方面或者具有差异显著性或者具有相关显著性。不过,上述实证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现有研究多采用横断设计的组对照比较或相关分析,未见纵向研究设计和对变量的因果操作。众所周知,横断设计所观察和测量的是静态的变量间的关系,而厌学心理结构的发展是动态的。此外,组对照研究存在等组控制问题,即研究对象除厌学与非厌学的差异性之外,在其他方面应具有同质性,实际上,我们所检索到的多数研究文献并没有报告其等组控制手段。再有,相关研究获得的仅是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并不能做因果推断。

3.厌学机制尚不明晰

鉴于研究方法的简单,因而各种影响因素在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发展、转变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尚不明晰。首先,影响厌学心理结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4大类因素群(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中,哪些因素是保护性因素,哪些是风险因素,哪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作用,以及哪些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各种因素的.作用效力大小如何等,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回答;其次,厌学机制的分类学也未见有相关研究文献。比如,是否存在不同的厌学机制,即同样表现为厌学,但引起厌学的原因可能是独特的,或者是某种因素单独引起,或者几种因素共同引起。再如,一些个体对所有的学习都表现出厌学,而一些个体仅对一门或几门课程表现出厌学,那么这两者的发生机制有何差异?如果对某一厌学个体无法提供是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其厌学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其厌学心理结构。也就是说,不能对厌学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

厌学的危害与干预方面

学习的本质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与个体自身利益以及与社会化相背离的心理现象,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测:厌学不仅损害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危及社会控制。同理,对厌学个体进行干预的出发点也基于这一假设。那么厌学危害与干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

1.缺少对厌学个体不利结局的追踪研究

厌学最直接的损害表现在学校评价方面,特别是学习成绩。但厌学的长期损害是什么,比如,与乐学或无厌学的个体相比,厌学者未来是否有更为糟糕的社会结局?或者厌学是否导致个体在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进行性的损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那些将厌学视为原因变量的研究文献中去查找。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与厌学研究的其他几个方面相比,我们尚未发现关于厌学中小学生不利社会结局的追踪研究报告。

2.干预方式单一

在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探讨、实践的干预模式可归纳为三种:一是教育学模式,其目标是针对引起厌学的学校环境各因素,如教学方法[11,22]、教学内容[22]、教育目标[23]等,以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影响;二是心理学模式,其目标是厌学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错误学习观念、负性学习情绪和适应不良的学习行为[2,24-27];三是医学模式,其目标是厌学情绪及伴发的躯体症状[28]。目前,干预的个案研究与大样本研究文献多为心理学模式(除两个为医学模式外),教育学干预模式的研究文献尚限于经验思辨。心理干预的目标针对的是厌学心理结构而非厌学产生的原因,这种干预仅属于一种救治性干预。也就是说,从干预的方式来讲,我们缺少预防性干预这一环节。当然,也缺乏综合性干预的研究文献。

3.干预评估存有争议

心理干预和医学干预都有实证研究文献,且研究结果都显示相关干预程序的有效性,但文献中针对干预效果的评估是有局限的。表现为:其一,干预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比如,一些研究未设立对照组,只是通过前测、后测来评估干预效果,这种设计无法控制时间历程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干预效果是否完全是干预本身所产生值得怀疑;其二,干预效果评估的标准是有争议的,比如,一些研究者将心理健康、自尊水平作为评估标准,而未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改变或变化为标准[25-27],一些研究者虽以厌学心理结构的改变或变化为标准,但对其测量未予标准化和客观化[28]。

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3

一、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1、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为他人而学。他们内心的一致感受是,自己根本不想学习,但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学,觉得是为别人而学。

其次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烦恼、苦闷,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再次是逃避学习。他们试图逃避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2、学生为什么会厌学

第一是没有成就感。成就感是一个人坚持某项工作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屡遭失败,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即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差,无法完成学习的要求,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降低学习动机水平。

第二是丧失学习兴趣。每个人在自己感兴趣或具有个人意义的领域,自然会投入时间、努力和精力。兴趣是个性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与倾向。学生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则产生学好这一课程的兴趣动机,若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就需借助外力促其学习。

第三是人际关系不良。每个人都喜欢按个人意愿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如果在一个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们往往有十足的干劲。而当学生因学习上的失败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自尊受到威胁,自信心受到了挑战,陷入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中,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第四是学习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厌学心理

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个人在良好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可以重新获得这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不是显得比他人聪明能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这在很多教师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中总是有失败者的。持这一观念的教师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评价方式和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如果按照单一的目标要求,用传统的考分评价,肯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分数较高,而另一部分人分数较低。如果给学生制定个人化的目标,进行纵向评价,使每个人的参照对象是他自己,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没有进步作为评价的标尺,淡化横向的学生之间的比较,这样是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在横向比较中的担心、焦虑和自卑。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作为教师怎样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3、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归因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归因理论家韦纳指出,归因是人类动机的主要来源,归因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能力、努力、难度与运气。学生中存在不同的归因倾向,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努力和运气。这类学生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观念,认为只要肯努力下功夫就可以学好,而遭到失败只不过是偶然的事情;另一些学生倾向于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能力,认为努力也没用,只好碰运气或靠人帮助。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易形成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这种无能感很容易泛化,往往一门学科的失败就使得这类学生认为自己在所有学科上都是无能的。从这可以看出,归因因素中的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努力因素是爱意志控制的。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使学生把自己的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上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安全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级学习氛围,作为教师,应真诚的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考试成绩较低的学生尤其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并尝试各种方法让这些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对学习无能为力。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合作而力争进步的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在集体生活里,培养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机会,如郊游、运动会、劳动实践等,培养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 篇4

一、学生厌学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

1. 学生厌学不良心态产生的内在原因。

(1) 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2) 有的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 也肯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学, 但不管怎么用功, 却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产生不管怎么努力, 学习成绩都不理想的苦闷心理, 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自我放弃。 (3) 有的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存在误区,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对待他人, 在学校中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很多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诱因之一。

2. 学生厌学不良心态产生的外在原因。

(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是造成孩子厌学的最重要原因。有的学生父母感情不和睦, 经常吵架, 甚至闹离婚, 缺少对子女的关爱, 对他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恶劣, 除了会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之外, 如果再引导不当, 疏于管理, 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坠落, 误入歧途。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使学生承受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家长对于学生的每次进步总是不满足, 总是有更高的目标, 使孩子感觉永远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 产生挫败感, 变得越来越自卑, 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损, 学习动力逐渐降低。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当,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比如学校教育方式呆板,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 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对“好学生”“差学生”没有做到公平对待, 都会引起学生对某一学习科目或者甚至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 (3) 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影响和侵蚀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社会上求学、求职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以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和上名校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环境, 导致学生无法以轻松的心态快乐地对待学习。

二、解决问题学生的厌学对策

1. 激发学生的内在因素, 在快乐心境中饶有兴趣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学生就会主动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特别的注意, 并伴随着专注的情绪和意志的坚持, 去主动探索某种事物和热情地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 则表现为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比较强, 津津有味、饶有兴趣、兴致勃勃、孜孜探求。所以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方法有: (1) 耐心地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 采取各种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2. 教师在各方面要努力完善自己, 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注意力。 (3) 课内多关照、多关注问题学生, 多肯定多鼓励, 课后多辅导, 多关心学生生活。

3. 与家长协调配合, 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教育孩子时, 家长要有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要营造和睦健康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 教育孩子一定还要有耐心。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对孩子的要求要慢慢提高, 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或过早给孩子下结论。对孩子经过努力之后能力会有所提高, 家长一定要充满信心, 要相信孩子“你能行!”要想办法让孩子不断体验学习能力提高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功感, 哪怕孩子有微小的进步, 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在帮助学生, 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学校方面, 要通过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等形式, 向家长传授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如何承受挫折。要使家长明白, 对孩子的爱是要充分尊重孩子, 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权利, 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

学生厌学案例及心理辅导 篇5

在我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案例:

问题诉述:老师您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虽学习成绩差点,但我一直没有厌学的念头,自年后感冒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啥原因,一想到上学,心里就感到恐惧,胃里也伴有不适感。父亲和我几次去医院检查均正常,这样家里就再送我返校。但来到后,一节课也很难坚持,尤其是晚睡前很想回家,于是,我有机会就给家里打电话,接我回家后,吃饭也香了,身体感觉舒服多了。所以,最近几个月来,我很少能在学校待完整的一天,周日返校简直使我苦不堪言,想放弃上学,家里人坚决不让,我自己也觉得不上学不行,所以,就这样度日如年,心里总感觉老师和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想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已经都讨厌我了,但我实在无法,老师你帮帮我吧。

孙妈妈分析:

通过上述情况,该同学属于典型的由厌学引起的躯体反应。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学生最需要改变和未来需要改变的是情绪问题和行为习惯,通过逐步增强自控力,克服厌学情绪,进而消除躯体症状。

孙妈妈支招:

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我们为他制定了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帮助他克服厌学情绪。短期目标是:培养自信心,找到成就感。长期目标是:培养兴趣爱好,扩大交往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几周系列的工作,该生自信心和自控力增强了,对上学有了正确的认知,当厌学情绪产生时,自己便做深呼吸给自己注入战胜自己的能量,逐渐打消厌学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厌学。

孙妈妈心语:

在校生产生厌学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

1.情绪和情感消极。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讨厌学习。

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产生厌学心理。

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感到前途迷茫,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倦。

孙妈妈建议:

厌学的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初探 篇6

一、大学生专业厌学现象

无论成绩好坏,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不能保持完全认真听教师讲课的状态,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看学习资料或是看其他科目的内容;另外一部分的会在课上睡觉或是玩手机;还有的学生没有干什么就是无法集中精神。

二、大学生产生专业厌学心理的原因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迷惑,能刻苦努力,自然也会实现自我对成绩的期待;反之,如果学生对取得好成绩的期待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就弱。

2.心理调节能力欠缺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接近定型阶段,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但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加之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产生了焦虑。焦虑是指当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不安的情绪状态。耶基斯与多德森定律提示了焦虑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焦虑与学习成效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函数关系,当焦虑比较弱的时候,学习成效也比较弱,随着焦虑强度的增加,学习成效也逐渐上升,当焦虑强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效果,这时,再增强焦虑的强度,学习成效逐渐下降。因此,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意志薄弱

意志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学有所得,就需要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用坚强的毅力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意志力强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而意志力弱的学生很易受外界的干扰与诱惑,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4.不良的学习习惯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大学学习的内容深、进度快、多需自学等新特点无法适应。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习惯于被老师、家长耳提面聆,监督敦促,面对大学学习所要求的独立生活、独立求知、独立追求无所适从。到了大学,还是用高中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来应对,结果屡受挫折。

(二)从社会角度来讲

当前的就业市场受市场经济的调控,许多用人单位出于追求最大化利润的考虑,不愿意招收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即使是招收高校学生,也往往主观地认为,来自名校的毕业生比一般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好,人为地就将许多一般大学里具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拒之于门外。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尤其是一般大学的学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就通过各种招聘信息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就业压力,自我成就感明显降低,悲观、忧虑、失望的阴影越来越重,对学业是否有价值的怀疑最终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陷入厌倦。

(三)从家庭角度来讲

近年物价飞涨,大学生所缴费用与上学也在花销在逐年加大,使不同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过程中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成了一部分家庭贫困学生的压力源。他们为了不辜负父母和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对各方面的信息与知识都努力地学习,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然而人的体能与心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身心交瘁会导致学业倦怠。而对于家境富裕的学生而言,学习机会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因有来自于生活的压迫感,因而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业持一种无所谓的心态。

(四)从学校角度来讲

从学校方面看,随着学校扩招人数的逐年上升,学校内的各种学习生活设施使用率越来越紧张,图书馆、自习室经常人满为患,影响了很多同学正常学习计划的执行。

在教学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和督促,上课方式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部分教师讲课直接念书本也是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专业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讲

首先,对自己的学业进行准确定位。大学生要明确专业学习的要求与目标,培养专业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并为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人生发展规划;确定正确的是非观,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盲目崇洋媚外。其次,增强自律意识。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加强承受能力的培养。增强抗挫、抗压能力,理性地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冷静审视自我。

(二)从社会角度讲

社会要确立良好的风气、正确的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同时,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以及通更多有效的途径让大学生了解专业就业的平台,增强学习信心。还要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一方面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手段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宣传先进知识与文化,弘扬社会止气,传播时代精神,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催人奋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巾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从家庭角度讲

家长首先要努力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其次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关心子女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及时帮助子女调节心理问题,鼓励子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成才。

(四)从学校角度讲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大学生专业厌学状况:

1.加强校风建设,营造校园良好学习氛围。2.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结构和形式。

3.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其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建设一支学术功底扎实、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过硬、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4.是加快考试改革,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立以“期望效应”为主的鼓励性教育评价体系。

5.加强就业指导,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学业和事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11).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施良方.學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马金样、王水玉.大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状与心理归因 篇7

高职学生厌学现状

“厌学”与生理症状的厌食相似, 是一种心理意义上对知识的“厌食”行为。厌学是高职学生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直接导致学业不良现象的产生。

在对我院4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 有353名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厌学现象很普遍”, 占总人数的88.25%;有31份认为“不很普遍”, 占总人数的7.75%;有16份认为“不存在”, 占总人数的4%。

问卷中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有:

(1) 上课睡觉、聊天、看小说、注意力不集中、不带课本、不记笔记、不做作业。

(2) 逃课、迟到、早退、不上晚自习。

(3) 沉迷于网络、谈恋爱、抽烟、喝酒、打架、违反校纪校规。

厌学学生上课 (特别是不感兴趣的课) 萎靡不振而下课却精神抖擞;学习尽量敷衍, 期末挂科, 想方设法寻求其他方面的非正常刺激, 常常惹是生非。

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厌学症状, 虽然只是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 但就其后果来说, 却是非常严重的, 厌学不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业不良, 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 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孤独、麻木、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等心理问题, 还易产生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 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严重的还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消极面对人生,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探讨高职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学生厌学的心理归因

1.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首要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内部原因而言, 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认为, 中学时代的拼搏苦读, 就是为了考上大学, 现在上了大学就该生活的浪漫些, 玩的痛快些, 特别是很多学生都经历过高中阶段的紧张备考, 经历了“黑色六月”, 一根紧绷的神经也开始慢慢放松, 未来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都觉得没有思考的必要了。原有的动力已经消失, 新的目标尚未建立, 使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一种学习动力的“真空”阶段。

问卷中第12题为“目前是否长远的考虑过自己的人生目标?”400名学生中, 回答“认真考虑过”的只有78人, 占总人数19.5%;回答“偶尔想过, 但很快就忘了”的有153人, 占总人数38.25%;回答“从来没想过”的有169人, 占总人数的42.25%。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尚不明确。

2.学习的逆反心理

还有部分学生迫于家长要求或就业的导向作用, 无奈才选择了一所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 或者是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学生大部分由于自我志向和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 而变得茫然和麻木, 他们往往对学习和生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表现往往和家长的要求成反比, 家长越希望他好好学, 他越不学, 很容易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问卷中第4题为“你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是你最喜欢的吗?”回答“是”的174人, 占总人数的43.5%;回答“否”的226人, 占总人数的56.5%。可见, 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的学生占大多数。

3.学习疲劳

总体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出现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映。人的学习过程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过程, 而这些智力因素又与个人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由于高职学生对这个学校或专业缺乏兴趣, 心理条件准备不充分, 学习压力大时就容易出现学习疲劳, 厌学心理也因而产生。

4.学科情感不良

由于高职学生对所报学校及专业缺乏了解, 入学后, 很多高职学生开始对选报学校或专业后悔。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基础低、学习能力较差、意志力薄弱, 一些教师忽略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导致一些学生学起来吃力, 很难听懂专业课程。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比如生物制药专业由于第一年主要进行文化基础课模块的教学, 调查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分别是:计算机、英语、生物化学。喜欢基础课的原因是以前学过, 比较容易学, 不喜欢其他课程则是因为以前没接触过, 学不会、听不懂。

5.从众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 个体在受到群体暗示或提示时, 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 各个个体之间又相互刺激、相互作用, 形成循环反应, 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与普通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比例稍高, 因而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寝室里厌学学生也会较多, 从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产生厌学情绪。比如:一个30人的班级, 第一天有18个人上课不听讲、看小说,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 一个月后, 就可能有20个人上课不听讲、看小说;一个寝室有4个人其中有3个人逃课去上网了, 剩下1个人很有可能在大家的影响下也逃课去上网。

6.高职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考失败后, 高职学生来到这个不理想的学校, 心理会产生失败感、内疚感, 造成有些学生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 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 失眠、易怒、情绪紧张 (生物工程系:40%, 33.3%, 23%, 51.19%, 农学系:36.7%, 30%, 20%, 55.4%) 。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心理脆弱也很严重 (生物工程系:68.9%, 农学系:73.3%) 。学习中能聚精会神的人也只有少数 (生物工程系:48.9%, 农学系:33.3%) 。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矫治 篇8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 (truancy;hooky) ”、“辍学 (dropout) ”、“拒绝上学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 (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 ”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1]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2]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 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 (P<0.01) ;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3]

2. 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4]就值得借鉴。

3. 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5]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摘要: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通过综合概括厌学的定义、表现, 分析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成因,矫治

参考文献

①傅安球, 聂晶, 李艳平, 金蓓蓓, 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2年第25卷第1期.

②肖承志, 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5卷第1期.

③张晓明.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6卷第9期.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 Vol16, No.9.

④李拯.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21期.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 篇9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七年, 先后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 谈谈在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案例介绍

沈某, 男, 2010年9月进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第二学期的某个早上, 班长突然打电话给我, 说沈某从周日开始晚没有去出现, 也没有回宿舍, 而且电话也联系不上, 总是关机。了解这一情况后, 本人立即与他联系, 手机关机家里电话无人接听, 紧接着与他父母联系确认已经回家。

大约过了2天左右, 该生回校继续上课并主动找我谈话。觉得自己虽然学习很刻苦,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理想, 特别是机械制图, 每次看到图纸, 就像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 即便是原样照着抄一遍, 都感觉到无从入手, 花上半天甚至一天时间都看不懂。这次连续2门课程考试都很不理想, 感觉再上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又想到他的父母工作的辛苦, 觉得现在不上有点对不起他们;而且现在不上学了, 到社会上去一没学历二没技术, 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和父母呢?心里很矛盾, 常常整夜的睡不着觉。

2 案例分析

以上种种情况, 说明该生的内心心理非常矛盾, 导致轻度的神经衰弱, 晚上时常睡不着觉, 颠来倒去就想着这些事情:退学—父母—就业—前途;严重影响了他白天的学习和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在整个过程中, 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压力二字, 但实际上该生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 家长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给他施加了无形的压力。通过与该生家长交流得知, 由于家中有两个儿子都在上学, 家庭负担很重, 夫妻俩都在外地打工, 虽然辛苦只要孩子认真学习将来能找个好工作, 就什么都值得了。沈某自身在父母的这种观念影响之下, 也确立了很高的目标, 学习非常认真刻苦, 就是没有效果, 学起来特别费劲, 成绩一般, 看到其他同学学起来那么轻松, 心理难免会产生落差, 对自己缺乏信心。长此以往, 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 落差越大, 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同时又想到父母为了让他上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必须好好学习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 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 学生面对学习困难采取了回避的策略。一个学期下来, 沈某觉得自己不是学习工科的材料, 特别是机械制图, 不知道怎么入手解决问题, 基本每次考试都交白卷。制图任课老师也多次反映, 该生上课时只是呆呆地望着黑板, 有时是看着老师, 感觉根本就不在听课。而且每次考试也都很不理想, 本次出走的原因就是AutoCAD计算机绘图实训周五考试他交的是白卷, 虽然任课老师也没有责备他, 答应找时间给他单独辅导。但是, 屡次的考试不及格使他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 并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没有向老师请假和同宿舍同学打招呼的情况下独自回家, 并与外界中断所有联系, 什么都不想;虽然不去想它, 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 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最后, 学习压力和敏感的心态使他关闭了与他人交流的大门。在与班上同学相处时,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 班级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反映, 该生不大主动与同学交往, 看似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 独来独往, 基本没有语言交流, 拿学生的话讲就是一个“隐形人”。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显得非常紧张, 语言不是很流畅, 容易结巴。而且该生晚上睡觉经常失眠, 经常胡思乱想一些关于自己现在退学或毕业后工作的问题。实际上, 这是由于该生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 导致压力转移的结果。这是与自己在学习中处于弱者的位置, 甚至需要别人帮助的境况一致的。

3 解决对策

对于这类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 首先应当帮助他认识到高职学习的特点, 分析清楚自己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 充分自己的发挥长处。其次, 帮助他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很重要的, 人不可能是完美的, 不要担心被嘲笑, 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 多与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 不要回避现实问题, 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对而不是首先想到放弃。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必须让学生了解到: (1) 如果面对困难, 你感到孤立无援, 那你应该多与人交流, 向朋友或亲人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寻求他们的安慰和支持; (2) 消除压力产生的根源, 做任何事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 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3) 音乐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疗法;多听音乐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 (4)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心理压力的基础。

其次,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做到: (1) 跟各任课老师加强联系, 建议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些愉快气氛;遇到问题多与班主任沟通, 协调解决; (2) 利用班会课等可利用的时间, 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注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3) 多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近况, 主动与其沟通, 微笑督促, 不让他察觉学习的压力并欣然接受老师的监督学习;同时, 对他能按时完成任务, 及时表扬, 让其有成就感。

4 结语

具有内向、害羞、胆小和喜欢独处等性格特点的学生,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给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上设置了障碍, 造成了不适应, 于是选择了退缩和逃避, 从而导致了抑郁厌学。

班主任在面对该类学生时, 首先要找准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保健, 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教育、爱心教育。与学生交朋友, 把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对待, 给学生做适当的社会知识及就业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合理释放心理压力, 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就业信心。

摘要:厌学心理是学生由于各方面心理压力太大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案例分析, 探讨了高职学生产生厌学心里的原因, 提出了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厌学心理,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张磊.以“两份名单”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树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0

1 中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 “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 关键还在于家庭系统出了问题, 外在的环境只是诱发因素。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产生问题, 会直接导致孩子行为或心理问题的出现。其表现为:1.1.1家庭教育方式不良, 这是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专制型的家长对子女会造成逆反心理;放纵型家长对子女会造成厌学贪玩问题;溺爱型家长对子女会滋长依赖性和懒惰性。1.1.2家庭成员心理不健康、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 会给子女心灵造成创伤, 使之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儿童是家庭中的弱势, 他们的心灵正在成长, 世界观尚在形成阶段, 如果家庭中某个成员心理不健康, 受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在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 发现许多厌学的中小学生家庭不和或是破裂。1.1.3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没有那个时代如当今家长对子女报着如此高的期望, 过高的期望让孩子不堪重负, 或奔波于各种学习班中, 或在分数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 过度的学习或是过重的心理负担, 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倦、疲惫心理。1.2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存在着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尽管提倡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弊端, 在学校中依然存在, 甚至还在滋长。许多学校是“换汤不换药”, 嘴上挂着素质教育, 骨子里搞的仍是应试教育。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师加班加点, 学生起早摸黑, 大搞题海战术, 使许多孩子的神经系统因疲劳过度而受到抑制。这种只期望考试成绩的提高, 而忽视了学生的正常要求和兴趣爱好的做法, 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和生活乐趣, 容易滋长厌学情绪。一些教师往往以“分”取人, 厌恶、歧视后进生, 使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学习情绪低落。在教学过程中, 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 轻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发展、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重学习尖子, 轻多数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 讲课枯燥等。这些因素既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也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此外, 学习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过多注重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 缺少趣味性、娱乐性或生动性, 缺乏吸引力和新鲜感, 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1.3社会因素。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青少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 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 而又缺乏较高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 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 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 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1.4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一是学习成绩跟不上, 基础知识差,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好, 受到来至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二是学习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 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 他们更是迷茫, 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 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 甚至厌学。三是存在性格缺陷, 比如意志力差, 性格脆弱、自卑、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不良性格也易于导致厌学。四是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性格等原因, 有些中小学生不善与人相处, 在集体中感到孤独, 受到排斥、欺侮, 或经常与同学们吵架, 使他们感到在学校没意思, 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2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措施

2.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学校、家庭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尤其是教师, 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破除对学生成绩的片面认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彻底清除智育第一, 升学第一的陈旧观念, 积极开展愉快教学。家长也应改变观念, 认识到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确立有远见的教育目标, 不仅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 还要关注孩子的能力、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如果学校、家庭都能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就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苦海中解脱出来, 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从事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 参加各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2.2合理的家庭教育。2.2.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做一件事时, 他的情绪愉快, 精神放松, 大脑高度兴奋, 智力处于最佳状态, 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兴趣是孩子求知的动力和基础,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第一, 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 注意批评的尺度。注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难易适当的要求, 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及时给以鼓励;第二,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其特长。利用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天赋和好奇心, 引导其向这方面钻研学习, 使之形成某方面的技艺。如果孩子有特长, 或在某方面有特殊的兴趣, 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 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 从而相得益彰。2.2.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比如一个孩子养成了晨读习惯, 每当早晨起床后, 就会不假思索地拿起书本坐到一定位置上朗读起来。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 集中注意、善于思考、独立操作、复习预习、认真检验、笔记工整清楚等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 也有种种坏的学习习惯, 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马马虎虎、磨蹭、懒散、贪玩、意志力薄弱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2.2.3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因而, 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必须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为人父母, 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 事业有成, 有许多家长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 对孩子的学习严格要求, 把孩子的分数看得高于一切。有的甚至走上了极端, 采取过激的行为, 以至于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由于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分苛求, 有的孩子高分低能, 有的孩子离家出走, 有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厌学逃课。为此家长应反思自己的行为, 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能力、人格、品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发展, 避免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阴影。2.3有效的学校教育。第一, 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创新, 提倡自主教育,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 学校要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大量的作业、沉重的书包, 众多的考试, 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 就会厌学。学校应禁止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 要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下功夫。第三, 针对厌学学生, 学校要及早发现, 及早矫治。对个别厌学严重的学生, 学校一定要安排专业人员做好疏导工作。对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 要给以更多的关爱。同时, 学校要做好重视开展矫治厌学行为的研究,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实践、提高, 从根本上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2.4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所以学校、家庭要有效配合。学校有责任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应定期召开家长会, 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 多与家长接触, 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 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 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家长也要及时与学校沟通, 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同时, 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配合, 社会有责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对营业性舞厅, 应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 除法定节假日外, 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 清除那些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 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

摘要: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从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入手,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个人等因素'分析中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及行为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厌学心理,厌学行为,厌学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汪艳丽.心雨——中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1]汪艳丽.心雨——中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2.

[2]陈利.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克服办法[J].四川教育, 2002.[2]陈利.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克服办法[J].四川教育, 2002.

上一篇:《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下一篇:销售人员薪酬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