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历史

2024-06-15

节目历史(精选六篇)

节目历史 篇1

改革开放的30多年, 是我国的电视事业高速发展的30多年, 电视栏目也从单一的新闻类向多元方向发展。电视栏目的多样化, 使电视节目所反映的领域更加广阔, 也更加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 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地方独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显然, 作为地方台, 就要在舆论宣传上予以大力配合, 各种历史文化类节目就应运而生了。2004年, 商丘电视台开办了历史文化类栏目《商都写真》, 栏目在反映内容、表现手法、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使该栏目短时间内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收视率调查一度与民生新闻类栏目比肩。

长期以来, 央视以及省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涉及历史文化类的栏目, 其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如《探索·发现》、《走遍中国》等, 还有许多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 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作为地方电视台, 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整体把握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 因此, 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运作的方式方法。

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要有自己的“个性”, 要打上鲜明的地方烙印

地方台历史文化类栏目与本地区历史、地理风貌以及文化变迁等关系密切, 只有解读、消化史籍、方志、游记、年鉴以及古诗文等, 才能对本地文化进行宏观的把握和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主题、确定表现手法, 做出的节目才具有自己的个性, 也才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

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的主要传播目的, 就是向公众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思想的方方面面, 使公众通过电视这个窗口对本地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一性有全面的、宏观的把握, 此为其一。电视节目最终是要给老百姓看的, 随着信息化、娱乐化的到来,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望已从学习型转变为体验型, 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 正是观众希望体验的重点。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地区的城市名片, 就必须围绕差异性做文章, 彰显本地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 此为其二。地方历史文化类栏目反映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基因与生存状态, 准确的拿捏, 得当的表现, 有助于唤醒当地人对本地区历史文化个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此为其三。这三点足以表明, 地方历史文化类专题片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个性”。

在不具备大的资金投入和情景再现的情况下, 对过往的历史如何呈现

在历史文化类栏目中, 不是对历史的单纯记录, 而是通过对题材的创意性处理, 使片子达到思想和艺术的某种高度, 提升到联想、回味、反思和审美的境界。以影像载体, 进入“时间隧道”, 以某种神奇色彩, 呈现温和性、学术性、哲学性和诗性。它常以人类学的考察方式、社会学的读解方式, 对某一段历史、事件、事象作更为缜密的影像观察和研究, 从而为历史留下见其人闻其声的视听档案。

面对久远之事, 历史文化类栏目遇到的最大尴尬, 便是如何呈现那些往事。既要排除虚构, 又不能一味只是访问、图表和文字。央视的同类栏目和一些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系列片, 往往以扮演手法而再现历史, 这表明了一种对于历史文明题材的重视和新派手法的接纳。还有一种搬演, 只在访受人的述说中, 让当年情境及人物冷不丁地出现一下, 主体还是“现在时”, 这种搬演, 如同闪回, 鲜明地告知这是当年而不是当下, 是“仿真”而不必当真, 且称之为搬演中的嵌入式, 让虚与实、再现与历史得以巧妙融合, 因此让人过目难忘。然而作为地方电视台, 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 一期节目也不可能有太长的周期, 所以情景再现式的搬演就显得不那么现实。《商都写真》栏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就是在一些影视资料相同或相似的场景中截取片段, 再把画面进行一些处理, 或者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 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降低了制作成本, 也缩短了节目的拍摄制作周期。

运用恰当的叙述方式, 对历史文化进行人文精神的观察和反思, 使历史与现实交融, 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对历史文化的叙述中, 蕴涵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价值深入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那么, 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运用什么叙述方式和叙述手段才能把历史事件讲述得更加合理?《商都写真》栏目的很多片子都是在以时间为轴线的线性叙述中, 按照内容的逻辑关系展开空间和时间的大跨度叙述, 对历史事件和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情况、后果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注进行具有人文精神的观察和反思。这样的叙述是历史文化叙述与文学叙述完美契合的结晶。

在历史文化类节目的摄制中, 涉及历史时间漫长, 空间跨度大, 人物众多, 事件头绪复杂。为能更好地呈现, 常常使用顺叙、倒叙和插叙以及论证的方式表现, 增加片子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并由历史文化引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展现历史文化对现实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不同方式的叙述中, 历史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引起巨大反响。

节目历史 篇2

那神圣的党章:一把斧头和一把镰刀。一下子,那个理解更确切了,共产党,一个服务人民的组织。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员便是共产党的组成部分。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率领下浴血奋战,最终打败日寇,_了蒋家王朝,自此,一个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打破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面临着重要的转折,她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共产党用事实证明,能帮助祖国完成这个任务!共产党首先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经济恢复工作,迅速医治战争给人民来的创伤,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共产党始终在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从农村包围到城市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建设小康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共产党总是在探索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

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应追求的三个维度 篇3

真善美——历史题材广电节目演绎的三个维度

文本化的历史是我们接触历史的唯一途径。任何人都不可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只能通过历史文本去建构对历史的认识。文本作为经过加工的历史信息,在一次次的加工转述过程中,必然被加进政治、心理、审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发生内容和形态上的改变,并以自身的改变来改变现实的社会人生。著名的法国认知人类学家丹·司波博将这个过程称为“表征的流行病学”(an epidemiology ofrepresentations)。他认为,一种表征的流行病学就是一个因果链条,心理建构与提取能够引发个体修正他们的物质环境,进而引发其他的个体建构他们自己的表征;这些可以储存与提取的新的表征反过来又导致掌握这些表征的个体改变环境。

历史是严肃的,因此历史文本的创作也十分讲究科学严谨。然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达到给人镜鉴、以文化人的目的,历史文本又必须生动形象,少不了艺术的包装。真善美是东西方关于历史文本的共同追求。

“真”指的是真实性,这是历史文本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它区别于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文学艺术文本的标志。如果缺少了考据即形式论证这个环节,不能取得客观真实的材料,创作出来的历史文本就会导致历史观念的混乱,从而失去作为镜鉴的史料价值。“善”指的是合目的性,在多大程度上促成行动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的历史文本,首先必须符合流行的社会意识形态,即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义理”,才能在助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达到历史文本创作的目的。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美”指的是审美属性,是历史文本基于形式而产生的,是促进文本传播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传播审美观念的必然要求。总之,把“真善美”作为分析历史文本的三个维度,可以有效地评价历史文本的优劣,促进高质量历史文本的创作。

目前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成为历史文本的一种重要形式。用影像纪录时代,以声音传递历史,不仅为历史学界所推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文字里的作品,历史题材广电作品由于运用了图像、声音、特技以及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显得更加直观、生动、鲜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审美特质。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一些创作主体被利益迷住了双眼,创作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时功利化倾向明显,不顾历史事实、不顾正确导向、不顾受众观感,随意演绎历史的问题十分突出,总结如下:

1.从“真”的维度看,戏说盛行,混淆历史视听。在生活节奏高速化、信息传播碎片化、文化消费快餐化的大背景下,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理念发生了扭曲,片面迎合猎奇甚至低俗、庸俗心理,“戏说”之风一度十分盛行。电视剧自不必说,即使是在一些被冠以“讲坛”“纪录”“档案解密”之名的节目中,以现代观念图解历史事件,随意添加情节、细节、心理活动的现象也不鲜见。理念扭曲导致考据不周详,使本来应当是“信史”的节目中掺杂了太多的非理性、不科学、甚至虚假失实的成分,混淆了历史视听,导向问题十分突出。

2.从“善”的维度看,脱离需求,形成信息垃圾。人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历史资料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历史镜鉴,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创作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考虑现实的需求。但是,有的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却自说白话,有如老学究掉书袋,陈词滥调充斥其间,几无可观之处。有的则无视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企图以出格求出位,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从“美”的维度看,过度包装,导致畸形审美。历史事实远离现实生活,如果板着面孔讲述,会让人味同嚼蜡,因此形式包装必不可少。但是,一些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却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包装。运用如画面、音乐、字幕、模拟场景、数字特技等电视表现手段的时候,忽视与内容的协调,为了包装而包装,一味追求新奇。厚施铅华的结果就是掩盖了历史原生态的美,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有的甚至走向美的反面,以恶俗、低俗、媚俗吸引眼球,把人的审美观念引向以丑为美,败坏社会风气。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良莠不齐,甚至影响了受众的接受态度,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如何追求和实现三个维度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以历史文本的三个维度为参照,寻找解决的途径。

1.着眼于构建精神家园,坚持求真。历史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时代精神就是当下现实与历史记忆交织的产物,虚假的历史必然导致时代精神的错乱。因此,以史为鉴,必须建基于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想像的构造。创作历史题材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遵循這一要求,帮助人们通过参照历史明确现实定位,通过审视历史找到前进方向,通过理解历史消除现实困惑。正如雷戈所指出的:“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义,历史就是新的;只要能发现新的历史意义,历史就是新闻。”让人耳目一新,才能让人观念更新、思路创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广播电视必须当好受众的信息管家,帮助受众获得、筛选、解读好信息,使广播电视节目与当下社会的新鲜事实相结合,有效拓展解读信息的广度,开掘思考问题的深度。根据舆情变化,紧贴百姓关注,抓住国内外时事焦点及社会文化热点,精选题材,找准时机,提升历史题材广电节目的传播效果。

2.着眼于推动社会发展,坚持求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在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修身治国方面,中国人有着尤为深厚而久远的传统。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国家面对的是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迫切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前行的道路。人民群众也面临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度调整,更加需要借助历史的“自然映射”功能来解除困惑,找到努力的方向。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当前流传广泛的历史文本形式之一,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真的需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大国崛起》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创作者正是站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历史节点上,从思考中华民族如何实现重新崛起的高度,结合当下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难题,深入解读世界性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

3.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坚持求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史学的天然基因。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被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这一切都要求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注重挖掘题材之美、丰富形式之美,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纪录片《国宴》开头,飘逸的书法配合特技,不仅夺人眼球,为全篇奠定了基调,而且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书法之美,无形中受到传统国粹的熏陶。而在通常只播放创作团队信息的片尾,创造性地以小视窗的形式,让编辑出面讲述“红墙御厨”程汝明师傅的故事。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情怀、善待家人的美德,给国家盛宴添上了凡人注脚,使整部纪录片的美学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让受众在感受国宴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劳动之美、人性之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的片子,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

节目历史 篇4

电视要反映社会的渴望和民情。英国专家向我们梳理了目前英国流行的节目:找房子、美食烹饪、子女教育。英国的新闻报道里“房子”是高频的词。比如近期就有“中国新富阶层到英国投资房产”的报道。新闻的新鲜感和热门性, 决定了综艺节目可以此为大树的根基。英国电视节目围绕房子大做文章。比如, 如何到国外买房子、到乡下买房、装修房子让房子升值。像《To Buy Or Not To Buy》 (《买还是不买》) 是一档帮购房者出谋划策、请你看房、猜真实房价, 并且可以试住的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其结尾处常常帮参与者推荐一个特殊的房子, 比如船房、车房等等, 让人惊喜;《Relocation, Relocation》 (《搬迁, 搬迁》) 是买房经商的节目;《House Doctor》 (《房屋医生》) 帮你提高房子身价;《The Family》 (《家庭》) 是表现志愿者帮助贫困家庭重新盖房子, 盖房子期间, 让贫困家庭成员去旅游度假。

在英国, 综艺节目几乎涉猎了所有热点新闻中出现的事件, 对后者进行抽丝剥茧、重新组装。用他们的话说:“娱乐节目比新闻深一点, 比哲学浅一点。”每个人都想中彩票, 成为百万富翁, 因此有了《百万富翁》和《百万英镑掉下来》;普通老百姓也能成为名人, 这就是《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

综艺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愉悦、开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有一个让观众普遍关注和产生共鸣的内核。具有新鲜感和高关注度的新闻, 恰恰在其属性上能够担当这一重任。不仅如此, 从思维锻炼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热点新闻发生后, 我们可以试着去想:如果从这里出发, 能不能发展出一档综艺节目。比如, “智利矿难, 成功营救”这则新闻, 反映了地下安全生产的问题。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创意的出发点。英国电视同行认为, 新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 足够Strong。意思是, 在树型的思维地图上, 只有这个出发点足够深邃、广博, 经得住推敲, 才算强大, 才可以支撑从树根到云端的伸展。二, 这个新闻必须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是瞬间和偶发的, 必须反映的是一个特定阶段中群体性的社会热点。比如在英国播出长达几十年的肥皂剧《急诊室》,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场火灾, 烧伤者被送到急诊室抢救, 然后由此发现急诊室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生与死、爱与恨的故事。而新闻里的故事也成为肥皂剧持久而新鲜的原料, 像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参加婚礼。

有了一个足够Strong的出发点后, 该如何发展节目想法呢?我们通常认为, 创意是感性的, 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而英国电视同行的做法是:将创意的过程程式化, 理性再理性。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从树根到云端的思维地图, 使头脑风暴变得易于操作, 并且充满趣味。

那么, 如何确保这个创意是有效的呢?必须回答的有关节目构想的问题是:

1.Who (节目里都有哪些人物) ;2.When (关键的场景出现的时机, 每季多少集, 时长多少) ;3.Where (发生在哪里) ;4.What (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5.Why (他们为什么要参与或者收看这个节目) ;6.How (节目将如何发展高潮, 又如何结尾) 。

比如《年轻母亲的豪宅》, 节目出发点是:英国单身母亲越来越多, 而且低龄化、没有工作。制片人是如何发展这个创意的呢?

1.Who:十个年轻单身妈妈和他们的孩子;2.When:一起呆四个星期;3.Where:聚集在一所豪宅里;4.What:第一集, 选一个年轻妈妈当头, 负责安排好谁住哪个房间。第二集, 发配妈妈们出去工作, 挣钱以支付豪宅的运行。第三集, 解决与前夫或前男友的纠纷。第四集, 培养自信, 甚至裸体拍摄。第五集, 与新的男友约会。第六集, 度假。第七集, 重回现实生活;5.Why:她们为什么会参与节目?因为单身母亲的窘况, 她们想改变。观众为什么要看?因为单身年轻妈妈非常多, 观众想窥探他人的隐私生活;6.How:如何操作呢?封闭环境, 隐蔽拍摄。

在创意过程中, 如果能回答清楚这6个要素, 那么至少这样的方案是完整而有效的。至于能不能最终变成节目, 被电视台总监授权制作, 还有一点很关键, 就是Pitch (推销) 你的创意。因为, 也许你的创意天花乱坠非常好, 可是却被你表达得七零八落不着重点, 显然只能得到失败的命运。因此, 如果像一名新闻记者出现场一样, 将新闻六要素巧妙地涵盖进去, 那么你的创意就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了。

在灵感的隧道里,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和发展创意的方法与路径, 英国综艺节目有了一个突出的表现:纪实类真人秀异军突起, 综艺与新闻的混搭风明显。

一方面, 综艺节目中大量用新闻事实进行娱乐。像英国电视的“莎士比亚”, 从1998年就开播的《Have I Got News For You》 (《我带来的新闻》) , 是一档脱口秀节目, 一个主持人、两名队长、两名嘉宾构成演播室阵容。他们通过四个环节的比拼:看无声录像, 猜测当前新闻大事;看图片, 解释新闻;四选一, 调侃新闻;补充填空, 还原新闻。最后评出获胜的一方。比方说到英国皇家邮局最近罢工, 节目却用了一张信鸽的图片, 嘉宾调侃说“这比英国皇家邮局要快”;在新闻填空“人们掉进了——”, 答案是“博物馆里的大裂缝”。《Have I Got News For You》几乎垄断了所有电视界的奖项——“最佳娱乐节目”、“最佳喜剧节目”。它用英式幽默针砭时弊, 含沙射影, 指桑骂槐。两队嘉宾的厮杀越激烈越大快人心。队长鲍尔莫腾曾感慨地说:“其他节目都在瞎讲, 我们反而觉得自己像是电视节目中的‘莎士比亚’。”所以, 对于这样的节目, 比赛结果和新闻内容已经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讽刺、评论的娱乐效果。

另一方面, 严肃新闻用综艺的外套进行包装。我们看惯了板着脸讲话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仿佛“板着脸”才能展现它们的严肃气质和正统血统。可是时代加速发展, 老百姓对新闻的诉求越来越明显:要么, 帮我解决问题;要么, 让我解气高兴。英国新闻调查类节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繁荣, 观众进入审美疲劳期。如今, BBC惟一保留的曝光不良商贩、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电视节目就是《Watchdog》 (《监测》) , 它每期曝光三个欺骗消费者的大公司。节目的工作人员构成中, 50%是专业新闻记者, 另外50%是纪实类娱乐节目的导演。节目制作中, 记者负责调查新闻事实, 导演负责如何讲述这个故事。一般来说, 记者几周前就开始跟踪, 然后把线索提供给导演, 导演决定怎么计划, 如何拍摄。记者只负责一档节目中的一条片子, 而导演要统筹整档节目。比如, 为曝光Kwick-Fit汽修公司欺骗消费者花更多的钱, 剧组用自己的10辆车, 分别送去10个修车点。去之前, 导演找汽修专家把汽车调出各种不易察觉的小毛病, 让记者去暗访调查。在节目中, 大量采用纪录片手法进行拍摄, 有明显的明线和暗线。经常有主编在监视器前监看前方记者正在进行的暗访, 并做出现场评论。观众感觉在看侦探大片。而有个环节的两名出镜记者穿着皮衣, 戴着墨镜, 很拉风地骑着摩托车去现场, 并制造冲突。他们每次都这样出场, 手段很娱乐。演播室直播中, 主持人背后放着五六台电脑, 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操作, 随时引入网络互动。

二、历史是英国综艺节目原创的源泉

如果说, 从新闻热点出发、用新闻的方式发展创意内容, 是英国综艺节目的一大特色, 那么在模式创建方面, 英国同行特别强调原创与历史的关系, 他们没有回避的问题是:原创根植于它的历史。

这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历史是英国综艺节目源源不断的金矿, 复古之风大行其道。一是英国人擅长挖掘传统文化。比如, 英国人有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的传统。因此由吃饭、厨艺演变出《Come Dine With Me》 (《来我家吃饭吧》) 、《Master Chef》 (《大厨师》) 、《乡间小屋厨艺》等等。一直研究英国节目类型与模式的Paul Youngbluth举了美食节目制片人有关美食节目的50个核心:妈妈做的饭最难吃;我们家附近最好吃的那个馆子;我怎么做一桌忒牛的美食;公众人物有人伺候, 不会做饭……二是考古题材的演进。默多克女儿开的Shine TV有一档在BBC2播出的《History Cold Case》 (《考古》) 。他们用挖墓考古为卖点, 探索人类起源。不仅如此, 他们把国家考古延伸到个人寻根、寻觅祖先。在《你以为你是谁》的节目里, 模式就是“名人+家族秘密+探索纪实”。有一期, 一位女主播跟随表兄到一个犹太教堂, 发现叔叔、婶婶曾在这里被杀害。而家里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这段历史和这个教堂。当表兄在空荡荡的教堂里唱起犹太歌曲时, 那种对人的震撼与张力让节目达到了高潮。

在英国电视同行眼里, 没有什么节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 原创都是根植于历史碎片中, 就看你会不会嫁接和改造。

在Paul Jackson《娱乐节目制作的历史与未来趋势》一讲中, 他梳理了这样一条脉络:

《Who Wants To Be AMillionare》 (《百万富翁》) ——《Million Pound Drop》 (《百万英镑掉下来》) ——其他各类草根想发财的游戏类节目;

《Britain’s Got Talent》 (《英国达人》) ——《X Factor》 (《英国偶像》) ——其他各类草根想成名的真人秀节目;

《洞洞墙》——日本一个游戏里的一个环节;

《Got To Dancing》 (《来跳舞吧》) ——五六十年代风靡的交谊舞。

英国电视专家说:如何构思整个节目?回看历史, 看看我们曾经做了什么, 然后把发现的点重新组合在一起。把以前好的创意重新改编, 再加上现代化的东西。因此, 他们常常用到“德博诺工具”。Edward de Bono (爱德华德博诺) 被称为“世界思维大师”。他发现大脑的运行犹如一个自我管理的信息系统, 处理所有输入的信息, 并将其按不对称模式分类。以此为基础, 他设计了历史上第一种规范的有逻辑基础的提高创造力的思考工具“水平思考”, 以及平行思维的实用技巧“六顶思考帽”, 在群体讨论中避免无意义的争论。这些方法和工具目前在全球被广泛应用。英国同行特别擅于运用“德博诺工具”中的随机连接工具, 这也是打破大脑平时思考的习惯, 突破惯性思维的有力武器。ITV/Granada TV的娱乐开发团队和制片商, 发明了一套叫“格式鸡尾酒”的系统:把节目标题写在纸条上塞到饼干罐头盒里。在他们眼中, 前面做过的所有节目——《老大哥》、《流行偶像》等等都是历史碎片, 他们要做的就是以混合另一个节目的方式来创造新节目。比如把《流行偶像》、《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或《老大哥》, 同其他风格的节目, 如厨艺或者真人秀的名字混合放到两个罐子里, 然后从每个罐子里抽一个问:把《老大哥》做成厨艺节目怎么样, 或者把《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做成真人秀怎样?

浅谈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电视节目创新 篇5

历史是严肃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只是在电视节目中简单叙述,那么历史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便会让观众产生厌烦、嚼蜡一般的感受,这样不光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反而会对电视台的经济造成损失,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便会破坏这一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类节目追求的是客观、严肃,尽量还原事实,给大众以思考与启示,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又是浩如烟海、众说纷纭的,所以历史文化类节目不能死板的连篇累牍,历史文化类节目也要有创新的观念,分析其各自价值。历史文化题材电视节目不是静态地陈列史实,而是对历史脉络进行动态梳理,将重点放在发展变化上。着眼于历史文化题材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并将其与历史阶段、社会大环境结合,更具现实意义。即不是将其变化进行直线性的陈述,而是探讨其阶梯式的发展,以发展进步的眼光看待电视节目创作。

从根源上分析目前我国新型历史文化题材电视节目的产生原因及社会影响,是对文化产业研究的有利补充。为了适应现今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需要对历史题材电视节目进行不断创新,不光要通过设计各种新奇的视角与题材来提升节目内容的厚度,也要在节目的形式上有所突破,增强历史题材电视节目的“色彩”感,使其从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节目的过程中也能一直吊起观众的兴趣,最后给人以回味与思考,让观众看完节目后心情愉悦,提高节目的竞争力,更好地突出主题,达到物质精神双丰收的理想效果。

二、中国历史文化题材节目的发展及创新

国外的媒体和历史文化类节目,如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美国国家历史频道、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历史纪录片如《故宫》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适合其节目本身的包装。在观众眼里,这些历史题材的电视节目的精彩程度已经不下于电视剧和电影。这些节目都有着成熟、沉稳又能广泛被接受的平易近人的优秀特质,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人们脑海里刻下电视节目品牌的烙印。

国内历史题材电视栏目,如《百家讲坛》《国宝档案》《鉴宝》《档案》《真相》等特色鲜明、收视较广、影响较大的电视节目,也曾经风靡一时。这些栏目多数都是以主持人导语加短片的方式呈现,有的是以专家讲学的方式呈现,还有一类就是以访谈的方式呈现。然而这些正统主流的历史题材节目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所定位的收视群体有所局限,面对的观众可能是对历史感兴趣或对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人群。随着一些照本宣科的历史题材节目使得很多热爱历史的观众也逐渐感觉到乏味,寓教于乐的历史题材节目开始吸引观众的目光。随后,国内历史题材电视节目注入很多新鲜的血液,出现了一些转变。很多电视台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推出了一些更轻松的历史文化题材节目,如以脱口秀方式呈现的《老梁故事汇》,它是以名家名字命名的互动式文化娱乐脱口秀节目。节目摈弃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讲述者用其独特的视角,颇具特色的幽默口吻,拍案说“史”。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叹为观止的传奇,从熟知的过往岁月里信手拈来,历史传奇和当今现实完美结合,古今中外跳进跳出、大开大合的讲述,相互映照,让观众在怀旧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主持人以说书人的口吻更通俗幽默地谈古论今,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接受程度,从而使《老梁故事汇》达到既娱乐于人又教化于人的最终目的。包括在2016年有电视台推出的《历史其实很有趣》,致力于打造好玩的文化脱口秀,节目互联网传播基因浓厚,全实景拍摄,街采各路高人神回答,让观众亲手触摸书香。最近还有电视台更大胆尝试了“历史+娱乐”的形式,一档“历史文化类喜剧节目”《你好!历史君》一推出就获得关注,其用情景演绎、趣解历史、权威诠释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节目也凭借青春洋溢的气质俘获不少青年的拥趸,让历史、文化在年轻观众中成为潮流。这档节目用各种调侃、模拟、表演等给观众呈现出历史丰富的“微表情”,小到名人怪癖、生活用具,大到科学探索、战略战争,喜怒哀乐一个也不少。主创摒弃了以往一本正经说历史的枯燥形式,将喜剧嫁接历史还原历史典故和著名人物。首先在结构设计上,节目采用抽屉式情景剧的构架,配以著名历史学者担任“历史君”串场点评的全新方式,直观生动、深入浅出地呈现历史知识,传播主流价值观,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历史是严肃的,如何将严肃的历史和形式的创新相结合,“历史+娱乐”的题材在历史文化节目品类中并不好做,必须值得格外重视的就是现在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要和收视率带来的压力,电视节目呈现出一派泛娱乐化景象。为了避免历史文化题材节目知识传播的初衷不被弱化,电视传媒的责任不可缺失,不能为了博笑点无节操恶搞,必须要有的放矢地选择历史中的趣味题材,“搞笑要认真,历史要较真”,力求做最有底蕴的喜剧、最有趣味的文化,趣解但不“曲解”历史。

三、结语

电视节目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电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方方面面。然而,纵观近年来业界与学界对于电视节目创新的探索与研究,总体上看,外部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创新研究较多,而内在的节目本体创新规律研究相对较少;个案探讨较多,而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感性的经验描述较多,而具有理论概括意义的理性研究相对较少。简而言之,对“电视节目创新”予以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与欠缺。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了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新时期,历史题材电视节目在机遇与挑战中继续走向发展与壮大。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加强自主创新、引进节目模式管理、920时段编排、总局扶持政策做了进一步明确。限制模式引进、鼓励本土节目创新是当下以及未来电视节目的宏观政策风向。任何创新都会面临风险,风险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然而人类创新实践的规律又充分证明,创新风险是可以管理与防范、合理规避的。中国电视节目创新只要以准确性、契合性、平衡性、适应性为尺度去面对市场、宣传、社会、技术与艺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就能化险为夷,使中国电视节目创新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批判[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胡智锋,杨乘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之观察与思考——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一[J].现代传播,2011(6).

节目历史 篇6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的, 也是广播节目适应听众需求的必然结果。可以说,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 就是一部鲜活的广播发展史,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对于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确切要求, 体现出无数广播工作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对广播节目进行的大胆革新。在目前情况下, 对于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的分析, 有助于帮助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形式找到科学的发展之路。

二、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概述

广播节目的创意, 指的是广播节目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如增加听众, 而对特定的广播节目内容进行的创新, 包括主持形式创新、节目形式创新、听众互动、有奖互动等。广播节目的创意, 一方面可以使广播节目获得良好的发展, 赢得更多的听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广播节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足跟的必然选择, 是广播节目顺应时代发展而积极革新的重要表现。

广播节目的形态, 主要指的是广播节目的存放方式, 包括广播节目的组织形式、广播节目的结构模式等。广播节目不同于电视或者其他媒体形式, 广播节目仅仅通过声音信息进行传播, 因而, 相比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形式, 广播节目的形态更加单一、固化, 广播节目的框架一旦形成, 再进行广播节目的形态创新是相对困难的, 并且广播节目的形态一旦发生改变, 往往会导致一部分听众的流失。然而,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广播节目的形态改变是必然的, 这是广播节目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必须改变的。因此, 在对广播节目进行形态创新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了解听众喜好, 在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再着手对广播节目进行形态创新。

三、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广播节目也经历了多个发展和演变历程, 从最开始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逐渐演化为如今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满。以下对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简单介绍:

(一) 实验性广播电台的出现

实验性广播电台的出现是广播节目的最初发展阶段, 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斯特雷是最初的实验性广播电台的杰出代表。早在1909年,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就开始播出广播节目, 节目内容包括新闻、音乐等, 受到了很多听众的喜爱。当时虽然广播节目形式极为单一, 但由于广播刚刚出现, 人们对于广播节目的喜爱程度很高。此后, 很多地方都开始出现了早起的广播电台,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发生着变化。

(二) 中国广播电台的诞生

我国境内出现的首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在上海建立的, 而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无线电台, 于1926年建立, 并在同年10月1日开始进行广播。之后, 我国境内的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的广播电台发展迅速, 广播节目的创意也在逐渐增加, 趣味性不断增强, 从最开始的单一的节目形态逐渐演化为多样化的节目形态, 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三)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演变

广播节目最开始的形态是非常单一的, 很多人将最开始的广播节目称为“有声报纸”, 可见当时广播节目的枯燥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广播工作者开始真正重视广播节目的创意, 广播节目开始朝着发展独家优势、板块化、直播化、趣味性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广播节目的形态逐步发生了一系列革新, 使广播节目的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进入新世纪后, 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广播节目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广播节目开始在新世纪中和其他媒体激烈竞争, 推出了很多新颖的节目形式, 节目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大限度地争取听众。在新世纪, 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层出不穷,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广播节目的积极创新, 使得广播节目在和其他媒体的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帮助广播节目赢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四)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演变特征

总结起来,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演变过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增加了广播节目的内容范围, 从最开始的仅仅播报新闻, 到如今的广播内容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 广播节目板块化, 通过特定时间的节目内容播报, 使广播节目板块化, 使听众具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满足了不同听众的收听需求。第三, 广播节目直播化, 通过主持人实时的播报, 使广播节目“动”起来, 一改以往死板、固化的形态, 赢得了更多的听众。第四, 和听众产生了实时互动, 通过电话互动、短信互动、有奖互动等方式, 积极鼓励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广播节目当中, 改变了以往“你播我听”的广播节目形态, 使广播节目走进了听众的生活。第五, 立体化, 最初的广播节目形态单一, 而随着广播节目的发展, 广播节目有了主持人、节目板块、听众互动、新闻评论等内容, 使广播节目变得立体、丰满, 赢得了现代人的认可。第六, 多元化, 广播节目形态的构成元素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节目的声音色彩类型丰富起来, 如在主持人的表述过程中添加了节目背景音乐。

四、结束语

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广播节目也是如此。广播节目的演变过程中, 在多种创意的支撑下, 广播节目实现了从最开始的单一、死板、枯燥到多元化、互动化、直播化、立体化的转变。其通过不断革新, 从呆板走向了灵动, 从枯燥走向了丰满, 在新的时代, 广播节目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仍然需要继续革新, 继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听众的需求, 使广播节目的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一直持续下去。

摘要:从广播这一媒体形式诞生以来, 广播节目发展迅速, 在广播节目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 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也在随着时代和听众的需求而不断发生着改变。虽然目前在多种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媒体的种类不断增加并竞争激烈, 但是广播这一传统的媒体形式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并仍然在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对广播节目的创意和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单介绍, 希望对相关广播节目从业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广播节目,创意,形态,历史演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下一篇:公路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