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2024-06-05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精选九篇)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1

但是, 全省耕地质量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 中低产田比重大, 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不高, 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观念尚未根本转变, 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能力。辽宁省每年主要畜禽粪便资源总量约1.5亿吨, 其中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相当于124.5万吨尿素、66.3万吨过磷酸钙、93.4万吨氯化钾, 为年化肥施用总量的73.7%。全省每年农作物秸秆量为3258万吨, 其中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相当于71万吨尿素、18.8万吨过磷酸钙、69万吨氯化钾, 为年化肥施用总量的41.2%。生产商品有机肥, 是利用畜禽粪便的主要途径。而辽宁省每年生产商品有机肥仅有132万吨, 消耗的畜禽粪便仅占总量的2.6%, 剩余的畜禽粪便多随意堆放或直接排放河塘沟渠。农作物秸秆还田率不足40%, 焚烧现象普遍,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而且污染了环境。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 2009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对农民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进行补贴,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提高耕地质量, 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两年来, 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85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100万元, 省财政投入750万元, 落实中央级项目县23个, 省级项目县15个, 增施商品有机肥115.5万亩, 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24万亩。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2

介绍了如皋市20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的区域、主要作法和取得的成效,以加速推动如皋市秸秆还田步伐,利于土壤持续利用.

作 者:丁峰 殷丽萍 苏建平邹忠 周志宏 陈小明 王冬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土肥站,江苏如皋,226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4) 分类号:S141.4 关键词:秸秆还田   有机质   实施效果   江苏如皋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3

【关键字】土壤;补贴项目;主栽作物;商品有机肥;可持续发展

1 项目来源与实施目标

1.1 项目实施面积

临河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中部,全区总耕地面积120530hm2,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向日葵、蔬菜、瓜类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我区是自治区确定的2009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8个旗县之一,2010年按照“同一地块连续实施3年为一周期,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原则”,继续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2009年实施面积1667hm2,小麦1000hm2,玉米1万hm2;2010年实施面积3万hm2,小麦2万hm2,玉米1万hm2。

1.2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效果

通过项目实施,农民逐步掌握了有机肥施用技术并切身体验增施商品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培肥地力,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辐射带动全区科学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扩大了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

2 技术内容与实施区域

商品有机肥应用作物为小麦和玉米,2009年,小麦1000hm2,玉米667hm2;2010年,小麦1333hm2,玉米667hm2。每667㎡施用商品有机肥200kg,针对亩施肥量大、亩投入多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年内分3次施入的方案,这样做每667㎡总用量不减少,社员又能接受。即:播前结合整地每667㎡翻压50kg,播种时每667㎡带种肥50kg,秋翻压每667㎡100kg。同时,我们将商品有机肥的应用和测土配方施肥结合起来,制定了施肥大配方。小麦播种时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25㎡、氯化钾3㎡、生长期分两次追施尿素30kg;玉米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25kg、氯化钾4kg、生长期分三次共追施尿素33kg。并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原则,依据土测值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保证应用效果。

3 项目实施效果

3.1 项目实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有机肥的施入对土壤肥力养分含量的影响:根据表1的5个调查点的平均值可知,有机肥施入之前和之后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比较:土壤容重下降0.03g/cm3,有机质上升1.7g/kg,全氮上升0.02g/kg,全磷上升0.06g/kg,全钾下降0.8g/kg,有效磷上升4.1mg/kg,速效钾上升6mg/kg,缓效钾下降10mg/kg。总之,有机肥施入后,提高了土壤养分,特别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激活土壤缓效钾,培肥了地力。

3.2 项目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机肥的施入后,小麦平均亩产443.4kg,比对照增产45.9kg,玉米有机肥的施入后,平均667㎡产量897.3kg,比对照增产67.8kg。由此可见,有机肥的施入后,小麦、玉米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这就为农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了前提条件。

3.3 项目实施对化肥施用品种和数量的影响

有机肥施入后,有机肥料含有4%以上的NPK,30%以上的有机质及微生物等营养元素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就明显减少,平均每667m2要减少化肥尿素5kg,磷酸二铵8kg,667m2均减少化肥13kg。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小麦667m2均增产45.9kg,增产率达11.6%,667m2均增收114.8元,去除每667m2200kg有机肥成本100元,667m2均节本增效14.8元。小麦示范面积1000hm2,预计增收节资37万元。玉米667m2均增产67.8kg,增产率达8.2%,667㎡均增收149.1元, 去除每667m2200kg有机肥成本100元,667m2均节本增效49.1元。玉米示范面积667hm2,预计增收节资49.1万元。项目总计增收节资86.1万元。

注:纯N按4.35元/kg,纯P2O5按5元/kg,K2O按6元/kg,有机肥按0.5元/kg计算;小麦2.5元/kg,玉米2.2元/kg。

4.2 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一是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不仅将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而且要将化肥,微生物肥和有机肥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以建立良性农田生态循环体系和作物营养综合体系,充分利用土壤潜力,达到使作物增产增收最佳效果;二是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轻土地板结有突出作用。

4.3 生态效益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实施,既培肥了地力,又提高了耕地质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提升土壤有机质还原土壤自身肥力 篇4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有效途径

1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 对于改善土壤的物性状, 增加透气性都有很大的作用, 作物在呼吸时能更加通畅, 有效的快速吸收有机质中的养分, 同时把养分供给到植株的茎叶、果实上去。有机质的含量越多, 养分就越充足, 而且对于土壤的物性状改善作用就越大, 疏松土壤, 保水保肥, 减少流失, 大大提充肥效。所以, 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体死亡后残留体形成有机质, 对土壤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在作物的生长阶段, 要尽可能多的使用有机肥料, 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

1.1 提供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 磷素占全磷的20%~50%, 还含有K、Ca、Mg等营养元素。

1.2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 比矿质胶体大20~30倍, 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 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对酸碱缓冲能力。

1.3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生长环境有良好改善;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颜色深, 吸热多。

1.4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 同时又能调节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1.5 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

加强作物呼吸作用, 增加膜的透性, 提高其对养分的吸收, 增强根系的发育。

2 土壤有机质严重缺失

近年来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 很少施或不施用有机肥, 导致农田土壤养分非均衡化严重, 土壤板结, 土壤生物性状退化, 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 防旱排涝能力差, 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 土壤出现了“亚健康”。致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瓜不甜、果不脆、米不香;大量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肥源被丢弃、浪费造成环境污染。以东北黑土区为例, 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 下降到2%~3%。我国目前的土壤资源现状迫切需要通过人为措施来补充土壤有机质, 以确保农业种植水平和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

3 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3.1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一般就是指农家肥, 可以通过畜禽粪便, 以及一些植物的茎秆经过堆肥、沤制而成, 因其沤制腐熟的过程要经过微生物的发酵, 所以肥料中会富含有机质,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保水保墒、改善土壤的结构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而且肥效时间长, 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和丰富的营养供应, 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肥料。

3.2 提倡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采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不灭茬, 不清理秸秆, 全覆盖播种, 秸秆全部还田,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每年有机质含量提高0.07%。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沤肥效果更好, 既能有效地利用有机肥资源, 又能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目前, 龙江县大力提倡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机收的玉米秸秆, 已经被粉碎, 经过风吹日晒雨淋, 已变成半分解状态, 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 省力省工, 但在还田时, 就应加施化学氮肥, 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 可以节约化肥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秸秆腐熟还田利用, 逐步稳定化肥用量, 优化施肥结构,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减轻了洪涝灾害, 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3 粮肥轮作、间作, 用地养地相结合

轮作、间作制度, 对于种植结构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能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而且对于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品质改善也有很好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轮作、间作能把用地和养地很好的结合起来, 边用边养, 使土壤的肥力有效的补充, 维持一个均衡的水平, 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对于高效优质、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因地制宜栽培绿肥

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 促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减少连作障碍及下茬化肥用量,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5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作物缺什么元素补什么元素, 需多少补多少, 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满足作物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农民自己开始认识到盲目施肥的危害性, 测土配方施肥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 对开展此项工作越来越积极。如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在野外取土采样调查中, 当农民知道取土样化验结果出来后要把化验结果反馈给他们时, 很多人争着要求在他们田里取土。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3.5.1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必须增施有机肥, 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增强微生物活性。

3.5.2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耕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养分循环系统, 客观上要求实现养分输出和输入平衡。为此, 必须坚持用养结合, 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才能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3 大、中、微量元素配合的原则

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篇5

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及肥力因素具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少施或不施用有机肥,严重影响了养分对农作物的有效供给,粮食产量难以提高。因此,提升土壤有机质势在必行。

增施有机肥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它既能熟化土壤,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又能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和缓冲能力,不断供给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秸秆还田及喷施腐化剂技术,既能有效地利用有机肥资源,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节约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农作物间套种轮作技术近年来,农作物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致使许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实行轮作、间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仅可以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地制宜种植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减少连作障碍及下茬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强耕地抗旱能力 篇6

我国农业基本上是雨养农业, 粮食生产上还是“靠天吃饭”, 某种程度上, 风调雨顺仍然是农业丰收的前提。2009年的旱灾显示, 铁岭市农业自身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能力偏低, 若遇到不利的极端气候条件, 农业增产增收就非常困难。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使土地对旱情的抵御能力严重不足, 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成为限制产量提高的瓶颈。

土壤有机质是耕地地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源泉, 能够调节土壤营养状况,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的各种状况。当前提升土壤有机质至关重要。

一、土壤有机质高, 抗旱能力强

从土壤墒情和有机质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同等条件下土壤墒情和土壤有机质关系密切, 有机质多的土壤, 蓄水能力大, 抗旱能力较强。

下表 (见表1) 为2009年8月28日、9月8日、9月10日于开原市金沟子镇、昌图县宝力镇、四面城镇部分受灾地块和减产地块的土壤墒情和有机质测试结果。结果显示, 不同有机质水平地块对旱情抵抗能力不同, 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有机质数值大的地块土壤含水量高。1-6号取样点有机质丰缺程度均表现为较缺, 7号为较丰富。1号与2号为金沟子镇三道村相邻地块, 2009年8月28日取样, 1号取样点农户连续5年施用有机肥, 从检测值上看, 有机质也较2号高, 土壤含水量也高于相邻的2号地块;3号取样点为宝力镇一处绝收地块, 有机质含量偏低, 土壤含水量5.3%, 远远低于玉米凋萎系数, 玉米植株已经全部枯死;5、6号为四面城镇减产地块, 5号为岗地, 该村农民从未施用过有机肥, 两点土壤质地介于壤土与沙壤土之间, 土壤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

注:2009年8月28日、9月8日、9月10日取样

注: (1) 1980年状况; (2) 1998年状况。 (3) 2008年状况

二、铁岭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现况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1998年耕地土壤状况调查数据, 以及2005年开始的测土配方施肥部分数据显示, 铁岭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缺面积最大, 占全部耕地的六成以上 (见表3) 。若长此以往, 必将制约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 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因此, 必须着手研究措施, 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1.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其结果将使土壤养分障碍因子得以消除, 并且确保农作物一定的目标产量。在配方所提供的施肥量中, 一部分供应农作物营养需要, 一部分留在土壤中使被农作物产量携出的养分得到补偿。还可以消除不合理施肥或施肥过多的负面影响:盐分积累、养分失调、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以及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破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有利于耕地地力的提升, 提高土壤有机质。表3显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 土壤有机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基本回复的1980年的水平。

2.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料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养分, 不仅能够给农作物提供营养, 还可以活化土壤中潜在的养分, 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 促进物质的转化。有机肥料是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也是作物养分的直接供应者, 有机肥料在培育土壤肥力和供应养分方面的作用, 是化学肥料不能代替的。有机肥的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补给和更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的活性;防治土壤污染。

3. 秸秆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利用率, 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而且能提高有机质的质量, 同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四、小结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7

本技术针对四川省中低产田存在的“冷、烂、毒、串、渍、板、瘦”等障碍因子, 中低产土存在的“陡、薄、瘦、蚀、旱”等障碍因子, 通过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 建立田间排灌网络, 完善田间生产道路, 调整田 (地) 型,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培肥地力, 建成“田成方, 土成型, 渠成网, 路相通, 沟相连;旱能灌, 涝能排, 土壤肥, 无污染, 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5%以上, 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t/hm2以上”的高标准农田, 可大幅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四川省多年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实践表明, 中低产田土通过改造,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耕地地力将提高1~2个等级, 每公顷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0~2 250kg, 每公顷可省工、节药、节水、节肥等1 500元, 项目区农户可人均增节支收200~250元;同时, 通过实行水利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和科技措施相结合,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水土流失,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技术要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壤有机质提升的主要技术要点:一是开展耕地平整、田型调整、田间渠道、集雨节灌、提灌设施和田间耕作道路建设, 实施“田网”、“渠网”、“路网”等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二是增厚土层、秸秆还田、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三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 集成推广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等科技支撑工程;四是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

4 适宜区域

中低产田土改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可在四川省的农业生产区域实施。

5 技术依托单位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8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田,土壤,有机质,措施,分析

在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持续提升的背景之下, 农业生产由于长期过度的追求农作物的产量, 而导致其在经营方式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种大于养; (2) 产大于投。农业经营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缺失使得近年来, 大量农田土壤对于风旱、水涝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日渐减弱, 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明显降低, 无法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 造成恶性循环。因此, 如何在农田作物的种植过程当中, 加大对于资源的合理应用, 不断探索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 这一点越来越引起农业科技人员的关注与重视。而秸秆还田无疑就是其中最有效, 且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之一。本文即围绕以上问题, 展开详细分析与阐述。

1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意义分析

1.1 蓄积水分

在秸秆还田作业以及秸秆翻压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 通过实现还田作业与机械深耕作业同步开展的方式, 不但能够使大气降水得到充分的蓄积, 同时也能够在储存地下水方面发挥显著的价值与功效。一方面, 秋季状态下, 通过深耕30cm的方式, 能够使大气降水的下渗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避免因过多出现地表径流而对这部分水资源产生损耗;另一方面, 通过秸秆还田作业的开展, 能够发挥有效的“拦蓄”价值。以此种方式, 不但能够使整个农田土壤对于自然降水的接纳更加的均衡与有效, 同时还能够在抑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通过对秸秆还田措施的应用, 使得所还田土壤形成一个备用的“储水库”, 在农田休闲期间, 发挥其集水的功效, 而在生长期间, 则发挥其耗水功效。通过以上方式, 使得农田土壤的含水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1.2 改善物理性状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机质成分含量; (2) 多糖类物质成分含量; (3) 碳酸钙成分含量。通过秸秆还田的方式, 或以覆盖还田, 或以机械翻压还田, 均能够在确保田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 在土壤内部生成大量的五碳糖以及六碳糖成分, 而这对于田间作物的生长发育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其效果甚至高于直接施用肥料的效果。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机械辅助下, 通过翻压方式秸秆还田, 能够将秸秆以深耕作业为契机, 更好的埋设在深层土壤内部, 在深层土壤内部有机质、养分充分活跃的过程当中, 加速这一区域内土壤结构的矿化效率, 为田间作物提供更加有效且富裕的养分支持。同时,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秸秆还田措施的落实, 能够明显提高土层, 特别是深层土体的厚度, 降低土壤容重比, 综合效果突出。

1.3 提高有机质含量

在对秸秆进行还田作业的背景下, 周边作业区域内的微生物繁殖速度以及繁殖规模均呈现出了显著的提升趋势, 微生物的繁殖使得土壤内部微生物活动层的活动进一步加剧, 运转速度进一步提升。而秸秆当中所富含的有机态养分能够更加及时与充分的向土壤中进行释放。借助于此种方式, 不但能够达到优化、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同时也能够使得肥料、大气、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平衡, 在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体系方面效果突出。与此同时, 在夏季炎热高温的气候状态下, 秸秆还田后较短时间内即能够达到腐烂的效果, 腐烂的秸秆能够演变为多种有机肥料, 包括五氧化二磷、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氯化钾、氮素等多种类型, 从而为土壤提供必要的有机肥料以及养分支持, 达到提高土壤内部有机质含量的目的。

2 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秸秆还田措施分析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全县总面积约1429km2, 辖8镇6乡, 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状斜坡地带, 县境呈不同规则南北向长条形。地势特点是中部较高, 四面较低, 全县辖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其特点是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春秋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耕地面积25.4万亩, 人均0.7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68.6万亩, 林地面积57.47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为主。现就其秸秆还田的实施要点做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1 小麦秸秆还田措施分析

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 小麦秸秆还田的操作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休闲麦田留高茬覆盖还田模式; (2) 休闲麦田留高茬粉碎还田模式; (3) 小麦秸秆复播覆盖还田模式。在对还田模式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 考虑到普安县农作物耕作现状, 以第一/二类还田模式为主。在此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作业过程当中, 要求严格按照以下步骤程序展开作业:小麦作物成熟后以对其进行收割, 预留20~30cm的高度, 采用各种方式完成秸秆翻压还田。同时做好夏季作物的种植工作。人工中耕除草1~2次或喷除草剂。同时, 以每公顷3000~7500kg小麦秸秆进行覆盖, 加以应用。

2.2 玉米秸秆还田措施分析

结合普安县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 建议选取基于秸秆粉碎的玉米秸秆还田操作方法。首先, 在玉米作物成熟后, 人工进行摘穗处理, 并运穗出地。将秸秆切成10cm左右小段, 同时确保经过切小处理后的秸秆能够均匀的覆盖在农田表面。在此基础之上, 完成深度30cm以上的耕作作业, 以确保覆盖在田间表面的玉米秸秆能够完全被压入农田土层深部当中。通过此种方式, 能够使玉米秸秆的腐烂速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3 结束语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了:通过对秸秆还田措施的落实, 不仅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 同时也在改善、优化农田土壤结构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使得影响作物生长的各方面因素得到了有效的调节与优化, 达到了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目的。同时, 秸秆还田作业下, 避免了因大量焚烧秸秆而可能出现的资源浪费问题以及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使得能源以及劳动力的投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正是由于秸秆还田具有以上多个方面的优势, 因此其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实用性价值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就秸秆还田在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综合分析与探究, 希望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解文艳, 樊贵盛, 周怀平, 等.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 2011, 42 (11) :60~67.

[2]刘世平, 聂新涛, 张洪程, 等.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7) :48~51.

[3]路怡青, 朱安宁, 张佳宝, 等.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 (3) :329~334.

[4]刘世平, 陈后庆, 聂新涛, 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5) :51~56.

[5]杨志臣, 吕贻忠, 张凤荣, 等.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3) :214~218.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篇9

1.1蓄积了土壤的水分

在实施秸秆还田以及秸秆翻压的过程中, 通过同步开展还田以及机械深耕的方式, 不仅使大气的降水得到有效蓄积, 而且能够使地下水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功效与价值。在秋季深耕30cm时可以促进大气降水提升下渗深度, 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地表径流较多而对部分水资源的损耗问题;秸秆还田的广泛展开, 对大气降水也起到了一定的拦蓄作用。因此, 整个农田的土壤可以接纳到更均衡更有效的自然降水, 并且也有效的抑制了农田土壤水分的蒸发。也就是说, 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所在的土壤形成了有利的蓄水库, 在农田休整时期, 积极的发挥着集水的功效, 在农作物的生长时期, 则有效的发挥着耗水的功效, 从而使农田的土壤含水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1.2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秸秆还田的技术主要有机械翻压还田以及覆盖还田, 都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并且使土壤内部出现许多五碳糖和六碳糖的成分, 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作物更好的生长与发育, 其功效甚至比直接使用化肥更显著。值得特别说明的是, 通过机械翻压, 可以使许多秸秆深埋在土壤内部, 当土壤内部的有机质以及养分相当活跃时, 会大大增加这块土壤的矿化效率, 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支持。

1.3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在实施秸秆还田的过程中, 周边区域的微生物翻转规模与速度都有了显著提升, 微生物加快繁殖速度会带动土壤内部的微生物的活动也加剧, 使得运转速度有所提升, 此时, 秸秆中所含的养分便可以充分且及时的向土壤中释放, 通过这种方式, 土壤的结构不断被优化与改善, 肥料、养分、水分与大气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更平衡,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

2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以明水县玉米秸秆还田为例

明水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松嫩平原东北部, 耕地面积0.14 万m2。明水县地处高纬度地带, 属中温带亚湿润气候, 平均气温3.4℃, 年日照达到2560h, 年平均降水量476.9mm左右。明水县的农作物种类很多, 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 近些年来玉米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玉米秸秆的产量也在相应增加, 对秸秆的利用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此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1玉米秸秆还田的生态效益

在多点进行试验观察后的结果表明, 玉米秸秆还田几年之后, 土壤的有机质以及含水量都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还田3a后土壤的有机质提升了0.04%~0.08%, 还田6a后提升了0.10% ~ 0.11%, 还田9a后提升了0.25% ~ 0.29%。秸秆还田之后, 微生物在分解初期, 必须在土壤中吸取氮素来组成自身的细胞, 从而使得土壤中的氮素生物被固定, 也就暂时保存了土壤中的氮素, 而当微生物死亡之后, 这部分的氮素又被分解释放, 再回归到土壤中来, 从而达到了保墒调肥的效果。同期测定的土壤含水量在秸秆还田3a后增加了1.33% ~ 1.86%, 还田6a后增加了1.69% ~ 1.92%, 还田9a后增加了1.75% ~ 2.16%。蚯蚓以及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 秸秆还田还使得玉米的秸秆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并且避免了在田间大肆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的增加对土壤的结构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 水稳性的团粒结构增加了, 土壤容重也有显著的降低。由于土壤自身的肥力不断提升, 也对化肥的使用率有了明显降低, 从而对农作物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不仅提高了作物的质量, 更大力发展了绿色生态农业。

2.2玉米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除了生态效益, 玉米秸秆还田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多点的实验观测以及分析统计, 把秸秆还田3a后的玉米地与未还田的玉米地相对照, 产量平均增加了516kg/hm2玉米, 增加率达到7.25%, 增加了625 元的收入;还田6a后产量平均增加了715kg/hm2, 增加率达到9.34%, 增加了853 元的收入;还田9a后的产量平均增加了1225kg/hm2, 增加率高达16.83%, 增加了1486 元的收入。秸秆还田之后土壤的肥力得到了提升, 因而对化肥的使用量明显减少, 使用的肥料费用减少了100 ~ 1925 元/hm2, 还田的机械投入增加了140 元/hm2, 而在收割秸秆的费用上省了320 元/hm2, 因此节约了180 元/hm2, 总的来说, 玉米秸秆还田后增值了815 ~ 1709 元, 玉米的生产成本降低了0.04 ~ 0.08 元/kg。

3 结语

秸秆还田的措施不但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而且还优化与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对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创造了相当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因此, 要把秸秆还田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产品的生产中。

摘要:如果将整个农田生态循环当做一个整体, 那么, 农作物的秸秆将是构成这个整体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 也是农田生态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础, 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上一篇:报道意识下一篇:低压电网无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