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5-0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 每一次考试, 学生心情十分紧张, 总担心考试会失败, 失掉“尖子”地位, 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 同学的冷眼, 产生高焦虑, 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 就立即丧气、情绪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 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学习成绩好, 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 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 自我中心意识强, 人际交往能力弱,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 以至于终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 “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 “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 甚至恐怖感。

3. 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 “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 失去自信心。

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些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养成了自私, 好斗, 狭隘, 偏执的性格, 形成了巨大的偏差, 其性格的弱点成为心理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 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 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 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最后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对安全事故视如老虎, 把安全提到最高的境界, 生怕学生除了什么问题, 惹上麻烦。于是凡是与安全有关的活动一律取消, 学生缺乏必要的放松和发泄, 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心情抑郁, 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的冲动, 潜意识烦闷和单调, 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交往和友谊的需要, 磨炼人的性格, 锻炼人的意志。根据实践和调查表明, 体育活动是治疗忧郁症、焦虑等的有效手段之一, 也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 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流行。从上可以说明, 体育课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是最容易调控, 最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 要高度地予以重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因此, 我认为重视情感教育, 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 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 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 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 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热爱关心他们, 真诚的帮助他们, 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 跟他们交朋友, 谈他们喜欢的话题, 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 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 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 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 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 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 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已经引起一些科研工作者、老师和教练员的兴趣。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对儿童自尊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自尊心要求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加强儿童的自尊心主要采用两类调节方法:首先, 体育老师或家长需创设一个鼓励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的环境, 如:小型的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其次, 与单纯学习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相比, 儿童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方法及重要性进行直接指导, 且儿童不宜从事专业性强的, 甚至力量性、长时间耐力性的体育活动。

3.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培养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使之渐渐壮大。当所从事的活动有许多动机, 如自身爱好、家庭社会的影响、取得体育成绩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师的引导等。总之, 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 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 而体育活动所需的能力不相一致时, 参加对象就会感到烦恼, 担忧和焦虑。所以, 体育教学中可采取由简到难, 寓教于乐、快乐体育的原则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4. 发挥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也可能因处理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如部分学生过分迷恋体育活动, 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过少, 出现作业完不成, 文化课考核成绩差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 若此时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 他们会出现心神不定, 心情不好等到不良状态, 儿童大运动量从事体育活动, 如专业性强的游泳、体操、举重等等需控制体重的项目会导致饮食混乱, 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对儿童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和应对措施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

而目前中学生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导致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与他人合作发生困难,这种交往恐惧症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形成障碍,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说明如何做人的教育存在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最好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竞争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二)人际关系问题

围绕学习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

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问题,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情绪类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1.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压力。3.抑郁、精神

苦闷、情绪低落。4.焦虑、心里烦躁不安。5.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

6、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7.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就我校来说,有些学生就存在上述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举两个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来说明:

1、问:我(一初一小男生)今年13岁了,在同学中我的个子显得较小,老是长不高。在同学中觉得自己特没信心,真是烦恼透了。我该怎么办? 答:首先,老师(心理老师)不知你的具体身高,也不知道你评判身材高矮的标准。不过,人的身高绝大部分是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身材高,孩子的身材一般就高。反之,孩子的身材一般就较矮小。既然不是自己决定的,就不必“自寻烦恼”。第二,即使身材较同学矮小,又怎样呢?世界上许多身材矮小的人都是杰出的,比如邓小平,拿破仑等,因此,建议你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展示出来,也许你能“身材矮小,形象高大”啊!第三,你才13岁,人的发育有早有晚,也许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一点也不比同学矮小呢。最后,虽然身高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报纸杂志介绍的一些科学方法你可参考:①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②合理的营养,不挑食;③适量的运动,如慢跑,仰体向上,蓝球等。相信你,你能抛弃烦恼,做个形象健康的中学生。(属于情绪类问题:抑郁、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2、问:我(一初二女生)上课老是走神,经常没办法认真听讲,导致成绩也下降。答:上课偶尔走神,是正常的。经常走神,就会影响到听课的质量,久而久之,成绩就会波动,不知你是否对自己上课走神做过分析?如果是听不明白,听不懂,那你就要课前做好预习。课间要注意休息,一定要走出教室舒活手脚,眼眺远景,切忌追逐打闹、兴奋过度;课前注意排除干扰,能解决的事尽早处理好。另外,平时可以与老师,同学约定好,真若自己走神,请他提醒。最后,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耐性,提高注意力品质,你一定会听好课,逐步赶上来的。(属学习类问题)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是嘴上喊重要,实际上都被削弱或取消。首先,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教材中,只有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地方教程略有涉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没有专门的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怎样的目的等没有理论依据。而现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其次是现行的地方考试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或统考成绩这一硬指标来鉴别衡量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选“优胜学校”、“先进教育单位”,从而引导各中学管理者也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优表模,没能开设专门 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原理。而学生家长也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成绩名列班级、年级前列而自豪,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对策。第三是各中学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少进行培训学习,更别说资格认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流于形式,半年讲几次心理辅导(矫正)课,这样,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复杂多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学校难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原因表现在:(1)现代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5、6个长辈爱护一个孩子,把孩子宠得在家中是绝对的“老大”,呼风唤雨,我行我素,致使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后地位发生变化,心理失去平衡。(2)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护,来到学校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则表现或抑郁、或妒忌,最后发展为自闭,很难与人沟通,处事过激或消极怠慢。(3)乡村农民工进城谋生。他们忙于生计,很少也很难得与孩子说上两句话,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中,而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一旦学生放学,这些孩子就成了真正的自由“主人”,或进网吧、游戏厅,或溜达于

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受社会不三不四的习气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校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左耳听、右耳出。(4)“留守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留守学生”的监护者,在我校的调查表中反映出45%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30%由亲戚代管,而他们中表示乐意照看的有42%,不乐意照看但没有办法占28%,有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侯能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监护对象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心理健康任重道远。(5)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当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时,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学校根据这一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学期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各年级责任,严格管理,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七年级:学习适应中学环境,适应中学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

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培养学生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九年级: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应考心理辅导。

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板报,搜集名人名言,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大脑营养,充实课外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上的心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十无班级”、“优秀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礼仪知识大赛”、“我爱我校”演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学生实践活动,注重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有效地预防、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走向高一级学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校毕业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步入社会的也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我校于2011年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坚持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抽调有经验、有能力、有热心的两名男女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时定期不定人地开设养成教育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咨

询室全天为学生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勤恳工作,不计得失,讲求奉献,才会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修养 心理咨询室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99

人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人早期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而多项研究也证明,人成年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源于其儿童早期。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多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教师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让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成为心理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把微笑与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师还应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以期待、信任、真诚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心理品质,用自身的健康心理、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去影响、引导学生。

二、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1.创设情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运用幽默使学生摆脱心理困境。

2.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4.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进行矫正等。

三、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到来,各种文化、情感交织,使得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定障碍,而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不可能得到一一辅导。因此,学校还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让他们随时有心理疑难问题,随时咨询解决。这种方式既能为学生保密,又能鼓励因各种原因不敢咨询的学生。其次,心理咨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进行心理咨询。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的存在、用途,形成心理咨询的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在学校中的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选择性地做一些专题讲座,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例如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务工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任务,也是社会任务。因此,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调动社会的力量,而且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参与。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随时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比如嘲笑同学,过分表现自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自卑、乱发脾气等等。发现问题后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然后再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要学会尊重与谦恭,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且要及时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后期的心理指导工作。在这其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视引导与鼓励,消除学生对家访的恐惧心理,向学生明确地表达你的关心与爱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在人生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心理会像水一样纯净,他们的明天会像阳光一样灿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和与农村学生交流中发现, 农村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大。

大部分的农村学生都是家庭贫困, 而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又很高, 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 家庭教育大多以打骂为主, 简单粗暴, 缺乏正确引导, 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父母往往只看孩子的缺点不看优点, 批评的多鼓励的少, 使学生灰心丧气, 失去自信心, 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同时,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相对比较差, 学生的基础差, 加上学习方法等各方面跟不上, 自卑心理大。

2、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由于农村相对的落后和封闭, 农村学生很少能接触外面的世界, 社会阅历浅, 加之农村学校教育的欠缺, 造成很多农村学生的自信心不足, 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一遇到挫折时往往不敢于面对, 不知所措, 面对挫折往往就是选择了逃避困难, 久而久之, 自信心更是不足。同时, 遇到挫折后得不到心理的疏导,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

现在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 父母都是比较溺爱, 学生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很少面对挫折, 更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 使学生往往形成以自己为中心, 只想着个人利益。一旦与老师、同学意见不一致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甚至有的因为嫉妒与同学搞僵关系, 就算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敢于和善于承认错误, 只会闷闷不乐, 没有交流, 患得患失, 心理失去平衡。

4、与父母产生隔阂。

现在的农村中学学生都是住校, 不能每天都能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见到父母, 而周末回家, 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忙着到地里干农活或打工, 更是不能与的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 甚至有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学生,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生活艰苦, 空余时间少, 回家频率低。所以很多农村的学生跟父母几乎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 致使很多学生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甚至是无话可说, 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

5、攀比心理过强。

现在随着农村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 不少的农村家长对学生的溺爱之风很盛, 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 只要孩子开口, 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 而且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想比人家的孩子好。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 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的形成。

二、强化农村学校德育教育, 促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学生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学校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针对农村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 有必要去探索和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渗透, 全方位推进。

在教育教学中, 学校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 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进行全面的渗透和全方位的推进, 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2、教师率先垂范,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师要率先垂范, 以自己的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言行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 要注重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5、进行正确的引导, 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在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端正学生的态度, 使学生改变攀比的心理,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知识学习的攀比上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作为学生, 本领高强、学得多才是自己的骄傲。

6、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父母务工地点、监护人基本情况, 并反馈给班主任及科任老师, 平时以电话、书信等方式, 引导家长处理好与孩子的亲子责任。

浅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小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小学生的问题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将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中小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 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丧气、情绪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以至于终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养成了自私,好斗,狭隘,偏执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偏差,其性格的弱点成为心理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最后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对安全事故视如老虎,把安全提到最高的境界,生怕学生除了什么问题,惹上麻烦。于是凡是与安全有关的活动一律取消,学生缺乏必要的放松和发泄,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心情抑郁,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潜意识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根据实践和调查表明,体育活动是治疗忧郁症、焦虑等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流行。从上可以说明,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是最容易调控,最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要高度地予以重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因此,我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关心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跟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已经引起一些科研工作者、老师和教练员的兴趣。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对儿童自尊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自尊心要求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加强儿童的自尊心主要采用两类调节方法:首先,体育老师或家长需创设一个鼓励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的环境,如:小型的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其次,与单纯学习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相比,儿童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方法及重要性进行直接指导,且儿童不宜从事专业性强的,甚至力量性、长时间耐力性的体育活动。

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使之渐渐壮大。当所从事的活动有许多动机,如自身爱好、家庭社会的影响、取得体育成绩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师的引导等。总之,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而体育活动所需的能力不相一致时,参加对象就会感到烦恼,担忧和焦虑。所以,体育教学中可采取由简到难,寓教于乐、快乐体育的原则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4.发挥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也可能因处理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如部分学生过分迷恋体育活动,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过少,出现作业完不成,文化课考核成绩差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若此时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会出现心神不定,心情不好等到不良状态,儿童大运动量从事体育活动,如专业性强的游泳、体操、举重等等需控制体重的项目会导致饮食混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儿童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一、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人的心理因素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生理上的某些功能,从而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诱发疾病。现在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感到学习有压力,有的感到适应性差,有的感到情绪不稳定,有的感到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有严重的焦虑现象,有的出现抑郁、自卑现象,特别是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需的。教师要多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1.要引导学生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種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要引导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要引导学生学会心理暗示。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时,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的事情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

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形成健康心理氛围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时,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要通过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要根据学生思想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诱发他们的情感输出。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理相容,只有心理相容,师生们之间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富有凝聚力,营造出更深、更浓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氛围也不是稳定不变的。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心换心,抱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学生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才能巩固健康的心理氛围。要做到遭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就会渐渐地与你心贴心,健康的心理氛围会更加健康。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重视教师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让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成为心理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把微笑与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师还应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以期待、信任、真诚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心理品质,用自身的 健康心理、高 尚人格、优秀 品质去影响、引导学生。

二、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1.创设情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运用幽默使学生摆脱心理困境。

2.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4.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进行矫正等。

三、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到来,各种文化、情感交织,使得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定障碍,而这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不可能得到一一辅导。因此,学校还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让他们随 时有心理 疑难问题,随时咨询 解决。这种方式既能为学生保密,又能鼓励因各种原因不敢咨询的学生。其次,心理咨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 的中心,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进行心理咨询。这就要求学校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室的存在、用途,形成心理咨询的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在学校中的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选择性地做一些专题讲座,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四、加强学校、社 会、家 庭 的 联 系,推 进 心 理 健 康 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例如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外务工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 等,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任务,也是社会 任务。因此,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调动社会的力量,而且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参与。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随时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比如嘲笑同学,过分表现自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自卑、乱发脾气等等。发现问 题后先站在学生的 立场上分 析,然后再开 展行之有 效的教育。要学会尊重与谦恭,能够对学生进行耐心 的指导,并且要及时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后期的心理指导工作。在这其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重视引导与鼓励,消除学生对家访的恐惧心理,向学生明确地表达你的关心与爱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在人生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的心理会像水一样纯净,他们的明天会像阳光一样灿烂。

摘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包括重视教师自身修养,挖掘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

浅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教育对策

中小学时代是学生从幼稚到青春期过渡的时代, 是冲动、人生经验缺乏的时代, 除了学生的知识教育, 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更重要。只有学生身心健康, 才能稳步过渡到高中, 自主学习成才。面对频频出现的青少年叛逆、越轨、犯法, 因不懂事而贻误一生的惨痛事件, 我作为教育者, 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一) 认识上的问题

新世纪国家富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集宠爱于一身。当然, 家人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 为此孩子的压力从小就很大, 学习、特长等方面都要争第一。孩子从小没有童趣, 压力使孩子渐渐厌学、厌食、厌世。

(二) 情感上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学生渐入青春期, 叛逆、浮躁, 喜怒无常, 自主意识渐强, 如不耐心疏通、正确引导, 学生很容易走弯路, 做出冲动的事情, 等他们意识到时已来不及。

(三) 人际关系的问题

在独生子女时代, 学生从小约束少, 生活舒适, 娇生惯养, 所以容不得别人指使, 不受一点气, 人际关系也矛盾重重。这样, 学生对学校会恐惧, 对学习也不能投入, 不自信。

(四) 考前综合征

学生的心理脆弱, 承担能力不强, 但考前各方面的压力俱来, 教师、家长等对其抱有很大期望, 这让学生对考试有了恐惧感, 继而会有头痛、心烦、恶心、抑郁等综合征产生。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而且会使学生更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 性知识方面的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渐对异性有好感, 爱接触异性, 但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学生将那种朦胧的好感深深埋在心底。那种想接近异性的冲动与理性的抑制在中小学青少年的心间反复地斗争, 理性不强的学生会让冲动占上风, 所以会发生不轨行为, 有的甚至为此走上犯罪道路, 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在中小学这个易变、冲动的年龄段, 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除遗传的因素需医生治疗外, 大部分还是外因, 后天的因素扭曲了学生的心理, 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 作为教育者, 作为学生最信任的引导者, 教师需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其进行心理引导, 让其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当代学生智商高, 随社会的进步, 媒体的多样和便捷, 学生从小见多识广, 耳濡目染, 趋于早熟, 思维敏捷, 心理复杂, 有时行为神秘难捉摸, 一般人难以说服教导。所以, 面对那么多的学生, 学校需配备专业心理教师, 因人教育, 耐心培育, 抓住学生的心理, 扬长避短, 将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引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二) 提高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平时接触学生较多, 朝夕与学生相伴, 所以容易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便于引导说服教育他们。为了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任课教师需要不断自修、培训, 以丰富自己的心理教育知识, 反复实践与钻研, 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水平。只有教师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 学生才乐于接受知识的传输, 教师的职业价值才能体现。

(三) 将心理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现代的教材不断改进,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如热爱祖国、保护环境、认真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给社会奉献爱心、孝敬父母等。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对涉及学生思想或心理问题的内容可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让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接受心理教育, 和课本主人公产生共鸣, 在情景、情趣中濡染正确的处世观, 这种心理教育力度更大。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处理自己心理障碍、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 让其在逆境中自己调节自己的心境, 放下担子, 轻松面对人生, 学会坚强、乐观、上进, 有爱心, 能正视荣耀与挫折。

(四) 创设倾诉的环境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交流场所、心理书籍阅览室、心理咨询电话等, 方便学生有烦恼主动找渠道去开通自己的心境, 抒发自己的烦恼, 解除自己的心理障碍。

(五) 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应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校舍布置也要形成活泼、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逢节举办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之间协作交流, 关系协调和睦, 为学生的身心愉快创造环境与条件。当然, 学生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是家庭, 家庭教育跟不上, 学校教育就会功亏一篑。为此, 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传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让家长理解孩子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的性格变化, 因时因事教育。现代信息社会中负面影响很多, 孩子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走弯路, 对此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教。学生身心健康, 才能安心学习, 才能成为有用人才。社会人士也要保护青少年儿童, 自发地隔离不良现象对新一代孩子的感染。

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1、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鲜事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 心理, 行为等也出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 由于部分学生阅历浅, 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 鉴别和抵御能力较差, 他们对西方的一些思潮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一些流行观念盲目附和和崇拜, 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混乱, 观念模糊, 盲目追求, 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障碍。诸如社会环境中的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 会污染精神环境, 腐蚀人的灵魂, 消磨人的意志, 并在一定条件下使一些人误入歧途, 走向犯罪深渊。因此, 它对青少年的危害最大, 影响也最为严重。

2、家庭原因

当前, 在部分家长中存有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方法简单, 对子女管束过严, 部分家长把防止和限制作为教育子女的立足点, 并按自己的阅历和意愿严厉管教。他们相信“棍子下面出孝子”的古老家教遗训, 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轻则训、责骂, 重则暴打。二是家长对子女过度骄纵溺爱或保护, 宠的多, 教育管束少, 要求不严格, 百依百顺, 甚至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也加以庇护, 使孩子任性、傲慢, 经不起挫折。三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偏重智力投资。这些家长只关心和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 品德等方面自然就会好起来。

3、学校原因

一是课业负担过重,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优秀率, 教师便重重加码于学生, 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 作业量加大。学业上的压力使得好多学生身心疲惫, 为此他们在心理上便经常出现惴惴不安的焦虑, 造成精神负担过重。不仅学习兴趣下降, 而且产生心理障碍等严重问题。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难度过大, 内容单一, 并且教学内容缺少心理健康课程, 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茫然, 无所适从。三是部分教师方法简单, 训斥、批评、责骂甚至体罚, 给学生心理造成许多创伤。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实行防治结合。为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它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降低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 一些学校搞无休止的、无区别的、大面积的补课, 使学生失去个人独立思考与自由支配的时间, 造成心理失衡。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 往往能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使人际关系和谐。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 往往人际关系较差, 轻者自身有焦虑, 孤独感, 重者则处处疑惑, 时或伴有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学校应充分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 团结、关心他们, 使他们逐步增多与人的交往, 进而克服心理缺陷。总之, 要努力使学生集体形成团结友爱, 互相合作的氛围, 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师生的榜样作用, 促进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家庭, 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到, 人是在诸多客观和主观条件影响下成长的, 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挫折在所难免;要正确的对待挫折, 冷静的分析各种困难因素, 关于灵活应变, 及时而理智的实现目标与情绪的转移, 使他们“吃一堑, 长一智”。这样, 就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4、正确认识自己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品德估计过高或过低, 都难于适应社会, 易引起情绪冲突。如估计过高, 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导致失败;别人也可能认为他骄傲自大, 而不愿与他交心, 把他排斥在整体之外。反之, 对自己估计过低, 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使他精神萎靡不振, 丧失成功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干出危害集体和他人的行为。这一切, 都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者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事实, 正视现实, 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不斤斤计较, 对学习、工作、事业则孜孜以求, 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

5、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 有23%的初中生认为学校教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26%左右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17%的初中生提议用黑板报, 宣传窗等形式进行此项教育。

三、总结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 篇10

一、高度重视, 创设环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 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疾病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等。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上级的统一设计和部署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并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逐步实现“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主动发展”的心理教育目标, 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 德育主任任副组长, 各位班主任任组员, 并规定划分了相应的职责;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放松室, 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设置学校“知心姐姐”心理信箱, 开通学生说“悄悄话”的渠道。

学校内部环境建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学校对环境进行了优化, 修建了道路以及运动场地;栽种各种草木花;教学楼走廊挂上了名人名言和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图画。学校主环境, 以崭新面貌出现,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会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 会有幸福感、安全感, 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 提升师资

提高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学校首先应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 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 以旺盛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同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工作。

1.集中培训, 提高素质。学校聘请心理咨询师先后进行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何认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等讲座, 负责本校健康教育的教师面向全体教师做了《小学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儿童情感的发展》等专题的集中培训辅导, 全体教师普遍掌握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理论, 增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意识。

2.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以《情感教学心理学》这本书为基点, 发动、鼓励教师学习, 并做一定数量的摘记, 以及写学习心得等, 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学校还购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儿童心理治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提供给教师自学。同时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和认证等。

3.通过“班主任例会”, 组织教师们定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关于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的相关材料发到教师手中, 进行研讨和学习, 并要求教师在平时工作时进行运用。强调在教育过程中, 从“情”字入手, 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特别是问题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反思和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 从而提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4.指导教师进行学科渗透。要求教师备课时,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 即: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鼓励;一句深切的问候。通过多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利用两室, 排忧解难

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室和师生放松室。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与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同时指导和管理学校心育工作, 保证了学校全面心育的有效落实。师生放松室是师生调节自我、缓解压力的空间, 辅助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一) 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室一成立, 就明确职责并制定了咨询人员工作制度。为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科学、规范、有效, 心理咨询中心还制定了心理咨询员工作守则。心理咨询室主要做以下工作:

1.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两个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即:学习咨询和生活咨询。学习咨询:接受学生有关学习问题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针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咨询指导。生活咨询:接受学生有关生活和心理问题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 人格特征, 完善自我意识, 培养自信心, 增进心理健康为主;并学会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 培养社交能力。在日常心理咨询中, 主要是以面谈的方式进行,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书信或直接交流等方式与心理老师联系。

2.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若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 在第一时间安排紧急干预, 尽力使危机缓解和消除。据不完全统计, 息县第一小学心理咨询室进行个案咨询500 多人, 发现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3 人, 我们及时进行了干预。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笔者的心理档案设计一共由七页组成:第一页封面上有学生班级、姓名、编号, 里面前两页是学生个人分析, 后三页分别是学生在低、中、高年级的最优秀表现并附当时照片一张, 同时用一种植物或动物代表当时的自己;最后一页是成长快乐曲线图, 代表着从1 岁到12 岁的快乐程度, 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心理档案不仅了解到学生的家庭、个人基础材料, 同时了解学生的烦恼与困惑, 而且在档案中也体现了学生快乐心理成长的过程, 为对以后学生的心理训练和个案辅导作为铺垫。

4.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心理训练, 锻炼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 增强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如:个性心理训练, “做个快乐孩子”目的是引导孩子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所带来的危害, 引导孩子寻找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 帮助孩子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 做自己的主人。现在已经面向全体进行三次心理活动训练, 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做个别相关心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反馈。

5.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不定期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如“学习什么是挫折教育, 面对挫折如何正确对待”“认识常见心理问题并如何克服”“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健康教育讲座,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的心理常识, 培养自信、自省、自控、自我调节能力, 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二) 利用师生放松室为师生生活和学习减压

为了给师生提供一处调节自我、缓解压力的空间, 更好配合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开展, 学校新建立了师生放松室。这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 悬挂了一个大沙袋, 旁边放有拳击手套。角落里还堆满了毛绒玩具、泡沫块和充气塑料锤等。师生们可以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宣泄压抑, 释放心情, 还可以在放松室里和心理老师进行情境表演, 在表演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还可以在放松室进行放松疗法的训练, 之后再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帮助师生学会面对压力和平衡心理的方法, 使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四、开展活动, 共同教育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 课堂中说教效果不是太好,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得到运用, 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的开展不要仅仅局限于校内, 还要进行校外活动, 让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校园的生活的是多样的, 特别是举行的各种活动, 让学参与其中, 展示学生的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为此学校创办了“星星”校园广播站, 活跃校园, 并伴有心理幽默、心理趣味等话题, 丰富多彩, 深受学生欢迎;每年学校都开展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体育竞技;小百花艺术节、校园集体舞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各班不定期出“心理健康手抄报”, 使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 丰富心理健康知识, 达到了自育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使学生对学校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管。心理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学校的整体机制实施, 不能只凭借某一项的活动和学习来完成。学校除了通过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外, 还要利用课外、校外机会, 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 献爱心”、知识竞赛、辩论会、诗歌朗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生产劳动、军政训练以及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竞争意识, 吃苦耐劳意识, 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锻炼, 从而提高社交能力, 从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在各种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 正常的心境, 促使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抛光工艺下一篇:妇科肿瘤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