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节目

2024-06-01

提升节目(精选十篇)

提升节目 篇1

电视节目文化的本土化,是指电视节目表现内容所呈现的文化结构,也就是节目内容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又必须符合中国国民接受的一般性。作为中国的电视传媒,传播主流文化则是它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与传播是中国电视传媒的主要任务。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电视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文化构成,同样,它也主导着中国电视文化。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国民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于是国民的大众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虽然它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腐朽文化侵蚀的危险,但是,电视传媒有责任理直气壮地担当起借鉴与抵制的防火墙,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让一些有悖于民族信仰和社会发展的所谓大众文化简单地去迎合少数的或某些有企图的电视观众的某些低俗之风,而是应该建立起以主流文化为主导、为基础的新生大众文化,肩负起构建中国电视主流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传播使命。同时,在主流文化的发展与探究,个性化扩张与深层次挖掘中有了鲜有的突破,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为特征的电视产品不断涌现,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而且有正在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开发、开掘。如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节目,都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地方色彩的娱乐节目,深受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

二、创造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来提升栏目品牌

电视节目品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持人。他们既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电视品牌形象的主要体现者。众所周知,主持人在现场节目的录制中是一个灵魂人物,尤其是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得一直保持亢奋的状态,调动嘉宾的积极性,引起观众的共鸣,活跃现场气氛等各种职责加之于一身。一位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与节目本身的生死是休戚相关的。人们往往因为愿意看特定的主持人而看一个特定的节目,有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而牢牢记住这台节目。因此,打造个性化的新颖的主持风格,对于提升栏目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主持人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在消费社会的电视大众文化中也是一个商品,一个消费与被消费的对象。作为一台节目的主持人如果没有带给观众快感的消费功能,便会很快被市场淘汰。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各大电视台的不论是新闻还是娱乐主持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娱乐大众,获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持人凭着不同的知识水平、语言技巧和思维方式掌握自己的话语权,用不同的娱乐方式获得市场的认可。

三、重视娱乐节目的品牌建设

需要品牌节目的召唤和电视节目个性的张扬,来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形成固定收视群。在各台节目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观众的遥控器无疑会倾向社会影响较大的品牌节目。品牌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应该具有独创性,或者在同类节目中资源具有领先性。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想长期占有一种创意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可能,这就要求在同类节目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借鉴其它节目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在自己与同类节目的比较中实现创新品牌节目往往意味着个性,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改以往的传统报道新闻的形式,采取了”说”新闻的方式,在轻松的传播环境中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说式的新闻”被称为加演片,体现了新闻性与文艺性的自然嫁接,《晚间新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和传播的平民视点,显示对时代、对生活、对观众的一种尊重。节目和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品牌维护的问题。不仅在品牌的确立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而且在品牌得到受众普遍认可后也应维护,否则品牌就会消失。娱乐节目在生产过程当中有不断地自我调节、循环的过程,而我国的大多数娱乐节目缺少一种长远的规划,许多好的栏目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一点点走向衰落。如北京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欢乐总动员》,在节目刚刚出现时,火遍全国。可当众多形式的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后,《欢乐总动员》由于在节目的开始没有较为长远的规划和节目不断改革的策略,时至今日,在周末的黄金品牌节目中己经逐渐消失,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所以,在对品牌的维护过程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这对关系。

结论

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前景十分诱人,发展空间无限广阔,我相信未来几年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型电视娱乐节目一定会层出不穷,使娱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准。

摘要:要制作高质量、高品味, 健康有用的娱乐节目, 并非盲目克隆别国或其他地区的节目, 而是要对外来节目去粗取精, 并针对中国实际国情, 制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娱乐节目。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提升电视娱乐节目质量作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华峰.解读电视艺术的真实.电视研究.2008.9.

提升节目可听性的主持技巧 篇2

制作精良,深受听众喜爱的节且是电台生存的根本。主持人通过言语、气质、个人魅力等来完成一个节目的最终工序,因此,一个节目的收听率、听众的忠诚度,都与主持人的发挥息息相关。诚然,对大多数主持人来讲,多年的工作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主持模式。但依旧还是有一些技巧能够让节目焕发生机,再上层楼的。

有怎样的主持人就有怎样的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直接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决定了能否与听众产生共鸣。具有独创风格的主持人,不只是让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感染力乃至感召力。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拥有发现自己特长的敏锐度。寻找自己的风格,无论是音质优美,发音准确,反应迅速,还是亲和力强,都是可以发挥的特长,以此形成的风格特点可以增强自身吸引力。

提升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水平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地市电视台;节目质量;创新思路;打造本土特色;强化管理;激活机制;改善技术手段;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 0210-01

1地市台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地市台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地市台的广播影视与省级、全国相比,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事业发展、节目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地市台仍处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形成气候。特别是创收总量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技术设备陈旧老化,采编设备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低。这些问题正是直接制约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市台的节目运作多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影响着节目的提高。

2提升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水平的对策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地域小,人才、经济等客观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面对诸多媒体的竞争,如何深入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帜近”为突破口,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做好、做活、做精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是全体广电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创新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在文化大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担负的重要角色。而扮演好这一角色就必须推进广播电视宣传的创新,也就是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对地市台来说,首先要破除文化“单一属性 ”的观念;破除收入“能高不能低”的观念;破除单位“能进不能出”的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

2)新闻立台战略。目前,地市台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质量不高,突出反映为节目内容空乏,会议报道多,信息量小,表现手法单调,不注重策划创意和艺术处理,尤其是有些广告节目,确实“又长又臭”,令人望而生厌。如何创新手法,使新闻节目出新出彩。

(1)会议报道可采取大题化小的方法,不能只将会议提纲摘出来写新闻,而是要在会议内容上去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会议本身只有一个报道重点,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可以把会议当作新闻由头,灵活变换报道形式,从各种角度到会外挖掘贴近观众的信息进行报道,这等于给会议报道塑造了许多新形象而让受众乐于接受。而目前地市台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还存在着就事论事,一事一报,内容流于肤浅、平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调整报道思路,加强策划意识,关注重大选题,选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闻事件集中报道,形成社会影响力,产生推介力量。(2)要重视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出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改变平面化、教条化的报道方式,使节目更为深刻和丰富。(3)要从底层着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宣传中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关注社会,广泛挖掘普通人的新闻,这种新闻有代表性,并且数量大,角度多,贴近生活,有人情味,往往是政府重视,百姓关心的热点。(4)采取与县台、上级台交流节目,联播节目,合办节目等办法多报道周边地区引起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在经济、政治、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中来构架节目,从而形成新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煅造出有震撼力和推动力的好节目。

3) 频道栏目协调统筹。地市广播电视台存在着频道定位不明确,栏目设置、节目编排内容雷同,形式相近,风格相似,类型单一等问题,这使地市台原本十分有限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更加分散,难以做出自己的特色,自然难以吸引观众,留住观众,致使收视率无法提高。在频道竞争中要牢牢抓住特色优势,强化频道特色化,时段特色化,栏目特色化,编排特色化,强力打造本土特色,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首先,在布局上,调整频道结构,适当地收缩战线,根据受众、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实际适当取舍栏目,通过科学细致、严谨的观众分析、媒体市场调查找准频道定位,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改变因“小而全”造成的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合力的局面。其次,采取“以小拉大,以点代面”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培育的打造精品栏目,以扩大频道的影响力。第三,科学规划,编排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节目,采取合理的节目搭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市台的综合优势,立足地域特色,张扬本土文化,同时根据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收视需求培养专业的广电策划队伍,通过调研,受众调查等策划好广电节目。

4)强化管理。人是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提高广电节目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可是从地市台目前的情况看,分配制度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模式,在分配上拉不开档次,显不出差别,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人事用工制度上,机制不活,出口不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养成了人的惰性。从人员布局上看,还没有达到因人而异、人尽其才,没有形成优化组合的最佳阵容。从管理上看,挖潜增效力度不够。只有引进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应该在全台职工中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竞岗活动,发现人才、激励人才。(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岗位技能和工作责任合理拉开报酬档次,實行按劳计酬,优劳优酬。(3)推行学习制度改革。抓好思想建设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建立不同岗位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多样化。(4)改革管理制度。实行工作问责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节目生产到播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日常运行管理的制度、办法,制定针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办法和预案。

5)激活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带来效率。当前,地市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制不够灵活,大多数人员端“铁饭碗”,吃“大锅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头脑中几乎没有节目质量这个概念。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下大力气改革地市台的运作机制,引入鼓励创优、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对创新和平时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创优目标任务的部门给予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干部职工的节目意识、质量意识、收视率意识,时刻绷紧节目创新、创优这根弦,努力创造精品力作。其次,要拓宽思路,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办好节目。特别是办好教育性、服务性的节目,可以更多地运用这种形式,如开设法律节目,可以发动司法部门或法院承办;开设农业科技节目,就可以由农业、科技部门共同承办;如果开设一个家庭生活栏目,就可以有意识地发动和培养一些家庭自己拍自己日常生活,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就可以组接播出了。对于地市台来说,发动社会力量共办节目,还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节目的贴近性与参与性,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自办节目的收视率。第三,地市台广播电视实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就要尝试产业经营特别是节目经营。节目经营就是把一些节目、栏目推向市场,吸收社会资源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来制作,运营和管理,这样生产的节目会更贴近受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和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第四,在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更新节目生产设备,改善技术手段,为提高自办节目质量和传播痢效果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6)加强队伍建设。人是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强化队伍建设是提升广电节目水平的重中之重。地市台的队伍建设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但还存在着广电队伍长期一成不变和知识结构的老化,视角单一等问题。因此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广电工作者的系统培训。加大系统培训的力度,一方面以目标责任的形式把常规业务培训任务落实到各部室,让职工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开阔眼界;并鼓励在具体的实践中开展广电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积极联系台外专家,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其次要注重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要注意补充广电战线的新生力量,想方设法吸引懂得广播电视的专业型人才进入广电队伍。通过抓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竞争形势发展需要的、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广电工作者,确保地市台广电媒体规范、高效运行。

地市广播电视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以现代的眼光,科学可持续的观念,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水平,并以此体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主功能。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地方电视台发展战略的文化抉择[J].南方电视学刊,2008,04.

[2]周红.地市广电传媒人才开发的制度创新[J].南方电视学刊,2008,03

[3]倪黄.地方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与发展探究[J].南方电视学刊,2009,01.

[4]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程道才.广播新闻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民生节目应提升“建设性”品格 篇4

民生类节目之所以能广受关注, 与受众的心理密不可分。民生节目兴起之初, 统治中国荧屏和广播的是一成不变的来自政府的声音, 而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的报道相对很少, 所有的节目都以不容置疑、没有互动、程式化的语气报道着“真理”, 鲜见百姓喜闻乐见、平和亲民的节目。而民生节目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通过热线电话, 手机短信等平台进行互动,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因而这种节目一出现, 便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而拥有大量受众, 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这类节目目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民生, 我们每天听到和看到的来自百姓的故事多是“妻不贤”“子不孝”“夫妻反目”“第三者插足”“暴力”等社会阴暗面的东西, 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仅仅是公众最浅层次的“八卦”需求。

作为媒体播出的节目, 仅仅与公众在浅层面上的互动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必须具有“建设性”品格才能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在这方面我认为最成功的范例是《现场45分钟》栏目, 它是内蒙古卫视2010年全新打造的一档大型日播谈话类节目, 这个栏目由著名电视人赵川担纲主持。《现场45分钟》以“任务、调查、调节”为目的, 引入全新的“限时解决”理念, 即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 通过对事件的还原讲述、调查论证和专家评估来完成对现场诉求人的改变, 使他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拥有更加健康的人生态度。主持人在节目当中不充当裁定者, 轻易判定谁对谁错, 而是由专业人士进行井井有条的分析、循循善诱的引导, 把一件事分析透彻, 引导当事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所有的观众都可以从节目中获得有关的知识, 有类似经历人能够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认为这才是民生节目的建设性品格。

新闻媒体办节目的宗旨是服务于受众, 目前很多民生类节目仅仅是简单地满足受众对“八卦”新闻的娱乐性追求, 而并没有能够从深层次为受众提供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技巧, 在双方互动中, 更多的是参与节目者自揭疮疤, 而我们的节目却难以提供良药, 尤其是一些直播的广播节目表现更为明显, 广播节目现场直播固然很难像《现场45分钟》那样有时间精雕细琢, 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把一些心理咨询师, 家庭问题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士请到直播间, 就听众倾诉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帮助参与节目的人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才能提升节目的建设性品格。

节目的建设性品格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亮色方面的展示。在采访中, 我曾经听到有人直白地说:“某某节目办的才坏菜呢, 把人都教完了”, 他指的就是一档民生类节目。我们都知道, 暴力事件的犯罪细节在新闻报道中不允许详细刻画, 因为会给其他有犯罪倾向的人提供思路。然而目前的民生类节目没有约束, 受众想怎样倾诉都不受限制, 而且有些主持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一些事件的细节, 因此, 这类节目往往直接绘声绘色地描绘百姓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而节目的主持人往往又缺乏对节目的把握和品质的提升, 让原生态的事件往往直接在屏幕上出现, 或者通过广播传播出来。在这方面我还是拿《现场45分钟》举例, 在这档节目中如果涉及到出轨的问题时, 主持人不会对出轨的细节追问不休, 当事人和主持人均用“出轨”这两个字来表示问题的严重程度, 主持人关注的是当事人到节目中来的最终诉求, 请专家分析, 帮助当事人寻求解决途径, 其实参与节目的人更重要的目的不就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另外, 民生节目应该轻参与度, 重建设性, 完成节目的社会责任。节目的参与度往往是广播节目好坏的一个衡量标准, 但是, 能到民生节目当中参与的受众一般都是忍无可忍, 又没有能力或者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那么, 我们的节目应该致力于给每位参与者提供最好的、最全面的服务。但是, 一旦追求高参与度, 那么, 就会在为受众提供服务时更粗放, 放下这个电话, 就接那个电话, 一期节目听下来, 或恶心的、或悲情的、或无情的故事听了不少, 但是受益不多, 参与节目的人也没有得偿所愿。其实, 民生节目是一个直接造福受众的平台, 媒体喜欢办, 受众喜欢参与, 喜欢收听收看。

提升节目 篇5

试论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以《看海峡》栏目实践为例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集宣传、美化、推广、引导等作用于一身的`电视导视类节目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本文拟从福建海峡电视台<看海峡>栏目的创新实践出发,探讨电视导视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作 者:刘帆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东南传播英文刊名:SOUTHEAST COMMUNI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22关键词:电视导视类节目 创新 提升

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提升质量 篇6

关键词:县级台,电视新闻,受众意识

受中央、省、市等大台的挤压和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影响,近年来,作为县级电视台立台之本的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县级电视台的首要任务。

1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现状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不断下降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央、省、市台新闻节目发展迅速,中央台各个频道、各个时段新闻节目内容丰富、分类清晰、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中,新闻频道从每天的00:00至23:00不间断播出新闻,内容多、信息量大、范围广、传播迅速快,让省市台望尘莫及;各省市台也纷纷突出自身特点,举全省、全市之力创办新闻节目,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新闻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通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手机报、手机电视、博客、微博等占领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市场。另一方面,按照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原则划分,县级电视台处于最底层,受区域限制大,传播范围小,新闻资源少,观众数量有限,再加上县级财力较弱,各种采编播设施设备老化,人才缺乏,新科技、新技术不能得到应用,从业者的观念和思维也相对落后,一些新闻记者的宣传思想、宣传理念、宣传方式方法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县级电视新闻节目显得越来越落伍,越来越被动。

2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县级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有些条件较好的县级台设置了30分钟的自办新闻节目。然而,无论是15分钟还是30分钟,其节目形式都大同小异。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首要问题是领导活动和会议往往是“重头戏”,占据了新闻节目的一大半时间。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不分内容、不分事件大小,一律按县级主要领导排名顺序进行播出,官僚作风严重,其中很大一部新闻没有实质内容,没有传播价值,只是为了让领导“露露脸”。更严重的问题是,此类新闻已经模式化和程式化,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没有突出新闻事件,而是突出领导讲话,“XX指出”“XX强调”“XX要求”成为此类新闻的必用句型,“指导”“强调”“要求”完了,新闻也就结束了,形式主义严重,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传递。

3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要树立受众意识,强化服务群众的社会功能

新闻是给观众看的,只有拥有大量稳定的观众,才能有效地发挥传播效果和社会功能。让观众准确地分析、理解新闻信息,是县级电视新闻传播的目的。观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断变化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县级电视观众的思维形式已从封闭走向开放,观众会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电视新闻节目,变被动接受为双向参与。因此,县级电视台不能再用上世纪80、90年代的老观点、老方法来办新闻节目,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凡事多从观众接收的角度考虑。

当前,县级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并不是观众不关心地方新闻,而是县级新闻节目内容单一、信息量小、可看性差。观众对领导活动及会议新闻反感,不是观众不关心地方发展,而是此类新闻占用了新闻节目太多时间,而有用信息太少,报道方式死板,让人提不起兴趣。相反,广大群众非常希望了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情况,非常想知道地方政府做出决策对自己和家人、朋友是否有影响,非常想了解身边事、身边人。因此,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要改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从受众出发,贴近群众,加强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把广大老百姓群众愿不愿意看,爱不爱看,喜不喜欢看作为衡量新闻节目好不好的标准,把“服务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新闻节目的宗旨,切实解决好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 县级电视新闻节目要把握好要点与禁忌

要解决县级电视新闻节目与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要处理好领导调研和会议类的新闻。新闻记者要抓住领导调研和会议的实质,提炼新闻价值,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选准报道切入点,“跳出会议写新闻”,报道真正有用的,群众需要的信息。二要减少模式化新闻数量,走本土化道路,突出地方特色。要减少一些脱离地方实际的新闻报道,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全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开展报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三要做到“三贴近”。

总之,县级电视新闻是做给当地老百姓看的,新闻节目要切合当地实际,要符合当地老百姓的需求,要从群众利益出发。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君昌.应用电视新闻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提升节目 篇7

一、广播新闻节目的特点

与其他媒体节目相比, 广播新闻节目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 广播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广播总是立在潮头, 发最强音。在信息化时代, 新闻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 传播者稍有迟疑, 新闻就很有可能变成旧闻。同电视、报纸、网络等其他媒体相比, 广播媒体所使用的设备简便易行, 运行过程快速便捷,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移动通讯设备直接传入直播室。

其次, 广播新闻节目受众广泛, 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广播新闻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条件的限制, 甚至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它将那些被印刷媒体隔绝了的人群和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放进了同一个文化领域, 从而做到了真正的信息共享。

再次, 广播新闻节目的感染力较强。广播新闻播报者通过其抑扬顿挫、富于感情的声音, 再加上现场音响的效果, 可以带给听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既可以表现出新闻事件的个性, 又可以增强新闻事件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使听众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广播新闻节目的现状

近几年, 我国的广播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人们对广播新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压力, 这就是媒体间的竞争, 抢占市场的激烈战争。广播既要面对同行的竞争, 也要面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竞争, 更要面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强大冲击。作为广播电台的骨架支柱, 广播新闻节目应当仁不让地担当起重任。但从目前来看, 广播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新闻选题不准, 主题不明确, 制作手法单一, 文本平淡无奇, 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2) 新闻节目中音响效果少, 这使得广播新闻缺乏足够的活跃元素, 难以调动听众的强烈兴趣; (3) 主持人、播音员角色缺位, 他们在播报新闻时, 声音缺乏足够的亲和力, 有的主持人、播音员甚至语气冰冷, 流露出“救世主”的心态, 从而使听众产生心理排斥; (4) 服务止于浅层次, 一些服务性的广播新闻节目, 尽管针对性强, 信息量大, 表现手法也很丰富, 但是大多流于表面, 浅尝辄止, 没有真正解决听众最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广播新闻的正常、可持续发展,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改进, 以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

三、如何提升广播新闻节目质量

要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 首先要增加新闻节目中的新鲜活跃因素。广播新闻是靠声音来传播的, 因此, 增加广播新闻活跃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播报新闻时丰富声音的种类, 合理恰当地运用音响尤其是现代音响。音响是广播的优势所在,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独有的特色。新闻节目一定要重视现代音响的使用, 增加带音响报道的数量,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的特色, 调动起听众的收听兴趣;增加广播新闻活跃因素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记者的口头报道, 从而增强新闻节目的贴近性, 使其变得生动形象, 有立体感。

第二, 打破常规新闻编排, 实现广播新闻直播化。广播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快、传播范围大。因此广播新闻要打破长期以来新闻栏目线性编辑、固定设置、定时播报的模式, 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动态播报。在移动通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 广播记者有条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报道, 这种播报方式成本低、没有技术难度, 从而可以发挥广播快的优势, 使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新信息。

第三, 提高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广播新闻与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 对广播新闻功能的有效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 语言是其文化素养的直接体现, 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机械生硬地念稿, 要克服千篇一律的播音腔, 对听众说真话、传真情, 从而恰到好处地表现节目的内容。

第四, 节目内容要切实符合听众需求。新闻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可和追捧;落后、过时的内容则使听众难以接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经济对社会、个人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人们对经济领域的每一个变化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 作为紧扣时代脉搏的广播新闻节目必须体现出这种变化。

第五, 开通新闻专题节目, 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度剖析, 运用各种广播语言进行深度报道, 提高广播新闻的公信力和可听性。

总之, 广播新闻质量的提升必须靠其自身的改革, 不管是办广播理念, 还是节目策划, 都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意识。广播新闻节目只有符合听众的心理需求, 不断提高其自身质量,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才能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从而起到传播文化, 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岳海花.精心打造广播新闻节目, 重在提高编辑综合素质[J].魅力中国, 2010, (4) .

[2]张玉坚.新时期怎样办好广播新闻节目[J].新闻传播, 2009, (10) .

[3]徐宝才.如何重塑广播新闻优势[J].中国记者, 2009, (6) .

提升节目 篇8

一、民生节目所具备的特点分析

新时期, 国家各级电视台针对民生问题编制的民生节目以其自身独有的节目特质, 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群体的喜爱。编制人员针对民生节目具备的特点, 来采取措施解决民生节目存在的不足, 推动民生节目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仅是当前做好民生节目的必然要求, 还是提高其节目收视率的必要保证。本文下面则主要分析一下民生节目所具备的特点:

民生节目以民生问题为视角, 其报道工作以平民化的视角、人民的本质取向作为原则来开展, 是全面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而开播的一档节目。从节目所具备的具体特点来分析, 一方面其节目非常重视人本关怀, 具体的报道工作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 利用镜头全面展现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 并反映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另一方面, 民生节目致力于帮助人民大众解决各种问题, 力求满足人们大众的各种合理的利益需求。它通过曝光各种不良事件或者是直接对人民群众的心声进行刻画, 来引发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报道问题的重视, 进而推动群众的各项生活及利益问题的解决。

二、民生节目质量提升相关方法

作为贴近群众生活、人民心声的一档节目, 民生节目的编制具有不同于其他节目的特性, 节目编制者应该针对这些特性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推动民生节目的本质回归以及节目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本文下面就针对民生节目所具备的一些问题谈论一下提升其质量的相关方法:

1. 强化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的报道立场及报道角度都是最普通的人民大众, 而目前的民生节目却普遍以记者的视角进行报道, 着重在节目中阐发记者对于某个事件的认识, 而记者对于事件的报道也存在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 节目内容往往不能够真正地使受众感觉到亲和力。因此, 民生节目要获得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强化其节目的人文关怀。首先, 民生节目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节目编制、新闻报道以及事件评价等全部过程中, 都要努力地将自身定位于普通人民大众的一员, 争取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并着重在新闻中使用人民大众的关键性的原有话语进行报道, 或者是直接加大具有代表性的人民群众在报道中的话语频率, 使新闻节目通过人民大众自身传递给节目受众。其次, 民生节目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还要努力地去理解、谅解、尊重、关怀人民大众, 增强自己报道时的情感把握能力, 尽量使群众感受到记者与受众所具有的相同感受, 从而使民生节目实现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正关怀。

2. 加强民生节目的报道深度

民生节目关系着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 它所报道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及严肃性, 而当前的民生节目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表面化, 使得民生报道成为哗众取宠的一种肤浅报道。比如, 在报道子女围绕赡养父母而产生的争执时, 其报道只偏重于对于事件的全过程记录以及对于子女的谴责, 而没能够通过类似的事件深入地挖掘建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中心等民生设施的改善, 使得民生报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所以, 民生记者当前要推动民生节目的发展, 就必须对民生节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以提高节目报道的深度及意义。首先, 新闻记者要善于分析不同的民生报道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把握民生问题重点, 提高选取民生报道的着眼点的能力, 使自己在面临民生报道问题时, 能够一眼发现其深度及意义之所在。其次, 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时, 还应该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避免不理性的过度批判及谴责, 尽量引导人民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3. 推动民生节目本土化转变

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是最广泛的群众团体, 它的报道要着眼于与受众所在的特定区域有联系的事件, 并推动报道语言以及报道形式的本土化等, 才能够确保节目报道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当前的民生节目报道则往往使用普通话, 或者是将内容定位在全国的大范围内, 致使节目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 进而导致受众丧失了对于报道节目的兴趣。因此, 民生节目当前必须要实现本土化的转变。首先, 民生报道记者在进行报道时, 要着力于采用节目受众所在区域的方言来进行报道, 比如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 从节目名称到节目语言使用都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受到了极大部分受众群体的喜爱。其次, 民生节目记者还要在报道中作为大众子民的角色与报道对象以及节目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节目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与人民大众生活之间的零距离。比如, 许多民生节目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还会设置一个在线解决问题的主持人, 使人民大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就其产生的疑惑及时地进行问询, 或者是及时地与主持人交流其对于报道事件的评价, 从而使得民生节目充分地实现了本土化播报。■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关于提高民生新闻质量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0 (23) [1]刘玲玲.关于提高民生新闻质量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10 (23)

[2]余正华.广播电台民生新闻质量提升途径初探[J].新闻窗, 2011 (03) [2]余正华.广播电台民生新闻质量提升途径初探[J].新闻窗, 2011 (03)

[3]蔡晓楠.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以沈阳广播电视台《直播生活》为例[J].记者摇篮, 2011 (05) [3]蔡晓楠.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以沈阳广播电视台《直播生活》为例[J].记者摇篮, 2011 (05)

浅议户外直播对热线节目的提升 篇9

一、形式创新, 推进监督手段的多样化

自丹东广播电视台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以来, 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切关注, 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成为一个集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于一体的新型民主监督形式, 在保障群众权益、查纠不正之风、促进政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 丹东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尝试《政风行风热线》户外直播, 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共同举办了《我们携手同行———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特别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从形式上来看, 《政风行风热线》户外直播实现了三大突破:节目现场由直播间到户外现场的跨越, 交流方式由电话沟通到面对面对话的跨越, 直播话题由单一部门专题访谈到多部门同步受访的跨越。举办热线户外直播节目, 相关部门要与群众在现场面对面交流, 接受社会和群众的考量;工作人员作答的一字一句将通过各种媒体传遍千家万户。因此, 客观上要求各上线单位和人员一定要注意维护和树立良好形象, 抱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个咨询和投诉, 详尽地做好每一个问题的受理登记工作。对群众的现场咨询、投诉, 必须给以正面、精准、明了的回答, 不能有遮掩、回避、敷衍、推拖等言辞;如当场不能答复或办理的, 一律要向群众承诺办理的人员、地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时限, 给群众一个圆满的答复。这种形式的本身就是一种监督, 不仅为职能部门与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 也为全市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赋予了新的活力, 构建了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建设工作的新平台。热线节目户外直播, 更提高了广播的知名度, 提升了广播收听率, 也使热线节目更具张力, 拓宽了热线节目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二、主题突出, 增强节目策划的针对性

《政风行风热线》是一档大型民生舆论监督类直播节目, 这样的热线节目进行户外直播, 要立足于“服务基层普通百姓、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百姓生活”。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线节目的影响力在一次次主题策划和大型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点在于既贴近百姓服务民生, 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展开。

热线节目进行户外直播, 选题一定要切合时宜, 找准和抓住当前政府和百姓关注、关切的热点问题。比如, 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特别活动《我们携手同行》, 让大学生及家长感受到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的关怀。为使这项活动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 电台责成总编室与本溪、营口、辽阳、抚顺、通化和东港、凤城、宽甸等市县兄弟台联系, 播发活动信息。同时, 在丹东日报、丹东电视台、广播电视报等新闻媒体预报了活动内容, 并在市区街道、社区张贴了千份宣传海报。电台新闻中心从5月份就开始协调相关部门, 与市人事局等部门协商积极寻找用工单位, 与市纪委一起研究、调整活动方案。

2011年6月,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举办的户外直播, 各监管部门纷纷在现场设置展台, 携手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受理市民维权投诉, 相关负责人纷纷走上直播台, 不仅为现场的市民介绍食品安全知识, 也向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进行了权威发布。我市三十二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也现场参展, 推介放心食品, 并向全市的食品生产企业发起“履行社会责任、保障食品安全”的倡议书, 主动接受广大市民的监督, 有力推动了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有良心, 讲诚信, 重安全的氛围。

三、机制联动, 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可以说, 热线户外直播节目的开创, 充分发挥了广播覆盖面广、传播快捷、沟通便利的独特优势, 在政府、各行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桥梁。《政风行风热线》由多个媒体同步联动, 并以户外现场直播的形式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加大了联动监督的分量, 进一步提升了“热线”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实效和时效。电台、电视、报纸、网络四大媒体开设相应的政风行风建设专栏, 整合资源、联动监督, 已逐渐把《政风行风热线》打造成“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品牌栏目。围绕大学生就业活动, 广播电台提前两周介入报道, 利用多个栏目大力进行前期宣传, 营造氛围。在活动现场, 新闻中心记者还与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进行互动连线, 介绍活动的盛况和各部门的服务举措, 把丹东市各界关爱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传递给全省广大听众。

现场接受群众的咨询, 听取群众的 (下转第24页) 意见和建议, 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顺畅, 督促和协调了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对群众的诉求做到了快办、精办、用心办, 办理质量明显提高, 体现了“替政府分忧, 为群众解难, 促进行风建设”的服务宗旨。同时大力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 使老百姓知晓了党的方针政策, 社会发展的形势, 政府的施政纲领以及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职责, 真正发挥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显示屏”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稳压器”作用。比如, “服务春耕惠民生”真情行动户外直播, 邀请市农委、工商、林业、水利、供电、气象、供销社、农信社等单位, 现场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优质农资,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解决农民生产难题。

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提升,途径

兴起于南京并迅速在全国蔓延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在收视率和社会反响方面赢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制约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 引起了广播电视业界的普遍关注。电视民生新闻的繁荣是振奋人心的, 但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不断播出, 其琐碎化、低俗化、角色越位、定位狭窄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严重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探求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进一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 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紧要课题。

1. 扩大报道范围, 丰富报道形式

目前, 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为吸引观众的眼球, 热衷于“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天灾人祸”、“家庭矛盾”的报道, 存在内容琐碎、格调低俗等问题。我们认为, 这些内容长期充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尽管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 但无助于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大量民生新闻栏目内容、结构、风格如出一辙, 审美疲劳也会油然而生。平民视角不等于琐碎化、娱乐化, 随着观众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会逐渐摒弃那些低俗的作品, 而对高品位的创作充满期待。因而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维护和提高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电视民生新闻强调“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但“平民化视角”并不意味着节目的肤浅化和琐碎化。电视民生新闻在坚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信息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借鉴深度报道的方式, 将采集到的新闻做进一步的挖掘拓展, 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 引导百姓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 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及主流价值观念。

电视民生新闻还要善于从“平民化”的视角去发现时政新闻的看点, 善于从时政、经济新闻中去寻找民生小事和社会大环境的结合点, 为百姓解读其中的意义。比如报道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 不要拘泥于对政策居高临下的俯瞰式报道, 而是要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述受益情况, 这样的民生新闻节目以恰切的方式解读了党的政策, 不仅大大激发了百姓的收视热情, 而且也提升了民生新闻的品位。

2. 严格筛选新闻信息, 抵制低俗报道

负面题材过多, 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及丰厚的广告回报,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常常充斥着凶杀、贩毒、盗窃、色情等报道。其实, 这些现象并不是我们这个民主法制社会的主流, 一味地曝光这些个别的负面现象, 不仅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也给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打上了低俗的烙印。要使报道具有新闻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选材时就不能追求“腥、刑、性”等内容, 而是要以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对信息精挑细选, 严格把关。对于那些富于刺激性的内容要坚决控制其数量, 并通过事件解读分析对观众加以教育引导, 让观众分清善恶, 明辨是非, 避免“民生新闻”蜕变为“黄色新闻”。另外, 电视民生新闻也不应是鸡毛蒜皮的琐碎信息的堆砌, 一定要摒弃有闻必报的做法。民生新闻栏目要想长期得到观众的信任和关注, 对群众日常生活的报道就要有所选择。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找出老百姓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筛选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报道。报道要反映群众的呼声, 能切切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体现出较强的新闻价值, 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3. 反映群众的呼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 使“民情、民生、民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角。一旦接到群众的投诉, 电视民生新闻便会不遗余力地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 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作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电视民生新闻要坚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良知, 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把新闻事实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出来, 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做好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为老百姓维权进行呼吁, 更要注意不做“鼓风机”, 积极努力地去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不仅批判与揭露社会的腐败现象及不公正表现, 还要颂扬和宣传当今社会的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积极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安定营造出积极、稳定的和谐氛围。

电视民生新闻是我国走向政治文明的标志,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 为新闻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新闻的创新形式, 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努力开拓, 不断探索, 就一定能把这一深受受众喜爱的新闻形式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王砚梅.怎样做好民生新闻[J].当代电视, 2008 (4)

[2]张惠萍.小议电视民生新闻的现时问题与当前对策[J].当代电视, 2009 (10)

上一篇:软雕塑下一篇: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谈